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读后感(通用13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怕”表明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七律长征》读后感。凭此精神,战士们把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看得极为平常。
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都被他们克服了。一路上,他们击溃了敌军的无数次的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绵延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跨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爬岷山,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取得了胜利,读后感《《七律长征》读后感》。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为的就是后代们的幸福生活。
长征,谱写了中国革命的交响曲,描绘了一幅悲壮的画,叙述了了红军的大无畏,我们要把长征铭记于心,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
雄放。《七律·长征》的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全诗的纲,揭示了主题,奠定了贯穿全篇的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基调。“万水千山”极言长征途中所遇自然险阻之多。据统计, 红军越过最险峻的高山18座, 渡过最险恶的河流24条,其余不计其数。诗中“万水千山”表现长征之难,实际只是用自然险阻概写长征途中所遇到的军事、地理、生活等方面的各种困难。因为敌人正是利用自然和地理方面的险阻,围追堵截红军,因此其内容就不只是字面上的“万水千山”。面对千难万险、万苦千辛,红军等闲视之,表现了诗人的非凡视点。开头语调舒缓悠扬,充满了自信和力量,体现了主体的宽阔胸怀与客体的雄伟浩荡。
雄逸。颔联写山———“千山”。“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选择五岭和乌蒙为代表。五岭,指大庾、骑田、萌渚、都庞和越城,山脉绵延于赣、湘、粤、桂四省边境,峰峦迭起,横亘千里,蜿蜒曲折。然而,险峻的崇山峻岭在红军看来,不过同腾跃的微波细浪一般,诗人充分运用想象和夸张,展示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明是写山,实是写人。先用“逶迤”“磅礴”扬之,极言气势宏伟,体积巨大;后以“细浪”“泥丸”抑之,言其渺小。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精神的伟大,可谓豪气贯斗牛,浩气薄云天。这抑扬大小的艺术效果是通过飞动之势的描写营造的。诗人以雄视宇宙、气吞八荒的动感视野写山, 使静止的山变成了动的物象,因而有“腾”与“走”的飘逸美,展现了诗人的雄逸之气。
雄浑。颈联写水———“万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集中描写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重要战斗。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水拍云崖”就是这种险峻地形的生动写照。一个“暖”字,就把江水沸腾、水雾迷蒙的感觉渲染了出来,恰当地表达了红军在征服金沙江天险后的欢乐心情和热烈场面。一个“寒”字,极有分量,不仅描写了大渡河急湍奔流、铁索险峻的自然环境,更显示了红军冒着枪林弹雨、浴血奋战的刚毅品格。这一“暖”一“寒”,给客观景物涂上了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 强烈鲜明,从对比中展示了胜利的欢乐,也衬托出胜利来之不易的艰辛。
雄丽。所谓雄丽,是一种劲美。此诗的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揭示了诗人的审美追求。李白《战城南》有句云“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这是因为红军长征万里,历尽险难,“过了岷山, 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更喜”和“尽开颜”与之前的“不怕”和“只等闲”遥相呼应,使全诗充满着一种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关键词:初读;再度;品读;升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320-01
一、导入,引出诗文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七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你们了解长征吗?
2、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师简介长征时代背景。
3、了解“七律”,齐读课题。
4、师范读课文。
二、初读,读顺诗文
1、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36面,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认读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指名读、齐读。
3、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理解诗文
1、俗话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请大家静心地默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一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眼的理解吗?
3、这句话中的“等闲”是什么意思?红军把什么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4、诗人在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哪些水呢?
5、红军在长征途中仅仅只经历了这几座山、几条河吗?诗人为什么只选这几座山、几条河呢?
四、品读,感悟诗情
(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我们随着诗人的思绪首先来到五岭和乌蒙。(课件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自由地读读这一句诗,看看你从这句诗中的什么地方能看出翻越五岭和乌蒙的艰难呢?
2、(课件出示:五岭图)如果此时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会想到哪一个词?诗人的是哪一个词?
3、(课件出示:乌蒙图)这就是乌蒙山。如果此时又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乌蒙,你又会想到哪一个词?诗人用的又是哪一个词?
