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精选4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知道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能完整地把握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提高归纳与分析的能力,学会辩证地观察问题、认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通过学习,加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主体的认识;增强投入社会实践,融入人民群众的意识。教学重点
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教学难点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教学方法
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杨丽萍和她的《云南印象》。引导学生思考《云南印象》为什么会受到观众的欢迎?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归纳: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云南印象》之所以能得到欢迎,一方面是因为源于生活;另一方面是因为富有创意,而且这种创意常常来源于平民生活,因而具有亲和力,自成体系,最终得到人们的认可。
全国首部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印象》,由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出任艺术总监和总编导并领衔主演倾情打造的艺术精品,《云南印象》是一台融传统和现代一体的舞台新作,将原生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展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该歌舞集70%的演员来自云南各地州甚至田间地头的本土少数民族演员,演出服装还源于云南各民族民间着装的原型。
这也充分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二、新课教学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教师提问:为什么说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生活动:听三首不同时代的歌曲,结合教材,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意义。《南泥湾》反映的是战后重建家园发展生产的实践活动,《年轻的朋友》反映的是80年代的幸福生活,《走进新时代》则反映的是当今社会变革的实践要求。
课堂练习:“给力”的词义与潮汕方言的“到力”相同,是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或者祈望,它原是少数网友用语,现在成了社会热语,还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中。“给力”成了热语表明()
A.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B.文化创新的来源是作者的灵感 C.文化创新的途径是推陈出新 D.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需要 答案:D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49页的材料或是举出一个身边的文化事例,分析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例如,著名音乐家聂耳同他的朋友在黄浦江边散步闲谈时,突然听到码头工人劳动的号子声,他不禁赞叹道:“这么有节奏的劳动呼声,是多么壮观啊,旋律是多么有力啊!”
聂耳由此受到启发,谱写了著名的《码头工人之歌》,成功地塑造了中国工作阶级的艺术形象。这个故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再如,取材于历史上山东移民创举的大型电视剧《闯关东》,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它“土”味很浓,从场景到语言,从人物衣着到生活习性,无不散发着黑土地浓郁的乡土气息,无不是当时百姓生活的真实再现。这也正是《闯关东》成功的主要原因。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1)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造,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例如,近20年来,约有7000条新词产生,如外资企业、知识经济、经济特区、电子邮件、多媒体、信用卡、再就业等。这一事例充分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2)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例如,传统的戏曲反映的都是哀婉的爱情、悲壮的沙场等,今天人们的实践多样,文化资源丰富如网络文化、恶搞、改革开放、反黑、反贪、校园文化等。
课堂练习:
文化创新只有立足于生机勃勃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才能获得鲜活的素材,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因为()
A.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B.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D.文化创新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 答案:C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49—50页,归纳教材中怎样论述了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和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传统文艺如年画由于题材狭窄、工艺落后、节令性强,因此仅能一息尚存,始终不能兴盛为一大产业。由此可见,文化只有创新才能实现发展。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课堂练习:
进行文化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使文化更贴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材料反映的道理是()
A.文化创新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
B.文化创新要适应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 C.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适应实践的变化
D.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 答案:C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例如,我国动漫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动漫不仅使电视荧屏更精彩,而且形成了动漫游戏出版物、动漫音像制品、动漫形象商品的动漫产业,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现在红遍了大江南北,现在大街上到处都是喜羊羊粘贴、拼图,文具店中喜羊羊产品销售红火,这只羊的身价高达几个亿,产品共盈利4000万元。这有力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课堂练习:
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这体现了()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推动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人民群众中的任何一员,都能进行文化创新 答案:C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以其清醒的现实性,从多方面表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我国的《诗经》保存了不少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不仅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也显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作才能。
教师提问:你能举例说明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作用吗? 学生活动:回答略。
3.当代中国文化创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学生活动:举例回答。
三、实例探究
1.下列对文化创新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 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发展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 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A.推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B.丰富发展民族文化
C.推动实践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产生更多优秀文化作品 3.社会实践的主体和文化创造的主体是()
A.广大文艺工作者B.人民群众C.各行各业的艺术家 D.英雄人物 4.文化创新是()A.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B.文化发展的源泉 C.文化发展的实质 D.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5.关于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一、案例
1.题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案例内容:利用多媒体播放赵本山 的 小 品《钟 点工》 (2000年春晚节目) 《策划》 (2007年春晚节目) 。
3.问题设计: (1) 简要概括一下这两个小品反映的社会现象有哪些? (2) 为什么不 同时期, 赵本山的 小品的主题不一样?这说明了什么文化现象?
