统计局2006年法制工作总结

2025-0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统计局2006年法制工作总结(精选7篇)

统计局2006年法制工作总结 篇1

1、以“四五”普法为契机,进一步推动统计普法工作法制

建设的根本问题是教育问题,搞好统计普法工作,增强全社会的统计法律意识,是促进依法行政和依法统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局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根据省统计局和县法制局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局实际,抓住“四五”普法的时机,使统计普法搞得有声有色,我们针对这几年来人事制度改革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后,作为统计普法重点对象的各级领导和统计人员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认真扎实地开展了“四五”统计普法的查漏补缺工作,到12月止参加统计普法合格人员达210人次。

2、强化基础建设,保障统计法律、法规的全面实施

进一步强化统计基础建设,是统计法律、法规得以全面实施的重要保证。一年来,为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法制意识,县统计局先后举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人员培训班、村会计培训班、新统计人员上岗培训班和统计证年检培训班等,着重在统计法律、法规方面开展培训,参加人员多达700余人。

3、认真开展各种纪念活动,纪念《统计法》颁布二十周年

今年12月8日,是《统计法》颁布20周年纪念日。以此为契机,我局开展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纪念宣传活动,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邀请县人大副主任陈志强同志在XX电视台发表了题为《不出假数、真实可信》的电视讲话。二是召开一次由常务副县长宋志恒出席、有关部门领导和统计专业人员参加的《统计法颁布20周年》座谈会;三是在《莫干山报》上刊登有关宣传《统计法》及统计知识的正版文章。四是向社会发放了一本介绍统计常识、专用语和统计法宣传的小册子;五是在全县各乡镇主要街道悬挂宣传标语横幅,全县共计悬挂100余条。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有效的加强了人民群众对《统计法》的认知程度,进一步确保统计对象的知法、守法,从而为各项统计工作的推进和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认真开展统计专项执法检查,查处各类统计违法案件

根据上级机关的统一部署,今年我局联合县监察局、县政府法制办、县计经委等有关单位于今年7月上旬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统计执法专项检查。由县统计局、监察局、政府法制办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县统计执法专项检查的通知》。为了搞好这次大检查,成立了以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任组长,县统计局、县监察局、县政府法制办和县计经委等单位的有关负责人任副组长的“执法专项检查领导小组”。各乡镇和主要部门也相应成立了专项检查领导小组。从相关部门共抽调15人,组成了5个执法检查小组。其间共检查了16个乡镇,各种类型部门42家,其中工业企业11家,商业企业6家,房地产企业16家,机关事业单位9家。这次检查,全县共查处统计违法案件8起,其中因涉及统计违法行为而受到行政警告处罚的单位5个,受到行政罚款处罚的单位3个。

一年来,全县统计法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依法行政、从严治政”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足和差距,这些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部分单位和部门的一些领导对统计法制工作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统计法制意识还不够强;二是有法不依、执法力度不够的现象依然存在,统计执法的权威性尚未真正树立起来;三是统计普法覆盖面还不够宽,全社会统计法律意识还不强;总之,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统计局2006年法制工作总结 篇2

美国《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数据库收录国际重要工程技术期刊文献和会议文献,是国际著名检索系统之一。它有严格的选刊标准,所选用的学术期刊质量很高,其所收录学术论文的数量多少已成为国际最具权威性的科研产出评价体系指标之一。近年来,我国在评估科技实力时,也引入EI收录论文的数量作为评价指标之一,该数据库收录论文情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此次以EI数据库为数据源,统计了新疆科技工作者在1997-2006年间,被其收录的科技论文总数、论文时间分布、论文作者分布、论文机构分布、论文学科与主题分布、论文文献语言分布、发文来源期刊分布、文献类型分布、主要合作国家及地区分析以及新疆与西北其它省(区)发文对比等方面的数据,进而对新疆近十年在国际重要工程技术领域期刊文献和会议文献发文情况做全面的分析。

2 1997-2006年新疆EI论文时间分布

1997-2006年十年间,新疆地区作者被EI数据库收录的论文共计866篇,见表一。

新疆地区近十年来,从EI年度发文数量统计来看,发文量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从1997年的76篇增长到2006年的178篇,2006年的发文量是1997年的2.34倍。特别是从2003年起,增幅较大。

3 1997-2006年新疆EI论文个人作者发文统计

从表二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新疆近十年在EI数据库中发文量前20位科技工作者均出自于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与医院系统未见一人。其中高等院校作者在新疆EI论文发文量前二十位作者中占了15位,占总人数的65.2%;科研机构有8位。高校的15位作者中,均出自新疆大学,说明在新疆高等院校系统中,在工程技术领域新疆大学个人作者发文量远远高于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系统中,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个人作者在新疆EI论文发文量前二十位作者中占7位。另外,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1位。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个人作者在新疆EI论文发文量前10位作者中就占了6位,发文最多的前1-2名也出自该机构,反映了在工程技术领域,该研究所科研人员的研究实力在新疆科研机构中名列前茅。

4 1997-2006年新疆EI论文机构发文统计

1997-2006年,新疆EI论文发文量前20家机构中,高校系统占8家,科研机构有7家,企事业单位占5家。说明新疆工程技术科技领域,高校和科研机构是主要研究力量。

5 1997-2006年新疆EI论文学科与主题分布

从表四可以看出:新疆在工程技术领域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按学科发文量排序依次为化学化工、物理、工程技术、数学、地学、生态学、农业、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

6 1997-2006年新疆EI论文文献语种分布

文献语种指在EI数据库收录的论文中作者所使用的原始语言。

新疆199-2006年EI论文中,中文文献占主体,占发文总量58.7%;英文文献占发文总量40.9%;中英文和土耳其语仅4篇,占发文总量0.467%。英文文献发文量从1997年的17篇增加到2006年的74篇,呈逐步增长的趋势。

