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校本课程开发范例(精选8篇)
——阅读《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范例解读》教育专著的读后感
这个假期是充实而有意义的,根据海门市教育局研修中心培训的统一要求,利用假期阅读了《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范例解读》这本教育专著。书中阐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异变与思辨、课程理解与课程改进视角的建构、校本课程创生一个新的教育教学空间、写出自己的《课程标准》、回归课程价值、铺陈课程内容、重在课程实施与评价、在教学中绽放光彩等问题,对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校本课程开发水平和实施水平有较强的指导作用。这本书给了我不同的精神滋养,现分别谈谈其中的重要论述带给我的收获与感悟。
该书对校本课程的发展历史进程、现状及走向,做了详细的梳理,重点探讨了校本课程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该书使我更加了解校本课程提出的由来,以及现状校本课程发展的成绩与问题,虽然我在本校进行过相关调查与分析,经过学习,我知道我的研究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问卷设计的深度和广度都需要提升,另外,该书对校本课程的理论支撑,如复杂科学观点、解释学观点、情境理论观点、多元智能理论观点、交往理论观点等等对校本课程发展的启示都是我首次学习到的,弥补了我在基础理论的不足。
该书用了占2/3的篇幅论述了有关学校文化方面的内容,包括学校文化的内涵、文化建设的内容,校本课程在学校文化建设的经验与作用等,以往,我没有关注过学校文化建设,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学校文化建设涉及面很广,对学校发展的影响也很深厚。我以前只是片面理解学校文化就是环境文化,就是学校硬件环境建设,读过该书后明白,学校文化的表现形态还可以体现在校风、校训、校徽、学校制度等思想认识方面,甚至学校的行为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呢,比如教学的课堂文化、师生的活动所体现的行为文化等,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方面。而校本课程在促进学校文化建设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方方面面,融汇其中,如是对学校观念文化的形成、制度的完善,开展的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等,反之,学校文化建设对校本课程发展与创新也带来保障。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形成的特色机制也必然会为学校文化建设添砖加瓦。校本课程可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不是孤立存在于学校文化建设之外的,如果想让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必然得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各方面的综合体,是各种特色主题的凝聚,而校本课程是学校特色办学的课程载体,所以,校本课程的发展是与学校文化建设密不可分的,只有形成合力才能使学校的办学特色日益彰显,根深蒂固。
该书中的很多案例都有用到调查研究法,一个个小问卷、一份份数据统计表,无不说明了参与老师求是求实的治学态度,由此我看出,他们山东教育者非常重视实证研究,老师的言传身教同样影响着一代代山东人,踏实务实之风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读了该书,我不仅了解了他们校本课程领导建设的点点滴滴,而且对他们的治学之风也多有感悟。这是一支努力钻研、勤奋好学,底蕴丰厚,同时,有时脚踏实地、朴实无私的在校本课程建设之路上坚定探索的领路人!
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星期,虽然能够记住的知识不多,但获得的体会却是足够深刻,每本书都是作者在向我展示他的认识与体会,这是和该领域大师的深情对话,在今后我会时常复习一下书中精华,争取做到博闻强记,丰富我的知识储备库。
海门的教育在我的眼中一直是南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排头兵,我们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我们开发区中学的排球、体育、艺术等的方方面面都成为我们的楷模,读完此书,愿我们在校本课程的路上互相共勉!
