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品三国(精选12篇)

品三国 篇1

品三国•说曹操――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南开(融桥)中学初级15班 毛旭川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一首《曹操》掀起了三国热;随之,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也登台亮相。

三国是乱世,但乱世出英雄。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渝,坚韧不拨的刘备……演义出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而这一段段扑朔迷离的历史的背后,往往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贼。在戏剧中,他也只有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让人想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可我读了《品三国》后明白了这不是对他公正的评价。《品三国》说:“曹操是为奸雄!”其实做一个奸雄,是因为当时正处于乱世,是逼出来的。而曹操又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比如:经过战争洗礼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原野”的惨景,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而曹操采用“屯田方针”,富民强国。曹操还是一个大气的人,他颁布《求贤令》,主张“唯才是举”的政策:不管出身如何,生活作风有些小缺点什么的,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量才任用,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今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

《品三国》中易中天教授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如庞统的死是刘备与诸葛亮合谋的,关羽的死也跟诸葛亮有莫大的关系等等,这让许多“亮迷”们十分气恼,说易中天有意抵毁诸葛亮,其实这只算学术之见,历史是客观的。而易教授却有着一种敢于打破延续已久的观念,敢于创新的精神,所以,我们既要向历史人物学习,也不仿学学在我们身边的像易中天这样的人!

品三国 篇2

品着品着, 似乎也品出了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路———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也能像《品三国》一样, 用“品”的方式去处理, 那么课堂上就会多一点轻松, 多一份快乐, 学生的语文学习必定是一种享受, 我们的语文教学离更加理想的境地也就更近了一步。到底如何来“品”语文, 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

“品”是一种创造, 创造得有“自己”的理解。一路“品”来, 我发现易先生所讲内容是有根有据、有凭借的, “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是他品三国的主要参考资料 (如同我们手里的教材和参考书) , 但他没有照搬现成的资料, 而是用“平民立场”去观察, 用“现代视角”去分析, 用“三维结构”去建构, 通过加工、归纳、整理各种材料, 加上条理化、系统化等一系列的工作, 形成了一家之言的属于自己的“新三国”, 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试想, 如果没有这个“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而只是把书上内容照搬过来给观众复述一下, 那么演讲得再动听, 再精彩, 也只不过是一个“传声筒”, 不会吸引更多的观众。

语文教学 其实也是 如此。同样一篇课文, 包括各种各样的参考资料, 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教材只是一个凭借, 文本的意义不可能只有一个标准, 它呈多维开放的状态。我们要有自己的眼光, 自己的判断, 进而形成自己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 这是“教”向“品”过渡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因此, 教学之前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 参阅各种资料, 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 大量吸收, 充实自己。然后“跳出”教材, “跳出”教参, 对各种资料进行重组、改造、整合, 形成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新思路。如此一来, 同样的教材, 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和解读结果, 从而形成异彩纷呈的课堂教学。这与接受美学所传达的理念是一致的:文学作品在作者手里诞生的那一刻, 它的意义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参与阅读的过程中完成的, 读者的阅读对作品的意义进行了发展和再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 阅读其实也是一种创造。

“品”还要向四周发散和关联。《品三国》“以故事说人物, 以人物说历史, 以历史说文化, 以文化说人性”, 由“三国”带出了一连串的“附加物”。这些“附加物”十分重要, 它丰富了“三国”的内涵, 从而有了“说三国”向“品三国”转变的可能, 给人多方面的教益和启示, 让人获得了美的享受。这如同“品茶”, 品茶与喝茶不同, 它不单单是味觉的享受, 还有视觉上的———观茶的形态, 嗅觉上的———闻茶的芳香, 最好还要来点听觉上的音乐声, 来自自然界的鸟叫声, 再约上几个要好的朋友坐在一起品, 这样才能品出茶的味道, 品出茶中的文化。语文教学要进入“品”的境界, 也要有发散意识、关联意识、开放意识, 要以教材为“原点”向四周发散, 形成以教材为中心的丰富的文本意义圈。不仅要有“词语到句子、句子到段落、段落到全篇”的内部展开, 还要有“教材到生活、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的外部关联。如, 教学古诗, 理解古诗的意思、背诵默写古诗固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但是仅此一步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带进相关的更多的内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的时代背景、相关的资料典故, 还要联系我们现在的实际, 把目光投向未来, 把古诗承载的文化解读出来, 把古诗的应有之味品出来。这样的做法看起来有点“散”, 但它形散神聚, 起点是教材, 最后的落脚点也是教材。因而它不是对教材的无视和放弃, 而是对教材最好的利用, 最大的尊重。

