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复习(通用8篇)
随着考研的大幕落下,20的考研战役已经打响了。文都考研高端辅导中心的老师希望同学们早做准备,在起跑线上就领先一步。文都考研高端辅导中心除了彩虹卡的高端辅导之外,还有各种统考及非统考的专业课辅导,今天,文都高端的老师就为同学们规划一下心理学专业的复习计划。
一、使用教材:
科目方向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彭聃龄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
叶奕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郭秀艳、杨治良
人民教育出版社
《实验心理学》
朱滢
北京大学出版社
心理统计学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张厚粲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测量学
《心理与教育测量》
戴海崎等主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
《心理测量学》
郑日昌等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
《当代教育心理学》
陈琦、刘儒德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
冯忠良、伍新春等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学习内容
依据考试大纲讲解考研心理学的“三基本”: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内容贴近教材,难度略高于教材,略低于真题。
三、学习目标:
1、了解心理学考研的.主要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
2、了解各部分内容的难度和重要程度,以便在下阶段学习中有针对性复习;
3、能够看出课后习题的所考查的知识点。
四、学习方法
1.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2.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通过目录法、体系法的学习形成框架后,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2)做笔记的方法不是简单地把书上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而是把书上的内容整理成为一个个小问题,按照题型来进行归纳总结。
五、全年复习规划
1、基础复习阶段(207月之前)
本阶段主要用于考生学习基础参考书,要求系统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对各门课程有个系统性的了解,弄清每本书的章节分布情况,内在逻辑结构,重点章节所在等,但不要求记住。最终基本达到心理学本科水平。
2、强化复习阶段(年7月-2013年9月)
本阶段主要用于考生学习在指定参考书之外可以涉猎一下推荐参考书目,吃透参考书内容,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训练思维,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
3、冲刺提高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1月)
本阶段,考生要对指定参考书进行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做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
4、模考点睛阶段(2013年12月-年1月)
1 复习计划紧扣最新执业考试大纲
1.1 研究最新执业考试大纲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办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执业考试的形式和内容都有较大调整。新的执业考试大纲更加侧重于对考生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 除了最基本的业务知识外, 还对伦理、沟通、管理各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是执业考试复习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应透彻理解最新的执业考试大纲, 并根据我国医疗卫生的新需要和新发展, 制订教学计划, 提高护理学基础执业考试复习的教学质量。复习计划在整个执业考试复习过程起指引和控制作用。
1.2 复习计划的基本框架
复习计划的整体思路是在学时合理分配的基础上, 夯实基础知识, 突出强化重点知识, 学与练有机结合, 最后达以平衡调整。护理学基础的执业考试复习计划框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2.1 基础复习阶段
相当于第一轮复习, 教师统一授课, 学生可以系统地复习所学知识, 并结合同步练习, 从而扎实、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点。此阶段的任务就是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点。
1.2.2 强化阶段
相当于二轮复习, 教师要进行精讲, 对整本教材进行整合, 根据大纲提炼出护理学基础的重点知识, 结合历年执业考试的考点, 快速地将教材中的重点用一条线串起来, 并配合练习题循序渐进地提高考生的答题能力。
1.2.3 冲刺阶段
此阶段要以考题解析为主, 采用题海战术, 考生不仅要巩固基础知识点, 还要灵活运用知识点, 做到举一反三, 掌握答题技巧。尤其是对A2型题目, 通过大量练习, 训练学生快速提炼出关键词的能力, 排除干扰, 加快答题速度。
1.2.4 个性化备考
临考前学生的掌握程度还是参差不齐, 应让他们发挥自主性, 结合自己的掌握程度查漏补缺。此阶段教师的任务就是答疑解惑。
2 掌握记忆规律, 采用多种方法
基础护理的内容繁杂, 学生普遍反映基础护理的内容易懂难记。在学习活动中要有意识地进行锻炼, 掌握记忆规律和方法, 才能有效提高记忆力。为了使学生掌握好所学知识, 应该灵活采用多种方法。
2.1 归纳总结, 对比记忆
对比记忆法就是从相似的内容中找出其相同点与不同点, 然后进行比较, 对照记忆。比如乙醇是临床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要根据具体的使用范围和方法选择正确的浓度, 学生经常将各种浓度混淆, 为了避免混淆, 可以进行归纳总结对比记忆。如为病人梳发而其头发打结成团时, 可以选30%的乙醇将头发湿润;床上擦浴、背部按摩时, 可以选50%的乙醇作为按摩剂促进血液循环, 预防压疮;高热病人物理降温时, 可以选用20%~50%的乙醇进行擦拭, 通过乙醇的蒸发达到降温的目的;注射法皮内注射皮肤消毒时可以选用75%乙醇消毒;物理消毒灭菌法 (燃烧法) 时可以选用95%乙醇作为燃料;常用灭虱剂30%含酸百部酊的配方:有百部30 ml, 加50%乙醇100 ml, 再加入100%乙酸1 ml。
2.2 口诀记忆
口诀记忆是常见、实用而有效的方法。口腔护理时, 护士应该根据病人口腔的p H值选择适宜的漱口液。常用的中性漱口液可以用一句口诀“盐水中有朵西林花”来记忆, 在这句口诀中, “盐水”是指可以清洁口腔、预防感染的0.9%的生理盐水, “中”所代表的含义是p H值是中性的漱口液, “朵”代表的是可以除臭、抑菌的朵贝尔溶液, “西林”代表的是广谱抗菌的呋喃西林溶液。学生经常会将酸性、碱性、中性的漱口液弄混, 通过这句口诀把中性漱口液有效串联起来, 可以让记忆更加牢固。比如在讲授穿、脱隔离衣的知识点时, 要记忆穿隔离衣的顺序, 就可以利用口诀“手提衣领穿左手, 再伸右臂齐上抖, 系好领扣系袖扣, 折襟系腰半屈肘”。口诀记忆法虽然很实用, 但需注意的一点是, 传授完口诀后, 教师一定要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及时、必要的监督、检查。必要时, 适当配合“车轮式”巩固记忆法, 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效果。
2.3 浓缩记忆, 提取数字
在测量血压时, 病人的卧位可以是平卧位时肱动脉平腋中线, 或坐卧位时肱动脉平第4肋软骨, 手臂伸直掌心向上, 护士应该将袖带缠绕病人肘窝以上2~3 cm, 松紧度以能伸进一根手指为宜。这样, 就可以为学生提炼出关键的数字“1、2、3、4”, 1代表的是袖带的松紧度, 2~3代表的是袖带下缘距离肘窝的距离, 4代表的是第4肋。
2.4 兴趣记忆, 边背边做
在复习卫生洗手6个步骤时, 应该让学生边做边背, 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兴趣, 而且记忆更加深刻。操作性强的知识点都可以尝试边背边做。
3 横向联系, 融会贯通
2011年的执业考试试卷分为专业实践、专业实务2部分, 要求考生具备综合能力。基础护理学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将各学科知识点融会贯通, 横向放射, 各科教师之间应该相互配合, 达到一体化教学的目的。利用护理学基础的一些知识就可以引出护理学管理和护理学法律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比如讲授安全给药的原则时, 首先应该遵医嘱给药, 作为护士应该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具备的工作经验, 判断医嘱的科学性。护士不仅是医嘱的执行者更是监督者。这里可以为学生设疑, 如果护士发现医嘱有问题该怎么办?护士执行了错误的医嘱又会有什么后果?这是护理法律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应该将各学科的知识点有效、紧密地衔接起来, 灵活运用。
