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认识与建构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效课堂的认识与建构(精选8篇)

高效课堂的认识与建构 篇1

一、遵循教学规律,抓住教学本质,确立课堂主体

课堂教学始终以打造“自主、高效、个性化”课堂为中心,为每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使其学有所长,从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看,必须抓好“三个转变”:一是观念转变,变重“教”为重“学”,变重“学习结果”为重“学习过程”,变重“知识传授”为重“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培养”;二是教法转变,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讲授式”为互动探究式,变“以教知识为主”为“以培养能力和情感”为主;三是学法转变。变“听懂”为“学懂”,变“学会”为“会学”,变“以掌握知识”为重为“以掌握学习方法”为重。

强化“四个突出”:一是突出学生主体,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二是突出学习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三是突出合作探究,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得能力;四是突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落实“四个做到”:一是做到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在课堂上赋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权,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每一个学生行动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做到导学案设计精巧,分层次教学精当,教师在制订教案、学案时,要力求实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知识差异,分层次设计,分层次指导,分层次训练,使所有学生都能进步和提高;三是做到课堂适时点拔精炼,随堂练习检测精细,课堂点拨时学生会的不讲,不需要讲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课堂检测分为必做、选做两种,“必做”要求人人做,“选做”只要求优秀生做,以解决“优秀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问题;四是做到教学过程“五让”,即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让学生自己观察,二让学生自己思考,三让学生自己表述,四让学生自己动手,五让学生自己总结,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兴趣,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在新课导入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障课堂教学实效。

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注意以“旧”引“新”,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好铺垫,从而自然过渡到新课程的学习。

2.明确目标,有效导学,自主学习。通过导学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课堂的基本要求等。以“学”为主线,在充分考虑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做到有效预习。

3.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精彩展示。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要让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提问质疑、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积极展示。学习小组的学生代表在全班交流与展示时,教师应耐心倾听,及时捕捉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要注意发现学生思维中萌发的新知识和新问题,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

4.质疑提问,点评升华,解疑释惑。教师在整个课堂活动中是主导者,要适时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点评问题,要整合课堂活动的每个环节,起到穿针引线、诱思善导、解疑释惑、点评升华的作用。这样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与不断完善就会随着教学的进程呈“螺旋式”上升,学生的“智囊”就会不断扩大,他们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能力就会积极协调。我们认为,倘若学生能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总结或发现本课时的新观点、新方法,甚至能用“旧知”处理“质疑”新问题,就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这个环节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思想(类比、联想、发现、论证、创新)以及诸多的教育心理学技巧(兴趣、注意力、意志的调动与培养)。

5.练习巩固,达标反馈,总结反思。每节课学习新知识后,学生都要通过变式练习来巩固知识,通过一定的检测方式反馈达标状况,以保证问题当堂解决,同时要做好及时、针对性的总结、拓展工作。

由于学习是个体的活动,每个个体的背景不同,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也不同,有限的时间做到“人人达标” 便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实践课题,教师要把“群体指导与针对性的个体帮助”融为一体,体现良好的教育智慧。

高效课堂的认识与建构 篇2

一、注重德育渗透、构建和谐课堂氛围

幼儿由于年龄尚小, 身体、心理等各方面发展都不成熟等特点, 幼儿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中, 要了解每一个幼儿的特点, 关心幼儿的身体和生活情况, 做到真正爱护幼儿、体贴幼儿, 和幼儿成为朋友。 通常情况下, 幼儿往往因为喜欢某个教师, 便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课程。

教师在教学时, 要注重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积极引导幼儿养成正确阅读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能动性, 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疑问, 帮助幼儿学习有趣的语言知识。 例如, 教师在进行《春天的雨》教学时, 可以先让幼儿将这首诗背诵下来, 再让幼儿说出这首诗中, 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教师还要注重对幼儿提出的问题, 进行详细讲解。 教师通过加强和幼儿间的互动, 有利于和谐课堂氛围的构建, 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提高教学质量。

二、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幼儿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时, 要根据教学大纲、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情况, 明确教学目标, 并安排相应的教学任务。 例如, 教师在进行《鸟窝》这一文的教学时, 可以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 (1) 幼儿在教师的讲述中, 能够理解整个故事情节, 能够复述整个故事。 (2) 故事中, 老爷爷和老奶奶用自己的爱心, 为小鸟建立了一个鸟语花香的家园, 使幼儿能够明白善待动物、善待自然的道理。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要认真解读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

