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共8篇)
——周林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与自然以及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运用科学方法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人与自然同行、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理念价值形态。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活动中,让我们联想到绿色环境,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民消极的对待自然,不是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的能动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使之更 1 好的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思想上,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政策上,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在发展政策上,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采取总体制度一次性设计、分步实施到位的办法,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在发展布局上,遵循自然规律,开展全国生态 功能区划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在发展规划上,进一步优化重化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在措施上,应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包括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等。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严惩。核心要求是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任何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个人和单位都要补偿环境损失。
在行动上,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环境。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 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保护环境。一是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二是加强部门协作。环境保护部门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总体设计部”,其他有关部门是环境保护事业的共同建设者。要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体制。三是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舆论监督。四是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决策机制。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形成国家、地方政府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的监控、预警技术体系,带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理性借鉴其它地区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五是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搭建平台,鼓励公众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六是加强基层社会单元的环保工作。把环境保护 作为社区、村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环保工作,使每个公民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法定义务。
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普及和发展的基础,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个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清洁能源发开,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在全球气候对经济发展的挑战中,我们感知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其实生态文明与低碳经济相互依存,互为转化。发展低碳经济基本途径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努力降解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把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最小的程度。从而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低碳方式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全球性变革。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的综合高效利 用,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以及人类衣食住行的各个环节。如能源的使用、饮食的安全卫生、房屋的材料装饰、公共交通工具以及垃圾处理等。
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大意义,其一是有效投资,拉动效应。能过发展新能源产业自身的大规模投资,可以创造产业值带动就业;其二是清洁能源供给效应,能源供给效应是新能源可以为其它产业提供替代性能源,弥补可能出现的能源供应缺口,使能源可持续发展;其三是科技进步效应,新能源的应用改变了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整体技术创新,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第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第三,开征碳税和推行碳 交易被认为是有效的经济政策手段,应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第四,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中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积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区”,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家重点能
环境保护又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环境保护是利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各种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总称。
包括;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的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证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涉及的范围广、综合性强,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还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环境保护它包含至少三个层面的意思:
第一: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防止自然环境的恶化。包括:对青山、绿水、蓝天、大海的保护。这里就涉及到了不能私采(矿)滥伐(树)、不能乱排(污水)乱放(污气)、不能过度放牧、不能过度开荒、不能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不能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等等。这个层面属于宏观的,主要依靠各级政府行使自己的职能、进行调控,才能够解决。
第二:对人类居住、生活环境的保护,使之更适合人类工作和劳动的需要。这就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玩的方方面面,都要符合科学、卫生、健康、绿色的要求。这个层面属于微观的,既要靠公民的自觉行动,又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法规作保证,依靠社区的组织教育来引导,要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齐抓共管,才能解决。
第三:对地球生物的保护,物种的保全,植物植被的养护,动物的回归,生物多样性,转基因的合理、慎用,濒临灭绝生物的特别、特殊保护,灭绝物种的恢复,栖息地的扩大,人类与生物的和谐共处,不欺负其他物种等等。
