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院传染病管理总结(精选12篇)
为加强我镇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质量,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流行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据**卫字【2011】46号文件县卫生局关于开展2011年上半年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督导检查通知的文件要求,我院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于7月5日至7日对全院及辖区中抽调4个村卫生室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指导检查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1、我院中西医门诊及妇产科门诊的门诊日志、住院部出入院登记本项目齐全,基本无漏项。除中医门诊部分诊断填写症状外,其余均填写较规范。
检查的村卫生室门诊日志项目均较齐全。登记基本无漏项,但仍有部分村卫生室以症状作为诊断。
2、化验科、放射科、B超科登记本项目齐全、登记完整。化验室有阳性结果反馈登记本,有医生收到反馈结果后的签字。放射科疑似肺结核病人放射科登记本,登记项目齐全,上半年无阳性结果。
3、我院公卫科陈景妃负责本院传染病报告数据的常规分析,分析当月我院及报告的我辖区内主要传染病发病趋势。每月按时将分析结果在全院通报有记录。
我院建设有对可能传染病暴发事件、死亡异常事件的处理机制与流程。
4、我院成立以分管院长**组长、以临床分管院长**、医疗组长**为副组长、公卫科3名医生为成员的南阳镇卫生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小组。每季度开展一次自查,每次自查要求分院长和临床分管院长伙医疗组长参加。严格按照我院传染病自查制度开展工作,对我院门诊日志规范使用、阳性结果反馈开展、传染病报告、及时报告率等情况进行检查,然后对不足之处给予指导。上半年2个季度我院开展了2次传染病报告管理自查,我院医生均能及时对接诊的传染病进行报告,报告卡填写较规范、无空项,上报及时,无一例漏报、迟报、错报。化验、影像科室严格遵行阳性结果反馈机制,有医生签字。对阳性结果反馈的乙肝携带均能及时上报公卫科。检查除中医门诊日志栏职业一栏部分空项,用症状代替诊断外,其余均未及异常。给予责任人指出改正并警告。
5、我院网络直报专用计算机专人专用,专人负责管理网络直报密码。操作系统安全,有防病毒软件
二、定期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专业培训与考核
1、我院于2011年1月23日和6月29日分别两次组织了辖区内村卫生室医生和全院医务人员开展了关于《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报告和处理项目操作手册》等专业知识进行了学习与考核,有培训会议总结,有考核试卷,平均成绩为85分。同时还对公卫科两名新进科室,工作年限短的传染病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了传染病管理和疫情报告、网络直报有关知识的培训。有学习培训记录。
三、疫情管理员严格经考核合格才持证上岗。
四、传染病报告质量抽查
我院传染病管理工作小组查阅2011年上半年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抽查法定传染病5例,均能做到及时上报,报告卡填写规范、无空项,与网络直报相符,填写准确、完整。
检查村卫生室门诊日志,均为发现传染病漏报现象。
通过本次自查,我院传染病管理工作基本理顺,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给予现场指出,并令其马上给予改正。加强各科室之间的沟通,确保传染病不漏报、不迟报、不谎报。为做好我院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做好了基础。
****卫生院
1 乡镇卫生院传染病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各类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存在严重不足。防疫单位医护人员的薪资相对较低,绝大部分医护人员不愿从事此工作[3];部分单位现有防疫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过低,降低防疫工作质量。只有出现大规模流行疾病,人们才会想起疾病防疫[4]。现代交通为传染病传播提供流行方式,传染病可出现大规模爆发,增加预防难度[5],对新形势下传染病控制以及预防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的传染病预防工作。目前我国乡镇卫生院传染病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组织与制度不健全
目前,绝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发展相对落后,政府资源投入不足,最重要的是管理相对落后,且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乡镇卫生院开展医疗服务工作时须建立传染病疫情管理组织,由院长带头,将责任落实到每位参与者身上。我国农村传染病信息资料收集难度大、病情复杂、内容繁多,加上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较少,不能及时随访居民健康状况,部分卫生院传染病相关信息采集无专人负责[6]居民健康信息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不能及时反馈传染病控制情况及发现农村居民公共卫生问题,医院不能准确预测基层群众发病情况,阻碍传染病的持续防治工作,乡镇卫生院传染病管理工作出现各类问题。
1.2 缺乏完善的管理手段与运行机制
控制与预防乡镇传染病时,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缺乏相应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手段,传染病预防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未建立县、乡、村三级网,无相互制约及促进机制。目前,绝大部分乡镇基层医院开展医疗服务工作时存在“重医轻防”的情况,忽略传染病的控制与预防工作,传染病网络报告机制存在诸多问题,传染病预防、管理的相关问题未彻底解决。此外,部分医院开展传染病预防与管理工作时随意性较大,未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对辖区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缺乏高度重视,传染病预防与管理流于形式。
1.3 防治意识薄弱
绝大部分农村居民及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对传染病预防缺乏足够认识。相关统计资料显示[7],绝大部分传染病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发现,此时病情已较严重,治愈概率较低,未合理管理、控制会导致大面积扩散,甚至流行爆发。
2 乡镇卫生院传染病管理的发展方向
2.1 强化法制观念,大力宣传
