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精选10篇)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篇1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2、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3、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通过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等内容的探究,体验教学的探究过程。

【学习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预习导学】

1.想一想:你能回忆起曾经见到的燃烧实例和现象吗?把它们一一列举出来,如 用来煮

饭用的煤炉火、_。

其中能为人类带来好处的燃烧实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一读:燃烧是一种的的化学反应。

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物质具有;

(2)可燃物要与接触;

(3)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

3.议一议:可燃物完全燃烧的条件是:氧气要。优点:燃烧得,放出的热

量。不完全燃烧带来的弊端有:燃烧,放热,生成________和小的等物质。

【课堂学习研讨】

引言:同学们,说到燃烧你会立刻联想到什么?那么火给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同学们,看了这一段录像你有什么样的感想?请发表你的看法。

一、燃烧的条件:

结论: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变化。

思考:(1)、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吗?给出一些物质,选择可以燃烧的:木条、蜡烛、小煤块、小石子、纸张、酒精、玻璃、棉布

(2)、能燃烧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燃烧吗?

(3)、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作物质的着火点。同学们实验探究,然后交流讨论,分析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思考:这三个条件是需要同时具备还是只具其一既可呢?

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演示实验:蜡烛的不完全燃烧。(引出可燃物的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1、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但燃烧时,氧气的充足和不充足,可燃物的燃烧情况是不同的。现在我们以碳燃烧为例:

完全燃烧 :氧气充足、燃烧快,放出的热量多;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燃烧慢,放出的热量少

2、一氧化碳气体是家庭所使用的煤气的主要成分。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化学性质:可燃性,毒性。

3、一氧化碳的毒性介绍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吸入人体内的一氧化碳跟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了输氧的功能,人体就因缺氧而窒息死亡。(毒性是化学性质)当发现家中煤气泄漏,应该马上打开门窗,切记不能打开电灯、排风扇等电器,防止电火花引起火灾。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来源: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汽车的尾气、煤气泄漏等。启示:我们要认识到燃料的完全燃烧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的作用和意义。

【课堂讨论】

1、万一发生火灾,你应采取什么措施?多媒体播放课件:火灾现场逃生的视频。

2、火灾会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1)如果我们的住房着火,是否要打开所有的门窗,为什么?

(2)从火灾中逃生时,常用湿手巾捂住鼻子和嘴,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3、补充演示实验:

白磷和红磷的自燃的实验。(先简介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

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放出大量的白烟;而铜片上的红磷及水中的白磷都没有燃烧起来。白磷的着火点:40℃左右;红磷的着火点:240℃左右

实验结果:铜片上的白磷;铜片上的红磷;

开水中的白磷;将氧气通入杯底的白磷。思考:请学生分析实验,针对燃烧的三个条件,逐个分析。

【总结归纳】

谈一谈本节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课堂达标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就能燃烧

B、凡有发光、发热现象产生的都是燃烧

C、不是所有的物质与氧气接触,且提供足够的热量都会燃烧

D、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都能产生燃烧现象

2、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B、火柴梗着火点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3、下列因素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无关的是()

A、可燃物本身是不是易燃物B、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C、周围氧气的浓度D、可燃物与空气接触面积

4、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汽油燃烧,轮胎爆炸B、湿衣服晾干,酒精挥发

D、铁制成锅,在晾干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

6月中旬以来,俄罗斯中部地区和伏尔加河岸流域,出现罕见的炎热天气,白天最高气温高达40摄氏度。俄卫生与社会发展部部长戈利科娃8月5日表示,据最新统计数据,俄罗斯境内的火灾共造成50人死亡,458人受伤。由于大面积干旱,防火形势极其严峻。目前共有1900多栋房屋被烧毁,3000多人无家可归。

(1)、燃烧的条件:、、。

(2)当发生下列情况时,你会建议采取什么方法灭火?

①家用电器线路老化短路而发生火灾。

②炒菜锅中食油起火。

③在实验室不慎碰翻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着火。

④档案室、图书室失火。__________

⑤大片森林发生火灾。_____

【课后思考作业】:

1、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车船时,严禁随身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因为在人员密集,高速行驶的车船上,这些物品一旦着火或爆炸,极易造成巨大的危害,以下物品: ① 蔗糖 ② 酒精 ③ 烟花鞭炮 ④ 汽油、煤油不准随身携带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钠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它可以和冷水直接反

应生成氢气,但是它与煤油不会发生反应,把一小

块银白色的金属钠投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如图

a可以看到钠浮在水面上,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反应

放出的热量使钠溶化成小球,甚至会使钠和生成的氢气都发生燃烧,如果在上述盛蒸馏水的烧杯中先

注入一些煤油,再投入金属钠,可以看到金属钠悬浮在煤油和水的界面上,(如图b)同样与水发生剧烈反应,但是不发生燃烧。

(1)在a实验中钠和氢气燃烧是因为;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篇2

1、知识与技能

1)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了解灭火器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 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

2) 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 设计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 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 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 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多媒体

实验器材:

蜡烛、火柴、铜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目标

点燃一根火柴, 先让火柴头向上 (火柴熄灭) , 再点燃一根火柴, 火柴头向下, (火柴继续燃烧) , 提问:这是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学生讨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燃烧与灭火。板书:燃烧与灭火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知道燃烧的条件。

理解灭火的方法。

认识常见的灭火器。

相信通过大家的高效自学, 这四个学习目标一定能达到, 大家有没有信心?