7 1997-2006年新疆EI论文发文期刊分布

新疆地区收录于EI数据库的论文来源期刊载文量以“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议录(Proceedings of Spie-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名列第一。发文10篇以上的16种来源期刊中,13种期刊是国内期刊,说明新疆作者在国际工程技术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还较少。

8 1997-2006年新疆EI论文文献类型分布

根据EI的文献分类原则,文献类型主要包括:期刊论文(Journal Article)和会议论文(Conference Article)。

从表七可知:新疆地区作者发表的866篇EI论文中,有733篇论文是期刊论文,占总发文量的84.6%;国际会议论文有126篇,占总发文量的14.6%。说明在工程技术领域,新疆作者参加国际交流的人数较少。但新疆参加国际工程技术会议的论文从无到有,呈现出增长的态势,说明在我区工程技术领域近十年来,在逐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并出现上升的趋势。

9 1997-2006年新疆EI论文主要合作国家、地区分析

1997-2006年新疆EI论文联合署名数据揭示,新疆在工程技术领域主要合作伙伴仍在国内,国内合作论文达到837篇,占总量的97.40%。与国外作者合作非常少,仅有3篇,合作国家分别是:瑞士、土耳其和也门。

1 0 1997-2006年新疆EI论文与西北其它省发文对比

1997-2006年,西北五省(区)EI发文量分别为:陕西3215篇、甘肃985篇、新疆866篇、宁夏139篇,青海94篇。新疆排在发文量第三位,略低于甘肃省的发文量,分别是宁夏和青海发文量的6.23倍和9.22倍。另外,在西北五省中,陕西省在EI数据库中的发文量增幅最大,其次是甘肃省,新疆排在第三,宁夏和青海分别发在第四、第五位。

从表九可以看出:西北五省在EI数据库收录的论文中,陕西省论文中国际会议论文数量最高,占其发文量的31.1%,新疆排在第二,其次是甘肃省和宁夏自治区,青海论文中无一篇国际会议论文。

相关数据显示,在西北五省,陕西、甘肃两省EI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所使用的语种中,英语比重较高,分别达到发文总量的79.9%和77.5%;新疆和宁夏、青海三地区作者所使用的主要原始语言仍然为中文。

新疆EI论文仅3篇与国外作者合作完成,陕西、甘肃省各有一篇,宁夏、青海未见一篇,表明新疆在工程技术领域与国外合作程度略高于其他四个省区。

从以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新疆EI收录的论文数逐年增长,但增长幅度与其他省区论文的增长率相比有较大差距,与近年来EI收录我国论文总数的年增长幅度相比更是微不足道。从论文产出作者分布情况看,高等院校是EI论文的生产主体,说明新疆高等院校在工程技术领域科学研究方面的投入产出效率较高。此外,新疆论文国际合作程度较低,在国际工程技术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也较少,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我们应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应更重视内在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3-2005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Z].

统计局2006年法制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图书馆;高校;个性化服务;词频;统计分析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2.028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2-0111-05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Library-Personalized-Service

Research of China in 2006-2011Chen Yongzhong Li Xinquan

(Library,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tatisticed articles on library personalized service research published in 18 core journal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during the year 2006-2011,analyzed literature distribution on those journals and amount of literature publication each year,also the area allocation of core authors,statisticed word frequency of keywords,then disclosed and made a prediction on dynamics evolution of research hot topics.

〔Key words〕library;university;personalized-service;word frequency;statistical analysis

圖书馆的个性化服务主要指个性化信息服务,包括个性化定制服务、个性化信息搜索服务、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个性化信息提醒服务和个性化信息代理服务等。简言之,个性化服务是在了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主动提供针对性的服务[1]。

1999年,美国图书馆与信息技术协会指出信息技术应用于图书馆有七大发展趋势,其中个性化服务被列为第一大趋势[2]。我国对个性化服务的研究始于1999-2000年间,图书馆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服务机构,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建成,以及图书馆工作模式向“以用户为中心”的转变,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必然成为其研究与探索的热点。因此,通过对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近五年来发表的有关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的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可以从总体上了解该领域有关个性化服务的研究进展情况、洞悉其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为更深入地研究和更有效地推广个性化服务提供参考。

1 统计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本文统计所依据的数据库为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范围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0-2011年来源期刊目录》(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编)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第五版,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合编)中共同列出的18种图书馆学和情报学核心期刊,因为这些核心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能够反映该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检索时间跨度为2006-2011年11月。检索方法以“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以及期刊名称进行关键词组合检索。检索结果共计583篇,除去年度目次索引、新闻报道和重复投稿,实际为578篇相关研究论文。将检索结果导入Access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指定条件筛选排序并利用武汉大学中文分词软件ROST WordParser进行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

1.1 论文数量的期刊分布

检索结果按自定义方式选择题名、作者、中文关键词、单位、刊名、年、期导出文本数据,进行统一格式化处理后导入Access数据库,在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视图查询模式下运用SQL结构化数据库查询语句可迅速得出符合要求的统计结果,如可查询出全部研究论文在这18种核心期刊中的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表1 2006-2011.11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论文的期刊分布

排序期刊名称论文数

(篇)占全部论文的

百分比(%)1图书情报工作83142图书馆论坛64113图书馆工作与研究5494情报杂志5395情报科学4886图书馆4587图书馆理论与实践4178图书馆建设3469情报资料工作33610情报理论与实践29511图书馆杂志19312图书与情报17313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4214中国图书馆学报13215大学图书馆学报11216国家图书馆学刊8117情报学报6118图书情报知识61总计578100

