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防范心得体会(通用8篇)
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一方面对基本制度更加熟悉了才能确保正确执行,知道该怎样做,另一方面也清楚如不严格执行制度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知道什么不能做。从而使自已更加明确岗位职责和岗位责任。并认识到对同事之间的关心帮助的正确理解是必须坚持原则按制度办事,工作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害人害已。我所从事的是信用社主任岗位工作,通过学习安全保卫、风险防范等规章制度,我更加清楚自已工作责任的重大。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我将认真吸取深刻教训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认真做好职工教育工作,增强防范风险意识。高度重视职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作用,严格要求自已,带头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以先进典型事例对职工进行爱岗敬业教育,有针对性地对一些社会现象和不良风气进行剖析,并加以正确引导,宏扬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工作态度。关心职工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和异常情况,及时把握思想动态,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不能解决的积极向上反映,争取解决,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形成共识,要珍惜自已的工作和幸福的生活。正确对待业务经营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加强法律纪律教育,以正反两方面事例来教育职工,使其认识到违规行为的严重后果,意识到严格按章办事就是保护自已爱护同事,增强防范风险的自觉性。
二、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要通过如以会代训、检查辅导等多种形式对基本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经常性地学习,切实解决不规范操作和乱操作现象,对上级的规章制度和要求及时传达到每一个员工,提高全员业务素质。
三、严格管理,履职到位。
首先应树立“严是爱,宽是害”的思想,重视管理出效益的作用,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事实告诉我们加强检查监督是确保各项规章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人的自觉性需要培养,要养成自觉执行制度的习惯,就需要切实有效的督促检查,重点对基本制度的坚持等簿弱环节进行检查,认真落实“周一查人,周五查库”制度,并不定期对具体操作进行抽查,对有章不循违章操作者一视同仁,予以当面指出,同时按规定对相关责任人从严给予处罚,该上报的坚决上报,决不手软,并督促整改,维护纪律制度的严肃性,促使真正发挥岗位间的监督制约作用。按照具体情况认真落实各项管理措施,依法合规经营,积极履行岗位职责,正确行使权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遵规守纪的自觉性。不断完善内控制度,逗硬落实奖惩机制。但案件防范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工作,在经后的工作中也会有一些新的变化,我将以“警钟长鸣,重在坚持”八个字时刻提醒自已,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识,加强学习恪尽
一、金融风险的成因
金融风险, 指一定量金融资产的预期收入可能在未来时期内遭受损失, 从而导致企业或机构发生财务亏损的风险。
一家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所带来的后果, 往往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金融机构在具体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 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威胁。更为严重的是, 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 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一旦发生系统风险, 金融体系运转失灵, 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对于金融经营, 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 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如何去控制风险, 规制金融风险隐患。
金融风险一般是由于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转出现了故障而导致金融体系中资金运转受到阻碍, 或是由于金融体系自身运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导致。但归根结底, 金融风险是由于社会信用机制的不健全, 使得货币交易的双方没有约束机制对其违约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而形成的。虽然在产业划分上, 金融属于第三产业, 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部门, 但实物资源的流动总是以货币资金的流动为牵引因素的。因此, 金融服务部门并不是一个被动的、仅仅满足实体经济中微观主体需求的部门, 而是一个既提供服务又具有巨大调节作用的部门。
二、我国金融现状及风险表现形式
中国是一个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国家。经过30年的改革和开放实践, 计划让位于市场, 数量管理让位于价格信号, 财政为主让位于金融为主, 资源配置方式发生重大转变。金融成为国民收入的主要分配手段, 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同时也出现了一个伴生现象:国民经济的各种矛盾, 总要集中地反映在金融领域。
(一) 银行对国有企业债权约束欠缺, 国有企业拖欠了大量的银行债务, 从而造成了银行的大量呆账、坏账。
(二)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没有形成良性的兼并、破产机制, 为金融机构带来了高风险。在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 为稳定社会, 地方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 不但使部分企业逃脱银行债务, 而且严重破坏了社会信用秩序, 给银行的经营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三) 国家法律制度不健全, 不能对信用缺失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惩治。我国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债权人的利益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执行难使银行的信贷资产蒙受巨大的损失;另外, 维系与约束银行与其客户间信用关系的契约也缺乏法律的保护, 以前银行对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贷款多为信用贷款, 而使用抵押和担保进行贷款的比重很低, 即使有抵押和担保的银行, 也因契约在法律上的漏洞, 缺乏对债权人有力的约束而失去效力, 甚至可能会引发金融纠纷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四) 金融企业自身机制的不健全。我国有些金融企业缺乏严谨的内部控制制度、信贷风险评价制度、信贷监督制度、信贷资金使用制度等。比如对信贷资金的使用方向、范围等缺乏明确的限定, 从而造成资金的巨大浪费, 没能产生应有的效益, 也间接甚至严重地影响了资金的偿还, 不可避免会产生金融风险。
