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

2025-0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精选8篇)

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 篇1

【摘要】

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在基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职能的有效发挥直接关系到农村的民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稳定等,是巩固国家政权的根基所在。作为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的最基层单位,乡镇政府不仅面临着财政供给不足的经济压力,而且还必须承担起全方位为农民群众提供服务的政治责任和社会压力。面对新形势,客观上要求乡镇政府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是职能的重大转变。然而,乡镇政府没有根据农民群众的需要来界定职能,致使乡镇政府的现有职能并没有根本改观。追溯问题的渊源在于压力型体制。为此必须对乡镇政府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即乡镇政府要把职能转移到加强社会管理上来,转移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关键字】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一、乡镇职能定位的必要性

(一)、城乡关系的客观要求

社会经济转型是经济现代化和市场化相互交织的过程,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社会经济转型期政府宏观调控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矛盾。因此,今后能否有效地缓解和缩小城乡差距,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第三步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及其市场化改革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离不开农村,农村也离不开城市。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势在必行。在目前城乡分治的体制下,乡镇以上的各级政府及其财政事实上是围绕城市来运转的,谈发展、讲改革、定政策有意无意地几乎都是以城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细细考量我国发展和改革的历程,这个结论是不难得出的。改变目前在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使用上过多向城市倾斜的政策,从体制上、政策上创造城乡各类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布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大力培育各种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引导城市的工商经济组织向农村延伸和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这标志着我国的城乡关系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种新型城乡关系体制下,必须对乡镇职能进行重新定位。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而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乡镇政府的引导。所以,在后农业税时代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乡镇政府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能定位。乡镇是农村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和机制保证。

二、国外乡镇职能配置的经验和启示

在国外,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较为清晰,机构设置较少,管理形式灵活多样,淡化政治职能,侧重于公共产品服务职能。主要承担对居民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社会事务进行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在经济事务方面,地方政府也不承担主要职责,不直接参与经营,也以提供相应的服务为主。地方政府通过对当地社会提供良好的管理和服务,提供必要的公共基础设施,为当地居民的生活、企业的生产创造一种较好的环境和条件,从而维护和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

三、乡镇职能定位的主要原则

乡镇政府的职能实际上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一个衍生品,它的职能定位应当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政府职能目标指向上的“以人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蕴含的内在价值理念是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一个“负责政府”的具体体现。

二是政府职能价值取向上的“公共性原则”。现代政府的本质特征是公共性,政府权力从本身上讲是一种公共权力,政府权力有主体,这个主体即人民群众,人民是政府的“所有者”,而不是政府的“顾客”。所以,政府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上来。

三是政府职能设定范围上的“有限性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放弃原有的直接干预或横加调控,应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四是政府职能履行效果上的“高效性原则”。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都要求地方政府的管理工作必须高效,这就必然要求各级政府根据新时期的职能定位,通过简政放权、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如提高人员素质和改进职能履行方式等,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成效。否则就会浪费宝贵的资源,影响到其他领域的发展,并影响到自身的形象,降低自身的威信和合法性。

四、新时代乡镇政府主要职能

新时代乡镇职能定位应实现三个转变:即从管制思维向服务思维转变,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全能型”政府转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限型”政府;从人治思维向法治思维转变,增强法律意识;从增长型思维向协调型思维转变,从过去的只注重经济指标向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不同产业、不同区域经济、积累和消费、分配关系、微观经济行为等的协调方向转变。

具体来说,乡镇政府职能应定位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贯彻执行法律政策,不断推进民主建设。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依法行政确保政令畅通;积极深化村务公开、公推公选等基层民主政策,促进村民自治不断推进乡镇民主政治建设;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从配强“班长”入手,加强基层班子建设,切实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率先发展的坚强堡垒。重点抓好国家有关“三农”的政策,做好政策的解读以及落实工作,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改变长期以来被老百姓视为“人治政府”向“法制政府”“服务型政府”转变,从而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

二是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科学制定本乡镇产业发展规划,组织指导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支持农民兴办各种经济实体、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组织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是推行政务公开,扩大农民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建立政务公开信息栏或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公开办事程序、办事依据、办事结果、收费标准及时向群众和社会公开,让老百姓依法享有对乡镇政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不断强化社会的民主监督作用,凡涉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项目建设和大额资金使用,重要人事任免及有关群众切实利益的问题,必须主动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党员和群众的评议监督。

三是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推进政务、村务公开;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管理,及时上报和处理重大社情、疫情、险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乡镇在具体工作中就要抓住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把发展非农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鼓励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把抓好龙头企业、建好服务体系、搞好示范引导作为农村工作的着力点。

四是积极发展公益事业,提供公共服务保障。搞好公共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积极开展社会保障服务工作;发展科教文卫等公益事业,提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信息服务,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让群众共享社会进步成果。

五是大力加强综合治理,有效维护社会稳定。认真调解民事纠纷,化解社会矛盾;制定和完善社会应急机制,提高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畅通民主渠道,保证司法公正、社会廉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五、明确乡镇政府职能的意义

合理定位乡镇政府职能,推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构建和谐乡镇政府职能新机制,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这是新时期乡镇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关系到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当前,要全面落实并完成这一重大任务,关键在农村。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对我们如何加强乡村政权建设,构建和谐乡镇政府职能新机制,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张新光:论我国乡镇的建制规模、职能定位与机构设置;

边维慧:乡镇财政能制度变迁研究;

张厚安:村民自治: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必由之路;

顾建光:中国乡镇问题研究综述与思考; 孙世春:地方政府行政体制的建立及其管理机制;

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 篇2

目前, 我国农村的大局是基本稳定的, 广大农民群众生活祥和, 安居乐业。但稳定之中也有不稳定的因素存在, 作为农村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就应借助国家机器对一切破坏农村稳定的行为进行有效打击, 发挥确保农村稳定的作用。同时, 还要针对辖区内的具体情况, 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通过这种手段来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来为农村的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农村相对城市来说, 经济较落后, 弱势群体较多, 乡镇政府应想办法搞好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工作, 逐步建立以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当务之急是要搞好农村“五保”工作及农村特殊困难户的救助工作。通过这些具体工作的实施, 来实现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目的。

为农村发展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可持续发展包括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像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 首先应搞好人口管理和计划生育工作,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同时搞好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其次, 要保护好各类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不仅数量有限, 而且在一定的时间里难以再生。所以, 我们要想办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减少资源浪费。

二、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和信息的服务及资金支持

我国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的内在经济规律共同起作用。乡镇企业中有相当大部分是由农民投资开办的, 由于农民本身的局限性, 有时无法及时了解国家相关政策, 对市场经济的规律认识不深刻。在这种情况下, 就很有可能盲目投资生产, 引起重大的经济损失, 有时甚至违反了法律。乡镇政府的任务就是把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及时发放到每个乡镇企业, 并负责给予讲解。在市场信息方面, 乡镇政府可以组织大家形成“上网工程”, 通过网络为企业提供市场最新信息。总之, 乡镇政府可以通过专业报纸、杂志、电子网页、资料片和服务电话等方式, 为乡镇企业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引导企业的投资结构和方向。

乡镇企业大多规模较小, 有时由于资金不足, 很难在同大企业竞争中生存下来。因此, 乡镇政府应该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帮助。当然, 这种帮助也是互惠互利的。政府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担保贴息。乡镇政府对企业的资金支持, 主要是通过银行和信用社来具体实施的。当企业需要贷款时, 乡镇政府可以作为担保方, 为企业担保。企业贷款银行返还一定的利息, 政府为向乡镇企业贷款的银行提供利息补贴;二是创新支持。乡镇企业需要高新技术, 提高市场竞争力。政府可以帮助企业请一些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人员, 让他们积极参与企业的咨询活动, 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帮助;三是参展支持。政府帮助乡镇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 加大对企业在市场上的支持力度。参展的企业只要承担部分费用, 其余的费用由政府资助。所有这些, 乡镇政府都应该专门制定资助计划。

三、为广大村民提供农村社会保障服务

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内容。从1991年开始, 已经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进行了商业性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试点, 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仍是一个空白。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 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都是摆在乡镇政府面前相当迫切的问题。当前, 乡镇政府应着重加强农村的养老保险服务、社会救助和农村医疗保险体系的建设。

(一) 加强农村的养老保险服务

农村传统的养老观念是依靠子女来提供保障的,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多子多福, 就是因为当老的时候可以依靠多个子女提供生活保障。但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新一代年轻人接受了各种新的观念和思想, 养老的观念比较淡薄。再加上在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下, 靠子女提供保障已经不太现实了。在这种情况下, 各个乡镇政府应加强对农民的养老保险提供服务, 帮助他们转变观念, 提高农民养老保险意识, 积极建立由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共同出资的养老保险体系。

(二) 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尽管政府努力发展农村经济, 减少农民负担,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农村生活水平还是远远比不上城市, 甚至有的农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乡镇政府与农民的联系是最直接的, 也最了解农民的处境。当农民处于困境时, 乡镇政府应根据当地发展情况和人民生活水平, 及时给予帮助, 解决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乡镇政府应该经常去慰问农民, 把党的关怀及时送给每个农民。当然, 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必须要制定一个适度的保障标准, 即社会保障的均衡点。在这一点上, 要既能够使低收入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制度的保障, 同时又不会丧失努力工作的动力。

