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房转让合同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商品房转让合同(通用8篇)

商品房转让合同 篇1

地 址:

乙方(买方):

地 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之规定,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就乙方向甲方购买商品房,甲、乙双方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甲方用地依据及商品房座落位置。

甲方以________方式取得位于____________,编号为________的地块的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号)(土地使用权划拨批准文件号)为________。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批准文件号为________。

土地使用权证号为________,土地面积为________,地块规划用途为____,土地使用权年限自____年__月__日至____年__月__日止。

甲方经批准,在上述地块上建设商品房,(现定名)(暂定名)________,主体建筑物的性质为____,属____结构,建筑层数为____层。工程建设规划许可证号为________。

第二条 乙方所购商品房的面积。

乙方向甲方购买商品房(以下简称该商品房)建筑面积共________平方米(其中实得建筑面积________平方米,公共部位与公用房屋分摊建筑面积________平方米),共________(套)(间)。(该商品房房屋平面图见本合同附件一,房号以附件一上表示为准。)

该商品房分别为本合同第一条规定的项目中的:

第________(幢)(座)____层____号房,第________(幢)(座)____层____号房,第________(幢)(座)____层____号房。

上述面积为(甲方暂测)(房地产产权登记机关实际测定)面积。如暂测面积与房地产产权登记机关实际测定的面积有差异的,以房地产产权登记机关实际测定面积(以下简称实际面积)为准。

根据法律规定的房屋所有权与该房屋占用土地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一致的原则,该商品房相应占有的土地使用权,在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时由政府主管部门核定。

第三条 该商品房销售特征。

该商品房为(现房)(预售商品房)。

预售商品房批准机关为________,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号为________。

该商品房为(内销)(外销)商品房。

外销商品房批准机关为________,外销商品房许可证号为________。

第四条 价格与费用。

该商品房(属于)(不属于)政府定价的商品房。按实得建筑面积计算,该商品房单位面积(暂定价)为每平方米____元,总金额为(____币)________元。

除上述房价款外,甲方依据有关规定代政府收取下列税费:

1.代收______________,计(____币)__________________元;

2.代收______________,计(____币)__________________元;

3.代收______________,计(____币)__________________元。

上述代收税费合计(____币)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

第五条 实际面积与暂测面积差异的处理。

该商品房产交付时,________房屋实际面积与暂测面积的差别不超过暂测面积的±____%(不包括±____%)时,上述房价款保持不变。

实际面积与暂测面积差别超过暂测面积的±____%(包括±____%)时,甲乙双方同意按下述第____种方式处理:

1.乙方有权提出退房,甲方须在乙方提出退房要求之日起____天内将乙方已付款退还给乙方,并按____利率付给利息。

『该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2.每平方米价格保持不变,房价款总金额按实际面积调整。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条 价格与费用调整的特殊约定。

该商品房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房价款和代政府收取的税费可作相应调整:

1.由于该商品房属于政府定价的预售商品房,有权批准单位最后核定的价格与本合同第四条规定的价格不一致,按政府有关部门最后核定的每平方米价格调整。

2.预售商品房开发建设过程中,甲方代政府收取的税费标准调整时,按实际发生额调整。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条 付款优惠。

乙方在____年__月__日前付清全部房价款____%的,甲方给予乙方占付款金额____%的优惠,即实际付款额为(____币)__________元。

第八条 付款时间约定。

乙方应当按以下时间如期将房价款当面交付甲方或汇入甲方指定的____________银行(帐户名称:________,帐号:________):

1.____年__月__日前支付全部房价款的____%,计(____币)______ 元。

2.____年__月__日前支付全部房价款的____%,计(____币)______ 元。

3.____年__月__日前支付全部房价款的____%,计(____币)______ 元。

第九条 交接商品房时的付款额约定。

在双方交接该商品房时,乙方累计支付的款额应当占全部房价款的____%,计(____币)___________元,其余房价款在房地产产权登记机关办完权属登记手续之日起____天内付清。

第十条 乙方逾期付款的违约责任。

·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 ·特许经营权转让合同 ·商标转让合同 ·房屋转让合同

乙方如未按本合同第八条规定的时间付款,甲方对乙方的逾期应付款有权追究违约利息。自本合同规定的应付款限期第二天起至实际付款之日止,月利息按________计算。逾期超过____天后,即视为乙方不履行本合同。届时,甲方有权按下述第____种约定,追究乙方的违约责任:

1.终止合同,乙方按累计应付款的____%向甲方支付违约金。甲方实际经济损失超过乙方支付的违约金时,实际经济损失与违约金的差额部分由乙方据实赔偿。

2.乙方按累计应付款的____%向甲方支付违约金,合同继续履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一条 交付期限。

甲方须于____年__月__日前,将经竣工验收(包括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和按规定必须的综合验收)合格,并符合本合同附件二所规定的装饰和设备标准的该商品房交付乙方使用。但如遇下列特殊原因,除甲、乙双方协商同意解除合同或变更合同外,甲方可据实予以延期:

1.不可抗拒的火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二条 甲方逾期交付的违约责任。

除本合同第十一条规定的特殊情况外,甲方如未按本合同规定的期限将该商品房交付乙方使用,乙方有权按已交付的房价款向甲方追究违约责任。按本合同第十一条规定的最后交付期限的第二天起至实际交付之日止,月利息在____个月内按____利率计算;自第____个月起,月利息则按____利率计算。逾期超过____个月,则视为甲方不履行本合同,乙方有权按下列第种约定,追究甲方的违约责任:

1.终止合同,甲方按乙方累计已付款的____%向乙方支付违约金。乙方实际经济损失超过甲方支付的违约金时,实际经济损失与违约金的差额部分由甲方据实赔偿。

2.甲方按乙方累计已付款的____%向乙方支付违约金,合同继续履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三条 设计变更的约定。

预售商品房开发建设过程中,甲方对原设计方案作重大调整时,必须在设计方案批准后____日内书面通知乙方。乙方应当在收到该通知之日起____天内提出退房要求或与甲方协商一致签订补充协议。乙方要求退房的,甲方须在乙方提出退房要求之日起____天内将乙方已付款退还给乙方,并按____利率付给利息。

第十四条 交接通知与乙方责任。

预售商品房竣工验收合格后,甲方应书面通知乙方办理交付该商品房手续。乙方应在收到该通知之日起____天内,到甲方指定地点付清本合同第九条规定的应付款项。若在规定期限内,乙方仍未付清全部应付款,甲方有权按本合同第十条规定向乙方追究违约责任。

第十五条 交接与甲方责任。

在乙方付清本合同第九条规定的应付款之日起____天内,双方对该商品房进行验收交接、交接钥匙、签署房屋交接单。若因甲方责任在乙方付清全部应付款之日起后仍未进行验收交接,乙方有权按本合同第十二条的约定追究甲方违约责任。

第十六条 甲方关于装饰、设备标准承诺的违约责任。

甲方交付使用的商品房的装饰、设备标准达不到本合同附件二规定的标准的,乙方有权要求甲方补偿双倍的装饰、设备差价。

第十七条 质量争议的处理。

乙方对该商品房提出有重大质量问题,甲、乙双方产生争议时,以______ 出具的书面工程质量评定意见作为处理争议的依据。

第十八条 甲方关于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建筑正常运行的承诺。

甲方承诺与该商品房正常使用直接关联的下列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建筑按以下日期投入正常运行: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第十九条 关于产权登记的约定。

在乙方实际接收该商品房之日起,甲方协助乙方在房地产产权登记机关规定的期限内向房地产产权登记机关办理权属登记手续。如因甲方的过失造成乙方不能在双方实际交接之日起____天内取得房地产权属证书,乙方有权提出退房,甲方须在乙方提出退房要求之日起____天内将乙方已付款退还给乙方,并按已付款的____%赔偿乙方损失。

