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精选9篇)
【内容摘要】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特殊的区情及地理位置使民族关系也由此而显得尤为重要,新疆民族关系的走向直接关系到我国总体民族关系的大局走势。因此,和谐的民族关系,对新疆来说具有其特殊意义和重要性,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关键词】民族团结民族关系和谐
一、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提出
旧中国的民族关系是不平等的,民族之间的猜疑、隔阂、矛盾非常突出,许多民族内部也是不团结的。新中国成立后至1957年期间,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后来历经曲折,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进入新阶段。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展开的新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面对严峻挑战,我们党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国际国内民族问题的发展变化,明确把民族自身的发展引入民族问题的内涵,提出加快发展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打牢了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我们党还明确提出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重要思想,科学概括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现状,集中体现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005年5月27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平等为基石,以团结为主线,以互助为保障,以和谐为本质,巩固和发展这种民族关系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①。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构建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基础上,提出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客观而真实的概括,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民族关系中不和谐因素存在的原因
1、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不同,不同的民族区域内部的民族关系互不相同。比如,在现代化建设的早期,民族关系主要体现为民族社会成员在建设热潮中的不知所措,在新旧思想碰撞时会产生矛盾。逐渐地,那些较早适应了这种形势的民族可能会借助于外在的政策环境提前获得经济上的提升,相应地,民族关系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
当前我国正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化体制改革,实现社会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因素都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与差距拉大的矛盾、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矛盾、资源开发和环境破坏的矛盾、市场竞争和民主平等的矛盾等等,其中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继续拉大,成为影响和谐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截至2009年底,西部地区在人均GDP、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消费支出这四个方面均处于全国最低。全国592个贫困县中,西部有375个,贫困人口占全国的66%。尽管各地区在改革期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经济加速增长,但就总体而言,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在过去20年明显地高于西部民族地区。
2、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族群认同的多样性
当今世界,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出于对改善生存现状的强烈追求,大量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这在促进社会发展和增强不同民族间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小视的负面影响。首先,一些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城市后,仍然保持着浓厚民族传统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这与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由于不能迅速适应城市生活而与当地文化进行接触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摩擦和碰撞。其次,个别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违法犯罪事件给城市治安造成了不良影响。另外,还有一些城市的少数民族流动经商人员违反市场管理条例和市政管理条例的现象问题和一些行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因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而引发的城市民族关系问题②等都不同程度地随着大量的少数民族流入城市而增多。
在民族关系问题中,城市少数民族流动问题始终处于非常敏感的位置,他们不仅处于引发民族关系问题的最活跃、最敏感的位置,而且波及的影响也是广泛而深刻的③。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大批进城、东移是城市化、全球化深化带来的一个新变局。因此,在处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问题的民族工作中,如何加强管理,强化他们合法权益的保护意识,是事关调适民族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3、国际敌对势力的干涉
当前,民族问题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目前来看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最大的、最现实的因素,威胁国家安全统一的问题主要:
第一是以“东突”为纲领、为旗帜、为口号的分裂势力依然存在,新疆将面临着反分裂斗争的实践过程。“东突”恐怖势力为了实现新疆的独立,大肆歪曲和杜撰新疆民族、宗教演变的历史,违背历史事实地杜撰:“新疆自古以来就只有伊斯兰教。”其目的是推导出:“只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才是新疆的世居民族”,最终为他们反汉排汉,破坏民族团结,挑拨民族关系,引发民族冲突,分裂祖国统一的政治图谋制造“历史依据”。
第二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和平演变政策不变,我们也将面临反分裂斗争的实践。根据新疆民族分裂主义特征来讲,它会根据国际国内形式的发展变化,变化手段、变化活动策略。目前,新疆境外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已经形成了,以欧美为国际化整合,以西亚为大本营,中亚为桥头堡的对新疆进行全方位渗透的格局。西亚和欧美地区主要是利用所谓的人权,所谓的民族宗教想努力的促使新疆问题国际化。西亚大本营的工作是培育所谓的民族精神领袖和骨干。全方位渗透格局的形成意味着新疆各地都需要对稳定问题高度警觉。
三、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1、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在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要素中,经济发展是首要因素。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不断促进公平正义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的重大政治问题。
每个民族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条件,它需要一个生态环境,它也依赖于自身的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在这一意义上必须要看到民族发展关系和社会和民族关系之间密切相连。新疆是由55个民族构成的,社会中的民族作为社会中的构成要素,它必然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不可能脱离社会力量为民族而民族。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民族就只能发展到什么程度,要实现民族的发展根本的途径是要通过推进社会的发展来推动民族的发展。民族问题是局部问题,不是总体性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新疆民族问题的解决是要依赖于新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通过新疆的发展来推进新疆各民族自身的发展,这是由于民族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民族越发展越需要和谐的民族关系,因为民族发展的内在要求就是交往。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它都依赖于自己生存所拥有的资源品质条件。就新疆来讲,新疆拥有其他省区无法比
拟的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优势,其中包括水土光热资源优势、矿产资源优势等。但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或制约,新疆的这些优势资源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和充分的转换开发,造成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低下,形成一种“富饶的贫困”状况。要把这种优势资源转化为现实的资源产品是依赖于一定的劳动力的,是需要资金技术的。从资源配置的意义上来讲,新疆有优势资源,但比较而言,从资金、技术、人才上来讲,新疆不占优势。从中国自身的发展来讲,东部地区有。所以始终讲中国的经济发展东西部地区要合作共赢。
2、合理定位民族认同,实现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
新形势下的民族团结,不仅是要求我们对民族之间这种密切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我们还需要每个人对自己的民族身份正确的把握,所以加强民族团结要每一个人合理的定位民族认同,实现自身全面和谐发展。
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社会生活都是多元的,认同也是多元的。每个人有多样化的需要,所以就有多重的社会身份。一个人之所以归属于一个国家是因为国家是每个人基本的政治依托,它保证每个公民,每个人生存的基本权利。民族是基于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心理素质构建的一个社会群体类型,这个群体来满足本质意义上的生活方式的共同体。
在新疆我们需要把民族认同合理定位,起码要树立一个意识,公民身份是第一位的身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来保证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益,对于这个更大的社会共同体,社会成员要承担自己的责任。这个责任的承担最根本是我们自身需要它,因为有了它我们才能解决我们自身生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强调民族认同合理定位,不能把民族因素强调到不适当的首要地位去,要分清谁轻谁重,我们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当每一个民族具体利益和国家整体的根本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服从于这个大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社会、民族、人的全面发展。
3、始终坚持维护国家统一不动摇
我们常说,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证。长期以来各级党委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疆稳定工作的一系列重要精神,统一思想,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五观”、“四个认同”教育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发扬各民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坚持不懈地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使“三个离不开”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今后,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中心内容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大力揭露和批驳民族分裂势力散步的种种歪曲和杜撰新疆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历史的谬论,肃清他们所宣扬的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在新疆建立“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的影响,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四个”认同,使各族干部群众真正懂得,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民族分裂则人民遭殃,不断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思想觉悟,增强政治敏锐性。处理民族关系时,要维护法律尊严,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各族人民群众法制观念和思想意识,帮助各族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知法守法的公民,要依法坚决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破坏活动。
