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文句子赏析(精选12篇)
在理解比较这一过程中,即讨论作为前期卓越学者的说和做和作为后期大勇革命家的说和做有什么异同点。这是这课堂的难点,解决它,就可以达到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和内容的理解,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但我在实际的课堂上也忽视了一个小细节,每能强化一个学生的思维闪光点。这是这堂课上的一个较大的遗憾。
(二)缺少对关键词语的鉴赏与朗读训练
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花样翻新。语文课不能缺少朗朗的读书声,不能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不能缺少对优美精彩文段的欣赏和必要的独到的分析见解。
(三)板书不工整,需注意。
同时,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多,我用一节课去完成,显得有点仓促,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所以在回答问题时就不够主动积极,只有那些基本功比较好的学生能大胆回答及发言。最明显的就是在:“品味精彩句段”,就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诗人,在搞文化学术这方面的说和做的态度,这个环节上显得有些仓促,不少学生没有多少时间思考,从而未能发言,这是一个缺憾。
再有语文课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探究。语文课的“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在合作学习中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1. 结构美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 言行完全一致, 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之间, 用了总承上文和总启下文的句子, 使衔接紧密, 过渡自然。另外文章多次用到照应, 有首尾照应, 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 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 使文章结构谨严, 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 一种气势, 加强了感染力。
2. 剪裁美
作者所选材料, 讲究典型, 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 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 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表现了出来。对于材料的使用, 作者根据中心的需要, 有取有舍, 有繁有简。例如, 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 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 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 而是着重写他的研究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突出了闻先生对学问的研究, 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头发零乱”, “睡得很少”这些细节, 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如群蚁排衙”, 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这样的剪裁, 详略得当, 能有力突出中心, 可见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 形象美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 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又有细节描写, 例如,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 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 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 具体再现了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 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4. 生动美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 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 本来是叙述语言, 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 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 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 这就包含了比喻, 既形象, 含义也更丰富了, 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 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 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 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 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 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 都是明显的例子, 叙述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 使文章生动, 富于感染力。
5. 含蓄美
一个“说”字很普通, 作者却赋予它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先生自述中的“说”, 是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而第5段“他并没有先‘说’, 但他‘做’”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 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 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 闻一多的“说”, 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 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 实际上不仅是“言”, 也是“行”了。一个“说”字, 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 真可谓言简意丰, 含蓄凝练, 耐人寻味。
6. 情感美
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 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 哪些是抒情。例如, “仰之弥高, 越高, 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 越坚, 钻得越锲而不舍”, 叙述中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 “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 显然是描写, 但颂扬、景仰之情呼之欲出。又如, “饭, 几乎忘记了吃”, 本来是一句极平常的赞语, 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 如此对比, 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 “夜间睡得很少”, 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 但跟着一个情犹未了的“惜寸阴”, 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 善于化平淡为神奇, 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 使得全文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7. 音乐美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臧克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写作思路。②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闻一多先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①把握课文写作思路②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
2、难点: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三、教学准备
让学生自读课文,预习字词;反复诵读本文,领会文意。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写作思路。
2、初步学习闻一多先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一)导入
播放音乐《七子之歌》
问:大家以前听过这首歌吗?其实在老师的那个年代是有名的。这是1999年澳门回归的主题曲,歌词就来源于《七子之歌》中的《澳门》篇章。歌词中,澳门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呼唤祖**亲,表达了渴望回归的强烈愿望。大家知道《七子之歌》是谁写的吗?(闻一多先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闻一多先生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了解人物
1、臧克家
臧克家(1905--2004)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 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2、闻一多
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⑴诗人:新诗集《鸿祝》(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⑵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谈》《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⑶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3、臧克家和闻一多:知遇相惜,亦师亦友。
大家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臧克家与闻一多先生的关系吗?
