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加强权力监督

2024-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有企业加强权力监督(通用8篇)

国有企业加强权力监督 篇1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国有企业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保证各级领导干部把组织、职工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企业、职工服务,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保护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始终是国企加强权力运行监督面临的重要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国企改制的进一步深化,以前单一的投资主体变成了多元的投资主体,全资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等多种形式并存,国有资产、集体资产、股份资产同在,职工身份也有国有、集体、合同制身份之别,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及分配方式多样化,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利益差异,而与此相对应的体制、机制、制度处于建设之中,影响了权力的规范运行,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因权力滥用而导致腐败现象的发生。如何从根本上监督制约权力,规范权力运行,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思考和研究。

一、改制后的国有企业更需要强化权力运行监督

(一)改制后企业领导人的自主权越来越大。国有企业在改制之前,人员比较多,机构比较健全,各项工作都必须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改制后,大部分企业都通过内退、提前退休、协议解除劳动合同等形式,使人员越来越少,编制精简,决策权大部分集中在厂长经理手中。无数事实证明权力运行失去监督,是产生腐败现象的症结和根源。

(二)职工身份转换后难以履行监督的职能。国有企业的改制,大部分的模式是通过身份置换的方式,即只有一两名主要领导人保留国有全民职工的身份,其他职工企业通过一定的经济补偿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职工由企业人变成社会人,然后通过签订短期合同再在企业留用。这样,职工的心态变了,不再是企业的主人,而是企业的打工者,难以实现对企业权力运行的监督。

(三)权力的易腐败性决定了必须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权力倾向于腐败,绝对的权力倾向于绝对的腐败。当权力运用得当时,就可能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当权力被滥用时,就会导致腐败,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甚至破产、关闭。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二、完善国有企业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思想上拒腐防变。在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承担着本单位、本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职责,他们对权力的认识如何,直接影响到这个单位或部门的权力运行效果,影响到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因此,要紧紧抓住增强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这个重要环节,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领导道德修养,理性认识权力,形成以道德规范权力的自律机制。在这方面,实践中恰恰存在弱化的趋势。

1、结合科学发展观,突出教育重点。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理想信念、廉洁从政教育为重点,加强党性锻炼,牢记党的宗旨,培养良好的从政道德品质,打牢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防线,珍惜手中的权力,明确肩上的责任,严格行为规范,将他律变为严格的自律,把外在制约转化为内在自觉,忠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

2、针对不同对象,区分教育层次。根据各级领导干部、普通党员干部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区别,按照权力的决策执行和权力的监督环节,各有侧重,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创新教育形式,融入日常工作。教育不是孤立的,要与日常工作相结合,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近几年来我们在加强思想教育方面,通过开展固定的中心组学习外,还通过在专题会议报告后面附加“七个不准”,在签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的同时给领导干部发放《从政提醒——党员干部不能做的150件事》,给每位员工发放《把工作做到位》,在开会之前放一段廉政宣传录相等,将教育融入日常的工作当中。

4、开展正反两方面教育,从思想上恐牢反腐倡廉的防线。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要通过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教育,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加坚定信念。近几年,我们通过组织观看《祥瑞长空》和《失衡的秤》宣传录像,组织党员干部到大兴团河北京市司法局和北京市监狱承办的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进行参观等使广大党员干部触动很大,起到了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廉洁自律意识,提高了在新形势下拒腐防变的自觉性,从源头上预防权力运行产生腐败。

(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权力运行程序,防止权力独揽和利用。科学配置权力是权力规范运行的前提。从企业现行体制来看,经过几年深层次调整,正在逐步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完善管理体制。但是,新旧体制仍处

于交替之中,一些旧有的体制、模式还在现在运行中产生影响,必须从根本上完善组织结构,实行权力的科学配置。通过对权力的适当分解,合理设置机构、合理划分职责权限,形成既分工负责,又相互协调的权力制约关系,使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形成立体交错的监督制约机制,防止领导干部的权力独揽和利用,保证权力运行的理性化、合规则和高效能。

1、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权力结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相互制衡,要建立“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保证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事项决策,加强对领导班子及成员履行职责的监督。同时,可以通过由上级向下级企业委派产权代表,依法行使出资人权利,加强对权力运行监督。

2、要对各部门的权力进行合理分解和配置,明确各部门的职能权限和职责范围,重点对主要领导干部、关键岗位人员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界定。使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依法享有正当的权力,形成责权明确、相互制约的制衡机制,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避免有责无权或有权无责,防止企业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要严格区分厂长经理“一支笔”审批变为厂长经理“一言堂”,重大事项实行厂务公开,职代会讨论,严格履行“三重一大”程序。

(三)完善惩防体系制度建设,加强内部审计,规范权力运行。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效支撑,也是建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重要保证。因此,规范权力运行,就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完善制度体系,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权力运行的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融入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建立起从“一把手”到具体操作人员的制度网络,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管人,靠制度办事的权力运行机制。

1、注重制度的系统性。制度是规范权力运行的根本,必须具有整体性,形成体系效应。制度建设应贯穿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涵盖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使进入到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每一位人员都能按制度要求,规范地进入工作角色和状态。

首先,加强对企业领导班子的权力规范,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厂长办公会等议事制度,建立企业重大决策集体审批制度,明确集体研究的事项范围、程序和要求,坚持重大事项和疑难问题集体研究决定。压缩人为操作空间,避免权

力运行的弹性,减少权力运行过程中的随意性。比如近年来,集团在改革调整过程中,经历了下属企业停产搬迁、职工安置、资产处置、新上项目、破产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由于执行了“三重一大”制度,每一个关键环节,都严格按制度规定,集体研究决定,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其次,加强企业各部门的权力规范,完善严密的部门职责范围的相关制度。通过各职能部门和专业科室的制度规定,使各个岗位有严格的制度约束,受到有效监督制约,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与此同时,注意部门间按照职责权限,形成权力制约关系,使部门间形成平行交互的制度制约,以杜绝部门权力过大或集体循私舞弊。

第三,加强对关键岗位和重点人员的权力规范,特别要做好对财权、物权、人事权的规范。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强化财务控制,防范财务风险;建立招投标制度,严格物资及设备采购;建立干部人事制度,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同时,要建立关键岗位轮岗和定期稽查制度,以杜绝重要岗位和重点人员以权谋私。

第四,加强领导人员个人行为的规范。一是健全预防制度。重点完善重要事项报告制度、个人收入定期申报制度、外出报告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将领导人员个人行为纳入监督管理范围,从根本上对领导人员进行约束,也起到提示作用,避免出现监督盲区。养成领导干部主动接受监督和自我约束、自我防范意识,逐步养成在监督中工作的习惯。二是建立警示制度。建立领导干部谈话制度,对新任职人员及职工群众反映有问题的干部,及时谈话、予以提示,规范行为。特别要完善专题民主生活会制度,增强党内民主的原则性,强化班子内部监督。三是健全惩戒制度。开展民主测评,实行末尾谈话制度,对工作不负责任,或群众意见大的干部,严格按制度予以处理。

从以上四个方面完善制度的同时,特别强调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制定完善。这是整合调动各方力量开展工作的基础,近年来,我们通过责任制的细化和延伸,把控制能力拓展到企业全部责任范围和所有工作环节,对规范权力运行起了重要作用。

2、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健全完善制度基础上,要加大制度的执行力,通过细密的刚性限制,切实做到有令则行,令行禁止,严格按制度规定行使权力。纪检监察部门和负有监督责任的职能部门要紧密配合形成监督合力,通过督促检查等手段,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

3、保证制度的科学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不断出现,权力运行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规律。制度建设必须适应形势,通过不断完善和创新,确保权力始终沿着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运行。

在制度制订前,要深入开展调查、论证,摸清掌握情况,找出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找准易发问题的关键环节,增强制度的科学性,使制度形成完整的闭合体系,深入到管权、管事、管人的各个环节,用制度约束权力。