第二十条 关于物业管理的约定。

该商品房移交后,乙方承诺遵守小区(楼宇)管理委员会选聘的物业管理公司制定的物业管理规定;在小区(楼宇)管理委员会未选定物业管理机构之前,甲方指定______________公司负责物业管理,乙方遵守负责物业管理的公司制定的物业管理规定。

第二十一条 保修责任。

自乙方实际接收该商品房之日起,甲方对该商品房的下列部位和设施承担建筑施工质量保修责任,保修期内的保修费用由甲方承担;

1.墙面________保修____ 月;

2.地面________保修____ 月;

3.顶棚________保修____ 月;

4.门窗________保修____ 月;

5.上水________保修____ 月;

6.下水________保修____ 月;

7.暖气________保修____ 月;

8.煤气________保修____ 月;

9.电路________保修____ 月;

10.________________保修____ 月;

11.________________保修____ 月。

保修期内,因不可抗力的因素或其他非甲方原因造成的损坏,甲方无须承担责任,但可协助维修,维修费用由乙方承担。

第二十二条 乙方购买的房屋作________使用,乙方使用期间不得擅自改变该商品房之房屋结构和用途。除本合同及其附件另有规定者外,乙方在使用期间有权与其他权利人共同享用与该商品房有关联的公共部位和设施,并按占地和公共部位与公用房屋分摊面积承担义务。

甲方不得擅自改变与该商品房有关联的公共设施、公共用地的使用性质。

第二十三条 甲方保证在交接时该商品房没有产权纠纷和财务纠纷,保证在交接时已清除该商品房原由甲方的抵押权。如交接后发生该商品房交接前即存在的财务纠纷,由甲方承担全部责任。

第二十四条 自该商品房交付之日起,(_______号划拨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甲方与________签订的________号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规定的甲方权利、义务和责任依法随之转移给乙方。

第二十五条 本合同未尽事项,由甲、乙双方另行议定,并签定补充协议。

第二十六条 本合同附件均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部分。本合同及其附件内,空格部分填写的文字与印刷文字具有同等效力。

本合同及其附件和补充协议中未规定的事项,均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

第二十七条 甲、乙一方或双方为境外组织或个人的,本合同应经该商品房所在地公证机关公证。

第二十八条 本合同在履行中发生争议,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甲、乙双方同意由________ 仲裁委员会仲裁。

第二十九条 本合同(经甲、乙双方签字)(经________公证(指外销商品房))之日起生效。

第三十条 本合同生效后,甲乙双方任何一方无正当理由要求终止合同的,除双方签订补充协议外,责任方须按本合同及其补充协议的有关条款之规定承担违约责任,并按实际已付款(已收款)的____%赔偿对方损失。

第三十一条 本合同自生效之日起____天,由甲方向________申请登记备案。

第三十二条 本合同连同附表共__页,一式__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______各执一份,均具有同等效力。

甲方(签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年____月____日

乙方(签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商品房转让合同 篇2

在我国目前的市场实践中, 预售商品房再转让活动较为普遍。预售商品房的再转让, 也称“期房转让”或“楼花转让”, 是指商品房预售后, 承购人将购买的未竣工的预售商品房再行转让的行为。这种转让只变更预售合同的主体, 预售合同的内容不发生变化, 由商品房承购人将预售合同的债权或权利义务转让给第三人, 使第三人与预售人之间建立新的权利义务关系。 (1)

预售商品房再转让的目的虽然也是使受让人取得房屋所有权, 但承购人在预售商品房再转让中转让的是取得房屋所有权的期待权, 而不是现存的房屋所有权。预售商品房经转让后, 原承购人从商品房预售法律关系中脱离出来, 而由受让人取代其在合同中的当事人地位, 享有原承购人应享有的合同权利, 负担原承购人应承担的合同义务, 是一种合同转让行为。

在实践中, 预售合同中承购人承担的主要义务是支付房款。依据承购人履行该义务的程度, 可以将商品房预售合同的再转让分为债权让与和债权债务的一并转让。 (2)

由于商品房从开工到建成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 承购人完全可能履行完所负义务。在不采取按揭形式的商品房预售中, 承购人按照约定如期付清全部房款即可视为完成所负义务。在按揭购房中, 承购人支付首期房款并授权贷款银行存入开发商专设账户中, 即可视为履行完毕所负义务。这两种情况下发生的预售商品房转让是债权让与行为。

在商品房建成之前, 还有可能出现承购人未支付或者只支付部分房款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 预售商品房的让与是债权转让和债务承担的结合。被让与人的权利主要是房屋所有权之期待权, 第三人所承担的义务是原承购人为履行或者未履行完毕的合同义务。

由于承购人在预售商品房再转让中转让的是取得房屋所有权的期待权, 而不是现存的房屋所有权, 而这又与传统的物权及财产权制度有所背离, 因此, 预售商品房再转让行为是否合法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支持者认为, 商品房预购人将尚未竣工交付使用的预售商品房再行转让, 能够使开发商更快地回笼资金, 降低开发成本, 减少投资风险, 也能使承购人及时收回投资, 解决资金需求, 对于房地产市场有活跃作用。反对者认为, 商品房预售后再行转让, 有较大的投机性, 它使大量的资金流入少数投机者的腰包, 使企业生产成本上升, 使房地产价格上涨, 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容易造成短期行为, 影响房地产市场秩序, 主张在法律规定上予以禁止。

笔者认为, 尽管禁止预售商品房的再转让有一定道理, 但也不能因噎废食, 完全禁止预售商品房的再转让行为。该行为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而且目前市场活动中预售商品房再转让现象也是较为普遍的。

二、预售商品房再转让的合理性分析

预售商品房再转让的合理性主要从法律依据和法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 从法律依据上看, 法律并没有明文禁止预售商品房的再转让。

对于预售商品房的再转让行为, 1995年1月1日实施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45条对此作出规定, 即“商品房预售的, 商品房预购人将购买的未竣工的预售商品房再行转让的问题, 由国务院规定”。但迄今为止, 国务院对此还没有作出专门规定。既然没有规定, 按照“法无明文禁止皆自由”的法治原则, 该规定隐含的意思应该是预售商品房可以再转让。

2005年5月, 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和银监会等七部委发布的《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有关规定, 国务院决定, 禁止商品房预购人将购买的未竣工的预售商品房再行转让。”尽管该《意见》禁止了预售商品房的再转让, 但该《意见》的规定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七部委没有联合制定关于禁止预售商品房再转让的行政法规的主体资格, 即该《意见》的法律效力存在瑕疵。

该《意见》出台后, 各地纷纷制定相应政策禁止预售商品房的再转让。 (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73条的规定,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 制定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可以就“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事项”以及“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等作出规定, 即地方各级政府的房产主管部门没有权利来制定预售商品房再行转让的相关规定。

其次, 从法理上看, 禁止预售商品房的再转让也是明显不合理的。

前面已经提到, 预售商品房的再转让是一种合同转让行为, 并且分为债权的转让和债权债务的一并转让。如果原承购人在转让时已经完全履行完所负义务, 那么其转让预售商品房是对债权的转让。根据我国《合同法》第79条的规定, 除三种法定情形外, (4) 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 该条款说明债权人可以不经债务人同意而处分自己的债权。同时, 《合同法》第80条还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 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 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从该条可以看出, 债权转让不必征得债务人的同意, 因为债务人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仅仅为民事义务的承担者, 如果原债权人和新债权人没有异议, 债务人向谁履行义务都是可以的。因此, 除三种法定情形外, 只要履行了对债务人的通知义务, 债权人可以自由转让自己的债权。