具体来讲, 我国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用风险, 指交易对手不能或不愿履行合同规约的条款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二是价格风险, 指由于证券市场行情变动而引起的投资实际收益率偏离预期收益率的可能性;三是政策风险, 指一国采取的各项经济政策的调整都可能给金融机构造成资产损失;四是汇率风险, 指源于汇率变动而带来的风险;五是利率风险, 指源于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动而对证券资产的价值带来的风险;六是流动性风险, 指由于经济主体的变现能力不足从而给其带来风险损失的可能性;七是衍生金融工具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包括期货交易、期权交易、互换交易和回购交易, 是为了适应人们保值、投机和规避现货市场风险的需要而产生的。此外, 还有营运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
三、规避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 完善社会法治建设, 形成良好的信用约束机制。一方面, 通过社会信用机构建立起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 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缺失行为进行记录, 从而对其获得资金产生一定的限制, 对企业和个人形成软约束;另一方面, 应加快我国法治建设的步伐, 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加大对违约行为的查处力度, 用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使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按“游戏规则”办事, 以确保金融安全。
(二) 完善和加强金融监管体系, 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监管模式, 积极防范金融风险。监管当局在加强监管的同时, 应积极支持和引导金融创新。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不断创新和业务的国际化, 监管当局必须从以监管信用风险为特征的传统监管方式转向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种风险的全面风险监管。随着中国加入国际金融一体化步伐的加快, 中国银行业必须考虑各种可能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 为未来银行经营环境留有足够的空间。
(三) 规范完善我国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是防范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前提, 强化对银行、证券、保险的风险监管是实现金融稳定的有效途径。金融全球化及我国加入WTO后, 一方面, 我国原有的金融风险将会逐步暴露出来, 另一方面外部环境也存在着许多威胁金融安全的因素。有鉴于我国新时期金融风险的生成机理, 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并加快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央行与金融监管部门、金融企业的定期沟通联系制度, 建立监管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和监管合作机制, 认真分析研究金融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及时发出预警, 并制定和实施防范金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
(四) 要处理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开放的关系。资本市场是金融体系较为脆弱国家抵御国际投机资本冲击的最后一道防线, 应在充分考虑到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国内经济运行机制的适应能力, 以及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基本状况的情况下, 积极创造条件, 分步骤推进资本市场的开放。开放资本市场可先从离岸金融业务着手, 建立几个沿海试点离岸金融中心, 积累经验, 逐步推进。
加强宏观调控, 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 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因此, 要充分发挥金融促进经济增长和调节经济结构的作用, 综合协调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关系, 健全市场机制, 保持经济增长和信贷增长相适应, 同时努力消除社会信用制度不完善、银行内控机制不健全和资本市场发展不规范等因素带来的金融风险, 形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良性互动, 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共同防范风险的体系, 才能使我国金融业走上高效、稳健经营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松林.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2]黄达.货币银行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关键词:调度操作;管控环节;重点监护
作者简介:程金松(1968-),男,安徽怀宁人,黄山供电公司调度通信中心,工程师。(安徽黄山245000)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9-0107-02
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力调度员的日常工作日益繁重。电力调度员正常拟写调度操作指令票的依据是调度检修申请票、电网运行方式变更单等;调度操作指令票从拟定到最终的执行都有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控制方法,这样可有效保证电力调度的安全。但由于电力业务联系及电力调度操作均通过电话下达调度指令,鉴于这一操作方式的特殊性,调度操作监护制度却又难以落实到位。近年来,分析电网已发生的多起误调度事故,可知电力误调度事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对电力调度核心环节的辩识上出现偏差,在最需要管控的环节上出现差错,从而导致误调度事件的发生。我们对调度监护制度实施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并结合黄山地区调度的工作特点,提出了调度核心业务的操作重点监护制度。实践证明,它的实施,有效提高了电力调度机构的工作效率,并保证了电力调度安全的“可控、在控、能控”。
一、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提出的背景
近几年来,从全国情况看,电网调度安全情况不容乐观。如发生在2004年的一个事故案例:2004年6月3日XX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发生一起因疏忽了一张停电申请票,造成带工作接地线合闸的恶性误调度事故。再如:2002年,XX电网发生了一起调度误下令造成用闸刀误合空载变压器的误调度事故(该站接线为线路变压器组带线刀的结线方式);2000年,XX电网发生了一起因调度电话打错变电站误拉开关的误操作事故等。分析近几年电力调度发生的事故,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调度员未严格执行调度规程,调度操作指令票的拟票、审票制度执行不严,未与现场核对设备状态。
(2)未严格执行调度操作管理制度,工作许可及工作结束手续不清,造成误送电;当线路工作有多个工作组在工作时,在只接到一个工作组工作结束汇报而没有接到全部工作组完工的汇报就送电,造成事故。
(3)调度员值班期间思想不集中,造成调令下错变电站。
(4)现场下达调令时,对操作中现场状态未弄清,造成下达错误调令。
(5)设备维护单位对设备检修各自为政,造成设备重复停电,增加了操作的次数,造成误调度。
