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喜欢思品课堂(推荐8篇)
关键词:多媒体兴趣
近几年,我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过程的推广与实施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教学资源,从而促使多媒体这种集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的高科技技术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师生的青睐。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我认为,多媒体教学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辅助思品教学可以大大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教学,可以使面向学生的画面生动活泼、色彩鲜艳、声情并茂。这就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讲的单调的模式。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用多媒体敲这“第一锤”,容易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状态。在思品教学中,如能把握时机,恰当地显示、插播一些与说明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图片和录像,就能恰到好处地讲课文的时空变换展现出来,使教材内容化无形为有形,化静为动,迅速地给学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情景,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二课《感受大自然之美》如果没有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课堂会很难上的引人入胜。一旦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那么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丰富
多彩的声、光、电等各种信息,使得课堂变得绚丽多彩,大大优化了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系统变得丰富而生动,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和谐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将会直观的看到各种各样的大自然美景,从而感受大自然之美,而不仅仅是靠想象来感受。
其二,增加密度,扩充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思品课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加快节奏,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和调用功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画面、声音,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本以外的内容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在教学中,把预先设计好的文字内容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让学生回答、思考、记忆,可以节省时间,增大信息量,尤其是对于文科毕业班的学生来说,大量的文字资料的展示节省了老师边读边解释的时间,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又避免了因为材料的枯燥而使学生开小差。
其三,创设情境,突出重点,增强教学直观力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突破思品课的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分阶段演示在实际教学中难以表达的现象,可以用直观的图像或动画变换角度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现象等等。这都使得教学难点得以突破,有利于学生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鲁教版九年级《发展是硬道理》一课时,为了学生便于理解党的基本路线的地位和作用等,我就设计了一艘驶向党的奋斗目标的潜艇,其中党的的基本路线则是指引这艘潜艇的航标。这个动画通过多
媒体技术控制各过程,提供了逼真形象的表现效果,一下扩大了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时间,使学生身临其境,唤起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中的感性材料,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使枯燥的课堂顿时变得熠熠生辉。
其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让思品走进生活,能够增强时代气息和可信度。思品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现在的许多教学中没有大量的时间、财力、物力让学生来参与和感受现实中的生活情境,于是很多时候不能够使理论与现实相接合。但是如果我们能运用网络找到各种与培养学生思想价值观、情感态度观等相关的现实材料,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社会现象,思品课也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就会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思品课的积极性,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同时使教师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由此可见思品课教学必须紧密联系身边时政新闻,让学生感受时代气息,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而通过多媒体恰恰可以把一些新闻报道、记录片以及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段与政治可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就可以增加信息总量,反映时代脉搏,丰富教学内容,而且用事实说话,实现超时空的信息再现,从而大大提高思品课教育的可信度和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思品课的重视程度。
最后,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实践,不仅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变,而且使信息流速
加快。多媒体教学课件在知识结构上是按讲授者的讲授思路组织的。课件中的内容大都由教师的讲授提纲、重点组成。这些内容既可以声、画、文并举的形式依次出屏展现,也可任意抽调使用而不受编程顺序的限制。另外,多媒休教学课件操作便捷的功能优势,使老师有目的控制信息发布的速度这一设想成为可能。作为教师不必向学生通篇宣讲课程的内容,而只需要对学生作一些启发性的指导,课件基本上以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的形式,生动展示教学内容,加上从该课件中搜寻、获取信息的方便快捷。因此,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学内容的传播速度较之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传播速度就有了极大的改善。
当然,虽然多媒体技术教学有着各种优势,但是,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必须注意到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也只能使弥补教师授课时“一只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不足,只能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必要的技术辅助手段,而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随着多媒体教育技术飞速发展,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教师在学习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同时,就要更应该关注教育理论的发展,随时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多媒体教学,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本人简介
单位:宁夏灵武二中蒋艳 出生年月:1973年11月17日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宁夏
职称:中教一级
邮政编码:750400
联系电话:***
一、拓宽教材中的生活资源空间
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单纯的教材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实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经过重组的教材,由于具有开发性和弹性,给予教材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能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思品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都蕴含着学生资源的广阔空间,须找准每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以“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国家和社会共同的责任”这节课为例。从表面上看,它似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活动并无太大的关系,然而,若能引导学生去参与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活动,从中亲自去感知这些保护的重要性,就找到这节课与学生生活活动的“切合点”。这样,我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载体,赋予了它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新教学模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趣味化,把单纯的思品概念引申到生活活动中。学生就会感到:噢,原来思品、法律离我们这样近,慢慢地他们就会亲近思品课、理解思品课,继而喜欢思品课。学生拥有了这种积极的状态,学习思品课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就会大大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要让学生兴趣持久,就要让学生“习惯成自然”,既能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也能在课外主动巩固知识,完成作业,还能在生活中观察、体会,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质。为了让学成养成当天知识当天消化的好习惯,我给初三的新生做个实验:三个中等学生每节课时的作业量若当时完成只要5分钟,正确率为98%。第三天完成要12分钟(做不出的可查书完成),不看书的正确率约为68%。一周后完成要半个小时,不看书的正确率约为45%。实验结果一出,学生笑了,我趁机问学生:这三人谁在“事倍功半”呢?有没有同学不喜欢“事半功倍”呢?从此,学生养成了今日知识今日消化的良好学习习惯,甚至有些同学能当堂完成作业并记住主要知识。到课前提问或考前复习提问时,大部分同学能快速准确的回答出来。
