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活动设计(推荐11篇)
1、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2、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3、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4、小学科学《地球的内部》教案: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能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并准确地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难点: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
教师准备:煮熟的鸡蛋一个;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头的黑色胶卷盒三个。
学生准备: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科学课。(师指地球仪)问:这是什么?
生:地球仪。
师: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告诉大家你们了解到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识吗?
生1:我了解到地球是球形的。
生2:我了解到地球的表面是千姿百态的。
生3:我了解到地球上有高山,有峡谷,有平原。
生4:……
师: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关于地球,你们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回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重点了解地球的内部。(板书课题)
二、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你们知道吗?
生猜测。
师:关于地球内部的结构,教材告诉了我们一些信息,老师也为大家搜集了相关的资料。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21页和老师发给大家的资料,读后用一段最简洁的话概括出你了解到的地球内部的信息,把它写到资料纸上。
学生阅读,概括信息。
师生交流信息。
根据交流的情况,教师大屏幕出示地球内部结构图,观察。
在交流过程中板书:地壳地幔地核
师: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你觉得像什么?
生:鸡蛋。
师:我们切开鸡蛋观察一下,对照你所观察到的,说说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教师剖开鸡蛋,指导学生弄懂二者的相似之处。
三、指导学生探究
师:这些信息是科学家得出的。那么,科学家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的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请看大屏幕。
教师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让学生进行观看。
师:从这几幅图中你了解了地球内部的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地球的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生2:我知道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生3:我知道了地球的内部是活动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科学家们从这些表象中推测出地球内部的许多信息,其实,他们还运用了实验的方法来探索地球内部的秘密。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讲桌上有三个密封的胶卷盒,里面装有不同的物品。在不打开盖子的前提下,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准备如何做,得出方法:摇,钻等。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汇报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提示学生完整的表达)
师:刚才的游戏我们进行得很成功。我们都当了一次小科学家,因为科学家们也是通过这样的办法揭开地球内部的结构秘密的。
四、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师:同学们现在对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家有兴趣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吗?
小组讨论制作的方法和顺序,师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相机课件展示制作步骤:
(1)先捏成一个直径约1厘米的红色橡皮泥小球做内核。
(2)再捏一个直径约1.7厘米的黄色橡皮泥小球,压成一个薄饼做外核。
(3)然后捏一个直径约2.2厘米的白色橡皮泥小球,压成一个薄饼做地幔。
(4)用一层薄薄的灰色橡皮泥做地壳。
(5)最后小组合作进行组装。
小组活动。合作动手做地球模型。教师巡回指导。(播放音乐,制作完成后,提醒学生把桌面整理干净)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师生共同评价。
五、拓展引伸。
自我国实行新课标教育以来, 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变得更加多样化,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也应该相应进行转变。 初中生的科学知识学习变得更加急迫, 进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育内容成为教师潜心研究的问题。 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创新的实验活动是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 研究如何利用创新实验活动设计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变得迫在眉睫。
二、创新实验活动的现状
(一) 参与人数少
由于多数学生和教师对实验重要性的认识匮乏, 不能正确地理解实验的重要性, 因此很多学生对实验的参与积极性不大, 或者教师对学生参与实验的监督力度不够, 致使学生在创新实验活动过程中参与较少。
(二) 应付性强
很多时候学生只把科学实验当做一种学习之余的课外作业, 甚至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 因此现阶段我国中学的创新实验存在应付性强的特点。 学生或者仅仅通过死记硬背等方式只求实验结果, 忽视过程, 不能追其缘由、理解实验内容;或者不求结果, 只是按照教师的演示过程模棱两可地完成所做实验, 表面上过程大体相当, 但是细节中存在一些问题, 结果并不正确。
(三) 持续时间短
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求知欲, 在刚刚做实验的时候, 很多学生实验兴趣强, 会认真思考, 专心操作, 但是好奇心往往是短暂的, 当他们简要了解到其中奥秘之后, 就不再感兴趣, 也不再专心致志地完成下面的实验内容, 并且在遭遇到挫折困难时, 常常会半途而废。