一、对历史课程资源校本化开发的思考
历史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开发是历史课程活动得以高效开展的依托和保证。所谓校本是指基于学校 (school-base) , 这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 大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
笔者认为, 历史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开发要强调学校本位, 这样不但扩大了地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 更贴近每个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要求, 使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课程学习中更加高效, 资源的利用也更加灵活多样。
历史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开发有多重意义。首先, 提高历史课程教学的效率, 帮助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其次, 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校本研究的主体是教师,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 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促进专业成长。再次, 有利于学生发展和达成课程目标。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学校、家庭、邻居、社区的角度入手来安排课程教学,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校、爱乡、爱国责任感的培养。历史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开发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 继承发扬家乡优良传统, 成为热爱和建设家乡的中坚力量。多样而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要求学生改变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 而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习与探究活动等途径, 可以突出学生的探究学习, 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最后, 有利于保护地方文化、传承地方和学校的优秀传统。地方文化及地方历史知识一直被排斥在学校的课程之外, 处于被压抑的状态, 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和所处的地方及地方文化传统越来越陌生、越来越疏远。因此, 通过校本化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加强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以及对地方文化传统的认知和关怀, 能够加深他们对地方文化和学校的了解和热爱。
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一) 范畴:广泛性、地方性和校本化的紧密结合
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 关注广泛性和地方性。历史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物质资源
(1) 历史遗址和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址和文物保护单位是重要的地方历史课程资源, 能满足地方课程的学习, 有些还能成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资源。绍兴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 文物保护点78处, 绍兴的许多历史遗址如柯桥石塘、八字桥、鉴湖和三江闸等, 现在还保存完好, 并在发挥着作用。这些是研究绍兴水利建设和绍兴农耕经济非常重要的资源。这些资源既可以用于充实中国古代兴修水利的课程内容, 也可以让学生体会那种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和做法。学生通过走访这些历史遗址和文物保护单位, 近距离感受, 更能体会历史遗址所承载的历史内容和内蕴精神。
(2)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绍兴城区和各县市都有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城区为例, 拥有周恩来祖居、蔡元培故居、鲁迅故居、秋瑾故居和大通学堂等。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直接作为历史课程资源。
(3) 历史街区。绍兴历史街区的一大特点是历史街区就在城区之内, 夹杂在日常街区之间, 它是鲜活的。书圣故里、仓桥直街、八字桥街区这三大历史街区是开发地方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地点。参观游览这些地方, 能让学生通过鲜活的生活场景感受绍兴的人文气息。
(4) 历史书籍。前人遗留下来的历史书籍, 尤其是地方志, 是研究绍兴历史的重要资源。因为地方志所辑录的资料非常丰富,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生活习俗、自然环境、文物古籍等方面的内容, 包含了许多地方历史课程资源, 是地方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此外, 涉及绍兴地方的文学作品就更多了, 较典型的有鲁迅先生的小说和散文, 如在鲁迅小说中就介绍了“祝福”这个绍兴的民间习俗;还有美丽的“唐诗之路”。这些都是了解地方风土人情的重要课程资源, 都可以进入历史课程。
2.“非物质”资源
绍兴同样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包括:民间文学;戏剧、舞蹈、曲艺;地方方言;传统手工技艺、栽培技艺;民风民俗;地方思想、传统;等等。这些非物质资源深藏于绍兴人的思想精神之中, 贯穿于绍兴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是非常重要又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历史课程资源。
3. 校内资源
校内资源因其近距离往往成为最易被发现, 也最容易利用的地方课程资源。如绍兴市稽山中学因其历史悠久, 所处的地理位置又有其独特性, 所以, 除了教师与学生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外, 学校中还拥有丰富的校内资源, 包括众多有形和无形的历史课程资源:如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历史遗址、文物等, 历史名人、著名校友等人力资源, 还有校训、学校的文化氛围等精神资源, 以及校史陈列室和学校图书馆这种支持性的课程资源 (如表1所示) 。
4. 学生、教师、专业人士等人力资源
校本人力资源涵盖的范围很广, 包括历史教师和其他各课教师、学生本身、社区和家庭中的老人、学生家长、历史事件亲历者、专业人士等, 如绍兴社科院和绍兴文物研究所的专业人士也是重要的地方历史课程资源。
5. 社区、家庭资源
社区资源是地方资源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社区中生活的历史学科专家、专业人士和教育专家, 以及社区负责人、老红军、老革命等, 社区内历史悠久的名人故居、企业工厂、纪念馆、社区图书馆等都是重要的地方历史课程资源。如学校为缅怀抗战时期在日寇枪林弹雨中突围遇难的校友, 组织了部分学生到烈士的遇难地 (现渡东桥一带) 举行了悼念仪式, 邀请曾亲身经历过突围的离休教师董海春讲述那段难忘的经历, 以此告诫学生要牢记历史和自己的责任。
家庭资源也是现在相关研究非常重视的地方历史课程资源。家庭中可以支持历史课程的一些资源, 如家中的老照片、家谱, 家中的账簿, 还有家庭中的藏书、父母的知识储备等, 这些都可以成为可供开发利用的地方历史课程资源。这也为开发利用家庭资源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
社区的重要资源还包括当地的历史博物馆、专业博物馆、图书馆等。绍兴有收藏了许多从原始社会、春秋到民国的文物的综合性绍兴博物馆, 经常有各种地方文物资料方面的展览, 都是很好的、获悉研究资料的地方。同时, 绍兴也有许多专业博物馆, 如绍兴民俗博物馆。这些对了解绍兴的风土人情都是很重要的场所。还有如绍兴安昌的绍兴师爷馆, 是掌握师爷文化资料的第一去处。
6. 其他资源
随着电脑及技术的基本普及, 网络资源的开发有利于突破历史课程的狭隘性, 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时空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也可以使思路更开阔, 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能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 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 所以, 我们可以重复利用网络这一巨大的信息载体, 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内容重组。如《绍兴台门研究》中, 涉及到的专业网络资源有:
