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复习资料总结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财政学复习资料总结(精选6篇)

财政学复习资料总结 篇1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 :(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简略的财政概念 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 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来。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制。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

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基本理论

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其理由是:(1)由于纯公共品的非竞争性,使得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私人提供就得不到所期望的最大利润。(2)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因具有非排他性,消费者会期望“免费搭车”(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购买这种产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获利)

准公共物品的提供形式:1.政府授权经营2.政府参股3.政府补助

公共定价就是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1.平均成本定价法 :保持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的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 2.二部定价方法:基本费+从量费 3.负荷定价法:按不同的时间段或时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

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将项目的受益收入和支出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收益的一种经济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效益能用货币单位计量的情况 2.最低成本法,又称最低费用选择法:不用以单位货币计量备选项目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标准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1)3E原则: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兼顾的原则(2)针对性与兼容性相结合的原则(3)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和相衔接的原则(4)工作需要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公共选择理论: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问题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贡献:证明了市场失灵不是吧问题转交给政府的充分条件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政府行为的限度以及政府失败的为题作为研究的重点分

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政府有效工作的规则和制约体系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1.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2.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3.对实现公共决策(政府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4.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具有借鉴意义。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在一个财政内耗费的资金总和。从性质上讲,它既是政府行为的政府成本,也是实现其职能的主要手段。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1.财政支出是政府职能和政策的最直接反映。2.财政支出是政府行为的政府成本。

政府的财政支出包括:1.预算内支出即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各项财政支出。(1)经济建设支出(2)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支出(3)国家管理费用支出(4)国防支出(5)各项补贴支出(6)其他支出;2.预算外支出:即不纳入预算管理的各项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规模的量度指标1.绝对指标。它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的绝对额。2.相对指标。它是将特定时期的财政支出绝对额与其他相关经济变量进行对比 瓦格纳法则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最早注意到财政支出增长超过经济增长速度这一现象。他认为,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公共部门特别是国家活动的扩张。后人把他的这一论断称之为“瓦格纳法则”。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宏观因素1.经济性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2)经济体制状况;(3)中长期发展战略;(4)当前经济政策。2.政治性因素(1)政局是否稳定;(2)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3)政府干预政策。3.社会性因素(1)人口;(2)就业;(3)医疗卫生;(4)社会救济;

(5)社会保障(6)城镇化建设。

微观因素A.需求因素依据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需求决定于中间投票人。这取决于两大因素:(1)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2)对公共物品的偏好B 供给因素1.服务环境。2.公共物品的质量3.相对价格效应。

购买支出是指政府按照有偿原则,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购买支出包括政府部门的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转移支出是指政府单方面地、无偿地支付给其他经济主体的财政资金,包括各种财政补贴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利息支出等。政府在付出资金时,并没有相应地获得任何回报。在财政支出结构中,购买支出比重越大,政府执行资源配置的功能就越强,而转移支出比重越大,政府执行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就越强。一般而言,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财政支出中购买支出比重较高,转移支出的比重较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购买支出的比重会有所降低,而转移支出的比重会明显上升。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思路:

1、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3、支持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4、促进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6、着力支持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消费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之一

社会消费性支出的属性

社会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同属于购买性支出,它们之间的最大差别就是前者是非生产性的消耗性支出,他的使用并不形成任何资产。社会消费性支出满足的是纯社会共同需要。正是这种支出构成了财政存在的主要依据项目包括:1.行政管理费2.国防费3.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4.公交商农等部门的事业费

行政管理费 所谓行政管理支出,就是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费用。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和外交支出。行政管理费规模变化的一般规律 行政管理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行政管理费不可能没有,甚至绝对规模还具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但他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应是下降趋势。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因素(1)经济总体增长水平(2)财政支出规模(3)政府职能(4)机构设置(5)人员配备(6)行政效率(7)管理费本身的使用效率(8)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体系对行政管理支出的管理1.以法律形式确定行政管理支出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占财政支出的比重)2.规范行政管理支出范围3.加强财务管理,控制不合理支出4.严格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提高预算的严肃性。

国防支出 特点是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安全需要的军费支出。国防支出的内容包括:军队支出、后备役支出、国防科研事业费、防空经费等。同国家管理支出相比,国防支出的特点就是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纯公共商品属性和纯消费性。国防支出的管理 国防支出的控制包括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两个方面。

(一)宏观控制 是指预算控制,即控制国防预算的总体规模。

(二)微观控制是指国防支出的经费管理。教育支出

(一)发展教育意义1.教育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2.知识是通过教育途径获得的;3.教育是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性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4.教育是建设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教育市场失灵政府介入教育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教育是公共商品,而是教育市场的失灵。表现:1.外部性。2.教育不公平。3.未来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

卫生支出

(一)卫生医疗的市场失灵表现在:1.不确定性2.信息不对称3.外部性4.垄断5.公平

(二)卫生支出的对象和方式卫生医疗支出可以分为社会成员身体健康直接受益支出和外部受益支出。前者是指受益完全或绝大部分可以内在化的医疗支出;后者则指具有外部性的卫生支出。政府的卫生医疗支出主要是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其管理机关的事业费支出和对个人的卫生医疗支出。我国深化医疗文生改革的基本思路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二

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区别:(1)投资主体不同公共投资主体是政府;私人投资的主体是企业和家庭;政府投资以及承担风险的能力强。

(2)投资目的不同私人投资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公共投资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的。(3)投资客体(项目)不同私人投资生产私人物品,投资项目规模小、周期短和外溢收益少;公共投资提供公共物品,项目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和外溢收益较多。二者是一种互补、互替和互动的关系

公共投资范围的根本标准公共投资追求宏观效率并兼顾公平。各国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的比重有着很大差异,影响这种比重的因素主要是:1.经济体制的不同2.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我国在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随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是下降的。

公共投资的资金来源不同:(1)项目投资若完全不能通过市场收回的,应由财政无偿拨付,如对行政单位和某些事业单位的投资;(2)项目投资可以采取收费形式部分收回的,应采用向社会招标与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方式;(3)项目投资若能全部收回投资,一般由私人部门进行投资,并辅之以适度的政府管制。(政府管制是指政府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对企业经营进行特定约束的一种行为,如:价格管制、规模管制、质量管制、许可证制等等。但政府管制适度,过度管制也会扭曲私人的投资和消费行为,造成不必要的效率损失。)

投资方式(1)直接投资是以政府作为直接投资主体的一种投资方式。在直接投资中,政府往往采取缩小政府投资比例的办法,或在项目建成后,通过股份化这种分散股权的方式来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2)间接投资是政府作为间接投资主体的一种投资。这时政府只是以债权人的身份出资,它是财政投融资的一种方式。

政府财政投资的主要标准: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资本-劳动比率最大化----就业创造增加就业

基础设施投资的属性基础产业是指能社会经济活动所依赖的基础设施与基础工业。在财政理论中,它通常特指公共部门的有形资产。基础产业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其他产业的发展水平。

政府基础设施投资的条件1.必要条件:市场失败。有两种情况:(1)私人部门不愿、不能提供,导致已有的供给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

(2)私人投资导致基础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2.充分条件:政府能弥补和娇正市场失败

基础设施提供方式的特点从经济性质上看,基础设施大体可归为混合物品。在发展中国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工程一般采取以政府为主、吸收社会资金参与的多种形式的汇合提供方式。

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 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5.BOT投资方式(指政府将一些拟建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有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并盈利协议期满项目产权归政府)

我国“三农”投入的特殊性1.农业自身积累不足,国家投资应起主导作用 2.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十五”以来,财政加大对“三农”投入的主要措施:1.深化以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2.从2004年起,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实行“三补贴”政策。3.大力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科技进步、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投入。4.着力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5.加大农村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6.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带动社会资金融入农业和农村综合开发。

政府农业投资的重点

(一)加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应做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工。分工的依据有(1)受益范围原则;(2)效率原则。

(二)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投资

政府农业投资的方式,政府稳定和发展农业的政策也是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的,并主要透过财政来实现。

(一)稳定农产品价格:价格管制和价格平准。价格管制是政府利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直接规定农产品的价格水平及其波动幅度。其优点是能有效控制农产品价格,缺点是不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使农业的竞争力难以提高。价格平准是政府采用经济手段调节农产品价格水平,如建立农产品价格平准基金及农产品储备制度。价格平准由于克服了价格管制的缺点,因而为许多国家所采用。

(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民负担

1.降低农业生产成本(1)对农用生产资料的补贴(2)财政贴息2.减轻农民负担主要指农业税收政策目前我国已经取消了农业税。

(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出资(入股)或者融资(代款)方式,将资金投在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财政投融资也被称之为“政策性金融”,它不同于一般的财政投资,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投资,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型的政府投资方式。

财政投融资的意义1.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需要。2.财政投融资的特点(特点在于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又按照信用原则运营,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先行资本或公共物品。)3.财政投融资可以形成对企业和商业银行投资的诱导机制。

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1.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4.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5.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

我国政策性银行的特点:1.业务职能的政策性2.资金来源的政府性与市场性相结合政策性银行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思路主要是:1.财政投融资体制的法制化。2.融资渠道多元化。3.加强财政投融资管理,促进投资环节的严谨高效。4.完善财政投融资和市场投融资的协调机制。