(四) 实验安排不合理
科学创新实验是要通过科学实验使学生了解所应学习的科学知识, 令学生深入体会到科学的奥秘, 理解其中内容。 但是, 很多学校对科学实验的安排不合理。 他们安排的实验或者探究性少, 或者与实际讲课的进程不符合。 探究性少, 会导致学生对科学实验失去兴趣, 影响实验教学效果, 影响科学课堂的有效性提高。 与实际讲课进程不符更是会扰乱学生思绪, 使学生摸不着头脑, 认为学习很困难, 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影响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
(五) 创新性不足
创新实验活动当然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但是现在很多学校设置的实验仅仅是通过让学生完成书本上的实验内容学到有限的知识, 并不具有相应创新性, 这些缺乏创新性的实验不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没有达到相应目的, 影响科学课堂有效性的提高。
(六) 评价和监管机制存在问题
很多学校现在仍然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评价和监管机制不健全。 很多时候, 并非学生不愿意进行创新实验的操作与学习, 而是因为学校的评价机制和监管机制不健全使得教师不会全力以赴地为学生的科学创新实验操心, 不带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创新实验。 这样, 不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且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耽误学生的发展。
三、创新实验及科学课堂教学的意义
(一) 创新实验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好的创新实验, 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令学生积极探索将要学习的知识,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弥补由于理科的抽象性而造成的学生不愿意学习的现象。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科学的创新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研究“消化”时, 我们提出假设 “细胞膜只能允许小分子物质通过, 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无法直接穿过, 只能先转化为小分子物质, 然后再通过”。 这个看似简单的假设, 通过实验推论出的, 只有先拥有了这些假设, 发现了问题, 才能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3.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在创新实验过程中, 学生会通过不断探索研究, 反复操作, 从而极大地增强动手能力, 进而锻炼学生创新和操控能力。
4.提高科学课堂的效率。 科学的创新实验, 可以成为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 它可以为学生指引正确学习方向,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深入实验内容和科学课堂之中, 带领学生更加高效地完成学习内容, 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 科学课堂教学的意义
科学课堂教学是指通过实验等多种科学方式完成教学内容的过程。 科学的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实验能力, 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 且能够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和领悟课堂的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率。
四、如何实现以创新实验助推有效科学课堂
(一) 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
科学探究是科学实验过程中的本质要求, 具有重要价值。要通过创新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就要做到提高学生实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只有学生拥有了实验兴趣, 才能真正走进实验过程, 理解实验内容, 不遗余力地学习创新实验, 才能有效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 重视实验器材
要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实验器材、实验材料是基础, 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器材的完善力度, 保证多种多样的实验器材能够支持学生的各项创新实验内容。
(三) 提高实验的创新力度
创新实验, 是指以创新的方式、创新的思维完成实验。 因此, 要完成创新实验, 我们应该具有创新思维且运用创新的方式进行科学实验, 增强实验的创新力度。
总之, 我们应该重视创新实验活动的设计, 多多参与到创新实验活动当中, 以创新实验活动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创新实验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增强科学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通过研究创新实验活动现状, 了解创新实验活动和科学课堂教学的意义, 阐述如何实现以创新实验设计助推有效科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创新实验,有效教学,科学课堂
参考文献
[1]翟如侠.浅谈初中生物课的实验教学[J].东北师范大学, 2014 (12) :15.
[2]曹兴辉.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的使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J].课改在线, 2012 (12) :41.
一、实验设计要激发学生兴趣