生活中学习的习惯尤其重要,这是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是“学过的知识全部遗忘之后还能剩下的东西”,要时刻不忘点拨提醒同学们去观察、体会、挖掘、收集,勿让“生活大舞台”上的知识白白流走。在讲世界经济全球化这个重要知识时,我首先问学生:“你了解美国波音747吗?”就会有不少学生竞相发言自己从书刊杂志、或其他学科中了解到的知识,讲不出的又想表现的同学就有点后悔自己平时没留意了。我趁机表扬回答了的同学记忆力强、见识广,也同时鼓励其他同学:只要你今后多留意,你一定不亚于刚才的同学的。果然如此,以后思品课上少了许多沉默者,更多的同学跃跃欲试,课堂真正实现了师生的和谐交流。碰到同学们有错时,就及时由其他同学或老师加以纠正,碰到有疑问的,就留到课后师生都去查询资料。同学有争议,于是下一堂课上就有三位同学查到了真正史实,并分析了原因。不少同学在写周记时提到:“思品课堂上见识广”,在这讨论与争议之中,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就成自然了。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育崇尚以人为本,即注重学生主体性,承认学生自主发展的可能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强化学生主动探索精神与能力,正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与情意发展,将认知学习与主体探索统一起来,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统一起来,强调学生的自由、兴趣。我们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这当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任务是要将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不但要教学生“学会”,还要教学生“会学”,突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较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能动学习的组织形式。在教学之前,教师可把每个框题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重点和难点告诉学生,便于学生自学,课堂上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去表现、展示自我,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自由去学习,去讨论交流。
同时,我们还可以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自己组织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去探索和研究问题,去发布新闻、出墙报、出刊物、进行社会调查和从事各种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参与程度越高,主体性地位就越明显,主动学习的能力就越强。
一、学生喜欢的思品课堂导入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若能设计出一个新颖有趣的开头,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习动机,激活思维,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比是一首歌的前奏,如果前奏悠扬、动听、气势磅礴,就很容易吸引听众。导入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例如在设计《挫而不折 积极进取》的导入时,我创设了一种特殊的情境,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让学生在天使、蝴蝶、小狗中一一做出选择( “天使”代表盲目硬拼的失败者; “蝴蝶”代表积极进取的胜利者;“小狗”代表一蹶不振的懦夫),选择之后与结果对照引发学生心理与情境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新课的欲望,从而导入新课。
二、学生喜欢的思品课堂应该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说到根本上,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要让思品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就必须牢牢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摒弃填鸭式、强行灌输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自主、合作、探究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教学中教师要做到(1)转换角色,教师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人,在此,教师的引导可以通过创设情境、选取典型材料、设计学生活动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等形式来发挥作用,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遵循问题解决的思路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例如:《挫而不折 积极进取》这一节课主要围绕“怎样战胜挫折?”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为此我采用了田甜的故事材料并分成三部分讲完,每一部分又设计了针对性的问题:①田甜遭遇了哪些挫折?②田甜在挫折面前采取了怎样的态度,如果向挫折屈服,她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③田甜又是怎样战胜挫折的呢?学生在一段一段故事、一个一个问题的引导下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交流,达到心灵的碰撞、情感的升华,从而提高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充分发挥了引导的作用。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不能忽视知识点的及时生成和知识网络的构建,以便使学习更加有效。(2)充分相信学生,全方位放权。 学生能自学的知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有能力回答的问题留给学生自主思考作答,学生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放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总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阅读习惯、独立思考精神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概括的能力。(3)丰富教学形式,可采用自主式、讨论式、辩论式,记者采访、小品表演等形式,強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挫而不折 积极进取》中我选择了田甜和小新的故事材料交叉使用,如果整堂课都在看故事材料--讨论问题--得结论,未免有些单一、枯燥,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了采用讨论式,我还采用了小品表演、记者采访的活动形式,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增强了参与意识和成就感,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三、学生喜欢的思品课堂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 “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启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我开始向生活化的课堂努力迈进。如:《挫而不折 积极进取》中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我设计了记者在线环节,采访了学生几个生活化的问题:1、学习生活中你是怎样面对挫折的?2、面对挫折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3、你还有什么疑问、困惑吗?说出来让同学们帮你解决。让学生敞开心扉,有话可说。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在丰富、在发展,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课堂变成了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使知识在生活中得到了应用。
以上是我结合永城市“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实施以来自身的教学实际所谈的几点肤浅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思品课堂教学,努力向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这一目标迈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想只要我们教师遵从新课程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够上成备受学生欢迎的思想品德课。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哪位老师,就喜欢哪位老师的课,喜欢学习哪门学科。记