介绍绍兴地名与台门http://www.sxnet.com.cn/lswh/sxzhanggu/dmtm.htm
台门图片http://library.sx.zj.cn/netshow/sx-oldhouse/tmfdyl/1.htm
绍兴台门的前世今生http://life.5fox.com/life/html/1073114286.shtml
音像资料是历史资源的组成部分。目前我们可以搜集的范围, 包括文献纪录片、科教片、专题片, 如《历史文化名城掠影———绍兴》《教科文行动 (历史篇) :世界文化遗产———仓桥直街》《绍兴历史上的名人》等。搜集的渠道有出版渠道, 如录像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资料;社会渠道, 如对绍兴市博物馆、市电教馆、鲁迅纪念馆和高等院校 (绍兴文理学院) 等单位编制、保存的资料片的复制等, 同时, 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是搜集时不可忽视的重要来源。这些内容都可以用于历史教学之中。
(二) 措施: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合理匹配
课程资源因地域、文化传统、学校以及师生各自的差异而不同, 所以地方历史课程资源呈现出多样化、具体性的特点。面对这些情况, 在对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时候, 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但在多样化中还是要体现以校本为主导的特点, 如具体措施和方法可以根据资源类型的不同多样化。
1. 在常规教学中渗透历史课程资源
在历史课教学中, 教师在讲授历史课本上的活动课教学内容时, 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 关注学生的具体知识储备, 使历史课文内容与其他历史课程资源相结合。
有教师开发了绍兴地区有关历史课程的资源, 如治水英雄、鉴湖、卧薪尝胆等。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熟悉又感兴趣, 并能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提高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以及历史课程资源对课程学习的贡献率, 使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2. 通过校本课程拓展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
许多历史拓展性课程往往与历史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相连。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 注重开发历史地方课程资源, 可以共同促进历史课程的学习。稽山中学历史组以绍兴的地理、历史文化和优秀人物为素材, 积极挖掘蕴藏在其中的丰富内涵, 编写了一本体现绍兴乡土特色的教材, 并作为拓展性课程开设。有的拓展性课程同时讲两个以上的主题,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 广泛收集地方历史课程资源, 如研究绍兴稽山中学的历史沿革, 开展府学宫研究等。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认识到学校发展的历史、校园文化环境、师生来源结构均可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资源。
3. 以研究性学习为途径, 关注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开发利用
我校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已关注到从本校出发进行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实践来说, 每位教师都有指导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任务, 而许多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基本上都是从稽山中学具体出发来确定的。
可见, 历史课程资源环绕在学生的周围, 学生比较熟悉, 所以, 大量研究性学习都在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
4. 以学术讲座为指导, 提升资源价值
学校邀请了绍兴市的专家和学者为学生做专题报告, 内容往往都与绍兴的地方历史有关, 如2005年的报告主题是抗战时期绍兴市稽山中学师生突围、抗战路上坚持教学的内容;2009年邀请了绍兴市社科院的周幼涛院长作有关绍兴市历史街区的报告。这些内容既结合热点问题, 又涉及绍兴历史文化遗产的问题。报告会后往往还有一个学生与专家自由提问、交流的环节, 学生的兴趣很高。会后学生继续探究, 开展了绍兴市历史街区的调查活动。
5. 依托校园网, 开展网络探究
稽山中学一直比较重视电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配有先进的校园网络和电子阅览室, 同时大多数学生家庭配有电脑, 完全具有进行网络探究学习的环境条件。在利用网络探究进行历史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同时,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如通过留言版、资源库、论坛等鼓励学生自由讨论、上传、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如《绍兴台门研究》的网络探究 (WebQuest) 。这种方法主要针对网络资源, 以网络为媒介进行探究学习, 能广泛利用网络上存在的各种历史课程资源。
6. 以节庆活动为载体, 关注本校历史
校庆活动可以利用校内历史资源和本地区的历史资源, 尤其是重点利用本校的历史资源。绍兴市稽山中学每五年举办一次较大规模的校庆周年活动。校庆活动以回顾学校历史为主, 怀念学校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为学校发展作出贡献的前辈,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稽山中学在校园活动中突出地方特色, 开展人文周活动, 具体活动内容主要有:精读名著, 学术讨论;品评经典影片, 探索人文主题;邀请专家学者, 作专题讲座;开展文史知识竞赛。
人文周和校庆还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和附近居民参加, 也可以推广到街道、小区里去, 一方面有丰富的活动内容, 另一方面也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7. 以社会实践为契机, 开发利用社区资源
学生充分利用假期, 开展假期社区服务, 通过参加社区服务工作, 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 去认识家乡。社区服务方面, 在鲁迅故里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售卖绍兴文化纪念品、向市民和游客发放绍兴文化旅游的传单等。这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 又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心。通过这样的社区服务活动, 他们对鲁迅的文章、生平等都能如数家珍。社会实践非常重要的是通过角色转换, 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会, 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是很有效的。
8. 借助家庭活动, 利用社区、家庭资源
家庭课程资源属于校外的课程资源, 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形式多样的素材性资源和强大有效的条件性资源。如家长可以带学生外出游览, 在游览过程中给予介绍, 平时给学生讲述家中长辈的事迹, 讲述绍兴历史上的名人事迹;通过实际活动对孩子进行绍兴民俗教育——过年过节的习俗和禁忌等。又如学校中开展的《我看对联的兴衰》活动, 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研究春联, 许多学生的调查和研究活动就是从学校和家庭附近开始的。再如绍兴的治水广场, 广场中的许多雕塑和建筑就是纪念绍兴历史上为治水和兴修水利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而建的。这个广场又靠近住宅区, 许多学生常与家长去散步, 通过参观和家长的讲述, 他们也能进一步熟悉绍兴历史上的治水英雄。
三、结语
一、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得到发展,数学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些数学知识,掌握一些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养成一定习惯,形成一定观点.通过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分析问题,用数学的精神追求理想,更好地体现数学的价值.