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分析

财政收入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方式取得的可供其支配的财力,它表明政府获取社会财富的状况。财政收入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定量的财政资金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一)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基础 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技术进步是内涵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技术水平为支柱。所以对技术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分析,事实上是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分析的一个深化 从两个方面来分析:(1)技术进步加快了生产速度、提高了生产质量,增加了国民收入,从而使财政收入的增长有了充分的财源。(2)技术进步降低了物耗比例,提高了人均产出比率和社会剩余产品价值率。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剩余产品价值,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至关重要。

(二)收入分配政策和制度因素 在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技术进步既定的条件下,一国的财政收入规模还取决于收入分配政策和其它制度因素

(三)价格因素:由于财政收入是在一定价格体系下形成的货币收入,价格水平及比价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影响财政收入规模。

(四)其他因素: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也会引起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

税收原理 税收效应

税收的一般概念 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的规定,强制、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规范形式。

征税范围 即课税对象的范围,即课税对象的具体内容,或课征税收的具体界限。

税目征税对象的具体化,是税法规定的同一征税对象范围内的具体项目,反映具体的征税范围。

税源 即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或者说税收负担的最终归属。

税率的基本形式①比例税率: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②累进税率: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③定额税率 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超额累进税率把征税对象按数额的大小分成若干等级,每一等级规定一个税率,税率依次提高,分别计算,然后相加 个人所得税

超率累进税率以征税对象数额的相对率划分若干级距,分别规定相应的差别税率,相对率每超过一个级距的,对超过的部分就按高一级的税率计算征税 土地增值税

纳税期限形式①按期纳税②按次纳税③按年计征,分期预缴

税收优惠 是对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给予鼓励或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 形式 减税:对应纳税额少征一部分;免税:对应纳税额全部免予征收; 起征点:课税对象达到征税数额开始征税的界限。免征额:课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税收原则即一国制定税收政策、建立税收制度的指导思想,是税务行政、税务管理所遵循的理论标准,是国家征税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税收原则的发展:亚当·斯密的税收四项原则----瓦格纳的四项九端原则---公平与效率两大税收原则

税收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1)税收公平与效率是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统一体①效率是公平的前提:税收作为一种分配手段是以丰裕的社会产品为基础的,而没有效率的公平便成了无本之木。②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失去公平的税收也不会是高效率的(2)就某一个具体的征税活动而言,税收的公平与效率会有矛盾和冲突(3)从整个税制和税收总政策来考虑税收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税收负担 即国家征收的税款占纳税人税源数量的比重,反映出税款与社会新增财富之间的内在关系。国家的角度:反映国家在税收课征时的强度要求,即要征收多少税收;纳税人的角度:反映纳税人在税收缴纳时的负担水平,即承担了多少税款。

税收负担的影响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最根本决定因素(2)经济结构:不仅体现在量的制约上,还体现在结构的分布和变迁上(3)宏观经济政策(4)其他因素 拉弗曲线(1)高税率不一定能够取得高收入,高收入也不必然要求高税率,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相关性。(2)普遍实行高税率往往导致对减免税等税收优惠的依赖,一是造成对税制完整性、稳定性的冲击,二是容易产生课税的不公平现象。(3)在同样的收入水平上,可以使用两种税率,但各种税率体现的税收负担却不一样。(4)既然税率和税收收入、经济增长存在着相关性,那么必然存在一个最适税率。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在税收分配过程中,将自己的税收负担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其他人的过程。(1)税负转嫁和价格的升降直接联系。(2)

税负转嫁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税负的再分配。(3)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行为税负转嫁的方式(1)前转——提高售价;(2)后转——压低工资、延时、压低进价等;(3)散转——混转,即前转和后转并行;(4)消转——自我消化,即纳税人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自行消化税款;5)税收资本化——后转的特殊形式,即对某些能增值的商品的课税,预先从价格中扣除,然后再从事交易的方式。

税负转嫁的条件 基本前提:市场经济价格自由浮动(1)税种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2)课税范围课税范围广的较易转嫁,窄的难以转嫁。(3)供求弹性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税负容易转嫁;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时,税负转嫁困难;(4)计税方法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5)市场结构完全竞争:短期内无法转嫁,但从长期看则完全可以转嫁;垄断竞争:既部分地前转,又部分地后转;寡头垄断:由各寡头生产者通过协议提价而转嫁;完全垄断:由垄断生产者视产品需求弹性的大小而决定向前或向后转嫁。

税负归宿即税负经过转嫁的最终落脚点,也就是税负转嫁过程的终点。税负归宿可分为法定归宿和经济归宿:法定归宿:根据税法应该负有纳税义务的承担者→纳税人 经济归宿:税收负担的最后承担者→负税人 税收效应即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映,或者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生产者的决策的影响。包括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税收收入效应 收入效应对纳税人在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使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从而降低购买量和消费水平。收入效应作用机制 政府课征一次性税收→纳税人收入水平下降→减少商品购买量→消费水平下降→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下

降税收替代效应即税收影响相对价格,在个人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因相对价格的变化而产生的对个人福利水平的影响。替代效应作用机制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区别对待→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纳税人减少征税和重税商品的购买量→增加无税或轻税水平的购买量→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税收制度

税收制度的概念(1)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2)税收制度是国家按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的搭配问题。

税收制度的组成即税制结构,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税种体系以及各税种的分布状况。单一税制论:即认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应由一个税类或少数几个税种构成。复合税制论:即认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必须由多种税类的多个税种组成,通过多种税的互相配合和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完整的税收体系。

税收制度的发展是指构成税制的各个税种的演变及主体税种的交替变更的历史过程。历程 简单的直接税制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以间接税和直接税为主体的双主体税制和直接税为主的税制

我国税制的历史演进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税收制度(1)新中国税制的建立(1950年建立)(2)1953年修正税制(3)1958年改革税制

(4)1973年简并税制

2、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税制(改革核心:“利改税”)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税制

商品课税是指对商品的生产、进口、流通以及劳务的提供、消费所征收的一类税。功能(1)及时稳定的取得财政收入(2)鼓励节约、储蓄或投资(3)抑制奢侈消费(4)贯彻国家经济政策,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商品课税的主要税种增值税是以商品生产流通各环节或提供劳务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税。①理论上:增值额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额。②生产经营单位:增值额是指生产经营单位的商品销售收入额或经营收入额扣除成本费用后的余额。③商品经营全过程:增值额是指一个商品最终销售价格扣除购买价格以后的余额。④税收征管实际:即商品销售收入额或经营收入额减去税法规定的扣除项目金额之后的余额 特点①不重复征税,具有中性税收的特征;②逐环节征税,逐环节扣税,最终消费者是全部税款的承担者;③税基广阔,具有征收的普遍性和连续性。类型 生产型增值税:不准许扣除任何购进固定资产价款,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收入型增值税:只准扣除当期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折旧部分,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收入。消费型增值税:准许一次全部抵扣当期购进的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价款,计税依据只包括全部消费品价值。我国现行增值税制度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货物或劳务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

消费税以消费品(或消费行为)的流转额作为课税对象的一种税。特点①课税对象具有选择性②课征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实现其他目的而非仅为了组织财政收入③鼓励消费和投资④征收简便,收入可靠及时 我国现行的消费税消费税是对在我国境内从事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就其销售额或销售数量,在特定环节征收的一种税。

营业税是对有偿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营业收入额征收的一种税。特点①按行业设计税目税率②以非商品销售额征税为主③计算简便,便于征管 我国现行的营业税制度营业税是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营业收入额(销售额)征收的一种税。

关税是在边境、沿海口岸或国家指定的其他水、陆、空国际交往通道的关口,对进出国境或关境的货物或物品征收的一种税关税税则即一国对进出口的应征税商品、免税商品以及禁止进出口商品加以系统分类,并列明应征税率和免税的一览表,又称海关税则。

所得课税是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征收对象所征的各税种的统称所得课税的主要税种 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国债

国债即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采取信用方式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借贷所形成的债务。(1)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组成部分,是特殊的债务范畴。(2)国债是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3)国债是政府重要宏观调控手段之一。(4)国债是财政信用中最主要的形式。

我国国债的历史演进 第一阶段:1950年,“人民胜利折实国债”第二阶段:1954—1958年,“国家经济建设国债”第三阶段:1981年后,“国库券” 第四阶段:1998年后,国家大规模地发行国债

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从财政收支平衡看(1)同税收融资相比(2)同货币创造相比

2、筹集建设资金——从国债使用的角度看(1)政府有明确的目的和用途,用于经济建设(2)弥补财政赤字的国债,间接地与经济建设相联系

3、调节经济运行——从国债与经济的关系角度看(1)调节积累与消费(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促进两者比例关系合理化。(2)调节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3)调节收入分配,利于公平的实现(4)调节金融市场,维持经济稳定(5)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

国债负担(1)认购者负担:企业、个人、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债务负担。(2)政府即债务人负担:还本付息给政府带来的负担(3)纳税人负担:不论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如何,效益高低,还债的收入来源最终还是税收。(4)代际负担:国债不仅形成一种当前的社会负担,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向后推移,形成代际负担。

国债的限度一般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指国债适度规模问题。国债依存度:国债发行额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国债负担率:一定时期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国债偿债率:某年的国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

国债的结构即一个国家各种性质的债务的相互搭配,以及债务收入来源和发行期限的有机结合。(1)应债主体结构即各类企业和各阶层居民各自占有社会资金的比例——社会财富分配。(2)国债持有者结构 即政府对应债主体选择的结果,各类企业和各阶层居民实际认购国债的比例—— 实际购买的分配。(3)国债的期限结构,短期国债: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中期国债:1-9年 长期国债:10年以上,经济建设、社会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金

