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精选8篇)

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篇1

首先,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向远道而来的各位欧洲政党领导人表示热烈欢迎。今天,大家齐聚一堂,就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意义非同寻常。这充分表明中欧政党交流与对话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欧战略性沟通和全方位合作又增加了一个新的重要平台。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建设取得巨大进步,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目前,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出口总额为世界第一,钢铁、粮食等很多工农业产品产量已列世界首位。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推动下,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衣食住行及卫生、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条件明显改善。事实证明,经过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已经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古老的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

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在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肩负执政重任的执政党,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3000美元,排在世界一百位之后。按联合国标准,我们仍有一亿多贫困人口,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仍十分繁重。我们要在一个比56个高收入国家的全部人口还要多出3亿多的国度里实现现代化,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前进中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中国目前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并通过自身的发展,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蔓延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世纪以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面对巨大挑战,我们党和政府把保增长、调结构、促民生作为中心任务,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总额4万亿元人民币的两年投资计划,立足扩大内需,立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立足改善民生,在外贸出口大幅萎缩的情况下,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去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7%,不仅保证了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也对世界经济逐步摆脱危机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以来,我们坚持继续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经济势头继续向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9%。但是,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靠,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更趋复杂。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我们清醒认识到,保持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落实好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实现“三大转变”的要求,即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为此,我们将加快推进经济结构、国民收入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促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及进出口贸易结构的调整和转变,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加速调整,中国的经济发展质量将进一步提高,内部需求将进一步扩大,绿色环保产业及服务业市场将进一步拓展,进出口贸易结构将更加平衡,开放型经济的水平将迈上一个新台阶。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也将为中欧各领域互利合作全面加强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为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所有国家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我们看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世界各国面临诸多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跨国犯罪、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减灾防灾、防治重大传染病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可以说,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期,中欧共同利益空前增多,这为加强中欧政党对话交流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我们看到,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现有国际经济、金融体制的严重缺陷,全球治理体系深层改革问题日益紧迫地提上议事日程。在此背景下,作为当今国际舞台上影响不断上升的两大力量,中欧加强战略合作的必要性空前上升。可以说,进一步加强中欧政党对话大有可为。

我们还看到,中国共产党和欧洲各党是本国、本地区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在应对全球性挑战、解决全球性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推动中欧合作全面深化方面,承担着共同的历史责任。可以说,在中欧战略合作全面深化面临新机遇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中欧政党对话是我们共同的任务。

为进一步加强中欧政党对话,推动中欧共同发展,我谨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中欧政党应围绕全球性挑战和重大国际问题开展深入交流,大力推进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全球治理机制,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向普惠、共赢方向发展,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第二、中欧政党应着眼维护中欧友好大局,就中欧关系中带有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的重要问题坦诚交换意见,为扩大中欧全面战略合作、确保中欧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献计献策。

第三、中欧政党应围绕双方在治国理政方面面临的共性问题与挑战进行开放式研讨,不断交流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经验,努力在互学互鉴中共同发展。

第四、中欧政党应围绕政党建设问题开展积极沟通,深入交流各自政党建设方面的认识和体会,努力在取长补短中共同进步。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开幕的中欧政党高层论坛是中欧政党对话的继续,更是这种对话的深化。我相信,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一定能进一步加深中欧政党的相互了解和互信,一定能继续扩大中国共产党和欧洲各国政党之间业已存在的共识,也一定能为推动中欧全面战略合作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做出应有贡献。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篇2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1周年庆典即将到来的时候, 我们在上海隆重集会, 举行“2010年优秀乡镇卫生院长表彰大会暨第四届乡镇卫生院院长论坛”。

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举办这次优秀乡镇卫生院长评选活动, 得到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地乡镇卫生院的积极支持, 整个评选过程公开、公平、公正。经过县 (市) 、地 (州、市) 的层层推荐、初评、广泛征求意见和公示后, 经各省卫生行政部门和农村卫生协会办公会议确认名单, 最终由中国农村卫生协会组成评委会讨论、公示后通过。

大量优秀卫生人才的涌现, 显示了农村卫生改革、发展的成果。正所谓时势造英雄,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重视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这样一个大背景, 给立志农村卫生事业的院长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抱负的广阔天地, 他们在这里可以大有作为。我们表彰优秀乡镇卫生院长的目的之一, 就是为了学习、弘扬他们立志农村、一心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为保护农民健康建功立业的精神, 通过表彰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 在农村基层卫生岗位上涌现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来。

我国有近4万所乡镇卫生院, 作为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的骨干和枢纽, 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服务水平和人才状况, 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医疗卫生改革的成败, 抓好乡镇卫生院建设与管理, 意义重大而深远。

