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我县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贵州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2011年我县地质灾害情况
2011年,全年降水量较小,未发生大的地质灾害,但部分乡镇仍新出现了一小部分地质灾害隐患点,部分原隐患点由于长时间得不到治理,险情加大,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011年全县地质灾害的特点突出表现在:新增滑坡隐患点居多,大部分分布在芙蓉江沿河两岸,主要集中在玉溪、隆兴、旧城等乡镇,其次为崩塌(危岩体),主要集中在隆兴、三江等乡镇。
二、2012年全县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情况
根据2011年贵州省水利水电勘察设计研究院在我县境内的地质灾害详查及2012年汛前排查情况,截止2012年3月底,全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00处,其中滑坡156处、崩塌(危岩体)39处、地面塌陷2处、泥石流2处、地裂缝1处,隐患点涉及14个乡镇55个村(社区)。
根据我县地质环境特征以及2012年度气象预测,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较高,突发性地质灾害比例较重。主要灾种是滑坡、崩塌(危岩体),其中滑坡所占比例较重。地质灾害主要诱发因素是:(1)降雨。发生时间
主要分布在汛期(4月至9月),高峰时段集中在6月至8月;(2)人类工程活动。受降雨因素的影响较小,不受汛期时间等规律的影响。
2012年地质灾害发生趋势预测为:一是部分隐患较大的地质灾害点,河边以滑坡为主、沟谷地带以泥石流为主;二是公路沿线部分地段,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危岩体)为主;三是部分建设区,工程不合理开挖、切坡且采取防治措施不当而诱发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三、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以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把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乡镇要成立以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调查研究,安排布置,督促检查,坚持不解地抓好此项工作。
2、地质灾害隐患严重的点(段)要编制防灾预案,把防灾责任单位、责任人、监测责任人、落实到乡镇、村、组、矿山、学校、事业单位和个人;工程建设项目相关防灾责任落实到业主及施工单位,明确监测和预警信号人员,明确财产转移路线,明确通讯联络和抢险救灾等防治措施,并向受胁住户及施工人员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
3、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
第394号)第五条规定,把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二)明确责任,加强配合,提高防灾救灾应急反应能力。
1、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负责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3、县经贸、交通、水利、农林畜牧、教育等部门是本辖区、本系统、本单位、本行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单位,具体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预案,并接受同级国土部门对本单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并提交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和执行情况。
4、发改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立项计划安排;财政部门负责资金安排;民政部门负责灾民搬迁安置;气象部门负责气象预报。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国土部门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预报,水利部门负责江河水情通报;公安部门负责社会稳定工作。
5、位于地质灾害隐患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必须编制包括监测、预警、疏散、应急抢险等内容的防灾预案,报县国土部门审查备案。企业应自觉接受当地国土部门的业务指导,积极配合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
6、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各相关单位,责任人务必按照《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和《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及时报告和处理。各部门、单位及责任人务必服从地质灾害防治
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部署,抓好治理工作。对因不服从统一安排部署、不积极主动投入救灾工作,造成较大损失的部门、单位、责任人,将严格追究相关责任。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自觉防御能力。
县国土资源局要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和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和宣传媒体,采取人民群众易接受的形式,积极宣传地质灾害的性质、危害和防御基本措施,提高应对地质灾害突发事件防御保护能力,在汛期,尤其是强降雨时期,要在电视台、广播站对防治地质灾害警示内容进行广泛宣传。
四、加强领导,落实地质灾害值班、速报制度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责任制,将灾害点的监测和防治责任落实到位,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汛期要成立巡回检查组,对重要隐患点进行定期检查,遇暴雨或连续降雨天气要随时进行检查。各有关部门要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有关人员要立即赶赴现场,切实做好抢险救灾工作。要进一步落实汛期值班制度,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坚持24小时值班,公开值班电话。各灾害隐患点所在乡镇,村的监测和预防责任人一定要坚守岗位,及时进行监视和监测,确保信息畅通。要认真执行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如果发生地质灾害,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速报制度》要求,认真做好速报工作,确保各级主管部门能及时组织调查和做出应急处理。
五、扎实抓好群测群防工作
群测群防是现阶段地质灾害防治现实可靠的有效手段,要完善体系并提高其实效性。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继续坚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主动支持参与,努力营造一种人人关心、群测群防的良好氛围,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建立完善群测群防体系,重点要抓好管理制度的建设,强化责任,细化程序,进一步增强群测群防体系的实效性。要落实群测群防的各项措施,安排好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严格执行险情巡查、灾情速报、汛期值班、灾害预报等制度。要实行人员动态管理,特别是针对责任人、监测员有调整变动等情况,要及时明确新增人员,并加强对新增人员的培训,确保基层防灾工作有人管,应急抢险措施能落实。
六、加强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工作
根据近年来地质灾害防治情况和今年汛前排查情况,确定2012年度重要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点22个(附后)。请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按要求组织编制辖区内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尽快进行治理,根除隐患,确保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appraisement
industry
point
本文主要针对涟源市伏口镇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应急治理方案展开系统研究。立足于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所遵循的治理原则, 参考当地岩溶塌陷所表现出的规模特征, 以及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量的具体情况, 设计了清除填堵法、跨越法和强夯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
我国可溶岩分布面积达365万km2, 占国土面积1/3以上, 是世界上岩溶塌陷发育最广泛的国家之一。在我国, 岩溶塌陷拥有相当广的分布范围, 遍及二十二个省区, 在以桂、黔、湘为代表的一些南方省区有着更高的发育, 由相关资料可知, 以冀、鲁、辽为代表的一些北方省份也爆发过比较严重的岩溶塌陷灾害。无论是伏口镇温泉, 还是易家两村, 均属于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易发区, 引起了湖南省涟源市的高度重视, 是该市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内两处不得不防的地质灾害隐患。该区内自2013年8月开始, 多次发生岩溶塌陷现象, 严重威胁区域内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尽快治理已发生的地面岩溶塌陷, 消除当地村民的恐慌情绪, 作者深入研究区内地面岩溶塌陷的形成因素, 根据实际情况将区内地面岩溶塌陷分为3个子区, 并针对各个子区提出不同的应急治理方案。