黄山地调要求每一位当值调度员在电力调度生产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查找每一个电力调度生产环节的危险点,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危险点的控制工作应明确到具体的工作点,危险点分析及控制措施的开展记录必须全面、具体、有针对性;杜绝空话、套话,确保工作安全,最终实现调度安全生产。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和自身迫切的需求,我们大胆尝试进行电力生产管理创新,提出调度操作过程中核心管控环节的调度重点监护制度,有必要在黄山地调范围内实行重点监护制度,实行重点监护制度并不意味着除上述环节之外的操作取消监护。实行重要操作步骤的监护制度符合黄山地调的工作实际,能实现电力调度安全的收益最大化,它是科学合理实施现有监护制度的具体体现,提高了调度操作的安全水平。
二、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的特征
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理念,就是以调度OMS管理系统为平台,以规范化的电力调度操作管理流程为主线;分析重点管控环节并进行预控为特征;以防止误下调令为目的,实现电力调度安全风险的有效防范。
现有的调度操作指令票系统通过对数据库的定义和维护,可以将调度操作指令票的程序转化成电子流程,使拟票、审票、预发等操作流程均通过调度OMS系统来实现。但是,目前使用的调度操作指令票系统功能比较单一,我们依据防止误调度、误操作的总体要求,在调度业务中划定几个重点监控的环节,其环节的执行必须经过监护调度员的确认,并将这些监护点加入应用到本系统,实现了重要调度操作环节的有效监护。
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在实际运用中体现出的主要特征有:打破条块分割,充分利用现有调度资源;将制度规则数据化;在线联络,实时互动;调度操作全过程闭环管理等。
1.打破条块分割,充分利用资源
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就是要打破条块分隔,将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并充分利用,将多个系统(停电检修申请票系统、调度操作指令票系统、电力生产PMS系统等)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系统内部条块之间、不同系统之间的紧密联系,达到资源共享、协调统一。
2.建立动态数据库,将监护制度规则数据化
利用计算机的程序控制和数据库的预置功能,将监护制度电子化、数据化。将调度操作全过程中的危险点分析与典型票合理加入调度操作指令票的拟写、审核流程中,有效地预防了电力调度操作中常见的漏项、错项或跳项操作等异常和未遂事件的发生,切实提高了电力调度操作的安全水平。
3.在线联络,实时互动
在调度票操作中,实现调度下令、监护调度员监控,两位调度值班员均能够在同一界面执行,实现监督,有效防止调度操作监护不到位的问题。
4.全过程闭环管理
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中使用的先进技术,使得调度操作全过程实现了闭环管理,调度工作动态易于实时掌握,提升了电力调度操作管理的水平。
三、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做法
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首先是建立与调度日常工作相适应的调度日志平台。整个调度日志系统自始至终以值班日志作为主线,借助调度日志平台,调度申请票处理及调度操作过程实现了电子流转,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管理也就有了物质基础。
结合电力调度运行专业的工作特点,黄山地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风险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使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得到了保障。
1.检修申请票的审核与答复风险防范
停电检修申请票风险主要体现在电网申请停役设备时,对需要停役的设备描述不清晰,从而造成运行方式人员在批复检修方式时,造成理解歧义,使得停电范围扩大或缩少,从而埋下事故的隐患点。一张合格的停电检修申请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批复停电设备应满足现场检修工作需要;相关停电设备间的申请停役时间上应保持衔接性;批复的停役设备应满足本地区电网的“N-1”原则;电网检修方式应能保证本电区的发供电保持平衡。可见,调度员在接到运行方式转来的申请票时,只要重点监护好上述几点,对于检修申请票的风险就可以降到最低。
2.调度操作指令票的拟写、审核与预发风险防范
调令的拟写、审核、预发环节是调度台内部流程中的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的风险点相似,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拟写调度操作指令票时,对当时的(检修申请票操作前时刻)电网运行设备状态不清楚,从而造成机械式地执行调度规程中的“三核对”,却遗忘了重要的内容,“三核对”的基础是电网的某一时刻点的运行方式,而非当前运行方式。
(2)多个申请单位的同一停役设备工作(如:线路及其两侧开关等工作),在调度指令票中缺少必要的对多个单位的开工许可、完工汇报等内容,易造成遗忘听取其中某一个检修单位的完工汇报而误送电操作。
(3)审核调度票与预发是操作前的重要一环,在该环节中,除了审核停役票的内容外,还需要核算电网停役后电网的潮流情况,恢复是否会发生停役时刻潮流的超限。
(4)审核指令票还需要考虑停役设备是否会对高危及重要用户的供电产生影响,若有影响,必须考虑其他相关线路的正常供电能否保证高危及重要用户用电。
3.调度操作指令票执行风险防范
调度操作指令票执行是风险最高的环节,以前环节中的一小点失误,必将在此显露出来。我们将需要监护调度员确认的步骤加入到操作票系统中,这些步骤必须经监护调度员确认后,系统才开放操作调度员对某项(或几项)的下令功能。在这个环节中的监护重点是:
(1)停役操作前,监护调度员先进行预判电网方式,判断与本次停役设备相关的设备检修是否恢复,是否存在着相关设备的检修延期情况,是否对本次操作产生影响。
(2)不过分相信调度自动化系统提供的电网信息,操作前必须核对现场设备实际运行状态。
(3)检查电网的实时运行方式与本调令的初始状态是否完全一致,若不一致,是否对本次操作(潮流、电压、重要用户供电)产生影响。
(4)同上级调度联系的合解环申请和下令的合解环操作,需监护调度员的确认后系统才开放执行功能。
(5)复役送电操作,判定申请单位数目,是否所有检修单位工作均完工。
(6)复役送电,还需判定是否对下级调度产生影响,是否已通知下级调度等。
4.调度交接班管理风险防范
正确的调度交接班是保证调度安全运行的基础,调度交接人员漏交待、错交待的事项,往往隐蔽性高,不易发现,给电网安全运行造成巨大影响。我们在交接班过程中,制作了交接班记录卡,将电网的运行状态、重要操作方式变更、设备的缺陷,特别是在一些大型复杂的操作时将其记录其中;同时将与相关单位的核对设备状态加入其中,只有调度员与相关单位核对相关电网信息后,才能完成正常的交接班,从而保证了安全交接班。
四、结语
安全来自预防,风险在于控制,在电网调度运行中,任何不规范的行为,都将影响到电网安全运行,甚至造成重大电网事故。如果再加上电力调度员发生误分析判断、误调度引起电网事故,将会给家庭、企业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与影响。要做好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工作,只有通过健全的管理制度,优化的管理流程,科学的管理方法,有力的保障措施以及全体电力调度员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电网安全、稳定、优质运行。
参考文献:
[1]胡晓飞,房贻广,陈存林,等.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第四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邓岩,王勇,孙硕乾,等.浅谈电网调度运行工作的危险点[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1,(4).
[3]黄山供电公司调度通信中心信息中心.黄山MIS调度操作全过程监控系统用户手册[Z].2011.
[4]边吉,王国平,朱余启.对电网调度工作思维模式的思考[J].云南电力技术,2010,(1).
[5]唐龙江,王文林,等.基于数据关联技术的调度停电检修申请票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浙江电力,2011,(7):16-18.
[6]王文林,夏培峰.调度操作全过程管理系统防误技术的设计与应用[C].第三届安徽省自然科學学术年会,2005:82-86.
[7]胥传普,吴濡生,胡翔,等.2000年-2006年华东电网事故汇编集[G].华东电网有限公司,2006:52,146,176.
[8]洪天炘,王文林.新型调度任务票防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电力安全技术,2006,(10):31-33.