近年来农村卫生改革成效显著,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就整体来说,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还比较薄弱, 技术水平还比较低, 城乡、区域间的发展还不平衡以及农村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等问题带来的挑战, 需要我们在农村卫生改革和发展中认真对待、积极探索解决的办法。当前农村卫生最大的问题还是人才问题, 总体素质还不高, 优秀的人才比较缺乏。人才是乡镇卫生院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但也是薄弱环节之一, 这个问题在各地普遍存在, 中西部地区就更为突出。

为解决这个问题, 中央下了很大的决心, 投入也不断增加。我们高兴地看到, 今年8月, 首批农村免费医学生录取工作已经结束, 中央财政共补助中西部地区24个省 (区、市) 招收5000名免费医学生。按照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的要求, 从2010年起, 国家连续3年在高等医学院校为中西部地区免费培养医学生。他们在校期间除了免缴学杂费、住宿费外, 还享有生活补助, 毕业后定向到中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这是造就农村卫生人才的一项切实有力的措施。只要这项工作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再过若干年, 农村卫生人才短缺的矛盾就一定会有一个明显的改观。

除加紧培养人才之外, 支援和引进人才同样十分紧迫。8月, 卫生部出台了2010-2011年度中西部地区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管理方案, 新一轮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为期一年, 覆盖中西部地区21个省 (区、市) 的592个国家贫困县。受援的每所乡镇卫生院由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组派3人医疗队支援, 项目针对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的薄弱环节, 派出的支援医疗队必须要有妇产科人员参与。支援队员按照协议要求提供相应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帮助卫生院建立完善管理制度, 强化卫生院内部管理, 在2011年1月1日之前, 新一轮支援人员将全部到达派驻乡镇卫生院。许多省市还出台和实施对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大专医学院校毕业生的鼓励政策, 解决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

优秀乡镇卫生院长的事迹告诉我们, 今天我们面临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大好时机, 只要紧紧抓住当下的大好机遇, 经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乡镇卫生院就可得到较快较好发展。乡镇卫生院工作不能“等、靠、要”, 要从自身建设入手, 抓好服务, 提升竞争力。各级政府要随着经济发展, 不断为农村卫生发展增加投入提供条件, 我们要善于把所有的投入和条件转化为动力, 深化改革、积极探索, 决不错失发展的机遇。

同志们, 今年,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措施的实施都已进入关键阶段, 按照中央指出的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要求, 我们务必要把工作重心放到保基本、强基层上来, 不失时机地推进农村基层各项工作, 推动农村卫生改革持续深入地发展。

2010年还有最后一个季度, 有关下一步农村卫生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要求, 卫生部领导在相关会议上也多次明确提出来了。今年4月, 中央布置的2010年医改任务中, 农村卫生工作明确了四项, 包括提高乡镇卫生院门诊量占医疗机构门诊总量的比例、开展农村卫生人员培训、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和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卫生部要求, 为提高乡镇卫生院门诊利用效率, 各地应积极推动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降低农民就医负担;推进新农合门诊统筹, 引导农民就近到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就诊;转变乡镇卫生院服务模式, 积极开展农村居民健康管理;同时注意规范管理与转换机制并重, 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质量和效率。

我国乡镇卫生院改革和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 但是, 其集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体制优势, 体现了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 与卫生部提出的科学统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与医疗服务两大体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的大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就这一点而言, 乡镇卫生院注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的卫生改革有望在农村实现新的突破。作为全国农村卫生工作者的社会团体, 中国农村卫生协会有责任配合卫生行政部门, 在推进农村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志们, 本次大会也是第四届乡镇卫生院院长论坛, 卫生部有关司局领导和专家将深入诠释医改精神和农村卫生改革发展的政策。部分省区市卫生厅局和市县卫生局领导将介绍他们农村卫生改革发展和管理的经验做法。特别是有多位优秀农村乡镇卫生院院长将介绍其工作经验和体会, 为大家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也为大家研究、探讨农村卫生改革面临的问题、困难及解决的办法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 我们希望大家能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

距离上一次全国乡镇卫生院优秀院长表彰大会已经整整五年过去了。这五年是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成绩的五年, 是农村卫生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 是农村卫生和农民健康取得更多实惠的五年, 也是广大农村卫生工作者艰苦努力、积极探索的五年, 抚今追昔, 令人欣慰、备受鼓舞。这五年我们付出了很多, 收获很大, 我们不仅收获了农村卫生各项工作的丰硕成果, 更重要的是我们收获了决心和信心, 在下一个五年或十年, 我们朝着既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农村卫生工作就一定能够实现新的跨越, 迎接更加辉煌的未来。

让我们共同预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010年9月26日

2010年全国优秀乡镇卫生院院长名单

天津市郭忠会于春功

山西省王爱凤 (女) 阴小刚韩良勇李宗义朱清水刘志国

内蒙古自治区韩立文 (蒙) 张子一周锁柱哈斯巴根 (蒙) 闫贵清裴建雄杨继龙辽宁省吕春明邱仑臧玉强安柏松 (鲜) 赵广岩 (满)