(三) 为农村医疗保障提供服务

现在即使是城市居民也有很多看不起病, 更不用提广大农民了。由于繁重的体力劳动, 加之农民生活水平低、营养不够, 农民生病也比较频繁。农村医疗设备落后, 有能力的医生不愿留下, 医生素质远不及城市;许多村级的个体医疗点在利益驱使下置农民生死不顾, 销售假冒伪劣药品, 随意截留病人, 医疗事故发生率很高。所有这些都要求乡镇政府必须加强管理, 为农村医疗保障提供服务。乡镇政府可以建立乡镇卫生院, 在选聘医务人员的原则上是择优录取, 兼顾全面, 提高乡村医务人员的素质;卫生院和医疗点人员安排要统一, 定期交流;乡镇卫生院的医生要懂得当地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并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医生定期到县级综合医院接受新知识的培训及业务考核;同时, 每年还要派年轻医生到市级以上教学医院接受专科学习, 以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 真正为农民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四、为农村发展提供制度及组织保障

实现农村发展, 光靠一个《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几个文件还远远不够, 还必须有一系列的其他配套制度。如每个村都必须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 制定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财务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及计划生育举报制度等等。要制定上述制度, 有些村特别是一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村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为切实解决这个问题, 乡镇政府应采取下派工作指导小组或乡镇干部包村的做法, 帮助村民制定相关制度, 为农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乡镇政府为农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采取乡镇干部包村的做法;二是有针对性地对村干部进行培训, 如培训村会计、村计划生育干部及村治保委员等。通过培训, 能大大提高村民, 尤其是村干部的自治能力, 从而推动农村各项工作的发展, 进而能更好地向村民提供公共服务。

总之, 定位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目的在于通过职能定位, 摆正服务型乡镇政府的位置, 然后采取机构精简和人员分流等改革措施, 建立起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把乡镇政府建设成为真正能为农民提供高效公共服务和有效公共产品的服务型政府。

参考文献

[1]张康之.论政府的非管理化[J].教学与研究, 2000, (7) .

[2]杜学中.政府的市场化[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1, (4) .

[3]顾建光.公共行政转型及其动因分析[J].决策借鉴, 2001, (5) .

[4][美]戴维.奥斯本, 特勒.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

乡镇检察室的职能定位设想 篇3

一、恩施市乡镇检察室情况介绍

2009年3月,经恩施市委批准在全市1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立检察联络室,开展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几年来,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恩施市乡镇检察联络室工作初步形成了以乡镇检察联络室为主体,与基层派出所、法庭、司法所综治办相互协调,直接服务“三农”的乡镇检察联络室工作模式。恩施市乡镇检察联络室共配备人员34人,其中,属于检察正式在编的检察人员17人,乡镇办人员17人。全部有固定办公场所,有常驻工作人员,市财政每年下拨工作经费10万元。

二、我市乡镇检察联络室运行中发挥的作用。

1、立足协查案件充分发挥了“前哨”作用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国家惠农资金、土地征用、资源开发项目和基础建设项目的增多,由此产生的土地征用费、补偿款等各项费用,多由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负责管理发放,易滋生贪污、挪用等职务犯罪,严重影响农村稳定。

检察联络室工作开展以来,全力配合反贪局查办了一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侵害群众利益的职务犯罪案件,有力地维护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中的“前哨”作用充分显现出来。

2、立足犯罪预防充分发挥“屏障”作用

一些乡镇检察联络室在办案的同时,结合检察机关查办的案件,采取以案释法的形式开展职务犯罪预防活动,职务犯罪大幅下降,取得了突出的效果;针对发案单位管理上存在的漏洞积极发出检察建议,完善农村管理;对乡镇、农村重大工程项目,如土地开发征用拆迁补偿等,乡镇检察联络室提前介入,全程跟踪监督,提供有效司法保障;结合村干部职务犯罪的特点、规律进行调研,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防治对策,通过上法制课,推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有效地发挥了检察联络室在预防农村职务犯罪中的屏障作用。

3、立足服务“三农”,发挥保障作用

检察联络室从服务大局出发,积极配合当地党委政府,不断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服务“三农”发展上下工夫。结合“检察干警进万村”活动,开展法制进校园、结对帮扶活动,及时了解掌握社情民意,帮助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三、当前检察室运行的法律依据

一是《人民检察院乡(镇)检察室工作条例》。二是2009年初高检院《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三是高检院《2009-2012年基层人民检察院建设规划》,提出:“坚持工作重心下沉。把检察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阵地前移,深入街道、乡镇、社区,面对面倾听和解决人民群众的诉求,积极探索派驻街道、乡镇、社区检察机构建设。”四是2010年10月1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检察机关延伸法律监督触角促进检力下沉工作的指导意见》。

四、现阶段检察室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依据欠缺。现有基层司法机构体系中,有关基层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的设置及其职能的法律依据比较明确,而派出检察联络室的依据就是高检院制定的《人民检察院乡(镇)检察室工作条例》,而人民法院派出法庭和公安机关派出所的法律地位则分别由《人民法院组织法》和《公安派出所组织条例》确定。《人民检察院乡(镇)检察室工作条例》作为高检院颁布的内部文件,其效力不及法律,不能与人民法院组织法和公安派出所组织条例相提并论,导致了派出检察联络室法律地位不明确、工作得不到有力的法律支持及尊重的尴尬。

2、工作职能刚性不足。首先是职权不够刚性。目前,检察联络室工作主要是以服务、宣传、接待、走访、职务犯罪预防为主,刚性内容不是很足。其次是工作职责不够规范。目前检察联络室中大多数在工作开展与预期相差较大,主要原因除定位存在问题,就是制度建设不到位。工作随意性较大,具体怎么做、做什么也没有明确规定,甚至是做或者不做的随意性也很大,缺乏硬性规范。

3、法律监督职能弱化。检察室作为检察院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职能定位理应以“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为主线,以化解社会矛盾为目的,但实践中,由于职能设置的虚化,多数检察联络室主要从事一些法制宣传、参与综合治理、受理信访举报等一些“软任务”,缺少通过办案化解社会矛盾的“硬任务”,工作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不强。

4、履职能力、手段不足。主要体现在收集、发现职务犯罪线索的能力和手段不够;对公安派出所、法庭的监督能力,主要是通过走访等发现线索,缺少其它的手段,要监督它总要知道它在干什么,那么怎么知道它在干什么,目前具体的监督的方式不明确。

五、关于检察室建设的设想

(一)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调查发现在乡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检察机关在其中提供法律服务,强化法律监督,有效预防职务犯罪,设置乡镇检察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忽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预防工作,教训将十分深刻,如汶川在重建中忽视了职务犯罪的预防,在短短的几年建设中就有343名干部因职务犯罪被检察机关查处。

根据乡镇办的意见,结合现阶段检察室工作实际,建议:乡镇检察室的机构应为副科级单位,每个检察室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一名,工作人员2-3名。

(二)职能定位。

1、收集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利用人民群众的信息优势,及时发现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线索,特别是涉及土地征用、征地补偿,政府专项资金拨付,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管理等环节出现的职务犯罪案件线索,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给农民群众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侵犯人权造成严重后果的职务犯罪案件线索,配合反贪和反渎部门进行查处,让最为群众痛恨的农村贪污腐败行为无处可遁。

2、职务犯罪预防职能。赋予检察室职务犯罪预防职能。针对可能滋生犯罪的经济领域,协助政府部门提高对法律政策的把握能力,规范干部的行政行为,协助基层管理组织从制度上遏制腐败,积极推广、完善先进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在刑事犯罪预防工作中,配合地方党委,整合各种资源,督促涉案单位和犯罪易发单位完善管理,从源头上遏制犯罪发生。建立有效而反应迅速的职务犯罪预防网络。

3、法律监督职能。加强对公安机关和人民法院派出机构执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对工作中发现的派出所、法庭执法不公正、不规范问题及时处理和纠正。对公安和人民法院工作人员涉嫌玩忽职守、贪赃枉法的,要依法及时介入调查。

4、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稳定职能。发挥检察室的“窗口”作用,通过受理举报、控告、申诉工作,主动与司法所、派出所加强沟通和配合,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同时要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工作。

5、监督并配合社区矫正工作。深入社区矫正组织,配合矫正执行主体确定矫正的重点、制定有效的矫正方案。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督促对矫正对象的登记分类、教育管理、考核奖惩等制度的落实,接受被矫正对象及其家属的控告,纠正不当的执行行为,维护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篇4

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乡镇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甚至是经营型转变提出了紧迫的要求,也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和机遇。如何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转变作风、强化服务,是摆在乡镇一级基层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乡镇职能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对乡镇职能转变提出了新要求。乡镇机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其职能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随着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乡镇的一些职能已经不能适应各种新出现的情况,一些新的职能需要重新增添。

2、县域经济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乡镇职能转变。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亮特色经济。这就要求乡镇转变传统的粗放农业管理方式,增强规划和经营意识,为农民提供从产前到销售的具体指导和服务,而目前的乡镇职能对此却无具体的要求。

3、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行是乡镇职能转变的助推器。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行使农民负担减轻,乡镇由原来找农民“收粮催款”,变成向农民发放“粮食直补、粮种补贴、农机补贴”,由索到予,乡镇工作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

