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批改革工作计划

2024-1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行政审批改革工作计划(推荐8篇)

行政审批改革工作计划 篇1

一站式服务

自20**年“中心”成立以来,不断强化窗口服务功能,审批服务、公共服务和中介服务一并集中进驻,实现“进一家门,办百家事”。一是两集中两到位。为解决窗口审批事项少,授权不到位,只能受理、不能办理的“收发室”问题,20**年,我市大力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即部门的审批职能向行政许可科集中、行政许可科向行政服务中心窗口集中,窗口事项进驻到位、授权到位。全市33个审批部门职能整合,单设行政许可科,并集中行使部门审批权力,承办行政审批的科室由改革前150个减少到44个,分管领导由88名减少到35名,窗口集中进驻事项增加至634项,占全市许可、非许可审批事项的88%(不含社保服务中心)。同时,推行窗口首席代表制,刻制部门审批专用章,扩大窗口授权,实现窗口审批、窗口办结、窗口发证,进驻事项中一审一核比率高达91%。二是市民之家。为进一步增强办事大厅服务功能,我市于20**年建立市民之家,移动、电信、华数、水务、电力、燃气等8个服务单位的开户、变更和收费等49项业务进驻窗口,既方便了在房产过户登记等事项办理过程中,同步完成有关服务的过户手续,又方便来办事的群众完成服务缴费。同时,在咨询导服窗口扩展档案查询功能,市档案局派专人进驻,并开通电子档案自助查询等功能。三是中介超市。行政审批过程中往往涉及中介服务前置,为此,在“中心”专门安排10-12楼共3000余平米场地,通过行业规划和竞争,择优引进26类共70余家中介机构集中办公,形成了门类齐全、信息公开、服务优质的中介服务超市,解决了多数企业不熟悉中介的问题。一单式清权

建立审批事项动态管理机制,定时清理事项、下放权限和简化前置,促进简政放权。一是削减审批事项。加大对无法定依据、不适应管理要求和有碍于科学发展等事项的清理,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事项从20**年初的724项减少至299项,削减425项,削减比例达58.7%;针对转移转化为监管和服务的事项,专门建立配套的监管机制,优化服务质量,强化事后监管。同时,加大审批权力向乡镇一级下放和延伸,农村宅基地审批等共23项审批事项直接由乡镇政府办结,再生育审批等145项审批事项,下放业务受理权限,由乡镇便民服务窗口受理,并通过网上联动办理。二是“十五条”简化意见。在投资项目审批领域,制定出台“十五条”工作意见,对计划内项目取消资金来源、项目建议书等9个审批事项和7项中介技术服务,项目规划方案、初步设计等15个审批环节合并为5个审批环节,另有24项前置审批条件得到简化或延后。“十五条”工作意见出台后,项目流程得到简化,一般政府投资项目全程审批从原来的39个审批环节、17项中介服务直接减少至20个审批环节、10项中介服务,节约时间超过60天。横向比较于萧山余杭,审批环节减少10个以上。三是审批标准化。在做好事项清理削减的基础上,对保留的审批事项开展审批标准化建设,大幅度的精简和严格规范审批事项的实施依据、申报材料、审批流程、承诺时限、收费标准等13项运行要素。目前,进驻中心的审批服务事项中,一审一核率达到91%,审批事项平均承诺时限进一步压缩至4.7个工作日。20**年,共受理审批业务近49万件,其中即办件比例达到93%,剩余承诺件中的一审一核率为99.2%。一张网运行

20**年,我市建立了审批权力公开、审批业务运行和审批效能电子监察三位一体、全市统一的网上行政服务中心。一是网上实时审批。全市除公安等7个具有上级垂直审批系统的部门外,其余26个具有审批职能的部门全部统一进网审批,通过审批流程固化和电子化报件,打造审批申请、受理、审核、审批、收费和发证等环节全流程网上办理的“信息跑人少跑”审批新模式。网上审批推行以来,累计承办各类审批业务20余万件,投资项目审批相关事项实现全网运行,在压缩审批承诺时间的基础上,网上审批提前办结率达到64%。二是网上申报。行政服务中心门户网站成为全市行政审批权力集中公开的平台,办事群众可通过查询办事指南,了解审批事项的依据、条件、流程、时限、材料和收费等具体情况,并直接下载申请表格,提前做好审批报件准备。同时,对有条件的办事群众,可直接通过该平台进行网上申报,上传审批材料,相应窗口在规定承诺时限内完成预审后,办事群众可直接将申报材料到窗口即时换取正式审批结果。三是全程电子监察。网上审批平台对审批事项从受理到办结的运作流程进行逐个固化,并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人员,表制式收取申报材料,最大限度地压缩自由裁量空间,规范了权力运行;同时,通过网上实时运行,平台自动记录每一笔审批业务的运行轨迹和时间节点,并自动实现办理时限的黄牌预警和红牌警示,做到审批过程痕迹保留,全程跟踪。对于投资项目审批,还实现了全流程进度跟踪督查。

一窗式受理

行政审批改革工作计划 篇2

一、强化高校行政管理的必要性

1、强化高校行政管理是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高校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办学体制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行政管理作为高校各项工作的组织和决策者, 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把握好建设方向, 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 运用科学、实际的管理手段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2、强化高校行政管理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高校不仅拥有强大的知识积累, 更重要的是通过厚积薄发, 产生新的管理模式与方法。高校行政管理是配置高校诸多有形或无形资源的核心, 其在管理中的探索和创新将延伸到社会经济发展中, 对社会的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3、强化高校行政管理是解决学校发展中缺乏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随着规模的扩张、结构的调整与改革的深化, 尽管我国高校在各个方面有了长足发展, 但目前我国诸多高校核心竞争力仍然不足, 比如教育观念陈旧、师资力量薄弱、经费投入不足等等。在强化行政管理的过程中,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 积极有序的落实, 可以循序渐进的增强高校的薄弱面, 促进高校从粗放型向内涵型发展。

二、提高完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人事制度

1、重德、敬业

以德行政是我国行政管理工作中人民公仆基本要求的体现, 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才能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作为行政管理者, 尤其是行政干部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在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时, 要有使命感、责任心和事业心, 要有无怨无悔、甘受清苦、敬业乐业的奉献精神。

2、较强的行政工作能力和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

行政管理人员不但要精通政策、公文写作、办公软件、设备操作, 还要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善于处理校内外、部门间的各种关系, 在工作中勤学思考、独当一面。此外、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是做好行政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 如果缺乏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 就难以胜任工作。此外, 通过对行政管理人员定期开展岗位培训, 不断提升行政管理人员业务水平, 从而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完善制度、加强监督