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是少数民族中的优秀分子,他们熟悉本民族的语言、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熟悉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是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④,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少数民族干部与少数民族群众感情深厚,能把少数民族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转达给党和政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尤其是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处理新疆民族问题的关键。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力度。为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①2005年中央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的讲话
②汤夺先:《试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与城市民族关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1期
一、和谐是中国民族关系的本质属性
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 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的思想, 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概括和新总结,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我党从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出发, 基于现实民族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民族关系认识的重要发展, 为我们更加全面地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指出了方向。”[1]正如有的学者所分析的那样, 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上加上“和谐”要素, 是建设和谐社会在民族关系上的一种必然要求, 没有民族关系的和谐, 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 更谈不上整个国家的安宁、稳定, 甚至统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表述, 是一种理性表达、一次深化、一次飞跃, 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 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对中国民族关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执政规律进行探索、认识和把握到达了新的高度, 并按照客观规律寻求的理论结晶, 反映了我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求真务实的执政兴国的优秀品格。
二、发展和谐民族关系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 决定了中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也具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也就是说,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的民族关系具有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民族团结的相对性、民族互助合作的有限性、民族和谐的初步性等相对不完善的特点[2]。“和谐民族关系”的新概括, 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必须坚持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从经济层面来看, 当前, 中国民族关系存在种种不和谐因素,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发展基础薄弱、市场开发条件差、自身发展能力弱等原因,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 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2004年, 民族自治地区地方人均生产总值只有全国平均数的67.4%, 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数的71.4%[3]。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目前全国农村未解决温饱的人口2 800万中,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1 300万, 占46%;全国农村低收入人口5 800万,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3 300万, 占57%[4]。由此引起的各种影响民族关系问题和影响全国发展大局的问题, 就有了必然的根据。
从政治层面来看, 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标志就是民族团结、坚持和完善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发挥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当前, 中国不同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程度仍有较大的差异, 民族构成状况较为复杂, 宗教信仰多样并对政治生活产生着深刻而重大的影响, 富有民族特色的多样性的政治文化也对政治关系的形成和演变发挥着无形却十分有力的影响。另外, 边疆民族地区有些民族与国外民族属同一民族, 是跨境民族, 因而很容易受周边国家的影响。因此, 民族地区的政治关系与中、东部地区相比, 显得更为复杂, 体现出突出的民族性和边疆性[5]。
从文化层面来看,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奇葩。多样性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 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共存共生, 则是创造和谐社会需要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重要条件。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面现代化, 现代化可以产生经济生活的共性水准, 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趋同, “但不是通过摧残文化的同质化, 而是通过文化多样性的充分肯定和发展”来实现的[6]。在经济全球化冲击的今天, 保护文化多样性正在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理念。因此, “在这个世界上, 承认那些产生不同文化观点和价值观念的基本前提具有同等合法性既是正确的, 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就使得各种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成为可能:这是在一个具有文化多样性的世界上保持和平和生存下去的基本的先决条件”[7]。
从社会层面来看, 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推进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由于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严重滞后, 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因素, 正愈来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民族关系的和谐。众所周知,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联动的关系, 是一个同生共在、相互制约、相互推进的关系。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发展问题优先的时候, 实际上我们碰到的问题, 每一个阻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社会发展的严重不足密切相关。这就存在了诸多的问题, 而这诸多的问题也是今天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严重的制约因素。
三、和谐民族关系所蕴含的时代价值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 和谐民族关系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和谐民族关系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动力。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 少数民族作为中国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利益群体, 在实现其利益要求方面受到自身条件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制约。中国的民族问题虽然表现复杂多样, 但从根本上说, 仍然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与自我发展能力的矛盾。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是解决民族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的根本措施, 是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步消除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 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也是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前提和基础。
和谐民族关系是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 我们党都十分重视民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今天,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中国的民族问题与世界的民族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应当牢固树立与落实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 立足国情、放眼世界, 从战略和全局角度重视并科学认识和处理当代世界及中国的民族关系问题。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和落实为中国民族关系加快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 首先是民族关系和谐, 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保障, 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也是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标志。民族工作的根本职责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思路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巩固和发展的重大关系, 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 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民族特别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始终不渝地坚持民族平等, 加强民族团结, 推动民族互助, 促进民族和谐, 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加快在民族地区树立和落实社会发展优先的战略。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形势下, 强调社会发展优先, 以社会发展优先来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这不失为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民族地区实施社会发展优先战略的重点应该放在两个方面。一是放在包括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尤其是教育, 这是民族地区政府要特殊给予关注的。否则,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二是就民族地区的城市社会、农村社会的发展而言, 坚持社会发展优先战略, 重点应放在农村社会发展上。在效率优先的大背景下, 中国农村曾一度是一个逐渐被遗忘、被放弃的角落, 教育、卫生、金融、供销等原已构建起来的体系出现了弱化趋势。特别是近些年, 随着土地的流失、散失, 很多青壮年离开农村外出打工, 农村的衰败迹象越来越严重。因此,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民族地区的各级党委和地方政府应该把社会发展的优先性摆在各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战略地位上, 统筹加以考虑和实施, 以此实现民族地区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摘要:和谐民族关系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基础, 和谐是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属性, 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对中国民族关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到达了新的高度。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剖析和谐民族关系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基础, 和谐民族关系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以及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和谐,民族关系,和谐社会,民族地区
参考文献
[1]王希恩.深刻理解“和谐”在中国民族关系中的重要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8) .
