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学新课标学习心得(精选13篇)

科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1

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王红

新学期开学我认真的研读了《小学标准》,让我受益匪浅。下就来谈谈我的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学习我明白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而这其实就是所谓的科学素养,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对将来的科学研究学习将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做到三维目标。以前我只是吧注意力放在科学概念上,现在我认识到过程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同样重要。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注意探究式的教学:

科学的教学不单单只是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或者说是科学上的相关科学知识,这样的话这就不是科学课,科学概念、知识的掌握要靠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而的来的,而实验过程最主要的就是探究,在做实验前一切都只是个人的猜想,猜测,是没有事实来支持的,只有在完成实验以后才等得到结论,而实验的过程中如何操作,如何处理得出结果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为了验证结论而去实验,而是为了研究去实验,原先的假设或许是错的。但是我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这个结论而去实验,对于数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加以分析,甚至,当这个实验叫复杂,很难准备时就干脆取消这个实验改为我现场做或者干脆不做,而是我口述的形式向学生表达结果以及知识点,现在想想这个的做法很不好,这不是一个科学教师应该具有的。这违背了科学的主旨——探究,没有探究就不能称之为科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的注意这点。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三、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但是我必须承认不同的学生由于先天遗传,后天环境,以及自生的主管能动性,他们的成绩必然存在一些差距,在面对这些差距时我们应该尽量做到合理的分组,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小组活动实验的效率,同时对于小组成员的分工也能预先制定好,大大提高效率。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组成一定的结对同学,带动后进生学习。让每位同学都能体会到科学的乐趣,而不是负担。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2

一、创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前提

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 倡导人性化教学, 而实现人性化教学的前提是创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因为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高中生才会放下思想包袱, 远离“师道尊严”的干扰, 在教师的引领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合作交流中一起探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习惯, 整合新课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 为高中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合作探究氛围, 实现“教学”向“导学”的科学转变, 明确高中生是地理学习和科学发展的主体, 培养高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以此培养高中生地理学习的主动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地理教师还要在高中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创造教育契机为高中生提供展现自我才华的空间, 帮助高中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情感体验, 唤醒高中生主动学习的自我发展意识, 鼓励高中生在自律中自主发展, 所以高中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对高中生的激励、唤醒、鼓舞[1]。

二、培养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

新课标倡导爱的教育, 突出课堂教学的“人情味”, 强调良好师生关系对学生兴趣培养的促进作用。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鼓励高中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消除过于拘谨的课堂教学气氛, 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增强高中生对地理教师的亲近感, 在课堂教学的情感交流中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实现高中生亲其师而信其道[2]。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高中生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的前提, 也是新课标人性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生思想开放、个性张扬, 容易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注意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学方法简单, 教学模式死板, 教学内容枯燥, 就会导致高中生丧失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所以, 地理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 做好高中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友好交谈中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用教师强大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培养高中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3]。新课标还强调课堂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以及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科学整合, 以丰富的教学手段、新型的教学模式、科学的教学过程完美展现教学内容, 并以此激发高中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例如,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 声光电立体展现教学内容, 为高中生打开一扇认识未知世界的兴趣之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够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我国国情与国土整治的有关知识, 还能以此为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 在构建情境教学的同时促进高中生合作与探究的有效展开, 最可贵的是在赏心悦目中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 增强了课程对高中生的吸引力, 激发了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高效地理课堂的科学构建。

三、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是核心

新课标倡导高中生在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 并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实现高中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的提高。高中生已经拥有自我约束和自我提高的发展意识, 开始注意个人形象, 有能力为树立个人形象而努力拼搏、自律成才, 这也符合“人之初, 性本善”, 因此, 高中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地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高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 推行人性化教学和爱心教育的同时, 激发高中生主动学习的自我发展意识, 唤醒高中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时刻关注高中生的成长轨迹, 把发现的问题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 做好高中生自主学习的“优秀服务员”。另外, 地理教师的引领作用是高中生自主学习有效开展的保障。例如,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中有关人文地理调查、图表运用、数据分析以及城乡建设和区域规划问题, 只靠高中生的自主学习无法科学解决这些综合性问题, 地理教师应在高中生对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结论后, 积极发挥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 帮助他们科学而客观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提升思考问题的层面和考虑问题的角度, 实现高中生自主学习的高水平开展。

四、目标导引下的合作学习是保障

新课标重视高中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地理教师要了解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 还要“吃透”教材, 明确教学任务的内容, 为高中生科学创设合作学习的导引目标, 引导高中生有效开展合作学习。例如, 高一地理教学中“自然环境部分”是高中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训练平台, 因为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这四部分知识难度较小, 适合高中生合作学习的科学开展, 只要地理教师稍加点拨, 高中生就可以圆满地完成教学内容。高中生在合作学习解决课本问题的过程中, 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持续发展, 并逐渐形成个人的优秀素质, 因此, 目标导引下的合作学习是促进高中生的科学发展有力保障。

五、科学构建高中地理课堂的意义

高中教师科学构建地理课堂, 积极创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为高中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人性化发展环境, 通过探究高中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途径、激发高中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彰显高中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并在教师预设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高中生主动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现高中生的科学发展。

总之, 高中教师研究新课标背景下地理课堂的科学创建, 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胆尝试, 有利于探寻高中生健康成长的科学发展之路,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783.

