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心得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心得(精选8篇)

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心得 篇1

——农业改革发展现状与重点任务

近日,我们在学校的组织下听了一次以农业改革发展现状与重点任务为主题的形势与政策报告会,了解了很多关于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总结了一下当下我国农业改革所要进行的重点任务。

第一是了解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全国农村从总体上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过去主要是资源约束变为资源、需求和环境约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一体化经营步伐加快,混合经济趋势显现,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金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增强,农业发展已由单纯追求产量,走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重,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高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创汇率的产业和产品的新阶段转变,农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价格的提高,向根据市场调整结构和发展多种经营转变。

第二就是了解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中国,农民是农业技巧的直接应用者和受益者,对农业技巧的利用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行农业劳动的人大多还是农民,中国农民素质较低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是一个制约我国农村全面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还是相当缺乏,难以满足现在农业发展的需求;农业产业化水平欠佳,与现代农业相比,支撑中国生态农业的科技基础相对单薄,科技动力不足,很多还停留在实验研究阶段,科技基础单薄是中国生态农业创新发展的瓶颈因素,加大技巧研发力度是有效推动中国生态农业的有效道路,;农产品质量也不高,难以保障现代农业发展。

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心得 篇2

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定位不明确。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定位是“德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定位是“理论”。《形势与政策》课是时事报道、德育、理论兼有, 导致实际教学活动中,课程定位不明。

通过分析《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课程特色,明确其课程定位,非常重要。

一、《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定位

“形势与政策”课对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形势与政策观, 科学分析判断形势,理解、运用、执行政策,认识把握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的媒体信息环境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必须迎接挑战,明确定位。

(一)《形势与政策》课与信息环境的关系

1.《形势与政策》课的新挑战。在媒体资讯发达的今天,为什么要在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进行形势与政策教学呢?在生活中,人们可以及时、连贯、准确地了解时事新闻和国家政策,获取咨讯的渠道十分便捷。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并没有因为获取信息的便捷而增加对时事新闻和国家的形势与政策的了解。所以,大学生所处的媒体环境和条件,更加凸显了该课程设立的必要性。

在媒体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以及专题式报道的信息环境中,其角度、立场、说服力是高低不一的,这对教师教学工作带来了强有力地冲击。第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不能变成是对信息和新闻的简单整合和重复。这需要教师提高对相关专题资料的整理能力以及理论学习能力;第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要掌握教学工作的主调,不能盲目。这需要国加强家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培训。

2.《形势与政策》课与信息环境的关系。《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国家,通过有效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可以凝聚力量、实现发展;对于个人,可以更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科学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那么,要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课与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

《形势与政策》课与时事新闻相关的信息相比较,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第一,在内容上相关联但内容的完整度不同。《形势与政策》课的学期教学文件依据是每学期教育部社科司印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每学期要点内容都是对党的工作、政治、经济、外交、国际形势等领域的情况综合。这与教学同时期的时事新闻是相关联的,但在内容的完整度方面是不同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中既要了解事件的过去,更要整体把握住现在的最新情况,要求要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

第二,对事件的了解是共同的,但是认同度不同。了解事件,把握住真实准确的信息,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基础和前提。与专题类和深度的时事新闻信息相比较,对事件来龙去脉的了解是相同点,也是教学工作中师生在认识上的共同点。但是,由于获取信息的积极性不同,导致掌握信息的数量不同,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不同专题的认同度是不相同的。

第三,立场不同。《形势与政策》课是立足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立场,而各类时事新闻信息报道机构和报道者的立场是不同的,学生关注的信息则更多地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这导致把握形势与政策的主动性及判断其走向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统一认识,强化认同地关键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学生社会实践缺乏,通常不存在立场,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比不同立场形成不同认识导致的不同结果,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明确自身的立场。

(二)《形势与政策》课与学校教育微环境的关系

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每位学生都将承担未来社会的特定角色。《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对象是具体的个性多样的学生,因此,教学工作要具备“具体个人”的意识。“具体个人”是指,在校学生对未来的与专业相关的“自己”的都怀有一致期待。因此,《形势与政策》课要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学生专业相结合,不能搞“一刀切”。这对《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端技能型医护专门人才为目标,《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定位如下:

1.以人为本。通过了解国内国际形势,关注社会,关注社会中的个体生活和命运,感受个人成长。《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内容虽然不断更新,强调时效性,但都是涉及和影响到社会中的人的存在的。“我们应该关注个体的生活史、关注个体的真实生活经验”,“更应凸显个体的生活、经验的真实的价值”,“注重个体生命本身的内涵”[1]。以对人的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人作为“生物的、社会的、文化的统一体”[1]的需要的关切,凸显人文色彩,使得课程的基础更加厚实。

2.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心理焦虑和心理疾患更加严重。大学生面临着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竞争压力,更加缺乏对社会的清醒的认识,缺乏坚韧的毅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首先得从自身开始。“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 在和其他个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都能发挥出自己的独特性”,护理人员要从工作角度出发,传递理性、积极的能量、树立勇气、活力的形象。这些都需要具体的行动来影响到工作对象。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形势与政策》课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国际形势变化,明辨是非,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目标

依据《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定位,明确其课程目标排序。

(一)情感价值目标

确立情感价值目标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核心教学目标。情感价值目标有三个方面:第一,了解中国普通大众的生活状态和要求,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感情;第二,理解国家方针政策的价值和意义,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科学分析形势,结合自然、科学、社会发展规律,使具体工作更加合理和人性化。

(二)能力目标

确立能力目标为《形势与政策》课的终极教学目标。能力目标有三个方面:第一,认识方面。全面认识和分析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第二,认同方面。通过对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自觉抵御不良思潮和错误观点的影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第三,认知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形势与政策观,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通过认知能力的提高,结合自己的生活工作,为自己和他人提供更多的帮助。

(三)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是《形势与政策》课的基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有三个方面:第一,政治素质培养模块,即及时宣讲党和国家重大会议或活动精神;第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及国家政策宣讲教育;第三,世界形势。中国外交关系及周边形势,培养学生国际视野。

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要提高其综合素质,仅仅强化工作责任感、同情心和爱心,是不利于其发展进步的。

三、《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特色

《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特色应定为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应用,其实效性有三个方面:时效性、理论性、针对性。

(一)时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不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特色在于时效性。国际国内的大事、热点问题都汇集在这门课的课堂教学中,是学生了解国家、社会重大事件的教育渠道,关注自身和社会的重要窗口。

时效性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的带动力量。

(二)理论性

《形势与政策》课强调全面、发展地看问题,更强调对人的生活和行为的影响。如果现实中产生的思想困惑无法解答,就无法给人带来寻求改变的力量,指明个人、社会和国家一致的方向,就是解答思想困惑的根源。所以,理论性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的核心。

(三)针对性

《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理论性如果无法与学生的需要相结合,都无法发挥作用,因而针对性是重要特色。

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能力的增长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学生有这方面的需求,所以,课程内容方面,都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贴合学生的过去、现在或者将来的生活环境方面, 生活学习方面的经验和经历,才能有的放矢,取得时效性。

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心得 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形势政策报告会

[作者简介]罗展鸿(1965- ),江西南昌人,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广西 桂林 541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运用营销策划理念创新高校形势政策教育‘百场报告会’教育模式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0-0069-01

形势与政策教育对于大学生认知国际国内形势,认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与政策,认清形势发展的趋势与大局,树立科学的形势政策观,在复杂的形势面前清醒头脑、开阔视野,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高校要结合实际,建立学生形势报告会制度。”广西根据这一文件精神,自2006年始,在全区高校推广实施“广西青年学生形势政策思想教育百场报告会”,着力打造一个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全新平台。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从2006年春季学期以来,举办各类形势政策报告会150余场,经过近两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初步建立起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相匹配的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综合体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规范制度化建设,为报告会提供有力支持