二、对乡镇职能的基本定位。

在一份转型经济国际比较经验的专题报告中,世界银行提出了界定政府活动范围的3条原则。第一,政府应当大幅度减少在社会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流通过程中的直接参与职能,除了国防、初级教育等少数例外,应当允许和鼓励企业来承担这些职能。第二,政府应当停止对私营合法商业活动的限制和直接控制,同时应当致力于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性,为私营部门发展和竞争提供一个健全的法律和体制环境。第三,政府应当为社会成员中最需要保护的脆弱群体提供生活保障。参考这3条原则,乡镇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改进调控和服务经济的方式,依法规范行政行为,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上,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基层组织四大职能上,从而建立精简、效能、便民的乡镇工作运行机制,逐步实现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甚至经营型的转变。

三、乡镇干部的“两个转变”是乡镇职能转变的基础。

乡镇干部必须做到“两个转变”,为乡镇职能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

1、转变观念。一要转变计划经济的观念,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二要转变“官本位”思想,树立民本观念。三要转变自以为是的观念,树立开放的观念。四要转变“人治”的观念,树立民主法制观念。

2、转变作风。乡镇应该紧紧抓住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这一重点,加快干部角色转换,切实搞好服务,以服务架起政府与农民的纽带,实现乡镇职能的根本性转变。在服务方式方法上,应有4条基本原则:一是服务的指导性。在为群众服务上代办不包办,指导不强迫。二是服务的有限性。应延伸乡镇服务的手臂和触角,加快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服务体系。三是服务的群众性。真正把群众所想所盼、急需急用作为服务的重点。四是服务的长效性。把服务工作具体化和制度化,使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造服务型政府 推进乡镇职能转变工作

乡镇工作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工作的基石。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如何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职能作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我们提出了“打造服务型乡镇政府,培养技能型乡镇干部”这一口号,为乡镇职能转变工作探索了一些有益经验。

一、依据产业特色,合理设置机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乡镇“七站八所”,使乡镇工作很难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为农民提供服务。“条块”分割的工作机构肢解了乡镇政府的职能。我们结合实际,打破过去工作模式,突出服务发展职能,对乡镇内设机构进行了重设和理顺,按综合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主导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分类组建了新的乡镇工作机构和服务机构,形成了乡镇机构职责清晰、目标明确、统一管理的新格局。目前牞全区17个乡镇内设机构除垂直管理机构外,全面进行了重新组合,统一划分为党政综合管理和经济社会服务两大块,主要设“一办二所三中心”,即党政综合办公室、财政农经服务所、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所、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社会事业服务中心、村镇建设服务中心。经过合理调整,全区乡镇内设机构由原来的160多个减少到110多个。乡镇工作力量已明显集中到产业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服务方面。

二、强化技能培训,力促干部转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乡镇干部队伍,既是适应乡镇职能转变和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又是推进乡镇改革的重要前提。面对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干部素质与能力不适应的问题,我们制定出台了有关培养技能服务型乡镇干部,建设技能服务型乡镇政府的实施办法,把干部培训作为乡镇职能转变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整合培训资源,筹措培训资金,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农村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目前,全区各乡镇已采取分散和集中培训方式累计培训干部8000多人次。二是编写实用技术手册。组织涉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编写了《乡镇干部实用技术手册》,乡镇干部人手一册。三是组织开展了以农牧、林果、水利、财税、司法、劳务、人口与计划生育七个比赛项目为重点的乡镇干部服务技能“大比武”活动。四是建立以考促学制度。五是实行干部服务技能特长公开制。

三、坚持上下联动,优化干部资源。乡镇职能转变涉及到方方面面利益和关系的调整,必须统筹考虑。为此,我们首先是科学配备领导班子,精减领导职数。全区乡镇领导职数由之前的185名减到140名,乡镇党政班子正职领导由原来的34名减少为23名。精减后的领导班子在班子结构、人员组成、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等方面都比过去更加合理。其次是优化组合干部队伍。适应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要求,实行按产业或工作项目将干部编组定岗,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三是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机制。四是对在竞争上岗中岗位发生变化的干部实行“三变三不变三鼓励”的优惠政策。即变工作岗位、不变干部身份,变工作职能、不变原职务职级,变分配方式、不变开支渠道,鼓励乡镇干部自担风险、带薪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或承建农业科技示范园,鼓励干部带薪从事民营经济、创办企业,鼓励干部带薪到农村和街道社区担任职务。五是妥善分流富余人员。

四、创新工作模式,完善服务机制。积极理顺工作运行机制,推行“集中式办公,窗口式服务”,工作模式由“分散服务”向“集中服务”转变。一是建立区域服务网络。以乡镇行政服务中心为依托,协调引导区直部门驻地站所建立服务窗口,实行“一窗受理,部门联动”。二是设立村级“为民服务站”。以驻村技术指导员和乡镇干部、村委会干部为骨干,动员和吸收农民技术能手、科技示范户、党员、知识青年等参与其中。三是实施每周“3+x”工作制度。规定乡镇干部每周不少于3天到村“为民服务站”工作。其他(x)时间深入乡镇、村、企业了解掌握情况。四是区直部门服务范围延伸。选聘有相应特长的干部职工,担任农村技术指导员、企业助理、科技助理、平安助理等,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服务工作。五是配套出台相关制度。六是完善考核机制。

五、转移工作重心,促进经济发展。在乡镇职能转变试点工作中,各乡镇在五个方面下功夫,促进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一是在产业建设上下功夫。突出区域特色,为农民群众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使全区农业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二是在发展劳务经济上下功夫。我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充足,常年绝对剩余劳动力在10万人以上。依托这一优势,各乡镇将劳务输转作为乡镇工作中最大的项目来运作,引导和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和农民增收的双赢效果。三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上下功夫。抓住国家财政性建设资金向农村倾斜的机遇,锲而不舍抓项目、引资金、争投入,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四是在培育市场主体上下功夫。坚持把培育市场主体作为全区乡镇职能转变的主攻方向,积极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还培育了一批产业强村和种养加、产运销专业大户。五是在示范引导上下功夫。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各乡镇普遍采取组建农业产业协会等措施,通过协会给群众做好示范,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目前,全区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39个,协会专业门类齐全,通过农协会提供信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有效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我是乡镇机关的事业编制干部,在乡镇工作了10年,根据我的理解,答复如下:

乡镇工作的特点

一乡镇机关是最基层的政府机关,直接面对广大群众,是各项方针政策的最终落实者.二乡镇机关最需要的是务实,要扎实的为群众做实事,造福群众.在当今社会急剧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矛盾问题随之而来,群众上访与集体上访事件增多,如何协调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调解群众之间的矛盾是乡镇干部必须具备的本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工作.三当前在农村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土地承包方面.因为新的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民耕种的土地经营权30年不变,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这导致有些农民新增人口却不能及时增加耕地,矛盾突出.这是我在农民矛盾纠纷调解中遇到的比较普遍的案例.以上答复,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还有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的问题。

新农村的可能性不会很大,因为去年这个选题已经被其他省份考了,山东一般不会考别人考过的。乡镇工作,以我的理解,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待遇和工作不成比例、基层农村干群关系僵化、乡镇干部对农村建设裨益不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可以归结的、拔高到新农村建设中,但是更加贴近实际工作。

要求有政策性,简单的五个字就可以概括“为人民服务”。这个应该更加贴近于中央对农村工作的思路。

既然乡镇招考明确提出单独命题,这就有一个机会和一个陷阱在里面。机会是,如此一来范围大大缩小,准备起来相应充分一些。但是单独命题后,阅卷相应要严格一些,分数更不好拿。

个人见解,抛砖引玉了。

浅谈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乡镇机构改革的核心是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得如何,事关行政效率,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税费改革直至取消农业税,为乡镇政府按现代行政管理模式转变职能提出了客观要求,提供了有利条件。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付出艰辛探索,做扎实的工作。这里,就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明确转变职能方向

《国务院关于做好2004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加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温家宝总理强调乡镇政府要“把主要精力转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这就为乡镇政府转变职能指明了方向。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政府有三个明显特点。一个是行政职能不全。由于设在乡镇的站所基本上“三权在上”,经济调节的功能小。另一个是自主权小。乡镇政府的决策受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制约较大,基本是按上面部署抓落实,上级部署啥抓啥。再一个是手段少。乡镇政府行政执法权、行政处罚权很小,抓工作难以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最基层政府的特点决定,其职能总的应是在落实国家经济调节相关政策措施,协助上级行政执法部门搞好市场监管的同时,加强乡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乡镇政府应循转变职能方向,认真解决职能越位、错位、缺位问题,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吉林省一些地方转变乡镇政府职能,重点在“两还”、“一剥离”、“四加强”上下了功夫。即:从催种催收退出来,还农民经营自主权;从直接管理村级事务退出来,还村民自治权;将适于市场运作的事务从政府工作中剥离出来,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帮助农民拓宽生财之道;加强公共事业基础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积极扶持弱势群体;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维护农村稳定。在改革实践中坚持这样探索下去,必将收到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互动效应。

