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管理的原因(通用8篇)
依靠好校长,只是学校发展的最初阶段
校长、制度与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就发展依靠什么而言,我们可以粗略地把学校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长的观念、人格与能力。从这种意义上,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校长科学的教育观念为学校发展确定了正确的方向;校长的人格魅力凝聚了全校师生员工;校长高超的管理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学校运作的效率。校长的奉献精神无时不在感动着学校的师生员工,校长的价值追求处处在引领着学校的师生员工。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面高扬的旗帜,在促进学校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于是人们在期盼着好校长,寻觅着好校长,并且尝试着运用各种方法试图培养好校长。但从现代教育管理的角度上看,仅仅依靠校长的奉献精神、人格魅力和管理能力很难保证学校的长远发展。
在第二个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
校长不在,这个学校依然能够保证正常运行。这就是从人治走向法治,可以说,这是比第一个阶段更高的一个层次。它比仅仅依靠校长个人的人格魅力和管理经验要强,它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存在有其特殊意义。正是看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我国不少中小学对学校管理制度与机制的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当然,这是历史的进步。
在第三个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园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学校的校园精神,即学校教职员工的价值追求。
用文化来影响和引领教职员工的行为,这样比单纯的制度建设、人格魅力又上了一层楼。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就是从必然走向了自由。
2、
能够用学校的目标去凝聚全体教职员工是学校成功的关键
任何群体都是由个体组成的。群体的每一成员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与人生目标。然而,学校能否充分尊重并努力提升个体需要的基础上,用学校的目标去凝聚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是学校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让每所学校都能成为教职员工人生价值实现的场所,使学校在教职员工人生价值得到充分实现的同时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这就是学校文化引领的魅力所在。
第一阶段说到底是没有规范的管理,它依靠的是个人的力量
从我国中小学管理实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都出现过一批好校长,他们在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资料
然而,随着他们退出校长的岗位,这些学校大多下了一个台阶,这不能不说是这种管理模式的悲哀。
第二阶段是建立规范的管理,它依靠的是体制、机制与制度的力量
它克服了仅仅依靠个别人人格、良心、智慧与能力的缺陷,也可以较好地防止由于个人良知丧失或能力低下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在优秀校长退出其岗位时,它也能在较大程度上保证学校的相对稳定与持续发展。
第三阶段的管理是超越规范的管理,它依靠的是道德与精神的追求
规范规定的是人应做什么与不应做什么,关心的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没有规范的管理往往是随意的,基于规范的管理通常是稳定的,超越规范的管理才有可能是“自由”的。超越规范不同于没有规范,而是人们在对规范充分认同的基础上,将规范融入自己的血液里,自觉地贯彻在日常的行为中,并以更高的道德与精神的追求来要求自己。
在这一境界,偶尔做了不应做的事,尽管有时这种行为是在无意中发生的,他们也会在相当时间里经历着自我谴责;做了应该做的事,这被当作天经地义的,他们总是在高于规范的层次上坚定着自己的道德操守。
学校管理发展的这三个不同阶段是递进的。我们强调学校制度的完善与文化的建设,并不意味着校长就不再重要。一个好的校长在完善学校的制度与机制,以及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努力造就一大批优秀的中小学校长,并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在学校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有重要意义。
当然,在现代意义上,一个好校长的“好”就不能停留在奉献精神、人格魅力和管理能力等方面,而更要看他在学校制度完善与文化建设方面的意识与作用。
3、
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一:校长无关紧要
在一次讨论中,有人提出:在现代法制社会中,法规、制度决定一切。只要有了好的制度,校长无关紧要。其实,文化包括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制度总是由人来制定并由人来执行的。在学校制度完善与文化建设过程中,校长无疑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在以后学校制度与文化发展过程中,校长言行对学校教职员工起着很大的示范作用。因而,可以说,校长是重要的,但仅仅依靠校长是不行的。
误区二:制度就是束缚
很多人不喜欢制度,认为制度就意味着束缚,是对自己手脚的捆绑。事实上,没有对他人的束缚就没有你行为的宽松。当然,没有对你的束缚也就没有群体的和谐。完善的学校制度是教育质量的保障,是各方利益的平衡,是校内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
误区三:文化虚无飘渺
在我国中小学,很多人认为:校园文化是虚无缥缈的,在学校的发展中,所谓“文化”的作用十分有限,充其量不过是校长手中随意打扮的小女孩。其实不然,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职员工创造的,然而,它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被历史地继承下去。
在心理学上, “挫折”一词是指一种情绪状态。挫折的定义为, 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 遇到障碍或干扰, 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 个人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富士康员工产生挫折感的原因有很多, 不同领域的管理者从各自的角度上都可以得到启示。富士康员工受挫的某些原因, 应当引起中学教育管理者的重视, 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我们的中学生与富士康员工也有着相似之处, 所以分析富士康员工受挫的一些原因对调整和完善中学教育管理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从客观因素上看, 富士康员工受挫的原因有:
1 密集型工作方式磨损员工心理