“品”还涉及到个人风格问题。观摩特级教师、名师的课堂教学, 看到他们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 常有自叹不如之感。其实, 不同的特级教师也有不同的教学风采, 最好的风采应该是建立在自信基础之上, 而自信来自于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和自身内外部各要素的和谐统一———保持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固有特质的一致性, 走属于自己的路。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做个假设, 如果拿易中天的演讲稿让别人去讲, 效果肯定不如他自己讲来得好。因为那讲稿是适合于他自己的, 他的风格与演讲的内容是一致的, 吻合的, 匹配的, 天衣无缝的。或者说他的演讲才是原汁原味的“原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们也要有这样的追求, 要“走自己的路”。教学设计要适合于自己, 教具选用要适合于自己, 教学语言要适合于自己。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适合自己, 才能最终成就自己。用这样的思路来看我们的课堂, 我们的思路就会开阔许多:能歌善舞的可以多一点动作表演, 活跃一下气氛;朗读过硬的可以以朗读为主线, 多一点声情并茂的朗读, 打动学生;善于思辨的也可发挥自己的长处, 来一点智慧碰撞, 启发学生的思维……

这与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又比较相仿。成功的节目主持人是有自身风格的, 他们的风格往往也是栏目的风格, 风格一旦形成, 要想再换一个主持人上去, 一时很难让观众接受。相比较而言, 换一个播音员, 观众的反应没有那么大, 只要普通话 (包括长相) 标准就行。风格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它也许不一定“标准”, 但它必须是独特的。主持人阿丘当别人问及他“:你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 长相也不是很英俊,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他回答说“:普通话是做节目、干活的工具, 活都已经干好了, 还有必要去讨论工具怎样吗?“”把活干好了”就是已经形成了自身的风格, 甚至已经成为品牌栏目了。作为教师也要加强实践, 在实践中磨炼自己, 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 成为不可替代的“独有”和“唯一”, 直至形成自己的“品牌”。

当然这样说, 并不是说可以关起门来搞自己的一套, 不去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 而是要正确对待学习和吸收的问题。任何创造都是在模仿和借鉴的基础上产生的。要想取得成功, 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磨炼。因此, 要善于学习。向内学习:学人家的课, 学习各门学科的课;向外学习:看看主持人是如何主持节目的, 看看演员是怎么表演的, 看看“品三国”是怎么“品”的, 等等。采百家之众长, 成一家之特色, 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特有的语文教学风格。

玩三国,品英雄 篇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在这个D丝横行、宅男遍地的时代,英雄之气日渐烟消云散。横刀立马的将军,指挥若定的统帅,料事如神的谋士,都只能到历史的滚滚长流中去细细寻找了。找来找去,好像也只有三国是大家最熟知的英雄辈出、豪气干云的时代。尤其是小说《三国演义》诞生后,机智的诸葛亮和他的小伙伴们简直是家喻户晓。

群众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三国一直是游戏开放商的宠儿。你也三国,他也三国,连日本人也来做三国,做多了难免让人审美疲劳。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想想看,如果换个时代,比如同样天下大乱、豪杰并起的五胡乱华时代,除了“闻鸡起舞”的祖逖刘琨之外,你还知道谁?石勒?慕容 ?慕容恪?好吧,你要说慕容复我还熟悉点……

夜雨一直在想:为什么三国成了中国人最熟知的英雄时代呢?

最重要的原因,大概是这个时代够精彩,也够纠结。

比如隋唐之交的乱世,同样留下了一部小说《隋唐英雄传》,但人气依然没法跟三国比。隋唐时代的过场人物很多,但李世民能力太强,其他势力全打了酱油。从617年晋阳起兵到626年基本统一,短短十年,历史大幕还没完全拉开,就已经game over了!而且其他几路反王魅力严重不足,除了窦建德让人有点惋惜之外,李密自毁前程,王世充奸诈之徒,都不是吸引脑残粉的角色。

相比之下,三国持续的时间够长,高潮时期也将近五十年。而且出场人物各有魅力,曹操世之奸雄,刘备仁义过人,关羽义绝天下,周瑜风流无双,就连孙权也是一合格官二代。四方英雄如蚁聚,各逞雄才占一方。这种多主角多场景的大戏,才能满足各色人等对英雄事业的YY。

最后,夜雨在独家研究之后,发现了三国之所以如此火热、但一直被大家所忽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三国英雄们的名字很经典!