要把握好方向,积极稳妥地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主要应把握好四点。一是积极主动。乡镇政府转变职能,关键在于乡镇干部特别是领导者的积极主动性。应引导乡镇干部自觉转变观念,打破“全能政府”观念,树立“有限政府”观念,改变“全面控制”的做法,主动从不应该管的事务中退出来;破除“政府至上”的观念,树立服务的观念,从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走出来,把主要精力用在为经济发展服务上;矫正片面对上负责的政绩观,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到建设服务型政府上来。二是循序渐进。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不能一蹴而就,应尊重客观规律,根据客观可能逐步进行。三是从本地实际出发。乡镇间参差不齐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决定,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在客观条件上有高有低,在步伐要求上也应有快有慢。四是在改革中推进。应把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统一起来,根据必须行使的职能“量体制做”,设机构,定岗定员,使转变职能与机构改革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培育和发展相关社会组织

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基本途径是放权于社会。乡镇要将适于市场运作的事务从政府职能中剥离出去,需要社会组织以足够的能量承接下来。因而应按“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管理目标模式,在精简机构的同时,培育和发展相关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等社会组织,以其自治、自律等特点,处于政府与农民、政府与市场、农民与市场之间,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在市场经济中,为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要下放一些资源控制权。但在一些公共领域,市场机制会出现失灵,政府又无力包揽下来,就需要一种介于政府与市场、公共与利益个体之间的社会组织来承担这些职能。行业协会以其在会员间的公正、公平,社会中介以其在市场主体间的公正、公平,可依法发挥相应的管理、监督、公证等职能作用,促进有序竞争,维护市场秩序。社会组织通过承担政府不该管的事或管不了的事,为政府和市场提供多种服务,成为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转变职能不可替代的社会力量。

培育和发展相关社会组织,应从乡镇政府和农村两个实际出发,上下配合,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第一,政府主动“瘦身”,放权于社会。政府把可剥离的管理权下放给社会,社会服务组织才能有发展的空间。政府瘦身放权,是一场行政管理的重大变革。一方面要把不该管、管不好的事情,根据可能,逐步交给社会组织去办。另一方面,要下决心撤掉不该设的机构,精简不该设的岗位,从根本上克服人浮于事、没事找事做、挤占社会组织发展空间等倾向。政府放权于社会,乡镇政府需要作出努力,但主要在于县以上政府的相关部门。这些部门的原有职能,基本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按政府配置资源的模式形成的。应在行政体制改革中,下决心简政放权,为社会服务组织的发展提供宽松空间和有利条件。

第二,拆除“官办”门槛,坚持以民间组织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类型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得到长足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一大“先天不足”是“官办”色彩浓厚。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多数是由政府部门牵头设立的,人员来自机关或下属事业单位,往往按政府部门的意愿开展业务活动,不注意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市场效应。对于官办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等机构,应纳入行政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中,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将需要政府办的服务机构全面规范,净化职能,脱掉行政色彩,完全依据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运作。对于适合民间办的,应借鉴国企改革经验,全面进行体制转换,逐步实现民办化。同时,应在人才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扶持民间社会服务组织的发展,从而以政府小的付出,实现社会化的大服务。

第三,由小而大,在发展中整合。乡镇政府面向农村培育社会服务组织,应根据相关资源条件,由小抓起,由不规范的雏形抓起。农村中以能人带动型、专业户集聚型的专业协会、研究会,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供销等服务,并减轻了乡镇政府工作负担。应以此为基础,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服务组织。

第四,以城带乡,统筹推进社会服务组织发展。设在大中城市的服务、培训、监督、公正、认证等社会服务机构,应面向周围农村张开服务网。这样,既可为乡镇政府转变职能创造宽松环境,又可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设在城市的社会服务机构向农村张网,是要有投入的。政府应通过一定的扶持,支持社会化服务业下乡。

三、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

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并弥补市场机制失灵的国家财政。为确保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弥补市场的失灵,政府要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乡镇政府要把主要精力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特别是要强化缺位明显的公共服务职能,必须增加公共财投入。国家确立的农村综合改革目标之一,就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和财政制度,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有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但除发达地方外,县乡两级财政较困难,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很低。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必须由上而下,统筹考虑,采取相应措施。

首先,应加大上级财政面向农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为实现以公共财政支持公共服务,县级以上财政应设专项资金,通过转移支付方式,用于面向农村的公共服务业,重点应该用于扶持五个领域的公共服务。即:农业、牧业等技术推广;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建设和农民培训;交通、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面向农村增加公共服务的专项投入,既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又可解决乡镇功能不全在转变职能上遇到的困惑。

其次,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县乡财政收入。面向农村建立公共财政制度,根本的途径是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县乡财政收入。在产业政策上,应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合理空间。农业产后部门,尤其农副产品加工部门,今后上项目,应布局在县(市)城区及小城镇。这样,不仅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也有利于农民增收。

第三,建立节约型政府。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开元与节流并重。有些地方乡镇财政拮据,但并没有抑制住开支的膨胀,其节省开支的潜力远远大于精简人员。在解决“食之者众”的同时,还应解决食之者“奢”的问题。建立节约型政府,应以治奢作为突出口,将思想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统一起来,努力集约开支,调整支出机构,增强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扶持力度。

四、围绕依法行政目标加强法制建设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需要理论上的探讨,也需要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这其中就包括法律问题。应以十年基本建成法制政府的目标要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实现政府职责法制化,行政行为法制化。

第一,依法规范国家公权力。随着法制建设工作的深入,国家公权力在制衡关系上得到加强,公权力受到一定约束。但按建设法制政府的要求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还应依法进一步规范国家公权力。首先,应依法进一步规范县级政府权限。乡级作为基层政府,基本是按上级政府的部署工作,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上而下压下来的任务。往往出现上边越位它越位,上边错位它错位。应进一步规范上级特别是县级政府职责,防止不问基层实际,一刀切式的往下压任务。其次,规范县级及其以上行政主管部门与乡镇政府的关系。有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凭借具有在农村兴办事业的财力、物力及掌握的人权,向乡镇政府下达工作任务。部门下达任务,很少考虑农村工作全局和基层实际,往往影响农村工作统筹安排,影响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规范这种“条块”关系,应考虑五点。其一,对乡镇政府工作部署,由县级政府“一个漏斗向下”,有关部门不能面向乡镇政府部署工作。其二,对乡镇工作考核,应由县级政府按国家的相应规定,统一确定考核内容,设定考核指标。政府有关部门不能对乡镇政府工作进行考核、设奖。其三,部门在农村兴办事业,应与乡镇政府各负其责,防止部门以督查者对乡镇政府指手划脚。其四,用于农村的财力、物力,尽可能由县级政府统一掌握。在财力、物力分配使用上,应当公开透明。其五,设在乡镇的事业站所,应强化当地政府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双重领导,由乡镇政府定期组织服务对象评议事业站所工作,并作为对事业站所业绩考核的基础。从而使事业站所的服务工作既能突出行业特点,又能符合当地需要。

第二,依法规范行政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在政权建设上相继清除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错误观念和做法。但在一些地方以行政手段在基层搞形式、摆花架子之类的做法,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解决,乡镇政府难以分神于公共服务。在依法规范行政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上,应加强“四个控制”。一是控制会议数量和质量,防止将“落实”演绎为繁衍会议。二是控制文件的数量和质量,特别应防止“政出多门”,使基层无所适从的问题。三是控制检查评比。依法精选有实效的评比活动,取消形式主义的检查评比。四是控制奖励。奖励是广泛使用的激励手段。但一部分乡镇,财政拮据,甚至举债维持运转,而先进乡镇的奖牌、奖状挂满“会议室”的墙壁。应依法规范,提高奖励效应,减轻基层政府压力。

第三,依法维护社会法人和农民的权益。维护社会法人和农民权益,是建立有限政府、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应制定农民权益保障法,进一步落实村民自治法,加强执法监督,防止乡镇及其以上政府职能越位、错位,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几热点:

1:新农村建设问题

2:合作医疗问题

3:占地问题

4、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

5、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乡风文明)

6、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乡镇干部的作用(政府诚信)

农业科技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作用.以自主创新为大背景,结合发展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作文章.几点看法:

一是基层政府的欠债不还问题.原因是近几年来,部分乡镇财政紧张,一些如吃喝招待工程建设等费用,不能按时归还,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降低了在群众中的威信,政府成了抗帐大户,甚至为此走上了被告席.二个题目可能是政府做好事如何取得群众理解支持的问题.如今在乡镇机关,想做一件好事实事,必然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造成群众的不信任不理解,发生许多现实的棘手的矛盾,如何解决已成为乡镇干部的必备的本领.我的分析,不知大家认为是否有道理.文章一

乡镇机构改革的核心是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得如何,事关行政效率,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税费改革直至取消农业税,为乡镇政府按现代行政管理模式转变职能提出了客观要求,提供了有利条件。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付出艰辛探索,做扎实的工作。这里,就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明确转变职能方向