[2]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 (第2版)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3]胡锦涛.人民日报, 2005-05-28.
[4]金炳镐, 等.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与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与时俱进[C].“两个共同”与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
[5]周平.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J].思想战线, 2003, (3) .
[6]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关键词:和谐;民族关系;价值取向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发展和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我党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价值取向受民族历史、民族特点、民族分布、民族理论、民族观和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民族关系的价值取向。
一、加强党的领导,安定团结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价值保证
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1](P.266)党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实践证明,加强党对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领导,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繁荣与稳定的价值保证。
(一)加强党的领导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积极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进行西部大开发,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各类社会事业,缩小地区差距,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包括各少数民族和各民族地区在内的全社会和谐,不是局部的和谐。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价值取向实现的根本途径。随着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民族地区的改革,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各种矛盾,影响民族地区的稳定。因此,只有加强党的领导,对各民族进行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才能妥善解决民族问题和矛盾,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二)加强党的领导是维护民族地区稳定的重要保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关系问题,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协调民族关系,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问题,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同时,我们党积极稳妥地解决了西藏等地区的复杂矛盾,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当今世界,国际形势急剧变化,许多国家和地区民族矛盾和冲突日益严重,而我国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实行优越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因而保持了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落实党的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和加强民族干部培养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关键
加强各民族的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关键是大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关键。党的民族干部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懂得本民族的语言、风俗和心理,知道本民族群众的疾苦和需求,能充分反映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在处理局部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关系上,在调动各族群众积极性、维护其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他们是党联系各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维护国家统一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
维护国家统一,是党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这一目标既承认国内各民族的事实上的差别,又通过各种方针政策维护全国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一)国家统一,是我党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根本旨意
我国各民族在近现代史上遭受了外国列强的欺压,他们企图破坏我国各民族的团结统一,实现瓜分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挫败了侵略者的阴谋。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仍妄图分裂和欺压我国各族人民,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族人民,始终保持警惕心,加强边防建设,巩固国防,为国家走向民主、文明和富强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国家统一,需要一致的思想理论武器
国家统一要求党必须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来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我党认真总结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对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前瞻性的理论探索和研究,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就是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统一各族人民的思想理论武器。
(三)坚决反对民族分裂行为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民族关系问题占有重要地位。民族关系问题不是孤立的社会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问题的重要部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不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我们党开创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对抗民族分裂主义的重大法宝。当今世界,特别是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民族地区寻机而入,妄图散布各种民族主义思潮和资产阶级腐朽文化,传播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煽动民族分裂,危害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对此我们必须坚决依法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分子,防范和抵御国外敌对势力对民族地区的渗透和破坏。
三、代表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党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价值目的
第一,坚持各族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中国共产党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有56 个民族,由于各民族具有自己的特点,这就要求我党在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中必须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共同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毛泽东同志指出,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按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2](P.127-128)我国建国以来正确运用这一原则处理了少数民族地区许多特殊问题。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协调各民族的利益,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国内和国外市场作为发展各民族利益的经济力量。
第二,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改革的意愿。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特点的组成部分。各民族珍视自己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他们把别的民族对待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态度,往往看成是否尊重自己民族平等权利的标准。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是可以改革的。但是,这种改革必须由少数民族自己来解决。”[2] P.23)周恩来同志曾说,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建立在自己的生活条件的基础上的。风俗习惯的改革,要依靠民族经济基础本身的发展,不要乱改。”[3](P.624)邓小平同志也说:“不能由外力去搞什么改革。所有少数民族内部的改革,都要由少数民族内部的力量来进行。”[4](P.164)因此,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