吉林省仲万财李起家鄂魁松 (满) 杨平 (女) 吕宝坤李海国黑龙江省刘子辉庞荣张庆国胡国新孟维太方龙川 (鲜) 上海市吴秉德王正平

江苏省俞翔华路雄吴世银杨利江朱国芳 (女) 徐宏团纪士湘

浙江省王继洪华全科高仲雷钱阿兴江建忠沈毛姑 (女) 陈玲夫朱辉武包于忠林和兴张瑞荣王林国安徽省祝世田陈可喜杨越崔精敏马安源周先锋余科甲陈正学林丰收

福建省郑惠春陈东辉陈汉毅林添文曾维荣

江西省刘丽明刘达炳朱凤华何信庆周华伦徐盛忠龙斌胡芳林

山东省张树霞 (女) 秦晓林张建龙张科华杨洪义张友国杨恒宝魏登芹

河南省张志强段振江娄继伟杨延丽 (女) 杨玉花 (女) 张勇山刘康生潘邦峰陈桂花 (女) (满) 王献伟崔洪贺湖北省樊英 (女) 曹时红李太彬 (土家) 杨敏石中顺高峰黄玉丰李中海

湖南省龚丽姣 (女) 邹建团杨运松胡向阳彭新国温元军陈罡丁权昌彭建华 (土家) 李蔚文伍文忠 (苗)

卢拥文盛乃若唐宜琬

广东省罗利民池楚琪顾钊雄周建君程迢刘景辉郑月德邱军成

广西壮族自治区郑日升陈煌休杨有军袁明勇罗远战姚明森邓巧珍 (女) 海南省李香程徐明波

重庆市李晓玲 (女) 何治亮盛文健徐玉林胡仁胜黄晓林

四川省高本岭赵昌荣付强袁辉杨文伯王茂莲 (女) 范忠林孙强邱俊华李光文邹世永

张明甫李建奎朱因科牟雄程方伦李胡希王强张晓明陈万清

贵州省刘光明武庆杨世平张俊刘高荣程华敏 (女) 赵德福

云南省付明祥 (彝) 李宏松 (回) 王波云赵亚雄郭佳林 (彝) 肖正家林立钧西藏自治区达娃 (藏) 白玛仁增 (藏) 益西 (藏)

陕西省李义民鲁有强赵恩惠娄忠民谢瑞泉薛明庆柳应林杨楠甘肃省朱福生尚小明代宏洲王自有史建林张惠生张共全把多贇青海省王成文 (藏) 汪明显吉拉 (女) (藏)

宁夏回族自治区陈兴海张向东 (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杰肯·布力恰汗 (哈萨克) 木合塔尔·那斯 (维吾尔) 顾和俊木那瓦尔·库尔班 (维吾尔)

提拉罕·赛提瓦尔迪 (女) (柯尔克孜)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王邦龙肖永康

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篇3

在此,我谨代表论坛发起主办单位——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装备指挥技术学院、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工程教育中国教席,对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各部门的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国家人事部、总参谋部院校教育行政局等国家和军队机关的领导同志,以及中国科协常委刘恕教授、以及其他嘉宾给予论坛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0年,针对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机构改革调整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开展继续教育的内外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的新情况、新形势,为交流继续教育先进经验,传播继续教育前沿理论,探讨继续教育创新模式,搭建教育培训资源整合平台,使广大继续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与思想的沟通,理念与理念的碰撞,经验与经验的交流中,拓宽视野,激发睿智,启迪思路,共同促进继续教育的繁荣与发展。由上述四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并于2000年、2002年成功举办了两次年会,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好评。特别是去年 8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办的“论坛”2002年年会上,发起单位一致认为,“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作为继续教育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的一个良好形式和有效载体,对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四家发起单位一致同意,要“把论坛作为一项事业来抓,一直办下去”,并决定每年举办一次年会,并在《继续教育》杂志增设“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专栏,发表高水平的继续教育理论研究文章,从而提高“论坛”在继续教育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截至9月底,论坛组委会共收到应征文章150余篇。其中在《继续教育》杂志发表80篇。这些论文涉及到继续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既有对继续教育发展宏观趋势的预测,也有微观案例的分析;既有对地方高校、企业、政府部门开展继续教育工作规律的探讨,也有对军队院校、科研院所继续教育工作特点思路的概括;既有对继续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也有对继续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这些文章将有力地保证论坛年会的质量和水平。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行描述时,捉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同时,对继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根据这个新要求,按照本次年会确定的主题,本次年会将重点在以下方面进行交流探讨:继续教育基本

理论创新;继续教育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政府职能转变与继续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继续教育资源整合与教育培训品牌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对继续教育创新的作用与影响;继续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对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作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下的继续教育和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等。

借此机会,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次会议的东道主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和这次年会的具体承力、单位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开展继续教育的基本情况: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承担着为全军培养武器装备指挥管理人才、为国防科研试验系统和军事航天系统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指挥管理人才的任务,具有军事任职教育、博土、硕士、本科、专科等多个办学类型和层次,在校学员达3100人。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正、副教授等高职人员200多名。

