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品课动起来(共4篇)
青原区值夏小学刘桃英 段学军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他们的时间,让他们能学会自己想学的东西。在教学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不解放学生的身心。我们要让学生全方位动起来,通过动脑、动口、动身,多种感官参与自主的学习活动。问题在于我们任教的老师,没有真正舍得用上备主科的时间去备品德课。有的认为,一周就那么两节品德课,干脆走马观花让学生看完就算了,有的则想:一周两节,时间不够,再花心思搞一些活动,哪能上得完?所以,品德课基于这样的心态上,怎能令我们的品德课有一个质的飞跃呢?要真正让学生能“动”起来,关键在于我们老师对教材的设计,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真正学有所获。以下是我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一、诱学生心“动”
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呼唤,是灵魂对灵魂的触动。如在教学《不能忘记的屈辱》时,教师运用课件出示圆明园的的图片,再用一段声情并茂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圆明园秀丽风光,在视听的同时刺激下,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为我国有这么一座“万园之园”感到自豪,此时,教师以低沉而缓慢的语调说:“同学们,现在这一切已不复存在了,当我们再次来到那里时,已是一片荒凉的情景。”教师出示另一图片。此时,教师的声音戛然而止,留出空白。此时此刻,学生的心中便会有深深的遗憾各疑问,教室里静静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而后的学习中,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了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激起了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对清政府无能的不满。由于教师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原来学生不很感兴趣的事例有了情感的印染,学生的爱国情感也油然而生了。教师运用教学媒体循循善诱,使学生有话可讲,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教学自然融入生活。
教育家孔子也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上,教师选取生活场景,结合生活实际,营造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心动起来。在《让我们学会合作》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回忆、交流自己平时相互合作的事例。让他们回忆合作的情形并谈具体的感受。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要自立首先要学会独立。如此循环使用,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阵地,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提升生活能力、并创造和体验生活的土壤。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一下子接受了合作成功的原因,并对自觉地对自己小组的合作情况进行反思,在学生强烈的成就感的驱使下,相信他们会不停地进步,会认真的对待他们今后所遇到的一切需要合作的工作。教师要全方位地挖掘富有生命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这是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全力追求的教学真谛。
二、促学生脑“动”
所谓脑动,就是在活动中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好的问题就像一把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科学地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上《不打扰别人》一课,我让学生先闭上眼睛,随着我的描述,想象来到大家都熟悉的居民小区,人们都在睡午觉。这时两个学生,突然喊叫起来,由于不知内情,全班学生为之一惊,随之有学生举手抗议:“老师,他们这样做太不像话了,吵得居民们睡不好午觉”。那么应该怎样做呢?在学生有感而发以后,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角色练习“爸爸在收看新闻联播节目时……”“当我走进老师办公室时……”同学们都能做到低声说话,轻轻走路:静悄悄,不打扰。又如上《为集体多做好事》这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请一个学生扮演冬冬。放学了,冬冬的语文书忘带了,他又回到教室,发现垃圾很多,卫生工具也放得很凌乱,值日生和老师都回家了,于是冬冬问同学们该怎么办?学生们纷纷认为冬冬应该做好值日生没做好的事。接着我再请几个同学分别演演该如何做,从而引导正确的行为,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
三、引学生手“动”
学生的思维从动作开始,往往在“动”中开发智力,在“动”中产生联想,在“动”中茅塞顿开,对前面的知识加深了印象,也从动手中发现了新知识,提升了思想感悟。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有效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生活,能更好地体验生活,在实践中深化教学,让学生的手真正的“动”起来。例如,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上,利用多媒体演示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左手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自己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再来看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又如在教学《打扮我的小天地》这一课时,我让孩子们自己动脑筋布置自己的小卧室,然后用照相机把你认为最满意的地方拍下来。下一节的品德课时,同学们都拿来了印好的照片,互相传阅。“真漂亮啊!”“这里挂一盏灯笼,和我想的一样。”“太棒了!”同学们不时的发出感慨声。最后学生们还评出了最漂亮的卧室一、二、三等奖呢。
一、创设情景, 呈现一个生活的课堂
生活是教材, 活动是生命。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源于真实的生活, 注重学生丰富的体验, 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教学中, 教师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 从儿童的生活中寻找新的课程生长点, 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情景, 更重要的是提供生活的场景, 营造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 实现课程内容与儿童经验的整合, 促进学生积极愉悦地参与, 增进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和生动性。如:在教学《餐桌上》时, 上课伊始, 我播放餐厅的画面:儿童喜欢吃的汉堡包、鸡腿、馒头、豆腐、青菜、米饭、肉、鱼、土豆等食物小图片, 亲切地与学生交流:“今天, 老师要请你们到五星级餐厅, 亲自下厨招待你们。”学生顿时情绪高涨, 我请学生点最喜欢吃的两种菜, 学生情趣高涨。“哗啦”一下, 小手都举了起来。大多数学生不约而同点了汉堡包、可乐, 少数学生点了水果和米饭, 都没有点蔬菜。“哦, 这么多小朋友点了汉堡包, 让我们来听听它们的自述吧!”这时, 耳边传来“营养师”的声音:“小朋友, 你们的身体状况、口味都不一样, 配餐也不同, 有的学生较胖, 要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多吃素菜;有的学生经常感冒, 应该多吃大蒜等食物。”最后小组合作配一份适合他们年龄的午餐, 一份能满足生长需要的晚餐。由此学生懂得要养成不偏食、不挑食的良好的饮食习惯。
这堂课教师运用生动鲜活的活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为学生营造的不是学习的情景, 而是生活的场景, 引发了儿童参与活动的兴趣, 儿童学习非常投入, 活动情趣盎然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从而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告诉我, 我会忘记;给我看, 我会记得;让我参与, 我会理解”。让生活融入孩子们美好的心灵中, 品德课才能发挥它的独特魅力!