4、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权力的运行方向。

如何优化内部控制,促进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杜绝腐败,已成为当前全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尤其是最近几年一些企业经济案的层出不穷,各级高管纷纷落马,更使大家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控制体系,才能彻底解决腐败的问题。没有监督的权力是产生腐败的温床。在这一体系中,内部审计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内部审计是企业规范经济运行,保证合规经营,健康发展的手段,是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和对权力进行监督制约的内在需要。

(四)强化权力监督,以监督制约权力。

权力缺乏监督,就会产生腐败,必须规范权力监督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其核心就是要建立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制约有效的监督机制。

1、突出监督重点,增强监督针对性。规范权力运行必须抓住重点,各级领导是权力的主要掌控者,因而必须突出抓好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权力监督。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有人、财、物管理权的重要岗位、重点人员进行监督。通过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将监督要贯穿到从决策到执行全过程,真正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

2、发挥纪检监察职能、做好组织协调。对权力运行监督是一个系统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纪检监察部门作为专门的监督机构,在实施监督过程中负有重要职责,但同时,必须建立开放的监督体系,正确处理好各种监督的关系。要督促协调各相关部门切实发挥各自的职能,加强协作,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监督。对部门间需要共同完成的工作,要积极渗透进去,帮助理顺关系,协调、化解矛盾,在这一过程中,要掌握好分寸,既不越权,又不失职,既不替代,又不推诿。

3、动员各方力量,形成监督合力。在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当前各企业普遍存在纪检监察内部人员少,工作量大,兼职现象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监督效能的发挥。因此,完善机构设置,理顺工作关系,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各方潜能,形成监督合力,实现监督资源最优化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4、积极调动群众,拓宽监督渠道。企业领导手中的权力是群众给的,也是为职工群众服务的,权力运用的好坏,职工群众有最直接的感受、最公正的评价。因而要动员群众参与监督,拓宽监督渠道,通过厂务公开等制度公开权力运行过程,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

三、在规范权力运行过程中应引起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一)同级监督难问题。完善的监督机制在规范权力运行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健全监督体制,完善监督机制,建立一个权威、高效和独立的监督机构,必须提升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能。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但确是现实中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纪检监察部门是企业的专门监督机构,在权力监督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但就其目前的独立性以及被赋予的权限与所承担的职责而言,还有相当的差距。因而要进行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打破目前执行权力大于监督权力的现状,提升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能,加大纪检监察的监督力度。

(二)各种经济体制形式下权力的运行监督问题。当前国企改革已进入到更深层次,企业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原有的管理结构、经营模式发生变化,出现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新的合资公司。新的管理模式下,企业纪检部门如何更顺畅、全方位地参与到新组建的合资公司的生产经营中,对经营管理者权力运行实施有效地监控,是我们需要认真思索和探讨的问题。

(三)基层企业纪检干部队伍建设问题。随着改制调整,各单位专职的纪检人员越来越少,兼职纪检干部对业务的熟悉和办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新形势下对纪检队伍的能力提出了要求,违纪违规越来越隐蔽,手段越来越先进,纪检干部队伍的建设和专业知识的构成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国有企业加强权力监督 篇2

一、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

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监督不得力,是一些腐败案件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防止滥用权力,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近些年来,我们的党对党内制度建设非常重视,制定相关党纪党规,积极想方设法加强党内监督并努力践行,比如开展巡视制度,统一管理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等相关措施,都是对权力运行进行有效监督的好措施。《实施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必须认真学习掌握并加以贯彻落实,真正做到监督的关口前移。

《实施纲要》对于监督重点提出了三个必须回答的问题,那就是三句话:监督哪一个,监督什么内容,哪一个来监督。其实我们知道,掌握公权力的人应该都是被监督对象。另一方面,还必须了解明确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哪一个。《监督条例》清楚写明,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是重点,首当其冲是各级领导班子一把手作为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监督什么,十六大也表明,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进行监督。《监督条例》还与时俱进,监督内容细化分解,在七个方面予以明确规定。关于监督主体的问题,六种监督形式和方式均在《实施纲要》得以体现。

二、对主要领导实施监督的必要性

党政主要领导,俗称“一把手”,在某种意义上说,他的存在左右着一个地方的前途和命运。因此,一个有能力有水平有责任心的主要领导可以把地区搞得红红火火;相反,一个只善钻营拍马的主要领导也可毁掉一个单位,搞垮一个地方,这类的事例很多。越是领导干部,越是主要负责人,其手中掌控的权力越大,越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对其实施监督的难度也越大,也就越容易出问题。“监督难、难监督”,“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特别是“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督,是党内监督面临的主要困难。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说:自从当上了省级领导干部,就像“猫进了牛栏里”,进出自由。正是因为缺少监督,才使李真、胡长清之流在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加强监督,制约权力是防治腐败的关键。

从一系列“一把手”贪腐锒铛下狱的案例,我们扼腕叹息,撇开主观原因而外,对党政主要领导的监管力度的缺失也是一大原因。其表现为上级疏于监督、同级不想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群众不知监督,监督制度成了一纸空文。首先一是群众不敢监督。群众存在怕报复、怕打击的心理,不敢监督。二是班子成员不愿监督。在一个班子里面,副职不愿多事,明哲保身,把“一把手”当作自己晋升、晋职的决定因素,对主要领导的错误言行听之任之,甚至为了一已之利,主动迎合,放弃原侧,甚而至于为虎作伥;其二就是老好人,实施监督肯定要得罪不少人,而且是针对主要领导实施监督,管虎不成反被虎咬,索性装好人,打哈哈,皆大欢喜。此外一些人担任主要领导后,一朝权在手,便把监督当作耳边风,对敢于监督的人动辄呵斥,给穿小鞋,从此监督者绝迹,一把手耳边清净,在一言堂盛行的单位,无人愿自讨苦吃,从此同流合污,风气败坏。其三是无法监督。现在有极少数主要领导以小恩小惠把身边的工作人员拉下水,以兄弟姐妹相称,其用意就是一亡俱亡,一损俱损,结成贪腐堡垒攻守同盟。正因为有着过多的利益集团的存在,一些本应公开的事项难以公开,变得神秘化,隐秘化,那些敢于或勇于监督的党员干部、群众两眼一抹黑,对一把手的工作和公开的事项茫然无知,干部群众是雾里看花,越看越花,无法实施有效监督。

树立被监督意识,是各级部门特别是主要领导一项必修。这是因为失去监督的权力就会产生腐败,从这个角度看,领导干部理应接受相应监督;二是从爱护保护领导干部角度出发,决定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地接受监督;三是自身的地位和影响,决定领导干部必须带头接受监督。加强党内监督必须破除“四论”:一是要破除“与己无关论”,解决“不愿监督”的问题;二是要破除“制度形式论”,解决“忽视监督”的问题;三是要破除“监督干扰论”,解决“回避监督”的问题;四是要破除“对己不利论”,解决“不敢监督”的问题。

三、对“一把手”权力制约和监督措施

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要制订严格的监督制度。

没有制度,难从方圆。明确规定,以制度管人,以过硬过细的制度对主要领导实施监督,约束,一旦发现主要领导出现贪腐行为,就要采取相应措施,轻则批评,重则严格究其刑责。

2、广泛开展述廉评廉主题教育活动。

述廉不能形式主义,走过场,述廉活动要有始有终,有相关记载记录,上级领导部门要派员参与。上级党委应根据一把手述职述廉考评相关一系列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在主要领导任职期满后,给予任免的决定。

3、各级主要领导选拔任用严格把关。

任用选拔,组织部门责无旁贷,各级组织部门不妨和纪委联系合作,上级组织部门对准备提拔任用的主要领导,应首先送交纪委审核,从廉的角度多方考查,防患于未然,从而让那些有德有才的人走上领导岗位,防止素质低劣贪腐的的人逞小人之志。

