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中

2024-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劳动法中(精选11篇)

劳动法中 篇1

【来由】21.75=(365天-104天)÷12月

【性质】21.75天不是每月工作天数,而是计薪天数。【用途】

1)平日加班费:加班费计算基数(下简称基数)÷21.75÷8x150%; 2)休息日加班费:基数÷21.75÷8x200%; 3)法定节假日加班费:基数÷21.75÷8x300%;

4)未安排年休假的报酬:前12个月剔除加班工资后的月均工资÷21.75x300%,包含已支付的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依据】

《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 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

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

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附:加班费计算基数

根据《北京市工资支付规定》第十四条计算加班工资的日或者小时工资基数、根据第十九条支付劳动者休假期间工资,以及根据第二十三条第一款支付劳动者产假、计划生育手术假期间工资,应当按照下列原则确定:

(一)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工资标准确定;(二)劳动合同没有约定的,按照集体合同约定的加班工资基数以及休假期间工资标准确定;

劳动法中 篇2

劳动关系的认定是推进我国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 但是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我国的劳动关系在现行的劳动法下, 伴随着各种新的经济社会因素的不断出现, 劳动关系的认定面临着很多问题。近些年来, 由于对劳动关系的认定不明确, 范围较小, 使得劳动关系的确认范围难以和具体实际变化的情况相适应, 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引起了诸多社会矛盾, 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 在新的形势下, 从劳动法的视野中, 加强对劳动关系认定, 对提高劳动法和劳动关系在具体变化的实际情况中的实用性, 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劳动关系认定中的关键要素

(一) 从属性

劳动者一旦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劳动关系, 进入用人单位提供的场所进行劳动后, 即产生一种指挥与服从的管理关系。“虽然每一职业及具体情况所要求的监督或指挥程度不一样, 但若要确定存在劳动关系, 则必须要证明存在某种程度的服从。”对劳动关系从属性的认定应当从两方面考量:人身上的从属性和财产上的从属性两个方面。

(二) 对劳动力的支配性

《劳动合同法》对“用工”的规定, 可以理解为在劳动关系中, 劳动者将劳动力提供给用人单位支配, 形成了劳动力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由于劳动力的使用权归于用人单位, 劳动者劳动的时间、地点、环境以及强度的标准都要服从与用人单位的在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情况下的意志。现实中, 如果劳动者并未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 仅仅是将其档案等资料交存在用人单位处予以保管, 此时并不能认定二者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因为缺乏“用工”的事实。

三、基于从属性决定劳动关系的若干挑战

(一) 从属性的强弱之分难以界定相对应的社会关系并施于法律调整

在劳动关系认定过程中, 劳动关系, 民事关系, 雇佣关系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从属性关系, 但是三种关系之间的强度是不同的, 使得不同法律的调整具有很大的难度, 尤其是在法律边缘间的劳动关系认定变得更为艰难, 在不断变化发展中的经济条件下, 一些劳动关系和民事关系, 雇佣关系在从属性上也发生着变化, 因此, 要不断进行合理的调整。

(二) 法律从属关系调控中存在着诸多矛盾

在法律从属关系调控过程中, 很多地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比如, 在保险行业, 保险代理人和代理公司的关系是具有民事代理关系亦或是代理的劳动关系, 家政的工人和雇主间存在的是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 都没有严格的标准界定, 如此, 很便会容易引发很多矛盾。

四、关于劳动法视野中劳动关系认定的几点建议

(一) 明确劳动关系概念, 规范劳动关系认识观

加强对劳动关系认定概念的明确界定, 形成规范严格的劳动关系认识观, 这是做好劳动法背景中劳动关系认定的关键和基础。要将劳动关系的涵义建立在“从属性质的劳动”上, 同时要在综合考虑到劳动关系的动态性, 渐进性以及不断据地区区域实际情况变化的地域性的基础上, 模糊外延性。同时,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劳动关系不断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而采取开放的, 具有弹性的劳动关系界定模式, 更好的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

(二) 动关系应当适时地将市场化的雇佣关系法制

劳动关系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劳动力不断进步的基础上日渐形成, 最初是表现为雇佣关系。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中, 要将这种劳动雇佣关系从法律条文上进行严格规定, 促进雇佣关系的法制化。在劳动关系认定过程中, 要将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进行清晰的区分。从某一程度而言, 二者具有同质性, 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和法律背景下, 将雇佣关系纳入到劳动关系中来还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可以一定程度上比较广义的理解劳动关系, 扩大劳动关系的范围, 将雇佣关系法制化, 可以更好的促进劳动着权益的保护。

(三) 采取“从属性十可受保障性”的劳动关系界定标准

劳动立法的基础是劳动关系的从属性。因此, 要把劳动关系的从属性作为主要的判别标准。同时, 随着社会的发展, 劳动关系日渐多元化和复杂化, 劳动关系界定过程中, 要从宏观的角度确定一种劳动关系认定的标准, 要根据区域间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 文化历史背景, 地方政策等多方面的特殊的具体情况出发, 合适的对劳动关系的范围加以调整, 以更好的促进劳动关系的认定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扩大劳动关系的整体适应范围。如此, 可以加快劳动法在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中的调整周期, 当经济发展中出现一些新的社会劳动关系时候, 可以有比较完善是劳动关系保障法律依据。