形势政策报告会是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管理模式上却截然不同。形势与政策课采用的是课程教学班级管理模式,而形势政策报告会由于参与学生人数众多、流动性大、不定期举办等特点,采用传统教学班级管理模式显然不合适。在举办形势政策报告会的过程中,能否做到既覆盖全体学生,又不采取简单的一刀切命令模式,是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报告会的各项工作,就是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充分尊重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学校在举办形势政策报告会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整套以听课卡为抓手、以学分制为根本、以奖励为促进的长效机制。(1)听课卡考核。学校专门设计制作了“形势政策报告会学生听课卡”。听课卡人手一张,正面由学生本人填写班级、姓名、学号,反面是签印处。学生凭卡听报告,自由选择专题内容,在每场报告会结束时,给予听课学生注册。每学年结束之前由本人将听课卡交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进行统一登记。(2)学分制管理。为把现有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和形势政策报告会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分为三大模块:一是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二是形势政策报告会;三是暑期社会实践论文。按要求凡三大模块考核均合格的学生毕业前将获得“形势政策教育”1学分,其中对形势政策报告会作了详尽的学分管理有关规定。(3)激励机制。针对部分学生听报告会次数不止两次的情况,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参加形势政策报告会的积极性,每学年结束前,单独评比一批形势政策报告会最佳学员,作为学生年度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

二、抓好主题实践,强化报告会专题内涵

形势政策报告会专题内容本身具有现实性和实践性特点,与社会发展实际有密切联系。社会实践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感受国情、领悟政策、思想认同、锻炼意志、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开展与形势政策报告会专题内容相吻合的主题实践活动,既可以强化报告会专题内涵,又引导学生把握形势发展趋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内化为自身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

如学校根据报告会专题内容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之一——“我的家乡美不美”摄影大赛获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这一主题实践活动是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报告会专题内容而设计的。我们没有采取参观新农村这种使学生比较被动的实践形式,而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农村的变化。学生利用五一返家期间,拍出了大量有思想性的照片。特别是一些来自城市的学生体会更深,过去他们很少去农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上不知所云,通过此次活动才真正明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义。

三、创新推介手段,缩短报告会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学校在举办形势政策报告会期间,在推介手段上除了常规的校内广播、宣传栏、横幅外,还不断创新,采取了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获得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1.QQ渠道。在校大学生大多都有自己的QQ,爱上网爱Q聊是在校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学校利用这一特点创建了“桂航形势政策报告会”QQ群,获得了学生的认同感,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对形势政策教育的传统认识,深受学生喜爱。

2.广告词渠道。学校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桂航青年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广告词创意大赛活动。经过网上评选,“小天地,大视野”“百场报告会,天天来相会”“我的报告,我做主”等三条广告词获得绝大多数学生们的支持,成为形势政策报告会专用广告词。学校把这些广告词制作成书签免费发放,在每场报告会开始和结束前,这些广告词都成为学生齐声高喊的开场白和结束语。通过这一宣传策划,获得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3.电话渠道。考虑到仍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电脑,或一部分学生想得到某个问题的及时咨询,学校专门设立了形势政策报告会热线电话,接受学生们的各种咨询和对报告会的建议。由于形势政策报告会涵盖了诸多方面的内容,特别是有关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专题内容,学生听完报告后,感触较多,电话咨询的次数最多。热线电话的实施,一方面起到了进一步宣传形势政策报告会的作用;同时也让学生们感受到听形势政策报告会的实用性,为报告会的持续开展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载体。

四、精心规划选题,确保报告会的实效性

形势政策报告会内容具有广泛性,合理选题是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应遵循以下原则:

1.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在不断推出和调整,这些都决定了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必须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中。因此,选题要力求做到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重点选择近期发生的、学生普遍关注和感兴趣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

2.突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要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形势政策报告会的选题重点,做到使教育有的放矢。学校在形势政策报告会专题网页上设置了选题调查系统,根据网上的调查结果及时进行调整,快速推出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此项举措深受学生好评。

3.因校制宜,注重差异性。第一,选题要与本校的实际结合起来。高职高专院校普遍采取的是理论上够用,强调实践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因此,在选题上,不能太深,要着力拓宽选题的广度,增强专题内容的信息量。第二,选题要体现本校的办学特色。

要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育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教育者要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作为追求的最终目标。一切的教育措施和方式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育者要努力做到从形式上吸引学生、从内容上引导学生、从知识上丰富学生、从实践上震撼学生,从而不断增强高校学生对当前政治形势的把握能力、对政治事件的认识以及对公共政策的理解能力,同时,逐步加深对党和国家形势、事件、政策处理的认同和理解。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2006-2010年实施“广西青年学生形势政策思想教育百场报告会”工作规划(厅发[2006]12号)[Z].200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Z]. 2004-11-17.