这次论坛的具体承办单位——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已有24年的历史,原来隶属于总装备部司令部,1999年起转隶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多年来的办学实践,该中心形成了一条具有总装特色的继续教育办学之路,在军队和国防工业系统有较高的知名度,形成了示范效应。中心主办的《继续教育》杂志是国内继续教育领域发行范围广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教育期刊。

在长期从事继续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感到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第一,继续教育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世界范围的新军事变革对人才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的要求。未来的战争是信息化战争,人才素质将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而继续教育作为提高部队官兵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新世纪备受重视。在办学实践中,我们牢固树立了人才就是战斗力、继续教育提高战斗力的观念,把继续教育培训作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个重要环节来抓。紧紧跟踪武器装备和国防科研试验的前沿,策划培训项目,设计培训内容,瞄准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和国防科研试验任务需要,及时、超前地开展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继续教育要立足实效,健全体系。继续教育是面向高层次人才,针对工作实践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继续教育”这个名词是从“继续工程教育”发展而来。近年来,我们根据继续教育发展形势,把继续教育培训对象从专业技术干部发展延伸到指挥管理干部,建立了包括指挥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在内的面向总装全体干部的完善配套的干部培训体系,使之成为总装部队干部培训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为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和国防科研试验任务的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就学院来说,指挥管理干部开办了连晋营、营晋团、团晋师的培训班;专业技术干部开办了初级晋中级、中级晋高级的职称培训班。同时,我们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培训对象,科学设计培训内容,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第三,继续教育要依托社会,整合资源。继续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一个培训单位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教育培训资源组织实施培训活动。为此,我们在继续教育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依托社会、整合资源,不断提高继续教育质量的特色。我们的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在开展继续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北京地区人才、科技、信息优势,依托军内外丰富的教学资源,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在组织培训办班过程中,科学整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军地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教学资源,保证了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我们虽然在继续教育培训方面取得一点成绩,但与实施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对继续教育培训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我们希望通过“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2003年年会,加强与军地高等院校和其他培训机构的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开展继续教育的思路;虚心向地方高等院校和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学习、取经,学习好的经验,以推动我们的继续教育工作走上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沟通促进了解,交流促进进步,合作促进发展。我们希望通过与会人员的共同努力,把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年会,开成一个畅所欲言、充分发扬学术民主的大会,一个求真务实、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大会;—个开拓创新、积极谋求发展方略的大会。通过大会,在政府与企业,军队与地方,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交流继续教育工作经验,整合继续教育培训资源,探求继续教育发展方略,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思路,共同把继续教育事业做大做强,促进我国继续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篇4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主办这次论坛的文化部以及承办方中国艺术研究院对出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开幕式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珍贵的中华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财富,它不仅是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和智慧与力量之源泉。以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活动等为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历史遗迹、遗址及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并成为全人类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担负着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双重职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是捍卫国家文化主权和维护国民文化身份的基本依据。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全面推动人类文明对话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50多年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相继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和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的建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今天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我们的心情既欣喜,又凝重。欣喜的是,“文化遗产日”的确立,不仅是党和政府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更让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在此时,一起踏上回家的路,感受到精神家园给我们带来的自豪与温暖;凝重的是,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深感所担负的责任更重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发展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为:

1、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科学的保护,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加剧了文化资源的破坏和毁灭;

2、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依存于独特时空,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独特的语言、文字正在消亡;

3、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许多独门技艺人亡艺绝;

4、大量珍贵实物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这些问题,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作为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文化部按照国务院的部署,根据工作需要,适时采纳有关专家学者的合理化

建议,制定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可行的工作方法,全面实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包括518个项目。这是我国文化事业的一件大事,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里程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由此被提升到空前的高度。

由文化部组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审工作,从2005年7月至2006年4月,历时9个月。2005年7月,文化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开始组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评审工作,并下发了《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标准,组织专家逐级评选申报项目。经过各方面努力,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相关部门,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提交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300多项。2005年10月,文化部组织近百名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审,选出501个项目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推荐项目,并于2005年12月进行了公示。在对公示期各方意见汇总和经专家多次论证后,2006年4月,文化部召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的其他八个部委,共同商议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的最终意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的九个成员单位达成共识,确定518个项目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上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文化部在组织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审等工作过程中,深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理论还比较薄弱,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尤其是一些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申报,轻保护”的偏颇理解,使得运用相关理论来指导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显得尤为迫切。

今天,我们迎来了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作为“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就是希望参与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就本次论坛设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当代科技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主题展开平等交流和深入探讨,为进一步加强和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建设献计献策,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篇5

——在二〇一八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

(二〇一八年九月三日,北京)

尊敬的拉马福萨总统,尊敬的非洲联盟轮值主席卡加梅总统,尊敬的各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代表团团长,尊敬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先生,尊敬的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法基先生,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九月的北京,金风送爽,秋色怡人。在这美好的季节,中非友好大家庭的新老朋友们再次相聚,共襄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盛举,我们感到十分高兴。

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各位同事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也愿通过你们,向兄弟的非洲人民转达中国人民的诚挚问候和良好祝愿!

