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精选11篇)

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 篇1

一、圆的基本性质

1.圆的定义(两种)

2.有关概念:弦、直径;弧、等弧、优弧、劣弧、半圆;弦心距;等圆、同圆、同心圆。

3.“三点定圆”定理

4.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5.“等对等”定理及其推论

5. 与圆有关的角:⑴圆心角定义(等对等定理)

⑵圆周角定义(圆周角定理,与圆心角的关系)

⑶弦切角定义(弦切角定理)

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三种位置及判定与性质:

2.切线的性质(重点)

3.切线的判定定理(重点)。圆的切线的判定有⑴„⑵„

4.切线长定理

三、圆换圆的位置关系

1.五种位置关系及判定与性质:(重点:相切)

2.相切(交)两圆连心线的性质定理

3.两圆的公切线:⑴定义⑵性质

四、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

1.相交弦定理

2.切割线定理

五、与和正多边形

1.圆的内接、外切多边形(三角形、四边形)

2.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及性质

3.圆的外切四边形、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4.正多边形及计算

中心角:

内角的一半:(右图)

(解Rt△OAM可求出相关元素,、等)

六、一组计算公式

1.圆周长公式

2.圆面积公式

3.扇形面积公式

4.弧长公式

5.弓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6.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及相关计算

七、点的轨迹

六条基本轨迹

八、有关作图

1.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

2.平分已知弧

3.作已知两线段的比例中项

4.等分圆周:

4、8;

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 篇2

一、经历构建概念过程, 渗透分类思想

当学生学习了平角、周角的概念后, 为了让学生对角有更深入的理解, 必须对角进行分类, 理清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因此, 学生根据角估认角的类型, 从而加深对角概念的理解。学生通过对角的测量来修正角的类型, 形成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的策略。学生对下列角自主估认、测量、分类后, 进行交流并汇报。

生1:∠1和∠6是锐角, 因为这两个角比直角小。经过我的测量, ∠1的度数是45°, ∠6的度数是50°, 我的估认与我的测量结果相同。

生2:∠3是平角, 因为平角的两条边在同一直线上, 与量角器经过中心点的0刻度线完全重合, 度数是180°。∠5是周角, 因为周角是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当周角的一条边绕它的端点旋转到同一直线上时形成平角, 这时正好是180°;再旋转到两条边重合在一起时, 等于2个平角, 所以∠5的度数是360°。

生3:∠2和∠7是钝角, 因为这两个角比直角大。经过测量, ∠2的度数是120°, ∠7的度数是130°。∠4是我的估认与实际测量不相同的, 我估认∠4是锐角, 经过测量发现∠4是直角。

生4:我想补充∠7不需要测量也能知道度数, 因为∠6和∠7形成一个平角, 已测得∠6=50°, 所以∠7=180°-∠6=180°-50°=130°。因此, ∠1和∠6是锐角, ∠4是直角, ∠2和∠7是钝角, ∠3是平角, ∠5是周角。

生5:我和同桌通过填表的方式来研究角的分类。

生6:我还知道各角之间的关系, 因为锐角<90°, 直角 =90°, 90°< 钝角 <180°, 平角 =180°, 周角 =360°, 所以, 锐角 < 直角 < 钝角 < 平角 < 周角。

生7:我想补充生6的各角之间的关系, 1平角 =2直角, 1周角 =2平角 =4直角。

要对角进行有效分类, 确定分类标准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经历估认角的类型、测量角的大小后再根据角的度数对角进行分类, 逐步概括并形成角的概念。正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所指出的那样:“通过多次反复的思考和长时间的积累, 使学生逐步感悟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想”。

二、经历估量、测量过程,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根据给定的角来估计角的度数, 根据角的度数来想象角的大小, 是学生学习角的度量的难点。如何让角的图形与角的度数有效结合?学生一组组地进行观察和比较, 判断每组中两个角的大小 (如图2) 。根据学生的原有认知,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每组中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大一些, 理由是下面的角的边比上面的角的边长。

基于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特点, 学生用一幅三角板拼一拼图2中的每一组角, 判断上面的角与下面的角的大小, 并分别比较∠1, ∠3, ∠5和∠7及∠2, ∠4, ∠6和∠8的大小。学生用三角板拼后进行交流。