富士康的企业文化中第一条就是“辛勤工作的文化”。据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 在富士康生产线上有一个最普通的工序就是贴胶纸。在一个主板上, 工人要贴上18条这样的小胶带纸, 一个普通的工人, 每天要完成220个主板, 也就是说, 这些工人每天要撕下3960张胶条, 然后再粘贴3960下。这些重复动作, 把这些普通工人与机器捆绑在了一起。这样的状况与富士康称企业所称的“视员工为第一宝贵财富”的理念大相径庭。
这种每天重复性的工作无可置疑地会磨损人的心理,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 是因为人从事的实践活动是从主体的需要出发, 能够充分发挥主体的潜能, 进行自由自觉的创造。然而自由、创造对于这种从事机械、密集活动的劳动者而言根本无法实现。他们在这种活动中逐渐麻痹, 自身对放松、审美、创造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心理上就会产生消极, 厌烦的情绪, 如果再休息不好、缺乏情感交流, 就会加重挫折感和孤独感, 对生活丧失信心。
而我们的中学生, 特别是高年级的中学生, 因为面临升学考试的任务, 整日埋头于试卷和习题本中。上课时用笔记录, 考试时用笔答题, 回家后用笔写作业。虽然他们与工人不一样, 因为学生的学习还是要加上大脑的思考, 但是他们的活动同样很机械, 很密集, 每门课都有作业, 每门课都有试卷。学习对他们来说毫无新鲜感而言, 这样的状况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热情, 精神萎靡, 产生挫折感。
为了使学生消除不良情绪, 减少由此原因引发的受挫感, 中学教育管理者可以尝试调整和改变教育模式, 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来看, 应付挫折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改变引起挫折的情景。既然机械地听讲、做题使学生感到疲倦, 那么为何不可改换学习模式呢?可以尝试的方法多种多样, 例如:
(1) 请学生自己备课, 然后上台讲课, 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和评教。这样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还大大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也有助于培养学习的自觉性; (2) 适当降低考试的频率或者改换考试形式, 过多的考试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还容易麻痹学生的心理。有些考试其实完全可以不采用卷面的形式, 而换用其他形式。比如政治和历史, 它考查的是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所以不一定每次都用卷面的形式进行考试, 而可以换用口试。比如抽查学生, 让他们进行口头回答答题的思路和大致内容。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比如英语, 与其在氛围沉闷的考试环境中答题, 不如尝试在游戏竞赛的环境中答题, 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 基于速度和正确率的标准进行竞赛, 这样的形式新鲜又富有挑战性, 学生必定乐于接受。其他科目也可以进行各式各样的形式变换。
总之, 为了防止把学生变成呆板机械的流水线工人, 中学教育管理者须适当减少学生的作业任务, 并定期调整教学和考试的情景和方式方法, 尝试对传统形式进行创新。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充分发挥教育和管理的智慧, 在不影响教学实质的前提下,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2 娱乐项目和时间的缺乏使员工调节生活的需求受限
记者调查发现, 富士康员工活动的范围就是从厂区到最近的餐厅, 再到宿舍, 三点一线的生活很有规律, 每天在不到一千平方米的范围内移动着, 即使每月每个员工在电脑房有4个小时的免费上网时间, 园区也有游泳池、有娱乐场所, 还有相亲的节目, 但每天加班到晚上8点或者8点半后, 工人很少去参与娱乐活动, 只等周末外出的那一天。被采访的员工告诉记者, 中午吃饭加休息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 他们吃完饭能放松的方式也只能是玩玩手机。另外, 普工工资低, 只能去网吧上网, 不可能去KTV、健身房放松。
可见, 生活单调无趣, 娱乐活动的缺乏也是造成富士康员工心理压抑的重要原因。娱乐是人正常的需求和调节工作压力的重要手段, 但是富士康员工的作息时间和收入状况导致他们无法满足这项基本的需求。本来, 在工作中遇到的烦闷情绪是可以通过一些娱乐活动来遣散的, 比如打球, 游泳, 唱歌。但是员工没有充足的条件进行娱乐宣泄, 再加上本来就缺乏情感支持, 这样的生活使人觉得索然无味。
说到几点一线的生活, 中学生何尝不是如此呢。住宿的学生每日固定的三个地点是教室、食堂和宿舍。走读的学生每日往返于学校和家中, 又称两点一线。中学生除了吃饭和睡觉, 其余的时间几乎都用在了学习上。在学校上课, 放学以后要完成作业, 甚至, 在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下, 学生的双休日和节假日的时间都被补课和家教剥夺。最为典型的便是苏北学校的管理模式了, 他们每日早起晚归, 一周只休息半天, 有的学校的学生是上10天课, 放1天假。在这种高强度的管理模式下, 学生跟富士康员工一样, 没有娱乐的时间。学生被灌输的理念就是“现在好好学习, 将来有的是玩的时间。”
娱乐是生活的一部分, 同吃饭一样, 不是说饿了几年, 然后可以一下子补回来的。中学生本处于青春年少之际, 对娱乐的需求也比其他年龄层的人更为强烈。这种需求长期受到压制, 不仅影响学习效率, 而且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对中学生情意、人格的发展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就像生长在暗室里的花朵, 如果长期得不到阳光和养料的补充, 自然就会枯萎, 凋谢。人也一样, 缺乏正常的娱乐活动, 精神必定受摧残。
教育管理者应当认识到, 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前提是满足他们的正常需求。学校可以统一制定娱乐时间,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 或出游活动。并且以集体的形式进行娱乐, 还有助于学生加强与同伴间的互动, 发展令人愉悦的人际关系。此外, 教育管理者可以运用激励理论, 对学习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娱乐方面的奖励。根据激励过程的理论, 学生因为对娱乐需求很重视, 便会寻找满足这种需要的途径, 如果教育管理者制定了具体的奖励政策, 比如给前10名的同学送电影票或K歌券, 那么学生便会选择积极努力地学习, 以争取好成绩, 在得到奖励之后, 学生本人会更加努力, 而班级里别的学生也会朝着向上的趋势发展, 以得到奖励。这样整个班级便形成了进步、竞争的环境, 良性循环。所以, 在基线娱乐的基础之外进行适当的额外娱乐奖励, 不仅满足了大部分学生的娱乐需求, 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除了上述客观因素外, 造成富士康员工受挫的还有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
3 年轻员工抗压能力差
