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公开运行监控制度

2025-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权力公开运行监控制度(共10篇)

权力公开运行监控制度 篇1

一、本单位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职权目录、法律依据、权力运行流程图,通过管理委员会政府政务网征迁安置办窗口向社会全面公开,并充分利用办内政务公开栏和新闻媒体机构等形式及时向社会公开公示,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二、实行首长负责制。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作为本单位分管及科室(单位)的第一责任人,纳入绩效考评作为考核内容。

三、实行限时办结制。凡是群众和企事业等单位到本机关办事的,一律实行一次性告知,并严格在规定的时限内给予办理并答复(批复)。

权力公开运行监控制度 篇2

一是完成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定工 作。 在制定权力清单过程中,大连市档案局坚持按照“ 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要求,全面、完整、真实地梳理、界定和公开行政权力。 严格按照档案法律法规的规定设定权力,对档案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进行梳理,按照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类别进行重新分类。 梳理后的行政职权7项, 其中行政处罚2项、 行政强制1项、行政检查1项、行政奖励1项,其他类别2项。 每一项职权都按照权力运行的程序、承办岗位、承办期限、监督机制、相对人的权利保护途径和方式等项目逐一编制流程图,充分保障档案相对人权利。 目前7项行政职权经市政府审核通过后已在大连市政府网站上正式公布。

二是制定责任清单。 为了保证“ 有权必有责,权责相对应”,大连市档案局在制定权力清单同时编制了责任清单。 每一项权力事项都有对应的责任事项,明确了档案部门必须承担哪些责任、必须做哪些事情,对“ 职责边界”作了严格界定。

权力公开运行监控制度 篇3

关键词:企业;权力;监控机制;企业文化;执行力

1 概述

企业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建设,是建立健全具有企业特色的,能预防和惩治企业管理人员的腐败行为,并对其管理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制约和规范,从根源上控制企业的腐败行为。企业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建设工作应以科学化的方法对权力进行配置,风险防范措施应系统化、权力运行要公开透明、权力监督工作要制度化、规范化,以此五项标准为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建设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做好与其他各项工作的结合,从而全方位地推进企业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建设进程。

2 企业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建设

2.1 严格控制企业权力运行情况,防止权力滥用 ①加强对重要环节运行的监督。企业正在实施的定编定员和薪酬制度改革,主要是分散管理人员对人力、财力、物资过于集中的控制权,改变以往管理模式容易滋生腐败的工作环节,对企业内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进行分解,实施权力分散、多人负责的管理模式,使各权力掌控者技能相互制约,互相把关,又能将工作内容进行精细划分,提高不同部门的工作效率。②监督主体作用的发挥。企业应充分发挥监督主体的作用,提高监督部门的工作效能。监督主体应注意对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权力监督,将企业发展决策、一级廉政风险点或具有其他廉政问题的领域进行重点监督,全面建设企业权力监督体系。在监督方法上,改变以往的被动、单项、纠错性的监督模式,改为主动、综合、建设性的监督,实现权力监督由结果控制转向过程控制,防止企业管理者以权谋私的行为出现。③建立监督信息共享和协调处理机制。企业权力运行监督体系的建立是需要多个部门参与的综合性的建设工作。在建设权力约束机制过程中,应加强纪检监察、工会、组织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提高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另外,还应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对监督部门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确保监督部门的独立性,为监督部门开展工作提供合法、可行的工作环境。

2.2 权力运行透明化 ①进一步进行“阳光决策”的实施力度。企业在制定重大决策时应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将权力的运行置于阳光下,全面推进阳光工程的开展和深入,提高企业的决策效能,减少决策风险。“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实施,使企业民主集中制和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得到了有效的监督,企业重大决策的制定、重要干部的任免、重大项目的安排以及大额资金的流动,都要经集体决定。②党务和企务的公开。在处理党务和企务工作时,应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特例的标准,对党务和企务的各项工作进行对外公开,并对公开内容、公开范围以及公开方式进行不断探索,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平台的有力优势,确保党务和企务公开的时效性,保障企业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员工的知情权。③问题及时反馈机制的构建。问题反馈机制的构建能有效弥补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中存在的漏洞,便于对监督机制进行不断地完善和优化。企业可通过受理群众信访、举报、案件查处以及专项检查等多项手段,加强对企业权力运行机制实施的了解。通过预警告知、风险提示、责令纠错等措施,对权力监督工作中的各项失误进行及时的改正,提高监督部门工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开展基层民主评议工作,通过多方渠道了解企业权力运行状况,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群众所反映的各项问题进行客观的核实,对确实违反纪律的行为进行及时处理,确保企业领导管理人员的廉洁行为。

2.3 提高企业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的执行力度 ①不断完善权力运行各阶段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体系,建立长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强廉政风险的防范工作。决策环节、执行环节以及结果环节的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的涉及权力的运行,因此也就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提出了要求。决策阶段要坚持透明决策,民主决策,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执行环节应对工作内容和权力范围进行明确的划分,确保权力运行符合相关的规定制度;结果环节应通过情况通报或公示的方式,对职工群众进行结果展示,并认真听取职工的意见,以完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②建立合理的奖惩激励制度。企业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实施过程中,应进一步明确各级党务的主体地位,建立由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部门协调、各部门负责的格局。领导干部既要以身作则,带头查找企业权力运行风险,又要做好本部门的廉政风险预防工作,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相结合,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企业领导对执行权力的运行情况。

2.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①加强廉洁办公的教育培训工作。加强企业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尤其是对企业内部掌管人力、物质和财力的部门负责人,更要开展反腐倡廉的培训学习,提升管理者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②构建高执行力的企业文化。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同时,应将反腐倡廉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将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外在要求转化为领导干部提升自身素养的内在动力。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不可脱离对领导干部的信任,要将工作失误与违规违纪行为合理区分,为党员干部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法律支持。通过风险文化和责任文化的建设,提升领导的执行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3 结束语

企业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建设是国家统一安排布置的重点工作,是加强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环境的有效途径。各企业应统一思想,高度重视企业权力运行监控工作的建设工作,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将监控机制中的各项政策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随着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深入,我国企业内部的运行环境得到制度保障,这对于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建设速度,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嘉.对加强国有企业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的思考[J].河北企业,2012,07:18-19.