通过完善竞聘和考核制度, 努力提升行政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 同时引入岗位公开竞聘机制和考核管理机制, 使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加到行政管理队伍中, 并按照岗位要求高质、高效地履行岗位职责。积极实行岗位责任制和民主评议制, 加强对领导干部队伍的监督。此外, 不仅要对职能部门和行政人员的工作职责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 更需要加大服务对象对行政管理者质量考核的比重, 这样可以真实地体现行政管理工作的优劣。

三、改进高校行政绩效管理

高校行政管理理念的核心应该是以人为本, 绩效管理的引入, 对于高校行政工作的提升与创新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既是对陈旧管理模式的颠覆, 有是增加学校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最终可以促使和引导学校发展与员工个人发展达到双赢的状态。

1、坚持服务为先

笔者发现, 现在诸多高校的行政人员不能准确的自我定位, 服务意识淡薄甚至缺失。那么在具体落实绩效管理的过程中, 如何将行政管理的服务职能摆在首要位置成为一项重点工作。必须确立优先服务, 有序管理,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细节做起, 严格办事程序, 端正服务态度, 注重细节规范, 加强信息沟通, 提高综合素质。

2、需找适合双赢发展的绩效管理制度

绩效管理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行高校行政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 高校行政工作存在着对绩效管理认识不足、绩效管理与质量目标脱节、绩效管理的指标设置不科学和缺乏畅通的绩效沟通与反馈渠道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对于高校行政办公实施绩效管理, 既是突破旧的管理模式, 增加学校自身对于外界竞争力的需要, 同时也是提高整个行政管理办公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 对于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措施的实现最终可以促使和引导学校整体与内部员工的个人发展达到一个双赢的状态, 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3、做好有效的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的基本理论渊源于西方新公共管理思想, 其是建立在对指标数据分析基础上的事实判断, 但判断的结果是对绩效的反馈, 就是要通过客观的数据来说明和反映真实情况。现在很多高校在教学考核中引入了“学生满意率”的考核制度, 效果普遍真实可信。那么, 在行政管理工作中, 同样应该多注重服务对象的反馈, 通过这种评价指标来发现问题, 为未来决策提供有效的政策依据。

摘要: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在一所高校的综合管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为其直接服务于高校的科研与教学, 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办学质量, 决定着办学效益。我们必须在深刻理解行政管理本质的前提下, 通过提高行政人员自身素质、构建和谐关系、加强绩效管理等措施推进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创新,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培幸, 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N], 经济信息时报, 2006-06-09

[2]赵冰,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高校行政管理[EB/OL], 2009, (03)

[3]张立, 对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 2005 (04)

[4]曹晶璞,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高效性的对策研究[N], 商情, 2009-12-31

[5]李晓璇, 关于绩效管理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刍议[EB/OL]

[6]刘培幸, 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N], 经济信息时报, 2006-06-09

[7]赵冰,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高校行政管理[EB/OL], 2009, (03)

[8]张立, 对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 2005 (04)

[9]曹晶璞,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高效性的对策研究[N], 商情, 2009-12-31

行政审批改革工作计划 篇3

一、衢州市试点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具体做法与成效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部署要求,衢州市从实际出发,在2004年底进行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试点,在综合行政执法的机构设置、职能转变和定位、执法范围内容、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一些成效。

(一)建立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

衢州系浙江省实行综合行政执法的唯一试点地市,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属本级政府的组成部门,依法集中行使综合行政执法权。主要职能归纳为“十一加一”,“十一”是指主要履行行政执法的职能,即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工程、公用事业、建筑施工、房地产、城乡规划和工商行政、环境保护、公安交通、卫生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和部分的行政处罚权以及与之相关的监督检查权;“一”是指履行市政府交办的其他职责,主要是执行市政府的公共政策,我们理解为城市管理的职能。从编制上看,衢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全部是公务员编制,较好地解决了执法主体资格的问题。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不仅承担了行政执法的工作,而且执行着大量地市政府的公共政策,承担了相当一部分城市管理的职能。目前,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应由市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履行的各项执法职能正逐步集中到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其次,根据衢州市的实际,确定了以市为主、一级执法的垂直管理体制,在规划控制区内按区域设立五个支队,规划控制区以外设立两个分局具体管理衢江、柯城两区的农村地域,以利于集中统一领导,确保行政执法渠道畅通、政令统一,并利于统筹城乡社会管理,确保公平公正。三是严格执行“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制度,实行罚没款全款上缴财政,行政执法所有经费由财政保障的办法,彻底杜绝以罚代管、以权谋利、罚款与福利待遇挂钩等不当做法。四是为有利于保障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由市公安局设立治安支队城市管理警察大队派驻到综合执法局,业务受综合执法局指导,主要配合综合执法局工作,防止暴力抗法事件发生。通过体制理顺,初步建立了结构比较合理、内容比较完整、方法比较科学的执法框架体系,执法效率明显提高。

(二)不断完善、创新行政执法机制

一是加强了层级考核机制建设,科学制定考核方案,从队伍建设、职能履行、执法业务三方面明确考核比重和工作职责;考核结果和人员使用、评先树优、经济利益挂钩;二是加强了网格化执法运行机制建设,着力推进精细化管理、网络化执法运作机制,正确处理网格化执法与专项执法治理、开展和配合重大活动、集中突击整治的关系,在人员、时间和工作任务上统筹安排;三是加强了综合行政执法社区联动机制建设,实行辖区执法支队负责人街道(乡镇)挂职工作制度,深化“阳光执法”活动,逐步完善执法密切联系社区工作机制;四是加强了公安保障机制建设,密切综合行政执法公安保障协作,建立健全公安保障执法工作办案制度、联络员制度、例会制度、情况反馈制度等四项机制;五是加强了综合行政执法外部协调机制建设,积极沟通市法制办、法院、建设、规划、工商、公安、环保、财政、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与有关部门的工作例会、配合协作、文件会签等制度。

(三)全面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素质

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自成立以来就全面推进行政执法队伍的规范化管理和制度化建设。一是强调执法观念,促进工作思维转变。大力提倡用法律的思维考虑问题,用法律的语言解决问题的工作方式,有效地推动了原来的城管思维向执法思维、城管行为向执法行为的转变,强化了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和忠于法律的意识。二是加强业务培训,促进队伍素质提升。通过执法资格考试培训、法律业务培训、法律学历进修和业务交流等形式,有效提升了队伍的整体法律素养。三是加强案件审核力度,促进案件规范办理。综合行政执法面向的范围广、权力比较集中,因此,行政执法队伍的行为规范化对有效控制执法过程的合法有效就尤为必要。通过规范执法程序,明确审批权限,加强办案指导和审核,做好案件听证和专家论证等,规范了案件的办理。四是注重制度建设,促进执法监督落实。