富士康员工自杀的重要特点是, 年龄跨度小, 入职时间短。80、90后是现代大城市中新生打工族, 这代人多是独生子女, 抗压能力、吃苦能力比较差, 但同时, 这代人更自尊、梦想也更大。进入现实工作后,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让这些心理尚未成熟的打工者难以适从。他们会觉得怀才不遇, 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逐渐对学习和生活丧失兴趣, 产生厌世感。加上工作难以适应、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一些人还会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对于中学生来说, 主观因素在他们受挫原因中占主要地位。中学生处于青春期, 也称“危险期”, 他们处于半成熟状态, 随着生理方面的成熟, 他们的“成人感”增强, 渴望独立, 脱离父母的控制, 拥有自己的小秘密。但是实际上, 他们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 与富士康的年轻员工类似, 心理脆弱, 抗压能力差。当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矛盾和困扰时, 他们的表现会比较极端, 而且一般不会寻求父母帮助, 而会向自己的同伴倾诉, 或者独自承受。而同伴往往缺乏专业的指导, 对问题的解决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个人独自承受压力的结果更是消极, 当事人往往会沉沦在这种受挫的情绪中不能自拔。
心理咨询法是战胜挫折的重要途径。教育管理者应当充分重视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为中学生心理咨询提供多方面的渠道。 (1) 切实开展心理教育课。目前心理课程在中学的普遍情况是形同虚设, 心理课经常被其他科目的老师占用, 有的学校甚至根本就不开设心理课程。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身子女, 抗压力和受挫力较弱, 本身就容易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 而缺乏心理方面的知识会使他们无法对自己的受挫情绪进行合理的解释, 进而加剧他们受挫的感觉。所以切实保障心理教育课的开展, 是学生学习心理知识, 进行心理咨询, 调节自身情绪的最基础的工作。 (2) 建立人性化的学校心理咨询室。中学生都希望拥有自己的小秘密, 所以通常情况下, 他们不愿意向熟人透露自己的情绪。然而他们也渴望有人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困扰的情绪。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在保密性方面应当拥有一定的权威, 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应该建在较为隐蔽的场所, 而不是随便地指定一间办公室。咨询室的布置要特别讲究, 采用温馨的格调, 让学生进去有安全感。这样, 学生才愿意向咨询老师打开心扉, 沟通才切实有效。 (3) 搭建同伴辅导平台。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 大多不愿意和长辈交流, 因为这让他们感到不安全, 不平等。所以在完善学校内部心理教育和咨询机制的同时, 可以在校外联系大学生, 为中学生搭建一个同伴辅导的平台。大学生在年龄上与中学生较为接近, 中学生与他们更容易建立亲密的关系, 在情感上更信赖他们, 自然, 也就更愿意向他们倾诉内心的不良情绪, 也更愿意接受他们的指导和建议。所以, 中学管理者可以联系当地大学心理专业或师范专业的大学生, 组建类似于校外辅导员这样的团队, 定期与中学生进行沟通、辅导。
以上从客观、主观方面分析了富士康员工受挫的三个主要原因, 也是与中学生受挫相关的三个方面, 并从中学教育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建议。管理学生与管理员工有相通的地方, 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人, 有正常的需求与欲望, 也有情感的矛盾和冲突, 需要管理者采用不同的方法满足需求、解决问题。中学教育管理者进行管理, 其实质是服务, 为学生服务, 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服务。所以, 更应密切关注中学生的行为表现, 特别是在他们受挫情绪产生后, 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关心他们, 并经常反思、调整管理模式。这样, 班级和学校才能够成为真正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单位。
摘要:最近, 富士康接二连三的跳楼事件引起各个领域学者的反思, 就管理心理学而言, 跳楼事件的背后揭示的是富士康员工普遍的受挫心理。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产生挫折感的原因与在应试教育下挣扎的中学生有几分相似之处。所以分析富士康员工受挫的某些原因对当今中学教育管理者有着一定的警醒和反思作用。在微观上调整中学教育管理的模式对中学生健康成长还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师德滑坡;社会原因;教师原因;学校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生活的嬗变,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部分教师身上出现了为师不廉、厌岗怠业、非人道对待学生等形形色色的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师德失范不仅严重地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阻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
一、社会原因
社会变革中的观念冲撞以及行业竞争加剧是导致师德失范的社会根源。
1.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学家普遍认为,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体制混变”和“观念混变”阶段,而这种“体制混变”和“观念混变”是社会失范行为的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以权谋私,经济领域中的见利忘义,人际交往中的相互利用,种种不良社会现象对师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2.教师工资待遇低。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的确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地区间的教师工资水平和待遇的差异,造成了教师的流动,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系列的问题,教师无心工作,职业责任感和道德感缺失,缺乏安全感。
3.媒体宣传的影响。当今,公众认识教师形象主要是从媒体获得,教师的社会公众形象直接影响着公众(包括学生)对教师整体的看法、认同度及尊重与否;也影响着教师本身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工作的积极性和内在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媒体对教师师德形象的报道主要有两种极端:一是神圣化,二是妖魔化。
4.学校的跨越式发展给师德师风建设带来挑战。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在校教师及各类职工也随之增加,这样,一方面造就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也使一些思想道德水平较低和责任感不强的人进入了教师队伍,给师德师风建设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这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教师原因
