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标准化规范(通用8篇)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宣传贯彻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的通知
安监总政法〔2010〕7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为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发布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以下简称《基本规范》),自2010年6月1日起实施。为做好《基本规范》的宣传贯彻和实施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基本规范》的重要意义
《基本规范》是贯彻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在总结近年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全面规范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行业标准。《基本规范》的发布实施,对促进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基本规范》采用了国际通用的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动态循环的现代安全管理模式,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机构、安全投入、安全管理制度、隐患排查和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等方面的内容作了具体规定,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能够更好地引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是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近年来,各地区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要求,结合本地区企业安全生产实际,在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开展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加强了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基本规范》总结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共性特点,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进行了规范化定义,对各行业、各领域具有广泛适用性,能够促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在各行业的普遍开展。
三是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原则要求,设定了各项法律制度。《基本规范》是对这些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内容的具体化和系统化,并通过运行使之成为企业的生产行为规范,从而更好地促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同时,《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进行自主评定和申请外部评审定级,也能增强企业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认真组织《基本规范》的学习宣传
《基本规范》即将实施,各地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高度重视《基本规范》的学习宣传,加强对学习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具体的学习宣传工作计划,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有秩序、有效率地开展学习宣传,并将其作为2010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要加强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为确保《基本规范》的正确适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将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基本规范》释义。各单位要将《基本规范》作为各类培训班的重点内容,认真组织力量,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培训,使其深刻领会《基本规范》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基本规范》的基本原则,熟练掌握《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增强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安全管理能力。
二是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各单位要结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2010年工作重点和宣传工作要点,加强与新闻宣传等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采取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现场咨询、张贴标语、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大张旗鼓、广泛深入地宣传《基本规范》。特别是要在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掀起学习宣传《基本规范》的高潮,把《基本规范》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宣传到企业和广大从业人员。
三、切实做好《基本规范》的贯彻落实
《基本规范》的发布实施是安全生产标准工作中的大事,是搞好安全监管工作的有益尝试。《基本规范》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关键在落实。各单位要努力做好各项相关工作,在总结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基本规范》落实到位。
一是要抓紧组织制定相关配套规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行业的各个生产环节。《基本规范》的全面贯彻落实,需要配套的制度规定。各地区要根据《基本规
范》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对近年已经开展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进行梳理,积极研究制定、修订有关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配套规定,尤其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制定更加具体的规定,加强《基本规范》适用的针对性。
二是要加强与安全生产有关工作的衔接。在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基本规范》的实施要与安全生产许可证工作相结合。各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在安全生产许可证发证和延期审查时,要严格依据《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及其有关配套规章的规定,结合《基本规范》的有关内容,并综合考量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自主评定和外部评审的结果后,再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
三是要搞好《基本规范》实施的监督检查。各单位要结合本的行政执法计划,深入开展《基本规范》实施的监督检查,督促企业根据《基本规范》的要求,完善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针对当前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完善工作机制,健全规章制度,切实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同时,各单位也要以《基本规范》发布实施为契机,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行为,提升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水平,使政府的安全监管与企业的安全管理形成良性互动。要通过学习宣传贯彻《基本规范》,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能力,使各行业逐步实现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进一步促进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二○一○年五月七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孙华山
就《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发布实施答记者问
2010年4月15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安全生产行业标准,标准编号为AQ/T9006—2010,自2010年6月1日起实施。日前,记者就《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的发布实施,采访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副局长孙华山。
记者:为什么要制定《基本规范》?
孙华山:200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决定》(国发[2004]2号),要求在全国所有工矿商贸、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企业普遍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近年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也下发了相关指导文件,并陆续在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冶金、机械等行业开展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为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有必要制定规范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规定,使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而且,对各行业已经开展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在形式要求、基本内容、考评办法等方面也需要作出相对一致的规定,以进一步规范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为调动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共性特点,制定可操作性较强的安全生产工作规范,并以行业标准的形式予以发布,也非常必要。
记者:《基本规范》对“安全生产标准化”是如何定义的?
孙华山:“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这一定义涵盖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全局,是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衡量尺度,也是企业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而《标准化法》中的“标准化”,主要是通过制定、实施国家、行业等标准,来规范各种生产行为,以获得最佳生产秩序和社会效益的过程,二者有所不同。
记者:《基本规范》包括哪些内容?
孙华山:《基本规范》共分为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一般要求、核心要求等五章。在核心要求这一章,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机构、安全投入、安全管理制度、人员教育培训、设备设施运行管理、作业安全管理、隐患排查和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职业健康、应急救援、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等方面的内容作了具体规定。记者:《基本规范》有哪些特点?
孙华山:《基本规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采用了国际通用的策划(P.Plan)、实施(D.Do)、检查(C.Check)、改进(A.Act)动态循环的PDCA现代安全管理模式。通过企业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自我完善这一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安全绩效的持续改进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
二是对各行业、各领域具有广泛适用性。《基本规范》总结归纳了煤矿、危险化学品、金属非金属矿山、烟花爆竹、冶金、机械等已经颁布的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中的共性内容,提出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共性基本要求,既适应各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又避免了自成体系的局面。
三是体现了企业主体责任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思想。《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进行自主评定,自主评定后申请外部评审定级,并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评审定级进行监督。
记者:《基本规范》的发布实施有哪些重要意义?