4、指名读、评、再读。
5、想象一下,红军在翻越五岭和乌蒙的途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6、就是这样的难以翻越的五岭和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又是怎样的呢?理解“细浪”、 “泥丸”,指导朗读。
7、逶迤的五岭变成了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变成了滚动的泥丸。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你感到了什么?带着这种感受再读。
(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如果说翻越五岭、乌蒙是展现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自然的困难,那么渡过金沙江、大渡河,就是展现红军克服战斗的艰难。(课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指名读,找出一组反义词。
2、为什么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的山崖会是暖的,大渡桥上的铁索又会是寒的呢?
3、听《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谈感受,指导读出高兴的语气。
4、看《飞夺沪定桥》视频片段,谈感受,指导朗读
(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千里岷山,皑皑白雪,只要翻越了最后一道天险,陕北根据地就遥遥在望了,此时,红军战士是怎样的心情呢? (出示最后一句)指名读。
2、透过这两句,你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呢?理解“尽开颜”。
3、指导读出高兴的语气。
五、拓展,升华诗情
1、二万五千里远征,红军战士遭遇的仅仅只是书中的这些困难吗?你还知道哪些长征中的小故事。
2、欣赏《长征》这首诗改编的歌曲。
自从我学习了《七律·长征》这首毛主席写的诗词之后,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在长征这25000里的道路的困难与艰险!
虽然这首诗只写了八句,但却能体现出在长征路途的艰险。中央红军在路上一共368天,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修整一次,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8座山,其中五座山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转战了11个省……看到这些数字,谁不感到震惊呢?红军战士们不顾自己的安危,不怕艰难险阻——高大的五岭山脉、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可在他们的眼前却变得像“细浪”、像“泥丸”,他们还勤于思考,英勇顽强地与敌人斗争,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啊!他们团结一心,在历经了艰难的长征胜利会师后,在白雪皑皑的岷山上,也有无尽的欢乐;他们更有必胜的信念,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日军的扫荡下,也永不言败,用自己的生命保卫红色政权,用自己的身躯筑起民族的屏障。
中国共产党是先驱者,是领航人,更是一轮不落的太阳,使神州大地13亿中华儿女在党辉的照耀下成长生活、享受生活。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时刻激励着我,今后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征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后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富强!
南康市第一小学刘海燕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由于我是借班上课,先来了个成语热身,不过整堂课还是我讲的多了些。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使学生走近文本 ,,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 , 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自己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长征的相关资料以及毛泽东同志的简介及其诗词等,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河和岷山,学生都是很陌生的,也不太知道红军在这些地方曾经有过的艰辛。因此我搜索并剪辑了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图片视频资料。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交流资料等手段,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各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来感悟其中的情感,而不是向学生作标准答案式的灌输。暖与“寒”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文本想象,去感悟诗文蕴涵其中的一份细腻的诗情,一颗独特的诗心。在教学设计时,我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总起句,让学生总的感知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而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不怕”,是“只等闲”,初步树立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然后再让学生具体说了红军历经了哪些山哪些水。
我注重了朗读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由读生情。开课不久,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全诗,用激情感染学生,博得了他们热烈的掌声;指导他们读诗时,我引导他们发现七律的押韵规律后,就一句一句地引导他们读;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我进行了引读、分男女读、齐读等,快结束本课的学习时,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感情不断升华。
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通过想象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教学时我播放了《飞夺沪定桥》的视频,至此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类别:小学语文编号:
教学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 七律 长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板书课题,(生齐读)长征这一段历史全浓缩在这首诗里了,知道作者是谁吗?他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新中国的第一任国家主席毛泽东(板书),他不仅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出色的文学家、杰出的诗人呢。
2、简介长征的历史背景。
想要学好这首诗,首先要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出示课件)师读。
3、学生齐读全诗。
二、学习诗歌,感悟诗情。
1、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这是诗的首联,你读懂了什么?(读出豪迈:没有装备、征
程漫漫、敌人疯狂的追击,多少红军战士英勇牺牲,可这一切的难在红军眼里只是平平常常的小事)在你眼中这是怎样的红军战士啊?带着对红军战士的这种感受读----(板书:豪迈)
(2)同学们,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困苦怎能一一叙述,诗人写
了五个地方,你能找到吗?