我国实施低碳经济既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也是积极履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的贡献。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还较为薄弱。在技术方面, 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产业结构, 造成了我国资源消耗强度大, 低碳产业比重低的现实;作为后发工业化国家, 我国在碳减排技术领域落后于发达国家, 并因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而容易受制于人;在经济和市场方面, 我国市场发育程度和交易能力较低, 因而在国际碳交易市场所占的份额很小, 没有碳交易定价权, 相关的碳交易金融衍生品极度缺乏。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 2008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额已达1 264亿美元, 而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的交易额只有约54亿美元 (按交易量占比估算) , 只占全球市场的4.27%。
在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会议上,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建设正在成为中国特色低碳经济的基本理念。与原生低碳经济相比, 我国生态文明理念下的低碳经济关注的不仅是经济和技术领域, 更强调的是自然与社会系统, 特别是人的环境意识, 追求文明水平提高前提下全体成员的自觉行动。生态文明的生态性以多元机制的平衡稳定为特征, 与原生低碳经济单一的碳减排机制不同, 生态文明低碳经济应当是以碳减排为基本识别, 包括增加碳汇、国土整治、污染防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内容的更宏观的系统工程。在实施机制方面既要重视经济、市场、技术的作用, 也要重视行政和法治的机制, 特别是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在生态补偿机制、环境责任制、环境宣传教育等方面有所作为。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结合我国的实际, 我国的低碳经济要有针对性地定位和实施。从前些年我国开展的绿色GDP考核显示, 我国的低碳经济更应该关注以下问题:
一是单位GDP的低碳性, 包括能耗、水资源消耗、原材料消耗、释放的污染物、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土地面积财富贡献率。
二是以节能减排而不是碳减排为核心。
三是确定优先行动领域。英国《可再生能源法》最早确定的低碳经济三领域依次是电力、交通和建筑, 其实施比例和发展阶段有严格的安排。我国亦把这三个领域列为加快建设的范畴, 但要注意总结借鉴英国的经验教训。此外, 我国与节能减排相关的其他重要产业和行业特别是制造业, 以及与增加碳汇、国土整治、资源节约有关的领域等方面也应考虑低碳经济的要求。
四是加强低碳经济国际交流与合作, 获得必要的技术与资金支持, 同时培育我国的碳交易市场, 提高碳市场交易能力。
姜克隽:更要倡导低碳行动城市
低碳城市,包括低碳社会,怎么样可以让这种信息跟大家共享,设计一个比较好的政策框架,或者行动框架来做到低碳,因为有时候有些事情的发生不见得一定要通过谈判来解决,就像咱们国家现在做的很多气候变化的努力,低碳的这些政策不一定完全需要同谈判关联起来,反而可能想以后要弱化这种谈判,更多强化各个国家自己要做的这种事情。
低碳社会是更全面的,换种说法,低碳社会可以说是最全面的局势。
如果说低碳城市的话,比如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低,或者是按照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低,有些最贫穷的国家也是低碳城市,如果按照这种标准来辨别的话,很多的中国城市都不是低碳城市,因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不低,甚至我们有些城市可能要比发达国家、大城市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还要高。
所以对中国而言,可能我们现在想强调更多是“低碳行动城市”。也许我们现在二氧化碳、人均二氧化碳从城市的角度来讲不是很低,但是我打算要做到一个最佳的低碳示范,或者低碳案例,到最后能让城市走到一个比较低碳的排放目标上面去,因为这确实是发展的阶段不一样,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完了,为什么我们现在有些城市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要比发达国家城市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要高,是因为他的城市基本上没有工业,都是服务业。而我们的城市还是工业化的城市。
但是我们现在也在想,如果说中国很多城市应该称作是低碳行动城市,我现在开始做一些行动,做的甚至比发达国家还要好。但是不见得就很快能把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给降低下来,因为我的发展历程还在这个地方,所以这是我们现在需要判断的事。
我个人非常希望我们能开始一些或者能源税或者碳税这方面的尝试,即使税率开始定的可以比较低,但是对这个投资者影响将是深远的,我们会告诉他未来的税率要上升到一定的这种程度,因为投资者他的投资一般最少要考虑20年,因为很多机械装备的寿命最少是20年,或者是到30年。所以投资者就会想了,我现在投资用一个比较耗能的设备,还是一个比较节能的设备,他要考虑我们这个未来税的大小,以及他支付的成本。这样的话就可以影响一些经济结构的调整。我们国家已经说了很长时间经济结构调整,但是可能性到目前并没有非常明显的改善。
(姜克隽国家发改委能源与研究所能源系统分析和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
廖晓义:企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人类几百年现代化想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从自然的奴役上解放出来,结果是全球的生态危机。第二,想从神权、信仰的枷锁下解放出来,结果是普遍生命意义的丧失。还有从所谓专制的好多时候是标签式的这种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其结果是全球的大公司的统治。我们看过《阿凡达》,那是一个大公司控制了科学家、政府以及军队向另外一个星球开战的故事。大公司决定了我们生活方式,决定了我们吃什么,喝什么,甚至决定了我们怎么死……
我又追随着希望搞环保。1995年我没有在美国读博士,也退回了美国绿卡回到中国,建立了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这样一个本土组织,那是我作为一个学生向西方人学习的最好的行动。搞垃圾分类,我非常骄傲,作为一个四川人,在我的家乡,在这个季节没有过分的空调,在北京恐怕已经热得冒汗了……
谁来担当起生态文明的主力军和社会力量?那就是我们企业。企业已经开始流行一个时尚,一个企业方式是对现代企业的改革。2004年我在意大利,我就被告知社会企业已经占到意大利GDP的2%。那么社会企业其实如果根据它的经营情况,它可以有很高的薪水,有很好的福利待遇,它有它的商业意义,它有消费者认可的唯一优势,但是它不分红,分红基金拿来搞什么呢?拿来发展社会事业。这样社会企业能够探索出新的生机,这个社会企业走进乡村,一方面可以帮助乡村做生态乡村,一方面可以做社区服务,在我们整个的我认为在社会企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公共服务和乡村建设两个方面,尤其在乡村,如果我们大企业、盈利企业走进去,那是非常不对等的。村民一家一户的人怎么和大企业谈判呢?即使村民形成了这样一个经合组织,也是不对等的。唯一对等的就是既有企业化运行的能力和市场能力,但是又不具有那种资本过渡的攫取,为了效益和目的这样一种企业性质,能够和村民形成共生和合作的方式,这就是社会企业。
我想用16个字来总结我这30多年寻找的经历,就是四个字——天人合一、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或者城乡共生,再就是社会企业。天人合一是解救人类这个困境的绿色价值观,而生态文明是落地的模式,乡村建设是生长点。社会建设是生态文明的新生力量。我希望大家有时间多关心我们乡村建设。我还想补充一句话,世博会的广告语——城市让我们生活更美好。我只想补充一句——乡村让生命更真实。
摘要:“低碳生活”是主张人们通过减少碳排放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达到生态文明的一种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是生态文明的前提和基础,生态文明是“低碳生活”的目的和归属。
关键词:低碳生活
生态文明
持续发展
一、低碳概念及其形成背景 2009年末,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旋风让“低碳”一词席卷全国。一时间,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住宅等名词不绝于耳,低碳成为时尚生活方式的新标签。
所谓低碳(Low-carbon),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也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主张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减少全球温室气体(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的一种理念。“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1] 工业文明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产出”的资源消耗型,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是奢移浪费型。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的资料显示,工业污染是导致环境破坏的罪魁祸首。即使在发达国家,工业生产过程中只有一部分原材料和能源转化为最终产品,其余则转化成了废渣、废气、废水,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原因,这种转化效率更低,因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更大。污染意味着一部分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这实际上也是资源的一种浪费。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正面临着来自能源、资源以及环境方面的巨大挑战,逐渐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瓶颈。