孙华山:《基本规范》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进一步规范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基本规范》涉及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方方面面,提出的要求明确、具体,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能够更好地引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二是有利于进一步维护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安全生产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基本规范》的各项规定,尤其是关于教育培训和职业健康的规定,可以更好地保障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
三是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原则要求,设定了各项法律制度。《基本规范》是对这些相关法律制度内容的具体化和系统化,并通过运行使之成为企业的生产行为规范,从而更好地促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
记者:下一步安监总局如何宣传贯彻《基本规范》?
孙华山:宣传贯彻《基本规范》下一步需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要向各省(区、市)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下发宣传贯彻《基本规范》的通知,提出具体宣贯要求。
二是要抓紧制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办法等配套规定,规范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
三是要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基本规范》释义,对相关部门的有关人员以及重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宣贯培训。
四是要充分发挥报纸、期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基本规范》,使企业了解其内容,并自觉贯彻落实。
五是要加强对贯彻落实《基本规范》的指导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科学管理力度,2010年4月15日,国家正式发布了安全生产行业强制性标准AQ/T 9006-201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建筑施工企业与其他工业企业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在落实《基本规范》时应充分考虑行业特点。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期间监督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引导、督促施工企业遵循《基本规范》的要求开展建筑施工生产活动。
1 建筑施工的特点
1)建筑施工的流动性。
建筑产品设计的结构在建造过程中直接与地基基础相连,因此只能在建造地点上固定地使用。一般情况下无法转移,这种一经形成就在空间固定的属性,称为建筑产品的固定性。建筑产品的固定性决定建筑产品施工要在限定的地点(即施工现场)上进行,但施工企业一个工程竣工后,就要到另一个施工现场进行施工,从而使建筑施工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各类建筑工人和各种施工机械均在此工地上进行操作,人(操作工人和管理人员)和物(机械设备和材料物资等)都处于动态的环境中,没有重复的状态出现。因此,在施工前对作业环境的安全确认十分必要而且不可缺少。工人不仅要保证自己安全操作,而且更应注意不要把不安全因素带给别人,也应注意不受到其他不安全因素的影响。
2)建筑施工受气候环境影响大。
建筑产品体量庞大,置于露天,形成工期长、露天作业、受气候影响大的特点。施工过程中的多数活动都受到施工现场的地理条件和气象条件的影响。地理条件可能使作业环境不利于作业者集中精力操作,使作业者产生不安全因素,但地理条件在整个施工期间还相对稳定,有利于有针对性的防护;因为工期长,在施工期间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气候条件,有些时候还不能预测,给现场的安全管理增加难度和不确定因素。在现场气温偏高或过低、风向或者大风等条件都容易导致工人生理或者心理的疲劳,注意力不集中,造成事故。
3)建筑施工的不可复制性。
建筑产品具有单件性的特点,单件性有两个方面:
a.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建设项目;
b.建设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事故风险种类和多少、技术经济条件都是不同的。
同一个建设项目在不同的建设阶段所面临的风险也不同。因此,不同工程项目在不同施工阶段的事故风险类型和预防重点也各不相同。项目施工过程中,层出不穷的各种事故风险是导致建筑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
4)建设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施工人员与各种施工机具和施工材料为工程建设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配合。
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既取决于施工人员的行为,也取决于各种施工机具、材料以及建筑产品(即物)的状态。导致意外伤害事故造成损害的直接原因就是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施工过程人和物在工地上不断变化,人和物的状态变化都会产生安全风险因素,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尤其应当注意发现并且排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5)工程项目施工的离散性。
离散性是指现场施工工人,分散于施工现场的各个部位分别从事不同的专业工作,多数情况下对生产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要依靠个人进行判断,即使施工人员积累了许多工作经验,仍然需要不断适应一直在变化的人—机—环境系统,对自己的作业行为作出判断,从而增加了施工作业人员采取不安全行为或者工作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导致事故的风险,同时对作业人员自身的安全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6)目前世界各国的建筑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技术含量相对偏低,建筑工人的文化素质不高。因此不少人还对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持偶然性的观点,疏于预防管理,从而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增加。
以上都是建筑业所固有的、导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一些特点,但只要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观念,采取科学的安全管理措施,依然能够在建筑工地营造一个安全的施工作业环境。
2 《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AQ/T 9006-201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中“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境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该规范的主要内容是第5部分“核心要求”,包括目标、组织机构和职责、安全生产投入、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教育培训、生产设备设施、作业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职业健康、应急救援、事故报告及调查和处理、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13部分。
与其他生产企业相比,根据建筑施工的特点,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着重对建筑施工企业在组织机构和职责、教育培训、作业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6个 部分进行监督指导。
3 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原则