4 错题集
4.1 建立错题集
在学生进行同步练习或者模拟考试时, 要求学生把自己做错的题进行总结, 记录在错题集上, 这样既可以方便查阅, 避免了去翻看一大堆试卷, 注意力分散而浪费时间的问题, 又有助于对错题及时更正。
4.2 利用错题集
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利用错题集, 每一道错题都要去分析错误的原因, 是因为对这个知识点掌握得不牢固, 还是审题出现了偏差。如果知识点不熟悉, 一定要将教材上相关知识点反复理解, 如果是审题不清, 那么就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认真审题, 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错题集建立后, 应该经常去阅读、分析, 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借鉴, 可以从别人的错误当中得到启发, 将错题集的能量发挥到最大。教师也要检查学生的错题集, 如果有一些错题是共性问题, 就应该统一讲解、分析。
5 小组合作学习
中职院校的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普遍存在惰性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在教师的合理点拨、启发和引导下, 达到巩固、扩展基础知识的目的。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将教师的责任和学生的力量最大限度地整合, 教师作为教学的促进者, 帮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以此达到“教”和“学”的统一和“教”为“学”服务的目的。
6 模拟强化
在护理学基础执业考试复习的最后阶段, 应该进行有计划的模拟考试, 通过模拟考试学生可以有效地了解试卷的整体结构和具体分布, 从而科学地驾驭时间, 提高答题能力, 并且可以对整个复习进行最后的检测。蒉
一、试题特点分析
1.突出主干基础知识,涉及隐含基础知识
历史基础知识是指重要的历史年代、主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和最基本的历史概念。新课标规定高中生所掌握的基本历史应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第28题所呈现的“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试验科学”、“牛顿的经典力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中的主干基础知识。
隐含基础知识是指隐藏于主干基础知识之下,与主干知识紧密相关的基础知识。隐含知识往往是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与教材鲜有提及,但必须挖掘、拓展的知识。“哥白尼的‘日心说”就属于此方面的隐含知识。
2.一题一专题,考查容量大
通过专题呈现考题逐渐成为高考试题命制的趋势与特点,一道选择题往往是一个单元主题的浓缩、一段历史阶段特征的总结。第28题考查了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发展的主要轨迹,考查了近代科学的独立、奠基、形成与拓展过程,这种以专题形式呈现的试题形式也恰恰符合了新课程以来以模块组织教学的特点。
3.关注热点,突出现实
第28题关注的是科学发展问题,隐含着对现实的关注,不仅如此,该题还巧妙地切入了周年热点问题,2013年是哥白尼(1473—1543)诞生540周年,命题者以隐性的方式,通过引用恩格斯的材料来设问,以此考查与时代热点密切相关的历史知识,突出反映了历史学关注现实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学科价值。
4.设问精巧,强调理解
从近几年新课程高考试题来看,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三新”试题逐渐成为命题主流。第28题以恩格斯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评价为材料来设置问题,“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是指近代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脱离出来而成为独立发展的学科体系。哥白尼的“日心说”最早否定了宗教神学深信的“地心说”,宣告了科学的独立;伽利略的试验科学开创了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该题要求学生综合对比四个选项,在深刻理解四位科学家的成就与特点的情况下作出正确选择。
二、基础知识复习策略
1.以主干知识为主,隐含知识为辅
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依托课程标准与教材,着力做好主干基础知识复习,除准确、全面、深刻把握具体史实、基本概念、理论观点外,更应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分析与比较,使学生既能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又能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师要善于挖掘隐含知识,理解隐含知识的原因、特点、影响与评价等,帮助学生形成具体历史问题的多元认识。
2.运用联系的方法组织知识,形成整体架构
联系方法是基础知识整合的有效方法。联系有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纵向联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史实本身的理解掌握。横向联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阶段总体特征的把握。第28题是有关近代科学在不同时期的贡献、发展,属于纵向串联方面的考查。现行教材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大模块组织教学,由于各模块之间各有侧重、彼此独立,因此,只有把相关历史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联系对比才能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3.以时间为脉络,突出热点,关注现实
历史是随着时间而发展的,任何史实都可放在时间的大坐标中定位。时间有两类:一类是历史时间。历史的连续性和规律性是通过按时间先后顺序发生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体现的。教师在基础知识复习中必须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时间,必须培养学生的时序性思维。另一类时间是现实时间。即任何一个历史史实都可与现实时间发生联系。教师在基础知识复习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既依托课本又能跳出课本去关注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运用历史学科独特的视角去审视、理解、洞悉现实热点、焦点与周年等问题。
4.研读高考真题,提高复习效果
新课改以来,国家以高考试题来推动课程改革、推动教学改革的意图日益彰显。教师通过研读高考真题,把握命题者的立意旨趣,提炼试题的关键信息,以此指导复习,能有效提升复习效果。以第28题为例,通过恩格斯评价入题,在2010年新课程全国文综卷第40题第3小问已出现,该题要求学生阐述对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前提”的认识。而且,对哥白尼、牛顿等科学家的考查在2011年新课程全国文综卷第35题就已出现,教师在复习中如能对该题仔细解读,无疑对2013年的第28题的作答大有裨益。
P
3(一)管理的含义
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集体活动
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
3、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的达到组织的目标和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
4、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P6
(二)管理者的分类
1、按管理者所处的层次划分
高层管理
中层管理
基层管理
2、按管理者所处的活动领域划分
企业管理者
政府部门管理者
其他部门管理者 P10
(三)管理技能
1、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
2、人际技能