得小时候我很喜欢学英语,因为喜欢英语老师。我的老师上课很幽默,每节课我们都充满了
笑声。我们每天都盼望这上英语课,每天来到学校,总是先望望有没有老师那两轻便自行车,有,就放心了,没有,就很失望,那时,我们班的英语成绩是全年级第一。
现在我也是一名老师,我也要像我的老师一样,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当我听到“老师
你的围巾真好看,你的头发真长”时,我知道,学生也爱漂亮,于是,我就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让自己每天都能以得体的衣着打扮,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学生。这样也能给学生带
来一个好心情。让每一天的工作和学习,都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开始。
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设计教学活动,尽量做到生动有趣。教学内容适量,绝不贪
多,让学生难消化。课上问题课上解决,不多留作业加重学生负担。让学生既感到紧张又感
觉愉快,就是感觉不到累。
上课时,重视恰当运用评价语言。多表扬、多鼓励,但不要言过其实,要做到恰当得体。
对于犯错误的同学,也要批评有方,不姑息,但也不要打击他们的自信,伤害到他们的自尊。要巧妙的运用语言艺术,这就需要我们多学习,多积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教师的行业,要求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才足以完成教书传知,育人感人之重任。
下课后,我经常与同学交流,培养感情。和他们一起聊天,一起做游戏。接触交流中,要爱学生,更要尊重学生。说话时要多商量,少命令,不要把他们当孩子,而要把他们
当成大人。当他们犯错误时,要善于宽容,耐心引导,孩子毕竟还是孩子。
孩子们喜欢我喜欢我的课,每次遇见我便围着我问东问西,“老师,今天上课咱学什么”、“你早点来行吗?”„„每当这时我就想起了我的老师,还有那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一分付出,一分收获。播种一滴汗水、一份爱心,就能收获一个个未来。
首先,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行业,要求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才足以完成教书
传知,育人感人之重任。一切为了学生的需要,是教师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而授业解惑
是教师基本职责,但鉴于当今的信息社会中,在成长学生的求知欲极强并有多元化的趋势。
而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增强自己的知识与见识,尽最大的可能与极大的限度去满足学生的需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多10倍,多20
倍,才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这说
明了教师不仅要广采博纳,还必须懂得择其精,释其妙。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专业化水
平。也只有这样才能担起当今时代赋予他们的重任。仅拘于一隅,满足已有的知识,根本不
可能适应教学需要的。另外,从学生方面来说,也只有真才实学的教师才能受到他们的普遍
欢迎。因此作为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尤其是信息化时代,老师只有充实自己,才能
更好的教授学生知识,而使学生诚心悦服地跟你学。学中还要坚持以德统学,认真实践,随
时完善,使自己的观念和思想及时地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才能使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学生中始终保持着完美的形象,才能始终赢得学生的喜爱。
其次、要以真挚的爱心感染学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教师的一个天地,要做个生喜欢的教师,首要的就是具备对学生的爱心。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关注他们。圣人说“有教无类”,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
命体,因此可以说,教师所进行的正是生命的工程之一,因此克服偏爱优生、淡漠差生的毛
病。尤其是后进生,更要倾注更多的爱。对后进生的教育要坚持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少指责的原则,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闪光点。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后进生积极思维,积极回答问题,对他们的答题当场给予恰当的评价,激励他们知难而进。真诚地对待学生,就是对学生尤其是所谓的差生更要要宽容、善待,一视同仁,公平执教。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身为教师,就更加感受到自己职责的神圣和一言一行的重要。善待每一位学生,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教师,只有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学生面前教师要试着学会低调做人,摒弃“师道尊严”,放下花架子,转变教育理念,在人格上尊重学生,先求成为学生的“益友”,在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中,再求得“良师”形象的成立,让学生真正地感到我的老师是可敬可爱、可亲近可信赖的良师益友。这样,学生便可以在无压抑、无顾虑的心理环境中专心听讲、认真思考和积极回答问题了。教师轻松教,学生快乐学,双边活动在融洽、活跃的气氛中顺利完成。
最后、爱岗敬业,以事业心履行教师职责:
当一名好教师,必须兢兢业业地工作,但应以事业心履行教师职责,不把职业当饭碗看待,以事业理想的追求的心态来履行职业,就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将一颗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扑在学生的身上,以真诚友爱之舟渡学生驶向成功的彼岸,那样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一、必须为人师表。
只有肯于为人师表的教师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心。教师的表率作用首先体现在良好的师德修养上。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自己就要有坚定正确的努力方向;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自己就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和对事业高度的责任感;要培养学生对劳动、对集体的热爱,教师自己就得作好表率。一个具有良好性格的教师,能深得学生的爱戴和敬慕,学生会随时随地用自己敏锐的目光注视这位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并在暗地里模仿他。教师乐观、平和、豁达、善于与人相处等是教师良好的情绪特征。一个性格不佳的教师,往往会带给学生逆反、消极的影响。比如,某教师的性格是粗暴的,常常吹胡子瞪眼训斥学生,那么被训斥的学生也会变得粗暴无礼。这样的教师难以得到学生的尊敬,只会使学生反感,他的教育也只能是无效的劳动。因此,作为“人类心灵的工程师”的教师,应该使自己的性格趋于完美。教师时时感染和教育着学生,对学生的发展和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师应该对学生友善、宽容、鼓励、尊重、赏识并善于倾听他们的心声。教师公平的善待、尊重每一个学生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师生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也将变成积极主动和乐于去做的事。这样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好感,愿意和你亲近,乐于接受你,喜欢你。
二,爱学生,以真挚的爱心感染学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教师的一个天地,要做个学生喜欢的教师,首要的就是具备对学生的爱心。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关注他们。尤其是后进生,更要倾注更多的爱。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对后进生的教育要坚持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少指责的原则,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闪光点。真诚地对待学生,要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学会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善待每一位学生,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教师,只有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人格上尊重学生,先成为学生的“益友”,在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中,再求得“良师”形象的成立,让学生真正地感到我的老师是可敬可爱、可亲近、可信赖的良师益友。这样,学生便可以在无压抑、无顾虑的心理环境中专心听讲、认真思考和积极回答问题了。教师轻松教,学生快乐学,双边活动在融洽、活跃的环境下进行。
三、具备渊博的知识。
文化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语文老师也应把文化知识学好。语文老师要博学广取,成为杂家,最怕知识的狭窄。中学语文教师除了运用本体知识外,还应具有文化知识,那么教学的效果就会好得多了。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如能用各中彩色粉笔边教学边把草、花、风、雨、人描绘出来,就会比单用语言描述得更加形象直观,更富有感染力,给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如又能在此基础上配上适当的音乐,学生自然会沉浸在图画和音乐相结合的美妙之中,得到美的享受。一个语文老师只懂得本学科的知识,而不懂得文化知识,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是单调的,狭窄的。再比如教学《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时,语文老师需要具备天文地理知识,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则需化学知识,教学《故宫博物院》、《人民英雄记念碑》则需历史知识,教学《回音》则需物理知识,教学《扁鹊见蔡桓公》则需医学知识。如果语文老师缺乏这些知识,是不会把这类文章教好的,学生也不会学好的。