一般情况下,农村传染病的发生率及传播范围相对较广,辐射区域较大,在基层群众中广泛开展传染病防治、宣传工作已成为乡镇卫生院开展传染病预防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为确保乡镇卫生院传染病预防以及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可从两个方面强化相关工作人员对传染病预防与控制重要性的认知:①乡镇卫生院开展医疗服务工作要走出医院,走进农村、社区,开设居民传染病预防及治疗的健康教育课程,大力宣传《传染病防治法》,强化居民的传染病预防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使其主动参与传染病相关预防工作。②乡镇卫生院相关工作人员须强化学习《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以及《传染病防治法》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自身法制观念,提高传染病预防意识、执法意识及相关业务水平,增加责任心;可根据医院具体情况,请上级医院传染病管理层指导乡镇卫生院的传染病管理工作,确保传染病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条件较好的乡镇卫生院须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及时了解传染病管理情况,确保传染病出现后被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获悉,及时采取进处理方法,避免传染病大面积爆发。
2.2 建立健全相关组织以及管理制度
卫生行政部门须高度重视乡镇卫生院的传染病预防及管理工作,强化新发传染病的规划以及指导工作,建立健全的管理组织,明确乡镇卫生院的分管领导,合理分配乡镇卫生院传染病预防管理的相关人员、设备、经费、资源等硬件设施,根据相关文件规定适当增加传染病管理队伍的专业人员数量。乡镇卫生院开展传染病预防工作时须全面强化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应急演练等工作,合理安排各岗位工作人员,明确岗位职责,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设立传染病预防及防治专管人员,负责传染病监督、监测、登记、上报及相关问题调查等工作。通过建立健全的领导监察制度,将责任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强化相关部门管理,确保传染病预防及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提高乡镇卫生院的传染病管理质量。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医疗防护条件较差,且绝大部分居民缺乏足够的传染病预防意识,一定程度上为传染病流行提供温床。乡镇卫生院开展传染病预防工作时要将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制度落到实处,上级卫生管理部门须加强乡镇卫生院相关工作人员的宣传以及培训力度,定期召开乡镇卫生院疫情管理报告会议,总结疫情监测工作,并根据《传染病登记本》、《门诊日志》的相关要求适当加强传染病管理的监控力度。乡镇卫生院的传染疫情信息管理人员须及时将医院辖区内的疫情监测情况上传到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让上级部门及时掌握辖区内的传染病预防情况,为今后开展传染病预防工作提供参考,做出正确决策,并为传染病管理体系建立以及完善提供数据支持。
2.3 强化医疗队伍建设,完善相应的人才结构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医改已深入基层,加强乡镇卫生院医疗队伍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建设乡镇卫生院的医疗队伍须合理调配乡镇已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根据医院的实际需求适当增加传染病管理、预防工作的人员数量,同时强化相关培训工作。定期考核从事乡镇卫生院传染病管理工作人员传染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并纳入整体工作的绩效考核,提升医院医疗队伍的整体水平,将传染病预防以及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此外,医院感染管理队伍建设过程中须将感染管理科学纳入专业教育体系,强化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所有工作人员须考核合格后上岗。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人员要学习疾病防护、消毒隔离、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医院感染学、灾害医学、传染病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
3 讨论
乡镇卫生院作为基层医疗单位,开展传染病预防及管理工作须严格执行卫生部的相关工作计划,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特别是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目前而言,乡村医疗机构预防、管理各类传染病主要涉及以下内容:提高人们对传染病的认知程度,使其掌握传染病的基础预防方法;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严格监测已知传染病,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未知传染病须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现新型传染病,须立即隔离感染者,并采取积极措施处理,避免大面积扩散。
乡镇卫生院开展传染病预防与管理工作不能墨守成规,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医疗服务发展及辖区内具体情况适当改进相关工作,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的良性循环模式,不断提高传染病预防以及管理工作的质量,确保医疗服务工作具有持续性,为基层人民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综上所述,乡镇卫生院开展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须完善相关管理程序及体制。通过强化传染病管理,争取早发现、早处理,防止传染病疫情大面积爆发,保护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孙标勇.乡镇卫生院传染病管理现状与发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4):164-165.
[2]陶宇.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现状与发展[J].吉林医学,2012.33(16):封3.
[3]周林,张军,马祖芳,等.2011年济南市乡镇卫生院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12):953-954.
[4]朱明辉.乡镇卫生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影响因素探析[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3):453-454.
[5]张红,陈延瑞,林上统,等.苍南县乡镇卫生院传染病管理现状及需求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7):86-87.