目前,政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建筑行业安全生产行为的监督管理依旧薄弱,召开会议、下发文件、突击性安全生产大检查等仍然是安全监督的主要模式。领导号召,事前通知再检查是监督的主要形式,存在治标不治本,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应抓住行业特点,监督工作应切中要害,要有较强的针对性。笔者认为,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在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应把握以下原则:
1)标本兼治。
建筑施工企业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往往反映出施工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上的漏洞,在人员思想上和企业制度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根据问题,深入分析施工企业的根本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促使施工企业梳理类似问题,这样方可提升施工企业的自主管理能力和水平。在监督管理过程中,经常发现某些施工企业重复发生同样的问题、类似的问题,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抓住问题不放,施工企业还认为监督部门故意“穿小鞋”,造成管理的主客体之间产生矛盾。
2)动静结合。
监督部门定期或不定期进入施工现场监督检查是监督检查的主要方式,有利于了解施工企业和施工现场的真实、直观的现状。相对来讲,进入施工现场检查发现的安全隐患一般是静态的状况,监督部门有必要根据项目的进度计划,对施工单位后期的场地、设施、安全管理重点进行必要的指导,促使施工企业把握项目安全生产的动态情况,调整安全生产管理重点。同时也应根据前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体系提出修改意见。
3)长效机制。
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对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制止违章违规现象,促使业主单位和监理单位督促施工企业消除安全隐患,是有效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施工现场违章现象和安全隐患,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监督监理单位和业主单位督促施工企业从人员配备、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改进,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4)主动管理。
由于施工企业的趋利性,施工单位不乐意投入较多资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允许的。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避免就事论事,透过违章现象和存在的安全隐患,监督监理单位和业主单位督促施工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形成自我管理的机制和制度,引导施工企业形成自我管理的意愿,继而产生自主管理行为。
4 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
1)确保组织结构和职责的落实。
在行业内,主管部门通过对责任主体的资格和行为进行管理。相应地,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特别注意施工企业的组织机构和职责的落实,在施工企业的组织机构及相关人员是落实安全管理的主体,相应的职责是对主体行为的约束。建立符合相关规定,与项目规模和特点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人员,确保工程施工安全为前提。
明确的职责是保证组织机构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在工程项目开工以前,行业主管部门和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施工企业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到位情况的审查,是对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首要工作,是保证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工作有人管、有制度管的基础。很多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都能寻找到人员不到位、制度不健全的根子。
2)跟踪安全教育和培训。
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很多,但也是最容易流于形式的工作。安全教育培训应当紧紧把握建筑施工的动态性、人员的流动性,不留安全教育死角。在安全教育内容上,要紧密结合工程项目特点和班组的作业内容及作业环境。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把安全教育实施与否及实施的针对性和效果作为主要监督检查内容;在检查安全教育相关制度和记录的同时,一定要对受教育的施工人员进行抽查询问,杜绝安全教育的造假行为。
3)引导施工企业进行作业安全自主管理。
作业安全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过程、设备、行为、人员、设施等,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不可能对所有项目的所有环节面面俱到地管理,这样做是职责不清的表现。但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并不是无所作为,可以督促施工企业建立施工过程、施工设备、人员行为、防护设施的管理制度,并做好相应的落实工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是监督监理单位和业主单位督促施工企业建立健全各类制度及落实情况,让施工企业形成自主管理机制,随项目进度调整作业安全监控内容。
4)持续开展隐患排查和治理,实施重大危险源监控。
施工企业应分别对场所、环境、人员、设备设施和活动进行隐患排查,建立危险源清单,定期开展排查和治理。危险源清单应当根据工程项目和项目进度情况进行调整,尤其应注意新工艺运用过程中的隐患排查。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是监督监理单位和业主单位督促施工企业建立健全隐患排查制度、危险源清单,在实施过程中监督施工企业进行隐患排查、危险源识别的开展情况和治理情况。
5 结语
建筑施工的流动性等特点,决定了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比一般制造业的安全管理复杂得多,而且要牢牢把握动态管理。正是因为施工安全管理的复杂性、系统性、动态性,造成施工安全管理的难度,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认为相关部门都有责任,到处打板子,这是没有对安全事故进行认真分析,责任不明确的表现。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过程中,要理清各个责任主体单位的责任,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不能代替施工企业、监理单位和业主单位进行安全管理,不能局限在表象上,应当指导施工企业建立健全自我管理机制,监督监理单位和业主单位督促施工企业建立健全长效管理体系。治标重要,最重要在治本。
摘要:在分析建筑施工活动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指导施工企业落实《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对现实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基本规范
参考文献
[1]AQ/T 9006-201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S].
[2]董继国.建筑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及其使用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09(27):73-74.
[3]张双明,许程洁.建筑企业安全投入与效益关系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0(6):40-41.
[4]刘新彤.浅谈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J].科技资讯,2008(5):19-20.
[5]张邦辉,陈燚.建筑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4):44.
