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故乡的初中生作文:故乡(精选15篇)
走进那又阴又潮的二层楼房,走廊的墙坑坑洼洼的,甚至连楼梯都有缺失。每一次回家,都有一些熟悉的声音……这些声音哪一个不代表故乡的熟悉和亲切?
清晨,我打着哈欠爬下床。我本来还在梦中,可以睡到自然醒。可没有一次不是被奶奶“滋啦啦”的炒菜声,电视咿咿呀呀的说话声,还有妈妈和婶婶的聊天声给叫醒的。突然,感觉一个“小肉包”砸在我的身上,抬头一看,原来是妹妹啊!她忙着对我说:“今天我妈带咱们去给小狗打针!然后去照相,怎么?你不去呀!”我的脑子悠悠忽忽的,随口说:“去,去呀!”我跑去卫生间,有人喊话说:“没看见灯开着呀!一边等着去!”随后,婶婶从身后路过,说:“你叔叔刚进去,恐怕得等一会了!”然后她就一头冲进房间。这时,房间里又有了一种“哇呱哇呱”的哭声,也不知是怎么回事……这一早上,我从各种各样的声音中渡过。
这些声音听起来,也许你会认为是嗓音,也许是平常音,也许……可在我心目中,它们是一种音乐。是独特的音乐,是只有故乡的那座小房子才能发出的音乐。对我来说,那是一家人欢聚在一起幸福的音乐。
一、教师缺失学情视角所存在的问题
(一) 课前缺少学情分析, 忽视学生学习起点在备课的过程中, 大部分教师往往将自身解读, 结合教参, 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对文本难易点进行把握, 从而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及目标。而这种备课方式更多是一种经验主义, 因为文本自始至终都由相同的文字构成, 但不同的学生对于任何一次阅读教学来说都是陌生的。用固定的教学内容去面对动态的教学对象, 结果可想而知。因此, 课前缺少学情分析, 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没有针对性, 从而导致学生与教学内容缺乏必要的关联性, 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 使学生学习需求在课堂中得不到满足。就像有些学生评价语文阅读课:“老师讲的我全都懂, 我想知道的老师却没讲。”这样的师生课堂错层现象, 可谓屡见不鲜。
(二) 课中缺少教学调控, 忽视学生学习状态
学者龚启昌曾说:“一般教师们共同的缺点, 总是把学生看作和自己一样, 把自己所喜欢的教学生, 自己懂的认为学生也一定可以懂, 这在教学上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而这种错误使得教师在阅读课堂行进的过程中, 不能认真去倾听发现学生产生的疑难与困惑, 仍然一厢情愿地依据既定的教学设计推进, 却无法根据动态的学情来进行教学调控。缺少这样的教学调控, 阅读课堂只会剩下教师唯“教”独尊的身影, 学生却因为课堂缺乏“学”的活动而无法满足自身的学习需要。而学习需要的满足程度是学生学习状态关注点建立的重要基础, 只有满足学习需要, 才会呈现出较好的课堂学习状态, 反之则不然。因此, 教师如果只站在自身立场来进行阅读教学, 忽视学生学习状态, 不管懂与不懂, 不管学习需求, 都一股脑儿教下去, 那么在课堂中学生真正的学习是不会发生的, 这是造成阅读教学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
(三) 课后缺少教学评估, 忽视学生学习结果
如今学生课后的语文作业往往是教师利用现成的教辅作业本, 进行一课一练, 其中练习的形式也多与统测试卷、中考试卷的题型相似。因此, 很多时候学生在作业本中所做的内容和教师在课堂中所讲授的关联性并不大。作业的本质就是课后的教学评估, 它通过教师设计的一定内容来检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理解、掌握新知的程度。缺少与课堂内容相配套的作业, 其实就是缺少了教学评估, 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结果。长此以往, 一方面学生则会反向作用于课堂, 既然你老师的课堂内容都不是课后作业重点, 那我们又何必还要上课认真听讲, 学生自然而然就会疏远课堂。另一方面, 教师也无法在批阅作业的过程中及时获得学生学习结果的情况以发现自身课堂存在的问题, 进而及时进行课堂教学的改进。
二、基于学情视角的阅读教学循环圈的构建过程
循环圈是指事物在环形轨迹中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而所谓基于学情视角的语文阅读教学循环圈, 就是指教师基于学生在学习起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三方面的学情, 使阅读教学的课前设计、课中教学、课后评价这三个教学步骤彼此联系、环环相扣、循环推进。
(一) 了解分析学情, 明确学习起点, 制定教学目标
1.依据文本特质, 设计学情问卷
课前, 笔者依据《故乡》小说文本的特质, 设计学情问卷。问卷的内容如下: (1) 读完这篇小说, 依据小说三要素, 你认为这篇小说的重点是什么? (2) 你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3) 读完这篇小说, 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4) 在阅读这篇小说的过程中, 你有哪些疑惑需要教师帮助, 请陈述。
之所以在设计学情调查问卷时要依据文本特质, 是因为文体往往折射出作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其他社会历史、文化精神等。一个作家选择哪种文体来进行表达, 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而他所要表达的重点其实已经通过文体特质得以显现。《故乡》作为一篇小说, 那么我们就应该把握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以及小说背后的写作意图。否则, 无视文本文体的教学, 就会使散文没有散文的情思, 小说没有小说的内涵, 诗歌没有诗歌的意境, 阅读教学很可能千篇一律。
2.分析把握学情, 明确学习起点
经过对学情问卷的梳理分析, 结果如下:
全班89.7%的学生认为这篇小说的重点是其中的人物。
学生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最感兴趣的共同点有两点: (1)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相比, 变化如此之大。 (占34%) (2) 中年闰土再见“我”时, 为何脸上露出欢喜而凄凉的神情, 却不做声? (占32%)
全班74%的学生认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学生提出的主要共性疑惑: (1) 最后的一句话该如何去理解? (占48%) (2) 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指的是什么? (占32%) (3) 小说中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样的? (占25%)
学情问卷的结果已经给出学生明确的学习起点: (1) 学生认为这篇小说所要表达的是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想深究造成这一原因的社会背景。 (2) 学生认为这篇小说着重展现的是人物, 其中闰土前后的变化、与“我”之间的隔阂是重中之重, 但不清楚造成闰土这种变化的原因。 (3) 对于能否理解小说最后一段话将对整篇小说的理解起到关键作用。