(3)学生默读,边度边画。
2、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自己读读,难在何处?(这么长、这么高,又有敌人的围
追堵截、狂轰乱炸,要想翻越该有多难啊)
(2)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米,气势
磅礴。而在红军眼里,逶迤的五岭成了----(细浪),磅礴的乌蒙山成了---(泥丸),这句诗被后人誉为“神来之笔”,你明白它妙在何处吗?如此的轻松平常,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和泥丸的轻巧?(学生有感情练读)
【设计意图:高年级对语言表达形式的揣摩至关重要,要品其意、悟其神。在“妙在何处“的体会中,学生悟出一切在红军眼中都稀松平常,品出夸张修辞手法的使用时为体现红军精神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
3、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横桥铁索寒。”
(1)你们有什么发现?(“暖”和“寒”是一对反义词)
(2)“暖”(出示金沙江图)金沙江的地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
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但红军一面假装攻打昆明,一面分兵到皎车渡奇袭守敌,缴获渡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军。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3)教师引读:诗人回想起那欢快的场面,喜悦之情溢满胸怀。
(4)“寒”:(出示泸定桥图片)简介背景资料:大渡河在四川
西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有13根铁索,横跨在水流湍急的河面上,真是寒气逼人。你有什么感受?(冷 寒)“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铺就了胜利之桥,诗人回想起那悲壮的场面,心理久久不能平静,他仿佛看见红军战士攀着13根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引领学生读“大度桥横铁索寒”。
(5)教师小结:一“暖”一“寒”,一“喜”一“悲”,真难啊!
可在红军眼里又算什么?想到这难忘的一幕一幕,想到英勇的红军战士,只有一句诗回荡在诗人的脑海里,这正是————————引领学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暖”、“寒”,通过情景、体验等有效手段,尤其是通过情景语言的引读,层层推进感情,读的效果很明显。】
4、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喜开颜。”
(1)岷山位于四川北部,海拔5000米以上,终年积雪。想要翻
越它,难度大于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
(2)你从诗人的这句“更喜岷山千里雪”读懂了什么?
(3)写话训练:出示雪山背景学生续写。“山都路滑,红军战士
踩着冰面艰难的前行,有的滑到后再也没有起来,但红军
战士依然奋勇前进„„
(4)交流、点评学生的写作。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反复诵读和品评诗句, 借助多媒体视频, 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诗句的内容, 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介绍背景
1.这一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长征。 (生齐读课题)
2.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要长征吗? (出示长征背景资料)
师:毛泽东回首这惊心动魄的行程, 心潮澎湃, 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
3.播放课文朗读。
4.师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同学们, 这首诗不仅是毛泽东的代表作, 也是诗中的精品。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味学习, 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 播放课文朗读, 有利于培养学生感悟文本、理解信息的能力。初次感受长征带给人的心灵上的震撼。】
二、品词析句, 感悟诗情。
(一) 出示首联
1. 生读一二句, 边读边想, 从这两句诗中读懂些什么?
2. 根据你们的了解, 红军长征途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3. (播放红军过雪山的视频) 让生感受长征的艰难。
师:就这样, 不知有多少红军战士长眠在路途中。二万五千里长征难不难? (生答, 板书:远征难) 让我们读出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A:同学们, 读课文不仅要用嘴, 更要用心哪。长征途中, 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 地上几十万敌兵围追堵截, 不知有多少战士牺牲了, 可这样的困难在红军战士的眼里不过是平常的小事。生读。
B:你们觉得红军战士怎么样?板书:勇敢无畏
4. 还有哪些诗句也反映了红军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
5. 出示整首诗。
诗的一二句总写, 金沙、大渡是万水的代表, 五岭、乌蒙、岷山则是千山的代表。下面读读诗的三四句, 看看五岭、乌蒙给你怎样的感觉?
(二) 出示颔联
1.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2. 教师出示“五岭”、“乌蒙山”的图片, 指导学生读“腾细浪”和“走泥丸”。
3. 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过渡:多么鲜明的对比呀, 从中你体会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呢?