[6]郭小芳,赵晓静,张杰,等.2011年河南省乡镇卫生院传染病现状分析[J].当代医学,2015,(1):159-160.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我院始终把传染病防治工作当作全院的大事来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专门成立了“大安镇中心卫生院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动员协调等。同时,建立健全了各种管理制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传染病控制规划,使全乡镇传染病预防控制走向了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轨道。我院对乡村医生及本院医务人员进行了3次传染病知识的培训,同时学习了传染病防治法。通过培训提高了广大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诊疗水平和责任意识。
二、严格疫情报告
一年来,我们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严格执行疫情网络直报制度,按照谁接诊谁负责的“首诊负责制”,所有门诊医生均能对接诊的传染病病人做到科学诊断、科学处理,及时填
卡上报,疫情管理员定期上网报告、浏览疫情,同时加强了疫情的主动搜索,对所有传染病都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一年来全乡报告乙类传染病32例、丙类传染病3例,报告发病率为1/10万,基本杜绝了迟报、漏报、错报现象的发生,为控制传染病疫情提供了准确、及时的科学依据。
三、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理
我们对所有发现的传染病病例,都及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严格的疫点处理措施,把很多传染病疫情消灭在萌芽状态,有效地控制了各类传染病疫情的扩散蔓延,保护了全镇人民的身体健康。一年来,共完成流行病调查6次,填写并上报流行病个案调查表1份,进行了疫点处理4起。
四、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
根据宁卫局《2011》11号文件精神,我院组织公卫科人员对5所学校、2所幼儿园的饮用水等食品安全,肠道传染病防治进行了检查和督导,对手足口病,麻疹,脊灰质等重点疾病防治给了具体的防治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存在问题
由于我镇传染病防治工作面广人多,加之近年来人口流动大,给传染病防治带来很多不利因素。我院传染病报告奖罚制度不十分完善。时有迟报现象,及部分卡片填写项目不全。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尽管我们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部门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决心在以后的工作,继续努力,使我镇以后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大安镇中心卫生院
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已经开始几年,经过努力基本上能完成各年的上报工作,现将我所开展此项工作情况总结如下,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领导重视、组织有力
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开展以来,我院领导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为了及时掌握网络直报动态,每次的网络直报会议都派专人甚至多人参加,学习回来后院委会听取会议精神,并在全院范围内安排部署网络直报各项工作。
二、科室协调,责任到人
为保障网络直报工作质量,我院指定一名副院长主抓此项工作,将网络直报工作列入科室年度责任目标,办公室负责协调各科室网络直报信息的协调、收集、核对,并指派责任心强、专业技术水平高的人员具体负责上报工作。
三、具体工作人员认真负责
我院的网络直报工作人员能认真学习网络直报知识,掌握全国上报信息,并能经商深入科室主动了解工作开展情况,索取需要的信息,及时填报、更正或修改上报内容,保证上报工作及时、准确上报。
四、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经过几年的网络直报,认为现在的直报工作存在问题有:
1,人员匮乏。我院存在着直报人员匮乏的现象、无专业直报人
员,加上负责调查的人员即使开展日常的监督监测都人手不足,更谈不上信息的收集工作,使信息的及时收集、上报工作不能保障。
2,网络直报信息中存在的问题。经几年的上报,我们认为上报困难的另一个原因是上报信息较多,调查人员工作量较大,有时一个单位的信息需要对单位调查很多次才能完成,使调查人员有抵触情绪。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2,增加对基层单位的资金直入,保证直报经费。增加人员,尤其是直报人员和调查人员,定期开展培训,保障队伍素质。
3,简化调查表,对不需要的信息如企业组织机构代码等内容,建议删除。
五、下一步工作安排
为更好地开展网络直报,保质保量完成上级交付的上报工作,我院今年对此项工作进行了认真安排,将上报列入科室每月计划,定期考核,科室对每个人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记入档案,尽量保证上报工作。
这是我院开展网络直报工作以来的一些经验和问题,希望各兄弟乡镇能认真进行批评指正,并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传染病网络直报的信息能更好地为国家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保障劳者健康服务。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一)总目标
建立并完善我院传染病监测报告与处理机制;按规程报告传染病;做好辖区内传染病信息的分析和处臵并做好疫情处理;保障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正常运行。
(二)目标
我院辖区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95%,报告及时率达到95%,传染病报告准确率达到95%,重点传染病个案调查率达到95%,暴发疫情调查处理率达到100%。
二、范围和内容
2011年起在全院范围实施。主要内容为:(一)传染病报告
1、培训
定期对本单位医护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镇卫生院对辖区乡村医生每年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每月例会时以会代训包含传染病防治工作内容。参加各级组织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2、发现、登记
填写门诊日志及入、出院登记本。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时,必须认真填写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并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按照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3、报告
⑴报告程序与方式
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使用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传染病报告卡》按时间及病种顺序整理归档,作为本单位报告传染病的业务依据。未开通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的单位,视疫情具体情况按法律法规的要求通过传真、电话等方式尽快进行疫情报告,同时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在《传染病登记本》上记录报出卡的基本信息,作
为报告传染病的业务依据。根据疫情,当怀疑有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可能时,应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报告时限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其他按甲类管理传染病的病例或疑似病例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3)做好传染病报告的订正和补报工作。
4、处理
(1)病例转诊。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2)消毒处理。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臵。
(3)病例随访。协助疾病控制机构做好重点管理传染病居家病例的随访工作。
(4)密切接触者管理。协助疾病控制机构查找密切接触者,按照有关要求协助做好管理工作。
5、协助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重大传染病治疗管理。按照国家及省上确定的重大传染病防控计划,协助管理辖区内病例。
(二)传染病管理
1、登记管理。对辖区内所有依《传染病防治法》承担传染病发现、报告、处臵的医疗卫生机构及传染病报告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形成日常管理的基线数据库;对辖区符合传染病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管理权限规定》(试行),授予用户权限,各类用户进行档案登记。
2、培训与指导。形成分级培训机制,不断提升从业人员工作能力。组织临床医生集中接受区卫生局的培训,每年一次轮训。镇卫生院对辖区乡村医生的面对面指导。及时指导辖区报病机构正确报告准确完整信息。
3、考核。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2005试行版)及卫生部和省卫生厅关于传染病报告质量检查方案组织全市各级传染病报告工作考核。
4、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做好信息审核、指导信息订正、数据统计分析、报告分析、信息交流、资料保存等工作。
