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浅谈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研论文:浅谈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共8篇)

科研论文:浅谈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 篇1

科研论文:浅谈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

【内容摘要】 当代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而在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需要我们教师敏感地捕捉幼儿的兴趣,从幼儿的兴趣入手,继而提供较既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引导其自主探究。

关键字:自主 探究 科学活动

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也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单纯知识的传授转向为幼儿提供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幼儿处在这样一个生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就为他们提供了足够的科学探索与发现的机会和时间。那么,如何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投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方面:

一、捕捉兴趣,引发探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幼儿天生好奇、好问、好探究,特别喜欢新奇事物。科学无处不在,幼儿身边一样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幼儿的科学探究要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捕捉孩子们的兴趣;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抓住偶发事件中的教育价值;能巧妙地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探究的对象,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机会。

我实习期间曾见一位老师在上中班《感官总动员》的观摩课上出现了这样的突发状况:当老师让小朋友们尝一尝、比一比小碟子里的各种食物的味道时,一位小朋友突然站起来说到:“老师,太辣了,我要喝水!”当时,班级里顿时混乱起来,不少小朋友也跟着学样,纷纷吵着要喝水。这时该怎么办呢?让小朋友喝水吧,会破坏教学计划,不让吧,那么多老师看着,场面无法控制,授课老师无法下台。我正思忖着时,只见授课老师先安抚了下幼儿,接着马上提问:“为什么你觉得辣了会想到喝水?喝水真的能解辣吗?我们一起喝水试试,看看是不是真的能解辣。”授课老师巧妙地接住了幼儿抛来的“球”,并将“球”抛还给孩子,很好地抓住了偶发事件中的教育价值,并成功地将其成为本课的亮点。这样的活动,既让孩子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培养了其独立探究能力。

二、提供材料,激发探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提供活动的条件。” 幼儿认识事物大多依赖直接经验,“有材料陪伴”的学习是幼儿的学习特点。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提供与他们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丰富的操作材料,并给予充分的操作时间,让他们有机会自己纠正错误,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经验,提高探究能力,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我认为,活动的材料是发展幼儿自主探究能力必不可缺的部分。对于幼儿来说,材料既是引发他们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认识的中介和桥梁。在幼儿的探索活动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幼儿观察、思考、探索、发现,当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时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孩子的发现需要时间,探索需要过程,教师只有把这些时间和过程留给孩子,才能真正促使孩子的探究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在材料的投放中,我觉得最为重要的还是区角材料的投放。

区角是幼儿经常光顾的活动场所之一,区角的材料投放既要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又要有利于发展其自主探究的能力。我所在实习的幼儿园活动室里都有几盆小植物。一天,有个小朋友非常焦急地跑来问我:“老师,那边有一盆小花要死掉了。”怎么回事呢?我赶紧跟着孩子一起去看。原来呀那盆小花放得太角落了,保育阿姨浇花时把它遗漏了。我马上顺势引导孩子:“呀,小花好好得怎么会快死了呢?”马上就有小朋友提出猜想:“是不是谁把它弄死的呀?” “肯定不是的,小花的身子好好的呢!”另一个小朋友反对道。“是不是它没喝水干死的呀?”佳佳看着小花若有所思道。我一听马上乐了,佳佳观察得真仔细。当佳佳提出看法后不少小朋友表示赞同。“肯定是干死的,看,其他小花的花盆里湿湿的,就这盆里的土是干的。”小敏脑筋一转:“要不我们给小花浇点水吧,说不定它就好了呢!”“好的,我马上去弄水。”小嘉兴冲冲地边跑边说。跑了一半,小嘉突然又回来了,他抓着脑袋问其他小朋友:“小花要喝热水还是冷水呀?”一小部分幼儿说喝热水的吧,小朋友渴了也喝热水。也有不少小朋友都说应该是喝冷水的,热水会烫坏小花的。争论不休时,小朋友们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我,我给了幼儿明确的答案:小花要喝冷水的,水太热了会烫坏小花的。于是,小朋友们又兴冲冲地给小花浇水去了。之后,孩子们对角落的那碰小花倍加关爱,是不是看看它们长好了没有,在孩子们的悉心照料下,两星期后,小花又慢慢有生气起来,孩子们都很开心。这次活动,我完全是观察者。其实,孩子们并不向大人们想得那样无能,只要我们稍加点拨,他们自已可以探究,发现。而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是引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使他们能自主建构知识。