我要特别提到的是,自约翰内斯堡峰会以来,中非合作论坛相继增加了冈比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布基纳法索3名新成员。今天,巴罗总统、特罗瓦达总理、卡博雷总统分别率领三国代表团出席北京峰会,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各位同事、女士们、先生们!

一个多月前,我以中国国家主席身份第四次访问了非洲,这也是我本人第九次踏上非洲这片热土。访问期间,我再次目睹了非洲大地富饶美丽,非洲发展充满生机,非洲人民渴望幸福生活。我也更加坚定了这样的信念:非洲发展不可限量,非洲未来充满希望,中非友好合作前景广阔,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大有可为!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历史有其规律和逻辑。中非双方基于相似遭遇和共同使命,在过去的岁月里同心同向、守望相助,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合作共赢之路。

在这条道路上,中国始终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同非洲各国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携手前进。

——中国在合作中坚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同12亿多非洲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尊重非洲、热爱非洲、支持非洲,坚持做到“五不”,即:不干预非洲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内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在对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在对非投资融资中谋取政治私利。中国希望各国都能在处理非洲事务时做到这“五不”。中国永远是非洲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任何人都不能破坏中非人民的大团结!

——中国在合作中坚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中国相信中非合作的必由之路就是发挥各自优势,把中国发展同助力非洲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国主张多予少取、先予后取、只予不取,张开怀抱欢迎非洲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任何人都不能阻挡中非人民振兴的步伐!

——中国在合作中坚持发展为民、务实高效。中国坚持把中非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为中非人民福祉而推进合作,让合作成果惠及中非人民。凡是答应非洲兄弟的事,就会尽心尽力办好。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中国不断完善机制、创新理念、拓展领域,提高合作质量和水平,稳步迈向更高水平。中非合作好不好,只有中非人民最有发言权。任何人都不能以想象和臆测否定中非合作的显著成就!

——中国在合作中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中国始终认为,非洲实现长治久安、发展振兴,是非洲人民心愿,也是国际社会责任。中国愿同国际合作伙伴一道,支持非洲和平与发展。凡是对非洲有利的事情,我们都欢迎、都支持,全世界都应该尽力做、认真做。任何人都不能阻止和干扰国际社会支持非洲发展的积极行动!

各位同事、女士们、先生们!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紧相连。

同时,我们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战乱恐袭、饥荒疫情此伏彼现,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

我们坚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时代的命题,需要国际社会以团结、智慧、勇气,扛起历史责任,解答时代命题,展现时代担当。

——面对时代命题,中国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愿同世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拓展友好合作,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让世界更加和平安宁,让人类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面对时代命题,中国愿同国际合作伙伴共建“一带一路”。我们要通过这个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面对时代命题,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支持补强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南方短板,支持汇聚南南合作的力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利益。

——面对时代命题,中国坚定不移坚持对外开放。面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中国坚持走开放融通、合作共赢之路,坚定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多边贸易体制,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把自己囚于自我封闭的孤岛没有前途!

各位同事、女士们、先生们!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早已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愿同非洲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

第一,携手打造责任共担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扩大各层级政治对话和政策沟通,加强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密切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作配合,维护中非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第二,携手打造合作共赢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抓住中非发展战略对接的机遇,用好共建“一带一路”带来的重大机遇,把“一带一路”建设同落实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相互对接,开拓新的合作空间,发掘新的合作潜力,在传统优势领域深耕厚植,在新经济领域加快培育亮点。

第三,携手打造幸福共享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中非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非合作要给中非人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和实惠。长期以来,中非一直互帮互助、同舟共济,中国将为非洲减贫发展、就业创收、安居乐业作出新的更大的努力。

第四,携手打造文化共兴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我们都为中非各自灿烂的文明而自豪,也愿为世界文明多样化作出更大贡献。我们要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交融共存,为彼此文明复兴、文化进步、文艺繁荣提供持久助力,为中非合作提供更深厚的精神滋养。我们要扩大文化艺术、教育体育、智库媒体、妇女青年等各界人员交往,拉紧中非人民的情感纽带。

第五,携手打造安全共筑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历经磨难,方知和平可贵。中国主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坚定支持非洲国家和非洲联盟等地区组织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支持非洲落实“消弭枪声的非洲”倡议。中国愿为促进非洲和平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支持非洲国家提升自主维稳维和能力。

第六,携手打造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中国愿同非洲一道,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共同保护青山绿水和万物生灵。中国愿同非洲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应用清洁能源、防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保护野生动植物等生态环保领域交流合作,让中国和非洲都成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好家园。

各位同事、女士们、先生们!