在语文的教育教学中,把各科知识互相渗透,所取得的效果是不可低估的。如给课文划分层次时,可引进数学中的合并同类项,学生会很快划分出课文的层次。比较分析相关的课文时可借助代数中的提取公因式。在朗读优美的散文和诗词时,对停顿可借助音乐中的节奏。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是一首五言诗,朗读中的停顿是有规律可寻的,就如同音乐中的节奏一样整齐,每句中都是两顿,“故人/具/鸡粟,邀我/至/田家。”,形成了鲜明的节奏,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快地掌握了朗读五言诗句中停顿的方法,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节奏美。读一首五言诗好像在吟唱一首动听的歌曲。如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是首七言律诗,它的停顿应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是每个诗句中三顿,也像音乐中的停顿一样,是有规律可寻的。又如学生有时读课文到站了还不停止,我就说同学们该刹车时不刹车,惯性学得太好了。我仅仅结合了物理上的小知识这么一说,学生就完全理解了老师要表达的意思。这要比直接去讲有趣得多,效果也要好得多。
语文老师各种知识丰富了,用起来才可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自然有一种成熟洒脱的快感。否则只能是捉襟见肘,穷于应付,处于窘境,难以下台,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受罪感。
四、备课应常备常新。
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谋划。备课就好似工程师设计蓝图,蓝图设计得好不好,将直接决定建筑工程的质量。同样,老师备课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轻描淡写,应付式的备课,实质上是对工作不负责的表现,更是对学生不负责的表现。特别是对于年轻教师,实战经验很少,对教学内容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因此备课就显得更为重要。我认为在备课时,应在大量阅读参考有关参考书、资料书,在回顾以前上课的成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学生的实际、时代的变化来备好每一节课。因为,教学内容虽然变化不大,但学生已经换了又换,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如果依然按照老教案上课,必然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学生也会对你产生厌恶感。
五、有扎实的写作功底。
语文教师主要的任务之一是教学生作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相应的写作经验,要有较深厚的写作功底,能写基本的常见文体的文章,还能写研究性的、评论性的文章,甚至能写文学作品。因为,“教师要指导写作,不能空讲些写作方法,一定要有写作的切实经验,才能随机应变,给学生真正有益的帮助。”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叶老非常赞成“教师下水”,“教师下水”作文不但能有效地提高教师本身的写作水平,而且能对学生作文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激励作用。一个不善写作的语文老师,是无法教好学生写作的。语文教师要像重视阅读一样重视写作,通过较多的写作实践,提高自己的写作素质。为学生作好表帅作用。
六、不断思考和反思。
古人云:“一日三思。”语文老师更要思考: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要为学生的发展发挥怎样的作用呢?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寻求一种怎样的平衡呢?注重了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语文就会因失去灵魂而黯淡无光,步入文字游戏的境地。反之,去掉字词句篇,听说读写,人文性失去傍依,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作为新世纪的语文老师,“不能再像过去的语文老师上语文课,照着教学参考书照本宣科,分析分析课文、划分一下段落、总结一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就行了,而要提供新的服务,教学生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尽快掌握。”课前要思考如何设计,学生会更感兴趣,更易理解,更有收获。课后要反思,课堂上的得失,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如此一日三思,力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轻松学语文,成为学生喜爱的语文教师就不难了。
七、既要严格要求,又能宽容学生的错误。
学生良好的习惯必然是严格要求的结果,“严师出高徒”从来都是真理。现今的语文课堂,普遍存在“一言堂”或“几言堂”现象,很多学生因为害怕出错,都不参与课堂讨论。学生之所以产生害怕出错的心理,是因为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经常出错,经常遭受打击,慢慢学乖了,变得不再热衷参与,变得信奉“沉默似金”。要想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灵动起来,丰富起来,就要像郑杰说的那样:“教师不仅会宽容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差错,而且会鼓励他们不必太在意那些差错,让孩子们学会从自己的差错中获得真知。”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学校就是这样一个场所,每个人都可以尝试错误,并从错误中学会正确。对于问题的理解,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立场,理解和感悟就不一样。我们应该敢于发表自己独特新鲜的理解,千万不能因为害怕出错,害怕不是标准答案而默然,更不应该为了迎合别人的意见而放弃自己的独特见解。真正的学习不是生硬地记住一些死知识,而是学会发现和创造。”
八、、善于赞美学生。
正如郑杰所说:“我们其实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赞美,凡受过别人赞美的人,都曾感受到了甜蜜,相较于受人指摘,人们从心底里渴望自己所做的事受人夸奖。”我们的学生是如此的渴望赞美,可是赞美却是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的稀有之客,我们的赞美总是送给极少数的同学,大部分同学只能“望洋兴叹”。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现在的学生很在乎他人的评价,赏识教育尤为奏效。课堂上给一句表扬,或在期末的总评上加上2分品行分,他会高兴上好几天,上课会更认真,作业会更工整,考试会考得更出色。这种成功的喜悦带给他们的动力无穷无尽。可有的时候,我们把这表扬的话语或奖励的分数看成了宝贝,不能
慷慨地奖给学生,让它成为学生的宝贝,这样很难提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也难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我们不妨在课堂上,在作业批阅中,多对学生说“你真棒!”“你的潜力无穷!”“这样的见解真是很独到!”可以说,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一次亲切的抚摸、一句嗔怪的话语都能给学生以鼓励,以感动,有时甚至影响他的一生,作为一个老师,我们不但要教予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只有用心关爱,才能收获未来,只有这样的老师,才会让学生真正的喜欢。
总之,语文老师具有优良的品质,过硬的本领、较强的能力、灵活的教法方可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我觉得如果能做到课堂语言幽默风趣,教学素养多才多艺就更好。试想:有谁会喜欢没意思的人呢?偶尔亮亮嗓子,让学生还唱唱歌,将文字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融为一体,体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这不仅将三者综合在一起,而且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如果还能在课下跟他们一起参加体育运动,那就更能博得学生的青睐。
内容摘要:让学生喜欢课文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认为教师可从初中语文第一课、教学风格、学生生活、课堂观念、激励方法五方面来关注学生,创造民主平等、轻松自然的语文课堂,从而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并能自觉学习语文。
关键词:喜欢第一课教学风格学生生活和谐激励
语文是鲜活的文化符号,是灵动的生命载体,而语文课则是传承文化、高扬生命风帆的舞台。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不断交融的今天,我们只有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培养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才能使他们树立起自觉学习语文的信心,从而不断发扬光大我们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上好初中语文第一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当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即将带领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开始新的语文学习时,他绝不会让学生立即踏上漫漫苦旅,而他要做的,则是出发前的准备与鼓动工作。