《国务院关于做好2004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加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温家宝总理强调乡镇政府要“把主要精力转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这就为乡镇政府转变职能指明了方向。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政府有三个明显特点。一个是行政职能不全。由于设在乡镇的站所基本上“三权在上”,经济调节的功能小。另一个是自主权小。乡镇政府的决策受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制约较大,基本是按上面部署抓落实,上级部署啥抓啥。再一个是手段少。乡镇政府行政执法权、行政处罚权很小,抓工作难以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最基层政府的特点决定,其职能总的应是在落实国家经济调节相关政策措施,协助上级行政执法部门搞好市场监管的同时,加强乡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乡镇政府应循转变职能方向,认真解决职能越位、错位、缺位问题,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吉林省一些地方转变乡镇政府职能,重点在“两还”、“一剥离”、“四加强”上下了功夫。即:从催种催收退出来,还农民经营自主权;从直接管理村级事务退出来,还村民自治权;将适于市场运作的事务从政府工作中剥离出来,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帮助农民拓宽生财之道;加强公共事业基础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积极扶持弱势群体;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维护农村稳定。在改革实践中坚

持这样探索下去,必将收到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互动效应。要把握好方向,积极稳妥地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主要应把握好四点。一是积极主动。乡镇政府转变职能,关键在于乡镇干部特别是领导者的积极主动性。应引导乡镇干部自觉转变观念,打破“全能政府”观念,树立“有限政府”观念,改变“全面控制”的做法,主动从不应该管的事务中退出来;破除“政府至上”的观念,树立服务的观念,从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走出来,把主要精力用在为经济发展服务上;矫正片面对上负责的政绩观,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到建设服务型政府上来。二是循序渐进。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不能一蹴而就,应尊重客观规律,根据客观可能逐步进行。三是从本地实际出发。乡镇间参差不齐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决定,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在客观条件上有高有低,在步伐要求上也应有快有慢。四是在改革中推进。应把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统一起来,根据必须行使的职能“量体制做”,设机构,定岗定员,使转变职能与机构改革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培育和发展相关社会组织

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基本途径是放权于社会。乡镇要将适于市场运作的事务从政府职能中剥离出去,需要社会组织以足够的能量承接下来。因而应按“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管理目标模式,在精简机构的同时,培育和发展相关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等社会组织,以其自治、自律等特点,处于政府与农民、政府与市场、农民与市场之间,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在市场经济中,为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要下放一些资源控制权。但在一些公共领域,市场机制会出现失灵,政府又无力包揽下来,就需要一种介于政府与市场、公共与利益个体之间的社会组织来承担这些职能。行业协会以其在会员间的公正、公平,社会中介以其在市场主体间的公正、公平,可依法发挥相应的管理、监督、公证等职能作用,促进有序竞争,维护市场秩序。社会组织通过承担政府不该管的事或管不了的事,为政府和市场提供多种服务,成为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转变职能不可替代的社会力量。

培育和发展相关社会组织,应从乡镇政府和农村两个实际出发,上下配合,采取综合性的措施。第一,政府主动“瘦身”,放权于社会。政府把可剥离的管理权下放给社会,社会服务组织才能有发展的空间。政府瘦身放权,是一场行政管理的重大变革。一方面要把不该管、管不好的事情,根据可能,逐步交给社会组织去办。另一方面,要下决心撤掉不该设的机构,精简不该设的岗位,从根本上克服人浮于事、没事找事做、挤占社会组织发展空间等倾向。政府放权于社会,乡镇政府需要作出努力,但主要在于县以上政府的相关部门。这些部门的原有职能,基本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按政府配置资源的模式形成的。应在行政体制改革中,下决心简政放权,为社会服务组织的发展提供宽松空间和有利条件。第二,拆除“官办”门槛,坚持以民间组织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类型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得到长足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一大“先天不足”是“官办”色彩浓厚。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多数是由政府部门牵头设立的,人员来自机关或下属事业单位,往往按政府部门的意愿开展业务活动,不注意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市场效应。对于官办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等机构,应纳入行政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中,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将需要政府办的服务机构全面规范,净化职能,脱掉行政色彩,完全依据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运作。对于适合民间办的,应借鉴国企改革经验,全面进行体制转换,逐步实现民办化。同时,应在人才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扶持民间社会服务组织的发展,从而以政府小的付出,实现社会化的大服务。第三,由小而大,在发展中整合。乡镇政府面向农村培育社会服务组织,应根据相关资源条件,由小抓起,由不规范的雏形抓起。农村中以能人带动型、专业户集聚型的专业协会、研究会,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供销等服务,并减轻了乡镇政府工作负担。应以此为基础,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服务组织。

第四,以城带乡,统筹推进社会服务组织发展。设在大中城市的服务、培训、监督、公正、认证等社会服务机构,应面向周围农村张开服务网。这样,既可为乡镇政府转变职能创造宽松环境,又可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设在城市的社会服务机构向农村张网,是要有投入的。政府应通过一定的扶持,支持社会化服务业下乡。

三、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

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并弥补市场机制失灵的国家财政。为确保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弥补市场的失灵,政府要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乡镇政府要把主要精力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特别是要强化缺位明显的公共服务职能,必须增加公共财投入。国家确立的农村综合改革目标之一,就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和财政制度,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有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但除发达地方外,县乡两级财政较困难,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很低。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必须由上而下,统筹考虑,采取相应措施。

首先,应加大上级财政面向农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为实现以公共财政支持公共服务,县级以上财政应设专项资金,通过转移支付方式,用于面向农村的公共服务业,重点应该用于扶持五个领域的公共服务。即:农业、牧业等技术推广;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建设和农民培训;交通、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面向农村增加公共服务的专项投入,既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又可解决乡镇功能不全在转变职能上遇到的困惑。其次,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县乡财政收入。面向农村建立公共财政制度,根本的途径是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县乡财政收入。在产业政策上,应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合理空间。农业产后部门,尤其农副产品加工部门,今后上项目,应布局在县(市)城区及小城镇。这样,不仅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也有利于农民增收。第三,建立节约型政府。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开元与节流并重。有些地方乡镇财政拮据,但并没有抑制住开支的膨胀,其节省开支的潜力远远大于精简人员。在解决“食之者众”的同时,还应解决食之者“奢”的问题。建立节约型政府,应以治奢作为突出口,将思想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统一起来,努力集约开支,调整支出机构,增强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扶持力度。

四、围绕依法行政目标加强法制建设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需要理论上的探讨,也需要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这其中就包括法律问题。应以十年基本建成法制政府的目标要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实现政府职责法制化,行政行为法制化。第一,依法规范国家公权力。随着法制建设工作的深入,国家公权力在制衡关系上得到加强,公权力受到一定约束。但按建设法制政府的要求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还应依法进一步规范国家公权力。首先,应依法进一步规范县级政府权限。乡级作为基层政府,基本是按上级政府的部署工作,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上而下压下来的任务。往往出现上边越位它越位,上边错位它错位。应进一步规范上级特别是县级政府职责,防止不问基层实际,一刀切式的往下压任务。其次,规范县级及其以上行政主管部门与乡镇政府的关系。有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凭借具有在农村兴办事业的财力、物力及掌握的人权,向乡镇政府下达工作任务。部门下达任务,很少考虑农村工作全局和基层实际,往往影响农村工作统筹安排,影响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规范这种“条块”关系,应考虑五点。其一,对乡镇政府工作部署,由县级政府“一个漏斗向下”,有关部门不能面向乡镇政府部署工作。其二,对乡镇工作考核,应由县级政府按国家的相应规定,统一确定考核内容,设定考核指标。政府有关部门不能对乡镇政府工作进行考核、设奖。其三,部门在农村兴办事业,应与乡镇政府各负其责,防止部门以督查者对乡镇政府指手划脚。其四,用于农村的财力、物力,尽可能由县级政府统一掌握。在财力、物力分配使用上,应当公开透明。其五,设在乡镇的事业站所,应强化当地政府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双重领导,由乡镇政府定期组织服务对象评议事业站所工作,并作为对事业站所业绩考核的基础。从而使事业站所的服务工作既能突出行业特点,又能符合当地需要。第二,依法规范行政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在政权建设上相继清除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错误观念和做法。但在一些地方以行政手段在基层搞形式、摆花架子之类的做法,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解决,乡镇政府难以分神于公共服务。在依法规范行政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上,应加强“四个控制”。一是控制会议数量和质量,防止将“落实”演绎为繁衍会议。二是控制文件的数量和质量,特别应防止“政出多门”,使基层无所适从的问题。三是控制检查评比。依法精选有实效的评比活动,取消形式主义的检查评比。四是控制奖励。奖励是广泛使用的激励手段。但一部分乡镇,财政拮据,甚至举债维持运转,而先进乡镇的奖牌、奖状挂满“会议室”的墙壁。应依法规范,提高奖励效应,减轻基层政府压力。第三,依法维护社会法人和农民的权益。维护社会法人和农民权益,是建立有限政府、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应制定农民权益保障法,进一步落实村民自治法,加强执法监督,防止乡镇及其以上政府职能越位、错位,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乡镇企业的变迁

上世纪80年代初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一度国民经济三分有其一。

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 篇5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是我国原有的政府职能明显落后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乡镇政府作为我国基层的政府机构,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机构设置仍然是目前的基本模式,与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已经无法适应目前乡镇发展的新形式。加强乡镇政府行政管理的研究,有利于保证根据时代的要求,重新确定乡镇政府的职能结构,促进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从而对加强新农村改革的深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镇政府 职能转变 发展历程 制约因素