从表1来看,在2006-2011.11近六年间,《图书情报工作》刊载的有关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方面的论文最多,共有83篇,年均13.8篇,占18种核心期刊发文总量的14%,而《图书情报知识》刊载的相关论文最少,只有6篇,年均1篇,仅为发文总量的1%。我国关于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研究论文最早出现在2000年,从早期的服务理念理论探讨到近几年来的技术与应用研究,各时期研究侧重点不同反映在不同类型期刊发文量的差异上。《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论坛》、《图书馆工作与研究》、《情报杂志》、《情报科学》和《图书馆》这6种核心期刊6年中关于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的发文量共347篇,占发文总量的60%,是这一时期记录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成果的重要情报源。而在排名前10位的期刊中,图书馆学和情报学期刊各占一半,可见有关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研究一直以来是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界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

2012年2月第32卷第2期2006-2011年我国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统计分析Feb.,2012Vol.32 No.21.2 论文数量的年代分布

不同时间段的发文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和研究发展速度。石德万对1999-2005年的发文量统计分析指出我国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开始于1999年,经过萌芽期、快速增长期后进入稳定并逐步成熟的发展期[3]。笔者统计2006-2011.11时间段内在18种核心期刊相关研究的年发文量情况符合前者的推断(见表2,图1),2006达到阶段性研究高潮后有所降温或者是研究热点开始转换,2007-2009年持续3年发文量稳步增长,2009年创新高后2010年略有下降,但仍比2006年高,2011年因只统计到11月,预计发文量到年末应比2007年高。从趋势图来看,年发文量年增长幅度趋缓,进一步说明我国对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的研究已处于成熟发展时期,相关研究进入理性推进阶段。表2 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

1.3 论文作者统计分析

1.3.1 论文第一作者的分布统计

通过对578篇论文的第一作者统计发现,按第一作者总人数578位计算,其中来自高等院校图书馆和信息管理院系及其它院系的论文的作者共有427位,占全部第一作者总数的73.9%;公共图书馆及其它行业图书馆的作者有24位,占总人数的4.2%;研究机构的作者有24位,占总人数的4.2%;其它单位的作者仅1位,仅占总人数的0.1%,见表3。从各单位6年中发文量来看,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发文量19篇,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发文量16篇,显示出具有很强的研究实力,图书馆中清华大学图书馆和广东商学院图书馆发文量最多。按发表论文3篇以上视为核心作者来统计,共有10位,仅占总人数的2%,全部来自高校。其中发文5篇有2位,发文4篇有1位。见表4。表3 论文第一作者单位统计

第一作者单位作者人数

(位)百分比

(%)高校图书馆33958.8高校其它院系12824.9高校信息管理、资讯管理院系499.7研究机构(研究院所、研究中心)364.1省市县公共图书馆201.4其它行业图书馆(医院等)51其 它10.1总 计578100

表4 核心作者地区分布

序号第一

作者发文

篇数第一作者单位所属

地区1焦玉英5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湖 北2刘冬梅5天津理工大学图书馆河 北3袁红军4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河 南4胡新平3南通大学图书馆江 苏5张永军3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江 苏6刘 磊3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系江 苏7习万球3广东商学院图书馆广 东8梁晓华3天津师范大学河 北9李阳晖3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图书馆湖 北10过仕明3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1)对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研究核心作者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北部中部和南部的高等院校相关院系和图书馆,数量还比较少;(2)高校中的研究实力强者首推武汉大学。究其原因,这些地区经济较发达,高校学术研究气氛浓厚,图书馆建设速度快,创新服务项目开展丰富,而西北地区相对滞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信息管理教育与研究机构,其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20年。在这些优势条件影响下,5年来,各高校信息管理院系和图书馆等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对个性化服务从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研究成果丰硕。

1.3.2 论文作者合著率/合作度分析

合著率指某确定时间内作者合著论文占论文总数的百分比,合作度是指篇均作者人数。论文的合著率/合作度统计可反映该学科的科研合作规模与程度,揭示科学劳动社会化程度和大科学时代的学科交叉渗透情况。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开展离不开新思维的产生和新技术的应用,必然牵涉到跨部门之间、跨学科之间的合作。从表5可以看出,5年间发表的论文两人以上合著共187篇,总合著率为36.7%,高出社会科学论文平均合著率16.7%一倍以上,合作度为1.51,说明在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领域的合作研究已形成一定规模。表5 作者合著率统计

作者人数论文篇数占全部论文百分比(%)独 著32163.32人合著128253人合著469.14人合著122.45人合著10.2

1.4 论文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

关键词是表达论文主题概念的术语,是最直接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通过对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统计分析,可确定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发展动向。笔者对中国期刊网检索结果按自定义方式选择题名、关键词、第一作者、作者单位、发表年份导出文本数据,抽取关键词部分,利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沈阳博士开发的免费试用中文分词软件ROST WordParser(5.8.1内测版),进行关键词词频统计。

1.4.1 高频关键词与研究热点

将上述检索导出的文本数据导入Access数据表,再按年代分别导出各年代全部论文的关键词,用ROST WordParser进行词频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将词义相近的关键词分组归类,选取词频排名前20位的关键词,形成表6。

表6 词频排名前20位的关键词及其年代分布情况

关键词词频

总计词频年代分布200620072008200920102011个性化/个性化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456593744534320数字图书馆128262124281712高校图书馆/大学图书馆862071817177 续表6

