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与消费教学案例(共8篇)
满足消费》教学案例
黄学锋
一、案例背景
本课是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四课第一框第一节的内容,本框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第二部分:社会再生产。包括什么是社会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及各个环节的作用。
二、课堂实录 新课导入 师(过渡):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多彩的消费,消费在我们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消费就必须生产,那么生产和消费具有什么关系呢?第四课将为我们一一揭晓。师(讲解):同学们老师听说在20世纪70年代,青年人结婚时要置备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这被称为“三转一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带来巨大变化,以前想所未想,闻所未闻的事物渐渐进入千家万户。过去的手表、缝纫机和自行车早已被彩电、电冰箱和洗衣机所代替,国人也开始了对物质生活的强烈追求。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话、空调、计算机等高科技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新的结婚三大件。现在我请同学们结合我们现在的实际生活想想,你认为新世纪的三大件是什么,然后我请同学们回答。生(回答):车子、房子、票子。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可以看出大家都是现实派的代表,想的东西都很实在。那我就请同学们再发挥自己的智慧想一想,从70年代到21世纪的今天为什么这所谓的三大件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我们今天的课会给你答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的第一框内容——发展生产满足消费。讲授新课: 师(提问):请大家看着教材28页方框里面的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DVD、网络等,高科技产品的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生(回答):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师(总结):对,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DVD、网络等高科技产品高科技产品的发明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休闲方式、购物方式和教育方式。总之,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可见,这些高科技产品的出现对我们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师(提问):今天我们可以用计算机写文章、上网聊天、查资料、打网络游戏,用DVD录制节目,欣赏音乐等,如果没有这些高科技产品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我们能不能做这些事呢? 生(回答):不能。师(提问):对,那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我们的消费是不是主观上想什么就能买到什么? 生(回答):不能。只有生产出来了我们才能消费。
点拨: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因此说:生产决定消费 师(提问):在古代皇帝拥有天下,可是同学们看过皇帝使用过手机、电视吗? 生(回答):没有。师(提问):为什么皇帝不能用手机、电话。生(回答):那时候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视。师(总结):对,刚才我们说即使是富有天下的皇帝也没有用过手机和电话,因为当时并没有手机和电话。师(提问):同学们,这说明生产决定消费的什么呢? 生(回答):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对,我们消费的对象首先必须要生产出来,否则,没有这个要消费的东西也就谈不上消费了。在古代,即使是皇帝也享受不到看电视的乐趣,因为那时 无电视可看。师(提问):请同学们看到课本29页,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娱乐休闲和生活方式,这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师(提问):对,下面请大家继续看着教材29页的漫画“今非昔比”在漫画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普通人出行坐的飞机、汽车比古时候皇帝坐的马车快的多,高档的多,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师(总结):对,生产的发展推动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提高。师(提问):老师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叫做“没有这个物件,也就没有这个念想”,如果把这个“念想”理解为消费需要,那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呢? 生(回答):说明了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师(提问):同学们可以举一下其他的例子说明吗? 生(回答):没有汽车生产的大发展,就没有人们对家庭轿车的普遍需求„„ 师(过渡):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不错,我们知道,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 发展的历史,人类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是靠生产创造出来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 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现在我们反过来思考一下,人们的消费对生产有没有影响呢? 请大家看到阅读教材29页探究活动2的材料。师(提问):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师(总结):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人们有消费需求,就会促进相关产业迅速发展,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可见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师(举例):消费到底对生产具有哪些作用,听了下面的事例后请同学们来判断。举例:生产手机是为了满足对手机的消费,但是反过来说就是,如果没有手机消费,那么手机生产也就没有意义和必要了。这表明了什么? 生(回答):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师(总结):对,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生产也才能继续下去。师(举例):一家烟灰缸工厂,生产的烟灰缸小巧美观,在欧洲很有市场。60年代时,市场上出现了电风扇,风一吹烟灰乱飞,这种烟灰缸卖不出去了,该厂根据这一情况生产了一款口很小的烟灰缸,马上就卖的很好。80年代家家户户用上了空调,烟灰缸又卖不出去了,该厂又根据实际情况生产了一款口大、透明的烟灰缸,很快又占领了市场。这表明了什么? 生(回答):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师(总结):很好。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因此,企业要取得成功必须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生产。师(举例):如今,人们对住房、汽车的需求,成为时代的热点,这大大调动了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这表明了什么? 生(回答):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师(总结):对。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师(提问):请大家看到课本29页,消费对生产还有怎样的反作用? 生(回答):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师(总结):我们通过上述事例知道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下面我们来了解下一个知识点。师(提问):请大家讨论一下什么是社会再生产?它包括哪些环节?每个环节有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讨论5分钟 生(回答):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这就是再生产。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师(讲解):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在这四个环节中,分配和交换比较难理解。分配影响着消费。分配,指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一部分变为积累基金,一部分变为消费基金。交换,指生产者通过交换得到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消费者通过交换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
三、课堂练习
近年来,我国国内市场销售稳定增长,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通讯器材、商品房等一些新的消费热点持续升温,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兴力量。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表明
()A、生产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消费质量 B、生产发展水平决定人们的消费水平C、消费拉动了我国经济增长
D、人们的消费水平决定生产发展水平
2、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是
()A、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B、居民消费品不断丰富
C、我国人口增长的成功控制 D、我国物价水平平稳增长
3、我国居民对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巨大需求带动电信业的蓬勃发展说明
()A、消费方式决定生产方式
B、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发作用 C、消费结构决定生产结构 D、生产水平决定消费水平
4、材料一
我国居民对移动电话的巨大需求带动了电信行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全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均已超过2.6亿户。
材料二
近年来,一些中学生以穿名牌、用名牌为时尚,校园掀起名牌热。⑴结合材料一,谈谈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⑵结合⑴中结论,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
四、课后反思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
—————温家宝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多媒体呈现)
师:为什么将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如何扩大内需?这就是这节课要探讨的内容。