实践出真知。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内容,就是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一些知识。学生容易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自己亲手实践的经历却很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时,教师设计了实验,带着学生到实验室上课,教学地点的变化,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每当科学课我一走进教室,学生便雀跃欢呼。那场面,表现出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我在每课的实验设计中,注重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全面,让大家都动手来做一做。在实践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科学的乐趣,轻易地掌握课文内容。在教学杠杆类工具的研究中,让每个小组在实验桌上装好杠杆尺,然后,向学生提出:“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合作,由他们自己去探讨这些问题。通过实验,学生掌握了多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既强化了对杠杆原理的认识,又从中找到一些研究规律。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应用到亲手操作,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从中也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自己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和掌握课本内容的目的。高年级的学生知识面比较广,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都比较强,但他们对科学还只是停留在好奇的层面,往往抓不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因此,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观察事物,并从中悟出道理,找出技巧与规律。在教学“滑轮”这组课文时,教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组装出一个定滑轮,向他们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见过这样的滑轮?”再让学生在滑轮上的绳子一端挂上钩码,用手拉动另一端,让学生体会一下。然后用直筒测力计去拉,看看需多大的力,并说说能否省力。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用定滑轮提升物体,不能省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每个小组一个滑轮:“你们可做出能省力的滑轮吗?”通过教师的启发指导,学生小组共同合作,结果,学生把滑轮、滑轮组的实验都自己做出来了,感到非常高兴。在教学“拱形的力量”时,教师让学生每个人用硬纸板做一个拱形放在桌上,在拱形上面放上笔等文具,让学生自己观察:“当拱塌下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了使拱能承受较大的压力,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有了开头的示范实验,他们开动脑筋,再次动手。结果,全班学生很快发现用课本把拱的两边抵住,拱顶能承受较大压力。我抓住这一机会,让学生得出结论,然后再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并结合实际提问:哪些地方运用了拱形?使学生进一步明白拱形的力量。这样的实验设计,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求知与探索的欲望。
三、实验设计要充分发掘并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笔者所在的莲花县地处山区,森林覆盖面广,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我们学校的校园,绿树成阴,花开四季,鸟儿飞鸣。这些抬头可见、信手拈来的实验材料,为科学教学实验提供了方便。笔者在设计实验时,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优势,通过不同形式,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内外,接触、观察、认识。在教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时,我带着学生在校园里,在校外的田野中,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观察不同的动植物。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昆虫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蜻蜓、蚂蚱、蝴蝶等随处可见。我在设计实验时,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在学校的劳动实验基地捕捉观察各种昆虫,并让学生用瓶子把不同的昆虫有选择性地装起来。并让他们采集一些植物做标本,认真观察研究,找出它们共同的特征,研究它们的形态结构,并通过绘制校园生物分布图,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不同的生物的形态结构。让学生对不同的生物进行分析,知道在什么样的环境、气候条件下生存,什么样的植物适应什么样的环境和土壤等。而进一步明白这些不同的形态结构,都是为了适应生活环境而产生的。大自然是我们科学教学的大课堂和资源库,实验设计要充分发掘并利用好当地的自然资源。做到心中有数,进行实验设计时方可如鱼得水,运用自如。
1、感知香蕉的外形特征。
2、品尝香蕉,知道多吃水果对身体有好处。活动准备:
用黑色布透明的袋子包裹的香蕉五六袋(香蕉多为黄色,其中两三根是绿色的),擦手巾若干;垃圾桶。活动过程:
1、以神秘的礼物引起兴趣。
教师手拿一个装有物品的黑色袋子,神秘地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些什么东西吗?
2、感知香蕉的外形特征。
(1)教师:老师先不告诉你们这是些什么东西,你们自己用小手袋里摸摸,说说它们长什么模样,然后猜猜它们是什么。
(2)引导幼儿用手触摸,感知香蕉的外形特征。
(3)出示香蕉,引导幼儿观察,感知香蕉的外形特征:这是什么?它是什么颜色?(4)鼓励幼儿用肢体表证香蕉的外部特征。
(5)教师:香蕉真可爱,有的弯,有的直。谁能将自己变成一根漂亮的香蕉呢?
3、剥香蕉,吃香蕉,认识香蕉肉的特征。
(1)教师:猜猜香蕉肉的颜色和皮的颜色一样吗?
(2)引导幼儿剥香蕉,然后品尝香蕉。(丰富词汇:软软的、香香的。)
(3)讨论吃香蕉的好处:水果可是好东西,多吃水果有助于消化,对身体健康有好处。香蕉就是水果的一种。
4、游戏“香蕉变变变”,自然结束。
游戏玩法:教师说“串串香蕉变梳子”,幼儿双手合十,放于头顶,弯腰,手与同伴相连;教师说“分开香蕉变小船”,幼儿与同伴手分开,弯腰;教师说“剥开香蕉变花儿”,幼儿双手分开手心向上,做托盘的样子于体侧;教师说“咬一口---咬一口---,再咬一口---,最后咬一口---,吃完了”,幼儿不断下蹲,蹲到无法蹲下。游戏可反复进行。活动延伸:
1、家园共育:请家长在家中摆放一些香蕉,引导幼儿自由观赏品尝。
20__年10、30上午8:00——11:00
二、活动地点:
__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三、活动目标:
1、通过参观青少年活动中心,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和了解科技的重要性,激发孩子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
2、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和思考,感受科技与生活的相互关系。
四、参加班级及人员分工:
㈠参加班级:大一班大二班
㈡人员分工:此处略
五、活动过程安排:
1、幼儿8:00准时上车,教育幼儿上车要遵守纪律,排队,在车内不吵闹。
2、幼儿进入青少年活动中心后,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下车,排队,遵守集体规则。
⑴下车后,将两班幼儿分成三组,每一队由组长带队,按照路线图有秩序的参观,体验。
①第一队:先观看陶艺制作——观看模拟飞行——地震馆——捏泥雕
(1楼)(上4楼)(下2楼)(下1楼)