生1:我用三角板中的一个小角 (指30°角) 去拼∠1和∠2, 发现∠1和∠2是一样大的。

生2:我也用三角板上的小角去拼第二组中的∠3和∠4, 发现∠3和∠4都含有2个小角。

生3:我是用三角板上的大角 (指60°角) 去拼∠3和∠4, 发现∠3和∠4都是一个大角。

生4:我是用三角板上的小角去拼第三组的∠5和∠6, 发现∠5和∠6都含有4个小角。我的同桌用大角去拼, 发现∠5和∠6都含有2个大角。

生5:我用三角板上的大角和小角都无法拼出第四组中的角, 第四组中的角无法判断。

生6: (边展示边说) 我用两块三角板能拼出∠7和∠8, 先用含有小角的三角板拼直角, 再用另一块三角板的角 (指45°角) 就拼出了∠7和∠8。虽然我知道∠7和∠8一样大, 但我不知道∠7和∠8的度数。

师: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1:经过比较,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生2:角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因为射线的一端可以无限延伸, 所以,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生3:我发现∠1含有一个小角, ∠3含有两个小角, ∠5含有四个小角。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张开得越大, 角越大。

师:经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比较, 得出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 叉开得越大, 角越大。请同学们再比较∠1, ∠3, ∠5和∠7四个角的大小, 有多大, 大多少?

生1:∠3的度数是∠1的2倍;∠5的度数是∠3的2倍, 是∠1的4倍;∠7的度数是∠1的4倍多一些。因此, 这四个角的大小是∠1<∠3<∠5<∠7。

生2:用我的三角尺无法判断四个角的度数和大多少, 而我同桌三角尺上的度数能判断这四个角的度数。

生3: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 要比对要计算, 不仅麻烦, 而且有的角无法用三角板来判断。比较角的大小, 要用量角器。

学生先估计一幅三角板上各个角的度数, 并量一量各是多少度, 再用量角器测量∠2, ∠4, ∠6和∠8中四个角的度数。学生估计与测量后, 进行交流并展示。

生1:长度标注在直角边的三角尺, 我的估测与测量的结果是相同的, 分别是90°、60°、30°。

生2:长度标注在底边的三角尺, 我的估测与测量的结果有不同的地方, 在估测时, 下面的两个角分别是40°、50°, 实际测量时发现这两个角的度数都是一样的:45°。

生3:经过对一幅三角尺的测量, 我发现开口向右的角一般要看内圈刻度, 开口向左的角一般要看外圈刻度。

生4:经过对∠2, ∠4, ∠6和∠8四个角的测量, 我测量的结果是∠2=30°、∠4=60°、∠6=120°、∠8=135°。我发现∠4比∠2大30°, ∠6比∠4大60°, ∠8比∠6大15°。

生5:四个角测量的结果与我们拼的结果一样, 而且, 我从四个角的比较中发现角可以看作一条射线绕其端点旋转一定度数后形成的图形。

学生6:经过测量, 我现在能比划出30°、45°、60°、90°、120°、135°的角。我能想象出30°、45°、60°、90°、120°、135°角的大小。

三、经历多元作图过程, 渗透类比思想

学生在学习画角知识时, 可以充分利用原有量角的知识和经验。学生不仅经历了画角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类比的过程。如何让学生经历画角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 (10°、45°、60°、90°、105°、120°、165°) , 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学生先自主画角, 再分组讨论, 然后进行展示。

生1:我每个角都是用量角器画的, 因为我们已经学过量角的方法, 所以用量角器画角比较简单。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 先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 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因此, 我在画一个60°的角时, 先画一条射线, 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 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 接着要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 就是这个角的度数。因此, 画角时, 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然后, 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 通过刚画的点, 再画一条射线。最后, 标好角的符号及度数。

生2:我觉得有的角用三角尺画比较简便, 用三角尺可以直接画出45°、60°、90°的角, 而10°、105°、120°、165°的角用量角器画比较简便。

生3:我除了10°的角要用量角器外, 其他的角用三角板都可以完成, 其中105°、120°、165°的角需要一幅三角板才能画出来。

师:谁来介绍一下用一幅三角板画出105°和120°、165°的角?