[2]骆伯巍.教育心理学原则[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6:139.

浅谈小语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3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備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新课标小学科学培训心得 篇4

两天的高密度学习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新课改后的五、六年级教材的编写意图,专家名师分别从单元设计思路和各课教材分析对教材进行了解读。单元设计思路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基于概念建构及学生年龄特点要求,从新旧教材的对比,内容的选择、内容的组织进行了解读;各课的内容解读,针对每个活动的意图和目的,分析讲解的特别透彻,提供了许多教学活动建议,对于我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培训结束了,但学习实践才刚刚开始,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理念、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为学生搭好“脚手架”,让科学课动起来,从课内到课外、从室内到室外、从传统教学到数字化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长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5

院西小学 杨雪丽

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几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结合我校许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

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

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们许多老师在新老教材的语文教学中,曾经尝试运用过“小组互动探究四步法”,也就是:1.读——读喜爱的语段;2.说——说探究的内容;3.问——问不懂的问题;4.帮——帮助解决疑难。以多元的对话为模式,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气氛。课堂上或争先发言、或点评、或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学会了真正地学。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6

美国匈牙利著名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曾说过:“教师讲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课程,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们在数学教育既要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学习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还要让学生看到数学在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性。《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出: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得不断地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而数学知识之间,由于他们相互补存、归纳、延伸,所以有很强的递补性。所以我们在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时,大多时候都需要应用数学的思想来间接的解决问题(应用意识)。这时我们一般会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型思想)。而在建立数学模型过程中,首先需要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数据分析观念),进而对分析出的数据类型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符号意识),从而了解数与数量、数量关系等方面的联系(数感)。然后通过合理的推理过程(推理能力),运用自身的运算能力来解决问题(运算能力)。

而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也许我们会遇到一些用现有知识无法来解决或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这时我们就需要有一种创新意识。比如,我们在小学时,只学到了自然数,而引入负数以后,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而正负数表示的是一种相反意义的量。而正负数以及0又统称为有理数,之后引入数轴,有效的解决了两个物体相互将的位置关系(空间观念)。而引入数轴,我们又通过了图形描述来分析问题(几何直观)。

从对一个实际问题的建立数学模型来进行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在平时的教学中,正确的加入数学文化教育,即它的思维方式教育。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对现实生活理解。从而更加的理性化、科学化。

但是,在这些方面,由于每一个学生理解和认识不同,所以在数学的认知程度上就会出现一些差异。所以在《标准》中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这里,《数学课程标准》所使用的是数学教育,这就更加体现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重要性。

波利亚曾还曾提到:“对学生灌注有益的思维习惯和常识也许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但一个数学教师假如他在这方面取得了成绩,那么他就真正地为了他的学生们(无论他们以后是做什么工作的)做了好事。能为那些70%的在以后生活中不用科技数学的学生做好事当然是件最有意义的事情。”

学习新课标,走进新课堂 篇7

数学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为主线,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 我们要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 教会学生思考, 教会学生探索,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我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 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 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 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以此来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例如, 在学习“认识方向”时, 我让学生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感知、体验各种方向.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常识说出东西两个方向, 然后一起自己伸开双臂, 面向东来感知其他三个方向, 再面向西来感知其他方向.在学生能够指出四个方向后, 再让学生迅速地按要求站立, 再次感知四个方向.从效果来看很不错, 学生们个个热情高涨, 课堂气氛也非常的活跃.

二、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

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 作出来的, 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挖掘学生的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 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三、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 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 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 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 关心学生, 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 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 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值得为学习而勤奋, 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四、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每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 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 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 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 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 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试一试”、“想一想”等问题, 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 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 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数学成绩.

