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辛弃疾(共7篇)

辛弃疾 篇1

读完剑胆诗魂《辛弃疾》这本书,内心波澜再次涌起:世上人千千万,总有那些许可以穿透人群隔膜而直达人内心深处的默契。究其原由:同拥纯纯赤子,协奏节律韵度!人的一生就像一条河流,时而激流勇进;时而缓波平步。而那些关键时刻的一举一动都特别牵动着人的灵心。不止一次的被辛公的精神所折服,与他的生不逢时而扼腕同悲。一个小士大夫的崛起之路花费的太多精力在那些细枝末节上面了,一个人的才情、智慧、勇略都无法恰逢其时的使用到正确地方,整天处那些尸位素餐之人下格格不入!

英雄喋血怒目,壮士嚼穿银齿。何其恨!人力不能胜天,可情感总会在不经意处幸临其间,挥之不去!

不是有意如斯之哀婉,而是心已百转千回扭曲得不复全态!

不是此刻良多怨念愧对须眉,而是情到深处不能自已!

不是不知男儿不负青云之志,而是心底已亏当循借因依!

不是不知昔日之形暗随流水,而是心已所许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不是愿意攀援权贵而呼之则来靡之则去,而是万事不由人做主一生难与命争衡!

人很矛盾:站在金字塔最底层看到的风景却越加丰富,世人百物,人间万苦!上了顶峰,眼前只剩下功名利禄、仕宦前途!上下异心矛盾造就多少杯具。

在杯具面前,只能对命运俯首称臣。在权利面前,别人苦心经营几十年甚至世代相传,岂能让这样纯纯赤子而可抗衡!是啊!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也就仿佛向大家宣布:这里是我的,这些所有的都是我的,乖乖听话也就能相安无事,可是一点风吹草地,整个就工于心计、痴于算计!

为什么总会让别人轻而易举扼住自己的命运咽喉。自己就这样被乖乖的摁趴在地上毫无怨言却又无能为力。上下同心啊上下同心!如果把中间的臃肿、复杂的过程都省略,如果能权利迷住双眼的人体验更多的民间疾苦;尝遍生活各种滋味。如果人们可以不凭借着创造些人力无可抗衡的各种力量来主宰别人的命运!一代之英,万世之雄,在这种力量面前又算得了什么了?不知是谁说过:“木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木有英雄的民族想方设法的凭自己的智慧塑造,而拥有英雄的民族却千方百计的阻止,唯恐自己的此种力量受到点点损害。好一句“男儿到死心如铁”“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本来决策南向是为了大家的前途着想,可是“归正人”“二臣”地位何其相似!主宰自己的命运,主宰别人的命运。如果稼轩知道南渡之后等待的是二十年的宦游,十几年的闲置,呼之则来,靡之则去,每次酒醉梦醒,这位身高八尺、壮如虎兕的山东大汉也曾有过黯然悔恨,痛拍栏杆啊!

人的生活太经受不起岁月无情的摧残,当辛公那耀眼篇章幻化成为束手踱步、背影空吟的时候,内心莫名的悸动。当闲来闲去几度的场景重复,仅靠点点诗词惊起生活波澜。沉吟在辛公诗词完美的意象,眼前已经有血有肉如斯熟悉却又如斯陌生。

无数次的幻想辛公生活会是如何如何,甚至方方面面都追求近乎完美。可他毕竟还是人不是神:他一直都生活在这样一个俗不可耐的尘世:从见到范瑞敏的惊艳、爱慕溢于言表,到初入仕途酒阑正酣唱和应酬。从帅江西为修堤观景台而忽视税赋,到最后激言堪对韩侂冑之别心!其间有激动、有失落、有恼火、有悔恨„„有偶然暂迷双眼,但始终不变初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辛弃疾 篇2

一、突破传统的题材

婉约词自‘花间派’以来,其传统题材大多是男女之情、离别之恨,题材范围比较狭窄。辛弃疾大大突破了传统的题材范围,他在用大量的豪放词表现山河破碎、壮志难酬的悲愤的同时,又善于用委婉的笔调抒写他对国势衰微的忧虑,对昏君奸臣的怨恨,对沦陷国土的思念,对自身遭遇的不满,深刻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为婉约词开辟了广阔的创作领域。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寄托了词人对国势危殆的殷忧。在投降主义集团统治下,国家还能经得起几番风雨的折磨呢?又一个春天匆匆归去了。春天是万物欣欣向荣的季节,“春去”暗喻国势的危殆。由于“春去”,词人便产生了“惜春”、“留春”、“怨春”的感情,只得无可奈何地“怨春不语”。全词充溢着忧国忧民的愤激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恨之气,于悲壮沉郁中又见含蓄蕴藉。

二、寄托象征的手法

辛弃疾往往把自己的身世寄寓在作品的人物形象中。如《蝶恋花·月下醉游雨岩石浪》写一位独处幽谷的绝代佳人,年华老大而无知音的悲哀。词人由此想起自己不得志的境况,托香草美人以自喻,抒写壮志难酬的幽愤。他亦常把自己深深的君国之忧融入景物的描绘之中,使景语变成情语。他的名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则通篇运用暗喻和象征手法,将悲壮的爱国之情寓于宫怨的艺术形象。名曰别词,却无离别的内容。词人南渡十七年,迄未得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而且不能久任其职,对此他已经很不满意了。当时,国势危殆,使他担忧;有志之士不能进用,使他愤慨。但在当时很多情况下,又不能直言,使他不得不用比兴的手法,以迂回曲折的方式,含蓄地发出自己的不平之鸣。

三、悲壮沉郁的风格

辛词一改婉约词温柔香艳之传统,在柔婉之中又见沉郁悲壮。辛弃疾的婉约词大都突破了儿女之情、离愁别绪的范围,或咏壮丽的自然景物,或抒发其登临怀古之情,或叙边关征战之事,或抒其慷慨激昂、悲愤之情,在豪放雄壮中呈现悲愤沉郁乃至凄迷的艺术特色。例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道,日落西山时,他还站在楼头,把沦陷区的山河一望再望,失群孤雁的叫声,使词人想起自己孤独的处境,辛弃疾的孤独感本源于对沦陷江山的无限依恋,却又深陷主和的社会氛围中。那深藏的无法收复的苦痛导致他不愿说美味佳肴,买田置舍,只是时光流逝人渐老,更增添了他内心的忧愤,以致说出“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样的话来。全词充溢着忧国忧民的愤激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恨之气。