生4:画105°角的方法是:利用45°+60°=105°, 可以先用三角板画出一个45°的角, 然后与45°的角共一条边再画出一个60°的角, 这两个角的和就是105°。画120°角的方法与画105°角的方法是相同的, 可以利用60°+60°=120°或者90°+30° =120°来画。

生5:画165°角的方法是:利用30°+45° +90°=165°, 可以用三角板画一个30°的角, 再接画一个45°的角, 然后再接画一个90°的角, 这三个角的和就是165° (如图3) 。

生6:我补充画165°角的方法, 利用45°+60° +60°=165° (如图4) , 我的同桌利用180°—15° =165°也能画165°的角 (如图5) 。

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 篇3

本单元的内容和旅游相关,主要是围绕Tony向他爸爸借用在澳大利亚拍的照片,通过介绍澳大利亚的景点、动物和风土人情展开听、说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

【学情分析】

我所授课班级的学生是我从初一带到初三的,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规范比较好,而且班级学习氛围比较浓厚。虽然that引导的限制性定语从句的运用是个新语法点,但是因为前面有语法前置课的铺垫,只要设计得当,让学生多说多练多用,还是能够熟练掌握该语法点的运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正确使用下列单词及词组:here we go,magical,sailing boat,keep sb./sth. away,fly,keep a diary等。

能力目标:1.能介绍参观过或想参观的某个地点。

2.能正确运用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

情感目标:能够介绍中国的文化景点,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使用下列单词及词组:here we go,magical,sailing

boat,keep sb./sth. away,fly,keep a diary。

2.能正确运用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介绍参观过或想参观的某个地点。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激趣法、交际法、情感交流法、评价法。自主学习、结对练习、小组合作。

教学手段:视频、电子白板、录音等多媒体手段。

【教学过程】

课前延伸:

1.预习词汇:布置学生预习词汇,能够根据音标读出并了解汉语意思,查资料了解澳大利亚和中国的著名景点,并用英文介绍,让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

2.课前朗读:大声朗读本课新单词、短语,检测预习效果

(pairwork)。

激情导入:

1.激趣导入法:让学生带着任务观看一段澳大利亚旅游的宣传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展示新知识:从单词到短语再到句子,层层递进,展现本课新知识点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并让学生大声朗读,进行初步的造句练习,为后面教学环节的展开扫清障碍。可以采取学生个人、结对、小组合作等形式,以机械性操练为主。

整合教材思路:本节课我结合我们的课题研究、自己的“四步一提升教学法”,对本节课的对话教材进行了整合,使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使整节课既不像阅读课那么沉闷,还充分练习了阅读;而且比单纯的听说课内涵要丰富得多。

对话教材的整合:外研版初三课本的对话内容都比较长,我们备课组大胆地把长篇的对话材料作为阅读材料来处理,实践了我的“四步一提升教学法”,得到了教研员的好评。

我们备课组从初一开始,就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策略指导,尤其是我的“四步一提升教学法”实施一年多来,每节课都进行策略指导,所以课堂上不需要老师多解释,学生就能进行有效的阅读。

四步即四步读:1.第一步读,让学生快速阅读对话,理解对话大意或中心思想,设计整体性的比较简单的题目。

2.第二步读,学生详细阅读全篇对话,理解对话内容的内涵,进行多层次设计,题目形式要多样化(选择题、问答题、表格题、句型转换……),注意梯度性。本节课设计的是一个表格题,怎样介绍一个景点,题目把澳大利亚的三个著名景点的信息用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一目了然。

3.第三步读,首先学生自己仔细朗读,找出重要知识点和语言点,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找出共同的疑难问题,教师进行精讲点拨,随后自己巩固。

4.第四步读是让学生大声分角色或自己朗读,加深理解对话内涵,培养语感和朗读的技能。

本节课我为了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没有让学生朗读全篇对话,而是重点突破了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让学生找出来并大声朗读,然后两人互查,班内抽查进一步突破了重难点。

一提升(学以致用):

一提升即读后说的环节,指的是以编对话、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或活动引领设计说的练习,引导学生在吃透对话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描述一个地方应该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小组成员根据范例编对话,小组内从老师给出的三个著名的地方或者学生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或想去的地方中任选一个地方进行描述。

(1)要求每个同学至少说一句,多说不限,并加分。这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面。

(2)为了进一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我要求小组至少运用一个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为了鼓励学生多运用,只要额外正确运用一句定语从句,小组加5分。对于新语法点,由于前面各个环节的层层递进,本环节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多读多练多说,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因此本环节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各小组争先发言,教师要注意调控好课堂。

欣赏英文诗:此外,我还对学生进行了人文教育,情感培养。以欣赏我自编的小诗的形式,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了客观评价,鼓励先进,鼓舞后进。

课后提升:最后我对课后提升即家庭作业进行了分层次布

初三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篇4

因为扇形=两条半径+弧长

若半径为R,扇形所对的圆心角为n°,那么扇形周长:

C=2R+nπR÷180

扇形面积公式

在半径为R的圆中,因为360°的圆心角所对的扇形的面积就是圆面积S=πR^2,所以圆心角为n°的扇形面积

S=nπR^2÷360

▲什么是圆周率?