三、贴近生活,选择内容

科学源于生活,起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根植于幼儿 的日常生活。我们知道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样的学习特点 也要求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取之于幼儿生活,因此在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 时,就应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基石,抓住幼儿身边的物和事来组织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组织教学活动,我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走进自然,细心观察。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我们应带领他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因为大自然蕴涵着无限的奥秘与乐趣。我所在实习的幼儿园是一所乡镇幼儿园,幼儿园附近的田野、工厂、社区等都是幼儿学习的好教材。在一次“寻找秋天”主题活动中,我带领幼儿们来到野外郊游,引导他们有意识地观察树叶的变化,看落叶飞舞,看小草枯黄,看菊花开放,看农民收割„„让孩子们在真切的生活中感悟秋天。

第二,走进社区,外出参观。社会资源的利用,既可弥补幼儿园科学教育设备和资料的不足,又可以使幼儿在社会大环境中亲自感受体验,获得广泛的感性经验。例如:在“走进秋天”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幼儿园就带领全体幼儿参观“农民的收割劳动”,让幼儿亲眼粮食丰收的全过程,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次次的参观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多种感官,为幼儿提供了主动学科学的机会,也开阔了幼儿的眼界,丰富了幼儿的科学经验和生活。

第三,利用电教,解决难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电视机、VCD机、摄像机、电脑等一些先进的科技产品已越来越生活化,电教资源在幼儿的科学教育中也有着一席重要之地。电教资源具有视听结合直观形象的优点,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它能使抽象的现象具体化,间接的经验直接化。在“稻谷熟了”的活动中,幼儿对稻谷变成米都很有兴趣,但光靠图片理解又不深,于是幼儿园的老师们就把稻谷变成米的经历给拍了下来,让幼儿观看。许多幼儿看了后才恍然大悟:原来稻谷是这样变成米的。

科研论文:浅谈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 篇2

—、充分挖掘材料的多样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 为幼儿进行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和准备

每一次活动之前, 我们都要了解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 理解和把握当前的培养目标, 然后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对幼儿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 提供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激发其学习探索的主动性, 让每个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内容、兴趣选择相应的材料。

如在区域活动“颜色变变变”中, 当幼儿了解到红、黄、蓝三原色两两混在一起能变出新的颜色这一现象后, 我们又及时新增投放了若干种不同颜色的颜料和棉签、调色盘等, 并对幼儿提出了“当厉害的变色魔术师”的要求, 让幼儿进行进一步的操作探索, 看一看能变出哪些不同的颜色, 这样就引起了幼儿探索的欲望, 他们急于通过动手操作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主动参与, 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相关知识和经验。

在科学游戏“会变魔术的镜子”中, 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若干镜子和玩具, 引导幼儿用两面镜子摆成不同角度照玩具, 看看分别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幼儿在摆弄镜子和玩具的过程中发现:当两面镜子成90度时, 镜子里竟然出现了三个玩具;而两面镜子间的夹角越小, 镜子里出现的玩具就越多。这一发现让幼儿很兴奋, 更激发了其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种方式不仅让幼儿感知到镜子反光和折射的科学现象, 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

在“转转转”探究活动中, 幼儿为了探究出哪些东西能转, 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材料, 如各式瓶盖、陀螺、乒乓球、一次性蛋糕盘等。每个幼儿都用不同的材料探索, 有的将一根筷子插在娃哈哈瓶盖的小口里, 用双手搓动筷子使之转动;有的把蛋糕盘做成了飞盘;有的将铁丝穿进纸卷玩具中, 用手捻转铁丝的两头使纸卷转起来。不同的材料, 不同的方法, 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各显其能, 充分挖掘出每一种材料的利用价值。多样的材料营造了一种探究的环境和氛围, 为幼儿进行探究活动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使幼儿思路更开阔, 探索更主动, 探究意识得到了增强, 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有目的、有层次地投放相应的材料, 对探究活动起推进作用