[2]郑温如.国有企业推进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实践与探索[J].学术交流,2012,S1:27-29.

[3]郭媛君.推进企业内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交通企业管理,2013,05:37-39.

党务权力公开运行 篇4

关于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情况简介

我院被庄浪县委确定为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试点单位以来,按照“健全机构、厘清职权、规范程序、完善制度、公开运行、创新载体、强化监督”的总体要求,召开了动员会议,成立了领导小组,理清了工作思路,制定了实施方案,进行了清权确权,编制了《庄浪县人民法院法定职权》等5个职权目录,绘制了党组会议决策、案件审理等13个流程图,开展了权力运行风险点排查工作,建立了执行廉政风险的告知及承诺等7个监督机制和《庄浪县人民法院关于推进司法公开的实施细则》等10项规章制度。具体措施有:

一、立案公开,创建文明窗口。“立案信访窗口”是人民群众表达诉求、参与诉讼、解决纠纷的重要场所,也是人民法院了解社情民意、服务涉诉群众、联系社会各界的桥梁纽带。我院以立案公开为切入点,积极创建立案信访文明窗口,为群众提供一流服务。进一步完善了立案大厅功能,设置法制宣传栏、立案排期公告栏;把立案标准、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收费标准、诉讼程序流程图等公布上墙,让群众明明白白打官司。当事人也可以利用电子触摸屏,查询上述内容和职权目录、诉讼文书样式、诉讼须知、法律法规等法律文件;在原有便民设施的基础上,购置了当事人休息的沙发、休息椅、饮水机,便民书写桌,书报架、纸笔、老花 镜、便民伞等,最大限度的方便了当事人;当事人活动区内鲜花争艳,生机勃勃,环境优雅,整洁卫生,使诉讼群众和来访人员感到办事的环境既宽松、又舒适,减少了心里压力,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司法的人文关怀;增设了电子显示屏,滚动显示公开开庭公告、审务公开信息和审判执行有关制度;设置了导诉区、立案区、立案调解室、信访接待室、当事人休息区、安检区等六大场所,实现了咨询查询、材料收转、诉讼引导、立案审查和调解、进行司法救助、判后答疑、信访接待、审务公开、电子显示屏滚动显示等九项司法公开功能,突出了窗口公开、透明、服务性质,真正做到“选择诉或非诉解决有人指点参谋、诉讼有人引、法官有人找,咨询有人答”,使“立案信访窗口”更具标准化、规范化、科技化和大众化,立案公开上水平。

二、庭审公开,强化阳光审判。庭审公开是司法公开制度中的核心内容。我院十分注重庭审公开工作,共设有大、小审判庭10个,依法公开审理的案件,坚持做到四公开:即庭审前用电子显示屏滚动显示公开开庭审理案件的当事人、案由、时间、地点和合议庭、独任审判人员;除法律明确规定不予公开审理案件外,其他案件一律公开审理;公开证据的认定;对公开审理或者不公开审理的案件所有案件均公开宣判,并允许群众旁听。真正实现阳光审判,避免法官与一方当事人单独接触,确保裁判者的中立性和裁判结果的公正性。今年上半年公开审理案件345 件,旁听群众达1200多人。

另外,积极开展巡回审判,方便群众诉讼。对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件,派出巡回法庭到相对集中的小区、集市上开庭,让更多群众了解法官办案过程,接受法律教育。上半年共巡回办案76件,占审结案件的21%。

三、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夯实阳光司法基础。把信息化建设同“阳光司法”相结合,以公开透明、便民利民为追求,全力打造“数字化”法院。一是完善审判流程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法院局域网络和《法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案件的全程化、动态化、标准化的管理,缩短了办案周期,提高了办案的效率,杜绝了超审限案件的发生。上半年审结各类案件中,平均审限26天,同比缩短3天。二是在院机关及全部审判法庭配备了21个监控探头,进行24小时不间断录音录像,并通过网络传到院监控室和院领导办公室,院领导可实时对法官的工作作风、庭审纪律、服务态度等进行监督。三是完成了数字化审委会会议室建设,使审委会讨论案件的信息传递、案件材料展示、会议讨论决议、会议过程记录、审议结果归档等工作全部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四是完成了刑事审判法庭数字化建设,实现音视频记录、证据展播、笔录打点校对、远程视频庭审等功能,保障庭审公开透明。五是启用了诉讼费管理系统软件,规范诉讼费收退费管理,保证各类案件在立案、移转、上诉工作中的及时规范。六是通过证据展示系统,将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交的按照庭审调查阶段当事人举证顺位放大显示,协助法官完 3 成法庭调查阶段的现场示证工作,增加了庭审效果和庭审透明度,达到诉讼公正和诉讼效益相协调的效果。