俗习惯,在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新世纪,我党必须忠于人民利益而思考和工作,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体现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在这方面,老一辈民族工作者为我们党做出了榜样。正是他们以奉献的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全身心地投入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中,使我国民族关系呈现出一派生机和活力的和谐局面。当代党的民族干部,坚持和发扬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积极开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贴近实际、贴近各民族群众,真正体现了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民族理论,经历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民族理论和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中国民族理论体系,他深刻地阐述了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性,“单就国防问题考虑,也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4](P.161)针对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他说:“汉族地区实行的各方面政策,包括经济政策,不能照搬到少数民族地区去,要区分哪些能用,哪些修改了才能用,哪些不能用。”[4(] P.167)这些观点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开端。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工作的行动纲领”,并提出“加快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5](P.505)这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总结和概括。2005 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并指出抓住了这个主题,“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就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开创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五、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价值实现的重要保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从根本上维护和构建民族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邓小平说“: 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6](P.257)实践证明,这一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得到各民族衷心拥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键是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法》。我国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增强了各民族的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价值实现的重要保证。
六、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价值要求
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解决是相辅相成的,民族问题的处理有赖于宗教问题的解决;同时宗教问题的解决又有利于处理民族问题。我国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处理,必须结合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这是我党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价值取向。
总之,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价值取向,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在一系列民族政策的指导下,我党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指引了中国各族人民走上了翻身解放、发展繁荣之路,指引中国走出了富有自己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从而真正建立起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友爱、自主统一、合作发展的大家庭。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毛泽东选集:第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金炳鎬,王铁志.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邓小平文选: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李资源.中国共产党和谐民族关系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6]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加强民族团结 共建和谐校园
有一首歌叫做:“爱我中华”,歌中唱到: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每每当我唱起它时总感觉自己十分的有力气,充满了朝气,充满了自信。胡锦涛总书记近日强调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新疆“7•5”事件和去年的西藏“3•14”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所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历史脚步,各民族地区与祖国同行,从黑暗走向光明,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富裕;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广西壮族自治区始终不渝地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发展的政策,团结带领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等12个主要民族的人民,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广西作为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之一,成立 5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八桂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东盟博览会长期落户南宁,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蓬勃发展,2008年国务院中央政府为广西赠送了一个宝鼎,这个宝鼎由胡锦涛总书记题名为“民族团结宝鼎”等等,这一切,都缘于一个原因——世居广西的12个民族的人民心手相牵、团结协作、拼搏奋进、共建家园。
我们要高兴民族团结的旗帜,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社会稳定.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和促进者.这种共识,必将打牢构建和谐校园的思想基础,凝聚维护民族团结的强大合力,有力地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民族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团结的内容、意义,国家为维护民族团结政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了解,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知道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祖国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懂得在社会主义中国各民族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2)愿意和其他民族的人们友好交往,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和行为感到气愤。
(3)能做到和不同民族的人们友好相处,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
(4)在与其他民族相处时能自觉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重点 :民族团结的内容、意义,民族团结的政策 难点 :民族团结的政策,影响民族团结的不和谐因素
教学方法: 提问探究法、材料归纳法、小组活动法、讲述法、讲解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巩固民族关系,构建和谐新疆
作 者:阿瓦古丽.艾合买提 单 位:和田市委党校 职务 职称:教师 讲师 联系 电话:***
巩固民族关系,构建和谐新疆
内容摘要: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因为特殊的地域环境和多民族、多宗教的特点,使得新疆的民族关系问题一直是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问题。对影响新疆民族关系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国外敌对势力等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巩固新疆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新疆的相关措施,能为新疆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稳定大局的不断巩固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民族关系;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措施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产、生活,共同开发新疆、建设新疆,把新疆建设成一个今天的富饶美丽的地方。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在这片广阔的大地上,生活着55个民族,全国56个民族中除基诺族外其他民族在新疆均有分布,民族大杂居的特点十分明显。在党的新时期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指引下,新疆的民族关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民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日益巩固。但因为各种原因新疆民族关系某种程度上收到了破坏,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找出有效措施,巩固民族关系,保障新疆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发展。新疆民族关系有史以来影响民族团结和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不断巩固民族关系,维护稳定和团结,构建和谐新疆是做好新疆一切工作的永恒题 目。
