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语文上册集体备课讲稿(精选4篇)
时 间:2017年8月29日 教学内容
长春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板块第三课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体会并学习运用课文中的好词句。
2.在与文中人物对话和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联系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的愿望,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内容和动词的用法,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在叙事的过程中真实表达自己的愿望的。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老师小的时候,特别爱吃糖。谁和老师的感受是一样的?你们为什么爱吃糖?
2.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题目,却和甜字相反。齐读课题,说你有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人公对糖的感情有没有发生变化? 3.总结主人公什么时候爱吃糖,什么时候开始就再也不吃糖了。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出声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内容。2.用自己的话,按一定顺序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故事?
四、小结
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够做到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五、作业
1.正确书写要求会写的生字。
2.写会书后词语。
第二课时
一、深入理解,体会情感
1.主人公爱吃糖吗?你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2.你现在看到白糖会和他一样当做“神物”吗?为什么?
3.如果你家里很贵重的物品被你弄坏了,或者妈妈留给其他亲人的难得的食物被你偷吃了,妈妈一般会怎么做?
4.我们看看主人公的妈妈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读一读描写妈妈的话,说说你的体会。
5.作者看到这样的妈妈,他当时会怎么想?怎么做的?
二、总结文章,深入体会
1.学过了这篇课文,大家有什么感受?觉得主人公做得对吗?
2.在你身上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我们从中应该收获些什么?
三、总结
四、作业
搜集关于母爱的名言。
课 题:甘罗 备课人:魏红艳
时 间:2017年9月12日 教学内容
长春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板块第一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甘罗的聪明机智,感受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2.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积累“不慌不忙”“胡言乱语”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能通过表演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体会甘罗的聪明机智。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动做,语言感悟甘罗的聪明机智。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讲授法, 练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了解甘罗这个人吗?甘罗是中国历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年仅十二岁时就已经是秦国的宰相,并且凭着自己的智慧周旋于王侯之间,很受秦王的赏识和重用。是一个才能出众的小神童。同学们,想了解甘罗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甘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中出现了几个人物?(甘罗的爷爷甘茂、甘罗、秦王)
2.围绕着这三个人发生了什么事?(甘茂是秦国的宰相,有一次秦王要吃公鸡下的蛋难为大臣们,甘茂的孙子甘罗听说后想出了个办法,解救了大家。)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4)事情的起因。(5-9)事情的经过。
默读课文,快速圈出本课要学的生字,小组内汇报学习情况,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
三、小结
本文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幽默故事,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甘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地战胜了秦王的故事,表现了甘罗的机智、勇敢。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感受甘罗的聪明、机智、勇敢 1.学习第一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
(1)请学生读5-9自然段。用“——”画出甘罗的动作、语言的句子。
(2)练习读5自然段。
(3)第二天甘罗替爷爷上朝了。他是怎么做的?这里你想对甘罗说点什么?
(4)当秦王看到甘罗后,这一国之君的反应怎样?
请同学们读第6自然段。
(5)秦王听了甘罗的话后有什么反应?(6)甘罗看到秦王哈哈大笑时他心里在想些什么?甘罗又是怎样回答秦王的?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内容。(那公鸡怎么能下蛋呢?)这是个什么句子?说明了什么?
3.给课文编结尾。
二、查找并整理
三、总结
课 题:平分生命 备课人:王萍
时 间:2017年9月26日 教学内容
长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板块第三课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读懂课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感情。
3.通过品读描写男孩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
体会男孩的心情变化,并将体会说出来。
教学方法
情景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生命”。同学们,你们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对“生命”的理解么?
2.板书“平分”。解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都想都想到了哪些问题?
3.这么多的问题怎么办?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3.指名读课文,注意要帮助订正。4.梳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随堂解决一些问题,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下节课深入探讨的问题。
5.小组讨论识字方法。
三、指导书写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一对相依为命的兄妹之间的感人故事,知道了生命的珍贵。
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出声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内容。2.用自己的话,按一定顺序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故事? 3.出示句子:
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是孩子无心的承诺吗?(不、这是——)
出示:这是人类最无私纯真的诺言。什么是诺言?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 你觉得该怎么读好这句话? 自己试着读,指名读,齐读。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从哪里看出男孩的无私、纯真,请大家再用心地读课文,找出你最受感动的一处。
让我们一起来交流。
二、细读课文,领会主题
1.当医生要求男孩抽血时,男孩的犹豫是为什么?
2.抽血时,男孩在想什么? 3.体会平分生命的课文主题
三、总结
男孩的无私、真诚,表现了浓浓的兄妹亲情。他的勇敢,他的牺牲,源自“爱”。有了爱,才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温暖、生命的意义。愿我们在爱中快乐地成长,愿我们的爱永远温暖人间!
四、作业 复述课文
课 题: 长
城 备课人:刘春秀
时 间:2017年10月10日 教学内容
长春版教材四年级第六板块第一课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体会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理解长城为什么被称为世界奇迹。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走近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读文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2.检查预习情况。
三、学生自由读文
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长城的哪些特点? 第一段:远看长城给人整体的印象,概括地介绍了长城。第二段:近看长城、具体地介绍了长城的构造。
第三段:由看到长城而展开的联想。第四段: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五、小结
同学们通过读课文能概括出长城的特点,找出本课的中 心句。
六、作业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一段突出了长城的哪个特点。
2.哪些地方正面描写了长城的长? 3.哪些地方侧面描写了长城的长?并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4.为什么作者要把长城比喻成一条龙呢? 5.完成课后第三题
6.有感情第朗读第一自然节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想这段讲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2.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当你想到这些时你想对古代的劳动人民说些什么?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齐读。谈你的感受。
五、齐读全文。
六、总结
七、作业
课 题:威尼斯的小艇 备课人:魏红艳
时 间:2017年10月24日 教学内容
长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学会10个生字,积累好的词句。
2.了解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领会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3.认识小艇在威尼斯水城的作用,了解威尼斯美丽独特的风情,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描写食物的。
教学难点
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能围绕重点句写一段话。教学方法
读讲结合,以读促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那里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117条水道上,链接这118个小岛。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柏油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船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板书:威尼斯的小艇)
二、自学生字
三、初读课文,根据书后习题自学 1.指名分读课文,其他同学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 ”标出。
2.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意思,想: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文中有何作用?
