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教学案例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认识角》教学案例(精选9篇)

《认识角》教学案例 篇1

黑龙江省黑河市实验小学

关海龙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68—71页。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让学生经历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和学会做角。教学难点: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扇子、剪刀、装有小棒、吸管、毛线、硬纸条、图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彩纸等材料的小筐若干个、每人一副三角板。教学过程:

一、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红领巾,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你知道人们为什么称它为三角形吗?(因为它有3个角),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师示范指角,学生一起用手比划。揭示课题:认识角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之上,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角。

1、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

师:看!明明和芳芳带来了哪些物品?

它们的面上都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面图形“角”,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自主合作找角。

每人选一样物品,在小组中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它们的角在哪里

指名上台依次找出剪刀、三角形纸板、钟面上的角。

3、抽象出“角”。谈话:如果把这些角从物体上请下来画在纸上会是什么样呢?(课件出示角的抽象过程)

4、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摸一摸角吗?拿出三角板,任选一个角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指出:尖尖的部分是角的顶点,从顶点起两条直直的平平的线是角的两条边。(课件演示顶点、边)

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指名另两个抽象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

同桌互相指一指实物(五角星、纸工袋、三角尺、正方形纸)中的任一个角的顶点和边。【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实物上找角,在学生大量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逐步摆脱实物,抓住角的本质属性,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5、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2题。(2)找身边的角。

谈话:角其实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在我们的周围无处不在,下面请你们在教室里找一找,找到了就用你的贴画贴上去,看谁在2分钟内找的多。(音乐起,学生找角)

(3)找生活中的角。

课件出示校园中的几组照片和生活中的几组照片,让学生找找看。

【设计意图】通过找角,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来源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有利于深化对角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做角

1、分小组用提供的教材做角。

2、汇报,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按照皮亚杰的观点,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尝试、想像、推理、验证、反思的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逐步加深对角的本质的认识。老师组织展示,给学生创设充分表现自已的环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肯定自我,倾听他人意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交往中学生认识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初步了解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感悟角有大小。

1、谈话:我觉得有的小朋友做的角真神奇(出示活动角)可以活动,我们就叫它活动角。观察:活动角的两边张开,角有什么变化?两边张开的小一些,角有什么变化?

2、你在哪里见过这样大小可以变化的角?

3、演示扇子、剪刀,感知角的大小变化。

4、小结:角是有大小的(板书)。提问: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

5、玩活动角的游戏。

(1)师任意拉一个角,让学生拉一个更大的角,再拉一个比它小的角。小结:大小明显的角,我们可以用眼看出。

(2)大小不明显的角,我们怎样比较呢?(引导学生说出重叠法)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电脑动画,使两个角形象直观地移动和重合,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两个角的关系,效果明显,同时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把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了对角的认识,突出“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学的轻松,学的愉快!

(四)比较角的大小。

1、转变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两根针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课件演示,呈现例2图)

2、课件只保留二、四两个钟面。

谈话:这两个钟面上的这两个角,你能一眼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

3、师:你能验证吗?小组讨论,怎样比较角的大小?

各小组汇报(用数格法、用薄纸描摹重叠法、用活动角做比较工具等)

【设计意图】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意识,通过组织交流,使学生得到了不同发展,在交流中拓宽了知识,发展了数学思考,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过程”的教学理念。

三、拓展练习,巩固新知。

1、2、做想想做做第3、5题。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个新朋友?你有什么收获。

五、观看课件,感受角的神奇(各种角在生活中的神奇作用)【设计意图】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丰富了学生视野,获取了更多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其学好数学的信心。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引入,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上,从生活中引入,逐步确立“角”的表象,然后让学生回到生活的现实场景(教室、校园、社会生活)中去找出更多的角,从而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合理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本节课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让多种感官合作来初步认识角,建立“角”的表象。在初步认识“角”之后,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活动角”进一步理解角是有大小的。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师的教学充满形象、声音、色彩,就能为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我们就能使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本节课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中角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取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建立角的表象,向学生动态的演示“形物”的分离,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认识角》教学案例 篇2

【教学过程】

一、巧设疑点, 引入新课

师: (出示☆和▲)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它们都有角。 (板书:角)

师:它们的角在哪里呢?

生1:这里, 这里。 (指角的顶点)

生2:这里, 尖尖的, 戳到手上很疼。

……

师:哦! 能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在黑板上, 画出三角形纸板上尖尖的点)

师:这是角吗?

生: (多数) 是的!

(老师慢慢地把三角形纸板往下垂直移动, 这时, 黑板上留下的是一个“●”)

师:这是角吗?