学习起点的明确, 为之后教师进行教学内容和目标的确定提供了事实依据, 它不是一种经验主义的假想预设, 是实实在在建立在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之上, 让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3.根据学习起点, 制定教学目标
在明确学生的学习起点后, 笔者制定与之相应的教学目标, 与以前教《故乡》时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对比。
比较这两个教学目标后就发现, 后者的教学目标有了明显的聚焦和针对性, 目标产生的认知逻辑清晰。因此, 在经过学情分析后, 教学就清楚知道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需求, 这颠覆了以往我们假象的教学目标, 同一个教学设计不再是任何学生身上皆可套用的万金油。
(二) 关注课堂学情, 积极调控推进, 改善学习状态
依据课前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后, 教师在课堂中仍然不可忽视学生动态的学情, 因为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教学行为所产生的新问题。其实这些问题是源于之前基于学情的课堂设计, 仍然与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存在着距离。并且这种课堂学情往往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 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效益。所以教师必须要根据课堂过程中的真实学情, 进行积极调控, 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
1.对话诊断学情, 提供弹性途径
在课堂行进的过程中, 我们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 使学生能够自由地进行表达, 这样才能在师生对话中显露出学生的理解与需求。然后教师通过对学情的及时捕捉、诊断, 为学生提供弹性可变的教学途径。
如在分析品读小说通过对比写法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教学环节中, 教学设计是从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人物描写来分析闰土前后的差异。然而, 在分析外貌描写时, 笔者就明显感觉学生兴趣不大, 有学生认为这样的分析没有什么难度, 小学已经学过《少年闰土》, 那时老师就已经讲解得很透彻。于是笔者让学生从这几种人物描写中选择一个角度更进一步进行精读赏析, 大部分学生选择了语言角度。而这与课前的学情也不谋而合, 学生提问中有两个问题就是围绕语言角度的: (1) 为什么见到闰土的时候, “我”很多话却说不出来? (占27%) (2) 为什么少年闰土对“我”有那么多话要说, 长大后就没有了? (占14%) 之后笔者的阅读教学就以12-33、55-76自然段中多处的省略号作为突破口, 让学生读出了其中的语言留白, 人物说话的速度、表情和内心活动, 人物前后性格变化等诸多信息。并且通过学生朗读模仿人物语言来进一步强化, 使其强烈地体会到闰土前后的巨大差异。
2.捕捉兴趣需求, 拓展探究空间
有时学生在课堂中的兴趣点, 往往就是课堂的生长点, 它一方面构成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另一方面构成了学生可能获得的知识能力的发展。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捕捉利用学生兴趣这一学情, 帮助其拓展探究空间, 提供发展平台, 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如在探究造成闰土前后变化的原因时, 笔者预设是将小说的社会背景作为阅读背景资料在PPT上直接呈现, 只以了解为目的。然而在发言中, 有好几个学生对小说中“多子, 饥荒, 苛税, 兵, 匪, 官, 绅, 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的“多子”很感兴趣, 疑惑既然生活如此穷困, 闰土为何还要生那么多的孩子。于是笔者顺水推舟, 将问题反抛给学生, 这激起他们不小的兴趣。随后学生从小说最后成文的日期, 文中的环境描写, 一些人物从“我”家拿走的物件对“多子”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对小说的社会背景进行了推断, 认为小说描写的是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生活画卷。而这与之前准备出示的背景资料相差无几, 但这是学生通过自身学习而获得的, 价值要远高于之前的简单出示。
上述教学过程中猝不及防的变奏曲, 虽打破了原有的课堂进程, 但作为教师不能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对其视而不见;而应该关注和把握这种稍纵即逝的真实学情, 通过因势利导的课堂调控, 激发阅读兴趣, 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三) 重视作业设计, 检测学习结果, 建立有效关联在结束课堂教学后, 笔者对于作业内容的设计围绕课堂存在的重难点来进行, 以此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检测, 为教学查漏补缺, 同时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厘清学习起点。
在结束《故乡》第一课时的学习后, 除巩固字词基础知识外, 笔者还设计了两项作业内容: (1) 阅读小说39-52自然段, 着重从语言描写的角度分析杨二嫂这一人物的性格。 (2) 结合第一课时内容, 请你谈谈对“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这句话的理解。这两项作业内容的设计, 前者的意图旨在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课中通过语言描写来分析闰土性格的教学内容, 并能对杨二嫂这一人物分析进行能力迁移;后者的意图是想在第二课时解决学生之前对小说结尾的阅读疑惑, 所以需要了解他们在第一课时后对小说结尾的理解程度, 明确第二课时的学习起点。
通过对作业的批阅, 笔者了解到班里大部分学生对闰土的语言描写分析掌握情况良好, 能够迁移进而读出杨二嫂这一人物性格中“势利贪财”的一面, 还能较为细致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然而对于小说结尾的理解, 大多数学生主要集中依托小说的写作背景, 对“路”内涵进行解读, 不能抓住关键词“希望”去理解, 与理解作者本意还存在着一些距离。
在分析作业中学生反映出来的学情后, 第二课时的教学, 笔者针对学生如何来理解小说结尾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 结合课文的导读文字, 请思考结尾的“希望”是对于什么来说的? (2) “希望”和“路”之间是什么关系? (3) 在作者眼中, 实现心中的“希望”究竟是“有”还是“无”?经过这一系列的提问和阅读课文导读, 学生明白了结尾中的“希望”是对“理想的故乡”来说的, 同时也明确“希望”与“路”之间是类比的关系, “路”本身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含义, 就是指希望之意。至于理解“希望”的“有无”, 笔者引导学生阅读体会87自然段中“我想到希望, 忽然害怕起来了”和结尾段中“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两处文字中作者心理的对比, 从而理解作者认为只要心存希望并去奋斗就有希望, 如果内心放弃则希望渺茫。这样, 阅读教学解决了学生这一阅读疑惑, 其对小说结尾段的理解就较为全面而准确。