五、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提高教学效益

学习新课标 应用新课标 篇8

践中。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实际;信息技术

伴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日渐更新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传统教育背景下落后教育观点及教育教学形式的弊端所在。并以此为基础,持续投入到新课改所倡导的先进教育教学形式及策略的学习、研究与实践活动上。以下笔者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就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结合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应用型工具,有利于帮助学生轻松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要求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初中阶段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实际体验为基础展开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

新课标的这一指示就要求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采取“生活

化”的教学模式,即充分挖掘初中学生现实生活中所蕴含的数学学习资源,并将其合理、科学地运用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活

动中。

笔者在对新课标的认真学习后,将这一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进行了积极落实与实践。例如,在初接触“可能性”这一知识点时,很多学生由于对“一定”“不可能”及“可能”这三种现象所表示的真实内涵尚未形成足够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因此,他们经常对上述现象混淆或错用。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状况,笔者向学生出示了如下一组例子,如下所示:

太阳东升西落;

某人自出生一来,就没吃过一丁点儿东西;

天气预报推断,明天会下雨;

有人吃饭时用左手;

月亮从西方升起;

松手之后,手中的铁块飞到了天上;

……

随后,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经验,对例子中的说法进行判断。

这样就为学生精心创设了一个贴近其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学生借助自身的社会生活经验便可对上述例子进行判断。这样能帮助学生在已有社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对“一定”“不可能”及“可能”这三种现象分别代表的真正含义的深刻认识。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

初中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以此作为丰富学生数学学习资源、改善其数学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在考虑到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显著优势后,笔者通常会从具体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其进行科学、恰当的运用。在很多情况下都收获了预期中的理想教育效果。如,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知识点时,针对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多样化,不少学生通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而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这样就使他们很容易遗忘或者重复某种具体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就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反映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几种情况都集中到一张幻灯片中,并附以具体的示意图,幻灯片如下所示:

若连心线长为d,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r,则:

1.两圆外离?圳d>R+r

2.两圆外切?圳d=R+r

3.两圆相交?圳R-rr)

4.两圆内切?圳d=R-r(R>r)

5.两圆内含?圳dr)

如此一来,就使得圆与圆的多种位置关系变得一目了然,更加形象、直观。

三、面向全体学生展开具体的数学教学

初中数学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具有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能学到必需的数学,都能实现自身数学素质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发展。”

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应当搞所谓的“一刀切”,也不能在忽视学生数学主观差异的基础上采用统一、标准的教学方法。因为这将很可能出现“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数学基础差的学生难消化”等尴尬教学现象。而这很显然是一种非常畸形的数学教育表现。

对此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对新课标所提倡的“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数学教学”这一理念形成足够深刻的肯定与重视,并在自身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真正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促进全体学生数学素质共同进步与发展”的科学教育目标。以笔者自身的教育实践为例,如,针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笔者在开展某一知识点的教学时,会特意降低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的难度,让他们真正做到在数学素质上循序渐进地进步与发展;针对数学基础较扎实的学生,笔者则会采取截然不同的教学策略,即减少基础知识点的讲解比例,适当拔高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的难度,以此满足这部分学生内心对数学学習的真实主观需求,进而促进其数学修养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

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在认真钻研新课标精神的基础上将其所大力倡导的优秀教育教学理念灵活、能动地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及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的同时,真正推动初中数学新课改运动目标的落实与实现。

参考文献:

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 篇9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教育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标和方法等进行系统的改革。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经过参加新课标培训学习,我对新课标课程改革有了新的认识: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表明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两方面。所以,教师要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新课标要求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要实现角色的转化,首先是我的教育观的转变。我们习惯了传授者、管理者的角色,新课标要求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一时还很不适应。但新课程的实施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新课标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我们今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精心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通过各种“活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是探究学习体现,都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

新课标识字教学学习心得 篇10

听了老师的识字教学讲座,我自己受益匪浅。其实,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里面的内容是很丰富,也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指明灯。我正在教二年级,针对自己的教学,我有以下的思考:

(在一、二学段)鲜明地提出了 “多认少写”的思想。多认少写,为尽快实现独立阅读创造条件。在小学低年级尽快实现认一定数量的字具有战略意义。信息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尽快地提高中小学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教育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学生开始学习的强烈欲望是尽快能够阅读,但是如果识字速度很慢,识字量很少,根本无法实现阅读的要求,时间拖得越长,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要求就越无法满足,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注重识字教学方法,象“韵语识字”“随文识字”两大类外,还有“看图识字、归类识字、拼音识字、字理识字、生活识字”等常用方法,现在这种“词串识字”就是一种新的“诗意韵语组合识字”方法。

对于这一解说,我特别赞同。孩子们从一年级到二年级,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生字词,孩子们很喜欢也很愿意认识多点的生字,但是这不代表他们很快就会写字,很快就把字写好!一堂识字课,孩子们很快就会正确拼读,可是书写就起码占了三分之二的时间,往往到了课堂的最后10分钟,孩子们连好好坐着都做不到了。所以,当我听到“多人少写”的这一说法时。我真的非常赞同,孩子们学习的情趣非常重要!我上了《小白兔和小灰兔》的公开课,反思自我有所收获——在接下来的教学钟,我都在尝试不一样的识字教学方法。前一段时间带着孩子们预习,现在他们都懂得怎样回家预习,效果还是不错的。接着我都在让孩子们回家做生字卡片,想办法在课堂利用生字卡片来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记字的效率。我发现,生字卡片,孩子们是非常喜欢,他们喜欢制作,喜欢互相比较。于是我在课堂上,和他们一起发现可以以生字卡片做几种的识字游戏,让他们人人都动脑动手动嘴。同时,上完公开课,我感觉自己在利用生字卡片时,环节的设置,是不是太拖沓,是不是有重复做了无用功。例如,在开火车读词语之后,或许不需要再拿孩子们的生字卡片来让全班朗读。