形势与政策心得 篇4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这堂讲座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作为一名大学生,深刻、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是非常必要的,而学习这一门课程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和观点。

课上老师从美国讲到希腊再讲到日本,政治的动荡与经济的摇摆,均反映出每个时代面临的种种困难与抉择。现如今,无论经济大国还是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经历着通货膨胀的事实,而我们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世界局势如此动荡的情况下,中国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就可以以此作为跳板,无论在经济或国际地位都会上身一个等级。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 篇5

学号: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当今国际形势变幻莫测,战争爆发、皇朝更换接连发生,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国家未来的希望,我们有必要了解当今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地提高自己.上了《形势与政策》后自己对国际形势的了解加深了很多.这不仅由于大学自由的生活方式,使自己了解外面形势的渠道多了很多,更由于学校为我们提供的《形势与政策》课,使我们能够正确了解国际形势的发展.日本选举、韩国人被绑架、台湾局势这些看起来好像都与我们大学生无关,但想深一层事实是否是这样呢。回顾中国的近现代史,在打败帝国主义、日本主义和推动社会发展上,大学生不可置疑地被认为是一股强大而不可缺少的力量。五四运动、各种爱国报纸的出版,无疑给了中国革命带来了莫大的帮助。

在国家动荡时期需要大学生的力量,而如今社会已经安稳,国家经济蓬勃发展,我们大学生是否对国家形势的发展有所帮助呢?

作为现代的主流,大学生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国家早几年实施了大学扩招政策大学生的队伍越来越强大,不容忽视。其次大学生是经过十多年勤工苦读,高考等考验而挑选出来的人才,他们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比较强。再次,学生从小就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他们的身影,涉及的面之广,程度之深,实在不可估量。

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复兴的责任,究竟要怎么做才可以了解国家形势,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呢?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我们是学生,虽然我们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虽然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自由扩大了,但我们始终是一名学生。作为学生就应该以学习为重任,无论怎样都应先把学习搞好。但我们不单是学生,我们也是半个社会人,所以毫无疑问,了解国际形势就成了我们人生中的必修课。了解国际形势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和信息工具,如电视报纸和电脑。另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如图书馆。在我们学校还开展了形势政策教育,我们要认真听课还可以和老师一起讨论,加强了解。

大二的生活转眼间过去了,即将面对的是大三的生活。在过去的一年间我虽然成长了不少,对国内外形势的了解也有所加深。但对于大学生来说我所了解的还远远不够。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认真学习和了解时事将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相信经过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我会褪掉以前的青涩和懵懂,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主权是大国崛起的逻辑起点。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但中国又是一个主权尚未完全统一的国家。前者决定中国的崛起应当是一个被国际社会平等地接受,而不是强迫世界接受的过程。在国际法的框架下与国际社会和平互动,按自由贸易原则平等地分享国际资源是贯穿中国崛起始终的原则。此间,中国国力使用是有限的,军事的性质仅属于自卫性的。后者决定中国的崛起又是中国完全实现主权统一的过程。与“台独势力”斗争,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对中国来说,是不容

讨论和不能妥协的原则。从这两方面看,中国崛起的认识逻辑是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的统一。

政治文明是中国崛起的逻辑主线,也是中国未来可持续崛起的政治保证。中国对政治文明的诉求是国际民主与国家民主的统一。国际体系的本质是一个国际资源分配体系。现存的国际资源短缺是绝对不平等的国际资源分配体系的结果。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中国国内资源供给日益短缺状况,使中国对外部国际体系,尤其是资源分配体系有了更迫切的国际民主诉求。国际民主,本质是主权国家对国际资源,尤其是极难再生的稀缺资源的平等共享的权利体系。世界上绝少有国家为阳光打仗,因为阳光是充足的。各国经济发展造成资源短缺,由此造成日益严重的南方国家对国际资源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南方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共享国际资源的权利。这些权利便是当代国际民主的核心内容。中国崛起的过程,也同时是一个实行国家政治文明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是在国内工农大量贫困,政治文明日益衰落中崛起。中国崛起不仅需要物质支撑,同时还有精神的支撑。而精神支撑是需要文明的制度保障的。在国体不变和资源条件充分的前提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国家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用不同政体最大限度地动员民众参与。19世纪的美国崛起,也不是牧歌般的进程:它对国内阶级镇压也是出奇的严厉。只是当这些国家走向世界,并从世界获得更多的利润和资源回流补偿后,国内阶级矛盾才因外化为国际民族矛盾而开始缓和。居民的阶级身份,逐渐转向公民身份,国家阶级专政政体便转变为建立在政府与公民契约制度上的法制政制。