讲授新课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板书)
师:生产与消费有紧密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如何?接下来结合两组情境进行探讨。
情境一 (多媒体呈现) :
设计意图:师生通过情境的探讨, 得出生产决定消费的四个方面的表现。
一、生产与消费 (板书)
1. 生产决定消费
师:消费对生产有没有作用呢?接下来通过情境二来探讨。
情境二 (多媒体呈现) :
设计意图:师生通过对情境的探讨, 得出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的四个方面的表现。
2.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板书)
师:正因为生产决定消费, 因此, 要扩大内需必须大力发展生产, 如何发展生产力?接下来探讨。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板书)
情境三 (多媒体呈现) :呈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综合国力、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贸易总额、产品生产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略) 。
师:请同学们结合情境三及课本30页第一段文字讨论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得出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1) 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 (2) 大力发展生产力有重要的意义。
1. 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板书)
情境四 (多媒体呈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概括起来说, 就是党的十七大阐明的“十个结合”。…… (二) 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五) 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 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情境五 (多媒体呈现) :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 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吃饭问题……
—————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
师:结合情境四、五讨论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设计意图:归纳出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四个方面的措施: (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3)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4) 进行改革。为使学生加深对改革实质的理解, 可设问:改革改什么?请举出改革推动生产发展的例子。
2. 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板书)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总结今天所学内容。
关键词:劳动力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马克思通过《资本论》揭示出:资本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劳动力的商品化是同一个历史过程:资本之所以是资本,是因为劳动力在这种社会关系中获得了价值形式变成了商品。当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仅无法消除劳动力的商品化。而且还要大力促进劳动力的商品化,这也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一、消费即生产
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要转化为资本的货币的价值变化,……只能从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即从这种商品的使用上产生”。而“它的实际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就是价值的创造”。因为“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货币所有者在交换中得到的使用价值,在劳动力的实际使用即消费过程中才表现出来。……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同时就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劳动力的购买者消费劳动力。就是叫劳动力的卖者劳动”。“从他进入资本家的工场时起,他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就属于资本家了”。
既然劳动力包括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那么它就同时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劳动力的物质性除了首先作为生物个体之外。更典型地体现在生产工具上,生产工具本质上不过就是物化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替代和延伸。因此,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性标志,真正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这一点来看,人的工具性正是由于劳动力使用价值的工具性。生产力的提高有赖于不断地创新和物化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这要求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必须先于其他所有商品发生符合社会需要的变化,以生产社会需要的商品。
劳动力的精神性使其使用价值具有多样性,除了不同的劳动力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外。同一个劳动力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也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多样性可以使劳动力根据社会需要进行组合。从而产生新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力的消费。是劳动,是通过具体劳动让使用价值发生符合社会需要的变化,进而将抽象劳动凝结在新的使用价值中创造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他商品产生的先决条件。其他任何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是劳动力的消费的结果。都是以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所有商品都以劳动力的生产为最终归宿,这样。劳动力商品就是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产生的依据和目的。如果不能服务于劳动力的生产,所有的商品生产对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无用或不利的。同样道理。劳动力如果不能消费也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甚至会产生危险的副作用。因为其它使用价值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却是它们的非物质性源泉。
劳动力的消费过程是其他所有商品的生产过程。劳动力又是生产过程的发动机和控制系统,同时全部的生活和生产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正是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从劳动力的角度上讲,生产即消费、消费即生产,劳动力的消费是其特有的生产自身的形式。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最终都服务于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劳动者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劳动力的消费和生产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无限循环过程的起点和终点。
因为商品的价值载体是其使用价值,所以劳动力的价值载体就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力的消费,是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可以看出,劳动力的价值体现在创造其他商品价值的劳动中。商品的价值是社会关系的体现,是人类劳动的结果,劳动是劳动力价值的载体,又是其他商品的价值实体;劳动力价值直接体现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其他商品价值只是间接体现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变成商品获得价值形式。这时的劳动力价值集中体现为剥削被剥削的关系。
二、劳动二重性
生产劳动力的具体劳动是什么劳动呢?很显然。除了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以外,人类社会并不存在其他劳动(自动化和智能生产只是人类体脑劳动的延伸)。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就是劳动力的消费,就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生产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性活动。“处于流动状态的劳动力或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按照劳动价值论可以得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生产劳动力的具体劳动;它创造其他商品的价值的同时承载着劳动力的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实体是什么呢?当然是抽象劳动。根据价值定义,劳动力价值应是凝结在劳动力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与其他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不同。劳动力商品的消费就是生产自身的具体劳动,就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它所承载的抽象劳动形成劳动力自身的价值。不过,这不是物化的抽象劳动,而是以精神性为主的活化在劳动力中的人类抽象劳动。笔者称之为活化劳动。
与生产其他商品的劳动不同。劳动力的生产包括所有相关者的劳动,白始至终属于社会劳动;生产其他商品的劳动需要向社会劳动转化,而劳动力的生产直接就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统一。