一、民族关系是新疆社会稳定的重要制约因素。
邓小平指出:“新疆稳定是大局。新疆一定要稳定,不稳定一切事情都办不成”。影响新疆稳定的因素有多种,然而民族关系却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与其他因素相比,占有特殊地位。其所以如此,是由以下区情决定的。第一,行政区划分,新疆是自治地方多层次构成了自治地方。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还有哈萨克、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和锡伯族的五个自治州,六个自治县。这就形成了一种民族自治地方层层相因,环环相扣的特点,也形成了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关系的复杂性。第二、从新疆人口的民族成分看。新疆本来就是个多民族地区,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多民族交往的增多,新疆的民族成分还在增加。从新疆人口的民族比例来看,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之高,仅次于西藏,在全国占第二位。,占60%以上。第三、从宗教信仰情况看,新疆是多宗教地区,如同全国一样有十个大多数人口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仅维吾尔族就有700多万,加上回、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数900多万人。另外,蒙古族、锡伯族、达乌尔族中,信仰藏传佛教的比较普遍。部分汉族群众分别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这样,新疆信教群众占信教人口的一半以上,对新疆社会生活影响最大是伊斯兰教。其次是藏传佛教。第四、从民族文化传统看,不仅仅汉族和少数民族,就是少数民族之间相比,文化传统的差异性也比较明显。维吾尔主要从事农业,而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则主要从事畜牧业,如上各民族之间的语言文 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上的差异,民族之间的界限是十分明显的。第五、新疆有跨界民族比较多,及时不是跨界民族,有些民族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与周边国家的一些民族也有相同的特点,容易受到境外的影响。以上五个方面,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比较独特,而这些情况自然决定了新疆民族问题较多,民族关系比较复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世纪中,历史一再表明,当新疆民族关系好的时候,也就是新疆社会稳定的时候,相反,当新疆民族关系受到严重损害的时候,新疆的社会稳定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50年代有些学者认为我国民族关系的黄金时代,也就是新疆社会最稳定的时期。文革时期,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受到“左”的政治路线的严重破坏,同样也伤害了新疆的民族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左的禁锢,大大改善了民族关系。同时在国内外一些特定因素影响下,新疆民族分裂主义,非法宗教活动也乘机活跃起来,发生了一系列严重排汉,仇汉事件也严重影响了新疆社会的稳定。党中央及时做出了明确指标,自治区党委在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巩固了稳定发展的大局面。这再一次证明社会稳定与民族关系客观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全面认识影响新疆民族关系的各种不利因素。
半个世纪以来,在党中央的关怀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新疆的社会面貌,各组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天山南北,是一片百业兴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政治上 彻底废除了封建压迫剥削制度,各族劳动人民得到了翻身解放。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收到了全社会的尊重,更体现了各族人民政治上的平等。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另一方面,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我们的民族、宗教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些地区,民族分裂主义有所抬头,境外敌对势力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煽动民族情绪,加紧进行渗透和分裂活动,威胁着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1。要完善新疆的民族关系、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就必须和经济建设○对影响新疆民族关系的各种因素,全面准确的把握。1.经济方面的因素
(1)广大人民群众改善提高物质生活条件的迫切要求与新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内地发达地区差距较大产生的矛盾。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原有基础薄弱,在一段时间同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还可能有拉大的趋势”②。新疆正是这样,在农牧区有249万贫困人口,其中主要是少数民族③,这种差距的拉大在新疆整体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之间,以及南北疆不同地区之间都有体现。
1《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②《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③张学礼《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内部资料)自治区党校负责编写
经济发展的落后和区域经济差距的拉大对新疆民族关系的影响很大○1。经济快速协调发展,一方面可以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和互助,另一方面由于共同利益的需要,各民族之间关系会逐渐变得和谐而紧密。区域间民族间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会影响到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应尽快加以解决。
(2)部分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竞争能力与竞争机制不适应。解放前的新疆是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不发达,居民普遍缺乏商品经济的意识。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不仅干部职工都有铁碗,少数民族还有保护性照顾。而如今却要面对竞争上岗,优化组织,全员聘为,甚至下岗。观念一时转不过来,在激烈的竞争中,难免要丧失许多令人羡慕的机会。他们都成为了竞技场上的弱者,产生埋怨,不满情绪也在所难免。
政治方面的因素
(1)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犯罪的破坏问题。我国西北边陲的新疆,与多国家接壤,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边防前哨。历史上,帝国主义国家多次侵略我国,在新疆地区搞分裂活动,均被新疆各族人民挫败。从20 世纪90 年代三股势力在新疆的分裂活动非常频繁,他们打着民族、宗教的旗号,破坏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
1许尔才、张建军《影响新疆民族关系的诸多因素分析》中华民族宗教网 ○ 6 认同,企图把新疆分裂出祖国。同时他们还利用各种机会制造民族纠纷,煽动宗教狂热,宣扬民族对立与民族仇恨情绪,在社会上散步各种反汉、仇汉言论,挑拨离间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这些都给生活在新疆各民族的日常交流造成很大的影响,成为当前影响新疆民族关系的重要的因素之一。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践方面的问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重要的一项政治制度,也是我国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法》则是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精神的操作性的法律。实践证明,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巩固祖国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都是不可缺少的。当前存在的问题一是与《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的发挥体系尚未完成,二是,对《民族区域自治法》执行情况尚未形成监督检查的有效机制,一定程度上使《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贯彻落实上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3)西方敌对势力,西华、分化战略的影响。长期以来,一些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民族问题作为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突破口,妄图通过民族、宗教、人权问题牵制我国,挑拨我国的民族关系,引发民族冲突。国际敌对势力的这些活动对新疆民族团结、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其他因素