如果原承购人在转让时未支付或者只支付部分房款, 即未完全履行所负义务, 那么其转让预售商品房是债权债务的一并转让。在该种情形下, 原承购人转让预售商品房必须征得预售人的同意。我国《合同法》第84条规定:“债务人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 应当经过债权人同意。”第88条规定:“当事人一方经对方同意, 可以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一并转让给第三人。”可见, 债权债务的一并转让须经债权人同意主要在于让与人所承担的债务。债务承担之所以须经债权人同意, 是因为合同法律关系是特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这种法律关系的成立存在一定的信用基础。作为债权人, 往往将债务人的资金状况及信誉程度作为订立合同时所考虑的重要因素。在发生债务人变更后, 上述的资金状况及信誉程度实际上已发生了改变, 这可能会影响到债权的实现。以预售方的事先同意作为承购人的权利义务转让的前提, 一方面可以防止承购人借权利义务转让逃避债务, 另一方面也可保证预售人有机会对受让人的资信能力、履行能力予以考察, 以使原预售合同得以正确履行, 从而保护预售方的合法权益, 在法律上也可平衡预售人与承购人的利益。 (5) 事实上, 如果承购人向预售人提供了受让人的资信及履约能力的合法证明, 只要预售人认为受让人能够履行合同义务, 并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 预售人自会同意转让的。

因此, 预售商品房的再转让于法于理都是应该允许的。

三、预售商品房再转让的限制条件

尽管预售商品房的再转让有其合理性, 但由于承购人在预售商品房再转让中转让的是取得房屋所有权的期待权, 因此商品房在建设过程中会形成价差, 该价差可能会产生高额利润, 这些高额利润会吸引炒房者, 形成大量投机性的行为。如果不对这些投机行为进行限制和管理, 则可能为一些炒作者牟取暴利提供机会, 从而损害交易当事人的利益、危害房地产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因此, 我们必须对预售商品房的再转让进行一定限制。

首先, 预售合同必须合法有效。预售商品房再转让中转让的是预售合同的权利和义务。根据合同法的一般原理, 其转让有效的第一要件就是原预售合同存在且有效。预售合同无效的, 在转让行为也因标的不存在而无效。

其次, 预售合同中没有禁止转让的约定。在预售合同中, 商品房的预售人和承购人可以约定承购人不得转让其预购的商品房。如果双方作出了禁止转让的约定, 则承购人应当遵守合同, 不得转让预售的商品房。如果对预售商品房的转让未作限制, 则应该允许承购人处分自己的债权。

再次, 转让行为须发生在承购人取得房屋所有权之前。预售商品房的再转让之所以属于合同转让行为, 是因为承购人尚未依房屋所有权之期待权从开发商处继受房屋所有权。如果承购人已经取得了房屋所有权, 其发生的转让行为按照一般的买卖行为处理。

同时, 转让行为符合合同转让的有关规定。既然预售商品房的再转让是一种合同转让行为, 那么该行为首先应该符合《合同法》的规定。依照该法第80条、第88条的规定, 如果承购人已经完全履行支付房款的义务, (6) 其转让行为无需预售人同意, 只要通知其即可。如果承购人未完全履行支付房款的义务, 则其转让需要征得预售人的同意, 否则转让行为无效。同时, 我国《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第10条还对预售合同的转让作了特殊规定。依照该规定, 预售人办理了备案登记手续之后, 预售商品房的所有权才发生转移。也就是说, 备案登记手续可以证明原预售合同无瑕疵, 证明了预售人是证照齐全的合法的房地产开发商。没有经过登记备案预售合同缺乏有效性, 这样的合同不能转让。经过本案登记后的预售商品房合同, 被原承购人转让给第三人后, 第三人成为权利主体, 也是预售商品房竣工后的产权人。

最后, 转让双方当事人须签订转让合同。承购人与第三人或第三人与开发商应以合同形式明确合同主体的变更, 如果仅存在债权让与, 应由承购人与第三人签订债权让与合同。既有债权让与又有债务承担的, 可由承购人与第三人签订债权让与合同, 再由第三人与开发商签订债务承担合同。其中的债务承担合同也可以在第三人与承购人之间签订, 但须经开发商同意方可生效。

四、预售商品房再转让的立法建议

虽然预售商品房再转让具有不可避免的投机可能性, 但只要我们加强管理, 做好立法工作, 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预售商品房再转让的市场管理规则, 完全可以保证商品房预售行为的健康发展。对此, 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 尽快在法律上对预售商品房再转让予以肯定。现实生活中, 预售商品房的再转让已普遍存在, 如预售商品房的抵押、赠与、继承等, 这均已走到了法律的前面。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45条的规定非常模糊, 尽管“法无明文禁止皆自由”, 但仅依据该法治原则不利于法律的贯彻执行, 更何况该原则在我国尚未深入人心, 而行政机关的管理对法律规定的确定性程度要求更高。因此, 国务院有必要根据该条法律的授权, 出台专门的行政法规, 或者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部门规章, 以规范全国预售商品房的再转让行为。制定全国性的、统一的法律也可以防止各地方的立法或政策不一致, 这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房地产市场。

第二, 进一步规范商品房再转让的程序。原承购人与受让人不仅应当签订书面的预售商品房转让合同, 并且二者还应当在原预售合同背书记载有关转让的情况。同时, 前面已经提到, 我国对预售商品房的转让设定了登记备案制度, 这主要是为了便于国家行政部门的管理, 规范房地产市场和加强国家税收。既然房地产法要求商品房预售合同报房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登记备案, 那么转让预售商品房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手续。通过办理原预售合同的变更手续, 原承购人更名为受让人, 从而明确预售人应当向受让人履行原预售合同的标的物, 受让人应当向预售人履行支付剩余购房价款的义务。这不仅有公示公信的效力, 还便于对预售商品房再转让行为的监督和管理。

第三, 严格限制商业炒作行为。在预售商品房市场中, 容易出现少数经济实力雄厚的大炒家垄断市场的情况。对这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应当加以适当地限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 政府为了限制不正当炒卖行为曾采取一些措施, 如:规定每位登记的买房者只可购买一个单元住房;房地产商须在买方实际选楼前进行重新编排登记号码, 此项规定意在限定那些雇人抢先排队及登记买预售商品房的投机商, 照顾那些真正买楼的居民;限制房地产公司内部职员及商业伙伴私下大批认购和转让预售商品房等。我们可借鉴其中的一些措施, 完善房地产交易立法, 对预售商品房市场中的不正当行为进行限制。另外, 还要加强预售商品房转让市场的税务征收管理, 通过对再转让的获利进行征税, 来控制、调节预售商品房交易。 (7)

此外, 对于转让人 (原承购人) 和受让人未按照规定条件和手续进行的预售商品房再转让交易, 给他人造成损失的, 应当通过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或者按照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加以制裁和防范。

摘要:作为现代房地产业开发、销售方面的重要制度, 预售商品房再转让被许多国家广泛应用, 但在目前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探讨。在我国, 由于法律在此方面规定很模糊, 各地对预售商品房再转让行为的具体规定也不一致, 学界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从法律依据和法理两个方面分析了预售商品房再转让的合理性。同时, 为了保护交易当事人的利益, 维护房地产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 笔者认为应对其作出一定限制, 并提出了立法建议。

关键词:商品房,预售,转让

参考文献

[1][7]雷兰:《商品房预售法律问题研究》,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年8月第1版, 第184页。

[2][5]符启林:《房地产法》, 法律出版社, 2009年4月第2版, 第249页。

[1].符启林.房地产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9.