1.教师教育基础差,继续教育不能满足需要。教师教育是影响教师素质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整体素质。受传统观念和教师待遇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生不愿报考师范院校,这就导致师范院校的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由于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许多边远地区只能聘用初中、甚至小学文化的民办教师。虽然近几年我国在教师教育上的投入增大,师资队伍和生源质量都有大幅度提高,但是,教师教育先天不足的情况仍极大地影响教师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2.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严重滞后。我国正处于多层面、全方位的转型期,社会的转型也带动了文化教育的转型。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新教育观念之间的碰撞,教师的职业理想与现实的社会环境的冲突,教师职业竞争加剧,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不断提高等等,都给教师心理带来严重冲击。心理健康是提高道德素质的前提,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落后,使许多教师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预防和解决,而教师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必然阻碍教师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
3.教师行业竞争增大。为了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我国实施了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职务聘任制,并根据入学人口变动情况不断调整学校布局和师生比例,这些举措加剧了教师面临的竞争压力。
4.个人发展空间较小。教师行业内部人际关系不够和谐,自我评价高于他人评价,交流不顺畅。一些领导为了一己私利,打击报复,任意践踏教师的权利,这又让教师寒心不已。教师怨天尤人,经不起情绪的考验,对学生缺乏爱心、耐心。对学生的体罚和变相体罚是教师在管理过程中成为一种焦躁、情绪的宣泄。
5.教师工作繁多,工作压力大。尤其表现在农村中学里,学生为寄宿生,隨之就为教师带来了教学和管理中的许许多多的问题,日常的管理繁杂,这难免为教师的职业倦怠带来直接的原因。
三、学校原因
1.僵化的教学制度和重复的工作内容。美国著名教育家格尔克(Gehrke,1976)在一个关于教师态度的为期4年的研究中发现,厌烦是大多数教师在他们从事学校教学工作之后所列举出来的诸多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三尺讲台”意味着固定的工作岗位、相对稳定的学生和周而复始的教学内容。同样的环境、科目、教材、教学时间、教学进度和程序,周而复始的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和填报表格,教师像机器一样履行着固定的程序。这种缺乏自主性、创造性和灵活性的工作制度无疑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导致教师职业倦怠。
2.单一的考核评价制度。近几年,全国都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大多数中小学的学校管理仍然停留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价值取向上,不少学校把教师的工资、晋级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仍然做为教师工作考核的主要依据。
3.集权式的管理模式。教师作为一个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有较高的民主意识,他们有强烈的参与学校管理的需要。但是我国现行的学校管理模式主要还是集权式管理模式,学校的管理多是以领导和行政人员为中心,教师少有参与教育决策和学校管理的机会,缺乏有效表达自己意愿和利益的途径。这种管理模式不仅会降低教师工作的积极和创造性,而且它会让教师感觉自己只是被管理的对象,导致他们产生无力感,进而削弱了他们遵守师德的意志。
4.农村中学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农村中学无论是从办公设施、校园环境,还是教师的生活环境来讲和城市相比是天壤之别的。从《问卷一》第二至六项调查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出,农村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队伍不稳定,并不是有些教师不愿意长期从事农村教学工作,而是嫌农村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太艰苦。
面对当代社会师德的失范,我们不能置若罔闻。为了能把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教师的传统美德继续传承下去,有关教育部门应该制定出一整套有效的管理、教育、培训机制,使人民教师在金钱面前不拜金,视“孔方兄”如粪土;在利益面前不动摇,继续发扬教师无私奉献的“蜡烛”和“人梯”精神;在社会变革中,洁身自好,加强修养,练好内功,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古训,固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美德。
【参考文献】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中学生网络成瘾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进行概述,并结合网络的固有特性与中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进行探讨,提出具体对策,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对策
问题的提出:
1、4月7日凌晨,深圳光明新区初二男生周荣猝死在距离一家黑网吧不远的路上,事发前周荣多个晚上通宵上网。在这之前的两个月,湖北谷城县15岁的高一学生小文连捅制止他上网的父亲5刀,导致父亲不治而亡。
2、据中国中学生网络协会提供的数据,目前,城市上网小学生比例为25.8%,初中生为30%,高中生为56%。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4.1%,人数约为2404.2万人,这一比例与2005年基本持平,较高于2007年,而13岁至17岁的中学生群体成为“网瘾重灾区”。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叮分校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至少有14%的在校学生符合网络成瘾的标准;而在中国大陆,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也日益严重。与此同时,色情信息和暴力信息是青少年遭受网络伤害的两大因素,在青少年的犯罪中,约7成与网络影响有关。
3、重庆市12355中学生服务台2008年下半年所接听的5000多例热线求助电话中,超过40%都是关于网络成瘾的求助。