因此, 在课后教师必须设计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作业内容, 因为只有重视对课后学情的掌握和分析, 教师才能及时对之前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 并且在之后的课堂中结合作业中的学情开展教学, 从而形成循环。
三、研究的成效与思考
(一) 聚焦学生学习, 促进阅读教学走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基于学情的阅读教学, 教师不仅从原来研究教材入手, 到如今更聚焦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需求,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思考影响学生阅读学习有效性的各种因素。课前的学情分析、课中的适时调控等一系列教学行为与环节, 无不凸显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切以学情为基础、学生为主导、学习为核心, 避免之前阅读教学只见教师不见学生的状况, 学生在课堂中进入真实的阅读和真正的学习, 使“学”成为课堂中的一种自发状态, 从而有力提升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 重视作业设计, 促进阅读教学与学习结果的融合教师通过作业的设计和评估, 与学生在课后形成深度对话与交流, 真正了解在阅读教学之后他们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掌握状况, 了解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教学实施的适切性, 从而有利于教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改进教学。同时, 这也是教师进行新一轮课前学情分析的依据, 从而实现教学与评价的相互融合。因此, 避免了学生作业因充斥大量无针对性的内容而带来的低效无效, 既大大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 又让教师能结合连续性的学习过程来观察分析学生的学习, 以此来构建一个可以循序向前的持续过程。
(三) 注重个体差异, 促进学生共性学情与个体学情的结合
现阶段研究, 循环圈中的教学环节是建立在共性学情分析的基础上, 使个别学生提出的非常有价值的、个性化问题在教学中容易被忽视, 这对于阅读教学不得不说是一种资源流失。因此, 如何在重视共性学情分析的基础上, 也能顾此及彼, 注重个体差异, 使共性学情与个体学情更好的结合是笔者思考和深入的一个方向。笔者的想法是将共性学情中的学习需求设计成为阅读教学的一条主线, 在课堂中贯穿始终, 起到“以一问抵多问”的作用;然后在这一主问题链的分支上, 让个性学情建立起与之相关的联系, 从而主次问题形成共振, 层层推进深入, 真正做到阅读教学对个体阅读体验的尊重。
(四) 细化学情分析, 促进教师对学情解读利用能力的提升
现阶段研究的学情分析主要是根据文本体例, 通过对学生阅读初感和阅读疑惑梳理得来的, 因而获得的学情内容还不够全面, 因为笔者缺乏更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学情关注内容和一些学情分析的科学方法。接下来, 笔者想从下表中的这些内容角度更进一步细化学情分析, 从而促进教师对学情解读利用能力的提升, 使学情的利用更细致更全面。
摘要:要解决现今阅读教学的低效问题, 就必须要求语文教师具有学情视角, 使学情分析与教学过程从割裂状态走向相互融合。通过《故乡》一课的教学案例, 从课前、课中、课后来聚焦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等方面的学情, 阐述基于学情视角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循环圈的构建, 旨在为语文教师提升阅读教学效益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和思考。
当你打开门时,你会被一股强劲而新鲜的气流所抵抗。空气中有乡村特有的清香。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片辽阔的花海,阳光中绽放着笑脸。轻轻摘下一朵盛开的樱花。这樱花让我觉得春天来的第一个地方一定是这花海。不然他们怎么会这么妖娆优雅?
这里是最阳光的地方,伴随着阳光,孤独渐渐沉淀在我微笑的眼中。城市里没有高楼大厦,阳光就毫不犹豫地停留在这片土地上,亲吻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物,包括这里的每一栋建筑。
这里也有大群大树,没有大兴安岭那么茂盛,但足以带来一片绿荫。当我走进山林时,每一根树枝都伸向天空,吸收阳光。郁郁葱葱的树木遮住了阳光,阳光只能通过树叶上的小缝隙射进森林。风一吹,立刻洒下一大块细碎的阳光。
短发在阳光下狂跳,被太阳染成淡金色,河水反射着阳光里的每一丝光彩。
快步走到小桥边,古老的青石板上,布满了老人的脚印,桥边茂盛的杂草。桥下是一条银带般的小溪。它在阳光下心满意足地笑着,卷起袖子,拍打着清澈明亮的湍急的溪流。虽然和长江黄河比起来是那么的苍茫,却没有流露出一丝不甘,却依然带着希望活着。
那是一年级的一个大课间,我看见一辆大医用车上走下来许多医生,我一下子明白了,医生要给我们体检打预防针。我顿时乱了套,急忙跑回教室,把这件八卦新闻告诉了全班同学。我刚刚宣布完,老师就来到教室下达旨意:“今天第三节课,我们要打预防针,大家有秩序地去卫生室!”果然不出我所料,要打预防针!可是,我一向害怕打针,我的心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到了卫生室,我看见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正在给别班的学生打预防针,我看见被太阳照得亮亮的针头挤出几滴药水,一下子扎进人的皮肤,想着这可怕的针头,即使没有扎进去也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轮到我们班了,我的心更加紧张起来,看着别人打针,针头扎进别人的皮肤,我却感觉针头已经扎入了我的心里。以往的时间非常漫长,可是现在我却感觉时间正快速地从我耳朵旁闪过。还有一个就轮到我了,我的心砰砰地跳着。轮到我了,我心想:我豁出去了!我把胳膊伸出来,闭上了眼。“咦!医生动手了吗?怎么不太疼呢?就像羽毛尖在胳膊上拂了一下!”医生阿姨看见我还在那愣着,摸摸我的头说:“小伙子,打预防针可以防御敌人,保护我们的身体!不要害怕打针。今天你表现得很勇敢!”
汽车奔驰在笔直的马路上,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真是心花怒放啊!都期待着快点去到那神秘而陌生的故乡里呢。
欣赏着美丽的景色,我们到了一站——蜡像馆。蜡像栩栩如生,真看不出拿了有破绽,真是巧夺天工啊!再配上了柔和的音乐,更是生动形象了,真是如虎添翼啊!让我们都赞叹不已呢!呵呵!
欣赏完蜡像后,我们来到了故乡街。这是一个热闹的地方,一草一木都散发着古朴的气息,不由得让人想起古代人民的生活哦!
绕过故乡街,我们看了一段精彩的表演哦!我印象最深的是玩呼啦圈,一个人把呼啦圈弄成一个球,煞那间呼啦圈变成了一双翅膀,那人也像变成了一只在空中无忧无虑飞翔着的小蜻蜓。
看完了表演,我们就吃中午饭啦!我们边说边吃,笑声不绝于耳。饭后,我们拍了一张大合照哦!
“茄子——”
嘻嘻!同学们一张张笑面停留在那一瞬间了!看,大家多欢喜啊!