中国政治文明的逻辑,不仅具有世界文明的共性,也具有中国的个性。今天的中国仍是工农居于绝对多数而在短期内又不能使之转化为中产阶层的国家;与此相应,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保护工人和农民的基本权利在中国公民国家制度建设中就具有了基础性的意义,这不仅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体对政体改革的绝对要求,而且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时期工农联盟的成功实践在依法制国时期的合理延伸。用国家的力量保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损害他们的利益,是中国未来持续崛起的政治保证。总之,我们要找到一种不仅与人类一般文明而且还与中国特殊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制度,最终目的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 篇6

摘要: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观,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理性,而且体现了对生态伦理的终极关怀,科学发展观突出了生态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经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的理解,本文以学习心得的形式简述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文化内涵。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文化;和谐;心得;

一、“以人为本”的生态文化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特别是到了近代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往往把自己摆在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他讲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了人本主义的理性思考。现在,绝大多数人们已经认识到,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部分)要“战胜自然”(整体)是根本不可能的,在承认不可能战胜自然的同时,坚持认为人应该有意识的改造自然,让自然界向着更加适合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之“和谐”

“和谐”由“和”和“谐”两字组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

“和谐”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晋书·挚虞传》中则提出“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后汉书》中也出现过“夫任一人则政专,任数人则相倚,政专则和谐,相倚则违戾”。生态伦理学要求树立普遍的、人类能够共同遵守的生态公德,确立爱邻如己的意识,不能把本地区的生态和谐建立在牺牲它地区的生态和谐之上,把当前的生态和谐建立在牺牲未来的生态和谐之上。人类要关注和尊重人类之外的其他生物及其环境的权力,关注和尊重其他地区以及未来世纪的人类以及生物的权力,使人类在生态开发中增强生态忧患和生态责任,使人与自然在和谐共同发展。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强调三种态度。其一是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伦理态度。今天,我们不能再以一个征服者的面目对自然发号施令,而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从一个号令自然的主人,到一个善待自然的朋友,这是一次人类意识的深刻觉醒,也是一次人类角色的深刻转换。实现这一角色的转换不仅需要外在的法律强制,更需要我们的良知和内在的道德力量。我们需要一种新的伦理学,以便为我们适应这种新的角色建立起新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其二是拜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从自然界中学习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之道。我们不要过度迷恋人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信条,实际上,现存的环境问题往往是我们对自然无知或知之甚少的结果,它的最终解决需要我们到自然生态系统中去发现和掌握生态规律。其三是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实践态度,几千年来,文明人足迹所过之处常常留下一片沙漠,这是文明的悲剧。人类在不断吞噬自然的躯体,同时也在品尝自己所酿造的苦酒。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实现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另一个重要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反映。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从片面发展不断走向全面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促进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基本标志,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奋斗目标。既立足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又立足于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并且通过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学习心得

20世纪70年代,全球围绕“环境危机”“石油危机”,爆发了一场关于“停止增长还是继续发展”的争论。一个名为“罗马俱乐部”的知识分子组织发表了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这份报告根据数学模型预言:在未来一个世纪中,人口和经济需求的增长将导致地球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除非人类自觉限制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这一悲剧将无法避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可持续发展”一词,逐渐成为流行的概念。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两个方面内容,而在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中,可持续发展最为突出地体现在代际关系的建构和健康发展上,不论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人与人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中最终都会落到人类代际关系上,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人类处理代际关系的重要伦理准则,也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意蕴所在。

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追求“天人调谐”,谋求一种人类社会和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关系,同时提高人类生存质量,依靠科技进步对资源进行保护,增强资源再生能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确保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获得可持续性。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需要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还要放眼世界;但是这个世界是复杂的,是变化的;爆炸式信息量中,我们需要辨别、加工、利用,可是我们辨别事理的能力有限,然而我们需要一个正确的理论作指导,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成长就显得至关重要。形势政策课,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我们通过这扇透视世界,了解世界的动向,把握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心得 篇7