人际技能又称人际关系技能,是指成功的与他人打交道并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包括联络、处理和协调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激励组织内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能力,正确的知道和指挥组织成员开展工作的能力。
3、概念技能
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P2
4(四)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导思想
①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代替传统的管理
2、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开发科学的作业方法 ②科学的选择和培训工人 ③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④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⑤实行职能工长制
⑥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P28
(五)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1、明确的分工
2、至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3、人员的任用
4、职业管理人员
5、遵守规则和纪律
6、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P30
(六)梅奥及霍桑试验
1、工厂照明试验
此项试验旨在蒸米昂工作环境和生产率之间有无直接的关系。
2、继电器装配试验
此项试验的目的是发现各种工作条件变动对生产率的影响
3、谈话研究
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梅奥用两年多的时间对公司两万多名员工进行调查,被访问者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由的发表意见。
4、观察试验
为了搞清楚社会因素对激发工人积极性的影响,研究人员选择了14名工人组成的生产小组进行观察试验
P
32(七)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
1、员工是“社会人”
2、满足员工的社会欲望,提高员工的士气,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P38
(八)企业文化的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
1、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是呈观念形态的价值观、信仰及行为准则。它体现在企业经营哲学、宗旨、方针、目标等方面
2、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中层,是组织成员工作方式、方法的一致体现。制度文化的形成基于企业精神的制度化。即即通过将企业精神体现于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中,对组织成员的行为起到引导、规范的作用。
3、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围层,是呈物质形态的产品设计、产品质量、厂容厂貌、员工服饰等。它是企业文化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P39
(九)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
1、系统思考
2、超越自我
3、改变心智模式
4、建立共同愿景
5、团队学习
P
41(十)企业再造的目的
企业再造的目的提高企业竞争力,从业务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P4
5(十一)计划工作的含义
1、广义
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包括制订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三个环节在内的工作过程。
2、狭义
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订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环境情况,通过科学的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管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所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盘的方法、措施和手段。
3、核心环节是决策
4、计划还可以进一步定义为正式计划和非正式计划 P46
(十二)计划工作的重要性
计划可以给出组织未来努力的反方向。减少不确定性和环境变化的冲击,使浪费和余减至最小,以及设立标准便于进行控制。P
54(十三)预测的含义
预测是指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已知因素,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探索组织所关心的事物在今后的可能发展趋势向,并作出估计和评价,以指导未来行动的过程。
P6
3(十四)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克鲁克提出,组织目标唯一有效的定义就是创造顾客 P67
(十五)确定目标的原则
1、现实性原则
2、关键性原则
3、定量化原则
4、协调性原则
5、全变原则
P67(十六)目标管理的含义
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将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保证高效率的实现个人目标红人组织目标。它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定目标、实施目标,并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来实施管理任务的管理方法。P68(十七)目标管理的产生
P70(十八)在目标设立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目标要略高于组织当前的生产经营能力,并保证经过一定发努力能够实现。
2、目标要保证质量的有机结合,尽可能量组织目标,确保目标的水平。
3、目标期限要适中
4、目标数量要适中。一般要把目标数量限制在五个以内。目标少而精有利于在行动中保证重点目标的实现。
P75(十九)20世纪70年代以后,目标管理思想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目标管理制度。P75(二十)目标管理的评价
1、目标管理的优点
①能有效的提高管理的效率 ②有助于组织机构的改革
③能有效的激励员工完成组织目标 ④能实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
2、目标管理的局限性 ①目标制定较为困难
②目标制定与分解中的员工参与费时、费力 ③目标成果的考核与奖惩难以完全一致
④组织员工素质的差异影响目标管理方法的实施 P80(二十一)战略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 战略是指组织未来实现长期生存和发展,在综合分析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作出的一系列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
特征
1、全局性
2、长远性
3纲领性
4、客观性
5、竞争性
6、风险性 P82(二十二)战略的构成要素
1、战略远景
2、目标与目的
3、资源
4、业务
5、组织
P86(二十三)战略体系构成
1、公司曾战略
2、业务层站战略
3、职能战略
P94(二十四)稳定型战略
1、稳定型战略的含义和特征
所谓稳定性战略,是指组织在战略期内期望达到的经营状态基本保持在战略起点水平上的战略。在执行稳定性战略时,组织基本上很少发生重大的变化。稳定性战略具有以下的特征:
1、继续提供相同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原有顾客的需要。
2、保持现有的市场占有率和产销规模或者略有增长,稳定和巩固现有的市场地位。
3、满足于过去的经济效益水平,继续追求与过去相同的经济效益目标及其他目标。
4、在战略期内,每年所期望取得的业绩按大体相同的比率增长,实现稳步发展 P95(二十五)发展型战略
1、发展型战略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
发展性战略也称为扩张性战略,是一种在现有战略起点基础上,向更高目标发展的总体战略。
特征
1、扩大产销规模,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组织的竞争实力。
2、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老产品的新用途,不断开拓新市场。
3、不仅仅是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且试图通过创新来引导消费,创造需求。
2、发展型战略的主要形式主要有三种,即密集型发展战略、一体发展战略和多元化发展战略
P99(二十六)总体战略的选择