劳动力是无形的特殊的劳动产品。它的非物质特性即精神能力在当代经济发展中已占据统治地位。成为衡量劳动力的标准。劳动力以外的任何商品的价值都是凝固的物化劳动,而形成劳动力价值的劳动是流动的活化劳动;劳动力价值的内容,虽然离不开劳动的物化却不是物化的劳动。因为劳动力是不断变化的。即使同一个劳动者。随着复杂劳动的不断简单化也可以持续不断地更新升级换代。所以劳动力的生产不是个体劳动,而是必然的社会劳动。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生产力范畴,是价值的物质载体。商品的价值是生产关系范畴。是物化的社会关系。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是用来交换的特殊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那么。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也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反映,属于生产力范畴;劳动力的价值当然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劳动力商品的内在矛盾是:使用价值一劳动力商品的工具性是解决怎样生产的问题,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一劳动力商品的目的性是体现为什么生产,反映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劳动力价值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对其使用价
值可以产生重大影响。导致同种使用价值在不同社会关系中会产生不同社会结果。
三、商品化三阶段
基于劳动力生产和消费的特殊性。笔者把劳动力商品化分为简单再生产阶段、扩大再生产阶段和自由全面发展三个阶段。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初期发展。劳动力在这种生产关系中获得价值形式成为商品。这是以简单重复性劳动为主的劳动力再生产阶段,属于维持生存型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劳动力的交换价值是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成本一必要补偿的价值部分。从劳动力商品消费角度讲。这个阶段是只注重劳动力使用价值的工具性。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的赤裸裸的剥削阶段。《资本论》中对于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论述。就是对这个阶段的劳动力商品化的理论抽象。
最能反映这个阶段特点的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价值量的决定的论述:“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或最小限度。是劳动力的承担者即人每天得不到就不能更新它的生命过程的那个商品量的价值,也就是维持身体所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一般地说。劳动力商品的价格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低于这个限度。劳动力商品价值量不仅包括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且还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二战至今资本主义现代市场经济阶段,是一个劳动力发展型的,以简单化的复杂劳动为主的高级劳动力扩大再生产阶段。从劳动力消费的角度讲,这个阶段同时注重其使用价值的工具性和目的性,劳动力的价值逐步得到充分实现,社会关系逐步走向高级化。劳动者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这个阶段的经济发展,完成了从简单、机械、繁重的体力劳动为主到复杂、精细、多样的脑力劳动为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并重的阶段转换。劳动力的价值量随社会分工协作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成正比变化,因为没有社会分工协作的劳动力产品,由于不发生交换,其价值为零,分工越细协作越复杂而高效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越高。
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推动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不断变革。这是因为,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生产工具就是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物化。“劳动者不仅是生产力的必要要素,而且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要素”。“最基本的生产力是主体的劳动能力”。因此。从主体角度讲,劳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广东汕头华侨中学 林华
【课标要求】
列举实例,阐释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认识到大力发展生产力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教材分析】
本框题设有两目,第一目讲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一是生产决定消费,教材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二是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教材也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二目讲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主要分析了两个问题,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二是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学情分析】
学生作为消费者,有着相应的生活经验,所以结合生活实际应该不难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但这种理解可能还停留在问题的表面,需要教师加以适时引导,使其进一步认识到物质资料的生产对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对于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的重要意义,深入理解国家采取扩大内需政策的原因和意义。第二目的内容学生在初中有所接触,但因为比较抽象,而且与学生距离较远,所以有一定的的教学难度,同时这也是提升学生认识的关键点。【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了解生产的四个环节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明确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和要求。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6 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深刻领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充分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教学策略方法】
通过创境激趣和引思明理两种方式,运用讲授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展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现象、领悟经济观点、解析经济问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生成认知,并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材料:菜鸟配送机器人小G(视频)问:看完这个视频你有何感想?
我们看到可爱的小G在配送物流包裹中的强大潜力,可以预测机器人将在不久的未来取代许多中低端劳动力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到,未来在智能机器人的帮助下,我们人类可以从低端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做更多自己更喜欢的事情,做更多以前的人梦想却无法实现的事情。
问题探究:为什么以前的人享受不到我们现在生活的便利?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总结。
教师引导: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生产决定消费。
人们所消费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是通过生产来提供的,满足消费就必须发展生产。生产的不断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和许多便利,如果没有生产的发展,那么也就没有产品,我们也就不永远都享受不到这些产品带来的便捷与乐趣。所以,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生产决定消费。
(二)推进新课
一、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问题探究:在今天,我们可以越来越感受到生活的便捷,物质的丰富,这一切都是以前的人们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以前没有机器人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学生活动:认真回忆导入材料,思考回答探究问题。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帮助学生分析导入材料,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指导。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我们消费的东西,首先必须生产出来,否则就谈不上消费,在古代,即使是皇帝也享受不到看电视的乐趣,因为那时候没有电视可看。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飞机、动车等先进的交通工具和计算机、手机、多媒体等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和娱乐的方式。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没有远程网络技术的发展,就没有足不出户、快捷方便的网络教育、网络医疗、网络服务。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没有汽车生产的大力发展,就没有人们对家庭轿车的强烈向往。没有智能手机生产的大力发展,就没有人们对智能手机的狂热追捧。
总结: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类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靠生产创造出来,物质资料的生产时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材料:淘宝VR购物Buy+(视频)
什么是VR?说直接了就是身临其境在购物,不管是Shopping Mall还是街边店,戴上眼镜第一时间都在眼前。什么是Buy+?那还不懂么,就是败家啊!
问题探究:淘宝为什么会大力发展新技术去推动淘宝消费?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探究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指导。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消费能够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最终算完成,这也就是说产品的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而反过来正因为有我们不停地去消费产品,生产的发展才会受到刺激,经济才能够增长。
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问题探究:刚才我们提到了VR,提到了淘宝bUY+,我们看到了新的技术VR在消费领域的应用,同样VR也可能出现在教育、医疗、房地产等各个传统行业里,对传统行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请问,是什么在推动VR技术在这些传统行业领域的应用呢?