国债利率水平应保持利率水平略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利率使国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发行无困难而偿债压力小。

国债的发行方式(1)固定收益出售方式(一般方式)(2)公募拍卖方式(竟价投标方式)(3)连续经销方式(4)直接推销方式(承受发行方式)

国债发行价格平价发行:发行价与国债票面面值相同溢价发行:发行价高于票面名义价值

折价发行:发行价低于票面名义价值

国债的偿还 还本方式1)分期逐步偿还法(2)抽签轮次偿还法(3)到期一次偿还法(4)市场购销偿还法(5)以新替旧偿还法还本资金来源(1)设立偿债基金(2)预算盈余(3)通过预算列支(4)举借新债 付息方式(1)普通方式:到期一次支付、按期分次支付(2)有奖方式:有奖有息支付、有奖无息支付

国债市场是证券市场的构成部分同时又对证券市场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国债由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构成。

发行市场是交易市场的前提和基础,交易市场是公债顺利发行的重要保证,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国债市场的功能(1)实现国债的发行和偿还:公募拍卖发行法,市场购销偿还法。(2)调节社会资金运行:调节资金余缺,诱导资金流向,活跃证券交易市场。

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1)国债市场的封闭性(2)国债交易的局限性(3)可交易国债量的稀缺性

完善与发展(1)调整和完善国债的结构(2)改进国债的发行审批制度(3)丰富国债市场参与者主体(4)恢复国债期货交易 国家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形式上:一种收支计划表政治上: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手段上:政府调节国民经济的工具 职能(1)国家预算实施法律、行政管理的职能(2)国家预算实施财政政策的职能(3)国家预算实施财政监督的职能

预算管理权限(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3)各级政府的职权(4)各级财政部门的职责(5)监督与法律责任的规定

我国国家预算原则(1)公开性:需人大讨论批准并向社会公布(2)权威性(可靠性):预算法(3)完整性:不得在预算外另列预算(4)统一性:做到收支按统一程序、口径编制(5)性:历年制

单式预算: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复式预算: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增量预算:财政收支计划指标是在以前财政的基础上,按新的财政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 零基预算指在编制成本费用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将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出发点,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的一种方法。

国家预算周期政府预算工作必须经过预算的编制、预算的审批、预算的执行、预算的调整以及决算等阶段的整个过程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

一、推进依法理财,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1.加强和改善预算编制工作2.细化预算和提前编制预3.加强对超收收入使用的监督4.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之间的资金调剂5.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

二、编制部门预算 就是按部门编制预算,它全面反映部门的收支活动。编制部门预算要求各部门必须将本部门所属各司局、各基层单位所需各类不同性质的资金,综合为统一平衡的部门预算。体现预算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内容 要反映部门的所有收入和支出。既反映一般预算的收入和支出,也反映基金预算的收入和支出。在部门的一般预算收支中,既反映预算内收支,也反映预算外收支。

三、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四、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一)我国过去国库支付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1)缺乏严格的预算约束和监督机制。(2)不利于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3)不利于预算管理制度的全面改革。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含义就是对预算资金分配、资金使用、银行清算及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的全过程集中进行全面的监控制度。集中支付制度并不根本改变各部门、各单位对预算资金的支配权和使用权,但财政部门集中掌握预算资金的支付权,可以掌握资金的最终流向,从而防止滥收滥支的违纪现象,有利于反腐倡廉。实施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措施1.做好准备工作 2.建立资金管理方式 3.明确集中支付外的辅助支付办法

五、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

“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含义是针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一项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将财政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形成完整统一的各级预算,提高法制化管理和监督水平。从收入方面看,主要是收缴分离;从支出方面看,主要是收支脱钩。进展及其进一步完善“收支两条线”改革要进一步扩大范围,也要与编制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推动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向纵深发展。

六、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一)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迫切性我国现行的政府收支分类和预算科目体系是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化。

(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基本原则1.公开透明2.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3.便于操作

(三)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主要内容1.收入分类2.建立新的支出功能分类体系3.建立新型的支出经济分类体系新的政府收支分类和科目设置基本上可以实现“体系完整、反映全面、分类明晰、口径可比、便于操作”的改革目标。

预算管理体制即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是预算体制的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

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1.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一般是一级政权即构成一级预算主体。2.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3.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4.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1)1949-1953:高度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2)1953-1979: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3)1980-1993: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4)1994以来:分税制财政体制

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2)事权与财权的划分:政府职能(3)收入划分:分税制(4)预算调节制度:转移支付制度(5)立足国情

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财力的无偿转移,一般是指上级政府(财政)对下级政府(财政)的无偿补助或拨款。而财力无偿转移的方法、规则和程序则构成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制度的功能:(1)弥补纵向财政缺口(2)弥补横向财政缺口(4)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3)弥补地区性公共物品辖区间的外部效应 粘蝇纸效应是指上级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拨款可以“粘住”接受拨款的一级政府,不会将拨款用于增加个人收入,而是用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中国分税制改革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1、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

2、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

3、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改革的主要内容

1、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的划分

2、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

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4、原体制中央补助

5、配套改革和其他政策措施 分税制的运行情况及其进一步的完善

1、运行情况良好(1)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趋向规范(2)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3)“两个比重”逐步上升,中央财力有所加强(4)调动了地方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促进了地方收入的快速增长,保证了全国财政收入的稳定快速增长

2、待完善的问题(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2)逐步调整和规范收入划分(3)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重点(4)推进省(区)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财 政平衡

财政平衡是指国家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1、财政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

2、财政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3、财政平衡是一种综合平衡 财政平衡的计算口径

1、财政赤字与赤字财政 财政赤字:财政中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导致的财政不平衡的一种财政现象,它反映了财政内国家财政收入不敷支出的基本状况。赤字财政:在编制预算时就安排了一个入不敷出、列有赤字的收支计划。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关系

1、总量平衡的恒等式:C+S+T+M≡C+I+G+X即: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

2、财政赤字的预算恒等式:G-T≡(S-I)+(M-X)即:财政赤字≡储蓄、投资账户结余+贸易经常账户赤字。

3、封闭型经济条件下财政赤字的预算恒等式 封闭型经济条件下(即:M-X=0),财政赤字的预算恒等式:G-T≡S-T(即财政赤字≡储蓄、投资账户结余)。

4、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的关系

(1)当C+I+G+X>C+S+T+M时 ①C+I+G↓+X=C+S+T+M ②C+I+G+X=C+S+T↑+M③C+I+G↓+X=C+S+T↑+M

(2)当C+I+G+X

财政赤字的弥补方法及经济效应

1、动用历年财政结余来弥补当年财政赤字

2、通过向银行透支或借款来弥补财政赤字

3、通过债务筹资来弥补财政赤字

4、通过税收融资来弥补财政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税收、支出等财政手段进行调整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措施。

财政政策工具: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①财政支出类政策工具;②财政收入类政策工具;③国家预算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的性质(1)财政政策是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活动的产物,因而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但又是客观经济规律的一定反映。(2)国家可以利用财政政策达到自己的预定目标。(3)财政政策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主要调控手段。

财政政策的类型

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即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

①税收的自动稳定性; ②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

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即政府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采用不同的财政措施,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或通货紧缩缺口,是政府利用国家财力有意识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

3、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

4、紧缩性财政政策:即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5、中性财政政策: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即财政政策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各政策工具通过某种媒介体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财政政策传导机制的媒介体 收入分配、货币供应与价格。

财政政策效应的含义(1)财政政策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有效作用(2)在财政政策有效作用下,社会经济作出的反应

财政政策的主要效应(1)“内在稳定器”(2)乘数效应(3)奖抑效应(4)货币效应

货币政策的概念即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基本方针及其相应的措施。组成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具体政策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

货币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要量之间形成一定的对比关系,进而调节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1、必要性(1)首先由二者密切的内在联系决定①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②政策实现手段具有交叉性,调控对象具有同一性(2)二者的作用方向和作用机制不同①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在处理公平和效率的矛盾方面各有侧重、各有优势②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③二者的政策时滞性不同,需要协调配合2、可能性(1)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银行,经理国家金库,财政性存款是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2)政策性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执行着国家财政的职能,其资本金一般来自财政拨款,并且由财政为其举债提供担保(3)金融机构运营状况影响着财政平衡(4)赤字融资方式揭示了两类资金的内在联系

财政学复习资料总结 篇2

陕西省财政厅关于表彰2010年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知

厅机关各处室、厅属各单位:

201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挑战,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发挥财政职能,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十一五”的圆满收官。2010年,全省财政收入完成1 800.85亿元,比上年增收409.71亿元,创历史新高,增长29.4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57.92亿元,增长30.28%,在全国排位由“十五”末的第21位上升到第18位。在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高增幅的同时,争取中央资金与政策支持成效显著,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支持经济发展力度加大,民生投入大幅度增加,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财政改革不断推进,财政监督不断强化,财政科学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机关各项建设和内部管理进一步加强。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全厅广大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与此同时,全厅上下涌现出了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为了表彰先进,进一步发挥先进的模范示范作用,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干部职工争先创优、积极进取的工作热情,经厅党组研究决定,对办公室等22个先进集体、卢和平等126名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和先进工作者的同志予以通报表彰,同时给乔朴等20名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的同志记三等功一次。