区域活动中, 允许幼儿所表现出来的速度、精确度上的差异, 允许先操作完的幼儿尝试更深层次的探索。科学区的层次性也突现在材料的提供上。如当一些幼儿在比较沉浮时, 教师提供的一些辅助材料又促使发展较快的幼儿探索怎样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又如, 在幼儿玩“称一称”的玩具时, 我投放了天平称、电子秤、秤杆以及用于称量的物体, 如黄豆、玩具、珠子, 刚开始让幼儿一一学会使用这些称量工具, 当他们会使用称量工具以后, 让他们分别用不同的称量工具称相同的物体, 或者用同一个称量工具称不同的物体, 并加以比较, 让每一位幼儿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而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有所进步。

在选择和投放材料之前, 我们先在上一次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反思, 再预先考虑将要投放的材料会与幼儿通过操作材料可能达到的发展相对应起来, 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投放材料。如在“站立”活动中, 我们首先投放了具体形象、直观的材料:瓶子、积木、各种盒子、易拉罐等能够站立的东西。第一次活动后, 幼儿了解了站立的基本要素:大、平、稳;在第二次活动中, 我们又投放了吸管、筷子和光盘等材料, 幼儿在摸索中将自己的第一次经验运用于本次活动中, 把底部对齐的很多吸管捆绑在一起, 吸管就能平稳站立;把多根筷子插进两个光盘孔里, 把筷子和光盘做成车轱辘的样子让光盘站立;第三次活动是在前两次活动的基础上衍生的, 投放了各种各样的纸, 引导幼儿想办法将纸也站起来, 有的幼儿将纸卷成纸筒;有的幼儿借助于其他稳定的东西使纸站立。一次次的活动后, 我们感觉到幼儿的探究能力在循序渐进地发展和提高。我们投放了一些线类材料, 起初幼儿百思不解, 在动手操作中他们发现电线可以变形, 于是在折、挝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又一奇迹:电线挝成三角形、弹簧状、树杈形, 层层深入、递进, 使幼儿的探究活动呈上升趋势, 探究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除了对活动的难易程度分层次投放材料外, 教师还应根据幼儿的差异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材料, 以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学习需要, 促进幼儿获得同一科学概念的各种经验, 既要满足幼儿思维发展不同水平的需要, 又能促进幼儿知识概念从直观到抽象概括的发展。

三、挖掘材料的多变性, 为幼儿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探究活动的材料是灵活多变的, 它具有开放性, 有多种组合的可能性, 当幼儿接近这些材料时, 就会自由地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变、组合。报纸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材料, 幼儿将它卷成纸棒, 做抢尾巴、赶猪游戏;贴在胸前向前跑, 看谁的报纸不会掉下来;放在地上当石头, 做过小河的游戏;搓成纸球或者当足球来踢或者当篮球来投等。又如, 光盘这一材料在不同活动中的运用就截然不同, 在站立活动中, 将光盘孔里插入合适的纸棒, 利用纸棒的力量使光盘站立起来;在物体的移动活动中, 将光盘套在线绳上一人举高一人蹲下, 通过变换高度使光盘移动, 而且引导幼儿探索两人摆弄线绳坡度的不同, 看光盘滑动的速度是否一样。同一种材料在不同的活动中运用的方法不同, 材料的应用价值就不一样, 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通过操作, 幼儿体验了探究活动的神奇与奥秘, 更加增长了幼儿的探究兴趣, 提升了探究的能力。在活动中, 我们循序渐进, 利用材料不断引发他们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样才能……”促进其不断进行探究, 从多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有力地促进了幼儿多向思考、多方探索的能力。

此外, 在活动中, 幼儿不仅能针对多种材料进行探索, 还能针对一种材料在同一个活动中的不同方法进行探索。如在“吸管站起来”的活动中, 幼儿把吸管剪成短短的一小节站立后, 又接着尝试第二种方法, 把许多吸管绑在一起, 后来又尝试第三种方法, 创造出三角支架型的站立方式。在探索中, 幼儿发现即便是同一概念的操作材料, 都会有多样的操作形式和多样的操作层次。幼儿寻求不同的方法, 材料的多变性更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 推动幼儿向更高的探究方向前进。

总之, 材料的多样性、层次性和多变性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投放材料时, 我们既要注重材料的横向联系, 又要注重材料的纵向联系, 有效地把握好材料之间的潜在关系, 有效地发现材料的价值, 充分地去挖掘材料的可利用性, 真正发挥其作用, 以此促进幼儿主动、深入地进行探究活动, 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 提升了探究热情, 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有效地发展了幼儿的探究能力。

摘要:幼儿的探究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 而在科学区中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是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科学区中材料的可利用性为幼儿的探究奠定了基础。本文就材料的多样性、趣味性、层次性、多变性等方面进行了探究, 从而激发幼儿探究欲望, 提高幼儿探究能力。

关键词:幼儿,材料,探究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

[2]教育教学论坛.