五、结束语

劳动法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最基础的法律规范之一, 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种新型的劳动关系不断出现, 劳动法和劳动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也对劳动关系的界定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加强对劳动关系的适时调整, 合理扩到劳动关系的范围, 加强劳动关系在经济发展中的适应性, 提高劳动法的贯彻落实效率, 不仅仅有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和谐劳动关系, 同时, 有助于社会劳动关系的法制化, 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的和谐进程。

摘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 社会劳动关系有了很多新的变化, 对劳动关系的认定, 也有了新的挑战, 劳动法中, 劳动关系建立的基础是传统的雇佣关系加于公法干预, 因而, 劳动关系具有很明确的从属性质, 这是整个劳动法最基本的理论体系和属性。在新的形势下, 必要在劳动法视野中加强对劳动关系认定的问题探究。

关键词:劳动法,劳动关系,认定问题,思考

参考文献

[1]徐志强.劳动法视野中劳动关系认定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 .

[2]冯淑英.劳动关系认定中的若干实务问题[J].山东审判, 2011 (3) .

劳动法中 篇3

关键词: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研究

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严重影响着生产关系的生成和发展。如果劳动关系不协调,社会和谐更不可能。在实际劳动关系中,资本及劳动力的方向及作用并不一致,两者存在着利益对立和差别的情况。

一、简述倾斜保护原则的内涵

倾斜保护原则是贯穿我国劳动法的根本原则。简言之就是说该原则是由保护劳动者与倾斜立法两个层次组成。劳动者的出发点重在保护劳动者,想办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确立劳动法的立法依据。劳动法重点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可以对失去平衡的劳动关系进行校正。所以,劳动法的重点是突显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必须兼顾用人单位自身的利益,同时还要确定对用人单位的利益进行保护,从劳动法的视角,必须以劳动者保护的基础上,实现保护劳动者的目的。

二、倾斜保护原则的合理性

劳动者处在弱势地位就是倾斜保护原则确立的基础。研究各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劳动法的产生大多比其他部门法较晚。我国在1994年才通过《中国人民共和国劳动法》,08年1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劳动合同法》。在制定劳动法之前,劳动关系大豆依靠民法进行调整和规范。人们普遍认为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雇主与雇员的关系是一种普通的民事合同关系,劳动者与雇员之间也是平等地位。但是,劳动关系在人身、组织等从属特点上,导致其表面、形式掩饰其实质的不平等,导致出现用人单位、弱势群体、强势劳动者之分。这里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面来看劳动者与雇主是完全平等的主体,但从力量上两者的不平衡导致其在法律地位上受到极大的约束。雇主具有大量的经济资源,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可以合理维护自身利益。当雇主与劳动者发生纠纷时,雇主可以运用自己强大的力量占据主动权,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出现不平等状态。只有想办法消除雇主与劳动者的矛盾,确保其本身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和谐。劳动者必须有人雇佣才能获取收入来源,长时间没有收入就会使劳动者及其家庭面临饥寒交迫的情况。雇主雇佣劳动力工作是为获取利润,如果雇主顾不到工人不会直接威胁其生活。同时雇主大多有强大的经济基础,确保其生存生活受到较小的影响。所有劳动力都无法向商品一样在契约无效的情况恢复原状。倾斜保护原则是我国劳动法一项最基本原则,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创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倾斜保护原则是劳动者一方处在弱势地位时,采用形式上的倾斜保护,达到实际效果的公平。必须在完全理解倾斜保护及确保其合理界限的状态下以公平作为立足点。

三、农民工权益维护与倾斜保护立法的相关性

各个地区的最低标准比较低,同时调整速度较慢,用人单位把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实际支付给农民的工资标准。工资与物价和生活消费水平不成比例,与社会平均工资也存在一定差距。多数企业没有对农民工实施相对应的安全培训,致使农民工缺乏最基础的劳动保护。农民工没有接受相对应的安全培训,出现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比例较高。农民工维权体制不健全,无法正常行使民主权利,触犯人身权利的状况时有发生。根据我国贯彻劳动法的实际情况来看,上述问题中多数是劳动群体必须采用完善劳动法制来解决相应的问题。农民工因群体差异与外来身份的特殊性,导致他们的弱势地位更加明显,若没有相应制度的辅助,在与强势资本相互结合时会出现更加艰难的困境,可以借助倾斜保护立法来帮助其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农民工权利不能得到应有的维护也是劳动法规定的劳动制度未有效落实实施,倾斜保护立法建立的相关规定必须认真执行。倾斜保护法要通过强化劳动执法来完成。从维护农民工权益的角度来说,强化倾斜保护执法尤为重要。强化对强势群体权利行使情况的监督和制约,长时间维护其社会关系的稳定和和谐。强化倾斜执法必须加大预防性干预的力度,确保预防性干预与纠正性干预处在平衡状态。强化倾斜保护执法必须加大干预力度,维护预防性干部与及纠正性干预两者之间的平衡。从实际情况滥砍,劳动监督部门推行的纠正性干预必须充分,致使预防性干预不足。同时必须为农民工维权创建快速通道,建筑行业推行的工资保证金制度慢慢想其他各个领域推开,同时把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状况与其信用情况相互挂钩;实际实施劳动争议仲裁及诉讼时,必须优先把牵涉农民工的案件进行办理,做到快审快结,确保最大限度降低农民工诉讼成本。同时各个级别的工会要深入研究劳动争议发展情况及类型,为防止农民工陷入用工陷阱给出合理指导,为农民工维权实施保护。