与此同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在不断恶化,世界人口激增,造成人口膨胀,大工业对自然资源造成了空气、海洋、土地、水源的严重污染,资源面临枯竭,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的破坏、物种的消失、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异常、海平面上升,地面下沉以及地球灾害频繁发生等等.对人类的生存条件产生严重危害,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在此背景下,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并于2003年颁布了《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欧州各发达国家紧随其后,陆续推出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美国参议院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在亚洲,日本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急先锋,每年投入巨资致力于发展“低碳技术”。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 “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低碳”成为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低碳生活是生态文明前提和基础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料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在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中,始终贯穿着人类与环境这一基本矛盾。生态环境问题也并非是人类进人工业社会之后才出现的,而是古已有之,只是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形式不同,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只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大工业生产方式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而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生态危机、资源面临枯竭等问题,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行为的合理性在更深的层次上作出反思和批判,这就是低碳生活观提出的前提和基础。生态文明的提出要求我们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
低碳生活就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达到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共赢。低碳生活是一种简约、简单、简朴的生活方式,它通过个人适度减低碳排放量来达到集体总和碳排放的减少,达到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地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说低碳生活是生态文明的前提与基础。
三、生态文明是低碳生活的目的和归属 “低碳生活”向人类提出的是前所未有的问题,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理论与选择模式,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创新我们的生活模式,以保护地球家园、为人类未来造福为宗旨。目前,“低碳生活”最根本的挑战是,它要求人类改变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生产消费理念,特别是那种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现有世界流行的主流经济理论基本建立在消费至上、消费者至上、竞争优先的基础上,它提高了社会生产的高效率,却也一度导致了生产与消费领域不受控制的高碳排放。虽然消费至上看起来是美好的目标,但以“低碳生活”念看来,它却是牺牲人类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所以,选择“低碳生活”理念,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拿出足够的政治勇气来进行一次资源和利益的再协调和再分配,而且我们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并准备相应的行动手段来审视我们的消费习惯。
就目前而言,我国虽尚未确立明确的“低碳生活”的法规、条例,但种种社会发展理念却在实实在在地践行着“低碳”原则。比如说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是立足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针对发展实践中的一系列新课题,全面分析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新矛盾而提出来的,它内在就包含了“低碳”原则,更包含了生态文明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在党的正式文献中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文明”的高度。
“低碳生活”是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低碳生活”的最终归属,它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人的协调和人与自我的协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环境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理念在处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方面的升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对中国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低碳生活”、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与生态社会主义、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借鉴。他们之间的融合,必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
刘宗超
低碳的含义
低碳经济最早出现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现在无论是经济形势还是全球的气候形势都在迫使我们改变过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我们要进入一个全新的改革时期,归根到底是进入一个能源变革的新时代。
低碳经济既是能源结构的问题,也是能源利用的效率问题,利用效率低就会造成污染,浪费了本来能利用的东西。什么是浪费呢?一是所费多于当所费,而不是说花费少就不是浪费,花费多就是浪费;二是所得少于当所得。做一件事情之后本来可以得到这么多,最后却没有得到,这也是浪费。人们应该反思对于能源的利用是不是恰到好处,真实地说,即使像美国这样的管理程度,它的能源浪费也是超过50%的,而我国浪费得更多。所以在能源的问题上,很重要的一点是从节约的角度去考虑。像水资源、土地资源等都要从节约的角度去考虑。英国一个生态学家舒马赫说小的就是美好的。就是不要贪大求洋。低碳就是把往往是大的东西,变成小一点的,耗费少一点,恰到好处。
在能源结构方面,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能源30%是生产型的消费,70%是生活型的消费,就是供应城市的照明、公共设施等。而对于中国来说,70%是生产型的消费,30%是用于居民生活的消费。这中间就有一个问题了,从工业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是通过低碳来完成工业化向后工业时代转变的,这个过程都是通过煤炭、电力、天然气来实现其工业发展的,当传统工业转移到一些落后地区、国家的时候,他们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了,主要发展服务业、旅游业、信息产业等耗能比较少的产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了,能源方式也发生变化了,现在欧洲已经进入了一个灰色可持续发展时期。
什么叫灰色可持续发展时期?就是把原来弄得灰蒙蒙的东西洗刷翻新后能用的接着用。到欧洲去以后,感觉他们的好多建筑、公路都比较破旧,不像到中国到哪儿都能眼前一亮,到处都是新的。我们去欧洲考察,接待方经常要提醒我们,这个房子非常老,电梯一次只能容纳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就站不下了,而且还“咯吱咯吱”地响。一进房间,地板也在响。最后人家开玩笑说,你们住的是十七世纪的房子,享受的是历史。有时候感觉欧洲的生活质量不是很高,但他们还都在克勤克俭地使用那些老东西,这就是一种低碳生活,把历史上的东西用起来,而不是一下子把它们毁掉。
目前我国消费的资源中有一半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房屋建设,国外建造一座房子的使用寿命是多久呢?一般要用250年左右,而我国的房子使用周期是50年,最多到70年。50年的房子就被认为是旧房子,该拆掉了。不见得有高楼大厦就是城市,不见得房子低矮破旧就是农村。城市和农村的一个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一套统一的下水系统,对这一点很多人并不理解。现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周边仿佛一夜之间就建起一个镇子,但是一下雨就是污水遍地,垃圾随意堆放,因为垃圾、污水的处理是家家各自为战,这样搞得一个城镇臭不堪闻。实际上,只要是大一点的农村,或者楼盖得高一点,一个随随便便建的镇子都住几十万人,如果放在欧洲一定是一个中等城市了,但我们这里却并没有按照城市规划来,经常是昨天建的今天就开始拆,造成重复性建设,这都是一种最大的浪费。