四、建立风险点防范机制,规范司法行为。一是制定建立了执行廉政风险的告知及承诺机制、完善法官与当事人接触机制、强化审判管理,执行审判流程网上监管机制、执行法官司法行为规范督察机制、实施廉政风险报告和督查机制,规范了司法行为。二是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制定并组织实施了《庄浪县人民法院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量刑规范化的指导意见>的指导意见》、《庄浪县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婚约财产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庄浪县人民法院关于民商事案件审理中诉讼费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和《庄浪县人民法院关于民商事案件审理中案由确定的指导意见》,解决近年来在审判实践中出现的适用民事案由不统一、婚约财产案件中彩礼的范围和数额的确定不统一、民事诉讼费用收取不统一等问题。三是制定了《庄浪县人民法院关于正确适用缓刑等非监禁刑的规定》和庄浪县人民法院关于认真贯彻执行<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和“两高三部”<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进一步严格了公正执法,维护了法律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五、健全监督机制,推进阳光司法。一是坚持向人大报告工作,重点工作、重大事项及时向人大汇报。定期邀请人大代表视察、检查工作、旁听案件审理,听取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二是注重发挥人民陪审员作用,我院先后两次提请人大任命了22名人民陪审员,今年以来,人民陪审员 4 参与案件审理198件。三是聘请10审判、执行工作廉政监督员,任命了14名廉政监察员,随案发放廉政监督卡,监督干警全面履行职责,规范了司法行为,确保了公正廉洁司法,树立了良好形象。四是通过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开通网上民意沟通信箱、及院长接访等方式,健全了科学、畅通、有效、透明、简便的民意沟通表达长效机制,进一步弘扬了司法民主,促进了“阳光司法”。

扎实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篇5

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是指行政机关依法行使的权力,从依据到决策、执行、结果实行全过程动态公开,实现阳光行政,以便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这项工作的开展主要包括全面清理行政权力,编制公布职权目录和流程图,实行动态运行,丰富公开的载体和形式等内容,逐步建立起行为规范、程序严密、运行公开、结果公正、监督有力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在工作中,我们把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作为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工作的切入点,主要把握了“六个统一”:在指导思想上,坚持继承以往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经验做法与创新公开制度措施相统一;在工作原则上,坚持规范权力运行、强化职责要求与提高工作效能、方便群众办事相统一;在公开要求上,坚持公开权力运行结果的静态公开与公开权力运行全过程的动态公开相统一;在公开层次上,坚持公开基层政府及部门与公开市级政府和省政府部门权力运行情况相统一;在公开内容与范围上,坚持全面公开权力运行情况与公开重要权力和权力行使关键部位相统一;在公开的载体上,坚持发挥传统载体作用与不断丰富公开形式相统一。在实践中,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创新工作方式 规范工作要求

为保证试点工作的规范有序进行,我们要求各试点单位必须完成四个规定动作。一是依法依规清理审核。按照行政职权法定的原则和“谁行使、谁清理”的要求,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采取按操作程序自下而上排查和按机构改革“三定”方案确定的部门职责自上而下进行梳理相结合的方式,对本单位行使的行政权力进行全面梳理,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确认后上报上一级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法制、编制、保密等部门进行审查把关,对各试点单位所拥有的行政权力进行审核规范。其中,三个省级试点单位共清理出行政权力3006项,经试点单位和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两级审核,目前确认2720项,并对10项涉密或不宜公开的行政权力项目进行了备案。二是编制公开职权目录。对审核确认的行政权力,按照职权分类进行登记,编制职权目录,逐项列明实施依据、公开形式、公开范围、公开时间、收费依据和标准、承办处室等。并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除涉及党和国家秘密、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外,都向社会予以公开。三是制定公布流程图。对职权目录中公开的每一项行政权力,依照运行程序绘制并公布流程图,依次注明行使条件、承办岗位、办理时限、监督制约环节、相对人的权利、投诉举报途径和方式等内容,并在重要部位和环节相应注明公开的范围、形式和时限要求,统一工作标准和程序,避免权力行使的随意性。四是实行动态公开。紧紧围绕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和人、财、物、事管理等容易滋生腐败的重要权力和权力行使的重点部位,抓住决策、执行、结果等权力运行的主要环节,主动或依申请公开权力运行过程的状况,实现动态运行与全程监督的结合。同时,要求每一项重要行政权力行使后,行使该权力的职能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填写《重要行政权力动态运行情况登记表》,将权力运行的基本情况定期报告本部门负责公开的机构备案,并按规定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公开,保证权力运行过程公开要求落到实处。

丰富公开载体 搭建公开平台

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要求,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公开。一是发挥传统载体的作用。建立和规范各类公开栏,并通过发放办事指南、明白卡、信息手册、政府公报等形式,更加简便、灵活地向基层和群众公开与权力运行相关的信息。二是充分运用现代通讯技术、网络手段创新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方式。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建立统一的公共信息资料库,逐步拓展网上审批、查询、交费、办证、咨询、投诉、求助等服务项目的范围,为群众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同时实现网上同步公开、实时监督。三是进一步完善行政服务中心的功能。把关系社会经济发展,涉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行政许可、公共服务等事项纳入中心集中管理,公开办理,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公开、便民的作用,构建为社会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的综合平台。四是不断探索公开的有效形式。倡导实行“通透式”办公模式,改变过去行政机关和部门封闭式的办公格局,实行集中、敞开的透明隔断式办公模式,实现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探索利用视频点播技术实现“点题公开”,把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部门职权行使情况作为公开重点,通过热线电话、免费自助点播等形式查询政府职能部门行政权力行使的情况。

健全公开制度 保障工作落实

权力公开运行监控制度 篇6

楚州区安监局 2010年9月28日

根据区政务公开办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的若干要求,我局领导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领导班子具体负责行政权力清理审核与集中录入工作,明确3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积极组织召开行政权力涉及的科室、相关人员会议,严格按照纪委要求开展工作,确保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工作顺利进行。