结束语:综上所述,倾斜保护原则是建立劳动法最基本的原则,必须对劳动者给予倾斜保护,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文中以倾斜保护原则的内涵及合理性为研究视角,介绍了农民工权益维护与倾斜保护立法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我國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辨识、内涵及理据》穆随心--《学术界》2012.12

劳动法中 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劳动法,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的界定

案例教学又称为“判例教学”, 是指教师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 学生在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能力的基础上, 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对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和讨论等活动,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在1870年首先提出来的, 并于1919年受到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邓汉姆的推广, 因此成为这两个学院的教学特色。

二、案例教学法在劳动法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

劳动法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化, 更是为了给即将毕业加入就业大军的学生以积极引导, 帮助在劳动法知识储备和就业心理建设两个方面做好积极的双重准备。所以现在国内各大高校不仅在法学专业开设劳动法必修课的课程, 使其成为专业教育, 而且在非法学专业开设劳动法选修课的课程, 使其成为通识教育。

劳动法课程的表现形式多为《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劳动争议处理方面的法律条款、实施细则等。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单一的理论讲授, 学生势必会觉得枯燥、乏味, 甚至打瞌睡。同时思考运用的机会又少, 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效果势必难以保证, 教学目的难以实现, 更不要说将来把所学的劳动法知识所学的劳动法运用到现实的劳动争议处理中。所以劳动法课程的教学必须采用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案例教学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劳动法课程的重点章节如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等是与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如前所述, 如果单纯地讲解法律条文, 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学习, 是一种“填鸭式”的灌输。学生很难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如果运用案例教学法, 通过法律条文来分析案例,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通过分析案例得出结论, 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立法者的立法思想和法律规定。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 又可以使学生增强对付工作后实际解决劳动争议的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和效果, 有别于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 学生在台下听得讲授模式, 是互动式的、启发式的的教学方法, 形式生动、活泼, 从而避免了课堂教学沉闷、枯燥的气氛, 必定会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和响应, 从而使教师达到教学目的。

(二)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使学生提高表达能力, 学会沟通与合作

案例教学中, 一般采用的模式是教师事先选好劳动法典型案例, 在讲授完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后, 在课堂上展示相关案例并提出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讨论、交流、发言等形式, 得出结论。这是最常见的案例教学法, 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 巩固所学知识, 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让学生举手发言的方式来得出结论, 使得学生能够提高表达能力。同时还通过分组讨论, 让学生采取“头脑风暴法”进行思维的撞击。这样在学生之间形成合作模式, 相互沟通, 通过沟通, 又更进一步加强合作, 为学生将来就业后面临的团队合作、职场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案例教学法缩短了法律理论和法律时间的差距, 避免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只能成为“纸上谈兵”的“秀才”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取的案例都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实际劳动纠纷, 具有现实性和典型性。比如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 网络爆出的“范跑跑”———范美忠, 被所在学校辞退是否合法等等, 以及本人在劳动仲裁委员会实习期间积累的案例, 整理后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和讨论, 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知识应用思考的空间, 使得学生能够感兴趣, 勤思考, 又能让学生提前进入现实工作情景, 缩短法律理论与法律实践的差距。

三、劳动法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所在———案例的选择

教师要认真做好案例教学研究。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关键。一个好的恰当的案例不仅可以将教师想要传达给学生的包含进去, 同时也可以把部分的真实生活带入课堂, 这对于劳动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 教师应当慎重选择案例。案例的质量就如同产品的原材料, 只有好的原材料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才能发挥产品应有的功效。质量高的案例, 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才能使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所以选择案例应该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劳动法课程中案例的选择, 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现实性。从现实社会中取材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制胜法宝。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比照理论, 生造出一个安利的做法是不恰当的, 因为它不能给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法律场景。应当尽量选择当今最新案例, 使案例教学尽可能贴近现实生活。比如前面所提到的“范跑跑”事件, 使学生能够掌握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包括哪些。再比如说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夕, 以“华为辞职门”为代表的很多大企业大规模的辞职现象的出现, 通过这样一个现实的案例, 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订立条件之一就是在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以上, 同时通过课堂讲授, 使学生能够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其他订立条件、优点以及弊端作一一分析。这样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律理论知识。2、代表性。既要紧密围绕所要解决的教学任务选编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 使学生通过案例讨论加深对劳动法基本理论、条文的理解。教师应当经常观看《今日说法》、《经济与法》、《庭审现场》、《大家看法》等有关法制类案例节目, 选择其中有关劳动法的案例, 这些节目的案例非常典型, 制作精良。3、正确性。案例的选取尽量与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相关, 因为这两部分是劳动法实践的重点内容。教师在选取案例时, 应该要阅读大量的书籍, 杂志, 报纸。笔者在讲授劳动合同法内容时发现市场上现在的案例书非常多, 但质量参差不齐。不少案例过于陈旧、生硬、缺乏现实感,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劳动法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模式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劳动法案例教学的模式多种多样, 各有特点。考查目前我国高校劳动法课程教学中, 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一) 课堂互动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是教师在讲授完相关知识点后, 将事先准备好的案例展示给学生, 向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行思考或者分组讨论。然后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甚至可以鼓励不同主张的学生就不同的观点展开辩论。最后教师点评每个学生的观点, 归纳总结, 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互动模式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也是案例教学法中比较传统的模式。