3.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威尼斯小艇的?
4.讨论分段。(板书:船夫技术好 作用)
四、检查自学效果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2—3自然段,思考:小艇是什么样的?用“~~”标出
2.抓词句,谈体会:小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样子奇特 内部舒适)
(*小艇的样子奇特 *坐在船舱里面感到很舒适。并列的关系)
在一个结构段里,如果讲了几层意思,并且它们同样重要,在总结段意时,就要把它们合并起来,谁来说说这段的意思?
(小艇的样子奇特,坐在船舱里面感到很舒适。)
4.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同学们会发现合并几层意思,并不等于几层意思的相加,需要我们再进行归纳和整理,把多余的词语去掉,这样比较简练了。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船夫驾驶技术特别的好?用()标出。
3.讨论学习:
4.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这段写了什么?
四、自学课文第四段 1.指名读,回忆分段
2.画一画,威尼斯小艇的样子
课 题:群英降马 备课人:王萍
时 间:2017年11月7日 教学内容
长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三课
教学目标
1.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识1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降马人的勇敢。
教学重点
掌握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齐读。你想通过学习,知道些什么知识?
二、初步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词。
三、学习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四、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到正确、流利。
五、总结
六、作业 练习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二、由题目入手,带着问题读书
三、自由读文,探究问题 1.齐读课题 2.出示问题
(1)“群英”都指哪些人?(2)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3)“群英”是怎么“降马”的?
四、个性化阅读,畅谈独特理解 1.交流:“群英”都指哪些人?
2.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第二个问题: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3.从哪些语句中能看出它奔跑迅速? 4.理解
(1)小红马前两次冲进马群捣乱的相关语句。
(2)抓住相关词语谈谈自己的理解(3)指导朗读,体会马奔跑的迅速。5.从哪些语句中能看出它机灵? 6.众牧人是怎样“降马”的?
7.文中哪个自然段是描写韩宝驹降马的? 8.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郭靖是怎样降马的?
9.结合前面众牧人和韩宝驹降马的过程,说说你对郭靖的认识。
五、总结
课
题:登鹳雀楼 备课人:魏红艳
时 间:2017年11月21日 教学内容
长春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板块第一课
教学目标
1.认识二类生字,能根据书中注解理解古诗含义。了解诗人王之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本诗,体会诗人的表达意图,学会自主学习。
3.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含义,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讲授法, 练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二、学习古诗,体会意境 1.教师范读古诗。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从古诗中找出生字自由认读或与学习小组间的同学互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5.学生读古诗。
6.结合挂图,体会意境。
7.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三、朗读古诗,读中悟韵 1.指导学生断句,读出韵味。2.教师范读,播放配乐朗读带。3.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古诗。
4.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景象,背诵古诗。
四、小结
五、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朗诵古诗、背诵古诗。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3.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生字,培养兴趣
1.出示生字卡片:白、日、目、人、入、千。2.读准字音:这些字中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3.记住字形,你会其中的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用形象记忆法记“日”,先让学生认识“日”最早的写法“☉”;熟字记忆法;“日”字加撇就是白,“日”中加横就是“目”,“十”上加撇就是“千”。
4.指导书写: ①弄清笔顺。
②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
③学生书空生字,强化字的笔顺。④学生在写字本上练习描红、书写。
三、尝试背诵古诗
小组评比,看谁是“背诵大王”。
四、总结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
课
题: 荒岛日记 备课人:王萍
时 间:2017年12月5日 教学内容
长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一板块第二篇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学习课文,懂得面对困境要勇敢坚强地生活,用智慧战胜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面对困境要勇敢坚强地生活,用智慧战胜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鲁宾孙漂流记》吗? 2.指名讲一讲鲁宾孙的故事。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就是节选自这里。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找出文章中的生字,生词,小组内解决。3.汇报交流
重点汇报用什么方法学习的生字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生字练习
1.读准要求会认的生字。先拼读,再组词。2.写会要求会写的生字。3.指导书写
四、熟读课文
出声朗读课文,感受深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五、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了字词,解决了预习中遇到的困难,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
对照日记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抓住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心情。
二、指导朗读 请同学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受,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拓展延伸
1.学完这篇课文,你想对鲁宾孙说什么?假如你和他的遭遇一样,你会怎么想?又怎么做? 2.学习这篇课文,你都有哪些收获?