4、严格执行相关廉政制度。

对党员干部定期进行诫免谈话制度应一丝不苟执行,主要领导”离任审计制度也不能松懈,将其审计结论要作为领导干部考察考核的重要依据。认真落实执行主要领导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并一一核对清查。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各级主要领导管辖的地方有严重违纪违规行为的,要追究一把手的责任,决不可以网开一面。相应的处罚措施,对相关主要领导可起到警示作用。

四、严格规范干部权力行为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历史的教训和实践经验,从监督对象、环节、部位和主体提出了许多重要措施。在当前错综复杂的情势面前,建立必要高效有力的权力运行制约机制至关重要,从而让一把手不出事或少出事。

1、用制度制约权力。

主要领导应从事何种工作,用权范围和职责又是什么,在具体工作中:首先是要明确一把手权力的相关内涵。明确定位领导干部的权力;由于行业部门职务的不同,从而定位也不尽相同,因此要因人而异,因岗而异,因职而异,防止产生角色识别错误,导致权力不清、交叉干预。二是要权力运作职责要分明。要做到权责统一,有权有责,二位一体。在管理用人权上,要确立一把手虽然具有推荐权,但也有风险,一旦出事,将承担用人失察相关职责;在重大问题重大项目投资决策上,要确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具有决定权否决权,但必须承担相应决策失误造成的后果责任。三是要确立用权规则。权力运行遵守“三化”即制度化、民主化、程序化,从而使权力在框架内有效运行。

2、用多人化解权力。

目前,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因此,只有采取相关化解措施,才能有效防腐拒变。化解权力,靠的是相到制衡原则,对一些极易产生腐败的岗位相关权力予以适度分解。一岗变多岗,一人变多人,交互负责,交叉监督,权力得以分散,有效地防止和遏制了腐败。当然,权力化解工作并不是一朝之功,要靠智慧,更要靠胆识。在分权过程中既要防止权力过于集中,也要防止权力化解后造成相互推托,议而不决的情况。

3、返还权力,转变政府职能。过去政府管天管地,中间管空气。

一方面形成政府管理权力过大,婆婆多,管家多,一个请示要盖几十个公章,一个项目要辗转几年时间。因此,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势在必行,这个权力并不是政府非独有,而是还政于民,因此可称为返还权力。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政府管理从宏观角度予以管理,实现三返还,即:返还于市场,返还于企业,返还给人民群众,由此调动市场企业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动力。政府职能转变为“规划、协调、监督、服务”后,某些人以权谋私的现象将逐步减少,将为一把手的廉洁从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4、利用网络公开公示,增加透明度。

当今世界,网络发达,打断权力的神秘垄断,就要大力推行三公开,即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程序公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政务管理,参政议政监督管理,从透明的阳光下,一切阴暗面都不复存在,腐败难以藏身。

加强权力监督的重要性探讨 篇3

关键词:权力监督;监督机制

一、加强权力监督的必要性。

1、加强监督是改革开放条件下防范领导干部腐败的有力武器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必然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 重新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在调整利益关系的过程中, 一些人会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 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而改革本身也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旧的体制被打破, 新的体制不健全、不完善, 一些人会乘机钻制度的空子, 从事各种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同时, 一些腐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会随对外开放乘虚而入。一些意志薄弱者信念产生动摇, 理想逐渐淡薄, 就可能经受不住这种考验, 做出种种违法乱纪的事。为了有效预防和制止这些问题的发生, 保证改革开放事业健康进行, 保证党的建设取得成效, 我们就必须搞好对领导干部的监督。

2、强化监督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密切

干群关系的需要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 也是权力的载体。对领导干部若缺乏监督, 其手中的权力就可能成为产生腐败的土壤。一个领导班子要有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 就必须有一批公正无私, 能谋善干的人。如果对领导班子不要监督或监督软化, 它就会出现软、懒、散的情况, 甚至出现集体违法乱纪现象。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只有自觉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 规范自己的行为, 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 与人民群众结成血肉联系, 才能真正成为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3、加强监督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性措施。

由于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 党内监督在社会主义民主监督的体系中具有关键和示范的作用, 如果党内政治生活中的民主监督不健全, 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民主监督也不可能健全。执政党正是通过在各级政权组织和某些社会组织中担负领导职务的党员来实现执政的, 放弃、放松对这些领导干部的监督, 就是放弃、降低了执政的政治责任。我们党执政几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充分表明, 监督确实是保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长盛不衰的强大法宝。

二、强化监督的有效措施。

1、完善机制,加强民主监督。

一是加强党内监督。党内监督是党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是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条件。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许多新的考验。一些党员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腐化堕落除主观因素以外,客观上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某些地方和单位内监督不力,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以致权力被滥用而得不到制止。二是接受党外监督。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才济济、社会联系广,影响深的作用,主动争取他们对国家权力机关和党领导干部的各种监督。要定期举行民主协商会,有关人员座谈会通报交流情况;进行专题讨论,开展谈心活动,自由交换意见,沟通思想;收集、接纳、办理提案,参政议政;让他们担任特约监督员,审计员和教育督导员等,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三是发动群众监督。首先,要实行政务公开,增加各级党

政领导机关办事的透明度,不搞暗箱操作,使老百姓了解各级干部的职权和他们的职业活动过程及政绩。其次,要建立传达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的畅通渠道,如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普遍设置专门信访机构,“举报中心”,“热线电话”, 公示制度等,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人民群众对党组织、党员、干部,提出意见、建议、批评检举、揭发。第三,采取各种措施多种形式,组织发动群众参加对干部的考察、评议、述职,真正使人民群众的意见成为评价、提拔干部的重要依据。四是搞好舆论监督。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的舆论具有覆盖面大、公开性、及时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在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各种新闻传媒工具进入家庭,传播媒体更加现代化的今天,新闻舆论这种功能愈加显著,它对权力的制约具有独特的功效。正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那样,“有时政府听不到的,报纸能听到,它能摸到社会的脉搏”。

2、加大对人事和财务制度的改革和管理力度。

事实证明, 这些东西都是腐败问题的源头, 应作为一件大事进行专项治理。( 1) 严格资金管理。搞腐败离不开钱, 离开钱无法去

搞腐败。因此, 必须管好以下几笔资金: 一是预算外资金, 这笔资金如管不好, 其中相当部分就可能成为单位和个人支配的“小钱柜”,这是导致分配不公、私分滥发的源头; 二是业务应酬费, 这笔费用很大, 是一些干部公款吃喝的主要来源; 三是回扣费, 有相当多的钱通过这种方式“扣”到了个人口袋里;四是罚没款, 一些执法执纪部门采取罚没款和利益挂钩的办法, 甚至下达指标。( 2) 要纠正用人上的腐败现象。当前, 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就是这个问题。用人上的腐败主要表现在: 不讲原则, 任人唯亲; 搞钱权、权权交易, 买官卖官; 凭私人感情选人用人, 拉帮结派等等。这类腐败现象在党内外影响极坏,危害极大, 必须坚决斗争, 坚决纠正。监督部门要加大执纪力度, 参与到用人工作中来, 加强监督。

3、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专门机构的监督, 是党内监督的一个构成部分, 是党内监督的一种方式和渠道。只有专门的监督机构, 才有可能掌握和运用相对完整的监督权力和手段, 从而能够有效地揭露和查处较为复杂、重大的违法

乱纪行为。这是别的部门和个人不能替代的作用。专门监督机构, 不仅要发现和纠正一般的不良倾向和错误, 而且还要查处党内违纪案件, 更重要的是维护党规党法, 切实把我们的党风搞好;只有专门的监督机构, 才能从宏观上把握监督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需要, 适时、有效地制订和执行有关监督的条例、法规。专门监督机构以监督为基本职能, 它能够发挥自己工作优势, 系统地总结监督方面的经验, 协

调各方面关系, 根据监督规律的内在要求和新形势下的具体问题, 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制订有关条例法规, 有效地维护和执行有关条