4. 指导学生朗读, 读出自己的体会。
(三) 出示颈联
我们先来看看巧渡金沙江这场战斗。 (出示巧渡金沙江资料)
1. 生读资料。
2. 看了这个资料, 你有什么感受?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
读出你们的心情。
(出示课件:铁索桥静止画面。) 这就是位于大渡河上的铁索桥, 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不要说攀着铁索过桥, 就是站在江边一眼, 你心里什么感觉? (心惊肉跳、胆战心惊……师应答:这就是寒!)
师:更何况对面还有敌人的机枪疯狂扫射呢! (播放“飞夺泸定桥”的视频。)
说说这场战斗给你的感觉。
师:这些都是寒哪。战斗惨烈, 战友牺牲, 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寒光闪闪、寒气逼人哪!
出示:大渡桥横铁索寒 (齐读)
4、师过渡:
金沙江智取, 大渡河恶战, 一暖一寒, 两场战斗, 两种场面, 心情一样吗?你能把这两种感受读给大家听吗?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感受战士们当时的心情。师生共读。
【设计意图:《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本环节的预设中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充分对话。通过不同形式的有感情的朗读, 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达到以读促学、以读激情的目的。】
(四) 出示尾联
岷山是红军长征路上所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 红军心情怎样呢? (喜悦)
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吧。练习朗读, 指名读。齐读。
三、诵读全诗, 深化理解
1.这首不朽的杰作, 用56个字, 负载着红军长征路上的艰难万险, 饱含了革命乐观主义的豪情壮志, 让我们连起来再读读这首诗吧!
2.出示整首诗, 生读。3.师介绍七言律诗。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对长征精神一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集体诵读既是感情的一种宣泄, 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四、总结提升
1.小结:老师从你们的诵读中听出了你们对这首诗的理解, 听出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这首诗不仅语言美、韵味美, 节奏更美, 音乐家还为它谱了曲,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长征》。
五、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五岭细浪乌蒙泥丸
远征难金沙江暖勇敢无畏
(领):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北上抗日,一路跋山涉水,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经历的无数艰难险阻,毛泽东主席用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领):红军不怕远征难,(合):远征难(领):万水千山只等闲。(合):只等闲(领):五岭逶迤腾细浪,(合):腾细浪(领):乌蒙磅礴走泥丸。(合):走泥丸(领):金沙水拍云崖暖,(合):云崖暖(领):大渡桥横铁索寒。(合):铁索寒(领):更喜岷山千里雪,(合):千里雪(领):三军过后尽开颜。(合):尽开颜
(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七律.长征》。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提出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考虑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和品评、借助长征故事,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弄懂诗意,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长征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为使学生走近文本,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我运用情境教学法、感情朗读法、直观演示法,充分发挥学生性,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在书生朗朗的语文世界里,情感得到提升,素养得到提高。
学法
根据新课程目标、文本特点、学生的的认知规律,采取了搜集资料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走入诗文。
2、初读全诗粗知诗意。
3、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4、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5、拓展延伸接受洗礼。
(一)情境导入入诗文。
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于红军长征对当前小学生来说很遥远,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辛的。上课伊始,我播放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引出长征,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征,出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配以气势磅礴的音乐简介长征,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迅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初读全诗粗知诗意。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我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自读自悟:(1)悟
看注释、结合资料及预习情况,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2)说
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3)读
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方式表达出来。之后让学生质疑提问,教师梳理学生懂或不懂的内容,以学定教。
(三)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我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补充资料注重形象感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深入研读思考,理解本诗的内容,体验情感。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我通过抓关键词“远征难”和“只等闲”,学生结合读过的长征故事想像:红军会遇到哪些困难?补充资料等方式让学生感受长征的艰难,体会红军的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引联想画面入情入境朗读。从而把学生对文本的粗略感受转变为细腻的体会,(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我在学生交流汇报“逶迤”、“磅礴”后,出示五岭、乌蒙山图,深化理解 “逶迤”、“磅礴”。接着配乐描述翻越五岭和乌蒙山的艰难。然后简笔画对比: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与绵延不绝的五岭对比,滚动的小泥球与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对比。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和想象红军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红军对困难的藐视,红军的伟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象情景朗读。(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本句主要讲的是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和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包含着两大著名的战役。其中“暖”“寒”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依据教学自觉性、直观性的特点,我是这样突破难点的:
暖
先出示金沙江图,讲述故事“巧渡金沙江”。让学生体会到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现在你就是红军你会怎么读这句话?引导读出喜悦的心情。
寒