工程概况
涟源市伏口镇温泉、易家村岩溶塌陷区位于涟源市东北约40km处, 属丘陵岩溶地貌, 四周地势较高, 塌陷区主要集中在一小型盆地内。周边出露石炭系壶天群 (C2+3ht) 灰岩和白云质灰岩, 地势较为陡峭, 局部坡度达70°, 一般20~35°。
伏口镇温泉、易家村岩溶塌陷区属于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为危险性大的地面塌陷隐患点。自2012年8月起, 该区域相继发生21处地面岩溶塌陷, 形成两个规模较大的塌陷区和三处小规模塌坑, 塌陷区总面积约4500m2 (见图1) 。近年来, 人类工程活动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再加上地下水被过度开采, 岩溶塌陷也进入了高发期, 同时发生规模也是不断扩大, 目前已经造成房屋开裂, 农田毁坏, 河堤垮塌等, 直接威胁村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岩溶塌陷发育成因分析
伏口镇岩溶塌陷的形成要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地下岩层岩溶发育
岩溶塌陷与该区域岩溶发育程度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由于塌陷区下伏地层为石炭系壶天群 (C2+3ht) 灰岩、白云质灰岩, 岩溶发育强烈, 塌陷坑与地下岩溶发育存在垂直对应关系, 坑下一般都发育有溶洞和较大的岩溶裂隙;同时塌陷坑的形态受岩溶发育规模、形态影响:当岩溶空腔规模较小, 塌陷坑呈圆形或椭圆形;当岩溶空腔规模较大, 塌陷坑形态与岩溶发育形态基本一致。
(2) 覆盖层厚度较薄且粗颗粒含量较高
塌陷区基岩覆盖层一般厚度仅3~8m, 土层中含铁锰质结核, 底部岩、土接触带含灰岩碎块, 抗侵蚀、崩解能力较弱, 易产生塌陷。
(3) 地下水在基岩面附近活动强烈
由于塌陷区周边煤矿常年抽排地下水, 导致地下水位变化频繁, 侵蚀岩、土接触带土层, 导致覆盖层逐渐变薄, 直至坍塌。
岩溶塌陷发展趋势
根据塌陷区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 该区域属地下岩溶强烈发育区, 矿井常年抽排地下水已侵蚀岩溶发育带上部部分覆盖层。如诱发因素没有得到消除或进行有效治理恢复, 随时间推移, 除现有塌陷坑外, 在其他地下存在岩溶“天窗”处仍有发生塌陷的可能;已产生的塌陷坑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根据湖南省煤田物测队提供的物探资料, 在塌陷区存在10余处岩溶塌陷发育区, 地下岩溶相对集中发育, 易发生地面塌陷。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应急治理方案
立足于现场调查得到的详实资料, 同时结合灾害治理工作所要坚持的总体要求, 在对研究区岩溶塌陷发育特征及其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国内外岩溶塌陷防治工程实践经验, 本着三大原则有效实施方案设计工作, 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是经济、安全有机结合的原则, 三是治理、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匹配的原则。
根据塌陷区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及塌陷坑的具体特征, 将塌陷区分为三个子区, 每个子塌陷区治理将选择清除填堵法、跨越法和强夯法的一种或三种方法综合使用, 以达到治理目的 (见图5) 。
(1) Ⅰ号塌陷区治理方案
(1) 塌陷坑工程特征
Ⅰ号塌陷区位于温泉村农田中, 共产生大小12个塌陷坑, 呈长条形分布, 走向近NW~SE向, 塌陷坑呈不规则条带状四周形成宽度不一的开裂变形带。塌陷区基岩平均埋深为6.0m, 基岩面具有不规则起伏的特点 (见图2) 。
(2) 治理方案
本区采用清除填堵法与跨越法进行治理, 施工工序如下:剥离表层耕土-基坑开挖 (清除坑壁和坑底松散泥土) -清除底部松散泥土-回填块石、黏性土 (或施工跨越混凝土底板) -夯实回填层-浇注混凝土反滤层-回填黏性土并分层夯实-回填耕土-耕土整平复垦成水田。
(2) Ⅱ号塌陷区治理方案
(1) 塌陷坑工程特征
Ⅱ号塌陷区发生在温泉村农田中, 共产生大小5个塌陷坑, 呈近似“汤匙”形分布, 走向近NW~SE向, 北西塌陷坑较小, 东南端为主塌陷坑, 东南侧形成宽度6~10m的开裂变形带, 已威胁到东南侧民房安全。塌陷区基岩平均埋深为9.0m, 塌陷坑形状为圆形或近似圆形 (见图3) 。
(2) 治理方案
采用清除填堵法、跨越法和强夯法相结合进行治理。清除填堵法和跨越法施工工序如下:剥离表层耕土-基坑开挖 (清除坑壁和坑底松散泥土) -清除底部松散泥土-回填块石、粘性土 (或施工跨越混凝土底板) -夯实回填层-浇注混凝土反滤层-回填黏性土并分层夯实-回填耕土-耕土整平复垦成水田。强夯法施工工序如下:剥离表层耕土-对塌陷坑和开裂区夯实-回填块石、黏性土-夯实土石-回填耕土-耕土整平复垦成水田。
(3) Ⅲ号塌陷区治理方案
(1) 塌陷坑工程特征
Ⅲ号塌陷区发生在温泉村进村公路西南侧, 整个塌陷区原为一落水洞, 塌陷坑位于落水洞底部原消水口上方 (西侧) , 地表水直接从塌陷坑流入地下暗河。因落水洞底部发生岩溶塌陷, 在地表水冲刷下, 搬运坡脚土体, 导致周边边坡失稳, 产生小规模浅层土质滑坡或坍塌 (见图4) 。
(2) 治理方案
本区治理工程包括采用清除填堵法、跨越法治理塌陷坑和边坡支护。清除填堵法和跨越法治理塌陷坑施工工序如下:架设临时引水管-清除底部松散泥土及碎石-安设下水井-回填块石、黏性土 (或施工跨越混凝土底板) -夯实回填层-浇注混凝土固化落水洞底面-拆除临时引水管。边坡支护工程包括坡脚挡墙和坡面防护工程。施工工序如下:适度放坡-修建钢筋混凝土挡墙-加固坡面-坡面防护。
结语
(1) 结论
从涟源市伏口镇温泉、易家村岩溶塌陷区的危险性和对周围居民的受威胁程度等情况分析, 进行伏口镇温泉、易家村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有现实的必要性, 同时也是切实可行的, 所以, 应投入相关资源进行积极治理。
在分析经济性、安全性以及技术可行性的基础上, 预测未来的治理效果, 结合实际调查情况, 将区内地面岩溶塌陷分为3个子区, 提出了清除填堵法、跨越法和强夯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
(2) 建议
(1) 保持民情稳定, 做好搬迁安置工作。在对当地居民实施搬迁时, 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应出台符合当地实情的搬迁政策, 保持民情稳定, 做好搬迁安置工作。
(2) 综合治理。在人类工程活动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 灰岩地层迎来了更为多变的地质环境变化, 使得岩溶溶洞更容易发生。所以, 在工程活动中, 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 包括疏通、排导以及注浆等, 并将上述措施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取得理想的共同治理效果。
(3) 地质灾害监测。对于岩溶动态发育, 应重视和做好地表长期监测工作, 一旦察觉到异常, 应立即上报, 及时且有效地安排居民转移等工作。
关键词:滑坡 稳定性 网格生成 试验 渗流
Abstract:The PC version of SAP84-NOLM package is completed basically and tested. The capacity of the package is that the geological body with 300000 DOFs can be simulated.The package includes the following function modules:initial mesh generation for cracked geological body and the adaptive technique for crack extension;2D/3D computations for seepage;computations of material softening by arc-length method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effects of raining on constitutive relations of geological body and the preliminary realization of large size parallel computing.A small size of physical testing platform for slope has been constructed and several in-house testing was completed.A large size of physical testing platform for slope is in construction.
Key Words:Landslide;Stability;Mesh generation;Testing platform;Seepage
今年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及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实施,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全面落实国家、省、市XX县委政府关于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精神,以“十有县”创建工作为契机,推进我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任务来抓,要求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认真抓好,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全面完成了二0一三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各项任务。