(责任编辑:孙晴)
时间:2013年8月15日
工商银行滨州邹平开发区支行重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针对工作实际,不断完善、细化内控管理制度,做精做细各项内控管理工作,在规范操作程序、降低金融风险中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保障了各项业务的的安全运营。
提高思想认识到位,达成大局共识。该行把抓好内控管理工作作为第一要务,通过对《员工十大违规行为》、《十大风险点》等材料的学习,提高员工对制度的认识,在制度建设上完善自我,在制度执行中约束自我。
严抓制度落实到位,堵塞管理漏洞。该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坚持“合规人人有责”,使内控制度的每条每款都有责任人、实施人,确保制度落实不留空白,责任明确不模糊。
严抓监督检查到位,完善内控机制。该行强化过程监督,特别是防患于未然,将监督的关口前移,对业务中有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做出分析、判断,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建议。
组织员工培训到位,规范操作技能。利用晨会、夕会组织学习,增强员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激发遵纪守法的热情,提高工作中的自律意识。在日常工作中要求员工坚持“抓整改、强内控、零违规”,实现持续稳健经营、快速发展的目标。
2011-05-08 20:40:17|分类: 感想 |标签:柜员业务风险办理客户|字号大中小 订阅
防范风险时刻不松懈
风险防范是银行每时每刻都存在的话题,每个行员都必须深刻的认识银行存在的风险和防范风险发生的方法。几乎每天网点早会都会向行员提及办理业务的风险以及如何防范风险发生,同时像行员介绍一些案例让每个行员在为客户办理业务的过程中遇到相关的情况能够有效的避免风险出现。近期逸景翠园支行发生的案例又是一次银行柜员在风险防范认识不够深刻的表现。
该案例反映了柜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
1)柜员疏忽大意,处理业务操作不当,造成大额记账差错。
疏忽大意是柜员办理业务时出现差错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有些柜员觉得特别熟练的业务更加容易引起错帐抹帐交易,一味地追求效率而不认真审核输入内容的准确性。开户时户名录入错误;汇款业务金额,日期,姓名,账号,西联汇款收汇人姓名,身份证号码,出生年月和有效期等极易录入错误,而且错了有时也比较难以发现。取款操作成存款造成了自己短款,如能及时发现还好,待客户离开之后才发现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些都是有实际的案例的。所以我们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必须对每笔操作都认真地核对确保正确的情况下才提交。
2)原始凭证保管不善,丧失记账依据,存在风险隐患。
原始凭证是记载经济业务和明确经济责任的一种书面证明是记账的法律依据。如果我们随意的把客户的凭证随意乱丢,有可能被不法分子盗取利用该凭证作案引起法律纠纷。我们在每天的营业结束后必须保证我们办理业务过程所产生的传票完整不缺票,不跳票,保证凭证上的要素齐全,没有遗漏客户签名以防止某些有心的客户回头告知自己没有办理过该笔业务,而引起经济纠纷。填写错误的凭证交回客户自行作废,办理业务过程中打印的错误凭证如果是不需要跟随传票作附件的,应该使用碎纸机作废,不能随手扔进垃圾桶。对客户资料也要妥善保管不能随便泄露客户的资料。
3)柜员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代客填写单据。
代客户填写单据极易引起客户纠纷,产生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在办理业务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客户抱怨自己填写单据很慢赶时间或者自己不会填写该单据要求柜员帮忙填写,这时作为临柜人员我们必须严格清楚不能代理客户填单了解代客填单有可能产生的后果,我们要做好对客户的解释工作,或者叫大堂经理指导该客户填写单据确认客户本人签字后才能为该客户办理该笔业务。
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
加强规章制度体系的建设。将散见于历年文件中的管理办法、操作规程、操作细则等等进行全面梳理、更新和归并,形成一套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完整的业务规章制度体系,以利于全行各方面人员查询和参考。在梳理现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编写内控手册,明确业务操作流程和岗位职责,揭示风险点,力争早日实现“一岗一册”。加强对支行的业务指导和检查。在推出新业务、出台新规定后,总行及时调查掌握支行的业务开展和业务操作的实际情况,帮助支行正确理解并执行总行的制度规定,并纠正业务管理和操作中的不当之处,以达到风险事前控制的目的。同时,根据调查情况评估新规制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改进会计、储蓄、出纳制度检查办法。分析并在全行通报典型案例,同时也推广先进经验;总行组织支行互查、飞行检查、跟踪检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支行发出稽核意见书,指出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并向总行报告,总行据此开展后续检查;引导分支行加强日常动态检查,改进检查方式、方法,使制度检查灵活多样,不留“死角”,没有规律可循,真正达到检查效果。
强化支行管理层的职能
该行将逐步开展对支行分管存汇工作的中层管理人员的评比,督促其寻找差距,鞭策自身,不断增强内控优先和带头执制的意识,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督促分支行管理层加强对基层网点的管理,特别是重视关键岗位的管理,了解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思想动态,定期实施轮岗和强制休假制度。特别是从案例中吸取教训,要求支行管理层及时防范存汇业务操作中出现的控制“盲点”,提出改进意见,并在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建设中不断完善内控“防火墙”。