本上第三段“在30年代锅里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当时闻一多先生受邀来到青岛大学主持文学院工作,是当时文学院的院长,正在这个时候臧克家报考了青岛大学,正是闻一多先生的慧眼识珠,才使得数学低分的臧克家得以继续深造。在闻一多先生的影响下,臧克家从外文系转到了中文系,成了闻一多的得意门生。而后的十几年,他们之间也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感情。
4、所以这篇文章展现给我们的诗: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
(三)巩固基础
1、字词读音(见PPT课件)
2、词语积累(见PPT课件)
(四)理清思路
教师邀请一位学生同读课文,一人一段,其他学生思考:围绕题目,在臧克家的笔下,闻一多先生有哪两个身份?以此文章氛分为几个部分?(本单元注重培养孩子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1学者2革命家3对闻一多先生的高度评价)
1、学者身份
①那么闻一多先生在学者方面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你从课文当中找到相关语句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②他作为学者侧重写“做”,那他都做出了哪些成就?(写作《唐诗杂论》、写作《楚辞校补》、写作《古典新义》)③从这个部分,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学者?
(1)他为什么要做这些事?——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把“衰微的民族”比作病人,把自己比作医生,文化药方是什么?(从民族文化史中找寻到能唤醒国人、激励国人的精神)
(2)怎么做的?
关注几组词: 忘记了……贪得……
一个又一个大的……密密麻麻的小楷
两个“又”
2、革命家身份
①那么闻一多先生在革命家方面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你从课文当中找到相关语句
(言行一致)
②他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起稿政治传单、参加游行示威、群众大会演说)③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革命家?
品读第15段时,介绍当时危机形势,播放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演讲》视频
正如闻一多先生自己所说的那样“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他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他倒在了血泊里……
但也正如他的学生臧克家所写的《有的人》那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3、小结课文
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闻一多恪守着“做了不说,做了再说”和“说了就做”的原则。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以为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不仅赞扬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态度谦逊、刻苦钻研的一面,更赞扬了他作为革命者“大勇”的一面。
4、作业:文章各部分之间如何过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2、通过朗读,进一步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一)研读课文
1、研读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段落。
教师:提起闻一多先生,我们头脑当中首先显现出来的是他怒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拍案而起的镜头。但事实上,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的身份是学者、诗人。他治学严谨、才华横溢、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章的哪一部分最能表现他的这一特点?(第一部分)
默读文章的第一部分,把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语句划下来,并进行圈点批注。(不懂的可以标注出来。)
2、研读表现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的段落。
教师:一个如此“血性”的男儿,很长一段时间竟能“沉寂”下来做学问,甚至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种性格反差看似悖理,实则不然。
1925年,闻一多先生在给梁实秋先生的一封信中,他这样说:“我国前途之危险不独政治、经济有被人征服之虑,文化之征服甚于其他方面之征服千百倍之。杜渐防危之责,舍我辈其谁堪任之!”可见,闻一多先生是想从探索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渊源中,寻找出医治我们民族病症的药方。闻一多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民族。”在他的眼里,做一个中国人比作一个文学家更重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他的言和行终生实践着这句话,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感受一下闻一多先生那种大义凛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
指导朗读:学生齐读(如果朗读不到位,可以请各别同学范读)。
教师重点指导朗读闻一多的几句话:指名读、齐读、师生配合读。
(二)品味语言
1、词句赏析(见ppt课件)
2、语言特点: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①生动形象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即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②精炼含蓄
比如一格“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饮用的闻一多先生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地美德:“做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使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使“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了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③富于感情
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敬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却与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由未尽的“他惜寸阴、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就能把平常的语句便的不平常了。
④富于音乐美
⑴、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⑵、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想,无声无息”“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三)文章主题
1、你认为文章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播放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演讲》视频,小结:为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主义精神。)
2、小结:在世界近代史上,闻一多先生是唯一一个被数颗子弹从背后卑鄙地射杀的诗人。尽管时代已相隔久远,但一想到这残酷的事情,我们还是会进步助一阵阵心疼!正如闻一多先生是那样地心疼李公朴的死,正如那些“李公朴”们那样地心疼万千底层百姓的挣扎着的生存。面对死亡,闻一多先生没有丝毫的惧怕,他曾说过:“生命的量至多不过百年,他的质却可以无限度地往高深醇美的境域发展,生命的艺化便是生命达到高深醇美的方法。”让我们永远称颂这位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四)写作手法
1、夹叙夹议
2、记叙与描写相结合
3、遣词造句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在闻一多先生去世之后,许多文人、学者、革命家都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请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体会人们对这位伟大的诗人的深刻缅怀。
六、板书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学者 革命家 写作《唐诗杂论》 起稿政治传单 写作《楚辞校补》 参加游行示威 写作《古典新义》 群众大会演说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1.体会本文精当的选材,严谨的结构,领悟文意。
2.理解生动的语言和蕴含的激情,体会记述中精辟的抒情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体会生动形象,精练含蓄的语言。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
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
1.播放“七子之歌”,初识闻一多先生,感受他崇高的精神境界。
2.简介作家作品。
臧克家(1905-2004),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此后,他陆续出版一系列诗集,凝结着他一生汗水和心血的十二卷本《臧克家全集》也于12月出版。
3.预习反馈:检查生字、生词预习效果。
衰微 赫然 迭起 高标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慷慨淋漓气冲斗牛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的题目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以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3.说说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性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教师点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表现人物的身份。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前期着重于学术研究,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是由于他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而无论何时何地,他的言行始终是保持一致的。