生: (不情愿地) 不是。

师: 同学们不要泄气, ( 指着“●”) 这一点, 也就是尖尖的地方, 虽然不是角, 但它和角是有关系的, 后面我们会学到。

师:那么, 什么是角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板书课题:认识角)

思考:直接从比较五角星和三角形活动中引出“角”, 让学生说出自己原来认为的角, 真实地还原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再通过 “●”的画出与观察, 让学生对原有经验产生怀疑、无措, 产生了“角是什么呢”的求知愿望。 这里, 教师对学生的原有经验做了客观评价, 这不仅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 更为后面的经验改造、完成认识做了准备。

二、动手操作, 探究新知

1.指角

师: (拿着▲) 谁再上来指指角在哪里?

生: (比划着三个角) 这都是角。

师:老师帮你把其中的一个角描下来, 现在把三角形拿走 (留下“<”) , 留在黑板上的还是角吗?

生: (异口同声地) 是的!

师:看来光指一个点并不是角, 角还应该有 (拉长声音) ……

生:两条直直的线。

……

师:是啊, 角不仅仅有尖尖的点, 还有两条线。

思考:其实, 学生原来说“尖尖的是角”是受到角的主要特征的强力刺激和生活感受, 而忽视、屏蔽了“角还有两条边”的感受和记忆。这里, 让学生继续指角, 学生说出“角还有两条线”, 这就真实地还原了学生原有的全部经验, 为下面的教学找到了正确的起点和行进方向。

2.摸角

师:请同学拿出三角尺, 选一个角用手掌去摸一摸, 你有什么感觉?

生1:直直的、痒痒的。

生2:平平的。

……

3.找角

师:老师这里有几样物品, 你能在上面找到角吗? (剪刀、三角板、作业本、闹钟)

学生上台规范地指角, 教师课件演示学生找出的角。

4.记角

师:现在让我们闭上双眼, 把角的样子记在脑海里。

教师慢慢地说: 角有尖尖的地方, 两条线是直直的。

师:把角的形状用手比划一下 (请一位学生上台比划) 。 老师把你比划的角在黑板上画下来。

思考: 心理学认为感性认识有三种基本形式:感觉、 知觉、 表象。“摸角” 活动给予学生感觉;“ 找角”活动即是知觉的层面;“记角” 的活动中, 学生用一个角代表所有的角, 然后把那个图形保持在头脑里, 形成了关于角的初步表象。 接下来, 教师设计紧密相连的三个小环节:在头脑里想图形—用手比划图形—将图形画出来, 让学生充分经历图形抽取的过程。

5.认角

师: 刚才你们说的尖尖的地方, 我们称它为角的“顶点”;这两条线, 我们称它为角的“边” (板书) 。我们用这样的弧线符号表示这个角。 现在, 你知道角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吗?你能说说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吗? (指名说、反复说)

师:之前我们所说的尖尖的地方不是角, 而是角的顶点, 再添上两条边, 才是一个角。

思考:虽然学生们对于“角”的前概念有点不准确, 但我们不能忽视它和后续学习的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即尖尖的点不是角, 而是和角有关, 其实是顶点。 本环节的设计就是对学生片面的观念进行关照, 回头一望, 让学生加深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完善认知。

师:以后我们指角的时候就这样指:“一个顶点两条边, 这是一个角。”伸出小手和老师边指边说。 (学生指角)

思考:整个认角过程, 教师先利用画出来的图形讲解角的组成———顶点和两条边;再引导学生“回头一望”;最后指导指角, 一气呵成, 让学生了解角的组成, 获得对角的全面认识。 学生从感知, 经过表象再到形成概念, 保留了数学的本质, 排除了非本质成分, 完成了对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原有的不完备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在潜移默化中发展, 逐步从零落的生活经验走向系统的数学概念, 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自然过程。

三、辨析明理、应用拓展

1.找一找

师: 角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你能在桌面上找一个角吗?能在教室里找到角吗? 能在教室外找到角吗?自己先找一找, 再指一指。

学生叙说。 (电脑配合演示图片)

师 (补充) :像牛角、墙角、羊角、豆角、亭子等之类的角, 也是角, 但不是我们今天研究的数学上的角。

思考:再回到生活中找角, 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角与生活的联系, 并从中加深对角的认识。 这里, 教师有意在图片中出示牛角、豆角、亭子的斗角等, 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对角的认知的泛化, 也淡淡地抹上了数学文化的色彩。

2.画一画

判断角。 出示“想想做做1”。

3.数一数

数角。 出示“想想做做2”。

4.做一做

师:同学们都认识角、会数角了, 你们能不能自己做一个角呢?

出示要求:

(1) 每人从信封里抽一个任务要求。 (画一画、拼一拼、演一演、折一折)

(2) 选出材料想办法做一个角。

(3) 说说自己的做法。

学生四人一组, 用手中的材料:纸笔、毛线、吸管、小棒等根据要求做角, 教师巡视、指导。

总结:小朋友们真能干, 虽然我们用的材料不同, 但只要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而且边是直的, 做成的都是角。

思考:做角, 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活动, 一方面是的加固对角的认识和理解, 另一方面是为下面的“比一比”教学环节提供现场学习材料和经验。

5.比一比

(1) 知道角有大小。

出示用硬纸条做的角 (如下图) :

师:刚才有几位小朋友用硬纸条做成了这些角, 观察一下, 有什么发现?