一、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行政权力项目清理要求,对实施依据不充分、权责不明确的行政权力进行了排查和清理,消除空白权力项,并配备了相关的设备以辅助工作的顺利开展。经过清理,我局确定的行政权力共162项,其中:行政许可1项、行政处罚158项、行政强制3项。根据清理出的162项行政权力,结合我局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我们制作了对应的权力运行流程图,详细载明了行政权力条件及运行程序并安排了3名工作人员集中进行数据录入工作。

今年以来,我局行政处罚的案件共有4项,行政强制和行政许可还没有。行政权力已经上网运行数有行政处罚158项,行政许可和行政强制还未上网运行。

二、工作开展中存在问题

根据纪委要求,我局积极组织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为促进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的规范进行,我局内部对输入行政权力的职责进行了分工,具体由监察大队负责烟花爆竹的行政执法、事故调查的录入运行工作;由危化科负责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储存、经营进行录入和运行;由监管科对非煤矿山、工矿商贸企业的情况进行录入和运行;由政策法规科负责立案、核查及法制监督;由分管局长具体负责立案审批、结案及归档工作。目前这项工作已完成,但与兄弟单位相比,我们的工作仍存在一

定的问题:

1、由于电信公司工作的滞后,导致我局9月中旬才安装内网,造成了录入工作的滞后,影响了工作的进度。

2、由于相关人员对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系统的不熟悉,使得数据录入工作进行缓慢。

3、由于我局目前没有行政强制和行政许可案件,因此这两项行政权力类型还未上网运行。

三、下一步工作开展计划

我国高校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研究 篇7

关键词:高校权力,监控机制,反腐倡廉

进入新世纪以来, 高等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 高校已不再是“清水衙门”, 也不完全是净土一片。高校发生腐败, 不仅会给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很大损害, 而且将损害学校在师生心目中乃至社会的良好形象。

权力天生具有自我膨胀与腐败的潜质, 有权力的人总是倾向于滥用权力, 其应用边际直至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高校内部权力运行存在着行政化等诸多问题, 建立健全高校权力运行监控机制, 规范权力运行非常之必要。

一、高校内部权力运行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讲, 我国高校内部权力运行监控制约机制设计是合理的, 但实际运行效果却并不理想, 权力运行还是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包括:

1.“党委书记领导决策”的潜在性问题。

高校党委领导的原则是“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决策的程序是“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决策的机制是“会议决策”, 即党委全委会会议决策。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 部分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党委书记领导决策”的潜在性问题。党委会的决策一定程度上就是按照党委书记的意图进行决策的, 在会前和会上, 往往是党委书记首先“定调”, 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个人的意向, 然后由大家讨论决定。如此, 表决的结果往往就是党委书记决策的意向, 这意味着集体决策制约个人专制的权力机制效果将大打折扣。

2. 高校内部权力运行的行政化问题。

当前, 我国高校内部权力主要指处于决策地位的政治权力 (校党委会) 、行政权力 (校长及校行政) , 而学术权力主要指进入学术委员会, 发挥学术审议和咨询功能的教授权力。学校内部的“权利”则主要由制度化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行使。学术委员会的教授能否代表最广大的学术权利主体利益, 从学术委员会实际运行结果看似乎还是值得质疑, 因为学术委员会本身存在被架空的问题。关于这一点, 通过对部分高校学术人员 (指纯粹具有教授、副教授、讲师等技术职称的教师) 参与学校决策的调查统计结果 (如下图示) 可以说明。

统计数据显示, 学术人员参与决策的几个主要领域分别是“重要人事任免”、“学校战略规划”和“专业技术评聘”, 这还仅仅是“参与”而已, 参与度最低的是“大额资金使用”。这间接地说明了学术权利对高校权力主体起不到有效的制约效果。说明我国高校内部权力运行日趋行政化。

3. 党政两个“一把手”的权力的博弈论问题。

从制度设计层面上看, 高校内部不应该存在“两个‘一把手’”的问题。从实际运行效果上看, 由于主体制度设计的模糊性, 两个“一把手”的权力博弈和制约关系在高校内部是客观存在的权力制约关系。对于这种关系的处理主要是由个人道德修养, 情感、品格、作风以及个人素质等不确定性因素决定的。在有些党委书记看来, 自己是党委会的“班长”, 是名副其实的领导班子“一把手”, 要求校长对其负责, 以免被“集体的名义”架空。但是站在校长的立场上, 校长则认为自己是学校法定的代表人, 是当然的学校行政“一把手”, 而且作为党委委员, 其与党委书记之间是平等的委员关系, 并不存在负责关系。基于上述认识的不同, 便产生党政两个“一把手”的权力的博弈问题。

4. 非正式人际关系“潜规则”的影响问题。

权力天然具有腐败的潜质, 可使党性不强的掌权者滋生欲望、迷失方向, 总想以身试法, 以权谋私。掌权者决策时存在两种决策立场与目标, 即私人利益与公共 (学校) 利益。当各级各类权力主体受到有效约束时, 私人利益就会服从于公共利益。但是, 当权力失去制约时, 权力主体在决策过程中就会出现将私人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的决策行为, 导致权力发生异化, 甚至发生腐败。使权大都以追求权力主体个人利益或非正式群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其次方才是公共利益和目标。这是基于非正式人际关系的一种权力运行规则, 姑且称其为“潜规则”, 它对高校的决策行为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5. 高校权力运行的“人治化”问题。