关键词词频

总计词频年代分布200620072008200920102011用户研究/用户服务/用户体验/用户保障/用户需求/隐私权/用户价值/读者服务70971215198资源建设/资源整合/资源共享56155151452知識服务/知识管理5158912107服务模式/服务方式388671061学科信息门户/网站建设/网站/门户建设/图书馆门户/数字图书馆门户/垂直门户/数字资源门户/知识门户371837522信息推送/信息腿送技术/个性化推荐/推送服务系统/推式服务/信息推荐25937141数据挖掘/日志挖掘21064452公共图书馆20322364学科馆员/学科化服务/学科化信息服务/学科化社会服务/学科馆员制度19033751网络环境/网络/信息环境17540422信息检索/跨库检索/检索模型/个性化信息检索/混合检索/检索路径/学术信息检索17833111参考咨询服务/虚拟参考咨询/数字参考咨询16260035图书馆2.014021623手机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移动媒体10002413博客/微博客/学科博客7002410长尾理论6013110RSS6420000

根据齐普夫词频分布第二定律和Donohue, J C 1973年提出的高频词与低频词分界临界值计算公式,孙清兰(1992)[4]提出了一种简化的词频分界值(n)的计算公式:

n=D(D为不同词数)

本文统计关键词总数(不同词数)D=1511,总词频数N=1912,利用以上公式计算出高低词频临界值n=38.87。因此,出现频次大于等于38的词可认为是高频词。可见,共有7类高频词:个性化(个性化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用户研究(用户服务/用户体验/用户保障/用户需求/用户隐私/用户价值)、资源建设(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知识服务(知识管理)、服务模式(服务方式)。这类高频词是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的阶段性核心关键词,其反映的主题可视为研究的热点所在。

从高频关键词的年代分布上看,7类研究热点的论文数量总体呈波动趋势,其中4类研究热点(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服务模式)于2006年、2009年分别达到阶段性研究高潮,两类研究热点(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在2006年和2008年达到研究高潮,对用户的研究则呈逐年递增趋势,2011年略有回落。据2007年石德万等人统计,1998-2005年我国个性化服务的研究热点包括信息检索、服务模式、用户需求、信息资源、Internet上的个性化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智能Agent技术,并预测用户研究、服务模式、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和Agent技术将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5]。笔者的统计表明,服务模式、用户研究、资源整合、个性化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依然是2006-2011年的研究热点,而知识服务作为深层次的信息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

1.4.2 研究熱点分析

用户或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主体对象,用户需求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离不开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搜集,只有掌握了充分、详细的用户个人信息,才能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6]。反映用户研究范围的论文关键词包括读者服务、用户服务、用户体验、用户需求、用户建模、用户认证、用户行为、用户隐私保护等等,5年中相关研究论文呈明显的逐年递增趋势,充分反映出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始终围绕以用户为中心的思路,服务用户、服务读者是图书馆业务活动和永恒不变的主题。围绕“个性化”而产生研究热点是因为“个性化服务”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模式一经建立就备受研究者和广大读者的青睐,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7]。个性化服务研究的内容比较丰富,从服务方式、服务平台、服务系统到服务策略、新技术运用等,研究选题的范围宽广。数字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成为热点是由于图书馆网络化的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资源共享的实现、读者服务的新技术新方法在数字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为图书馆学、情报学提供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成为高校图书情报科研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服务是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要,根据用户问题解决方案的目标,通过用户知识信息需求和问题环境分析,对用户整个解决问题过程提供的经过知识信息的析取、重组、创新、集成而形成的恰好符合用户需要的知识产品的服务[8]。知识服务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后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在总体上呈现稳步增长趋势,特别是2006年以后,这种增长趋势明显加快[9]。图书馆界积极开展的学科信息导航、数字参考咨询、科技查新、定题服务等都属于知识服务,其面向解决方案、具有增值性,是较高层次的服务方式,成为现代图书馆创新热门和学者研究的热点。信息资源是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基础,个性化信息需求及服务要求信息资源必须进行整合,如何在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整合基础上,实现面向不同用户的资源组合和动态性重构是值得研究的课题[10]。文献资源的电子化、数字化、虚拟化使传统图书馆的内部结构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用户的需求,图书馆面对用户需求以及信息环境变化的挑战,必须思考并拓展服务内容及模式以提高竞争力[11],对个性化服务模式的研究日益重要。从表中其他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年代分布来看,公共图书馆、学科馆员(学科服务)、图书馆2.0、手机(移动)图书馆、博客的研究有逐年升温的趋势,而信息推送、网络环境、RSS的研究热度在下降。

2 结 语

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曾经形成对传统图书馆的巨大冲击,图书馆在谋求持续性发展、找回甚至吸引更多用户的过程中的创新举措之一就是开展个性化服务。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为个性化服务的实现创造了条件,个性化服务的开展更能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层次,增强用户满意度。从2000年至今,我国关于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研究已有11年之久,其间随着个性化服务开展的深度和广度的演变,相关研究热点也呈现出阶段性的波动变换趋势。从本文的统计分析来看:(1)我国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已处于稳定、理性发展阶段;(2)核心研究人员数量还较少,分布相对集中,但合作研究已初具规模;(3)用户作为个性化服务的对象,满足用户的需求是服务的最终目的,因此,用户研究将会是一个长期持续的研究热点,但不排除出现阶段性波动;(4)个性化服务的内容和技术创新以及服务的效果与评价将随着个性化服务的深入开展而将成为阶段性研究热点,如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的应用;(5)高校图书馆仍将是个性化服务研究与实践的活跃场所、核心研究群体的集中之地,而公共图书馆的相关研究也已逐渐跟上,对个性化服务的研究正面向包括各行业图书馆在内的具体应用领域逐步展开。

参考文献

[1]吴漂生.2000年以来我国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的统计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6):40-42.