不说一线的刘备、曹操、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就连二线名人的名字鲁肃、曹仁、姜维、夏侯渊、陆逊……全都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听着就霸气侧漏。看看这些名字,再看看刘黑闼、朱温、王小胡之流,一个阳春白雪,一个下里巴人,落差太明显了。除了土到掉渣的名字,再就是段匹 、司马 、司马颙、司马乂这一类考验文化水平的名字。不查字典都不知道名字怎么念,哪还有兴趣关注他们的故事?

魅力三国的游戏机制

说实话,夜雨玩过的三国类游戏也不算少了,光荣的《三国志》系列,街机《三国志》,还有《三国群英传》,《梦三国》和《起凡三国》等。总结下来只有一句话,三国游戏,突出的就是一个字——战!

在战斗中,要体现的是两个字——历史!

纵观三国历史,战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官渡之战,是陆地上的僵持战,曹操偷袭对方辎重,才获得胜利。袁绍战胜公孙瓒统一河北,双方都有很多骑兵,打的多半是骑兵冲锋战。而曹操南下讨伐刘备,追赶刘备时“轻骑一日一夜驰三百里”,属于轻骑兵追逐战了。接下来孙刘联军,在赤壁火攻曹操,则是具有南方特色的水战。后来曹刘在汉中相持,曹操始终攻不破阳平关,只得放弃汉中,这又是关城攻守战了。

多种形式的战斗,是三国魅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把这些战斗因素投放到游戏中去呢?

像《三国志》这类策略游戏,完全模拟了三国战争,具体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每一方面。而在我们的DOTA类游戏中,也可以抽象地模拟出这种差别。夜雨不是游戏开发者,就以资深玩家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吧。

首先,地形变化是否可以影响单位的行动?

DOTA脱胎于魔兽时,整个地图的道路地形没有变化。虽然中间刷神符的道路是水路,但对英雄和其他单位没有任何影响。《英雄三国》把这条道路设计为冰道,英雄在上面行走可以提高速度。对于缺少TP功能的《英雄三国》来说,这无疑能大大提升英雄相互支援的速度。除此之外的几条路,则是毫无差别的陆地。

我们完全可以把地图的上路或下路设计为水路,并给英雄加上一个buff。在真实的三国军事历史中,水路的特点是什么?行军速度慢,但携带的辎重数量多。那么,buff就可以设计为英雄在水路行走时减少移动速度,却可以多出一个格子!当英雄登陆时,速度回升,但多出的格子就被放入背包,不再有效了。这样一来,上下两路所需要的策略将完全不同,从而使游戏产生更多变数。

其次,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后勤补给是战争成败的根本因素。在游戏中,能不能给英雄设置一个体力因素。比如在地图上设置几个补给站(可以由玩家设置),在这里玩家可以恢复体力。而玩家的行走和战斗都需要消耗体力,一旦体力耗尽,攻击力与法术强度将会下降。这就把后勤补给的重要性真实地再现了。

创意=优秀的英雄设计

在目前看到的类DOTA三国游戏中,夜雨对《英雄三国》的画面最为满意。网易财大气粗,靠《梦幻西游》早锻炼出了强大的美工团队,游戏画面达到目前的水准毫不意外。

众所周知,中国游戏设计团队或多或少地缺乏创意人员。而《英三》这类游戏,英雄技能的设置又最需要创意。如果缺少创意,不能独树一帜,便只能借鉴既有的LOL与DOTA2,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

《英三》现在只有五十多个英雄,开测以后基本上一周出一个新英雄。在已出英雄中,夜雨认为有些技能还是很下功夫的。当然,也有一些英雄夜雨觉得难说出彩,甚至可以说是缺少特色。

简单地说两个让夜雨觉得有趣的技能吧。

祝融的“借尸还魂”:当祝融被人杀死时,她会变成一个小鬼魂,可以继续攻击敌人。如果在4秒内可以杀死敌人,她就能复活并获得一定的生命值和法力值。历史上的祝融是蛮王孟获的妻子,这个“苗疆巫术”味道很浓的技能给她是最合适不过了。

夏侯惇专属兵器“苍狼烈”的天命被动:夏侯惇死亡1秒后,对周围造成AOE伤害。夏侯惇在演义中最出名的段落便是“拔矢啖睛”,在被曹性射中眼睛后,盲夏侯爆发小宇宙,直接拔出箭吃了自己的眼睛,然后秒杀曹性。这个技能的设置,正符合夏侯惇被KO后还能反噬对手的特性。