下午我们去了游乐场,那里有飞椅、旋转木马、音乐船、转转杯······不论哪一样游戏,都有不同的吸引人的地方哦!只要你坐上飞椅,一声声尖叫肯定少不了了,当然了,笑容也是有的呢!那音乐船更好玩了,时快时慢,刺激极了。一开始,音乐就会响起。你想想啊,坐在船上,听着美妙的音乐,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你就像做了一场美梦!转转杯呀,会转到你头晕眼花,但是也有不少乐趣呢!还有水上竞技、陆上竞技呢······
关键词:革命,利益,权力
初次拜读刘震云的作品,选取了他的第一部长篇《故乡天下黄花》。书的扉页写着“此书献给我的外祖母”,如果说这真是献给他外祖母的一部作品,那我觉得刘震云确实来势凶猛而且来者不善。
《故乡天下黄花》总结起来应该是一部由从民国初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文革”这四个阶段串成的马村地方志,更是一部乡村的苦难历程史。整整六十年里一个村庄的巨变、两个家族的命运将整个小说串成了一条长长的线。作者朴实慵懒又捎带戏谑嘲讽地讲述着关于那里的人和事,物和景,仿佛置身之外,实是以冷静的思考来审视着这几个时代,没有给出现成的哲理或是说教,而是留下了空地给读者培育自己的想法,也即留白。
我试图寻找过这段纷繁复杂的故事的主线,以便理清小说脉络。发觉哪一个也无法完全串联起整个故事架构。也许这篇小说的架构本不是如串糖葫芦般直线型串联,应该是鱼骨般联接,即有一个主线从头至尾,周遭又有无数分线撑起了整个故事。而那根鱼的主骨,便是利益的斗争。
利益是什么?它从何而来?最后又到了哪里去?在利益的熏陶中人类开始进行了各种生活活动去表达这种企图占有利益的欲望,而在一只无形的手面前,利益的一时占有有时会得到小小的满足但最后还是把人类自行毁灭掉了,而这只无形的手就是刘震云。是他亲手设计了这个村子,他设置了这些人物,而那只无形的手在有形的文字背后让我感觉到毛骨悚然,利益喷薄在字里行间,弥漫在书里书外,萦绕在心头眉间,毛骨悚然之后不得不庆幸这只是小说。
然而这一切并非全部虚幻,真实人物或许就存在于书本以外,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好人坏人之分,有的只是不同的立场,不同的利益。在村民们天生而自然的占有欲面前,一切包装都显得那么滑稽,一切语言一切行动都只是在为了这样一种原始的欲望服务。同为地主阶级的孙李因村长利益之争结仇结怨,同为贫民的赵刺猬和癞和尚因权力之争而拼杀,乃至后来无休止的夺权运动,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两个字——利益。
书中充当了历史的牺牲品而不自知的劳动群众,总能戳中我的痛处,一张张愚蠢而可悲的面孔始终在我脑海盘旋。可怜的老冯、老得因孙老元买凶杀人而受牵连被杀,但后来其子女还感恩戴德尽职尽责地继续为他家干活。还有那些在夺权斗争中丧命的人们,他们都是最朴实的劳动群众,一日三餐甚至都没保证却成为了别人别国别党谋利的工具。盲目从众、目光短浅、思想守旧、固步自封的劳动群众的形象充斥于字里行间。作者没有所谓的褒或贬这些形象,只是把他们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呈现在当代人民面前,有借鉴意义也好,无任何意义也罢。
刘震云笔下的这个真实的令人窒息的村庄而今却在渐渐为世人所忘却,人们仅仅关注他的《一地鸡毛》、《手机》、《我叫刘跃进》和《温故一九四二》,却难以看得到他的故乡三部曲。一个村子的历史沉浮让我们看到了当时中国大部分农村的社会现实,让我们看到当时农民甚至是整体国人的思想面貌和民族心理。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现状、中国农民的思想面貌又有多少改观呢?以古讽今太言重,影射现实应该恰如其分。个人觉得刘震云就是当代的鲁迅,针砭时弊犀利程度减弱,锋芒趋于内敛化,语言更具白话化,角度更具生活化。
时代在变化,不变的或许永远是利益的斗争。但同时反过来想想,没有了利益的追逐,我们活着还是为了什么?大公无私、毫不利己、舍己为人的形象只会出现在报纸上、电视里或者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活着总要给自己留个念想,利益是一个念想,奉献也是一个念想,两者的调配比例拿捏掌控就完全在乎个人思想道德能力了。诚如罂粟,适当则助人,过度亦害人。
这是我的家乡——一个遥远的小山村。
记忆中,春天。
毛毛雨到了硬硬的东西上,草叶被河水覆盖,还有一点雨滴。细细的雨滴,你能看见强壮的牛,牛背上的我,抱着牛的奶奶吗?
记忆中,夏天。
青山绿水。山上有杨梅树。
甜甜的杨梅,你能看到我矮,我奶奶提着篮子,还有山下吃草的牛群吗?
记忆中,秋天。
黄澄澄的大米,忙碌的人们,沉重的大米,闪闪发光的汗水,你能看到我卷起裤腿,我的祖母弯腰去捡稻穗,和努力工作的牛吗?
记忆中,冬天。
白雪,白芒世界,
雪花飘飘,片片小雪花,你能看见我端着水,外婆拿着稻草在温暖的牛郎身边吗?
现在,奶奶走了,牛卖了,一家人都搬走了...
我家乡的小路,它洒在我身上多少
怀旧的眼泪?晶莹的泪珠似乎反映了家乡的山、水和一切...