二、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1.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校本课程尽管是以校为本的,但它必须是在国家宏观课程政策和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内进行的,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确保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实现.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遍性,而校本课程是以校为开发单位和实施单位的,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不同需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3.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每所学校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特色,进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不仅有利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也有利于其专业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与教学的领导者,在掌握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参与课程改革,实现教师持续性的专业发展.
三、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可开发与实施的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贺州市中学也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了高中数学校本开发与实践的课题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数学的发展概况
1.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简述(五个时期:萌芽;体系的形成;发展;繁荣和中西方数学的融合).
2.外国古代数学发展简述(古埃及数学、美索不达米亚数学、玛雅数学、印度数学).
3.中外数学家的励志故事(阿基米德、欧拉、高斯、刘徽、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进行励志教育.
(二)生活中的数学
1.数列与金融生活.在人生旅途中,助学贷款、个人存款、信用卡、分期付款、个人住房贷款等陆续走进我们的生活,如何合理设计存款方式、选择合适的贷款方案等都离不开数列知识.
2.寻找校园中的数学.
3.让数据说话.统计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通过科学的方法让数据客观地告诉我们有关信息,并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决策.
4.数学优化问题之一——线性规划.原苏联数学家、经济学家康托洛维奇因提出并运用线性规划方法进行资源最优配置的定量分析在197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线性规划可解决广告投放、配货、投资、生产、绩效等问题.
(三)美丽的数学
1.数学经典著作:介绍《几何原本》、《九章算术》等著作.
2.数学中的美:简洁美、和谐美、严谨美、构图美与组合美、对称美、数学方法美.通过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美学冲动成就科学发现.
3.曲线与曲面的艺术美
(1)建筑中的曲线和曲面.
(2)雕塑中的曲线和曲面.
(3)生物中的螺线.
(4)天文与圆锥曲线.
(四)神奇的数学
1.神奇的几何体:柏拉图几何体是神奇的三维几何体,常见的有正四面体、正方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几百年来,它吸引着许许多多的数学家.
(1)开普勒—普安索多面体(小星状正十二面体、大正十二面体、大星状正十二面体、大正二十面体).
(2)柏拉图对偶多面体(对于每一个多面体来说,存在另一个多面体,这两个多面体的顶点和面的位置互换)、阿基米德多面体对偶、Johnson多面体(所有的正多边形构成的凸多面体).
(3)阿基米德多面体(由多于一种的正多边形组成,每个顶点由相同顺序的正多边形围绕的多面体)、扩展阿基米德多面体(每个顶点只要由相同的一组多边形构成即可,不必考虑环绕的顺序).
(4)计算机模型.
2.探寻数学未解之谜.
(1)求(1/1)3+(1/2)3+(1/3)3+(1/4)3+(1/5)3+…+(1/n)3=?.
(2)e+π的超越性.
(3)素数问题.
(4)存在奇完全数吗?
(5)除了8=23,9=32外,再没有两个连续的整数可表示为其他正整数的方幂了吗?
(五)先进的数学
1.数学与各学科的整合.
2.数学模型(函数、线性规划).
3.信息技术与数学(电子表格与统计、几何画板、flash、网页制作等).
4.数学的发现(体验数学发现过程).
(六)案例教学
1.网络课(三角函数、概率、随机事件、球等).
2.优秀案例教学,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
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结与反思
1.校本课程中的活动必须是有规划、有设计、有组织、有评价的,必须是与学生的兴趣、意愿和生活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2.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是动态发展过程,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过程,要在开发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总结、修订,逐步充实、完善,运用科学的方法推动校本课程开发.