1、BCG矩阵法简介 BCG矩阵法,即增长率/市场份额矩阵法,因为是由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所提出的,所以通常称其为BCG矩阵法。
2、BCG矩阵对企业业务的划分
1】“现金牛”业务
2】“吉星”业务
3】‘问好“业务4】“瘦狗”业务
P101(二十七)竞争战略的定义
竞争战略即业务层战略,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特定的产业领域内,组织如何参与市场竞争,以获得超越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P108(二十八)决策的类型
1、按照决策的重要程度不同,分为战略性决策、战术性决策和业务性决策
2、按照决策的条件不同,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3、按照决策的重复行不同,分为程序化决策和费程序化决策
4、按照决策者的性质不同,分为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 P112(二十九)决策过程
1、识别问题
2、确定决策目标
3、拟定可行方案
4、分析评价方案
5、选择方案
6、实施方案 7跟踪检查
P117(三十)定性决策方法
1、德尔菲法
2、头脑风暴法
3、其他定性决策方法
P119(三十一)定量决策方法
1、确定型决策方法
1】 盈亏平衡点法的基本原理 2】盈亏平衡点法的主要应用
2、风险决策方法
P125(三十二)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是指 决策者对未来事件的结果不能确定,但可以通过对各种因素的分析,估算出未来事件在各种自然条件下的损益值得一种决策法方法 P133(三十三)组织结构的含义及认识组织结构含义的三要素
在管理学中,组织的含义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来理解。静态方面,值得就是指结构,即反映人、职位、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网络,动态方面,组织值得是维持与变革组织结构以实现组织目标的工作过程。组织需要根据其目标建立组织结构,并适时第调整组织结构以适应环境变化。从登台方面理解,组织被作为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
认识组织结构含义的三要素:1组织结构决定了组织中的正式报告关系。
2、组织结构明确了将个体组成部门、再将部门组合成整个组织的方式。
3、组织结构包括了确保跨部门沟通、协作的制度设计。
P135(三十四)弹性结构原则
1、按任务和目标需要设立岗位,不因人设岗位
2、管理人员定期更换
3、实行与昂一专多能
4、实行多种用工制度,是组织内人员负有弹性 P135(三十五)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
1、战略
2、环境
3、技术
4、组织规模
P138(三十六)组织结构形式
1、直线制组织结构优越点、适用范围
2、职能制组织结构
3、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4、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5、矩阵制组织结构
6、网络型组织结构
P156(三十七)管理人员需要量的确定
1、组织现有的规模、结构和岗位
2、管理人员的流动率
3、组织发展的需要
P157(三十八)管理人员的来源
1、内部提升
2、外部招聘
P168(三十九)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及方法
内容
1、业务培训
2、管理理论培训
3、管理能力培训方法
1、在职培训
1】 有计划的提升 2】 职务轮换 3】 委以助手职务 4】 临时提升
2、脱产培训
P174(四十)领导者的权力来源
1、职位权力 1】法定权力 2】奖励权力 3】出发权力
2、自身影响力 1】品德 2】学识 3】能力
4、交际能力及心理素质培训
4】情感
P176(四十一)领导理论的内容
P178(四十二)管理方格论9.1型:任务式领导
这种领导方式下的领导者对业绩关心多,对人关心少,作风专制,他们眼中没有现货的个人,只有需要完成生产任务的员工,他们关注的只有业绩指标。P186(四十三)合理的领导班子构成的条件
1、年龄结构
2、知识结构
3、能力结构
P190(四十四)有效地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 领导者协调人际关系的几个方面
1、依照组织目标来协调
2、依照制度规则来协调
3、有效利用非正式组织来协调
4、其他技巧 1】 转移法 2】 不为法 3】 换位法 4】 糊涂法
P196(四十五)挫折的定义
所谓挫折是指人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所遇到的障碍 P198(四十六)需要层次理论论述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亚伯拉罕.马斯咯提出来的。需要层次按照需要的重要性及其先后性顺序排列成人的需要层次图:第一层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第二层是安全的需要。第三层是社会的需要。第四层是尊重的需要。第五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P200(四十七)双因素理论论述 P208(四十八)精神激励的主要方法
1、目标激励法
2、环境激励法
3、领导行为激励法
4、榜样典型激励法
5、奖励、惩罚激励法
P215(四十九)沟通的分类
1、按照功能划分 1】工具式沟通 2】情感式沟通
2、按照沟通方式划分 1】口头方式沟通 2】书面方式沟通 3】覅语言方式沟通 4】电子媒介沟通
3、按照组织系统划分 1】正式沟通 2】非正式沟通
4、按照沟通方向划分 1】下行沟通 2】上行沟通 3】平行沟通
P229(五十)管理冲突的策略
1、诊断冲突
2、分析冲突
3、选择最佳方法解决冲突 1【协调解决 2】强制解决 3】建立联络小组 4】树立远大目标 5】解决问题
P237(五十一)控制的含义及作用
含义
控制是组织的一项重要管理职能,在管理实践中具有不可代替性。控制工作是组织中每一个管理人员的职能。作用
1、控制是完成计划任务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有力保证
2、控制是及时解决问题、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手段
3、可控制是组织新的推动力 P238(五十二)控制的类型
1、现场控制
2、前馈控制
3、反馈控制
P242(五十三)控制系统的构成
1、控制主体
2、控制客体
3、控制信息
4、控制措施
P256(五十四)人员控制系统的含义
人员控制系统主要集中于组织内的人力资源管理,控制主体是各级管理者,控制客体是组织中的各类员工的行为,控制方式包括直接监督、培训、报酬、绩效考评、文化建设等。P262(五十五)质量控制
1、质量控制的含义 1【产品质量控制 2】工作质量控制
2、全面质量管理
是指企业内部的全体成员都参与到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管理过程中,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专业操作和开发技术、各种统计与会计手段等结起来,在企业中普遍建立从研究开发、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P264(五十六)成本控制
1、成本中心
2、成本控制过程
1】制定控制目标,确定目标成本
2】根据各种数据记录、统计资料进行成本核算
3】进行成本差异核算
4】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成本
3、采购控制
P268(五十七)零基预算·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D)的重要性。
A.组织B.预测C.预防D.计划
2.当管理者接待来访者、参加剪彩仪式等社会活动时,他行使的是(D)的角色。
A.发言人B.组织联络者C.领导者D.精神领袖
3.现代管理中,需要激发的冲突是(A)。
A.建设性冲突B.破坏性冲突C.日常冲突D.利益性冲突
4.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就是(C)。
A.企业精神B.企业价值观C.企业文化D.企业形象
5.当外部环境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时,计划应是指导性的,同时计划期限也应该(B)。
A.更长B.更短C.适中D.不确定
6.有些组织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来说,(D)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A.利润目标B.短期目标C.中期目标D.长期目标
7.管理方格理论提出了五种最具代表性的领导类型,其中,(C)又称俱乐部式领导者,这种领导方式对业绩关心少,对人关心多,努力营造一种人人放松的环境。
A.1-1型B.9-1型C.1-9型D.5-5型
8.对各种商品的规格、销量、价格的变动趋势等进行的预测就是(B)。
A.产品预测B.市场预测C.财务预测D.技术预测
9.若企业要改变经营方向、进入新的产业领域,就需要对该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A)。
A.长期预测B.中期预测C.短期预测D.预测
10.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A),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活动结合起来。