三、研读赏析
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把握课文内容,填好下表:
结构 第一部分(1—7) 第二部分(8—18)
身份 诗人、学者 革命家
怎样说怎样做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既“说”又“做”
主要成就
《唐诗杂论》(详写)
《楚辞校补》(略写)
《古典新义》(略写) 起草政治传单
最后一次讲演
参加游行示威
目的 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献身民主事业。
四、感受评价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受到什么启迪?你认为我们应学习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精神?
五、作业布置
1.找出并欣赏文中精炼含蓄、耐人寻味的四字短语及精彩的语句,体会句子的含义。
2.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找出具体的例子,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1、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重要语句,探究体会语言的内蕴。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他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闻一多先生(1899-1946),五四时即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留学。1925年留学回国后,曾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抗战开始后,随清华大学南迁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1946年7月15日,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用鲜血和生命写完了自己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时年47岁。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
/ 4
无古人,后无来者。
革命家: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板书课题)
2、标题导入:从标题看,文章主要写了闻一多的哪两个方面?
是啊,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说和做”,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必修课,闻一多堪称这方面的表率。下面,让我们再次从闻一多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整体感悟
1、学生朗读课文,师生纠正字音;并思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2、教师再读课文,学生谈谈听后感受:文章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为了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三、细读课文理清文章内容
1、再读课文,思考: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各自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回答。
(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2、四人一组讨论:作为学者,为何要先做再说?作为革命家又为何要边说边做?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用“闻一多是一个()的人,我从(—— 这里可以看出。”的句式回答。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澎湃执著的救国热情无私无畏的民主战士。)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教师准备:
/ 4
①“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②“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③“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⑤“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⑥“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⑦“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2、学生提问有不懂之处,全班交流解决。
五、拓展延伸
/ 4
1、总结: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2、拓展延伸:
①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语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②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并解释。
2、熟读课文,完成从书练习。
3、预习《孙权劝学》。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安排,理解、感悟本文饱含感情的语言,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和英能无畏的献身精神。考虑到这篇文章时代离学生较远,背景资料对学生来说较生疏。对此,在设计时,把背景资料的查找及对闻一多的了解放在学生预习上,这样既锻炼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也有益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看,预习还是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
在本课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通过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抓住课文中的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者都为中华民族说了哪些事做了哪些事情这个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结构安排,也引出主题: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对于这样问题的概括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事实上在课堂学生的反应上来看,确实是这样的,学生大部分能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到的三件事概括出来,但在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者方面,学生需要进一步提示才能归纳完整。由此可见,学生很容易对于文章中详写的部分进行归纳,而对文章中一笔带过的的略写的部分却很容易疏忽。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如果当时能示范朗读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演讲》,或放映“最后一次演讲”的电影片段,必能让学生更深切感受到闻一多先生的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是人物传记单元,人物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初一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课作为本单元第二课,在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名人精神,争做优秀人才”,以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对于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的两种独特态度:作为学者,他是“出世”的,作为革命家,他是“入世”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有一个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
结合单元目标,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闻一多先生。
2、理清文章结构,感知文章内容。
3、通过揣摩词句和合理想象来感悟和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结构,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揣摩词句和合理想象来感悟和把握人物形象。
二、教法设想
(一)教学方法:结合新课标,我采用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读写结合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具体表现为:
1、从文章题目入手,导入新课。让学生将课文原题和收入课本时的题目进行对比,使学生迅速进入到今天所学习的内容。
2、紧扣主题,走入文本,触摸人物灵魂,感知人物精神内涵。通过设疑、讨论、朗读、理解,让学生加深理解、体会、感悟。
(二)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表现欲强,对未知领域有浓厚的探究兴趣。本节课前,他们通过学习《邓稼先》已初步认识到:通过了解人物事迹来学习他们的精神。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此资源,针对他们对闻一多先生还缺乏完整系统的认识,先通过“走近闻一多”、“认识闻一多”、“理解闻一多”,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根据他们表现欲强、思维活跃的特点,通过设计“纪念闻一多”这一学生活动方式,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提供一个舞台。
四、教学设计
(一)标题导入:比较原题和现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我们先来看题目,课文原题是《说和作——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断》,而收入课本时则改成《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你们说改得好吗?为什么?(生答,师小结)
从标题来看,文章的关键词应该是“说”和“做”。但是有一个人名不能忽视——生(齐):闻一多先生!