新课标学习的反思 篇1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新理念、新思想从新课标中四溢出来,新课标体现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要求,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望

所谓情境,是指人们在采取或从事某种行为与实践活动时所处的环境或场合,是人的行为活动得以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关联条件;没有情境,没有客观存在的关联条件,就没有人的行为活动。学生以获取知识信息、增强实践能力和促进全面发展为主旨的学习活动,也是如此。特别是知识具有情境性,是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学习者的行为活动而获得、发展和提高的。因此,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和一定情境中,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热情。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适时地运用这一策略,有目的地调节学习节奏和提高学习质量。如在学习12.1.1轴对称一课时,首先给学生展示美丽的自然景观,宏伟的建筑物,精致的艺术品,到日常生活常见的图标,在一片“啧啧”惊叹声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迫切希望学习轴对称,学习、了解轴对称的相关知识,因此学生在情境“刺激”下,引起认知冲突,形成情境“问题”,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情境,产生学习欲望。激发兴趣、使其学会、达到会学,实现主动学习的目的。

三、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新教材符合学生好奇的心理,而好奇是创造的美妙前奏,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原来的老教材强调的是对数学知识本身的传授,如大纲里就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但新标准强调“对学生作为一个人的素质培养”,培养其“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要小看后面这几个字的变化,它包含的意义是相当重大的。新教材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从教材的编排、内容及练习,确实落实了“关注”的实质及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教材内容把老师与学生合理地融为一体。教材通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我先复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1)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1)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呢?(2)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條?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3)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他们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还因势利导探索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要适应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很大差别,教学设计必须与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相适应,否则不会有理想的教学策略。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设计的终点应放在如何实施形象化教学,以适应学生直觉思维图式,因而可以适当采用图像、动画和音乐之类的媒体,使图、文、声并茂。小学高年级要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完成由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这一阶段的形象化教学可适当减少。中学阶段设计则应着重引导学生学习抽象概念,学会运用语言符号去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逐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这一阶段尽管形象化教学仍不可缺少,但是只能作为一种帮助理解抽象概念的辅助手段,而不能像小学那样以形象化教学为主,否则将会喧宾,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很生动、美观,而内容却无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总而言之,我们要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史宁中 数学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学习新课标体验新教学 篇12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激发学生潜能, 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挖掘学生的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 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二、转变教育观念, 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 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 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 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 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 关心学生, 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

四、关注个体差异, 促使人人发展

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13

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我们全组老师认真学习了《英语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我能体会到在新课改中首先转变的就是观念,新课改强调课程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最让我有所感悟的是新教学理念提倡“人文教学”,尤其尊重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和学习过程,使真正的教学过程变成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教学环境的教学。若想有效的实施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明确目标

新教学目标的首位不再是“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提倡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达到增强口语交际和实际应用能力。这正彰显了语言的习得贵在实际运用,同时也体现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人文教学理念。

二、教法改变

只有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感知并运用语言,才能达到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把时间和空间多留给学生,教师要合理分配课程资源和时间,同时科学的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和探究,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学习语言---学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实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能力的目的,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利用新课改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它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展示自我的平台。平时还需要不断学习新课改的有关理论,多学习新课改理念,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授课能力,多听同任教师的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充实和完善我们的英语课堂。

篇二: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

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下面简单地谈一下英语新课标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习,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关。

三、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适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和协调的方法进行学习。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

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反思及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评价或采用测验及非测验形式,平时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回答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改进的诚绩,及反映的情感、态度、策略某方面进行及时的评价,如有口头评价、等级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等方法,充分发觉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测验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侧重于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能力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通过评价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新课程改革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新课标的理论指导下解决问题,在课改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愿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篇三: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

新课程标准不仅仅强调了英语学习在知识和文化方面重要性,还继续强调英语学习在学生性格及素质方面的影响。在前言部分有这样的陈述:学习英语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他们与各国青少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学习英语能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学习英语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奠定基础。这是广大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关注的。

《课标》除了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给教师提供理论支撑外,还特别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这些建议充满了人文关怀,不仅对英语教学有益,还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发展。

在课堂教学方面继续强调任务型教学。要求教师要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同时还要求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上一篇:2019初中开学典礼学生发言稿下一篇:案例教学法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