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观看“实验录像”, 引导学生自学, 出示自学指导:实验现象是什么?

针对这个实验的现象, 你的问题是?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要求:能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 互相讨论解决问题。

3、学生讨论, 教师巡视。

4、交流问题, 讨论结果。

5、小结: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的条件:

一是可燃物;二是氧气;三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6、拓展思考:

1) 如何让水中的白磷燃烧。

2) 为什么火柴头向上一会就灭了, 而向上却越燃越旺?

3) 在赤壁之战中, 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 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 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根据右图所示燃烧的条件填写:

曹军的木船是______________。木船燃烧的条件是:一是: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

三、探究“灭火的原理”

1、实验:让一支燃着的蜡烛熄灭你有哪些方法?

2、学生思考, 讨论。

3、根据方法, 总结灭火原理。

方法:阻断燃烧的其中一个条件即可

4、根据灭火原理解决问题:

遇到如下火灾, 应采取什么措施进行灭火?

1)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

2) .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

3) .森林火灾。

4) .家中的电器着火。

5、观看“泡沫灭火器原理”录像, 了解常见灭火器。

四、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当堂检测。

1.下列情况所采取的灭火方法, 不恰当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 立即盖上锅盖

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 用湿抹布扑盖

C.电器因短路起火时, 用水浇灭

D.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等火灾

2.住宅和商场等地发生火灾, 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 水在灭火中的主要作用是 ()

A.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

B.使大火隔绝空气中的氧气

C.降低温度到燃烧物着火点以下

D.水分解出不能助燃的物质

3.在宇宙飞船上划燃火柴, 火焰会立即熄灭, 这是因为 ( )

A.O2不够

B.火柴潮湿, 不易燃烧

C.在失重的情况下空气不对流

D.宇宙飞船上温度低, 达不到着火点

4.在液态空气中放入燃着的细木条后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

A.木条立即熄灭 B.木条燃烧更旺

C.木条燃烧和原来一样 D.可能引起爆炸

5.木柴燃烧时, 常把木柴架空一些, 目的是 (

A.使热量易散失 B.使火柴着火点降低

C.使木柴变成易燃物 D.使木柴与氧气充分接触

6.图书档案室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 宜使用的灭火器为 ( )

A.泡沫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D.高压水喷射

六、作业

1.查找有关消防器材的资料。

2.课本第130页 (调查与研究)

根据自己住宅的特点, 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 (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和自救的措施) 。

板书设计:

燃烧与灭火案例 篇3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最近观摩了一位教师“燃烧和灭火”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进一步感受到了教师课程观念的转变。在这节课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最大限度地放开课堂,本节课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通过分工合作、自主探究,从实验中得出燃烧所需的条件;再让学生由燃烧条件得出灭火原理的过程中学习推理的方法,然后在利用各种方法熄灭蜡烛的灭火竞赛中归纳各种方法背后所涉及的灭火原理;最后通过火灾模拟实验和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火灾自救的安全教育。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场景:(1)神舟七号载人火箭点火发射成功的视频;

(2)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一些有益的燃烧;

(3)(3)山林火灾用飞机喷洒灭火的画面和成都公交车自燃的画面。

师:燃烧是一把“双刃剑”,要想让它为人类造福而不引发灾难,就需要学习“燃烧和灭火”的有关知识。请看学习目标(投影学习目标,学生看学习目标时教师板书课题)。

2、新课

2.1燃烧条件的探究

师:我们要想充分利用和控制燃烧,就必须知道物质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起来? 学生活动1:下面我们就通过“玩火”的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供同学们选用的仪器和药品有:(1)火源:火柴、蜡烛;(2)可供点燃的材料:棉花、纸片、小木棒、木炭、小石块、蜡烛;(3)仪器:烧杯、镊子。活动过程中请大家注意四点:一是要安全“玩”火,避免烧伤自己!吹灭后的火柴棒等物要放在有少量水的纸杯里。二是要注意探究的基本过程:大胆猜想、设计方案、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准备汇报。三是要注意小组分工:操作、记录并汇报。四是设计方案若有困难,可询问老师、同学。

供学生使用的探究实验报告单如下:

师选择部分小组将他们的实验情况用数码相机进行拍照,拍后立即输入计算机并投影,做好汇报前的准备。

以投影照片上的小组为顺序,让学生汇报猜想、方案、操作及结论等,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可以积极补充,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在交流过程中,有的学生说出燃烧与物质的材料有关,并引出可燃物与不可燃物,点明燃烧条件之一是“有可燃物”;有的学生说燃烧与加热时间有关,教师便追问:加热时间不同说明了什么?这样顺理成章地引出了着火点的概念。

学生归纳:燃烧的概念及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2.2灭火原理的学习

师:燃烧需要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吗?如果缺少一个,燃烧会怎样? 出示灭火方法图片。