(四)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

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活动的一项重要制度。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成立运行以来一直致力于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通过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权以及确定执法责任等方式,建立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制和行政执法错案追究制等制度,强化执法责任,明确执法程序和执法标准,进一步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活动,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例如,对于单位来说,综合行政法部门任何违反法定义务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行为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有关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责任的落实,根据过错形式、危害大小、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离岗培训、调离执法岗位、取消执法资格等形式的处理;对行政执法行为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被认定违法或者变更、撤销等比例较高的,追究相关领导人和承办人的责任;对实施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执法行为依法依纪应采取组织处理措施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办理。

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法律制度还有欠缺

一是相比较其他政府部门序列的成熟有序,综合行政执法体制至今仍然没有全国统一的模式;在国家层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对综合行政执法进行指导,只是原则上规定集中执法权的工作是由国务院法制办来管,建设部来牵头日常工作。这样的机制让综合行政执法的合理性、合法性也因此屡受争议。

二是综合行政执法局所执行的行政法律法规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很多法律法规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对法律责任规定畸轻,导致违法主体的违法成本极低,无法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另外,一些部门规章,基本上都是各部门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所制定的,部门利益化的立场非常明显;综合执法部门在实际执法中不可避免地要触及相关部门利益;一种违法行为可适用多个部门法的法条,零碎散乱,规范执法队员的自由裁量权较为困难。

(二)部门配合有待加强

以综合行政执法为主导的新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涉及到既有利益格局和条块关系的调整, 涉及到行政权力重新划分和组织结构重组的问题。绝大多数管理部门的传统模式是“一条龙”管理,从立法到执行,从管理、审批到监督、处罚,都由一个部门决定。部门自己给自己设定权力,又自己去行使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行政执法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原来制定的各项法律都是为解决某一个问题而制定的,相互之间在立法之初就没有彼此呼应,导致实际执法过程出现法律漏洞或者法律矛盾。很多部门规章尤其反映出此类问题,现在由综合执法局集中行使处罚权,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和相关部门争夺利益。综合执法机构设置后 ,触动了某些行政机关的部门利益,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必然面临如何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之间衔接和协调关系的问题。

综合行政执法通过将处罚权与其他行政权进行分离,强化权力之间的监督和制约,从而减轻部门自利性的影响。但是,行政执法只是行政管理的一个环节,要实现政府管理的目的,有赖于其他行政管理环节的配合与协调才能实现。实行综合行政执法之后,相关职能(管理)部门认为失去了行政管理最有力的手段,其责任压力减轻了,因而就放松了审批许可后的监督管理,导致事前管理的责任缺失,增加了事后控制(行政处罚)的压力和执法成本;现场监督、检查以及处罚权由综合执法局行使,出现问题不是追究职能部门的责任,而往往将责任归咎于综合行政执法部门。

(三)执法保障需要完善

一是外部保障方面。主要是公安执法保障和法院执行保障。一方面,公安执法保障主要是由公安派驻城市管理警察大队到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其职能主要是配合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防止暴力抗法事件发生。由于办案程序较复杂,环节多,使大队的保障功能受到限制。城市管理警察警力严重不足,造成阻碍执行公务的案件处理不及时,保障不到位。另一方面,综合行政执法作出的行政处罚案件面广量多,且多数执法相对人由于自身利益的原因,对综合执法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往往不主动履行,大多数案件必须通过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严重影响了效率。由于法院执行力量不足,导致一些申请执行的案件不能及时到位,既削弱了执法的威信,也影响了行政执法的成效。

二是内部保障方面,主要是经费保障。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具有劳动强度大、专业性强和执法成本高的特点,经费保障非常重要,但衢州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属于“吃饭”财政,财政状况比较困难,目前我市相对而言财政保障与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实际需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福利待遇也比较低,执法保障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政府管理的公共政策需要调整

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低收入人群,是城市市区日常执法中主要打交道的两个群体,但问题产生的根源——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是城市管理难的根本。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看,大量的下岗失业职工和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解决生存问题,城市中的练摊人员并非都是农民,有相当一部分是下岗失业的城市居民,他们除了最低生活保障之外,就靠“练摊”来补贴家用。如果管理者的政策目标定得不恰当,行政执法人员在执行最末端的行政处罚权时就会遭到暴力抗法。如为了配合政府管理工作的“创卫”、“创园”等工作,行政执法局经常疲于应付,忙于奔波,但是城市管理的很多问题却还是没有根本解决。很多公共政策的问题、政策目标的设定以及涉及城市管理的种种公共问题的解决,是属于公共管理的问题,是政策层面的问题,需要政府根据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进一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工作的建议

(一)在现有行政管理体制的框架内,依法推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应该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执法主体,是行政系统的一部分,其设立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建议地方各市政府有效整合政府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和精干的原则,设立必要的工作部门”;“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局、科等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报请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依法设立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作为政府的本级序列部门,实行综合行政执法。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集中权力,强化配合和监督,将分散的行政执法权力、监督、制约职能优化重组,对现有行政执法机构实行综合设置,通过整合职能、精简压缩地方政府各行政职能部门原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地方政府设立一级政府部门综合行政执法局,直接负责综合行政执法事务,向地方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

(二)制定地方性法规,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法律适用

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涉及到既有利益格局和条块关系的调整,涉及到权力重新划分和组织机构重组等一系列问题。法治政府要求权力和责任的对等。按照行政管理科学化和提高行征效率的要求,同一级政府所属的不同部门之间要求分工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所属的不同层级部门之间应当划分事权,确定各自的职责和权限。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以自己的名义行使专属的权力,其所行使的执法权自原来的专业部门移交后,原专业部门就不再行使这些权力,具有行政主体地位,应当独自承担相应的执法责任,遵循独立的活动规则,不再受其他部门的干涉。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的成立只是解决了行政执法部门的权力冲突问题,但是,对于这种综合的、集中的行政权力运作过程中涉及到的运作程序和法律适用等问题则需要地方法规以立法的方式予以明确和规范。建议在推广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模式的同时,应该以地方立法的方式设立法定、科学的、高效的行政执法程序和行政执法责任制以保障综合行政政法权力的合法行使;为综合行政执法提供法律依据,为将来制定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法规打好基础,逐步建立统一的行政执法体制,使行政执法不断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打破传统的改革思维模式,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实行综合行政执法,原本就是一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在现有体制下的改革。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符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改革的宗旨是促使政府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打破了传统的条条管理的弊端。现在很多地方提出的要为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在上级部门找个所谓的“婆婆”或者“父母”之类的想法是典型的传统思维方式。事实上,不同层级的政府有不同的侧重面;只有对不同层级政府的功能进行定位,按照其不同功能特点,合理划分事权,解决好各自的错位、越位和缺位问题,把中央政府和省政府转变为以宏观管理和调控为主的“决策型政府”,把市、县、乡政府转变为以向社会、企业和公众提供优质服务为主的“服务型政府”,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才能有效得到解决。因此,实行综合行政执法不仅解决长期以来的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实际情况,成立综合的行政执法部门,直接受地方政府的领导,可以更好地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地方政府应该重新认识行政管理职能,重新改组政府组织机构,使政府的权力和行政机关的职能既有简化又相对集中,合理配置权力资源。