此外,该行还加强了对支行存汇人员的操作技能和操作流程的培训。定期举行上岗证培训和后续培训,使柜面人员熟练掌握流程,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最近,该行的网点柜面人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凭借高度警觉的防范意识和过硬的防范技能,严格按相关规定认真、仔细辨别票据、印章的真伪,成功堵截了数起伪造本票、支票、印章等案件。
答案补充
内控合规工作
1、内控体系逐步健全。一是强化了组织制约,县域支行均建立了财务管理委员会、贷款审查委员会等决策议事机构,负责内部控制的决策咨询、审议和协调工作。二是加强了“三道防线”内控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监管合力。作为第一道防线的业务操作层岗位制约更加严格和规范;以业务部门自律监管为主体的第二道防线的职责履行得到进一步加强;以审计、监察为主体的第三道防线得
到完善,加强了对县域支行内控状况的评价,加大了风险提示和整改力度度。
2、内控措施逐步改进。为加强县域业务的操作风险管控,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了内控管理水平。一是针对柜台业务和操作风险,规范了业务操作程序,使各项业务的办理都能置于严格的相互制约之下;二是加强了柜台业务的授权管理和监控硬件设备建设,有效防范了操作风险;三是加强风险提示,加大了责任追究力度,进一步完善了监管机制,提高了全员的内控风险意识。
1 静脉输液环境
静脉输液配制主要是在治疗室完成, 治疗室空气及工作台面洁净度直接关系到配制输液的质量。如果治疗室及工作台面的洁净度较差, 可能会给配制的输液体带来微粒或细菌污染, 增加输液反应及交叉感染的风险。现阶段, 部分大医院采取中心配液室[1]的做法, 通过建立高洁净度的配制车间来有效预防。将全胃肠外营养 (TPN) 输液、化疗输液甚至是常规输液在中心配制室集中配制, 这样可有效的预防微粒或细菌污染所带来的输液反应及交叉感染的风险。另外, 治疗室环境温度不可与输液环境相差太大。如果将温度过低的液体直接输入患者的体内, 会引起患者不适, 甚至会引起输液反应。目前, 输液加温器[2]的使用, 可使输液的温度接近体温, 以提高患者的舒适性, 降低因温差导致的输液反应的发生率。
2 操作者个人卫生
输液配制者操作前要做到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整洁的着装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可有效预防操作者自身因素带来的微粒、纤维及细菌污染。中心配制室一般配用特殊面料的无尘工作服 (猴式服) , 可有效满足洁净环境的要求。输液的配制及输液操作 (静脉套管针、PICC、输液港) 需戴手套, 一是可防止自身因素污染药液, 二是可防止输液操作时对操作者的危害。
3 配液、输液准备及操作
3.1 瓶口及安瓿消毒
要注意消毒时间, 瓶口及安瓿不可残存消毒液及棉签纤维, 以防引入药液, 污染药液。
3.2 配液前检查
应首先检查加液针管的气密性, 如包装袋破损漏气即不可再用;检查活栓的灵活性, 活栓不灵活或过于松动均不可使用。溶解粉针剂或抽取安瓿装药物前, 可先抽取适量大液体, 一是检查针管有无漏液现象, 二是将针管冲洗一下, 以降低因加液针管引入微粒和内毒素[3,4]的风险。加液过程中药物检查不细, 加液针管检查冲洗不彻底或操作不当, 往往是目前临床上出现群体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配制输液时, 为节省加药注射器, 配药人员常把使用同一治疗药品的所有患者的药物, 用同一加药注射器按先后顺序依次加完。这样, 如果加药注射器污染, 那么使用同一种药品的前几位患者, 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输液反应。如果是所加的某一只药液不合格或被污染, 则是自此患者之后的几位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输液反应。
3.3 药液稀释
抽吸空气时最好在无菌的空瓶内进行, 可有效的防止空气中的尘埃及微生物对药液的污染。药物稀释应充分溶解, 并现配现用。溶解西林瓶内的粉针时, 针头刺入要尽量温和, 尽量减少对瓶塞的穿刺次数, 选择合适锐利的小号针头, 侧面开口的针头有利于减少对胶塞的破坏, 防止瓶盖胶塞破损微粒进入瓶内。切割玻璃安瓿, 应忌用镊子等硬物敲开;对“非易折”安瓿割据痕应小于颈段的1/4周, 开启安瓿前用75%乙醇擦拭。打开曲径易折安瓿时, 要沿折断线打开, 防止玻屑进入安瓿内。抽取安瓿内液体时, 要改变安瓿倒置抽吸的方法, 针头要居中, 以避免安瓿断口处玻屑误入安瓿内。
3.4 输液准备
准备胶布置于治疗盘边, 垫小枕, 选择血管。再次查对药液, 挂瓶, 消毒瓶口。检查输液器有效期, 挤压外包装有无漏气, 检查输液管道, 排净空气。
3.4.1 胶布:
传统医用胶布为氧化锌橡皮膏, 由于个体差异的影响, 部分患者会产生变态反应, 出现黏贴部位起水泡、发红、发痒等现象[5]。现阶段, 脱敏、防水、透明胶布等新产品已使用于临床, 有效地减轻了因胶布过敏给治疗带来的不便。
3.4.2 小枕:
小枕作为辅助工具, 可帮助将输液部位相对固定于合适位置。一是方便护理人员的操作, 二可提高患者的舒适性。小枕需加隔离套, 做到每位患者治疗后更换1次隔离套, 以避免交叉污染。
3.4.3 血管选择:
传统静脉输液关于静脉输液血管的选择是从远端到近端, 从小血管到大血管。随着静脉输液工具的变化以及人们对静脉输液的危害原因认识的深入, 现在人们选择血管与输液工具的基本原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疗程的长短、输液的速度、药物的特性等选择不同的血管及不同的穿刺工具。一般静脉留置针可留置时间为48~96h, 中等长度导管可留2~4周, 经颈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可留1~7d, 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可留4周到1年以上。输液时应根据疗程选择相应的穿刺工具, 但提倡在满足输液需求的前提下, 应以选择最小、最细、最少腔的导管为最佳。一般头静脉适合留置针的穿刺与留置, 贵要静脉适合PICC导管, 锁骨下静脉适合中心静脉导管。对于化疗药、刺激性强的、pH高、渗透压大、毒性大、发泡剂等药物输入时, 应选择管壁粗、血流快的血管[6]。
3.4.4 挂瓶、消毒瓶口:
挂瓶器械有传统的立式输液架和现代的导轨式输液架。保持输液架及导轨的清洁卫生, 可减少灰尘等对输液的污染。
3.4.5 输液器:
首先检查有效期, 超过有效期的不可再用。挤压外包装有无漏气, 外包装已破损漏气的不可再用。带有空气过滤装置及终端过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不仅可减少空气对输液的污染, 同时可以截留任何途径污染的输液微粒, 是解决微粒危害和空气污染的理想措施[3,4]。
3.4.6 排气:
临床上经常可以遇到针头进入静脉回血后, 会有微量的空气随液体迅速进入静脉。少量的微气泡 (<0.02ml·kg-1·min-1) 不会引起生理紊乱, 但这种微量的空气进入患者体内, 也会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秦红梅等[7]研究发现, 采用两步排气法, 即当液体流至输液管下端距尾端与头皮针连接处前2cm时, 关闭开关 (第一步排气法) , 消毒皮肤后缓慢打开开关, 均匀放慢液体流速, 直至硅胶管和针头内空气排净再关闭开关 (第二步排气) , 临床观察发现, 此法排气时空气进入静脉的机会明显减少, 说明微量空气进入静脉与排气时压力、速度有关。
3.5 穿刺
3.5.1 穿刺浅静脉充盈:
血管暴露充分能提高一针见血率, 充盈静脉的研究主要围绕止血带和局部使用药物两方面。扎止血带时让患者手臂下垂;止血带绷扎的位置距穿刺点10~15cm, 松紧适宜;扎止血带的时间为40~120s内;止血带压力在10.7~16.0kPa时远端的保证静脉充盈达到最佳状态。扎两根止血带法, 可代替患者握拳, 同时局部血管充盈满意, 尤其适用于儿童、血管不固定、不充盈、无力握拳的患者[8]。对长期输液且血管条件差的患者, 输液前局部热敷或涂1%的硝酸甘油[9]、阿托品、2%的山莨菪碱[10]等药物可有效充盈血管。
3.5.2 穿刺时的进针角度:
教科书上静脉穿刺进针角度为20°, 现认为40°~60°[11]进针角度大, 压强大、速度快, 表皮受损范围小。
3.5.3 穿刺时的无痛技术:
手背静脉穿刺时宜首选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3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 该区域神经分布稀疏, 对疼痛的敏感性低于其他区域。选择合适的针头也可减少穿刺时的痛觉, 一般儿童选用4.5~5.5号针头, 成人选用7~8号针头;但在无需快速输液时, 成人也可选用4.5~5.5号针头。大角度进针 (60°左右) 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穿刺后逆时针翻转针180°至对侧固定, 不但解决了输入刺激性药物所致疼痛问题, 同时也解决了因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出现液体点滴不畅的问题。此外, 利用药物减少静脉穿刺时疼痛的研究也较多[12]。
3.6 输液时的滴速
输液速度一般是由医师或护士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药物的种类等多方面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3.6.1 要根据药物种类调节滴速:
在临床上, 有不少药物是需要有严格控制输液速度的。如硝酸酯类药物, 常用的有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 (丹唑) , 一般浓度下常以8滴/min、10滴/min、15滴/min等速度进行点滴。若速度过快, 单位时间内进入人体内的药物剂量过大, 会引起很多不良反应如搏动性头痛、颜面潮红、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 个别对此类药物敏感的患者, 即使在正常剂量下也会出现此种反应, 更须警惕。再如硝普钠也需严格控制滴速, 过快可使血压急剧下降。上述几种药物手工调节滴速不易准确, 有条件医院常使用输液泵 (电脑控制) 来调节。再如降颅压药物甘露醇, 则需快速静脉点滴, 一般情况下要求20%甘露醇250ml静脉点滴时间不超过30min, 若滴速过慢则起不到降低颅内压力的效果或效果不佳。又如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门冬氨酸洛美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 一般情况下要求以0.2g≥1h的速度静脉点滴, 速度过快会引起局部反应如血管炎性病变等。
3.6.2 根据年龄调节滴速:
一般情况下, 成年人输液速度常在40~60滴/min, 小儿、老年速度宜慢, 小儿20~40滴/min, 老年人不宜超过40滴/min。
3.6.3 根据病情调节滴速:
如果患者有心脏病或肺部疾患, 输液速度宜慢, 一般30~40滴/min, 以免加重心脏负荷而出现心力衰竭或肺水肿。若患者脱水严重或失血过多引起休克, 则要快速补液, 补充血容量, 还可采取大号针头或加压输液, 输液速度可以快到每小时几千毫升。
3.7 输液后拔针
最佳拔针时机是输液瓶内液体流尽, 输液管内残留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最宜。拔针时不应用棉签直接按压皮肤穿刺点, 正确的压迫点在皮肤进针点与进针点稍上方垂直方向, 才可以避免血液渗出。现主张拔针时针头应在无压力的情况下退出静脉, 以减轻或去除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
4 静脉输液设备的变化
4.1 配药器具的改进
一直以来, 配药工作是由护士以手工的方式完成的, 不但耗时、费力, 而且由于手工配药时, 注射器针头在药品与输液瓶之间频繁穿刺, 同时每1个步骤均需注入一定的空气才能抽吸, 因此不可避免的有细菌和多种微粒进入到所配制的液体内[13]。为解决以上问题, 许多护士和研究人员对器具的研制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以期通过改革加药器具、改进配药的方法, 提高静脉输液配药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2 静脉穿刺辅助设备的改进
常规的静脉穿刺法均在灯光或普通光线下依赖护士的感觉、触觉、视觉以及个人的经验, 穿刺成功率不但个体差异较大, 而且对于一些特殊患者, 如外周静脉显示暴露差、循环衰竭者, 穿刺成功率均较一般患者低。多次反复穿刺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与负担, 有时还延误抢救时机。为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减少患者痛苦、保证治疗抢救及时有效的进行, 有学者[14,15]将研制的静脉显示仪、静脉定位仪用于手背浅静脉穿刺, 将B型超声技术引入PICC操作中, 保证了一次穿刺的成功率。