[2]曹树金,罗春荣,马利霞.论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几个基本问题[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6):33-39.

[3]石德万.对我国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论文的分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7,(2):83-96.

[4]孙清兰.高频词与低频词的界分及词频估算法[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2):78-96.

[5]石德万,莫均超.基于词频统计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热点分析[J].情报探索,2007,(7):14-16.

[6]陈丽君.WEB2.0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忠诚用户的培育[J].图书情报工作,2010,(5):79-82.

[7]梁晓华,王景安.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热点透视[J].情报杂志,2009,(S1):166-168.

[8]史振立.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知识服务[J].情报杂志,2007,(7):133-138.

[9]钟莹,等.国内外知识服务研究对比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5):110-125.

[10]李玲.数字资源整合与个性化服务分析[J].情报探索,2008,(12):51-53.

[11]刘卫忠.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6,(5):185-189.

统计局2006年法制工作总结 篇4

一、2006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2006年,我局在上级统计部门和福清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福州市统计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紧扣市委、市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坚持以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深化统计改革,依法治统,加强队伍建设,夯实统计基层基础,不断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坚持统计为党政决策服务、为发展社会经济服务,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咨询服务监督的功能作用,进一步提升统计参谋服务水平,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6年4月被省统计局评为全省“四五”普法先进单位、全省统计法制先进单位;2006年6月再次被市委评为“四星级”党支部和党建先进单位;2006年11月被国家统计局福州市企业调查队评为2006年度福州市县(市)区企业调查综合考评先进单位。一年来,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基层统计建设,统计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统计基础工作,切实提高统计源头数据质量,夯实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基础,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农村统计资料,使我市农村基层统计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在去年各镇(街)成立统计站、配备首席统计员、加强岗位培训、整理完善统计基础台帐资料以及今年福州市统计局统一为各镇(街)统计站配备统计专用计算机的基础上,我局根据省、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检查农村基层统计工作规范化意见的通 1 知》以及我市政府办公室相关通知精神,对全市21个镇(街)农村基层统计基础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指导,重点加强乡镇组织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健全、依法统计、统计方法制度、资料管理和优质服务等方面工作。通过一年来的督促检查和整改规范,促进了全市21个镇(街)配足配强镇村统计人员,完善办公条件,加大统计经费投入,提高统计人员待遇,保证统计工作正常开展,进一步规范农村基层统计工作,增强基层统计力量,提高农村统计数据质量。

(二)认真做好各项统计年报定期报表工作,统计数据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是严格执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认真做好各项年、定报的贯彻落实。一年来,先后召开了农业、工业、贸易餐饮业、国民经济核算、劳动工资、固定资产投资等10多个专业年报培训会议,各镇(街)、市直有关部门、直属单位和重点企业的统计人员共1000多人次参加了年、定报业务培训,做到了贯彻及时、要求明确。同时针对机构改革、企业改制、行政区划调整后统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着力加强组织协调,以确保年、定报渠道畅通,确保统计人员工作到位,确保各项年、定报的质量和时效。二是对基层上报的统计数据进行评估和审核把关。把好统计数据搜集、审核、汇总、上报等环节,全面推行数据质量控制制度,对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重要经济指标采用相互指标验证、比例控制、抽样推算等方法进行验证,对基层上报的不符合实际的指标及时进行纠正,力求各项年、定报数据的客观真实。全市主要统计数据符合客观实际,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三)扎实做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前期准备工作,各项统计调查任务得到进一步落实

1、扎实做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各项准备工作。一年来,根据国务院和省市的统一部署,我局扎实推进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各项准备工作。一是适时提请市政府成立福清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市政府于2006年3月份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决定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福清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做好福清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的通知》,明确了相关工作要求。二是启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落实了办公室办公场所,并于2006年6月份挂牌办公;除本局全体人员全部参加办公室工作外,还从有关部门、镇抽调6名工作人员充实到办公室工作。三是落实普查经费。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编制了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市级经费预算上报市政府。市政府同意市财政安排2006年农业普查市级经费60万元,并已拨付到位,其中15万元用于购车,以解决市农业普查办交通工具问题;2007年市级经费将列入相应年度财政预算。四是督促各镇街、农场落实农业普查相关准备工作。全市各镇街、农场已成立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做好本地区农业普查经费安排和工作人员选调工作。各村居也已成立普查工作小组,共落实4900多名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五是做好城乡属性划分和基本单位清查摸底工作,为开展农业普查做好准备。六是配合省、福州市做好在我市镜洋镇、新厝镇开展的省级、福州市级农业普查综合试点工作,经过从7月底至9月上旬近一个半月的全流程实战模拟普查,达到了发现问题、完善方案、积累经验、培训骨干、锻炼队伍、示范带动等预期工作目标。七是制订了农业普查宣传方案,配合综合试点工作,扎实做好农业普查宣传发动,为农业普查的全面展开营造良好的氛围。八是认真组织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业务培训工 3 作,市农业普查办公室专业人员分五组用了20多天时间对各镇街、农场普查员和普查指导进行全面的业务培训,为顺利开展农业普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做好农调、城调工作。一是继续做好农村住户网点的维护工作,完善农村统计调查网络,扩大面积抽样调查网点,继续做好统计服务“三农”工作;二是继续做好城调住户调查、物价调查及工业品价格调查工作,稳定调查对象,坚持访户制度,继续加强住户信息沟通和业务指导。三是做好市委政法委、综治办委托的每季度一次的群众治安满意率调查,客观公正地对全市21个镇(街)的群众治安满意率进行测评,并形成文字调查报告,为我市创建“平安福清”贡献一份力量。