生1:有的大, 有的小。

师:为什么用同样的纸条, 做出来的角有的大有的小呢?

师:也就是说, 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生:角张口大, 角就大。

师:也就是说, 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板书)

(2) 会比较角。

师:现在我们做个游戏, 老师这里有两个角, 比一比哪个角大?

(两角重叠) 现在怎么样了?

生:一样大。

师: (撕掉其中一个角的一条边的一部分) 现在哪个角大?

生1:角的大小没变。

生2:撕掉边的角小。

生3:不!一样大。

… …

师: (两个角再次重叠) 怎么样?

生:一样大!

师:想说什么?

生: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板书)

回顾:通过刚才的游戏, 我们知道角的大小和它的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和它的边的长短无关, 现在会比较角的大小了吧。

思考: 通过经历观察、 判断、比较、验证等数学活动, 让学生自己发现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并初步感受角的大小比较, 既丰富了角概念的外延, 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和方法上的准备。

四、课堂总结, 反思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

五、思考

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数学活动的源头活水和思维根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做过这样一个比喻:我们要用自己的经验做“根”, 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 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得上去, 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有机体的一部分。数学学习是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发展成数学认识的过程, 其中学习者需要经历经验的还原、分析、改造和提升四个环节, 最终自我建构、自我生成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时获得更加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课中,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经历“经验 — 认识”的过程。

一是暴露不足, 还原经验。 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长的过程, 这种生长是他人不可取代的, 它是由内而外的生长, 而不是由外而内的灌输, 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应该全面关注所有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从学生真实的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想法出发展开教学, 不能覆盖或替代学生头脑中已有的不准确观念和不完善想法。笔者在课堂中将学生原有对“角”的经验还原出来, 即“尖尖的”地方就是“角”。 虽然这只是学生主观上粗浅的、感性的认识, 或者是不那么严格的隐性认识, 但这种经验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二是思考校正, 分析经验。 对于新知的学习, 学生已有经验和认识, 可能是客观的认识也可能是主观的判断;可能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也可能只是片面粗浅的了解;可能有正确的因素也可能有错误的成分。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了解学生已知的, 分析学生未知的,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控思维冲突, 突破认知瓶颈,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发展数学思考。

三是概念建构, 改造经验。 认知心理学提出:“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构成一种认知的预结构, 教师应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的生长点, 激发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 通过活动促进经验的生长, 促成知识经验的重组、 转换、改造。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只有经历探索过程, 才能够深刻体会、理解知识本质, 改造片面经验。 初步认识 “角”的形状之后, 让学生经历“ 摸一摸” “ 看一看” “ 指一指” “ 记一记”“画一画”“找一找”等一系列数学活动, 在操作中观察、思考、探索、验证等, 真正地建构“角”的概念。

四是练习巩固, 提升经验。 练习活动可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发展, 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能力得到提高。数学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发展数学经验的重要平台, 它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 形成技能和技巧, 而且有助于知识的深化和发展, 所以要精心设计练习内容, 优化教学效果。

《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

2.直观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角的符号,比较角的大小。

重点难点:认识角和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具准备:课件、圆形纸片、硬纸条、图钉、绳子、小棒、信封。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展示了一把剪刀、一个钟面、一条红领巾,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并让学生初步认识角。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角、了解角,教材又设计了“摆一摆”“认一认”“指一指”等几个小活动。

设计理念和教学方式:

该教学活动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精巧的课件创设故事情景,将全课各环节自然衔接起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探索、独立尝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数学王国的朋友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他们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道有趣的题目。(多媒体课件出示:长方形、圆、三角形、正方形这四个图形小精灵依次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走出来。课件配音:同学们,我们都藏在你们小组中的信封里,小组合作,先找到我们,再把我们分成两组。)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师:点击相应的图形,把课件中的图形小精灵分成两组。(课件配音:同学们,角也是我们数学王国中的一名重要成员,你们愿意来认识它吗?)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认识角)

二、实践探究,认识角

1.联系生活实际,抽象出角

课件显示:剪刀、钟面、红领巾。

(1)谈话:它们都是角的好朋友,你能找出它们身上的角吗?

(2)在课件上把这些物体的其他部分隐去,留下角的轮廓,你们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跟小组同学说一说。

(3)请你们再回忆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藏着角呢?

2.折角,并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同学们真是太棒了,找到了这么多角。现在看桌子上的圆形纸片,它上面有角吗?你能想办法利用这张纸片来创造一些角吗?

(1)学生动手创造角。

(2)请拿起你自己创造的角,先用手比划一下角的样子,然后再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3)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把这个角尖尖的地方往手心一摁,再拿开,看一看,留下了什么?