一、网络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影响

可以说, 如果不好好研究网络的特点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影响, 就无法上好《形势与政策》课。概括起来, 网络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影响有如下几点:

(一) 网络传播速度快, 促使《形势与政策》课信息获取途径更便捷。

网络信息的传播从时间上来说是以电流的速度运行的, 从传播的空间来说是没有国界的。网络信息的查找更是毫不费力, 只要动动手指, 输入几个关键词, 相关内容就会堆积在你的面前。可以说, 到了网络时代, 特别是手机网络的普及, 网络信息的传播和查找, 比起传统媒体信息的传播和查找快捷方便了无数倍。当今世界上发生的稍为大一点的事, 同学和老师都可以在第一时间知晓。同时, 网络信息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鼠标一点, 剪贴传递瞬间完成。

(二) 网络内容涵盖面广, 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丰富。

网络信息的内容是百科全书性质的, 只要上了网, 百科全书就摆在了你的面前, 各种信息基本上能做到应有尽有, 是是否否需需要要, , 需需要要多多少少就就是是你你的的事事了了。网络信息不但内容丰富, 而且形态多样, 五颜六色、声情并茂、图文相映, 这是任何一种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利用网络的这一特点, 能够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内容更加丰富。

(三) 网络具有开放多元的特点, 符合《形势与政策》课开放的特征。

网络信息开放性特点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网络信息的发表不经审查, 而且不用花钱, 非常简单方便, 只要愿意, 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真正做到了无国界的开放, 无壁垒的开放。即使网络管理者可以对自己不喜欢的网络信息进行删除甚至追究网络信息发布者的责任, 但那也是信息发布出来以后的事情了。由于网络信息的开发性, 决定了网络信息的来源和思想都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同样一件事,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观点、动机, 大家都可以在网上袒露。在这里, 是非混淆, 鱼龙混杂, 香花和毒草共生, 俨然是一个虚拟的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也需要教师具有开放多元的观点, 从这一点出发, 网络的特点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需求恰好吻合。

(四) 网络对社会生活具有强渗透性, 促进《形势与政策》教学效果的深入。

网络时代, 网络因其快捷方便而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 没有运用网络的领域是落后的领域。特别是在教育领域, 现代教育技术已经越过了主要使用计算机进行课件制作和课堂演示的阶段, 进入利用网络开展交互式教学的新时期。这种网络互动教学平台特别适合以网络信息为重要教学内容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因此, 现在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如果不充分利用网络, 就必然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必然落后。

二、网络形势下《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

根据网络以上的特点,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 建设好网络教室。

网络信息技术与《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整合的学校软硬件环境是网络教室。网络教室是基于互联网络的远程在线互动学习课堂。一般系统采用音视频传输以及数据协同等网络传输技术构建网络课堂, 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学生可以在网上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搜集信息, 进行研究, 发表意见, 与老师和同学展开互动讨论。由于学生上课时置身于网络系统中, 掌握了大量相关资料, 使他们的思考和发言不再空洞无物, 而是有理有据。使他们得到的认识不再是老师单方面灌输的结果, 而是他们内心认同的观点。

(二) 加强师资培训。

网络时代《形势与政策》课老师备课已经不能仅限于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了。对《形势与政策》课来说, 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从时间上来说往往是滞后的, 从内容上来说往往是单薄的, 从形式上来说往往是单一的。而且, 网络时代《形势与政策》课老师获取教学信息的时间、来源与学生都差不多, 大家都主要从网络获取信息。因此, 现在形势与政策老师备课和上课, 必须借助网络。这就向我们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提出了熟悉网络, 善于运用网络, 开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的问题。但是, 网络是个新生事物, 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比一般老师强, 如果不对老师进行这方面的培训, 老师使用网络的能力方面就会落后于学生, 这对老师教学是很不利的。《形势与政策》教师备课要借助网络, 上课要使用网络, 就必须培养老师使用网络的能力, 进行网络技术师资培训。这样的培训应该说对年轻老师是很容易的, 对年长的老师也不是很困难的, 但却是必需的。除了应该对《形势与政策》老师网络使用技术方面的培训外, 还应该对《形势与政策》老师进行网络教室条件下的教学方法的培训。