小组讨论:选择一至两幅图重点讨论,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够灭火。

交流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如油类、电器着火的灭火方法教育)。

师:学了灭火原理,下面我们来一个灭火竞赛。

学生活动2:点燃一支蜡烛,利用所给仪器、用品,你能用几种不同方法来熄灭它?(仅供选用的仪器用品:烧杯、胶头滴管、水、湿抹布、沙土、镊子、剪刀)你甚至可以尝试不用上述物品,只要能灭火就算成功。

师:让我们一起用最简单的方法熄灭蜡烛,什么方法?大家一起来!(师生一起吹灭了蜡烛)

学生继续交流方法:用嘴吹灭、用书本扇灭、剪去烛芯、用温抹布盖灭、用水浇灭、烧杯罩灭、镊子夹灭„„(学生交流同时,教师及时把学生的灭火方法板书成一竖行)

分析各种方法所体现的灭火原理。(教师将三种灭火原理也板书成一竖行,并把灭火方法和对应的灭火原理用斜线连起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回想探究燃烧条件时,我们曾把一支蜡烛用烧杯罩起来,蜡烛熄灭了,我们认为是氧气耗尽了,但是蜡烛燃烧还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究竟是氧气被耗尽还是氧气被隔绝了呢? 我们通过下面这个有趣的综合性实验来探究。

学生活动3:点燃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然后用烧杯罩住。教师先要学生猜想哪支先灭,尝试说出理由,才开始让学生动手做验证实验。

实验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实验情况,并让学生初步理解高蜡烛先灭的原因: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温度比较高,会上升到杯底,然后下沉,高蜡烛首先接触到它们,而与氧气隔绝,所以先灭。

师:高蜡烛先灭的原因既浅显又深奥,值得我们课下慢慢研究。现在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实验的结果有什么用?让化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把实验中的烧杯看作是着了火的房间,这个实验就成了火灾模拟实验,实验的结果对我们在火灾中自救有何启示呢?

2.3火灾自救

学生思考:该实验对我们在火灾逃生自救有何启示呢?

学生交流:着火的房间里烟尘弥漫在中上方,贴近的地面的空气较清新,所以有浓烟的房间内应躬腰或匍匐前进;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过滤有害的烟尘„„

师:火热过大时需要报警,拨打火警电话119.(教师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119电话报警和消防队接线员的角色。然后播放视频《如何拨打火警电话119》并比较评析,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

3、学以致用

3.1炒菜里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是利用了什么原理?

3.2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把白磷放入约80℃的水中,白磷会燃烧吗?如果不能燃烧,根据所学知识你能使它在热水中燃烧吗?

学生交流:通入氧气可使白磷在水中燃烧。

教师将一块白磷放入热水中,放入导管,问学生:现在没有制氧气装置和药品,怎么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然后教师演示向热水中的白磷吹气,结果吹气也能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制造了一个认知冲突,深化学生对人体呼出的气体的认识:吹出的气体中氧气虽然较少但仍约占17%左右,还能支持燃烧。

4、小结

学生谈收获疑惑,并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留在课后探究,以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

5、作业

课内:课本第131页的第2题和第3题。

课外:写一篇关于火灾逃生的小调查。

二、案例评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中的课题1“燃烧和灭火”的一节课。本节课通过一系列学生活动,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综观教学过程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主动去建构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非常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握学生的知识生长点,引导学生从旧知识建构新知识。在课的引入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有益燃烧现象,这样,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使学生的化学学习变得更容易。

2、精心设计了学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求新知的过程

本节课,教师较好地实践了活动教学论。整节课安排了三次学生的探究活动,一次是要学生“玩火”,在“玩中学”“做中学”,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从方案的设计到实验的操作过程都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去感觉、去验证,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第二次是“吹火”,展开灭火竞赛——熄灭烧着的蜡烛,提供了很多仪器药品,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灭火的方法,然后自己通过比较,得出要熄灭蜡烛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吹火”。第三次则是通过实验得出火灾自救启示。这节课教师真正把学生作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创设了问题情境,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的活动中,体验了知识获得了整个过程,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3、体现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化学学习的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运用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了对灭火方法的交流、多人一组的分组实验,小组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等活动,有效地利用了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引

导学生积极思考,手脑并用,各抒己见,通过小组讨论和充分交流,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这样不仅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篇4

2、前年在城北初中举行的县级骨干教师展示课上,我也选择了这节课,并且当时对教材中的“可燃物燃烧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探究实验进行了改进,将一根火柴和一根小木条分别放出铜片(铜片放在三脚架上)的两端,用酒精灯加热。其时还为自己的实验改进而得意过。但现在想来当时的那节自我感觉良好的课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

3、由于我校规模相对较小,听课的领导大多是非化学出身,如果说选择纯化学类的课堂,一来不宜调动课堂气氛,二来听课的领导和同事也会感到枯燥和乏味,三是希望自己的课上完之后,听课的学生和老师都能获得一些什么。

基于以上的三点想法,本人选择了《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作为本学期的校内公开课展示。