先视频播放“强渡大渡河”片断,从视觉、听觉角度来冲击学生,给学生以震撼,再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心里是什么感受。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强渡大渡河的惊险悲壮,感受到红军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接着让学生抓住“暖”“寒”对比读这句话,进一步感受红军的神勇无比,领会主席语言的精妙。
这一环节,使学生透过文字感悟到红军战士的内心情感,对“暖”“寒””有了深刻的理解。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句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取得胜利时喜悦心情。我抓住重点词“喜”“尽开颜”引导学生结合资料说:“喜从何来?”感受红军的乐观精神。再通过朗读想像体会红军的喜悦心情。
(四)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播放歌曲视频《长征》。请学生细细聆听,尽情遐想:“听了这首歌,看了这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要急切的表达?”最后配以《长征》音乐多种形式的读、背,深化理解。在本环节中,通过畅谈感想,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语言的领悟释放出来,实现了师生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五)拓展延伸展诗神。
在引导学生说出长征精神之后,话说“新长征”:“在现今生活中“长征精神”是否还需要?能否联系实际(学习、生活、祖国建设等方面),谈谈你的理解。”最后布置作业引导课后探究:(课件出示)请你结合《长征》诗,结合长征的有关资料,用你喜欢的方式来颂扬长征,汇报你学习了《长征》后的收获。可以朗诵《长征》诗,可以写写读后感,可以唱唱《长征》歌,也可以讲讲长征中的故事„„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板书的科学性、直观性、艺术性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板书。此设计内容精炼,条理分明,既显示了课文的结构,展示了课文主要内容,又主题突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17.七律长征
五岭
细浪
乌蒙
泥丸 红军不怕远征难
金沙
暖
大无畏精神 万水千山只等闲
大渡
寒
英勇豪迈气概(总领全诗)
岷山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兴趣,走进文本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传统的语文预习,大多都是学生读读课文,写写生字,作为年代已经久远的诗歌,学生很难产生兴趣,走进文本。而信息技术恰恰改变了传统的预习方法,它以多元化的信息来源与途径博得学生的喜爱。课前我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课文的资料,作者的介绍及写作背景。将学生课前的预习成果上传到学习平台上:“通过预习我知道,《七律·长征》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阅读本单元课文,要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认真领略课文基本的表达方法;还要学习复述课文。”“在校本资源中我了解到长征很苦,但红军战士们不害怕,很勇敢、很坚强!”然后把学生收集到的资料,稍加梳理,使学生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受,并产生学习的欲望为顺利深入诗文而打下情感的基础。
这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前预习进行得深入而有效,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有机结合的网络信息领域,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深入文本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一些古诗、课文,光凭讲解和想象,很难感悟到语言文字中的情境。而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创设、模拟情境,使学生产生独特情感体验。
《七律·长征》这首诗篇幅不长,但历史久远,意义深刻。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领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呢?
上课伊始,利用雄浑激昂的配乐范读,把学生引入一个气势磅礴的长征情境中。根据倾听、模仿,学生很快读准字音和节奏进而朗朗上口。然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利用资源理解词句的意思。学生会马上进入状态,有的查看注释,有的网上搜寻,有的小组交流,忙的不亦乐乎,几分钟就大功告成,开始了精彩的汇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整首诗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我通过上网查询得知:红军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河,行程二万五千里。”这时我趁势点击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网络资源的直观呈现,使学生轻而易举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在理解诗句领悟情感时,学生汇报哪句,我便使用白板拖拽功能出示相关图片,并对诗句进行圈画。比如出示五岭、乌蒙的图片,学生在平台上予以补充,再配以磅礴的音乐,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深切感受到五岭的千里绵延,乌蒙山的山势雄险。更感受到红军藐视困难、傲视山川的气概。
这种通过网络获取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材料,丰富学习资源;运用多媒体呈现视频资料,创设诗歌情境,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是无法实现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交流互动,实现生本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和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站在与文本作者平等地位上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以独特视野表达切实的感受,实现生本对话。
传统的语文课堂,在拓展与交流环节中,往往固定几个学生来谈感受,这种以点盖面,难免有些蜻蜓点水之嫌。在《七律·长征》一课中,学生在多媒体视频的画面中,切实感受到了长征过程中艰辛与困苦,更感受到了红军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热血沸腾之时,提问:“此时此刻你想对红军说些什么?”学生各个情绪激昂,纷纷举手。五十多名学生的想法怎能在三两分钟表达清楚呢,于是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这样全班学生不仅可以一目了然,还能相互评论,这种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体验、品悟、让课堂成为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广阔天地,实现了生本情感的交融。
语文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学科系统,开放性是保证它充满活力的源泉,而信息技术为语文教育的开放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只有采取积极的态度,深入了解信息技术,才能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更多活力、更大的惊喜。
参考文献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歌曲导入。
二、介绍背景及作者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听歌曲《七律 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体会感情。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自主学习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你认为诗中的哪些词句用的好,请说明理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夸张 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暖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2、“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自然环境,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五、合作探究。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讨论一下,从哪里可以看出红军远征“难”,从哪里可以看出红军“只等闲”?