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以来,中国全面落实约翰内斯堡峰会上确定的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一大批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以及经贸合作区陆续建成或在建设之中,中非和平安全、科教文卫、减贫惠民、民间交往等合作深入推进,中国承诺提供的600亿美元资金支持都已兑现或作出安排。“十大合作计划”给中非人民带来丰硕成果,展现了中非共同的创造力、凝聚力、行动力,将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功推向新的高度。

中国愿以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指引,在推进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基础上,同非洲国家密切配合,未来3年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实施“八大行动”:

一是实施产业促进行动。中国决定在华设立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鼓励中国企业扩大对非投资,在非洲新建和升级一批经贸合作区;支持非洲在2030年前基本实现粮食安全,同非洲一道制定并实施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规划和行动计划,实施50个农业援助项目,向非洲受灾国家提供10亿元人民币紧急人道主义粮食援助,向非洲派遣500名高级农业专家,培养青年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和农民致富带头人;支持成立中国在非企业社会责任联盟;继续加强和非洲国家本币结算合作,发挥中非发展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作用。

二是实施设施联通行动。中国决定和非洲联盟启动编制《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规划》;支持中国企业以投建营一体化等模式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能源、交通、信息通信、跨境水资源等合作,同非方一道实施一批互联互通重点项目;支持非洲单一航空运输市场建设,开通更多中非直航航班;为非洲国家及其金融机构来华发行债券提供便利;在遵循多边规则和程序的前提下,支持非洲国家更好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资源。

三是实施贸易便利行动。中国决定扩大进口非洲商品特别是非资源类产品,支持非洲国家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免除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参展费用;继续加强市场监管及海关方面交流合作,为非洲实施50个贸易畅通项目;定期举办中非品牌面对面活动;支持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建设,继续同非洲有意愿的国家和地区开展自由贸易谈判;推动中非电子商务合作,建立电子商务合作机制。

四是实施绿色发展行动。中国决定为非洲实施50个绿色发展和生态环保援助项目,重点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海洋合作、荒漠化防治、野生动物和植物保护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进中非环境合作中心建设,加强环境政策交流对话和环境问题联合研究;开展中非绿色使者计划,在环保管理、污染防治、绿色经济等领域为非洲培养专业人才;建设中非竹子中心,帮助非洲开发竹藤产业;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合作。

五是实施能力建设行动。中国决定同非洲加强发展经验交流,支持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方面合作;在非洲设立10个鲁班工坊,向非洲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支持设立旨在推动青年创新创业合作的中非创新合作中心;实施头雁计划,为非洲培训1000名精英人才;为非洲提供5万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为非洲提供5万个研修培训名额,邀请2000名非洲青年来华交流。

六是实施健康卫生行动。中国决定优化升级50个医疗卫生援非项目,重点援建非洲疾控中心总部、中非友好医院等旗舰项目;开展公共卫生交流和信息合作,实施中非新发再发传染病、血吸虫、艾滋病、疟疾等疾控合作项目;为非洲培养更多专科医生,继续派遣并优化援非医疗队;开展“光明行”、“爱心行”、“微笑行”等医疗巡诊活动;实施面向弱势群体的妇幼心连心工程。

七是实施人文交流行动。中国决定设立中国非洲研究院,同非方深化文明互鉴;打造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增强版;实施50个文体旅游项目,支持非洲国家加入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等联盟;打造中非媒体合作网络;继续推动中非互设文化中心;支持非洲符合条件的教育机构申办孔子学院;支持更多非洲国家成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

八是实施和平安全行动。中国决定设立中非和平安全合作基金,支持中非开展和平安全和维和维稳合作,继续向非洲联盟提供无偿军事援助。支持萨赫勒、亚丁湾、几内亚湾等地区国家维护地区安全和反恐努力;设立中非和平安全论坛,为中非在和平安全领域加强交流提供平台;在共建“一带一路”、社会治安、联合国维和、打击海盗、反恐等领域推动实施50个安全援助项目。

为推动“八大行动”顺利实施,中国愿以政府援助、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融资等方式,向非洲提供600亿美元支持,其中包括:提供150亿美元的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提供200亿美元的信贷资金额度;支持设立100亿美元的中非开发性金融专项资金和50亿美元的自非洲进口贸易融资专项资金;推动中国企业未来3年对非洲投资不少于100亿美元。同时,免除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重债穷国、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8年底到期未偿还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

各位同事、女士们、先生们!