本期“玩三国,品英雄”暂且到这里。从下期开始,我们会具体地谈论某些英雄的技能以及他们在历史上的故事。《英三》是一款完全中国文化背景的DOTA类游戏,夜雨很期待它能变得更加完美,也希望这个栏目能一直持续下去。我们不仅仅是在谈游戏,更是在借游戏来交流三国历史的文化。

读《品三国》有感 篇4

其实很多人和我一样,了解三国都是从《三国演义》的故事开始的,也是从《三国演义》那精彩的故事开始喜欢上三国的,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人了解的三国是罗贯中的三国,而不是真实的三国。

而今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之后,终于能更真实地接近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更真实地了解了那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因为易中天先生品的不仅仅是三国时代的群雄之间的战争,更是品出了“人”这个关键的东西。“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而后人读历史,就是为了不重蹈古人的覆辙,所以说,“人”也是读历史的人必须要了解的。光看史书是有些枯燥的,普通人看起来也不一定能完全看明白,但看完整本《品三国》之后,确实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念书”的感觉,因为这本书是“品”出来的,展现给我们的看的是精华,是一位学者苦心专研出来的精华。

最后想说的是,希望以后能多多看到诸如此类的书,因为这些好书可以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更加平易近人,让更多的普通人来喜欢上华夏中国那五千年精彩的历史。

品《三国》_ 篇5

翻开《三国》,品读品读这由忽略创造的悲喜剧吧!

曹操平定袁绍以后,为了完成统一大业,挥师南下,收编刘表部众之后,号称八十万铁骑,直抵赤壁江北。江南,孙刘联军不过区区三万,但滔滔长江水,阻隔了南北的交通。曹军虽然个个晓勇却不识水性,如何一战?无奈,曹操听了“凤雏”庞统之计,孰不知已人陷阱。

串联起这几十艘大船,铺上木板,能从容作战了。但曹操身边谋士谏言,此举危险,若一处被敌方牵制住,整个大军都会陷于崩溃。本应一语点醒梦中人,但曹操忽略了,最终落了个火烧赤壁,败走华容的下场。真是无巧不成书,赤壁一战的胜者刘备也没料到,日后也会犯此等错误,落得个火烧连营七百里。

更有空城计。木案上轻烟萦绕,香烛也静静地燃烧着,轻轻摇动的鹅毛羽扇显出一份自信从容,也遮掩着孔明那流着虚汗的脸……远处马蹄踏起的尘烟漫天飞舞,司马大军兵临城下。司马菇本不相信探子的察报,此时一见,不禁心中大疑:“孔明一生行事谨慎,他如此泰然自若,城内必有伏兵,我如果贸然进击,不正中了他的诱敌之计?”他只是在迟疑,却没有细看,看孔明额头隐隐的汗珠,看城门口挥舞着扫帚的军士的慌乱。

他最终引兵退去,因为“忽略”,以致日后后悔不迭、咬牙不已。

《三国》里“忽略”的故事很多,故事似乎让人惋惜。但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忽略,《三国》将变得乏味,佳话、美谈也成了历史泡影。

易家之言品三国等 篇6

徐迅雷

易中天厉害,品三国精彩。7月22日,率先出版的《品三国》上卷在全国同步上市,北京易中天签售会火过了头,3000多名“易粉”、“乙醚”汹涌而至。为了安全,签售被迫中止。易中天一上午签了大约2000本书,签名本价格从25元翻到100元。而在此前,《品三国》书稿面向全国出版社无底价拍卖,上海文艺出版社以“天价”竞得,版税14%,首印55万册,这在中国出版史上破了天荒。易中天就这样成了年度最顶尖的文化新闻人物。

我虽非“易迷”,但爱看《百家讲坛》,尤其喜欢易中天的《品三国》。易中天这个成熟的中年男人着实迷人,是讲坛百家里形象超好的,而且讲得巨好,好看好听,非常舒服。不仅我喜欢,我老婆也喜欢,所以我担心易教授中天先生很可能会成为“师奶杀手”的。当然,三国本身也很迷人,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群雄逐鹿的时代,“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千百年来,一直都是那么引人入胜。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易中天品三国,思接千载,优游于历史;视通万里,极目于时空。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讲家经过耙梳打理,让听众在历史的深巷里看见那一枝摇曳的杏花。如今在《百家讲坛》讲稿的基础上,成就了这一部《品三国》书籍,看过“电视版”的观众,大约没有入不愿意拥有一部“文字版”的,这跟那些明星博客在网上火得很、一落地出本书就卖不动完全是两回事。