“人治化”是相对与“制度化”而言, 主要指制度不健全或制度空缺、处于制度建设的探索阶段, 权力主体在权力运行时没有既定的制度、规则可依, 靠不同程度的“人治”。一方面, 《高教法》对学校内部各权力主体在操作中具体的程序关系、规则依据等方面没有具体规定, 这给高校内部规章制度制定的程序、效力等方面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 致使各校章程、内部规章制定的法律依据、修改程序、解释权等是百花齐放, 随意程度较大;另一方面, 主要指权力的运行偏移了制度设计的目标, 受一定程度“人治”的影响;第三是在实际运行中, 由于宣传不到位, 师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大都不太熟悉, 当然, 社会利益相关者就更是知之甚少了, 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人治”大于“法治”的“人治化”权力运行问题。

二、我国高校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构建

目前, 我国高校正处于转型发展的特殊时期, 治理结构与权力监控机制都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必须从制度设计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 方可实现向现代大学治理模式的成功转型。

1. 建立优势互补的权力制约权力机制。

权力间相互制约的机制, 是说将属于组织的整体权力分解为属于两个及两个以上执行主体, 形成权力主体之间互相监控、互相约束机制, 以此防止权力的专制与腐败。为了避免大学内部权力运行行政化问题, 必须采取合理分权的办法, 也就是在确保党委领导核心地位的前提下, 应当着重提升学术权力和民主管理与监督权力 (包括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等) 在学校决策中的影响力, 形成权力对权力的有效制约与内部权力决策优势互补的关系格局。

2. 建立依法治校的制度制约权力机制。

编织致密的制度笼子, 把权力“关住”。铁的“制度笼子”是能否关好权力的前提。腐败分子并非是天生的, 但是由于“关权力的笼子”缺失, 加之这些人本身党性修养不强, 意志薄弱, 经不起诱惑, 才逐渐沦为“苍蝇”与“老虎”。建好合适的制度铁笼子关好权力, 对干部既是监督, 更是爱护与保护。不仅要对现有的笼子查漏补缺、完善加固, 以防止权力窜出笼子为所欲为;而且要对滞后于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制度笼子”要及时跟进编织;同时要为笼子的看管者、权力的使用者制定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与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3. 努力营造廉洁的校园文化, 形成以文化制约权力机制。

凡是反复发生的腐败问题, 除了有体制、机制以及个人的原因之外, 还存在廉政文化影响的原因。长期以来, “人治大于法制”以及“权力私有化”的文化传统在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 形形色色的“潜规则”无处不在, 诸如动手术要给医生送红包、逢年过节要看望领导、承包工程要分成等等, 已成“理所当然”。形成了这种“腐败文化”之后, 人们对一些腐败行为和现象便会熟视无睹, 对反腐倡廉的法规制度也将视之麻木, 导致有些制度难以执行。为此必须要注重培养廉洁的制度运行文化, 使掌权者对制度有遵从、敬畏之心;弘扬模范执行制度之正气, 用“廉洁文化”来防治和抵御“腐败文化”的形成, 使掌权者自觉地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行使。

4. 压实“两个责任”, 有效监控权力运行。

加强对高校权力运行监控, 必须切实落实好“两个责任”。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明确提出,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党委负主体责任, 纪委负监督责任。高校党委和纪检监察部门要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对权力的监控作为一项重大任务, 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严格责任考核和追究, “两个责任”的有效落实是对权力实施监控的重要手段, 要完善“一岗双责”检查考核办法, 着力压实责任和有效监控权力运行。

强化纪检部门体制改革, 进一步增强纪检监督力度。由于与被监控的对象之间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我国高校现有的“纪检、监察与审计”部门的监督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为此, 要切实落实中央关于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的要求, 确保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 将高校的纪检、监察与审计部门从学校系统独立出来, 直接由上级纪委监察审计主管部门领导, 更新观念, 严格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 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同时, 纪检监察部门要自觉接受监督, 严防“灯下黑”。

5. 全面发挥阳光防腐剂的作用, 给权力运行“杀菌、消毒”。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了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首先, 要增强决策的公开性和群众的参与度。目前我国高校决策信息透明度还很不够, 存在不少问题, 诸如“一言堂”、“就这么定了”, 甚至是暗箱操作等等。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将有关决策的基本情况定期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 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其次, 要提高权力运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对“三重一大”事项、经费预决算等等这些师生最关心也是有权知道的重大决策, 应当“暴晒”于阳光之下“杀菌消毒”, 以透明保清正、促廉洁。最后, 要建立健全校务公开的基本法规制度、校务公开评议制度、校务公开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等, 促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了, 制约权力的寻租, 迫使掌权者“不能腐”。

6. 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监督作用, 让权力寻租无所遁形。

我们在进一步很好地运用已有的纪检监督、法制监督等手段对权力实行监督的同时, 要充分发挥师生员工以及网络、媒体等第三方的监督作用。首先, 要加强对师生员工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活动, 使广大师生员工真正树立起“反腐倡廉、人人有责”的主人翁意识, 激励师生员工投身到反腐倡廉建设中来, 营造“老虎”、“苍蝇”人人喊打的校园文化与反腐氛围, 让腐败分子与行为无所遁形;同时, 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反腐的作用, 通过网络揭发、媒体曝光、群众声讨直到监督机构查处而使腐败分子伏法, 使违法违纪者不但怕知情者上告、怕监督机构暗访, 更怕网络媒体曝光, 充分展现社会反腐、网络反腐的巨大威力。

总之, 高校的反腐倡廉建设永远在路上, 构建高校权力运行监控机制,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并发挥权力应有的作用, 不但要从制度笼子的编织上、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上下功夫, 而且还要从“一岗双责”的绩效考评上做文章, 充分激发权力的正能量, 不但使掌权者不致沦为“苍蝇”、“老虎”, 而且使权力“关而不死”、“控而不僵”。