同样是能源,我国消耗的能源70%是煤,法国77%用的是核电,如果他们非要跟中国拼能源、拼低碳的话,来一个刚性的调整,那我们的经济就完了,很多重化工业都不能生产,但我们又不能轻易关闭工厂,因为那会带来就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就是中国要搞低碳经济所遇到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中国化工产业的发展,未来在能源方面,中国特色的能源路线就是城市要节省能源保证中国重化工的发展。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制定了《京都协议书》,它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地球是唯一的,全球要协调气侯变化,但是怎么样控制、调整是一个问题。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之间为了减排的问题而不断较劲,欧洲国家进入灰色经济阶段,发展力比较低,再者欧洲国家比较分散,缺乏一个统一的立场或者声音。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就说,中国可以减排,但要以2005年的水平为标准下降40%—45%,德国提出以1990年的水平为标准下降40%,日本下降25%,俄罗斯也是以1990年为标准,美国提出以2005年的水平为标准下降17%。如果用1990年的数据来比较,我国只下降了4%。无论中国怎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国一直坚持以自己的发展为主,减排不能影响中国的正常发展。在坚持发展的前提下,我们能节省一定会节省。
中国提出减排不仅仅是迫于国际压力,更重要的是中国资源出现紧缺,这个紧缺本身逼着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大家一般认为核电比较危险,俄罗斯核电站泄露事件发生后,那个地区封闭了大概二十多年。其实核泄漏属于小概率事件,随着核能技术的提高,这种危险会越来越少,所以到2020年中国准备把核电的比例提高到4%,美国准备提高到27%,日本准备提高到45%。中国目前要进行能源结构的调整,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要发展核能,其次才是太阳能等其他能源。
我通过对全球气候的研究发现,其实碳仅仅是全球气侯升温的一个方面,在低碳的同时,还要做到低氮,这是个比较新的理念。十八世纪末,一个科学家就发明了氮素。最初有一个科学家发现人们种作物的时候,产量会慢慢下降,他加了一些矿石到土壤里,产量就增加了。后来大家在寻找矿石的过程中找到一些鸟粪,把鸟粪放到土壤里也能使作物增产,其实鸟粪在山里头比较多,已经没什么肥效了。人们化验以后发现其中有磷,于是就把磷放到土地里,结果产量也在增加。这个时候很多人就开始琢磨肥料这个概念,一开始是农业肥料,后来发现豆科植物可以固氮,非豆科植物不能固氮,一个化学家就发明了氮肥的生产工艺,人们能够生产氮肥了。氮施入田里以后,增产比较快,可以这么说,从最近人类100多年中,人类之所以能够持续增长得益于氮肥,如果没有氮肥的施入,世界上养活不了这么多的人口。
肥料也有一个木桶原理,包括氮、磷、钾、钙、镁、硫、硅等13种的物质,研究发现这13种物质只要一个没了或是少了,粮食产量就是随之变化,所以它就像个水桶似的,里面每一个板都很长,盛的水才能多。一开始我们没有认识到这样一个木桶原理,只知道氮肥,也就是尿素,一施就增产,但是慢慢地再施这种肥增产效果就不明显了,于是就多施肥,比如本来一亩地有10公斤尿素就够了,现在一亩地上大概40公斤甚至50公斤。实际上氮素的利用率只有20%,不会超过30%,那70%进入大气,加剧了温室效应。还有煤气中含有甲烷这一类物质也对大气污染很严重,一个甲烷分子增温作用相当于二氧化碳的200倍。现在碳和氮基本上都被作为温室气体了,不仅仅污染大气,它们还污染水源。比如最近频频出现的湖泊的富营养化现象,一般的湖区周围都是农田,农田里施过氮肥以后这个湖就被污染了。像福建、上海等地的水面出现了一种水葫芦,就是土壤里用不完的氮和磷跑到水里,水生植物一层一层繁茂生长。有些人提出,为了应对能源危机,我们可以利用生物能源。其实问题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需要玉米作为能源,那么生产玉米的过程中是不是要施肥以增产?如果把肥料所生产的温室效应和生物能源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拿来比较一下,使用生物能源很可能比不用生物能源还要污染大气。所以以玉米等粮食作为生物能源的项目,实际不仅在科学上是不可行的,而且在经济上也属于伪项目,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在搞这些所谓的生物能源开发。比如美国的一个州在用玉米做生物能源,这个州老是向国家要补贴,用生产出来的大量玉米制造酒精。中国在2007年、2008年也学过个项目,也用玉米来搞酒精。结果这个项目刚开始没多久就导致连锁反应了。玉米是制作饲料的一种主要原料,玉米拿去制造酒精之后就变得紧缺,饲料价格升高,这样以来大家就开始不养猪了,于是猪肉开始涨价。生物能源跟人们的饮食紧密相关。
我认为现在大力提倡的低碳经济要引发一场能源革命、一场农业革命。但是现在大家要注意一个情况,那就是有些发达国家在挖陷阱,一个典型的陷阱就是他们宣传有机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甚至我国也有很多专家对这个概念也不理解,也在那里跟着说。其实在氮素发明之前,所有的农业都是有机农业。40年前中国的农业都是有机农业,用不起肥料,天天搞高温堆肥。但是化肥确实带来了粮食产量的增加,在使用化肥的过程中,农药也增加了,这样种出来的东西就不那么健康了。对此穷人觉得无所谓,能吃饱就不错啦,但富人觉得这样不行,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英国女王,她不说有机也不说无机,就说我只想吃我从小吃的那些东西,不吃其他东西。这就给英国政府带来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因为社会进步了,农业生产要用化肥,女王却要按照几十年前的方法去种植。可以说有机是贵族生活的一种要求。
所以我认为生态安全就行了,食物达到国家制定的那些指标,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就行了。实际上,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否则不仅没有产量,养分也是不全的。如果真的要做到有机的标准,是很不划算的,生产有机食品的成本是非有机食品的14、15倍,这样的费用在中国有多少人能承受?所以,真正有机的东西在中国从农业、经济上是不可实现的,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陷阱,最先跳进这个陷阱的是台湾投资商,他们在南方很多地方投资农业,搞了很多有机庄园、有机农场,但是四、五年后大多都亏了。所谓有机农业其实是贵族的农业,是有钱人的农业,它只是一种安全的观念,却未必就是营养全面的。
在低碳成为经济行为乃至基本的政策导向之后,每一个企业或者每一个地区甚至国家都应该有一个考量和把握,但是也不能调整过度,抑制了生产,那会带来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
哥本哈根会议以后将创造出一种低碳式生活,但也给有些人提供了一种借口,我为什么不买你东西啊?因为你高碳,这将成为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所以这将是中国马上就要解决的问题,现在的国际贸易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几乎是跨过了兵器时代,以更隐蔽、更堂而皇之的理由在调整贸易的顺差和逆差。我国跟别国之间的贸易战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发展,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发展也影响到我国每一个人的生活,它不是离我们很远,而是离我们很近。
从绿色壁垒出现以后,中国茶叶出口一跌千丈,原来世界各国都买中国的茶叶,中国茶叶占世界茶叶总出口的70%左右,现在可能只是百分之十几、百分之几。有了低碳以后,从绿色壁垒又增加到碳壁垒,又增加了碳关税,将来还可能增加氮关税,国际贸易会更加复杂。
全球生态与气候现状
现在全球的气候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为什么世界上这么多国家的首脑去开会解决气候问题呢?由于全球气温升高,使得大气层被污染,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以及全球气候变得很不稳定。1950年到2000年全世界规模化灾害发生得越来越频繁,1950年的时候大概是每年100次多一点,到1979年已经涨到了400多次,出现干旱灾害的次数比之前增加了十几倍。温度升高以后,细菌、病毒各种东西都出现了,各地出现的极端天气也多了。现在全世界大概有10亿人生活质量还得不到保障,饥荒的人还在数亿之间,挨饿的人有几个亿。
是什么引发了这些自然灾害呢?除了冰川融化以外,冻土层的破坏也可以引发很多自然灾害。大家知道,地球冷的地方既有冰川也有地下有冻土,比如北极、俄罗斯的很多地方以及我国的青藏高原都有冻土分布。冻土是以亿年为单位的,有很多山的年龄都不会超过一亿年,冻土的年龄往往是比很多岩石的年龄还长。大家知道,地球历史上的植物种类是很丰富的,植物的高度和生殖量比现在要大得多。平均起来说,树一般是在200米到400米之间,一种南方的植物叫蕨菜,高度曾经是20米到40米。今天的蕨菜只有一米多到两米。历史上的水稻是多高呢?去年在江西找到的野生水稻是3.7米。
冻土地带埋了大量的沼气,这就叫固体冰,它们被埋了几亿年、几百万年,现在溶解以后就开始冒气了,这些气体可以燃烧,是比二氧化碳厉害200倍,比氮厉害300倍的气体,要是整个地球冻土地带的气体都释放出来,那全球升温的速度就不是今天可以想象的了。
低碳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的一个焦点,你可以不理它,但它很快就要来管你,尤其是哥本哈根会议以后,最终还是要拿出一个约束性的东西来。本来哥本哈根会议就准备给各国戴上一个碳排放的紧箍,结果只签了一个没有约束力的协议,但要不了多长时间这个紧箍就会戴到各国的头上。一旦带上这个紧箍,就会使各国的生产发生变化,各国都要思考如何既在客观上节省能源、改变能源结构,保证自身发展,又能防止别人给自己挖陷阱。
世界上压力最大的是中国,美国说现在中国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第一个需要减排的国家就是中国,中国就说,美国已经发展过了,而且现在的碳排放也很多,那么美国就应该不仅是多减排,还要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相关的技术。哥本哈根会议之前,就形成了一个商业模式,即碳税、碳排放权的买卖,围绕这个碳税、碳排放权的买卖已经形成了一个金融行为,可以挂牌交易。
我研究全球生态文明已经20年了,以我的研究来看,全球的问题有很多很多,它实际上是一个文明延续的问题。现在全球意义上的公共管理才能解决全球遇到的问题,而目前还没有全球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只靠一些国际组织协调。人类进化到今天,关于整个全球性的文明还没有建立,比如没有统一货币,大家完全可以通过货币中间差额的调控攫取利润,这基本上就是不劳而获。在20世纪初的一次金融危机中,英国人有三分之一的人是靠吃利息生活的,他们向全世界发放高利贷,全世界的人给它挣钱。