历史可以被温柔地打开,历史不可以被暴戾地撕开。易中天谈历史、说三国,就是温文尔雅地打开历史,走向故事,走向人物,走向人性。

“知道分子”折射大众文化需求

沙水清

有人笑称易中天是个门门沾边、门门不精的“百搭”学者。

易中天绝对是个现象,近年来凡是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学者,无不具有“百搭”的特征。尽管不少学者未必能像易中天那样涉猎文学、艺术、美学等近十个学术领域,但在多学科领域耕耘并时有大作或高见面世,使这一群体的学者获得了很高的社会知名度,受到了大众的追捧。同样是“百搭”学者的复旦大学教授顾晓明为《新周刊》专门创造了一个新名词——“知道分子”,指的就是这类学者。凡是大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包括文化现象,“知道分子”都能张口道来,并且还能说出另类的见解,甚至振聋发聩。

社会现象庞杂,没有多学科的背景,轻易是不能置喙的。不懂装懂,或者浅薄平庸,岂不贻笑大方?这就为“百搭”学者或“知道分子”提供了发挥才华的舞台。更重要的是,“百搭”学者或“知道分子”往往不甘于苦守书斋,而是关注时事,眼光敏锐,善于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于实际问题的思考,尤其是对于许多公共话题敢于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尽管他们的思考和见解不一定系统,有时还显得有一些零碎,却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知识的综合优势。他们的走红,其实折射出了大众对于高品位知识和文化的需求,是对深宅大院里所谓高深学问走向社会的期盼。早先,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为什么走俏,就在于他将高深艰涩的历史文化问题,用散文这种通俗的文艺样式诠释和表达出来。这也是学术的一种交叉性和边缘性突破,是纯历史或纯散文难以企及的。

然而,在所谓的学术圈子里,余秋雨、易中天、顾晓明们并不受好评,相反还遭到了某些人的讥讽,归结起来,无非是“野路子”、“不正规”、“假学问”,包括“百搭”、“三脚猫”之类。但是,看看眼下有些“正统”学者的学问,又是怎样的情形呢?恕我直言,也未必有什么“真学问”,除了概念的堆砌,就是“正确的废话”、“伟大的空话”,拿这种学问出来教育引导大众,不倒人胃口才怪呢!

我们永远不要怀疑大众的眼光,什么是真学问,什么是大智慧,他们最有鉴别力。当然,大众的接受度并不是检验学问高低的惟一标准,做学问还是有它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规律性。学问走向大众应该有一个“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和研修精神,学问就不能称其为学问。但是需要明确的是,纯而又纯是一种学问,边缘交叉也是一种学问;独守书斋是一种治学方式,走向大众、启迪民智,也是一种治学方式。“知道分子”的出现,至少让我们知道,原来学问也是可以这样做的,而且在对现实问题和公共话题的关注中,文化和理性是如此精彩。

声音

他实际上扮演了历史学启蒙者的角色,通过独特的说史方式和个性解读,唤起人们对历史学的兴趣,这对于普及知识是有很大贡献的。

——吴志达(武大文学院教授)

易中天文化现象讨论的一种偏颇,是刻意强调学者——读者——普通百姓关系的疏远,似乎学者就应该关在书斋里,读者就应该读他深奥的书而不必见他的人,尤其不要见他在电视这样似乎只能是超女亮相的媒体上出现;而普通百姓天生就应该和学者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没必要让喝惯了凉水和杂碎汤的胃去饮一杯加了冰块的鸡尾酒。害怕如易中天这样的学者的僭越,甚至不允许这种僭越,成为了某种公共心态之一,而在这种心态中,大部分并不是来自普通大众,而是来自某些知识分子自身。

——肖复兴(《人民文学》主编)

易中天的学术基础造好了一列火车;电视媒体是第一推动力,让它启动了;网络则是加速度,使之快速奔跑。

——周光明(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易中天是一位有理智、有理性、能够把握好轻重缓急的教授,我从来没担心过他会因为成为文化偶像、学术明星而影响教学和科研。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他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完成得很好,受到学生们的爱戴。

在大家的观念里,只有自然科学需要科普,但事实上,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也需要科普、传播,易教授在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

——朱崇实(厦门大学校长)