春天,我们故乡的一颗枣树长满了碧绿的小叶子,柳树在春风的召唤中苏醒过来,柳树的辫子被风吹过,辫子就随风飘动。
夏天,我和弟弟在门外抓蜻蜓。有一次,我和他在抓蜻蜓的时候一不小心撞到了一起,可是我们没有抓到蜻蜓。到了上午我和舅舅拿着一个瓶子,还有一个大饼到小河边去钓鱼。舅舅把瓶子打开,我们把大饼给放在瓶子里,然后再把瓶子扔到水里,不一会儿瓶子里有七八条小鱼,我和弟弟很高兴,连小鱼都闻到气味纷纷赶来了。
秋天时,树叶都落在地上,我和弟弟纷纷把他们收集起来。
冬天,我们又来到小河边把冰凿开,接着里面流出水来,水位越来越低,一会儿水就流干了,我们就把它堵上。下雪的时候,我们堆雪人、打雪仗。
故乡是一座静默的小城, 就像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少女。她虽没有江南水乡的绮丽, 也没有大都市灯红酒绿的繁华, 但在悠长岁月中却别有一番风韵。
故乡的城, 静卧于青山绿水之间, 看山含笑, 吟水有情。幽深的黑山谷, 是中国最美的养生大峡谷。这里林木葱郁, 古木参天, 一眼望去, 满目清明。幽长的栈道似乎把人们带回了远古时代, 阳光透过叶隙斑斑点点地滚落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静静流淌, 汇成一汪深潭, 如同母亲的眼, 幽深而沉默。天空中飞鸟掠过, 散落几个清脆的音符, 那是属于故乡的旋律。
故乡的城, 浸透在千年历史中, 见证了秦时明月汉时关。夜郎沧桑, 千年传说赋予了小城神秘的色彩。而抗战时期, 正是这座不起眼的小城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车一车凝聚着劳苦大众血汗与希望的煤被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点燃了华夏儿女心中的星星之火, 点燃了中华民族共同抗战的熊熊烈焰, 点燃了引领抗战走向胜利的明灯!现在, 虽然煤已不是人们获取光明的唯一来源, 但这一团温暖的火焰依然在每一个故乡儿女的胸膛里跳动, 引领着我们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故乡的城, 养育了朴实的一方人, 孕育了淳朴的民风。小城多是异乡人, 他们因为抗日的热情和决心来到这里, 从此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各地的风土人情形成了故乡人独有的特质:热情、好客, 虽然豪放却依然兴致高雅。有朋自远方来, 泡一杯高山上的雪芽, 坐在垂柳依依的河边, 思绪随香茗的轻烟飘散, 这是故乡人细腻的一面。故乡人爱鱼, 更珍惜朋友之间的友情。来客人了, 大家三五成群地到河边吃烤鱼, 鱼在锅里烤得金黄, 朋友间的友情也随之沸腾, 这是故乡人豪爽的一面。岁月变迁, 不变的, 是故乡人亲切的笑靥。
这时,我们这些女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就是泡“花水”了。拿个小瓶子,倒上水,摘两瓣玫瑰,掐几朵茉莉......然后把摘下的花全部放进瓶子里,再盖上瓶盖,拿起来摇一会,再放好,等一小会再打开瓶盖,一股香气迎面扑来,这时连水都是香的,这个时候,“花水”就做好了。用这个“花水”洗手,连手也会变得香香的。泡过的花瓣并不就是这样扔掉,我们把花瓣用石头压住,放在太阳下晒,过两天来看,花瓣已经晒得像层脆脆的薄纸了。把花瓣小心地拿起来,蘸点水,贴在指甲上,这可是纯天然的、无与伦比的美丽指甲画啊!
我们还吃过花。小伙伴们每人带瓶矿泉水,把那些最娇艳的花采下来,用矿泉水冲干净,这时的花朵们头上、身上全部滚动着晶莹剔透的水珠,在金色的阳光的照耀下,水珠呈现出七彩的光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这时我们不禁心痒不已,忍不住伸出舌头,把些钻石一般闪亮的小水珠一点一点舔下去,然后再咬一小口花瓣,随便嚼几下便囫囵吞下去。这时候,水的甘甜、花的香气、花瓣的涩味全部涌上来了,无时不刻不冲击着我们的味觉,味道虽然怪怪的,可好像有股无形的魅力,使人忍不住再来一口。
玩累了,突然阵阵饭香传来,这时我们早已饿得饥肠辘辘,像脚底生风似的,一溜烟跑回了家,不顾形象的大吃起来。
春天,我落在杨树哥哥的头上,他挺拔,一身翠绿的以上真是让人羡慕啊!再看柳树姐姐身着轻纱般的晚礼服,在风伯伯的鼓舞下娇气的扭动着美丽的身躯。
夏天,我落在细细的电线上,抬头望着蔚蓝的天空,火红的太阳和那洁白的云彩,我终于感受到了飘飘欲仙。
秋天,我落在终年蒙着黄沙的大地上,看到那些善良的人们忙碌而又充满喜悦幸福的背影,我由衷的感到了快乐。
冬天,我落在了洁白的屋檐上看着那屋子下的厚雪,厚厚的,白白的,有时,偶尔会有几个人走过,但都是匆匆而过,从不停留半步。微微抬头,却看见了那山顶上若有若无的雪,若隐若现,忽有忽无,不由赞叹…好美啊!
可是,在这美景中,我还是受了伤……
我的翅膀受伤了,一个好大的伤口,好痛,好痛…
我蜷缩在一个小角落中,用舌头舔着我的翅膀,瑟瑟发抖。
我忽然看到了一个优美的弧线,接着,我便落入了一个小掌心中,一个小女孩的声音,“姐姐,这只小鸟好可怜,我们收养她吧!好吗?”“嗯,好吧!不过,等它的翅膀好了,我们必须把它放回蓝天,行不?”“哦!太好了,太好了,我终于可以收养小鸟了。”
于是,我便在一个温暖的家中留了下来,静静的养我的伤,而我的伤口竟然感觉不到痛,因为,带有伤口的翅膀被那个小女孩精心的包扎过。开始,我感到了一些恐惧,但是,慢慢的我不再害怕,有时会唱几句歌,有时听那个女孩说说心事,啄几粒米,就这样,永远在这个小屋中生活着。不知过了过久,我的翅膀好了,我知道,这时,按以前的约定,那女孩依依不舍的送走了我,我扑扑翅膀,轻轻的看了她一眼,便飞上了久违的蓝天。
我一直生活在这儿,一个生我养我可以给我幸福的地方——四面环山,有蓝天,有绿水,有白云,绿树,红瓦的地方。在这个地方,有朋友,有友情,有友爱。还有那在其他地方无法激发的热情。
我喜欢这里,喜欢这里的一切,只希望永远的生活,生活在这里——我的故乡。
故乡的事
一缕清风吹乱了我的头发,此时我正站在我故乡劳动公园的那座白桥上,原本平静的湖泛起了层层涟漪。
这座白桥还是像以往那样洁白,那样光亮。站在桥上,踩着脚下的砖,靠在白桥的桥身上,伸手抚摸这桥上每一处被碰坏的地方,每一处又被重新修好的地方。心中有一些开心,一些兴奋,更多的是忧伤。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和太姥姥在白桥上的事。
我那年好像只有六岁多。每天,当在太姥姥家吃过早餐,太姥姥就会带我来这座白桥上玩儿。太姥姥总是拿着一个马扎凳,坐在桥边上,边看着我,边细细的赏着湖边的景色。我总爱在桥的中央,向下坡飞速的跑去。我喜欢让风亲亲我的面颊。当我跑到桥下那一刻,真爽!