全世界文明的程度不够高,现在人们正在努力尝试性地进行全球性的公共管理,但还在努力之中,还很遥远,谁也不能打保票说,再过一千年全球的公共管理就能建立起来。全球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有全球意义上的公共管理。
历史上每一次大的气候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类文明的进程。历史学家的研究表明,中国每一个王朝的覆灭基本上都与大规模的干旱有关系。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冰川融化以后,水域面积扩大,湖区生态欣欣向荣,与此同时还会有很多灾难性的事情发生,比如春天要抗洪,春天新疆就总是在抗洪,因为那里雪山的融化在加速。雪在融化过程中还有个正反馈的机制,越湿的雪吸收的太阳能越多,融化得越快,可能头十天、半个月只能化1毫米的雪,一旦进入融化、潮湿状态以后,一天可以化1米。干雪对太阳能的反射率99.99%,几乎把太阳能都反射了,而湿雪的反射率不到60%,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一个事情。当时我就跟那些生物学家说,积雪一旦融化,就会渗下去,而底下是冻土,如果冻土从下往上融解,这样一来雪水就不往下渗流,而是形成地表径流进入河道,马上就形成洪水了,必然会深刻影响到我国的绿洲经济,稍有不慎在绿洲居住的人们就会成为生态难民。
全球实际上是三个冰坛,南极、北极和中国喜马拉雅山为主的青藏高原。这三大冰坛融化以后所形成的淡水将占世界所有淡水的95%。而目前世界上所有的淡水只占5%。这三个冰坛融化以后,地球海水就可增加60米高,而它的融化速度并不是原来想象的要经过多少年慢慢地融化。如果100年或者200年海平面上升60米,人类还可以慢慢迁移,如果在很短的时间内上升60米,那整个地球沿海的工业经济区、生活区都会被淹没。中国承受不了这个60米,那样的话广州没了,上海没有了,南京没有了。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而造成的海水上涨是真实的,像马尔代夫这样的国家,随着海平面的升高,现在海水一涨,海浪一大,海边的房子被水淹的频率越来越高了。所以,全球气侯变化是真真实实地在影响我们的生活,而且这个速度还会很快,对人类来说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主动地调整,能调整多少调整多少。但是,如果海平面真的上升60米,我们肯定保不住上海,只是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能保多少保多少,最起码让这灾难来得更慢一点。
低碳经济引发产业结构调整
未来的能源主要来自风力、海浪、太阳能、地热、藻类、核能。关于核能现在是核裂变,还可以搞核聚变,核聚变没有放射性,是比较安全的能源,核裂变在目前是有放射性的,这些都是我们调整能源结构的方向。
关于水电的开发和利用,美国的开发超过70%,甚至到80%,北欧一些国家的开发程度到90%多。中国的开发程度是很低的,大概还不到30%。这样的水平不要说赶上欧洲了,离美国的开发程度还差得太远,因为我国太热衷于大型水电站了,应该搞更多中型水电站,这样可以把水能利用得更充分,不要寄希望建一个大的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现在世界上大型的水坝、水电站有很多都要炸掉,还原成比较小的。大型水电站三峡已经做到极致了,慢慢还要建一些小的,整个世界趋势是这样的。
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第一是核电,然后是水电,再是太阳能,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可再生资源,比如用秸秆制造酒精的技术在逐渐成熟,秸秆这些东西可以变成沼气,沼气可以发电。未来的能源利用形式和现在也不太一样,现在是大型的网络供电,以后很可能是分开供电。氢燃烧电池是一个供电的好形式,煤气或者天然气进去就能发电,只要有氢就能发电,这种燃烧电池的效率是很高的,可以给一个小区供电。比如一个小区3000户人家,一个十几立方大的氢燃料电池就可以给这个小区供电了。甚至一些大型的公共设施比如影剧院都可以用燃烧电池来供电,以后的汽车也会用到氢燃料电池。
未来经济结构转型的一个很重要的出路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比如发展低碳经济产业,诸如仓储、旅游、设计、创意等。
刚才我们批判了作为未来农业主导方向的有机农业,那么我们坚持的是什么?是现代生态农业,即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路子。
此外还要建立低碳的生活方式,当然低碳生活很难定义,无非是节省能源、节省资源,这涉及到很多建筑上的浪费,比如窗子能不能都用双层防止气漏的,这样就能少开空调。海淀区一个科技馆就用地热来进行采暖,冬暖夏凉。只要想到了就能实现,成本也没有高太多。再比如在房顶上装太阳能板,安一个小风车,这两样东西都可以产生电力,有了电力以后如果专门在楼道布线,成本就太高了,那么如何简单高效地利用好这些电还有待我们认真研究。
另外在整个城市设计中,可以根据物联网和互感网的办法把整个城市建设起来,那将体现出城市建设的最大智慧。其次,要建设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要想办法供应氢能源,这个效率是很高的。上海世博会带来先进的新能源理念,我们要把这些新能源理念抓紧应用到城市建设中。
编辑:admin 时间:2013-2-24 22:17:00
世界经济在转型,中国经济也要转型。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必然与经济转型同步。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从重视增长的数量转向重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已经成为专家和管理者的共识。绿色低碳转型是一个国际趋势。在2012年6月联合国“里约+20”会议上,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被确定为议题之一,可以认为是世界经济转型的标志和方向。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世界潮流,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世界潮流,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最近覆盖我国东部地区的雾霾天气,为传统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我国不能再走以资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了。如果再以资源廉价出口换GDP,把GDP作为发展的全部,造成人们口袋里的钱多了但空气变脏了、河水变黑了,就与发展本意背离了;这样的发展结果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的时代特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十八大报告已经明确。与此相对应,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应成为我国加快发展的重点。
从起源看,绿色经济(Green Economy)源自1989年经济学家皮尔斯等人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Blueprint For AGreen Economy)一书。该书对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不应耗竭自然资源导致经济发展难以为继,也不应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导致生态危机和社会动荡。与绿色经济内涵类似的生态经济在我国得到大力发展,黄河三角洲和江西鄱阳湖已被批准为生态经济示范区。可以认为,发展生态经济的目的,是追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十八大报告已经明确。与此相对应,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应成为我国加快发展的重点。
循环经济的内涵我国已有法定表述。《循环经济促进法》将之界定为: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减量化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再利用是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也可以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组件和部件使用。资源化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进行再生利用。“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整体部署,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共同推进的试点区域也取得明显进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理念是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目的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统计指标是资源生产率。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端于能源战略调整,核心是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不利影响。国际社会关注的气候变化不仅是环境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问题。气候变化深刻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在讨论绿色和低碳时应当明白,低碳的不一定是绿色的,绿色的也不一定是低碳的。如太阳能发电原材料多晶硅的生产,属于高能耗、重污染的范围;又如电厂脱硫虽然是绿色的,却增加了能源消耗,因而并不低碳。严格地说,设计过多的环节或建设多余的研制过程,势必要增加耗能和排放。因此,减量化应注重减少多余环节和过程。