(二) 模拟法庭模式

很多设立法学专业的高校都设有模拟法庭, 比如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 每学期都会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活动。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相关的场地设备等, 选择较好的案例, 让学生充当原被告双方的代理律师和法官或仲裁员, 能够亲身体验到法律职业不同角色的要求, 使学生整体融入模拟法庭活动, 检验学生法律知识等掌握情况。再结合老师在庭审后的点评和总结,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一般在劳动法课程的后半段运用的比较多, 因为课程过半, 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法律资源, 具备一定的劳动法理论知识, 可以自行展开辩论。

除了上面两种模式以外, 有条件的教师还会采用观摩审判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模式等。

植物中的“劳动模范” 篇5

地球上的石油资源有限,越开采越少,因为石油是动植物在地下埋藏了千百万年的时间才形成的。在石油资源渐渐枯竭的今天,科学家们想:既然远古植物可以变成石油,那么从今天的植物里可不可以提炼出石油来呢?于是,他们开始四处寻找和培育能产石油的植物。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寻找,一位名叫梅尔温·卡尔文的美国科学家终于在巴西的热带雨林里发现了一种能产“油”的树。这种奇树名叫香胶树,是一种高大的常绿乔木。人们只要在它的树干上打一个洞,就会有一种胶汁源源不断地流出来。这种胶汁的化学特性和柴油很相似,无需加工提炼,就可以当柴油来使用。安装了柴油发动机的汽车,把它灌入油箱,马上就可以点火发动,上路行驶。

香胶树产的“油”不仅可以直接供汽车使用,而且产量还很可观。一棵树在六个月里分泌出的胶汁有二三十千克。一亩地如果种上六七十棵香胶树,就可以产“石油”十几桶。种树能生产出宝贵的石油来,这对于那些缺乏石油资源的贫油国家来说,真是一个福音。

除了香胶树,科学家还发现了其他一些能产“油”的植物。例如,在我国海南省的尖峰岭林区有一种油楠树,它的树干被砍伤以后,会流出一种淡黄色的油状液体来。这种液体可以像石油那样燃烧,当地人经常用它来点灯照明。

能帮助人“采矿”的草 在千奇百怪的植物界里,不但有一些植物能够帮助人们找到矿藏,还有一些植物竟然还能帮助人类采矿呢! 说起人类发现植物能“采矿”这件事,还得从北美洲的“有去无回谷”的故事谈起。“有去无回谷”是一个神秘的山谷。到那里垦荒的欧洲移民,往往住不了多久,就会得一种莫名其妙的怪病。患病的人,先是双眼失明,然后毛发脱落,最后因全身衰竭而死。因此,当地的印第安人给它起了“有去无回谷”的名字。 后来,科学家考察了这个神秘的山谷,揭开了它的谜底。原来,这个谷地里含有十分丰富的矿物——硒(xī)。植物在生长时,从土壤里吸收了大量的硒,人吃了含有大量硒的植物,就会发生中毒而死去。硒是一种很稀有的矿物元素,开采起来很费力。当人们弄清了“有去无回谷”致人死命的真相以后,就在那里种上了能大量吸收硒元素的植物紫云英。等这些紫云英长成收获以后,将它烧成灰,便可以从中提取硒。这种用植物采矿的方法,不但可以得到大量的硒,还节省了许多人力和物力。 能帮助人类采矿的植物还有很多,如从海带中可以提炼出碘;从锌草中可以提炼出锌;从紫苜(mù)蓿(xu)中可以提炼出稀有的金属钽(tǎn);从一种名叫蓝液树的树汁中可以提炼出镍(niè)。有了这些植物的帮助,人类要把那些土壤中含量十分稀少的矿物开采出来就容易多了。

自带“氮肥厂”的大豆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离不开肥料,尤其是缺少了氮肥,植物就会长得又矮又小。虽然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素,可是绝大部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只有豆科植物有一个特殊的本领,能将它转化成氮肥,供应自己生长的需要。因为在它们的根部,都有一个小小的“地下氮肥厂”。

在豆科植物的根上长着许多疙疙瘩瘩的东西,它们就是豆科植物的“地下氮肥厂”。在这些被称做根瘤的小疙瘩里,还住着许多辛勤劳动、专门制造氮肥的“工人”呢。这些用肉眼无法看见的小家伙叫根瘤菌,正是它们通过体内分泌的固氮酶,把空气中游离的氮素还原成为植物可以吸收的液态氮,源源不断地供应豆科植物的生长需要。据科学家测定,一棵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可以为它提供所需要的大部分氮肥。豆科植物有了这些小小的天然“地下氮肥厂”,就不会为缺乏氮肥而发愁了。