圆周率是一个常数,是代表圆周和直径的比例。它是一个无理数,即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但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来代表圆周率去进行计算,即使是工程师或物理学家要进行较精密的计算,也只取值至小数点后约20位。

▲什么是π?

π是第十六个希腊字母,本来它是和圆周率没有关系的,但大数学家欧拉在一七三六年开始,在书信和论文中都用π来代表圆周率。既然他是大数学家,所以人们也有样学样地用π来表圆周率了。但π除了表示圆周率外,也可以用来表示其他事物,在统计学中也能看到它的出现。

圆的面积 s = π × r × r

其中,π 是周围率,等于3.14

r 是圆的半径。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C=2πR 。C代表圆的周长,r代表圆的半径。圆的面积公式为:S=πR2(R的平方) 。S代表圆的面积,r为圆的半径。

椭圆周长计算公式

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

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椭圆面积计算公式

椭圆面积公式: S=πab

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

1.有关的计算:

(1)圆的周长C=2πR;(2)弧长L= ;(3)圆的面积S=πR2.

(4)扇形面积S扇形 = ;

(5)弓形面积S弓形 =扇形面积SAOB±ΔAOB的面积.(如图)

2.圆柱与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1)圆柱的侧面积:S圆柱侧 =2πrh; (r:底面半径;h:圆柱高)

(2)圆锥的侧面积:S圆锥侧 = =πrR. (L=2πr,R是圆锥母线长;r是底面半径)

描述定义: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

集合定义: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

2、圆的表示方法:以O为圆心的圆记做⊙O,读作圆O。

3、圆弧和弦: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4、半径:圆心与圆上任意一点所连的线段叫半径。直径:经过圆心的弦叫直径。

5、圆心角: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圆心角。

6、圆周角: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叫圆周角。

初三历史知识点上册 篇5

1、人类的形成

⑴人类是由非洲南方古猿演变而来;

⑵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⑶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⑷劳动创造了人;

⑸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或标志:

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国家的产生

⑹三大人种形成于晚期智人时期;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人种的差异只是生理特征的差异,而没有优劣之别;

⑺原始社会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这两个社会阶段的主要区别在于女性在母系氏族社会占主导地位,男性在父系氏族社会占主导地位;母系氏族发展到父系氏族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

亚非古代四大文明及其发源地:

①古代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前35)

②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前3500年)

③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河岸流域(前进500年)

④中国的古代文明:黄河流域(前2100年)

3、亚非古代四大文明发源地的共同特征

都发源于大河流域;都位于北纬20度-40度之间;

原因:

①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线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

②大河流域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4、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含义:尼罗河孕育了埃及和埃及文明

5、对金字塔的认识

①金字塔是埃及文明的象征;

②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

③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④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⑤金字塔是埃及奴隶主残酷剥削、压迫奴隶的历史见证。

⑥金字塔是是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的标志

6、对汉谟拉比法典的认识

①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

②内容:处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强化奴隶主阶级专政。

③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和目的:是一部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④汉谟拉比法典是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的标志

⑤历史意义:是现存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1.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19俄国十月革命。

2.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3.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苏俄)。

4.列宁找到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的标志:19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5.苏联成立的:1922年底成立。

6.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7.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8.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凡尔赛和约》内容:殖民地问题。

9.华盛顿会议的受益国:美国;的受害国:中国;受限制最厉害的国家:日本。

10.罗斯福新政最突出的特点(“新”的体现):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11.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调整。(由于罗斯福新政只是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的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因此并没有根除经济危机)

12.绥靖政策的实质:纵容法西斯的侵略。

13.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1938年9月慕尼黑阴谋。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1938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15.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

16.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或规模)的标志: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珍珠港事件)。

17.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标志:1942年元旦《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18.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主要的转折点:1942年7月──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19.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标志:诺曼底登陆。

20.“二战”欧洲战争结束的标志: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2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标志: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22.二战后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美国。

23.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的负债国:美国。

24.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其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25.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的经济体:欧盟。的政治体:联合国。

26.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发展最快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

27.印巴冲突的根源:“印巴分治”(蒙巴顿方案)。

28.中东问题的关键:巴以冲突。中东问题的本质:领土争端。

29.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和美国苏之间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

历史学习方法技巧

1、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2、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3、“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4、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初三英语上册知识点 篇6

介词是一种虚词,用来表示名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它词语句中其它词的关系,不能单独使用。介词可与名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它词构成介词短语。介词短语可在句中作定语,状语,表语和宾语补足语。例如:

The boy over there is John’s brother. (定语)

The girl will be back in two hours. (状语)

Our English teacher is from Australia. (表语)

Help yourself to some fish. (宾语补足语)

2.常用介词的用法辨析

(1)表时间的介词

at, in on

表示时间点用at。例如:at six o’clock, at noon, at midnight。表示在某个世纪,某年,某月,某个季节以及早晨,上午,下午,晚上时,用in。例如:in the ninettenth century, in 2022, in may, in winter, in the morning, in the afternoon等。表示具体的某一天和某一天的上午,下午,晚上时,用on。例如:on Monday, on July 1st, on Sunday morning等。

since, after

由since和after 引导的词组都可表示从过去某一点开始的时段,但since词组表示的时段一直延续到说话的时刻,因而往往要与现在完成时连用。而after词组所表示的时段纯系过去,因而要与一般过去时连用。例如:

I haven’t heard from him since last summer.

After five days the boy came back.

in, after

in与将来时态连用时,表示“过多长时间以后”的意思,后面跟表示一段时间的词语。After与将来时态连用时,后面只能跟表示时间点的词语。After与过去时态连用时,后面才能跟表示一段时间的词语。例如:

He will be back in two months.

He will arrive after four o’clock.

He returned after a month.

(2)表示地点的介词

at, in, on

at一般指小地方;in一般指大地方或某个范围之内;on往往表示“在某个物体的表面”。例如:

He arrived in Shanghai yesterday.

They arrived at a small village before dark.

There is a big hole in the wall.

The teacher put up a picture on the wall.

over, above, on

over, on和above都可表示“在……上面”,但具体含义不同。Over表示位置高于某物,在某物的正上方,其反义词是under。 above也表示位置高于某物,但不一定在正上方,其反义词是below。On指两个物体表面接触,一个在另一的上面。例如:

There is a bridge over the river.

We flew above the clouds.

They put some flowers on the teacher’s desk.

across, through

across和through均可表示“从这一边到另一边”,但用法不同。Across的含义与on有关,表示动作在某一物体的表面进行。Throgh的含义与in有关,表示动作是在三维空间进行。例如:

The dog ran across the grass.

The boy swam across the river.

They walked through the forest.

I pushed through the crowds.

in front of, in the front of

in front of 表示“在某人或某物的前面”,在某个范围以外;in the front of 表示“在……的前部”,在某个范围以内。例如:

There are some tall trees in front of the building.

The teacher is sitting 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

3.介词的固定搭配

介词往往同其他词类形成了固定搭配关系。记住这种固定搭配关系,才能正确使用介词。

(1)介词与动词的搭配

listen to , laugh at, get to, look for wait for, hear from, turn on, turn off, worry about, think of, look after, spend…on…, 等。

(2)介词与名词的搭配

on time, in time, by bus, on foot, with pleasure, on one’s way to, in trouble, at breakfast, at the end of, in the end等。

(3)介词与形容词的搭配

be late for, be afraid of, be good at, be interested in, be angry with, be full of, be sorry for等。

动词篇:

1.短语动词的分类

(1)动词+介词

常见的有look for, look after, ask for, laugh at, hear of 等。这类短语动词的`宾语只能放在介词后。如:

Don’t laugh at others.

Tom asked his parents for a bike.

(2)动词+副词

常见的有give up, pick up, think over, find out, hand in,等。这类短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名词,既可放在副词前边,又可放在副词后边;宾语如果是人称代词或反身代词,则要放在副词前边。如:

You’ll hand in your homework tomorrow.

Please don’t forget to hand it in.

(3)动词+副词+介词

常见的有 go on with, catch up with等。这类短语动词的宾语只能放在介词后边。如:

Go on and I’ll catch up with you in five minutes.

After a short rest, he went on with his research work.

(4)动词+名词+介词

常见的有take care of, make use of, pay attention to, make fun of 等。这类短语动词的宾语只能放在介词后边。如:

You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your handwriting.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our time.

(5)动词+形容词

常见的有leave open, set free, cut open等。这类短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名词,则宾语可放在形容词的前边,也可放在后边;宾语如果是人称代词或反身代词,则必须放在形容词前边。如:

The prisoners were set free.

He cut it open.

(6)动词+名词

常见的有take place, make friends等。这类短语动词用作不及物动词。如:

This story took place three years ago.