3、做好其他各类调查工作。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和市里的工作需要,一年来,我们还开展了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抽样调查、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服务业调查、福建产品市场占有率调查、企业景气调查、居民安全感调查、劳动力调查、文明调查、行风评议、普查数据名录库的备份与维护、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妇女儿童监测调查等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相关任务。

4做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后续工作。一是抓好资料公布,在3月中旬前完成福清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1—3号公报发布,做到经济普查资料既及时公布又保质保量,并根据上级要求按全国1%人口调查的结果推算公布全市人口相关资料;二是抓好资料开发,组织一批业务骨干开发应用经济普查资料,并要求各专业至少完成1篇以上的分析报告,至今已印发经济普查资料分析文章5篇;三是抓好资料印刷及材料的整理和归档工作;四是对历史数据进行修正,按照要求从1993年开始修正每年主 4 要经济指标,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可比性,并附印在《2006年福清统计年鉴》当中;五是抓好经济普查的总结和表彰,及时兑现奖金,以资鼓励。

(四)坚持依法治统、以法促统的方针,统计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1、大力加强统计法制建设。以统计“五五”普法工作为契机,大力加强统计法制建设。一是深入开展统计“五五”普法工作,将《统计法》知识纳入市委党校授课内容,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界的统计法律意识和统计法制观念,为依法统计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加强统计法制队伍建设。充实统计执法人员,加强业务培训,规范执法程序,全面提高统计执法水平。三是切实解决不敢执法、不善执法问题,逐步扭转统计执法难的局面。四是严肃查处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等统计违法行为,一年来,共进行统计执法检查32次,立案查处8起,协助福州市统计局立案查处10起,并对典型案例进行曝光,起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的作用。

2、加快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为进一步加强基层统计工作,积极推进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提高统计工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今年福州市统计局统一为各镇(街)统计站配备一台计算机,专门用于统计及大型普查工作,促进了镇(街)的统计信息化建设。

3、继续认真开展统计持证上岗培训工作。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人员持证上岗暂行规定》、《福州市统计管理办法》精神,结合我市实际,要求凡是上年没有参加持证上岗培训的村企统计人员,都要参加统一举办的统计持证上岗培训班。为此,在去年进行大规模统计持证上岗培训的基础上,今年又举办了一期统计持证上岗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学员较系统地学习了《统计法》、《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调查 5 技能》等内容,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200多名学员全部通过了考试,取得了省统计局统一制发的统计从业资格证书。

(五)重视抓好业务学习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统计队伍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强化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整体素质。针对统计人员和统计工作特点,坚持自学和定期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政治学习制度,切实加强统计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一年来,主要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学习: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组织全局人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两个务必”、“两个率先”、“统计职业道德规范”主题教育,做到学习与工作两不误、两促进。二是加强有关统计法律法规的学习,努力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统计的自觉性。三是加强统计分析信息写作业务技术的学习,提高开发利用统计资料,为各级党政领导提供优质服务的水平。四是加强计算机应用和网络应用技术培训学习,适应统计工作现代化的需要。

2、规范检查考核,强化激励机制。为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年初,我们修订完善了有关政治学习、工作纪律、检查考核、廉政建设、等规章制度。我们坚持不论工作岗位、资历长短,一律按考核标准计算得分,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通过考核,进一步激发了全局人员的进取心和工作责任感,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局机关自身建设。

3、强化基础工作,加强业务建设。一是统计台帐规范化。为各镇(街)统计办公室统一印制下发综合历史、进度台帐和工业历史、进度台帐,分别由镇(街)综合统计和工业统计负责登记和保管,对台帐登记内容和时间做出了统一规定。二是统计管理制度化。各镇 6(街)严格执行统计报表制度和统计资料管理制度,统一审核、管理本镇(街)范围内的基本统计数据,做到数出一门。

4、以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和创建“五星级”党支部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探索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努力创建“五星级”党支部。全面落实党廉政建设责任制,做到反腐倡廉工作齐抓共管,业务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两不误、两促进、两负责。强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切实以“忠庆统计、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不出假数,依法统计、严守秘密,化正透明、服务社会”这32字统计职业道德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已,树立坚持原则、勤政敬业、清正廉洁、奋发有为的良好形象。

(六)充分发挥统计职能作用,统计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1、强化超前意识,优化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一是及时提供各种统计数据资料。我们在全面完成各项统计调查和报表任务的同时,积极组织人员根据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需要,及时提供月、季、年度主要统计资料、统计公报、抽样调查资料、沿海信息交流县(市)等资料。每月编印月度《福清市国民经济主要统计资料》。今年我局共编辑出版了2006年《统计年鉴》、《经济普查资料汇编》等资料。这些资料成为各级领导分析形势、指导工作、制定决策的重要参考资料,深受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欢迎。及时为各级部门等会议提供有关统计数据,参阅资料。二是及时提供各种统计分析、信息。我们把统计分析信息工作摆上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列入局机关工作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从而提高全局人员增强服务意识,做好统计分析信息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三是针对党政领导决策需要,搞好宏观经济监测。对我市各项经济指标任务完成情况,特别是福清市宏观调控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定期搞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预警预 7 测,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同时,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新情况、新问题,力求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掌握情况准确、反映内容全面,以真正起到参谋助手作用。

2、强化服务意识,优化为基层及社会公众服务机制。一是服务社会,利用新闻媒介开展统计服务。我们注重利用新闻媒介扩大宣传,及时将经济社会信息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宣传,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和欢迎,扩大了统计的社会影响,提高了统计部门的知名度。二是不厌其烦,认真做好统计咨询服务工作。社会各界到我局查询资料,我们认真做好接待工作,做到不厌其烦,及时提供。三是拓宽领域,认真开展专项调查。一年来,我们较好地完成了上级布置、有关部门委托和自行开展的农民受灾情况、土地流转、群众安全感、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失地情况等多项专题调查,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社会经济信息。