[2].雷兰.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

论财产保险合同转让条件 篇3

摘 要 2009年我国的立法机关对《保险法》进行了修订。本文从修订后的《保险法》第四十九条为出发点,通过分析我国新保险法关于保险合同转让规定的合理性,提出保险标的转让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

关键词 保险合同 保险标的 转让

一、保险合同转让

新《保险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保险标的转让的,保险标的的承让人承继被保险人的权利和义务。保险法的本条修订被人们认为是“新保险法改采对物主义”,“新保险法有利于发挥保险法的保障作用”①。新《保险法》的修订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保险合同的转让问题仍然值得分析,以便能在实践中更好的应用。首先,就保险合同的转让作一下限定:以财产保险为准进行讨论。保险合同转让就是作为保险标的的财产基于法律和事实发生权利和义务的转移而导致建立在保险标的之上的保险合同的转让。

二、保险合同转让的条件

保险合同的转让条件和保险标的具有复杂的关系,各国有不同的立法例。以下仅就其中主要立场相对的两种条件进行分系,以阐释我国《保险法》修訂的合理性。

(一)保险合同随保险标的的转让而自动转让

《日本商法典》第650 条规定,“被保险人将保险标的转让他人时,推定其同时转让保险契约的权利,但保险标的转让显著变更或增加危险时,保险契约即丧失效力②。”从日本商法典的规定来看,采保险合同随保险标的自动转移。这种立法例的意义主要出于以下理念和考虑。首先,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个人作为主体与社会中的经济组织相比,处于市场的弱势低位。出于对实质正义的追求有必要通过立法来调整这种关系,以限制契约自由下的利益失衡。其次,规定保险合同可以随保险标的转让自动转让,有利于市场交易。现代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里,财产自由流转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保险制度作为一种财产保障措施,在不削弱它的保障功能的同时,让保险合同随保险标的自由流转。从而尽可能的促进财产的流转。第三,保险合同自动转让,有利于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保险合同是特殊的合同,保险指向风险,保险的目的是经济补偿,确保经济生活的安定。保险人基于保险事故发生的偶然性来获得利益,同时要满足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相对的射幸利益。保险人并不因为保险标的的转让必然加大风险,被保险人或投保人同时也获得风险保障,如果限制保险合同的自由转让,就违背了保险的初衷。

(二)保险合同经保险人同意后才能转让

我国前《保险法》采用的就是此种条件,可以看出这种立法例的背后蕴藏着如下的理念。第一,维护契约自由的原则。契约自由是现代社会经济运行和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最朴实的基础原则之一,是私法自治的核心部分。契约自由的思想应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契约是当事人相互统一的结果;其次,契约是自由选择的结果③。保险合同作为一种契约,当然的是契约自由的结果。故保险标的转让并不必然导致合同转让,需要取得对方当事人的同意,尊重他的选择权。第二,合同的相对性原则的坚守。合同相对性是指合同效力的相对性。合同不能为第三人设定义务,除非第三人同意。李永军教授认为“契约的相对性是契约自由的副产品,契约自由包括契约的相对性”④。我个人认为契约自由和契约相对性虽然渊源深厚,但有各自的范畴,所以将合同的相对性单独提出。保险标的的转让的效力不能及于保险人,故保险合同不当然转让,除非保险人同意。第三,维护保险的安全性及稳定性,防止保险欺诈,维护保险的诚信原则。一般认为,保险合同是一种对人合同,是以当事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为基础的,原则上其主体不得任意更换。一方当事人能否取得订立合同时所期望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他在订立合同时所选定的对方当事人的。如果一方当事人将自己的权利义务转让给第三人而未征得对方当事人的同意,因为对方当事人未必了解第三方是否有能力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就有可能相信,并有可能发生在第三人没有能力履行合同时,而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权利或利益上的损害。另外,也存在一方当事人有欺诈目的,而不征得对方当事人同意就转让合同的情况。所以合同的转让须经对方当事人的同意。第四,有利于保险人重新确定保险利益,估算风险,决定是否继续承保,及是否增加保险费率。从保险利益原则来看,财产保险合同的有效要件之一就是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享有保险利益。在财产保险合同存续期间,转让保险标的,原投保人对保险标的的保险利益丧失,从而导致原保险合同因保险利益的丧失而失去效力。

通过对比两者的不同,两种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维护了不同的利益。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我比较赞同保险合同随保险标的自动流转。首先,契约自由原则是随社会的变迁而发展。契约自由在当代经济组织以绝对优势的地位屡屡侵犯个人的权益的现实情况下,如继续坚守契约自由的固有含义而不变通,则有违追求正义之宗旨。第二,合同相对性也因为现实的变迁而被突破。在通常的保险标的的转让中,保险人的风险一般不会增加,再加上保险业本身的投机性和风险性,保险标的的转让合同自动转让对保险合同双方的利益格局未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认为新《保险法》关于保险合同转让条件的选择和规定是科学和合理的,既采取了自动转让的条件,又为维护保险人的利益规定了通知义务和风险增加下的解除权,维护了一种平衡,有利于市场的发展和交易的促进。只是通知的义务和风险增加解除权的实践可操作性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尤其是风险增加的评估问题需要法律的进一步界定。

注释:

①邢海宝.保险法中转让问题研究.保险研究.2009(4).

②石慧荣.保险合同问题研究.载现代法学.2004(5).

③[英]阿蒂亚.合同法概论.程正康等译.法律出版社.1982:5.

商品房预售合同转让问题研究 篇4

商品房预售合同转让是指商品房的预购人将其购买的尚未竣工的预售商品房再行转让的行为,又被称为“期房转让”、“商品房转预售”或“炒楼花”。[1]伴随着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商品房预售合同转让作为一种新型的房地产交易方式,在房地产交易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对于加速购房人资金流转、降低投资风险以及繁荣房地产市场等方面起着促进作用。但是,预售商品房再转让市场也存在“炒买炒卖”等投机行为,严重扰乱房地产交易市场的正常秩序,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规范,使其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

一、商品房预售合同与商品房预售合同转让

商品房预售合同是由房地产开发企业(预售方)与购房者(预购方)签订,由预购方先支付定金或预付款,预售方在合同约定时间内将建成的商品房所有权转移给预购方的书面协议。[2]商品房预售合同双方当事人的行为的本质是买卖行为,预购人支付价款是为了取得房屋所有权,开发商接受价款负有交付房屋的义务。商品房预售合同是一种特殊的房地产买卖合同。除其特殊性外,具有买卖合同的一般性质。

商品房预售合同转让即“期房转让”,是商品房预售法律关系中的预购人将其购买的尚未竣工的商品房再行转让给他人的一种法律行为。这种转让是由预购人将预售关系中的债权或权利义务转让给第三人,使第三人与预售人(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之间形成以原预售合同为内容的商品房预售法律关系。预售合同标的物是正在建筑、尚未竣工的商品房,其所有权尚未产生。预购方在预售合同履行中,虽交付预购款,但不享有预售商品房的所有权,其转让处分的,不是所有权。[3]

二、商品房预售合同转让的法律性质

明确商品房预售合同转让的法律性质,是准确适用法律的前提。一般而言,商品房预售合同转让产生于开发商与买受人签订认购书或商品房预售合同后,所预售的商品房尚未竣工或者已经竣工但尚未取得房屋

权属证书之前;合同所预售的标的物是正在建筑、尚未竣工的房屋,其相应的房屋所有权尚未产生;合同转让时,买受人将其与开发商签订的预购商品房合同的全部债权或权利义务转让给第三人(受让人),使新预购人与原预售人之间产生新的民事法律关系。

由于买受人根据预售合同履行了支付购房款的义务,但却未获得所预购商品房的所有权,因此,买受人与第三人签订的转让合同,所处分的不是房屋所有权,而是一种期待权。[4]买受人与第三人签订的转让合同根据转让时买受人已履行预售合同义务程度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商品房预售合同的债权转让和权利义务转让,凡预购人已全部履行合同义务的,为转让债权,凡预购人尚未全部履行合同义务的转让,是权利义务转让。但无论是债权转让还是权利义务,都属于债的转让。

1、预售合同债权转让无须事先征得预售人同意。我国《合同法》第79 条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说明债权人可以不经债务人同意而自由处分自己的债权。债务人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仅仅为民事义务的承担者, 如果原债权人和新债权人没有异议, 债务人向谁履行义务都是可以的。同时,《合同法》第80 条又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 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 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因为债权转让可不必征得债务人的同意, 但债务人不能因债权转让而利益受损。同时也便于债务人如期正确履行义务。、在预购人没有全面履行合同义务前提下所进行的权利义务转让, 事先应征得预售人同意。首先, 合同是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产物, 合同当事人之间的了解信任程度, 尤其是各自的信用程度, 往往是达成合同的关键因素, 这也是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中的体现。其次, 以预售方的事先同意作为预购人的权利义务转让的前提, 一方面可以防止预购人借权利义务转让逃避债务, 另一方面也可保证预售人有机会对受让人的资信能力、履行能力予以考察, 以使原预售合同得以正确履行, 从而保护预售方的合法权益, 在法律上也可平衡预售人、转让人(预购人)的利益。最后, 它与我国《民法通则》第91条关于“合同一方将合同的权利、义务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 应当取得另一方的同意”的规定相符。