首先,在课前我将以往用过的课件和别人的课件进行了综合比较,在此过程中,应该说还是有所收获的。首先,上次在城北初中的展示课用的课件,在视频的选择上,还不是很好。当时选的是“火的发现和利用”这段录像,这段录像一是时间稍长一些,二是没有突出火的两面性。不能对学生渗透对事物要一分为二看待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而这次选择了两个视频,一正一反,中间还放置了一个“神八”升天的图片(这张图片是否妥当,还有待探讨),学生很容易得出火既能造福人类,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这就很自然的导出本课的课题。“火能给人类今天的幸福生活,但使用不当又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因此,认识火,用好火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研究的课题”。这样的课堂引入自然贴切,又能对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值得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借鉴。

二是对“燃烧条件的探究”。由于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在进行猜想燃烧条件时,学生毫不考虑的说出了燃烧的三个条件。这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同时要不失时机引导学生如何预习,如何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一点在本节课中并未体现)。从科学探究的步骤来看,这属于猜想,如何来验证猜想。当然需要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实验一: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酒精和水,此处在课堂上我是让学生用玻璃棒分别蘸取少许在酒精灯火焰上进行灼烧,进而得出结论(课后有老师提出该实验无需让学生来动手实验,因为这是人所共知的生活事实。我当时也犹豫了一下,但考虑到课堂结构的完整性还是请学生上台来进行操作)。实验二: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再用烧杯将其中的一支蜡烛罩住,发现蜡烛熄灭了。从而得出结论:燃烧必须要有氧气参加。实验三:分别用坩埚钳夹持小木条和小煤块,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在做此探究实验时,我是请一位同学上来和我一起完成这个实验,其目的是想做对比。从而得出结论。教材中的三个探究实验其实都非常简单。考虑到不能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所以并没有对书中的实验进行改进。当时的想法就是:课堂中能简单的要简单,从学生能够接受的角度出发设计实验和课堂。这是最明智的做法。不能故弄玄虚、隔靴搔痒,那样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在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后,我不失时机的问学生:老师的书为什么燃烧起来?学生回答:书没有达到着火点(当然,如果没有预习这个环节,学生可能会回答是没有点燃,这时教师要紧跟其后,是不是可燃物只有“点”才能“燃”?这样就将燃烧的条件进一步的加以理解了。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很多的可燃物在燃烧之前,都有“点”这个动作。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点”的目的是为了使可燃烧物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从而得出可燃物只要满足燃烧的条件就能燃烧。譬如:在太阳下,用放大镜将太阳光聚焦到火柴头上,一会儿功夫火柴就能燃烧起来。)

对于教材中的小魔术:“烧不坏的手绢”的处理,我是通过教师自己演示来实现的。对于这个实验课后我在想个几个问题:一是当时我就把手绢(实际上眼镜布)就放在盛有酒精的烧杯里,学生也看了这个事实(烧杯上贴有标签),所以在我演示这个实验时,也就不存在魔术可言,仅仅是一个验证实验而已,学生的兴趣也就远远没有被激发出来,这一点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进),二是这个实验在课堂中放在什么位置,也需要进行重新的思考。

三、实验过程中,我为了防止酒精燃烧完后,继续燃烧手绢,所以迅速的将其伸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然后问学生手绢有没有被烧坏。课后有老师提出:能否让手绢一直烧下去,让手绢自然熄灭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值得我到实验室里进一步的加以实验和探究。也需要去查阅一定的资料,看一看酒精的着火点是多少?手绢的着火点又是多少?进而整理成一篇很好的实验型的论文,应该说它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对自己和同行应该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当然也有老师提出来可以在手绢燃烧过程中,轻轻抖动手绢,火焰即可熄灭。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值得去实践一下。

在这节课中,我还引入了人教版教材中的经典实验,红磷和白磷的燃烧实验。不过在课堂上我是让学生自己猜想实验现象,并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进而进行归纳和整理。我觉得这个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是否考虑在反思的后面增加一段录像,让学生真切的看到白磷在水中燃烧的事实,从而颠覆“水能灭火”这个事实。“水也能生火”,引导学生反思:在什么情况下水就不能灭火?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需要反思的地方。作为进入新浪的第一篇博文,我还是想多写一点。走进新浪博客,作为一名教师,我给自己的博客定位是:专注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专业水平。

《燃烧与灭火》教学案例 篇5

——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

陶晓明

《燃烧与灭火》是初中科学课的一堂有关生命教育系列的课,围绕着对火的认识、火是怎么产生的、扩张的、如何灭火,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火灾的情况下逃生。这是一堂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对自己和对他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为了让学生好好掌握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了一系列旨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实验项目,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好这一堂课的内容。