总之,一年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经过全局人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日趋复杂,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日益加大,个别地方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现象依然存在,统计有法不依的现象仍有发生;基层统计网络不够健全,队伍不够稳定,影响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统计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统计业务量不断增加等问题长期困扰统计业务工作开展等问题,这些都有待于在新的一年里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二、2007年工作思路

(一)开展“视统计信誉为生命”主题实践活动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切实提高和坚决维护统计信誉,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统计服 8 务,根据曾培炎副总理2006年6月到国家统计局视察时的讲话精神,国家统计局决定,用一年的时间在全国统计系统开展“视统计信誉为生命”主题实践活动。我们将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分组织学习,提高认识、查找问题,深入研讨、明确责任,建立制度、组织宣誓,总结表彰四个步骤,实实在在地把这项主题实践活动贯穿始终。通过开展这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力求使统计数据权威客观、真实可信的形象进一步确立;统计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进一步提升;统计人员的法律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统计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二)继续做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各项工作和各项抽样调查工作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今年已完成清查摸底工作,明年将转入正式的调查登记阶段,任务还相当艰巨,全局干部要继续全力以赴做好农业普查各项工作。同时,要搞好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抽样调查、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劳动力调查以及其他一些临时性的抽样调查工作。

(三)继续抓好基层基础建设

在2006年福州市统计局统一为各镇(街)统计站配备一台计算机的基础上,明年我局将分批对各镇(街)统计站人员进行计算机培训,配置统一的统计软件,使基层基础规范化工作实现利用计算机对统计数据进行审核、加工、管理和公布,不断提高镇村两级统计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做好统计数据的计算机管理和记录,切实提高我市统计源头数据质量,夯实统计工作基础,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真实可靠的农村统计信息。

对全市企事业单位,一是要加强基层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的管理,健全有关统计档案,确保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二是切实加强各项统 9 计制度建设,做到有章可循。三是加强对企业的统计监督管理,依法要求企业设置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交接和档案管理等制度。四是全面实行统计人员从业资格认定制度,进一步做好对已持证的基层统计人员的继续再教育工作。五是抓紧筹建福清市统计事务所(属于社会中介机构),招聘经验丰富的统计专业人员,接受企事业单位的委托,代理填报统计报表,并从事统计主管部门的委托、培训等业务,以增强基层统计工作。

(四)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一是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领导对统计工作的指示精神,并结合福清的实际,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提高统计工作水平。二是要严格执行统计报表制度。三是要加强年定报工作的组织协调,确保渠道畅通,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年、定报工作。四是要夯实基层统计基础工作。五是要严格审核把关。要加强技术性,逻辑性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把差错消灭在基层,消灭在源头。

(五)继续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加大统计执法力度

一是要继续深入开展统计“五五”普法宣传教育。二是要开展统计执法监督检查和经常性的统计监审工作,重点要严厉打击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违法行为。三是要进一步加强统计依法行政管理。

(六)继续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

明年我们将抓紧制定全市统计信息化发展规划。以农业普查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统计网络建设。尽快引进大型统计综合数据库系统,提高统计信息资源的管理能力。积极做好农业普查数据处理准备工作。创建福清市统计局网站,做好各种统计信息发布查询更新工作,加强上下、内外沟通联系,使之成为福清市又一个对外宣传窗口。

(七)积极稳妥地推进调查队管理体制改革

认真学习领会国家、省、市有关调查队管理体制改革的文件精神,积极配合上级做好我市调查队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改革要求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做到思想情绪稳定,工作态度稳定,工作质量稳定,保障业务工作和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八)继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统计干部的综合素质

明年我们将继续加强统计业务学习,特别是经济理论、计算机知识和统计分析写作的学习。要求每个统计人员都要自觉加强学习,努力使自已成为懂统计、懂经济、会分析写作、会电脑操作的复合型统计人才。

(九)继续做好统计调查分析,提升统计参谋服务水平一是要大力开发统计信息资源,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监测、分析。二是要增加统计工作的时效性,及时提供统计数据与信息。三是要有针对性地做好统计服务,不断提高统计的适应性。要做到市场经济发展到那里,统计就跟踪监测到那里,领导决策到那里,统计就服务到那里。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的整体功能,为各级党政领导提供优质的服务。

福清市统计局

统计局2006年法制工作总结 篇5

黟县政法委2006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小结

县普治领导组:

2006年是我县“五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开始进入启动的一年。一年来,本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按照县普法领导组的要求及本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较好地完成了年初既定的各项工作目标,现小结如下:

一是健全组织,制定规划。结合政法工作实际,成立了委分管领导委组长的“五五”普法领导小组,制定了《黟县政法委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确定日常办事机构和具体工作人员,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认真做好了委机关“五五”普法对象的造册、登记、建档等基础性工作;

三是按照县“普治”领导组的要求,积极做好普法宣传发动

工作,在本委大力营造“五五”法制宣传教育氛围。

四是制定委机关干部集中“学法”制度,适时组织学习宣传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诚实信用、公平竞争、契约自由等市场经济基本法律原则的宣传教育。

五是大力开展青少年学法、护法活动,组织、督促政法部门法制副校长(辅导员)分赴全县中、小学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授课内容涉及到《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国旗法》、《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中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规定。通过授课和现场解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法、用法的热情,使学生们自觉增强了守法意识。

六是强化了副科以上领导干部学法工作。认真组织本委副科以上领导干部参加2006全县科级领导干部法制讲座,使本委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活动走上制度化轨道,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法律素质。