师: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闻一多先生?
(二)走近闻一多
学生自主介绍闻一多,教师补充总结。
多媒体显示: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诗集《红烛》、《死水》。组诗《七子之歌》。为抗战蓄髯八年,1946年在昆明遇刺身亡。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诗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师:上世纪80 年代,为纪念他的老师闻一多,臧克家先生创作了这篇文章。在学生的眼中,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三)理解闻一多
1、找出这篇文章的过渡段,理清结构,感知内容。
明确:文章有两个明显的过段段,将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
2、重点研读课文第3自然段,理解人物形象。
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课文主要是从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叙述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在这一部分中,最细致地描述闻一多先生怎样研究学问的当属第———
生(齐):第3 自然段。
师:咱们就来精读第3 自然段。我们先齐读这一段。(生齐读。)
师:这一段的开头有这么一句话,“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从课前预习到刚刚的认真朗读,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是否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们就一起认真研读第3 自然段。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这一段中哪些词或者哪个句子让你对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印象?
师:同学们刚刚细致研读了第3 自然段。现在咱们就一起来分享阅读的体验和成果吧!
(生展示,师评价。)
师:好,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似乎感觉到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已经依稀在眼前了。下面,让我们再通过想象与还原让他的形象鲜活起来。请根据老师出示的情境,合理发挥想象,还原一次闻一多先生作研究时的动作和神态。
(屏显。生自主写作。)
夜,已经深了,可闻一多先生的书房里却还亮着光,只见他„„
要求:尽量遵从文本,合理想象,并尝试运用文中的四字短语来表达。
师:差不多了吧?来,请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分享,师小结:通过大家的文字,我不仅看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闻一多,而且更感受到了治学中他的喜怒哀乐。闻一多先生是一个勤奋刻苦的、废寝忘食的、潜心学术,有深沉爱国情感的学者形象。
刚刚我们主要做的事情就是感悟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形象。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运用什么方法来感悟形象的?