4、据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2010年7月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青少年占据网民规模的一半左右,上网成瘾的孩子越来越多,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全国至少有600万中学生沉迷网络不能自拔。并且一周内玩游戏在5小时以上的有72.9%。2009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达到2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5%。网民普及率呈偏态分布,其中10-29岁上的分布更为集中。学历越高,网民普及率越高。由此可见,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在校大学生是网络用户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群体。
暑假就要到了,又将有很多痴迷网络游戏的学生终日浪迹网吧,多少家庭又将伤心欲绝。网络游戏被称作“电子海洛因”,危害之大有目共睹。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技术老师,面对都是中学生,每当看到这类新闻时,我总是不断在思索,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可爱的孩子深陷“网瘾”误区,又有何对策能够解救他们,避免他们受“网瘾”毒害,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问题的分析:
一、“网瘾”形成的原因
(一)网络自身具有成瘾特质
据华中师大陶宏开教授分析,沉迷于上网的孩子通常是以下三类:其一是兴趣和爱好很单一,或是没有其它兴趣和爱好的孩子,其二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其三是人际关系不好的孩子。为什么他们会沉迷于上网?这与网络本身大有关联。网络是用现代高端的科技手段将各种五花八门的资讯汇聚起来的一个载体,是现实世界的虚拟,是一个没有城门的“不夜之城”。它具有无政府主义、资源丰富、超时空、方便快捷等特点。网络世界里没有地理的界线,没有人世间的距离,能给每个上网者提供一个属于自己的时空,在这个虚幻的时空里,他们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可以在属于自己的这个世界里自由翱翔;可以找到了一个消磨时间的好去处;可以体会到现实生活当中不可能享受到的乐趣;可以获得虚拟奖励,得到自我肯定,从而宣泄学习不成功带来的压抑。网络世界具有的丰富信息,齐备的功能,能满足人们的种种好奇心以及各种各样的需要和欲望。网络本身的这些特点,对具有好奇心,特别是有感失落于现实的中学生来说,无疑具有巨大诱惑。因而,他们一旦置身其中,便可能会越陷越深,欲罢不能,进而沉迷之。
(二)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希望有作为,被关注。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自己在异性面前是否有吸引力。因此他们在网上通过玩游戏来不断地使自己升级强大。他们也在网上通过聊天极尽所能地吹嘘自己和取悦对方。然后在班上眉飞色舞、自鸣得意地给同学叙述自己在网上的精彩业绩。在网络游戏中,游戏的高技巧性、复杂性使游戏者产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易取得的成就感、力量感和自尊感。并可以发泄他们潜在的攻击性,愤怒乃至仇恨的情绪。匿名带来的多种身份感,可以使上网者卸掉伪装,展示自己人格的另一面,使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以师傅自居,从而获得别人的羡慕和崇拜。
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是脱离家长老师,向往社会交流最强烈的时期,但由于交往心理不成熟,导致在现实中交往失败,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又由于父母只重说教,只关心成绩,很少与孩子交流情感。这样伴随学生的必然是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上网聊天便成了他们寻求慰籍,解除寂寞和孤独的途径。网上空间的无限性,内容的随意性,身份的隐蔽性,这种自由宽松的环境,可以使他们尽情倾诉。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在网上他们没有了拘谨、害羞、不善交往的焦虑,网络给了他们交友的信心,同时也容易使他们迷恋。
(三)家庭温情教育不断淡化
据调查,在中学生网络成瘾的社会原因中,父母对孩子关心少,陪伴时间少,亲子关系不佳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前我国中学生多属独生子女,且城镇居民以楼房式独门独户的家居结构为主,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身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与同龄伙伴交流,因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家庭教育中,母亲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母亲角色已经由传统的家庭主妇转变成劳动力。父母都忙于工作或生计而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减少,家庭不能满足孩子的安全需要不能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离婚率的不断上升,重组家庭和单亲家庭的比例也不断攀升。重组家庭和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缺乏情感上的交流,更容易叛逆,从而更容易到网络中寻找可归依的群体,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家庭环境不健康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也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发现,有网络成瘾倾向的青少年家庭教育或家庭环境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不和谐因素。
(四)学校教育缺乏人文关怀
由于各级教育部门单一的教学评估方法以及高考压力等因素,使得学校通常以分数为标志构成单一评估体系,注重知识的刻板灌输。学校过多着眼于自身需要的学生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教育。单纯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对中学生各种兴趣的培养和追求。虽然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但仍有相当一批学生没有得到很好的人文教育,心理素质差。对学生来说,人文教育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相对滞后,淡化了学生对生命价值的领悟和体验。而网络以特有的方式进入中学生的生活,网络缓解了中学生的个性压抑,满足了其心理需要,由于中学生处于转型期,个性不够完善,心理不够健全,自制力差等特性,因而容易成瘾。
解决的对策:
要减少中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发生,就必须建立以疏通为主的预防措施,并依靠社会环境、教育体系、家庭教育及中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合力。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一部分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选择“学习兴趣、学习记忆、学习疲劳、考试焦虑”等