再一次艰难的从下坡爬到桥中央,喘着粗气,准备向下坡冲刺,但这一次可没那么幸运。快到桥下时,不知是从哪里来的石头拌倒了了我。“啊!”我展展的摔倒在了地上。从桥上走过的人谁都不理我。“哇—”我哭了起来。太姥姥见了,面目表情很严肃,急忙拄着拐棍,一步三摇的向我走来。轻轻地为我用早已备在裤兜里的纸巾擦了擦正在流血的伤口,我感觉不疼了,还暖暖的。鲜血把洁白的桥染红了小小的一片。“下次可不能 这么玩儿了,你看看!疼不疼啊!?”“不-不疼!”我勉强的说道。
现在,太姥姥早已走不了到劳动公园那么远的路了。我现在也正置身于桥中央,何不像小时候那样在玩儿一次呢?我飞速的又跑到了桥下,感觉还跟以前一样,很爽!
不久前,太姥爷突然去世了!我觉得太姥姥心里比我要疼一百倍,一千倍,一万倍!我竟不知道,该怎样进入太姥姥的内心,也向太姥姥对我那样,抚摸她心灵上正在流血的伤口,也使她感到温暖呢?
好像快要静止的湖面,你能告诉我吗?这件事,已经深深的印在我心中,永远不将抹去。
故乡的变化
故乡是花园,有着鲜花的芬芳;故乡是森林,有着绿树的清凉;故乡是田野,有着收获的希望;故乡是雪景,有着冰晶的闪亮;故乡是草原,有着大自然的胸怀。故乡,这片曾经养育过我的土地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跟大家娓娓道来。
来到我的故乡,走在一尘不染的柏油路上,欣慰的目光凝视着远方,我大吃一惊。宽敞洁净的柏油路上,汽车川流不息,道路两旁栽满了小树苗,像征着朝气蓬勃的少年。此时此刻,我心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翻起了惊涛骇浪!我情不自禁地回忆到以前,坑坑洼洼的泥泞路,每当有汽车经过时,人们像见到老虎一样,惊慌地四处逃窜,因为它将醮你一身污泥,甚至像在泥潭里摔了一跤!可如今的故乡,变化真大呀!
我缓步前行,扑入你视眼的是一幢幢小洋房别墅,它们别具风味,既豪华又时尚,真是令人惊叹!每栋楼下都有健身乐园,宽敞明亮的娱乐休闲场所,金鱼在清澈见底的池里欢乐地闲游,远处隐约传来孩子们欢快的笑声!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以前每家每户住着矮小危险的小木屋,而且只能在自家门前玩耍哪有什么健身乐园啊!回过神来,我简直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故乡的变化真大啊!
我的故乡不仅美丽, 而且她还有声名远播的特产——生姜。
细雨如丝, 一棵棵铜陵生姜在春天的泥土里吮吸着所需的营养和甘露。生姜在泥土里, 慢慢地、快乐地生长着。枝条长在上面, 果实长在土里。同许多娇艳的花朵截然不同, 那嫩绿的枝条和叶子又细又长, 就像一棵小草一样。而果实是蓝色的, 深埋地下, 不好看却实用。生姜的果实有一个, 但却像许多连在一起的兄弟姐妹。生姜还有几个特点, 就是汁浓味香、细嫩化渣、清脆可口、品质优良、物美价廉。
每到秋季, 生姜就会大量上市, 批发商们争相抢购, 不出一个月, 生姜就告罄了。
但你知道吗?铜陵有八宝, 金银铜铁硫, 生姜老蒜麻。生姜可以做出很多美食, 比如铜陵大通的“糖冰姜”远近闻名, 不管是家庭、农家乐, 还是大酒楼, 都是不可或缺的菜品, 也是我们铜陵人最喜欢吃的菜品之一。
啊!美丽的铜陵, 我爱你, 还爱我们铜陵的生姜。
离开故乡,便是自己魂牵梦绕的地方,那浓浓的、长长的、深深的思绪总能穿透时光的隧道,游动在记忆的长河里,结晶在岁月的枝头,在心中生根发芽。
什么是故乡的味道,是自己双脚沾满家乡泥土时的芳香,是自己至身于老屋门前时温馨,是自己伫立在儿时枣树下的平静,是自己倾听到的鸡鸣狗吠,还有半山腰上的袅袅炊烟,母亲忙前忙后的身影,父亲饭后的一枝香烟……
在农村,庄稼人守候的是金秋的季节,还有子女的陪伴,可是我,当父母含辛茹苦将我和妹妹养大后,却没能守候到儿女的陪伴。伴随着父母的呵护,我和妹妹一天天的长大,当硬了翅膀时,我们便离开了村庄,告别了父母,飞向了远方,在异乡寻找属于自己的梦想,用心勾勒自己的人生,其实,我也知道,从那一刻开始,守望也就成为了父母生活中的一部分,心灵深处一份痛。
从当初的一人走天涯,到如今的为人父,对父母的心酸苦辣也有了很多的升华,故乡的味道,是母亲亲手做的一顿美味,是与父母的促膝长谈,是仰望星空而脚踏故土时的安逸,还有来自自己灵魂深处的激荡。
离别越久,故乡的味道会越浓。
那天和朋友们闲谈,无意间说起了各地的过年习俗,这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到底想起故乡的年来......
故乡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腊月二十三,是辞灶,是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日子,这一天,故乡有拿梨膏糖祭灶的传统,只是我小时候这种习俗已经被废除,人们这一天也多是包饺子吃而已。从这一天开始,人们要为过年准备,过年忙碌了,故乡有首为歌谣是这样唱的辞灶、辞灶,年来到,孩子哭,老婆叫。形象的反映出辞灶后人们为过年而辛苦忙碌的景象,真是言简意赅。
过了小年,人们要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做馒头,要做出一家人一个正月的吃食,这可是个不小工程,于是,每家的主妇,各展巧手,和面、做馒头、蒸馒头,总要忙个七、八天才能歇手。还没喘口气,采办年货的时间又到了,于是,风风火火的,鱼、肉、蔬菜、豆腐等年货,纷纷的涌进了家门,这下,主妇们更忙碌了,剁丸子、炸面鱼、冻豆腐......忙了个不亦乐乎。
才觉得松了口气,大、小事情刚有个眉目,年三十就到了。这可是个正日子,马虎不得,于是,家里就更热闹了,贴对联的`,把新买的对联拿出,抹上浆糊,对联就喜气洋洋的立在门上了;包饺子的,拿出枣、钱、豆腐、年糕、栗子、糖、花生等宝食,轻轻是我包在白菜、肉馅的饺子里,过年的饺子就安闲的躺在那里了;忙年夜饭的,摘菜、切肉、蒸鱼,一通忙碌后,一桌子热气腾腾的年夜饭也端上了桌,一家人高高兴兴地,端起酒杯,开怀畅饮,兴尽方罢。接着,春节最神秘、最有趣的节目守夜就开始了,一家人坐的、站的、躺的,玩扑克、打麻将、说闲话的,应有尽有,热闹非凡,在神秘而又急切的氛围中悄悄等待新年的到来......