(1)文化方面的因素 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他民族的主要标志,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支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各民族文化不断发展、不断繁荣的阶段,不是民族文化实现最终融合的阶段,各民族的文化特点、文化差异将长期存在。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也是多元文化汇聚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疆与外界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人员往来不断增多,因民族文化差异造成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对民族关系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汉族群众对其他民族的文化缺乏不了解,对民族知识、民族风俗习惯、民族生活方式、民族传统抱有一些陈腐的认识,导致民族文化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出现一些有损民族关系的问题①。另一方面,也存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某些人对本民族文化抱有狭隘的自负心态,轻视甚至歧视他民族文化,不愿意主动、全面了解他民族文化,拒绝与其他民族合作发展。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造成民族之间文化上的对立,影响民族关系。
(2)民族意识不断增强的问题
我们所说的民族意识是周恩来总理所说的“民族观念”、“民族立场”、“民族思想”。民族意识是构成民族的重要因素之一。民族意识是和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种社会意识。在整个民族过程中,民族始终是民族意识的载体。它伴随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伴随民族演变而演变,最终也将民族的消亡而消亡。民族意识有稳定性、传承性、排他性等社会特性。
1.①许尔才、张建军《影响新疆民族关系的诸多因素分析》中华民族宗教网 民族意识的社会作用无论对民族自身的发展进步还是对族际关系的影响都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不能一概而论。当一个民族受到别的民族的掠夺、剥削时,他们会化维护民族民族利益的旗帜下奋起反抗;当遇到别的民族同化时,他们又会在维护民族传统的口号下进行抵制等等,都是它的积极作用。但民族意识所要争取、维护的都是“本民族”一族的权益,就不可避免的含有自私,利己,狭义的性质,特别是在多民族地区、多民族国家,民族意识的消极性就更加明显。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民族政策的指引下,新疆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各项事业都有巨大的发展,由于是民族文化素质迅速提高,也提高了各民族的社会认识能力和民族意识。各个民族的观念意识既然已经变化,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行为,立场上来,由于权力、地位的意识增强,人员调动,领导班子的配套组织人士工作的难度增大。维护民族传统的意识增强,使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问题更加敏感,稍有不慎或略有触犯,就会引起激烈的反映,有的事件由于化解疏导工作不力而成为恶性突发事件的导火线。同类意识增强,“党护族类”的偏见扭曲了一些人的非观念,无原则的亲一方疏一方,迁就一方排齐一方,甚至严重丧失政治立场,庇护民族分裂主义骨干分子,宗教极端势力的为首分子。自私利己的意识膨胀,在经济建设,资源开发等问题上,不顾整体利益,一味强调本地区,本民族的利益,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新疆的民族关系。
(3)民族之间相互理解缺乏的问题。因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个民族的生存、生活、生产方式有所不同从而产生民族之间的差别。我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开发祖国领土,共同生产生活、共同发展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建设,逐步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同时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民族之间的来往日益密切,相互理解也不断增强,民族融合不断促进,但民族之间的差异依然存在并长期存在,各民族彼此之间的理解还不够深,产生互相排斥的现象。这些问题必然影响民族关系,引发民族问题。
三、巩固民族关系,维护新疆社会稳定
(1)旗帜鲜明的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的最高利益,也是新疆各组人民的根本利益。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是我国当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市严肃的政治斗争,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各族干部不论出身于那个民族都应该自觉站到反对民族分裂斗争的第一线,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要始终做到认识不含糊,态度不暧昧,行动不动摇,真正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2)要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好新时期民族、宗教工作。我们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宗教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长期以处理国内民族关宗教问题的经验结晶,也是巩固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基础。所以要始终坚持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要重视民族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解决出现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经济问题以及涉及到 各个民族利益问题上要始终坚持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都要体现自治法的精神,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好政策。要向干部群众进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用正确的思想和道德方针政策武装群众。要有针对性,站在正确的立场上阐述回答显示生活中提出的具体问题,使受教育者收益,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任何时候,处理任何事情都要体现自治法的精神。
(3)重视民族意识问题,巩固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由于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心里的变化,民族问题更复杂,更敏感,民族工作的难度增强。民族工作必须适应这种新的形势。特别是有关民族权力、地位、利益的事务必慎重,谨慎,作为多民族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对某些事物有不尽相同的认识和主张是正常的现象。不要把任何差异都简单的的看成政治问题只要不背离思想基本原则,不高民族分裂,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暴力活动,就应允许一些干部群众在认识上存在某些差异性。
(4)提高各族干部的政治素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邓小平同志指出:“干部问题具有极端重要性,新疆工作能不能搞好,关键是干部问题”。江泽民同志1998年考查新疆工作时强调把新疆的工作全面推向前进,关键在干部,关键看全区各族干部的素质,工作水平。
张学礼《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内部资料)自治区党校负责编写
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分裂活动的破坏和国外敌对势力渗透的条件下,也保持了社会的持续稳定,经济的稳步发展,主要表明,新疆有一支坚强的干部队伍。但目前新疆复杂稳定形势要求我们更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保障民族宗教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提高各级干部的政治素质,就要做好作风建设、组织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作风端正,纪律严明的领导集体。只要这样才能,把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把群众的力量组织起来。
(5)加快发展新疆经济,巩固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的落后和区域经济差距的拉大对新疆民族关系的影响很大。经济快速协调发展,一方面可以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和互助,另一方面由于共同利益的需要,各民族之间关系会逐渐变得和谐而紧密。区域间民族间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会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应尽快加以解决。目前19个省市援疆工作已经实施了,并取得了很大效果。人民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多。我们要持续保持稳定,就要绝不动摇的发展经济,巩固稳定基础,达到各个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最终目的。我们必须记住“没有共同利益也就不会有统一的目的,更谈不上共同的行动。因此“要使各民族真正1,协调好各民族间的利益关 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1张学礼《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内部资料)自治区党校负责编写 ○ 系,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新疆的稳定大局。
(6)加深民族间的理解和友谊,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 们要提倡民族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各民族干部群众之间各级领导与少数民族之间多接触,多谈心,真正了解彼此的内心世界,了解彼此的意愿和要求,了解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立场,这样民族关系肯定会得到加强。参考资料:
1.张学礼《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内部资料),自治区党校负责编写
2.许尔才、张建军《影响新疆民族关系的诸多因素分析》中华民族宗教网