(四)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促进相关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

以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带动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探索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原则上与政府各部门协同业务相关的信息,应根据应用的需要免费交换与共享,以促进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加强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和部门配合。通过跨部门的政府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政府部门之间协同办公、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的体制与机制创新,带动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行政机关的前置管理环节,用信息化手段与其他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如许可、审批以信息共享的方式告知执法局,其他部门认为应该由综合行政执法局处罚的案件(行为)及时告知执法局。前置管理环节如果有违法行政等行为,执法局不去处罚,则有行政不作为之嫌疑;综合行政执法局如果发现其他相关部门有不依法行政的行为也会函告相关部门,从而形成执法部门与其他部门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格局。

(五)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公众理解、认识到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意义

由于全国各地的情况不同,以及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经验不足,个别地方的暴力执法行为严重损害了行政执法队伍的形象。因此,应该加强对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宣传力度,加深社会公众对综合行政执法的理解。综合行政执法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利益,促进政府机关依法行政。行政执法人员利用执法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具有典型教育的案件,通过有关的电视或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对于一些地方的暴力执法现象不应该片面地报道,新闻媒体应该更多地从正面报道、宣传综合行政执法的改革工作,为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同时,通过广泛的宣传也促进全民的公德意识、责任意识以及法律意识等。通过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有利环境,努力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提高行政执法效能,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行政审批改革工作计划 篇4

电视电话会议后的讲话

一、10年来我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2000年,我县开展了第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之后,相继开展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有效精简、审批时间大幅缩短,机关部门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显著提高。对行政审批提速提质的创新性做法层出不穷,如:政府投资项目初步设计联审会议、餐饮企业注册登记联合现场踏勘、工商营业执照“三证一备案”和房产三证“多证联办”、建设工程施工图联合审查、政府投资项目并联审批等,优化了行政审批流程,减少了审批环节,缩短了审批时间,有效地提升了行政审批效率,着力推进了机关提能增效。

但是,我们要充分认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我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中尚存在的问题,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深化我县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行政审批畅通工程”,开设服务企业“直通车”制度,为我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作出贡献。

二、下一阶段对我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打算

根据这次电视电话会议和温总理、夏宝龙代省长的重要 1

讲话精神,结合我县实际,下一阶段我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主要抓好以下个方面:

1、深化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改革。

2009年3月,我县开展了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改革,38个县级审批职能部门开展了审批职能归并和事项进驻工作,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部门和事项进一步提升。但是,限于县行政服务中心场地原因,我县39个县级审批职能部门除25个部门已进驻“中心”外,其余还有14个县级审批职能部门及相关单位未进驻。按照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1]22号《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县委[2009]7号《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加快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县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对目前尚未进驻县行政服务中心的县级审批职能部门、与行政审批有关联的县级垄断性机构要成建制纳入县行政服务中心,待县行政服务中心新大楼建成启用时同步实施。对一些要求特殊目前尚不能进驻“中心”的单位,也要设立县行政服务中心分中心,纳入县行政服务中心的管理与考核。

2、继续开展非行政许可事项清理

根据本次会议精神,结合市委、市政府[2011]12号《关 于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围绕减少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机构、减少审批时间,以削减非行政许可事项、简化审批环节、精简审批、提高审批效能为重点,着力解决目前行政审批中仍然存在审批事项多、审批环节多、审批机构多和审批时间长等问题。重点开展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清理工作。对不符合设定依据和上级明令取消的事项,一律取消;对没有法律、法规和规章明确规定,通过市场机制、行业自律能够解决的,或通过质量认证等事后监管可以达到管理目的的事项,改事前审批为事后监管。建立非行政审批事项设定、变更、撤销的审查和报备制度。

3、着力提高行政审批效能。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部门审批授权。按照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1]22号文件规定,进驻服务中心的办理事项要充分授权,使不需要现场勘察、集体讨论、专家论证、听证的一般性审批事项能在窗口受理后直接办结。特别是与办事群众、企业关系密切、办件频率高的事项,部门必须派出强有力的业务骨干到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对窗口充分授权审批权限,形成窗口受理--初审—审查—审批—制证—发证“一条龙”。

行政审批改革工作计划 篇5

一、基本情况

2008年,市政府工作部门已经完成了五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任务,行政审批事项由原1500项减为222项精简比例为85.2%。第一轮改革是从2000年8月开始至2001年5月结束,行政审批事项由1500项减到624项,精简58.4%;第二轮改革是从2002年12月开始至2003年4月结束,行政审批事项由624项减到362项,精简41.9%;第三轮改革是从2004年2月3日开始至2月19日结束,行政审批事项由362项减到319项,精简11.8%;第四轮改革从2005年1月31日开始至11月20日结束,行政审批事项由319项减到268项,精简16%。第五轮改革从2007年4月1日开始至2007年11月1日结束,行政审批制度由268项减为222项,减少75项,同时,根据新发布的法律法规要求,又新增审批事项29项,实际减少审批事项46项,精简比例为17.2%。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精心安排部署。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关键。第一轮改革时,市委书记董绍林同志在全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会议、市政府全体成员会议上多次强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这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是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必须花大力气抓好。时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宝良同志亲自担任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两次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研究改革工作,四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各阶段工作情况汇报,提出具体指导意见。第二轮、三轮、四轮改革时,时任市委书记马晓林同志明非常重视,先后多次组织召开市长办公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筹建工作,强调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清理各项行政事业收费相结合,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政府良好形象。时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靖殿元同志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改革进展情况,并三次带队赴外省考察学习行政审批政务公开服务中心建设情况。第五轮改革时,市委书记徐广国同志明确指出要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建优良经济发展环境,实现全市经济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任务认真抓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同堂同志亲自挂帅,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改革进展情况,分析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亲自挂帅,正确指导,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攻坚破难,大力精简压缩审批事项。精简压缩审批项目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难点。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审批行为,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了有效办法,精简压缩了审批项目。第一轮改革时,我们实施了“5273”工程。第二轮改革时,我们在坚持合法、合理原则的基础上,又创新发展,提出了9条精简标准,采取了9道程序,对审批项目进行了精简压缩。第三轮改革时,我们充分考虑到即将实施《行政许可法》的实际情况,在精简审批事项过程中,对上轮改革保留的审批事项进行了分类,在全省率先切了第一刀,把依据省政府各部门规范性文件设立的审批事项全部取消或变为日常监管,为实施《行政许可法》做了必要的准备。第四轮改革时,结合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除依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外,依国务院及省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设立的行政审批事项,除符合《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2004年6月29日第412号令)及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的有关要求保留外,凡是国家和省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取消。第五轮改革时,我们实行了动态管理,除精简外,根据新发布的法律法规要求,又新增了审批事项。由于我们对政策把握准确,方法有效,措施得力,所以几轮改革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整章建制,严格规范行政审批操作行为。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点。为了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实施阳光作业,我们着重采取了以下六项措施:一是每轮改革后都通过《牡丹江日报》把减少和保留的审批事项向社会进行公布。二是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公示制,推行了“一板两牌”(审批