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利的共生关系。在根瘤里,豆科植物把自己吸收的一部分养料和水分供给根瘤菌,而根瘤菌也把自己合成的“化肥”输送给豆科植物。生物学家们设想,如果能将根瘤菌的“地下氮肥厂”移植到小麦等农作物的身上,那么就可以避免化肥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烈火中的“英雄树”

落叶松是一种不怕火烧的树种。它为什么能够“劫后独生”呢?这是由于在落叶松那挺拔的树干外面包裹着一层几乎不含树脂的粗皮。这层厚厚的树皮很难烧透,大火只能把它的表皮烤煳,而里面的组织却不会被破坏。即使树干被烧伤,它也能分泌出一种棕色透明的树脂,将身上的伤口涂满、涂严,随后就凝固了,使那些趁火打劫的真菌、病毒及害虫无孔可入。因此,落叶松就成了烈火中令人瞩目的“英雄树”。

不久前,在南非乔治森林进行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发现芦荟居然不怕火烧。一般来说,植物的叶子枯萎后便脱落了,而非洲大草原上一些芦荟的枯叶却死而不落。一场火灾过后,有死叶覆盖着主干的芦荟中有90%以上经受了炼狱的考验活了下来。这是由于芦荟的死叶中含有某种不易燃的物质,在死叶的保护下,火焰无法烧到芦荟的表面,使它们免遭一劫。

美国林业专家发现常春藤等几种植物也不怕火烧,甚至可以称为灭火植物。原来它们在接触火苗后,本身并不燃烧,只是表面发焦。有人设想,如果将常春藤成排地种植在森林的周围,就能形成一条防火林带。

在我国广东西部山区的森林中,有一种木荷树也是防火能手。它的树叶含水量高达45%,在烈火的烧烤下焦而不燃。而且叶片浓密,覆盖面大,树下又没有杂草丛生,因此既能阻止树冠上部被点燃,又能防止地面上的火焰蔓延。因此说,木荷树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防火树。

海松是生长在我国海南的一种树木,用它做成的烟斗,即使经过成年累月的烟熏火燎,也不会被烧坏。这是由于海松具有特殊的散热能力,木质坚硬,特别耐高温。

在非洲的安哥拉,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树——梓(zǐ)柯。在它的枝杈间长着一个个馒头似的节苞,里面储满了液体。节苞上还布满小孔。当它们一遇到闪耀的火焰,就立即从小孔里喷出液体,这种液体里含有灭火能力很强的四氯化碳。因此,人们将这种树叫作“灭火树”。

事实劳动关系中劳动者该如何维权 篇6

事实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虽然已经形成从属性劳动,但不符合劳动关系成立的形式要件的劳动力使用与被使用关系。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的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是现实中还是有不少数的用人单位不与所属职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致使劳动者维权困难。

虽然说事实劳动关系也受法律保护,但事实劳动关系毕竟不比劳动合同关系更合法,一旦发生了劳动争议也不容易解决。面对现实,作为弱势一方的劳动者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要最大限度的维护自身权利,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此提醒劳动者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要取得用人单位故意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证据。如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尽快签订劳动合同时的谈话记录、录音、证人证言、用人单位出具的不签合同的证明等。

二要收集能够证明自己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据。比如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类似合同的协议、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提供培训获得的证书及相关票据、工资卡、考勤卡、工作证、开会通知、报销凭证等。

劳动法中 篇7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价值范畴与劳动范畴

价值和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两个核心范畴.必须准确把握价值和劳动,才能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有新的发展和新的贡献.价值是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体现的是一种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价格的基础,是一个历史范畴;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人类劳动,是生产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并且其结构随着生产过程的变化而变化.

作 者:夏子贵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重庆,北碚,400715刊 名:重庆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COMMERCE年,卷(期):“”(1)分类号:A81 F014关键词:马克思 劳动价值理论 价值 劳动

在“劳动”中播下“美”的种子 篇8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教育 美育 渗透 价值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4.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170-01

一、劳技教育中美育渗透的价值

英国著名作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而审美教育则能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思维,旺盛的创造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因此,可以说,审美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审美本身,而在于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世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劳技教育中的美育渗透有利于良好品质的形成。新课标指出,小学开设劳动课“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在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劳动教育和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可见,在劳动技术教育中应该渗透审美教育。这样,不但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更加热爱劳动,热爱生活,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趣味、气质、情操、胸襟,这是单纯的劳动技术教育无法比拟的。

(二)劳技教育中的美育渗透有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要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为中心的审美教育原则,加强“创造即美”的意识培养。特别要结合人类劳动技术发展史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创造的价值、创造的力量,同时要注重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真正克服传统劳动技术教育的不足。

(三)劳技教育中的美育渗透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审美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可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况且劳动技术教育不但要培养劳动者,还要培养人,培养懂生活、会生活的人。他们不仅要有知识,会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有情趣、有趣味,能乐观、通达、自信地去生活与学习。这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也是与国家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相符合的。