(3)这首诗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一、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二、夸张手法的妙用(目的:反衬和塑造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六、主题:
1、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
2、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
3、充分地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五、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 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六、课堂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写作特点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3、启发感悟。
七、质疑释疑
八、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能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
利用暖与寒对比突破体会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简介历史背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A:磅礴(páng bó),我们学过的课文当中《两个铁球同时着落》中它读bàng,这是一个多音字。
B:一齐读注意刚才提醒的字音,我们一齐来读(生一起读整首诗)读得不错,大家读起来琅琅上口,它有一个秘密,你们看(把每行诗的最后一个字点红),出示音节发现了什么?
“难、闲、丸、暖、颜”它们押韵。
C:你看,“难、闲、丸、暖、颜”它们的音节中都有“an”,读起来就富有韵味,谁能读出这种韵味。
D:我们来看诗中这三个生字,注意这个“涯”,里面是两个土,在生字表下面的方格中认认真真地写一遍。注意“岷”字的山要适当的往上靠一点,这样才会更美观。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1、体会“只等闲”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老师也看到很多同学划了这句,我们一起来看看,读读这句诗,哪个词理解起来有难度?
B、“等闲”这个词确实难理解,“闲”在字典中有这几种意思(出示字典中的几种意思),你觉得应该选则哪一种,对,平常,平平常常。那 “只等闲”呢?又该怎么理解呢?
C、红军把什么只不过当作平平常常的事呢?谁能把整句话连起来说说。
2、抓“万水千山”体会难:
A、经历万水千山只当作是平常事,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呢?在诗中圈一圈,把山、水圈出来
B、(出示地图),同学们看,这是红军长征的路线图,五岭是五座山的总称,它横跨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个城市,乌蒙在贵州,海拔四千多千米。你还看到哪些山水?
C、这首诗选择了长征途中的这样五处山水,那么万水千山仅仅指这五处山水吗吗?有多少呢?