1 加强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 新疆是我国民族分裂主义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 如何有效抵御分裂势力的侵蚀和渗透, 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四个认同”意识, 维护新疆的稳定发展是摆在新疆人民面前一项重要使命。尤其是民族分裂分子利用现代传媒工具, 大肆在青年人、特备是高校学生中宣传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极力拉拢高校部分政治立场不够坚定、鉴别能力较差、易受煽动的青年学生, 与我抢夺人才, 极力干扰高校的教育工作, 试图分化我教育战线。在新疆7·5事件中, 部分高校大学生参与其中, 就是一个很好例证。新疆高校着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是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高校培养的各民族高素质人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推进新疆快速发展的主力军, 是新疆美好未来的建设者和引领者, 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 将分布到新疆各地区、社会的各个层面和各行各业中, 他们的民族观念及行为是否正确, 将对我国的民族关系和新疆的稳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是维护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 因此在高校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并取得良好成效, 是新疆发展千秋大业、祖国和谐稳定重大任务的根本保障, 事关重大且意义深远。
二是关系到校园和谐与民族团结细胞力量的增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直接关系到校园的和谐稳定和师生团结, 是增进各民族师生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重要途径, 是增进校园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消除误解, 提升思想认识水平的必要手段。同时, 来自于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往往是家里学历最高者, 经过教育形成正确的民族观, 树立坚定的民族团结意识, 能够带动和影响家庭其他人员, 成为社会基层促进民族团结的有力细胞单元。
2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要做到科学性与适用性、理论与现实、正面与反面的结合, 使民族团结教育既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形成坚定意识, 又能使学生发现、珍惜、践行增进民族团结的行为。总体而言,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在理论的高度上应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民族地区发展史、宗教史和民族史等。在与现实社会的结合上, 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建国后民族地区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 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具体落实措施及取得的成就, 身边的民族团结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等。在教育活动中, 还要注重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的结合, 以正面教育为主导, 辅之以反面教育, 在学生中形成只有维护和践行民族团结方能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 破坏民族团结必将受到严惩和唾弃的思想意识。
3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措施
1)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根基, 构建和谐团结校园氛围。
文化作为教育的软因素, 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作为多民族高校来说, 校园文化是以科学文化为主导, 以中华文化为基础, 糅合各民族文化特色, 凸显青年学子文化需求的文化高地, 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引领者和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因此, 在多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要以坚定的立场和高度的包容性来营造一个团结和谐的文化环境。在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 要引导各族学生深刻认识我国各民族团结互助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根基, 正确认识西方社会提出的民族关系理论的构建背景和局限性, 自觉抵御西方反华势力借他们所谓的“民族自决权”来挑拨民族关系, 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1]。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 帮助学生深刻认清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危险性、围绕民族团结意识的培养,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如民汉双语学习、结对子帮扶活动等。优秀校园文化具备的熏陶功能和潜移默化影响功能必然对在校各族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各族学生在其中学习生活, 会逐步养成团结互助, 互敬互爱的良好校园氛围。
2) 围绕教育工作, 构建校园民族团结教育保障机制。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要取得成效, 离不开思想上、物质上和制度上的充分保障。
首先, 高校领导干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民族理论素养, 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为己任, 在坚持科学的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基础上, 善于总结, 积极创新, 勇于探索, 不断丰富和完善民族团结教育途径和内容, 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其次, 在物质保障上, 针对少数民族的民族习惯, 有针对性的在饮食上和住宿上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 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可以举办各类文娱活动, 邀请不同民族学生共同参加、共享欢乐, 在民族学生奖助贷勤等方面, 给予更大的支持力度, 确保少数民族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 在这些物质保障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感恩意识教育的跟进, 要在体现祖国大家庭温暖的同时明确向各族学生阐明他们所承担的责任, 不能将关怀帮助与责任相脱离。
最后, 要建立完善的民族团结教育制度和机构, 依托制度、机构构建民族团结教育长效机制。成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跟踪考评机制。多民族高校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成立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 及时指导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并排查解决各类民族问题, 同时成立民族学生工作委员会, 由民族学生任骨干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工作[2]。积极搭建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 注重少数民族学生骨干队伍建设, 培养一批政治合格、素质过硬、能力较强的少数民族学生干部投入到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 起到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强日常管理, 对于违背民族团结言行的个人及行为进行坚决的惩处和制止。
3) 充分挖掘和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 不但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积极作用, 更要深入挖掘专业课教师及学工队伍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及班会教育中的民族团结教育功能, 统一思想, 言传身教, 要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五观”、“三个离不开”等思想通过课堂教学或言传身教灌输到所有学生的头脑中去, 同时不断创新教育方法, 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通过不断的强调反复及言传身教, 最终帮助学生将民族团结思想入脑、入心、入行。
4) 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推动民族团结走向具体化。
相较于课堂教学注重理论说教而言, 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更加直接的展现民族特色、密切各民族学生之间的联系, 并培养相互之间的友谊。高校通过开展具有多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各民族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增强校园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 学校应积极引导各族学生围绕增进相互了解, 促进团结友谊的目标开展, 利用联谊、多民族参与等途径, 为各族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交流平台, 使各族学生能够利用该平台展示本民族的特点和优点, 同时了解和学习其他民族学生的习俗和优点, 培养相互包容、欣赏、学习的良好氛围, 逐步达到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校园团结氛围。
5) 直接服务各族群众, 使民族团结教育更加深化。
在加大校园民族团结教育的同时, 利用社会实践将教育工作与服务各族群众结合起来, 将民族团结教育直接落实到践行民族团结活动中来。多民族高校应组织由各民族学生组成的社会实践小组, 开展志愿者服务、“三下乡”、社区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 发挥专业优势, 为各族群众提供帮助, 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 让大学生对各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更加直接客观的了解,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进一步使各民族学生充分理解“三个离不开”思想,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自觉抵制民族分裂活动。S
参考文献
[1]孙剑坪.从文化视角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化[J].中国民族教育, 2011, 5.