②第二队:先观看捏泥雕——做陶艺——模拟飞行——地震馆
(1楼)(1楼)(上4楼)(下2楼)
③第三队:先体验地震馆——制作陶艺——捏泥雕——模拟飞行
(上2楼)(下1楼)(1楼)(上4楼)
⑵爱护馆内的设施设备,不损坏,不大声喧哗,不破坏公物。
3、活动中心的简单介绍:地震科普馆,普及防震减灾的科学知识和题号自救互助技能,提高幼儿对地震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陶艺活动室,寓造型艺术于游戏之中,寓情于泥性之中,培养动手能力,走向艺术,发挥其美育功能。电子积木,可以在安装底板上像拼积木一样拼装电路组合,将电学,光学,磁学原理快乐的融入到奥妙无穷的电子世界。模拟飞行,利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环境,配置飞行摇杆、耳麦等专用设备,在模拟飞行软件平台上进行高仿真度的体验飞行。(在由指导教师讲解示范后,每组的队长老师将每队幼儿分成四组,并有序的找到活动室内前后左右相应的座位上进行感受和体验)
4、观看陶艺老师上课制作陶艺的整个过程,让幼儿感受民间艺术的神奇与独特。
5、11:00各班教师组织好幼儿,排队上车,安全回到幼儿园。
6、回到幼儿园后的延伸活动:
⑴表达与交流:你在青少年活动中心看到了些什么?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VISIO学习绘制网络拓朴结构图。
2、掌握用VISIO学习绘制综合布线方案设计图。
3、通过实验更好的理解网络拓朴结构的原理。
二、实验内容
1、用VISIO软件临摹拓朴结构图并根据具体案例设计新的拓扑结构图。
2、理解拓朴结构图的含义。
3、用VISIO软件临摹下面的综合布线设计方案图并根据某个实际案例设计新的综合布线方案图。
4、理解综合布线方案设计方案图中图例的含义。
图1 设备连接拓扑结构图
图2信道示例图
三、实验步骤
1、安装Microsoft Visio 2010。
2、从开始->程序->Microsoft visio打开程序。
3、从程序右边选择“网络”->“基本网络”进行练习。
4、可以能进行模具添加。
5、完成综合布线设计方案的VISIO软件绘制。
绘制设备连接拓扑图及信道示例图分别如图
1、图2所示。
使用打开模具->网络和查找形状两个功
设备电缆集线器1设备电缆集线器2跳接电缆配线架1配线架2工作区1MM工作区2 图1 设备连接拓扑图
图2 信道示例图
四、问题与思考
通过本次实验,我总结出设计一个合理的综合布线系统一般有7个步骤: ①分析用户需求。②获取建筑物平面图。③系统结构设计。④布线路由设计。
⑤可行性论证。
⑥绘制综合布线施工图。⑦编制综合布线用料清单。
一、培养实验兴趣, 激发创新技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初中生物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抽象的知识概念, 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 那这样的生物课堂就变得枯燥而乏味。教师在实验教学中, 可以多设计一些有趣而简单的小活动, 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在讲初一“能量的释放和呼吸”这一节内容时, 由于学生以前从未涉及这么抽象的知识, 很多同学很难理解能量的释放和呼吸的关系。老师可让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小活动:全班同学先在安静的状态下测呼吸频率, 然后一起做迅速起蹲的动作后测呼吸频率, 最后休息几分钟后再次测呼吸频率。做完这个小活动之后, 接着提出几个问题: (1) 比较人体在3种状态下的呼吸频率是否有差别? (2) 这3种状态中哪种消耗的能量最多?消耗能量的多少与呼吸频率有什么关系? (3) 能量的释放与呼吸密切相关吗?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很自然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也很好地理解了呼吸和能量释放的关系。大家虽然做得气喘吁吁, 有点累了, 但积极性非常高。再比如上初一“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课时, 教师可增加一个“验证食物里含有维生素C”的实验, 把一小份新鲜豆芽榨出汁液, 取2mL左右的汁液移入小烧杯, 加入芡粉, 搅拌均匀, 将碘酒逐滴加到豆芽汁中, 每加一滴就轻轻震荡, 碘酒与淀粉产生的蓝紫色立即消失, 当加到一定滴数后, 溶液变成紫色, 震荡后也不消失。虽然学生都知道维生素C, 但维生素C很抽象, 看不到摸不着, 同学们通过小实验活动轻松地理解了维生素C的特性, 摆脱以往硬灌式的教学模式, 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学生在快乐和笑声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精心设置疑问,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应无疑者, 先教有疑。”疑是创新的前提。在上实验课的开始几分钟, 学生对实验的内容或多或少地怀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注意力也比较集中。老师就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根据教学目的创设若干问题情境, 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 从而满足学生的新奇感和求知欲。例如, 在“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时, 老师可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来思考: (1) 为什么实验前要将绿叶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 (2) 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片部分遮光? (3) 为什么要脱色?用水代替酒精脱色可以吗? (4) 为什么隔水加热酒精而不能用火直接加热酒精? (5) 绿叶在酒精中脱至什么颜色时, 停止加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使学生对本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而很自然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实验中来。
三、改革课本实验方案,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1. 把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