参考文献

[1]张晓冬.高等学校内部权力制约机制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杨蓉.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探讨.财会通讯, 2013 (9上)

[3]郑付海.高校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构建.枣庄学院学报, 2013 (6)

[4]邓强.建立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初探.领导科学, 2009 (5中)

权力公开运行监控制度 篇8

今年以来,城管局对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高度重视,周密部署,抓住关键环节,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工作稳步推进,扎实进行。目前,该局已完成了行政权力的清理、编制职权目录、流程图制定等项工作,增强了行政执法工作透明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高度重视,周密部署。该局把推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作为新形势下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工作来抓。为做好此项工作,城管局召开动员大会,认真传达上级文件,明确公开的重要意义和目的,使大家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服务观,自觉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全员主动接受监督,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自觉性。这个局成立了行政权力公开透明工作组织机构,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并到兄弟单位参观考察,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为做好此项工作夯实了基础。

抓住关键环节,搞好权力清理。为摸清行政权力的底数,城管局严把“三关”抓清理。一是严把工作人员素质关。他们集中组织局5个下属单位一把手和直接参与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15名同志进行了业务培训,解决了“公开什么,向谁公开、由谁公开,怎样公开“的问题;二是严把单位权力清理自查申报关。将《行政职权目录》细化为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行政事业性收费、行政处罚等类别。要求各单位必须把本单位的行政职权找准、找全,严禁虚报、瞒报、漏报;三是严把核查关。领导小组对各单位申报的职权目录、权力运行流程图逐一逐条审核,全面衡量和反复筛选。对重复的去掉,对交叉的指定一个单位负责。这个局经过认真清理,并报经市保密局、市物价局、市法制办、市编委办审核,行政职权共152项,其中,行政许可权21项,非行政许可权5项,行政事业收费权25项,行政处罚权101项。

建立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公开透明运行收到实效。为了规范权力运行,确保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健康有序进行,城管局建立了相应的领导监督保障机制。一是一把手负总责,纪检组长具体抓,公开办公室负责落实的领导机制;二是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全面实施后,局每半年对运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形式主义,防止走过场的检查纠正机制;三是把这项工作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严格组织考评,把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情况作为民主评议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群众进行评议。采取集中检查与抽查相结合,日常工作情况考核与定期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把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纳入执法考核内容,与责任追究挂钩。对工作不落实,或违反执法程序,造成执行错案的责任人,根据情节轻重,严肃处理;四是搞好信息反馈,及时反映工作动态,交流经验,开展理论探讨等,以便更好的指导运行工作顺利开展。

权力公开运行监控制度 篇9

党内权力运行不够公开,削弱了监督力度记者今天从xx党建研究会获悉,该学会完成的一项调查《当前党内监督的现状及对策》显示,56.4%的被访者认为党内权力运行没有公开,29.8%的被访者认为是表面公开而实质未公开,削弱了党内监督的力度。这项调查是全国党建研究会2004年度安排的一项重点课题,其研究成果受到了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全国党建研究会的重视。四川党建研究会等机构今年上半年组织了调查,涵盖地方领导、机关干部、工人、农民、农村干部等社会群体,收回有效问卷6600份。党内权力运行机制封闭 对一把手监督无力调查发现,在党内权力运行上,常委会、书记办公会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开放和民主。目前党内权力运行机制比较封闭,权利主要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党内重大事项的决策,重大工作任务的部署,重要干部的任免、调动和处理,一般都是常委会或书记办公会研究决定,谈不上由党代会决策,造成党内监督体制软弱无力。在监督重点上,对一把手的监督苍白无力。目前,党内监督的各种制度、规定和纪律,对一般党员干部要求得多,而对一把手约束得少,导致对一般党员干部监督易,对一把手监督难。同时,有的一把手惟我独尊,听不进批评,容不得约束,成为不愿接受监督的特殊党员。加之上级党组织对一把手重用轻管,赋权过重,关爱有加,教育不力,使一把手实际上成为游离于党内监督之外的特殊群体,得不到有效监督。调查中,73.3%的人认为应把一把手作为监督的重点和难点,加大监督力度。下级监督上级没具体保障 民主生活会制度很少有效调查显示,上级对下级的监督非常有效,而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因缺乏明确、具体、有力的实施保障,难以正常发挥功能。事实上,近年来颁布的各类党内监督的规章制度,大多是上级对下级提要求,而来自基层的呼声和意愿被采纳的相对较少。41.6%的被访者认为应重视下级对上级的监督。调查还显示,目前,党内监督更多是在干部出现不良苗头或问题时,才去制止、纠正、查处,而不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干部可能出现的违纪违法行为。制订的一些措施也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治脚,必然削弱监督作用。在6600份问卷中,30.7%的人认为,谈话诫勉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对干部的监督很少有效。健全党内选举制度 建议党内分权制衡对于加强党内监督,调查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其中包括:---建立健全以党内竞选制、普选制和差额选举为重点的党内民主选举制度。制定《党内选举条例》,规定候选人的提名程序和产生办法,强化对党内权力授予过程的监督。积极推行差额选举,逐步扩大直接选举,从基层开始自下而上逐步推行党内竞选制和普选制。---完善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对不涉及党和国家机密的党内活动,应通过适当方式对党员公开。---明确划分党内决策、执行与监督三权,建立健全党内分权制衡制度。将党的决策权、执行权从党委的权力框架中分离出来,分设党委会、执委会和纪委会,从根本上解决党内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建立各级纪检机关垂直管理、独立办案的制度。党的地方各级纪委直接接受上级纪委的领导并对其负责,地方和部门纪委有权对同级党委成员的违纪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党内权力运行不够公开,削弱了监督力度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权力公开运行监控制度 篇10