A.管理系统B.评估工具C.指标体系D.激励手段
11.有关领导者向其下属部门或个人下达命令或指示的权力是(C)。
A.决策权B.组织权C.指挥权D.人事权
1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成为后来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B)。
A.《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B.《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C.《科学管理理论》D.《科学管理原理》
13.人们常说“管理是一门艺术”强调的是(A)。
A.管理的实践性B.管理的复杂性C.管理的科学性D.两重性
14.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C)。
A.科学技术B.加强人的管理C.提高劳动生产率D.增强责任感
15.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管理学家是(D)。
A.乔治·梅奥B.弗雷德里克·泰罗C.亨利·法约尔D.马克斯·韦伯
16.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或要素是(C)。
A.计划、组织、决策、协调和控制B.计划、组织、决策、领导和控制
C.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D.计划、组织、激励、协调和控制
17.“管理的十四项原则”是由(B)提出来的。
A.马克斯·韦伯B.亨利·法约尔C.乔治·梅奥D.弗雷德里克·泰罗
18.古典管理理论对人性的基本假设,认为人是(B)。
A.复杂人B.经济人C.社会人D.单纯人
19.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就是(C)。
A.企业精神B.企业价值观C.企业文化D.企业形象
20.(A)认为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保障或安全的需要、归属或承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A.需要层次理论B.双因素理论C.成就需要理论D.公平理论
21.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A)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用,但能防止人们产生不满情绪。
A.保健因素B.激励因素C.成就因素D.效价因素
22.根据强化理论,职工努力工作是为了避免不希望得到的结果,这就是
(C)。
A.自然消退B.惩罚C.消极强化D.正强化
23.表扬,赞赏,增加工资、奖金及奖品,分配有意义的工作等行为在强化理论中属于(A)。
A.积极强化B.消极强化C.惩罚D.自然消退
24.领导者有意分散领导权,给部属以极大的自由度,只是检查工作成果,不主动做指导,除非部属有要求,这种领导类型属于(C)。
A.专断型领导B.民主型领导C.自由型领导D.人际关系型领导
25.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由此创立了(C)。
A.行为科学学说B.人文关系学说C.人际关系学说D.行为心理学说
26.古典管理理论认为人是(B)。
A.复杂人B.经济人C.社会人D.自我实现人
27.组织的各级管理人员都是计划的编制者,战略性计划是由(A)负责制定的。
A.高层管理者B.中层管理者C.基层管理者D.所有管理者
28.计划工作总是针对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和可能发生的新变化、新机会而做出决策,这就是它的(C)性质。
A.超前性B.普遍性C.创新性D.灵活性
29.定性预测主要依靠专业人员用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对有关事物远期的变化趋势进行描述,需要进行(D)。
A.预测B.短期预测C.中期预测D.长期预测
30.企业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宗旨,这就是确定企业目标的(B)原则。
A.现实性B.权变性C.关键性D.协调性
31.M型结构又称为多部门结构,亦即(B)。
A.职能制结构B.事业部制结构C.直线职能制结构D.矩阵制结构
32.以职位的空缺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位对人员的实际要求为标准,选拔、录用各类人员。这就是人员配备的(A)原则。
A.因事择人B.因人择事C.量才使用D.经济效益
33.有计划地安排管理人员担任同一层次不同的管理职务,以此全面培养管理人员的能力,这是管理人员在职培训的方法之一,即(B)。
A.有计划的提升B.职务轮换C.委以助手职务D.临时提升
34.领导者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个性特征等影响或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力量是他的(D)。
A.法定权利B.奖惩权力C.组织权力D.自身影响力
35.激励过程就是一个由(A)开始,到()得到满足为止的连锁反应。
A.需要需要B.需要动机C.动机需要
D.动机动机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关于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描述为:(ABD)。
A.他们所履行的管理职能是相同的B.高层管理者花在计划职能上的时间要比基层管理者多
C.高层管理者花在控制职能上的时间要比基层管理者少
D.基层管理者花在领导职能上的时间要比高层管理者多
2.物质环境是指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ABCD)等。
A.人力资源B.物力资源C.财力资源D.技术资源
3.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ABC)。
A.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B.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C.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D.科学管理方法可以提高效率
4.马克斯·韦伯指出,任何组织都必须由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才能实现目标。这些权力包括:(ABD)。
A.传统的权力B.理性合法的权力C.纯粹的权力D.超凡的权力
5.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它由(ACD)三个部分组成。
A.精神文化B.传统文化C.制度文化D.物质文化
6.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包括(ABCD)。
A.产品设计B.产品质量C.厂容厂貌D.员工服饰
7.实践表明,许多企业实行了目标管理以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
(ABCD)。
A.管理效率提高了B.组织结构设计更加合理
C.职工主动参与目标的设立D.有效的监督与控制
8.按照决策的重要程度,可以将其分为(BCD)。
A.职能性决策B.业务性决策C.战略性决策D.战术性决策
9.由基层管理人员负责制定,对合理组织业务活动等方面进行的决策,属于(BD)。
A.职能性决策B.业务性决策C.战术性决策D.日常管理决策
10.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相比较而言,下列说法准确的是:(ABD)。
A.群体决策中责任模糊B.群体决策方案更容易被接受
C.群体决策效率高D.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的精确性强
11.德尔菲法是一种改进的专家意见法,其实质是有反馈的函询调查,包括两个基本点,即(CD)
A.预测B.决策C.函询D.反馈
12.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有很多,比如(ABCD)等。
A.战略B.技术C.环境D.组织规模
13.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比直线型和职能型都有优势,它(ABC)。
A.保持了集中统一指挥的特点 B.分工非常细密
C.注重专业化管理 D.下属有灵活的自主权
14.在双因素理论中,(ABC)体现的是保健因素。
A.要给职工提供适当的工资和安全保障B.要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C.对职工的监督要能为他们所接受D.工作得到认可和赏识
15.美国管理学家菲德勒认为,(BCD)是决定领导有效性的主要环境因素。
A.员工素质B.职位权力C.任务结构D.上下级关系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何谓企业文化?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2.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把人类的需要归为五大类,它们都是哪些需要,针对这些不同的需要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刺激员工的积极性?