师:对,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课件出示顶点)

师: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这个角的边。(课件出示边)

请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

3.在游戏中判断角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擦亮自己的慧眼,来辨一辨“真假孙悟空”。(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加相应的配音)

(师点击其中的一个孙悟空图形,出现上面的一个图形,如果是角,师点击该图形,就出现孙悟空,如果不是角,就会出现猪八戒、二郎神、白骨精。)

4.认识角的标记,并标出图形中的角

(1)同学们,为了更清楚地表示各个角,我们还可以给角标上标记,怎样做呢?听智慧老人来告诉大家。(课件出示:画面加配音)闪动角的相关部分,出示角的标记,智慧老人讲解,小朋友,仔细看!这是表示角的符号。同时,为了区分不同的角,我们通常在这个符号的后面注明一个数字或字母。例如,我们在这个角符号的后面再加注数字1,我们就可以把它记作∠1,就读作角1。

(2)课件出示书P67的五个图形,学生用智慧老人告诉的方法,把图形中的角标出来。

(3)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三、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1.做活动角

师:同学们刚才的表现可真出色呀!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下面我们动手来做一个角。每人从学具袋里拿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用它们来做一个角。做好的玩一玩,看看这个角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2.变大变小游戏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玩一玩这个角:把你的角变大,变大,再变大;把你的角变小,变小,再变小。

师:哪个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把你的角变大变小的?

(在学生描述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角的两边张开得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得小,角就小。)

3.比一比

(1)课件出示下面两组角,哪个大?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说,师用课件直观演示:用重叠法把两个角的顶点对齐,一条边也对齐,比一比哪个角大。

(3)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四、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1.欣赏-发现美

师:同学们,角不仅在数学中被应用,在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设计师们利用美丽的角,设计出了令人震撼的奥运会体育场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吧!(课件演示)

2.小小魔术师(创造角)

(1)这是一根绳子。看,上面一个角也没有,谁能用它变出角?把你变出的角举起来让大家欣赏欣赏。同桌可以互相合作,比一比,看谁变的角多?

(2)下面还有更难的一关,你们敢挑战吗?请你用三根小棒变出一个角、两个角、三个角、更多的角……

五、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对角的知识还有什么疑问?

认识角教学感悟 篇4

这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在教学时,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好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猜想、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满堂灌”!要做到这个方面,在课堂上,必须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还给学生一片天空。

本节课的内容教材是按照“先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辨认图形—再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最后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学生对于角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但对于角的认识并不规范,本节课的知识是从学生的生活中引发出来的,又让学生动手操作,所以本节课学生的兴趣会很高,对于比较角的大小,学生会比较,但总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学生心理明白,但并不一定会用语言表述,所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规范教学来真正认识角。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如课前多创设一此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如今的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填鸭式的教学已经被淘汰。现在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所以我们教师更多的应该是提出一些有效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去思考、探索、合作、发现,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倾听能力、合作能力,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综合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认识图形,让孩子自己去操作观察,效果会比老师讲解好很多。

认识角教学反思 篇5

(一)、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知道,学生是带着个人特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走进课堂的。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教学过程的宝贵资源。教师如果希望少做劳而无功的事情,上课时应经常问学生;你自己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问题。经常问这种问题的教师心中有很强烈的“学生主体”观念。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如果教师只关心自己教的思路,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不了解学生知识的起点、思维的疑点、情感的激发点,怎么可能做好“服务”工作呢?

(二)、这一遍比前一遍好多了,思考后,再来一遍,会更棒。

-----教育工作是件耐心的事情

《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6

1.播放礼物视频。

谈话:小朋友们,新年快要到了,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许多的新年礼物(边说边播放视频,伴着过新年的歌曲,学生跟着一起唱)

2.找一找物体上藏着的图形。

师:在这些礼物上还藏着一些可爱的图形呢!老师从中选取了一部分礼物,请你和同桌一起把藏着的图形找出来。

学生同桌交流,互相指一指,说一说、描一描。(指名一学生到屏幕上描,其他同学在作业纸上描。)

3.从每个图形中截取一部分。(展示学生描好的图形)谈话:刚才小朋友们从这些礼物中描出了这么多可爱的图形,真了不起!老师从这些图形中截取一部分(边说边操作)像这样从每幅图中都截取一部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截取出的这些图形。

【媒体功能应用与分析:利用白板演示flash动画:伴着过新年的歌曲出现很多的礼物,借助动画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欢乐的礼物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白板画笔功能描出礼物面上的平面图形,并从每个图形中截取一部分,为下面的分类活动提供材料;明确研究材料的来源,为进一步研究角提供依据。】

评论(0)活动2【讲授】

二、自主探索,明晰“角”的特征。

(一)初步感知,体会特征

1.把截取出来的图形根据边的特点分类。引导观察:这些图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你能根据边的特点把它们分分类吗?(过程中推进:先想一想,你打算怎样分呢?学生活动:动手分一分。)反馈:你是怎么分的?每一类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1:一类图的边是直的,一类图的边是弯的。

生2:一类图的两条边都是直直的,一类图的边有弯有直。命名:直边图形

曲边图形

交代: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些直边的图形。2.聚焦直边图形,明晰这一类图形的共同特征。

跟进发现:观察这些直边的图形,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1:这两条边都连接在一起;

生2: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表扬:小朋友们观察真仔细!)