事项公示板,桌牌、胸牌)政务公开制度,有条件的单位还印发了办事指南、设立电脑触摸屏、电子信息屏幕等,把审批依据、条件、程序、时限、责任人、收费标准向社会公开。三是采取了集中统一联合审批与部门窗口式审批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建立了外商投资服务审批中心,将规划、建设、土地、工商、税务、银行等45个部门226项审批和收费项目纳入中心,实行集中统一联合办公,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同时,对涉及一个部门内部几个机构办理的审批事项采取了确定一个机构统一受理申请、统一送达行政许可的办法,建立了公安外事户政、机动车驾驶行政审批大厅、房产交易办证审批大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养老医疗保险审批发放大厅等,极大地方便了基层和百姓办事。四是编辑印发了《牡丹江市政府行政许可执法政务公开手册》,把保留审批项目的名称、依据、条件、程序、时限、收费标准、受理责任人规定的十分清楚,并将该《手册》分层次免费发送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省直单位、民营私营个体企业、市区26个街道办事处和126社区居委会、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群众团体和民主党派,把政府行政许可内容和行为向全社会交底。五是出台了《牡丹江市行政审批事项暂行规定》,规定了审批事项设立条件、设立程序,实行严格控制,依法管理。六是推进了审批责任制度,在实行首问制、承诺制、限期制、否定制、代办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审批主体操作规程、服务公约、过错责任追究制、对相对人监管失查责任制。

(四)加强监管,确保改革收到实效。为了把改革成果落到实处,使改革不流于形式,我们加大了后续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力度。一是发挥审批机关的作用,建立自律自控机制。二是发挥主管部门作用,建立定期执法监督检查制度。市编办建立了两次定期执法监督检查制度,同时,在市编办开设了投诉监督热线电话,受理和处理有关违反行政审批规定的事件。三是发挥行政监察部门作用,严肃处理违规审批行为。按照分工协作的要求,由市监察局负责,对于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行政机关越权审批的现象,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四是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聘请了社会监督员,同时,为了更广泛地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将《牡丹江市政府行政许可执法政务公开手册》全部内容和监督投诉热线电话通过牡丹江数码城上网向社会发布。五是依法加强监督管理,制定了《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牡丹江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二十四条规定》将行政许可的设立程序、规范措施、监督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加强对行政审批事项的监督管理。

三、主要成效

(一)破除了体制性障碍,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实践证明,这方面的成效是显著的。海林市外贸局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变了“昔日行政制约、束缚经济发展”的现象,实现了“今朝精简放开、促进经济腾飞”的可喜局面。海林市外贸部门把行政审批事项由28项减为15项,减少了46%,有效地促进了对外经济的发展。如过去每个村不能直接对外出口销售,边境小额贸易经营权一直由外贸部门审批,给出口带来很多不便。审批制度改革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取消了这项审批,仅蔬菜村可以直接进行对外贸易,向俄罗斯出口西红柿一项就达到410万元,创外汇287万元。

(二)发挥了市场机制作用,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中,牡丹江市根据行政审批权限在市场中运行的效果,将市政府有关部门承担的投资许可证审批、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审批、成品油市场销售价格审批、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用地审批、企业招工计划审批等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审批事项,全部转移,实行按市场机制运作,有效地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收到了明显成效。市国土资源局推行土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后,把建城区内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用地全部推向了市场,运用市场机制实行招标拍卖,实现了土地利用和资产收益最大化。

(三)规范了行政审批方式,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了行政行为,减少了审批环节,严格了审批程序,有效地提高了政府工作部门的办事效率。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努力压缩审批时限,简化办事程序。过去对投资兴办企业的审批,从国家产业政策、市场供求状况、生产力布局和资金来源等各方面都要审查把关,投资者办理审批往往要跑十几天。改革后,主动为企业提供《产业导向目录》,实行宏观指导,兴办企业可直接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减少了政府部门间重复交叉审批的现象,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间。

(四)增加了工作透明度,促进了机关廉政建设。改革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是加强廉政建设、遏制腐败的一项根本性措施。过去有关部门审批权力之所以“商品化”,主要原因是审批工作没有透明度、暗箱操作。改革后,由于公开了审批内容、条件、程序、时限,实行“阳光作业”,有效地促进了党风政风的转变。市环保局过去对建设项目审批没有实行公开制,曾个别出现过违规操作现象,建设单位意见比较大。推行审批制度改革后,对建设项目审批实行了“四公开”,即公开建设项目审批依据、公开建设项目审批工作制度、公开建设项目审批验收结果、公开建设项目中违规处罚办法;建立了监督制约机制,采取聘用环保监督员、重大建设项目听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意见、利用新闻媒体对违规进行曝光、定期走访征求建设单位意见等办法,把政务工作置于社会和群众监督之下,实现了“明明白白办事”的承诺。

四、存在问题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在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直接涉及每个政府部门和单位,直接涉及到各行政单位的职能和具体经办人手中的权力,相当一些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愿意去触动部门权力和部门利益的格局,回避矛盾,甚至千方百计查找、提出不愿削减审批收费项目的“合法”依据。因而,一些部门和地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停留在做表面文章,将审批改为核准、审核、事前备案,或者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无关联的合并,出现“明减暗不减”的问题,办事程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审批环节。二是部门领导重视不够。从我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实际看,个别项目审批应进未进,如基建类的消防、投资审批中海关、外汇局的企业登记等多项前置审批项目不进中心或存在体外循环,投资者仍需在中心与一些部门之间来回跑,这样就没有达到设立中心的根本目的。三是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审批项目从窗口受理到审批结束,始终是由窗口受理并实施,行政监察派驻部门难以对审批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对一些违法、违纪问题,当事人不举报难以发现,行政监察监督作用发挥的不好。四是行政审批中心硬件建设有待加强。行政审批中心监察系统落后,只能停留在录像监控上不能完全适应工作需要。五是网上审批发展速度缓慢,从我市实际看,网上审批作用发挥的不好,市行政审批中心网络上只能进行审批表格下载和程序查询等功能。群众申请办理行政审批事项还要到行政机关进行办理,审批成本和审批时间都没有真正减少。