3.衡量集权与分权的标志是什么?4.什么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5、群体决策时为何容易产生“冒险转移”现象?
6、试述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7、简述双因素理论
8、简述强化理论
9、简述科学管理理论
10、对目标管理进行简要评价。
四、计算题(p115-119)(15分)
1、盈亏平衡点法
1、盈利平衡点例题
一企业生产一智能机,售价为每台1000元,固定费用为1000万元,每台手机的零件费用为300元,人工费用为100元,其他费用为100元。试求盈利平衡点的产量。若企业生产10000台、30000台时,盈利额分别为多少?
销售收入=产量*单价
生产成本=固定费用+产量*单位产品变动费用(耗材费、人工费等等)达到盈利平衡点时,即为销售收入=生产成本
在此题中,产量设为X单价为1000元固定费用为1000万元变动费用为300+100+100=500元
列出公式1000X=10000000+500X
解的X=20000
因此盈利平衡点的产量为20000台
10000<20000,小于盈利平衡点的产量,固不盈利
30000>20000,大于盈利平衡点的产量,(10000000+500*30000)=5000000 也即500万
这个题大家一定要会做
2、决策树法
3、冒险法、保守法、折中法、后悔值法
1、企业管理的核心是(C)。
A、物的管理 B、物流的管理 C、人的管理 D、财务管理
2、在管理层次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A)。
A、处于决策层 B、只是上级的执行部门 C、很少参与企业决策 D、处于操作层
3、在管理手段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C)。
A、以人工为主 B、手段很单一 C、以计算机为主 D、以员工为中心
4、在管理体制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属于(D)。
A、以人为中心 B、被动反应型 C、以事为中心 D、主动开发型
5、在管理技术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D)。
A、以事为中心 B、追求精确性与科学性 C、照规章办事 D、追求科学性与艺术性
6、在管理策略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C)。
A、战略性管理 B、战术性管理 C、战略与战术相结合的 D、侧重当前人事工作的
7、考评管理人员的理解能力和组织执行能力主要通过向(A)获取信息。A、上级部门 B、关系部门 C、下属部门 D、协作部门
8、按照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方式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沟通方式是(A)。
A、正式沟通 B、非正式沟通 C、工具式沟通 D、感情式沟通
9、不属于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手段(B)。
1. 从试卷命制的思路来看, 必须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复习。
从近几年中考试卷命制的思路来看, 一般有两种命题思路。思路一:先定热点—查找材料—根据材料来选择考点—命制试题;思路二:先定考点—查找材料—根据考点来编制材料—命制试题。无论以上哪种试卷命制的方式, 其实都要求我们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复习。
2. 从试卷的参考答案看, 必须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复习。
开卷考试虽然淡化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但是基本的概念、原理还是需要理解和运用的。因为开卷考试的“开”是相对于课本或一定资料的形式上的“开”, 以及答题表述多元化上的“开”, 但答题结构规则和参考答案语言组织上都还是“闭”的。无论题目多么新颖, 评分标准多么宽泛, 但答案最终还是通过教材的相关原理或学科语言体现出来, 正所谓“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如果没有储备知识, 基础不扎实, 在考试中用大量的时间来查找、消化并组织语言, 势必导致时间上的匆忙甚至做不完试题。
3. 从学生学业考试存在的问题来看, 必须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复习。
①答错知识。这部分学生往往认为开卷考试就是从书上照搬照抄, 思想上较为轻视, 在学习中不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因而在考试中往往会盲目抄书, 答非所问。②答不全知识点。这部分学生能准确地回答出问题的一部分, 但总是不能把答案回答完整, 他们往往在答综合性问题时, 不能把相互联系的知识点答完整, 想到一点算一点, 其实是复习时没有构建好知识网络的原因形成的。③分析能力的欠缺。一部分学生不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的具体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强,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不能灵活应用知识, 只会死记硬背, 不能很好地把考点与材料进行匹配。
二、基础知识复习的策略
基础知识的复习要贯穿整个复习过程, 但在每个阶段又需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这就要求我们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复习基础知识。在三轮复习中, 我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提出不同要求。第一轮复习主要是“落点”———依照考点要求, 落实基本知识;第二轮复习主要是“织网”———寻找多种方法, 整合相关知识;第三轮复习主要是“活用”———联系考试习题, 强化知识应用。
1. 落点:
依照考点要求, 落实基本知识。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注重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落实和积累, 将全部知识点进行总体的全面的复习, 这是学业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前提和关键。第一轮复习中要落实基本知识必须做到以下三点:①“落实”最基本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往往只需学生自己诵读就能做到一目了然, 因此教师要敢于“放手”, 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读书时间, 学业考试中有很多的题目是对课本上现成知识点的考查。②“突破”重难点。对于学生一知半解的难点知识和一些经常考试的重点知识, 老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从而突破这些重难点。在复习的过程中, 我会从初中学生的特点出发, 用直观的方法来突破学生认知困难的一些考点。如, 在复习七年级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时, 我给学生呈现一张等高线地形图如何绘制的简图, 然后让学生从图上得出结论:①等高线稀疏的表示地势平坦, 等高线密集的表示地势陡峭。②中间高四周低表示的是山峰。③“点中”考点要害。纵观近几年来中考考点说明可以发现:大的“手术”没有, 但“微改”却是年年有。虽是“微改”, 但不可小觑。因为中考肯定会在这里面做文章。我每年拿到《学业评价指导用书》以后, 就会仔细比对考点的变化情况。以《历史与社会》部分的主题一《我们生活的世界》为例, 我发现与去年相比, 今年新增考点1个, 有变化的考点4个, 不变的考点8个。
准确把握考点, 要求我们在解读考点时既不要随意扩大, 也不要随意缩小范围。随意扩大会无谓增加学生的负担, 而随意缩小范围容易遗漏知识, 从而会导致学生在考试中不必要的失分。准确把握考点能提高复习的效率, 能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2. 织网:
寻找多种方法, 整合相关知识。第二轮复习的过程中, 我们应在理解的基础上, 把第一轮复习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使学生熟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 这样在考试时才能快速查找所需要的知识点, 对症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 我们首先要确定核心知识, 然后梳理主干知识, 最后找出知识关系。在具体整合的过程中既可以针对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单位, 也可以是完整的多块知识的整合。知识网络的表达可以自己构建, 以自己喜欢和习惯的方式来呈现。在知识整合中, 我经常采用以下方法:
(1) 归类式:在教学中, 把相同、相近的知识归为一类, 或者在讲解时能用同一种方法的归为一类。如在复习中我把知识归为“国策战略类”、“核心类”、“分界线类”、“最”类等等。“国策战略类”包括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对外开放四项基本国策。
(2) 对比式:把相反的或者易错易混淆的知识归纳到一起加以联系对比, 并进而形成易错易混淆知识群, 从而使学生加深印象。如: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可依;依法治国的中心———有法必依;依法治国的关键———执法必严;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违法必究。
(3) 框架式:我们往往对几块知识进行整合时往往会用框架结构, 这样我们会更容易从整体上把握几块知识之间的关系。框架式既适宜于对一节课知识的整合, 也可以对几块知识进行整合, 甚至是一册教材的知识的整合。
我想以《经济全球化》为例来说明框架式整合知识的方法。以下框架是对经济全球化的原因、表现、影响、对策四块知识的整合, 对应的是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第一课《经济全球化》中《天涯若比邻》、《“国籍”模糊的生产与消费》、《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的3课时内容, 对3课时内容进行了整合。
(4) 线索式:以某一核心词语或核心知识为线索把相互对应的知识串联在一起。如以“社会变革”为线索把初中阶段的几册教材之间的知识。我以“社会变革”为线索把它分为中国历史上的变革和世界历史上的变革。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变革分古代的秦始皇、汉武帝、隋朝、唐太宗、北魏孝文帝改革等;近代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当代突出于改革开放。
3. 活用:
联系考试习题, 强化知识应用。活用即借用典型的练习, 强化知识的应用和可操作性。在第三轮复习时要设计针对性强的试题, 帮助学生练习巩固, 即教会学生能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所学的知识点之间紧密联系,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部分时间里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同时通过模拟练习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 指导学生查清自己在知识掌握方面欠缺的地方, 抓紧时间查遗补漏。在这一轮的复习中我往往会选择以下一些针对性强的练习:
(1) 针对时政热点设计一些练习。在考试范围内发生的时政热点中选择一些热点, 然后自己命制一些题目让学生来操练。
(2) 针对某一类题型设计一些练习。如在复习中会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几类题型, 针对同一种题型设计不同练习。如:对“原因”类题目的复习。最常见的设问形式:“为什么……”、“理由”、“原因”、“必要性”、“重要性”、“合理性”、“必要性”、“正确性”等。答题形式和思路:①理论依据 (相关知识点的重要性或地位) ;②现实依据 (材料中概括或相关国情+影响) ;③结论 (态度+意义) 。
(3) 针对考察同一个知识设计不同问题。把考察同一个知识的不同习题放在一起训练, 能让学生对知识更加熟悉。如:同样针对“判方向”的知识, 我在复习的时候设计了以下习题。
(4) 限时完成一定数量的练习。这种练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答题速度, 从而使学生在中考中从容应战。基础知识始终是学业考试考查的依据, 在学业考试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复习, 这样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 学生才能在学业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摘要:学业考试中考查的题型每年都会有所创新, 但考查的依据始终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因此, 教师在学业考试的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学业考试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往往容易陷入大量试卷的练习和讲解中, 正是基于这一现状, 笔者提出了在学业考试复习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本文主要阐述学业考试复习过程中基础知识复习的必要性和策略。
关键词:考试复习,基础知识,策略
参考文献
[1]朱家存.教育学[N].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Z].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摘要:传送带是重要的机械装置,问题特点表现为水平传送带的匀速、加速、减速传动,斜面传送带的向上、向下传动;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是分析相对运动,画出必要的运动情境图,确定相对位移或路程;解决问题的主要知识和规律是运动学知识、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
关键词:传送带;滑动摩擦力;相对位移;相对路程;摩擦热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9)3(S)-0046-3
传送带是一种重要的机械装置,是物理知识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通过传送带知识的“梯级”复习,可以综合考查运动学、动力学、功能、动量等知识。
1 水平传送带匀速传动的情景
例1 如图1所示,皮带传动装置的两轮间距L=8m,轮半径r=0.215m,皮带呈水平方向,离地面高度H=0.8m。若一物体以初速度v0=10m/s从平台冲上皮带,物体与皮带间动摩擦因数μ=0.6,(g=10m/s2)求:(1)皮带静止时,物体平抛的水平位移多大?(2)若皮带逆时针转动,轮子角速度为72rad/s,物体平抛的水平位移多大?(3)若皮带顺时针转动,轮子角速度为72rad/s,物体平抛的水平位移多大?
解析 (1)皮带静止时,物体在皮带上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μg=6m/s2,物块离开传送带时v1=v20-2aL=2m/s,离开传送带后的飞行时间为t=2Hg=0.4s,故平抛位移为s1=v1t=0.8m。
(2)皮带逆时针转动时,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情况与(1)相同,所以落地点与(1)相同,故s2=s1=0.8m。
(3)皮带顺时针传动时,v皮=ωr=14.4m/s>v0,物体相对皮带向左运动,将受向右的摩擦力,其加速度为a=μg=6m/s2。若一直匀加速到皮带右端时,其速度为v2=v20+2aL=14m/s<v皮,物体离开传送带时的速度即为v2,故s3=v2t=5.6m。
点评 在解决传送带问题时,容易走入陷阱的是传送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情景,其原因就是对摩擦力方向的确定原则理解不准确所致。摩擦力方向总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而不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2 水平传送带匀速传动的情景
例2 一水平的浅色传送带上放置一煤块(可视为质点),煤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初始时,传送带与煤块都是静止的。现让传送带以恒定的加速度a0开始运动,当其速度达到v0后,再以此速度做匀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煤块在传送带上留下一段黑色痕迹后,煤块相对于传送带不再滑动,求此黑色痕迹的长度。
解析 根据传送带上有黑色痕迹可知,煤块与传送带间发生了相对运动,煤块的加速度a=μg<a0。设经历时间t,传送带由静止加速到速度为v0,煤块则由静止加速到v,有v0=a0t,v=at,由于a<a0,则v<v0,煤块将继续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经过时间t′,煤块的速度由v增加到v0,有v0=v+at′,此后煤块与传送带之间不再发生相对滑动。因此,在煤块速度从0增加到v0的过程中,对传送带有s0=12a0t2+v0t′,对煤块有s=v202a,传送带的痕迹长为l=s0-s,综合上述各式得l=v20(a0-μg)2μa0g。
说明 在煤块与传送带速度相等前,由于煤块一直相对传送带滞后,故痕迹长度、物带相对位移、物带相对路程三者相等。
3 水平传送带匀减速传动的情景
例3 将一底部涂有白色颜料的小铁块A,轻放在以v0=2m/s匀速传动的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上,在传送带上留下一长度为s0=4m的划痕。若传送带匀速运动中突然改做加速度为a0=1.5m/s2的匀减速运动,且直至速度为零,并且在传送带开始减速运动的同时,将另一相同的小铁块B轻放在传送带上,则小铁块B停止在传送带的位置与自身划痕起点的距离是多少?