四、总结
这篇课文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鲁滨孙再荒岛战胜种种困难的故事,展现了主人公的聪明才智和坚强的意志。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从中受到了教育和启发。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自己的喜欢的课文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百折不挠”的主题为主线:《天火之迷》向我们介绍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通过精确、细致地观察、研究和实验,揭开了雷暴的秘密;《厄运打不跨垮的信念》是讲清代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他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诺贝尔》则记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了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2.学会本单元31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 15个字也要求会认读,认识一个多音字;
3.理解本单元课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和成语,会运用“不足为奇”等词语造句; 4.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学习课文,感受“百折不挠”的单元主题。
5.学会有序观察看图,了解图意,根据图意展开合理的想象,再编写故事。
三、教学重点:
1.《天火之迷》:重点指导学生复述整篇课文;
2.《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数据的使用的作用,体会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
3.《诺贝尔》: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文析句中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4.《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的教学,应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三个重点句的意义,在品读中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并了解作者前后照应,正反说明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难点:
1.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2.感悟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学习这种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可贵精神。
四、教学策略:
1.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恰当运用电教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宽学生视野,增长自然科学知识。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引领学生感受课文主题和精神;教会学生进行课外资料的收集,使学生做好课内外知识的迁移与吸收。
3.品词析句和品读相结合,重点理解重点词句和段落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通过朗读,感受文章中人物的可贵精神。
4.有序看图弄清图意,展开想象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想象事情的结果,以学习小组形式合作学习,展开讨论,再完整地把故事写下来。5.注重学生日常的读书、写字等正确姿势的培养。
五、教学时间:
19、《天火之迷》: 2课时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课时
21、《诺贝尔》: 2课时
一、单元主题 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二、单元内容 《古诗两首》30《西门豹》31 《女娲补天》32*《夸父追日》
三、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单元的生字,做到正确书写,积累生动的语言。
2、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丰富的想象。
3、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语言训练点
1、体会文章神奇、丰富的想象力
2、练习复述:落实训练项目,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练习语言表达,并鼓励学生创造性的使用语言
五、丛书整合目录《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古朗月行》 《中秋月.七夕》 《杜康造酒》 《秃尾巴老李》 《尧的故事》 《仓颉造字》 《后羿射日》 《奇米恰瓜造日月》
六、课时安排 11课时
七、推荐阅读篇目 儿童版《西游记》
第八单元整合备课
神话传说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课
一、教学目标
1.以单元导言为线索,整体感知教材,阅读4篇课文,读通读顺。
2.小组自学单元生字词。
二、整合篇目课文 29《古诗两首》 30《西门豹》 31《女娲补天》 32*《夸父追日》
三、基本教学流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自读导语,明确本单元学习主题。从单元导语中有什么收获? 2.明确要求,自主学习
自主阅读四篇课文,练习概括出每篇课文写了什么。小组自学单元生字词。3.全班交流,点拨引导 小组学习、汇报识字情况。积累四字词语。
写字:小组交流本单元难写的字,师范写,生练写。读课文重要句段,要求正确、流利。小组检查、交流汇报,教师抽查。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4.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思考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整体识字课
一、教学目标
1.单元整体识记“我会认”的生字。2.单元整体落实“我会写”的生字
二、基本教学流程 1.拿出生字条自主认读
学生自学要求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2.小组合作与检查认读情况,并做好标记
3.反馈检查达标情况
4.课件分类出示生字,根据情况交流识记,对难记得普遍存在问题的字反复强化
5.出示词语认读,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小组合作交流达标情况 6.奖励达标优胜组
第三课时 精读引领课 29古诗两首
一、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二、整合篇目 丛书
《古朗月行》《中秋月.七夕》 或者读本 《嫦娥奔月》
三、整合点 展开丰富想象
四、基本教学流程 1.检查预习,以学定教 初读诗文,检查朗读。2.精讲点拨,随文得法 借助画面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说出整首诗意,想象画面。指导朗读,体会诗歌意境。引导背诵
3.拓展阅读,学法迁移
注意用这种方法学习丛书中的两首古诗。4.巩固延伸,学以致用 汇报:如何学习古诗 第四课时 精读引领课 30西门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极其巧妙之处,并受到尊重科学,为老百姓做好事等品质修养方面的教育。2.能按顺序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复述课文
二、整合篇目 丛书
《杜康造酒》《秃尾巴老李》 或者读本牛郎织女
三、整合点
1.抓住西门豹语言体会其深层含义。2.练习复述:落实训练项目,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四、基本教学流程
1.检查预习,以学定教 检查学生词语是否读正确。
检查学生的重点语句是否朗读通顺。
默读课文,思考: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2.精讲点拨,随文得法
品味三个“闹”朗读句子,结合上下文体会“闹”字的含义
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分角色读课文,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人物品质。3.拓展阅读,学法迁移
朗读《杜康造酒》《秃尾巴老李》
交流文章中人物的语言,从人物语言中体会到什么?
4.巩固延伸,学以致用 读写结合:通过人物对话,表现
第五课时精读引领课
31女娲补天
一、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
2.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引发丰富的想象
二、整合篇目
丛书
《尧的故事》《仓颉造字》或者读本《炎帝创市》
三、整合点
1.抓住动作体会其补天的艰辛。2.展开丰富的想象
四、基本教学流程
1.检查预习,以学定教 检查学生的词语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和质疑。2.精讲点拨,随文得法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重点找出女娲找五彩石和炼五彩石的句子,抓住动词进行体会、品读。总结抓住人物动作描写表达人物品质的方法。、3.拓展阅读,学法迁移 读主题丛书中《尧的故事》《仓颉造字》,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交流从中有什么体会。4.巩固延伸,学以致用 交流神话故事中丰富的想象
第六课时略读整合课
32*夸父追日
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学习,体会古人执着探索的精神和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3.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
二、整合篇目
丛书《后羿射日》《奇米恰瓜造日月》 或者读本《日月潭的传说》
三、整合点
神奇、丰富的想象力
四、基本教学流程1.略读感知,提取信息 古诗引题。
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2.小组互动,释疑解惑
自主读书,感知大意合作读书,感情朗读,感受神话。交流读书收获。
绘图读书:绘制一幅夸父变成大山、手杖变成桃林的图画
第七课时 拓展阅读课
教学目标
1.阅读主题阅读剩下的部分课文。2.体会单元主题:神话、民间故事的传奇
二、整合篇目主题丛书爱在人间5-8单元剩下的部分文章 整合点 展开丰富想象
四、基本教学流程 1.紧扣议题,推荐文章
主题丛书《爱在人间》5-8单元中剩余的部分文章。2.借助读单,群文阅读
自由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并试着作简单的注释 3.互动交流,分享收获
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找学生分享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教师出示“神奇”,学生在交流中体会神奇。4.归纳提升,延伸阅读 学生交流读书中的收获。
选择最喜欢的故事,将给自己的朋友听。
第八课时
拓展阅读课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背诵、积累古诗词。
2.感受诗人借助神话故事表现人间的离情别
二、整合篇目
丛书
《迢迢牵牛星》 《中秋月.七夕》 《鹊桥仙》 《行香子.七夕》
三、整合点欣赏诗词,感受情怀 四基本教学流程
1.紧扣议题,推荐文章 丛书
《迢迢牵牛星》 《中秋月.七夕》 《鹊桥仙》 《行香子.七夕》 2.借助读单,群文阅读
自由阅读以上诗词,借助注释、赏析读懂诗词大意,了解抒发的感情。3.互动交流,分享收获 小组内交流大意,谈感受。
集体交流,教师顺势指导,感受诗人借助神话故事表现人间的离情别恨的方法。
4.归纳提升,延伸阅读
举行诵读、背诵比赛。推荐阅读课外读本上有关文章
第九课时 表达训练课
一教学目标1.介绍自己了解的神话、传说故事。2.在有层次的训练中,让口语交际的内容、自身的语言和思维都有所提升。初步建立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基本教学流程 1.定向观察,搜集素材
阅读表达内容,明确表达任务。归纳交流:表达的关键词。2.方法引领,突破难点
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最想写什么?初步打算怎样写?如何把它写具体?互相帮助提提建议。
全班交流,说说写什么,打算怎样写,互相启发,鼓励其他同学,想他人所未想,写别人所未写的内容。
3.放胆试写,自主修改 试写初稿,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初稿,修改习作。4.赏评习作,完善提高
教师出示班级优秀习作,学生阅读,思考成功在哪里,你从中学习到什么?