关键词: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一、文档一体化与文件中心的理论依据及其必要性
所谓文档一体化就是将目前档案工作现实中各机关相对分散独立的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统一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管理而文件中心是介于文件产生形成机关和档案馆之间的一种过渡性文件保管机构国内学者一致认为它们的理论依据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文件从其产生形成到最终销毁或作为档案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由于各阶段有其不同的价值、作用和特点各阶段文件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保管地点和存放方式。国内外学者对周期理论阶段划分不一各执一词。笔者认为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和比较合理的是国内学者陈兆?的四阶段划分法将文件的生命运动过程划分为制作阶段、现实使用阶段、暂时保存阶段和永久保存阶段。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强调文件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连续的生命运动过程。而我国档案工作通过归档口的设置将文件的第一、二阶段作为文件将第三、四阶段作为档案并采取非统一的标准和方法进行管理使文件运动的不同阶段相对独立因此造成文档分离的不正常现象。要解决这一实际工作的难题必须实现文档一体化将文件和档案即将原来分离的二、三阶段揉合起来这种揉合是符合文件运动的特点的这两个阶段的文件都处于现行和半现行阶段都具有不稳定性、中间性和过渡性的特点都主要是为产生文件的机关、为发挥其原始价值服务的。从本质上四个阶段都是文件只是其价值、特点、存放地址不同因此文档一体化在现实中主要是对二、三阶段文件的一体化管理。
依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运动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保管场所其中暂时保存阶段文件尤为特殊这一阶段的文件要经受时间的考验有的可能没有价值可以销毁有的一段时间内有价值然后再销毁有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将来还需要进馆保存因此需要一个过渡性的中间机构来专门对其进行整理、保管和利用。于是文件中心这一机构便应运而生了。国内外学者对文件中心的实践范围各说不一但其管理的对象、 内容 是一致的。
文档一体化和建立文件中心具有理论依据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在实践中是否切实可行是否确有必要呢?回答是肯定的。
文档分离带来大量的弊端造成大量失控的具有重要价值的账外文件档案部门由此馆藏质量降低进而导致不能很好的发挥 参考 服务作用导致档案部门信息服务功能降低也导致了档案部门地位的降低。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 发展 文件档案的 计算 机管理提上了议事日程。文件档案的计算机管理克服了以往工作环节、工作程序的重复雷同将文件和档案作为统一的系统工程加强文件管理的超前控制保证了档案的质量从而充分发挥了档案的作用。档案工作者提前介入文件的生命周期从信息源头做起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一致欢迎这种思想主要来源于为解决文档分离使 电子 时代 档案工作从根本上动摇而提出的也是解决现实文档分离的根本办法。
最早产生于美国并在国外许多国家广泛流行的文件中心是否适合我国国情、能否在我国建立和推广至今在学术界仍未取得完全一致的认识。我国档案工作在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指导下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各级各类档案室、档案馆和档案事业管理机构构成一个严密完整的组织体系文件也经历着从现行文件阶段到机关档案室阶段再到档案馆档案阶段的生命运动过程也存在着类似文件中心的管理中间性过渡性半现行文件的机关档案室。然而笔者认为这并不排斥文件中心在我国建立推广只要注意文件中心的适用范围后文将详述它可以成为我国档案管理机构的有益补充。从目前试点的模式来看文件中心在我国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文件中心能改变中小机关档案工作薄弱的现状。 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是实现档案管理 现代 化的重要中间环节,在搞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做好文书处理工作则是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基础工作。日益丰富的工作实践表明,虽然文书处理工作与档案工作各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由于文书是档案的来源,档案是文书的归宿,所以,两者又是文档工作流程中紧密相关的工作环节。因此,我们要强化系统思维意识,树立文书处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与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同行的工作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把住文书处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入口关,做好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工作。
二、公文制发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性前提
公文是档案的前身,档案由公文转化而来。可以说公文制发的怎样,不仅仅决定公文本身的质量,同时,也 影响 日后档案的质量,决定了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质量的 问题 。因此,我们在公文制发中必须要注意解决好规范化、标准化问题,以提高档案实体质量,为档案工作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打下牢固的工作基础。首先公文用纸质量要好,幅面尺寸规格要统一、规范、标准,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排版形式为横写横排,左侧装订。二要注意检查制发公文是否履行了签发手续,是否符合审批权限,公文标题是否准确,主送单位和抄送单位准不准,落款是否与公文一致,有无日期等。三是公文字迹要牢固清晰。不论是草拟公文,缮印公文,还是做出的各种记录、报表、签字、批注等,都不应使用容易褪色的笔种、墨水和纸张,以保证字迹鲜明、清晰,有利于日后长久保管利用。四是使用文种要合理,拟制格式要规范,行文不要滥用简称和使用不规范的字,以利于日后标准化、现代化检索手段的实施应用。
三、实施“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原则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关键环节
相近公文的重复与立卷组合的无序是阻碍档案工作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最大问题。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档案保管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和案卷完整化、检索利用便捷化。而“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工作则是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关键性工作。“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原则,即归档的文件要以本单位形成的文件为主的原则,不仅是在我国文书立卷归档工作实践中形成并坚持下来的一条原则,而且还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乃至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在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不归档文件销毁办法》的基础上,要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要准确把握文件立卷归档的时效性,完成现行文件阶段任务的,才能予以立卷或归档,而没有完成的,则不能立卷或归档,否则,将会给档案管理造成无序和混乱。二是明确立卷归档的重点和进行合理的立卷分工。要在“以我为主”原则指导下确立立卷归档的重点,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区分文件与资料,特别是要注意区分在 内容 、形式和作用等方面都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文件资料之别,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 ,以减少档案管理中的重复度和信息冗余度,提高档案利用的效率和效果。三是在坚持贯彻“以我为主”归档原则的前提下,要注意有效地维护全宗的完整性。在归档工作中既要掌握重点,分清主次,把住全宗的入口关,使不该归档文件不致混入,同时,又要注意防止应归档文件的散失。特别是在立卷中,要把同类并具有内在联系的文件材料组在一个卷内,保持同一问题的完整性,反映同一问题的全部处理过程及来龙去脉,从而在提高档案利用价值的同时,使立卷归档后所形成的档案既完整,又不庞杂,为档案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
四、提高案卷质量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可靠保证
不断深化的工作实践证明,案卷材料收集的是否完整是决定和影响档案价值的因素,而立卷 方法 问题与案卷装订质量问题则可能是决定和影响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质量的操作性因素。因此,在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进程中,我们必须一方面要注意解决好立卷方法问题,以有利于档案标准化管理中的分类和检索,另一方面,要注意解决好案卷装订质量问题,以有利于档案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吴宝康.档案学研究中的一些想法.档案学通讯,1996.3.