正月初一姗姗的来了,凌晨二、三点钟,守夜的人们放下玩耍的物件,开始忙碌起来,吃饺子、放鞭炮,给长辈拜年,然后就快快乐乐的跑出去拜年了。拜年是春节的一个重头戏,大家族的男丁,汇集在一起,由家族德高望重的长辈带头,走进一家一户,先爽朗的大喊:过年好!然后再说几句祝福的话,少顷,就告辞离开,这个年就算拜完了。作为女孩的我们是没有这个待遇的,也好,那我们就去看新媳妇,新媳妇坐在床上,把家里打扮的焕然一新,等待着人们到来,一帮大娘、大婶、姑娘、孩子来了,东瞧瞧、西望望,说几句调侃的话,把新媳妇羞得满脸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然后在欢笑中慢慢的离去......
转眼就是初二了,这一天,当地习俗是拜姑姑。这一天,侄子、侄女带着大包小包,快乐的赶来了,姑姑在家咧着大嘴,幸福的忙碌着,没多久,一桌色、香、味俱全的菜端了上来,侄子、侄女大块朵颐,吃了个肚儿圆,姑姑在一旁美美的笑着,说不尽的幸福欢乐。玩了整一天,侄子、侄女要离去了,姑姑又把家中的东西打点了一大包,乐颠颠的让他们带回家去......
初三也到了。这天,当地的习俗是回娘家。看吧!天刚亮,大街上就满是回娘家的人儿,人们三个一簇,四个一帮,快快乐乐的向娘家奔去。家中的姥娘更是乐开了花,为了迎接女儿、女婿,外甥,一大早姥娘就忙开了,杀鸡、炖肉、做美味,姑娘们还没到家,就先闻到菜香了。在娘家玩了整一天,陪妈妈拉拉家常,陪爸爸喝点小酒,真是其乐融融呀!
初四到正月十四,这也是快乐的日子,亲戚、朋友,想去看看的尽管去,不想走亲戚的,就在家中玩,打扑克、玩麻将,随性得很。每天晚上,还有大戏等在那里,大戏多是村民自发演出的,质量虽不高但乐趣无限,每天晚上,依依呀呀的演唱声响彻整个村庄,整个村庄似乎也沸腾了,这年味就更足了。
故乡的年,是在正月十五结束的。正月十五,这也是个大日子,这天大街小巷早早的就热闹起来,人们为了晚上的灯展而忙碌着,到了晚上,你看吧!一盏盏灯笼悬挂在街道上,就像一个个小星星,大人们欣赏着,不停地发出啧啧声,孩子们则提着灯笼到处闲逛,把整个村庄点染的星星点点,整个村庄也变成了童话世界。人们在童话世界里尽情的放纵、嬉戏,仿佛知道这是年的最后一天,不尽兴就再也来不及了......
直径不过十五米,水深约十五尺,开挖于六十年代,服务于大寨田。到我上小学的时候,它已经退伍了。井台因不堪风雨的蚀剥,已七零八落。东北角塌陷约四五米,成了涨水的溢流处,流向是村内一条干涸的河道。正是这坎饱尝失意之苦的时代产物,成了农村孩子的乐园,丰富了我带有浓重乡土特色的童年。
田畦里玉苗高过了头,桃杏涨红了脸,谷子正挺直腰板的时候,井台边就会围满了脸上流着泥道、赤着黑红的上身、留着狗啃似头型的像我一样的野孩子。
村里的小学铃声一响,这些土生土长的乡里娃就会挥舞着刚褪下的上衣,高喊着,风也似的钻进通向那坎井的地里。邻近井边,早已经成了一丝不挂的小泥鳅,管你禾苗的叶子拉疼了稚嫩的肌体。山里的孩子不娇气,等一猛子扎进井里,有的就只剩下欢乐了。
扭动着狗刨一样的躯体,扬起一弧碧水来一小仗儿,用力将伙伴的头压进水里,一撅屁股到水底挖把淤泥,甩给水上孩子画个满身地图,之后在残缺的台上晾个太阳浴,哪怕老师在身上划出了白道,被罚立半天,我们还会雀跃着来到井里嬉戏。
井里有村里人放生的鲫鱼。十多年未掏干过井水,鱼儿长的膘肥体壮,所以对我很有诱惑力。由于水深,捞捕是希望太小。于是就盼下雨,下大暴雨,下到井水涨满了哗哗往外流。那时我会不等雨停,披上一个塑料袋,到井口水道边守着。
透不出气来的鱼会游出深水,跑到水道里来,我总会有不小的收获。洗脸盆里会有半盆战利品,有鲫鱼,有泥鳅,有草鱼,还有白鱼条子。有时雨下的太大了,把水冲到了周边的田里,我就能在田里拾到不少的鱼。问起大人鱼怎么会在田里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天上下的鱼。
后来上学后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天上是能下鱼,但那是一种极少见的气流将水和鱼一同卷到天上,从另外一个地方降落的自然现象。
后来雨水少了,在井边捞鱼捡鱼的机会也没有了,但我有了新的兴趣。找出一根绣花针,用火烧弯,串上根线,挂上一条蚯蚓,可以在井边卧钩垂钓。看着五彩的云霞映在水里,感受着蜻蜓点水的飘逸,顺着水面泛起的涟漪伸展思绪,听着风儿穿过苗尖的声音,真正能钓上鱼来那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自制的土钩往往让上钩的鱼又及时跑掉了,虽然我的耐性足够有余。
有一次竟然也钓到了鱼,巧的是我正要起钩回家时,鱼儿咬着钩正跑呢。我一扬手,一条好大的鱼破水而出,鱼身伴着落下的水花透着火红的夕阳,景美心更美。我举着钩鱼也不摘顺着村子跑了一圈,羡煞了伙伴,当真是得意了一番。
北方的冬日,催降了雪花,凋落了绿叶,撕裂了地皮,啸黄了天地,也冰封了那坎井。冰下是一个世界,冰上又是一个世界。襞开几块木板,嵌上两根铁丝,钉出一方冰车;或锯一橛圆木,削制一陀螺,镶上一废弃钢珠,就又有了新的乐趣。划出的冰痕里印满了痴痴的笑声,旋转的陀影里舞动着无尽的快意。
至今,村里的古松又增多了一圈圈年轮,那坎老井再次遭遇削体的命运。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那坎井因为水源持久,被村里人改装成食水井,盖了盖儿,只留一门洞大小的口在井东北角。
我每次回家都会到井边看上一看,寻找我对它不变的依恋。然而形与影都已远去,感受的只有物是人非。好在井周围的田比井高出一圈,每到夏季,这里也能出现那坎井依昔的模样。虽然是井中有井,但我坐在田畦上,还能回溯一下和那坎井一样逝去的童年。