首先,教师本人要表现出对语文的极大热情,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用温和亲切的态度亲近学生,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这一目标通常可以利用教师的自我介绍来达到。比如我在初一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我常这样介绍自己:同学们,大家好,我叫李永俊,李白的李,虽然没有李白的酒量和才气,但我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学生表现出疑惑不解)。永远的永,英俊的俊,但大家别以为我永远英俊,其实我很丑,你们看,我单单的身材,瘦瘦的脸庞,卷卷的头发,鼻梁上还镶着一副大大的眼镜,将整个人拉扯得一点都不协调(学生微笑),因为我头发有些卷,同事们常开玩笑叫我卷子马,我就唱起“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因为我很瘦,所以同事们常叫我电线杆,我便自我解嘲说“梅花影瘦有神,柳树体媚无骨。”(学生大笑)大家别看我瘦,可我非常喜欢体育运动,如果有机会,我将向大家挑战篮球、乓乒球、羽毛球(不少学生高呼“好的”),但我更喜欢和大家在语文的海洋里遨游,在刚过去的暑假里,由于送走了毕业生,心里老是空空的,现在好了,看到你们活泼的笑脸,看到你们求知的目光,我又踏实了,让我们为相聚在金秋,相识在实验学校而喝彩吧!(全班掌声响起)在这个介绍中,我以姓名作文章,以身材长相为笑资,以兴趣爱好作诱饵,以本职工作为寄托来获得学生的信任,这种情感的交流,让学生了解了我,也让我更好地走近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能有的教师人认为,教师不能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其实不然,承认自己的缺点,别人不一定认为是你的缺点。
其次,在第一节课上要告诉学生学习语文的原因,学习语文的条件,学习语文的内容,学习语文的方法。许多学生学习语文感到无所适从,盲目困惑,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找到学习语文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出路。通常情况下,我是让学生回忆小学时学习语文的方法,并讨论、交流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学习语文的原因,它是继承、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需要,是人高质量生存的需要,是人精神追求的需要,是学习其他课程的需要。
第二,学习语文的条件,一要做到“思”,只有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才能迅速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理解产生这一现象或这一局面的原因。二要做到“静”既要保证外部环境的安静和内心的平静。当外部环境无法保证时,自己应完全沉浸到作品中去,同作品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俗话说“心静则灵,灵则慧”,那语文学习将事半功倍。
第三,学习语文的内容,一是要学会说话,因为说话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首要条件;二是要学会阅读,这是一个在当今信息量极度膨胀的社会所必需掌握的生存技能;三是要学会写作,这是同学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四是要学会做人,即通过感受文章来形成自己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第四,学习语文的方法,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其实就是方法和技能问题。我总结的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是:听说读写,五官开放。加强积累,百炼成钢。
以上两步工作,学生从感性上接受了老师,从理性上认同了语文。这样,语文课的课内课外活动便能顺理成章地开展了。
二、众芳摇落独暄妍——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指在相同的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它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思想品德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有风格的。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家才是美的”。同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学才是美的。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呢?
首先,教师要锤炼自己的语文基本功,基本功扎实了,才能在语文课上运用自如,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将字写得美观,将话说得动听,将文读得有情,教得有味,所以,教师也应不断加强语文学习,只有不断的吸收新知,更新知识储备,学生才能不断喝到“源头活水”,从而展现自己的教学风采。课余练练书法,听听音乐,读读新闻,背背诗歌,写写感受,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积淀,教学中就能挥洒自如了。这是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关键要素。
其次,教师应选择与自身素质和个性相近的教师的教学技艺作为模仿学习的对象。“个性决定风格”,这是艺术创作的一条原则,同样适合教学风格的形成,鲜明的个性让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气质,从而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亲近、尊敬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穿着、打扮、言语、举止诸方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宜妖冶、妩媚、做作。所以,教师应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扬长避短。然后向与自己个性相近的教师学习,书法家认为,临摹是书法艺术的必经之路,同样,模仿与学习别人的教学方式方法,也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必经之路。
第三,教学风格是教学语言、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因素的综合体。教师是以语言为手段传授知识、激发学生思维,并引导他们迅速进入理性思考,继而获得领悟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故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简洁明了、符合逻辑;教学过程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学生需要、课文特点随时调整教学思路,让学生感受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教学方法更不能因循守旧,要不断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常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不断改变教学策略。
总之,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性格特点、兴趣特长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信服你,认为你是他在求学经历中遇到的最好的语文老师,你是他心中的偶像,值得钦敬。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团结在你的周围,围绕在你的指挥棒下,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教学工作就会得以顺利开展,教学质量就会得以提高。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要立足学生生活
语文课的教学,虽有教材作为蓝本,但由于各地区的差异较大,学生有时可能对文本中的环境、人物等比较陌生,由于“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要求教师敢于跳出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寻找例子,以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课文。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把文本还原成场景,在生活场景中学生才能体验到生活的意蕴,当生活场景形成后,我们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让文本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
度地接触、碰撞、交流,从而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课文,通常可以通过再现词语、动作演绎(比如教学《背影》“望父买橘”的情节)、角色体验(比如教学《羚羊木雕》)等方式来实现。
再如诗歌教学中“意境”的教学,这是一个难点,如果不凭借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很难突破的。一般是学生熟读诗歌后,抓住诗中写景的词句进行场景再现,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一幅画面,然后由学生用尽量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再结合写作背景、诗人遭遇等体会诗人情感。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支小令前三句不着一个动词,全由景物构成。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将时令、地点、事物组合起来形成画面,然后抓住这三个要素的特征(枯、老、昏、小、流、古、西、瘦)进行语言重组,最后再把“人”这个关键要素融入已形成的情景中,主旨就很自然地凸显出来了。
又如写作教学,不管是记实作文还是想象作文,取材都来源于生活。所以,作文教学不应侧重写作技法的指导,而应在学生的素材搜集上下功夫,素材来源于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一般来说,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学生,其作文总是真实的、充满活力的、令人回味的。“真实的力量在于感人”,故写作应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多观察,详细地占有生活的第一手资料。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要自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因此,语文课要立足生活,关注学生实际,做到语文讲读生活化、语文训练生活化、语文教育生活化,这样,学生才愿学语文,好学语文,乐学语文,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体验生活并磨砺人生,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阐述的是同样的道理。