一、我县的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我县属XX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之一。早在,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就对我县进行了地质灾害实地调查。我县地质灾害隐患点有236处,其中滑坡54处,崩塌54处,不稳定斜坡76处,泥石流沟54条。重点监控的重要灾害危险点有90处之多。为进一步摸清我县地质灾害的范围、规模、数量等底数,建设细致准确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为项目开展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工程治理、搬迁治理及申报国家和省、市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次认真、细致、准确的现场排摸调查,我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原有的236处的基础上新增740处,在原有的重点灾害危险点90处的基础上新增地质灾害重点灾害危险点45处。其中,城关镇新增重点2处,民乐乡新增重点8处,红城镇新增重点1处,武胜驿镇新增重点3处,中堡镇新增重点2处,树屏镇新增重点2处,苦水镇新增重点1处,大同乡新增重点2处,中川镇新增重点2处,连城镇新增重点2处,七山乡新增重点2处,上川镇新增重点1处,坪城乡新增重点4处,通远乡新增重点3处,河桥镇新增重点6处,柳树乡新增重点1处,龙泉寺镇新增重点3处
我县地质灾害以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大中型崩塌、滑坡为主,具有点多面广、危险性大的特征。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和泥石流(洪水)是我县主要突发性地质灾害。我县的地质灾害从时间上看,主要发生在多雨季节,即每年的6—9月份,近年来,由于我们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科学制定防治方案,严格落实防灾责任,不断完善防治措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未出现一人伤亡现象。 实现了“无重大地质灾害发生、无人员因灾伤亡”的“双无”目标。
特别是今春冰雪融化后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我们及时要求各乡镇、各部门处于高度重视,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迅速部署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预案、八项制度的专人监测和群测群防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确保防灾的各项措施到位;对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纳入当地群测群防体系。对已经纳入群测群防体系的隐患点,加密监测频度,确保一旦有地质灾害前兆、灾体变形、活动信息,能迅速发现险情,及时预警撤离;立即启动突发性应急预案,同时要求各乡镇做好用车、用人、用物的保障;加强与气象、民政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一旦发生地质灾害险情灾情,要立即派工作组赴现场,协助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充分发挥公众广播、手机短信等作用,及时向社会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和简明防灾避灾办法,提高广大基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干部和人民群众面对灾害时的自救和互救能力,要像进入汛期一样,把地灾防治工作做好、做实。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为了切实保护人民群众
的生命财产安全,建设“幸福美好新永登”提供安全稳定的地质环境条件。在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基础。
为全面贯彻实施国务院落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切实做好我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省、市的要求,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本着“保证质量、加强进度、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总体要求,全县上下牢固树立了地质灾害防治无小事的工作理念,认真研究、周密部署。今年年初,为切实贯彻落实省、市做好冻融期间地灾工作,我局对春节期间冻融工作做了及时的安排,3月初我局以县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做好二0一三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在汛前地质灾害往年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XX县二0一三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方案》介绍了我县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现状,对地质灾害防治区进行了划分,将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按乡、村、社层层分解到责任单位、责任人,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提出了具体防治措施,投入八万元在全县16个乡镇的地灾重点村喷绘了“地质灾害防治墙体广告”,要求确定监测人、值班人员,公布监测人和值班人员的联系电话及报警号码,同时继续实行重要地质灾害点乡、村、社三级领导包点负责制度。
一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工作:
(1)建立、健全了地质灾害群防群测三级网络,根据实际及时调整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各乡镇分管领导和地质灾害工作人员及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人员。
(2)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防灾应急预案。主要对地质灾害点的分布、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和范围、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等做到“卡、表、册”资料齐全,信息准确。
(3)建立并实施了隐患点巡查、灾情速报、汛期值班等制度。
(4)建立了地质灾害预报系统。我局会同气象部门对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以及重点隐患村村民做好避让撤离的准备工作要求等,利用电话、广播、网络等进行快速通报。做到灾害预报及时,防灾要求明确。
(5)加强群防群测工作。开展了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已向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村民发放“明白卡”,并要求隐患点村民熟练掌握“明白卡”的内容,在险情发生时,按照预警信号、人员财产搬离转移路线等要求避灾疏散。
二是认真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准备工作。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强的特点,为了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我局加强思想上认识,认真组织研究分析,严格落实具体任务,做好地质灾害应急的各方面工作。
三是加强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全面实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符合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新建矿山,为了提高资源开发中对环境的保护,从源头上防止人为诱发新的地质灾害发生。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严格按照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加强评估备案检查管理,深入推进工程及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加大“人为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的控制力度。
(二)严格规范管理制度,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落实。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质量和进度,全面推进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最大限度的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省、市的要求,我们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是充分利用《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现阶段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重点表现为公路切填方、斜坡开挖、基础建设切填方、加载等人为不合理工程活动。其次为降雨、风化等自然因素引发。根据地质灾害规模和危害程度,我们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对重灾区及时采取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等措施;对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采取监测与简易工程治理,避让相结合的措施。使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全面开展的基础上,又有侧重点,做到了防治结合、防中有重。