科学课是二期课改后新生的一门综合类的科学学科,有关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但由于学生主课学习任务非常繁重,很多学生对这门课不够重视,但有些内容还是相当重要,如这一章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真正掌握这堂课的学习内容就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问题,就必须要设计很多有趣的实验来吸引学生。第一个问题是解决火的双重性,在学生脑海里,火的概念就是火灾,是很可怕的东西,但事实上火对我们人类文明的进步去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火,熟食、取暖、工具等等都没有,为了让学生知道这一点,我课前事先把班级分成2小组,正方和反方,各自搜索火的利和弊,在课堂上以辩论的方式进行辩论,学生兴趣高昂,个个不服输,在辩论中学生自然就明白了火的双重性。辩论是一个很好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一个没有定论的事例,学生在辩论中学到很多知识,有可能连老师都想不到,但辩论的过程老师要适当参与、点评、及组织好各个环节,有可能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方向偏差或出意外。第二个问题是燃烧的条件,燃烧时要有一定条件的,但学生往往会忽视这一点,也不大去研究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也很难自己研究,对此口头说是万万不行的必须要通过实验来让学生清楚的意识到燃烧的条件。猜想是很好的方式,特别是对没有条件自己研究的项目,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各种合理和不合理的猜想,组织学生讨论并去除明显不合理的猜想,剩下合理但不确定的猜想只有通过实验来得到。燃烧的条件是:氧气、着火点、可燃物。氧气是燃烧必不可少的条件,表明这一实验就必须实验。磷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烟雾,现象明显,且着火点只有40摄氏度。把它放入50摄氏度的热水中,没有燃烧起来,学生一看就知道没有氧气,燃烧是不会发生的。这个实验只是演示实验,因为白磷有毒不适合学生做,且要在通风环境下做,并适当告知学生采取一定措施如捂鼻子等。着火点的实验我用纸盒烧水来证明,火直接接触纸盒但没有燃烧,因为水的温度达不到纸的燃点,纸就燃烧不起来。火烧纸,纸烧不起来,对学生来讲是很有触动的,学生有极大的兴趣,这个危险性没有前面的高,建议进行学生实验,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自己动手实验的本领还不是很扎实,老师要适当的点拨,指导,特别是使用酒精灯,虽然预备班时有讲到过如何使用酒精灯,但可能会有所遗忘,且涉及到火的实验要特别当心,酒精灯的熄灭是有一定规范的,等冒盖2次。这也是初三学习化学时有关酒精灯的操作规范所要求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生动形象的实验现象铭记在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灭火,是一个衍生问题,因为前面刚刚搞清楚燃烧的条件,如何灭火自然学生会想到三个燃烧条件,所以这一环节运用讨论法是再适当不过了,学生开动脑筋,各抒己见,讨论如何灭火,怎么样的灭火方式是最好的,学生间开展讨论,如普通住宅和图书馆着火,他们的灭火方式上有什么不同,怎么样的方式比较合理,森林火灾,油库火灾等等,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自然好。但要注意的是,学生所讨论的方案可能并不是最好的,这就需要老师给出,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有限,在特殊情况下,采取正确的灭火方案时相当重要的,这就需要老师来给出,而不是全盘由学生来讨论得出。最后一个问题是火灾逃生的教学,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整个章节生命教育的核心,学生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对将来时非常有用的。采取怎么样的教学策略相当关键。笔者最终选择视频加讨论的策略,通过视频录像,展示火场的各种复杂情形,危机状况下的各种逃生方法,以生动形象的表达在逃生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和注意事项。加上讨论是为了让学生发表自己心中的疑惑,为什么要这样逃生,换种方法是否可行,因为在一些特定的场合,自认为可行的方案可并不是最好的,错误的逃生方案可能对自己和家人带来更大的危险。为此必须要进行一定的讨论,加入不是片子里所说的方案,用其他的方案是否可行,例如,在3楼发生大面积火灾,是不是可以往楼上逃,不同的情况可能答案截然相反,是闭门不出还是果断出门寻找逃生路线等。在讨论中找到最合适有效的逃生方案。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燃烧与灭火>>。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理解,《燃烧与灭火》是鲁教版教材第六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的联系非常密切,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同时,这节内容对于整个初中化学教材来说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又对以后学知识起着一个铺垫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桥梁。

二、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而言,燃烧与灭火是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化学现象,学生通过小学自然课的学习,消防安全知识教育的宣传,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第四单元有关氧气化学性质的学习,已对燃烧和灭火等常识有了初步认识,但对于燃烧发生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还不是清楚。他们知道可以用水和灭火器灭火,但经历过火灾现场和使用过灭火器的同学没有。因此,在教学中将主要通过一些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归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并通过还原危险火灾现场以帮助学生了解火灾和自救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对教材结构、内容以及新课标理念的理解,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结构,设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一些基本的火场逃生常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提高科学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三维目标和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学难点是: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五、教法学习分析:

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我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

因此,在解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两个重点问题时,用 “问题—探究教学法”。在增强学生消防安全意识方面,采用“讨论教学法”。

至于学法,应该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他们熟悉的生活中选择相关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获得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接下来,我将主要谈谈我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这里采用展示大兴安岭森林大火,奥运火炬传递和神州六号的火箭顺利升空的图片,并提出问题:(1)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的例子,(2)燃烧的定义。这样直观的图片和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这个时候要因势利导,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2、合作探究,新课教学

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设计了两个环节

环节一: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燃烧所需的条件进行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方案:

(1)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条和玻璃棒(2)点燃两支蜡烛,其中的一支罩在玻璃杯下(3)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条和煤块 记录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

燃烧的三个条件: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三者缺一不可。为了加深对三个条件的理解,设计水火相容的实验,采用动画播放。环节二:

观看由于燃烧失控引起火灾,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一些图片。创设情境,亲身体验 用多支燃烧的蜡烛模拟火灾场面,并给出一些灭火的材料(水、细砂、湿抹布、扇子等),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联想。然后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灭火方法,并说明自己的灭火原理。讨论交流

得出结论

灭火的原理:

①清除可燃物

②隔绝氧气(或空气)

③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满足其一即可。

3、巩固提高,拓展新知

学习了然绕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要学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1)列举几个实际问题,用已有知识回答:为什么篝火中的木材要架空?油锅着火了,怎么熄灭?