并蒂花开红河源
和谐繁荣多姿彩
“两朵莲花竞相开,一朵东来一朵西”。永建镇有东莲花村和西莲花村。东莲花村在红河源支流永济河东岸,村西是十几个汉族村子。汉族群众赶街都要经过东莲花村,小马车,贩卖的牲畜、汽车穿村而过。几十年来,大家相处和睦融洽,从未发生过口角和争执。过去,永济河发洪水,不论洪水冲向哪一村的田地,河两岸的村民都第一时间赶去防洪。村里村外互相帮助,共创美好生活的传统,在当地传为佳话。
东莲花村在民国初年是马帮锅头聚居地,经济繁盛一时,建盖有不少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的角楼有5座,古民居22院,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处处体现出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和谐并存、水乳交融。除却建筑风格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落,东莲花村保存完好的马帮文化及遗迹,让人在感受马帮文化的同时,还能深切体会到东莲花村先民早年走南闯北,往来经商,给家乡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近年来,巍山县通过实施东莲花回族特色村、民族团结生态示范村、基础设施改造等项目,东莲花村一批古建筑得到修复和保护。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及伊斯兰民族风情,将古村落保护与旅游相结合,“农家乐”,“乡村旅游”正在这个古老的回村悄然兴起。
位于下西莲花村村口的杨加伟家,虽是核桃加工生意的淡季,仍有几十名来自周边村落的彝族、汉族、回族妇女在进行核桃初加工。杨加伟说,自己做核桃初加工生意已有八年多,这些工人也跟自己很多年,除农忙季节和春节休息,家里每天都有工人做工。在这里工作7年的工人介绍,老板待人热情和气,从未拖欠过工资,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不用外出打工,还能照顾家里,都愿意跟着杨老板一起做。“一户帮几户,先富帮后富,回汉彝白共致富”。据介绍,下西莲花村全年农副产品加工的利润近500万元,人均纯收入近2万多元。该村以中药材、铁核桃为主的农产品收购加工不仅富了本村回族群众,也带动了附近不少汉族、彝族群众的经济发展。
沿着平整干净的水泥路盘山而上,就来到了永建镇的彝族村落打竹村。入村道路两旁一盏盏银白的太阳能路灯与绿意盎然的核桃林和各类植物相辉映,每户彝族人家的白墙上画有展现彝族传统文化、尊老爱幼、互相帮助等优良传统的绘画。71岁的左国雄正在招呼前来就餐的客人。“原来出门下雨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现在可好了,水泥路修好了,太阳能路灯亮起来,村容村貌整洁干净,村子就在密匝的核桃林里,环境自然清新,彝族村庄美起来,来村里玩的人也越来越多。我和家人开了农家乐,生意不错。加上种植核桃的收入,一家人一年有近20万的收入。”老人闲适中有满足。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
繁荣稳定示范区
大围埂村依托传统手工艺,发展银饰加工业;东莲花村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下西莲花村发展农副产品初加工;打竹村靠山发展优势核桃产业,改变彝乡生产生活面貌……这是巍山以永建镇为核心,创建“巍山县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示范样板区”2年来取得显着成效的生动体现。“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示范样板区”的创建,便是巍山实现民族团结和谐、经济发展,民众富裕,成为繁荣幸福地的答案所在。
自2012年启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示范样板区”以来,巍山县以永建镇为核心,典型示范、以点带面、辐射全县,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示范样板区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永建镇探索出一条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畜则畜、宜林则林的产业发展之路。以该镇的1个示范村、11个样板村为主线,形成了“一村一业,一户一品”的产业发展特色,实现产业富民、实事惠民、和谐安民,着力提升老百姓生活质量,形成了一批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乡村典范。
通过实施“民族经济发展示范、民生改善保障示范、民族文化繁荣示范、民族教育振兴示范、生態文明建设示范、民族干部培养示范、民族法制建设示范、民族理论研究示范、民族工作创新示范和民族关系和谐示范”10大工程,有力地巩固和维护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实现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巍山县也因此先后3次被国务院、云南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日前,巍山县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二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全国共有24家,巍山县是云南省唯一一个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
支支民族团结的歌曲,唱出了我们各族师生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心声。在我心中,民族团结是一束花,“56个民族56朵花”。
在我心中,民族团结是一部历史,是左宗堂在“一炮成功”抵御外侮,收复失地,维护祖国统一的战争史;是陈谭秋、毛泽民、林基路烈士,整顿新疆财政,改善人民生活、为前线捐款捐物的抗战史;是王震将军,率领人民解放军,解放新疆,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屯垦史。在我心中,民族团结是一种奉献。是吴登云医生在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的帕米尔高原,38年救死扶伤的一句承诺;是甘肃民工杜养富,为救落水柯族少年的奋力一推;是木拉提警官,面对负隅顽抗的分裂分子,冲锋在前,用热血铸就的警魂。是少女王燕娜,为挽救维吾尔族学生毛南年轻生命,无偿捐肾,超越亲情的大爱。
在我心中,民族团结是一条康庄大道。南疆铁路开通了,村村通电视了,民汉合校了,少数民族贫困生,走出沙漠就读内地高中班了,国际大巴扎建设好了,乌洽会、丝绸之路服装节,把投资者吸引来了;我们的城市变宽了,学校变美了,各民族人民生活富裕了,幸福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在我心中,民族团结是无私的援助。伽师地震,全国的支援,让伽师老百姓心存感激。爱心人士捐建的伽师希望小学,红旗高高飘扬,同样,突如其来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撼动新疆各族同胞的心,民族兄弟打起背包,带着馕,踏上搜救征程,我们班各族同学,倾囊相助,踊跃捐出自己平时积攒的零花钱,很快,爸爸妈妈行动起来了,老师同学行动起来了,全国人民行动起来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战士们、志愿者们,共同上演生死大营救。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旋律,再次响彻中华大地!维吾尔族有句谚语:水珠投进海洋,生命就会无限。各民族团结起来,就能勇往直前。
各民族大团结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无私博大的胸怀和闪耀人性光芒的大爱;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用血肉深情,维护祖国大好局面的高尚道德情操。
【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推荐阅读:
民族团结和谐示范07-04
维护民族团结 共创和谐校园主题班会12-09
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11-29
民族团结小结06-26
《民族团结》课件09-21
民族团结发言12-17
论民族团结12-17
民族团结好少年06-03
民族团结相关知识06-10
民族团结班会教案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