(三) 建设好国家级的《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网站。

现在各门课程都在建设精品课程和精品课程网站, 《形势与政策》课也不例外。与其他课程相比,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的特点, 《形势与政策》课的备课和精品网站建设比一般课程要困难得多, 同时也重要得多。因此, 如果能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好一两个国家级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网站, 就能给全国的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以极大的帮助, 解决一般院校普遍存在的形势与政策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指导, 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水平。重点建设的国家级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网站必须与时俱进, 及时更新, 并且能进行互动交流。

(四) 充分利用网络, 延伸课堂教学。

由于网络的普及, 网络已经不可避免地跟《形势与政策》课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对待这些联系, 我们应该顺势而为, 趣利避害。应该改革教学方法, 延伸课堂教学。具体做法是课前布置学习任务, 课程学习中提供学习指导和学习资料, 课后安排与该课程考试结合的小论文写作。在网络时代, 这些课前课后的要求, 学生做起来都是很方便的。这样做下来, 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可以大大提升, 学生不但可以对课程内容学得更扎实, 而且学习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同学们通过浏览、下载授课教师准备的视频资料、参考资料进行学习, 也可与老师就专题内容进行互动交流。

(五)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进行发散式、互动式教学。

网络的普及, 使学生可以跟老师一样在第一时间了解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件。因此,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对于同学们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新鲜感和吸引力。但是, 学生就是学生, 一般的学生对时事新闻只能作一般的表浅的了解, 很难进行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分析, 这样就为我们引导他们深入学习《形势与政策》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引导学生对形势政策课相关时事新闻要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发散式教学。发散式教学最好的帮手就是网络课堂。网络可以很方便地让老师和同学的思维在信息的海洋里做发散式遨游, 突破一事一物的时间空间限制, 使我们的思想在深邃的时空里变得深邃起来。

网络时代, 在《形势与政策》课开展互动式教学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开放的网络系统里, 同学们自然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各种各样的观点, 其中难免有错误的、甚至反动的东西。年轻的学生未必都能正确区分, 正确对待, 误把毒草当香花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开展互动式教学, 才能让他们敞开心灵的窗户, 真实表达思想, 也才能真正地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

三、结语

总之, 社会在发展, 我们在《形势与政策》课所获得的信息来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革命战争时期, 人们获得形势政策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听形势政策报告。建国以后, 人们获得形势政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报纸、广播、电视。到了网络时代, 由于网络信息具有以上特点, 人们获取形势与政策的信息主要的已经不再是从书本而来, 而是从网络而来。网络信息已经成为老师和学生获取形势政策主要的信息来源。但是, 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 所以, 我们在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同时, 必然与时俱进, 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进行改革, 上好今天的《形势与政策》课。

摘要:网络时代, 网络对《形势与政策》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研究网络的特点及其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影响, 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于我们今天上好《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产生重大影响的网络特点有传播迅速, 查找、使用方便, 内容丰富, 形态多样等等。针对相关网络特点, 可以采取建设网络教室, 加强师资培训等措施。

关键词:网络时代,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王萍霞, 肖华.基于网络新媒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

[2] .邓伟秀.网络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社会热点问题教学浅议[J].学理论, 2009, 22

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心得 篇8

[关键词]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中国梦;增强;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8-0088-02

经过近30年的探索,形势与政策课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当前全国人民正努力实现“中国梦”的背景下,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呢?经过前期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有效性提供一些参考。

一 各高校要为形势与政策课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这里主要指教育的内部环境,包括学校的制度环境、学校的文化环境、学校的人际环境、学校的心理环境。首先,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将这种重视落到实处: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思政部负责,团委、学工部、教务处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从课程设置、课程监督机制、评价体系、课程的考核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从各方面保证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发挥。其次,学校要在全校范围内通过多种校园文化方式开展对新形势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和改革必要性的宣传,让所有教师都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同时发挥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营造一种有利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再次,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发成立相关社团组织,固定时间开展活动,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继续探讨他们感兴趣的国际国内热点焦点问题和国家大政方针,从而在学校里建立起浓厚的形势与政策学习探讨氛围。最后,学校还应给形势与政策课以适当的经费,开展“第二课堂”——实践课的教学,让学生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历史使命感、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 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效性和针对性