二、体验生活, 呈现一个智慧的课堂
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情景, 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生活的场景, 营造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 提供最本真、最有利于儿童主体参与的活动情境, 让学生带着需求、兴趣等参与课堂活动, 在活动中挑战自我。教师要用教学智慧, 将教材变成一种“活性因子”, 去激活学生的生命, 使教学成为生命涌动的过程。如:教学《走进聪明屋》一课时, 教师营造了一个生动连贯的教学情景——聪明屋。打开聪明屋的大门, 呈现出富有童趣的卡通人物组成的水晶门、彩虹门、月亮门三扇大门, 而打开大门的钥匙则在伴随儿童成长的卡通人物乐乐猴的手上, 学生通过第一道“名人故事”关——感受聪明人的智慧来自遇事勤动脑、善思考的习惯, 来自坚持不懈、专心的态度;第二道“奇思妙想”关——感悟聪明来自于敢想、会想, 从而提升自己的智慧;第三道“聪明才智”关——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尝试改变现在的生活, 创造未来的生活, 享受创造带来的快乐。闯过了这三道关, 才能得到“多想、会想才能聪明, 合作使我们更聪明, 聪明让生活更美好”这三把钥匙。教师正是用这一把把钥匙引领学生不断挑战自我、完善自我, 打开聪明之门, 逐步走进聪明屋。从而让我们感受到课堂不是知识的交易场, 而是学生的精神家园。因此, 只有当我们的课堂是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实践, 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的时候, 才能反映儿童的需要, 激发起儿童的兴趣, 引起儿童的共鸣, 成为儿童的课堂, 从而让儿童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三、树立榜样, 呈现一个情感的课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人曾说:“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 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 播撒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撒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榜样是一种向上的力量, 是一面镜子, 是一面旗帜。榜样的力量也是无价的, 其影响无法估量。
执教《过去的故事》一课时, 课初引导孩子们讲一讲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孩子们滔滔不绝: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王二小……接着播放《闪闪的红星》《鸡毛信》等影片, 孩子们看得兴致勃勃, 对小英雄敬佩不已。有一孩子问:“老师, 怎么影片中的敌人都是日本人呢?”我联系最近有关钓鱼岛的事件问学生:“你们知道最近有关日本与中国的事件吗?”有一位同学忽地站起来说:“日本人说钓鱼岛是他们的。”我心里一阵窃喜。“钓鱼岛事件”就是日本人想抢我们中国的钓鱼岛。一孩子小脸涨得通红, 站起来说:“是呀, 半个世纪前, 日本人就欺负我们中国人, 结果被我们的英雄们赶走了。但现在, 小日本人为什么敢抢钓鱼岛呢?这时, 很多孩子都坐不住了, 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长大了要当军人, 去保卫我们的祖国, 把坏人打跑。有的说要努力学习, 回报祖国……本堂课就在孩子们精彩响亮的声音中结束了。可见, 孩子们感受到了榜样的无限魅力。故事不仅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拉近了课程和生活的距离,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动情的故事, 使情感的火花在课堂四溅, 使思想的星光随之闪烁。
四、渲染气氛, 呈现一个情境的课堂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小学生善于直观体验, 侧重形象思维、易受感动, 在充满欢乐的气氛中容易产生愉快的感觉,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 从而使教学成为生动活泼的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活动。教学《我爱爸爸妈妈》, 在引入新课时, 请一个小朋友独唱《我的好妈妈》, 歌声使同学们沉浸在一片温馨的气氛中, 父母疼爱照顾自己的许多场面在同学们脑海里浮现。此时爱父母的强烈的情感体验油然而生。我接着让大家讨论:“你们爱你们的父母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孩子们情绪高涨, 纷纷各抒己见:爸爸妈妈上班那么累, 还要照顾我们, 回家后我要给他们倒一杯茶,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学会关心父母……从而认识到: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子女, 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只有孝敬父母, 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堂课始终沉浸在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之中, 这就是鲜活、生活化的课堂, 它洋溢着生活的气息。课堂是孩子生命的课堂, 爱不是教的, 是用眼睛去发现, 用心灵去触摸的。让爱洋溢在师生和谐的对话中, 流淌于无痕的课堂中, 而在课堂中, 教师的智慧引领, 更会使课堂到处洒满爱的阳光。
正在行进中的社会生活。思品课程标准中增加了环保意识和消
费意识的培养,更是思品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导航灯。教
学中,到底如何丰富思品课堂,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更好的落
实课程标准思想呢?