二、劳技教育中美育渗透的途径

(一)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美

如《纸杯毛驴》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个一次性纸杯,说:“同学们看,这些普通的一次性纸杯,一会儿在老师手上就会变成一只只非常可爱的小毛驴儿了。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的制作方法和过程。”同学们的目光便齐唰唰地集中到了老师的双手上。教师以娴熟流畅的动作制作起来,裁剪、组合、粘贴,几分钟内一只栩栩如生的小毛驴出现了。同学们被这一制作过程深深吸引了,强烈的创造欲产生了。于是,立即学着老师的样子动手制作。从几样无生命的原材料到一只只鲜活可爱的小毛驴儿,这是一种创造!是一件艺术品的创造,同时也是美的创造。而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真正感受到美就在自己的双手上流动时,心中也就埋下了“创造美”的种子。

(二)在劳动成果中感受美

《小刺猬》是一堂有趣的彩泥手工课。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搓、捏、揉、切、剪、贴等基本技法,让一团团橡皮泥变成了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小刺猬。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更多更美的彩泥小动物。学生们通过观察、尝试,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创作了小绵羊、鳄鱼、猫头鹰、小狗等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展示橱窗里,同学们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动物乐园,那一条条活生生的小金鱼,一只只可爱的小绵羊……谁也不忍心破坏那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人人沉浸在劳动成果美的享受之中。

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劳动课更富有审美内涵,更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因为它本身就是一门创造性学科,审美价值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因此,加强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是每个劳动课教师的责任。作为劳动课教师首先应该是美的发现者、展示者,同时还应该有能力将教学过程中流动的美迁移给学生,让学生产生审美情感,受到美的熏陶。这样,才能真正完成新课程赋予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劳动与技术》教学参考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6.

[2]柳长君.优化劳技教育提高学生素质[J].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2005(2).

[3]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2.

劳动法中 篇9

一、劳动合同变更中的司法困境

劳动合同的变更, 是指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后, 在合同尚未履行或尚未履行完毕之前, 当事人依法修改或补充劳动合同内容的法律行为。依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 我国劳动合同变更分为主体变更和内容变更。与一般民事合同相比, 劳动关系最大的特点在劳动者人格、经济和组织上对单位的从属性。也就是说, 在特定劳动关系中,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是相对特定的, 变更主体意味着原劳动关系的消灭。因此, 劳动合同法上的合同变更指除主体变更外的劳动合同内容的变更。

根据现行立法, 劳动合同内容变更包括协议变更与法定单方变更两种形式: (1) 协议变更。《劳动合同法》第35条规定,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 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劳动合同, 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四) 》又对变更劳动合同的形式做出了新规定:“变更劳动合同未采用书面形式, 但已经实际履行了口头变更的劳动合同超过一个月, 且变更后的劳动合同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政策以及公序良俗, 当事人以未采用书面形式为由主张劳动合同变更无效的, 人民法院不予支持。”[1]也就是说劳动合同内容的协议变更不再拘泥于书面形式, 而更看重实际的履行情况。只要实际履行超过一个月, 口头达成的劳动合同变更协议亦有效。 (2) 法定单方变更。依据《劳动合同法》第40条规定, 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 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的, 用人单位可以另行安排工作;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 用人单位可以调整其工作岗位;由于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 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2]

《劳动合同法》遵循了合同变更一般原则, 即以协议变更为主要原则, 确保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平等协商;同时, 考虑到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规定了单方变更的法定情形。然而, 在协议变更与单位法定单方变更之间的“灰色地带”, 法律却未曾摄略。

司法实践中, 常常有因劳动合同变更导致的劳动合同解除, 表现为用人单位单方调岗引发的劳动合同纠纷。在上述情形中, 双方往往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或用人单位在规章制度中规定:“用人单位有权根据经营需要以及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表现调整其岗位, 劳动者必须服从安排。”[3]关于上述约定的有效性, 仲裁庭和法院的意见主要分为两种:一种认为工作岗位的调整属于用人单位的经营自主权, 应属有效;另一种认为用人单位可以单方面调整工作岗位的情形仅限于《劳动合同法》第40条规定的法定情形, 其他情形下调岗均需征得劳动者同意。甚至在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行时, 用人单位也必须先与劳动者协商, 达不成一致才能解除劳动合同。企业不能依照劳动合同中的约定强行变更职工岗位。[4]

二、劳动合同变更司法困境的产生原因

从上述法条的规定中可以看出, 法律赋予用人单位因经营需要调整劳动者工作岗位的权利。却没有对劳动者的劳动权给予足够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和用人单位的经营自主权两者不可偏废。如果过于强调劳动者的劳动权则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经营秩序, 加大了企业的成本。企业的其运作有赖于其能够依据市场变化, 对内部生产要素及时调配。而如果过于强调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则无疑使原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成为一纸空文。

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 由于法律规定不周延, 缺乏一个能与企业经营自主权相抗衡的劳动者权利。因此, 劳动合同变更的法律规制就需要实现这种平衡, 即企业经营自由权和劳动者劳动权益的平衡, 这也是劳动法的核心所在。

三、劳动者劳动权的内涵

郑尚元先生在论述用人单位的附随义务时提出, 用人单位有义务“保障劳动者上岗工作之义务”, [5]但郑先生并没有具体论述。我国台湾学者把劳动者上岗工作之请求称作“就劳请求权”, 雇主的“安置职务义务”与其相对应;关于用人单位是否有义务受领劳工的劳务, 仍有争议, 私法学界一般持否定态度, 而劳动法学界大多认为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劳动者的“就劳请求权”, 理由是“劳动的目的不仅在于换取工资、维系物质生活, 另一方面劳动本身即目的, 透过劳动可以使劳工的人性尊严获得维系, 透过工作可以实现自我”。[6]