四、沉婉含蓄的意境

辛弃疾婉约词中的意境大多给人以孤寂冷漠、幽暗曲折的感觉,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创造出柔中带刚的艺术境界,这使得其婉约词不以新奇取胜,全在于内涵的厚实,不仅能使情景天然融合,恰切无隙,创造出深婉含蓄的意境,而且善于在真景中抓住景物的美学特征,在真情中讲求情意的健康高尚,别有一番美感。如《青玉案·元夕》中描绘了元宵之夜的热闹场面,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华美而热烈的艺术境界,然而凸现在这个意境之中的却是一个不同流俗,自甘寂寞的冷美人。从这首词中不难了解到那位被弹劾解职后,宁愿闲居也不肯趋炎附势的诗人自己,而这一高洁的人品却是在一个凄迷幽眇、若即若离的境界中展示的。辛弃疾词当中读罢则辍、一览无余的词篇是很少的。

五、情传千古的典故

辛弃疾读书广博,善于驱遣古书中的语句,融化吸收前人的文学语言入词,即所谓的运用典故,来表达自己在抗金斗争中的各种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服务于抗金战争。在他的笔下,经、史、子、集、楚辞、世说中的语句,经常成为他创作的语言材料,曾被刘克庄于《后村题跋》中称为“掉书袋”。然而,全面衡量,辛词并非滥用典故以炫耀其知识渊博,其用典多是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是词“含蓄蕴藉”的特质所致。他借典传情,情传千古。例如:“休说胪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用反语从反面说,“休”和“未”将词人无归隐之心表述的十分清楚和恳切。“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词意更深一层,“怕应”先推测后肯定,再用“羞”字与之配合,曲折婉转表明作者的丈夫胸怀。“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则直抒词人内心痛苦,“可惜”二字含无限的感慨与惋惜。这三句三典,三个转折,起伏翻腾,却无锤炼痕迹。

虽然辛弃疾的婉约词反映社会现实有它的特点,不像豪放词那样“横绝六合,扫空万古”,但是并不减弱它反映现实的深度。它感情真挚浓烈,饱含爱国将士血泪,催刚为柔,把激愤强烈的情感用婉转的曲调、隐曲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其词意境高远,韵致超然,呈现出豪婉相济、卓尔不群的独特风格,让长期与社会隔膜的婉约词闪耀出时代精神的绚丽光华。

摘要: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也为婉约派做出过历史贡献。他深化了婉约词的内涵,提高了宋词艺术品味,拓宽了其艺术境界。他的婉约词在柔情丽语之中寄托了自己深沉的政治和人生感慨,又能催刚为柔,在温婉的表面下隐现着深沉雄健的况味。

生态词人辛弃疾 篇3

爱国是辛词一大主题。生态则是辛词的又一大主题。一册稼轩词,展卷读去,从卷首到卷末,满纸山川之美,草木之秀,让人目不暇接,间以风雨之声,鸟虫之鸣,让人心动神驰。还有词人与青山的深情对视,与苍松的幽默调侃,与鸥鹭的真诚结盟,更有对白鹭的生态建议,让人的心灵情怀,受到难得的洗礼和升华。辛弃疾的生态词,是我们尤其应该珍惜的人文精华。

辛弃疾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我国最伟大的生态词人。

万字平戎策,一卷种树书

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正值高度发达的两宋文明横遭来自北方落后的女真军事集团野蛮摧残,山河破碎,草木含悲。辛弃疾自幼受祖父教导,立志要“补天裂”,加之天赋极高,身健体硕,才兼文武,二十二岁即起兵抗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展现出“世不常有”的能量。曾亲率五十名义军,于五万金军营中,一举擒获叛徒,同时号召万人随之归附南宋,“壮声英概”,震惊天下。二十六岁时,上书朝廷,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收复中原的战略策略。几任地方官,皆有卓越治绩。南宋王朝却“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满江红·倦客新丰》),对其平戎策置之不理,对其才华也长期弃置不用。辛弃疾一声浩叹,“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退隐山乡,灌园种树。

挚爱祖国这片土地,自然挚爱这片土地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育之以痴情,浇之以热泪。这种情感,古今一也。然而“君恩重,且教种芙蓉。”(《小重山·绿涨连云翠拂空》)既然不能以出将入相,决策于庙堂,厮杀于疆场的方式报效家国,那就为这片土地多种一株花,多栽一株树吧。几度罢官,辛弃疾都是一到家,便一头忘情地投入栽花种树的劳作中。

公元1181年,辛弃疾还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仕途正走上坡,但已深感宦海风涛险恶,壮志难酬,于是这年春,他就在江西上饶选定一处山水俱佳、宜于种树种稻的处所营造新居,以作随时退隐的准备。辛弃疾吩咐具体负责修建的家人,新居内多种花草树木,“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沁园春·三径初成》)辛弃疾的预感没错,1181年底,他即被免职,而带湖新居也正好粗具规模。从此,辛弃疾在带湖居所一住十多年,“买山自种云树,山下斫烟莱”(《水调歌头·君莫赋幽愤》),便成了他归隐生活的主题。每日价“并竹寻泉,和云种树”,累了饮酒,酒醉即高卧云树间,与大自然浑然一体,“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只觉“露冷松梢,风高桂子,醉了还醒却”。(《念奴娇·近来何处》)有时生病不能亲自种树,也不愿错过良机,便及时请人代种:“夜雨北窗竹,更倩野人栽。”(《水调歌头·寄我五云字》)辛弃疾忘情的劳作,让带湖一域遍是松竹,在这为山水增绿的过程中,他也逐渐摆脱了受侮罢官的郁闷,寻得了新的快乐。“近来何处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念奴娇·近来何处》)在辛弃疾眼中,平戎报国,完我金瓯,确是志士之大乐,种树漫坡,绿我河山,何尝不是志士又一大乐呢!