(2)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釜底抽薪、火上浇油、煽风点火、抱薪救火、杯水车薪

(3)了解生活中的安全防火常识

4、课堂小结,升华目标:

其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构建新知识,同时体会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七、板书设计

本课采用图解式板书,简洁明了的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并使之结构化,更有利于理解和掌握。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始终坚持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实验探究,小组交流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燃烧与灭火》参考教案2 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 2.能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3.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重 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 点

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教 具

烧杯2个,大试管(含橡皮塞)1支,小蜡烛,碳酸钠粉末,浓盐酸,塑料瓶,小试管,火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有关可燃物燃烧图片,可燃物的燃烧,能为我们带来光明、温暖和能量,但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在这一节课里,我们将用实验的方法去揭示燃烧的规律,找到控制燃烧的办法。

二、问题和猜想

[提问]:可燃物燃烧会发出什么现象? [讨论]:下列反应都会伴随什么现象? C+O2CO2;4P+5O

22P2O5;S+O2

/ 4

SO2;3Fe+2O2Fe3O4。学生对这些反应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认识燃烧、可燃物,进而猜想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可以燃烧的物质叫可燃物。

烧: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猜想]:燃烧必须满足哪些条件呢?

三、实验与探究

[演示]:将装有白磷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

[提问]:这个实验满足了哪些条件?如果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还能燃烧吗? [讨论]:你准备改变哪个条件?说出你的实验方案。

其中一个把白磷直接放入热水中,另一个把白磷放入试管,再把试管放入冷水中。

[学生实验]:选择两个方案中的一个,实验并观察现象。[讨论]:你从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要想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氧气、达到一定温度,三着缺一不可。

[讲述]:我们把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问题]: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没有着火燃烧呢? [讨论]:如果给白磷补充上那个条件,白磷能燃烧吗? 你准备怎样为白磷提供那个被改变的条件?

向热水中的白磷补充空气,可以使用洗耳球连上漏斗,然后罩住白磷,效果特别好。有学生提到,需要“送气机”,其实这就是最简单的送气机。

[实验]:选择适当的方法,补充条件,实验并观察。

/ 4

[讨论]:有什么现象?你从实验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只要有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点,可燃物就一定能燃烧。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水火也相容!

四、讨论和交流

[问题]: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燃烧发生的条件,同学们,我们怎么熄灭火焰呢?

可燃物是燃烧的基础;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一定能燃烧。

[讨论]:灭火有哪些措施?“灭”字头上的“一横”起什么作用? [活动]:熄灭小蜡烛。

[讨论]:你用了哪些方法?这些方法运用了什么措施? [演示]:用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灭火。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如果把碳酸钠和浓盐酸放入瓶子里去,会是怎样呢?为什么会这样?这个装置起什么作用?

[阅读]:学生阅读几种常见灭火器的原理、使用方法,并以小组为单位,向同学介绍。

五、练习和巩固

1.“釜底抽薪”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A.清除可燃物 B.隔绝氧气 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实验时,如果不慎把酒精洒在实验台上并燃烧起来,我们可以用湿抹布扑盖。利用的原理是()

/ 4

A.清除可燃物 B.隔绝氧气 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炒菜时油锅内的油不慎着火,灭火的方法挺多: 1)盖上锅盖,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这是利用了()A.清除可燃物 B.隔绝氧气 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把菜放进去,也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这是利用了()A.清除可燃物 B.隔绝氧气 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4.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林砍掉。这样做为什么有利于灭火?

5.烧不坏的手帕

将2体积95%的酒精和1体积水混合。将一块棉手帕浸入配好的混合液,浸透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帕。等酒精火焰熄灭后,观察,手帕竟然丝毫无损。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

六、课堂小结

[讨论]这堂课里,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触?

板书设计

燃烧与灭火评课记录 篇8

间:2016年11月9日

点:九年级教师办公室 主持人:熊晓峰

记录人:张

熊晓峰:今天聆听了田老师的一节化学课《燃烧和灭火》,很有感触。请大家就本节课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现在我先谈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田老师从热点新闻“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引入新课题较好的处理了教学与生活实际应用的联系。通过复习镁带燃烧,铁丝燃烧,硫燃烧等旧的知识让学生寻找燃烧的共同点,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燃烧的概念,再通过实验来完善燃烧的概念。