【阅读指津】故乡,凝聚了悠长的岁月和记忆,沉淀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演绎了丰厚的风土人情……因而,它成为众多作者描写和歌咏的对象。在不同的作者笔下,他们的故乡呈现出不同的风景,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他们所选择用来承载故乡的景物,也会千差万别。比如,有的选择山水,有的选择花草,有的选择古井,有的选择房屋……——这是个性。但是,无论作者描写什么样的景或物,文章表达的情感和主题还是基本相同的。比如,对故乡的怀念,对过往岁月的留恋,对故乡人民的赞美,对故乡变迁的思考……——这是共性。所以说,作者笔下的那个景或物,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自然或者人文的景或物,它也是叙述故乡历史、呈现故乡文化、表现故乡人物的一种符号,一种情感,一种表达方式。阅读实践中,如果能理解并抓住这些思维特点和写作规律,那么就能很快地理解作者行文的思路、写作内容、情感以及主旨了。本文作者选择了“井”这一特定的事物来“表现”故乡,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内涵?又体现出了怎样的思维特点和写作规律呢?
井,是一种景物。
理解描写对象(景或物)的特征,是分析情感、理解主旨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找到相关的文字段落,对之进行分析概括。文章第1、2、12段重点介绍了“井”的过去和现状。“那坎井位于村子西头,我家的东南角”,点明了“井”所处的地理位置。“直径不过十五米,水深约十五尺,开挖于六十年代”,则交待了“井”的大小和修建年代。“井台因不堪风雨的蚀剥,已七零八落。东北角塌陷约四五米,成了涨水的溢流处……”写出了“井”的破败和萧条。“至今……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那坎井因为水源持久,被村里人改装成食水井,盖了盖儿,只留一门洞大小的口在井东北角”,则点出了“井”的现状及水源持久的特点。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概括出“井”的特征:年代久远、破败萧条、水源持久。
井,是一种符号。
抛开人的因素,任何的景或物,它至多就只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已。比如,花鲜艳,是生物性的需要;山峰巍峨,是自然的需要:房屋坚固,是功能性的需要。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写进文章中的景物,是蕴含了作者情感的、带有强烈主观性的景物。所以,理解散文中的景物,就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纯粹客观的某种景物。在多数情况下,它是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具体内容上,它可以表现为一段历史、一种生活、一段记忆、一类人物,等等。本文围绕“井”这一特定的事物,描写的作者儿时的一段生活和一群同伴。可以这样说,“井”在这里,只是一个符号。作者写“井”,更多地是为了写人,写人的一段过往生活和深刻记忆。阅读文章时,按照行文顺序,将文章所写事情归类分析,就能总结出作者想表现的人或事的主要特点。文章第3到11段回忆了儿时的生活,其中重点写了4个片断。第3至5段,描写“游泳”:村里的小学铃声一响,这些土生土长的乡里娃就会挥舞着刚褪下的上衣……早已经成了一丝不挂的小泥鳅……一猛子扎进井里……扭动着狗刨一样的躯体,扬起一弧碧水来一小仗儿,用力将伙伴的头压进水里,一撅屁股到水底挖把淤泥,甩给水上孩子画个满身地图……——这些文字表现了儿童的纯真和任性。第6至8段,描写“捉鱼”:下大暴雨,下到井水涨满了哗哗往外流。那时我会不等雨停,披上一个塑料袋,到井口水道边守着……总会有不小的收获……有鲫鱼,有泥鳅,有草鱼,还有白鱼条子……——这些文字表现了儿童的机灵和执着。第9至10段描写“钓鱼”:找出一根绣花针,用火烧弯,串上根线,挂上一条蚯蚓,可以在井边卧钩垂钓。……有一次竟然也钓到了鱼,巧的是我正要起钩回家时,鱼儿咬着钩正跑呢。我一扬手,一条好大的鱼破水而出……我举着钩鱼也不摘顺着村子跑了一圈,羡煞了伙伴,当真是得意了一番……——这些文字表现了儿童的能干和天真。第11段描写“打陀螺”:襞开几块木板,嵌上两根铁丝,钉出一方冰车;或锯一橛圆木,削制一陀螺,镶上一废弃钢珠,就又有了新的乐趣……——这段文字表现了儿童的聪明和智慧。综合以上分析,围绕“井”这一符号,文章描写了作者儿时生活的一些细节(片断),表现了丰富的童真、童趣和童性。
井,是一种情感。
就散文而言,写景也好,叙事也罢,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抒情。所以说,描写对象只是作者抒情的一个媒介而已。借助于对描写对象的理解和分析,读者应该很容易掌握作者通过描写对象所表达的情感。比如写“家乡”,一种景物,多半是怀念;一段历史,多半是反思;一种文化,多半有褒贬;一类人物,多半有正反……本文借助对“井”以及有关“井”的儿童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之情。值得注意的是,文章第12段对“井”今天的变化和命运作了一定的描写,字里行间表现出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伤,对事物变化的失落,阅读时,要仔细加以体会。
井,是一种表达。
【写故乡的初中生作文:故乡】推荐阅读:
故乡的距离初中作文05-27
故乡的风景初中作文10-07
故乡的云初中作文12-20
初中500字作文:我的故乡06-30
初中记忆中的故乡作文10-19
故乡情初中作文11-22
写故乡的杨梅的作文500字12-21
想念的故乡作文05-28
故乡的早晨作文11-08
故乡的作文600字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