公元1196年,辛弃疾五十七岁那年夏天,他的带湖居所毁于大火,遂移居铅山县的瓢泉,他的种树活动也由带湖移至瓢泉。几年前,辛弃疾已看中瓢泉,萌生结庐种树之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洞仙歌·飞流万壑》)移居瓢泉后,他已有英雄老去,时不我待之感,急于种树有成,一再感慨:“投老空山,万松手种,政尔堪叹:何日成荫?吾年有几,似见儿孙晚!”(《永遇乐·投老空山》)“多方为渴泉寻遍,何日成荫松种满!”(《玉楼春·客来底事逢迎晚》)他为一处所种松竹成活率不高而焦急,乞求这些松呀竹呀能因他的挚爱活下来:“孤竹君穷犹抱节,赤松子嫩已生须。主人相爱能留无?”(《浣溪沙·种松竹未成》)他为一处种竹成功而欣喜不已,特填词以记之:“行穿窈窕,时历小崎岖。斜带水,半遮山,翠竹栽成路。”(《蓦山溪·停云竹径初成》)

辛弃疾自二十二岁起兵抗金,到六十八岁去世,四十七年间,以从政效国不足二十年,近三十年都被当政者排斥家居。但辛弃疾并未消极闲居,而是移从政之热诚,为种树之执著,所到之处种得绿荫遍地,并在长期的种树实践中,逐渐积累起丰富的种树经验,他在一阕词里,不无自豪地写道:“种树真成郭橐驼。”(《鹧鸪天·睡起即事》之二)他这位“郭橐驼”不但自己种树种得好,还热情地向人宣传种树的美好与重要。西晋著名诗人潘岳任河阳县令时,勤于为政,发动百姓于全县遍种桃树李树,美化了县域环境,增加了百姓收入,深受好评,河阳也被人们赞为“花县”。辛弃疾在写给正任江陵县令的好友赵奇暐的词里,鼓励赵奇暐向潘岳学习,在县域多种树,而且要抓紧:“君要花满县,桃李趁时栽。”(《水调歌头·和赵景明知县韵》)

辛弃疾的“平戎策”写得十分杰出,“种树书”也读得特别优秀。我们真为我们民族有这样一位一身而兼爱国英雄和种树模范的先人而自豪。

松竹真朋友

辛弃疾酷爱种树,既是出于对家国的挚爱,也是出于对自然的痴情。官场的奸诈,世俗的善变,早已让他十分痛恶,感觉中,只有自然界的山水田园、草木鸟兽,对人始终真诚,穷达如之。他在词中动情地写道:“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鹧鸪天·博山寺作》)“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定风波·山路风来草木香》)他由衷赞美这些“真朋友”、“好弟兄”,与之掏心掏肺,亲密相处。

辛弃疾直道立世,正气浩然,辛词中的松竹也和他一样。他写杭州灵隐飞来峰下冷泉亭,劈首就是气度非凡的松和竹:“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满江红·题冷泉亭》)以“直节”喻竹,以“冠缨”喻松,端然伟然,一下就把冷泉亭的审美高度,苍松翠竹的正气大气,发抒得淋漓尽致,让人肃然起敬。他向友人介绍自己的瓢泉新居,自豪地以苍松作标识:“但笑指吾庐何许?——门外苍官千百辈,尽堂堂八尺须髯古。”(《贺新郎·和徐斯远下第谢诸公载酒相访韵》)称松为“苍官”、为凛然正气的大丈夫,自己是与这些禀赋古节的君子在一起。是的,他特爱和这些真君子真朋友在一起。他常常趁着酒兴,走进山路旁的苍松间,“溪欲转,山已断,两三松。一段可怜风月欠诗翁。”(《乌夜啼·山行,约范阔之不至》)只觉自己一来,这段本就让人爱怜的自然风光,顿时变得更加美好了,变成一幅诗意盎然的松友图了。在他看来,苍松其实就是本色诗人,吟出的诗篇美妙无比。雨岩飞泉,声如风雨,人们纷纷赞美。有人喻之为“春雷鼻息”,有人喻之为湘灵奏乐,他则力主是苍松吟诗:“我意长松,倒生阴壑,细吟风雨。”(《水龙吟·题雨岩》)而松林更像威武雄壮之师,常常钩起他对“壮岁旌旗拥万夫”那段英雄岁月的回忆,退隐而不退志,长葆浩然英概。“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沁园春·叠嶂西驰》)面对松林,这位昔日的抗金义军首领依然气吞万里如虎。有时醉了,他就睡在松间,和这些真朋友老战友说些醉话,耍点酒疯:“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西江月·遣兴》)

有道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辛弃疾生活在这么多的绿色知己中间,虽是被迫退隐,山乡岁月却也乐趣颇多。“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丑奴儿近·千峰云起》)他热爱这种生活,感到很满足,在词中反复吟咏:“吾爱吾庐多松菊。”(《满江红·老子平生》)“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晚年,他将家务全都交付儿子们,唯独放心不下对松竹的管护,要亲自操劳,告诉儿子们:“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他把自己的感悟介绍给好友:“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满江红·游清风峡,和赵晋臣敷文韵》)