五、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按照中、省纪委工作要求,进一步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对通过市场机制、行业自律能够解决的,以及通过质量认证、事后监管可以达到管理目的的审批事项予以取消或调整。对一个审批事项需多部门、多环节审批的,原则上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和权责一致的要求进行调整,该取消的予以取消。对基层可以实施的审批事项,按照方便申请人、便于监管的原则,下放管理层级。对经市审改办确认予以保留的审批事项,要制定详细的操作规则和程序,包括设定依据、申报条件、流转程序、法定时限以及申报时所需提供的材料等,并以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2、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行政许可事项。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新增或修改的条款,对市政府各部门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作进一步清理,确定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并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予以统一规范。同时进一步规范现有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规范收费行为,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对行政事业性收费主体、收费依据、收费标准、收费范围等内容予以明确并统一公示。

3、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以方便群众和经济主体办事为目标,我们将推行“两集中三到位三减少两提高”的行政审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具体改革内容为:将每个政府部门所有的审批职能向一个内设科室集中,成立集中行使审批权的审批科室;审批科室向市行政服务中心集中,整建制进驻中心办公。审批项目进中心到位,审批权限授权到位,各部门进驻中心人员到位。减少审批时限,减少审批程序,减少审批费用。提高审批效率,提高审批质量。目前,已拟定完成了《以两集中三到位三减少两提高为突破口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待市委、市政府批复即可实施。

4、进一步创新监督方式。我市新的中心正在建设中,现在就要按照新的构想、新的职能来谋划中心的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功能要齐全、运转要顺畅,服务对象要感到方便。同时要在新中心加强电子监察系统硬件投入,充分发挥效能监察的优势,从“窗口”报告该审批项目受理情况,包括审批项目、依据、条件、作出审批决定的最后时限等进行全面监督,同时按管理权限实施责任追究。

行政审批改革工作计划 篇6

电视电话会议情况汇报

一、会议基本情况

11月14日上午,国务院召开全国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出席会议。监察部、商务部、农业部、四川省、广东省分别介绍了行政审批改革工作情况。

温家宝总理认为,十年来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加快了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了依法行政、加强了政府管理创新、大力加强了廉政建设。但是改革工作还滞后于经济发展,还不能适应市场体制的要求,主要是存在职能转变不到位、审批许可管理不严、对行政权力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谈到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的主要任务时,温家宝提出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要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二要严格依法审定行政审批事项,推进依法行政;三要创新行政审批方式,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四要加强对行政审批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同时还要把改革的措施落到实处,要加强组织领导,突出改革重点,强化监督考评,加强调查研究。

随后,我省也套开了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作了重要讲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宪生主持会议,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候长安出席会议。

王国生省长就贯彻落实国务院行政审批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讲了三点意见:一是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增强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改革的自觉性。二是深刻领会,狠抓落实,全力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具体是:进一步加大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力度;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制度建设力度。三是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将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向深入。具体是:各地各部门要成立行政审批改革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制定改革方案,推进改革进程。

李宪生副省长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全国行政审批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温家宝总理、王国生省长讲话精神,深入推进我省行政审批改革,必须统一思想抓落实、突出重点抓落实、改革创新抓落实,并要求各地、各部门于11月24日前将会议贯彻落实情况报省政府行政审批改革办公室。

二、下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1、迅速传达会议和领导讲话精神。

2、按照省政府主要领导讲话要求,迅速成立省交通运输厅行政审批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按照“三集中”的要求,统筹推进省级行政审批改革工作。建议人劳处加快

行政审批办公室筹建、人员选调和优化配备,办公室协调落实办公场所,后勤中心配合修缮行政服务中心,财务处协调落实办公经费,各业务局和行政审批业务处室协调联动,确保工作专班筹建与运行取得实质性进展。

3、结合当前省级行政权力及服务事项清理工作,按照依法、便民、务实、创新的原则和“审批项目全国最少、行政成本全省最低、办事流程全省最简、工作效率全省最高”的总体要求,全面清理省级交通运输行政审批事项,创新行政审批管理,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目前,厅政策法规处经与各业务局、相关行政审批业务处室反复沟通衔接并报请厅领导同意,已将清理意见上报省治庸办和审改办,待批后便可执行并基本实现上述目标。

行政审批改革工作计划 篇7

1公司制企业法人概述

公司自1883年将美国全国的时刻表统一后,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国际间的公司订单已经成为政治之外,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公司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推动社会的前进并丰富我们的生活。很多的技术革新,比如汽车市场、计算机市场,再比如我们遇到的新挑战———气候的变化、绿色科技、纳米科技、通信科技等,所有的这些挑战都是由公司最后攻克解决的。

公司这种对社会具有变革性和推动性的特性,赋予我们企业注册登记窗口在审核注册登记材料时,不仅仅是面对和审阅几张A4纸的文书,而是完成着沉甸甸的社会使命。

2企业注册登记实务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关于办事群众

第一,新的公司法修正案在注册资本的改革上一步到位,由实缴制修订为认缴制之后,大量的个体经营者开始兴办公司。部分办事群众文化程度不够,无法理解公司作为 “独立的法人机构”参与市场经营活动的抽象思维。

一是一部分办事群众的思维仍停留在个体工商户简单以个人或者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对于公司独立的组织机构 ( 董事会、执行董事、监事会、监事、经理等职 务) 、独立于股东的企业法人财产、独立的财产核算、清算模式难以接受和认同,固执地认为 “公司是个体工商户的一种扩大规模的升级版”、 “只要自己作为出资人, 同意开公司就可以,自己认为不需要公司章程,行政部门就不能干涉,不能要求他们提供公司章程”、 “自己本人来办公司,已经口头告知窗口工作人员公司的情况,因此无须提供股东决定或者股东会决议”、 “自己本人来办登记手续,公司是自己开办,因此不存在什么公司委托一个代理人的说法,所以更不需要填委托代理书” 等认识。 这一部分群众自学能力不够,也不愿意自己去查法律法规,不容易接受新模式、新思维,简单得将个体工商户的注册程序套用至公司,对于工作人员关于法律要求的解释非常排斥,抵触情绪严重。这种办事群众既不自行查阅学习法律法规、只依赖于对工作人员的咨询,却又不同意、 不接受工作人员的解答。

二是一部分办事群众主观上认可法律法规的要求,但是由于自身文化程度限制,能够将表格填写完整都很困难。对于自己公司的组织架构也无法清楚地表述。对于工作人员提供的章程和股东会决议的范本,也无法顺利地将自己公司的情况填写进范本里,或者出现材料前后矛盾、 逻辑混乱的情况。还有一些群众试图在电话上咨询清楚如何表述文书的具体内容。而一些复杂的变更程序,办事群众要么表述不清楚、要么法言法语运用不正确,所以工作人员只有通过当场查看书面材料,才能提供给办事群众准确的文书指导意见。这对于办事群众来说,会多跑一趟, 有时会导致办事群众很不满意。