明确:通过揣摩词句和合理想象的办法来感悟和把握形象。
那么现在请你学以致用,运用这种方法继续研读读文章第8—18自然段,接着感悟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形象。
(五)纪念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是既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又是一位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今天,我们不仅要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要纪念他。让我一起来读读闻先生的诗,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巨人。附:《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六)作业布置
完成《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案课后练学部分。
五、板书设计
新课标下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课堂板书力求简洁,突出重点。本课板书设定为: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做了再说——学者(勤奋刻苦,治学严谨).做了不说
陈文东 洋潭学校
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多在15-16岁之间,他们的性格比较活跃,思想上也较为成熟。在学习方面,七年级102班学生性格比较活跃,思想也比较成熟,对习语文的兴趣表现得较为热情。在学习中需要培养他们有自主学习、探究、质疑的能力,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的学习气氛,提高课堂效果。教材分析
本文来自第三单元,这是一个名人单元,课文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初一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人生目标并拥有坚定的信念。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闻一多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以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
本文语言优美,语句精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初一学生阅读,教学时应加强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在熏陶感染中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与掌握文言词语。(掌握、积累)2.通过朗读,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二)能力目标
1.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2.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建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重难点:1.通过朗读,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
教具:小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二、了解闻一多,臧克家
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后,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郭沫若称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臧克家(简略了解)
三、检查预习情况
掌握、解释下列词语。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目不窥园 迥乎不同
气冲斗牛 慷慨淋漓
四、研习课文
1.听录音,同学画出文中不认识或不会读的字。2.指导学生朗读。3.全体齐读课文。4.合作探究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明确: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第一部分(1-7)记述前期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后期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明确:“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3)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明确:“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4)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引用原文)明确: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5)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明确: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目的:争取民主
五、小结
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文章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新学案相关内容 2.完成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提问)
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前后期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明确: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原因: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他却是始终的言行一致。
二、重点研读第一部分,赏析生动形象,精炼含蓄的语言。
1.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讲一讲喜欢的理由。(教师大力鼓励,引导,赏识评价)2.学生圈点勾画提出不懂的句子或词语,讨论解决。
3.教师提出如下句子或词语让学生讨论:(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画线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4.归纳本文语言特点
明确: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和诗意: 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三、小结
闻一多既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 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 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 死如归的精神。
四、作业布置
1、闻一多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分别做了哪些事? 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革命家: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2、“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赞扬了什么?(或有什么作用)含义:先生所说所做他人都不及,他已经达到了说和做的境界中最高的人
作用:赞扬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是对先生人品的高度概括。2、3、4、1930年到1932年,这句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作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究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走出了第一步。
5、“漂白了四壁”
“它”指的是深夜的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该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研究,成绩斐然。
课文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得的情景6、7、比喻
既形象又深刻,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
8、目不窥园,足部下楼,兀兀穷年,历尽心血
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的赞美闻一多先生治学之勤之钻
9、这篇文章在叙述中插入了哪些形象描写?有什么作用?
形象描写: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闻一多先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的;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作用:
10、课文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语过渡的?有什么作用?
11、“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和“他,是
口的巨人,行的高标”能不能合成一段?为什么?
不能
前者突出强调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的方面,后者突出强调了他的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这两处文字将议论抒情紧密结合,赞扬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无比的怀念与崇敬。
12、“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这两部分在内容和结构方面有什么作用?
内容:采用对比的形式,突出强调闻一多作为学者对待说和做的态度——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2
3,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热土》中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片断;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带;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闻一多先生的文学常识;预习课文,识记文中的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积累字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并从中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2)过程和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以及他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不息的优秀品质
三、教材分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教读课文。文章用诗一般的语言生动地记叙了作为学者和革命家两方面说和做,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的献身精神。课文不仅人文内涵丰富,而且感情充沛,语言精警,结构严谨,选材精当,充满感人的力量。因此依据新课标理念,结合课文特点,我把这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感知课文内容;品味重要语句,并从中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形像。
教学难点:把握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了解课文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情况,本节课我在教法上以教师引导为主,努力创设情境,提出疑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法上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主,让学生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
五、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播放电视剧《热土》中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片
同学们,大家知道是谁在演讲,在呐喊吗?闻一多!看了短片,你的心,你的血会有什么变化?(热血沸腾,感情澎湃,激动人心。我们能感受到闻一多先生面对凶残的敌人,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你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来介绍一下闻一多?