中国人非常重视历史,历来文史不分,本来《三国志》、《三国演义》的区别在一般读者心中没有什么太大意义,但是易中天的解读,恰恰是在这个上面做了文章。这个时候,就一定要坚持微言和大义的统一,如果把历史都说成了胜者王侯败者贼,而胜败又都解释成是权术使然,人的智慧(甚至是个别人的智慧)使然,那就会让读者以为权术是胜败的关键,只要学会玩权术就可以战胜历史,把人的智慧看得比天、地的常数更重要,没有对大历史规则的敬畏,没有对大信仰大品格的敬畏,那读三国就会走向反面,以历史的名义反历史。说白了,没有历史观的历史,没有人文理想的历史,没有大敬畏的历史,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事件,一堆由个人智慧决定的偶然性。

品《三国》_ 篇7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街亭失守,运粮也有了阻碍,于是诸葛亮亲自前去西城调运粮草。当粮草全部转移后,诸葛亮接到快报,司马懿亲率50万大军前来进攻西城,大小官员听了不禁害怕起来,因为当时全城只剩下了文官,且老弱残兵还不到五千,大部分又被派去调运粮草,诸葛亮安定大家说:大家莫慌,我已有了退敌之策,大家只要按我说的做,自不会有事。然后他让士兵们扮作百姓,大开城门,假扮的百姓在城门前扫地洒水,如有大声喧哗者,斩!

后来司马懿来了,他见诸葛亮稳坐城楼之上弹琴,而城内并没有防守,城门大开。几个老百姓在不紧不忙地扫地。顿时心生疑虑,心想:孔明平生从不冒险,今日这般此必有诈。想到这儿便不敢贸然进军,僵持了一会儿,只听啪的一声断裂声打破了僵局。司马懿大喊:不好,有埋伏。军队便开始向后退。当众人都夸赞诸葛亮足智多谋时,诸葛亮却叫大家赶紧离开。等司马懿反应过来时,只剩下了一座空城。《空城计》这一故事便于此诞生,流传千古。

还有七星灯、孔明灯、木牛牛马、诸葛连弩,这些均为孔明所造,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三气周瑜、草船借箭,这些哪一样不说明诸葛亮的旷世才智?一羽一纶巾,谈笑间,天下握于指掌之间。要是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像天空中的星宿,那诸葛亮一定是最耀眼的一颗。

《品三国》演讲稿 篇8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大岭小学四年级一班的杨蒙恩,我演讲的题目是 《论英雄 品三国》(伴奏

春江花月夜)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能不懂寂寞?”一首《曹操》掀起了三国热。这时,一位学者跳了出来,在《百家讲坛》他用独特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欢迎,这个人就是易中天。

因为易中天,我终于抵不住诱惑,买下了这本目前最畅销的《品三国》,再次对这段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以前读《三国演义》时,“三国”中的人物给我的感觉是“智勇忠义”交织而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周瑜是何等英姿焕发,刘备桃园三结义是何等重情重义。我会为

张翼德单骑

伫立长坂坡,“身张翼德也,谁来共处决”吓破敌胆而拍案叫绝;会为

关羽败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被孙权所害而破涕大哭;会为

周瑜久不得胜,吐血身亡而深感惋惜。。.当时感到陌生是不知易中天教授对我熟悉的人物是何等的评价,当我一口气读完了《品三国》,百感交集,千丝万缕的感慨,犹如喷发的火山,是那么强烈,合拢了书本,平静了心情。在易中天教授的引领下,我犹如梦回三国,曹操的奸雄,孙权的深谋远虑,刘备的深情重义,不但让人触手可及,而且古老的历史已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音乐停止)

古语说:“勿以好恶论断之”。《品三国》中的曹操这个“奸雄”不再是“坏蛋”的代名词,易中天让我更理性的认识到这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耽四州,曹操运筹帷幄,鞭挞宇内,拥百万雄师,挟天子以令诸侯,为统一大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势造英雄,这顺应了历史潮流。看事物要一分为二,辩证统一,“勿以好恶论断之”,《品三国》让我更加理性地去认识这段历史,认识这个世界。

周瑜原本在我心中是小气的。他处处为难诸葛亮,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长叹,结果却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了(也就是所谓的“三气周瑜”)。可是,易中天为什么说周瑜性情开朗,气度宽宏呢?看来那只是小说,那么真正的周瑜才是如此。我不禁改变对他以往的看法,反而多了一些敬佩之情。他不仅风神俊朗,而且文武双全,把仗打的十分漂亮,用易中天教授的话说就是“把战争变成艺术”。我想当时他一定是意气风发,叱咤风云的在战场上指挥着千军万马!真的,周瑜不愧为江东名将!(三国演义 从40秒开始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金英雄。历史的车辙已经碾过千年的光阴,那些立马横枪,驰骋沙场的英雄们也异化为点点繁星,点缀着浩瀚的历史苍穹,千年之前的是非对错,谁又能说得清楚。(伴奏停止)