1、安全责任考核制度
2、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建立安全费用台账,检查记录,财务资金预算和使用检查记录及年度财务会计报告)
3、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制度
4、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各部门各级(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技术措施制度、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控制度、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施工机械和设备设施管理制度《(包括应急救援器材)采购、租赁、安装(拆除)、验收、检测、使用、检查、保养、维修、改造和报废制度》、安全生产投入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消防管理制度、文明施工管理制度、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制度、卫生防疫制度等。
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安全培训教育培训记录,安全教育培训档案,实施分级管理,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5、文件和档案管理制度
6、建筑施工企业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施工现场带班制度
7、对分包(供)方的安全管理制度
8、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检查记录的分类、建档,隐患整改消项、处置情况记录隐患排查统计表)
9、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调理和处理制度
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落实救援人员,配备应急装备,储备应急物资,并定期组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
10、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编写、审核、审批、专家论证管理制度
单位: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
1、钻探工程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遵循的方针,以隐患排查治理为基础,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减少事故发生,保障人身安全健康,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2、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分为,为最高。
3、现场达标应按分部分项工程确定具体目标,根据和进行检查,确定达标的合格率和优良率。
4、钻探工程企业从业人员超过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按不低于从业人员1%的比例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5、钻探工程单位从事地质钻探活动,应当持和地质勘探项目任务批准文件或者合同书,向工作区域所在地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并接受其监督检查。
6、是钻探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全面负责。
7、企业应每年至少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8、企业应建立主要的安全记录档案,并加强对安全记录的有效管理。
9、企业应按规定及岗位需要,定期识别安全教育培训需求,制定、实施,提供相应的资源保证。
10、钻探工程项目负责人必须取得后方可上岗,并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
11、新入企业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三-1-
级安全教育培训。
12、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必须经专门的并考核合格,应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13、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应按分部(分项)对作业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并保存交底记录和操作人员的签字记录。
14、企业应通过,促进安全生产工作。
15、安全设备设施应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
16、开关箱中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不应,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不应。
17、当采用绳卡固接时,与钢丝直径匹配的绳卡的规格、数量应符合《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的规定,10mm以下钢丝绳应不少于个;绳卡距绳头,应大于钢丝绳直径的6倍,最后一个绳卡距绳头的长度不得。
18、安全色标准规定四种颜色为安全色。
19、应急预案应,并根据评审结果或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修订和完善。
20、企业应组织,并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改进应急管理工作。
21、钻探工程施工现场应建立由负责的安全生产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必须包括项目部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22、教育培训管理应做好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建立,实施分级管理,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23、钻探机场活动工作台每次只准人乘坐,上升前要锁好门,携带工具放置妥当,不准用活动工作台搭乘重物上塔,严禁用升降机提拉活动工作台;
24、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设备在台及以上或设备总容量在及以上者,应编制用电组织设计。必须履行“编制、审核、批准”程序,由电气工程技术人员组织编制。
25、在TN系统中,保护零线每一处重复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一、钻探工程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哪些安全生产制度,并发放到相关工作岗位,规范从业人员的生产作业行为?
二、钻探机场地基要求有哪些?
三、隐患排查前应制定排查方案,明确排查的目的、范围,选择合适的排查方法。排查方案应依据什么?