德国法对实际劳动权做出了明确定义:“实际劳动权”是指劳动者要求“实际从事合同约定的工作的请求权”, 相对应的, 用人单位也负有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 使得劳动者能实际工作的义务。[7]

关于实际劳动权, 我国还未建立起完整的理论和立法体系, 且如何理解“合同约定的工作?当“合同约定的工作”约定不明时, 如何保障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权?这些问题立法无法给予明确的答案, 但在实践中已有所涉及。

王某与用人单位签订了期限自2003年5月22日至2013年5月21日的劳动合同, 约定岗位为操作工, 工作地点为动力车间热力站。该合同第5条约定:“甲方 (即被申请人) 按工作标准经考核、考评确认乙方 (即申请人) 不胜任本岗位 (工种) 工作, 可以调换乙方的岗位 (工种) 工作。本合同履行期间生产经营发生变化, 经双方协商一致, 也可以变更乙方的岗位 (工种) 工作。”2005年3月, 被申请人组织综合考评, 王某得分66.5分, 列管网工段最后一名。3月14日, 被申请人开具《员工调转部通知单》, 将王某从动力车间调至织造车间工作, 工种均为操作工 (具体从事倒筒工作) , 工资不变, 同时被申请人调其他职工从事王某的原工作。王某对此不服, 坚持不到织造车间工作。6月4日, 被申请人作出《关于织造车间王某工作通知》, 内容为因3月14日王某调到织造车间从事倒筒工作, 王某提出干不了, 决定自6月4日起调织造车间从事初捻落丝工作, 但王某仍拒绝到该岗位工作。6月30日被申请人以王某旷工为由作出对其除名的决定;当日王某还向被申请人递交了《岗位变更协议书》, 要求继续履行原岗位工作。[8]

该案的焦点在于如何认定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岗位。虽然王某在综合考评中位列最后一名, 但是并不代表王某无法胜任工作, 双方应当严格履行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约定王某的岗位为操作工, 而操作工为上位概念, 包含多种具体岗位, 劳动合同对岗位约定不明确。仲裁以王某的具体工作岗位确定双方劳动合同约定的岗位。上述认定维护了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权, 填补了立法的空白, 具有现实意义。工作岗位是《劳动法》第19条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之一。但有的企业为便于管理, 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大岗位”的现象。笼统的“大岗位”条款剥夺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约定工作岗位的权利, 助长了企业以工作岗位变更为由迫使劳动者自己辞职的现象。为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应参照劳动合同的“实际履行原则”对该类劳动合同根据劳动者实际工作的岗位确定劳动合同约定的岗位, 对用人单位恶意为劳动者另行安排的, 在劳动强度、劳动报酬等各方面与原岗位有较大差异的岗位, 应认定为变更劳动合同而不应认定为在同岗位内调整工作。

四、劳动合同变更中救济制度的重构

(一) 程序上赋予劳动者选择权

当劳动者无法与用人单位就调岗事宜达成一致, 用人单位发出“变更解雇”通知时, 劳动者应当具有三种选择, 第一, 完全接受;第二, 拒绝并提起解雇保护之诉;第三, 劳动者有保留地接受变更, 先换到新岗位上, 然后在收到上述通知后合理期间内提起“变更解雇保护之诉”, 由法院审查该变更理由, 衡量双方利益, 做出判决, 如果认定变更合理, 则劳动者继续留在新岗位上, 如果认定不合理, 则恢复劳动者原职务。劳动者做出第三种选择既保住了工作, 又获得了让法院审核岗位变更是否合理的机会。法院也可以在具体案件中衡量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权”和用人单位的“经营自主权”, 判断变更是否合理。[9]上述程序赋予法院以中立第三方的身份对平衡劳动者劳动权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最终决定权, 既符合法院的角色定位, 也使劳动者的劳动权与企业经营自主权有了权衡的程序和平台。

(二) 法律适用时合理解释

在判断劳动合同是否系合法变更时要考虑以下因素:其一, 意思表示实质判断。在劳动合同内容已经发生变更, 劳动者没有异议, 且变更合同已经实际履行的情形下, 应当认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已经就劳动合同变更事宜协商一致。不能因为企业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变更协议而否认变更合意的存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四) 》第十一条也已经对此做出明确规定。其二, 确立重大不利变更禁止原则。依据《劳动合同法》立法本意, 企业应当将主要劳动合同内容明确约定, 但是大多企业考虑到书面协议变更难度, 在主要条款约定上非常模糊, 比如工作地点可能写上多个, 采用“大岗位”模式, 以便能够自由进退;企业亦有可能以变更为名行解雇员工之实, 变相强迫辞职。如劳动合同中约定多个工作地点, 企业依据该合同要求一怀孕女职工去另一个地方工作。再如以企业重大情况发生变化, 劳动合同无法履行为由, 与劳动者协商变更合同, 但变更后的条件劳动者根本无法接受, 企业就可以协商不成为由解雇劳动者。为了防止企业滥用变更权, 必须对该行为进行实质性合理判断, 即该行为虽然未违反劳动合同约定, 但如果该行为将对劳动者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则应认定该行为违法, 以保护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权益。[10]