一、我国乡镇政府职能定位和发展历程

乡镇政府“上联国家、下接乡村社会”的独特纽带地位决定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从构建和谐农村过程中国家政权机关发挥的实际作用来看,乡镇政府与广大农民的期盼还有一定的距离。换言之,构建和谐农村必须从调整、转变乡镇政府的职能开始。

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建国时期。发展至今,大致有三个发展阶段。形成和发展时期是建国时期到人民公社运动前;1958年到1983年为人民公社的政社合一制时期;1978年到现在,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的时期。

二、加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乡镇政府是我国基层的政府,它代表国家直接面向广大农村,肩负着极其繁杂而又十分具体的工作任务。因此,乡镇政府的职能对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乡镇政府是直接面向农村的基层的政府,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对于成功地建设新农村至关重要。因此,正确、充分、有效地发挥乡镇政府的职能以及加强乡镇政府自身的规范管理,更好地履行起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加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是我国基层政权建设的必然趋势。乡镇政权是我国政权体系的基础,是我国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延伸,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担负着重任,它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农村的执行,关系到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民主政治权利与自由的保障,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农村各项工作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才能从理论上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提供解决的对策。

(二)加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

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迫切要求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管理的作用。市场不是万能的,对有些方面的调节会出现失灵,政府应弥补市场缺陷。农村的生产发展需要乡镇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农民的生活改善需要乡镇政府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乡村文明的建设需要乡镇政府加以推进,乡村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需要乡镇基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三)加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是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

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乡镇政府应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农村民主建设的发展需要基层政府加以推进,加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引导村民自治,有利于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我国乡镇政府职能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生产水平低下,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广大贫困山区,农业生产工具基本上是原始农具,牛耕、人拉、人背、人耕司空见惯,现有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设施陈旧,年久失修,很难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农业布局、结构不合理规模上不去,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想尽快改变,离不开乡镇政府的有效管理。目前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着许多问题,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发展跟不上、乡镇政府职能责任不统一、工作队伍素质低等。

(一)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跟不上

1.“抓什么”,头绪不清晰。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政府没有了“催粮催款”,以往的主要工作突然消失了,许多乡镇干部认为肩上的担子轻了,无法跳出以往工作模式的桎梏,究竟该“抓什么”,难以理清思路。

2.“放下抓”,官架放不下。一些乡镇干部“官本位”观念还很浓、“衙门”思想还很重,总认为自己住的是“衙门”,吃的是“皇粮”,当的是“官”,比普通百姓要高人一等。在农村工作中,往往放不下“官架”,放不开手脚,不愿意直接面对农民,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

(二)责任权力不统一

1.职能无限小。乡镇政府的许多行业部门脱钩上挂,乡镇政府的职能逐步弱化,管理教育、文化、卫生、科技及财政、民政、治安、司法、计划生育等职能基本落空,乡镇管理职能的明显弱化,使乡镇职能处于一个“空架子”的状态。

2.管理难度大。职能弱化了的乡镇基层政府,没有了多少管理职能,其“人事权”和“威信”也相应的大打折扣,使乡镇政府对各个部门和所在行政区域的各个单位的组织协调和统筹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乡镇的行业部门一旦与乡镇政府脱钩上挂后,由于人事、财政、工作等都不再受乡镇政府管理,经常出现乡镇的不少部门和单位常常各自为阵,在管理上,组织协调难度非常大。

3.责任处处有。乡镇政府的职权职能无限小,承担的责任却无限大,该做的事无力做,不该做的事则随时有人找上门来。一个乡镇的群众,无论遇到什么矛盾问题,无论事情的大小巨细,无论该不该乡镇负责解决,无论乡镇能不能够解决,往往首先要找的对象就是乡镇政府。特别是有的职能部门把权力上收后,矛盾和责任却也不例外地下推给乡镇政府。

(三)工作队伍素质低

1.文化水平不高,供养人员过多。目前乡镇政府的工作队伍素质却比较低,首先表现在文化水平不高。在现有乡镇干部职工中中专及以下人员多、招聘人员多,即使是近几年分配的大学生也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他们常常出现对政策的理解不透彻,对政策的精神说不清道不明。乡镇政府的工作队伍,除了素质偏低外,还存在供养人员过多、人浮于事的毛病。

2.专业技术不强。目前,农民非常需要的就是农业生产技术。这对乡镇政府来说,却比较紧缺,科技服务队伍没有形成,与现代农业不相适应,与老百姓的需求不相适应。

3.服务意识较差。不少乡镇干部对“三农”的服务意识比较淡薄,据调查表明,不少乡镇政府没有将对农服务提上足够的议事日程,在一年的工作安排中,没有对服务的工作计划、具体安排、落实部署等。还有部分干部对服务的意识相当淡薄,有农民找上门来问这问那,采取淡漠的态度,匆匆应付一下,以尽快打发了之。

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对策和建议

乡镇政府要实现职能转变,就得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理顺乡镇管理体制,建立起权责对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心协力的乡镇工作体制;要理顺管理秩序,建立起上下配套、运转协调的乡镇工作运行体系。

(一)转移重心,强化服务,解决乡镇“事该怎么干”的问题

加快乡镇工作重心的转移,由过去的安排生产、催粮催款、大包大揽向加强行政引导、提供公共服务和发展社会事业转移,乡镇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到抓服务、抓产业、抓稳定上来。

1.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突出特色,壮大乡镇经济实力。

3.维护稳定,积极为民排忧解难。

(二)权责统一,协调推进,解决乡镇“权责怎么分”的问题

按照“强基层、稳基础”和“权责统一”的原则和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精神,解决乡镇政府责任权力不统一的问题,使乡镇政府都既有权又有责,任务与手段相协调,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1.下放。

2.联动。3.优化。

(三)强化培训,优化配置,解决乡镇“队伍怎么建”的问题 乡镇干部处在基层工作第一线,直接面对群众和服务群众,他们的服务水平、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到党和人民政府的形象,直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直接影响到乡镇政府职能的发挥。如何通过加强乡镇工作队伍建设,使乡镇干部工作作风在农村工作一线得到转变,工作责任得到落实,具体问题得到解决,干部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是乡镇职能转变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1.转变思想观念。

2.转变工作作风。

3.提高业务技能。

4.减少富裕人员。

5.优化人员配置。

五、我国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定位

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视角来分析我国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主要侧重于社会管理。其中以提供公共服务为首要内容。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乡镇政府的职能主要定位与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级指示执行职能

执行职能是乡镇政府的首要职能,主要包括: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法律法规,上级行政机关下达的命令和决定,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本地区各项发展规划的等等。乡镇政府作为国家最低一层的基层行政管理组织,执行是其主要任务。

(二)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建设依旧是我国当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核心内容,推动经济发展,并不是要求乡镇政府直接参与到经济活动中,而是指将矛头指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经济政策,为当地产业结构的转变作指导,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次要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加大环境建设、教育建设等;要积极培育有本地特色的经济市场。

(三)提供公共服务

首先,乡镇政府作为一个基层的管理组织,应该保证公共服务到位,向农民和经济组织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其他服务。乡镇政府服务主要包括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组织和供应,组织技术培训,整理传播农业信息等。必须由以往的领导方式转化为服务方式,彻底解决公共物品和服务不到位的现象。保证基层公共设施的完善,创建一个环境优美的公共社区。此外,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公共服务一个重要方面。乡镇政府需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保证当地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最后,政府服务也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要从社会管理转变到提供服务上来。要一切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真正服务于人民。

(四)管理社会事务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属于社会事务。具体到乡镇政府需要做的工作中来说,首先是要贯彻落实计划生育的政策,控制人口的增长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其次是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体等各项事业,从各个方面提高公众的综合素质,将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大国。最后要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团体力量。主要是指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等群众自治的社会性组织。乡镇政府要加强群众自治能力。

(五)实行党政分开,加强乡镇政府的职能

实行党政分开,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乡镇党委对乡镇政府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去活动。乡镇党组织无法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只有政府才能依据人民代表大会和法律授权形式管理的职能。乡镇政府必须全方面的管理本地区大豆政治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务。

(六)维护社会稳定

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人身安全和私人财产安全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一方面,乡镇政府要加强安全管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好防范和整改措施,防微杜渐;其次,要加强治安管理。维持好社会治安秩序,建立预防机制,妥善处理集体上访等群体性事件;加强危机管理也是一项重要举措;应该建立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对不可抗拒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或是传染疾病等的预防应对的宣传工作。

(七)要加强有关乡镇政府的法律制度建设

要想促进乡镇政府职能的改善,必须依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强农村发展制度保证建设。要严格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完善国家相关的法律制度。由于乡镇政府各项职能的不明确和不完善,必须要加强有关乡镇政府行政工作职能的法律法规建设。使得乡镇政府完善行政管理职能有法可依。

(八)协调各个方面关系的职能

乡镇政府作为基层行政组织,协调任务相当艰巨且繁杂。要协调各个方面的矛盾和利益,不仅要协调好与上级政府之间的、乡镇政府分部门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各利益群体、各经济组织之间、各个村镇之间的关系,还有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九)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功能