花鸟好弟兄

陶渊明爱菊,辛弃疾十分敬仰陶渊明,也很爱菊,但更爱梅花。他特爱梅花的“孤标”,盛赞梅花继菊花之后,斗霜傲雪,为天地增色,高扬起清峻之气,凛然之概。“休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念奴娇·倘来轩冕》)陶渊明以菊的高洁孤芳为自己的生命意象,辛弃疾则以梅的凛然孤标为自己的生命意象。稼轩词颇多咏梅之什,咏梅正是自咏,梅是他的好弟兄,和他有同样的基因。“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天寒地冻,山川萧条,草木尽枯,几枝梅花破空而出,便让这一方天地顿生无限风光。国家此时何尝不是如此!金兵的铁蹄已将山河摧残得不像样子,当局却偏安苟且,不敢有所作为。只有辛弃疾和他的友人们万难不屈,矢志“整顿乾坤”,让这一隅“残山剩水”,迸发出几许生机。正如国家不能没有抗战志士,天地间也不能没有傲雪寒梅。志士与寒梅,同胞而生,并世而立,互为形影。辛弃疾经常踏雪寻梅,不是为赏花,而是专为探寻一种精神,一种情操。他在一阕词中写道:“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临江仙·探梅》)有次为寻梅,竟在雪中走到深夜:“待行过溪桥夜半,更邀素月。”(《永遇乐·赋梅雪》)1192年农历正月十五,朋友聚会,他对别的活动都无兴趣,说是“老去此情薄”。只到附近村边采一枝梅花带在身上,“唯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着。”(《好事近·席上和王道夫赋元夕立春》)他尤爱独开和先开的梅花,“一枝最爱,竹外横斜好。”(《念奴娇·是谁调护岁寒枝》)“人间万事,先觉者贤乎?深雪里,一枝开,春事梅先觉。”(《蓦山溪·饭蔬饮水》)他从这一枝特立独行,敢为天下先的梅花中,得到多少启迪多少激励呵!他真是太爱梅花这个“好弟兄”了,寻了采了还不够,常常“一夜梦千回,梅花入梦来”。(《菩萨蛮·锦书谁寄相思语》)他最爱在梅花开时填词作诗,并将这总结为一条创作经验:“算芬芳定向,梅间得意;轻清多是,雪里寻思。”(《沁园春·我醉狂吟》)他把这感悟介绍给友人:“要得诗来渴望梅。还知否:快清风入手,日看千回。”(《沁园春·和吴子似县尉》)他甚至因陶渊明没有这样的经历而为之遗憾:“一自东篱摇落,问渊明岁晚,心赏何如?梅花正自不恶,曾有诗无?”(《汉宫春·行李溪头》)

“多情山鸟”也是辛弃疾的同胞“好弟兄”。他深深地爱着这些弟兄,和它们忧乐共之。“此乐竟谁觉?天外有冥鸿。”(《水调歌头·万事到白发》)“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他向这些弟兄真诚地敞开情怀,或仕或隐,都要与之商量,“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曾有客人问辛弃疾:“山林、钟鼎,哪处难忘?”归隐山乡和在朝为官,对何处更看重更留恋?他告诉客人:“君向沙头细问,白鸥知我行藏。”(《朝中错·夜深残月过山房》)确实如此。还在早年为官之时,偶生乡居之念,他就曾“归计狎沙鸥。”(《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晚年被迫出仕,归隐之念,还是生于对白鸥自在翔飞的欣羡:“却笑使君哪得似:清江万顷白鸥飞!”(《瑞鹧鸪·声名少日畏人知》)当他“满面尘埃”罢官还乡,热切迎接他,真心体谅他的,是这些志趣相投的弟兄:“白鸟相迎,相怜相笑”(《柳梢青·三山归途,代白鸥见嘲》),以同胞亲情,抚平他心头的伤痕。连他归来的栖身之处,也是这些弟兄与他一起提前安排好了的:“新葺茅簷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去年曾共燕经营。”(《浣溪沙·瓢泉偶作》)

青山最知音,相看妩媚生

辛弃疾对青山更是爱得如痴如迷。他爱青山,深信青山也爱自己,青山是他今生今世又一难得的绿颜知己。在他的笔下,这种爱常常是互动的,而且青山似乎更为主动更为痴情。

早年,当他得到友人力荐,对抗金报国满怀信心,青山和他一样意气风发,以磅礴浩荡的阵势响应他:“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晚年,当他历经宦海风涛,依然保持仁人志士应有的操守,青山也和他一样固守重重秀色,“总被西风都瘦损,依旧千岩万岫。”(《贺新郎·肘后俄生柳》)与他互勉互励。尤为难得的是在他被诬罢官之时,青山对他的理解、宽慰和热诚迎归。他最初带着浑身被诬脏水罢官退隐带湖,青山迎接他的热诚,令他惊喜不已:“婆娑欲舞,怪青山欢喜。”(《洞仙歌·开南溪初成赋》)后来,他又被罢官,准备到瓢泉定居,青山更是热烈而隆重地欢迎他。“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辛弃疾数任安抚使。宋代的安抚使权任极重,号称封疆大吏,掌管一方军事和民政,生杀予夺,皆可主之。这一次,他也是由福建安抚使任上被强加罪名罢官的。罢官乡居,权势皆无,此时的辛弃疾只能饮饮酒吟吟诗,纯粹闲散文士一个了。青山却毫不势利,甘愿服从他的统帅,面对气势磅礴,蜂拥左右的无尽青山,辛弃疾常有亲领三军之感,继续驰骋平戎报国之思。这让他感慨尤深:“酒圣诗豪,可能无势,我乃而今驾驭卿!”(《沁园春·一水西来》)他到灵山齐庵游览,那里的青山对他也特别热情,抢着拥着来看他,摆出各种队列迎接他:“争相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沁园春·叠嶂西驰》)辛弃疾满腹才情,山居最爱吟诗,青山常与他切磋,帮他深悟诗道,越写越好越新:“却怪青山能巧,政尔横看成领,转面已成峰。诗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水调歌头·渊明最爱菊》)

读稼轩词至此,不由得想起现代著名诗人冯至上世纪二十年代写的一首名诗《什么能够使你欢喜》。诗人用尽一切努力,纵然把生命的时光“扯成了千丝万缕”,纵然把全身的血液燃烧得“日夜都不得安息”,还是得不到所爱者丝毫回应,“不肯给”他一点笑声。相比之下,青山对辛弃疾真是太深情太炽烈了。

辛弃疾真是幸运!壮志的难酬,仕途的险恶,给他身心郁结的沉沉块垒,青山都一一为他化疗了。既然“老去浑身无着处,天教只住山林。”(《临江仙》)能和难得的知音经常厮守长相厮守,正求之不得呢!他在词中一再表示自己钟情山林,“老我痴顽合住山”。(《卜算子·万里薾浮云》)“此地偏宜着老夫”。(《鹧鸪天·山上飞泉万斛珠》)庆幸“买得青山好”(《鹧鸪天·翠木千寻》)。辛弃疾说:“吾有志,在丘壑。”(《贺新郎·听我三章约》)友人张镃在和词中也说辛弃疾曾“书壮语,遍岩壑”。他把在官场屡屡遭忌,无法一吐为快的豪言壮语,写遍瓢泉一带的山岩,把心中的宏愿,痛痛快快淋漓尽致的讲给青山知音听。

“自笑好山如好色”(《浣溪沙·花向今朝粉面匀》)。政敌泼给辛弃疾的污水中,有一盆题曰“好色”。辛弃疾反讽道:此言不假。老夫确实好色,但所好绝非诸君萎靡其中的淫秽之色,而是凌然正气,天地本色的青山之色。情人眼里出西施。“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我爱青山,青山爱我。“恰似哀筝弦下齿,千情万意无时已!”(《蝶恋花·何物能令公怒喜》)

辛弃疾的青山恋,真是感人至深呵!