三、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的教学方法影响着幼儿的学习效率, 也影响着自身的教学质量。 因此,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应该注重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 注重课前情境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注重教学前的情境导入, 好的情景导入, 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而教师在进行情景导入的时候, 要注重语言的运用:

1.利用平铺直叙式语言导入。 比如, 教师在讲《老鼠娶新娘》的故事时, 可以说:“今天, 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关于老鼠娶新娘的故事”。教师在采用平铺直叙式语言进行情境导入时, 要注重语言的简洁明了;

2.利用悬疑式语言导入。 比如, 教师在讲述《我的梦想》这一篇文章时, 可以问幼儿:“同学们, 你们能说说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吗”?教师通过恰当的情景导入, 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 合理设计课堂教学

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教学对幼儿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教师在教学时, 要合理设计课堂教学。 首先, 尽量避免自己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没有关联这种情况, 同时, 教学设计要突出教学重点。 教师在设计完课堂教学时, 要注重对自己所设计的教学步骤进行检查, 检查该教学设计是否能够达到自己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 例如, 我对于《家》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是:

1.初步感知理解作品。 (1) 教师出示 “家”的背景图。 (2) 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作品。 (1) 幼儿跟着教师一起朗诵。 (2) 幼儿能够理解每段句子中事物的联系。

3.幼儿创作阶段。 幼儿能够根据诗歌里的句子进行创作。 比如, 诗歌里说, “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 教师可以问幼儿, “蓝蓝的天空除了是白云的家外, 还能是谁的家?”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 正确提问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注重对幼儿的提问。 提出的问题, 要有目的性, 并且能够引导幼儿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思考。 教师在提问时, 要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提问。 例如, 在学习《七色花》后, 教师可以问幼儿:“如果你是珍妮, 你还想把花瓣寄给谁, 让花瓣实现他什么梦想? ”有些幼儿会说, “把花瓣寄给患病的某个朋友, 帮助他早日恢复健康。 ”有的说, “把花瓣寄给沙漠中迷路的人, 希望他们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教师通过提问, 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 有利于幼儿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四、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师对一个时间段, 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一项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评价中, 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 注重倾听幼儿的心声, 及时对幼儿的价值给予肯定, 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例如, 在学习《小螃蟹找工作》一文时, 教师可以提问幼儿, ”你们能够为小螃蟹找到什么工作啊”, 有的幼儿说, “为小螃蟹找一份警察的工作, 因为小螃蟹有两只大钳子, 可以紧紧钳住坏人。 ”教师说, “对啊, 小螃蟹有一双硬硬的大钳子, 将坏蛋钳住后, 他想跑也跑不了。 ”教师通过对幼儿给予积极的回应, 美好面评价幼儿的回答, 能够提高幼儿学习热情, 有利于幼儿学习信心的增长。

在进行幼儿语言教学时, 教师除了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之外, 要注重根据教学目标, 以幼儿为主体,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进行语言教学, 教师还要注重对幼儿进行全面、公正的评价, 关心爱护幼儿的身体和生活, 促进幼儿的全方面发展。

摘要:幼儿语言教育是幼儿全面素质发展教育当中的基础部分, 对幼儿今后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幼儿教育是对幼儿实施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是幼儿语言教学真正落实的重要手段。幼儿语言教学需要幼儿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参与。本文从幼儿教师注重德育渗透、构建和谐课堂氛围,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注重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等方面, 对构建幼儿园语言教学高效课堂提出了几项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教学,高效课堂构建

参考文献

[1]李咏梅.建构幼儿园语言教学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导学, 2011 (33) :25-26.

[2]孟颖.幼儿园语言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探析[J].新课程·上旬, 2014 (11) :197-197.

高效课堂的认识与建构 篇3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也不断推进。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度挖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都没有得到好的提升。因此,对于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改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教师扮演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进行高效性的高中数学课堂构建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能够有效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建构;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今的高中数学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被动者,从而导致整体教学质量下降,这种枯燥乏味的课堂远远满足不了现在的教学理念。因此,只有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才能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经验,对中学数学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行了以下探究和分析。

一、高效课堂的含义

高效课堂讲的就是,利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更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新型课堂理念。利用高效课堂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到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其中,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进一步提高学习质量,展现出高效课堂中的“高效”特点。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高效课堂的结果,不单单是看成绩和分数,还要看日常所学知识的能力,让每堂课都能得到充分运用。在教学方式上,不论是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二、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将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转变,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融入其中,让每个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从而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高效课堂,并且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从旁加以引导,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而更系统地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针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高考是一个很高的门槛。在这一前提下,不但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反而会使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厌恶。因此,对于现今的教学,要进行高效课堂的建立。经过课堂高效性的实施,不但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更能减轻学生的压力,从而提升高中数学整体教学质量。