例和法规;作为有组织的力量, 专门的监督机构能够与其他部门( 包括与领导者) 之间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关系。专门的监督机构, 拥有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监督权力, 它的存在和工作, 可以同有关部门和个人在权力与权力之间, 形成良好的督促、制约关系, 使有关部门和个人, 在行使权力时, 态度更加谨慎, 过程更加规范, 出现了问题, 也能及时得以发现和纠正;专门的监督机构, 是在监督中沟通广大人民群众同有关部门之间联系的桥梁。由于人民群众的监督活动主要是一种分散的、个人的活动, 是其民主权利的使用过程, 因而在一般情况下, 只能发现、揭露问题, 而不能最终解决、处理问题。这就需要有专门的监督机构, 及时地汇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收理人民群众的控告和检举, 依照有关条规,组织查处违法乱纪行为。

关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思考 篇4

史的经验教训,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法律制度提供有益参考。

一、新中国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建设的回顾

新中国党和国家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是在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基础上逐步发展,却又不断遭受挫折的过程中曲折地发展起来的。有学者总结指出:“党的历史上比较重视监督有两个时期:一是延安时期,一是五十年代初。”在延安时期,出于全民抗战的需要,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特别是要赢得人民的支持,党十分重视民主,重视监督制度的建设,特别是党外人士对党的监督。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反映出以毛泽东为领导的党虚心接受人民群众意见的精神和态度。党对党外人士的许多批评意见十分重视并尽可能采纳。如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的“精兵简政”意见,黄炎培与毛泽东一起探讨中国历史的兴衰周期率,毛泽东提出了民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政党持续执政兴旺的观点等。他特别强调,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说明当时党已认识到人民对政府进行监督的重要性和对监督制度建设的重视。所以,延安时期,边区政权建设中的“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原则,明显的是为了从制度上实行民主党派和党外群众对共产党和政府的监督和制约。而《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更是建立了一套代表机关的监督制度,议会有广泛的监督权。此外,还建立了陕甘宁边区行政督察专员制度。《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更是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人民的罢免权。尽管这些制度受当时战争任务的影响,不能充分实施,但如此重视监督和制约制度的建设,的确是我们党和国家建设的宝贵经验,值得继承和发扬。

建国后,党依然比较重视监督制度,到1957年这段时期是我们党重视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又一重要时期。其主要表现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一制度,体现了民主监督和对权力制约的政体特征。由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组成的临时国家权力机关中,各种社会力量既共同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管理,又相互监督和制约。除此之外,党还比较重视发挥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对党的监督作用。1950年,党中央作出《关于在报刊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决定指出当时存在的一些党的领导者随着地位、威信的提高,不能接受群众对其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的批评,从而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的倾向,为此号召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报纸等形式,对党和国家实行监督批评。

与此同时,国家对行政监察和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也是较为重视的。当时中央人民政府设立的人民监察委员会是当时政府的四大委员会之一,专门负责监察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遵守法律和正确履行职责。195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和1956年党的“八大”会议,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使党内监督制度得到加强。但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国家监督制度上的滞后问题。随着1954年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取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协的监督和制约地位有所下降。同时,人民监察委员会改为监察部,使它的监督有效性受到限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1956年党的“八大”是我们党对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建设的一次十分有益的理论探索。刘少奇同志在政治报告中从四个主要方面全面论述了加强对国家工作监督的四个方面:第一,必须加强党对于国家机关的领导和监督。第二,必须加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委会对中央一级政府机关的监督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地方各级政府机关的监督。第三,必须加强各级政府机关由上而下的监督和由下而上的监督。第四,必须加强人民群众和机关中的下级工作人员对于国家机关的监督。必须鼓励和支持由下而上的批评和揭露,凡是对批评实行压制和报复的人,必须受到应得到的处分。遗憾的是,由于政治形势突变,党的这些加强监督的主张没能付诸实施。1957年开始以后的几年发生的几件大事使监督被大大削弱,在一些领域甚至不存在了。一是1957年开始的反右运动及其扩大化错误,在客观上导致了堵塞人民群众言论、关闭社会监督渠道的错误;二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开始实行的“政社合一”,在不断加强的“党的一元化领导”的过程中,不适当地把权力集中于党委,使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得不到发挥,且司法机关分工配合、互相制约的理论也受到批判;三是1959年国家监察部被撤销,监察权归党的监察机关,破坏了国家权力的监察体系;四是1958年后各

项权力向党委集中,导致党内监督功能也日趋退化,“一言堂”、“家长制”盛行,党内监督近乎消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健全,党和国家的各种监督制度逐步得到恢复。首先,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权和宪法监督原则在宪法上得到确立。其次,司法监督和行政监察制度也得到恢复和发展。1986年恢复设立

国家监察部。再次,迅速健全和完善了党内纪律检查制度。最后,社会监督被中央重视并反映在1982年宪法规范中。邓小平早在1980年就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20世纪九十年代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权力的正确行使在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经受着种种考验,权力与腐败之间的关系因为经济的中介而变得敏感而明朗。权力制约与监督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紧迫,因为权力的滥用不单是造成国家社会和公民财产的损失,更会威胁和损害千千万万公民的生命和健康。因此,权力监督和制约就成为党必须下大力气彻底从制度上解决的问题。为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这是党第一次对“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这一问题进行全面阐释,标志着我党对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理论上的创新和认识上的飞跃,为今后进一步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指明了方向。

二、新中国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的反思

(一)经验和教训

1.在思想理论上,长期以来对权力本质认识不足。党的历史上尽管有延安时期和建国初期比较重视监督的思想和行动,但理论上的探讨十分欠缺,这种监督只是应付时局、为完成巩固根据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和政权稳定而采取的措施。因此,只要形势稍一好转,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便退居其次。归纳起来,在思想理论上主要有两个值得吸取的教训:一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人民监督的思想和制度的问题。长期以来,党对监督的“支持”功能和“工具”作用过分强调,而忽视了监督本身是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基石是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而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方式便是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国家管理、监督一切国家权力机关和组织。马克思恩格斯早就预见过:没有人民监督罢免权,无产阶级国家的工作人员官僚化和脱离人民的倾向就不可避免。二是对西方权力分立与制衡思想的一概否定导致对权力本质认识上的不足。诚然,西方分权与制衡的权力分配和运行模式从本质上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统治,且这种模式并不能完全防止权力滥用,但也要看到,这种分权,按恩格斯所说,“只不过是为了简化和监督国家而实行的日常事务上的分工罢了”。我们既要反对以“三权分立”为国家权力分配的盲目迷信、崇拜的思想,但也不能否认在处理复杂的国家事务方面进行适当分工和互相监督是符合管理好国家这一目的。而且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按照人民民主专政的要求改造西方这一理论,把仅靠国家机关间的互相监督和制约,扩展到既强调不同机关间的互相监督,更强调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

2.建立稳定、权威的监督制度是搞好监督的关键。列宁主张:监督机构必须是有高度权威和地位的,必须是完全独立行使职权的,监督人员必须有可靠的职务保障。我们在过去没有按这一理论指导制度建设。长期以来,监督机关地位不高,机构不独立,权威性低,缺乏明确的宪法保障。对监督制度的建设随时局的变化而变化,随少数领导人意志的改变而改变,特别是监督始终没有指向最高权力机关及握有最高权力的人,这既导致监督制度的人治性,也导致了各级监察的乏力。按照权力的一般定律,权力越大,越应受到全方面的监督,否则,监督就流于形式化和空泛。

3.要高度重视监督制度的法律化。新中国建立后的一段时间里,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也十分重视监督工作,但由于没有及时将其上升到国家意志即法律的层面加以固定下来,使监督制度难以一以贯之和有效实施。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党和国家尽管也强调民主党派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但由于没有将这些监督及时地加以程序化、制度化和法律化,不仅公民的监督权不能依法真正享有和行使,而且权力的运行失范,最终酿成“文革”这样的社会苦果。