初三数学复习课的探讨与体会 篇7

一、重视基础抓好课本

最近几年,数学题在题型上非常新颖和灵活多变,师生在复习时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难度比较大的题目上。导致师生进入一个误区,从而忽略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复习和巩固。事实上,从最近几年的中考数学题中可以发现,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反而更加高,更加注重课本的基本知识,所以透彻巩固基本知识是中考复习的核心,第一轮复习主要以课本课后习题为主。中考出题的原则就是要体现课本的价值,所以中考的数学题涵盖了两种类型的题目,一种是基础题,它源于教材;另一种是难度较大的提高题,它们都是课本教材中的例题或者是例题、课后习题的延伸、变形。所以这就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基本功,把复杂的题目简单化,每个知识点都要熟练掌握,分步各个击破,把综合题分解为几个简单的小知识点题目。

在第一轮复习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

(1)复习杂乱无章,抓不住复习知识重点,详略把握不准,难度提不上去,对考试大纲和教材没有吃透。

(2)基础知识点复习不全面,主要体现在:(1)丢掉太多的综合题,导致基础知识复习不全面;(2)复习速度过快,学生没有完全掌握;(3)没有对学生严格要求,落实性差,复习资料多而杂乱,习题没有按时讲解。

(3)做题数量和能力提升不成正比:(1)只顾着完成讲解题目的任务,而没有做到总结知识规律;(2)难度上缺乏循序渐进的题目,层次不分明;(3)题目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重复率过大,浪费时间和精力。

二、系统整理做好专题复习

第二轮复习是强化阶段,教师要把每个章节的知识点重新整理好,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自己建立各个知识点之间的数学知识的网络结构图,这阶段的题目要以章节为单位,多选取以章节为单位的难度相对基础题较高的综合题目和知识点相互有联系的综合题,要充分体现复习的目的性、典型性、规律性,启发、灵活、综合是更深层次的要求。充分让学生们领悟方程、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圆、函数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所以第二轮复习的重点是以专题为主,提升能力的阶段。专题复习就是根据某个重要知识点、技能或者数学思想加以展开并更深入地对知识的理解,对典型问题进行集中训练,逐一击破,进而提升能力。

(1)专题复习要紧密贴合教学考试大纲,围绕考点出题,初中数学大题有以下几个专题:(1)方程的思想及其应用;(2)函数的思想及其应用;(3)方程、函数、不等式的综合,等等。

(2)每个专题的教学目标就是复习的核心,细心编写教学复习教案,教案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经典例题的精选,专题复习内容多、时间短。因此,例题必须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综合性。

(3)分析知识点,总结规律、方法。每一专题复习教学,在每个范例讲解以后,都要及时引导学生对专题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考点进行总结,养成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充分理解常见的数学方法和常见的数学思想。

(4)强化训练、及时讲解、巩固提升。每个阶段的复习都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在每一个专题复习中,教师都要切实选好例题讲解和练习题,要及时通过批改作业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提升学生复习质量。

三、加强探索性试题的研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不断创新改革,最近几年的中考命题里面新增了探索性的习题类型,这类题目比较新颖,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假设能力,这类题目通常运用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教学方法,再经过严密的推理和计算,才能得到最后的结果。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和学生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题,这类题目比较抽象,难度比较大,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把抽象的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具体化。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时很少碰到这类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收集近几年出现的此类型的题目,整理和细致探究,找出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潜移默化。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开放性、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要把主体性、反思性、合作性这些教学思想通过教学展现出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探索能力。

教学新课程重视的是新理念和新教材,新课程不仅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还重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创新,以此来达到教材的教学目的。

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 篇8

关键词:初三化学;生活化教学;实践和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初中化学在初三才会开设,此时的学生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也能更好地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而初三的化学知识在设置上与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将生活化教学引入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将会对学生在化学知识以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上大有帮助。

一、初三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生活化教学是指从生活当中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引导和教学,同时也反馈和指导生活的教学。生活作为一个人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的检验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对于初三化学教学依旧如此。初三的化学知识要求学生结合生活问题,探索生活问题,激发学生对于初三化学知识的热情,最终让学生形成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巩固学习初三化学中的生活问题的能力。生活化问题的教学实践与探究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探究。初三化学知识生活化教学将源自于生活、回归到生活,能够解决生活常识的化学知识进行整理,最终达到提升化学实践能力的一种尝试。学生以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作为起点,在初中化学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运用书本中的化学知识更好的、更全面地去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初中化学知识,感受那些时刻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体会学习化学知识的乐趣与快乐。这就是初三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内涵所在。