201 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以实现财政收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为着力点,以发展现代农业和支持城镇化为突破口,以推进财政改革创新为动力,扎实工作、锐意进取,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希望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珍惜荣誉,谦虚谨慎,再接再厉。希望全厅广大干部职工以先进集体和个人为榜样,爱岗敬业,开拓进取,勤奋工作,为推动财政事业大发展,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陕西省财政厅厅机关及厅属单位2010年度先进集体

办公室预算处国库处国防与政法处教科文处

经济建设处农业处社会保障处企业处国际合作处

政府采购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处人事处省财政监督检

查局监督一处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机关

党办驻厅监察室省国库支付局支付处省国库支付局财

政信息化建设管理处省注册会计师管理中心省政务大厅

服务中心厅机关后勤服务中心省财政干部教育培训中心

陕西省财政厅厅机关及厅属单位2010年度记三等功人员

(20名)

乔朴杨恒仓薛亚省石计宝刘沂春马理王敏

王凤霞史卫平白岳刚刘燕张涛张路杜阿团

陈梦东徐欣黄书娟焦洪涛程海龙董鹏

陕西省财政厅厅机关及厅属单位2010年度优秀公务员和先进工作者(126名)

(一)优秀公务员98名

卢和平乔朴刘绥平孙经会朱克强张志军张增芳杨恒仓

李健(采购中心)孟江明夏晓中秦爱梅薛亚省马小丽王滔

白爱军石计宝刘亚李萍苏中权陈虹陈云生陈伍爱

苟学锋田书臣张忠平王军相王战航刘沂春路少军于东波

卫雅茹马理马蓉尹新泉牛兴民王欣王敏王珺

王辉王为勤王凤霞王增林邓晓洋冯晓秦史卫平田艳丽

白岳刚任磊任大东刘燕刘永强孙莉孙海潮邢向荣

宋晓静张华张涛张钰张路张军辉张社教张宝平

张建红张金胜张春利李娜李璇李璐李健(农发办)

杜阿团杨志远杨建霞陈梦东孟少锋宜秀丽郑大鹏赵永波

赵讲习郝冬芝倪莉徐欣秦文静谈勃贾志远高飞

高永河寇炜黄书娟龚宇焦洪涛程海龙董鹏董文红

蔡翔樊莹潘晓梅薛建刚

(二)先进工作者28名

何书贤武永义呼延和平张晓娜郑冠利李文洁连新宁

王文军王丽红王曼萍朱崇学余树芝张芳张磊

张建刚张亮杨小翠杨立威陈建荣陈智勇周大亮

财政学复习资料 篇3

一、案例描述

在经济学家的圈子里,提起“科斯的灯塔”或者“灯塔经济学”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灯塔”在经济学里是公共物品的代名词,关于灯塔的故事也就成为公共经济学的经典故事。灯塔是船只安全航行的一种必要设施。作为早期的海上强国之一,英国的灯塔制度是发展最早、最完善的。早期的英国,灯塔设施的建造和灯塔服务,与别的产品一样,也是由私人提供的。为了满足航海者对灯塔服务的需要,一些临海人家出钱建设了灯塔,然后根据过往船只的大小和次数向船只收费,以此获取维护灯塔设施的日常开支的费用(维护灯塔的费用和人员费用),并获取投资收益。

建造灯塔的人后来发现,有些船只总是想方设法逃避缴纳灯塔使用费。他们或者绕过收费站逃避付费,或者干脆就宣称没有享用灯塔的服务,拒绝交费。这种现象扩散开来,自觉交费的船只越来越少,以致灯塔经营者入不敷出。

于是,灯塔经营者专门建立了一支队伍,配备了专门的装备来监督和核查过往船只的交费情况。这样一来,虽然灯塔的收入有所增加,但支出也增加了,灯塔经营还是入不敷出。经营者被迫再次提高收费,然而收费的提高促使更多船只试图逃避付费,而雇用更多人员监督收费又会使成本进一步上升。如此这般。私人灯塔制度终于维持不下去了,没人愿意再出钱建造灯塔。但是灯塔对于船只安全航行的必要性并未改变,航海者还是需要灯塔这种服务。最后,只能卣英国临海的各个地方政府出资兴建和维护灯塔的运营。

二、案例分析

为什么灯塔这种物品最后必须由政府来提供,而大多数一般的物品和服务,譬如汽车这种产品或者搬运工的服务,都可以由私人企业提供呢?原因就在于,灯塔是公共物品,而汽车或者搬运服务都是私人物品。

政府经营的灯塔起初一切如常,但时间一长,人们发现,作为公共物品的灯塔总是维护不善,管理不良,风吹日晒也没人去及时维护,设备损坏的频率比私人经营时高得多,有些灯塔常年失修,有些只是勉强使用。虽然不用再专门雇人来维持收费,过往船只也不用再额外交费,似乎是节约了社会资源,但是,由于经常损坏,实际上政府花在灯塔上的钱比私人经营时的成本(包括雇人的费用)还要多。建造灯塔的费用来自于税收,仍然是社会的财富。这些资源的使用,从社会角度来讲,是低效率的。由此看来,由政府来提供灯塔这种公共物品并不一定就是有效率的。正是因为看到了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低效率,科斯特意从美国跑到英国,实地考察英国灯塔制度的历史演变,看看在政府经营

之前英国的灯塔制度是如何运转的。他了解到英国早期实行的都是私人灯塔制度,只是由于收费困难才被公共灯塔制度取代。

(已修)财政学复习资料 篇4

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财政形态,即政府财政将按社会公共需要的原则来确定其职能和开支。

社会公共需要:社会安全、秩序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外部效应:在现实经济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即某人或某家企业的活动给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不利或有利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因此提供补偿或取得报酬,这种现象就是外部性。前者一般称为外部不经济或负外部效应,后者一般称为外部经济或外部正效应。纯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 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如教育、政府兴建的公园、拥挤的公路等都属于准公共产品。对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在理论上应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纯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期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严格地讲,它是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是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减少别人对它进行同样消费的物品与劳务。纯公共产品不仅包括物质产品,同时还包括各种公共服务。

公共提供:“公共提供”是指政府通过税收等方式筹集资金和经费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

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政府将筹集到的财政收入有计划地分配和使用到履行政府职能的各个方面的支出。

财政支出效率:财政支出效率由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物品(包括准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组成。(财政支出的效率原则,是指财政支出应能够有助于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由于市场存在失灵现象,使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全,不能有效提供全社会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劳务,因而不能不要求政府以其权威来对资源配置加以调节和管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财政支出效率的集中体现。)

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指国家财政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一种补偿。主要是在一定时期内对生产或经营某些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企业或因提高商品销售价格而给予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补偿。

购买性支出: 也称消耗性支出,指的是政府的支出将形成对产品的和劳务需求的这类财政支出。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的支出不直接形成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企业或个人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的这类财政支出。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集体投保、个人投保、国家资助、强制储蓄的办法筹集资金,国家对生活水平达不到最低标准者实行救助,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政府采购: 是在长期的政府采购实践中形成的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法律和惯例的总称。(政府采购的原则:(1)有效竞争原则(2)公开性原则(3)公平性原则(4)推动国内竞争和促进产业发展的原则。根据招标的范围的不同可将采购方式分为:(1)公开招标采购(2)选择性招标采购(3)限制性招标;按照是否具备招标性质可将采购方式分为:(1)招标性采购(2)非招标性采购。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必要性:一是建立一个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要求;二是建立一个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是国家实施经济宏观调控的要求;三是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是反腐倡廉,促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四是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是进行国际经济合作的需要。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途径:一是加强政府采购立法,建立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二是加快我国政府采购管理体系建设。)财政投融资: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

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这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税收:税收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强制地、无偿地参与剩余产品分配而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税收超额负担: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税负转嫁与税负归宿: 所谓税负转嫁,就是纳税人不实际负担国家课于他们的税收,而通过购入或卖出商品价格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税收归宿取决于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弹性,如果需求相对于供给缺乏弹性,则税收主要转嫁给消费者,如果供给相对于供给缺乏弹性,则税收主要转嫁给生产者。

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税收乘数效应:它是指税收的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程度。由于增加了税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就会下降。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又会引起另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如此循环下去,国民收入就会以税收增加的倍数下降,这时税收乘数为负值。相反,由于减少了税收,使私人消费和投资增加,从而通过乘数影响国民收入增加更多,这时税收乘数为正值。一般来说,税收乘数小于投资乘数和政府公共支出乘数。国家预算:一国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

零基预算与增量预算:是对所有的预算支出项目都以“零”为基数,采用成本一效益分析,在重新审查和评估该项目必要性的基础上,确定项目预算金额的预算编制方法。增量预算又称调整预算,是指以基期的业务量水平和成本费用消耗水平为编制预算的基础,根据企业预算期的经营目标和实际情况,结合市场竞争态势,通过对基期的指标数值进行增减调整而确定预算期的指标数值方法。

分税制: 是指在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确定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出范围,并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预算收入的财政管理体制。

公共物品的层次性:社会产品可以被分成两大类: 公共产品、私人产品 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混合公共产品)

纯公共产品提供方式:公共提供(免费)、无偿的,容易出现“搭便车”行为 准公共产品、混合提供: 私人提供无偿的 公共需要的层次性:

1、第一层次需要----纯公共产品

维护政权的支出:国防支出、法庭、监狱、司法支出(满足全社会范围内)

2、第二层次需要-----准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医疗、救济

3、第三层次需要----准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基础发展的需要,满足半社会范围的。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预算体制是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以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依据和法律依据,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