第二,办事群众法律意识淡薄。 “中国式过马路”体现人们普遍漠视交通规则,漠视法律法规,这一国情在行政许可登记中同样存在。部分办事群众对工作人员提供的每一种业务的详细提交材料清单,根据自己准备材料的难易程度,拒绝提供部分文书材料,蛮横行事,并威胁工作人员 “不收我的材料,不按我的要求办理,就投诉你们”。在实务中,确实存在办事人员为了让工作人员违规办理,无故投诉的情况。

第三,部分当事人对于公司营运思路没有理清,反复变化公司登记事项,每次提交申请时,提交的材料所表达的公司情况都有或大或小的变化。工作人员针对群众每一次的具体情况,告知应如何表述,如果将法律法规的要求全部告知群众,他们又会由于信息量太大,无法接受,引起更多的混乱和麻烦。

2.2政府的社会治理体系

第一,政府部门公信力的维护。建设 “诚信社会”, 首先要建立政府部门的公信力。政府部门的公信力是通过每一位公务员的具体工作来维护和体现,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是政府部门和群众最紧密的一个连接点,是政府公信力最直接的体现。

一是窗口工作人员对于每位办事群众的每一个问题, 都会力求最准确的解答。但是由于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划分,部门内部管理分工,作为窗口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所接受的工作培训,只能详细、谨慎地解答和本人工作岗位相关的业务问题,这在办事群众的多种需求中,却是九牛一毛。然而本着为群众负责,维护政府诚信的原则,不轻易解答自己不了解的也不属于本人工作职责的业务,请他们咨询相关部门并提供电话号码后,又会被扣上 “业务不精通、对工作和咨询推诿”的帽子。

二是法律法规规定的是宏观精神,在基层执行中会有各种不尽相同的要求方式。办事群众往往会用其他地区的登记标准、来向本辖区提出登记申请。窗口工作人员对于其他地区的或紧或松的登记制度,不能做出任何评价,这些具体的制度也无关是非对错,因为每一种或大或小的制度要求,背后通常都有一个或多个极大的、甚至是血的经验和教训,权与责永远是一对矛盾又统一的事物。其他地区的登记内容及要求都是各地区各级登记部门适应本辖区的经济状况,做出的相应的行政工作。我们工作人员面对这些情况,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详细、耐心地解释本登记机关的要求,做好自己部门的依法行政,对于他们的质疑,只有沉默、无法回答,因为这些制度的差异确实造成了办事群众的疑惑和麻烦。面对办事群众的种种不顺利和困惑、面对他们夏天额头上的汗水、面对他们冬天签字时伸出的一双双冻得通红的手,再为他们解释行政治理体系的地区差异性及行政治理的自由裁量权,显得那么苍白。

第二,政府部门如何面对新时期民主开放的舆论。 “进门难、脸难看、办事难”三难就像三座沉重的大山长期压在窗口工作人员的头上,然而当全社会都将舆论的矛头指向窗口时,也许情况已经悄悄发生着反转。

在我们将提交材料清单提供给办事人员,或者对重要事项比如签字、盖章等,千叮咛万嘱咐的时候,经常受到的不是认真对待,而是被当作耳旁风、心不在焉、漫不经心地听,当他们准备来的材料不符合要求时,又会将多跑几次的恶性情绪及抱怨发泄至工作人员处。如果材料文书内容复杂时,工作人员通常会提醒办事群众把材料准备成打印稿,先拿至窗口对材料内容审核之后,再签字盖章, 因为修改材料容易,股东和法定代表人签字很麻烦,但是办事群众不愿意做这一步确认性工作,经股东签字并盖章后拿来,无法受理。对于这些情况,我们感到深深地无能为力。

第三,政务公开。我国政务公开已经迈出了很大的步伐,但是在企业注册登记工作中具体细致的操作流程及内容表述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群众获得政务信息的渠道仍有待拓宽,目前很多信息做到了网上公开,但是从实务中看,很多群众十分欠缺从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工商企业注册登记工作内容,由于企业的情况复杂,导致登记所需材料复杂,一个现代化的先进的独立主体、独立运营的组织架构,试图通过简单的一张政务公开信息表能够详尽至让群众少跑一趟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说明规范很详尽,群众能否理解消化这些政务公开的信息,也是个问题。这些信息内容中所包含的思维和法律法规,是一张身份证复印件、一张照片这种简单初级的办证要求无法比拟的。

对于告知清单和样表,究竟细致至何种程度,才算真正做好了企业注册登记工作的政务公开? 对于表格的填写,办事窗口遵循政务公开,在书写区建立了各种样表。 实务中,有群众对于告知清单上的 “股东签字 × × × ” 会在自己的材料上填写一模一样的图形 “× × × ”,将样表上的代理人 “张三”,也不会写成自己作为代理人的名字。对于此种情况,工作人员都会针对每一个表格的空白,具体地直接告知办事人员,遇到他们不会写的字,写在稿纸上,备其抄写。

2.3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注册登记工作

第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注册登记工作中职能的特殊性。

一是市场经济中,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相对于其他证照,作用尤为特殊。拥有了营业执照,就可以进行后续刻章、办理其他证照,有了可信赖性,进而作为市场主体签订合同,进行交易。营业执照不同于税务登记证等义务资格认证,在市场经营中更多的象征着权利资格,有了营业执照,就有了市场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

二是工商部门在企业注册登记中,既是开始,又是结束。从企业核名开始、办理需要前置许可的审批事项、准备场所证明、工商登记所需的材料、到最后领取营业执照。我们很容易做到善始,却时常由于中间各种无法由工商部门控制的原因,难以做到善终。

群众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获得营业执照,所以在这个注册登记工作中开头和结尾中间的各种曲折及挫败,很多群众会将这些无法由工商部门行政作为的种种原因和怨气归结到工商部门。现在国务院相继出台将前置许可改为后置审批的文件,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工商部门的企业注册的审核压力。

第二,企业注册登记工作的历史沿革。对于同一种登记事项,不仅是严格遵照法律规定这么简单,还要关注当地企业注册工作的历史沿革。实务中,对于需要改成公司制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全民所有制企业,仍有各种原因无法改制的情况,比如对于较少数经营范围行业的表述,对于国资委控股的国有企业等,都需要根据具体的历史沿革,做出适应实际情况的登记。