3.校本课程一定不要限制在“学校”之内,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现代科技;要动员学校内的各种教育资源,更要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教育资源.
4.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学生校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清晰地、多角度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会欣赏别人,反思自我,完善自我.
5.开发校本课程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把它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做,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经历痛苦的历程,才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与幸福.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这为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对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提供了依据和必然性。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对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一点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一、要以学生为本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校本课程开发是以有助于学生学习为终极目的的。学校以学生为主体,校本课程本身亦是为学生的学习而存在的。因此,以尊重学生个性,发掘学生潜能,适应学生能力、经验以及现实生活的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来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原则。
二、要充分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且明确将高中语文课程定位为“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学生通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让学生“学习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因此,开发校本课程时,要以学科为基点,针对学生高中时期的需求,坚持在民主性气氛下,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开放性课堂中,采用灵活性教学方式,以语文独具魅力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好精神的底色。也就是说,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对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关注对学生思想的锤炼、心灵的净化和审美情趣的熏陶。
三、具体实践
1、高一新生一入学,就可以发放“阅读兴趣调查表”,在调查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可以组织相应的活动和开设相应的校本课程。还可以发放“推荐书目及推荐理由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
2、在给学生推荐书目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校本活动,比如“校园读书节”“读书沙龙”等。通过品读,让学生在读书中愉悦心情,在读书中开拓视野,在读书中激活潜能,在读书中碰撞心灵,在读书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将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要坚持每年甚至每学期举办,让孩子的三年高中生活在书香氤氲中度过。
3、可以在对国家课程的拓展与完善的基础上开发课程。我们可将教学资源重新组合,拓展同类题材作品。例如在鲁教版必修3有李密的《陈情表》,我们可以把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诸葛亮的《出师表》一并引入课堂。三篇文章都细处着笔,或陈述祖孙相依之情,或抒写白发人送青丝人之痛,或表达忠心为主、鞠躬尽瘁之志,可谓净土相伴,悲歌长吟;又如将苏轼悼念亡妻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合欢树》《我与地坛》等结合在一起,先开发“吟唱生命永恒的爱歌”亲情美文品读课,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接着通过比较各文写法同异,学习多角度抒情手法。最后,围绕课本设计专题中的“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让学生进行个性抒写。
4、这些也是我校一直以来坚持的做法,很受学生欢迎。每一级选修《唐诗宋词》的时候,我们都举办“诗词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诗歌品读沙龙”等活动,让学生在朗诵、品读、讲解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选修《史记》时,就搭建“戏剧小舞台”和举办“我的课堂我做主”活动,学生可以表演戏剧、说相声、说快板、唱京剧等。我们尝试通过这些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文学实践课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让有一定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在文学实践课中有更多展示和发展空间,结果每次效果都很好。
另外,我们还开设了“中国古代悲剧赏析”“我心目中的古代英雄”等课程。
搞好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要立足于从地方实际出发,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看到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是不断丰富的过程,而开发目的在于重视学校师生的独特性。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就是以开发学校为历史课程的编制主体,让学校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开发供学生学习或选修的高中历史课程,它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对于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笔者想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从地方实际出发,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
一般讲,基本教育资源通常只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因而难以反映各个学校的特殊要求和适应各地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需求的实际变化。为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学校还应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学校适用的历史校本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由学校组织的对适合当地需要的活动方案进行计划、设计、创编、实施和评价的过程,是学校师生自行建设独具特色的学校课程的自主行动。它尊重学校师生的首创精神和学校环境的独特性。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不但为学校实现自己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提供了教育资源支持,而且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历史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可以是教师个人或教师群体对历史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研发,也可以是对已有资源的选择和改造,既可以通过长期计划加以实施,也可以是对单独的具体项目的研制,其形式和内容都是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基于学校和教师自主的行动,要搞好这一开发工作,首先对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有准确的把握,并对学校的人力和物质资源以及学校的办学环境、办学历史和教育理念等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社会、学生和知识三方面的历史课程资源确定开发主题。对一个学校来说,综合实践活动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最有用武之地的领域是地方和社区环境。例如,我校结合当地历史资源丰富的特点,进行历史校本开发,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成效,受到学生的欢迎。这些都可以称得上是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好的案例。因此,认真研究当地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不断地收集和积累相关的材料,并能够经常保持对问题的`敏感,就有可能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可供开发的高中历史课程资源来。