二是根据《XX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求各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各自实际,制定和完善区片和局部应急预案。要求乡镇与村社签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及时下发“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卡”,明确各灾害防治责任人,并逐点落实防灾责任人、监测人。要求随时做好观测记录,密切注视灾情动态,发现险情,及时上报和处置,一旦发生灾害,严格按照速报制度要求进行上报。
三是加强防治地质灾害的宣传工作。为提高社会各界的防治地质灾害意识,我们把宣传教育列为重点工作之一,突出宣传重点,并注重宣传方式的不断创新,增强宣传效果。在宣传时间上我们坚持持久性,突出阶段性。采取不同的方式,通过组织文艺汇演以及组装宣传车、编制发送宣传短信、印制宣传扑克和上街咨询、散发宣传材料等,掀起宣传高潮。注重以“4.22地球日”和“6.25土地日为宣传契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工作,共出动宣传车28辆/次,在县城主要街道悬挂、张贴大型标语8条,在各乡镇刷写墙体标语61条,编制发送宣传短信2万条,散发各类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资料8000多份/册,营造了浓厚的宣传舆论氛围。在宣传对象上我们坚持普遍性,提高针对性,努力做到“两个面向”,突出“两个重点”,即面向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以各级管理干部为重点;面向服务对象,以矿山企业负责人为重点。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向广大干部群众广泛、深入地宣传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实细致地做好宣传、普及防治地质灾害基本知识的工作。通过宣传,增强了全县广大干部和群众的保护环境和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防治地质灾害的自觉性和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完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迅速展开。
今年来,围绕地质灾害防治,我们制定完善了多项制度和工作程序,全力落实各项管理措施,保障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日常工作制度的`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灾情速报制度》、《值班员值班制度》、《汛期值班工作制度》、《汛期带班工作制度》、《汛期应急调查制度》、《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制度》、《地质灾害“两卡”发放制度》《各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档案》等日常工作制度。同时,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县气象局根据降雨趋势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做出预测判断,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实行地质灾害预报。
二是认真组织开展地质灾害检查。根据县政府的统一安排,今年上半,我们在汛前对全县16个乡镇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实地摸底检查。分管领导亲自带队,主要检查有无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原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是否发生变化,各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是否健全,各项防灾措施是否完善,监测信息网络是否建立和健全,信息渠道是否畅通,有关防治责任是否落实到位等七项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特别是对居住在重度地质灾害危险隐患点集中的居民区,由我们国土资源局拿钱,统一树立警示牌,统一配发预警报警器材。新树立警示牌13个;预警报警器材包已配发到地质灾害隐患点。各乡镇与地质灾害点居民签订了避险协议,使群众的防灾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通过检查,全面提升了我县地质灾害防治的综合能力。
三是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我县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单点规模小而危害大,突发性强。根据我县目前的经济条件要把这些隐患点全部通过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而消除隐患也比较有难度。为此,我们把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网络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的途经。根据《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精神,积极构建地质灾害县、乡、村三级监测网络。各乡镇人民政府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协调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同时,各乡镇也分别建立和完善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监测工作具体落实到单位、村、组和责任人,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网络,对重要隐患点作长期监测、预报。防灾人员汛期坚持24小时值班,同时公布值班电话并要求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从而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成了“齐抓共管、通力合作、逐级落实、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另外,我们还在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础上,健立健全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及时制定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进一步明确预防方法和防治措施、撤离路线等,要求乡镇政府广泛进行宣传和动员,使受威胁群众及时知灾、识灾和防灾,进一步增强防范意识。
(四)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重点防护区的防治工作。
今年来,我们对管辖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进行了细致排查。重点是黄土陡崖下建房形成的隐患点、潜在重大危害的滑坡和泥石流隐患点、尾石和废渣堆放点可能因暴雨诱发矿渣泥石流隐患点、潜在影响交通安全的灾害隐患点、旅游区可能威胁旅游人生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对于查出的隐患点,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特别是对采矿点集中,堆积废渣较多,可能引发泥石流等灾害,我们限期清理,消除了所带来的地质灾害隐患。同时,我们还加强“群测群防”的指导,提高群众的防灾水平和自救能力。根据已查出的危险点、隐患点,层层落实防灾预案和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将防灾避险明白卡发至具体单位和受灾隐患点威胁的村民手中,尽最大努力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另外,辖区内人口密集区、学校校址、厂矿企业、公路铁路沿线等地质灾害重点防护区的防治工作目前正在进行。
(五)因地制宜,防治结合,突出抓好重大地质灾害治理与避让。
一是对重大地质灾害进行合理治理。为彻底解除地质灾害威胁,在做好地质灾害预防工作的同时,本着以人为本、重在成效的原则,对危险性大的重大地质灾害,因地制宜,进行合理治理和避让。
二是对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科学处置。接到报告后在第一时间组织专家深入现场进行勘查,对地质灾害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有关政策法规,解除群众恐慌,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两个较具代表性的地质灾害点治理情况
(一)树屏镇崖头村滑坡地质灾害点治理情况
该地灾点由树屏镇于4月1日发现并上报县国土局,县局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请求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一同赶赴现场进行实地踏勘,同时确定该地灾点属“黄土渗透不稳定性地质结构”,我局根据地质环境监测院现场踏勘,收集地质地形等资料的基础上,迅速编制了《XX县树屏镇崖头村滑坡灾害应急调查报告》,并切实做好监测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连城镇鲁家湾崩塌地质灾害点治理情况
该地质灾害点位于连城镇鲁家湾,由连城镇于205月31日上报县国土局,地灾突发后,经甘肃地质环境监测院现场踏勘,确定该地灾属“黄土渗透不稳定性地质结构”,山体崖坎局部发生崩塌已严重威胁到居住地9户居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为保障灾害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局与连城镇制定专项单点防治方案,确保防灾的各项措施到位,切实安排好值班工作,确保信息畅通,通过加强宣传,切实提高了广大群众的防灾自救能力。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的经验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经验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建立政府领导,国土部门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地质灾害防治体制和机制,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保障。