虽然大家现在都在提倡生物探究实验, 可很多都是浮于表面的假探究。大部分学生做的还是验证性实验, 它虽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理论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但它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书中部分验证性实验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重新设计和增加一些探究性元素, 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来完成探究学习。学生从探究实验过程中真正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形成。例如上初一“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的实验课, 教师完全不需要按书上的步骤要求学生完成鉴定淀粉、脂肪、蛋白质的实验, 而是可以课前在学生桌上准备好一些常见的食物 (面包、馒头、鸡蛋清、食用油、花生、核桃等) , 也可让学生把自己带的食物拿出来鉴定。教师可大胆地让学生合上书本, 小组合作自己想办法来鉴定食物的成分, 当然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 做起来会很盲目, 所以教师在学生探究前要给予一定的指导, 比如说淀粉遇碘会变蓝色, 蛋白质遇到高温会凝固成白色的固态物质, 脂肪能在纸张、布匹等上面留下“油斑”。这样学生明确了探究的方向和目标, 学生能很快地进入探究过程中。当然各小组学生探究的方法各不相同, 很多可能也是不正确的, 但教师不能完全地否定学生的探究过程, 而是要充分地让学生讨论, 改进探究方法, 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能激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 改进书本实验方案, 使实验更加科学严谨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能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虽然初中生物的教材上给出了很多实验参考方案, 但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常常会碰到些细节性的问题, 在不影响探究目的的前提下, 对书上的一些实验方案进行了小小的改进, 使之更科学严谨, 更具实际操作性。例如“观察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的实验, 书上使用两根萝卜条来做实验的, 我做了一定的改进, 每小组用打孔器打出三根大小相同的萝卜条, 这样更具可比性和说服力, 其中一根萝卜条放在保鲜膜中包好, 以防止水分的流失, 另一根放在浓盐水中, 第三根放在清水中, 通过三根萝卜条的对比, 让学生理解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失水的影响。
四、制作简易模型, 使教学紧密联系生活
初中生物的有些知识是比较单调、枯燥、抽象的, 还有些生命现象比较难以描述, 或者由于专业性太强了很难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导致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生命现象, 知识点掌握不牢固, 那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材料, 巧妙地制作简易模型, 使生物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用制作模型的办法来反映生命活动的现象和规律, 则其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出示模型来解释生物学知识, 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能力。比如说讲关节的知识点, 教师可用两个硬纸板的空心圆棒 (例如保鲜膜用完剩下的硬纸板圆棒) , 把其中的一个圆棒的一端塞个小球使它鼓起来来模拟关节头, 另一根棒模拟关节窝, 再把两根棒用橡皮筋固定起来, 通过两根棒的活动来展示关节的活动。
一、观察实验,引发探究问题
进行科学探究,首要的是发现“问题”。生活小实验可以给学生提供感性的素材,让需要探究的问题在情境中自然诞生,让学生自然产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探究活动成为学生的一种心理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领学生主动进行探究。
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时,笔者是这样设计小实验引发问题的:上课开始先发给每个学生一个放大镜,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写一个字,透过放大镜观看这个字,并改变放大镜与白纸之间的距离。
教师:同学们在刚才的活动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当放大镜离白纸较近时,看到的字是放大、正立的;当将放大镜与白纸的距离增大时,字变成倒立了;当继续增大放大镜与白纸的距离时,倒立的字会变小。
教师: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写在白纸上的字是一个物体,人眼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字实际上是物体经凸透镜成的像。根据这些现象,对于凸透镜,同学们想弄清楚什么问题呢?
学生:我们想弄清楚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究竟跟凸透镜与物体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这样在进行深入探究之前,先用一个小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本课将要探究解决的问题。从而改变了学生按照给定的实验方案“照方抓药”的传统教学方法,使验证性实验变成了探究性实验,引领学生一步步走上了科学探究之路。
二、分析实验,引导科学猜想
猜想是科学教学中需要培养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生或者按照教材的提示说出一点猜想,或者没有科学根据、不假思索地列举许多因素,因而往往使“提出猜想”成为一种形式,学生很难通过这个环节领悟科学方法。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当在这个环节上下些工夫,逐渐提高学生猜想的层次水平。尤其对于学生缺少足够经验的一些科学问题的教学时,教师更应提供某个或某些生活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并通过联想,再提出科学的猜想。
如“探究浮力的大小”教学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教师: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说出理由。
生1: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生2: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生3: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没液体的深度有关。
……
学生们虽然说出了很多种猜想,但因为没有实验作感性的支撑,很难联想到与被物体排开液体重量有关。如何引导学生想到去考察被物体排开的那部分液体的重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精力集中到猜测的关键点上呢?于是我设计了两个学生实验活动。
【活动一】将一只空塑料瓶瓶底朝下浸入水中,逐渐将瓶下压,感受一下空瓶所受浮力的大小,猜一猜,瓶子所受浮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活动二】在一只塑料袋中装满水,用弹簧测力计悬挂着水袋将其浸入水中,并逐渐地使浸入水中的部分加大,观察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变化,猜一猜,水袋所受浮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当水袋中的水面与容器中的水面相平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多少?由此能否猜想一下,浮力的大小到底遵循什么规律?