辩论就是思品课上常常会用的一种形式。当可能出现不同
意见时,辩论可以促使学生仔细研究课文,活跃思维,加强思维
的逻辑性,并养成反驳和论证的习惯。但辩论首先需要激情,若
在对这种形式习以为常的情况下而失去辩论的激情,则会出现死
气沉沉,甚至冷场,大煞风景。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教师的参与
是点燃学生激情一个有效手段。一般情况下,教师习惯做旁观
者,或是一个“自由人”,需要时两边都可以加入,而学生常常
会无条件听从老师的,一被老师反驳就“偃旗息鼓”,没有驳回
老师意见的习惯,但若老师加入辩论,完全支持某一方,情况则
会不同。对一方是一种鼓励,信心大增;而对另一方则是一种
“刺激”,斗志大增。学生更会感受到一种平等而兴致盎然,辩
论就会更有“激情”,以下是一个案例。
例如:现在的独生子女的身上或有着我们中国人身上所共有的没有
足够自信的个性,或有着独生子女加富裕家庭所特有的自高、自傲的个
性。如何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别人。在教学《谦虚是美德》
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园丁在早晨到花园去的时候,发现
所有的花草树木都凋谢了。整个花园都死气沉沉。他就问园门口的一棵橡
樹:“究竟出了什么岔子?”橡树告诉他,说因为自己不如松树那么高大
俊秀,所以觉得烦闷,不想再活下去了。松树又怨自己不像葡萄那样多结
果子。葡萄藤也因为终日匍匐于地,不能直立,又不能像桃树开出美丽的
花朵,所以也想死去。天竺葵也自叹没有紫丁香那么芬芳而闷病起来。所
有的植物都在唉哼叹息,埋怨自己不如人,只有小的心安草仍在喷香吐
艳。园丁十分高兴地对小草说:“心安草啊,我真喜欢!别的花草都悲
观厌世,只有你仍然勇敢地生活。你没有一点儿的沮丧吧?”“没有。我
丝毫也不灰心,更不绝望。我虽然算不得什么,但我知道你要我作一条细
小的心安草,所以我就安心乐意,努力做一条小小的心安草。”
讲完故事,我让学生们分为两组,一组为自信组,一组为
谦虚组,展开辩论,同学们据理雄辩,班级内热闹非凡。
生1:我懂得了骄傲自满的人是不受别人重视的,过分自卑也不会
受别人重视。
生2:我觉得榆叶梅、玫瑰等是美的,因为它们都对自己有信心。
生3:我觉得一个人要相信自己,时时对自己说“我能行”。
生4:从它们的身上,我想到人不是十全十美的,既要看到别人的
长处和短处,也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样,你才不会过分骄傲或
过分悲观了。
生5:我觉得我们不能太骄傲,也不能太自卑,毕竟人没有十全十美
的。我们要像心安草一样自信且开心地活着,为社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生6:我觉得做人不能不自信,但也不能过分;做人不能不谦虚,
但也不能自卑。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自己,也要全面地看待别人。
生7:我认为花和人一样,学习成绩好的人不要骄傲,否则,会适得
其反。是啊,谦虚是美,自信也是美;默默无闻是美,惊天动地也是美。
只可惜除了二月兰和心安草外,他们都没有准确地认识和看待自己,也没
有准确地认识和看待别人乃至整个世界,眼睛只盯着自己的优点或自己的
缺点,以致自信蔓延成了自高、自傲,自谦蔓延成了自卑、自弃。
在辩论中,学生们认识到了:在生活中要正确认识和看待
自己,相信自己;也要正确地认识和看待别人,会发现别人的
美,并承认和欣赏别人的美。要心平气和地正视现实,并在属于
自己的时间领域里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展示自己独特的美。自
信而不自高,自谦而不自卑,这才是我们一个人所应该追求的目
标。经过辩论,学生们学会了辩证地去思考问题,思考人生。
最后,学生总结出: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默默
无闻、任劳任怨也历来为我们所称道。辩论带给我们更多的是
对人生、对世界的一种思考。
至此,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在针锋相对的辩论和掌声笑声
中完成了。而教师的参与,起到了“活化剂”的作用,某些情
况下甚至还有“掌舵”的作用:通过辩论,不仅让学生明白了
在这件事中双方的观点,而且还暗示他们从情感上联系自己的
生活实际,鼓励他们做一个自信又谦虚的人。
(作者单位:云南施甸县示范小学)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进生命自由地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课堂教学,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的独立的人。为此,教师应用新的学习理念打造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例如在《两代人的对话》一课中,一、我以八幅漫画从“相互关爱”和“爱的冲突”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讨论、探究:1.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漫画内容。2.判断哪些表现了“相互关爱”,哪些表现了“爱的冲突”?3.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爱的冲突”?你是怎么解决的?漫画内容贴近学生实际,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二、以快板扩展、提升理性认识。学生快板“与父母交往十建议”和“与父母交往三字经”将原本枯燥的知识变成了活泼生动的课堂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三、以故事、歌曲升华情感。年近八旬的老母亲愿意“母命换子命”的感人故事,激发、唤醒学生对母爱伟大的深刻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去感谢父母,去爱父母!动画歌曲《让爱驻我家》把爱具体化,“爱是不吵架,爱是忍耐所有的繁杂,爱是付出!”四、以亲情计划作结。结合学生对“洋节日”的喜爱和关注,设计“父亲节来临之际,我想说……我想做……我希望……”作小结,力求学生把本节课所学内化为能力并践行!