“要物我欣然一处”

辛弃疾爱山爱水,爱树爱鸟,更爱物类的多样,物种的平衡和物类之间的真诚友爱,和谐相处,认为这样的场景,比诗还美。

一次山间春游,他正自苦吟,“句里春风正剪裁”,却见眼前“溪山一片画图开”,比他的腹稿美得多。深谙诗道的他不禁眼睛一亮,知道天机云锦自拥来,实录自然景,即为绝妙词。于是径直记之:“轻鸥自趁虚船去,荒犬还迎野妇回。松共竹,翠成堆,要擎残雪斗疏梅。乱鸦毕竟无才思,时把琼瑶蹴下来。”(《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不过是荒野里几只白鸥、乌鸦,一条狗,一个山妇,一只空船,几丛松竹,一片残雪,几枝疏梅,单个看毫无美感,组合在一起,却陡显无尽生机,意趣,诗境,尽在其中。

他特爱竹,特爱梅,更爱竹和梅的结合。一次游元溪,只见漫山翠竹,山风过处,竹浪滔滔,煞是壮观。但又觉得“动摇仪态虽多竹,点缀风流却欠梅。”竹林之中,再有几片梅花该多好,哪怕仅有几株,也比单一的竹林美。他“穿窈窕,过崔嵬”,遍寻不见,就不客气地向主人提出尽快种梅的建议:“东林试问几时栽?”(《鹧鸪天·元溪不见梅》)

为了把瓢泉居所的青山和松、梅、竹安排得恰当和谐,相得益彰,他费尽思索:“手种青松树,碍梅坞,妨花径,才数尺,如人立,却须锄”,又不忍锄,咋办呢?“叹青山好,檐外竹,遮欲尽,有还无。删竹去,吾乍可,食无鱼?爱扶疏,又欲为山计”,咋办呢?……就这样,“千百虑,累吾躯”(《六州歌头·晨来问疾》),他竟大病一场。

为了保护好住所的生态,一贯好客的他,有段时间竟轻易不接待客人,人们不解,他的回答也出人意外:“向松间乍可,从他喝道?庭中且莫,踏破苍苔。”(《沁园春·我见君来》)在他眼中,生态竟比一般来客更重要。

他还向居所近旁的白鹭建议,不妨到远处鱼虾多的地方去进食,莫把跟前已经为数不多的泥鳅和小鱼小虾吃光了,适当留下些,大家高高兴兴在一起,多好。他亲切呼唤道:“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食来,看头上风吹一缕。”(《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诗词 篇4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鹧鸪天(席上再用韵)

水底明霞十顷光。天教铺锦衬鸳鸯。最怜杨柳如张绪,却笑莲花似六郎。

方竹簟,小胡床。晚风消得许多凉。背人白鸟都飞去,落日残□更断肠。

鹧鸪天(败棋赋梅雨)

漠漠轻阴拨不开。江南细雨熟黄梅。有情无意东边日,已怒重惊忽地雷。

云柱础,水楼台。罗衣费尽博山灰。当时一识和羹味,便道为霖消息来。

鹧鸪天(重九席上再赋)

有甚闲愁可皱眉。老怀无绪自伤悲。百年旋逐花阴转,万事长看鬓发知。

溪上枕,竹间棋。怕寻酒伴懒吟诗。十分筋力夸强健,只比年时病起时。

鹧鸪天(石门道中)

山上飞泉万斛珠。悬崖千丈落_鼯。已通樵迳行还碍,似有人声听却无。

闲略彴,远浮屠。溪南修竹有茅庐。莫嫌杖屦频来往,此地偏宜着老夫。

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人情展转闲中看,客路崎岖倦后知。

梅似雪,柳如丝。试听别语慰相思。短篷炊饮鲈鱼熟,除却松江枉费诗。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鹧鸪天(用前韵和赵文鼎提举赋雪)

莫上扁舟向剡溪。浅斟低唱正相宜。从□犬吠千家白,且与梅成一段奇。

香暖处,酒醒时。画檐玉箸已偷垂。笑君解释春风恨,倩拂蛮笺只费时。

鹧鸪天(徐仲惠琴不受)

千丈阴崖百丈溪。孤桐枝上凤偏宜。玉音落落虽难合,横理庚庚定自奇。

人散后,月明时。试弹幽愤泪空垂。不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解愠诗。

鹧鸪天(代人赋)

陌上柔条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辛弃疾词二首 篇5

[南宋]辛弃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教具准备 PPT 课件。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二、知识预热 1、正字音 2、辨字形 3、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 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三、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正音。

提示:①把握韵脚,际髻、意、未、气、泪,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有力一些。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二)赏析探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上阕即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下阕直抒胸臆,是一首慷慨沉郁的悲歌,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门的愤懑、怨恨和痛苦。

辛弃疾满怀爱国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他上疏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也未受到重视,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的僚佐。淳熙元年(1170),他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上阕

(1)前两句写江景,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哪些词句富有表现力。

策略:注意赏析“千里”“无际”。

【明确】抓住了江南秋季的特点,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阔远。“楚天”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水随天去”的“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写出了江南秋季的特点。

(2)“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缘何而发?

策略:注意赏析“愁”“恨”,可结合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更便于学生理解。

【明确】“遥岑”即远山。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作者采用移情及物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愁恨”从何而来?词义间留下的空白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北望之际,中原收复无日,南望之时,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种种是词人恨之深、愁之大者。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组织学生讨论“落日”“断鸿”“游子”几个意象的含义。

【明确】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落日”本是自然景象,在此含有南宋国势衰败的意思。“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指自己。这几句写景寓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应如何理解?