四、绿杨宜作两家春——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和谐的课堂,是新型的课堂教学观,它针对每一位学生,促进他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首先,语文课堂要创设融洽的师生关系。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而以往的教学只重视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使多数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使课堂失去了吸引力,学生的学习是被迫的,因此新课程强调建立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在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而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有组织有计划地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性上,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形式指导和组织教学活动,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做朋友,耐心倾听来自学生不论是正确与否的答案,参与小组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坦诚同学生交流。把自己的感情融进作品中,融进讲述中,融进交流中,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在学习语文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同时,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找到师生感情的“共振点”,当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学生便心领神会时,那就达到了“诗意语文”、“诗意课堂”的境界,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也莫乎于此。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自然愿意亲近老师,语文课堂上传授知识、组织活动便如鱼得水了,古语中的“亲其师而信其道”说的就是此理。
其次,教师要善于寻找趣味因素,营造宽松的语文教学环境。
语文是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作为一种工具,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挖掘增加课堂趣味性、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因素。一是善于抓住时机,化凝重的话题为轻松的话题。比如我在教《说“屏”》一文时,正在引导学生分析杜牧的《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凄美的秋夜,冷清的烛光,失意的宫女,多美的意境啊。这时一个学生手捂鼻孔,扇动书本,还大声说:“老师,有人放屁。”面对此景,只有冷
处理了,结合刚才的诗,我说:“放屁,多俗的词啊,你不是正在‘轻罗小扇扑流萤’吗?”这时,全班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于是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尴尬。二是抓住课文中描写生动、传神的词语或句子进行表演,比如表演“圆规般”的杨二嫂,孔乙己的“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一文大钱”,既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感受了人物形象,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使课堂张弛有度,轻松和谐。三是讲述中适时穿插故事或播放音乐,让学生在一节课的语文之旅中寻找一个心灵驿站。比如讲“双关”的修辞,我常以苏轼和佛印和尚的对联佳话“狗啃河上(和尚)骨,水飘东坡诗(尸)”为例;讲戏剧“潜台词”常以“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隐含的“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为例;学完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的文章后,我教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学生拍手称快,在电视剧《大长今》热播时节,正值2006年春季入学,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作动员讲话时,我这样说:“愿同学们在这姹紫嫣红的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经过你们的辛勤耕耘,我相信一定会创造一个个美丽的神话。”然后,播放《大长今》主题曲《希望》和电影《神话》的主题曲《美丽的神话》,那节课上,说者有情,听者动容,达到了很好的动员效果。
五、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激励在课堂上延伸
激励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教学技巧,使学生以自信、自强和进取的态度完成学习任务。恰当地运用激励性教学原则,将使学生产生无限的求知欲,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泼的状态,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选择语文综合能力强的学生作语文科代表,便于帮助差生;可选择在写字、演讲、作文等方面有专长的学生进行示范表演;还可以在班上设立进步最快奖,以鼓励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
二是问题激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在课堂上提出一系列引人入胜的问题,以造成悬念,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如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在教《孔乙己》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孔乙己》是充满喜剧的悲剧?在思维的跑道上,这种矛盾性问题就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
三是竞赛激励。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可增强学生力争上游的自信心。我校一位语文教师在单元复习时就善于运用这种方法,他先将单元知识进行梳理归纳,通过幻灯,以猜谜、填空、选择、判断、简答、成语接龙等题型,以小组单位组织参赛,实行优胜组加操行分的办法,由于问题多、符合学生实际,所以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境界。
四是“下水”激励。“下水”是我的作文教学法,“下水”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在同一文题下进行写作,它便于提导学生,也符合新课程理念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工作之余,我常写一些小诗以自娱,我认为,这是一个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如我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后,带领学生参观了福泉城外历史上比较著名的豆腐桥后,我让学生以“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体裁不限。我也以诗歌的形式写了一篇下水文,题目是《桥(外三首)》,写成后还读给同学听,和学生一同分享写作的乐趣。类似的我还写了《九月礼赞》、《渡》、《仰望山村的月亮》、《教师情缘》等关于教师主题的诗歌,特别是我的小诗《女儿,爸爸的风筝》念给同学们听后,不少同学在周记中给我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有个同学这样写道:“老师,孩子是你的希望,但却被你牵在手中,其实,我的父母倒把当成一只山鹰,希望我在天空自由地飞翔。”读后,我很惊诧学生的思维,有的意见虽然不很中肯,但至少学生积极参与了,有的学生后来也尝试写一些小诗,比如《童年》(发表于《初中生辅导》)《春天,你去远行》,就是在我读了这些下水文后创作出来的,令我欣慰不已。
激励的形式很多,比如口头表扬,分数激励等怎样运用,何时运用是比较关键的,运用得恰当,课堂上课堂外都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当我们语文教师能想出办法让学生喜欢课时,也许就达到“不教“的境界了。
参考书目:
1、《语文课程标准》;
2、《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第9页,第375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孙春成著);
3、《中小学语文学习必须强调的三个问题》,《语文天地》2003年第6期32页;
4、《让语文课堂“活”起来》,第56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勇、陈涛主编;
【论文摘要】有些初中生的学习自觉性不是很强,这也是造成初中生学习成绩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大部分教师总喜欢把学生的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归结为学生不自觉学习,上课不愿听讲,课后不愿完成作业。而对于学生来讲,他不愿学习的主要原因是没遇到一个好老师。
【论文关键词】新型师生关系;生活实际;重视实验鼓励
对于基础学科之一的化学,如果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这种认识,我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就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了一些探讨和实践。