三、确立教学目标

在现今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导,时刻觀察学生的身心变化情况,将这些观察之后的结果作为根据来确定教学目标。因此,确定教学目标就等于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它所展现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要求。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可以利用观察或者测量的方式来进行明确,进而防止出现模糊不清或者不符合实际的语言。

教学目标主要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所以,课前准备的时候,要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来制定不同的方法、策略等。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双方的相互帮助,才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预期的水平,提升教学整体质量。

教学目标的确定,也为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从课前准备到最终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在这其中要明确教学目标,达到学习预期的某种程度。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确定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指明方向。

在高中阶段,此时的学生处于思维比较活跃的时期,对于事物的辩证思维开始过渡。所以,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要考虑现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对教学程度进行严格把关,构建一些学生易接受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学目标的确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从而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求知欲的话,那就很难带动整堂课的学习气氛。而且对于数学来讲其本身就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因此,要采取创设问题的情境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时候,得出三边都是相等的,这时提出疑问,那么三边相等的都是全等三角形吗?根据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发现对顶角相等,但不是全等三角形,进而了解什么是相似三角形。

2.有效控制教学节奏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学时间不需要太长,要尽可能分配好时间,把学生精力最充沛的时间拿来学习重要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合理控制教学节奏。过快的教学节奏,有可能让学生产生疲惫的心理;反之,过慢的节奏,会让学生学习产生懈怠;即使是适中的教学节奏,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推陈出新,利用学生喜欢的语言进行教学,这样的方法是提高教学高效性的不二法门。

总之,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要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融入其中。因此,只有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才能提升学生学习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浅谈高效体育课堂教学的建构 篇4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体育教学要“使学生在掌握体育和健康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体育与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的整体健康”。按照这一要求,高中体育教师就要不断地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灵活地应用讨论、研究、练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建构,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建构、不断生成的个性化的教学过程。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总结,笔者发现,充分地与学生交流沟通,实施互动式的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多维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能让学生在高效、有序、和谐的课堂教学当中懂体育、会体育、爱体育。

一、有效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内驱力。从学生本身的意愿来看,他们并非对体育学习毫无兴趣,只是在文化课学习的繁重压力和枯燥无味的体育教学方式的共同作用下才视体育课为“鸡肋”。作为体育教师,我们无法减轻学生繁重的学习压力,但是我们可以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富于青春活力的教学氛围当中喜欢体育,进而爱上体育。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不是学习结果的控制者。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和参与教学活动,作体育动作的示范者、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对话的中介者、学生不良行为的纠正者,通过自己的示范、引领和指导来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学习,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教排球移动的教学中,我们就不应该单纯地进行移动教学,不妨在教之前,先用绳子兜住球,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进行“投、躲”的游戏。学生在投球与躲球的过程中就会不知不觉地移动脚步,轻松地完成移步练习。然后再把移动步法融于排球移动练习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起来了。只要教师注意教材内容安排的新颖性,教法手段运用的多变性,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活动性、游戏性和娱乐性,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二、及时引导,适时激励,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总是不断变化的,而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时刻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变化,用心留意并及时进行引导,适时地运用教师激励性语言来拨开学生思维的迷雾,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帮助其重燃探索知识的信心和勇气。我常在教学中采用三种激励措施,教学效果不错,在此简述,以供有关同仁参考。一是期望激励。即让动作规范、纪律性好的学生做动作示范和活动小组组长,通过组长的示范作用引导其他学生树立上进的榜样。二是表扬激励。即当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动作变得比以往规范准确了,或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了,我们就应该及时地表扬其进步,让其体会到成功的快感,激发其更好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三是影响式激励。当学生出现动作、言语或纪律上的过失时,教师则不宜讽刺、挖苦学生,而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厌其烦地讲解和引导,激发其补缺改过的动机和行为。适时地激励,能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常置于“高期望,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激发。