综观这节课,学生始终处于浓厚的学习热情之中,以全新的学习方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置身其中,看不到失败者,看不到被遗忘的角落,几乎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道德教学应从更多的由“外”灌注转变为由“内”建构。为此,教师的教必须彻底转变方式,着眼于学生的品德需要,构建开放的、民主的、互动的德育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小品表演、快板等各种活动,增强德育体验、自主选择与自觉体验,使德育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积极参与实践的自我教育学习过程。
二、追求教育的真谛,促进生命智慧地发展
2011年10月28日受广泛关注的佛山“小悦悦事件”折射出社会良知泯灭,人与人之间情感冷漠,在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于是,我在课堂上设计了 “我思我悟”话题环节,让学生评析这件事中的人和事,发表自己的对这件事的看法。有的同学说,悦悦父母有责任,他们没有尽到抚养监护的责任;有的说,18个路人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是“见死不救”,要受到的道德谴责;有的说,肇事司机最可恶,伤害了人,不仅不救,还逃逸,是犯罪行为;有的学生说,悦悦自己也有责任,那么小,不该乱跑,脱离父母的监控范围;还有的学生说,陈贤妹阿婆的行为是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甚至还有的同学发出“不知道小悦悦在天堂里可有车来车往?可有淡漠的人群?”的感叹!……。一个个鲜活的观点,一个个感性的情绪表达,一个个充满智慧的评析,在讨论交流中,大家形成自己的观点:我们要拒绝冷漠,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向善之人。道德的教育作用凸显出来。阻止道德的滑坡、托举向善的力量,不正成是今天我们这个社会也必须面对的考题吗?
追求教育的真谛,促进生命智慧地发展,正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三、提高活动过程的实效性,促进生命全面发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身行。”一节课过后,如果不能使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道德归属感或不能使學生在今后社会生活的实际中践行所学知识,那么其教学效果为零。我们应该在求活的基础上求实,实现知识与情感教学的双赢。学了“自立”一课,那么在学习生活中就要“摆脱依赖,真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了培养“自信”的方法,在生活中就要运用这些方法,欣赏接纳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一个自信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同学们身边发生的情境,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麻烦、难题、困惑,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分析,从而完善个性品质。如“我给同桌找信心”中,对于同桌提出的有益的、促进自信的方法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就要努力去实践。
此外,除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外,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展开辩论、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都是有效的德育渠道。
四、构建多样化的评价机制,促进生命和谐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全面和谐地发展。因此,道德评价必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包括课堂生活融为一体,搜集、积累每一学生在德育学习中各种各样的文字、实物做资料,建立 “成长资料袋”,用以实施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考核。
1.提倡分层评价。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评价也要分层次。如优等生可从理论分析的逻辑性、是否有独到见解等方面来评价;而对于后进生可从是否大胆发言、意思是否正确等方面评价。如“说话的声音很响亮,如果说得连贯些就更好了。”“说的多好呀!请你再大声说一遍,让每个同学都听得清楚。”
2.倡导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引导学生说出细致、具体的内心感受。这种评价真实、全面。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学习既是评价对象又是评价主体;既重视知识又重视能力;既重视共性又注意个性,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