3、预购人没有履行预售合同的任何义务时, 预购人无权转让该预售合同, 即预售合同中不存在债务转让。因为债务转让必须征得预售人的同意, 预售人不可能同意预购人单纯的牟利转让;即使不以牟利为目的, 预售人对预售合同享有请求解除权, 并要求预购人承担缔约上的过失责任, 预购人不能通过转让预售合同逃避应负的法律责任,同时我国法律严禁倒卖合同、买空卖空的行为, 更不允许利用预售合同进行变相的期货交易。

综上, 我国预售合同转让的法律性质是债权转让和权利义务转让。

三、商品房预售合同转让的条件

对于预售商品房是否可以转让,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根据1995年1月1日开始生效的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45条规定:“商品房预售的,商品房预购人将购买的未竣工的预售商品房再行转让的问题,由国务院规定”。可见,法律没有禁止预售商品房转让,也没有明确规定可以转让,而是由最高权力机关对国务院一个授权,由国务院以行政法规规定之。从《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45 条看,应当理解为我国以允许商品房预售合同转让为原则,以授权国务院作具体规定为补充。因此说转让商品房预售合同是有具体条件的。商品房预售合同转让应当符合如下条件:

1、商品房预售合同必须合法有效。最高人民法院“法发(1996)2号”《关于审理房地产管理法施行前房地产开发经营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文件第28 条规定:“商品房的预售合同无效的,预售商品房的转让合同,一般也应当认定无效。”从预售合同内容看,分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如果预售合同对转让有约定,当双方约定的转让条件已经具备时,可以转让。例如分期付款中,预售合同约定必须付清前二次应付款项或者付清应付款项达到2/ 3 后方可转让;第二,预售合同未约定转让条件,预售合同履行中,原预购方提出转让,必须征得预售人同意,否则转让无效。这样规定既可预防预购人倒卖合同,牟取非法利益。又可以保证预售合同转让及预售合同的顺利履行;第三,原预购方已经全部履行预售合同规定的全部义务,对预售商品房的再行转让,不必征得预售人的同意,但事后应及时通知预售人知道,使其正确履行合同。通知人是转让人和新预购人,转让人和新预购人持原经过登记备案的预售合同和新签订的预售转让合同通知预售人,并了解原预购人履行合同情况。

2、预售的商品房转让必须签订转让合同。因为转让人与新预购人签订合同将原商品房预售合同的预购人(转让人)更名为新的预购人,新预购人通过预售转让合同取得原预售合同预购人的地位。如果仅存在债权让与,应由承购人与第三人签订债权让与合同。既有债权让与又有债务承担的,可由承购人与第三人签订债权让与合同、再由第三人与开发商签订债务承担合同,也可以在经开发商同意的情况下,由第三人与承购人签订债务承担合同。

3、商品房预售合同转让的标的物必须是尚未竣工的、正在建设中的预售商品房,并且须发生在承购人取得房屋所有权之前。如果转让的标的物已经竣工验收,原预购方已经实际取得预售商品房产权后,将商品房再转让给他人,不是预售合同转让,应按商品房买卖关系处理。这也是商品房预售合同转让与一般的房屋买卖合同的主要区别之一。

4、必须符合《合同法》关于合同转让的规定。根据《合同法》第80条、第84条的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债务人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预售商品房再转让的,如果仅涉及债权的让与,仅需通知出卖人即可,如果涉及债务承担,则必须经出卖人同意,否则不发生效力。

5、再转让的标的应当符合法定条件。建设部2004年7月20日修订的《城市房地产预售管理办法》第5、6条的规定,预售商品房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已交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

(2)持有建设工程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3)按提供预售的商品房计算,投入开发建设的资金达到工程建设总投资的25%以上,已经确定施工进度和竣工交付日期;(4)开发上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6、预售合同须登记备案,未经登记备案的预售合同不得转让。《城市房地产预售管理办法》第10条规定:“商品房预售,开发企业应当与承购人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开发企业应当自签约之日起30日内,向房地产管理部门和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手续。”预售合同登记备案制度在法律上确认了预购人对于未来建成的房屋享有期待所有权,这种期待所有权尽管因为房屋的现实不存在而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所有权中所包含的处分权并不因此而受到限制。所以,合法的期待所有权人可以对自己依法所有的预购商品房进行处分的权利。[5]而登记备案正是保证欲购房处分权的法律依据。

四、商品房预售合同转让的程序

商品房预售的终极目标是房屋产权。房屋产权作为不动产物权,其交易变动在我国实行登记主义,即以登记为准。因此,商品房预售合同转让应由预售人、转让人和新预购人持经登记备案的原预售合同,和转让双方新签订的预售转让合同及预售方或银行出具的已付足约定的预购款的证明文书,到标的物所在地房产管理部门办理转让合同登记备案手续,对符合转让条件的,房地产管理部门可予以转让登记。同时办理原预售合同的更名手续,明确预售方向受让人履行原预售合同的标的物。若需再次转让者,仍按上述手续办理。经过最后转让登记的受让人,为预售后竣工的商品房产权人。

同时,应逐步引入网上签约联机备案程序,建立预售商品房转让的登记备案登记制度。建立预售商品房转让的登记备案制度,应当实行网上签约联机备案程序。买卖双方须在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的房地产交易管理系统上进行认购,从网上打印商品房认购书或预售转让协议,同时与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系统联机备案,严格实行网上实名制认购或转让,防范私下交易行为。[6]采取此种制度可以有效的防止“一房多卖”,切实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预购人和受让人的合法权益。

总之,商品房预售合同转让是房地产销售市场发展的客观需求,对繁荣市场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相关法律规定的缺失,导致审判实践中很多预售转让合同、预售连环转让合同认定标准不一,有的甚至无法认定和处理。因此,必须尽快出台有关的规定, 允许“炒楼花”行为, 同时进行一些必要的限制, 即允许有条件的“炒楼花”行为,以保证商品房预售合同转让活动依法健康有序运行。

参考文献:

划拨土地商品房转让 篇5

来源:时间:2007-09-12作者:

案例:

赵某1997年购买了一套87平方米的商品房,一直没有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2007年,赵某要将此房产出售,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补办手续,发现自己手中的国有土地使用证上标注的土地使用权类型是划拨,而且没有年限限制,而一般商品房的国有土地使用证标注的土地类型是出让,有出让年限限制。疑惑:

1、商品房建设用地的划拨和出让有什么区别?

2、赵某能够转让划拨土地上的商品房吗?