所以,监督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政府真正为民和社会真正持久稳定的重要机制。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表明,一个国家在权力受到较好监督和制约的时期,便是和平发展的祥和时期;相反,如果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最终为少数人所控制,便造成擅权专断、腐败横行、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哪里有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哪里就会存在腐败和滥用权力的现象,那里的人民都会成为专制和暴政的对象。人类历史反复证明的权力定律告诉我们,只有建立和完善党和国家的监督机制,才可能对党和国家及领导人权力的运行方向、活动方式起调节、控制和制约作用,或在事先防止可能引起的失误,或在出现失误之后尽快纠正错误、减少损失。

(二)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的几点思考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但沉溺于历史而不思改进也是对现实和将来的不负责任。民主法治的社会不是保证不犯错误,而是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和尽量避免错误。回顾新中国在权力制约与监督曾走过的曲折之路,现在和今后在权力制约与监督方面应重点做好以下方面:

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制约与监督制度体系。如前所述,新中国权力制约与监督的曲折历程从根本上讲,是政治体制不顺造成的。其中特别重要的方面是如何正确处理党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以党代政证明权力制约与监督易走形式和落空,那么只有党政分开才是解开监督乏力症结的关键。当然,党政分开是在不削弱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党的领导方式和活动方式的根本转变,党主要进行政治原则、政治方面和重大决策的领导,对政府一切行为进行全方位适时的监督,以保证政府的行为按宪法和党的方针、政策办事,始终为人民的利益去公正、高效地办事。党的监督可以通过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党的组织活动和党的纪律对国家机关的党员干部实行监督;二是通过各级党委直接对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实行监督;三是通过密切各级党委和党员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及时了解人民群众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权利行使的情况,及时将民意与党的意志协同起来,并及时提醒政府改进工作中的缺点,从而保证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透明化。

2.借鉴和改造西方权力制约与监督的经验。在西方,无论是对权力制约与监督的理论探索,还是制度实践都有几千年的历史,近代以来更是日趋完善和有效,当然它也存在着排斥广大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弊端。但西方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的理论和实践上的经验也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反映了人类社会权力科学和实践方面的一些真理性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于吸取一切人类文明的成果,加以适合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改造,从而更快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对于西方的权力制约与监督理论和实践,我们决不能照搬,如果不加分析地一味生吞活剥,只能带来水土不服,造成社会动荡、混乱纷争的恶果,但对西方权力制约与监督理论的某些科学性成份和制度有效性的内在机理可以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和思考。这种研究和思考必须坚守的前提是: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遵奉这个前提下,进行权力分工的有效性和互相制约性的理论创新、制度设计及运作规范。这样,将所有的由人民委托出去的国家机关的权力都纳入到权力制约与监督的制度体系之中。

3.抓住权力制约与监督的重点和突破口。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已经在官方和民间即全社会形成共识,现在关键是从哪里入手进行制度体系的建设。分析我国几十年来直至目前权力制约与监督乏力的情况,突出的困难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执政党的党内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并切实执行;二是各国家权力机关主要负责人的权力因“首长负责制”而形成理论上的矛盾和实践上的“雷区”;三是社会监督特别是媒体监督本质上的缺位。而突破口在于对党政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权力制约与监督的制度建构和实践运作,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要防止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就必须借助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健全,规范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做任何与职务相关的事情特别是重大决策都要从法律的角度去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明确和坚决追究失职、渎职等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当前,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突破口是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班子“一把手”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如果对“一把手”的权力能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那么对所有握有一定权力的党政机关干部的权力制约与监督就迎刃而解了。而要实现这一突破,关键是两点:一是执政党的核心领导层能否首先从自身开始,并在党政系统中以党纪和法律法规形式推开;二是能否允许新闻媒体参与进来,代表全体人民时刻行使有效的权力制约与监督。“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只有撒开人民充分进行权力制约与监督之网,对权力制约与监督才能真正实现,否则既不可能,更不可信,也更难持久和彻底。

国有企业加强权力监督 篇5

中共中央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从严治党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党内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两个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严明党的纪律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党必须十分注重防范各种腐败思想的侵蚀,维护党的队伍的纯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是执政党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就如何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实施有效的监督进行了调研,并对近年来检察机关自侦部门办理的领导干部腐败案件进行分析,感到领导干部腐败主要是权力失去监督,规章制度弱化,政治学习虚化,理想信念淡化,个人的私欲恶性膨胀等原因所致。其行为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可见,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势在必行。然而,如何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应着力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要善于把握重点,在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上下功夫。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领导工作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不仅党的领导和机关要严格遵循,政权机关同样要严格遵循。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

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实践一再证明,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得好,领导班子内部的监督就有了保证;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破坏,党内生活不正常,班子就会出问题,个人也会出问题。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一是要严格落实“十六字”方针。在实际工作中凡涉及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重要干部任免和大额资金的使用,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按决策程序,议事规则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而且一经作出决定,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个人都无权随意更改。二是要严格落实个人分工负责制。要按民主集中制原则,抓好党委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的落实。对那些过于集中又容易滋生腐败的权力要严格规范、合理配臵和科学分解,使分解后的权力运行规范化、程序化,以达到相互制约、相互制衡,减少或杜绝在执行过程中的暗箱操作的可能。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正职对党委和上级负责、副职对正职负责,切实加强班子的内部监督。三是要严格检查、赏罚分明。要加强对贯彻集体决议的检查,及时总结经验、补充、完善、纠正偏差。坚持做到奖惩分明。特别是对于那些在执行集体决议过程中,阳奉阴违,我行我素,各行其是,把自己凌驾于集体领导之上,拒不执行决议者,以及失职渎职者,一定要追究其责任,严格执行组织纪律。

二、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要把事前预防和事中约束作为重要的监督环节。

党的十六大和中纪委三次全会强调,要强化监督、创新体制,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从严监督,关口前移,防范在先,促使党员领导干部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事前监督,一是要抓好决策民主化,这是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领导干部要发扬民主作风,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实行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切实根据上级精神和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政策、计划目标和实施方案。切忌主观臆断,想当然事前拍胸脯,事中拍脑袋,事后拍屁股的现象。二是要确定重点,增强监督的针对性。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监督管理范围,加强对敏感的人和事及腐败易发高发行业、易发对象、易染时期、易染部位的监督,把拥有执法权、行政审批权、人事权、财权的个人、部门作为重点。防止越权、侵权、滥用权力的现象发生。三是要拓展监督空间,实施全方位多层面的监督。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很重要的一条是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运行监督,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干部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就实行到哪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干部具有“双重人格”,台上讲的和台下做的不一样,八小时内和八小时外不一样,加之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的活动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和分散性,自认为无人监督,放弃自律,所以什么事都敢干,什么地方都敢去,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身份,忘记了党纪国法。因此,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的活动也应纳入监督范围,实施全程监控。此外,对领导干部岗位变动,职务升迁及家庭有婚丧嫁娶、乔迁新居、逢年过节等特殊时期,做到未雨绸缪,早打招呼、早提醒,保证事前监督落实到位。

三、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要着力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

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如何,对群众具有强烈的影响、示范和导向作用。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其中有着非常深刻的政治道德内涵。可以说,领导干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是政治与道德的高度统一。一是要着力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教育。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政治判别力、政治敏锐性,坚定政治立场、党性观念和理想信念。二是要着力加强正确的权力观教育。权力观是观察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直接、最集中、最具体的窗口。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反复强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领导就是服务。要教育领导干部牢记“一个宗旨”,坚持“两个务必”,实践“三个代表”,弘扬优良传统,强化宗旨意识、公仆意识、奉献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三是要着力加强法纪教育,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党的十五大以来,针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围绕建立党的纪检和行政监察两个法规体系,相继出台了一批反腐倡廉的规范性文件,初步实现“有法可依”。严格遵守党纪国法,一要把领导干部普法用法工作摆上重要位臵,进一步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水平和能力,坚决克服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二要强化领导干部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的能力,实现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的法制化水平。三要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诚信制度建设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广泛开展法制讲座、法律咨询、法治展览、警示教育等。使领导干部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四、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要努力拓宽监督渠道,建立健全对领导干部监督的网络。