财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或财政体制是国家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各级政府之间,政府同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之间在财政管理方面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分配的根本制度。

政府间转移支付:指财政资金在政府间的无偿转移或转让,是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债: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国债负担率:国债负担率又称国民经济承受能力,是指国债累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国债依存度:是指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当年中央财政支出的比率。

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表达了这么一种推测: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都是相同的或者等价的。财政赤字与赤字财政:指某一财政,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财政赤字。是指政府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利用预算赤字,以达到经济稳定增长的一种手段。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以某种财政理论为依据,为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各种财政工具的总称。

二、问题

1、简述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及包含的内容

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包括全国性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和地区性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

2试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并分析机制和手段: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A、调节资源在地区间的配置;B、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间的配置; C、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间的配置

各国政府通常采用某些指标(如我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或由若干指标组成的“景气指数”来表示资源配置效率,我国当前主要采用GDP增长率指标。3试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并分析机制和手段: 答:(1)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而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它是在平等竞争的环境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的。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个人通过城市劳动和合法经营取得收入,个人的劳动投入和劳动报酬相对称,这既是效率原则,也是公平原则。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经济主体或个人所提供的生产要素不同、资源的稀缺程度不同以及各种非竞争因素的干扰,各经济主体或个人获得的收入会出现较大的差距,甚至同要素及劳动投入不相称,而过分的悬殊将涉及社会公平问题。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平均不等于公平,甚至是社会公平的背离。(2)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机制和手段①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废品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②规范工资制度。这里是指由国家预算拨款的公务员的工资制度以及相似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人消费品的商品化,取消变相的实物工;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制度。③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④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4试述财政的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并分析机制和手段: 1.含义:①财政经济稳定职能主要包括: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水平和国际收支平衡 ②财政经济稳定职能重点是:维持社会资源在高水平利用状况下的稳定。

2.财政经济稳定职能主要包括: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水平、国际收支平衡 3.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①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保证物价和经济增长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②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影响就业水平,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通过财政直接投资,调节社会经济结构,调节社会有效供给能力。③通过税收等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

④财政加大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对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等,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5试用“瓦格纳法则”分析财政支出增长的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家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 将不断增加。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可避免的长期趋势。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两类,即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6试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思路。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覆盖面还不够宽,保障水平还较低,而且所有制间、城乡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二是资金运营方式单一,缺乏正常的增值机制。基金账户的亏空使得部分基金积累方式面临全面转向现收现付方式的危机。三是在社会救助方面,救助水平过低,标准不统一。四是没有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各种制度之间不配套。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仍属初建,运行时间不长,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改革思路为:(1)保障水平必须和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及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中阶段,生产力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较低,要害还在于人口众多,地区间、城乡间的差距较大,国家、社会、个人的承受能力均较弱,保障水平过高,将脱离实际难以实施,最终加重政府的负担。(2)必须建立社会保障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立法的形式对社会保障的享受范围、筹资来源、用途等加以确定,才能使得社会保障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多元化社会保障体系也是解决我国目前保障范围窄,保障水平低的方法之一。(3)建立社会保障预算。通过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全面、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障收支情况,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监管,贯彻国家的社会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强化社会保障资金的预算约束和财务管理机制,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保值和增值。(4)起点宜低不宜高。社会保障支出的特点是呈刚性增长趋势。起点一旦确立,只会升不会降,持续运行将陷入困境。在这方面,必须吸取某些北欧国家由于保障起点过高而产生“福利病”的教训。(5)实行“两个挂钩”,重视基金的营运。从长远看,养老金的变动要同工资增长和价格指数挂钩,即所谓指数化同时采取可靠的形式运营积累下来的基金,保障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建立防止保障基金贬值的屏障。

7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内容,简述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问题: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和社会公平和谐。《决定》提出,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加快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等;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和监督,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这些重大举措,有利于实现公平性与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8试结合税制改革基本理论谈谈我国营改增税收制度改革的特点。

营业税改增值税可以说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的第一大改革。但是营业税是地方的第一大税种,让地方放弃自己的利益,本来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分配问题,是整个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从税收中性理论看,1.改革试点的整体效果。营业税的计税依据是营业收 入,营业额越高,要缴的税越多。随着各类生产要素成本的上 涨,营业收入高不一定利润就会高,但营业税却在增加,这实 际上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而增值税的税收负担除了与纳 税人的营业收入有关以外,还与纳税人成本中可以抵扣的购 进项目有关。因此,成本中可以抵扣的购进项目占收入的比重 越高,纳税人承担的税负越低。“营改增”以后,作为增值税一 般纳税人企业将可以抵扣原来在营业税中不能抵扣的购进项 目,消除多环节重复缴税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固定资产投入较 大的服务企业,若其上下游客户关系能够形成比较完整的增 值税抵扣链条,其税负会明显下降。

而在这次改革试点中,近七成的试点企业为小规模纳税 人,交通运输业的营业税适用税率为3%,服务业的营业税适 用税率为5%。小规模纳税人的试点企业现按营业收入的3%缴 纳增值税,税负不高于或低于试点前所缴纳的营业税,税收负 担下降幅度明显。

2、“营改增”试点改革使企业避免重

复纳税,在整体上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但是并不是每个行 业、每个企业都受益。由于企业所处行业和自身规模、业务规 模等因素制约,试点后的某些企业税负反而加重了。1.有试点企业缴税不降反增 2.税率划分被认为不够细致

3.物流企业深陷困境,频频遭遇抵扣难题 三)保证营改增改革顺利进行的方案与措施 1.适当为部分行业增加抵扣项目,防止税负过重

营改增的改革以后,由于使用增值税,必须要有增值税的抵扣发票。对于一些行业,特别是货物运输行业来说,仅仅在汽油和固定资产这两项上进行抵扣的话,由于固定资产的更新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能在短期内立刻完成抵扣,这就会造成税负的增加。2.合理划分税率,促进行业间的公平和合理

对于每一个地区,以及每一个行业,我们在进行大规模的试点之前,必须要具体分析它的特点,运用更为合适的税率。要考虑到税率的改变给企业带来的抵扣难度,以及在各个行业之间会形成的差异。如果税负增减不一,差异过于悬殊的话,那就是显失公平的,也就违背了营改增的初衷。

3.做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衔接以确保公平顺利(1)一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税制衔接。

试点纳税人在非试点地区从事经营活动就地缴纳营业税的,允许其在计算增值税时予以抵减。

(2)二是不同业务之间的税制衔接。

对纳税人从事混业经营的,分别在适用税种、适用税率、起征点标准、计税方法、进项税额抵扣等方面,进行细致和合理的规定。4.协调中央与地方间的利益分配

最初在中央提出“营改增”试点时,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提到关于税收收益分配问题时,中央的“国税收”政策却让地方政府退却了。

(二)实行营改增的必要性分析 1.营改增有利于税收制度的完善和优化

如今,我国增值税与营业税并行,正如上述关于交通运输业税收征收的例子中所提到的,这样的现状会导致增值税抵扣链条的破坏,造成国家、地方以及企业多方面的损失。增值税可以避免重复征税,防止了税负累计现象的发生。同时,它可以保障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这些都源于增值税的税收中性,即增值税对于流转额中的非增值因素在计税时不予考虑,不影响商品的生产结构、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决策影响较小。这样就有利于引导和鼓励企业在公平竞争中做大做强。但是这种中性要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必然是以宽广的税基作为前提的。所以实行营改增有利于税收制度的完善和优化。2.营改增有利于产业的转型和发展

在之前所讨论的增值税征收范围时,笔者提到目前我国的服务行业中,除了涉及到加工和修理的部分,其余都仍在征收营业税。由于营业税是对营业额全额征税,无法进行抵扣,所以作为企业来讲,为了避免重复征税,它只能选择一种“小而全”、“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很多时候,企业倾向于为自己提供多方面的服务,而防止外购服务中的过高税收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单单是从出口退税这一点来讲,由于我国的服务行业仍然适用营业税,所以在出口时就无法完成退税。服务的含税出口,使我国的服务业在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服务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所以,进行营改增可以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协调和优化我国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也可以为我国的第三产业在国际上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遇。3.营改增有利于简化税收的征管

如今,营业税和增值税两套税制并行的体制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在原来商品与服务清晰分离的时候,这样的并行体制发挥了很大的优越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复征税带来的弊端。但是随着多样化经营和新的经济形式的不断出现,商品和服务捆绑销售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复杂,要准确划分商品和服务各自的比例也越来越困难。传统商品的服务化也给两者的区分带来了很大的难题。所以,逐步取消营业税,代之以增值税,在税收的征管方面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9如何完善分税制改革

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来源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实行分税制,可以更好地加强税收管理,调动地方积极性。

分税制是指在国家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和分税制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制的预算管理体制模式,是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和公共财政理论要求的,这是市场经济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较为成功的做法。

我国现行的分税制是属于不完全的分税制,从1994年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后,才把工商各税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并分设中央、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进行征收管理。好处:

(一)实行分税制,能够充分发挥利益分配原则的效率(二)实行分税制,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对财税管理体制的要求(三)实行分税制,能够充分体现财政制衡原则(四)实行分税制,有利于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实施 弊端:

1、事权和支出范围越位。目前实施的分税制没有重新界定政府职能,各级政府事权维持不甚明确的格局,存在越位与错位的现象,事权的错位与越位导致财政支出范围的错位与越位。