1.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权威是指学生在崇高人格的养成、文化知识的占有、人生经历的丰富诸方面对教师作用的认可和对教师形象的崇拜,以及由此引发的教师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的核心地位非常明显,学生的自主性难以真正体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想。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随着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权威观念必须改变,增强民主与平等观念,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增加学生活动的机会,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强化问题意识。
2.语言幽默,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语言风趣态度随和,可亲近学生同时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教师语言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例如,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教师先用神秘的语气配以简单的动作叙述:“氢气还原氧化铜,先通氢气莫等闲,屏气观察再加热,反应完毕冷却后,停止通氢(气)为结束;倘若固执不照办,反应就给(你)颜色看。”在“颜色看”三个字上放慢速度,给人一种似警告的威言。接着实验的前两步按常规操作,后两步停止通氢气后停止加热。当大家看到试管里的氧化铜颜色变为红色后又变为黑色,全都惊奇不已,寻思之余,又为反应就给(你)“颜色看”双含义的领会而眉开眼笑,并对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顺序有了深刻的认识。通过顺口溜幽默的描述,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兴趣倍增,情绪高涨,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积极性大大增强。
3.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
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如果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存在的化学现象时,往往引以自豪,感到满足,这种满足会使他们对化学产生极大兴趣,充分调动起思维的积极性。此外,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化学反应及现象,能更好地揭示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具体应用。
1 师生间的互动是学生喜欢音乐课的前提
音乐课是一种审美活动, 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步骤。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新课程的改革给我们的音乐课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学生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仍然是个通病, 在音乐课堂中, 音乐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 缺少师生互动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个人的情绪是极具感染性的, 人们的情绪情感很容易相互感染, 相互影响。在课堂上, 教师的情绪应该是非常富有感染力的, 不同的教学情绪收到的教学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例如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 老师主动的为大家起个好头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可能此时的课堂就会变得活泼, 而学生们如果参加活动不积极, 此时老师采用消极的态度, 可能活动就没法再继续进行下去。在我看来学习应该是非常快乐的, 所以作为老师的我, 时常提醒自己要把快乐带到课堂上, 带给我的每一位学生。目前教育界大力推行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的全新改革旨在提高课堂的效率,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怎样才能做到呢, 关键在于课堂中“教”与“学”,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与“学”的配合默契度, 怎样来提高两者之间的默契度还值得我们继续总结、研究。一次在网上看到一篇调查文章, 看到一个个学生都那么讨厌音乐课, 对音乐课是想爱不能爱, 看到他们那么幼小天真的心灵里充满了对音乐课的无奈, 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音乐课作为一种审美教育课, 应该是给学生更多的乐趣和更多的美的享受, 怎么就变成无聊的、令人讨厌痛恨的课呢?是学生对音乐课的的要求高吗?学生又需要怎样的音乐课呢?放眼看一下我们音乐教师的音乐课, 在上公开课时, 可以说各个都是很不错的、好样的, 那都是精心准备了好久, 花了好多时间和精力去反复修改、试教换来的, 这样的课当然是好的。可是再看看音乐教师平时的音乐课, 与公开课相比, 真的是相形见拙, 相差很远。这样的音乐课学生怎么可能从中感受快乐, 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美感呢?也当然不会受学生们的喜欢。可是学生又需要怎么样的音乐课呢?其实也简单, 就是让学生不觉得无聊、让学生不觉得枯燥、在音乐课中能够自主的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之中来, 与同学愉快的合作, 乐在其中, 学在其中, 我想这就是学生所想要的音乐课, 也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
2 加深训练技巧
现代学生受到了流行音乐的影响, 在演唱方法和形式上急于模仿演唱者, 但并不能真正领会到演唱方法的科学性.这已经成为音乐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在《绚丽的世界音乐》歌唱篇中做了一些尝试, 课前播放俄罗斯著名歌手Vitas的歌唱录像, 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分析歌手的演唱有没有方法, 高音的演唱有没有技巧。通过录像和问题引起学生兴趣, 并导入世界音乐歌唱这一章节的教学。在欣赏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歌手的演唱有方法和技巧, 同时话筒的使用上也有变化。通过欣赏与提问这个环节更容易进入到正常的教学内容上, 并让学生了解通俗歌曲的演唱也是有方法的。喜欢唱歌的学生是大多数, 很多学校每年也有歌唱比赛, 例如, 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班班唱”活动, 要求每个班必须参加。其实要求每个班都唱到专业水平是不可能的, 但是通过这种合唱活动能够调动学生歌唱的积极性。所以通过一系列的引导, 先让学生对歌唱方法产生兴趣, 而不是局限于对通俗歌曲的模仿, 学生平时唱歌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中低音区模仿歌手很像, 但到高音区就变成了声嘶力竭的喊唱, 喊出的声音自己都觉得很难听, 长时间这样去唱歌是对声带的极大伤害。此时我让学生认识到, 每个人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 要学会一些简单的常识来保护好自己的声带, 这样激励性语言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发声原理和演唱方法的讲解历来是很枯燥的, 但是利用当今时代特点并抓住学生特点来引导学生, 让他们了解保护声带的重要性和掌握正确歌唱方法的必要性, 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有了这些内容做基础, 之后的声乐训练就变得容易起来, 演唱方法也更容易得到改善和提高。在欣赏声乐作品时, 学生更能准确判断出演唱方法和形式,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人声的美妙以及丰富的表现力。每个人的声音都是独特有魅力的, 不要盲目的模仿别人而忽略了独一无二的自己。运用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使学生增强声带保护意识, 不再毫无顾忌的演唱流行歌曲, 对于变声期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声乐基础训练, 就像修高楼打基脚, 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 是修不起来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 都喜欢和别人比, 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 心里便着急, 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 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 一是,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 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 (包括内心听觉和内心感觉) 。二是, 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 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 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 即能“张口就来”。三是, 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 在进行基础训练时, 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 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 要认真分析作品, 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 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 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四是锻炼学生正确的运用歌唱气息。在气息练习中, 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 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 但气息疆硬、不灵活、唱歌呆板, 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 歌唱气息是本能的, 情绪有了, 状态对了, 激情来了, 气息自然就有了, 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如教唱第十三册《青春舞曲》时, 我先引导学生交流新疆维吾尔族的相关信息。接着, 我请他们欣赏一段新疆优美景色的音像资料, 使学生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 而我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玛依拉》, 使学生再次受到美的陶冶, 有“我要学”的兴趣。在教唱歌曲时, 我启发学生用竞赛的形式识谱学歌。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了, 歌也学会了, 教学效果自然更好。处理歌曲时, 我请他们分组讨论, 找到最佳的演唱方式。讨论中, 学生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 此时我优美的范唱, 又会使学生比较出他们演唱中的不足, 用更准确的歌声表达出情感, 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结束教学时, 我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启发学生思考, 使他们与作品有了情感共鸣。