静静的秋色,微微地江风,看繁星点点,思索着书中的收获,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再看到当年金戈铁马的场景,但你不能让灰尘蒙蔽了双眼。

品三国读后感 篇9

《品三国》这部书是国学大师易中天的著作。记得初读这本书是在高一暑假的时候,我去堂哥家里玩,看见他的书桌上放着这本书,我从小就对历史感兴趣,三国史更是热衷,故而借回家读了。前前后后读了三遍,每次均有不同的感受。刚刚翻开《品三国》,就被它开场白——大江东去的第一段话吸引住了: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三国,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面目呢?如此神秘的话语,不禁想让我揭开《三国》的面纱。三国,这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里曾经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豪杰。在没落的东汉末年,三国九这样悄然的登上了历史舞台。说它是一段历史,说它是一段演义,还是一幕精彩的话剧。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短短的百年,三国为历史的画卷增添了绚烂的一笔。

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三国,简单的把自己幻想成三国的一员,意气风发的称雄在千年以前的沙场之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发现小时候的那些幼稚的想法,或许是从最简单的对三国的喜爱产生的。越是喜爱,就越想去探索它的真实。《三 国演义》毕竟是在 几百年之后的角度上用文学的方法来描写那段历史。然而之所以文学形象毕竟替代不了真实的那段历史。之后就开始阅读《三国志》,想到作者能够以史学家的身份将历史与感情融合在一本史书真的很不简单。当我仍然在三国的历史琢磨的时候,我看到了《易中天品三国》,易老师以近代视角,以故事说历史,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让我明白到底应该去看待三国,去正确认识三国人物。翻开尘封的历史书籍,看那些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归根到底是他们做人上,品性上的成功与失败。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是通过三国里面人物的斗争,我们可以发现,分析战争还是政治上的胜利与失败,总归是领导者做人的成败。胜败岂无凭?事实上早在斗争的一开始就已经有做人上的优势与缺点决定了。这一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三国里面,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昔日的盛衰,也不仅仅是鲜活的历史人物,而是让我们明白,要以史为鉴,为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铺就基石。命运为你安排了起点,行程则就要自己掌舵。

黯淡了刀光剑影,惯看秋月春风。多少英雄豪杰,繁华盛衰,都已经随滚滚江水奔流入海。古今多少事,都已付笑谈中。学习三国,学习历史,让它为自己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指明方向。锻炼磨练自己,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这几位重要的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关羽,张飞,吕布,赵子龙,周瑜,鲁肃,当然这几个人物当中,我最欣赏的,最让我感兴趣的事件是赤壁之战,首先是曹操,在看之前曹操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冷酷奸诈的历史形象,当然也是受了小说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对真正历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当然曹操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在用人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一关,这就是为什么人力资源是那么的重要,如果一个单位不会用人的话,那么这个单位将会是一个失败走向灭亡的。觉得最大的亮点是对曹操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确,曹操一生征战无数,其诗歌著作也是著称于世,文武兼备,个人素质可以说是极致了。他孤身一人刺杀董卓,企图匡扶汉室,可以说是大汉忠臣。后来,他率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贼,也显示了他的爱国思想。可是,天下大乱,历史的各种小丑都跳出来了,要收拾这些乌合之众,没有强硬的手腕不行。曹操从大势出发,分析了具体的情况,任用贤才良将,终于统一了我国北方。如果用刘备的仁义能做到吗?我对此表示怀疑。北方在曹操的治理之下,逐渐恢复了生产力,所以,治世之能臣的评价一点不过。乱世之枭雄,对枭雄,我的看法是它具有人格魅力,做事不拘一格,乱世为他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好平台。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易中天,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从《百家讲坛》走出来的文化名人,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收到的评论大多是溢美之词,如五月槐花,香气飘飘。在网上,竟然有网友放出话来:嫁人就嫁易中天!当然,易中天的魅力也着实让人着迷,他的文才,他的口才,他性格的温厚,他口碑的甚佳等等这些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比如他为了形容项羽是妇人之仁,对虞姬和自己的战马非常有情意,他就说:“项羽真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那时的女孩子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了。”一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魅力十足的易中天,当然也有不一样的看法,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据一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这些政策时隔2000年仍为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在各界人士关注《品三国》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说这纯粹是学者明星的效应,但我认为《品三国》在演绎着一个文化普及的角色,不求每个