国内外对“绿色”内涵的理解并不相同。发达国家强调的绿色是温室气体减排,我国的绿色侧重于二氧化硫、化学耗氧量、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减排。应该明白,发达国家是在解决了局部性环境问题(如扬尘、噪声等)和区域性环境问题(如河湖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等)之后,才将二氧化碳减排摆到优先位置,毕竟“春江水暖鸭先知”。基于“全球思考、地方行动”原则,污染治理是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应优先解决的问题;解决了我国的环境污染,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全球环境,因为中国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绿色经济从环境友好角度评价,循环经济
从资源产出率角度测度,低碳经济从碳生产力角度考量;提高了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也就减少了废物(包括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可以说,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并行不悖,均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实践。
经济转型,或者说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按照吴敬琏老师的说法,这个问题提出已有30多年时间,即使按“九五”规划提出这一要求算起也有16年了,然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所决定。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生态环境脆弱,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还有不少贫困人口,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农村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发展依然是第一要务;能源特别是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经济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成本压力巨大。扭转这种不协调、难循环、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有人认为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太超前了,有人认为我国发展绿色低碳经济还不到时候,有人担心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设计的“陷阱”,此类担心其实是多余的:因为挑战也是机遇,压力也是动力。难道只能跟着别人走而不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吗?显然不能!因此,应当用发展的思路而不是停止的办法解决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尽可能“弯道超车”,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理念。绿色低碳转型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极大机遇,对于缓解资源环境矛盾、转变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结构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经济转型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两个方面。绿色低碳转型,不是要淘汰钢铁、建材等高耗能产业,而是使这些产业的发展更加节能和环保。应该承认,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低污染的服务业比重偏低;在工业结构中,重化工业占工业比重明显偏高。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大规模的城镇、新农村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消耗钢材、水泥、电力等。钢材、水泥、电力这些产业既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是无法从国际市场获得足够产品的产业,即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但如果以此为理由,千方百计地推进重化工业发展,那么我国的资源就会支撑不了,环境也会容纳不下。通过生态设计、清洁生产和环境的全过程管理,将单位钢、水泥等产品生产的能耗降下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降低单位经济活动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
经济转型可以产生新的增长动力,形成新的增长点。近阶段国内外发展较快且有很大潜力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产业,大多数是低碳产业。如果以碳排放强度划分,农业特别是传统农业是低碳的,但人类不应也不能回到农耕社会,而应改变浪费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服务业是低碳的,但服务业发展需要有一个过程,产业结构升级不可能一蹴而就。2009年以来,我国的光伏产业、风能产业发展非常快,在遭受西方国家的“双反”调查和国内产能严重过剩的“双向”挤压下,企业困难重重。从投入产出角度看,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具有投资回报周期长、成本高等特点,但却是投资未来、为子孙后代发展奠定基础的产业。因为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即使煤炭等化石能源也是在地球形成过程中植物吸收太阳能并储存在地下的能量。因此,高效利用太阳能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近年来,国家通过调整政策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也上了一个台阶,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也提升了服务业比重,优化了产业结构。
迫切需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科学制定城市规划,控制人口规模,优化功能分区,推动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以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卫星城的协调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这一点已成为国际共识。加快推进城镇建设仍将是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我国每年增加1000多万城市人口,这样的城市化规模在世界上尚无先例。城市可以使人民以较低的成本分享发展成果,但城市化过快也会出现不协调问题。我国每年因城市化减少土地数十万公顷,一些地方见不到粮田,基本被水泥或沥青覆盖了。我国历来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通过开发抛荒地、沙滩地等,即使在数量上能做到“占一补一”,在质量上也难以达到粮田要求;粮田减少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一些地方地卖了、楼建了,但车间不多,大楼里住的人不多,这种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现象,实质是预支甚至透支发展成果。一些地方的小区还没有住人就推倒重建,“今天建明天拆”,“拆迁队”跟着“建筑队”不仅导致耕地被大量占用,也浪费了资源和资金。房价居高不下,一些
地方低收入人群住房困难与楼房空置率偏高并存;一些城市雾霾天气多发,一些城市“潮汐式”交通堵车现象突出。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和一些企业不合理甚至不合法地、过多地侵害进城农民和被拆迁群众的利益,这些“城市病”如果不能有效治理,可能会诱发其他社会矛盾。因此,迫切需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科学制定城市规划,控制人口规模,优化功能分区,推动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以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卫星城的协调发展。尽量少建高层、超高层大楼,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设施。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改善农民工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基本生活条件,并逐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加强农村饮水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电网和危房改造;建立包括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的公共财政保障基本制度框架,推动城镇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进入农村,形成以工带农、以城带乡的协调发展格局。
经济转型、绿色低碳转型是人类社会的一次重大创新机遇,我们应当有所作为。虽然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利润微笑曲线”低端,不得不在资本和技术上处于依附地位,甚至被发达国家转移的资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锁定”。因此,应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发绿色低碳技术,参与新的“游戏规则”制定,为我国可持续发展获得必要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权利。应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核心,构建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技术、资金和其他资源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只要有了适合的战略、政策和机制,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可以跨越发展阶段,而且还能拓展技术和经济发展空间,占领道德制高点,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作者:周宏春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倡导低碳旅游, 探索旅游发展的新方式, 改变现在旅游业整体上比较粗放的发展方式, 转变到低碳、环保的发展道路上来, 自然而然地成为在旅游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也是旅游发展在“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的重大进步, 并将对其他行业产生示范带动作用。由此可见, 生态文明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是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灵魂。