二、合作探究活动
1.素材准备:教师从网络上下载赵本山的小品视频《钟点工》和《策划》。
2.知识准备:课前教师编制本节 课的导学 案, 要求学生完成其中的自主学习部分, 在理论上对“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3.活动步骤
(1) 课前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把这两个视频给学生播放, 让学生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
(2) 把学生分成9个小组, 每个组6~7人, 选一人为组长, 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对上述针对小品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讨论。
(3) 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对形成的认识进行展示, 采用口头表达的展示方式, 以节约时间。在这其中要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教师也必须积极地参与进来, 一方面进行知识的点拨和情感的升华;另一方面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以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4) 教师要对学生得出的结论给予总结和归纳。1《钟点工》这个小品反映的主题是农村留守老人的孤独生活, 主要表现为精神世界的缺失, 以及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中一些新现象 的思考。2《策划》的题材 有反讽现实的意味, 以“公鸡下蛋”为 由头, 将博客、假广告、耍大牌、狗 仔队、炒作等 热门话题 在笑声中 一一揭开。3《钟点工》和《策划》这两个小品全部是赵本山从社会实践中提炼和升华出来的, 离开社会实践, 赵本山的小品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4一方面, 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 需要文化不断创新, 以适应新 情况, 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 社会实践的发展, 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 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这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三、对本次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
1.案例选自赵本山的著名小品, 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使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活动中来。
2.由于本次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一 定的探究, 课堂中也要进行一定的随堂讨论、合作探究, 所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及相关的能力。
3.课堂中有学生的想法超出了教师的设想, 迸发出耀眼的思维火花, 表现出极强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这是一节充满智慧的课堂。
4.小组合作学习让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活跃了课堂气氛, 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了解, 使生生、师生 关系更加和谐。
5.通过本案例的探究, 学生普遍对“社会实践 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这个知识点有了深刻的理解, 而且能够运用这个理论去说明一些文化现象, 同时进一步树立了实践观念。
6.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本次案例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值得我们去总结与思考。例如:并不是所 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去探究和展示, 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畏首畏尾, 表现比较突出的仍然是一些学习意识和能力较强的学生, 如何去调动这些学困生的积极性, 消除他们的惰性是摆我们面前一个现实的问题;有的学生展示成果时, 展示技巧差, 声音低, 其他学生都听 不见, 而且语言逻辑混乱, 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有些时候学生参与课堂并不积极, 笔者只能去叫一些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于是对话又变成了问答, 学生的内在情感和思维并没有最大限度地被激活, 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出现了有探究之形却无探究之实的问题。
http://
第五课 文化创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文化发展的实质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3)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4)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5)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6)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7)文化发展需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理解:(1)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2)文化创新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民族文化的繁荣(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4)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分析
(1)通过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跋的作用,来完整地把握二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2)通过分析明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明确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2、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能够举例说明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3)通过结合现实生活深刻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
(4)通过结合具体事例把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
(2)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二、【课程标准】:
2.5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2.7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进一步理解人类文化是—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既要防止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四、【相关知识】: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1)紧密联系初中教材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知识。
(2)重点结合高中历史教材中“文化发展历程”的知识理解本课内容。
五、【方法点津】:
(1)通过网络等搜集一些相关知识,增强感性认识,开阔视野。(2)举办一些专题讨论会、辩论会来增长知识,提高能力。(3)请语文科、历史科老师做专题报告。
(4)注意把政治与语文、历史这三科知识相互渗透、融通。
六、【课文导语】: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既要防止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七:【新课教学】:
第一框题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课程标准】:
2.5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新课教学】: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课堂探究:(1)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有什么关系?(2)采风活动对于文化创作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探究提示:(1)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多年来受到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江泽民同志曾两次写信关心鼓励采风活动这一善举,说“采风活动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只要我们真正投身人民群众,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深入体验当代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进程,就一定能不断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希望你们再接再厉,把采风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这样,有助于文化创新。
(2)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以“三贴近”精神为指导思想,倡导全国的媒体和宣传机构,号召全国的作家、诗人、电视人、摄影家、书画家、新闻工作者和经济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加盟大采风活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创作出反映世纪中国时代强音的优秀作品;弘扬经济建设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优秀单位,总结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先进经验;交流探讨地方经济发展、实践全民奔小康的成功之路的有效途径;协助地方单位解决需要解决的部分实际困难。1.文化发展的实质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他们总结了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批判地继承了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优秀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人类社会,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是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的典例。2.文化创新的必要性、重要性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不是任何学者凭空发明创造出来的,而是文化实践经验的概括。认识来源于实践,人们的社会认识