分析:

本案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划拨土地使用权与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区别,以及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在我国取得建设用地主要有两种方式,出让(包括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四种形式)和划拨,因而取得的划拨土地使用权和出让土地使用权主要有以下区别:一是适用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建设单位使用国有土地,应当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但是,下列建设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

(一)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

(二)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

(三)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用地。”二是取得的对价不同。土地使用者只需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后从政府取得土地。出让则是土地使用者以市场价支付足额的土地出让金从政府手中购得土地。三是使用期限不同。划拨土地使用权没有使用年限的限制,出让土地使用权有最高使用年限限制。四是转让条件不同。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出租和抵押依法受到限制必须经过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房产管理部门批准,符合一定得条件才可以转让、出租和抵押。而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则完全不受上述限制。

2002年,国土资源部发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11号,以下简称“11号令”),对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提出明确要求,必须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对11号令施行前以协议方式出让的经营性土地,作为历史遗留问题也做出了处理决定。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并与2007年10月1日即将施行的《物权法》对设立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做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以及同一土地有两个以上用地者的,应当采取招标、拍卖等公开竞价的方式出让”。至此,商品住宅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有偿方式取得,原有划拨土地必须经过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补缴出让金,才能进行商品房的开发建设。

由于划拨土地是土地使用权人无偿取得,《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划拨土地使用权,除规定的四种情况外,不得转让、出租、抵押。可以转让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土地使用者为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2、领有国有土地使用证;

3、具有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的产权证明;

4、依照《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规定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向当地市、县人民政府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者以转让、出租、抵押所获收益抵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综上所述,由于赵某的商品房建设用地利用的是划拨土地,而商品房建设用地原则上应该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有偿方式取得,严格限制以划拨方式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如果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房地产时,必须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审批,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赵某转让划拨土地上的商品房时,必须补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者以转让所得收益抵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才能办理土地使用权的变更登记。

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

商品房购买指标转让协议书 篇6

甲方(转让方):身份证号:

乙方(受让方):身份证号:

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决定如下:

1、甲方愿意将所享受的XXXXX待建的干部职工宿舍楼一套面积为XX平方米的商品房指标名额转让给乙方,商品房楼层待XXXXX组织抽签或分配方案为准,商品房总造价与甲方无关,转让指标价格为人民币(¥XXXXX0.00)。

2、购房所需的一切费用及转让过户一切费用由乙方自行解决,甲方不代办购房贷款,房产所有权归乙方所有。

3、甲方有协助乙方办理该住房房产的义务以及无条件提供需由甲方提供的一切证件和相关手续,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及拖延。否则由此而给乙方造成的损失由甲方赔偿。但办证相关的正常费用由乙方负责,购房款由乙方负责交缴,在未办理过户手续前乙方可以通过甲方代缴纳购房款。

4、建房过程中的相关事宜,甲方必须如期告知乙方,如因甲方不按时履行告知义务而给乙方造成的损失,由甲方负责赔偿。

5、协议签订同时,乙方一次性支付人民币XXXXX元正(¥XXXXX0.00)给甲方(含甲方预支的XX万元首付款),本协议随即生效。

6、协议签订后双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反悔。如乙方反悔,甲方不退还乙方初期所缴纳的人民币壹拾伍万零伍仟元正(¥XXXXX0.00),如甲方反悔,需退还乙方初期所交纳的人民币壹拾伍万零伍仟元正(¥XXXXX0.00)并且赔偿乙方损失费人民币壹拾伍万零伍仟元正(¥XXXXX0.00)。

7、甲乙双方将共同遵守以上协议,如有违约,法律责任自负。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乙方:

论财产保险合同转让的条件 篇7

财产保险合同转让是指财产保险合同的保险利益和保险标的发生让渡从而使其合同权利义务也随之转让的情形。财产保险合同签定后由于各种原因发生转让的情况屡见不鲜。但是, 因为财产保险合同是一类特殊的商事合同, 所以其在转让中的条件就显得格外的重要。而研究财产保险合同转让的条件, 必须界定财产保险合同转让的性质属性。

财产保险合同因标的转让原因不同而分为两种, 一种是法定原因的财产保险合同转让, 主要是指财产保险合同投保人因发生破产或者死亡;一种是因双方约定的事项而转让, 即合同一方当事人和第三方约定转让保险标的。因此, 按照保险合同转让原因将它分为法定转让和约定转让。

财产保险合同的法定转让因为有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使得其转让条件不具有模糊性。一般而言, 保险标的因法定原因转让, 财产保险合同也随之转让, 无须征得保险人的同意。因为法律明文规定了相关情形, 即使保险标的风险程度不同, 也非当事人的行为所致。因而, 为了保障受让人的利益, 保险人应当继续接受财产保险合同的约束。目前我国这种情形实际上只包括货物运输财产保险合同的转让。根据我国保险法相关规定, 在我国除了货物运输财产保险合同和财产保险合同另有约定外, 均不发生自然转让, 都须以保险人的同意为财产保险合同转让的条件。

财产保险合同的约定转让, 合同有关人员通过协议对于有关合同的保险标的进行转让, 即因投保人买卖、转让保险标的而导致财产保险合同主体的变更。相对法定转让而言, 我们也可称之为财产保险合同的一般转让。因为这样的转让形式具有随意性和当事人的预见性, 所以其转让的条件具有不确定性。

二、财产保险合同转让的条件

理论界对财产保险合同的约定转让条件有不同的观点, 大致有“合同转让说”、“第三人利益说”、“新合同成立说”。不同的国家对此问题的看法也有很大差异, 虽然不同国家的历史和人文背景不同, 经济发展程度也不一样, 但是鉴于保险合同的重要性, 仍有必要将国外的法律规定加以分析, 以期从中得到启发, 从而使我国的相关制度更加完善。

1. 英美法系下的财产保险合同转让条件

涉及到“合同转让”的词义辨析, 在英文法律用语中, 涉及“转让”的词有两个:“transfer”、“assignm ent”。“transfer”———转让。根据《牛津法律术语小词典》, “transfer”的含义是:“……将对财产、权利或者责任转让给他人……”[1]在英国法中“transfer”的使用较为广泛, 可以指权利和财产的转让, 也可以指义务的转让, 也可以指两者的同时转让。“assignm ent”———让与。根据《牛津现代法律用语词典》第二版的解释, 该词的含义是:“……该词指财产的转让或者转让的财产, 或者文书的转让, 任务、工作等意思。”[2]从该词典的解释中可以看出, “assignm ent”指权利和财产的转让, 而不包括义务和责任的转让。

在英国“合同的相对性原则”是普通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依据该原则, 合同仅对直接当事人产生拘束力, 一份合同既不能将合同义务强加于第三人, 也不能将合同权利授予第三人, 而第三人也不得以合同为抗辩或请求法院强制执行合同[3]。在早期这个原则是很严格被遵守的。英美法系下的财产保险合同转让条件要求当事人之间对于合同约定事项能够充分协商的情况下再进行转让。

2. 大陆法系下的财产保险合同转让条件

依据古罗马法“不能给付自己没有的东西”的原则, 财产保险合同转让人必须是有权转让财产保险的人, 至少其对合同的占有是合法占有, 否则第三人是不受善意取得制度保护的。转让人需是有权对合同上载明的保险利益进行处分的人即有权转让人。无论财产保险合同如何流通转让, 其权利最终要通过在目的港提取货物来实现。故财产保险合同转让人只能是有权以转让合同的方式, 对财产保险合同载明的标的物进行买卖或为其他处分的人。转让保险标的不能转让投保人本来不拥有的权利。

必须在财产保险合同可有效转让的时限内, 一般认为, 财产保险合同的转让也是应受时间限制的, 且一般将其限定在财产约定投保的有效期间, 因为, 财产保险合同权利的客体为特定的保险货物, 而一旦该财产完结, 该财产从法律上脱离利益人的控制, 则保险权利即再无从兑现, 其再转让流通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即严格意义上的财产保险合同权利己不存在了。

德国法下的财产保险合同转让性质为“默示合同说”。默示合同是依照当事人相互关系的内容或当事人的行为由法律推定或引申的双方当事人意图所构成的合同。分为法律推定合同 (即法定默示合同) 和事实推定合同 (即事实默示合同) 。在某些场合, 由于当事人做出行为的环境使合同的成立为合理的甚至必要的, 从而推定由于在当事人之间存在默示的理解, 导致合同成立, 合同由法律根据理性和正义从当事人的活动或行为中推论出来。“默示合同说”在维持“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前提下, 为财产保险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来源找到了法律上的依据, 这是合同转让说所不能做到的。但是“默示合同说”在实践中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因为在一个案件中是否存在“默示合同说”需要法官结合个案,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该问题上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很大, 也意味着人为因素会过多地介入案件的审理, 这是司法判决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3. 中国法下的财产保险合同转让条件

我国《保险法》第34条规定:“保险标的的转让应当通知保险人, 经保险人同意继续承保后, 依法变更合同。……”这是关于合同转让的法律规定, 但是由于其在立法中并没有规定具体的条件, 所以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财产保险合同的一般转让, 笔者认为应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保险标的的转让