科研论文:浅谈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 篇3

【关键词】幼儿;游戏;探索;能力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幼儿只有在游戏中身心才能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游戏的群体性愈加明显,在游戏中有意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来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在游戏中的探索能力。本文以倡导最大限度发挥儿童自主性探索能力,让幼儿在游戏中焕发生命的意义为出发点,探讨促进幼儿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措施。

一、创设游戏的环境

游戏要求幼儿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因为游戏过程是幼儿真实体验的过程,真实是指幼儿的游戏与幼儿生活密不可分,不仅是在环境中成长,也是在环境里探索和学习。因此创设适宜的环境是培养幼儿自主探索能力的关键。

环境的创设是多样性的。要根据幼儿游戏的不断深入,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改变游戏的环境。为了更好地让幼儿参与到游戏中,老师应把大环境给幼儿铺设好,再让幼儿自主发挥,达到更完美的境界。例如,我班开展的“小小理发店”,当我把理发店的柜台和店外旋转灯装饰好后,对幼儿说:“你们看我们的理发店还缺什么呀?您们来布置吧。”于是幼儿拿来了废旧的梳子、瓶子等物充当店内物品,并用漂亮的小装饰物来装饰自己的理发店。可见通过自主收集材料,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兴趣,也能锻炼他们的观察力,使幼儿能力得到提高。除了要让孩子自己收集,教师还得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游戏材料,玩具。提供的游戏材料要不断变化,以便构建的游戏环境具有可变性、新颖性,不断的吸引幼儿,引起幼儿游戏的兴趣。

二、鼓励幼儿进行创造性游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探究的对象,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实际的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我们在创造性游戏中发展儿童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中尝试加入瑞及欧的方案教育理念,以儿童为中心,从他们的兴趣、需要及经验出发,在儿童的探索活动中,充分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使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做法如下:

1.创造游戏中发挥孩子自主性,学会主动发现问题,体现发现的乐趣。

例如,在公园的主题中,通过实地到公园游玩,绘画公园,讨论在公园的所见,看公园的录像等,让孩子们积累一定公园的经验后,我们进行了公园的创游活动。经过孩子们协商之后提出公园里的小主题,并分组构建,然后在构建的公园里玩扮演游戏。由于第一次玩,游戏中较为混乱。当时,我并没有指出孩子构建和游戏中的失误,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果然在游戏之后,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个说,儿童乐园没有围墙,有人不买票就进来了,喂小动物的食物太少了,不好玩;还有的说,有人不排队,不守规则;那个说:打枪的管理员很奇怪,给人打三枪,但是给我打一枪。这样大家都将自己的意见陈述出来,在此过程中说明他们已经发现了问题。

2.形成安全的探究氛围。

形成安全的探究氛围就要接纳孩子们的不同意见。幼儿的观点和兴趣常常与教师不同,接纳和支持幼儿的观点和兴趣,会使他们有更多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探究活动。

三、各类游戏的优势及其在发展幼儿探索能力中的有效运用

幼儿园的游戏,是教师根据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利用幼儿游戏的“可再造性”的特点,通过创设一定的游戏环境与条件,“再造”出来的游戏。这些游戏与我们民间所流传的游戏是不同的,相比较它更具有教育性与被控制性(受控制性)。但是这种控制是间接的,比较隐蔽的,在教学中我们把它分为两大类:创造性游戏(如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建构游戏)和规则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两大类。

1.表演游戏。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的内容,运用动作、表情、语言扮演角色而进行的游戏。从道具的制作到完成表演,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相互间的合作。因此我们充分利用这些环节,引发幼儿的合作行为,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例如:在童话剧《小猪的野餐》活动中,从选择游戏伙伴、组成表演小组、分配角色、参与道具的制作到分组表演,教师都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做,必要时进行恰当的指导。当孩子们穿着与同伴合作完成的“斑马衣”“狮子发套”进行表演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2.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社会、体验生活的一种象征性游戏。它满足了幼儿“想当大人”、想进入成人世界的愿望。角色游戏具有综合性的作用与功能,其中很重要的是它为幼儿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使之逐渐懂得与同伴相互配合、互助、谦让、协调,消除封闭、独尊的个性心理,培养开放、合作、理解、尊重的现代社会性心理。角色游戏中,幼儿的身份可以是多重的,交往的对象、方式也明显增多。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不断的产生合作行为,合作意识明显增强。