解析 由传送带匀速运动的情景可知,只要物带间有相对运动,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由s带-s物=4m解得,恒为a=0.5m/s2。
在传送带突然改做匀减速运动的同时放上物块B,B开始一段时间将做匀加速运动,当与传送带速度相等后,因a0>a,物体将超前于传送带而做匀减速运动,传送带停止后,物体继续减速,最终停止,其运动位移关系如图2所示。
设物体B加速阶段所用时间为t1,末速度为v1,则有v1=at1=v0-a0t1,解得t1=1s,v1=0.5m/s,传送带位移s带1=v0t1-a0t21/2=1.25m,物块位移s物1=at21/2=0.25m。传送带从v1减速至零阶段的位移为s带2=v21/2a0=1/12m。物体从v1减速至零阶段的位移为
s物2=v21/2a=0.25m。
由图2可知,B停处与划痕起点间的距离Δs=s带1+s带2-s物1-s物2=5/6m。
说明 整个过程,物体相对传送带既有滞后阶段,又有超前阶段,故物带间的相对位移为Δs=5/6m,划痕长度为Δs+s物2=6.5/6m,物带间的相对路程为Δs+2s物2=4/3m,三者不相等。
点评 明确物体速度和传送带速度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正确分析物体与传送带间的摩擦力则又是正确确定速度关系的基础,所以,理解物体间运动的相对性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4 斜面传送带匀速传动的情景
例4 倾角为θ=37°的传送带以v=4.0m/s的速度按图3所示方向匀速传动,已知传送带上下两端相距s=7m,今将一质点木块A无初速的放于传送带上端,木块A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5,求:(1)木块从上端到下端所需的时间,(2)木块与传送带间相对滑动的位移,(3)木块到达下端时的速率。
解析 物体刚放上传送带时,相对于传送带向上滑,所受滑动摩擦力沿带面向下,为动力,物体将在传送带上向下匀加速运动,由牛顿定律得加速度a1=g(sinθ+μcosθ);设经过时间t1速度达到v=4.0m/s,通过的距离为s1。综合解得:t1=0.5s,s1=12a1t21=1m,可知物体仍在传送带上。又因μmgcosθ<mgsinθ,之后,物体将超前于传送带相对传送带向下滑,所受滑动摩擦力沿带面向上为阻力,以加速度a2=g(sinθ-μcosθ)完成剩余的s2=6m的位移,由s2=v t2+12a2t22,解得t2=1s,故总时间t=t1+t2=1.5s。
由相对运动的特点,物体滑至下端的过程中,相对传送带的位移为Δs=s-vt=1m(整个过程物体相对传送带的路程为7m)。再由v2t-v2=2a2s2,解得vt=8.0m/s。
点评 传送带问题最典型的是相对性特点。对于斜面传送带,还要注意明确物体运动和传送方向的关系(向上传送或向下传送),并且能自觉地比较mgsinθ与μmgcosθ的关系,以正确地确定物体在传送带上的运动形式(如:例4中若μmgcosθ>mgsinθ,则第二段过程将是物体随带匀速运动)。其次,要摒弃头脑中摩擦力是阻力的错误概念,以便正确地使用摩擦力。
5 传送带与动量、能量知识的综合应用
例5 如图4所示,质量M=1.0kg的木块随传送带一起以v=2.0m/s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木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0。当木块运动至最左端A点时,一颗质量为m=20g的子弹以v0=3.0×102m/s水平向右的速度击穿木块,穿出时子弹速度v1=50m/s。设传送带的速度恒定,子弹击穿木块的时间极短,且不计木块质量变化,g=10m/s2。求:(1)在被子弹击穿后,木块向右运动距A点的最大距离;(2)子弹击穿木块过程中产生的热能;(3)从子弹击穿木块到最终木块相对传送带静止的过程中,木块与传送带间由于摩擦产生的热能。
解析 (1)设木块被子弹击穿时的速度为u,子弹击穿木块过程动量守恒,有mv0-Mv=mv1+Mu,解得u=3.0m/s。
设子弹穿出木块后,木块向右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μmg=ma,解得a=5.0m/s2。木块向右运动到离A点最远时,速度为零,设木块向右移动最大距离为s1,则有u2=2as1,解得s1=0.90m。
(2)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子弹射穿木块过程中产生的热能为E=12mv20+12Mv2-12mv21-12Mu2,解得E=872.5J。
(3)设木块向右运动至速度减为零所用时间为t1,然后再向左作加速运动,经时间t2与传送带达到相对静止,木块向左移动的距离为s2。根据运动学公式v2=2as2,解得s2=0.40m,t1=ua=0.60s,t2=va=0.40s。木块向右减速运动的过程中相对传送带的位移为Δs左=vt1+s1=2.1m,产生的热能为Q1=μMgΔs左=10.5J,木块向左加速运动的过程中相对传送带的位移为Δs右=vt2-s2=0.40m,产生的热能为Q2=μMgΔs右=2.0J,所以整个过程中木块与传送带摩擦产生的热能为Q=Q1+Q2=12.5J,或Q=μMg(Δs左+Δs右)=12.5J。
点评 只要物体和传送带间有相对滑动,就一定会产生热量,且一定有Q热=f•s相,其中s相为物体与传送带间的相对路程,所以正确的确定物带间的相对路程,是顺利解决有关能量问题的重要因素。
【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复习】推荐阅读:
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01-14
心理学复习大纲07-28
大学心理学复习材料05-26
设计心理学复习材料09-27
安全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07-01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09-08
文艺心理学自考复习题01-08
心理学知识竞赛11-20
运用心理学知识11-24
销售心理学知识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