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没有文化实践,就没有文学原理。正因为古往今来有着丰富的 文化实践经验,历代的作家、评论家才能对它们加以概括,形成一定的理论。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课堂练习:
1.苏轼在《石钟山记》一文中就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提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这告诉我们()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一个人要有所知,必须要亲自去实践
答案:B 解析:对“钟声”产生原因的认识,士大夫之所以“莫能知”,是因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即没有实践,所以B项应选。题干未涉及认识的发展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所以A、C项观点虽正确,但与题意不符。D项说法锚误。2.下列对文化创新的看法正确的是()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题中表述实际上回答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问题。①②③侧重回答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④侧重回答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故全选。3.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本课小结:
1.关于本课逻辑结构的宏观把握: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这一问题,教材分三个层次展开论证:一是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二是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三是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教材运用辩证方法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展开论述。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又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教材关于文化创新的途径问题,从三个层次展开讲述:第一个层次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第二个层次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第三个层次是“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三个层次三个角度,着重于分析每一个层次,然后予以归纳总结,即采用了分析归纳法,层次清晰,教学目标明确,既便于传授知识,又便于学生学习时识记、理解和把握。
2.把握本课主干知识,构建知识大树,以此系统地掌握全课内容,还要从中总结和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亿库教育网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主要内容是介绍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本框题共有三小节组成:第一小节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教材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的角度分析了该观点;第二小节是在第一小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文化创新的作用。第三小节是在前两小节的基础上得出的推论,文化创新的主体以及对文化创作者的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来完整地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能力目标:能够举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能够举例说明文化创新对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 教学重难点
重点: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难点:文化创新的作用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较难持久,在进行新课讲解的过程中,要营造生活化的课堂,多运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授课类别
新授课 学习方法
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通过对动画的历史特点以及动画的发展进行了解从而学习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3min)观看视频《经典国产动画片》
随着时间的推移,动画的发展有了很大改善。动画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改善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文化创新的过程。随之导入新课内容: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新课讲解](28min)“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讲解:就如同我们之前所讲的现代动画之所以大受欢迎的原因是它对传统动画进行了创新,传统文化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够得以发展,得以传承。
那么文化的发展其实就是旧的文化形态逐渐消亡和新的文化形态开始出现,而这样的一种形式其实就是文化的创新。
也就是说,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呢?我们回到(过渡)我国动画的发展历程上来。
现代动画是在传统动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而来的。根据我国动画的创意和故事内容以及人物设计,1、思考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什么?说明理由?
同样的,动画的创意和故事内容以及人物设置,我们都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现代动画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慢慢发展起来的。这就说明了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必须要从社会实践这一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出发来进行文化创新。
2、为什么不同时期我国的动画片的主题、形式各异?这说明了什么?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同时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我们都知道,在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文化不断创新。(生产力的变化-观众需求的变化-市场竞争)为什么古时候的人欣赏不到这样的动画呢?
正如同学所说的,文化之所以能够创新,也需要社会实践为它提供丰富的资源,为其准备充足的条件。由此我们就应该知道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之前我们所讲的是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影响和作用,反过来,文化创新又对社会实践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有人说,动画片给儿童的一种娱乐,对它创新没有太大的价值。举例说说你的看法。
由此看来,社会实践能够推动文化创新,而文化创新也能够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
但是所有的文化创作都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吗?(同学举例)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那么文化创新除了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以外,还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
联系现代动画的发展。请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动画融入了很多我国文化元素,动画通过不断的变革,不断的创新,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它,喜爱它。
文化创新还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不断发展和繁荣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路。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进行总结:文化创新能够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归纳总结.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解决难点)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这必将把我们带入一个文化创新的时代。我们应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呢?文化创新的要求有哪些呢? 探究我国动画与美日相比有何缺陷。
文化创新的要求:必由之路、两个主体、投身社会实践 [知识小结](3min)(先学生自己总结,再学生老师一起总结)
[学生谈感悟](1min)
【教案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推荐阅读:
谈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1-07
孝道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10-15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07-10
5.1透镜 教案07-27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案07-06
文化建设中文化馆的定位与作用07-07
对茶文化的推动作用07-11
8.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案06-04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公开课教案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