明确:闻一多,本名家骅,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青年时代是新月派 诗人,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中年 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一二•一”惨案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直到牺牲生命。
你们见过真正的闻一多吗?想不想见?不过见到他是不可能了,因为他早在我们出生前就由于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被国民党杀害了,幸运的是我们能看到他的画像?请大家看课本中的插图,看从中能感受到闻一多的哪些特点?(不爱修饰,把时间用到了研究上。留了一把胡子。抗战八年中,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目光坚毅,说明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为了祖国,他红烛一样燃烧自己)。
对画像的解读是感性的,我们还是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的高足臧克家写的课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来进一步了解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课文朗诵, 请学生谈感受。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正音。(多媒体显示)
shuāi hè dié qiè lì jiŏng kāngkăilínlí kăi qì dǒu
衰微 赫然 迭起 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 迥乎不同 慷慨淋漓 小楷 气冲斗牛
3、自读课文后,出示分组合作探究(多媒体显示):
(1)课文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 和“做”的?围绕这两方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从中可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2)据此,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教师适时点拨:
(1)课文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 和“做”的。
围绕这两个方面课文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演说、参加__共六件事。
课文最后评价: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2)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7)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交流感受。
(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闻一多先生高贵的人格
1、研究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老师教给大家一种读书方法,叫注读课文。
注读课文 脂砚斋评点《石头记》朱熹集注《诗经》毛泽东批注《二十四史》金圣叹评点《水浒传》
示例:
无材可去补苍天,【书之本旨。】枉入红尘若许年。【惭愧之言,呜咽如闻。】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或”字谦得好。】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若用此套者,胸中必无好文字,手中断无新笔墨。】却反失落无考。【据余说,却大有考证。蒙侧批:妙在“无考”。】 (多媒体显示)
通过这种方法来认识一下这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闻一多。注读课文这种方法并不是老师创造的,它是一种文体。的有四部,(见投影)但这些是比较难的,大家长大以后可以了解一下,看一下。我这里给大家一个示范。
【示例:“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球寻求宝藏。” 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闻一多刻苦钻研学术。 “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语言描写, 为人民讲话,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 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__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动作描写 形象再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凛然大义,又充满着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与景仰。】(多媒体显示)
试着给课文描写“我”之精彩处作批注,加评点。大家的任务是从文中挑选一句描写闻一多的精彩之处作批注,写评点。可以写一点,不必面面俱到。
(学生注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指导。)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点评:对比中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2)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点评: 治学目的是救国。药方是比喻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方法。有这样一位作家,他之前以诊病救人为己任,后看到国民的愚昧,转而拿起文学的笔。他是谁?鲁迅。
3)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头发零乱,饭几乎忘了吃 点评:治学专心刻苦,废寝忘食。
4)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格子,“群蚁排衙”,写成密密麻麻的小楷。点拨:一丝不苟,严谨治学。
5)先生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点点评:用心极专
6)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点评:为祖国而献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小结: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也是一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言行一致的革命斗士。
文中是怎么高度评价闻一多先生的?点拨: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2、学者和革命家是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的表现。你觉得两个阶段,闻一多先生在“说和做”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一致吗?为什么?
点拨:不一致:前期他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目不窥园,无声无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一致: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3、探究了闻一多先生这位英雄,我们会等到怎么样的启示呢?
点拨: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我们更要学习他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
4、人们很崇拜明星,那像闻一多先生这样的民族英雄,我们是否应该去追随?假如我校要设置闻一多先生的雕像,请设计高度概括闻一多先生精神的话。
点拨: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口的巨人。行的高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四)质疑问难
1、鼓励学生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其他学生回答,也可以由老师代答。2、课文中的写法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如“精于剪裁”,“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夹叙夹议的写法”,可以让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五)拓展延伸
1. 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我们今后的生活中怎样对待说和做呢?
点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行必果”“讷于言而敏于行”,“言行一致”,像闻一多先生那样,成为“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2.欣赏歌曲《七子之歌》
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的日子里,当时大家都在传唱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 澳门》,因为这首歌充分表达了澳门被侵略者强占后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体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感。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歌 ,再次感受闻一多先生真挚的爱国情怀!
(六)作业:课外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诗文,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
告诉同学们,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百度去网上搜索相关内容参考复习
六、教学反思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A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B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6、能概括选文内容的一句话是什么?。(4分)
7、选文中闻一多先生都“做”什么了?(6分)
8、请自选角度,对选段中划线句子A、B两句进行赏析。(8分)
9、你选段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5分)
答案:
6、4分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7、6分写了《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8、4分A:“钻探”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典籍的专注刻苦,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热情的赞扬。
4分B: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使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具体再现,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可以具体感知。)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文句子赏析】推荐阅读: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07-27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教学反思11-17
闻一多先生语文教案07-07
闻一多的诗歌09-26
闻一多的诗03-0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生词解释03-27
闻一多的名言名句03-13
闻一多的人物传记范文10-13
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设计02-01
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优秀教学设计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