二是宣传普及防灾知识,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大力提高人民群众防灾意识、自救能力和临灾应急处置能力,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
三是狠抓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防灾明白卡、群测群防网络、汛期值班、灾害速报以及汛前调查、汛期巡查、汛后检查等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的落实,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措施。
四是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发挥地质灾害实时管理的作用,高效、快速、便捷地应对突发地质灾害事件,是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取得较好效果重要推动力
五、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虽然今年来我县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上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和薄弱环节。主要是:
1、学习宣传力度还不大,部分乡镇认识和重视程度存在差异,认为地质灾害是“天灾”, 存在旱情多、暴雨少,无大汛的饶幸心理和麻痹思想;
2、各隐患点虽确定了监测预警人员,但大部分人员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管理机构和人员指导,监测工作不够规范,影响了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基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人员变动频率高,工作衔接不畅通。
3、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还需进一步加强,干部群众的防灾抗灾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且分布广泛,受人员、设备、通信、交通等条件的制约,具体防治工作开展难度较大等。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4、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不足,缺乏有力的资金保障,在地质灾害防治的硬件建设中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较先进防灾检测包无法及时投入到地灾点,根据国务院11月24日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及县政府承诺从20起,每年用于地质灾害专项经费100万元,但截至,只获得县财政拨款50万,这些都成为我县地质防治工作的短板,成为制约我县灾防治工作的瓶颈。
六、今后的工作思路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紧紧抓住汛期这个重点,以全面落实群测群防措施为基础,以提高监测预报水平为重点,抓好调查、监测、评估基础工作,围绕防灾减灾重点任务,进一步健全防灾预案和体系,集中精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落实工作。
一是积极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
20我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国土资源部的根据国土资源部群测群防“十有县”的殊荣,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总体部署和省国土资源厅的具体要求,我县高度重视“十有县”创建工作,把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及推进我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任务来抓,要求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认真抓好。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创建工作过程中,我县逐步健全机构、规划、预案、制度,落实经费、明确职责任务、加强宣传培训、完善地灾治理工作和避让搬迁项目的管理,再接再厉,努力工作,为我县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
二是大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工作
充分利用“6.25”全国土地日、“4.22”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同新闻媒体通力合作,大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工作。组织举办全县地质灾害监测人员业务培训会,对乡镇分管领导、地灾隐患点监测人员、县各有关部门的业务科室负责人,以及国土资源所分管所长进行了业务培训。
三是继续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三落实,即:人员、制度、经费:进一步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完善政府领导下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组织体系,加强各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强化地质灾害巡查、月报、零报告制度及地质灾害经费的落实;协调一致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是认真分析本地县地质灾害的必生趋势,进一步组织开展因矿山开采诱发地质灾害、地质环境造到破坏的调查;特别注意自然因素和各类工程建设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范围、发生时间等,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层层落实防灾预案和建立“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
五是坚持在汛前、汛期、汛后组织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重点检查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区和山地斜坡地带、沟口处、交通干线两侧、矿山采空区以及已查明的隐患点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做好排除隐患和防灾减灾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大型建设用地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申报工作。
2012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地质灾害是影响我乡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的主要灾害之一,为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2]20号)和《盂县2012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盂政办发[2012]4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地质环境条件,特制定本方案:
一、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灾害隐患点情况
根据我乡地域的特点,构成我乡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主要是:
1、公路两侧及建筑物,省道214线切坡坡面较多,岩石裂隙发育、风化较强,在汛期期间易形成滑坡、崩塌,造成交通堵塞、危及房屋等地质灾害。
2、阳五高速公路施工废渣废石胡乱堆放,易造成泥石流、河道堵塞等地质灾害。
经排查,我乡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6+?处,其中滑坡?处,泥石流、河道堵塞6处。
二、重点防范区、巡查工作重点和防范期
1、重点防范区
根据灾害形成的特点及区域,我乡初步确定地质灾害防
治的重点村为:樊家汇、上细腰、下细腰、碾子坪、河西、泽泊、会里、???。
2、巡查工作重点
根据我乡的环境地质条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汛期前地质灾害巡查。巡查工作要调查黄土陡崖下建房、挖窑洞以及近年来造地、造林等人为工程造成的隐患点。公路沿线要重点巡查调查潜在影响交通安全的灾害隐患点,受地质灾害等威胁的中小学校舍存在的各种次生地质灾害。
3、重点防范期
根据我乡历年的降雨以及往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确定我乡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6—9月,及冬季降雪及冰雪消融期。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我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政府领导、部门各负其责、责任单位具体实施的管理体制,各村、各单位要严格落实责任,做到具体情况有人抓,要按照相关职责,明确具体责任人,加强监管力度,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责任重大的工作,各村、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