5、按照属地化管理和分级管理原则,依据各类传染病防治预案做好疫情处理,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臵。属于“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传染病疫情按其要求办理。
三、组织领导
成立传染病管理领导组
王龙震院长任组长,张峰副院长任副组长,成员:杨凯,陈利民
四、督导与评估
1 慢性病的危害
1.1 我国慢性病的流行特点
慢性病是一个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它的发生与人类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及环境中存在的多种因素有关, 所以也叫现代文明病或生活方式疾病, 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代谢异常疾病等。我国的慢性病患病具有以下的特点:①由于我国人口多, 老龄化快, 死亡呈上升趋势, 体现高死亡率。②慢性病在人群、地区的分布中不平衡, 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慢性病发病率及死亡率远高于边远地区。③慢性病致病因素复杂多样, 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④多数慢性病发病后难以痊愈, 可能会终身带病, 甚至致残。呈高患病率和高致残率。⑤发病率高, 有年轻化趋势[1,2]。
1.2 我国慢性病的危害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 全国患病人数为1.6亿, 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2.6%, 患病人数达2000多万。而成人血脂异常率为18.6%, 成人超重率为22.8%, 肥胖率为7.1%, 目前, 我国每天约有1.3万人死于慢性病, 占总死亡率的70%以上, 城市内更是高达85%以上。慢性病不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而且已成为导致我国医疗费用直线上升的主要原因, 我国2003年卫生资源消耗及因疾病、伤残等造成的损失合计14 000亿元, 其中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病医疗支出占30%以上[3,4]。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 2005年全球总死亡人数为5800万, 其中近3500万人死于慢性病, 而中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了750万。目前, 慢性病已成为中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 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分别达85.3%和79.5%[5]。《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表明, 主要非传染病引起的死亡、发病和残疾目前约占所有死亡的60%和全球疾病负担的47%, 预计到2020年将分别上升至73%和60%[6]。
2 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开展的慢性病预防控制
2.1 社区中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
鉴于我国的卫生体制, 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肩负艰巨的工作, 其具有防、治、保、康、计、教六位一体的功能, 其在慢性病的防治主要采取以下做法:①收集社区内的卫生资源、卫生状况、人群健康资料, 从而做出社区诊断, 制定防治规划;②在收集过程中建立家庭档案及慢性病患者专案;③综合干预, 主要以健康教育为手段对全人群上进行知识宣传及行为干预。
2.2 存在的问题
①社区中的慢性病防治工作主要是针对全人群, 虽然覆盖面较广, 但不够深入, 而针对高危人群和个体化的干预手段和方式运用就更少。②由于卫生体制的现状, 社区卫生医疗仍然以临床医疗为主, 以临床医疗获取直接的经济收益, 作为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的疾病预防往往不被重视。③虽然建立了家庭健康档案及慢性病患者专案, 但基本成为死档, 即便有随访也多流于形式, 不能真正地开展个体化的健康行为干预, 档案利用率低。④服务人员基本为临床医务人员, 虽然精通日常诊疗活动, 但对慢性病预防相关知识技能掌握相对薄弱。⑤没有相关政策和经费支持开展对个体有针对性的疾病预防工作。
3 健康管理
3.1 健康管理的概念
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即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 (发现健康问题) 、评价 (认识健康问题) 、干预 (解决健康问题) 、再监测、再评价、再干预……, 其中健康危险因素干预 (解决健康问题) 是核心[7]。其是运用管理学理论和方法, 在提高社会健康意识, 改善人群健康行为, 提高个体生活质量的过程中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活动, 包括疾病预防、临床诊疗、康复保健等应用医学的各个方面。它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个性化健康事务管理服务, 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医学和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模式上, 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角度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健服务, 协助人们有效维护自身健康, 以促进大众健康。
3.2 健康管理的运行模式
健康管理一般包括3个步骤循环往复
3.2.1 个人健康信息收集
通过对服务对象进行健康检查与调查, 收集服务对象的信息, 通常包括:①个人一般情况;②测量指标;③实验室指标;④生活方式。
3.2.2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即根据所收集的个人健康信息进行健康评估。健康评估是估计具有一定健康特征的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种健康状况或疾病的可能性。一般包括了简单的风险水平的分级方法以及复杂的人群风险评价模型。
3.2.3 健康危险因素干预及健康改善
即在健康评估的基础上帮助和指导个人通过行为纠正来改善自己的健康。与一般健康教育不同的是健康管理中的健康改善是个体化的, 即根据健康评估中得出的疾病危险因素, 由医生进行个别指导, 并追踪效果。
以上的步骤通过医疗卫生服务人员不断的循环进行, 以对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指导。
3.3 健康管理的应用效果
①上世纪60年代前,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的发病率和相关死亡率大幅度上升, 在大力推行健康管理措施后, 20年内, 他们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低了50%[8]。②在中国健康管理技术近年被引入, 2003年12月25日卫生部、劳动社会保障部和中国保监会在北京召开了健康管理与医疗保障 (险) 高层论坛会, 使健康管理受到广泛重视、取得共识, 被推广应用并产生一定的效果, 同时在实践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由于起步较晚, 在应用上存在着很多诸如政府支持不够、公众认知度和接受度不高、健康管理范畴较窄、健康管理理论框架没有形成, 缺乏系统、健康管理服务的技术装备、手段、人才匮乏等问题。
4 社区卫生服务中开展健康管理的可行性
4.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众对健康需求、疾病的个体差异, 慢性病病因的多因性等因素, 使慢性病的防治从以大众健康教育宣传为主要手段, 逐步向加强个体化健康管理实现提供了实施的前提。
4.2 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基层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网底,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区卫生服务的平台, 直接与大众人群接触, 可以按照地域进行管理, 容易实现对管理对象实现追踪, 为健康管理的运行模式, 监测—评估—干预提供实现的可能。
4.3 健康管理系统可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在社会效益方面, 服务对象个人健康状况的改善、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促使医疗服务人员的工作水平的提高, 对整个社会而言, 是疾病负担和精神压力的减轻, 同时会以优质的服务, 满足大众的健康需求,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品牌效应。在经济效益方面, 健康管理逐步会成为有偿服务, 与医疗保险相结合, 在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同时可以为社区医院增加收入, 同时有利于医疗费用的下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健康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4 目前,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基本均在建立健康档案和慢性病患者专案, 这事实上已完成了健康管理的第一步骤, 这一步同时提高了社区医院卫生资源的利用;而在社区中对慢性病患者的随访工作, 已经具备了个体干预的特性, 这些工作已经为实施健康管理提供操作的保障。分析目前现有的工作上, 实施健康管理亟需转变社区卫生工作人员重治疗轻预防的思想, 加强预防慢性病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 补充健康评估技术的应用, 即可在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开展健康管理, 预防控制慢性病。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慢性非传染病,健康管理
参考文献
[1]于世富.慢病防治要深入社区.中国基层医药, 2002, 1 (9) :82-83.