四、根据各岗位工作实际情况,针对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出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2.一级、二级、三级一级
3.《施工安全检查标准》《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实施细则》 4.300
5.本单位地质勘查资质证书 6.项目经理 7.一次
8.安全生产过程、事件、活动、检查 9.安全教育培训计划 10.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
11.公司(院)、分公司(分院)、班组 12.安全技术培训 13.安全技术交底 14.安全文化建设
15.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16.大于30mA大于0.1s。17.3小于140mm 18.红、蓝、黄、绿 19.定期评审
20.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 21.项目经理
22.安全教育培训档案 23.一24.550KW 25.10Ω
一、答案:
一、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职能部门、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二、岗位作业安全规程和工种操作规程;
三、现场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四、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
五、重大危险源检测监控制度;
六、安全投入保障制度;
七、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八、事故信息报告、应急预案管理和演练制度;
九、劳动防护用品、野外救生用品和野外特殊生活用品配备使用制度;
十、安全生产考核和奖惩制度;
十一、其他必须建立的安全生产制度。
二、答案:1.机场地基必须平整、坚固、稳定、适用。平地基应尽量少填土石,钻塔下垫土石部分,不得超过塔基面积的1/4;
2.在山坡修筑机场地基时,应清除上方浮石。当岩石坚固稳定时,地基上方坡度应小于80°,当岩石松散不稳定时,坡度应小于45°;
3.机场周围应有排水措施。
三、答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
一、班组安全员行为规范
1.工作内容与要求
1.1在班组长领导下,负责生产安全的管理、监察、技术、教育和统计工作。
1.2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令及各项安全生产标准、规程、规范和制度。
1.3提出班组生产安全管理的长远规划及工作计划,提出强化安全生产技术措施、方案及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各种设施。经审定批准后,组织实施。
1.4参加生产安全管理工作,协助解决存在的问题。
1.5负责新工人、外来学习和培训人员的入厂安全教育及考核工作。
1.6建立各种特殊设备的台账,监督、检查特殊设备的维护、校验和检定情况。
1.7加强对特殊工种的管理,定期对特殊工种进行安全教育。监督、检查特殊工种的技术培训、考核和取证工作。
1.8参加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生产检查工作,检查各岗位安全生产情况,调查不安全隐患,提出改善安全工作的意见和措施,督促有关人员及时解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1.9参加各项基建、技术改造工程的设计审查,审定安全技术措施、参加各项基建、技术改造工程的竣工验收,审查安全技措的执行情况。
1.10参加生产事故的调查,按照“三不放过”原则分析事故原因,追查事故责任,并提出处理意见。
1.11参加动火施工方案的申报工作,按照动火施工审批等级权限要求,报请有关部门批准并负责动火施工现场的安全监察工作。
1.12按照主管部门有关要求,及时上报事故情况,监督、检查各班组事故上报工作。
1.13负责车间要求的生产安全管理、事故管理的各种数据的统计报表工作,按要求上报、检查的统计、报表工作。
1.14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审核劳动保护用品和劳动保护食品的发放标准。
2.责任与权限
2.1对班组生产安全负有责任,在班组范围内,有权进入任何生产和作业现场进行安全检查。
2.2对贯彻、执行安全生产规定和标准负责,有权制止任何违章指挥和违章操作,对违章作业者或事故责任者有权提出处罚意见。
2.3对安全生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有权要求有关人员采取措施,限期解决。
2.4在生产或技术改造工程中,发现有造成事故的紧急危险时,有权令其立即停止作业。
2.5有权审查基建、技术改造工程中的安全技术措施的执行情况和完成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有权提出整改意见或拒绝验收意见。
2.6对执行安全监察工作而遭到打击报复,有权越级上报有关部门。
3.检查与考核
3.1班组长负责检查与考核工作。
3.2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与考核。
3.3按检查与考核标准中相关的标准,结合工作内容与要求,每月检查考核一次。
3.4按工作标准完成任务得正常奖。
3.5工作成绩突出,受主管部门表彰,可加奖。
3.6工作失误或出现事故,可根据情节分别给予批评或扣奖。
二、工作标准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在本单位领导的领导下和上级安全部门指导下,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行使全过程的安全监察;
2、深入生产现场,掌握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对发现的不安全问题,及时提出合理的整改意见,限期解决。纠正和制止违章作业,对肇事者提出处理意见和对安全生产有贡献的人员提出表扬意见;
3参加和参与生产技术方案的编制,审核检查安全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的布置。现场检查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复杂和有危险的作业,现场会同有关部门和人员一起跟踪监察;
4、参与大修、更改计划的审定,检查完成情况和做好总结工作;5组织本单位特种工作人员的安规学习、考试,负责对新工人的第二、三级安全教育;
6、每两个月组织开展一次反事故演习和事故应急演练活动;
7、负责编制“两措”计划和监督有关部门完成实施工作;
8、监督、检查本单位各种安全工器具和起重工器具的配备、使用、保管、实验情况;
9、负责和参与对各类设备、人身事故的调查、分析、鉴定和处理;结合事故发生的特点,提出和制定反事故的具体措施,并负责落实;
10、负责做好各类事故的分类、统计、分析、掌握事故发生的规律,对主要的不安全因素和隐患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并做好记录;
11、负责每月安全检查情况的汇总、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12、抓好安全达标、安全目标管理和班组安全建设的实施、巩固工作;
1 实施标准化作业的思路