迫性。主要负责人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调查研究、统一部署、督促检查,认真负责地抓好这项工作。分管负责人要具体抓。一是对威胁学校、居民点、交通干线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落实防灾责任,将防灾责任到部门、基层,落实到人。二是与村委会、学校等有关责任主体签订防灾责任书。
(二)建立健全并完善群测群防体系
1、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实行县、乡、村责任制度,各村、各部门要在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完善领导责任制。将灾害隐患点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明确具体负责人,监测人员,务必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排查隐患、群测群防、治理资金、工程治理,基础调查、应急演练,加强监督等各项工作,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落实。
2、建立网络,落实责任
要建立和完善乡、村的地质灾害监测和情况信息网,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各村委会主任是乡、村两级的责任人和联络员,对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点或隐患点安排专人进行监测,明确负责人和联系人,严格实行速报制度,发现问题要及时以多种方式(固定电话、手机、短信、敲锣、广播、鸣笛等)通知受威胁的群众,同时速报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迅速撤离受威胁人员,最大限度
避免或减少灾害的损失。
(三)全面排查,落实各项制度
要认真组织落实汛前排查,讯中检查,讯后核查等各项制度。
1、地质灾害巡查制度
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汛期巡查制度,巡查人员要做到“走到、看到、记到”,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汇报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灾情扩大。
2、地质灾害调查制度
各有关单位对突发性地质灾害或隐患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有关部门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明确地质灾害的现状、威胁的人员和财产并报告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书面通知有关单位,做好防灾工作。
3、地质灾害值班制度
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值班名单的安排进行值班,坚守工作岗位,保持24小时电话通畅,确保信息畅通,如有地质灾害情况的发生,要及时准确完整地做好值班记录,并及时汇报。
4地质灾害报告制度
各有关单位要积极组织力量开展汛期和重点地区的险情巡查工作,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后,要按照“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和“地质灾害月报制度”的要求,及时上报,并做好
跟踪监测和应急防治工作。
(四)搞好应急保障,提高应急能力
各村、各相关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统一领导下,搞好应急保障,建立完善应急工作机制,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应急避险演练,对每个隐患点都要制定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地质灾害闲情灾情,依据各自职责要立即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协助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尽最大可能避免或者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对地质灾害隐患实行跟踪监测、巡回检查,并按照有关规定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
五、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
一、主要地质灾害点的分布
(一)20XX年我镇地质灾害概况
20XX年,我县雨量总体较少,台风较少,受汛期降雨天气的影响,我镇部分村引发了一些小型山体滑坡、崩塌、山体裂缝等地质灾害,如古石村黄耀章等5户房屋建在滑坡体上,房屋出现裂缝,地面涌水;上登村温运蒸等四户房屋建在滑坡体脚下,我镇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及时报告、发放两卡,并请专家现场勘察。全年未发生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
(二)20XX年地质灾害态势预测
1、20XX年我县降雨趋势分析
根据上杭县气象局分析预测:预计20XX年平均气温正常略偏高,总降水量接近常年至略偏少。春季降水量偏少,可能发生气象干旱;雨季降水略多,期间有降水相对集中期,局部将出现洪涝灾害;夏季海上生成台风偏多,可能有2~3个台风或热带风暴对我县有较明显影响。
2、20XX年地质灾害预测
根据我镇危险性地质灾害隐患点时空分布及特点、形成机制、诱发因素和环境地质条件,划出以下地质灾害重点防护区,次重点防护区和一般防护区。
(1)地质灾害重点防护区
滑坡主要分布于中低丘陵山区,地貌呈上下陡、中间缓的山坡,空间上主要分布在白玉、古石、新丰、新塘、璜岗、上丁、六甲等村。崩塌主要分布于县道、省道、国道沿线、矿业活动热点地区,若存在高台阶作业或底部掏采岩体张力平稳破坏,也极易造成崩塌(如采石场)。
(2)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护区
主要分布于镇内丘陵区,该区以侵入岩为主,风化强烈,残坡积厚度较大,在强降雨作用下,容易发生滑坡、水土流失。
(3)地质灾害一般防护区
主要分布于各红层盆地,该区地形平坦为地质灾害不发育区。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我镇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强降雨诱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4月-10月份为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各村(居)委会和镇直有关部门要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制度,确保安全渡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各村(居)委会和镇直有关部门要以对人民群众极端负责的精神,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建立以村(居)委会主任负责制和有关领导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地质灾害防治体制,把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对疏于管理、责任不落实、人员不到位造成事故的直接责任人,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关规定予以惩处。
(二)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险情巡查
全县汛期为4月至10月。镇政府将组织有关单位和部门在汛前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点,责任单位或责任人要及时制订落实整改措施,并书面上报镇政府。
汛前检查的主要任务:一是检查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落实情况。主要包括村级防灾责任组织机构、危险点巡查监测责任人是否明确;信息网络是否畅通;危险区群众的应急转移方案及措施是否得力等。二是检查主要地质灾害危险区。镇防灾工作小组应认真做好险情排查,需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应划定警戒区域并设立警牌。在强降雨或降雨量超过当地同期多年平均降雨量时,应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调查和监测,发现有明显异常情况,应及时组织调查,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三)灾前监测与安全转移
1、遇有台风或暴雨袭击时,应加强监测。各村(居)应做好监测工作,统一组织、部署地质灾害危险点避险准备和实施工作,因地制宜地做好群众及财产的转移工作。
2、当日降雨量超过50mm或连续降雨累计降雨量在50-150mm时,除应加大对危险点监测密度外,还应对房前屋后、公路沿线高陡边坡、水利设施、旅游景点等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巡查。各村(居)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做好地质灾害点受威胁人员、财产等的避险转移工作。
3、当日降雨量超过100mm或连续降雨累计降雨量大于150mm时,应实行24小时监测,还应对房前屋后、公路高陡边坡、水利设施等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巡查。当地村(居)委会应迅速做好受威胁人员的强行撤离、财产转移和重要设施的保护工作;紧急情况时,可以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4、镇政府将成立由各有关单位组成的地质灾害防灾救灾队伍,备足必要的防灾救灾物资,制定具体的防灾救灾方案,特别是临灾前的人员转移方案,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处置及时、转移有序。
(四)抢险救灾
灾情发生后,镇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应立即按既定预案指挥抢险救灾工作,切实做到防范有效、转移迅速、救治及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五)建立防治地质灾害灾情报告制度