[2]张安玉, 孔灵芝.慢性病的流行形势和防治对策.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5, 13 (1) :1-3.
[3]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中国医院, 2005, 9 (1) :3-11.
[4]王立义.社区慢性病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3, 15 (9) :475-476.
[5]郑灵巧, 原颖.去年750万中国人死于慢性病.健康报, 2006-05-10 (1) .
[6]WHO2002年世界卫生年会报告.
[7]娄培安.健康管理概述.上海护理, 2006, 6 (4) :117-119.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市学校秋季爱国卫生运动工作的开展,认真贯彻落实爱卫会关于大力开展秋季爱国卫生运动切实防控冬季传染病工作的精神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为目标,我园结合园所实际为切实加强幼儿园卫生工作,提高保育卫生意识和健康知识水平,保障幼儿身心健康,近日幼儿园积极开展冬季爱国卫生运动。
为了确保工作实效,幼儿园领导将对后勤职工采取不定期对此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突击检查,一查具体实施方案,二查活动是否组织开展,三查各项措施是否落实,四查活动效益是否明显。使冬季卫生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一、加大宣传力度
(一)、利用家园联系栏、幼儿园QQ平台等途径,对家长宣传有关爱国卫生运动切实防控冬季传染病的文章,如手足口、流感、水痘等秋冬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做到家园共育。
(二)、各班作好宣传预防工作,让家长、幼儿了解秋冬季传染病的一些症状和必要预防知识,知道一些简单的预防措施:如多洗手、多喝水、多运动,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要用脏手揉眼睛。
(三)、各班老师认真开展健康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户外体育活动,提高幼儿的自身免疫力。
二、做好日常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一)、加强对幼儿周边环境的治理,配合相关部门清理不卫生食品。
(二)、各班彻底清理整治各班活动室、午睡室、卫生间、办公室等场所室内外卫生,清除灰尘和各种垃圾。清除园内死角的垃圾污物,加大对乱倒、乱扔垃圾的监督管理。
(三)、集中开展食品、饮水和公共场所卫生大检查,严把病从口入关。
三、加强日常常规工作检查
(一)、每一位来园的幼儿都要进行严格的体检并且要有卫生院开具的预防接种证查验证明。
(二)、幼儿园会做好晨午检工作。幼儿一入园,各班老师就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状况,对发热、精神状况不佳的幼儿进行密切地观察,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三)对带药的幼儿进行登记,对药品的名称、服用的时间与计量都由记录。
(四)、进行全面消毒。保持幼儿生活、学习场所空气流通,活动室、午睡室均用紫外线灯进行消毒,幼儿餐具、餐桌、毛巾、水杯等生活用具严格按要求进行定期消毒;被褥、玩具等物品经常进行清洗、日照消毒等。教师按消毒要求进行各项消毒工作,坚持作好来园开窗通风工作,坚持每日的玩具消毒,加强巡视与检查。
(五)、加强幼儿饮食卫生。幼儿园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对厨房、校园卫生工作进行了整治,严防病从口入。要求厨房按照区卫生局要求加强食品卫生管理。还对幼儿园所有用水池进行了清洗、消毒,确保师生用水清洁。
秋季传染病活动情况总结
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创造优美、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按照国家、省、市爱卫办《关于深入开展秋季爱国卫生运动切实防控传染病的通知》的文件精神,金湖乡结合实际深入开展秋季爱国卫生运动,切实防控传染病,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动员部署,制定方案。金湖乡根据各级爱卫办《关于深入开展秋季爱国卫生运动切实防控传染病的通知》,及时制定《金湖乡关于深入开展秋季爱国卫生运动切实防控传染病的通知》,并迅速下发到各村(场),村委会按照通知的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落实。
二是加强宣传,全力参与。各村(场)要采取黑板报、横幅、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宣传动员,号召广大村民开展灭蚊灭鼠活动、降低蚊鼠密度,要广泛发动干部群众开展卫生大扫除和集中组织开展灭蚊灭鼠活动。要做到“三个一”:即办一个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大力开展秋冬季重点传染病防制知识的宣传,力争做到家喻户晓;组织一支队伍开展环境整治;完善一套制度,巩固和提升创卫工作成果。
一、健全机构, 分化责任, 发挥作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健全传染病防控组织。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工作领导小组, 社区主管领导任领导小组组长, 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下设传染病监测、医疗救治、应急处理、消毒隔离、后勤保障等职能小组, 各小组分工明确, 责任到位,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完善制度, 做细做实各项规章制度, 靠制度管人
一是社区服务中心明确医生首诊负责制和传染病首诊报告责任制。二是各相关单位做好疫情报告管理登记、自检自查等工作, 奖惩等各项规章制度要上墙。三是社区医务人员、服务站和村医都通过培训掌握传染病报告的病种、时限, 做到五早, 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四是社区服务中心制定具有极强操作性控制应急预案, 做到突发疫情应急处理, 防患于未然。
三、科学培训, 抓好从事传染病工作人员, 多层次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1) 定期组织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法规知识培训及测试, 通过专业试题测试, 使医务人员掌握和增强对传染病工作的能力和自觉性提高他们的责任感。
(2) 对新进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相关方面的业务培训。合格上岗, 不合格者淘汰, 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管理知识、传染病报告管理、职业防护、消毒隔离等。