二、初三化学知识生活化教学实践和探究的意义

(一)提高初三化学课堂有效性

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是通过化学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化学知识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效率得不到保障,同时也不被学生广泛接受。而生活化教学在初三化学课堂的应用,将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进行探究,通过运用生活素材,让教学更加生活化,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发现、探究、到最后解决问题。不仅提高学生对于初三化学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可以更好掌握化学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初三化学教学的效率。

(二)转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方式

初三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可以有效转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方式。初三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更多强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化学知识的探究上面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面对化学问题能够积极去思考,主动去质疑和探索,最终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现出学生在初三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三)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对于初三化学的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和探究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能够引导学生将书本上的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传统化学教学下的学生普遍缺乏生活实践,动手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极差,使得化学学习与生活实际严重出现脱节。而初三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可以从源头上改变这种欠缺的“务实”能力,提升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初三化学中关于《碳及碳的氧化物》中关于炭的学习。在生活中为了使房屋里的有毒气体含量减少,许多家庭会选用活性炭作环保剂。这是利用活性炭的物理吸附性强,将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吸收过滤,净化空气.同样碳又可以在冶铁时作为原料,它具有还原性,可以将铁离子还原成铁单质;碳如果加在橡胶中做成轮胎,又可以提高其耐磨性,这就是运用碳这种物质很稳定,不易分解。同样是碳,但在生活的运用却不相同。这就是注重初中化学知识生活化后能够解释生活中遇见的化学问题。

三、初三化学知识生活化教学实践和探究的原则

(一)生活化原则

既然是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探究和实践,那么就应该在教学中依据生活化的原则与标准。辩证的唯物主义说过,任何的知识以及学问都是源自于生活和经验,所以在初三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地汲取生活中的知识和经验,才能正确指导初三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也才能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和解决生活中遇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初三化学中学习生石灰加水生成熟石灰这一化学过程时,化学教师先抛出一个生活问题,为什么市场上销售的速食米饭在户外只要加一点凉水就可以让米饭迅速变成热饭?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这个问题的热情。在实验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对比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在反应中短时间快速放热,最终加热米饭。通过这些生活化的提问,让学生在探索的同时也能收获更多的知识。

(二)开放、创新原则

任何探究性教学都包含着开放以及创新的特点,所以初三化学知识生活化教学的實践与探究也不例外。面对生活化教学,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尽情思考和发动大脑进行想象,所以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氛围,外加一种创新的引导模式是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最终达到解决生活问题,掌握初三化学知识的目的。

(三)协作原则

对于初三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实践和探究还必须要遵循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原则。因为对于许多生活化问题,学生短时间内由于没有接触,所以很容易导致大脑“短路”,如果不能被唤醒,走出思维的误区,那么既费时间,又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合作与协作就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思维的唤醒,有一个知识联系到另一个知识,实现问题高效探究和解决,最终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协同能力,让学生收获更多。

结束语:

初三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有效掌握,更为关键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化学学习思维,让他们在未来的化学学习中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葛庆敏.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01:24-26.

[2]陈丽峰.“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26:139.

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上册 篇9

1.给加点的字注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褴褛(Lánlǔ)手帕(pà)栈桥(zhàn)拮据(jiéjū)哆嗦(duōsuo)

挣钱(zhèng)别墅(shù)牡蛎(mǔlì)qiào开(撬)shà白(煞)

稳tuǒ(妥)保yòu(佑)xū伪(虚)张huáng(皇)bào怒(暴)ǒu然(偶)

chù目(触)cǎn象(惨)yuàn恨(怨)

2.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福音书:这里指好消息,幸福的消息.②计较:计算,比较。③文雅:这里指姿势优美。④郑重其事:这里指严肃认真。

3.文学常识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羊脂球》、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心声

1.给加点的字注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噗(pū)蜷(quán)簪(zān)琅琅(láng)抽噎(yē)妒忌(dùjì)

huǎnghū(恍惚)xīxī(窸窸)窣窣niǎn(捻)子发jiǒng(窘)léng(棱)角分明

2.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呵斥:大声斥责。②抽噎:抽搭。③恍惚:神志不清。④祷告:向神祈求保佑。⑤发窘:感到为难;表现出窘态。⑥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⑦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⑧窸窸窣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⑨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果断坚决,毫不犹豫、拖沓。

4.文学常识

初三物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篇10

2.两根进户线是火线和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是220伏,可用测电笔来判别。如果测电笔中氖管发光,则所测的是火线,不发光的是零线。

3.所有家用电器和插座都是并联的。而开关则要与它所控制的用电器串联。

4.保险丝:是用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它的作用是当电路中有过大的电流时,保险产生较多的热量,使它的温度达到熔点,从而熔断,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险的作用。