学生活动:探究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指导。
教师总结:是消费者对于购物的便捷性的要求推动了VR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应用,同样的是因为有类似的需要才会使得VR技术出现在传统的教育、医疗和房地产等行业里。这体现了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3)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引用材料: 根据2016年3月,申万宏源研究提出,目前全球“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格局基本上是——巨头搭建生态骨架,中小型创新公司是技术与内容主要来源。具体来看,硬件厂商和平台搭建者通过投资和合作开发等形式打破软硬件、渠道和内容之间的壁垒,构造VR生态闭环。而中小型创业公司在头戴设备、输入外设、内容制作工具、游戏研发、影视制作、工具软件研发等方面形成细分专业领域。
问题探究:VR产业热体现了消费的哪个反作用? 教师活动:分析材料,指导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正是因为VR消费热点的出现,带动了VR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就是说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因此,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引思明理:每一个人的劳动能力,无论是智力还是体力,都有一个形成过程,形成过程都离不开消费。新的、较高水平的消费会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提高的消费也提高了劳动力的质量,也就是我们人的素质在不断的提高,也就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3.社会再生产(多媒体循环图展示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以及相互关系)
任何社会都需要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这就是再生产。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联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特别提示:
(1)消费对生产的调节作用
(2)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首先是生产决定消费,生产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消费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不是消费决定生产。
(3)消费对生产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当消费的增长和变化与生产的增长和变化相适应时,消费对生产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消费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就会对生产发展起阻碍作用。因此我们既要反对重生产、轻消费,也要反对盲目的超前消费,更要反对铺张浪费。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导入:多媒体展示中国各省经济状况与世界各国对应图(2015年4月的数据)
问题探究:结合图片和自身的亲身感受,谈谈我们该如何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仔细思考探究问题。
教师点评总结。1.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理论原因)
(2)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现实原因)
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作用)
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有其必要性,也有重要性,那么应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呢?(过渡)3.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为此,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各行各业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2)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重视人才
(3)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
(4)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相适应。
知识拓展
关于改革的理解
改革的含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改革的内容: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改革的目标: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课堂小结
生产决定消费,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并且为消费创造动力,人们消费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是通过生产来提供的。满足消费,必须发展生产。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体现在四个方面。
社会再生产包括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随堂练习】
1.下列属于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措施的是(B)①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③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④全面深化改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由于我国众多城市缺水严重,水价节节攀升,人们的消费观念更新,海尔停产非节水型洗衣机而代之以国家A级标准节水洗衣机。这说明(B)
①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
③在买方市场上,消费决定生产
④生产和消费相互影响
本框包括两目: 第一目:生产与消费,介绍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此目还介绍了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第二目:大力发展生产力,主要分析了两个问题: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二是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识记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社会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②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③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
2、能力目标:①思辨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②实践探究能力: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我国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我们要维护党的基本路线,并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以今后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奠定基础。
五、六、教学手段:
1、演绎法
2、探究讨论法
3、教材和多媒体教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及如何发展 难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七、教学设计理念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是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模块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的内容。这框内容在《经济生活》全书中承接第一单元的“消费”,并引出为何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及如何发展的问题,与后面几单元内容一脉相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学习本框还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工作中心,增强学生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工作热情。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来说说在家里和学校或者外面都使用过哪些高科技产品?这对你们的生活的娱乐方式带来什么变化?
那么我们消费的东西从何而来呢?
教师总结 :人们所消费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是通过生产来提供的。满足消费,必须发展生产。显然,生产决定着消费,它怎么决定的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二)讲授新课
(1)生产决定消费(板书)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教师活动:
课本第29页的漫画“今非昔比”中,即使是位高权重的皇帝享受的最好的出行待遇只是马车,夏天消暑的方式也只是让侍卫撑伞、扇扇子,他为何不像现代人一样坐不上飞机、吹不了空调?
学生回答:古代的生产力不发达,不能生产出飞机和空调这些东西。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不错。这些产品就是我们消费的对象,如果没有生产出来,我们也就谈不上消费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个观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板书)
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教师活动:对比旧时和现在的生活消费方式的区别。
教师提问:以前没有电脑的时候,大家无聊时就到处窜门,但有了电脑以后,沟通便利了,很多人无聊时就上网与朋友们聊天,或打游戏,或查资料,出现“宅男”“宅女”等新的人群。现在智能手机发展得很快,人们更倾向于用手机聊天、玩游戏等,出现了低头族这一新人群。在出行方面,皇帝只能坐马车,现代普通人却能坐上飞机。大家还能举出什么例子说说现代人与过去的人们生活消费方面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大家列举了很多自己生活的变化,如果这些产品没有被生产出来,我们能这样消费能这样生活吗?因此,我们说,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板书)
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教师活动:在我们同学的课室都装了很多风扇,而大家的家里更是安装了空调,大家享受到它们带来的便利。但是,在古代,人们是怎么样的呢?(用扇子)
连皇帝也仅仅是两个宫女在前面帮他扇风而已。很明显,随着风扇、空调的出现,我们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如果没有生产的出现,我们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能不能提高啊?(不能)
所以,我们得出了第三点: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板书)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教师活动: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电脑、没有智能手机的出现,也就是说电脑和手机都没有被生产出来,大家还会有购买电脑、购买智能的渴望吗?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总结:我们知道,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都是生产创造出来的,这种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所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生产,我们大家都无法生存,社会也就谈不上发展了,这也就说明了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动力。(板书)教师强调: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板书)
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教师活动: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没有生产也就没有我们的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现在我们反过来思考一下,没有消费,生产会怎么样呢?(提问)学生回答:生产的东西没人用
教师总结:,对!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大家很容易就明白了,如果没有消费,那么生产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生产也就没有必要了。因此,我们说,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板书)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个生产才能继续下去。
2、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教师活动:当今几乎是每个人都会有一部手机,甚至是一个人有几部手机。有了手机之后我们都会想让我们心爱的手机变成更加漂亮,即使是一部‘其貌不扬’的手机,通过专业美容,也会变得靓丽端庄,新潮时尚,使人爱不释手;从中展现个人的个性特征,毕竟手机是大家随身的通讯工具,不打扮打扮怎么行呢?