几个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开展集体辅导,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与焦虑有关的科学知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克服自卑,提高自信,并从中进行学法辅导,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记忆,科学用脑,对于学生产生的焦虑现象,可启示他们采用注意转移法,心理补偿法、自我暗示控制等方法来平息紧张的情绪。
(二)以良好的亲子关系预防或戒除网瘾
父母要高度重视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积极营造和谐美满平等的家庭氛围。家长对网络成瘾的中学生不要抱着非常沉重的心情来看待网瘾患者,因为父母对孩子有情绪的传染。如果你焦虑的话,孩子会更焦虑。应尽量减少责备,尽可能进行交流,共同制定上网的行为契约、计划,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适时给予鼓励和鞭策,相信孩子们会转变过来的。
家长要注意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一般来说,从民主、和睦、丰富多彩以及充满希望的家庭中出来的小孩是很少网络成瘾的。因为这样的环境给了他足够的自由、平等和快乐。
家长要注意发现孩子的优点,不要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孩子学习的优劣上。我们知道,在学校的考试中,必然有成功者和失败者,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是前3名或前5名。如果家庭评定他们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那些学业失败的孩子就很难在现实中找到成就感了,那么他们更可能去网络寻找虚幻的成功。作为家长要千方百计让孩子有成就感,包括学业、特长、交友等各个方面,而不是逼他们走向网络世界。
家长要注意引导和监督孩子上网。网络本身不是洪水猛兽,我们没有必要逃避;更何况,在现代社会中,网络无处不在,就算要逃也是无处可逃。所以父母阻止孩子上网既无必要也无可能,正确的做法是正确地引导和科学地监督。家长可以与孩子约法三章,允许他上网,但必须遵守一些规定。比如,限制上网时间;未成年人若无成人陪同不得与网友见面等。家长还应经常检查孩子上网的内容,如发现孩子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要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引导。
(三)学校要为青少年学生营造健康稳定和谐的班级心理氛围
营造健康稳定和谐的班级心理氛围,减轻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压抑,使网瘾学生从自暴自弃的心理阴霾中走出来。大多学生第一次上网都是被同学朋友带去的,一个班的班风很重要,好的班风能把同学从网上带回现实中,而一个差的班风会不断带动更多的同学去上网成瘾。①对那些上网成瘾的学生,全班师生要一起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中的各种困难,鼓励他们走出网络阴影。并且要指定专人(二对一)进行重点监督、教育和帮扶。让成瘾的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老师的关爱、称赞和真诚以及同学的友情、信任和尊
重。②创设条件鼓励和支持男女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使他们真实地了解异性内心的情感世界,缩短距离,减少神秘感,消除学生上网聊天交友的心理冲动。③建立校级网站,开设班级博客。在网络中架起交流沟通、互助互爱的桥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发展学生的网络技术能力。④严格管理、规定时间、规范内容,允许学生在老师的陪同下,在学校电脑室上网。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在网络中直接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和自律意识。让学生上好网、用好网,从而发挥网络的教育教学功能。⑤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高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
(四)重视学生手机上网问题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披露,截至2009年6月,中国中学生网民已经达到1.75亿,目前这一人群在总体网民中占比51.8%,其中有300万左右为10岁以下的网民。在上网的方式中,通过手机上网的人数越来越多,截至2009年8月底,中国手机上网用户已经达到1.81亿,其中5000万是中学生用户。现在的中学生对于手机有着浓厚的兴趣,一个手机拿在手上,上网下载图片、铃声、游戏之类的,几个小时都能玩。手机网络不良信息很多,一不留神随意点都有可能进入包含色情信息的网站,但对学生手机时刻进行监管也不现实,出于对学生的尊重,老师和家长基本都不会强制查看学生手机。
中学生厌学思想政治课的原因
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厌学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它既与中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厌学具有相似的成因与特征,又有其学科性厌学的特点。要想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实效,必须重视学科性厌学的研究。1.迁移性厌学一般而言,中学生厌学分为整体性(全科性)厌学与局部性(学科性)厌学两大类。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厌学系局部性或学科性厌学,但它又受到整体性厌学的影响。调查表明,对政治学科厌学的学生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所谓的“双差生”和“尾巴生”中。这些学生的各科学业成绩均不理想,自暴自弃者居多。有的即使政治学科成绩曾经很理想,但因其抱着“破罐破摔”的学习态度而无心于各科学业,所以导致厌学思想政治课。此系整体性厌学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垂直型迁移性影响。另一类是学科间平行型迁移性厌学。很多中学生对语文、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的学习不感兴趣,学不得法。人文学科知识的掌握有别于数、理、化等学科,它不是靠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推理,而主要是依靠对横向上较分散的大量知识的积累与识记。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合、记忆的技能,因而造成他们对知识掌握的心理疲惫与无奈,发出“都不好学”的慨叹,索性对所有文科类知识的厌倦情绪,不想学了。
榆林子初中曹俊峰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外语、特别是英语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英语正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英语的普及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但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出现了不少问题,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学。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在哪,怎么解决?