青年是中非关系的希望所在。我提出的中非“八大行动”倡议中,许多措施都着眼青年、培养青年、扶助青年,致力于为他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更好发展空间。去年10月,我同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的留华学生互致书信,他们中绝大多数来自非洲。我在信中勉励他们坚持学以致用,行远升高,积厚成器,为推动中非合作和南南合作谱写新篇章。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我相信,只要中非友好的接力棒能够在青年一代手中不断相传,中非命运共同体就一定会更具生机活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非洲人民团结振兴的非洲梦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谢谢大家。

商务论坛开幕式讲话 篇6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同为商业行业的繁荣发展献计献策。首先,向参加这次大会的各位嘉宾、全国商业优秀创业企业家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欢迎你们来到美丽的北京,共商大局,共谋商业行业的美好前景。

同时,也向举办这次活动的主办方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协办北京市商业企业管理协会、中工网,以及承办这次活动的北京金五星商贸集团有限公司,致以诚挚的谢意!

这次大会以“信心、责任、和谐——全球经济变局下的中国商业企业和企业家”为主题,集中研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企业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引导和推动商业企业和企业家坚定信心,增强使命感,承担起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责任。

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社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处在了亏损乃至破产的边缘。针对这种情况,党和国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企业正常经营运作。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下,众多商业企业纷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展和谐商业企业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和谐商业企业建设,形成了企业与职工、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社区和谐相处、共赢发展的良好局面,保障了商业服务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广大企业以扩大内需为己任,认证履行自身肩负的社会职责,切实做到了不减薪、不裁员,带领职工同舟共济、共刻时艰,为企业的发展,行业的进步乃至经济社的稳定,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此,让我们向这些和谐商业企业的先进典型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眼下,我国经济形势逐渐走出低谷,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阶段。仅就我们海淀区来看,1—6月份,实现社区消费品令零售总额488.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5%,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为全区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战斗在全国各地的商业企业家,应该进一步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危机,以党和国家的诸多优惠政策为契机,以先进企业为楷模,坚持以人为本,走和谐发展之路,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优异的成绩为国庆六十周年献礼!

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篇7

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参加今天的读书论坛, 仔细倾听主持人和几位参与者的发言, 感觉很好!我也坚信, 没有发言的老师一定也有自己的思考和表达的欲望。今天的读书论坛是一个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 可以使大家阅读、思考、表达得更好!今天的读书论坛也是一种交流方式, 利用这种方式, 更多的青年教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团队, 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合作伙伴。现在主持人把话题交给我, 让我谈谈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想说, 我不是权威, 我的话也只是一家之言, 大家在专业成长之路上可以参考和借鉴。我认为教师专业成长是这样的:

一、心灵的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认同感、承受力和责任心。专业认同感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极其重要, 我们可以拷问自己, 我接受教师这个职业了吗?我喜欢这个职业吗?我热爱这个职业吗?当你看到学生的时候, 你心里有没有油然而生的一种兄弟姐妹之情, 有没有情不自禁地想奉献一种教师之爱。当你走进课堂的时候, 有没有把知识、理性、情感、爱心和智慧融为一体, 去影响改变提升自己的学生。

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的改变是非常缓慢的, 有时候在某一个学生的身上甚至看不到因教育而带来的变化, 教师需要有承受力, 要能承受教师职业的喜怒哀乐, 要为这种职业持之以恒地付出, 哪怕这种努力是徒劳无功的。教师是孩子除了父母之外最为重要的“他人”。这个“他人”对于孩子具有文化刻印般的作用。但是, 面对各种压力, 面对教育的低效和无奈, 教师常常会产生恐惧感和要逃离的冲动。帕克·帕尔默在《教学的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讲到, 教师要直面这种恐惧就要有信仰、有一种内在的崇高。这种内在的崇高来自于对职业的认同感和承受力。

如果一个教师的专业认同感和承受力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 教师的责任心就成为一种良性驱动。我以为, 责任心的增强, 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古人云:“天地生人, 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 生一日当有一日之勤。”梁启超先生说过:“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 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我以为为师者的责任, 体现在平常的工作之中, 体现在细微之处。工作有没有主动去做?工作有没有用心去做?工作有没有做成精品?工作有没有成绩刷新?诸如此类, 都源自于教师责任心的拷问。

二、技能的成长

教师的技能成长源于教师知识体系的完善, 教师的知识体系应该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人文素养, 我们倡导教师要广泛阅读, 多读书, 读好书, 就是为了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加深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当“读书人”和“教书人”成为真正的同义词时, 教育中怪诞、野蛮、迷信、神话、反智的成分才可能降至最低。也只有当我们将读书与教书融为一体时, 我们才可能将内心的惶恐与焦躁抛至一边, 带着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对课堂的认识, 坦然地走向课堂, 面对教室里充满渴望的学子。教师技能成长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强烈的专业奋斗感和专业表现欲。教师的专业成长, 要奋斗, 拼搏, 更要有参与。有些青年教师, 总认为自己底子不好, 成不了大器, 这个想法是个普遍的错误。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表明, 工作中能否做出成绩, 态度占85%, 知识和智力只占15%。勇者无敌, 成功说来就这么简单, 面对一项实验, 能勇敢地面对, 请你上公开课, 你愉快地接受;请你大会上交流, 你欣然地承担;有征文比赛, 你积极地参与;交给你一个乱班, 你主动地担当。每一次挑战, 或许都是一次阵痛, 但同时也是一次无可抵挡的成长, 成长的代价就是接受挑战。此刻, 你不妨扪心自问:在我的工作旅程中, 我用勇气接受了几次挑战?是否有勇气接受挑战, 实际上就是“主动”与“被动”的两种人生态度。一个人若能有主动的人生态度, 机会怎会不光顾?