(展示课件中关于手机美容业的图片)所以现在我们可以发展大街小巷都有着卖手机贴膜、手机挂件的小摊。手机美容业的发展是由消费带来的,也是消费促进的。我们先来看看一组数据。(展示数据材料)
(有人做过这样的市场测算:设定一个地级市人口500万,以每5个人1部手机计算,那么就应有 100 万部手机。如果 10 部里面有1部手机,每年在手机美容上投入20元,那么,一个地级市手机美容市场就有20元×10万部=200万元。你只要占有这个市场的50分之一,每年就有4万元的收入。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数值,但至少昭示出了手机美容服务业庞大的市场潜力。)略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正是因为手机美容消费热点的出现,带动了手机美容业的蓬勃发展,也就是说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3、消费引导生产的调整和升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看下一则材料,展示图片
手机美容是一项新兴的服务,最早的手机挂绳、透明套、闪光器、闪光天线、屏保、贴画等手机附属装饰品,现在都是小儿科了,手机贴钻、换壳、镀膜成为时下最流行的手机DIY装饰。将自己的手机变成一件艺术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
教师总结:因此,我们得出了课本29页的一个结论: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引导生产的调整和升级(板书)
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板书)
教师活动:一个在路边以手机贴膜为生的人,他赚钱了,拿了钱去吃饭(生存资料的消费),吃饱后才有力气可以继续劳动(创造新的劳动力),如果钱赚的多,他还可以去参加手机美容技能的培训(发展资料的消费),提高劳动技能和质量,还可以买自己喜欢的商品,甚至是能扩大自己的商品规模,开个专卖店什么的。这样劳动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
教师总结:不断提高的消费也提高了劳动力的质量,也就是我们人的素质在不断的提高,也就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所以说我们得出最后一个观点: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板书)
小结: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教师过渡:
其实,我们的生产和消费是在不断的重复的,我们把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称为社会再生产,社会再生产包括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其中,生产起着决定作用,没有生产也就没有后面的分配、交换,更谈不上消费了;而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 与消费的桥梁,沟通着生产与消费,消费则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3)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板书)
1、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
2、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4)大力发展生产力(板书)(PPT)2001-2016年世界各国GDP总值
1、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板书)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的图表材料,根据“生产决定消费”观点,提问:要想提高消费水平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大力发展生产力
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就业物价形式稳定,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连续几年,我国GDP在世界上均保持着仅此于美国的第二生产大国的地位,看图(PPT)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我国已经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为什么还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呢?
现实原因: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材料:联系人均GDP,中国幸福指数排名)在世界各国的GDP竞赛上,中国无疑是超车高手——05年超过英国,08年超过德国,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虽然排名世界第二,可我们却是最穷的老二。2016年中国人均GDP不足9000美元排世界第69位,虽然比前几年排名提高不少,但总体而言,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尽管我们经济规模超过了日本,但由于中国人口规模是日本的10倍,以人均计算,中国人均仅为日本的十分之一。专家坦言:问题还仅仅表现在数据层面,更深层次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还有待提高,相比发达国家,无论是人民的生活质量,还是在科技、环保领域、我们还有巨大的差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社会领域的发展还比较滞后,在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有专家指出,中国现在还不算强大,只能算肥大,不仅表现在没有多少力量,而且还隐藏这诸多致病因子,具体到中国经济,那就是含金量很低,科技创新不力,经济高增长,靠出卖廉价劳动力和付出沉重环境代价换取,这种隐藏的病因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相继致病了——环境污染,产品安全事故频发。
b.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决定 理论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
教师总结: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这个美好生活需要,已经不只是要稳定解决温饱问题和物质文化需要,还包括要满足人们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以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如何理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像跷跷板一样,一头高,一头低,有些地方,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甚至根本得不到发展,即所谓不能充分发展,再直白点说,不平衡发展的极致,形成了一些地区不能充分发展现象,而推一把,不能充分发展的后果呢?无疑就是在发展中这些地方却陷入了贫困。整个是在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这好比一个鸟巢里的几只雏鸟,强的霸占资源,越来越强,弱的无法与之竞争越来越弱,发展不平衡,弱的吃不到,经济凋敝,发展不充分。这个一直在解决,振兴东北,中西部战略,都努力过。
但一个网购,把这些努力全弄残废了。
实际东部沿海用网购,把持住落后产业,既不向高科技,高附加值转型升级,也不向中西部产业转移低端传统制造,只是拼命向内陆输入制造业产品,而中西部无法与之竞争,这些市场一片凋敝,更不能做跨越式发展,甩开沿海走高科技研发道路,发展陷入困境。
解决之道在于,如果是东部发达地区,生产传统制造业产品,那么收高额税费,中西部则免税,这样,工厂自然转向中西部,网购发货地在中西部,资金流向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平衡,而失去传统制造业的东部沿海,自然进入实现转型升级的时代
2、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十九大报告提出,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这重要的转型时期,发展更是作为第一要务来进行。
3、怎样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板书)
教师活动:发展生产里是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要怎么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呢?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实施小组抢答
教师点评总结:a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应服从服务于该中心;
b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各项基本制定,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师课件展示: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不断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实现生产力大发展的重要条件和途径。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倡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生产力。设问:同学们,你们在这样的一个伟大时代里准备怎么做?