随机抽取一篇作文,评议作文有什么成功之处,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回顾习作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
第十课时综合达标课
一教学目标
1.让尽量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基础知识
2.最大限度地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最大限度地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基本教学流程
.单元回顾,激发欲望
检查易错字认读,听写本单元重点词语。交流本单元自己学会了什么,进行知识竞赛。2.全员参与,共享历程
出示本组课文重点段落、丛书中典型段落,先小组内展示,再以竞赛形式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品读重点语句,体会句子在表达中的作用。3.梳理总结,反馈提高
教师出示阅读片段,指导学生阅读。召开班级故事会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有效问题
掌声
一、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女孩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上台演讲,在同学们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在教学第一、第四两个自然段时,让学生了解英子身上发生的变化,为第二课时探究原因,从细节上发现英子的心理变化和性格变化的原因,具体抓住几个句子采用角色互换的形式,从而发现正是同学之间的互相鼓励和互相关爱使英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学会关爱他人。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三、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2、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四、怎样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①第一段让学生自由读,读后说说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②第四自然段内容:指读,读后让学生说说这时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系第一自然段,理解“忧郁”的意思。)③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和第四两个自然段。
④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提出: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呢?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可作为下一阶段学生自主阅读的目标。培养学生边读边疑边悟的能力
五、怎样指导学生细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从此变得乐观开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课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多次写到英子的神态与动作。因此,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英子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故事的内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次成功的实验
一、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讲的是一位教育家来到一所小学进行的一次意外危险时刻的心理测试实验。实验的成功反映了三个学生懂得要团结,要心中有他人的好品质。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边读边想,了解实验过程,领悟文中女孩先人后己的合作精神。
3、要具备先人后己的精神。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1、教学重点:理解这次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懂得要团结,心中要有他人。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知道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四、怎样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②学生再读课文,用笔画出不容易读准、读好的词句,然后反复练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精读感悟①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刚才提出的问题,你有哪些已经解决了?②组织学生交流已经解决的问题。
五、怎样指导学生细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要抓住重点语句,如: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谈自己的看法。通过交流认识到,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小女孩具有舍己为人的精神,关键的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别人的安危;二是三个学生有合作精神。互相配合得很好。
给予树
一、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帮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金吉娅小小的年纪,却能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中可以看到她金子般的心灵。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二是继续学习体会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训练要点,积累语言。
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难点是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本课教学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初读感知,学习生字词。第二课时主要是细读感悟,体会思想感情。在第二课时教学中,以爱为主线,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课前准备①生字词卡片。②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磁带。
三、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① 识“予、圣、诞”等10个生字。会写“予、担、宽”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等20个词语。
②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 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的特点,感受富有爱心给人们带来的真情和快乐。
四、怎样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说一说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给予”?让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指导朗读。(妈妈对孩子的一种给予。生:孩子们相互买礼物;相互的给予;金吉娅买了一个洋娃娃送个一个陌生的女孩。生:金吉娅买了棒棒糖送给妈妈和哥哥姐姐;金吉娅送给我们善良、同情、仁爱和体贴。)
五、怎样指导学生细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直奔中心,感悟金吉娅对女孩的“给予”
1、出示句子:“后来,我看到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他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1)学生自由读。(2)抓住下列词语:从这个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A、援助“援助”是什么意思?“援助中心”是一个怎样的机构?(给别人提供帮助的地方。)想一想,最需要我们援助的人有哪一些?(在大街上乞讨的人需要援助。流浪儿、失学的孩子需要援助。)想一想,课文中需要帮助的小女孩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想象,教师评价)小女孩是多么需要人们的帮助啊!B、一直盼望我们不认识这个小女孩,不知道她长什么样,不知道她家里的情况,也不知道她对什么感兴趣,但是我们现在知道她一直盼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一直盼望”是什么意思?她一直盼望洋娃娃干什么呢?拓展。(晚上,她盼望——;梦中,他盼望——;早晨,他盼望——。(从晚上到早上,从梦中到清醒的时候,小女孩每时每刻都在盼望有一个洋娃娃,这真是——一直盼望。)
好汉查理
一、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这篇略读课文写的是自称好汉的调皮孩子查理,在帮助一个残疾女孩的同时,也得到女孩的理解和尊重,在两个人的互相友好、互相帮助中,查理也改变了自身弱点的故事。查理是一个爱搞恶作剧的孩子,没有人喜欢他。但他的本质并不坏,只是缺少理解和尊重。但别有意味的是,引导查理的是一个残疾小女孩杰西,她对查理没有成见,向他伸出了友爱之手。而查理非常珍视这份友谊,在陪伴杰西的同时,他再也不搞恶作剧,成为了一个好孩子。课文中,查理和杰西两个人物形象真实。查理既调皮又善良,喜欢帮助人,举止言行很有“好汉”的做派;作为残疾人的杰西心态非常健康,她没有自艾自怨,真诚又热情、对生活充满希望,在她的理解、尊重中,查理改正了缺点。
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是理解查理发生变化的原因。
三、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查理发生的变化,感受善良、信任、充满爱心给人带来的快乐。
四、是什么原因使查理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呢?你觉得查理的变化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1、引导学生重点谈谈杰西对查理的影响:杰西热情乐观,虽然残废了,但对生活充满希望,尊重、理解、信任查理,她的友谊像雨露阳光,是查理改正缺点的主要原因。
2、学到这儿,请同学们再来谈谈你对“好汉”的理解,你认为查理是一个真正的好汉吗?假如现在你是这个镇上的人,你会怎么评价查理呢?