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是不断丰富的过程
我们的国家是个地域广阔的人口大国,对完全统一的国家课程,我们在使用学习时,就不得不忽略其差异性而去寻求共同性。国家课程的存在,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时候和全国集中统一的体制下是适宜的,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今天,国家课程存在的局限性就显露无遗。正是在如此大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展被提上教育改革的日程,得到大了家的认可。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是新的课程开发实践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证明,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包括促进变革的逻辑起点是实践者的问题而不是革新者的观念,真正持久的课程变革必须依靠实践者积极参与变革过程。
历史教师作为一个实践者,也是课程开发的核心参与者。没有历史教师的参与和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就难以取得根本性的成功。正是由于大家理论上的不断丰富和一线高中历史教师的具体实践,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且渐次推进。作为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本身,其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也变得更加完善了,更加能够取得实质性的作用。所以,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具有不同于国家本位课程开发、地方本位课程开发的独特理念,这些可以概括为获得中央、地方、学校等各个层面的支持;国家只是把课改的权利下放给学校和科任教师,而不是完全放弃这方面的权利,更不是完全断绝与学校、教师的联系。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要参与课程规划、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估;改变教师的传统角色,从原来的国家课程实施者转变为学校课程的规划者、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可以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开发全新的学校课程。
三、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在于重视学校师生的独特性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就在于能够不断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学校办学特色以及办学环境的独特性。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广大的历史教师不断参与课程决策,并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主导作用。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到开发学校的人文环境和当地实际的历史教育环境,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突出学校的特色、当地的特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标志着课程开发主体从上到下进行了下移,证明学校可以也应该结合当地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成为课程开发中的一员。这种形式的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在整个高中学校形成更加成熟的研究性的氛围,可以更有效地拓宽校内外交流的渠道,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结合高中历史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和育人效果。
为保证我学区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依据教研室的相关文件精神,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在充分进行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等形式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本着“以人为本,发展学校”的原则,为学生、教师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我学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需要评估、资源调研结果分析
从对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科技读书、手工制作、计算机操作、文体活动兴趣浓厚。我们结合阅读、演讲、办手抄报、诗朗诵、文艺节目演出等活动,发现学生积极性也很高,很多学生除正常学习以外,参加了各种培训班,如钢琴、古筝、书法、绘画、摄影、写作、趣味数学等,并在这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特长。充分开发学校、社区课程资源,发挥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学校原有各项活动的基础上充实、完善、提高,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是完全有条件达到的。
(一)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理念应包含的重要内容。学区应根据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传统以及办学宗旨,确立自己的独特的发展方向。我学区的办学理念是:主体性教育,发展性教育,研究性学习。
(二)开发校本课程是评估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 发的重要依据。为了对我学区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评估,我们组织设计了三套问卷,分别是:A、新时期小学学生的形象(用一句话或关键词来描述)。B、我们的兴趣与需要(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选项,成长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以及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的需求)。C、我们的向往与未来(学校的发展,成长的快乐体验,面向未来的思考)。在评估过程中按照学生年龄特征,学校分别就高、中、低三个年龄段的学生按照直接答卷、选项填空、与举手选择三种方式进行,并举行大规模访谈,对学生发展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最后形成科学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我学区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健康生活的需求、快乐学习的指导、幸福成长的体验、创新思维品质的养成。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根据需要评估,经学区审议委员会集体审议,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一)珍爱生命,学会锻炼,心理健康,人格健全。
(二)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三)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探究与质疑,在探究性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创新意识。
(四)学会交往与合作,诚实、自信,生机勃勃地享受成长的快乐。
三、校本课程的结构与门类 分为五大类。
1.社会教育类:升旗仪式,校班队会,节日纪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遵纪守法、文明安全教育。
2.科技活动类:计算机、实验、发明、航模、车模、船模、考察、制作、天文、气象观察、动植物养殖。