结束语: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强大,人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幸福!我们的课就到此结束了,下面请大家做一下练习,巩固一下知识。
(三)课堂小结(见板书)
(四)课堂检测:
[例1 单选]下列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说法正确地是(A)
A、生产决定消费
B、消费决定生产
C、二者互相决定
D、生产重于消费
[例2 单选]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A)
[1] 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
[2] 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3]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需要
[4]改革开放的需要 A、[1] [2] [3]
B、[1] [2] [3]
C、[1] [3] [4]
D、[2] [3] [4]
[例3 单选] 民生厚而德正,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古人的这些话揭示了的道理(C)
A、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 B、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社会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的道德关系
[例4 单选]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反作用。下列选项中,体现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反作用的是(D)
A、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视听效果更完美的产品 B、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C、网上购物方式不仅方便了消费者,而且降低了企业成本 D、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推动了绿色食品业的迅速发展
[例5 不定选]2009年7月18日,大陆居民组团赴台旅游正式启动迎来一周年。一年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人数累计达到13731个团组、38.33万人次,日均1050人次。台海旅会副秘书长张锡聪表示,大陆居民赴台游的实施,将至少为台湾带来超过70万人的岗位以及每年远超过600亿美元的产值。这体现了(BC)
A、生产决定消费
B、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C、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D、消费促进生产的升级
材料题:当前,油价高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凸显,汽车消费者日趋理性,提倡环保消费和前瞻消费。这种新的消费观念催生出低油耗、低排放、一车多能的时尚新车型,并逐步引领汽车消费的新趋势。
提问: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知识,分析消费新趋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答案:促进生产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带来新供给,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其导向作用,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带动与新型汽车相关产业的发展
创造新的劳动力,产能扩张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板书设计:
1、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对象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1)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③消费引导生产的调整和升级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2、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 生产——起决定作用 分配
桥梁和纽带
交换
消费——最终目的和动力
3、大力发展生产力
(1)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与意义(2)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五)教学反思
1、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所学习的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决定性环节, 在《经济生活》全书中承接第一单元的“消费”,并引出为何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及如何发展的问题,与后面几单元内容一脉相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学习本框还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工作中心,增强学生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工作热情。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能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②能力目标:本框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确立理由:学生只有正确把握这对关系,才能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发展生产力、我们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基本问题。
重点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及要求
确立理由: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有利于他们了解国情,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增强爱国情感及民族责任感。
②难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确立理由:生产与消费的概念比较抽象,对其关系不易理解。
关于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将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具体说明。
4、教材的处理
①充分利用书上的漫画,坚持“一图多用”的原则。理由是:这样既直观,又体现例子典型性、精练性。
②有选择性地利用书中的5个探究活动。由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进行讨论,并能联系初中已学知识,提炼观点。理由是: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懂得知识迁移,使教学更具启发性。
二、说教法
常言道“教无定法”,这更是新课改形势下不变的真理。针对本框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将采用如下方法:
1、探究讨论法