我国乡镇政府转变职能必须要树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村民自治和乡镇政府的作用不能相互替代。尽管当前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是两个不同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但是在实际的农村管理工作中,两者常常发生矛盾,乡镇政府由于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法定的行政部门,常常过分干预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务。部门给村民委员会下达命令等等,导致本来地位相对独立与行政部门之外的村民自治组织被动的听从乡镇政府的安排。因此,乡镇政府必须回到自己的职能范围内,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功能,合理划分好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的权责范围。

六、总结

加强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推进政府职能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变,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乡镇政府应该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发展政策,结合各自地方的实际,通过多种策略与途径,加快实现乡镇政府职能的成功转型,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2)戴慧敏.《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与出路》

(3)徐世雨 转型期我国乡镇政府职能定位研究——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视角 西华大学学报 2007年2月第26卷第1期(4)栗波 略论我国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理论广角

(5)王露 周定财 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的责任缺失及矫正 管理学刊 2010年6月第23卷第3期

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 篇6

个人提纲:

一、城市政府职能的概念

城市政府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他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二、其特点有:

(1)、广泛性,如邻里关系、社区卫生、公共事务、居民福利、商业网点、公共设施、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事务等。

(2)、服务性,与农村的大多自给自足相比市民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政府或者公营机构的公共服务,如供电供水。

(3)、规范性,主要向法制化和科学化发展,如政府更加规范化权利和范围合理化,城市间事务更协调等。

(4)、自主性,各个城市有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如可以发展旅游业发展旅游有矿藏的开发采矿业等好多都是自主的管理。

(5)、多样性,也就是管理的内容多事务繁杂而且要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从其特点可以看出:

一个城市的管理是复杂多元的,如何能更加和谐发展还需要政府努力,就拿阳泉市的发展来看,其发展主要是依靠采矿业随着采矿资源的减少,财富的积累,就当转型为第三产业等,矿上的职工可以安排到新收的矿上去工作,这些是大的事务。小到居民区的管理和居民福利等。

小组提纲:

小组认为城市职能的定位还需:

1、实行市政职能的分解,哪些需要继续保留,哪些是要下放或转移的,哪些是需要充实加强的。

2、加强市政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设,市政管理是法治管理,各种市政决策都要依据法律。逐渐形成以法治政、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市政职能运行状态。

3、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提高市政管理的效率性。

(1)同一类业务由一个部门集中管理,减少中间交叉扯皮的情况,提高办事效率;

(2)必须由几个部门共同管理的业务要分清主辅关系,明确业务接口;

(3)进行综合管理,对一些长期扯皮、难以划清的业务归并到一个部门,以减少部门之间的摩擦。

4、加强市政职能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训练,市政职能岗位人员必须符合市政工作要求。

政府支持科技创新的职能定位研究 篇7

创新型国家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理论创新是基础,体制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关键,政府与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两种重要力量。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在于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与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政府职能主要体现在解决因外部性等引起的公共领域的市场失灵。基于此,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政府的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保障市场有序运行。政府虽不是科技创新主体,但却是推动各个环节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世界银行对政府职能的界定为: 为法律和产权奠定基础; 保持非扭曲性的政策环境; 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 保护承受力差的阶层; 保护自然环境[1]。

根据科技创新的特点及我国实际情况,我国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职能定位可概括为: 第一,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营造一个保护知识产权和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此外,需要搭建科技创新网络连接机制的“桥”,即通过政府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履行作为科技创新的公共管理者职能; 第二,在基础领域或某些关键环节,政府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直接或间接的金融支持,实现科技创新的公共投资职能; 第三,在科技创新的末端,还应通过公共采购制度,履行政府对科技创新产品的公共消费职能。

1 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

1. 1 优化科技创新法律环境

作为社会的公共管理者,政府必须以创新体系组织者的角色,根据本国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条件,制定适合本国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保护科技创新活动。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没有专门的科技法,其关于科学技术的法律、政策体现在有关各个门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中。其中总统签署的法律编入《美国法典》; 各联邦机构的法规和总统令则编入《联邦法规全编》; 涉及科技内容的具体部门法,如通讯法、航空法、海洋法、媒体法、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就业法、贸易法、卫生法、合资企业法等。因而具有一套庞大且操作性很强的法律体系[2]。日本已经形成以《科学技术基本法》( 1995) 为核心,以宪法、预算法、科技专门法及其他专门法等为支撑的完整科技法律体系,主要包括行政组织法、“法人”的规定、“科学技术振兴”的法律、“学术”的法律、“产学官协作”的法律、与科技创新有关的法令( 各个专业科研的相关法律除外) 等[3]。

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法律法规在科学技术研发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制定了《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普及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专利法》等相关法律,出台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包装行业高新技术研发资金管理办法》、《企业科学技术协会组织通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等一系列法规。下一步,我国将通过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法律法规,增进现有法律、法规之间的和谐统一,形成以宪法为根本、科技法律为核心、科技法规规章及其他法律为支撑的科技法律体系,保障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有序的进行。

1. 2 制定科技创新战略规划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需要明确的发展战略保障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切实可行的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行效率。政府必须结合本国的科技法律法规和国际科技创新发展新形势,制定适合本国的科技创新战略规划。美国于1994 年和1996 年先后发布《科学与国家利益》和《技术与国家利益》两份报告,分别提出美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目标。此外,美国还提出了多项具体的科技计划,如人类基因组计划( 1990 年) 、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1993 年) 、国家纳米计划( 2000 年) 、先进能源计划( 2006 年) 、国家创新计划( 2011 年) 等。日本政府根据《科学技术基本法》和不同阶段科技发展目标,先后制定了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此外,还制定了一些专项科技发展计划,如《原子能研究、开发及利用长期计划》、《日本生物科技战略大纲》、《电子日本计划》、《宇宙开发基本计划》、《材料纳米技术计划》等。德国联邦政府提出了“2010 年议程”一揽子方案( 2003 年3 月14 日) ,主要涉及科技体制改革、科研经费分配、互补性研究所合并等。2004年1 月,德国政府启动“主动创新”战略,核心内容是促进经济界和科学界在研发领域结成创新伙伴,研发出更多的高新技术产品。2010 年德国政府推出《高技术战略2020》,提出未来十大项目,其中包括著名的“工业4. 0”。

我国从1986 年开始,先后组织实施了“863”计划、国家火炬计划、“973”计划等中长期计划。2005年12 月31 日国务院发布新时期指导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年) 》,纲要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以增强自主创新为主线,以创新型国家建设为总体目标,对未来15 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和总体部署,力争到2020 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国家“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工作“十二五”专项规划》、《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各类规划( 计划) 的编制与实施,使我国科学技术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

1. 3 搭建科技创新公共平台

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知识产权、制度等多个要素,是各个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作用下的一种复杂巨系统[4]。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之一是创建科技创新公共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高效配置和共享使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创新成本,加强产学研合作,系统优化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环境。美国利用自身地位和全球的资源优势,设立完备的国内或跨国创新平台,在创新平台产业链上下游的研究中细化研究方向,分工合作,抓住核心和关键技术; 创新平台采用项目基金为依托的工作模式,政府智囊团负责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企业等主体根据自身优势,利用创新平台的优势,系统化整合科技资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德国主要针对不同的研究设立专门的创新平台,譬如设立重大创新专项创新平台,整合公共研究和企业资源,形成战略联盟,以企业会员制模式,发展各类高新技术,包括能源、交通、航空、造船、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 设立中小企业创新技术平台,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链的扩大、整合等。日本采取企业会员制的创新发展模式,设立专门的整合性的创新平台,多学科交叉,同时细分出多个项目组,国家给予支持,企业等主体参与其中,共享研究成果。

我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蓬勃发展,1999 年6月,国家科技部创建国家级科技成果创新服务平台,旨在促进科研单位、科研人员、技术需求方的交流、沟通,加快全国科技成果市场化步伐,促进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提高科学研究的起点和技术创新能力。2004 年7 月,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正式实施,该平台是一个在信息、网络等技术支撑下,由研究试验基地、大型科技设施和仪器装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与信息、科技文献、成果转化公共服务等组成,通过有效配置和共享,形成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各类区域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推进,如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整合集成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研发资源,形成科学数据共享、科技文献服务、仪器设施共用、资源条件保障、试验基地协作、专业技术服务、行业检测服务、技术转移服务、创业孵化服务和管理决策支持等十大系统,成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促进了科技研发、成果推广及产业化,形成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2 政府的公共投资职能

2. 1 政府科技经费投入

政府科技投入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作为创新型国家,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要求有较高的创新性投入,即国家的研发投入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 以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研发活动执行国,研发是美国极其重要的投入领域,其研发投入总量基本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从2000 年的2712 亿美元增长到2011 年的4 181 亿美元,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均在2. 5% 以上。日本的研发投入在主要发达国家中也是很高的,1998 年以来,科技研发投入一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 以上。韩国、芬兰、德国、法国、丹麦等国的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均在2% 以上。

进入21 世纪以来,中国科技研发投入的步伐明显加快,从2000 年的108 亿美元,逐步增加至2011年的1 347 亿美元,年均增长25. 8% ,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从0. 95% 增长到1. 84%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研发投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是科技研发投入总量相对不足,人均科技研发投入量明显偏低; 二是科技研发投入主体结构不合理,发达国家科技研发投入主体一般是企业,占70% 左右,而我国企业尚未成为主要科技研发投入主体; 三是政府基础研究投入比例偏低,这与世界范围内政府基础研究占比逐年上升、研发研究占比逐年下降的趋势不相符。