3.体育游戏。体育游戏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以游戏活动为形式,以发展幼儿身心为目的的规则游戏。体育游戏可以发展孩子的基本动作能力,增强身体素质这一方面是毋庸置疑的。体育游戏不单可以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而且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自主探索能力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程。我们要正确把握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方式,通过让幼儿在知识上、情感上、能力上得到发展,引导幼儿成为一个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德成.《从游戏发展探讨幼儿合作回话智教学》.《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2年第1期

[2]查士珍.《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成才之路》,2012年第11期

科研论文:浅谈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 篇4

六盘水市钟山区第十五小学

冷姣

摘要: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理念的落实,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尽快接受新理念,并在教育教学中加以充分运用。自主探究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

关键词:自主探究、动手动脑、合作交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创新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知识经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人们发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应值得每一位教师去探究。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重视让学生经历自主提出问题探究的过程

探究应该从问题开始,适合的科学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问题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问题,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让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例如:我在教学《我来造一张纸》这节课时,我先出示课题,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了“我想知道怎样造纸?”“我想知道用什么造纸?”等多个问题,然后指导学生经历“制浆——灌浆——滤水——压干成纸”的过程。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方法。通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生亲身体验了学习的过程,他们学到了知识,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善于动手动脑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大胆的猜测在探究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学生提出问题,就让学生先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猜一猜,可能是什么样的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动手去验证,看看自己猜测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样学生通过质疑——猜测——验证的过程,他们充满了自信,既愉快又有收获。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多动脑 “想一想”,多动口 “说一说”,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例如教学《发面的学问》时,我先问:你们知道小小的面团为什么会发得那么大?让学生猜测,再让学生去动手做,我再引导学生做发面团的对比实验,通过一段时间,再让学生进行观察,从而认识酵母菌的作用。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充分动起来,调动自己的种种感官,动手、动脑来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认识,而且这种活动也是孩子们喜欢的。

三、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独立发现

良好的情境氛围可以激发思维的灵感、创造的愿望,学生在这种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中,大胆发言、无拘无束,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例如:教学《让灯泡亮起来》一课时,我把材料放在课桌上,让他们自行选材,独立地利用导线、电池、灯泡去操作,让他们需要帮助时可请老师帮助,如没困难就自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教室中无拘无束的动起来,他们提供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大家都十分高兴。

又如:教学《有趣的磁现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知道磁铁哪个部分的磁力最强,我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去感受哪个部分磁力最强,学生通过自身验证发现磁铁两端磁性最强。

通过上面的实践活动,我发现教师应积极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的结论

合作交流是《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合作交流学习的前提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交流的过程是全班同学的学习过程,各个小组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同学们互相交流、互相探讨,实现成果共享,最终得出问题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对自己的试验过程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得到结论。

我国自然学科教育泰斗刘默耕教授曾说:“教学是教学生的艺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成为科学启蒙教育的艺术大师。”这是我们自然科学教师追求的目标。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展现自己,发挥他们创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自然中学科学,在社会中学科学,在生活中学科学。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2、《探究性学习》

科研论文:浅谈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 篇5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张萍 闫集中学

中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参与知识发展和探究的过程,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着眼点应放在如何创设恰当的问题背景,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上;应放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上;应放在如何更好地组织引导,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上,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的形成过程,经过独立思考和艰辛的探究培养他们终身受用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一、价值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个人的价值、树立自信心、找到自我。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爱的需要和受尊重的需要就会突显出来,成为主要的需要。满足了爱和受尊重需要,人就会感到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实力、有能力,从而引发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积极投入到学习、劳动、生活中去。学生都是得到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人,只有对他热爱、关心、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求知欲、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而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场所,学生学习过程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数学中及时评价,显示激励功能,把握评价契机,审视度势地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在“三角形平分线、中线、高”一课上,在了解到“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在三角形内交于一点,三角形三条中线也在三角形内交于一点”这个特性后,有同学马上说:“三角形的三条高也在三角形内交于一点”,有的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因为学生没有做出正确的猜测而评价学生――“错了”、“没有好好动脑筋”。我认为,学生由前两种情形类比到高的学习情境,这是认知过程中自发的顺应和迁移现象,更是学习中勇于探索所作的大胆猜测。于是,我把握契机,鼓励学生说:“你能做出大胆的猜测真好,挺有探索精神的,在小组里再对你的猜测验证一下,看看有没有道理?”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点燃了他们求知的欲望,还重视考察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有利于促进他们数学思维发展。因此,教师是尊重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在课堂上把鼓励送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探究得出的见解,哪怕回答错误,教师也要予以鼓励和赞赏,给孩子以信心。在课外,教师要主动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学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毫无戒备地和老师、学生进行交流。学生把这种学习的良好情绪转化为内部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二、创新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人的创造潜能,提高创新能力。