策略:这几句是全文的重点,应引导学生重点把握“看”“拍”几个动词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传达出的词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明确】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第一个动作是“看”,看似平淡,却平中见奇。擦拭得锋利锃亮的武器,却闲置身旁,而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之叹。第二个动作是“拍”,作者用肢体语言表达了某种情感,“栏杆拍遍”是表壳胸中难以言说的抑郁苦闷,只能借拍打栏杆来发泄。这相,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两个动作描写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却没人是他的知音。

(5)小结

上阕写景抒情,由江景到山景到落日、断鸿、游子,最后到动作描写,景中寓情。2、下阕

学法指导:下阕用典多,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将教师讲解与学生读注解和探究讨论结合起来,从而理解精当的用典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几句,说明作者对张翰辞归持何种态度? 【明确】季鹰即晋人张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舒适而弃官归乡。从“休说”看,作者反对张翰回归。张翰因见齐王将失败而辞归,辛弃疾却并不因南宋面临着危机而隐退。又是一年西风紧,张翰即使有家也难归,实际这里的张翰应是作者自指,家乡沦陷,有家难归,流露出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几句,是作者对哪类人提出的批判?

【明确】是对许汜这类人提出批判,许汜当天下大乱之时,并无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贪图个人享乐,陈登瞧不起他,刘备对他更是嗤之以鼻。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如果也像许汜那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在全词中有何地位?

【明确】流年,即时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用典,据《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这三句是全词的核心,所包含的意思是: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几句与前文基调是否一致?请简析。

【明确】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代指女子。揾,拭擦。几句的含义是:请谁来唤取红巾翠袖的少女,拭干英雄因壮志能酬而流下的热泪呢?词中出现“玉簪螺髻”“红巾翠袖”并不影响词的豪放风格,清秀婉丽的色彩,加以豪放不羁的风格,刚柔相济,豪放而不粗率。

(5)小结

下阕用典,直接抒情言志,点出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

(三)概括主旨

上阕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景中含情;下阕运用典故,直接抒情言志。全词意境雄浑阔大,写景独特,景情结合,用典精当,褒贬分明,通过比兴寄托他对国事的忧虑,对朝廷的怨恨,以及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苦闷。

(四)布置作业

 背诵这首词。

 充分体会这首词用典的艺术魅力。

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胄掌握了政权。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虽说英雄迟暮,但雄心依旧。怀着一腔报国之情的辛弃疾面对破碎的河山,追慕着古代英雄,希望能为国出力。

二、创作背景介绍 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掌握了政权。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年(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调镇江知府。辛弃疾虽被起用,便他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终非自己同调,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所以,他对当前的局势深感忧虑。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岁时在镇江任上所作。他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能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土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

三、播放录音带

读这首词,应保持豪壮的基调,作者褒扬历史人物,忧愤南宋王朝,慨叹壮志难酬,应读出

昂扬的基调和磅礴的气概。

【诵读指导】韵脚:上、下阕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个字,韵脚应读得响亮,作稍长停顿。

停顿:应指导学生处理好句间停顿和句中停顿,处理好轻重缓急,整齐中富有变化。

四、赏析探究

这首词上阕缅怀古代英雄人物,表达力主抗金的决心;下阕写历史教训和自己的经历,表达收复失地、为国立功的心愿。全词借古讽今,长于用典,形成对比,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学习时注意体会。、上阕

(1)前四句:怀孙权

简析:词的开头用孙权独踞江东的故事起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两句,慨叹江山虽依旧,曾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却早已作古。很有气魄的文字犹如异军突起,倾注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倾慕。事过境迁,物换星移,孙权最初在京口起事的遗迹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句式调整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给人以遗憾。“舞榭歌台”两句,写当年歌舞楼台的繁华景象,连同那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去。“风流”指英雄业绩,洋溢着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和钦佩之情。

(2)后六句:怀刘裕

简析:京口是刘裕祖居的地方,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所以词人登高远望,自然便想起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刘裕。刘裕故居随着时间风雨的冲刷,已湮没在夕阳的余晖和枯枝败叶之中,早已在人间不着一点痕迹,只有词人登高凭吊英雄。词人有一腔报国志,却难以像刘裕那样建立丰功伟绩,仰慕与抑郁夹杂着苍凉之情溢于言表。

(3)引导学生探究 :作者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人呢?

结论一:两人都是遗憾京口而起事建立了政权,照应标题“京口北固亭怀古”。

结论二:作者以两人自比。作者虽力主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务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难以实现其抗金报国的志向。

结论三: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4)小结

上阕作者登高怀古,触景生情,缅怀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赞扬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作者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宣泄了出来。、下阕

(1)前三句:引出历史教训

下阕一开始,作者笔锋一转提到宋文帝刘义隆,这有何用意? 策略:学生讨论,结合相关背景材料作分析。

提示: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中的情况下,听信玄谟的话,北伐后魏,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业绩,结果惨遭失败。而眼下韩侂胄急于事功,草率用兵,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军事上的冒险不可取。作者想告诫韩侂胄,应以刘义隆为鉴诫,汲取教训,慎重行事。“草草”指时间仓促,行动轻率。“赢得”,换得,落得。“仓皇”,手忙脚乱。“北顾”,回头向北看,生怕北面的敌人追来。极写惨败之情状。

(2)中间六句:追忆亲眼所见

“四十三年”至“一片神鸦社鼓”能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

简析:从 1162年辛弃疾渡江到南宋,到 1205年写这首词,整整 43年。“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语序可调整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作者清楚地记得 43年前,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作者在南归途中,一路上还能看到金兵焚烧的废墟。43年过去了,当时的惨相还记忆犹新;可现在呢,佛狸祠下,却是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祭社的鼓声,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多么可悲呀!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记收复失地更让人心寒。词人将这番意思艺术地融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幅图景里,颇能发人深思。

(3)结尾两句:怀廉颇以自况

探究:结尾提到廉颇有何用意?“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人何具体含义?