理由:这体现新课改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案例分析法
理由: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3、多媒体演示法
理由:利用多媒体设备,能更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三、说学生
总体上,高一年学生面临“初高中知识及学法的转折”,尤其要注重初高中知识及学法的共性与个性。同时,学生素质整体上呈现“两头尖、中间大”的多层次特点,要求因材施教。
重心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指物体内各点所受重力产生合力的作用点。国内已有较多学者把重心引入到经济领域,它类似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可作为宏观分析的经济指标之一,研究国家或区域发展的方向、平衡等问题,以及用来评估空间发展政策的效果[13]。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侧重于人口[14,15]、经济[16,17,18]、产业[19,20]、资源[21,22]等方面,很少有学者研究煤炭资源重心的动态变化。鉴于此,本文利用重心模型,测算了1997—2009年我国煤炭生产重心和消费重心的动态变化轨迹,对研究我国煤炭生产布局和消费布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我国各省(市、区)煤炭生产量与消费量来源于1996—2010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各省(市、区)煤炭查明资源储量情况的数据来源于2007年《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
重力分析模型:采用重心模型及其计算方法来计算煤炭的生产重心和消费重心的变化。重心坐标一般以地图经纬度表示,其公式为:undefined;undefined。式中,Xt为全国第t年煤炭的生产重心或消费重心的经度坐标;Yt为全国第t年煤炭的生产重心或消费重心的纬度坐标;Cn为第i省的煤炭生产量或消费量;Xi、Yi分别为第i省所在地的经度和纬度坐标。在具体计算各年煤炭的生产重心和消费重心时,本文采用各省省会城市所在的地理坐标作为各省的地理坐标。
重心移动的方向:在分析力重心移动的方向时,本文以1997年为起点,第k年重心坐标为(longk,latk),第k+1年重心坐标为(longk+1,latk+1),第k+1年重心移动方向为θ角度(相对于第k年),则undefined。规定正东方向为θ°,逆时针为正,顺时针为负。当0°<θ<90°,表示重心向东北方向转移;当90°<θ<-90°时,表示重心向西北方向转移;当-90°<θ<0°时,表示重心东南方向转移;当-180°<θ<-90°时,表示重心向西南方向转移;当θ=0°或±180°时,表示重心向正东或正西方向转移;当θ=±90°时,表示重心向正北或正南方向转移。
重心移动的距离:假设d表示第k+1年重心移动的距离(相对于第k年),则重心移动距离模型见以下公式。|d sinθ|和|d cosθ|分别近似地表示从第k年到第k+1年重心在纬度方向和经度方向移动的距离。令k=|sinθ/cosθ|,则当k>1时,重心在纬度上的转移速度大于在经度上的转移速度;当k<1时,重心在经度上的转移速度大于在维度上的转移速度;当k=1时,重心在经度和维度上的转移速度相等。重心移动距离模型公式为:
undefined
a=latk+1-Latk;b=lungk+1-lungk
2 我国煤炭生产重心与消费重心演变轨迹分析
2.1 我国煤炭生产重心演变轨迹分析
从图1可见,1997年以来我国煤炭生产重心从开始的剧烈不规则运动到剧烈向西南移动,最后平稳向西北转移。13年间煤炭生产重心的经向移动1.87°,纬向移动0.65°,k<1有9年,占75%,即煤炭生产重心在经度上的变化速度大于纬度上的变化速度。由表1可知,煤炭生产重心移动方向为正的年份占58.3%,说明我国煤炭生产重心整体向西北方向移动。此外,煤炭生产重心累计移动了436.36km,平均速度为36.3km/a。其中2005—2009年5年间共移动了96.34km,平均速度为19.27km/a,说明煤炭生产重心移动速度从剧烈趋向平缓。
1997—2002年我国煤炭生产重心呈现出剧烈不规则运动,这主要是因为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煤炭需求大幅下降。此外,国家为推进煤炭市场化改革,在1993年放开了煤炭价格和改革订货制度,使煤炭生产量大幅度增长,到1997年我国煤炭市场已出现供大于求的现状。受内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我国煤炭生产量从1997年的逐年降低,到2000年到达最低点。其间我国绝大多数煤炭企业的煤炭生产陷入困境,职工工资拖欠严重,大部分煤矿限产,煤矿安全投入严重不足,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设施不到位,事故频发,煤矿投资大幅下降,甚至处于停滞状况。煤炭生产重心的剧烈不规则运动也说明了我国煤炭产业健康发展受到巨大影响。
2003—2005年我国煤炭生产重心大幅度向西南移动,3年间共移动123.54km。2002年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煤炭需求大幅增加,2005年全国煤炭生产量是2002年的1.98倍。煤炭生产重心之所以向西南转移,是由于国家加大了对西南地区的煤炭开发。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4省2005年的煤炭生产量分别比2002年增加了2407万t、5371万t、5194万t和5242万t,增长了199%、195%、116%和430%,远远高于同时期全国98%的平均增长率。
2006—2009年我国煤炭生产重心稳步向西北移动,速率降低,说明我国煤炭产业趋于健康稳定发展。煤炭生产重心向西北转移是因为内蒙古、陕西和宁夏煤炭资源的大幅度开采,尤其是内蒙古。2009年内蒙古煤炭生产量达到6亿t,超过山西,成为全国煤炭生产第一大省。2009年3省的煤炭生产量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235%、94%和111%,而同时期的煤炭增长率仅为34%。从根本上讲,煤炭生产重心向西北转移是受到煤炭行业集中度提高的影响。国家为了加强煤炭资源管理,从而建立了国家煤炭资源规划区制度,推进了煤炭资源整合,培育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组织开展了14个大型煤炭基地,而绝大部分大型煤炭生产基地都分布在西北地区。
2.2 我国煤炭消费重心演变轨迹分析
从1997—2009年的总体变化趋势来看,煤炭消费重心呈现出“西进南移”的趋势(图2),其中经度变化0.54°,纬度变化0.27°,变化幅度远小于煤炭生产重心;k>1的有7年,占53.5%,说明煤炭消费重心在“西进南移”的过程中,纬度上的变化大于经度上的变化。从表2可见,煤炭消费重心移动方向为正的年份占53.5%,亦说明我国煤炭消费重心向西南演变的趋势。13年间煤炭消费重心累计移动135.94km,平均每年移动10.46km,可见煤炭消费重心在向西南移动过程中的速度比较平稳。
1997—2001年我国煤炭消费重心移动较为波动,先西南后东北再折向西北,这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有显著关系。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使煤炭需求下降,各地区的煤炭消费量呈现不规则变化,或大幅减少或小幅增加,从而使这期间的煤炭消费重心分布呈不规律性。
2002—2009年我国煤炭消费重心整体向西南演变,但其中也出现了特殊的个别年份。2005年煤炭消费重心向东北移动,而2008年则向西北移动。由前面分析可知,在煤炭消费重心“西进南移”的过程中,纬度上的变化大于经度上的变化,说明煤炭消费重心向南移动更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南方经济发展快于北方,而我国以工业为主导产业,产业尚未实现转型,能源消费高于北方。此外,我国煤炭资源占到一次能源消费的2/3以上,所以南方的煤炭消费增长率快于北方,从而使煤炭消费重心向南移动。煤炭消费重心向西移动是由于2000年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东部地区的高耗煤产业向煤炭资源地转移,而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在西部。煤炭消费重心2005年向东北移动是由于山东、河北、吉林的煤炭消费量分别比2004年增长了38%、20%、19%,而全国平均增长率仅为17%。2008年煤炭消费重心向西北移动是因为内蒙古、陕西、黑龙江的煤炭消费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20%、13%、13%,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5%。