财产保险合同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保险合同。一般说来, 财产保险合同的转让往往随着保险标的物的所有权转移而转移, 其实质是基于保单索赔权 (债权) 的转让。

我国《保险法》第12条规定:“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 保险合同无效。”财产保险合同是以补偿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的发生而遭受的损失为目的的保险合同, 即使发生了保险事故, 如果被保险人并不由此而遭受经济损失的, 就不存在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的经济补偿问题, 由此, 保险利益的存在是财产保险合同的成立要件和存续要件, 对于保险合同的效力具有基础评价意义, 即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于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 不具有保险利益的, 保险合同无效[4]。财产保险合同生效后, 作为保险标的的保险财产及其有关利益, 由于买卖、赠与、继承等情况的发生而转移, 保险标的转让后, 保险利益当然会随之转移给保险标的的受让人。由于投保人必须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 所以, 保险标的转让相应地会带来保险合同主体的变更。

(2) 被保险人履行通知义务

保险标的转让是否当然引起保险合同的转让, 各国立法的规定不尽相同。其做法大致有二:一是通常情况下, 承认保险合同随保险标的的转让而自动转移。即被保险人转让保险标的时, 推定受让人承继保险合同中的权利义务。例如, 《日本商法典》第650条规定, 被保险人将保险标的转让他人时, 推定其同时转让保险契约的权利。但是保险标的转让显著变更或者增加危险时, 保险契约即丧失效力。二是特定情况下, 保险合同的转让要得到保险人的认可, 否则合同自标的转让之日起失效。例如, 依《韩国商法典》, 被保险人转让保险标的时, 推定为受让人承继保险合同中的权利义务。但《韩国商法典》第726条之4规定:汽车保险的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限内转让汽车时, 受让人只有在保险人同意的情形下, 才可承继因保险合同而产生的权利与义务。

在我国, 保险标的的转让不能当然引起保险合同的转让。根据我国现行《保险法》的规定, 保险标的的转让应当通知保险人, 经保险人同意继续承保后 (批改保单) , 依法变更合同 (货物运输保险合同和另有约定的合同除外) 。立法上这样规定的主要理由是:财产保险为诚信合同。标的转让后, 风险可能发生变化。为便于经营, 需要让保险人知道变更的情况。即这主要是由保险合同的特征决定的, 具体原因如下:

(1) 保险合同是最大诚信合同。

保险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最大诚信原则, 同理, 保险合同也是最大诚信合同。保险人的危险补偿责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事人的诚实信用, 尤其是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诚实信用。这一方面是因为保险合同效力取决于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的信息披露程度;另一方面, 保险标的一般情况下由被保险人控制, 被保险人的任何非善意的行为将可能构成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增加或者促成保险危险的发生。所以, 法律对于保险当事人的诚实信用程度要求远远高于一般人的要求。保险法中关于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及时通知义务都是诚实信用的具体要求和体现。

(2) 保险合同是射幸合同

保险合同的射悻性是由保险的射幸性决定的, 即保险事故的发生具有偶然性的特点, 保险人承保的危险或者保险合同约定给付保险金的条件发生与否, 均为不确定。在财产保险中, 保险事故的发生几率与被保险人的不同有很大关联。这是因为被保险人或投保人往往是保险标的的所有人或占有人 (因为此时保险标的已经转让) , 受其自身素质、条件、性格等的影响, 其对保险标的所能尽的注意义务也会有差别, 而且在使用方式、用途上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这些都有可能会增加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 加大危险事故发生的几率。保险合同为双务、有偿合同, 不同的标的危险程度, 保险人将承担不同的责任, 而投保人也应支付不同的对价。因此, 从公平的角度来说, 当因保险标的的转让而又可能改变危险程度的时候, 通过投保人 (被保险人) 履行通知义务而给保险人一个重新评价风险的机会也是合情合理的[5]。

对于何时履行通知义务的问题, 我国《保险法》第34条规定:“保险标的的转让应当通知保险人, 经保险人同意继续承保后, 依法变更合同。…”从该法条看好像只规定了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转让负有法定的通知义务, 对履行该义务的时间并没有明确规定, 但是, 后半句“经保险人同意继续承保后”很明显推断出, 被保险人履行通知义务应是标的转让前, 转让后再通知, 保险人已没有了“同意”的实际意义。即保险标的转让行为生效应是履行通知义务的最后期限[6]。

(3) 保险人同意继续承保

保险具有自愿性, 也称为保险的契约性。它是指保险需通过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订立保险合同而发生, 而保险合同作为合同的一种, 以合同自由为最高原则, 保险公司和其他人不得强制他人订立保险合同 (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保险的以外) 。

财产保险合同中, 在投保人未交保险费或分期缴费尚未缴完的情况下, 投保人转让财产保险合同至少包括合同义务的转让, 根据合同转让的一般原理, 合同义务转让和合同权利义务的概括转让应征得合同对方当事人的同意, 不能发生自然转让, 由此, 投保人在这种情况下转让财产保险合同, 应征得对方当事人即保险人的同意, 否则不发生转让的后果。

三、探讨财产保险合同转让条件的意义

财产保险合同转让是对保险利益进行让渡的关键, 能否有效地流转直接影响财产保险能否顺利进行, 进而影响整个保险市场的发展前景。结合我国实践中的现实情况, 并分析、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 得出以下结论。

在我国财产保险合同的转让实际上是合同转让, 并且只是部分合同权利和义务的转让。在法定转让的情况下, 只要出现法定情形无需通知保险人, 就应当发生财产保险合同自然转让的法律后果;而在约定转让的情况下, 虽然社会上一般认为被保险人处于弱势地位, 而实际上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的信息掌握是不对称的, 保险标的一直在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控制下, 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的真实状况完全依赖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诚实告知。保险公司经营的是风险, 而保险标的的真实状况是保险人对风险估算的依据, 为了防止保险投机和道德风险, 《保险法》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 在民法诚实信用原则的基础上, 赋予了保险人和被保险人更多的实践含义, 对被保险人而言, 无论投保时, 还是在保险期限内, 对保险标的状况都应如实告知。保险合同又是射幸合同, 保险标的转移, 其发生保险事故的可能性就与以前不同了, 保险人为了控制经营风险, 必须了解保险标的的变化情况, 因此财产保险合同约定转让时, 保险标的转让被保险人应如实告知保险人, 这是被保险人的法定义务, 并且是原保险合同继续生效的前提条件。保险标的转让, 被保险人应及时通知保险人, 以便保险公司根据风险状况决定是否继续承保。

参考文献

[1]杨良宜.国际商务游戏规则一英国合约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2]王全兴, 刘建强, 洪彬.新合同法原理与案例评析.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9.

[3]伶柔.中华法学大辞典·民法学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5.

[4]加纳.牛津现代法律用语词典.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5]费曼.牛津法律术语小词典.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6]覃有土.保险法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7][美]约翰·道宾.保险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瑕疵股权转让合同效力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瑕疵股权;合同效力;公信力

一、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公司作为参与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越来越普遍。为了减少交易成本,保障从商自由,不少国家对公司逐渐放宽对公司设立的程序性条件,对公司登记审查更多地采取折衷主义,即登记机关对登记事项有实质审查权利而无实质审查义务,一般仅对重要事项进行审查,①从我国《企业登记程序规定》的出台和2005年《公司法》修改来看。我国对公司登记的审查由实质审查主义过渡到了折衷审查主义,加重了设立人的法律责任,而放宽了公司设立的条件,这也造成了一些不具备资本条件的公司通过虚假验资报告逃过了登记机关的审查,骗取营业执照而进行商事活动。上海宝山区人民法院审理钟某人诉谭某股权转让纠纷一案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么,公司虚假出资下,股权转让合同是否有效,其法律效力如何?