5.引起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电路发生短路;二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6.安全用电的原则是:①不接触低压带电体;②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支招初三数学 篇11

中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 这已是不争之实。作为操纵这根指挥棒的命题专家, 只有高度重视这一极其敏感的导向作用, 才能用好中考, 既选拔可造之材又指引中国教育走向最佳之道的双重功用。这两年中考命题的明显变化和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出台, 已体现了教育部有意将“指挥棒”指向了素质教育。这种素质, 除了做人和生存的能力之外, 还包括了扎实而全面的知识结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创造发明的能力。中考试卷将不再拘泥于教学大纲, 会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水平的考查, 题目让学生比较容易认题, 而随着答题的深入, 题目难度逐渐增加, 所需知识点也越来越多。如何学好初三数学, 是摆在即将升入初三学生面前的一个难题。其实, 学好数学并不难。初三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就要掌握下面几招。

一、课本要“预、做、复”

每堂新课之前, 做到先预习, 特别要把难点或不懂之处用彩笔划出, 以便上课时更加注意。每节内容后面的练习可以先做一做, 做到看懂70%的新内容、会做80%的练习题。每节新内容学完后, 我们要按照课本内容, 从易到难, 从简到繁, 一步一步地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总结, 对概念、定理、公式做出归纳、总结,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最好能把课本上的例题自己做一遍;对课本上的概念、定理、公式推理一遍, 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二、上课要“听、记、练”

把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放在课堂上着重听, 必要时还需做好笔记, 并通过一些练习题加以巩固。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 单把概念、定理、公式背熟, 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通过练来减少运算中出现的错误。

三、作业要“思、问、集”

作业一定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多从不同的方法、角度入手;多从典型题目中探索多种解题方法, 从中得到联想和启发。同时, 还应多树立数学解题思想, 如:方程的思想、函数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常用方法;对于难题, 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如改变条件、添加条件、结论与条件互换, 原结论还成立吗。另外, 对于自己作业、试卷中出现的错误, 最好能准备一本错题集, 以便今后复习中使用, 做到绝不出现第二次类似错误。

总之, 学习数学要有方法、计划和合理的安排。新课授完后, 有些同学就感到头痛, 于是, 东看看西翻翻, 一天下来, 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因此, 每个同学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合理的学习方法、目标。没有方法, 就会变成一只无头苍蝇;没有目标就会没有动力。

与以往课程相比, 初三数学不但增加了知识量, 而且有质的飞跃———要求同学在深刻理解概念的基础上, 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能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因此, 初三的同学现在就要学会用更好的方式学习数学, 才能顺利挑起新的学习重任。

一、编织知识网络

我们学过不少知识点, 做了不少题目, 但是脑子里的印象却往往是模糊、孤立的, 必须经过比较和整理, 找出其中的联系和区别, 把知识编织成网络, 解题时就能胸有成竹, 运用自如, 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怎样的四边形可以判断它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分别有几条可以考虑的思路?它们的边、角、对角线各有什么性质?对称性怎样?不妨总结一下。

二、挑战特色例题

我们平时的作业往往紧跟当天所学的知识, 并不难解。但是, 看看近几年的中考和各区县模拟考, 你就会发现, 现在对同学思维能力的要求已经大大提高。因此要认真研究一下, 其中哪些知识学过了?我会解吗?有什么诀窍?

例如, 已知关于x的方程x2+mx+2m-n=0根的判别式的值为零, 且x=1是方程的根, 求m、n的值。如果分别看两个条件, 能列出关于m、n的方程组, 但运算很烦。如果从整体上分析题意, 就发现x1=x2=1, 1+1=-m, 且1 X1=2m-n;所以m=-2,

三、补救解题失误

我们不要笼统地埋怨自己解题时“粗心”, 而应该把做错的题目研究一下, 是不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顾此失彼;或者审题马虎, 误解题意;或者记错概念、公式、定理;或者心急慌忙, 随意跳步骤, 造成运算错误等等。只要找到根源, 就能做到不让同一错误出现第二次;只要把所有会做的题目都做对, 就能取得优良成绩。

四、精选参考资料

为了提高解题能力, 我们需要一两本适合自己情况的数学参考书。掌握以下要求, 能帮助你进行选择:所选的题目具有典型性, 不搞题海战术;内容富有启发性, 解一道题就懂一点数学思想方法;难度适合本人接受能力, 不要高不可攀;题目分层配置,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上一篇:寒假英语口语练习下一篇:2024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冀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