学生在此实验的基础上交流猜想,再通过实验分析,就可以得到如下的猜想: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水的重力。接着,再通过实验验证,并得出结论。
这样,当学生的猜想没有进入探究的核心范畴时,教师不断再现学生已有知识,设计一些小实验加以分析与引导。这种铺垫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背景,再辅以思维方法上的指导,就能给学生合理、科学的猜想搭建平台。
三、改编实验,验证假设结论
科学探究需要对假设的结论进行检验,这就要求我们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进行科学解释。同时,为了防止以偏概全,需要收集更多的证据支持、验证假设的结论,并强化学生对结论的理解和掌握。
如浮力的成因一直是初中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按照教材(华师版八上)第74页提供的装置进行实验:先把一个两端蒙有橡皮膜的圆桶水平放入水中,观察到橡皮膜的凸凹情况相同;再把圆桶竖直放入水中,观察到橡皮膜的下表面凹陷的程度比上表面要大。要求学生根据上述现象得出浮力成因的假设结论。这时,有部分学生得出了“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是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原因”的假设结论。但是,有几个学生对此结论提出了质疑:在手工蒙扎两端的橡皮膜时很难控制两面薄膜的松紧情况,因此圆桶竖直放入水中时,上下薄膜的凸凹形变程度差异,不一定仅仅由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引起。
我不禁为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探究精神而欣慰,同时为让学生信服这个结论,将圆桶改用可乐瓶再进行实验,对“浮力产生的原因”进行验证。实验的方法是:取一个瓶口内径略小于乒乓球直径的无盖可乐瓶,去掉其底部将瓶口倒置。(1)放入一只乒乓球,然后向瓶里注水,发现水从瓶口流出,乒乓球不上浮;(2)用手指堵住瓶口,再向瓶里注水,不久就发现乒乓球上浮。
这个实验取材方便,简单易做,为第一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且实验现象更为明显。学生对此实验过程印象深刻,从而对浮力产生的原因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四、设计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指导学生自行设计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又有益于学生领悟、运用和巩固科学知识。同时,还可以将科学探究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教学时,教师先将实验所探究的影响种子萌发的多种因素,分解成一个个的单一因素,让学生通过单个因素考虑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出教材中所呈现的对照实验,探究并得出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然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外探究作业:同学们能设计另外的实验方案来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吗?课后学生纷纷寻找身边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际试验。学生设计的其中两个方案为:
【方案一】材料:大豆种子50粒,有盖相同塑料瓶5个,小勺1个,餐巾纸10张,标签5张,清水。
实验方案:取5个洁净的塑料瓶,分别贴上写有1—5的标签,每个瓶中放入2张餐巾纸,并在餐巾纸上均匀地放上10粒种子,然后依照下表中处理方式操作。
【方案二】材料:大豆种子6粒,相同玻璃杯3只,一次性筷子3根,标签3张,棉线,清水,如图1。
实验方案:
通过这样的自行设计,并在课外亲历实验的观察、比较和分析的探究活动,学生对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就铭记在心了。
又如在学习“功和功率”时,我布置学生测出自己跑步上楼时的功率。课后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几个同学一起合作,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这不仅巩固了知识,还强化了学生使用秒表、刻度尺等基本仪器的技能。
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过程;
2、通过复习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训练学生做出假设与猜想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根据实验做出结论的能力,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结合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究的乐趣;
2、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学习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做出假设与猜想及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语言引入:前些天,老师在超市无意中发现一种新的商品,老师对它的名称的特殊性深深吸引,它叫“爆炸盐”。通过观察图片,同学们知道他是做什么用的吗?物质的用途由什么决定的?那么“爆炸盐”有什么用途?它的成分是什么?我们稍后再来探究。
[师讲]本节课让我们起走进科学探究的世界,体验探究的乐趣。
[学生]回顾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假设与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结论与解释→反思与评价
[师强调]在各种考试中重点考查的是:假设与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过渡]通常进行假设与猜想的方法有哪些呢?我们先来看例题1.例1.如图所示是初中化学实验室收集的一瓶无色无味的气体,试猜想该气体是何种气体,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假设与猜想 实验方法与现象 实验结论
教师引导分析:这瓶气体有什么性质?可能是什么气体?如何验证?
[小结]可根据物质的有关性质进行猜想。
[师问]还可以根据什么进行猜想呢?
例
2、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在实验室药品柜中发现了一瓶无色溶液,但这瓶试剂标签已经残缺,无法辨认,只知道可能是氢氧化钾、碳酸钾、硫酸钾、硝酸钾中的某一种。小明认为可能是氢氧化钾,小刚认为可能是硫酸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的猜想一定是错误的,(2)你认为该瓶试剂还可能是。
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教师引导分析:标签上有什么信息?该试剂可能是什么?能设计实验验证吗?