中共黟县县委政法委员会

2006年12月29日

统计局2006年法制工作总结 篇6

(___市法制办公室提供)

2007年___市统计法制工作按照“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工作目标,在认真组织做好日常法制工作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四个强化”:

一、强化统计执法效能的提高。2007年,我局将首次尝试在作出给予

警告的统计行政处罚时,按照简易程序的要求当场进行处罚,并通过制定相应的规范流程,在全市各级统计机构中实施,以进一步提高统计执法的效能。

二、强化统计监督检查的成效。一是改变目前统计督查对外不对内的状况,将统计督查对象由过去重点监督检查镇街政府、办事处,转变为由市局组织不定期地对区县统计局各专业的基础建设、数据质量的督查为主,以进一步促进区县统计局依法统计工作水平和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二是在年初确定监审对象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定报中发现数据质量有突出问题的企业,也将其作为监审对象,并按照统计监审的规范要求及时进行监审,使更多的企业领导和统计人员通过统计监审能够增强依法统计的意识,提供真实可信的数据,确保源头数据质量。

三、强化统计基层基础建设。2007年,我局将充分利用市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通知的有利契机,在今年开展基层基础调研活动的基础上,结合统计监审、统计督查,充实完善街镇统计机构、配齐配强统计人员,建立健全基层单位的原始统计记录和统计台帐,确保源头数据真实可信。

四、强化统计普法宣传力度。按照全市“五五“普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制定出2007年全市落实“五五”普法规划的具体工作措施:一是编印一本普法宣传材料;二是编印一本统计违法案件选编;三是利用换发《统计执法检查证》的契机,进一步抓紧抓好对各级统计人员和执法人员各项统计法制业务知识的培训和轮训,不断提高统计执法检查和案件查处的水平和技能,促进全市整体法制工作水平的提升。

统计局2006年法制工作总结 篇7

1 样本量设计交代不详

在110篇应用到统计知识的文章中, 几乎所有的作者都没有注意到对样本量的计算。普遍采用60例或100例等方便计算的样本量, 缺乏正确的理论依据。

2 资料分类错误

医学统计学第3版明确规定, 根据资料的性质可将资料分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及等级资料。计量资料, 如身高、体重、血压等的取值, 常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表现为互不相容的属性或类别, 如实验结果的阴性、阳性, 家族史的有无、血型的分类等, 这类资料常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等级资料的变量值表现为等级大小或属性程度。如观察用某药治疗某病病人的疗效, 以每例病人为观察单位, 结果分为治愈、显效、好转、无效4级。这类资料通常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而在调查的文章中, 有43篇文章误将等级资料当做计数资料, 使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从而导致统计结果的不准确。

3 统计学方法选用错误

在调查的文章中, 有32篇文章作者进行多组资料比较时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 有10篇文章对多个样本均数做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 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 没有进一步作两两比较, 就做出任两组均数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多个样本均数间的多重比较, 当方差分析的结果为拒绝H0, 接受H1时, 只说明多个总体均数不全相等。若需进一步比较了解那两个总体均数不等, 需进行多个样本均数间的多重比较, 如LSD-t检验、Dunnett-t检验、SNK-Q检验等。如果用两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进行多重比较, 将会加大犯I型错误的几率。

4 未注意各类检验方法的应用条件

在调查的文章中, 有65篇文章在描述所用假设检验方法时, 用“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一句话带过, 把t检验和χ2检验当成解决所有统计学知识的万能钥匙, 忽略了这两种检验方法各自的应用条件。计量资料通常选择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但首先要确定是单样本t检验, 还是成组或配对样本t检验。如果是单样本t检验要求样本所来自的总体服从正态分布, 如果是成组或配对t检验, 不仅要求检验的样本取自正态分布的总体, 两个小样本均数比较时还要求两样本所对应的总体方差相等。若不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的条件时需要用非参数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我院上交护理论文χ2检验的应用主要以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应用为主, 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有3种公式:基本公式、校正公式和Fisher确切概率法, 公式的选择与样本量及理论频数的大小直接相关; 当样本量 (N) ≥40, 且所有理论频数 (T) ≥5时, 用χ2检验的基本公式;当N≥40, 但有1≤T<5时用, 用χ2检验的校正公式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 而当N<40或T<1时, 只能选择Fisher 确切概率法, 对同一组资料来说, 选用不同的公式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可能导致原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资料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或原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得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结论, 使得结论缺乏科学性。

5 统计学描述不详

这也是调查文章中出现次数较多的问题, 调查的文章中有62篇文章涉及统计学方法时只简单以一句“经统计学处理后, P<0.05或P<0.01”就写出有统计学差异的结论, 对所用假设检验方法、适用条件及所得出的t值、u值或χ2值等均无描述, 让读者对其所用的假设检验是否合理, 计算是否正确都无从考证。医学论文不仅要求统计学方法使用正确, 统计量、P值应用合理, 还要求统计描述规范;因此在医学论文书写中, 如果应用到统计学方法, 一定要注明所用的是何种统计学方法, 是否符合应用条件, 并需得出具体的t值、u值或z值、χ2值等, 以便于读者对作者得出的结论进行验证。

6 小结

护理论文的质量是评价一个单位护理人员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作为护理科研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 统计学方法在护理科研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 广大护理人员应通过各种途径, 增加自己的统计知识和统计学方法的运用能力, 有条件的单位也可通过开展各类统计知识的教育讲座, 培养护理人员运用统计学方法的能力, 从而提高护理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上一篇:傲慢与偏见英语读后感作文下一篇:小学二年级语文集体备课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