这是全词的主旨句,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 64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也自然而然想起和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廉颇老年赵王尚且派人过问他,而自己呢?“凭谁问”,有谁来问,也就等于无人来过问,境况竟然不及廉颇,这不能不让人惋惜、忧虑、气愤。用反问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4)小结

下阕:讽刺刘义隆是对韩侂胄的警告;慨叹“佛狸祠下”,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以廉颇自况,则是抒发内心的郁愤。

两首词艺术特色综合概括 1、精当的用典

两首词都有精当的用典。《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典主要在下阕,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作者先写到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立即弃官回乡;又写到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着求田问舍,作者对这两个人的做法都持否定态度。他想表明的意思是:自己既不想弃官归隐,又不肯追求享受,他决心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奋斗到底。下面又引用了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慨叹岁月易逝,报国无门的惆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下阕都运用了典故。上阕作者缅怀孙权、刘裕,两人都从京口起事,创立了赫赫战功,作者用炽热、强烈的情感表达了对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依旧壮心不已精神气概。下阕用了两个典故:其一,宋文帝元嘉年间王玄谟“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意在讽喻韩侂胄急于事功,草草出兵,将会导致失败。其二,以廉颇自况,是内心的独白,是全词抒情的高潮,也是词的主旨句,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2、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廉颇的遭遇是对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的讽刺。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栏杆拍遍”,就是写作者心中壮志难酬的愤慨,是对统治者不重用抗金名将的讽刺;写季鹰和许汜是对弃官归隐、谋求私利、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的讽刺。

【课内练习】

阅读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回答 1~ 4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 ①,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①兜鍪: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词的上阕用了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即指,又指。“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用了杜甫《登高》中的名句:。、词的下阕怀古,作者写到“生子当如孙仲谋”,根据你所掌握的史料,简述作者为何如此推崇孙权?、本词与作者同期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风格上有何不同? 【答案】、作者登楼远望,不禁引发了千古兴亡之感。其中“何处望神州”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千古兴亡多少事”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问答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而词人胸中翻滚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时间之漫长久远

词人思绪之无穷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参考:①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雄大略、兵多将广的曹操较量,具有非凡的胆识。②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坐断东南”,不断征战,不断壮大,以弱胜强。③讽谏南宋王朝。孙权所处的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但他却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反衬了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风格明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沉郁顿挫,忧国、伤时、伤己,两首词同为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都不失为千古绝唱。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词,同时回顾学过的《破阵子》,进一步理解和体会辛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的风格。、辛词长于用典,课外摘录几首辛弃疾的词,体会其借助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所表达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

两首辛词学习重点: 典故理解、知人论世 课前导入:

—— 以文入词,英雄之词 横刀跃马登上词坛的英雄。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其词是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没有谁像辛弃疾这样钟情、崇拜英雄,抒写出英雄的个性;其词对表现心灵世界有深广的拓展,继苏轼的开拓之后,进一步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其词在苏轼 “ 以诗为词 ” 的基础上,进而 “ 以文为词 ”,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力。

1.其词崇尚追求雄豪壮大之美,“ 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 ”(辛弃疾〈临江仙〉)2.“ 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陈廷焯《白雨斋词话》)3.其词纯是自画像,是自己思想、情感、遭际、生活的实录,是自己的生活史、生命史、心灵史,词中有他的影子、他的气质、他的性情、他人格的烙印------其词即是其人,词格即是人格。

4.读稼轩词须知人论世(特定的历史时期及特别的身世遭遇)。《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思路:

(一)词中 “ 登临意 ” 是指什么?在词中是如何表现的?(理解内容)即景写意 —— 山河破碎的愁恨

“ 登临意 ” 动作达意 —— 请缨无路的愤懑 典故托意 —— 空负壮心的慨叹

“ 无人会 ”—— 壮怀理想、无人理解的孤独 英雄失路,报国无门 一腔热血,空自冷却

(二)理解:下阕三个典故的内容及作者用意? ①季鹰(反问句):不愿像季鹰那样弃官归隐 —— 报国雄心 ②许汜(推测句):不愿像许汜那样买房置地 —— 北伐之志 ③桓温(感叹句):只能如桓温那样虚流年 —— 不遇之慨

(三)诵读指导、准确把握感情(复杂而起伏跌宕)悲慨、沉郁、婉曲、矛盾------2、多种风格的融合,相映生辉 柔媚、豪放、清新、淡远 3、押韵(际、意等)、长短句的搭配、节奏的停顿 4、舌齿音:

楚、天、千里、清、秋皆舌齿音,吐字肯定清楚,精神魄力都表现出来了,音节结合自然,体现语言修养。

(四)拓展探究:词中诗人巨大的孤独感从何而来?请结合所给词人生平资料,深入解读。(知人论世)

1.(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

2.22 岁聚众起义,23 岁率部南投南宋朝廷,被任命为江阴佥判,后连任地方官职,每任均不长。从 29 岁到 42 岁,13 年间调换 14 任官职。

3.42 岁,被弹劾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十年。

4.52 岁,复为福建提刑,三年后又被诬陷落职,再度赋闲八年。5.65 岁,再度被启用,惜不终也。6.68 岁,老英雄含恨而逝。------(五)课上小结:

《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思路

(一)阅读理解:结合练习二,了解典故内涵,体会用典用意。(谏书 1.①孙权:能守后亡-----借古抒怀

②刘裕:能战北伐-------抗金救国的雄才大志 ③刘义隆:草率出兵落败---------忌草率 ④扬州路:烽火连天

佛狸祠:神鸦社鼓-------借古讽今 宜速行 ⑤廉颇: 老当益壮------用英雄

报国无门----— 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 2.用典(用事)的艺术效果、便于以极简省的文字表达复杂而深厚的思想感情。、有暗示、启发作用,便于表达不便明说的内容和情感,使作品含蓄蕴藉。3、弄清典故的内容,正确理解作者婉转传达的思想感情。稼轩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凿痕,笔力甚峭。—— 以文入词的体现

(二)探究、拓展探究 —— 南宋作品中的 “ 英雄 ” 们(练习四)、比较探究 —— 王国维语 “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请结合两人词作,具体谈谈其表现,并探究其风格的成因。(知人论世)