马克思说:“科学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去探索创新”。数学这门科学更有利于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创新意识。而教师最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着,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而活动。

1.创设情境、激发探索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动力,就要创设出一种学习气氛,使学生急于求知、主动思考,就要设置相关问题,利用学生旧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冲突。鼓励质疑,倡导学生各抒己见,多角度看问题,促使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我们反对把教材中现成的结论从外部强加给学生,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如“梯形中位线定理”这一课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中位线及三角形中位线地理,我们还知道三角形与梯形之间有许多联系,甚至可以互相转化,当梯形的上底缩短为一个点时,梯形就变成了三角形。这容易使人联想到梯形是否有类似的中位线及中位线定理。这时,让同学们分组讨论,也可以动手制作,经过同学们的思考、探究、猜想,老师再给出梯形中位线定义,这让同学们猜想梯形中位线与上下底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这样使学生产生疑问,又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2.引导求异,培养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问题,常常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不仅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将学生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自主探究的需求,悬念能产生直接的探究欲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鼓励学生的批判思维,独立思考与独特感悟。

三.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氛围,培养探究能力。

浅谈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6

幼儿的学习遵循兴趣性原则,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来源。《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那么怎样在一日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呢?

一、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亲近自然,探索自然是幼儿的天性。失去了自然,儿童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特质。大自然有取之不尽的学习资源,自然界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很多,一颗小石子,一团黑泥巴,都会让幼儿宝贝似地收藏。教师对此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横加干涉,而应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寻找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及时予以支持和引导。一天,雨后天晴,我带孩子们去操场上散步,在操场边上,一群孩子围在一起,议论着什么,我走近一看,原来吸引他们的是水泥操场边上留下的一个水坑,乐乐说 :小水坑里有树,彤彤说 :“我看到了天上的云朵”,看来孩子们对水坑的倒影产生了好奇,我故作惊讶地说:“难道树掉进了水坑里?”彤彤见老师也不明白,骄傲地说 :这是它们落在水里的影子。“我看到水坑里的树头是朝下的。”“水坑里的影子都是倒着的。”“喔,原来这就是倒影啊!”我的惊叹使孩子们更加坚信自己的发现是正确的。静雅总有与别的孩子不同的说法 :“真好看,就像一幅画。”正当孩子们欣赏着这美丽的“风景”时,调皮的强强用脚去踩水坑里的云朵,这一脚下去,所有的倒影都看不清楚了,有的孩子责怪强强,佳佳像个小大人“:等会儿,等会儿就能看清楚了,猴子捞月亮的故事不就是这样说的吗?瞧,孩子们不仅发现了生活中的科学,还主动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不正是孩子学科学用科学的萌芽吗?像这样孩子们因亲近自然的发现和探索还很多,关于种子,关于影子,关于泥土和沙子等等,这些经历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操作、学会了交流和分享,激发了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二、投放材料,促进探究

幼儿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尝试,而动手操作是科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它能促使幼儿在做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幼儿天性爱玩,洗手时,他们会把自来水龙头开了又关,关了又开,体验水的流动和水流冲刷小手的感觉,直到把自己的衣服袖子弄湿 ;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在一张张纸上涂画、折叠、揉皱甚至撕碎 ;用自己喝的开水去浇花……怎样变随意的`玩为有目的的探究,适宜的材料投放必不可少。就说幼儿对纸的兴趣吧,为了让幼儿认识纸的特性,我特意为孩子们提供了许多与纸相关的材料:各种材质的纸、水、火柴和蜡烛,并引导孩子们想想 :除了折、撕、团、画等常规玩法,还可以怎么玩?发现了什么?在我的鼓励下,有的孩子把纸折成小船放在水里玩,有的孩子直接把纸放在水里当船开,有的孩子把纸放在水里洗,还有的孩子点燃蜡烛,把纸放在燃烧的蜡烛上。孩子们探索发现了纸能燃烧,有的纸能吸水,有的纸不吸水,吸水的纸容易烂,纸能撕碎,纸能折东西……就这样,孩子们在玩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动手操作,得出结论。这个过程孩子们获取的信息真实具体,印象深刻,能够补充和修正他们原有的认识,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发展。