[小结]可根据物质的化学成分进行猜想
[过渡引入]我们学过很多物质都可以在氧气中燃烧,那么物质是否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呢?下面我们来观察钠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
[提问]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会生成什么呢?
[讲]:下面是某兴趣小组对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物的探究:
例3.化学课上,李芹同学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钠在其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底附着黑色颗粒,瓶壁上粘附着白色物质。
[提出问题]黑色颗粒和白色物质可能是什么呢?
[进行猜想]你认为黑色颗粒是____,小明认为白色物质是氧化钠,小华认为是氢氧化钠,你认为白色物质还可能是;李芹同学认为小华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
[查阅资料]CaCl2+Na2CO3=CaCO3↓+2NaCl,氧化钠为白色粉末,Na2O+H2O=2NaOH。
[实验探究]李芹同学对白色物质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1: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里,加入适量的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结论:白色物质为氧化钠。
实验方案2: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里,加入适量的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然后过滤,再向溶液里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出现。结论:白色物质为。
[反思评价]小娟同学认为实验方案1得出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
[得出结论]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分析实验方案时要强调紧扣资料信息。
[师问]:本题你是根据什么对物质的成分进行猜想的?
[小结]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守恒)进行猜想。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很多地方能产生泡泡。2.初步了解使用洗涤用品能制出泡泡水。3.乐意参加科学活动,体验到吹泡泡的乐趣。活动准备:
1.《泡泡不见了》的音乐,PPT。2.一次性杯子,吸管,各类洗涤剂。活动过程:
一、播放《泡泡不见了》的音乐,吸引幼儿兴趣。师:你们听到了什么?泡泡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泡泡是圆圆的,有大有小。
二、观看PPT,了解生活中很多地方能产生泡泡。师:除了吹出来的泡泡,你还在哪里见过泡泡?
三、动手实验,验证使用洗涤用品能制造出泡泡水。1.介绍准备好的各种洗涤用品。2.说明实验的规则和要求。
师:在实验时,把管子放在杯中蘸一下,然后轻轻在管子的另一头吹一吹,看看能不能出现泡泡。注意,不能把水吸到口中。
3.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实验结果。
小结:像洗洁精、洗衣粉、肥皂等洗涤用品都可以用来制造泡泡水。活动延伸: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验作业;设计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12-007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实验是验证科学概念和规律的重要方法,也是探究未知领域、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实验一般有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以及课外家庭实验作业。实验作业一般是指学生在家庭中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准备实验用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实验。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式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由于受时间限制,课堂实验往往存在按部就班的操作、获得预设的实验结论等现象。而实验作业就是一种能拓宽学生关注STS视野、践行“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理念的课外活动。它有助于增进学生对科学实验的亲近感,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为此,笔者从教20年来,一直把实验作业作为科学作业的重要内容,并孜孜不倦地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实验作业设计。
1走出实验“边缘生”角色。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课堂分组实验时,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大多是旁观者,成为实验“边缘生”,其实他们内心深处也很想亲自动手操作,但又担心操作不规范、实验不成功被取笑。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设计和实验均应适应全体学生的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布置实验作业有助于他们走出“边缘生”角色。
例如,在探究“产生铁锈的条件有哪些”时,笔者把该活动作为实验作业布置,给每位学生分发四支试管,铁钉、蒸馏水、干燥剂由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方案通过学生交流讨论,按图1开展实验。几天后,让学生自己汇报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因,得出金属锈蚀与水、空气等物质的作用有关,也与金属内部的结构有关,笔者有意识让实验“边缘生”来发言,并表扬了他们,通过几次实验作业,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增强,在以后的课堂分组实验中也能积极参与其中了。
实验作业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概念原理。学生通过完成实验作业,在真实的情境中建构科学知识,亲身体验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认识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例如,对于“植物细胞在高浓度溶液中失水、低浓度溶液中吸水”的规律,通过实验作业,让学生选择萝卜、苹果、茄子、黄瓜、马铃薯等多种材料做实验,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明白了家里腌菜时缸中水会增多的原因。布置实验作业,教师应该按照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实际制定计划,分阶段进行。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随着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自主开发家庭实验
教师往往会结合学情实际,对实验作业材料的准备、操作步骤、安全注意事项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这在实验作业的开展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师更应结合教学实际,鼓励学生自主开发家庭实验。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各种器具和材料开展活动,在实验作业的开发上,教师的职责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量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为此,笔者规定学生结合教学内容,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学期自行“开发”2至3个家庭小实验。