(3)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传染病目标分级管理要求, 对从事者进行制度培训。通过培训让大家明白和掌握社区服务中心肩负着本辖区内传染病预防、报告、控制和消除传染病流行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责任。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规范》规定每位首诊医生是法定传染病报告第一责任人, 负责相关传染病的报告制度、预检分诊制度、传染病信息登记制度、职业防护制度及职业暴露处置流程等相关知识及各类人员职责。使大家行有规范、做有准则, 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分量和意义。
(4) 做好疫情发生过程中的培训。采取多元化、多层次对参入应急工作的医生的培训, 使他们尽快了解和掌握传染病及职业防护等知识, 增强共同参与传染病报告管理意识, 避免传染病迟报、漏报而引起疫情播散、流行, 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坚定一个信念:传染病不可怕。只有正确认识, 防范措施得当, 就能有效地控制、避免引起大面积流行播散, 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转诊、早救治就会有效控制并完全治愈疾病。
四、强化宣传, 提高社区居民传染病预防能力和配合预防工作能力
社区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 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十分重要。一是利用给社区居民进行传染病健康教育讲座, 对居民进行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二是根据季节的变化, 收治病种不同, 结合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特点, 流行规律、预防措施, 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居民讲解传染病的防治知识。三是利用预防接种日给儿童家长发放宣传单。特别是在传染病容易流行的季节进行积极的传染病防治宣传。四是利用横幅、标语、墙报和宣传板等形式宣传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五是通过走访、上门服务对居民宣讲科学生活方式, 改变居民的不良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提高居民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能力。
五、严格程序, 全面强化对传染病的质量控制保证无遗漏
(1) 每日对报告的所有传染病进行“六对照”核对, 即核对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传染病报告卡 (纸质卡) 、传染病接收登记本和传染病报告卡 (电子卡) , 以确保无误。
(2) 定期到相关科室查漏补缺, 查看各科室工作日志、病人登记本, 询问医生, 逐一核实, 确认无误后填写报告卡及各种登记本, 进行系统编码、网络直报, 最大限度地减少传染病迟报漏报发生, 发现漏报传染病例, 及时与科室主管医生联系, 确认后及时补报。
(3) 重大疫情或特殊传染病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及时联系疾控中心相关人员, 到病区进行流行病学现场调查, 掌握充分资料和可靠线索, 确定传染源或病因, 采取有效措施, 及时有效地控制暴发或流行。
六、重点监测, 认真应对各项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以及关怀和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宣传教育。积极开展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营造良好的艾滋病防治的社区环境。免费提供艾滋病相关知识信息, 发放宣传资料, 加强对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帮助人们消除恐慌,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 做好结核病的防治宣传工作。 (1) 向辖区居民传播结核病的防治知识, 让居民懂得结核病的危害情况, 早期症状是什么, 有症状的人应该到哪里去检查。 (2) 向居民宣传国家以及当地的免费检测结核病和免费治疗结核病的优惠政策。 (3) 向居民宣传结核病人应该坚持服药多长时间, 为什么要连续服药, 以及为什么要在医生督导下服药等。广泛宣传应该关心结核病人, 不歧视结核病人。 (4) 宣传结核病流行情况, 以引起居民重视。 (5) 宣传发生在本辖区内经过治疗而恢复健康的病例案例, 让居民了解结核病不可怕, 只要早发现, 早治疗, 坚持治疗是能够治愈的。 (6) 做好结核病病人的服药、督导和访视工作, 给他们送去政府的关怀和关爱, 让他们不要恐惧, 正确认识结核病, 积极治疗, 按时服药, 早日康复。
从防控传染病谈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对策
高东召
公共场所人群密集,人员流动性大,是造成传染病传播和流行的重要环节。在疫情得到控制后,有必要对公共场所预防控制传染病问题进行回顾总结,制定监督管理对策,为今后防病工作积累经验。根据我们“防非”工作实践,认为要防控传染病在公共场所的传播,保障公共场所员工和顾客的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公共场所传染病预防措施和科学的防范体系。下面谈一下个人对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的体会,仅供参考。
1.建立责任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
1.1.经营场所的管理部门要建立防治传染病长效管理机制,健全防控组织及各项规章制度。
1.2.全面落实国家《商业、服务业经营场所传染性疾病预防措施》(GB19085—2003)的强制标准,采取通风措施;对空气、物体表面、公用物品进行消毒。1.3.建立值班制度,明确出现突然情况的即时责任人;设立撤离通道,并有鲜明标志。
1.4.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保持环境卫生,不留死角。
2.开展卫生法规学习和卫生健康教育 2.1.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法规,明确其责任和义务。
2.2.工作人员应做到“两熟知”即:熟知卫生行政部们公布的传染性症状、特征和预防措施;熟知所在地治疗传染性疾病或疑似病人留验站及医院的名称、地址和联系电话。
2.3.工作人员应了解“两能够”即:能够对传染性疾病的表现症状做出大致判断和及时反映;能够及时履行报告制度,并搞好现场控制。
3.加强营业场所管理
3.1.要有专人对员工的健康情况进行登记,及时了解每日员工健康情况,发现问题立即反馈。对外来打工人员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录用。3.2.近距离接触服务对象的工作人员要按照卫生要求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3.聚集性活动每场次间隔不得少于60分钟;对在娱乐场所逗留超过6小时的顾客,应劝告休息时间不少于1小时。3.4.营业场所内须明示传染性疾病预防宣传措施和“传染病患者免入”的警示牌;大型公共场所要公布值班人员。
3.5.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的营业场所要按疾病控制中心要求,做好一切工作。