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的因素、教师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等等。我作为一名从事农村中学英语教育的教师,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就学生自身的因素、家庭因素和教师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如下剖析。
(一)学生方面
1.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多数学生学英语只是把它当成一门课程学习,他们别无选择,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成绩,根本就不能明确认识到英语作为一门实用语言的意义,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自己将来不出国,学英语没有用。有的学生学英语是出于好奇,内容简单、容易、新鲜的就学,内容较难的、复杂和枯燥无味的 1
就“知难而退,不思上进”。不能激发自身对英语的需要,不能把它当成自身愿望。
2.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英语学科中的学困生大多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多数学困生都是由于平时不主动自觉进行有效的预习、复习、独立作业,再加上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记笔记,不按老师的安排进行练习,不会做作业就抄袭别人的来应付老师的检查。长期以往,形成恶性循环,成绩必然下降。
3.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时不能进行技巧性掌握语言,如死记硬背课文和单词,有相当多的学生甚至不认识音标,不会拼读生词,不能很好地掌握记忆单词的规律,学生在记忆生单词的过程当中,只是简单机械地学习背诵。一到用时,脑袋里面混乱不堪一团糟。不知道如何答题做作业,“读哑吧英语”,由于理解不透,造句、写作文只知道生搬硬套,不遵循英语习惯强行逐词逐句翻译等。越学越吃力,就会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甚至害怕学习英语。
4.性格倾向导致学不好英语
由于长期生活在比较闭塞偏僻的乡村,很少接触外人、生人,加上父母与他们又缺乏交流,因而形成了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开口模仿训练,导致模仿能力较差,也不愿意参与各种英语练习,碰到问题不愿向同学和老师请教,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学好英语。
5.学生基础差
农村中学的学生英语基础差,是因为在农村有些小学教学流于形式;还有许多小学不开设英语课,尤其是村级小学更为严重。即使一些中心学校,部分年级开设了英语课,但由于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不高导致学生的发音、交际能力等很差;学校也因师资和教学条件等众多因素,英语课行同虚设。结果到了初中,由于小学英语基础不牢,给老师授课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二)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负面影响。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许多农村学生的父母思想意识水平较低,教育观念仍比较淡薄。这些父母对子女虽有期望,但是对子女的关心不够,即使孩子成绩差教师也从家长那里得不到任何的支持和协助。
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不宽裕,家长不能想方设法为孩子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无法满足学生外语学习所需要的辅助设备,更有很多学生家长去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根本无暇照顾孩子,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挫折和烦恼也无法倾诉、无人疏导,影响其英语学习。
(三)教师方面
1.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方法落后,教学质量不高。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教师因循“教育就是传授知识”的教育观,“学而优则教”的人才观,这就造成了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着教学方式方法落后、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在农村英语教学中教师认为语言就是由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构成的综合体系,故教学时重视知识的系统传授和笔头练习,仍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法,采用翻译法,过多的使用汉语进行英语教学。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中心,老师滔滔不绝地在上面讲,学生不厌其烦地抄笔记,很少注重听说,同时大多农村学校英语教学仅仅依靠每周仅有的几节课堂时间,没有创设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和使用环境,忽视学生的英语言语实践,学生学过的英语难以巩固,“听、说”等的应用能力很差,在学习过程中常感到越学越难,越学越枯燥,越学越没兴趣,逐渐丧失了学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导致了英语教学质量也不高,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低,成绩高的学生也往往是“高分低能”,教学成效也不明显。
2.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对对教材理解不透。
现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中,是正规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很少,大部分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都是非专业的,教学观念还未彻底更新。《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目的是为交际。但有些教师还没有领悟课改的实质内涵,仍然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组织教学,在教学中依然实施着Open your book(打开书)——Listen to me(听我讲)——Read after me(跟我读)——Copy(抄写)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现代新教学目标的要求。导致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将英语条文化,使活生生的语言变成了固定的规则,学生只是或朗读,或做题,或回答问题,使一些学生对学习英语逐渐失去兴趣。
3.应试成分比较重,素质培养不足。
当前,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中的教育,在这种中考要分数、上级考评要分数、家长要分数、社会看的还是分数的大气候里,教师不得不把分数当成生命,在很大程度上应试教育无疑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在“应试教育”中,让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们,也渐渐淡漠了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教师
在教学中只注重书本条条框框的理论知识传授和谆谆教导,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缺乏辩证的思维去对待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导致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英语教学中表现比较突出的就是:学生能流利的背诵一篇文章,而到了实际运用英语的时候,却成为了“哑巴”。
一、成因
通过多方面的交流及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笔者发现农村初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学习的动机和动力不足。