D、师:诗中还告诉我们有多少呢?我们可以读读资料袋。师: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师:整整一年。同学们,红军长征要经过那么多的山水,困难可想而知,谁能句好这句话?(指读)这一切对红军来说只都只不过是等闲小事。(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据生展开学习:
过渡:这万水千山真的是等闲小事吗?让我们读下面的诗句,一边读一边想,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做个记号。A、自读、交流: B、相机教学:
a.(出示五岭的图片)你们看,这就是红军要攀越的五岭,绵延数千里,可诗中说“五岭逶迤腾细浪”,细浪是怎样的呢?在书上画一画(请一生到黑板上画“细浪”)这是红军要攀越的五岭,这是细浪,你体会到什么?能不能把体会送到这句诗中,把它读好?(指读)
b.通过查字典、画一画读懂了这些词,那“乌蒙磅礴走泥丸”呢?介意大家也用刚才的方法查字典、画画的方法解决,一边写一边讨论。(学生自学)通过学习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①.谁能读一读(指读)
②.(出示图片)这就是高达四千多米的乌蒙山,红军要翻过这样的乌蒙山,在他们眼里只看作是脚下的泥丸。谁能再来读?(指读)理解了这两行,能不能连起来读一读?(指读)再大的困难红军都当作等闲小事,我们一起读。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红军——(引读这两句诗)
c.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金沙”指金沙江的水,“涯”指的是悬崖,水拍悬崖怎么会暖呢?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②、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③、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会怎么读?(生读)④、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⑤、起来读一读,看看聪明的你是不是真的高兴? ⑥领读:
我们胜利了(读)——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⑦、此时的红军心情怎么样?那是什么暖?(心暖)(课件出示:铁索桥)⑧、师: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寒”字,谁知道?不急,你看(出示卢定桥),这是由13根铁炼组成的铁索桥,如今,木板都让敌人抽掉了,过这样的桥谈何容易。你们看(夺桥片段)夺桥的勇士冒着敌人的枪弹,看着这样的桥,看着这样的画面,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语,写在诗句旁边。
⑨、师:如此惊心动魄的战斗,心惊胆寒,谁能读好?(指读)当时夺桥的22位勇士全都牺牲了,现在想起来还是心惊胆寒。(指读)一暖一寒,一个是胜利的喜悦,一个是战斗的惊心动魄(指读)一暖一寒,这是两种不同的战斗,在毛泽东的诗中浓缩成一暖一寒,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齐读)⑩同学们,这一暖一寒,一喜一泪,不正是体现—— c、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
(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是胜利、兴奋、信心„„齐读,再指名读。)
①、当时越过大雪山的只有“红军第一方面军”,毛主席为什么却说“三军过后”呢?
②、由学生自主回答后,老师总结: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③、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律&长征》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的难点:理解五、六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新课程背景下多元化的语文情境教学》。对“情境教学”,我们是这样界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认知特点和文本特点,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图体现课题研究的思路,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按照学习的启动——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这几个基本阶段,来进行多元化情境的展开研究,主要采取了下列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征,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
(2)初读全诗,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3)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不仅仅就字就词孤立地分析讲解。
(4)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5)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我向大家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复习巩固、背诵诗句,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诵会。
我觉得在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有几个情境的设计,是有可取之处的:
1、创设情境,精心导学。
一个好的导入,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一节课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导入是否精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相对较为陌生的认知领域,如果能通过情境设计,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红军长征是何等样的壮举,然而对当前小学生来说有些遥远了,单靠老师的一本书,一支粉笔,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辛的。因此,我在课前播放了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出示了红军长征的线路图,并进行了必要的介绍,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2、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
在情境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与教材建立起美妙的情感,十分重要。李吉林老师曾总结出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融入情境的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我能认真学习、借鉴李老师的这些做法。
比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播放了一段沉稳昂扬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比较一下:录音的诵读和你们的朗读有什么样的区别?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首诗?通过讨论,使学生初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又如,在学生把握了诗句的基本意思后,我播放了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让学生细细地聆听,尽情地遐想,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在这里,我用激昂的`音乐渲染了情境,从总体上又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为激发学生情感升华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我也能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词析句。其中,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我化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及时地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本来有一小段“飞夺泸定桥”的录象,可是在五楼演播厅无法播放,于是,我就让学生回忆电影《我的长征》中的画面来体会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当然,效果就打了折扣。
3、设计富有趣味的训练和作业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情有趣的情境,并不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生动,而是要使学生在趣味中进行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画面,请你拿出纸和笔,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写写你的理解和感受。在这里,写话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巩固。让学生根据画面来写话,显然要比根据诗句写话,更能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练习,在学生能力的提高上势必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4、拓宽情境。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语文的外延就应该有多大。在整节课结束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引导学生将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阅读联系起来,养成课外学习、研究的好习惯。这样就可以拓宽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学习语文。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小小朗诵会举行得比较成功,大多数学生很投入,进一步感受了长征的精神,感受了伟人毛泽东的诗词成就。
【七律长征读后感】推荐阅读:
《七律.长征》古诗10-21
红军长征史 读后感07-27
《长征》观后感800字09-17
电影《长征组歌》观后感11-15
长征电影观后感400字09-06
关于长征的个人观后感800字06-08
红军长征85周年观后感个人感想09-10
历史纪录片《永远的长征》观后感06-06
纪念长征——长征精神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