三、灵活运用,优化组合,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体育教学方法多样,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特长,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如对于三级跳远课教学,我习惯将其分为两步:首先,让学生观看教学分解挂图的做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动脑、交流讨论初步建立动作表象。然后,大胆让学生以自主学习的形式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适当地进行点拨和指导。这样安排,教师和学生各自承担了不同的角色,并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地交流和互动,使所有学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又如篮球教学,我更钟爱分组训练法,即以学生的体力、身高、特长为依据将学生分成中锋、前锋和后卫小组,各小组安排不同的训练任务,以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在时间安排上,一节课以45分钟计,我们可以将30分钟用来教授技巧,15分钟用来让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在一旁观察和指导。这样就由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与老师互动的教学方式,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竞争、合作意识。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分别“增项”考试,然后再酌情加分,可使学生不但在体育运动中锻炼了强健的体魄,还促进了学生特长的培养,又激发了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让他们从体育运动中获取快乐,通过体育活动在学生之间建立深厚的友谊,促进对学生的体育情感的培养。

四、交流互动,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之所以倡导这样的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的教学目标是密不可分的。在此,笔者就结合两个教学实例来加以论述。如在“投实心球”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随意投小组、要领规范投小组、综合评价组三个探究活动小组,每一个探究小组给出一至二条问题让学生在课堂进行探究。结果,试验班级学生的学习的效果比以教师讲授或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为主的班级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好很多。同时,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学会正确的动作外,还要求学生根据动作内容创设练习方法,用来检验小组的学习效果。如在“投篮”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学会投篮的基础上创设一些提高投篮动作的方法。结果,学生创设的练习方法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理念令教师都刮目相看。

不断探索和丰富教学方法,打造实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中学教学改革所追求的目标。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新机遇,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灵活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争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忠实践行者。

高效课堂的认识与建构 篇5

摘要:山东省新课程改革全方位展开,各级学校尤其是高中改革步伐很大,这既是基于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高中学段自身定位的必须。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构建高中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的要求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关的理论主要涉及两对概念,即“过程”与“结果”、“情境”与“形式”。西大博仁补习学校老师认为,从探究性事实的角度来说,“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展知识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结果”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如语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情境”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多种具体问题,“形式”则是指学生对获得学习结果的形式化描述。因此,我觉得,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这也是新形势下对语文课的基本要求。

二、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策略

基于《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在从下几方面进行探究式教学,从而构建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第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第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1、打破定势思维,引导反向思维,让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第四,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论文格式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五,教师解放思想,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放权”。首先,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教师乘势上课。其次,下放教学字词权。西大博仁补习学校认为,上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实际上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对生字词的学习。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再次,下放提问权。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让学生提问,这样,他们提的问题往往会有针对性。

三、改革探索中的反思

新课改调动广大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改革第一步带来的是思想的变革,思维的转变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些见解偏差,下面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第一、语文课程不能一味的追求活跃而忽视了基础。新课程以来“课堂气氛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质量的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场,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既要从表面上看课堂是否活跃,而且还要从基础知识入手,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的基石,没有基础知识的训练,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活跃的课堂气氛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应把静态的语言语言文字训练转化为动态的实践活动,这样就会使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

第二、语文课堂上不应过分强调个性而忽视了有价值的合作学习。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语文课堂教学,提倡教师发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表现。而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的回答加大表扬,没有否定之词,这样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课堂上应给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从而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对高效课堂的在认识 篇6

为了让教学回归“本味”,让更多的教师关注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使“教学有价值、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率、教学有魅力”,更好地推动师生的共同成长。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这几天我常常反思怎样才能提高教学的高效性。

那课堂如何高效,在此谈一下我的一些粗略见解。

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指高效率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时下最需要的,才是顺应局势发展的,只有课堂效率提高了,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将“惜时增效,轻负高效”的口号贯彻落实,才能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

我认为要使课堂高效,首先要提高备课的质量,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课堂的预设生成。备教材又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的处理、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定、及教学方案的形成。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还要精心选择和设计课堂练习,精讲精炼,当堂检测,快速反馈。备学生要求教师在课前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等有充分的了解和预见。这样,上起课来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也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意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要注意内容不能太多,目标不能定的太高,否则会适得其反。

第二要注重课堂教学的高效。包括教学活动的高效、教学方法的高效,教学手段的高效、教学问题设计的高效、课堂检测的高效、以及课堂评价的高效。教学活动的高效,要求教师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氛围,创设自主的交流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学方法的高效,要求教师服务于学生,依据教学目标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不能脱离学生原有的基础,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教学手段的高效,是指教师不能抛开课本资源,把多媒体和教具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教学问题设计的高效,是指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通过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检测的高效要杜绝大量的重复作业,也不能只是简单的抄写,对书本知识的搬家,要针对新课布置有效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并及时批改和讲评。课堂评价的高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多元的评价学生,鼓励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要注重评价的结果。第三要提高课后辅导的高效。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辅导策略,实现培优补差的落实到位。注重知识辅导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心里的辅导,消除差生的心里障碍,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学生的习惯也影响着课堂的效率。教师应在平时教学中,向学生讲解传授一些必要的方法、培养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课堂的教学很有帮助。如课前学生会自觉地充分地预习,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节约很多时间,效率也就提高了。