3、.练习有感情地读,读中悟情。
五、本课主题如何升化,如何拓展延伸?
1、主题升华:这是一个温暖的爱心故事,爱是什么?爱是查理和杰西朋友之间的帮助和信任,爱给杰西带了快乐,爱让查理成为一个好汉.“赠人玫瑰,手有于香”帮助别人,给予别人快乐,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快乐.2、拓展练习
课后小练笔:镇上的人后来会怎么评价查理呢?请你发挥想象,写出人们对查理的评价。
2.推荐读一读<给,永远比拿愉快>
本单元个性化问题
1、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哪些?
2、《掌声》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有哪些?
3、《一次成功的实验》一课怎样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4、《给予树》一课教学重难点如何定位?
教材分析: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使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有关爱的主题在前几册里已有所涉及,本册教材再次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这组教材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这一篇篇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课文一定会拨动学生爱的心弦,激起仿效的意愿。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将感受爱,体会到爱的力量,并懂得如何去爱。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3~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1课时,“成语故事”1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预设:
1、品尝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部分内容能够背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分析文章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及表现手法。
5、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学情分析及策略建议:
“人间最美是真情”,这句话学生听说过,却未必深刻感受得到。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身体验,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多读、多想、多体会,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明白快乐的真谛。在每课教学的最后,可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延伸开去,联系自己经历过或读过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20 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教学重、难点
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课前准备
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
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
3、课文插页的挂图。第一课时
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
“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师板书课题)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a、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b.师范读(也可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 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
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提示: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
盂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7、小组汇报、交流。
(提示: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来想象烂漫的春天景象,并能用
一小段话描写下来,当场点评。)
8、诵读诗句,体会情感。
a.找出一对近义词(孤——唯),想象:当时李白伫立在岸边,他可能做了些什么? b.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心情。c、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拓展延伸,自主学习
1、出示唐朝王维的《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a、罢:完了;完毕。b.柴扉:柴门。
2、出示自学要求。
a、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该诗。
b.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古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尝试赏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上节课所学的两首古诗。
2、在浩如烟海的诗歌王国里,有关友情的古诗也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又要和同学们一同来学习两首古诗。“内外联动”,扩大“容量”
1、先出示课文中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再出示唐代高适的诗:《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董大:高适友人,生平不详。曛:太阳落山时的余光,这里指昏暗的意思。
2、学生按照上节课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这两首古诗。
3、学生交流、汇报。
(形式自选。可先说第一首,也可先说第二首,更欢迎两首一起说。)a、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述“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境。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故人”与“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故人”一样吗?分别指谁? c.“故人”一词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中的哪个词相似?体会两位诗人与友人别离时的心态一样吗?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自由“选点”,进行“练笔”
1、请学生就这四首古诗做一番赏析,从中品读出友情的珍贵。
2、师出示小练笔要求:
自由选择下列的一道题,进行描述性的练笔。
a、当时李白伫立在黄鹤楼边,目送着好友的船渐渐远去的帆影,请展开合理想象,把李白的神情、动作等描述下来。
b.王维与元二借酒饯行,请想象一下,当时二人会有怎样的表情流露,并会说些什么。c、请用具体、生动的文字,将“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场景描述下来。
3、学生练笔,师课堂巡视。
4、师生点评学生练笔。课堂总结
请学生们尝试用一句话谈谈自己对友情的理解。
作业
板书设计
下(去)
(西)黄鹤楼──扬州
(东)
(湖北省)
送元二使安西
劝更
友情
作业
1、默写《送元二使安西》。
2、修改课堂小练笔。教学反思
搭
石 学习目标
1、认识“谴、惰、俗”等7个生字。会写“洪、暴、猛、涨”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山洪暴发、猛涨、裤子、平稳、平衡、联结、清波荡漾、理所当然、有序、伏下”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教学重、难点
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课前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课文插图,乡亲们协调有序走过搭石的图片。(有条件的可制成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
激趣引入,质疑定标
1、激趣导入
(出示几幅有关桥的图片,或课件展示桥的图景。)
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桥?你们知道桥的作用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搭石》,作者没去赞美雄伟壮丽的大桥,没去描绘古老的桥梁,而想念起家乡小河里那些不起眼的石头,(出示课文插图),这些石头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呢?你们想了解吗?