例如,学生在探究“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时,用注射器、活塞、试管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如图2所示。当向上拉活塞时,气泡增多,当向下推活塞时,气泡减少,由此说明了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加,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家庭实验是学生独立自主开展实验的好载体,没有教师的面对面指导,拥有的又是不正规的器材或生活用品,学生需自主思考器材的替代品、实验的操作步骤。怎样获得更好的实验效果?会促使并激发学生去大胆探索,驱动学生求异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把废旧品改成实验器材,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创造过程,如洗手液瓶改装成简易的气体发生器、用马铃薯作催化剂、用医用双氧水来制取氧气等。
鼓励学生自主开发家庭实验,虽然制作简陋、设计不完善,但无不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积极参与的热情,对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十分有利。
3 体现合作理念,加强同伴间交流互助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合作中进行学习,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分工的重要性,各尽所长,互帮互学,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良好的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
例如,在学习催化剂知识后,笔者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围绕“催化剂”关键词,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探究性家庭实验。许多学生通过上网查找、同学问讨论,确定了许多方案,如催化剂用量与反应速率的关系、催化剂使用次数与催化效率的关系等。其中有一个小组提供的方案很有新意,如“点燃白糖”实验,具体操作为取少量的白糖放在石棉网上,点火,白糖没有燃烧,将新的香烟烟灰和白糖充分混合,再去点火,则产生蓝色火焰。通过该实验,加深了对催化剂性质和作用的理解,即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但本身质量、化学性质并不改变。并且通过上网搜索、同学交流,明白了“烟灰”对白糖的燃烧反应起着一种催化作用。
另外对于一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观察结果的实验,如“种子的萌发条件”、动手制作生态瓶等也可通过学生问合作,以实验作业形式完成,非常适合学生发展相互协作的能力。
4 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开展鼓励性评价
实验作业能弥补课堂实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增进学习内驱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验作业完成得好坏、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兴趣程度。为此,教师首先要致力于选取趣味性较强的实验,如用收集到的干燥剂配制澄清石灰水,用米醋除去水垢、验证蛋壳成分是碳酸钙等。简单易行、生活味浓的实验作业,易激发学生兴趣。
实验作业又是一项重要的科学作业,这就要求实验作业具有一定的可测目标,要求开展积极评价,而评价应以激励为主。对于实验作业中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应给予及时的肯定,使他们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也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创新点,如在学习溶液酸碱性时,通过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可以判断酸碱性。笔者告诉学生,其实生活中许多花也可制成酸碱指示剂,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于是笔者布置了一项实验作业:自制酸碱指示剂,对花切碎捣烂,用酒精浸制,所得的浸出液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从学生反馈情况看,测试了七种花的提取液,情况如下表:
教师要及时批改实验作业、通过课外个别交谈、课堂提问、向学生家长了解情况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实验作业开展情况,多作肯定性评价,并积极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要及时创设展示学生实验作业成果的平台,在学习园地张贴设计方案,在实验角呈现自制教具,让学生在班级里介绍演示实验作业,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 注重能力培养,发展学生思维品质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发,使学生在科学方法与能力上获得比较全面的训练。如巧除水垢,自制简易净水器,燃烧鉴别化纤织物与羊毛织物等家庭实验的开展,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由于实验作业的器材大都是生活废品,没有损坏须赔偿的规定,学生就会大胆、无所顾忌去设计、操作,甚至重组,手脑并用,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智力,非常适合学生发展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验思维品质是学生在实验探究的思维过程中逐步养成和发展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及其品质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培养和发展的。林崇德教授认为,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教师要注重实验作业的设计应适合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初中科学的复习阶段,笔者布置了一项实验作业:以矿泉水瓶为材料,要求学生设计一项小实验,并阐述其科学道理。从完成的作业来看,既有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如在矿泉水瓶侧壁从上到下扎几个孔,说明水的压强与深度有关,在瓶下部四周扎几个孔,说明同一深度压强相等;又有探究压力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如矿泉水瓶装不同的水,海绵形变不同,来说明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对同一瓶矿泉水正放倒置,来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也有验证CO2溶于水的,如在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内倒入少量水,振荡,迅速盖严瓶盖,会发现瓶变扁;另外又如探究力有形变的作用效果,可把装水瓶子制成一个凸透镜,两个空矿泉水瓶平放在一起,可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等等。通过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设计实验,促使学生领悟知识问的纵横联系,适合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品质。根据矿泉水瓶材料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适合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品质。如用干电池、小灯炮、石墨棒来测验食盐溶液、纯碱溶液的导电性,加强了理化知识的整合,适合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
【科学实验活动设计】推荐阅读:
科学实验教学设计11-15
科学小实验教学设计01-18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活动方案11-06
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活动说课稿11-15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验类活动的教学设计01-11
《科学实验》阅读心得09-15
小学科学实验培训11-23
小学科学实验总结01-09
中班科学实验教案01-16
科学小实验社团总结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