涛:田老师准确把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的认知起点、障碍点和发展点。知道本节课首先要帮助学生区分可燃物和非可燃物,其次是燃烧的条件,燃烧的化学本质,灭火的原理、灭火的方法。正是这种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脉络的教学,才能达到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并学以致用,起到了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田老师精心设计了化学实验和视频助学,便于学生学习抽象的概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阳圣孝:由于本节课是一堂实验探究课,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时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我认为学生如果没有预习,他能提出燃烧需要氧气这一条件,即使预习了也最多提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若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也就只可能对氧气、温度这两个条件进行探究。而在教学中,学生提出了物质必须是可燃物这一条件,并提出探究必须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按以往的教学惯例,师生可能就按教材的给予的方式——探究红磷、白磷燃烧的条件就了事,使课堂顺利进行,完成既定任务即可。因为学生已学习将近一个学期的化学,所以教师为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其创造能力,因势利导让学生分组讨论,对猜想的燃烧的条件中任意一条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并用实验验证或用图示验证。这样一来,所有学生都来了兴趣,你一言我一句,设计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方案,如:棉花具有可燃性,那么蘸上水之后是否可燃?为什么?将棉花塞入试管,上面铺上教室中现有的粉笔灰,加强热会燃吗?!多么闪光的智慧!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受到强烈感染,在后面的验证实验中,学生更加积极主动,课堂更加和谐。

贺族兵:在推理探究灭火的原理的时候,让学生思考“怎样让一支燃着的蜡烛熄灭”这个问题,学生答到了降温,隔绝氧气,能力稍强一点的认为还可以用剪刀剪去烛芯。“铜片导热性能非常好,是否可以利用这一点来给蜡烛降温呢?”用液态二氧化碳更好,既可以隔绝氧气,又可以降低温度,双管齐下不是更好么?”学生的思维会让这堂课有第二次高潮,应该为学生欢呼。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对现象,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认识燃烧的条件;认识灭火的基本原理;掌握灭火的常用措施;了解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2、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为载体,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实验、归纳、练习设计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一课时:

播放视频资料:火灾燃烧现场….引入在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我们知道许多物质可以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燃烧、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提问: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过的或生活中了解的2~3个燃烧事例及其燃烧现象填写在表4-1中,并与大家交流、讨论。

讨论:物质燃烧的有哪些共同特征?其反应实质是什么呢?(特征——发光、发热 ;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小结:通常的燃烧就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来进行一个探究实验。

演示:在烧杯中放入半杯80℃左右的热水,在烧杯上放一块薄铜片,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堆红磷,烧杯热水中放一小块白磷,过一会儿后铜片上白磷燃烧起来而红磷和热水中白磷不燃烧。提问:通过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燃烧?

分析:红磷和白磷都是可燃物,铜片上白磷达到了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所以燃烧;铜片上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没能达到着火点,所以不燃燃烧;热水中白磷达到着火点,但不与氧气接触,也不燃烧。板书: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2)要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问: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若缺少一个就不能燃烧。当发生了火灾时,应如何灭火呢? 讲解:灭火的原理是由燃烧的条件决定的,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灭火。可见,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问题,两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林建华

2013.10.29 板书: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一: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原理二: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原理三:移走(隔离)可燃物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篇10

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学内容】

①物质燃烧条件及其探究;②燃烧的概念;③缓慢氧化、自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懂得什么是燃烧,什么是缓慢氧化,什么是自燃,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条件(理解)。

2.知道燃烧、缓慢氧化、自燃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和危害(了解)。3.知道什么是着火点,不同的可燃物着火点不同(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用化学语言表述信息,用分析、比较、总结、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燃烧条件和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利与弊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3.通过对生活中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的了解,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物质燃烧条件及探究活动

难点:着火点,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物质燃烧条件探究实验

教材内容顺序是先探究燃烧条件,然后概括燃烧的定义。由于学生对燃烧的知识已有所了解,而且先学习燃烧的概念,再提出燃烧的条件,也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因此可调整为先学习燃烧的概念,然后再探究燃烧条件。

教学设计基本思路:举例燃烧现象,讨论燃烧的利与弊 → 根据学生已有经验,概括燃烧的定义 → 探究燃烧条件 → 对比燃烧概念,学习缓慢氧化、自燃概念和现象 → 讨论缓慢氧化、自燃对人类生活的利处和危害,比较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异同点。

教学开始,要复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复习后,可采取问题式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很多物质能在氧气中燃烧,燃烧是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它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谁能举出生活中的有哪些燃烧现象?引导学生广泛举例。学生举例后,让学生说出这些例子中,哪些对人有利?那些不利或有害?

教师:燃烧既对我们既有利,又有弊,因此我们要研究燃烧的条件,从而更好地控制燃烧的发生,使燃烧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克服不利的一面。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板书课题。

教师:我们先来看一看,什么是燃烧?根据大家对燃烧的了解,谁能给燃烧下个定义?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点拨、规范定义,并板书燃烧定义。

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按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设计,探究活动由学生完成。

问题(物质具备什么条件才会燃烧?)可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也可由教师提出。教师引导由学生提出假设(三种假设)。

学生根据提出的假设,分学习小组讨论,自主设计验证假设的方案。学生汇报方案,教师引导,师生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修改。探究实验可取两种形式中的一种:

有条件的,各学习小组用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验证。(采取这种形式,实验用品需要课前估计到,多准备)