各村(居)及城区分局等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地质灾害报告制度,做到信息畅通,为防灾救灾的指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1、速报要求:要按情况准确、上报迅速、镇为基础的原则。
2、速报内容:负责报告的各村(居)及有关单位应当根据掌握的灾情信息,尽可能详细说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伤亡和失踪的人数、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引发因素和发展趋势等,同时提出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六)《防治方案》的实施
建立镇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镇长为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挂钩村的镇领导、城区国土分局局长、村支书、村主任为具体责任人,负责组织灾害点预警信号、人员财产转移和现场监测工作。镇政府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应急分队(见附表),各村(居)要成立地质灾害预警群防群测小组,形成镇、村、村民小组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网络。
四、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人
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防责任人,原则上是谁受威胁、谁负责监测,谁就是预防责任人,在主汛期要加强巡查,以便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危险点的变形发展趋势,作出准确的预报。
★ 莱芜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初探
★ 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文
★ 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汇报
★ 对地质灾害防治及治理措施之探讨
★ 公路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论文
★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方案
★ 地质灾害检查整改材料
★ 校园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 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总结
一、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形成1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 是因为自然地质的变化、作用, 或者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环境恶化, 从而对人类的生命以及财产造成的损失, 人们称之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 来自于自然, 可以说, 是一种不可抗的灾害, 预测以及治理都相对困难, 一旦灾害发生, 所带来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 所以, 我国政府在这个方面一直重视, 但是因为经济基础以及技术水平的制约, 目前为止, 也不能对地质灾害进行全面的防预。面对大自然的力量, 人类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 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全面分析地质环境, 对其各种运动规律都分析掌握透彻, 这样就能够对可能出现的灾害有所预测, 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种类有很多, 其中比较常见的为地质灾害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等。
2地质环境
从广义上讲, 地质环境就是指岩石、水以及大气等物质所构成的体系, 那么从狭义来说, 则是岩石团与其所产生的风化物, 地球在不断变化和运动过程中, 其地质环境也是在不断更改的, 因此, 地质环境, 就是地球演化的结果, 岩石团与水圈以及大气圈等进行作用, 相互交换能量, 从而形成了目前人们所看到的地质环境。它们是最后一次造山运动与冰期后形成的。地质环境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发生的, 其中会有水圈, 生物圈以及大气圈等进行参与, 各个圈层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形成了最终的地质环境。所以说, 从地质环境中能够分析出地质运动的规律, 从而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科学预测, 减少损失。
二、地质灾害防治中地质环境的利用研究
通过对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 能够看出, 想要有效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 首先就是要对地质环境的规律进行全面分析和掌握, 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制定防治措施, 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 具体分析如下:
1地质灾害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
地质环境是地球自身运动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而地质环境在不断演变过程中, 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 尤其是在近些年来, 我国的地质环境变化比较快速, 人类改造自然的速度以及强度都在增加, 追去经济效益的脚步越来越快, 因此, 地质环境的变化速度, 也超过人们的想象, 并超出了环境本身所能承担的范围, 这样的结果, 就是地质灾害频发, 地质灾害的发生必然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 它不可能脱离地质环境而独立存在, 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构造仪器构成了地质灾害的发生的条件, 它们的变化以及相互作用, 成为了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因。
2地质灾害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优劣
按环境学的定义, 所谓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 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 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对地质环境而言, 环境质量就是指构成地质环境的各要素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如前所述, 如果地质环境的改变超过了地质环境的自适应能力, 就会产生某种地质灾害。从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来看, 地质灾害的发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气候因素繁多的国家, 每年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是以百亿元计的。总体来说, 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影响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另一方面是间接地影响整个人类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从地质环境保护角度来说, 地质灾害的产生与发展, 影响了反映地质环境质量优劣的地质环境各要素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地质灾害越严重, 发展速度越快, 危险性越大, 对地质环境质量的影响也就越大。
三、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进行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 必然要遵循地质环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在灾害发生之前, 采取可续的防预措施, 减少其发生的几率, 或者是在灾害发生之后, 在第一时间内采取治理措施, 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这两者就是人们常说的“防”与“治”。只有采取防治结合的手段, 才能受到更好的治理效果。防止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的方法也有两种, 一是防止将拟建工程设施 (含居民点) 放进有致灾作用存在或有其发生危险的危险区, 这是“避”;二是将已处于致灾作用威胁之下的人、物、设施撤离危险区, 这是“撤”。
结语
在防治地质灾害以及保护地址环境的过程中, 充分的依托科技的力量, 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虽然目前我国在这个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因此, 不断完善和创新地质灾害防治方法, 是非常必要的, 是维护人们生命健康以及减少财产损失的关键。结合地质环境, 从其规律出发, 科学预测, 合理的制定治理措施, 是文章所以表达的主旨, 相关的技术人员, 也要坚持将地质灾害治理与地质环境相结合, 科学分析之后, 在制定防治措施, 从而提高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仵焕杰, 魏本勇, 田青, 刘峰贵.青海玉树地区小学生对地震灾害的响应现状分析[J].灾害学, 2013 (02) .