活动体会的交流总结等,都由学生主体参与,并由学生形成过程性书面材料。在活动中学生调动已有知识、能力、经验储备,学会交往,懂得合作,思想净化、语言输出,综合素质在经历与实践中得到一次次提高。
(三)对教材二度开发并努力形成体系。开发课程,还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在师生使用的课本中有显性知识,也有隐性训练点,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做开发的余地特别大,这应该是课程开发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确保新教材实施少走弯路,为了教师在使用讲义时方法手段上向新教材过渡,学校应组织教师在实践中提炼总结二度开发教材的典型经验,并形成系统的开发材料,为更多参加课改的教师提供先行参考。
一、树立课程意识, 确立科学的课程观
课程, 是课程论的核心概念。课程我们虽不陌生, 可是课程论还是最近才纳入我们的视野。我们以往都是在教学论的指导下, 根据教学大纲, 根据教材来教育指导学生。
教学论研究的是“教程”, 教学以教科书为本, 教学方法紧紧围绕教科书教学内容的学科知识生成“教”的方法;课程论则注重教学中学生的行为是否按照既定的目标发生变化, 考虑的是学生的“学程”。由此可见, 教学从注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教”转到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上, 产生了质的飞跃。新的课程标准的问世, 就是适应这一教育教学形势, 并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 放手各校安排一定数量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这是符合世界教育形势、也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决断。
校本课程的开发, 就是要求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 在科学的课程观的导向下, 本着学生为本、为了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培养学生的地方知识和适应地方发展的能力, 努力开发适合地方课程的地方课程资源, 确立全面的、立体多维的、既动态生成又长效做为的课程资源观, 改变以往死搬教材的机械做法, 根据地方实际需要,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开发出为地方建设服务的、反映地方特色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二、体会国家课程意图, 创造性的使用统一教材
我们的社会, 是一个创新型社会, 我们的国家, 是一个创新型国家。十七大报告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创新, 是时代的主旋律, 教育创新, 当然应该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使用国家的统一教材时, 也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 体会国家课程意图, 在把握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使用统一教材。目前, 虽然在国家课程改革思想的指导下, 教材也有了很大的改进, 但是, 教材所反映出来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加上广大教师使用传统教材的方式惯性作用, 对教材的机械运用还没得到改善。我们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机构, 特别是广大的一线教师, 要正视这个问题, 立足于自己的课堂教学,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情境。
三、根据地方实际需要, 开发为地方建设服务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农村的学生, 生活闭塞、眼界狭窄, 除了书本知识, 生活中涉及的社会经验不是很丰富, 学生毕业后, 一般都缺乏生活阅历和从事社会生产的经验。我们的校本课程要是能根据地方社会的实际需要, 开发出一些适合地方特色的特色课程, 编写一些有地方特点的教材, 学生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 历练生活阅历, 丰富生活经验, 充实生活知识, 将是培养地方人才的善举。
四、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开发反映地方特色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 当然是现代课程的基本任务。现代社会, 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的确立, 从根本上影响着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也应当立足本地文化资源, 开阔文化视野, 努力开发出反映本地文化特征的课程, 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的人情风物, 去感受文化内涵, 浸染文化特质, 形成文化倾向, 并由此产生对家乡文化的崇敬之情, 激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我们江苏扬州, 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教师可以在本校的校本课程上结合本地特色。比如说端午节的“赛龙舟”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校本课程的选材。
五、相信教师, 放手发动教师开发校本课程
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的成长, 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 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其开发主题、方向、方式, 特别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示范作用, 都显示出教师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早在二十世纪初叶, 美国教育家杜威就认识到教师对课程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教师是应该开发的巨大的课程资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美国“走向实践运动”的领导人施瓦布也提出“教师即课程”。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还发起了“教师——研究者运动”, 赋予教师以教授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教师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 应当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六、学生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学生是认知主体, 学校教育的核心, 就是学生的全面的可持续成长。学校课程的依据就是学生的现实生活或可能的生活, 课程计划的实现, 必须通过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并在自己的心理图式中, 进行再创造, 从而生成新的知识经验。所以,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 不能眼里没有学生, 学生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七、积极学习借鉴他人经验, 努力充实、完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们在开发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过程中, 还应该走出去请进来, 也就是创造条件, 多赴兄弟学校甚至外地学校参观、访问、取经, 并邀请一些有经验的学校同仁、专家学者来校传授经验, 同时, 广泛阅读相关文献资料, 从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经验案例, 触发课程灵感, 查找自身不足, 规范实践行为, 解放思想, 放开手脚, 从而渐渐确立我们自己的校本课程。
相信只要我们农村教师坚持理想, 一定会开发好本土的校本课程。
摘要: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本位、以教师为主体、合理利用学校整体和社区环境中的教育资源的一种开放式课程管理模式。
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鼓励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设置校本课程。同时提出,除教材外,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需达到36万字,这使得英语阅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势在必行。