教师专业技能的成长离不开专业学习、专业思考, 更离不开专业参与, 这是我个人切身的体悟, 这也许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必须选择的一条阳光大道!

三、智慧的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条没有终点的上坡路, 我们追求的境界就是要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教育智慧和教育思想。智慧和思想起源于实践、形成于思考, 而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写作。写作是形成教育思想的磨刀石, 思考固然可以不动笔, 但必须承认, 不动笔、不形成文字的思考往往是肤浅的、零碎的、断断续续的、浮光掠影的, 写作的好处在于能强迫人静下心来使模糊变得清晰、破碎变得完整、零乱变得有条理, 它促使人把观点表达得更科学、更严谨、更经得起推敲;写作是一趟深层的思考之旅, 教师只有拿起笔来, 一路走, 一路记, 一路收藏, 一路分享, 一路矫正, 智慧才能漫漫形成, 教育思想才可渐渐明朗!对于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来说, 重要的行动之一, 就是把你的思想表达出来, 外化成字、成文乃至成书, 让人捧着, 看得见摸得着, 心悦诚服。

再有, 一个人能在多大的场合发表自己的言论, 就证明这个人有多大的影响力。作为教师, 以学问去赢得发言权是最重要的一条通道, 而写作无疑是这条通道上唯一的列车。因此, 写作的另一个好处在于, 使你获得报刊上的发言权的同时, 获得工作和生活中的发言权。有一位大师说过, 教师和学生相处一两年时间, 都会有几个教学实践上的精彩片段, 但这些值得回味和记忆的片段大都被遗憾地“湮没”了。年轻的教师们, 拿起笔来, 记录下来, 并敢于乐于和远近不同的教育同行们分享, 这既是对自己的肯定, 也是留到将来坐着摇椅聊聊教育人生的好方法。写作的幸福感将使你更加热爱思考, 一个热爱思考的教师, 注定是一个不断向大师靠拢的人。

教师的专业成长, 需要教师做观察者、记录者、学习者、思考者和研究者, 这些角色的担任其实就是教师职业的行走方式。教育者需要想大问题, 更要做小事情。这种点点滴滴的推动, 将使你的专业成长达到令同行敬佩的境界。

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篇8

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自主创新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科技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高度是前所未有的,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科技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在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当前,全球正在经历一场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其中科技支撑被摆在突出位置。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决策。依靠科技进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今年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历史经验证明,知识和科技是克服经济困难的根本力量。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带来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孕育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近百年来,成功应对重大经济危机国家的重要经验,就是重视科技对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以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举措的核心。我国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解决经济运用的深层次矛盾,从根本上讲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的社会生产力。越是在面临重大挑战的时候,越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前不久,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强调要重视知识和科技的力量,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推进自主创新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六项支撑措施和四项政策保障。我们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推进产业升级,加速转变发展方式,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做出切实贡献。

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是科技支撑重大措施中的关键一项。人是创新要素中最具能动性的核心要素。我国科技界历来有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祖国奉献智慧和力量的优秀品格。在基层和企业发展遇到困难的时期,特别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积极行动起来,发挥专业优势,带着技术和成果,带着知识和经验,带着满腔热诚和奉献之心,帮助基层出谋划策,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这次科技活动周把重心放在了基层和企业,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机遇,在各行各业广泛开展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掀起争先创新的热潮。

科研人员要走出高等院校和大院大所,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企业和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紧密合作。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在基层和企业涌现出大量创新班组、技术标兵和岗位能手,推动我国企业和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千百万科技大军直接服务企业、服务基层,必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广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性工程。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普及科学技术、促进广大人民群众深入了解科技知识作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温家宝总理也指出,国民的科学素质是自主创新的土壤,要广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用科学思想战胜愚昧落后。这些都深刻阐述了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要解放思想,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总体部署,不断创新群众性科技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传播适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让科技创新惠及亿万群众。要用科学技术武装群众头脑,引导群众尊重科学、相信科学、运用科学,提高群众的科学素养,使一切不科学的思想行为没有生存空间。要加强科普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密切科技工作者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交流,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增进公众对科技的了解,不断提高运用科学技术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使科技进步更有效地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人民美好生活。

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但要求自主創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幅上升,也要求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要大力宣传我国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和自主创新的光荣事迹,在全社会进一步倡导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理念。要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风尚,让创新泉流竞相奔涌,让创造活力竞相进发。

上一篇:节约是美德领导演讲稿下一篇:四年的大学生涯的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