3.揭示课题:像这样的图形在数学上有一个新的名字: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4.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师:(指着屏幕)这几个图形都是角,每一个角的两条直直的边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点,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就是角的两条边。(标出顶点、边、边)

【媒体功能应用与分析:通过白板拖拉功能,根据边的特点随机将图形拉成两类,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清晰直边图形和曲边图形的特征,并将曲边图形组合删除,明确本节课的研究重点;利用白板资源库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边介绍边从资源库里拖出顶点、边、边,直观形象】

5.画角。

过渡:同学们真厉害,下面怎么一起来动手画一个角。先想一想,你打算怎样画?(给学生想的时间)

师示范画角。学生活动:在作业纸的反面画角。推进①:指一指画的角的顶点和边 推进②:画一个不一样的角

沟通:刚才同学们画出了各种各样的角,想一想,这些形状不同的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媒体功能应用与分析:利用白板画笔功能和工具里的直尺,教师师范画角,再让学生利用白板的画笔和工具里的直尺,尝试画一个角,既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画角的方法,又使这一过程更加鲜活生动。】

(二)巩固角的基本特征 1.辨一辨,巩固角的特征。

谈话:老师这儿有几个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谈话:角对我们并不陌生,它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看一看,你能在身边找到角吗?(同桌互相找一找,说一说)

3.找一找图形中的角。

过渡:角很顽皮,它不仅藏在我们周围,还喜欢藏在一些图形里,请你找一找: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4.做一做。师:刚才咱们在周围和一些图形中找到了很多角,现在你想不想自己动手创造一个角啊!(生:想)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咱们一起看一看!学生活动:动手创造角。展示学生造的角: ①用小棒搭出一个角 ②用吸管摆出一个角 ③用卡纸折出一个角

【媒体功能应用与分析:图形旋转功能解决了“图形与其位置、大小、颜色关系”问题,让课堂更具有灵动性;在找图形中的角活动中,利用白板幕布功能引导学生感知规律—发现规律—总结规律,使学生获得很强的成功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用照相机拍下学生做的角进行现场展现,收集学生课堂上动态生成资源,有利于课堂推进,使课堂互动学习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评论(0)活动3【活动】

三、操作体验,感悟“角”的大小。

1.感受角有大有小。

出示钟面:钟面上也有角,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就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角。(出示三个钟面)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一样大吗?(不一样)你能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

2.动手比较角的大小。

出示活动角:老师这儿还有一个造角的工具呢!(师操作活动角)仔细看,角变化了,你看到了什么?(生:两边慢慢张开,又慢慢合拢)

师:这个角与你们做的角有什么不一样?(生:这个角可以变大变小)像这样的角在数学上叫做活动角。想玩吗?(生:想)

生玩活动角,同桌互相比一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反馈:怎样把角变大?怎样把角变小?(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的小,角就小)

3.活动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可以变化的角呢!比如:夏天时我们常常用到的扇子,如果把扇子的两条边看做角的两条边,当扇子打开,角会怎样呢?

生:当扇子渐渐打开的时候,角渐渐变大。我们常用的剪刀上的角怎样变化的呢?仔细看!(播放剪刀渐渐合拢的视频)你有什么发现?

生:剪刀渐渐合拢,角渐渐变小

小结:是的,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的小,角就小。【媒体功能应用与分析:利用白板拖拉功能将钟面上的角拉下来,为比较角的大小做好准备;利用白板演示flash动画:扇子渐渐打开,剪刀渐渐合拢。通过观察扇子渐渐打开,剪刀渐渐合拢的过程,既让学生感受到活动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又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再一次体会角的两边渐渐张开,角越来越大;角的两边渐渐合拢,角越来越小,更加形象直观。】

评论(0)活动4【活动】

四、欣赏总结,了解“角”的应用。

回顾学习过程。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角。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角的呢?(同桌互相交流,反馈)

欣赏生活中奇妙的角。

谈话:其实我们就生活在角的世界里,正是因为有了角,才使得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下面咱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奇妙的角吧!(播放生活中角的视频)

拓展延伸。师:看来角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其实关于角的奥秘还有很多呢,以后我们会进一步去探索。

【媒体功能应用与分析:利用白板演示flash动画:生活中各种建筑、桥梁中的角视频。通过欣赏生活中奇妙的角,使学生感受到角的美以及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板书设计: 认识角

“认识角”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认一认等认知活动, 初步认识角,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比一比、拉一拉等实践活动, 学会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懂得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3.初步学会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

4.在认识角的过程中,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角,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角, 会区分三种角。