关键词:地质灾害;灾害防治;环境利用
导致地质灾害的原因主要是由自然等外力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会引起岩土层的移动,从而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一定的威胁,因此防治地质灾害的问题成为我国自然灾害问题的焦点,从长远来看,地质灾害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给我国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如何防治自然灾害成为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将地质灾害与环境利用问题放在一起研究,在减少危险源的前提下,建立科学的防治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从而提高我国地质的环境利用率。
一、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一)我国目前地质灾害现状。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南北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南方与北方的地质灾害还呈现细微的差别。例如我国西南部山区比较容易发生泥石流以及滑坡的现象,给交通运输带来严重的影响,有时还会破坏西南部地区的通信系统,给救援行动带来一定的阻碍。从受灾程度看来,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受灾害的影响是远远高于北方的,因此一定程度上地质灾害限制了南方某些地区的发展,给当地的人民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针对受灾的强度与规模制定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尤为重要,要针对地质灾害防治的地区,进行地区性的检测,深入研究地质灾害与当地地质水文条件的辩证关系,并制定应急处理方式,从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二)调查区划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首先要从调查区域的划分开始,只有明确研究目标,才能保证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性。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划定调查区域的基础上,对研究目标开展地质勘探,从而对当地的环境与地质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并根据研究结果,将调查区根据危险的等级进行重新划分,从而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地区,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检测预警建设。地质灾害的防治要以预警工作为主,因此检测预警系统的建设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核心。正因检测预警建设的重要性.要求相关部门在预警系统的建设上增加投入力度,从而保证预警系统的高效性与灵敏性。预警系统要做到第一时间发布灾情信息,以便发展后续的救援疏散工作。同时预警系统还需要根据地质灾害的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给救援团队提供较多的信息,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给救援工作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四)搬迁治理工程建设。一般来收,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受波及的范围较广,受灾人群也较为密集,因此针对地质灾害开展搬迁治理工程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受灾程度较重的地区,采用搬迁的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地质灾害发生时的影响,给周边居民的安全性添加了一層保障。同时,搬迁治理还要将灾后重建的工作考虑在内,在最大限度内减少地质灾害对当地居民的影响,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五)应急处理建设。应急处理指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对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地质灾害通常没有任何预兆,具有速度快、破坏力强的特点,因此针对地质灾害建立应急处理措施的建设,也是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的有效途径。迅速反应是地质灾害发生时减少损失的具体方式,同时安排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对地质灾害的情况与影响做出一定的评估,根据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救援措施,是减少事故伤亡的最有效的对策。还应该组织专家进行现场的勘探,从而减少事故的波及范围,规避地质灾害造成二次伤害,迅速组织救援的有生力量,并且对后期的救援进行一定程度的规划。
(六)完善科学研究体系。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具有一定的规律的,目前我国对地质灾害发生成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许多领域还具有突破的空间,这就给我国科研部门提出了挑战。研究地质灾害的发生的原因,能够给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技术与理论的支援,从而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科学性,不断的针对地质灾害进行应急处理的模拟,从而保证减少地质灾害波及范围。
二、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建设
(一)区域地质环境利用评价。在保证区域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对区域地质环境的认识,是提高环境利用率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要对目标区域的地质进行深入勘探,从而判断地质的机构与运动规律,从为环境利用工作提供安全保障。建立高效的评价体系是对环境充分利用的前提,因此要加强环境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满足环境利用的相关研究的需要。在进行环境利用可行性分析之后,要考虑怎样将经济建设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从而迎合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环境容量的评价是环境系统的重要标准,其大小将直接影响环境的利用率,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还对我国灾难的调控能力提出一定的挑战,因此能否取得良好的环境利用效果,还要看能否选择正确的发展对策,从而保证环境利用在地质灾害防治基础上的开展。
(二)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地质环境的利用伴随着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开展地质环境安全建设,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规避地质灾害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千百年来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如何提高环境利用率在于能够在多达程度上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因此改造自然是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监理工程地质安全体系,能够有效的规避风险,从而规范相关工作人员的操作,增加地质环境的利用率。
结语: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从而在统筹当地发展情况的基础上,规避地质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加地质环境的利用率,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迎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推荐阅读:
地质灾害防治的方案和应急预案10-13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意见10-21
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10-28
防地质灾害总结07-10
滑坡地质灾害分析07-14
地质灾害汇报材料10-07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11-06
新昌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07-07
学校地质灾害排查总结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