2、部分财政收入划分不合理。税收收入没有严格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并依此确定应属何级财政收入,存在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企业 所得税的不规范做法。一些应为中央税的税种,如所得税被定为地方税。地方各级政府间按税种划分收入未落实。

3、地方税收体系不健全。目前,地方税种除营业税、所得税外,均为小额税种,县、乡级财政无稳定的税收来源,收入不稳定。地方税种的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在中央,地方对地方税种的管理权限过小。

4、省以下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主要是地方各级政府间较少实行按事权划分财政收支的分权式财政管理体制。县级财政没有独立的税种收入,财政收入无保障。

5、转移支付不规范。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存在一些缺陷:政府间财政资金分配因保留包干制下的上解、补助办法,基本格局未变;采用基数法实行税收返还不合理;中央对地方专项补助发放的条件、程序、使用管理无法可依;地方政府之间如何转移支付不明确。10税收的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 P156

11、财政对“三农”投入的特点及财政投入的政策 P106

12试用图形解释“拉弗曲线”,并分析其经济含义 P176

13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 首先,在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积极财政政策对于保持和促进总需求的稳定和一定的增长,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及由此而可能带来的社会震荡,保证我国经济以一定的速度增长发挥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积极财政政策在有限的程度上增加了投资需求,但没有启动起民间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应有的贡献,对出口需求的刺激作用也是有限的;第三,对城镇失业问题的解决效果也不是很明显。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部分预定目标。

具体地就是通过积极财政政策的细化,也就是通过各项具体的财税政策来发挥作用。一是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方面发挥作用。财政主要是通过扩大公共消费稳定私人消费预期,带动私人消费。二是针对新型战略产业,在税收政策、投资政策、补贴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这样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是从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采取措施,调节收入分配。从财政收入方面看,可以有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方面是大家谈的比较多的税收政策,另一方面是社会上谈的不多,但实际上有非常重要的公共产权收益政策。公共产权收益的规模相当大,但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一部分流失了。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p302

14简述收费不同于税收的性质及特殊作用。

15简述“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借鉴意义。P69 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新古典增长理论是最成熟也最具有代表性的。该理论将经济增长解释为生产要素(特别是物质资本)的积累过程,认为只要投资超过重置的原有机器(或者人口增长带来的人均资本下降),人均产出就会增加,经济就会增长。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针对新古典模型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教育、培训及职工再教育而形成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开发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生产性公共投资的增加也有助于提高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因此,生产要素积累的收益率不会发生递减趋势,长期增长率将大于“0”。显然,这一理论的贡献,在于将原来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外在要素内在化,人们据此将这种理论称为内生增长理论。

这一理论对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进行了新的诠释,认为生产性公共资本、人力资本和研究开发活动是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内在动力,而这些因素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外溢效应,具有“公共物品”的某些属性。也就是说,这些因素属于财政政策的变量范围之内,所以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对长期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特殊和重要的作用。

财政支出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僵化的。从客观上说,它取决于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使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变化带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从政府财政政策的角度看,则必须根据一定时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目标以及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推动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而内生增长理论为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供了重要思路。

三、案例分析

案例1 财政政策层面、财政政策类型与积极的财政政策

背景:1998年,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政府作出了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战略决策,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这对中国经济近几年持续平稳的增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经济学界也一直在探讨一个问题,即积极的财政政策到底有多大空间和可持续性。近两年来,有的学者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淡出(马栓友,2001);有的学者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转型(课题组2000;安体富2002);有的学者甚至提出要防止出现“凯恩斯依赖症”(杨继绳,2002)。很显然,不管是否承认,很多学者已经把1998年以来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简单地等同为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了。但是,这种简单的等同是有一定偏颇的。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对1998年以来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再认识是十分必要的。(1)中国并不完全存在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背景模式,因而,中国1998年以来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不完全是凯恩斯所主张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而是更接近新古典综合派的增长性财政政策;(2)中国要实现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在中、长期保持平稳高速增长,至关重要。这需要包括增长性财政政策在内的政策组合来支撑;(3)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政府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和行动纲领,应加以坚持并使之更加有效。

简要分析:从经济学理论上说,财政政策包含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策目标,即短期或中、长期目标;二是政策主体,即政策制定者及行为规范和政策实施者及行为约束;三是政策工具,包括税收、政府投资、转移支付等。第二层面是财政政策类型,即通常所说的诸如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的财政政策等,可见,第一层面指的是政策的决策框架;第二层面指的是政策的操作模式。作为政府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积极的财政政策无疑是贯穿第一层面的整个决策框架,并对第二层面起导向作用。

1.积极的财政政策表明了政府决策及理财的理念,其目的在于维持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经济制度。在此基础上,政府财政当局对税收和政府开支等政策工具可以根据不同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多种组合,选择不同类型的财政政策进行操作。

2.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集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于一身的政府财政工作的行动纲领,在此基础上,政府财政当局在操作机制上可“逆对现行经济风向”,选择财政政策的操作模式。

3.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定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的目的在于造就一种良好的经济环境。正如保罗·A·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指出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决定政府税收和开支的方法,以便有助于(1)削弱经济周期的波动,(2)维持一个没有通货膨胀和通货收缩的不断成长和高度就业的经济制度。”

显然,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不等同于(也不应仅仅等同于)扩张性财政政策。事实上,就财政政策的类型而言,除了经典意义上的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的财政政策类型以外,在当今复杂的经济运行中,财政政策的类型也在不断变化。如以阿尔文·汉森、保罗·A·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家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的财政政策主张,就是在不断对凯恩斯的需求管理进行修改和补充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以“熨平”经济周期的补偿性财政政策;以反“停滞”来刺激经济快速增长的增长性财政政策和各种针对单个市场或部门的宏观财政政策的微观化。

回答以下问题

1、如何理解各种类型的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2、如何理解财政政策的经济作用

案例2 我国明年政策取向“宽财政、稳货币”

专家表示,明年的政策取向将继续“稳中求进”。预计货币政策倾向中性,M 2增速可能保持13%至14%;社会融资总额仍将是关注重点,贷款占比或将进一步下降。财政政策将略为积极,但更强调结构性问题。主要研究机构预计2013年财政赤字占GDP比重接近2%,意味着绝对水平略高于1万亿元;结构性支出将支持民生领域、城市化及生态文明建设等;结构性减税或将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

乐观 2013年或是温和复苏的一年

“从今年以来的经济运行状况看,我国经济增长阶段转换的征兆更趋明显。2013年,全球经济仍处危机后的调整期,国际环境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国内原有竞争优势、增长动力逐渐削弱,新优势尚未形成,市场信心和预期不稳,经济运行处在寻求新平衡的过程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称,2013年中国经济运行有望在国内国际复杂环境中保持基本稳定。

“2013年宏观经济将结束连续回落的局面,目前各方预测倾向于认为上半年有较为明显回升,下半年基本平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微博)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强调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主要是因为今年和明年的经济环境从外部到内部没有显著的重大变化,外部还需要关注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对进出口的影响,内部则是经济探底企稳之后,需要一个相对平稳的宏观经济环境,来促进经济转型。

“考虑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潜在的不确定因素,为我国经济在寻求新平衡的过程中保持基本稳定,并为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建议将201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7.5%,C PI为4%左右。这一方面与‘十二五’规划的预期目标逐步衔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向市场传递积极、理性的调控信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余斌表示。

巴曙松认为,2013年推动经济温和复苏的力量在于:第一,出口的负面冲击减轻,外需平稳增长;出口增速将达到8%至10%。第二,库存压力将比2012年明显下降。第三,房地产投资将温和复苏。受益于房地产销售环比持续改善、资金面好转以及保障房投资继续推进,预计2013年房地产投资将实现温和增长。第四,基础设施投资将继续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支持之一。第五,2013年消费将平稳增长,中低端大众消费品增长将更快。

“随着周期性回落节奏的接近尾声以及周期性波动幅度的减小,结构性问题将变得更为重要。这种结构性转变意味着2013年的宏观政策将在周期性政策与结构性改革之间取得平衡。在此背景下,应对经济周期性回落的刺激政策将以不对市场经济结构造成伤害为前提,逆周期政策应以不降低长期潜在增长率为条件。”巴曙松说。

稳健 货币政策倾向中性

“预计货币政策会倾向于中性。这是因为C PI有回升的压力,但是不会成为主要的经济困扰。同时,经济的复苏又需要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但是不宜大幅进行货币放松。”巴曙松判断,在平衡物价和经济增长的条件下,信贷增长占整个社会融资的比重会有所下降。

“在宏观政策方面,既然强调连续性和稳定性,很可能意味着2013年会继续提‘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前者支出的重点仍是交通、农田水利和保障房等民生领域;后者总体是相机抉择的,初始取向与今年下半年松紧程度几乎相当,由于存在‘要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提法,在物价持续回升的一些月份,货币政策可能还会向收的方向回撤。”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说。

有关专家表示,2013年应以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和稳定货币供给为重点,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一是通过外汇占款、央票余额变化及公开市场操作,保持基础货币必要的增长,及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保持市场必要的流动性。二是保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波动中的相对稳定。针对全球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适当加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相对稳定。三是对于中小金融机构,如农信社,其贷款对象集中于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可放开贷款额度控制。四是适当放松对过桥贷款等限制,支持与产业升级相伴的兼并重组。

思考题:

1、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配合应该在什么经济背景下实施?