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与什么无关。

教学准备教具:挂图、课件、活动角、三角板。

学具:每人准备两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喜欢用积木搭房子吗?你们看, 老师搭的房子多漂亮啊! (出示各种图形组合成房子的挂图) , 你们认识房子上的图形吗? (生汇报有哪些图形)

2.这些图形有的我们已经认识了, 还有一部分图形是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角。今天, 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角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

【评析】通过创设情境, 不仅使几何知识的“体→面”内在联系得以复习, 又为生成“面→角”的新知识创设了恰当的条件, 引出了问题, 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调动他们探索新知的主动性。

二、探究新知

(一) 认识角

1. 找一找。

(出示画有钟面、剪刀、红领巾的主题图) 在这幅图里, 你能找到角吗?指给大家看看 (学生指出角,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角) 。

2. 说一说。

在生活中你还看到了哪些物体上有角?给大家说一说。

3. 摆一摆。

用你准备的两根小棒摆一个角, 同桌同学互相看看, 摆得对不对。

4. 认一认。

(1) 自学。角的各部分都有很好听的名字, 它们就在书上67页, 快看一看吧!它们分别叫什么? (学生看书, 自学67页中的内容。)

(2) 汇报。通过看书, 你知道了什么? (听汇报, 师板书:顶点、边、边, 记作:∠1, 读作角1。)

5. 练一练。

(1) 贴一贴。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角, 让学生把各部分名称贴上。

(2) 标一标。让学生找出67页“指一指”各图中的角, 并用“∠”标出来。

(3) 判断。角角王国看大家学得这么棒, 于是派来了使者, 你来看看, 哪个是角角王国的使者呢?为什么?

(学生说出哪个是角, 哪个不是, 并说明理由。)

【评析】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红领巾、剪刀等物体表面上的角, 使学生对角有初步的感知, 再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物体上找角, 进一步丰富“角”的表象, 然后让学生看书和教师画角, 实现“有”在学生头脑中从具体到抽象的自然过渡。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经历了知识形成过程。同时, 学生也能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提高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二) 比较角的大小

1.同学们学得真好, 角朋友很高兴, 不过它们还希望你们能做一个会活动的角。动手做做看, 做成以后, 同学之间拉一拉, 合一合, 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你发现了什么? (生答:角的两边往外一拉就变大, 往里一合就变小) 那么怎么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结合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角。)

3.课件演示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顶点和一边对齐, 另一边在外的角大, 也就是张口大的角大。

4. (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三角尺) 谁愿到前边来, 比比两个三角尺三个角的大小?

(分别找两组学生上前比较) 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答)

5.师小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 与边的长短无关, 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

6.同学们, 现在你能很快地分辨出角的大小吗?老师要考考你的眼力。

【评析】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做活动的角和课件的演示, 让学生生动形象地感受到角是有大小的, 以及用大小不同的两个三角板比较角的大小, 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的道理。“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教师能充分利用角的大小比较这一训练点, 突出“同”与“异”的本质属性, 提高了学生辨别角的大小的能力和形成正确的数感。

(三) 角的分类

1. 找一找。 (屏幕出示69页的三角板、钟面和扇子图。)

问:你们能找出这些图中的角吗?指给大家看看。 (学生指, 教师在黑板上画。)

2.比一比。三角板上的最大角叫做直角。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 同三角板的直角量一量, 比一比三个角, 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小组合作量、比)

3.汇报小结。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量、比的结果告诉大家? (找3~4人汇报) 汇报后教师小结:角分为三类:和三角板的直角一样大的角就是直角, 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 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4.折一折。你们能将一张纸分别折出直角、锐角和钝角吗?折折看。 (选几个好的展评)

5.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直角、锐角和钝角, 跟大家说说。

6.判断。下面的角是锐角画“菁”, 是直角画“+”, 是钝角画“○”。

【评析】这一环节设计, 由直观到抽象, 由感性到理性,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学习方式上采取小组合作探究, 体现新课程理念。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 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刚才角角王国的国王说我们只要回答他的3个问题, 就可以到他的王国游历, 而且送给大家精美的小礼物!你们有信心过关吗?下面请看第一题:

1.认一认, 记一记。 (标出各部分名称)

2.看一看, 数一数。 (每图有几个角)

3.比一比, 排一排。 (先看一看哪些角是锐角、直角、钝角, 再从小到大排列。)

祝贺大家顺利过关进入角角王国, 角朋友问问也跑来欢迎大家了, 他可是角角王国里最聪明的孩子, 他也想考考你。

第二题:在括号中填角的个数。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评析】练习设计, 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趣味性和探究性, 沟通了角与已学过的多边形之间的联系, 提升了对角的认识, 通过设计有趣的数学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全课总结

谈一谈, 走进角角王国, 你有什么收获?