2. 2 科技税收优惠与风险投资

税收优惠和风险投资主要适用于科技创新链条的成果应用与生产制造环节。税收优惠能够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增加收益。税收优惠政策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研发投入税前抵扣政策,这是大多数国家普遍采取的政策,如澳大利亚在企业研发投入的125% 税前抵扣的基础上,新增部分给予175% 的税前抵扣; 二是研发费用向后转结或追溯抵扣,主要是研发费用抵扣应纳所得税,如美国,企业当年发生亏损或没有上缴所得税,计算确定减免税额和研发费用抵扣额,可往前追溯3 年,往后顺延转结7 年,最长顺延15 年。我国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逐步建立起一个税种分布较为合理、政策惠及范围较广的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体系,主要涉及企业研发投入、先进技术推广与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科普事业发展等环节,对推动科技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法律、制度及执行等方面问题。

风险投资中政府的作用体现在营造良好的风险投资环境与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从营造市场环境来看,1971 年美国纳斯达克市场( NASDAQ) 成立,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公认最成熟、最发达的风险资本市场。此后,韩国( KOSDAQ市场) 、日本( JASDAQ市场) 、新加坡( SESDAQ市场) 等国也建立起支撑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融资平台。此外,政府专门设立各类风险投资基金,与投资者共同承担损失,并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退出制度。

我国与风险投资相关的财政支出模式经历了独资经营、合资合作、政策担保以及引导基金等多种模式的演变过程,政府支持从最初的大包大揽转变到现在的“支持而不控股,引导而不干涉”[5]。2000 年以后,我国风险投资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时期,2007 年科技部设立首个国家层面创业引导基金后,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陆续设立了一大批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但财政资金在风险投资的总体资金中已经逐渐退出主导地位,且投资方式也由最初的直接投资转为间接投资,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VC /PE行业中,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此外,历经十年的努力,2009 年10 月30 日,中国创业板正式上市,主要为从事高科技业务、具有较高成长性,但规模较小、业绩也不突出的公司提供一个正式的融资渠道,2012 年4 月20 日,深交所正式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并将创业板退市制度方案内容落实到上市规则之中。

2. 3 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建设

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家重大工程是技术运用、技术集成和技术创新的主战场。1942 年,美国联邦政府启动曼哈顿计划,集中了大批人才和资金,取得了圆满成功; 始于1961 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直接催生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实现了航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 1993 年,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推动了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并使因特网产业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 2000 年以来,美国联邦政府推动了生物、纳米和氢能源的科技发展计划,旨在将生物经济、纳米经济和氢经济培育成新经济增长点。欧盟于2013年12 月11 日启动“地平线2020”,重点发展信息通讯技术、纳米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空间技术等。

我国政府也通过“两弹一星”、三峡电力工程、载人航天计划、探月工程,有效地整合有限的科技资源,实现了相关领域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今后,还要继续发挥政府整合科技资源的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并通过示范和推广应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 政府的公共消费职能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Pur-chase of Service Contracting,POSG) 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政府采用。政府购买科技公共服务,就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将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科技公共服务事项,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政府根据科技服务数量和质量向其支付费用[6]。政府购买科技公共服务往往被作为一种激励科技创新的手段而广泛采用。政府购买不仅可以引导和带动市场需求与分担科技创新风险,还可以通过其政策示范效应引导私人资本流向科技创新产品。美国的政府采购政策已成为创新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西部硅谷地区和东部128 公路沿线高技术产业群的迅速发展,联邦政府的政府采购政策发挥了关键作用。美国计算机和半导体工业发展早期,美国国防部和国家宇航局出面采购,有效降低了这些产品早期进入市场的风险。

我国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第25 条规定,“对境内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主创新的产品、服务或者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产品、服务,在性能、技术等指标能够满足政府采购需求的条件下,政府应当购买; 首次投放市场的,政府应当率先购买。政府采购的产品尚待研究开发的,采购人应当运用招标方式确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或者企业进行研究开发,并予以订购。”近些年来,各地对全行业、全区域性质的共性技术研发、技术转让及推广等带有公共特性的科技服务需求持续增大。与此同时,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政府和部分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关系将会由直接管理关系转为购买方和供给方之间的“契约关系”,政府满足科技服务需求的方式也由主要依靠财政拨款方式转为更多地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这为政府购买服务提供广阔的市场。虽然各个地方在推进政府购买科技公共服务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也面临了一些问题: 一是科技公共服务生产主体数量少、能力不强; 二是科技公共服务需求评估、价格形成和效果评估机制不完善; 三是科技公共服务评估的内容、指标体系、计量方法及如何使用评估结果等方面都还缺乏完善的工具和实施方案。

4 结语

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 篇8

[关键词] 转变职能;乡镇治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中,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这为今后的乡镇治理及新型城镇化提出明确的政策指引。

一.乡镇政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在传统体制下,政府被视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与百姓密切接触的乡镇政府更是扮演着“大包大揽”的角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这种全能型政府的理念还依然存在,乡镇政府及其下属行政机构“该管的没管或者没有管好”,或者“管了不该管的事”,管理“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

2.乡镇机构设置不尽合理

乡镇政府一般由乡镇政府内设机构和乡镇政府部门机构共同组成。内设机构主要有乡镇政府办公室、民政、计划生育、教育和统计站等;乡镇政府的下属部门,通常称作“七站八所”,这些机构有的由乡镇政府直接领导(如:文化站、经管站、农机站等),有的接受乡镇政府和上级政府职能部门的双重领导(公安派出所、工商所和税务等部门)。实行双重领导的乡镇站所,主要是上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是以乡镇政府的领导身份出现在乡镇,所以乡镇政府很难领导或管理这些派出机构。乡镇机构设置存在严重的“条块分割”问题,削弱了乡镇的管理职能,将乡镇政府肢解为一级不完全的政府。

3.鄉镇人事制度有待完善

乡镇干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不少乡镇干部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法律、经济、管理、农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文化素质低、科技水平低和致富能力低的状况仍旧存在。

人才流失严重。乡镇“引进”的高素质人才,往往是到下面 “镀金”,挂职锻炼、新任公务员有的往往成了匆匆过客,真正扎根基层工作的较少。乡镇政府成为一个跳板,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纷纷借调乡镇人才,有些人员的人事关系仍然留在乡镇,却为“别人”干活,这样既占用了乡镇工作人员的编制,又增加了乡镇的财政负担。而土生土长的乡镇工作人员,虽然经验丰富、业务熟悉,却因为乡镇主要领导多从上级机关下派而升迁难,感到政治上没有出路、经济利益上相对受损,工作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出现消极怠工或者转向其他行业。

4、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

当前对乡镇政府的考核指标主要由财政收入、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招商引资等组成,表现出唯上不唯下,唯数字不唯事实的现象。在各种指标的驱动下,乡镇政府忙于应付各种检查、接待,写汇报材料、填数字,为传达文件而召开会议,很多事情是与提供农业服务没有直接关系的。偏多的“一票否决”和“属地管理”成为乡镇政府的“紧箍咒”,束缚了乡镇政府的手脚,也加大了乡镇政府的行政成本和降低了行政效率。

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施乡镇政府改革

1、进一步简政放权

关于简政放权,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86年就提到,县级政府的许多部门在乡镇设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制在乡镇统得过多过死,已经使乡镇政府很难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作;下放政府职能给乡镇,同时尽快建立乡一级的财政,赋予乡镇相应的管理权限。当时虽然起到的“简政”的作用,但也为日后的乡镇政府机构膨胀埋下了“伏笔”。

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不仅是上下级政府间的简政放权,加强乡镇政权建设,赋予乡镇级政府和其责任相适应的权力,将乡镇政府建设为一级“权、责、能”相统一的农村基层政府;同时更重要的是向农民简政放权,“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全面放开建制镇落户限制,这些都为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发展空间。

2、科学设置乡镇机构

回顾30多年乡镇机构改革历程,就会发现只要乡镇政府作为国家从农村社会汲取资源的一种“工具”,就会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所以只有取消乡镇政府“赋敛”的职能,与百姓的服务需求相适应,与新时期公共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机构设置相适应。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鉴于此,必须对现有的乡镇机构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创新,将乡镇政府改造为成真正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级组织,改革“七站八所”,“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通过“以钱养事”,变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务为市场化运作、政府购买,从而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合作的公共服务模式。无论是“三办(平安办、经济办、服务办)”还是“三办一所(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财政所)”,重要的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更好的为基层农民提供公共服务和农业技术服务为主。

3.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

改善对乡镇政府的考核评价机制,变对上的单向负责到对上和对下的双向负责。乡镇政府是基层政府,是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的机构,问责制度的安排理应听到农民的声音。目前的考评体系主要体现了上级政府对乡镇政府的指标要求,而乡镇政府的服务对象——乡村民众有时却成为局外者。改进乡镇工作考核办法,“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考核重点从注重形式和过程转向注重成果和绩效,从注重经济发展转向公共服务和农村治理,尤其要突出对“为农服务”绩效的考核。

参考文献:

1.吴理财.改革与重建——中国乡镇制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罗政军,中共丹东市委党校

上一篇:提升基层党建活动调研下一篇:环评报告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