生产现场中人为事故频发, 其根本原因就是操作过程中存在多种不按操作顺序和操作步骤进行的行为。为了有效地预防这类事故的发生, 使操作人员的每一步操作都能合理有效, 必须根据现场各种操作行为, 结合《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和操作规范的要求, 编制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步骤和操作流程图。在编制过程中, 必须结合现场工作实际, 通过对相同的操作不同操作人员的多次统计和归纳, 形成操作流程的雏形, 然后对归纳出的操作流程进行分析, 反复演练, 去除其中不合理和多余的动作, 再根据操作规程和现场操作规范的要求合理地调整和补充。同时, 现场操作流程应具备操作过程中有效操作的内容, 应该怎么做, 才能确保操作动作的安全可靠;先做什么, 后做什么, 对每一个操作步骤提出动作要领与安全要点;还有如何做, 做到什么程度, 注意什么, 禁止什么等, 使一连串的操作动作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通过贯彻执行操作标准来指导现场操作, 规范作业行为和控制人为失误, 保障生产活动的安全进行和员工的人身安全。
2 实施标准化作业的内容
生产事故总是伴随着生产活动产生的, 而与生产活动有关的是人、设备、环境因素。为了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 达到现场安全管理的目的, 在现场操作中使用标准化作业程序时, 就必须综合考虑人、设备、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因素。以《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现场操作规范、安全管理制度、事故教训和防范措施等为依据, 分析和处理好操作人员与设备、环境、管理程序之间的关系, 同时还要考虑人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技术水平、知识水平等因素。在编制时应充分考虑电力作业高危的特殊性, 在制定现场标准化作业程序时应包含:工作前准备、安全措施预想、备品配件、材料工器具、现场工作设备定置图、操作程序流程图、工艺质量要求等内容, 达到既有纵向的工作严密联系性, 也有横向的安全质量互控性, 形成标准化程序, 达到规范人的行为和提高工作质量的目的。
笔者认为, 要达到上述的目的应做到6点:一是安全措施与现场设备相结合, 保证安全措施可靠;二是工器具、材料的放置与现场位置相结合, 保证工器具、材料定置图的正确性;三是技术数据、检修工艺与规程导则相结合, 保证检修质量的可靠性;四是材料准备与作业任务相结合, 保证材料准备齐全、无遗漏, 符合标准而又不浪费;五是工作人员与工作任务相结合, 保证工作人员的精神状态和技术素质能够胜任工作;六是在编制标准化作业程序时, 应对设备、工作环境、当前安全管理程序、现场参与工作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等方面存在的危险点进行分析和查找, 保证现场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3 实施标准化作业是杜绝事故发生的有效方法
3.1 对习惯性违章具有矫正作用
标准化作业程序是将现场操作的全部动作, 按照常规的操作顺序和操作步骤编制成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流程, 从作业准备到操作任务结束, 规定了应做什么, 先做什么, 后做什么, 如何去做, 做到什么程度, 达到什么要求等。在编制标准化作业程序过程中, 依据安全工作规程、操作规范的要求, 从现场实际操作的安全性、合理性出发, 将操作过程中无用的、危险的、不良习惯的、不安全的动作和步骤全部去除。对现场操作人员的操作过程, 按照标准的动作范例进行评价、考核, 以达到矫正和限制习惯性违章操作的目的。
3.2 对操作中的人为失误具有控制作用
在生产过程中尽管谁都不愿意出现差错, 但由于种种缘故, 人为失误而引起的伤亡事故却又占了多数。分析人为失误的原因, 多为安全知识缺乏、工作经验不足、业务技术水平不高等。过去我们从加强安全教育入手, 效果并不显著, 其原因是因为安全知识只是记在脑子里, 它只告诉人们什么状态是正常的, 什么情况是危险的。再说现有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很多细节内容并不符合现场的实际情况, 许多条款只是“注意事项”或“禁止事项”, 没有对具体操作进行规范, 给实际操作留有很大的变动空间。现场操作活动是个连续的动态过程, 尽管规程、安全知识都会背了, 往往由于只会说而不会做, 或者急于操作而未来得及慎重考虑产生差错出了事故。而推行标准化作业是把安全知识、操作技能以及安全规程简化成直观的操作标准动作图表, 员工在操作的时候, 只要按照流程图表中规定的操作动作内容、顺序要领和安全要点实施, 安全就能得到保证。
3.3 具有真正落实“预防为主”的效用
关键词:规范化运行;安全长效机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企业管理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56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9-0182-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9.090
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是一种企业自律的、稳定的,同时又能持续改进的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建立这种机制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安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最大限度地消除人为干扰,体系运转依靠一整套完整的制度来控制。
1 规范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1.1 事故发生机理的要求
事故危险的表现形式虽各有不同,但从发生事故的本质来讲,均可归结为能量的意外释放、转移或有害物质的泄漏、散发。发生事故危险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足以造成破坏的能量或有害物质(第一类危险源)和失控(第二类危险源)。前者是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和根源,决定了企业面临事故危险的类型,并且生产规模和工艺复杂程度越高,需控制的危险源也就越多,控制的难度也随之增大;后者主要表现为设施故障缺陷、人的失误和管理缺陷、环境因素等,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1.2 对安全状态的判别需要统一
“安全”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安全与否要对照风险的接受程度来判断,作为企业必须通过制定的方针、目标和各类工作准则,来明确可接受或不可接受风险的标准,统一人们的行为和工作目标。
2 全面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统一安全运行方式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是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兴起的现代安全管理模式,它与质量体系(ISO9000)及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一并被称为后工业化的管理方法。作为一种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OHSMS引用了一些科学、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如过程方法、系统论、方针目标管理、持续改进、危险源辩识与风险评价技术、应急准备和响应、动态管理等。特别是持续改进的思想和体系的自律机制,通过周而复始的PDCA循环对体系进行的修正和完善,不断加强和提高体系的功能和绩效,是一个动态的自我完善和调整的管理系统,这一管理手段的应用将促进企业安全长效机制的建立。
3 有效利用危险因素的辨识和评价技术