要克服监督上的局限性,消除监督的“空白区”和“中间地带”,必须不断拓宽监督渠道,综合运用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舆论监督等各

国有企业加强权力监督 篇6

上海自来水给水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今年来,在全市深入开展“让人民高兴、让党放心”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突出的业绩造福于民,以优良的作风取信于民,以良好的形象感召于民,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真正建设成为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强领导集体。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加强和提高领导班子成员整体素质,提升到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把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

一。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关键在于各级领导班子,而抓好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把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放在突出的位臵。《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加强党内监督、严肃党的纪律,提供了制度和法规的保证。为此,本文着重对加强领导干部权力监督问题提出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领导干部滥用权力的主要形式表现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同时对每一个领导干部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由于种种原因,有一大批领导干部包括一些高级干部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敏锐地观察到这一点,他尖锐地指出“我们自从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两个方面的政策以来,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卷进经济犯罪活动的人不是少量的,而 1

是大量的。”上一个项目,倒一批干部好象成了经济活动中的一种怪圈。从我们水务系统来看,近10多年来,同样也有不少企业党政领导相继因经济问题而职务犯罪。究其原因,除了他们主观上放松学习改造,法制观念淡薄之外,更重要的因素是客观上对他们手中的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监管,因而导致私欲膨胀,为官一方,大势敛财,走向犯罪深渊。

当前,领导干部滥用权力主要形式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权力商品化。将掌握的权力当作市场经济有价买卖的“商品筹码”,将权力商品化,以权受贿索贿。

二是权力私有化。把权力当作私有财产,以权谋私,大肆为自己和亲朋好友捞取好处,甚至买官卖官,搞权钱交易。

三是权力资本化。把手中的权力作为赚取更多利润的资本,搞权力入股、权力集资、权力抄股、权力分红等等,哪里有好处就把权力伸向那里。

四是权力亲缘化。将权力当作家庭成员谋取私利的手段和工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皇亲国戚”人人分享权力带来的好处。

五是权力关系化。利用手中的权力送人情、拉关系、安亲信、结帮派,编织权力关系网,从中互相利用、互相保护、互谋私利。

六是权力特殊化。手中有了权,就视自己为特殊人物,工作讲排场、作风摆架子、接待论规格、待遇搞攀比,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甚至其家属子女也跟着享受特殊待遇。

七是权力延伸化。即利用权力去影响某一方面、某个行业政策法规的制定,为某些阶层、某个利益团体谋取“合法”好处。有的将权力伸向司法执法部门,干扰和阻碍监察、审案工作。

大量事实证明,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必然产生腐败。而腐败对社会是一

种巨大的破坏力量,随着腐败的恶性发展,其后果必将丧失民心、丧失政权,最终亡党亡国。

二、建立有效监督制约机制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监督是一种动力,一种力量的激发。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不仅对于改善领导能力、提高管理效能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保护干部,树立领导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建立健全全方位、全过程、多功能的监督制约机制,依靠制度来监督。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掌握着各种资源,行使各种权力,如何保证这种权力为民所用、为民谋利,就须从科学性、合法性、实效性原则出发来设计本单位、本部门的监督制约机制。结合工作实践,本人认为对领导权力的监督需从以下十个方面来研究和探索。

一是党内监督制度。即通过开展民主评议活动、民主生活会、党代会和设立党代会常任制等措施来实现全体党员对领导班子至下而上的监督和领导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

二是民主集中制制度。凡是涉及“三重一大”的事项都要经过科学决策程序,提交集体讨论决定,并以会议记录、领导班子每个成员签字为准,不允许个人和少数人专断。

三是组织监督制度。按照一级管一级,一级抓一级的原则,上级组织对下一级领导班子和领导成员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给予有效的控制和监管。

四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制度。即把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的目标任务分解到位、责任到人,一旦出现问题,必须追究领导责任。

五是廉政述职制度。各级领导干部除了执行党内“双向报告制度”之

外,还要定期向企业职代会报告廉政建设情况,接受职工代表的民主测评,并将考评结果同本人的工作业绩挂钩奖罚。

六是谈话警示制度。凡是发现领导班子和领导成员在廉洁自律和工作中出现问题时,必须派专人同他们进行戒免谈话、指出问题、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意见,以起到帮助督促,又保护教育的作用。

七是公示监督制度。凡是属于企务、政务公开的内容,特别是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要按规定要求及时予以公示告知,以接受各方面的质询和监督。

八是审计监督制度。对各级党政一把手都要实行在岗和离岗的责任审计。一方面监督其权力是否正确行使,对权力出现的“负行为”进行“制裁”。另一方面也是对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九是源头监督制度。对企业重大经营管理活动,有关监督部门也要作为一方业务代表参与其中,提出监督的预防机制,对权力源头实行控制,做到监督关口前移。

十是轮岗交流制度。对掌握人、财、物、计划、招投标等重要部门的领导人员要实行定期岗位轮换交流,以避免和消除容易孳生的腐败行为。

其次,要建立健全主体明确、职责分明、权责统一的规范操作机制,依靠程序进行监督。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保证权力的正确运行。而制度的执行过程及执行效果则必须要有一套科学、合理和严密的操作程序来监督保证,否则,制度建立的再好再全,只能成为“装潢门面”、应付领导、糊弄群众的摆设。由于体制、机制上的弊端,目前企业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督具有滞后性,监督下级尚可,监督同级勉强,监督上司无法操作。因此,作为党的各级组织加强对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成员的监督,首要任

务就是要建立、统一、独立、权威的专业监督机构,明确监督制度执行的责任部门,落实和完善监督制度的制度。各监督责任部门则要根据工作职能、管辖范围和管理对象,制定出各项制度有效运行的操作程序,即对制度执行的方法、步骤以及行为期限、实施过程和结果等内容作出规范明了的流程设计,并把他作为一项日常工作纳入到企业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的各个方面,使之形成稳定、科学公开的常效管理机制。

三、加强对企业领导成员监督的保障措施

由于历史的传承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一直是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一大难题。我们往往只重授权,而忽视监督,造成权力和责任、权利和监督的失衡。根据权利两重性的属性,授权必须监督,这是权力运用的基本规则,违反这一规则,必然受到惩罚。因此,一切握有权力的人,都应该懂得这一真理。

作为我们企业各级领导成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就要求我们做自觉接受监督的表率。

第一、强调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领导干部自我防范功能的根本途径,主要是靠教育。就是要建立起全面系统的教育培训和规范管理机制,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开展经常性、针对性的党风党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三讲六观”教育、法律诚信教育等等,使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品行等不同的素质要件构成自我控制、自我规范的内约机制。这种优化的内约机制,就形成了一种坚强的自律意识,这种自律意识就是一道坚定的思想道德防线和纪律法律防线,就是一道不倒的精神长城。从而就能大大增强自身拒腐防变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第二、强调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必须严肃党的纪律

党的纪律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是加强党的建设开展党内监督的必要保障。在当前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完善领导干部监督的工作中,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成员必须严格按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规定办事,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谁,只要违纪违法,都要受到处分,任何违纪者都不能逍遥法外,只有严肃党纪党规,才能保证对领导干部监督的有效执行,才能树立起领导干部的表率形象。

第三、强调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必须严格要求、严格管理

国有企业加强权力监督 篇7

一、国有企业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现状

当前, 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对企业的监督由原来主要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监督变为依靠产权关系的监督, 以及政府运用经济和法律约束手段实行监督对企业的监督逐步社会化.当前, 在国有企业内部, 有纪检监察监督、审计监督、行政监督、职工民主监督等监督形式;有党委会、工会、职代会的监督;此外, 改制后的企业还有监事会的监督等。 从上述机构设置和监督的形式看, 可以说是一个齐全的监督体系。但是, 在实际运作中却普遍存在着监督软弱现象, 事实上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着严重缺陷。主要问题有:

1.企业权力过于集中而难以监督。

目前在一些企业中, 权力高度集中在一个人手中, 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三职“ 一肩挑” , 花钱、用人、决策一人说了算, 有关重大事项即使是拿到党政会议上, 一般也是以其意见为主。在这种企业管理者既是企业的决策者和执行者, 又是企业的监督者的模式下, 由于权力的相对集中而缺乏合理的配置和权力运行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公开性, 造成决策质量不高, “暗箱”操作问题突出。正是由于权力过分集中, 才使得下级不敢监督, 同级之间没法监督, 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疏于监督。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违法乱纪的重要因素, 也是监督难、落实难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一把手”贪污腐败问题日渐突出, 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 监督不到位。

2.企业内部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改制后的企业内部存在两个系统: 一个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班子形成的经营决策系统; 另一个是由党组织、监事会、职代会、工会构成的监控系统。这两大系统本应是互为制约的关系, 但在现行的体制中企业的监督系统人员的经费、物资装备、干部的职务任免、福利待遇、离休安置等切身利益问题均由经营决策系统支配, 因此便出现了监督客体领导监督主体、监督主体依附于监督客体的现象。这在客观上使监督者缺乏执纪的自主性、独立性, 难以履行监督职能。在实际中企业的各项活动往往只按照经营决策系统的意志运行, 监控系统的监督显得软弱无力, 这种体制大大削弱了职能监督本身的力度。

3.企业政务、厂务公开有限使职工无法监督。

政务、厂务公开即权力运作过程公开, 这是权力制约监督的前提, 也是贯彻权力制约监督机制运行始终的一项基本原则。参与企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是法律法规赋予企业职工的权利, 也是国有企业管理的特色和优势, 企业实行政务、厂务公开, 这也是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 加强人民群众和社会对权力的制约监督, 预防、减少和惩治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的滋生和蔓延, 发挥了比较好的作用。但是, 目前一些企业政务、厂务公开 流于形式, 对于企业内的普通职工来说, 对本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知之甚少; 对企业的重大决策和事项缺乏参与和了解, 职工群众的知情权, 参与权落实不到位。他们就是想监督也无从下手。

4.企业监督约束制度不健全。

有的企业改制后, 仍在沿用以往的旧的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 对新情况、新体制下的企业活动形不成有效制约。有的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 防范措施滞后于形势发展, 出现了一些制度上的空档。有的监督制度可操作性差, 原则性、粗线条多, 定量、定具体标准少。有的制定规定时照搬照抄上级有关规定, 与本企业的实际相脱离, 起不到制约作用。有的是企业管理混乱, 有章不循, 有法不依, 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给心术不正的企业领导干部故意制造混乱、混水摸鱼提供了方便;还有有的企业领导者在制度面前搞特殊化, 追究责任是“ 追下不追上, 处理问题是“对下不对上” , 影响了执行制度的严肃性。

二、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确保国有企业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途径

1.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企业党组织是企业的政治核心, 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政治保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必须建立完善的权利运行制约机制, 必须强化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在国有企业改制后, 必须使党委对企业的运作进行有效的监督。首先, 要从组织上保证企业党委能够参与企业重大决策, 重大事项和重要干部任免都必须严格按照程序决定。

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 领导班子决策要实行决策前的论证制、决策中的票决制和决策后的责任追究制。一方面企业党委按照有关规定吸纳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中的党员进入企业党委班子;另一方面, 企业党委成员可以按照法定程序进入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 使党委成员与行政班子交叉任职。使党组织的监督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决策管理之中, 切实改变党组织领导不到位、监督不力状况。其次, 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厂长 (经理) 的教育,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利观, 要求他们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自觉接受监督。党员有对党内事务的了解和参与的权力, 凡属党组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都应向党员公开, 组织广大党员对其进行讨论, 充分听取意见, 集思广益, 不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再次, 党委班子成员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加强学习, 大胆工作, 跟上时代的步伐, 不负党的重托, 把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搞好企业内部权力分解, 建立科学的权力制衡机制。

分权制衡思想, 是人类长期发展的文明和智慧。中国绝不能搞西方资产阶级国家三权分立, 但可以吸收其合理制约权力的因素, 以平衡制约理论来以权制权, 防止权利的滥用和权利的腐败。对一些重要的权力, 必须加以分解, 如直接掌管人财物的权力, 涉及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利益、人身自由的权力, 必须交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分工序行使, 使之在分工序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互相制约和监督, 从而改变由同一部门或同一个人多项职能揽于一身、个人说了算的做法。目前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 由于领导体制不顺, 决策机构董事会、监督机构监事会和执行机构经理层人员职能混淆, 导致相互监督制约弱化。因此, 要彻底解决董事长与总经理由一人兼的问题, 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 使他们各负其责、有效制衡, 形成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 相互制约的权力格局。同时, 要采取党委成员进人董事会、监事会、 董事会、监事会成员进人党委班子“ 交叉任职”的办法, 从组织结构上确立企业党组织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关系, 为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决策、搞好保证监督、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创造条件。

3.完善制度建设, 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

邓小平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向反面。”他的这句话指出了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制度建设周期是从根本上解决廉政问题, 防止腐败问题产生的重要环节, 也是企业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有效举措之一。当前企业要加强制度建设, 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在国有企业生产中, 要建立、修正和维护一个企业的行政审批的控制制度,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 企业管理者必须树立现代企业管理观念。第二, 设立合理的组织机构, 确认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 为每个组织划分责任权限。第三, 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第四, 各职能部门授权一定要明确, 因事设人、视能授权、责任到位, 且责任与权利对等。第五, 人事政策要确保执行公司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胜任能力与正直品行。第六, 各种管理控制方法灵活运用。

其次, 深化财务制度改革。第一, 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财务制度, 是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2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 国企改革的发展历程, 已经触及到了制度的深层, 必须建立相应的国有企业财务制度, 才能从宏观上把握国有资产的总体布局, 真正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明晰的经营管理体制, 建立制度较为完备、经营业绩较好的企业。并且, 由于国有企业的种类繁多, 涉及面广, 如何分门别类地对这些差异较大的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 还需进一步在实践中进行探讨, 理顺其中的关系, 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监督方案。第二, 构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系。试图以契约理论为视角, 就构筑国有企业国家财务监督、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市场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做出切实的计划, 从而保证国有企业财务工作的透明度。

第三,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完善法律体系。第一, 必须建立规范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为实现这一治理结构的内部制衡机制提供科学的组织保证。第二, 必须依靠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保证国有企业坚持重大问题“集体决策”, 防止重大问题“个人决策”。还要指出, 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审批、重要干部任免和大额度资金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决定, 任何个人无权做出决定。要实现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行为和个人行为的监督, 必须将国有企业的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结合起来。当前应重点健全和完善领导班子议事制度、民主决策制度、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考核制度;领导干部廉政述职制度、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制度。用人失察责任追究制度等等切实落实厂务公开, 民主评议干部, 业务招待费向职代会报告,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制度, 将每项制度都贯彻到位, 并严格责任追究, 真正使企业内部监督工作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4.推行公开办事制度, 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

认真推行政 (厂) 务公开、领导干部个人情况公开等制度, 对涉及广大群众利益的行政管理措施和手段, 实行质询、听证和报告制度。应运用行政、教育、法律等多种手段和途径深入宣传、广泛发动,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硬性措施, 推动公开办事制度的深入实行。除涉及企业秘密外, 厂长 (经理) 应将企业的重大决策、人事任免、资金使用、招待费使用等情况, 通过一定形式向职工公开, 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加强政务公开的制度建设, 抓好建立健全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公开信息的评估制度、政务公开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 推动政务公开规范化、制度化。对政务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范围等作出硬性规定和相应的职责范围。进一步落实政务公开责任制, 推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 将政务公开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考核明确要求, 各级领导干部和有关责任人要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应的职责范围。进一步落实政务公开责任制, 推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 将政务公开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考核。