由于肩负着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形势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历史使命,教学内容涉及领域广,内容变化快,所以与其它具有固定教学内容体系的思政课相比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具有很多特殊性,其中最突出的是时效性。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和教学都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才能跟得上形势的发展,及时向学生传递信息,让他们能准确掌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目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教育部社政司下发的每学期《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来组织和实施的,很多高校还把教育部委托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编写的《时事报告》作为教师教学必备教材,把《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作为教材发放给每个学生,但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热点问题变化得也非常快,提前制定的“要点”“热点”如果不能及时更新,难免出现热点问题“过时化”。所以,教师在使用《时事报告》的同时,应多关注国内外形势,围绕党和国家推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国内外的热点、焦点问题,结合各高校教学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紧跟时代步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势与政策课还应增强教学的针对性。首先,必须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教学内容应从学生乐于接受的时事政治入手,从学生最感兴趣、最想了解、反映最强烈的热点、焦点问题和存在疑惑的难点问题出发,找到学生思想需求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使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有的放矢,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促使他们将知识学活、学深。其次,在网络化的时代,纷繁的网络世界是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还不够成熟,分辨能力也不强,很容易受到网络上形形色色观点的影响,失去正确的方向。形势与政策课应针对国际国内新形势,在课上给学生以正确的分析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再次,教师在授课时,还应结合实际分析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发展的基本形势,以及本校的具体情况,把国情与各自的省情、校情联系起来,以此加深对学生们就业观和认同感的教育。

三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要想实现教育目标,必须以受教主体的主观接受为前提。沒有需要,没有悦纳,就没有主动的接受,教学效果也不会好。通过调研了解到,“呆板”“枯燥”“单调”是形势与政策课不讨学生喜欢的主要原因,因此,形势与政策课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还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方法,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由单向传达向双向互动转变。在教师讲授为主的前提下,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进行启发式、开放式的互动探讨,实现师生互动交流,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内容,并且外化为自觉的行为。

其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是网络时代,网络和多媒体的普及为传统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现在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使用多媒体教学。但通过调研了解到,满篇都是文字的多媒体课件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会使教师的教学大打折扣,学生们也会兴趣索然,学生们喜欢的是多媒体提供的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能,在课堂教学中要懂得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课件中适时配上恰当的图片、音乐和视频,给学生以较强的视觉、听觉冲击,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把单纯的理论转变为直观立体的形象感知,使课堂教学尽可能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再次,理论教学的“主课堂”要与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和网络文化“现代化课堂”相结合,以增强感染力和渗透力。单一的纯理论教学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也不会好。多模式教学相结合,可以弥补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寓教于乐。

四 优化教学师资,提高教师水平,強化教学质量

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有效性的发挥,所以,高校要重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性,第一,要求任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说:“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 ,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一定要真正坚信马列主义,内心深处要时刻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三个自信”,言行始终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听谣、不传谣,不随波逐流,用自身坚定的理想信念影响学生,用自身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敬而受教”。第二,习近平总书记说:“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 形势与政策课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功底,构建广博的知识体系,如此才能结合实际形势深入浅出、生动有效地讲解“高大上”而内涵丰富的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求,提高他们的能力,并激发他们由此及彼的创新思维。第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还应做到“又严又高又好”,“严”就是要严格的要求学生,“教不严、师之惰”,只有严格要求学生,才能真正让他们学到知识,从而提高本领;“高”就是要以高超的教学技巧,游刃有余的掌控课堂秩序和整个教学过程,重难点突出,很好的启发学生思维;“好”就是要力求教学效果好。最后,在网络化的今天,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还应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和熟练的多媒体制作技术,让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为教师的教学加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前面已述,此处不再赘述)。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批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了大学生,才能赢得未来。形势与政策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形势与政策教育收到了预期的实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中国才能永不变色。当然,对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还任重而道远,本研究只是其中的一小步,希望本研究能“抛砖引玉”,引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更多更好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教社政[2004]13号文.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2004-11-19.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

[3]尹国胜.制约云南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建设的因素分析[C].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2009-10-1.

上一篇:《闲居》阅读答案下一篇:中学安全教育知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