高效课堂的认识与建构 篇7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教师有良好的情绪状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应该是愉快的,精神是饱满的。“亲其师,信其道”,一旦学生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 就很容易接受, 师生间容易擦出理解信任的火花。教师的情绪和精神极易感染学生,当教师由于种种原因烦躁不安地走进教室,打开书本进行教学或操作实验时,学生会感到压抑,使得心理闭锁,阻碍了新信息的输入。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入课堂教学时,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这样思维活跃,更有效地接受信息输入。

二、了解学生,做到因人而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1.了解学生个性。大多数学生学习时盼望得到老师的夸奖,因此,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可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中共同前行。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的竞争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让全体学生能够共同进步。

2.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 ,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凭借已有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减少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既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物理问题, 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的条件

新课标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 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投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其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实现的目标各不相同,避免一概而论。

四、优化教学过程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物理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高效的物理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的物理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

1.课前导入,出示目标。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一进课堂就可以或让学生听听与课文有关的录音或音乐, 或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或展开一段与课文有关的精彩对话,或利用视频短片导入,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设置提纲 ,引导自学。课前写好小黑板 ,课上通过小黑板让学生看,明确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问题,等等。学习目标与自学要求的提出,低年段学生以激励比赛方式为好,因为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讨论 , 合作探究。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与求异性。

五、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

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组织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共享。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教学,对教学很有帮助。

1.导入更吸引人。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应注意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再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兴趣更易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物理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讲台下流露出消极厌烦的情绪或自己做别的事。这种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讲解很难使未亲身经历过的学生感兴趣。运用电教手段,可以通过声、光、色、形,将物理的教授过程直观地、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感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高效生物课堂的建构 篇8

关键词:主体参与 自主探究 反思评价 拓展迁移 启发创新

新课程改革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到了首位,明确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与解读,强调的是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以及严谨务实科学态度的养成。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建构高效生物课堂,我经过自己长期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互助合作 自主探究”的科学探究模式。该模式体现以下几个特点:(1)关注人性,体现人的教育。(2)“问题”至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3)过程即目的,促成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该教学模式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 启发思维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疑则思,有思则明,明则通,通则应变。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实施自主探究 互动合作的前提,也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插图 实验 生活实例 多媒体动画等方式提出既有启发性又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讲到“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时可以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新课的学习,问卷内容围绕男女青春期不同特点设计,问卷的很多问题是学生经历的但不知什么原因又渴望了解的,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主体参与 自主探究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诱发其思维的动机,提高主体参与意识,并不局限于引入新课,而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当然每一节课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始终高度集中,这样就要求我们创设问题有一定的梯度,要围绕重难点突破设计,通常无关紧要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阅读,重难点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例如:

讲到青春期的性发育时:多媒体展示:男女部分生殖器官发育趋势图

讨论:(1)分析图中男女生殖器官 发育趋势,0到9岁性器官的发育 是怎样的?1 0到20岁性器官的发育是怎样的?

(2)对比男女性器官的发育时间,从中能说明什么?

(3)观察周围的同学,青春期男女各自会出现什么特有的生理现象?这些男女各自的特征叫什么?

(4)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学生带着上述问题走向教材,既培养他们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也为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三、交流总结 组织反思评价

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组长在小组活动前,针对教师设计的问题合理进行小组分工,保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在大家意见无法统一时,进行协调。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形成共识,由小组指定一学生归纳整理,对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组间交流会上提出供各组讨论,在集体讨论中,学生会有不同的发现和认识,会有许多相异的思维;这种讨论需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畅所欲言将思维转化为语言,把个人发现转化为全班共同财富;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针对共有的难点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点拨,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评比,使学生认识到团结的力量,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小组活动结束时,教师要给予总结和评价,对表现突出或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评价有助于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为以后的活动奠定更好的基础,还可以弥补书面考试评价的片面性。

四、拓展迁移 启发创新

通过师生互动 交流内化基本知识也在学生的大脑中已初步形成,但怎样把知识纵横联系起来。这时需对知识拓展迁移。该环节教师设计问题尤为重要,要有一定思维广度和深度,同时能够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总结(卫玉)下一篇:节约水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