4.讨论公共场所容易传播各种传染病,尤其容易传播呼吸道传染病。按照传染病防治工作要求,必须牢固树立防“大疫”思想,建立公共场所长效传染病管理机制,构筑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防护屏障。因此,确保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措施的实施,一是要将传染病防控工作纳入科学化、秩序化、法制化轨道;二是各级管理部门要统一监督、检查、指导完善防控措施;三是执行制度要严,监督要勤,措施要到位,以有效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
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总结
根据克州卫生监督所《关于进一步加强汛期生活饮用水,食品监测和卫生监督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克卫监督函发【2012】26号)的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保证汛期预防控制生活饮用水水源的污染与传染病防治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认真做好饮用水消毒,监测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确保汛期<无介水传染病>,阿克陶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做了以下工作:
一、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预防洪水,暴雨期间居民生活饮用水受到污染,痢疾、肠炎、伤寒、副伤寒、副霍乱等肠道疾病发生或流行,“汛期无介水传染病”,加强汛期卫生监督工作,县卫生监督所切实做好汛期的传染病卫生监督和生活饮用水工作,沟通县自来水公司、县改水办和县疾控中心制定了《方案》。对集中式供水单位要求严格做好饮用水消毒技术规定,认真做好居民饮用水的检测和消毒工作,生活饮用水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二、加强汛期水源保护及水质监测工作
卫生监督所要加强对城市水厂出厂水、管网水、居民家庭末梢水水质监测;同时,要求做好农村饮用水监测,一旦
发现水源污染或水质异常要及时互通信息,以便采取有效处理措施。
三、加强宣传和教育
要广泛宣传和普及灾后防疫相关卫生知识,教育灾害多发区群众注意饮用水卫生,切实提高群众的卫生意识和防止肠道传染病流行。
四、医疗机构
五、信息报告
阿克陶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关键词:卫生企业,突发传染病,应对机制
突发传染病是指突然发生、迅速传播、大范围传染、造成严重后果的疾病。突发传染病由于其病原体各种储存宿主的存在,可以随着宿主的迁移而传播,传播途径不易控制,因而极可能在跨区域、跨国界的范围内爆发,往往会造成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全球性的危机。例如2003年爆发的“非典”是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一场传染病危机,截止2009年12月底,中国内地有124,764例确诊病例,其中744例死亡;全球至少有18,449人死亡[1]。中国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地区之一,正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人群集中生活的城市本身也隐藏着极大的风险,突发传染病发生的危险系数明显增高。目前全球新发现的30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因此建立一种完善、有效的应对突发传染病机制是国家的责任,也是对每一家卫生企业提高整体能力要求。
1 卫生企业应对突发传染病的责任和义务
1.1 卫生企业应对突发传染病的社会责任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的人口流动,使得传染病传播更易实现,疾病的防控面临着新的挑战,卫生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呈现出特定时期的特殊性。一方面,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爆发时,在预防、治疗需要及公众恐慌心理的双重作用下,某些药品的需求量陡增;另一方面,由于突发传染病的难以预测,导致所需药品种类和数量的不确定性。因此,卫生企业更需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加快有效药品和疫苗的研发,保证生产和供应,以全力满足防控疾病的需求。譬如专利药品达菲是目前公认最有效的抗流感药品,自禽流感爆发以来,为保障供应,罗氏公司已从1999年达菲上市时2000万剂产能提高至2006年的4亿剂,并将其视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2]。
1.2 卫生企业在应对突发传染病事件中地位和作用
突发传染病属于社会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迫切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和卫生企业协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可能阻止疾病的传播,控制疫情规模,减少人员伤亡。其中提供安全有效的抗击传染病疫情的药物尤其重要,也是卫生企业的共同职责。在2009年应对大流行甲型H1N1流感过程中,我国相关卫生企业率先研发并生产出疫苗,为全面有效防控疫情提供了关键手段。据WHO统计,全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1700万人死于各类传染病,由各种传染病造成的损失每年已经高达4万亿美元。我国使用疫苗预防的费用与相应疾病治疗费用的比率为1:15,即投入1元用于疫苗接种可为国家节约医疗资源14元[3]。由此可见,合理有效地使用疫苗不仅是防控突发传染病的有效武器,也是控制医疗卫生费用增长、提高大众健康水平、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 国外应对突发性传染病机制
2.1 英国应对突发性传染病机制
英国建立公共卫生监测防范网络,由中央和地方两大部分组成,中央机构包括英国卫生部下设的的专门机构,主要负责疫情的分析判断、制定应对突发传染病事件的计划,全面组织、协调、完成防疫行动的指挥任务等;地方卫生部门主要负责疫情的发现、报告、跟踪和诊断治疗,其中流动医疗救护局负责突发事件现场的发病评估、预警、鉴定、管理和协调NHS各项活动,紧急事件局负责向事发地派遣卫生专家和流动医疗组。事实表明,英国应对突发性卫生事件的精髓在于危机预防、准备及快速反应。完善的监控网络使得危机发生时,地方与中央的信息能够最快速地传递,以有效地控制危机扩大,再由地方机构对此卫生事件进行解决,恢复危机前的正常状态。
2.2 美国应对突发性传染病机制