4.3 输液调速设备的使用
20世纪80年代以前, 调节静脉输液的速度主要靠护士用眼观察, 以人工的方式进行。随着输液调节器、输液泵、微量注射泵等产品的研制与使用, 实现了静脉输液过程中自动控制。此外, 现代可移动监控技术开始运用于家庭病床, 即可使患者接受必要的治疗, 又可保证其正常的生活方式, 而静脉输注工作站的研发运用, 则可协助医师护士做出更为准确科学的判断。
5 静脉输液技术的变化
5.1 静脉输液相关产品的变化
在一次性输液产品生产以前, 所有的输液产品都是非一次性物品, 需要进行反复的消毒以便重复使用, 这使接受输液的患者感染及发生输液反应的风险大大增加。因此, 一次性使用的输液器、头皮针以及输液容器的产生, 可以说是静脉输液历程上的一次里程牌, 有效地减少了院内感染的发生、降低了护士的工作强度。此外, 各类输液管道接口、输液连接管、避光输液器、精细输液器的面市、各种新型的敷料、胶布、消毒产品的出现以及针头使用后针头处理器及锐器盒的使用, 使得静脉输液过程更为方便、安全、有效。
5.2 静脉输液穿刺工具的变化
目前静脉输液工具分两大类, 一是外周静脉输液工具, 包括头皮钢针、套管针、中等长度导管;二是中心静脉输液工具, 包括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隧道式导管、埋藏式输液港、经颈静脉穿刺的导管。随着输液穿刺工具产品种类的日新月异, 产品性能也在不断的优化。新的输液工具的技术标准已不再以功能为主, 而是以人体的舒适、造成的损伤最少为目的。一方面, 为保证各类导管在血管内达到最佳的留置效果, 围绕易于穿刺、抗打折性能、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减少渗出等方面, 导管材料的性能在不断改善。另一方面, 随着第一例因针刺伤感染HIV的患者被证实后, 针刺伤受到重视[16]。人们认识到安全输液的对象不应只是针对输液对象, 它还应当包括对静脉输液的执行者——护士。输液产品的安全性能受到重视, 许多基于安全目的的产品面市。
5.3 静脉穿刺技术的变化
随着输液工具的变化, 静脉穿刺部位有了更多的选择。外周浅表静脉仍是临床静脉最常见的选择, 但已不是输液的惟一途径。除外周浅静脉穿刺外, 目前常用的穿刺技术还包括以下几种:一是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术。因此技术血管暴露好, 穿刺盲目性小, 操作易掌握, 运用最广泛。但该静脉内有瓣膜, 加之与锁骨上静脉汇合处角度小, 有时会导致插管失败或硅胶管插入不深, 而不能测中心静脉压。二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此静脉属深静脉, 看不见, 摸不着, 定位困难, 穿刺技术要求高, 操作难度大于颈外静脉置管和PICC, 但输入速度快, 可用于需要大量输液或输血的患者。三是锁骨下静脉置管。该静脉管径粗, 位置固定, 不易塌陷, 血流量大, 注入高渗液体及化疗药物, 可很快被稀释, 对血管刺激性小。但是由于胸膜顶高于锁骨, 进针角度和方向不准易穿破胸膜造成气胸。又因吸气时是负压, 还易造成空气栓塞, 故不适应初学者穿刺。四是股静脉穿刺置管。此静脉易于固定, 操作方法易掌握, 较安全。但股静脉靠近会阴部, 穿刺部位易污染, 增加潜在感染的危险, 同时较大限制了患者的活动。五是PICC留置法。PICC是一种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经贵要或肘正中静脉穿刺, 经腋静脉到达上腔静脉。PICC操作简便, 穿刺危险性小, 并发症少, 护士经过培训即可独立操作。静脉留置时间长, 适用于需要长期输液、化疗、TPN、临时血液透析的患者以及早产儿、家庭病床及缺乏外周通路的患者。
6 静脉外渗的防治
药物外渗是静脉输液常见的并发症, 抗肿瘤药物、高渗性溶液、阳离子溶液、血管活性药、抗生素类药、止血药、碱性溶液及其他如造影剂等高危药物外渗后, 若不及时给予恰当的处理, 会发生组织坏死甚至致残, 引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熟练的穿刺技术、认真负责的责任心是避免药物外渗的基础。目前认为对于易发生坏死的高危药物, 应直接选择弹性好、管径大、血流好的血管进行穿刺, 并应适当地稀释药物, 如静脉化疗药物前后都应先滴注适量的生理盐水。同一输液静脉持续使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2h, 如使用缓释硝酸甘油贴敷在穿刺点上方, 能延长输液静脉的使用时间。发生外渗后应针对不同的药物进行局部外敷和局部拮抗封闭疗法。一般冷敷适用于化疗药物及一些非缩血管药物所致的渗漏;热敷适用于血管收缩剂所致的渗漏;药物湿敷适用于高渗液、阳离子溶液及血管收缩剂引起的渗漏;氢化可的松冷盐水局部湿敷适用于化疗药物引起的渗漏;硫酸镁一般只用于血管通透性高药物引起的外渗。一些中药如云南白药、金黄散、复方丹参、红花醇的湿敷效果也较肯定。局部拮抗封闭的常用药物有0.25%~1%的奴夫卡因、1%普鲁卡因加氢化可的松、维生素C等[17]。
7 静脉炎的预防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的另一常见的并发症, 是由物理、化学及感染等因素对血管内壁的刺激而导致血管壁的炎症表现, 常表现为局部的热、痛、紧绷及胀感, 沿着注射部位的血管会产生条索状的红线, 触诊时有发热、发硬的感觉。导致静脉炎的危险因素与导管针的材质、长度和管径大小有关;此外, 操作人员的技术不佳、不适当的穿刺部位、导管针留置时间过长、固定方法不当、输入液体的酸碱度太强或由于药物不相溶而造成沉淀、患者血管条件差等因素都与静脉炎的发生有关。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最关心的自然是效益,而质量和进度是获得效益的直接保证;业主最关心质量,对于工程进度也有量化的要求;安全,则与现场施工人员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表面上看,不同的主体对于各个要素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似乎质量、进度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一些。但质量、进度的趋向是可逆的--若质量和进度没有控制好,可以通过返工整改、加班加点、索赔与补偿的方式加以弥补。