二、问题的核心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生效的一般要件包括:1.主体要具备相应的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要真实;3.内容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德;4.标的物须确定和履行可能;因此,判断股权转让是否有法律效力,其关键的两点在于:1.当事人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即受让方是否知道出让方虚假出资之事实;2.瑕疵出资情形下,股权可否成为合法的合同标的。③

三、承认瑕疵股权可转让之合法性分析

关于瑕疵出资的股权转让合同效力问题,公司法并没有明文规定,但从我国现有的公司法体系来看,瑕疵出资并不是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阻却事由,理由如下:

(一)我国规定了出资瑕疵补正机制,瑕疵出资情况下,公司依然有效成立

我国《公司法》第30 条和第94 条的规定,对于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的出资不足,未缴足的发起人应当补缴;其他发起人承担连带责任。以及《公司法》第200 条公司的发起人、股东虚假出资,未交付或者未按期交付作为出资的货币或者非货币财产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处以虚假出资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罚款。可见,出资瑕疵并不必然导致公司设立无效,当事人可通过事后补足出资,维持公司的法律人格。而有效成立的公司,其股权存在合法且代表一定的交易价值,因而是可转让的。

(二)我国司法解释事实上承认了瑕疵股权可以作为转让合同的标的

2010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十九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即转让股权,受让人对此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公司请求该股东履行出资义务、受让人对此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公司债权人依照本规定第十三条第二款向该股东提起诉讼,同时请求前述受让人对此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该条款明确了瑕疵股权转让后,出让方与受让方对公司所负有的出资责任。其逻辑前提必须是,瑕疵出资情形下公司股权转让合同依然有效,否则,受让方无法取得公司股权,不能成为股东,因而也就不可能对公司出资负有的连带责任。可见,我国司法实践是承认瑕疵出资下的股权转让行为,在满足一般合同成立要件的情形下,只要受让人对股东未履行出资义务知道或应当知道,其股权转让合同有效。

(三)对瑕疵股权合同效力的质疑者多有一理由,即虚假出资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瑕疵股权合同违反了社会公共利益

笔者认为,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尽管瑕疵出资是损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为,但瑕疵出资下股权合同转让行为并不一定扩大对公共利益的损害,因为我国《公司法》规定了出资瑕疵股东的差额填补责任、资本充实责任和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瑕疵担保责任,其中,第28条强调了责任主体为“交付该出资的股东”,第94条强调了“发起人”。可见,股权转让并不代表着出资责任的转移。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十九条增加了受让人作为连带责任人,将会使受让人在受让股权时更谨慎地关注公司的资产状况,形成了对瑕疵出资行为的一种外部监督。

(四)从我国公司登记制度来看,公司登记具有公信力,第三人信赖登记事项而为之法律行为受法律保护

《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25条规定:“依法设立的公司,由公司登记机关发给《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公司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公司成立日期。”可见,公司自登记机关颁发营业执照起取得法人资格,我国《公司法》第33条规定:“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由这一规定可推断,即使股东在交易时并不具有股东资格,只要姓名还登记于公司机关,第三人与之进行的交易受法律保护,其法理依据是公司登记的公信力对善意第三人的保护。同样地,第三人善意信赖瑕疵出资股东的股东资格而与其进行股权交易行为也应得到法律保护。

四、承认瑕疵股权可转让之合理性分析

(一)承认瑕疵股权可转让,是维护交易安全之需要

首先,股权交易,在商事活动中大量存在,如果可以因出资瑕疵而直接否定股权转让合同效力,其直接后果可能会导致许多已经确定的法律关系发生改变,影响交易安全和社会稳定。

其次,否认瑕疵股权可转让会过度增加交易成本,使得股东在股权交易前要深入审查的财产状况。由于登记机关在实践中也难以对公司进行全面的实质的审查,一般受让者显然也不具备这种能力。在本案中,宏大公司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虚假验资报告,更加大了受让者对其审查的难度。

(二)承认瑕疵股权可转让,符合私法自治之原则

民商法贯彻合同原则,只要法无明文规定,应视为合法。在意思表示真实的前提下,由于当事人了解瑕疵出资情况,对瑕疵股权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也具有一定的预期,其自愿承担投资风险的意愿应为法律所尊重,只要赋予善意第三人撤销合同之权利,就不会将其置于不平等的交易地位,防止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损失,因此应认可瑕疵股权为转让合同之合法标的。

五、瑕疵股权合同效力之理论探讨

基于前面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分析,笔者认为,应承认瑕疵股权为合法的合同标的。那么,瑕疵股权转让合同是否就有效了呢?

对于这一问题,理论上有三种学说:1.无效说。认为出资人在认购出资尚未足额缴纳出资的情况下不具有股东资格,不享有股权,在这种情况下其签订股权转让合同因标的不存在而自然无效。④2.有效说。这种观点认为,瑕疵股权出资人与受让人签订的瑕疵股权转让合同是绝对有效的。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瑕疵出资不影响股东资格的取得,因而也不会影响该股东自由转让股权行为的效力;另一方面转让人对受让人是否存在欺诈也不影响瑕疵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⑤3.可撤销说。判断瑕疵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具有股东身份,而在于转让人是否对受让人构成欺诈,其事实上承认了瑕疵股权为合同的合法标的。⑥

筆者认为,无效说忽视了商业活动的现实,不利于维护交易安全,而有效说笼统认为股权转让合同有效,忽视了意思表示真实这一合同成立的一般要件。可撤销说既没有背离现行法律体系,也能适应商事交易的发展,应为我国所采用。

因此,我们应承认瑕疵股权作为合同的合法标的,判断瑕疵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关键在于受让人是否为善意第三人,当受让人了解虚假出资之事实,而自愿接受瑕疵股权,转让合同应为有效;当受让人不了解虚假出资之事实且在交易过程中尽到了一般的注意义务,转让合同为可撤销合同,善意第三人可以根据《合同法》的规定申请法院撤销合同,并请求瑕疵股东履行缔约过失责任。

六、结语

从上文的分析来看,将瑕疵股权转让合同认定为可撤销合同符合我国现行《公司法》、《合同法》的逻辑体系,也能适应商事交易的发展。《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的出台,反映了目前司法实践对瑕疵股权受让人股东身份的认可。因此,在未来《公司法》的修订中,应增加对瑕疵股权合同效力认定的条款,将其认定为可撤销合同,以更好地维护交易安全。

[注释]

①范健、王建文:“公司法”[M],法律出版社2008年9月第二版,第165页。

②(2010)宝民二(商)初字第1240号,该案法官认为,虽然实际出资是股东对公司最重要的义务之一,但是股东未出资或者出资不实,只会导致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并不必然否定其股东资格,换言之,股东未出资或出资不实并不必然影响股权的设立和享有,而且瑕疵股权仍然具有可转让性,亦不必然产生无效的法律后果,应当根据情形的不同分别加以认定。

③由于当事人不具民事行为能力的例子在股权交易中较少存在,而可以通过一般合同法理论解决,故本文的论述皆以当事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为前提。

④潘福仁主编:“股权转让纠纷”[M],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3 页。又参见赵彬、郑艳丽:“有限责任公司瑕疵股权转让纠纷的司法裁判研究”[C],载甘培忠、刘兰芳主编:“新类型公司诉讼疑难问题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5 页。

⑤俞宏雷:“瑕疵出资的股权转让及其民事责任的承担”[C],载“中国民商事审判新问题”[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 345 页。

⑥不少地方高院在实践中持此种观点,如《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关于公司法适用若干疑难问题的理解》第9条第1款规定:出让人未告知受让人准册资本未到位的真实情况,受让人对此也不明知或应知,受让人可以欺诈为由主张合同无效或撤销合同。《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适用公司法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58条规定:当事人仅以转让方未出资、出资不足或抽逃出资为由请求认定股权转让合同无效的,不予支持;订立合同时转让方隐瞒未足额出资或抽逃出资事实的,受让方可以请求撤销合同。

上一篇:“三走”主题团日活动总结下一篇:游玩日记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