对于劳动合同的变更问题, 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的过于原则, 立法周延性不够, 以致在纷繁复杂的司法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期待司法解释在程序与实体上对劳动合同变更的条件、模式、程序以及救济措施作出明确规定, 以平衡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权与用人单位的经营自主权。

参考文献

[1]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四) 》第十一条

[2]参见《劳动合同法》第40条

[3]王倩.“实际劳动权”的理念塑造与现实作用[J].时代法学, 2012, (5)

[4]张宪芳.文员变保姆究竟谁违约——关于用人单位变更职工工作岗位问题的讨论[J].中国劳动, 2006, (3)

[5]郑尚元.劳动合同法的制度与理念[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151

[6]台湾地区劳动法学会.劳动基准法释义——施行二十年之回顾与展望[M].台北: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5.132.

[7]王倩.“实际劳动权”的理念塑造与现实作用[J].时代法学, 2012, (5)

[8]张坤凌.是岗位调整还是劳动合同变更[J].中国劳动, 2007, (1)

[9]王倩.“实际劳动权”的理念塑造与现实作用[J].时代法学, 2012, (5)

在劳动中收获作文 篇10

愉悦的心情当然要从美好的早起开始,轻柔的白云,蔚蓝的天空,丝绸般滑过的微风,还有淡淡的青草味,婉转的莺啼,都能让人感到惬意。

探探头,看到不远处的绿色映衬出的点点果红。一如往常地下楼,开门,小心翼翼地跨过周围的小苗、将手向覆盆子探去,不一会就摘了一小袋。再小心翼翼,也不免被打湿裤脚,倒刺再小,也不免被勾破皮。但这并不能影响什么,让水慢慢流进盆中,再将果子倒入水中,看它们先后滑落,水面被它们吓到了,一粒粒的水珠向周围扑去,构成一个又一个的水花。将覆盆子捞出,盛在碗中。再打开冰箱,“嗯——牛奶拿出来,还有什么呢?蛋挞?算了,早上不要吃太甜的。昨天剩了一点草莓也拿上吧。”关上冰箱,边清洗草莓边决定早上吃什么:“煎蛋饼吧。那就去鸡圈里捡点鸡蛋吧。”于是乎加快手中的动作,又下了楼。

“给它们带点见面礼吧。”往桶里放点玉米,再加入稻子搅一搅。一大桶提起来有点重,提了一会就要休息,但所幸不远,一会就到了。将食料倒入食槽,看鸡鸭挤挤挨挨地抢食,再来到鸡窝里,有四个呢,拿上,回到厨房。

我先将鸡蛋打入碗中,搅好,再将牛奶倒入小锅,开小火慢煮,再打开橱柜,打算放两颗冰糖,一下就看到了一袋燕麦,“哈!,还是做燕麦吧。”用手指拿两块糖,放入牛奶中,将冰糖罐放回,又将燕麦拿出。用小勺搅着牛奶,直至柔滑的奶白中开始慢慢翻出同色的圆泡,圆泡翻着跟斗,刚接触阳光便破灭了,再将鸡蛋液淋入,看着蛋液流成一股,被一片奶白吞噬,然后一个又一个从周围冒出,欢快地泡着“热水澡”,我无情地打断了它们——用小勺搅得它们一阵翻天覆地。看到它们变得细小才满意地停下。奶白色和乳黄色混合,交融,最后呈现出的是奶黄色。放入燕麦,关火,盖上盖子,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等一会儿,打开盖子,蒸汽扑面而来,眨眨眼,等雾气消散,盛入一个小盆中,再将草莓和覆盆子点缀在上面。“嗯,完美。”金黄色的麦片在奶黄色的鸡蛋奶中露出一点又一点的小角,大小不一的红色果子在奶黄色中错落,与金黄色相应……

我在劳动中成长作文 篇11

我家原来是很漂亮,干净,整齐的。(屋里整体来说是亮堂堂的。现在,一点也 亮了。猜猜,这是为什么?因为妹妹衣服总被她弄脏或尿湿,阳台上晒满了她的衣服 。)如今,托妹妹的福,我家就变成现在这样了。那一尘不染的地面被我亲爱的`妹妹东撒几粒米,西掉几根虾条,南边一桶橡皮泥,北边是一堆橡皮鸭子。破坏王妹妹连茶几也不放过,上面堆满了她的宝贝。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正好双休,我要把家变回原样。收拾茶几是我的第一个目标,把那些各式各样的毛绒玩偶放到了储物箱中。我就顿时无语了,这是“神马”情况,茶几上全是娃娃的毛。无奈,我挽起裤子,擦起了茶几。真糟糕,没热水了,只得用凉水透抹布,冬天的水真凉啊。妈妈洗碗,擦桌子的时候,水也这样凉吗?擦完了茶几我的手几乎没什么知觉了,(往脸上一摸,这温度像是在冰箱里冻了几个月。)便赶紧偎到火炉边烤烤。

上一篇:苏州市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下一篇:给别人说说留言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