一、低碳旅游概念
低碳旅游是在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的。国内第一次正式提出低碳旅游概念是在2009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 提出推进节能环保, 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 明确提出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对旅游饭店、景区景点的节能减排提出要求, 为中国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目前对低碳旅游尚无统一的定义, 蔡萌、汪宇明 (2010) 认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 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刘啸 (2010) 认为低碳旅游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 在旅游过程中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的理念, 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目标。侯文亮等 (2010) 指出低碳旅游是在保证旅游者旅游经历满意的前提下, 以更少的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 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和人性化的制度, 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型旅游方式和管理理念。低碳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对旅游发展中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控制上, 因为低碳旅游发展方式倡导人们通过旅游吸引物的低碳化、旅游发展装备的低碳化、旅游体验环境的低碳化、旅游消费方式的低碳化等各种经济、技术、社会手段来减少旅游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综合以上概念, 低碳旅游涵义包括二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旅游者的低碳旅行; 二是经营者的低碳管理。前者强调的是旅游者的低碳生活方式, 即在旅游过程中的旅游者在享受旅游的六大功能要素 (食、住、行、游、购、娱) 时要以“低碳标准”来约束自己的旅游行为, 达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目的, 属于一种低碳生活方式;后者则强调经营者 (包括旅游开发商、旅游经销商、旅游服务机构等) 的低碳管理理念, 即经营者在开发旅游产品、提供旅游产品、提供旅游服务过程中也要按“低碳标准”来执行每项管理, 属于一种低碳经济形式。
二、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途径选择
旅游低碳化实质上是运用生态文明思想, 在旅游企业、旅游者中贯彻“低碳”理念, 采用低碳技术, 实现旅游企业、旅游活动的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低碳旅游属低碳经济形式之一, 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经济力量之一, 它不仅可以改变人们的旅游方式, 同时可促进旅游经济向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良性发展。为此,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低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低碳社会建设
生态道德能否被人们承认和接受取决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和水平; 而这种道德被人们接受的范围和程度, 则取决于它的传播程度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状况。为此, 首先, 引导公众认清养成低碳道德行为的意义; 其次,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树立低碳生活习惯, 把低碳生活方式纳入生态道德教育内容, 通过生态道德教育, 树立起善待自然和着眼未来的行为规范, 引导公众培养低碳生活习惯, 引导民众道德潜意识中形成“善”与“恶”的低碳道德标准, 在日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保持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减少对环境污染的自律精神, 从而自觉地、自发地成为低碳生活的实践者; 最后, 把低碳道德教育与有关法律普及结合起来。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 培养低碳生活习惯, 促进低碳社会的建设。
(二) 繁荣生态文化促进低碳社会建设
生态文化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文化驱动力, 浓郁的生态文化氛围内, 有利于人们从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 有利于低碳社会建设。加强生态文化教养, 提高人们生态文化素质是建设低碳社会的主要途径。首先, 低碳社会建设, 必须依靠人们低碳道德意识的提升。低碳道德意识, 就是利用低碳生活标准来衡量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而低碳道德意识的加强有赖于生态文化教养, 通过生态文化教养, 提高人们低碳道德意识, 遵循“低碳”标准, 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其次,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加速低碳社会建设。生态文化产业, 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注重产业的文化功能的低碳产业。为此, 强化生态产业的文化功能和文化产业的生态化是繁荣生态文化促进低碳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是在世界倡导生态经济的背景下设立的。该区低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经济的“生态优先,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宗旨, 以环境的可持续为前提, 以低碳化为手段, 以旅游者满意度为标准, 达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目的。在全省尺度上,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省生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其旅游的低碳化发展可为全省旅游业发展提供示范作用。为此,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政策理念“生态化”
江西省是全国较早推行“生态建省”理念的省份之一。特别是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设立以来, 各级政府积极倡导“低碳行政”, 以生态理念引导政策、生产、生活。低碳旅游是生态经济体之一的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 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思想指导行动, 以生态理论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发展的“指挥棒”。为此,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旅游, 政府层面须执行“生态化”政策理念, 做到“规划先导、政策向导、宣传倡导”。首先, 大力开展旅游资源的普查工作, 评估旅游环境质量, 以环境保护为前提, 以低碳设计为手段规划旅游资源的低碳化开发, 做到规划先行。政府部门应联合相关高校与旅游企业的科研力量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资源低碳整合方向、途径进行研究, 做好不同地理尺度的低碳旅游发展规划方案。其次, 制定低碳优惠政策促进旅游业低碳化发展。对旅游业低碳项目可执行“优先上马、减免税收”的政策;对低碳旅游企业、农户加大扶持力度, 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示范户; 构建行之有效的低碳旅游协调和监督机制, 健全低碳旅游业发展的法规体系。再者, 倡导低碳消费, 培养绿色消费理念, 提高节能减排意识。
(二) 企业管理“足迹化”