当前美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管理能力在全球首屈一指,由国家、州、地方三级公共卫生部门高效协调,始终把握“首先阻止传染病蔓延,再着手找出病因”的原则,从而建立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网络。当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美国中央部门会首先对其进行相关评估,随后根据授权内容颁布和实施相关传染病防治条例和规定,多部门分工协作,来执行传染病防治条例。美国公共卫生体系自上而下包括:联邦CDC的疾病控制与预防系统、地区的医院应急准备系统、地方的医疗应急系统3个子系统[4]。CDC是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系统的核心和协调中心,负责公共卫生监测和预警,制定疾病控制和预防战略。美国地方卫生当局会向CDC报告各种疾病信息,形成从地方到州再到国家卫生当局的信息传递链,CDC也会采取大量的监控措施,以保证能够连续追踪新发疾病。据统计,国家、各州及地方政府共有上百个用于卫生监督的信息系统[5]。在应对机制其他方面,美国实行卫生系统中的跨部门协作,并与国际卫生系统进行不间断的互动,形成动态快速反应,使得新发疾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
3 我国与国外应对突发传染病机制的比较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突发传染病的防控体系建设,目前已建立了国家疾病防控的体制与机制。但与国外应对突发传染病机制相比,我国的应对机制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1)信息系统的不完善、反应不灵敏。我国卫生系统虽然建设有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但对于疾病的监测却没有形成反应及时、运转协调的完整体系。应当在全国范围内制定统一的突发传染病监测报告及追踪调查等机制,并准确、如实地收集疫情和临床诊断等数据,形成巨大的数据库,加强与国际卫生系统的互动,保证在疫情发生时能够快速反应,从而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2)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国内往往对传染病没有进行充分、系统的相关评估,就下达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的政府指标。由于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中国人口密集度和流动性的上升,在没有科学评估条件下,下达硬性指标会导致疫情的漏报、瞒报,从而无法真实反映客观情况,严重影响了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因此在发生疫情后无法做到及时、有效控制应对。(3)临时组建的应急指挥系统存在缺陷。2003年SARS控制与应急处理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一项便是临时应急指挥系统的缺陷。由于临时组建,缺乏对危机处理的有效预案,工作中出现顾此失彼的漏洞现象,并且在危机过后没有形成延续性,不能将危机处理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有效保留,在下次危机发生时无法提升应急指挥的有效性。因此,要想跻身于发达国家突发传染病管理的先进行列,必须对以上问题进行有效改进,逐步发展成科学、完善的应对体系,以降低突发传染病的危机比率。
4 卫生企业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传染病机制的主要措施
4.1 主动参与国家防控体系
卫生企业是国家防控突发传染病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主动参与国家防控突发传染病的各项工作,并在其中积极发挥作用。在日常工作中,要配合地方疾控中心对各类传染病进行信息收集、分析;若发现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进行报告;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卫生企业应当及时生产、供应防治传染病的药品和疫苗。
4.2 加强疫情预警机制
卫生企业应当充分利用与各省、市及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协作关系,对各地的流行性传染病发病情况等信息进行动态分析和全程监测。收集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数据资料,以加强应对突发卫生事件时的反应速度;加强快速诊断,做好突发传染病流行现状监测及趋势分析,有效引导药物和疫苗研发和生产。从国家层面上讲,要逐步建立全国性的传染病监控体系和信息发布平台,使卫生企业及时了解疫情,有针对性地生产和储备必要的预防和治疗用药物,以保证在突发传染病降临时做到有备无患。
4.3 提高药物、疫苗研发实力
当前国内卫生企业对创新药物研发普遍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开发的药品也偏向于非专利的仿制药物,无法跻身于制药发达国家之列。而对突发传染病做出快速反应,以及有效控制新发疾病的爆发,药物、疫苗的研发实力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通过加强基础研究,为创新药物的成功研发打下坚实基础。鉴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需投入资金用于基础研究,企业投入应用及开发研究的经费,共同加强重大、新发传染病药物、疫苗的研发。卫生企业还应推进生产技术的开发,加快实现现有药物、疫苗品种的升级换代。例如MMRV四联疫苗(麻腮风水痘联合减毒活疫苗)相对传统的单价疫苗来说优势更加明显,可以减少接种的次数而得到四种疾病的免疫,并且相应降低了接种时带来的风险。
4.4 健全药物、疫苗储备体系
完善储备制度,加强储备管理。卫生企业应当与国家疾控部门联手,评估药物及疫苗的产能,并保证常规生产系统的完整性,确保在应急状态下能够迅速有效供应。有关部门必须不间断地监测各类突发疾病,并界定其传染性,确定发生的人群,以保证药品生产企业能够短时间内供应足够的药物。定期对药品生产企业进行相关法规的评估,确保其规范生产,生产过程可控,各项程序符合相关规定,产品的质量能够保障。为防止流行性疾病大爆发,必须考虑药物和疫苗的最低产量,全国统筹规划,制定相关的生产和储备计划。
4.5 完善应急保障能力
在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下,设立企业应对突发传染病指挥部,统一部署、落实相关工作。如制定针对高风险传染病的药物、疫苗应急研发、生产预案;加快开发针对疫情的特效药品,调整生产计划,保证急需产品的生产;加强应急供应、调运、接种配套能力建设等。
4.6 形成科学评价机制
开展预防和控制突发传染病的策略研究,包括做好整个过程的资料积累、数据分析、事后评价等工作。评价结果应用于企业应对突发传染病管理实践,要从预防体系着手,能够快速识别突发传染病的危险因素,准确进行预测,迅速组织相关药物、疫苗的研发、生产和供应。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通过这一循环体系,在工作中不断积累沉淀,形成全面、巨大的“数据库”,做到科学管理、客观评估,从而全面提升卫生企业应对突发传染病的能力。
【卫生院传染病管理总结】推荐阅读:
卫生院传染病报告分析07-16
卫生院传染病知识试题09-27
乡镇卫生院传染病防治预案06-29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09-25
插花小学传染病防控和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计划07-28
紫云自治县卫生监督所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总结11-01
环境卫生管理局工作总结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