三、创设问题,坚持探究

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篇7

一、设计探究环境,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

幼儿对大自然充满好奇。《纲要》指出“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 是幼儿发展的重要资源”。积极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 有利于扩大幼儿的视野、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 建立生机盎然的自然角。

自然角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观察、亲近、触摸各类事物的机会, 幼儿还可以在自然角针对某一对象进行连续的观察发现。随着季节的变化, 我们经常更换各种花卉、植物, 饲养小动物等。幼儿在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 产生种种问题。在提高幼儿观察力的同时, 也养成了幼儿敢于提问的习惯, 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2. 开辟春意盎然的种植园地。

正如陈鹤琴所说, “幼稚园需布置科学环境, 尽可能地领导儿童栽培植物, 布置园庭, 从事浇水、除草、收获种子等工作。”通过开设种植园地, 教幼儿栽培植物、浇水、除草等活动, 引导幼儿去观察、发现, 这样幼儿就获得多方面的“行为”体验与喜悦。

3. 创立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活动, 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 具有实用性和开放性的游戏材料, 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引发幼儿产生问题。例如:在科学区, 老师提供了各类材料, 孩子们猜想轻的物体会浮, 重的则会沉。可实验的结果与他们的设想大相径庭。于是孩子的问题便油然而生。老师巧妙地将问题设计融合在材料之中, 让孩子通过操作材料, 寻求问题的答案, 获得新经验的提升。

4. 营造轻松自然的课堂气氛。

幼儿年龄小, 具有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特点。《纲要》提出, “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 支持、鼓励孩子参与交流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组织活动, 注重在玩中学、学中乐。在探索过程中给幼儿提问、讨论的时间, 支持和鼓励幼儿参与交流活动, 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在操作活动时, 允许幼儿自由走动, 鼓励同伴间互相帮助、合作实验。

二、挖掘教育内容, 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1. 把握生活中的教育素材, 激发引导幼儿探究热情。

幼儿的生活丰富多彩, 科学并不神秘, 它就发生在幼儿的生活中。但是幼儿往往只感受游戏的乐趣, 而不知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思考。他们常常也会冒出不合常理的问题, 做出令人费解的举动。作为教师, 我们要分析幼儿的行为, 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探索。

2. 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在对幼儿的科学教育过程中, 科学教学活动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因此, 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幼儿的兴趣点,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活动, 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在《马路上的车辆》活动中, 我们设计了一个问题引入式的课件来引导启发幼儿。第一环节课件中“轱辘轱辘”转动着的车轮聚集了幼儿的视线, 原来车子有了车轮才会行驶;在第二环节设计了动画:有的车辆的轮子是正方形的, 有的是三角形、菱形的, 引导幼儿探究:车轮可以是这些形状吗?最后提问“两个、三个、四个车轮的车谁跑得快呢?”整个活动在问题引导下,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去思维, 让幼儿始终带着问题去探究、去创造。

3.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引导幼儿自主探究。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 要针对不同的情景、不同的幼儿、不同的活动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1) 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 情境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长时间地保持幼儿探究的积极主动性。在《去羊村》活动中, 我创设了情境:“小朋友们, 绿色的草原上可爱的小羊们邀请大家去玩, 让我们坐上小火车出发吧!”说着, 我们开动“小火车”, 在耳熟能详的音乐伴奏下来到羊村。这些为幼儿所熟知的动画情境, 一下就引起了幼儿的兴趣, 在去羊村路上遇到的各种奇怪的“石头”, 深深地激起了幼儿探究动物特征的热情。 (2) 指导幼儿尝试探究, 在探究活动中, 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 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幼儿。教师设置问题, 提供操作材料, 幼儿边尝试操作, 边观察思考。在《胎生与卵生》活动中, 幼儿怀着好奇心和探究的热情去探究“动物宝宝是从哪儿来的?”老师引导幼儿根据需要查看图片资料, 找到了答案。在“给动物宝宝找家”的游戏中, 幼儿用电子笔拖拉图片, 将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送回家。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的优势使幼儿获得自主探究, 主动建构了胎生和卵生的科学知识经验, 发展了认知结构。