3 煤炭生产重心与消费重心演变轨迹对比分析
3.1 煤炭生产重心与消费重心演变轨迹对比分析
方向:从经度方向上看(图3),煤炭生产重心与消费重心都向低经度收敛,即两者都向西移动。其中,煤炭生产重心比消费重心变化更波折,向西移动的趋势也更明显。1997—2009年我国煤炭生产重心与消费重心平均经度差为1.55°, 2002年两者仅为0.69°,在2008年达到最大,为2.3°。从纬度方向上看(图4),煤炭生产重心呈高纬度移动,而消费重心向低纬度缓慢变化。即生产重心向北移动,消费重心向南移动,两者出现了背离现象。相对于消费重心,生产重心变化更波动。13年间煤炭生产重心与消费重心平均纬度差为1.52°,1997年两者纬度差最小直线距离为124.32km;2009年纬度差最大,直线距离为202.02km。
距离:根据重心移动距离模型,计算得到1997—2009年我国煤炭生产重心与消费重心的距离(表3)。从表3可见,1997—2009年我国煤炭生产重心与消费重心之间的直线距离从1997年的182km增加到2009年的283km,两者逐渐偏离。从以上分析可知,这种偏离是两者纬度上相背离的结果。从表3也可见铁路煤炭平均运距从1997年的553km增加到2009年的639km,铁路煤炭平均运距不断加长,两者存在因果关系,即煤炭生产重心与消费重心相互偏离导致了铁路煤炭平均运距增加。
3.2 煤炭生产重心与消费重心相互偏离的影响
煤炭生产重心西移改变了区域煤炭运输格局:煤炭生产重心的转移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国煤炭资源禀赋分布不均匀所决定的。据全国第二次煤田预测资料[23],我国埋深在1000m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为2.6万亿t,其中大别山—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地区资源量约2.45万亿t,占全国资源总量的94%。其中,新疆、内蒙古、山西和陕西4省份就占了全国资源总量的81.3%,以南的14个省煤炭地质储量仅占全国的6%左右(其中中西部的云、贵、川3省又占了南方总储量的90%)。据2007年《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提供的我国各省(市、区)煤炭查明资源储量情况的数据,本文利用重心模型测算出我国煤炭查明资源储量的重心为107.67°E、37.67°N。由于东部煤炭生产区过去开发强度较大,如今逐渐处于限产、稳产状态,可以预见今后我国煤炭生产重心还会继续西移。特别是新疆煤炭资源丰富,随着兰新线的扩能、临哈线和大南湖—敦煌—西宁—成都线的规划,疆煤外运的运输通道不再是问题,因此新疆煤炭将会逐步加大开发力度。当前我国煤炭运输的总体布局是“西煤东运”、“北煤南运”,已形成以“三西”(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煤炭基地为核心,向周边地区呈放射状的扇形布局结构[24]。但随着煤炭生产重心的西移,今后运输布局将变为以“三西”煤炭基地为主、新疆煤炭基地为辅向周边地区呈放射状调运结构。
两者相互偏离加剧了煤炭运输的难度:2009年煤炭生产重心与消费重心之间的直线距离比1997年增加了101km,两者还有相互偏移的趋势。煤炭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距离拉大,加剧了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的压力。煤炭属于大宗散装货物,数量异常庞大,运输是煤炭供需平衡的关键环节。铁路以其运输能力强、运量大、受自然条件影响小、成本和单位能耗低等优势[2],一直是煤炭的主要运输方式,铁路已成为制约煤炭有效供给的最主要因素。然而,我国铁路动力紧张状况要到2015年才能完全释放,目前铁路的运输瓶颈仍然存在。特别是近几年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电荒”和“煤荒”,更加凸显了铁路运力不足。2001年我国铁路煤炭运输产运系数为66%,2009年却降到44.6%,说明铁路建设滞后,因此煤炭生产重心与消费重心相互偏离使严峻的铁路煤炭运输形势雪上加霜。
4 结论
产量增速有所放缓。未来我国将持续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随着资源约束趋紧,水产品产量增长空间将受到限制,加之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生产比较收益下降,调结构、转方式、提质增效已成为水产品生产关注的重点。因此,展望在2015年预测的基础上,调低了水产品产量水平。预计2016年我国水产品产量将达6805万吨,比2015年增长1.7%。“十三五”期间,水产品产量增长缓慢,年均增长1.3%,至2020年达7180万吨。展望后期(2021—2025年),产量增长将进一步放缓,2025年产量达7498万吨。展望期间,水产品产量年均增速预计为1.1%。在“以养为主、养捕结合”方针的指导下,水产养殖仍将是中国渔业生产增长的主要动力,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比重将持续增加,至2025年所占比重将接近77.5%。
消费持续增长。预计2016年水产品总消费量为6813万吨,比2015年增长1.8%。“十三五”期间水产品总消费量将持续增长,年均增长1.4%,2020年水产品总消费量7203万吨。2025年水产品总消费量将进一步增至7542万吨。展望期间,水产品总消费量年均增速为1.1%。从各类消费看,直接食用消费和加工消费均持续增长。预计2016年直接食用消费量为2908万吨,比2015年增长2.9%。2020年水产品直接食用消费量将增至3150万吨。2025年进一步增至3331万吨。展望期间,水产品直接食用消费量年均增长1.5%,高于水产品产量增速。与此同时,水产品加工消费也将持续增长。预计2016年全国用于加工的水产品将达到2340万吨。“十三五”期间,水产品加工消费年均增长将达2.4%,2020年加工消费量将增至2573万吨。2025年将继续增至2845万吨。
进出口量先减后增,净进口量不断增加。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外水产品进口需求持续不振,加之国内加工成本不断上升,部分加工企业向周边国家转移,给我国水产品进出口带来了巨大的下行压力。2015年我国水产品实际进出口量均有所下降,比2015年预测水平分别低7.1%和5.8%。未来世界经济仍将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国内加工和生产的劳动力成本仍将保持刚性增长,环境成本将不断上升,短期内水产品进出口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基于上述判断,结合实际调研,在2015年展望预测的基础上,将2016年、2017年水产品进出口量调改为小幅下降。预计2016年我国水产品出口量和进口量分别为396万吨和403万吨。2017年水产品出口量和进口量将继续降至387万吨和399万吨,之后转为持续增长。预计2020年水产品出口量和进口量将分别达395万吨和418万吨,净进口量将增至23万吨。展望后期(2021-2025年),水产品进出口量将持续增长,2025年出口量和进口量将分别达408万吨和452万吨,水产品净进口量进一步增至44万吨。
【生产与消费教学案例】推荐阅读: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学案07-28
4.1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学案06-18
农村生产和消费情况调查报告06-25
“消费与广告心理学”10-13
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解读06-04
大学生个性与消费心理分析论文10-03
消费行业调查报告案例09-18
大学生消费状况与农村家庭承受力调查07-16
家庭消费的内容 教学设计示例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