江西省旅游业存在管理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协调不善, 没有配合, 造成管理成本增加, 资源浪费的现象。当前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就是明确各部门的权责、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将生态足迹理论贯穿低碳旅游企业、农户的运行管理中, 降低企业管理每个项目、每个过程、每一环节的“碳足迹”。为此,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的发展要做好旅游企业的低碳化改造, 强调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发展理念。在能源消耗方面, 以旅游企业“生态足迹”理论为指导, 采用低污染、可再生的新能源 (风能、太阳能) 减少碳排放, 降低“碳足迹”; 景区、办公场所和客房的建设使用绿色环保的新材料、节能节水减排的新技术等。在旅游交通方面, 首先, 根据季节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 严格执行旅游交通对环境的影响评价制度, 根据客流量安排车流量;其次, 景区应当严格控制或禁止环保不达标的机动车辆进入景区, 积极推广使用电力、畜力和人力等节能低碳的交通工具。如庐山景区近年来实行旅游交通管制, 禁示私家车进入核心区, 统一使用旅游观光车或让游人步行, 在降低旅游交通的排放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旅游服务方面, 旅游企业通过提供低碳旅游服务, 提倡低碳消费、低碳生活, 引导游客参与节能减排活动。如在住宿方面, 可推行“绿色客房”项目, 鼓励游客降低对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降低资源的消耗;以各种提示牌、警示牌提醒游客在任何时间注意节水、节电;在旅游娱乐方面, 结合当地旅游项目, 请农业技术人员传授花卉养护知识、绿色果蔬培育技巧、绿色食品烹制技术等, 让游客在农事体验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获得绿色、环保、健康、低碳的生活常识; 另外, 可开展“低碳积分兑奖”活动, 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的各种低碳行为可以获得相应积分和奖励。通过上述措施降低旅游项目、景区、游客的碳足迹, 达到低碳旅游的目的。
(三) 社会参与“普遍化”
低碳旅游是倡导对自然“多保护、少索取”的一种健康、生态的旅游形式。 作为全国首个以大型湖泊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终极目标就是实现生态环境健康, 社会经济繁荣稳定可持续。生态经济形式之一的旅游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得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与努力。对于低碳旅游的发展来说, 人人低碳一小步, 旅游低碳一大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的发展必须强调全民参与, 上到旅游部门决策者, 下到旅游企业管理者、游客都参与旅游低碳化发展中来。首先, 针对旅游从业者, 特别是乡村旅游中的个体经营者——旅游村民, 可成立低碳旅游志愿服务队, 深入各家各户, 开展低碳知识辅导, 发放低碳知识资料, 普及低碳消费知识, 营造低碳生活氛围, 加强低碳旅游社会参与程度。从低碳能源、低碳消费理念、方式等入手建立低碳旅游示范村。其次, 对于旅游者来说, 低碳环保不仅是一种责任, 还是一种态度。加强低碳旅游“责任”意识, 培养低碳旅游态度, 提高旅游者践行低碳旅游方式自觉性。为此, 景区可开展相关参与程度较高的碳排放补偿活动, 如开展植树赠门票活动, 鼓励游客种植“青年林”、“新婚林”、“生日林”、“成人仪式林”等各类主题纪念林, 以此来补偿自己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 达到改善乡村生态、保护乡村环境的目的;开展低碳宣传活动, 每年5月20日是“全球低碳日”, 可开展低碳旅游的宣传活动, 通过举办徒步登山、郊野踏青、环保志愿等活动, 如与环鄱阳湖自行车比赛, 保护鄱阳湖候鸟的科考活动等等鼓励人们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低碳旅游。加强生态文化对低碳旅游的指导作用, 创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文化, 促进低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低碳旅游是新世纪旅游发展的趋势, 如何实现低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旅游相关部门、学术界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本文从低碳旅游的概念出发, 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低碳旅游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手段。文章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际提出了政策理念“生态化”、企业管理“足迹化”、 社会参与“普遍化”的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期望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低碳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的趋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选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低碳旅游发展应着力实现政策理念“生态化”、企业管理“足迹化”、社会参与“普遍化”。
关键词:生态文明,低碳旅游,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参考文献
[1]蔡萌, 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 2010, (1) .
[2]刘啸.低碳旅游——北京郊区旅游未来发展的新模式[J].北京社会科学, 2009, (1) .
[3]侯文亮, 梁留科, 司冬歌.低碳旅游基本概念体系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 .
[4]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5]刘庆, 李彬.低碳经济条件下旅游服务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以南宁市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 2012, (23) .
[6]蔡萌, 汪宇明.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与旅游发展新方式[J].中国城市研究 (电子期刊) , 2010, (2) .
[7]范义.“低碳”也需道德支持[N].甘肃日报, 第七版, 2010-04-20.
[8]佘正荣.生态文化教养:创建生态文明所必需的国民素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9]刘庆, 李彬.低碳经济条件下旅游服务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以南宁市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 2012, (23) .
创办经济特区是这些年启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什么东西多了就不新鲜、不值钱了。如果千篇一律跟着别人跑下去,未必能收到自己满意的结果。这是2004年大连庄河市创办花园口经济区时的真实想法。面对全国众多经济开发区并不平坦的发展经历,他们前瞻性地意识到,花园口经济区要独辟蹊径,走别人没走、或者不敢走的新路。这样经济区才有可能立足、站稳、健康发展起来。
花园口经济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董呈发当年曾立下誓言:我们花园口经济区要从“一无所有”起步,进而达到“无中生有”,最后实现“辽宁仅有”的目的。根据这样的思路,花园口经济区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中唯一的县级身份,竟在当年走在了最前面——创办了东北唯一一家国家高技术产业新材料基地。起点高起步也快,选准了产业,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了牢固基础。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新材料基地建立后,经过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累计引进854个新项目,投资总额1400多亿元,其中新材料、高新技术项目占到80%以上。这些引进项目所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五朵金花”,已经成为花园口经济区的一大亮点:
第一朵“金花”是航天航空动力合金材料产业园。进入园区的融德特种材料有限公司已通过国际宇航组织的标准管理体系认证,这样的企业在全球仅五家。该公司的引进,不但填补了亚洲空白,也填补了中国在金属材料检测领域里的空白。
第二朵“金花”是新能源蓄能电池材料产业园。入住园区的台湾丽昌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先进碳材料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打破了日本在世界的垄断地位,六条锂离子动力及储能电池材料生产线已于2011年5月投产,其中一条为世界唯一的第三代全自动石墨烯负极生产线。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40亿元,利润8亿元,税收2亿元。该产业园还有一家企业生产的电解材料属世界首创。
第三朵“金花”是生物科技产业园。目前在园内研发成功的海蛎子肽、海参肽和甲鱼肽马上就要投产。有人形容:花园口正成为“世界肽谷”。另外百利药业投资10亿元生产的产品也将面世。
第四朵“金花”是健康电子产业园。引进该园区的帝宝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最佳自主创新企业,其技术世界领先。他们生产的电子清卫产品国内首创。还有韩国一家企业生产的空气净化机器人项目已落地。
第五朵“金花”是一批在国内外领先的节能环保项目,现已开工投产。
【低碳经济生态文明】推荐阅读:
低碳生活与生态文明06-02
生态文明,低碳生活作文10-30
生态文明低碳发展12-10
粮食安全生态经济10-09
生态发展促进经济发展06-13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06-24
南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07-25
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07-11
绿色经济低碳经济07-16
生态文明理念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