另一种形式是,从学生汇报的各种方案中,选择比较好的方案(现象明显、选材和操作简单的)或推荐教材的方案进行实验。.......(教师也可把学生的方案总结引导到教材的方案上).....................学生将探究的结果填写在教材79页表格中。

探究后,归纳燃烧条件。由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点拨、规范,并板书。在归纳第3个条件时,教师给学生讲清什么是着火点;不同的可燃物着火点不同;懂得了燃烧条件,人们就可以更好地控制燃烧,让燃烧更好地为人类做贡献。

稍作停顿,教师提出问题:与燃烧相比,有一些氧化反应进行的并不那么剧烈,有的甚至需要数天、数月,这样的氧化反应,我们称之为缓慢氧化。

学生阅读教材80页后两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什么叫做缓慢氧化?生活中的那些现象属于缓慢氧化?

②哪些缓慢氧化对人们有利?哪些缓慢氧化对人们不利?导致的后果是什么?

③什么叫做自燃?自燃是由何引起的?自燃有什么危害?

④结合具体事例,说说如何防止自燃的发生,减少由自燃造成的危害? ⑤缓慢氧化、自燃与燃烧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阅读后,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后,回答,交流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学生回答进程适时简要板书。

小结、练习、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灭火原理、方法

爆炸与防爆安全

【教学内容】

①灭火原理和方法;②爆炸与防爆安全(易燃易爆品安全知识)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懂得灭火、防火的原理和措施(理解)。氧化反应

放出热量

缓慢氧化

引起 不发光

自燃

剧烈、发光

燃烧 2.知道什么是爆炸(了解),认识爆炸的条件、防范爆炸的措施(理解)。3.知道爆炸的利与弊(了解)。了解一些常见的易燃易爆品使用安全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讨灭火原理和方法、探讨防爆措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灭火方法、防火、防爆措施等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志向。

2.通过爆炸利与弊的讨论,增强学生对“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3.通过防火、防爆和失火自救等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灭火原理和方法,防爆措施 难点:灭火方法的确定 关键:燃烧、爆炸的条件

第二课时教材内容结构是在讨论灭火实例的基础上,总结灭火原理,再学习防火和防爆的知识。这样设计教学,也是符合认识规律的。

除此,也可以在复习燃烧条件的基础上,先针对燃烧条件讨论灭火原理,再把教材灭火事例作为巩固灭火原理的练习,而后学习防火、防爆知识。(因为灭火原理是针对燃烧条件的推理出来的,学生完全可以根据燃烧条件,总结出灭火原理,这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有利的)。

按这种思路可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

教学基本思路:复习燃烧条件 → 针对燃烧条件讨论灭火原理 → 练习:①指出教材4个灭火实例的灭火原理,②给出其它失火实例,讨论灭火方法 →学习防火知识 → 学习爆炸及防爆知识。

教学开始,要先写出节课题,然后复习燃烧、缓慢氧化、自燃概念和燃烧条件。这里,要再次强调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三个条件”和“缺一不可”是得出灭火原理的关键。

新课导入采取复习导入法,在复习燃烧条件的基础上,引出新课。

教师:我们知道了燃烧条件,就可以控制燃烧的发生,就可以控制条件,使已经发生的燃烧停止。本节我们学习灭火原理,板书标题。

引导学生针对燃烧的三个条件,讨论灭火原理。讨论后,学生回答,交流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点拨,总结归纳出灭火原理(三项),并板书。

(在总结归纳灭火的每一项原理时,最好都能针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强调具备该一项,就可以灭火,这比全部总结出三项原理后再强调三项中具备一项就可以灭火为好)

总结出灭火原理后,让学生指出教材4个灭火实例的灭火原理,再安排几个有代表性的、能够把三项灭火原理都结合进去的失火实例,让学生讨论确定灭火方法和措施。加以巩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失火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危害和损失,这样的事例时有发生,因此,我们要增强防火意识,学习防火和失火自救知识,杜绝和减少失火的发生,保护自己、家人、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阅读后,让学生自己谈有关防火的知识,谈自身和家庭如何防火?如何失火自救等?

建议介绍几种常用的灭火器及用途。

爆炸与防爆安全内容的引入方式可有多种,如通过煤矿爆炸事故录像、爆炸事故新闻报道、介绍最近发生的爆炸事故、点燃爆竹等等,都可作为素材引入教学。

例如,由点燃爆竹引入教学。

点燃爆竹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如果把爆竹的纸皮扒开,点燃火药,爆竹还会爆炸吗?爆炸有的对我们有利,有的对我们却不利。例如,燃放爆竹会给人们带来喜庆的气氛,但很多爆炸如煤矿爆炸等,却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危害和损失。下面我们来学习爆炸与防爆安全知识。板书题目。

演示【实验3-7】。

结合阅读教材内容,学生讨论面粉爆炸的原因,得出爆炸的概念。讨论并举例生活、生产中有哪些爆炸现象?说出哪些爆炸对人们有利?哪些爆炸对人们有害?爆炸需要什么条件(同燃烧条件,另需要在有限空间内)?联系实际,如煤矿、加油站、工厂、仓库等如何防止爆炸发生等?

上一篇: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分析的论文下一篇:中药制剂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