第三,企业注册登记工作中的自由裁量权。企业注册登记工作中的自由裁量权主要存在于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阶段,依据 《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 对 “字号、行业、 组织形式” 进行审查,工作人员在审查过程中由于对 “禁用文字、所属行业、近似及相同用词”理解上不同, 可能会产生 “自由裁量”的情况。这就是为什么工商机关在企业名称预先核准时,采取当场查重、当场录入、为办事群众当场发放 《领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的原因。实务中,很多办事群众只想先查一查有没有重名、但是又不当场登记录入,这和工商部门的核名 “三个当场” 的规范制度相冲突,造成很多办事群众不满意。

第四,登记注册改革的特殊时期,制度多变。目前我国进入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在政体改革上,充分放权于民、放权于市场,和注册登记工作相关的国务院文件及相关规章频繁出台,这必然是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的,带给了群众对于自由的期望。各种注册登记改革试点地区多,办事群众经常会用其他地区的试点制度、先照后证等,质疑本窗口的提交材料的要求。但是群众又不会详细清楚地解释情况,经常是通过工作人员再三详细地询问, 才明白原来是群众拿其他试点地区的办理程序做标准。

3关于“群众满意度”的浅见

3.1无法量化的、主观色彩浓厚的群众满意度

群众满意度,是衡量我们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然而满意是相对于需求而言的,只有群众的所有需求全部满足之后,群众的满意度才会是一百分。群众的需求如果不合法、不合理、或者超出了行政部门的解决能力,即使再耐心的解释,还是会有一部分群众执着于自己的需求, 很不满意。

这和 “你幸福吗?”一样是个主观性问题,有人认为有吃有喝就很幸福,有人认为有豪车住豪宅才算幸福。同样,有群众认为能告知清楚所需材料就很满意; 有群众认为需要工作人员为他们做好登记文书,他们只用签字即可才算满意; 更有群众认为不管何种原因,只有工作人员不让他们重新做材料、就着现有的并不符合要求的文书材料收件受理、并为他们打印执照,这才算满意。然而这些需求是不符合依申请登记的行政许可法的精神的。

3.2群众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化

第一,随着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深入人心,群众也提出了更多的超出工作人员职责和服务能力的要求。 比如: 在工作人员告知窗口电话后,仍要求提供名片; 要求在电话上不提供任何出资人信息、单纯为他们查企业名称是否重名; 要求工作人员为他们填写表格; 要求通过QQ为他们审核文书材料,并为他们修改、做出一套规范的材料发给他们; 要求工作人员中午休息时间为其办公等不一而足。

第二,部分群众对于政府职能分工认识模糊,认为政务中心窗口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代表 “政府”,应该是 “万事通”,很多问题超出了工作人员的解答能力。针对办事人员无法解答的问题,显然,群众是不满意的。面对这些各种各样的问题,要保证群众百分之百满意,这个很难。 我们作为窗口人员,能做到的就是自己尽心尽力、问心无愧,能查阅资料解答清楚的一定查阅资料,做标准的回答,诚心待人、认真做事,仅此而已。

3.3窗口工作人员如何面对登记工作中的问题

作为工作人员尽职尽责、心怀善意地告知了提交材料清单,并多次提醒之后,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障碍和问题。 作为办事群众,拿着提交材料清单,开始闷着头准备的时候,却还是有那么多的门槛和困惑。社会尖锐的矛盾和多发的群体性事件,彰显着官民紧张的对立情绪,这些情绪在政府和群众最密切的连接点———政务服务中心强烈的弥漫。工作人员和办事群众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同样是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受益者、同样是部分利益的牺牲者,同在一片国土、同享一个市场经济。可是如果我们因为这些种种难以解决的矛盾和困境,抱怨社会治理的不先进、抱怨群众的文化素质不高、抱怨工作的苦恼,这也是徒劳的。

欧美存在无政府城市,或者阶段性的没有市长,社会仍呈现一片祥和。可是欧美再好,也不是我们的国家,离开了自己国家的庇护,我们无可依靠,现在生活在欧美的华人,仍旧会感受到祖国蒸蒸日上的强大带给他们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利益。即使我们去到欧美享受所谓的美好,身临其境之后,也许看到的不再是安宁祥和,而是国外对于移民的严控,面临的不是加薪,而是优先裁员。所以我们生在了这一片土地,我们的根扎在了这里,不论我们的身和心飞到多远,我们最终还是要落叶归根。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闻名的贞观之治、康乾盛世,有释儒道的文化底蕴,有如此深厚的政治文化根基,当今有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有莫言,有李嘉诚、马云等优秀企业家,我们相信21世纪的世界焦点是在中国。

所以目前的这些问题,终将过去。随着社会的发展, 仍会有新的矛盾和问题产生。本篇工作报告的基调就是报告工商窗口在这个政体改革的背景下、在企业注册程序变革的时期,所感触到的问题及做法,所以没有将工作中善意的、欢乐的情景写出来。实际工作中,也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感动、诚恳、善意、欢乐,正是这些支撑着我们无惧个人得失,坦然地迎接第二天的太阳。作为窗口工作人员,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林林总总的事、笑脸或者争执,我们能做的就是忘掉消极的、负面的,记住真诚的、感恩的,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并将这份快乐传播给每一个人。

摘要:公司注册资本由实缴制修订为认缴制后,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中小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注册登记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国家关于放宽市场准入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相关文件陆续颁布,可是在企业注册登记实务中真正落实到群众少跑一趟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文从办事群众、政府的社会治理体系、政务公开等几个方面简略阐述当前行政许可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工商注册登记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及措施。

行政审批改革工作计划 篇8

近日,黑龙江省发展改革委召开主任专题会,传达学习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精简审批事项规范中介服务实行企业投资项目网上并联核准制度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编办关于一律不得将企业经营自主权事项作为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前置条件的通知》精神。

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行为。近日下发的网上并联核准制度工作方案和一律不得将企业经营自主权事项作为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前置条件的通知,以精简前置审批,规范中介服务,实行更加便捷、透明的投资项目核准制为重点,提出了深化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步骤,取消了三大类18项作为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前置条件的事项,对于转变政府职能,营造便利创业创新的营商环境,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要求,发展改革部门必须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精简审批事项规范中介服务实行企业投资项目网上并联核准制度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编办关于一律不得将企业经营自主权事项作为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前置条件的通知》要求,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规范中介服务、取消属于企业经营自主权事项作为项目核准的前置条件,做到“五个一律”,即属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事项一律不再作为前置条件;对法律法规没有明确前置条件的一律不再作为前置审批;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为前置条件的,除确有必要以外,通过修改法律法规,一律不再作为前置条件;能够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方式解决的事项,或者通过后续监管解决的事项,一律不再作为前置审批;除了特殊需要且具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以外,一律不得设置强制性中介服务,不得指定中介机构。

上一篇:带一字的成语中俄对照下一篇:石景山业余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