2、质疑定标。
“搭石”这个词对绝大多数同学一定都感到陌生,看了这个题目,你一定想弄明白一些问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适时引导,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如: a、什么是“搭石”? b.搭石是怎样铺成的? c、人们是怎样过搭石的? d.为什么搭石留给作者这么深的印象? „„
个性自读,自主感知
1、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2、第二遍:试着从课文中寻找同学们提出问题的答案,并提出自己通过努力但没能解决的问题。
3、第三遍,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段并写上旁注,说明为什么喜欢。合作交流,释疑解难
1、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欣赏、评价。
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交流自己的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相互帮助解决。
3、全班交流,反馈。
解决几个问题,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a、什么是“搭石”?
b.作者围绕着搭石描绘了哪几个生活场景? c、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的搭石? 练习
1、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a、自学生字,读准字音,特别注意俗(su)、绰(chuo)、序(xu)的读音。
b.交流识记方法,写字经验。(“涨、衡”左中右结构的布局;“惰”右上角是“左”;“序”里面勿写成“矛”。)c、练习书写生字。
2、抄写本课的词语,给生字表中的生字并扩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检查反馈,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片。
2、听写部分词语。寻美悟情,晶读熏陶
1、寻美,知情。
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把你认为美的句段读给你的同桌同学听,并向他(她)谈谈你的体会。
2、赏美,悟情。
组织学生交流感受到的美。(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受,赏美悟情。)
例一:“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从中体会老人的公益之心。
例二:“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a.
看图,品读这段话,想象那优美动人的画面,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情景。
b.请几个同学上台表演,体会动作的协调有序。c.朗读,读出叠词给人的韵律感。
例三:“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a.“风景”是什么意思? b.作者用文字向我们描绘由搭石引发的一道道风景,如果你是画家或摄影师,你会画下或拍下哪几道风景呢?你能给你的画或照片取个题目吗?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 c、各小组推举代表汇报。
(如:背老人过搭石;相让;流动的画;紧走搭石„„)
例四:“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 a、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b.赞颂了搭石什么精神?联结着乡亲们什么美好的情感? c、文章的结尾表面是赞美搭石的,如果改为以赞美“家乡人”作结的,你准备怎样写?请试写几句。
3、诵美,传情。
a、读一读,把你认为“美”的语段,高声诵读,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b.评一评:指名朗读,让学生在评议中增强语感。
4、创美,抒情。
a、有个作家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其实,你我的生活也处处有美的存在,你发现了吗? b.学生交流平凡事物中的“美”。课后延伸,拓展
选做题:
a、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b.小练笔:把你发现的平凡生活中的美的事情或场景写下来。作业
板书设计
21、搭石
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 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8个,会写“峡、桂、移”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海峡、桂树、移植、台湾、彼岸、袭击余震、满怀、空旷、暂停、同胞、血脉”等12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课前准备
1、收集两岸同胞互相关爱帮助的故事。
2、一张中国地图(或制作课件)。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谈话:《搭石》的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了人间的真情。今天要学习的却是从挽救生命的大事中去赞美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
2、揭题。出示地图(或课件),引导学生理解“台湾海峡”,适当讲解一些两岸现状,突出两岸同胞的亲情。指导写“湾、峡”。整体感知
1、自由读,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时、地、人、事这四要素)
2、从地图上找出“杭州市”和“台湾花莲”,理解“跨越”。
3、思考:“生命桥”在课文中指什么? 自学生字词
1、自学,互教互帮,借助拼音读准确。
2、分类检查读音:a,8个生字词;L其他注音的字词。注意区分:平舌音与翘舌音,如:暂(zan)、髓(sui)、绽(zhan)、辗(zhan);U的拼读:躯(qu)、腥lv);多音字读法:间(jian、jian)。
3、写字指导。9个左右结构的字归一类,以“峡、湾、脉”为重点;2个上下结构的字,以“暂”
为重点;另一个为一类。
4、指名分段试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学习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2、出示重点句,与课文原句对比阅读: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如果不尽快移植骨髓,将面临死亡。
3、讨论:你觉得哪句写得更好?为什么?(师引导从“含苞的花朵„“凋零”“惟有„„才能”等词句理解小钱病情严重,急需救助,体会生命的宝贵。)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原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杭州 —— 血脉亲情 —— 台湾
小钱—— 美好情感—— 年轻人 李博士„„ 作业
1、抄写生字。
2、收集两岸同胞骨肉亲情的故事。
第二课时 情境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谈话:两岸同胞怎样全力抢救小钱的?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2、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
3、4、教师的引导策略:
可以从正面引导,如:
a.面对地震,这位青年躺在病床上,想到的是什么? b.面对余震,李博士和这位青年是怎么做的?(仍沉着地站、仍静静地躺)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做? c、李博士怎样将骨髓带到杭州?
也可以从侧面引导,如:
a、这位青年难道不想念家人是否平安? b.李博士和青年难道不怕余震吗? c、李博士是怎样“奔波”的?(想象“奔波”的情景)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升华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七自然段。
2、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a、小练笔(或口头填空):联系课文内容,用“终于”写(说)一句话。
b.完成练笔(或填空)之后,说说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3、理解结句的含义。(“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a.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b.4人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材料,再向班上汇报,畅谈两岸的血脉亲情。
4、朗读背诵全段。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作文:以小钱的名义,给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李博士写一封感谢信,表达你对李博士和那位青年的感激之情,表达两岸骨肉的血脉亲情。板书设计
21、搭石
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
教学反思
23* 卡罗纳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们对卡罗纳的关爱之情。
2、了解人们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并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
3、能在这篇课文的引领下,自觉阅读《爱的教育》,接受爱的教育。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们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并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 课前准备
1、课文插页的挂图。
2、写有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小黑板或幻灯片。教学过程
推介新书,揭示课题
导语:同学们,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永恒的,令人百读不厌。今天,老师特地带来了一本书,该书曾在19世纪轰动了意大利文坛,并且先后被译成了许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你们想知道这书叫什么名字吗?《爱的教育》真的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吗?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里边的一篇故事(板书课题)。初步阅读,读通课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比较长的句子,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出示小黑板,读准9个词语。(遭到不幸、怜悯、屏息凝神、俯下身来、千叮咛万嘱咐、号啕大哭、目不转睛、端详、恍然大悟)
3、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出现的问题,同学互相帮助纠正。
4、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提纲导读,感悟理解
1、出示“导读提纲”,学生自读课文。
a、当知道卡罗纳所遭遇的不幸时,老师是怎么做的? b.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是万分伤心的? c、“我”和同学们是怎样传达对卡罗纳的关爱的? d.当“我”跑过来扑进母亲的怀抱时,她为什么把“我”推开了?“目不转睛”是什么意思?