问卷调查发现, 学习动机和动力的不足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部分学生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 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 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 为了教师, 为了考试等, 所以, 他们的学习是处于被动状态的, 是通过教师逼、家长压的方式来学习的, 自然而然会产生厌学情绪。
2. 对学习缺乏信心, 自暴自弃。
对学习悲观失望、毫无信心的学生, 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 也曾挥洒过汗水, 但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所以无论怎样奋斗, 仍然常常失败, 很少甚至没有体验过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失败, 使他们认为自己天生愚笨, 能力不强, 因而放弃了学习。
3. 受外界干扰大, 学习兴趣转移。
学习兴趣的丧失是学生厌学的最重要因素。处于成长中的初中生, 其兴趣的显著特点是动摇性, 只要干扰因素强烈, 就会发生转移。厌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将兴趣由学习转移到上网、游戏上, 逐渐荒废了学业。学生的兴趣一旦由学习转为社会不良活动后, 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 反而讨厌学习, 反抗学习。
二、对策
通过问卷调查和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 笔者认为要想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利用多种途径, 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因此, 教师可以从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着手, 也可以通过开展智力竞赛、演讲比赛, 组织学科兴趣小组, 开展小创造、小发明、小制作以及小论文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生活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调整他们的价值取向, 进而热爱科学、热爱知识。教师还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2. 转变教育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作为教师, 都应该静下心来对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的课程理念, 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行为;要多读书多钻研多思考;要积极从事教学研究和教育反思, 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改进, 从而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满足全体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3. 争取社会和家庭的配合, 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 在帮助学生纠正厌学心理的过程中, 不能忽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要通过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加强家长与学校的配合, 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另外, 通过向有关单位献言献策, 加快教育改革步伐, 提高高中招生录取率, 改变初中毕业考试等措施来探索纠正学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就是要依靠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原因
1. 作文教学缺乏创新意识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多数教师作文教学方法千篇一律,出题——写作——讲评,几乎成为固定的模式。作文教学只注重文字生成的结果,轻视文字生成前思维启动阶段的训练,殊不知,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写作技巧同样至关重要。教师可以且应该采取一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往往轻视写作前的情绪调动,只重视写作的讲评,结果当然是事倍功半,不尽如人意。
2. 作文教学唯“利”是图
作文讲究标题新、角度新、语言新和材料新等等,但在升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强势指挥下,作文创新的功利性日益凸现。连著名教授都这样说:“一篇高考作文,哪怕用一、两个华丽词藻,用上一、两种修辞手法,在‘发展等级上得分肯定要高。”作为中学教师,怎么能不教学生“仿”新呢?看到高考满分作文采用小标题结构,就让自己学生仿写,看到采用书信体拿高分,便让学生练书信体作文。近年高考场上作文用得最多的修辞手法是排比,不管写出的排比句是否有新意,或者内容是否需要排比句,大有不用不以为文之感。这种功利性严重制约了教学创新和作文创新。
3. 语文教学缺乏真情实感的支撑
语文教学界普遍存在着一种不易觉察的失误: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是句法结构在数量上、复杂程度上的日益增加,是文章篇幅的增长,而不是丰厚的人文魅力的滋养和熏陶。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我们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又往往将写作解读成了空洞化、概念化的公式。在作文中,学生写一些连他自己都不明白的人云亦云的空话、假话和陈词滥调,并以此来取悦别人。这样的写作,不但是对学生心灵的一种莫大的伤害,更是对人格的一种扭曲。正是由于语文教师不重视人文性的传授,才导致了学生写作真情实感的缺失。
二、对策
1. 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教学环境
(1)师生意识 。进行作文创新教学,不能过多地强调物质条件,教师和学生具有创新意识才是最重要的。师生之间首先要有民主平等的良好关系,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创新心理,尤其是保护学生的“三心”: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事实上,师生关系越民主、越平等、越和谐,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越强烈,作文创新教学的人文环境就越充足,越宽松。
(2)教学设施 。进行作文创新教学,必须在一定程度上重视教学设施的更新与补充。
2. 创新教师素质和能力
(1)敬业精神 。语文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全心全意地投身到教学工作中,才能不遗余力进行作文创新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2)先进观念 。 在创新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能够创造性地评价每个学生。
(3)创造性的获取、加工与输出信息的能力。
3. 创设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空间
(1)创新动机。教师可以从社会创新成功的现象、学生作文成功的范例等入手,培养和激励学生作文创新的动机。
(2)创新兴趣。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创新兴趣,并且保证这种兴趣的稳定性、效能性和发展性。这样,学生才可能在作文中乐于创新、不懈创新。
(3)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等方面的思维力尤为重要。教师应善于开掘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联想。学生的联想力强化了,想象力丰富了 ,作文创新的环境也就开阔了,学生在作文中就能思路独创,文思敏捷,写出创新作文来。
综上所述,只要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找出病源,对症下药,不断推陈出新,定能走出困境,创造辉煌。
【中学管理的原因】推荐阅读:
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其对策09-10
香山中学班主的任管理制度06-30
大华中学学生自主管理的实施方案07-05
中学消防安全目标管理的责任书05-30
中学教师自主管理手册10-14
中学教务员管理职责06-10
中学校服管理服务方案07-18
中学开学安全管理工作09-15
中学学生考勤管理制度09-21
中学课间安全管理制度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