一、分清两种权力特质, 厘定各自的行使界限

大学作为研究和传播高深学问的场所, 其组织系统是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一方面, 学科和院校要把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联系在一起, 另一方面又将专家与非专家, 教授、学生与行政管理人员结合在一起。因此, 学术性的学科和行政性的组织并存,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同在, 就成为大学区别于其它组织的标志。“高等学校内部的权力关系, 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 表现为一个复杂的权力系统。从大的方面看, 高等学校内部的权力, 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即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 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相伴近代高等学校产生而产生、相伴高等学校发展而发展。尽管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关系有不同关系模式及其特性, 但是, 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问题在高等学校一直存在。”[1] 不过,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作为大学两种基本权力类型, 两者在权力的产生、权力的要素、权力的作用范围和权力的行使原则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质, 不可混同。

首先, 从权力的产生来看, 行政权力主要来自于组织的委派或任命, 而“学术权力存在与否, 依赖于专家的性质及其学术背景而非依赖于组织和任命” (柏昌利, 2005) 。例如:一个大学校长的产生, 虽然也经过民主推荐, 但最主要的还是要上级党委的任命。学术权力却不同, 如一所大学的学术或学科委员会主任, 虽然最终要由学校党委认可, 但一般来说, 起决定作用的是专家学者个人的学术威望和影响力。其次, 从权力的要素看, 行政权力的核心是“权”, 学术权力的核心是力。大学的行政权力具有科层性和执行性, 学术权力则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学术权力的“权力”是自发的, 是人们自发地对学术的追随和服从。再次, 从权力作用的时空范围看, 大学的行政权力作用的时空范围局限性较大, 只能在特定的范围、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对象条件下起作用。比如, 仅仅只能在某个大学的围墙里和在某个时段内行使职权才有效, 超出了围墙外到别的地方或超过了某个规定时段, 其职权就不起作用。学术权力则不然, 它不受时间、空间影响。像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学术权威, 他们的影响既无国界, 又无时间约束。最后, 从权力的行使原则看, 行政权力在处理大学事务时强调按照事先制定的法则或制度行事, “按章办事”是行政权力通行的原则。“按章办事”避免了随意性和个人感情的原则, 有利于保证公平与效率, 使大学内部的运行有条不紊。若“按章办事”作为处理大学一切事务, 特别是处理学术事务的准则, 则可能导致简单化、僵硬化, 从而影响学术的发展。同时, 行政权力强调不同职位行使不同权力, 科层性是行政权力的一个重要特征, 必要的下级服从上级是维护组织秩序和效率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 服从只适用于处理行政事务。学术的争论与发展不崇尚任何权力, 包括学术权力, 而只服从真理的标准。

在大学内部权力中,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两者不可相互替代。“一方权力形式的局限性恰恰是另一方权力形式的合理性, 反过来同样成立, 两者呈互补的关系, 试想任何一方权力仅有合理性而无局限性, 另一方权力就无出现的必要, 亦无存在的土壤。” (眭依凡, 2001) 行政权力的特性主要是整体性、一元性和时效性, 而学术权力的特性则与之相对。就行政权力的整体性来说, 在大学里, 各学科、专业与大学之间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每一部分的状态如何, 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如何, 都会影响到整体的状态和功能, 大学也正是由行政权力的整体性来协调校、院、系和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以防止由于学术权力主体只顾自身所在学科发展所引起的“学科文化分裂”。同样, 就行政权力的一元性而言, 它会适时弥补由于学术权力的松散性所导致的面对复杂问题出现的意见纷纭、无法抉择的尴尬。就时效性来说, 它能防止学术权力过度所引起的推诿扯皮, 效率低下。总之, 行政权力能弥补学术权力的不足, 反之亦然。需要强调的是, 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有着不同的职责, 行政权力不应承担由学术权力承担的责任而扮演学术权力的角色, 同理, 学术权力亦不应承担由行政权力承担的责任而去扮演行政权力的角色。因此, 在分清两种权力不同特质的基础上, 更重要的是厘定两种权力的行使界限。为此, 有必要区分大学中的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

大学中的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时常交织在一起, 很难截然分开。一般说来, 大学中的学术事务主要分为三条线:一是以学生的学业培养为主线, 体现在专业设置、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材选择、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内外教学、学业评价的过程中;二是以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为主线, 加上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三是以大学的学术发展为主线, 具体是指与大学发展关系密切的学术事项, 例如大学内重大教学改革方案、科研政策的制定, 学术领军人才的引进, 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重要科研奖项的评审等。除上述三条主线之外, 其余事务主要属于行政事务范畴。

二、加强学术权力建设, 建立学术主导机制

随着大学学术性日益增强和学科建设要求的日益提高, 加强学术权力建设, 建立学术权力的学术主导机制就显得愈加重要。“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必须符合大学的学术文化组织特性, 遵循学术发展规律, 有利于管理的科学、民主和效率。” (陈孟森, 2008) 对此, 应从以下四个层面入手, 强化学术权力建设。

第一, 确立行政权力服务学术权力的理念。

“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是照搬‘苏联模式’, 大学近乎于政府的附属机构, 对大学的管理以行政权力为主, 学科专业设置、课程教材标准、学生招生录取、学历学位授予、教师职称评定、办学资金使用等, 都必须通过政府批准、检查或审定, 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十分有限。” (钟秉林, 2010) 由此造成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错位, 行政人员与学术人员关系不易协调。要树立行政权力服务学术权力的理念, 要求低层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协调一致, 并对学术权力起到维护和保障的作用;高层次行政权力为学术权力提供制度和环境保证。