你从母亲的“目不转睛”里读懂了什么?“我”恍然大悟了什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2、学生读读、画画、议议。
3、提供范例,指导交流。(以第2个问题为例)小黑板出示三个句子,理解卡罗纳的伤心。
a、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脚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b.他的脑海里一下子闪现出往日的情景。那时候,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
c、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起来。
4、学生交流。(要求: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评议。)欣赏评价,延伸教育
1、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以不同的方式传递一种相同的关爱,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去宽慰卡罗纳呢?
2、你对卡罗纳身边的人们是怎么看的,请选择一个作一番评价。
3、师小结: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她能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她能融化一颗冰冷的心,我们相信,卡罗纳在这么多爱的笼罩下,心头的悲伤会渐渐消褪的。爱,让人间充满温馨。同学们,让我们有空多读读《爱的教育》D巴,她将提升我们每个人爱的浓度。布置作业
1、积累9个词语。
2、摘抄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3、谈谈自己对本课课题的理解,这个标题好吗?若不好,你能给它换一个更好的课题吗?并用文字将自己的想法记述下来。板书设计
23、卡罗纳
语言
动作
神情
老师的爱
痛失母爱
得到
同学的爱(我)
长辈的爱
教学反思
24* 给予是快乐的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男孩的心愿,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男孩的心愿,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意思。课前准备
1、词语卡片。
2、收集有关“无私奉献,爱心无价”的故事或成语。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愿望,都可以体现对别人的爱。我们今天要认识一位小男孩,他对腿有残疾的弟弟百般关怀,令人感动。(板书课题)
2、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 出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查查字典或借助注音。
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学习小组,按段落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不好的地方。
3、反复读读以下词语:
圣诞礼物
饶有兴趣
闪亮
羡慕
宽裕
惊叹
不由自主
显然
神气
湿润
喜悦
4、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精读课文,探究情感
1、自由读课文,想想你对课文哪部分内容特别感兴趣,或感受特别深刻,在书上作些批注。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a、小男孩喜欢保罗的圣诞礼物吗?从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b.保罗的想法一错再错,你能说说他的两次错分别是错在哪里吗? c、小男孩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句子感受到的?表达了小男孩怎样的思想感情?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提问:你怎么理解“给予真是令人快乐的”?请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
拓展阅读,感悟主题
1、轻声朗读《给,永远比拿愉快》,说说短文讲了什么事?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理解。
3、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无私奉献,爱心无价”的故事或格言名句。作业
1.<100分>24的作业
2.抄生字词 板书设计
24、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
小男孩
惊讶
不是希望„„而是希望„„
又错了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六 学习目标
1、感受人间真情,倡导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分角色对话,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学习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鼓励学生善于运用和总结各种方法学习词语。
3、熟读、背诵有关“乐施好善”美德的名言,积累语言。
4、了解“杏林春满”的成语故事和用法。
5、看图作文,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写清楚事情经过;表达真情实感;学习修改习作。课前准备
1、收集或拍摄学生有关的生活情境。
2、收集学生习作常见的错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再现课文情境,模拟对话
1、假如有一天,小钱跟那位台湾青年相遇,他们会说什么呢? a、分角色模拟对话。
b.指名上台对话,引导评议。
2、假如你是卡罗纳的同学,你想怎么安慰他?(方法同上)
3、师小结:生活不可能总是那么一帆刚匝的,难免会碰到困难、烦恼的事,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与安慰;别人碰到了困难,送去一句安慰的话,伸出援助之手,是多么温暖人心呀!模拟生活情境,引导交际
1、课前收集或拍摄学生有关的生活情境,如:
(情景1):下午放学回家,我发现钥匙忘记带出来,只好坐在家门口等,可爸爸、妈妈今天偏偏迟迟不回家。这时,邻居的阿姨回来„„
(情景2):放学了,天气突变,狂风骤雨,我站在校门内的大厅里,冷得瑟瑟发抖,焦急地望着天。这时,爸爸顶着风,冒着雨为我送来了雨伞和外套„„(情景3):下课了,同学们都跑出去玩,只有莉莉坐在位子上,趴在书桌上,闷闷不乐。原来这次语文单元测试,她考得极不理想,正难过呢!(情景4):我和同学约好一起去踢足球,兴高采烈走在路上,住同一条街的张婆婆双手提着菜呀、肉、鱼,远远走来,走一步,歇一步,十分艰难„„
2、四人小组合作:两个同学配合选择其中一个情境进行口语交际,另外两个认真听,听后进行评议。
3、派代表上台进行口语交际,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当好评委。
4、小结:平时我们肯定碰到过不少类似的事情,现在我们进入“心灵沟通室”,也来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心灵沟通,感受真情
课件出示:“心灵沟通室”字样,播放轻音乐。
1、四人小组介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
2、分角色模拟对话,其他两个当听众进行评议。
3、在同学老师中自由选择交谈对象,向他(她)表示感谢或安慰,倾诉情感。
4、指名表演对话情景。
小结: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让我们学会感谢,感谢我们的亲人,感谢关心、帮助过我们的人;让我们学会关心,多一些安慰和奉献。
第二、三课时
习作指导、讲评 指导看图写文
观察画面,整体感知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图上画着谁和谁?她们在干什么?她们也许是什么关系?