【总评】本课设计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动手操作, 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学设计遵循《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 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经历认识了角以及角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的学习进程中, 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实效性。

走出“认识角”的误区 篇8

《认识角》(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片断:

……

师:同学们,拿起你的三角板,像老师这样,用三角板的尖顶碰一碰你的手掌心,有什么感觉?

生1:尖尖的,扎得手有点痛。

生2:很尖,很锋利。

生3:会刺人。

生4:很痛。

……

师:有一点痛,为什么会痛?

生1:因为三角板很尖。

生2:因为三角板有一个尖尖的角。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不错,因为这里很尖(老师指着三角板的尖顶)。

师:请同学们用手顺着三角板尖尖的地方往外摸,有什么感觉?

生1:摸起来很舒服,没有刺手。

生2:摸起来平平的。

生3:很舒服。

……

因为有这一体验,所以在后面的两个教学环节中,学生都跟不上教师的“预设”:一个是比较角的大小,一个是理解角的意义。

在课堂的临近结尾,教师进行总结的时候,有一段这样的对话:

师:同学们,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角。

师:你知道角是怎样的吗?

生:尖尖的,刺得手有点痛。

……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第634页对“角”的解释有这样几种:①牛、羊、鹿等头上长出的坚硬的东西,一般细长而弯曲,上端较尖;②物体两个边缘连接的地方。可以看出,上面的教学片断,教师无意当中,让学生去感知的是“上端较尖”“ 物体两个边缘连接的地方”。可见在这里,教师无意识中,把“角的生活意义”等同于“角的数学意义”,把“角”(尖尖的,像牛角一样的东西)的现实生活意义,当作数学意义(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构成一个角)来让学生体验,自然会南辕北辙。我想,以后要扭转学生对角的意义的理解,恐怕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本节课的后段,当教师引导学生去比较角的大小的时候,总是“启而不发”,不管教师怎么引导,小朋友总是觉得边长的角就较大。当课堂临近结束,老师问学生学会了什么、什么是角的时候,学生回答:学会了角,角会扎手,角是尖尖的。可见学生认识的角,已经是非数学意义上的角了。

其实,如下图,要感知“角”,我们可以让小朋友的手弯成弧形,在角的内部“画弧线”,而不应该过分强调角的尖顶(顶点)。因为这时非有意注意的事物,反而成了强刺激物,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需要注意的问题反而成了“配角”,这些常常出乎我们教师的意料之外,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困惑。

诚然,教师主要是希望通过运用迁移的规律,解决数学问题,解释数学现象。这是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惯用的招数,如类比、推理、打比方等等,都是我们认识新知的一些办法、手段。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类比迁移,有其形象直观的一面,但也常常给学生的认知带来困惑,因为“晕轮效应”的作用,往往会使我们的教学“南辕北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慎之又慎地运用迁移规律。

责任编辑罗峰

《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下册67页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新课标中提出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的过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其它几何图形的必要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许多物体中存在“角”,学生对它也是相当熟悉,我在课前也了解过,学生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沿,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这些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是本课的学习起点。同时低年级学生特定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认识事物具有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一特点。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增进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教 法:“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的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角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教法学法: 学 法: 1、操作法

在动手实践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2、观察思考法

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教 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正方形纸、两根硬纸条、图钉 学 具:三角板、正方形纸、两根硬纸条、图钉

教学过程:

基于对新教材新课标的理解,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争体现以下几方面:

1、做数学。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就会忘记;看见了,就会记住;做过了,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2、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3、“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给教师留有很大的空间,在教学中力求不拘泥于教材,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依据以上几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师: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老师的讲桌上有一个——(引导学生说出三角板)师:谁能猜猜为什么把它叫做三角板呢? 生:因为它是三角形的,有三个角。

师:有3个角?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它的3个角在哪儿?

请一名学生上前指出3个角,此时学生指的一定是三角板的3个顶点。师:噢!尖尖的这个是角?想想你指的完整吗?老师将你指的这个地方画在黑板上,它好像就是一个点,你能将这个角完整的指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指角方法,“∠”这样的图形是一个角。师:现在同学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请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和老师一起来摸一摸这3个角。(教师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指角方法进行摸角)师:手摸到其中的一个角上,(教师指角的顶点处)摸到这里时,你有什么感觉? 生:尖尖的,有点戳手。

师:角的两边又是怎样的?(教师指角的2条边)生:平平的,直直的。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角有了自己一定的认识和感受,今天,就让我们起进角的世界,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对角角已有了一定的感知,因此课始,我出示学生熟悉的三角板,通过“猜一猜、摸一摸、看一看”的活动,让学生直观感知“角”。这个活动学生喜欢,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二、探究体验、加深理解

1、找生活中的角

师:角是一个颇皮的家伙,就藏在我们生活中许多物体的面上及平面图形之中,让我们找一找图中的角。

课件出示:红领巾、钟表、剪刀,请个别学生上前指出图中的角,在学生指角的过程中教师纠正语言,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