我校一直致力英语阅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实践中,我们遵循设立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分析课程设置的需求并制定教学目标,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实施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评价五个步骤,开发了三个层面的校本阅读课程:Integrating SBCD into English Reading;Autonomous Development; English Reading Activities。
一、设置济南外国语学校英语阅读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
该委员会由七名教师主要负责,200名学生参与其中,并聘请课程专家进行指导。其中,两名教师负责访谈,课程开设需求分析以及数据分析。三名教师负责建立阅读资料库并对阅读材料进行分类。其余人员负责课程大纲以及评价体系的设计。每周一,委员会成员会举行例会,讨论课程开发的进展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并听取课程专家的建议。
二、英语阅读校本课程设置需求分析
英语阅读校本课程的设置需求分析基于以下两个方面:① 学生对开设该课程的态度以及参与该课程的动机 ② 教师对开设该课程的态度。
教师层面,我们以采访的形式进行,10名教师以及2名学校领导参与了采访。 采访结果显示,半数的被采访教师认为阅读材料的选择和改编混乱无序。超过90%的被采访教师认为应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阅读材料满足学生的需求,并在日常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开展多样的阅读活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学生层面,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200名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学生对他们的英语阅读水平缺乏信心,86%的参与者认为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比较欠缺;2、 85%的学生没有规律性阅读的习惯,阅读的随意性强,且超过半数的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依赖教师,缺乏自主阅读能力; 3)学生普遍对当前使用教材评价不高,认为当前使用材料陈旧,不适合学生的需求,缺乏真实性。
三、济南外国语学校英语阅读校本课程设置目标。
基于以上调查分析以及英语新课程标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各年级英语阅读校本课程目标如下:
高一:☉能够从一般文学作品中获得主旨思想及主要信息。☉能够根据上下文及句子结构猜测词义。☉能够根据上下文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累积阅读量达到 200,000 字。
高二:☉能够抓住主要信息,记录主要观点。☉能够理解文章主旨以及写作意图。☉能够缩写,或改写简单材料。☉累积阅读量达到300,000 字。
高三:☉能够理解各种文体材料的主旨以及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能够识别文章的写作文体。☉能够欣赏一般文学著作。☉累积阅读量达到360,000 字。
四、济南外国语学校英语阅读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1、教学大纲制定:
目标年级:高一
内容:(1)材料评价以及教材改编。
(2)开发真实阅读材料扩大学生词汇量,强化语言交际功能。
(3)探索设计多样阅读活动,如阅读竞赛,角色扮演等。
教学时长:每学期20课时,高一阶段两个学期共40课时。
2、教师培训:
☉英语阅读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法。☉当前高中英语阅读课程的优缺点。☉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阅读模式调查研究。☉英语新课程标准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3、阅读材料资源库:
☉各种有效并受学生欢迎的教材,如New Concept English, American Middle School Language Textbooks☉英语报纸及杂志,如China Daily ,21st Century ,Crazy English Reader ☉文学著作☉当前时政新闻☉英语阅读网站链接
五、济南外国语学校英语校本课程的实施。
第一阶段:Integrating SBCD into English Reading。 教师对统编教材每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改编,重新设计阅读材料。具体做法如下:1、收集每一单元的相关背景材料并进行分析挑选。例如,在教授The Necklace 这一课时,提供另外三篇文章提供给学生阅读Guy de Maupassant,French Society in the 19th Century ,Original Edition of The Necklace; 2、设计阅读理解任务。根据材料内容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任务。3、设计阅读后活动。以The Necklace 为例, 阅读后活动可以设计为:浏览Maupassant网站 (http://en.wikipedia.org/wiki/Guy_de_Maupassant)并设计一个包含作者的短篇小说,读者评价等的网页链接。
第二阶段:Autonomous development。
首先,将一系列的精品系列丛书引入课程资源库,例如detective Hunter系列丛书。Hunter的故事被技巧性的设计到填空,排序,翻译等教学活动中。其次,考虑到发展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并根据必修教材编订了一系列的写作丛书。最后,将完全的自主开发阅读课程作为目标。研究团队设计了Reading for Pleasure 报刊。
第三阶段:Designing reading activities
阅读活动归为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两类。课堂活动中,阅读过程分为 pre-reading, while-reading 和 post-reading 三步。设计如下:
Pre-reading: predicting based on the title/vocabulary/the T/F questions/setting the scene/scanning/skimming.
While-reading: Information-transfer activities / summary on transition devices / reading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
Post-reading: Discussion / role-play / gap-filling / retelling / writing.
课堂活动之外,可以设计多样的课后活动,例如,创设Mosquito Newspaper, 举办小范围的阅读竞赛,开设阅读节以及班级图书馆开放日活动等。另外,还可以举办基于阅读的写作比赛,辩论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六、南外国语学校英语阅读校本课程评价。
英语阅读校本课程的评价基于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实施的过程。通过前测和后测,以及对参与课程的学生及教师进行访谈,得出以下结论:
学生层面:1、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被动的教与学转变为自发的阅读学习2、教师的角色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转变。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从之前的“rigid”, “unreasonable”,“unapproachable”,到现在的“friendly”,“room for studentschallenge”,“relaxed”,师生关系更加融洽。3)学生普遍认为阅读是终身学习的重要部分,并表示他们更愿意read for fun 而不仅仅为了考试。
教师层面:1、教师普遍认为他们更加具有专业能力。2、教师将课程的核心目标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结合起来,并设计出一系列有效的课堂活动。3、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成为反思者,并且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高中校本课程开发范例】推荐阅读:
高中校本课程数独09-28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教材07-25
高中校本课程教学设计11-18
校本课程开发怎样开发09-29
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10-05
校本课程开发规划方案10-14
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11-19
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12-21
三合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11-19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