 写作意图、手法、思想感情等。

 时代、处境、身份、个性等。

苏 轼

辛 弃 疾 超然物外

志在其中(羡慕)

(效仿)出世之思

用世之志 豪放旷达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 篇6

【译文】 茅屋又矮又低, 近旁的小溪边上长满了绿绿的小草。从茅屋中传出略带醉意的聊天声, 用的是吴地的方音, 听起来温柔悦耳而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老公公, 老婆婆 大儿子正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除草, 二儿子在家中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欢的是小儿子的活泼顽皮神态:横卧在溪头的草丛中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 (1140—1207) , 字幼安, 号稼轩居士, 历城 (今山东省历城县) 人, 我国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人。他一生力主抗金。南归以后, 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 他长期未得任用, 闲居在信州上饶 (今江西上饶市) 长达二十年之久。正是由于作者长期居住农村, 对农村生活才有了更多的了解, 对农村也有了较为全面的接触, 所以他的词除了一部分深入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外;另一部分则反映的是农村生活画面。这首《清平乐 村居》就是描写江南农家生活情趣的一首小词, 可以说是一幅淳朴、祥和的农村风俗画, 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作者开篇即用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江南的田园风光:农舍、溪流、绿草如茵。这是一幅清新秀丽的画面, 富于田园特色:温暖的阳光下, 居住着一户五口之家, 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 其旁边是一条清澈的小溪。小溪边上长满了绿茵茵的草地。空气是如此清新爽朗;景色是如此迷人秀丽;环境是如此恬静闲适;氛围是如此和谐清淡。胜似人间仙境!

接下来两句“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引出人物。什么样的人呢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公公, 老婆婆, 他们操着带有醉意的吴音在聊天, 在此, 作者虽未对之作具体的刻画, 但我们可以想像正当作者沉醉于静谧迷人的环境中时, 朦胧中传来悠闲的谈话声, 犹如青年男女的情话般娓娓动情, 于是词人循声而见一对老夫妇亲密无间地坐在一起, 一边品酒, 一边闲聊, 多么悠闲散淡地在安度晚年生活!

整个上片四句有景有情, 有静有动, 有声有色, 组成一幅美妙醉人的图画!

下片则把画面拉开, 为我们勾勒出农家劳动的生活场面:大儿子是这一家人中的主要劳动力, 所以肩负家中的重活而在小溪东边田间豆地里除草;二儿子也没有闲着, 你看, 他正在房前编织着鸡笼, 充满着生机, 充满着希望!

尤为令人叫绝的是结尾两句:“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只有那最顽皮而又惹人喜爱的小儿子, 一个人偷偷地跑到溪边去剥莲子吃!这句中, “最喜”一词用得很妙, 富有情感地写出了小儿子的活泼顽皮、逗人喜爱, 让你有止不住摸摸他的头、亲亲他小脸蛋的欲望;“卧”字又与“无赖”呼应, 传神地展现了小儿的童真、童趣, 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给全词平添了无限情趣!

下片写了三个人的活动, 生动地渲染了农家生活的场面, 给人以无限的想像空间:大儿汗水淋漓, 仍在辛苦劳作, 表现了农家人勤劳的淳朴个性;对中儿虽然只写编织鸡笼, 但我们由此可以想像得到院中鸡犬互戏、溪中鸭鹅悠闲游动的农家特有生活景象;小儿子无事可做, 却表现了童年天真顽皮个性, 让我们也仿佛步入儿时的生活经历, 而回味无穷!

纵观全词内容, 则尽显作者之大手笔:

在描写手法上, 作者惟用白描手法来素描这一家的生活环境和老幼五口的不同面貌、神态, 写得栩栩如生, 各具个性。

在语言运用上, 通俗、浅显、清晰、优美, 有情有景、有神有韵, 写出了农村特有的生活环境、景物及生活内容, 较为完整地刻画出农村生活的画面,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 有生活之美, 也有生活之快, 洋溢着清新恬淡的生活气息。

在艺术结构上, 全词以“溪”为中心布置画面, 展开人物活动, 展现了一户农家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小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从词的意境来看, 茅檐是靠近小溪的, 而且溪上有青草, 溪东有大儿锄豆, 溪头有小儿剥莲。三个“溪”字在结构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使整个画面显得非常紧凑。

大诗词家辛弃疾 篇7

走进历史的殿堂,翻开历史的画卷,蜿蜒坚固的长城正舞弄身姿,富丽堂皇的故宫正向我们招手,孔武高大的身影闪现在我们眼前。他,从逆境中汲取教训,在困境中蛰伏,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之路,他就是——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诗作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卢纶写过:“欲将轻骑还,大雪满弓刀”,杜甫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但他们都没有辛弃疾那样在刀刃剑尖上滚过的经历。孔武高大的辛弃疾生于金宋乱世,22岁时他曾拉起一支义军。军中出了叛徒,他擒叛将,将其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但世事莫测,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一支羊毫软笔,他再也无法奔走沙场,血溅战袍,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笔和剑刻成的。他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给后代的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千年之后的我们将之传承。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水龙吟》,辛弃疾在历代文人墨客赏景抒情之所发出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的词与其他文人深层的不同,在于他的词不是用墨写成的,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我们今天读其词,一个爱国臣子的形象涌现眼前。

辛弃疾是这样一个人: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可以说是一个工作狂。但,“达则成灾”,过于执著使他招来许多诽谤,有人说他独裁,犯上,所以皇帝对他时用时弃,这是他最大的悲剧。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菩萨蛮》。这是在中学课本中收录的著名的《菩萨蛮》,他的爱国精神值得后代的我们学习并传承,但凡事要有度,太过反而弄巧成拙,辛弃疾以亲身经历向我们诉说的人生经验绝不止一点点。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水调歌头》。说到辛弃疾的笔力有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不是做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词人。

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比火还炽热的心,他有一身使不完的劲。不计较“为五斗米折腰”,不怕谗言倾盆,这就是辛弃疾。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斜。我们就应拥有这份大气凛然的气度。

诗不是随便可以写的;诗人,能在历史上留名的诗人,不是随便可以当的。“一将成名万骨枯”,辛弃疾为后世带来的文化财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上一篇:镜头参数介绍下一篇:11月你好朋友圈说说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