三、适时观察和指导, 激励幼儿的探究欲望

1. 善于观察, 启发引导。

幼儿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要给予恰当的启发和耐心的引导, 从而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体验成功的快乐。

2. 鼓励大胆探索。

在活动中常有幼儿操作失败的情况出现, 教师应热情鼓励幼儿大胆探索, 指导幼儿正确面对失败, 鼓励幼儿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 在探索中走向成功, 获得更多的自信与快乐。

3. 及时表扬肯定。

教师应注重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大胆猜想, 而不仅仅以探究的结果作为对幼儿的评价方式, 教师应善于使用赞美的语言, 鼓励的微笑, 信任的眼光和热情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和赞扬, 从而进一步增强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参考文献

[1]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指导策略研究.

[2]钱芬.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提问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 2004, (2) .

科研论文:浅谈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 篇8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最普遍的设计是“规范教学”。虽然许多老师在细节处理上作了许多变通,力求用新课程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在多个环节中体现、研究性、生成性、合作性。但从新的教学理念看,这样的“规范教学”,忽视了教学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学生的兴趣。研究表明,没有学生兴趣参与的课不可能是一堂成功的课。如果我们用“情境设计”来代替“规范教学”,让学生在整堂课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那教学效果肯定是不言而喻的。“情境设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大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兴趣浓厚地体现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

一、创设激趣式的导入情境,引出探究问题。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科学的知识。而创设丰富的、有趣味性的、有现实性的情境,让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吸引学生主动到实践活动中去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前提。通过游戏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提出问题及探究任务,驱动学生去进行研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推动思维主动发展。

如在《磁铁的两极》导课时,教师先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然后出示一条“热带鱼”把它挂在铁架台上并转动一下。“你们可不要小看它,它的本领可强了,老师在这里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等它停止转动后,鱼头一定朝南,鱼尾一定朝北,你们信不信?”学生纷纷表示不信。“不信,请看它表演”“怎么样,哪位同学还想上来试试,这时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这时有学生举手问:“热带鱼的头为什么老是指南,尾老是指北呢?”我接着说:“对呀,热带鱼的头为什么会指南,尾会指北呢?谁能帮助他找到答案。”这时又有学生站起来说:“可能里面有磁铁吧!”“真的有磁铁吗?”我追问道,这时下面产生了两种意见: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哪就请一位同学上来检查一下,到底有没有磁铁?”打开鱼肚子一看,果然有一块磁铁。我又追问道:“看到了这个秘密你有什么想法?”有学生举手问:“磁铁真得能指南北方向吗?”这样通过设置悬念、创设教学情境,步步深入地提出探究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创设多元化的活动情境,体验探究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体验式活动。如学习《我们的身体》后,可以让学生单足走路、蒙眼走路,数一数、摸一摸身体的骨骼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我们的身体。

2.操作类活动。学科学的最好方法是“做科学”。《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指出“学习科学是小学生要亲自动手做,而不是要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 例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制作网页、电子小报等,探索电子信息世界的奥秘,从小培养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的爱好,必将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出较大的作用。

3.调查类活动。如学习《生物与环境》后,让学生调查我们身边的环境,通过制订计划、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将对环保问题的探究推向深入。

4.种养类活动。如通过种养常见的、易于管理的动植物活动,交流栽培植物和饲养小动物的经验和体会,展示观察记录,全面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

5.竞赛类活动。这种形式的活动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参与面也广,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互助协调、合作交往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6.兴趣类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各种科技兴趣小组,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践调查,撰写科学小论文,尝试完成科技小制作或小发明等。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教学目标上应该把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融合在一起,既有知识教育的要求,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科学探究的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因目标、内容、资源、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经验背景的不同可采取各种各样的模式,可以是一种活动单独组织,也可以是多种活动相互糅合。这样的活动可能是一节课,也可能是几节课;可能在课堂上完成,也可能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

参考文献:

上一篇:民主评议自我小结下一篇:入职销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