2、读提示,理解题目的含义。
“胜”是什么意思?
“胜似亲人”说明了什么? 合理想象,丰富画面
1、想象老奶奶与小姑娘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2、引导根据周围的景物进行推想。(木盆子、脸盆、衣服、被单)
3、引导进一步思考:她为什么要为老奶奶洗衣物?
4、老奶奶的亲人呢?小姑娘平时是怎么做的?
5、想象画面上的人物会讲些什么,想些什么,让画面上的人物活起来。仔细观察,捕捉细节
1、引导观察她们的服饰各有什么特点?想想这反映了什么?(苗汉亲如一家)
2、引导仔细观察图上老奶奶、小姑娘的动作、神态,想象她们的内心活动。
3、指导写细节抒真情:把老奶奶的表现,小姑娘的表现用一段话表达出来,体现“亲”字。
试写片段,评议修改
1、学生动笔写片段,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2、现场点评该片段:可选择学生写的几个片段进行点评,也可用老师写的“下水文”进行点评。
(片段1)小姑娘晾好衣服了,老奶奶走过来,一把把她紧紧地搂在怀里,感激地说:“孩子,谢谢你,谢谢你!”小姑娘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片段2):小姑娘晾好衣服了,湿漉漉的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这时,老奶奶扶着墙壁颤巍巍地从里屋走了出来,望着架子上的衣服,眼角有些湿润了。她抬起手,用袖口擦了擦眼角,一把将小姑娘搂在怀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像一朵盛开的菊花。她枯瘦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姑娘油亮的秀发,又爱抚地拍拍,满是皱纹的脸紧紧地贴着姑娘白嫩、红润的脸蛋。小姑娘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嘴巴抿着,双手不自在地绞着围裙。老奶奶一个劲地说:“孩子,总是让你忙着,奶奶真过意不去!谢谢你,谢谢你!”小姑娘的两颊飞起了红云,洋溢着快乐的笑意。(这两段话的赏评重在指导学生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写具体。)指导写自己身边的事 明确要求,口头交流
1、读作文提示,明确要求。
2、四人小组交流藏在心中的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小组振代表发言,组织评议。
评议要点:a.是否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
b.是否把重点部分说具体。
c.是否能表达自己的感受,或对这件事的看法。范文引路,学习表达
1、提供片段供学生赏评,学习表达情感的方法。如:
(片段):我望着阿姨,明亮的眼睛,白皙的面庞,这是一张善良的面孔。我又一次望了望窗外,白皑皑的雪仍铺天盖地地下着,凛冽的西北风仍呼呼地刮着,而我却一点也不感到冷。我想,这苹果可能是阿姨给自己的孩子买的。我感到这苹果虽很常见,这时却凝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冬天是寒冷的,而我却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2、引导学生赏析,初步理解表达感受的多种手法:直接抒发,借景色描写抒发,对比衬托„„习作与修改
1、学生起草初稿,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2、把习作读给同学或家长听,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习作讲评
我是小小鉴赏家
教师推荐几个写得较精彩的片段供学生欣赏。我是啄木鸟医生
1、出示学生习作中的典型病例。
2、引导诊断“病因”,并进行修改。a.图意是否抓得准;
b.语言是否符合人物身份;
c、小女孩心理活动与她的所作所为是否相吻合; d.在语文文字的表述上是否恰当。
3、个人自诊或互诊:学生自己评析、修改自己的作文,或找要好的同学交换互评、互改。
(也可提供表格引导评改)妙语连珠 妙手回春 最满意的片段(最妙的细节描写)(最羌的情感抒发)自我欣赏 最不满意的句段(最不具体的描写)(不通顺的句子)(最平淡的情感表达)修
改
后 理
由
修改誊写,习作展览
将修改誊写后的习作张贴在班级的习作园地中。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读小林和小东的发现。看看他们有什么发现。
a、学生读对话,谈谈“小林”和“小东”的发现。b.他们的读书方法给我们什么启发。
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善于使用工具书;懂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谈体会。
a、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你也可能有过类似的体会或经验,或还有其他理解词语的方法,请你回忆一下,举个例子与同学交流交流。b.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c、班级交流。
3、小结: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借助同学们的经验,如: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情景等方法,只要我们肯动脑,善于总结,就能自己排除“词语”障碍的。日积月累
1、激情导人。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向来以助人为乐,乐善好施为高尚美德,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警句,劝勉世人做个善良的有道德的人。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练读名言。
a.学生练读,及时正音。
b.尝试理解:学生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c、学生质疑,组织解疑。
3、背诵名言。
4、励学导行。
a.尝试运用:老师描述情景,让学生选用这些名言加以运用。
b.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毛笔或钢笔写下来,或制作一张贺卡,送给朋友共勉。
5、扩充积累。
摘抄、背诵颂扬高尚情操的其他名言。成语故事(杏林春满)
1、了解内容,明白含义
a、学生自由读“杏林春满”,了解故事主要内容。b.交流阅读收获:“杏林春满”这个成语是怎样来的? c、“杏林春满”用来说明什么?
2、联系生活,畅谈启发。
a、从这个故事,你体会到什么? b.你知道哪些医生称得上“杏林春满”?能说说他们的事迹吗?(如:李时珍、林巧稚、抗击“非典”的医生„„)
3、激发动机,练讲故事。
这样有意义的故事,好多比你们小的同学还没听过,说不定,你们的爸爸、妈妈也还没听过,请你们回去讲给他们听听并告诉他们这个成语的含义。
4、课后延伸,积累成语。
读更多的成语故事,井把读过的成语摘抄下来。作业
【四年语文上册集体备课讲稿】推荐阅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备课教案07-20
五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组工作计划03-22
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组教学计划12-05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组单元备课10-21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11-21
《语文园地二》课文解析 备课资料(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2-06
语文组集体备课计划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