安全与危险是一对矛盾,危险因素能引发事故,造成不安全的状况。安全的实质就是首先及时预知危险,随之消除危险或采取措施降低风险程度。充分识别危险因素并正确评价,合理确定风险等级并采取控制措施,是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的基础和出发点。危险因素辨识要经过两个步骤,即识别过程和辨识各过程的危险因素,必须采取措施确保辨识结果的充
分性。
3.1 全面的识别过程
对系统涉及的所有管理和作业过程进行清查,列出管理流程图,其中包括大系统流程和相应若干子系统的流程。因为整个辨识工作可能要在多个职能部门和层次中进行,各职能系统主管部门和各层次安全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领导协调作用,注意各过程的接口和边缘过程不要遗漏。
3.2 危险因素分类
辨识过程中应针对人、机、料、发、环等五个方面展开,为防止遗漏,事先要对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类,明确辨识方向。也可参照《企业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86)》中列示的13大类“人的不安全行为”和4大类“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和代码(GB 13816-92)》中规定的6大类35小类危险和危害因素和《企业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86)》综合考虑起因物、先发诱导等因素所确定的16类危险因素进行类别划分,前者比较适用于施工现场和生产车间的危险因素辨识,后者较适合于管理
过程。
3.3 应用“作业活动与危险因素矩阵组合辨识”技术
对各过程的危险因素逐一辨识。将识别出的作业过程作为纵坐标,危险因素分类作为横坐标,建立一个组合矩阵,进行一对一的辨识,构成危险因素的画上“+”,然后逐个汇总列出“危险因素清单”。
3.4 危险因素的评价
采用适宜的风险评价技术对“危险因素清单”列示的逐一打分评价,确定风险等级。“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非常适合对作业条件、环境变化较大的施工现场的作业活动风险性评价,而对于加工车间等环境变化不显著的单位,适宜采用“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评价法”。
4 严格落实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案,强化运行的有效性
根据危险因素制定的控制措施、重大危险因素管理方案和事故应急预案,是安全体系运行的主要措施,各实施单位和部门必须认真组织贯彻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类风险得以消除或降低。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相结合,及时纠正运行中的偏差。
5 设置“安全控制点”,建立系统化的监测系统
参照质量管理上的“质量控制点”的思想和方法,对安全生产体系也建立“安全控制点”,明确对生产流程进行监测的环节和内容,建立实施监控的框架,为监控和检查提供依据,以实现对体系的安全现状的整体把握。措施如下:绘制安全控制点系统图;明确监控人及其职责;监控信息的汇集和反馈机制。
6 完善安全评价体系,建立预警机制
体系评价是对系统运行的状况和效果进行系统的评估,确认满足要求的程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是建立评价体系的关键。不同的生产单位、不同的管理部门由于业务工作不同,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就有所区别。评价指标必须量化、具体,能覆盖系统过程和工作内容,覆盖标准、规范要求,同时要与目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否则就不能得出符合程度的判断。
7 强化轻伤事故以及职业病的管理和控制
国外对伤亡事故的统计表明,轻伤∶重伤∶死亡=300∶29∶1,即每发生330名伤亡事故,就会有300名轻伤、29名重伤和1名死亡事故,表明伤亡事故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性。如果轻伤事故增多,体系不符合的程度就在增大,发生重伤和死亡的可能性随之也会增大。因此对轻伤事故要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地分析其原因,查找系统的缺陷,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做到防微
杜渐。
职业病给员工和企业造成了身体、精神创伤和财产损失,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随着经济水平提高,人们对防治职业病的要求越来越高。美国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人均收入5000美元时,人们注重的是安全,人均10000美元时,人们关心的不仅是安全,更关心健康。尽管经济指标可能不完全符合中国实际,但这种健康意识的增强是一致的。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要努力满足员工的健康需求,同时也是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8 树立“大系统、大安全”观念
安全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国家、行业层面的系统,也有企业层面的子系统,各系统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由于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有时企业也不能完全左右内部安全生产,企业安全工作也不仅仅只是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强调综合治理,同时也不能仅为“安全”而安全。将企业安全工作融入社会大系统。国家对安全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安全管理机制,企业必须对其进行研究,采取措施适应这一机制的要求,并借助它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的发展。《安全生产法》等法规,均明确了建设单位、勘察设计企业、施工企业、工程建立单位以及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各方职责的有效落实,对安全齐抓共管,必然给企业安全生产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健全安全生产企业标准,确保法规、制度落实。我国现行的安全法规和安全标准达几百种,以往企业以红头文件的形式,要求各级单位学习贯彻,注重员工安全基础知识的教育。
作者简介:刘硕(1986-),男,河北唐山人,唐山虹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土建项目管理。
【企业安全标准化规范】推荐阅读:
企业安全标准化标准09-15
年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05-24
商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资料清单06-27
化工企业安全标准化文件管理规定11-05
创建一级安全标准化企业实施方案11-10
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11-15
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手册10-24
危化品企业安全标准化供应商的管理办法06-18
企业消防安全标语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