而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其后果常常伴随施工人员的伤亡,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进程,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有一种观点认为,当质量、进度与安全发生冲突或不能均衡的时候,首先应该服从安全第一的原则。这话听起来确实没错,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恐怕没有哪一个优质工程,其工地现场的安全工作做得很差,或工程进度很慢;也没听说过哪一个现场安全防护搞得很糟的工地,其施工速度很快,工程质量创优;虽然有一些工程确实存在不顾质量与安全,盲目抢工赶进度的情况,可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必然会投入人力、物力、时间去进行处理,在原定的工程进度内,质量和效益都难以确保。因此在工作过程中不应该强调谁重要不重要,什么是重点,谁排第一、谁排第二;问题本身就是管理体系落后的表现,为什么世界上会流行9000、14000、18000标准,而且大家都认可这些标准是先进的?因为我们强调谁重要本身就是管理的误区,管理体系要求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严格按要素进行策划,落实责任人,并严格进行监视和测量,就是说在管理工作中只要严格按照既定程序执行就行了,强调谁是重点本身就是忽视其他问题的表现,为什么贯标要求不能缺少要素,就是针对容易忽视次要问题而定的。安全、质量、进度不矛盾,只是要求管理到位,责任心加强,合理安排工序,不会出现相对立的情况。当然也不是完全理想状态,安全是保障,是工程整个生命过程的保障,质量是进度的保障,因为质量不合格老是返工,进度当然会慢下来,所以只有加强自身的管理,才能确保三者的统一和和谐。那如何协调这几个方面的关系呢?
1、首先要保证项目按时开工。技术干部要针对本工程前期工作时间短,施工场地狭小,布置困难,实际工作量大较为突出的特点,为了在开工后能够形成连续施工能力,必须进行周密、细致的施工准备,相关部门要对于凡是具备开工条件的,立即安排人力、机械、物资等条件到位,确保工程准时开工。
2、以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安全措施来保证计划的执行。在施工过程中做到人员新老合理搭配,由经验丰富的人,带年青人。在工作程序上,合理安排平面交叉、立体交叉等作业,为了保证工期,尽量多开创工作面。但在工作面与工作面之间,必须进行可靠的安全环境控制,每个上、下道工序之间均有防护措施。在工序安排上,打破常规,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创造条件,将前后关系的工序重叠。利用倒排工期,分解計划,及时盘点,每日盘点完成的工程量,每周分析一次,在计划进度分析的同时,要对安全进行必要的剖析,找出计划进度与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动态调整,以日计划保周计划,以周计划保月计划,以月计划保年计划。强化协调,加大考核,要定期召开工程进度协调会,现场管理人员,安全员也要参加,总结当天工程完成情况和安全制度执行情况,落实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安排布置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明确安全危险点危险源。定期召开工程总结会,盘点周计划、安全执行情况,兑现奖罚。定期召开计划会布署当月生产计划和安全措施执行计划。对工程所需的大型机械及各类计量器具,确保将完好的施工机械和设备按时抵达现场,并安全投入使用。一切施工活动必须有安全施工措施,并在施工前进行交底。无措施或未交底,严禁施工。在编制安全施工措施时,必须明确指出该项施工的主要危险点。同时要根据施工的特点,充分对每个施工项目制定出既切合实际又有改进提高的技术方案和安全措施来指导施工。利用已成熟的施工技术及工艺、经验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和安全难点进行技术攻关,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后完成工期的准点。
3、要编制针对现场情况并能确保年底考核任务如期实现的措施。措施内容要有组织保证措施;技术保证措施;劳动力保证措施,更要有安全保证措施。针对完成年度生产计划的安全保证措施,必须强化劳动力数量与技能的管理,安全素质的提高,动态监督外协队伍的人员稳定性,加强外协队伍的人员安全教育与培训,为确保生产计划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规范安全操作,逐步向工厂化管理的深入转变,从根本上夯实安全与生产计划、安全与质量管理基础;不断优化工种组合,持续保障工作绩效。在项目上营造一个重安全、重质量、重计划严肃性的有利氛围。建立健全进度保证体系,安全保证体系,尤其要抓好施工计划的布置、检查与落实,与安全设施的布置与落实。严格进度目标、安全目标的考核责任制,奖惩分明。加强现场施工计划组织的管理与安全组织的管理,列出重大危险点,强化施工指挥与资源调度,科学有效地组织工序流程与安全交叉作业。自我加压,缩短图纸交付、图纸会审、材料采购、周转性材料补充、措施编制、项目开工等过程的周期,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努力将进度计划往前推进。
4、以质量保计划进度、以安全保计划进度措施,认识质量和进度的辨证关系,安全和进度的辨证关系,强化质量管理和现场安全管理,避免出现返工、返修现象,避免冒险作业,做一项成一项是缩短工期、最安全、最好、最直接的手段。项目部必须积极与外部协调,经常保持与设计院的联系,以最快的速度、以最优质的服务、以最安全的办法解决施工中存在的各种技术问题;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加强与业主方的沟通与联系,保障信息畅通无阻,积极主动催设备、催材料、催资料,为正常施工争取时间。经常对照年度施工计划,查看作业指导书中的安全措施,以及重要节点,提前组织相关专业召开大型施工方案讨论会和安全形势分析会,及早提出难点、重点和安全注意事项,合理布置关键任务和安全任务,做到有事早知道,早安排,早准备。成立专门的监督检查部门对涉及到结构安全的临时设施进行及时、认真验收,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为现场整改提供充裕的时间,也为主体结构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