第二, 优化学术委员会组成。

学术委员会是审议学术事务的重要机构, 是学术权力参与学术事务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优化学术委员会的组成, 重点是要改变学术委员会中行政领导人员过多, 造成了官员们以教授角色介入各种学术组织, 继而以行政身份左右学术评审的“学术机构行政化”的现象。具体而言, 一是学术委员会应有明确的章程规范其人员组成, 学术委员会应主要由学术人员组成, 特别是不担任领导职务的教授应占相当比例, 通常不应低于60%;二是学术委员会成员除指定人选外, 应在教授中采取民主的方式选拔, 使那些具有较高学术威望、责任心强、公道正派的专家学者进入学术委员会中;三是学术委员会成员应实行任期制, 按时换届, 不断补充新鲜血液, 保证学术委员会的生机与活力。

第三, 学术权力重心下移。

大学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最大之处在于它是由学科和部门组成的矩阵结构。在这个结构中, 教师既从属于某一学科, 又从属于一个院系。教师从属于某一学科, 表现为教师对学科和专业的忠诚, 追求学科和专业的发展, 追求在本学科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从属于某一院系, 教师要完成院系内一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和同事一起共同完成学校给院系下达的任务, 以实现学校的整体目标。因此, 大学的工作重心主要体现在院系一级的结构上, 在院系中教师直接面对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这两种权力, 可以说院系是处于矩阵权力结构的交叉点上。院系实体机构“是大学组织内生功能得以释放的主要环节, 理应是一个大学组织运转的权力核心——一切权力为此而存在, 一切权力为此运转, 一切权力指向于此, 一切权力也由此发出。”[2] 。虽然院系也是一级行政单位, 与职能部门这样纯行政单位不同, 职能部门只存在一种权力结构, 而院系有两种权力结构。因此, 从学校内部来说职能部门主要体现为“行政导向”, 而院系一级主要体现为“学术导向”[1]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 学术权力的重心应下移至最具有“学者共同体”特征与属性的院系, 从院系学术组织变革入手营造适合学术生长与发展的组织形态。“通过组织结构的变化改变大学观念和权力运作的方式, 从而深层次地触及旧有制度中的一些痼疾, 并逐步地从下往上予以推进和解决, 这应该是我国目前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周清明, 2009)

最后, 完善学术权力的制约机制。学术权力涉及学者、教授、学术团体及各层次权力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也涉及学术自由的追求与实现。一般而言, 学者的学术地位和在组织中分担的角色由其自身在学科专业中的学术水平、资历、贡献所决定。不容忽视的是, 学术权力作用的目的是保障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是学术进步与繁荣的前提条件。为了体现学术的民主性, 应保障资历相对较浅的学者按公正、民主原则行使自己的权力。学术问题不能简单地采取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 而应当进行充分的研究协商, 广泛吸收学者的意见, 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否则, 就会形成学术霸权, 甚至滋生学术腐败。因此, 学术权力作为一种权力, 在制度设计上与行政权力一样需要法律的约束和规制, 不仅要使其保持在合理行使的限度内, 而且要使它沿着规范性的轨道来运行, 避免其在行使中的绝对性、无序性和随意性。

三、加强两种权力的协调, 保障和谐有效运行

大学是立足长远、目光远大的, 但人们又期待它不断有所成就;大学不能急功近利, 但它又不能完全不顾功利;大学需要理想主义的照耀, 但人们又希望在现实中能看到那个理想的光芒;大学既需要激进, 又需要保守。因此, 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和谐运行可以将大学中利益的矛盾巧妙地消解, 在不同利益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人员与人员之间发挥良好的协调作用, 将大学导向理想, 导向未来。

之所以要协调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使之和谐运行, 是由于两种权力都有着存在的合理性。进入现代社会,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大学逐步走出了封闭自守的象牙塔, 溶入了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政治以及民众的日常生活, 大学从游离于社会的边缘逐步发展成为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核心。大学不仅要遵循大学自身内在的发展逻辑, 而且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 以决定自身发展的结构和规模;大学需要充足的办学经费, 以支撑学校事业的发展;大学需要和社会方方面面联系, 以进行人、财、事、物、信息交流和能量交换;大学必须时时关注社会, 时时与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交往;大学不仅要有学术的视野, 还要有政治、经济、文化的视野。同时, 需要“确立学术本位的观念和意识, 充分尊重学者与学术组织在学术事务决策中的作用, 高度重视并切实发挥学术权力在学术管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积极营造尊重学术的大学文化”。

需要强调的是, 尽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具有不同的特质和行使界限, 但在实践中明确区分大学中的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并非易事。因而大学实施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过程中, 如何有效地处理好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 就成为大学内部管理的重要课题, 而要求取得这种权力结合的最佳方式是发挥学术权力在协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中的枢纽作用。这既有利于解决以往大学中长期存在的从上至下的行政权力这条线太粗, 影响教师从事学术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问题, 又有利于解决学术权力松散, 不便统一协调指挥的难题, 从而做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有效地融为一体。因此, “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尤其是教授团体拥有的权力的关系。运用好这两种权力, 使它们均能根据学校的使命和目标各得其所、各显其长、各尽其能、各司其责, 以达到协调。” (眭依凡, 2002) 惟其如此, 才能从操作层面上突出学术权力在提高大学的学术地位、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和营造大学的学术氛围等方面不可或缺的地位, 从而保障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和谐运行。

参考文献

[1][3]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118.

上一篇:六年级分数混合运算教案下一篇:物业公司转型发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