总之, 通过课堂内外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活动, 同学们唱歌比以前多了激情;生活中用音乐滋润了友情;对音乐也有了更深的感情, 而更加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标准和能力。
参考文献
教师若能设计出一个新颖有趣的开头,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习动机,激活思维,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比是一首歌的前奏,如果前奏悠扬、动听、气势磅礴,就很容易吸引听众。导入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在设计《挫而不折 积极进取》的导入,我创设了一种特殊的情境,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让学生在天使、蝴蝶、小狗中一一做出选择( “天使”代表盲目硬拼的失败者; “蝴蝶”代表积极进取的胜利者;“小狗”代表一蹶不振的懦夫),选择之后与结果对照引发学生心理与情境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新课的欲望,从而导入新课。为使导课更加完整,我进一步明确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怎样才能战胜挫折?(战胜挫折的方式、方法),以做到目标、任务明确。
二、受学生欢迎的思品课堂应该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说到根本上,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要让思品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就必须牢牢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摒弃填鸭式、强行灌输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自主、合作、探究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教学中教师要做到(1)转换角色,教师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人,在此,教师的引导可以通过创设情境、选取典型材料、设计学生活动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等形式来发挥作用,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遵循问题解决式的思路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三、受学生欢迎的思品课堂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 “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启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我开始向生活化的课堂努力迈进。如:《挫而不折 积极进取》中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我设计了记者在线环节,采访了学生几个生活化的问题:1、学习生活中你是怎样面对挫折的? 2、面对挫折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3、你还有什么疑问、困惑吗?说出来让同学们帮你解决。让学生敞开心扉,有话可说。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在丰富、在发展,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课堂变成了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使知识在生活中得到了应用。
四、受学生欢迎的思品课堂应该是情感化的课堂。
曾记得索利特尔富在他的《教育心理学》中说到:无论何时何地,对学生多一分期待、多一分认真、多一分信任、多一分鼓励,他们同样会给我们多一分的惊喜!我想这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也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才会出现。由于这种交流,学生也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明白了这个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例如:在以前的教学中一上课就板着脸批评、数落学生的现象经常出现,这样很容易使自己和学生间产生距离感,互相无法靠近。
五、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应该关住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育家陶行之指出:“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大课堂,体验来源于生活,又扎根于内心,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是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而体验式教学就是我们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它通过学生走进生活、亲自尝试、参与表演、调查访问、角色换位、情境体验等形式自主、积极、快乐的进行体验,达到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内化情感的目的。既突破重点难点,又满足学生好动,渴望表现自我的心理要求,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六、受学生欢迎的思品课堂应该重视及时有效的评价。
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有的课堂评价语言形式过于单一,只是简单的重复着“太好了!”“你真棒!”“你读的很好!”到底好在哪里?评价很笼统,针对性不强,缺乏一定的导向作用。在泰山区思品教研活动中,我们听过的李新老师的课教学评价非常有特色,如“你的想法很有特色,但与这个问题的思路稍有出入,换一个角度想一想,或许会有新的发现。”“说的很精彩,如果声音再响亮点就更好了” ……,李新老师的评价用语非常丰富,而且用得很具体、很恰当、针对性强又富有激励性。听过他的课后,全区思品老师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从中我深受启发而且进一步认识到:要使课堂评价真正具有激励作用,要求教师课堂采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杜绝笼统模糊、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评价,并对课堂评价用语提出了具体要求,课堂上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恰当的评价,即:要有针对性、启发性、真实性、引导性、激励性、艺术性等。
七、受学生欢迎的思品课堂也不容忽视学法的指导。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的。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每位教师除了对教法的研究外,还应更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研究。经过反复实践和探索我得到以下启示:(1)具体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如对初中政治材料分析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第一步,审问题,抓关键信息,确定“题型”(评析题、启示题、谈认识题等或为什么、怎样做等)。第二步读材料,抓关键词句,分层,确定“主题、中心、方向”(一个或多个)。第三步,回扣教材,找到相关的原理或观点,确定“结合点、知识点” (一个或多个)。第四步,组织答案,再确认 “题型”。思路开拓的方法是:围绕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打开三条思路:1、为什么?(原因)2、怎么样(意义或影响)3、怎么办?(措施 方法)(2)通过典型训练题的典型示范作用,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解题的技巧、方法,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如鱼得水,游得轻松、畅快。
以上是我结合区教研活动的讨论结果以及自身的教学实际所谈的几点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思品课堂教学,努力向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这一目标迈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柯建来《思想品德课体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让学生喜欢思品课堂】推荐阅读:
让学生喜欢高中政治10-12
如何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教师11-02
让高三学生喜欢语文课的几种尝试07-09
细读《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有感05-26
我喜欢看书学生作文06-23
学生作文:我喜欢生病11-12
做学生最喜欢的班主任07-14
家长如何让孩子喜欢学习作文09-21
小学生作文:我最喜欢的游戏06-05
以喜欢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