2、积极的财政政策何时应该淡出? 思考要点:1积极的财政政策

2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配合P309-310 4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篇5

1.分析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 我国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从总体上说,增长势头良好。

1978~1995年间财政形势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1)从预算内财政收支来看,由于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慢于GDP的增长,同时,财政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增长,在收支安排上,左支右绌,顾此失彼,政府一直为财力分散和财力短缺所困扰,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断加大。

(2)从财政与各部门关系来看,由于预算内财政资金拮据,难以满足各部门正常的公共需要.(3)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来看,由于长期实行财政包干制,财政收入增量向地方倾斜,中央可支配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分税制改革后由于达到中央集中财力的预期目标尚待时日,中央财政在预算内资金的调控上也显得软弱无力.(4)从财政与银行关系来看,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的同时,居民储蓄急剧增长,银行贷款呈急剧增长的趋势。

(5)分税制改革以来实现财政收支的良性循环。

财政支出的快速增长,首先,还是来自于以税收为主的预算内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和国债的增长带来财政支出的增长,财政支出增长支持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为财政收入增长和国债增长提供了经济基础,形成了良性循环。

2.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作用(1)从历史上看,保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始终是世界各国的主要财政目标,而在财政赤字笼罩世界的现代社会,谋求财政收入增长更为各国政府所重视。

(2)经济发展水平从总体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它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是一个根本性因素,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特别对财政收入的绝对规模来说是如此。

(3)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经济和财政的关系问题。两者的关系表现为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从世界各国的现实状况考察,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该国财政收入总额大,占GDP的比重也高。(4)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

但生产技术水平是内含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进步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技术进步越快,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二、是技术进步可以降低物耗比例,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3.试述税收中性和税收超额负担 税收中性和税收超额负担相关,或者说,税收中性就是针对税收超额负担而提出的。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另一方面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

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税收理论认为,税收的超额负担会降低税收的效率,而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从而提高税收效率的重要途径,在于尽可能保持税收的中性原则。

所谓税收中性(neutrality),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

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

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增值税也不是一种纯中性税收,其理由如下:(1)增值税本身也不是完全中性的。

(2)增值税的中性化是以单一税率为前提的。

(3)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时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税基中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目的是防止投资膨胀,这也体现了对投资的调节作用。(4)全面推行增值税实行普遍征收的。

4.简述税负转嫁的条件 主观上讲,纳税人都存在税负转嫁的愿望。但能否进行税负转嫁,还要看是否具备进行税负转嫁的条件。

(1)课税对象的性质

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2)商品的供求弹性

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所谓商品的需求弹性是指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相对于商品价格的变化的反应程度,即价格的上升或下降的一定比率,引起需求量减少或增加的比率。

商品被课税后,商品的价格将因此而升高。

相反,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大时,税收负担就不易成功转嫁。

所谓商品的供给弹性是指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化相对于商品价格的变化的反应程度,即价格的上升或下降的一定比率引起供给量减少或增加的比率。

相反,商品的供给弹性较大时,税收负担就容易成功转嫁。(3)课税范围的大小

(4)生产者的谋求利润目标对税负转嫁的关系 企业经营都以谋求尽可能多的利润为活动目标。

5.简述税收的经济效应(1)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政府课税造成纳税人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使纳税人降低了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2)税收的替代效应是当税收影响商品(或经济活动)的相对价格时,导致纳税人以一种商品或经济行为替代另一种商品或经济行为而产生的效应。

替代效应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6.简述“拉弗曲线”及其原理(1)拉弗曲线原理介绍:供给学派的三个基本命题可以从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弗设计的“拉弗曲线”得到说明,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拉弗曲线说明了税率与税收收入(或GDP)之间的函数关系。

拉弗曲线说明了税率与税收及经济增长之间的一般关系,具有至少四方面的经济含义: ①高税率不一定能够取得高收入,高收入也不必然要求高税率,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相关性。

②普遍实行高税率往往导致对减免税等税收优惠的依赖。③在同样的收入水平上可以适用两种税率。

④既然税率和税收收入、经济增长存在着相关性,那么必然存在一个最优税率。(2)拉弗曲线评价 ①拉弗曲线的合理性

拉弗曲线是在供给学派较为客观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的滞胀现象后,继承古典经济学的某些合理成分,强调供给决定需求,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过多干预,提出来的减税的基本理论依据,使之理论和政策主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②拉弗曲线的局限性

所有经济理论都同时具有的“时效性”与“相对性”,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拉弗曲线相关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研究其对具有极为特殊国情的中国经济的适用性问题上更应加以注意

7.如何理解税收制度 对税收制度的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认识:(1)税收制度是税收本质的体现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对社会剩余产品进行分配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通过设计税类、设置税种、规定税率、划定计税范围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国家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分配关系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使税收的本质以具体的形式体现出来。

(2)税收制度是税收职能实现的保障

税收职能是税收的内在固有的职责和功能,要使税收职能成为现实,就必须依赖具体的税收制度。

(3)税收制度是征纳双方的依据

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关于税收的法规和制度的总称,它是国家及纳税人依法征税和纳税的行为准则和法律依据。

8.简述商品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商品课税又称流转税,也称货物和劳务税,是指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统称。特征:

(1)课征普遍

(2)以商品或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非常灵活

(3)实行比例税率,计征简便

(4)商品税的税负容易转嫁(5)税收负担具有累退性和隐蔽性 功能:

①可以稳定、便利地取得财政收入,是收入功能较强的一个税类。商品课税可以随着经济增长而自然增长,不受纳税人经营状况的影响,从而收入稳定。②由于流转税一般可以转嫁并最终以消费领域为税负归宿,所以可以起到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的作用。

9.简述所得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特征:

(1)税负相对公平

(2)税负不易转嫁,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3)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4)税源广泛,税收有弹性(5)计税方法复杂,征管难度大 功能:

①收入功能。②公平功能。③稳定经济的功能。

10.国债的功能有哪些 国债的功能主要有:(1)弥补财政赤字;

(2)对财政预算进行季节性资金余缺的调剂;

(3)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

(4)筹集建设资金。

11.衡量国债规模的指标有哪些 表示国债绝对指标:

1、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2、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3、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表示国债相对规模的指标:

1、是国债负担率。

2、是当年发行额占应债主体的收入水平的比重。

3、是偿债率和债务依存度。4、12.简述我国政府预算一般要经过的程序 ⑴国务院下达编制下一政府预算草案指示,财政部负责具体事项; ⑵中央各部门根据部署组织和领导所属部门编制本部门的预算草案; ⑶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根据部署编制本区域预算草案;

⑷县级以上政府财政部门审核本级政府各部门预算草案,并协助本级政府编制政府预算草案,经本级政府审定后,按照规定期限报上一级政府;

⑸财政部审核中央各部门的预算草案,编制中央预算草案,汇总地方预算草案,汇编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13.简述分税制改革的具体内容 分税制改革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1)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

(2)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

(3)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

14.简要分析财政平衡政策和财政赤字政策对经济的影响(1)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2)财政赤字扩大总需求的效应。

(3)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问题。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一般是指财政赤字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排挤性影响。

(4)财政赤字与发行国债。在已经存在赤字的情况下,一般是靠发新债还旧债,而每年连续发行规模和偿债规模给财政带来了压力,财政为了保持和加大净收入,就必须扩大发行额,未偿还债务便随之逐年增加,自然利息支出也不断加大。

15..简述财政政策的目标 财政政策目标确立的基准是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但是财政政策目标并不可能完全等同于经济政策目标,因此财政政策目标一般可以归纳为:

(1)经济增长(2)充分就业。(3)物价稳定。(4)收入的合理分配。(5)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论述题

1.论述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实行分类征收。

(2)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并用。(3)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

(4)个人所得税具有自动稳定的功能。

(5)采取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收办法。

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改进:

(1)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课征制,区分不同的所得,适用不同的税率,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分类课征制无法从整体上衡量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能力,不利于体现税收公平原则,还可能扭曲纳税人的行为,侵蚀税基,增加税收成本,从而不利于体现税收效率原则。因此,需要对现行的分类课征制加以改进。

(2)现行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忽略了个人的家庭结构和支出结构这两个决定纳税人纳税能力的重要因素。税制改进的方向应当是在制定费用扣除项目和标准时,尽可能地考虑个人的家庭赡养人口等特殊情况,以充分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

(3)关于提高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额。

2.试论述如何把握财政平衡问题(1)财政平衡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2)对于财政平衡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不能局限于静态平衡。

(3)在财政体制改革、中央和地方都是一级独立的财政主体的情况下,应该将财政平衡分为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来加以考察。

(4)要区分真实平衡和虚假平衡。

3.简要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在不同时期的运用。

(1)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1993~1997年)。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为此,本轮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定位为抑制通货膨胀。

(2)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2004年)。1998~2004年的宏观调控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来治理通货紧缩。在前期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及时提出了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配合的新的宏观调控手段。

采用了以下积极财政政策工具: 第一,增发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调整税收政策,刺激需求增长; 第三,增加社会保障和科教等重点领域支出;

第四,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进一步完善。(3)稳健的财政政策(2005年至今)

本次财政政策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压缩国债规模,控制财政赤字; 第二,增收节支,调整结构;

第三,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案例分析题

一.第一问:

(1)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平衡研究财政平衡。

(2)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目标是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财政平衡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局部平衡,因而对社会总供求平衡而言,财政平衡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3)在财政收支平衡的情况下,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相抵部分所形成的购买力已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国际资金收支差额之中,在计算总需求时,不应再考虑这项因素。

第二问:

(1)“四万亿”的政府投资将造成对社会总需求增加;

(2)“四万亿”政府投资的具体使用项目将会对总需求的拉动产生不同的效果;(3)政府投资的方向应尽量避免产生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

二.第一问:从案例中可以看出,美国经济刺激计划中主要运用了减税、增级政府支出和政府投资这些政府工具。因此,回答的时候主要从税收、政府支出和政府投资的作用机制来回答。

税收主要通过控制社会资金的流动,对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果降低税率,会对私人部门的经济起扩张的作用,使得经济主体的税后实际收入增加,因而能刺激消费和投资。在总需求不足时,往往采取减税来抑制经济衰退。900多亿美元将用于支持失业救济、医疗补助、食品券以及其他社会福利项目。这属于政府的转移支付政策。这是在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增加转移性支出来维持或者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从而使社会总需求增加。100多亿美元将用于建设项目,包括机场、桥梁、运河、水坝、管道、铁路、公共交通系统等,这是属于政府投资。政府投资支出对社会总供求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当经济萧条时,政府增加公共投资支出,可以刺激投资需求、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复苏。

第二问:这个问题主要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来回答。一般来说,财政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的作用较货币政策更为明显和迅速,因此,各国在经济不景气时往往会首先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美国在大萧条以及2009年金融危机中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都体现了这个原理。

工程施工资料的收集整理经验总结 篇6

1 资料目录要求

资料整理前严格按照《DB23/1019-2006》的要求整理, 目录层次分明、清晰, 资料总目录-卷内目录-分目录, 尽可能做到全面到位;总目录应看到整个结构工程技术资料内容提纲, 卷内目录可以看到一卷或一盒内资料内容, 分目录反映一册资料的编号、资料形成日期、部位、结构等, 但某些资料的目录有特殊性, 例如钢筋技术资料目录要依次注明:试验编号、资料日期、使用部位、产地、钢筋种类、规格、进场数量、混合批情况, 这样通过目录即可了解钢筋进场、取样、试验结果等情况。

2 资料及时、真实性要求

资料要随结构工程施工进度随发生随整理, 按子分部分项及其发生时间归类整理。例如混凝土现浇结构中, 能真时反映出混凝土的供应速度、浇筑速度等能否满足混凝土地初凝时间, 以便通知混凝土供应单位做相应调整或现场及时调整试配、泵送能力、人员安排等做相应调整。及时反映出混凝土、砂浆试验报告的分类收集并定期统计分析。

3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技术交底的编写要求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技术交底的编写均为项目技术负责人主持相关专业人员完成, 要求层次清楚、分明, 内容严谨、全面。方案具有可行性, 技术交底具有操作性。

3.1 施工组织设计编写

施组是对项目施工、决策的指导性文件, 施组内容要全面、概念要分清。在施组施工准备中, 新技术应用:根据本工程情况, 列表写出新技术应用项目, 内容、使用部位、落实到人、计划并写出总结报告, 对应计划时间能拿出总结, 分析新技术应用效益, 也能真正起到创优能“造人才”的作用。施组规划中的总平面图除对现场围墙内各种布置要画出位置外, 对围墙外的道路、居民楼位置等外围环境要予以标注, 以备切实采取相应措施做好环境保护、扰民等问题。

施组中的主要施工方法从“宏观定性”角度去写, 而在方案中应进行“微观定量”编写。

3.2 施工方案的编写

方案内容要与施组中主要施工方法章节内的内容基本一致。施工方案强调“可行性”和“针对性”, 抓住重点, 难点。对专业性强的必须编写专业施工方案, 例如水暖施工方案、电气安装施工方案、钢结构安装施工方案、节能施工方案等等。

钢筋方案编写必须满足图纸、规范、规程要求, 保证钢筋位置准确、保护层厚度及绑扎固定牢固, 隐蔽验收中检查水平、竖向筋、保护层厚度等;模板方案从模板的设计、制作、加工、支设、验收等方面予以说明, 对节点、门窗洞口、特殊部位的模板画简图;混凝土方案中说明节点处、门窗洞口处混凝土要同时下料、分层浇筑、距洞口模板300振捣。如电梯井坑处模板加固要考虑上浮, 而混凝土浇筑要考虑分层均匀下料, 以防混凝土过分集中造成模板位移、上浮。

方案编写依据是图纸、规范、规程要求, 进一步明确具体要求:模板方案中要有对大模板的厂家选择、型号选择, 对电梯井筒、洞口、后浇带、阳台、女儿墙等部位的模板设计, 考虑模板用材的选择, 现浇板模板的支撑系统、配置数量, 如何保证上下支撑在同一位置。

3.3 技术交底的编写

技术交底要全面、通俗, 针对工人操作层, 与方案相比, 要有明显界限、层次区别, 对改项的质量验收标准进行交底, 对操作安全、工期进行交底。

如钢筋技术交底要从钢筋原材料质量要求说起, 钢筋冷拉控制 (现场冷拉区域要有下料长度区域、调直区、冷拉伸长区, 各区段要有刻度值控制;钢筋连接、钢筋绑扎、钢筋绑扎质量控制措施:马凳、水平、竖向筋、暗柱定位框的加工、制作及具体长度尺寸) 。暗柱箍筋加密区段、间距, 墙水平、竖向钢筋搭接长度, 钢筋锚固长度等。这些应根据图纸结构总说明及规范要求, 可列表说明, 具体到尺寸。技术交底范围要全面, 包括钢筋、模板、混凝土、脚手架、装饰、测量放线工、试验工、施组、砌体等。

混凝土交底对底板、顶板、板墙等处的混凝土浇筑要分开说明, 如何控制分层浇筑、浇筑间歇时间控制、浇筑振捣时间、程度控制、施工缝处如何处理, 如何控制平整度及浇筑标高。交底中图要标明具体尺寸, 对制作尺寸或要求控制较严的经计算得出。测量放线交底要对主要测量仪器的使用予以说明, 测量放线步骤顺序具体明确说明。

4 施工记录要求

抄测资料:基槽验线应画出边坡轮廓及控制线网与周边轴线的关系、边坡放线比例;楼层测量放线记录要简单叙述放线依据、顺序, 垂直传递方式, 依次放出轴线控制线、墙边线、模板500控制线、木模控制线、门窗洞口位置线, 以上宜画简图说明。并要说明楼层50标高控制线的传递、复核测量方式, 同时对墙厚、柱尺寸、洞口尺寸可列表说明。

隐蔽检查记录:例如钢筋隐蔽验收中应包括, 钢筋的品种、规格、合格证与试验报告、数量、位置、锚固和连接连接方式、接头位置、搭接长度、焊条焊口形式、保护层厚度、除锈、箍筋加密范围、加密间距、钢筋代换等内容。对钢筋起步, 墙水平筋从楼面30开始分布、连梁筋从暗柱边50开始分布、竖向钢筋从暗柱边50开始分布、暗柱箍筋从楼面30开始分布、连梁筋从暗柱边50开始分布, 同时箍筋进暗柱50;暗柱箍筋遇水平筋、遇接头套管、焊包时避开, 并局部加密, 竖向钢筋搭接范围内满足三道以上水平筋, 必要时水平筋局部加密。

5 工程质保资料的收集整理

原材料出厂合格证书及进场试验报告的收集应及时, 并按黑龙江省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资料目录整理, 层次分明, 如钢材进场时, 除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外, 必须进行见证送检, 按规定的抽样数量送有资质的检测试验机构检测, 进场复验报告是进场钢筋见证抽样检验的结果, 它是该批钢筋能否在工程中应用的最终判断依据, 钢筋的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有两个作用。第一, 证明该批钢筋合格。第二, 它同时又是产品生产厂家的“质量责任书”或“质量担保书”。混凝土子分部工程中对原材料进场应及时检验, 水泥进场时质保书应随货同行, 并及时复验, 按复验结果使用。砌体工程中所用的材料应有产品的合格证书, 产品性能检测报告, 对材料主要性能的进场复验报告。材料的产品合格证书和产品性能检测报告是工程质量评定中必备的质量保证资料之一。

6 分部、分项、检验批验收资料要求

按照《黑龙江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编号为DB23/711-726) 的要求, 对工程资料编写, 对工程质量进行验收。施工单位严格按照验收标准操作表格, 在建设和监理单位对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验收后形成完整资料。

7 节能工程资料要求

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强制性的要求, 工程节能纳入强制性要求, 节能工程的资料归档和编写, 要求按照《黑龙江省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DB23/1206-2008进行工程资料和质量验收。

8 施工工程资料的移交及归档

在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前, 施工C类资和监理B类料移交建设单位, 建设单位应提请当地的质量监督单位和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对工程档案进行验收, 并取得工程档案验收认可文件。

工程归档文件应为原件, 工程归档文件必须完整、准确、系统, 能够反映工程建设活动的全过程, 文件材料归档范围、质量应符合黑龙江省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范要求, 归档文件必须经过分类整理, 并应组成符合要求的案卷。

总结

资料必须能全观整个工程项目管理, 内容必须真实、统一。从项目的验收和奖杯的获得角度:验收人员和专家先看现场, 然后验收工程资料, 要求资料内容必须与现场实际施工内容、方法、用材相一致。体系出工程资料是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共同完成的结果。

摘要:施工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涉及的专业项目和相关部门很多, 本文指在阐述如何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 明确各相关专业和部门人员的相关职责。

上一篇:老舍我的母亲课件下一篇:致所有应聘者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