5.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

企业纪检监察组织负有监督同级党委、行政的职责。在一些企业中纪检部门的作用难以发挥。首先, 纪检干部要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解放思想, 大胆工作, 切实发挥监督保障作用;其次, 纪检组织的负责人要依据法定程序进入企业的监事会、经理层, 企业党委要依据有关规定吸纳纪检监察负责人进入企业党委班子, 使纪检部门能够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 从组织上给予一定的监督保证;再次, 在企业内部试行纪检监察系统垂直领导体制, 上级纪检部门向下级派驻纪检组, 其人员配备、经费支出等由上级管理, 纪检组不受同级党政领导的制约, 增强纪检组织的渗透力和权威性, 从根本上改变原体制下监督不力的状况。

6.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首先, 强化社会监督机制, 特别是强化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社会监督具有民主性、广泛性的特点, 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不可缺少的一种监督手段。其次, 强化舆论监督机制。舆论监督是公民和媒体对政府机构或政府官员的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所作的公开批评。舆论监督不但具有辐射性、经纬性和大众化等特点, 而且是一种强有力的、快捷的监督, 它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有民众的威力做强大后盾。

完善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把理论和实践结和起来, 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让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福利。

摘要:针对现行企业监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别论述了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确保国有企业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国有企业,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参考文献

[1]王秀琴.对国有企业监督机制几点思考[J].求实, 2003, (6) .

[2]胡子京.对完善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理性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 .

[3]苏志刚.如何完善国有企业监督机制[J].法制与社会, 2008, (4) .

[4]刘永吉, 张勇志.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工作的几点创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 (5) .

[5]李永水.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工作现状及对策[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4, (5) .

论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的有效监督 篇8

关键词:领导干部;权力;监督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09-02

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是执政党保持政权稳定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很多反腐倡廉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扩大了反腐败的机构,建立了反腐败的专业队伍。不可否认,我国现在的监督体制对行政权力的运行、防预与惩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官员腐败的趋势并没有遏止反而越来越严重,其主要原因就是对领导权力的监督方面存在着突出的问题。能否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领导干部的个人德行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这是从个人内在的德行角度来防止腐败的产生。道德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控制系统,并不是靠主体之外的力量来控制,而是通过教化,把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观念内化于人的心中,使人主动追求人格完善,培养起自我控制的能力,使他们做到不想腐败。为此,首先要使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想信念,以此消除腐败产生的内因;其次,要定时组织领导干部学习廉洁奉公的有关规定,增强其党性原则,培养其自觉接受监督的观念;最后要利用一些反面教材如成克杰、胡长清等,对领导干部进行警示教育,增强其自我约束的能力,使领导干部真正认识到权力就是义务、权力就是责任、权力就需要约束,树立正确的掌权意识和行使权力的价值取向。

二、消除封建残余思想的荼毒,建立为人民服务的权力观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程中,“人治”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官本位”和特权思想至今还有影响力,社会等级制度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加之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各级领导干部都采用任命制,因此,一些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比较淡薄,习惯于高高在上,指挥别人,不愿接受别人的监督。有些领导干部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臣民”,自己是“父母官”,这种封建官本位的思想,使得很多领导干部走上了腐败的道路。为此,必须要加大对权力监督的宣传和教育,在全社会消除封建残余思想的束缚和抵制资本主义的诱惑,进一步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党的宗旨、权力和义务、权力与监督、民主与法制等,使领导干部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真正为人民群众办事。

三、完善领导干部的选拔考察机制,建立以德为核心的选拔标准

领导干部是不是德才兼备,是其本人能否廉洁奉公、拒腐防变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外在的监督能否产生效果的内在因素。在领导干部的选拔中,必须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来考核评价领导干部。对于领导干部的工作、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考察,尤其是要考察领导干部是否廉洁清明,对于存在腐败情况,群众意见较大的领导干部,采取一票否决。把领导干部德的考评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第一原则。

领导干部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与信誉,他们所体现的“德”对社会道德的进步具有导向和示范的作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1]2012年,中组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考核干部德的基本要求,改进和完善了干部德的考核方法,这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提出的新的标准。

四、强化党内监督的重点,建立制度化的党内监督体系

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在政府工作中的形象。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既是党自身的权力,也是党应该对人民群众应尽的义务。为了强化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同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监督意识、增强自觉性

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一言一行都必须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所迫切需要的[2]。近年来,党中央不断加强党内监督工作的力度,出台了党内监督条例,提出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腐败体系等,我们必须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克服监督薄弱现象,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认真做好党内监督工作。我们还要提倡一种自觉的有效的监督,对不良倾向和不正之风敢于揭露,敢于提出批评。这样,才能使被监督者有所触动,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制约,从而正确地行使手中的权力,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二)把握监督重点、增强针对性

领导干部在其所在机关或领域处于领头人的地位,对所在领域的某一件事有拍板的权力,处于权力运行的中心位置。因此,强化对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要从以下几个重点起到有针对性的监督。首先,突出重点部位,强化对掌握人权、财权的政府管理部门以及党员干部的监督;其次,突出重点领域,对于垄断性强等容易产生腐败的领域加大监督力度,防止因垄断引发权力滥用问题以及商业贿赂问题,从而保护公平竞争,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3];再次,突出对重点事项的监督,如加强对民主集中制的监督,对涉及“三重一大”事项、干部选拔任用、财政资金项目运行以及对行政审批项目的监督,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有效地防止滥用权力行为的发生。

五、加强群众监督,提升群众监督的能力,完善群众监督的平台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决定力量,领导干部世界观的改造,离不开群众的监督。群众监督是领导干部世界观改造的外在约束力,加强群众的监督有利于领导干部自觉的改造世界观。群众作为一种最普遍、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主体,要真正落实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必须要向人民群众提供一个监督的平台。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信访机制和举报机制,推动监督渠道的多元化。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在信访过程中的正当权益与要求,进一步推动群众举报有奖、举报受保护和保密等制度,维护举报者的正当权利。其次,要拓宽人民群众监督过程中的利益诉求渠道。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应该行动起来,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微博等现代化手段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让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无所遁形。再次,要实行政务公开制度。政务公开,能使人们群众对政府的决策、权力运行程序、决策结果等有一个全面而详细的了解。这样做,不但能够规范领导干部在权力的运行过程中的制度化、规范化,而且能够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政府办事的流程,从而更方便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

六、坚持民主集中制,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

反思现行的领导体制,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所指出的:“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4]究其原因,权力过分集中是导致这些特权现象产生的主要源头。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导致领导干部个人专权,致使腐败的滋生,要杜绝腐败的产生,从制度上来说必须改变权力运行的机制。

第一,各级党委对党内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要特别注意,要经常性地开展党内反腐倡廉等活动。对于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坚持集体讨论,对于已经通过集体讨论的决定不能轻易否定或更改,要全力发扬民主集中制的作用,尽力避免领导干部个人或少数人拍板的问题。

第二,对腐败易发的领域和环节要采取重点监督的原则。包括干部选拔任用、大项经费使用、房地产开发利用、工程建设、公务采购等,逐步推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纪检、审计机关派驻制[5]。翻看近年反腐的历史卷案,其中很多违法违纪的案件与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违法插手经济活动分不开。为了遏制这种现象,200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对违规插手和干预市场经济活动的领导干部提出了明令禁止的要求。必须要认真落实这些规定,从根本上预防腐败问题的产生。

第三,构建完备的领导干部决策机制。对领导干部的决策运行机制进行规范和制约,有利于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效益化。对于领导干部决策的监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建立权利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将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分别交与不同的人手中,对权力进行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使权力运行规范化。其次,建立公示、公开制度,实行“阳光工程”。属于领导干部职能范围内的审核、审批等项目,使之形成制度,并向人民群众公示,接受监督。最后,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干部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过错那么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已经造成的错误,要建立决策纠错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把决策失误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2]刘珂.关于加强医院后勤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0,(5).

[3]刘煜.加强党内监督推进反腐倡廉建设[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1).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7

[5]王真,刘忠和,车跃丽.着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6).

上一篇:百度商业应用笔试题下一篇:点滴七年级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