人都参透真理,只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点真理,从这一点来看,《品三国》做出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从易中天品三国我们可以看出,深刻不等于晦涩,精奥不等于难懂。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可以将一个非常复杂和话题,变得通俗易懂。有机会你也去看一下《易中天品三国》,相信你会明白的更多,这其中不只是精彩的故事情节,更容括了人生百态,教你很多做人的道理。

品三国读后感 篇10

三国既是一个**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历史为我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纷呈而久久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代―-三国,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

《品三国》不仅深入老百姓,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继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后,有一部历史名著将被商家写进公司必读书目。据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这些政策时隔20xx年仍未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品三国 篇11

《三国演义》读后感:读《三国》,品人生

《三国演义》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我特别喜爱这本书,带给了我许多写作的灵感,里面有非常多的英雄豪杰值得我们敬仰,有深得人心的刘备;有知人善任的曹操;有雄心勃勃的孙权。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主人公之一,刘备创业之初,艰辛异常,东奔西走住无定所,依靠袁绍时,受到节制;依附曹操时,曹操众谋臣想诛杀他,曹操两次都免杀,以礼相待,后他又趁机逃脱,联吴抗曹。他建立蜀国之后,“三顾茅庐”而得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为军师,又有赵云、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能征善战的五虎猛将,他们无不对刘备忠诚万分,因为他们看到了刘备的侠肝义胆,认为刘备定能“忧百姓之所忧,想百姓之所想”,日后必是一位明君。“得民心者得天下”,读刘备,品人生。品他的弘毅宽厚;品他的知人待士;品他的威而有恩,勇而有义。

曹操是魏国的君王,“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官渡之战破袁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叱诧风云。他知人善用,一路上网罗了不少的人才,使得魏国日益壮大。然而,偏偏败在刘备手上,拥有千万兵权且熟读兵法的他每次反而被只拥有区区几万大军的刘备打得落花流水。所以刘备就成为了曹操的眼中钉、肉中刺,曹操嫉妒刘备手下有那么多能人为他出生入死。“携天子以令诸侯”,读曹操,品人生。品他的忠勇正直;品他的雄才大略;品他的雄才大略,心胸狭隘。孙权是吴国的君王,他头脑冷静、深谋远虑、雄心勃勃。孙权是拒曹的决策人物,周瑜称他为“神武之才”,曹操也有过“生子如当孙仲谋”的赞叹。周瑜是军事,曹操带兵几十万,破荆州,下江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这一严重形势,作为东吴首领的孙权,先慎重思虑,再做出决策,他察觉到张昭等投降派的言论是错误的,但又没有吐露出半点声色。他派鲁肃去联合刘备,就是为了共治曹操。孙权到了最后时,却与刘备开战。周瑜因嫉妒着诸葛亮才让孙权攻打蜀国,每每惨败而归,气得吐血,孙权便不再派兵攻打蜀国。读孙权,品人生。读他的头脑冷静;读他的雄心勃勃;读他的深谋远虑。

易中天《品三国》读书笔记 篇12

作为一个铁杆“易迷”我被他的口才深深折服当然也希望这位语言大师能在编书上有更大的造诣。

让我细细读来。写的比讲的更生动!他解剖了各个军阀集团的实力其核心人物的性格和一些历史难题。就单讲曹操集团吧。曹操儿时家教不好是个花花公子但天资聪慧的他走上政坛成为一方军阀。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有了正义的旗帜;他施行“屯田”有了粮食的丰收;他颁布《求贤令》有了建立精锐部队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他想大有作为想当个“治世之能臣”不久便与袁绍进行了官渡大战十万袁军灰飞烟灭。曹操乘胜统一了北方。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曹操为何会奇迹般以少胜多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曹操集团人心齐而袁氏集团则正好相反甚至“窝里斗”。袁军进犯官渡有了天时;占领官渡两旁的白马和沿津有了黄河之险占了地利。但曹操也不是吃素的。他的文臣武将敬其如父互相之间都很友好。曹方有了人和真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正当袁军猛攻官渡时袁绍手下的官员都因为窝里斗而对袁绍失去信心投降了曹操。袁军片刻乱如散沙曹军全军出击大败袁氏家族。

现在看来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应该是振兴中华民族最大的动力而那些比如诸葛亮的“空城计”是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出的险招。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还有个现象那就是有些三国游戏崇尚“武将单挑”缺少团队合作精神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个人英雄”的“本色”。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英雄是人们团结一心组成的岂是“个人英雄”?

上一篇:我们表情包里没有范文下一篇:家长会发言稿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