教师语言:红领巾的两边组成了一个角,钟表上两根指针相交于一点上形成了一个角,剪刀上的2个刀刃形成了一个角。

师:咱们将图中的角都请下来。(课件显示从立体到平面)

【设计意图】:从实物中抽象角,丰富学生的感知。本环节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这一层次我先出示三个生活中的物品,引导学生从中找角,学生找到一个角我就点击课件让角闪烁。三个物品中的角全部找出后我移下其中的三个角,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中的角,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数学中角的样子。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2、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这些图形都被我们称作角,那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尖尖的一个点。(教师随机板书:·)

生:有两条直直的边/两边直直的。(教师随机板书:∠)

师:我们将尖尖的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2条直直的边叫做角的2条边,(教师随机板书)角的2条边相交于这一点上,所形成的夹角就是本节课我们来研究的角,注意看!像这样的一个图形我们叫做角。(教师用手势表示角:∠)

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1个顶点,2条边(教师引导学生说出2条直直的边)

师:说的真棒!一个角有1个顶点和2条直直的边。

【设计意图】:通过刚才的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3、游戏辨认角

师:知道了角的特点,我们来认一认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4、角的标记

师:真聪明!当角的个数过多时,我们一般会在角符号的后面标上数字或字母来区别。例如:这个角,我们用小弧线连接这2条边,在后面写上1,想一想,它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是第一个角。

师:表示这个第一个角,我们怎么读它呢? 教师引导学生读角,读作:角1(板书)

师:我们在写它的时候可以记作:∠1(板书),同学们看这个符号就像一个小小的角。

师:如果还有第2个角,我们读作角?记作∠?

生:读作:角2,记作:∠2

4、标出图中的角

师:真不错!那让我们找出下面图形中的角,并给它们标上数字来区别。

课件出示:

《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数一数图中各有几个角,并标上角符号。提问学生图⑵除了上面的4个角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角。帮助学生加深对角的特点的理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用圆弧标出找到的角,并标上序号。这一组题目是对前面学习的记角方法的运用,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

三、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1、做活动角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来制作一个角呢?(想)

请用你面前的两根硬纸条和图钉来制作一个角,小心不要将手儿扎了,不会做的同学看老师示范。(教师进行示范)

师:请把你做好的角举起来展示一下。

学生举起活动角

师:老师也制作了一个角,请将你手中的角的大小调整到与老师手中的角一样的大小。

学生活动

师:请把你手的角变大一点,再变大一点。

师:请把你手的角变小一点,再变小一点。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

师:想一想,你是如何使手中的角变大变小的?1分钟与同伴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

请个别学生说一说,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用正确的语言描述:

例如生:把两根纸条往外拉,角就大,往里拉,角就小。

教师纠正:2根硬纸条就是角的2条边,把2根硬纸条往外拉,其实就是将2条边向外张开,张开的越大,张口越大,角越大,相反,往里拉,就是将角的两边向里合拢,合拢的越小,张口越小,角越小。你能再说一遍吗?

师:还有谁愿意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再请一名学生说说

师:真棒!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演示活动角变大变小,并出示文字: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设计意图】:这节课的难点之一是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先让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角,并进行将角变大变小的活动让学生思考:如何让小的角变大,又如何让大的角变小呢?这里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活动后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老师要将这个角copy成2个角,2个角的大小怎样?(课件出示)

生:一样大。

师:好!现在我要将蓝色的角变大,角有没有变大?(课件显示将角的两条边沿长)

学生讨论,开始有说变大的,也有说没有变大的,经过思考之后回答没有变大。教师询问学生原因。

师:其实,要想知道角有没有变大,只要比较一下就ok了,我们现在就来比一比这两个角的大小,可是怎么经较呢?

生:将两个角重叠。师:好主意,生活中我们经常用重叠的方法把两个角的顶点对齐,1条边也对齐,来比较2个角的大小,现在我们来比一比。(课件演示比较的过程)师:从这里,我们发现角的大小与2条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 生:没有。

课件演示将变长的2条边再次缩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第二个难点是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出示大小一样的两个角,并将其中的一个角的边沿长,问学生角变大了没有?学生的意见出现了分歧,这时我就让双方进行辩论,经过辩论与说理学生发现要想知道角有没有变大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的,通过观察重叠后的角小结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接着又用多媒体演示将变长的2条边再次缩短,加深学生对这一发现的印象。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玩角,比角,自主探究角的奥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深化训练、拓展升华

1、课件出示习题,学生比较角的大小。

2、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关于角的智力游戏,你们想现吗?(想)师:请拿起桌上的正方形纸,它有几个角?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课件出示题目:请你在这个正方形纸上剪下一个角,数一数剩下的图形有几个角? 学生讨论、交流、进行活动,教师最终以课件形式展示结果。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开放题,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剪法,针对同一种剪法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找到的角的个数也是不同的,同时在剪角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上一篇:社会组织与社区合作下一篇:律师事务所设立审核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