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司法所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24-1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层司法所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共10篇)

基层司法所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1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层司法所是司法行政机关的基层单位,是基层政法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法律宣传、刑释人员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司法行政职能。我县基层司法所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支持力度不够

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我县基层司法所在硬件投入、经费保障等方面尽管有较大的改善,但与工作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相对于公、检、法三家工作侧重于“出事”后解决问题的“显”性而言,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具有明显的“隐”性特点,其作用侧重于“出事”之前的宣传和教育,而宣传、教育的效果并不能立竿见影。由此导致社会上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基础性缺乏足够的重视,有的基层党委政府甚至觉得司法所“有你不多、无你不少”,因而出现抓基层司法所建设的力度不及公、检、法三家的现状。

(二)队伍实力不强

一是人员偏少。按照《司法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司法〔〕19号)要求: “司法所一般按行政区划单独设置,原则上每个乡镇(街道)设置一个司法所”,“司法所应当配备3名以上工作人员”,我县应该成立42个乡镇司法所,至少配备126名专职人员。而我县目前只有30名专职人员,分布在6个片区司法所和3个街道司法所。每个片区司法所在过去的区公所所在地乡镇办公,负责3—5个不等的乡镇司法工作。在市对县的平安建设考核中,为达到“一乡一所”的标准,我县上报了42个司法所,同时将司法局部分机关工作人员和乡镇综治办人员确定1-2名上报为司法所工作人员“充数”,但实际并没有履行司法所人员职责。二是能力不足。司法所队伍能力素质整体不高,影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要么是“半路出家”,虽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但法律专业知识缺乏;要么是才进入队伍的新人,虽有专业知识但基层工作经验缺乏;同时,司法所的教育培训机制不尽完善,与新形势下司法所承担的职能任务不相适应。

(三)保障投入不多

一是硬件投入太少。我县有独立办公场所的司法所仅有25所,且一个所的投入建设主要依靠市上补助的8--24万元资金,县财政没有相应配套,部分司法所依然存在生活、办公区不分的问题,个别所甚至连卫生间都没有。去年,为了应付市上检查,我县虽然在所有乡镇都成立了司法所,但仅仅是在乡镇政府机关内挂了牌、借屋摆放了简单的办公桌椅,并没有实际投入运行。如上坝乡司法所的牌子就挂在该乡综治办公室,一个10余平方米的办公室就挂了综治办、交安办、司法所等3个牌子,无人员、无设备,其业务依托于江口片区中心所开展。二是办公经费投入不够。仅在运行的9个所配备了电话等必要办公设备,其中5个所配有公务用车。在后勤保障上,派出所、基层法庭都成立了自己的食堂,聘请了专门的炊事员,而现行的6个片区司法所和3个街道司法所仅4个所是在乡镇政府“搭伙”吃饭,还有5个所的吃饭问题是由司法所人员自行解决。由于后勤等保障跟不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司法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业务的正常开展。

(四)作用发挥不足

一是事繁人少,履职不平衡。每个片区司法所要负责3—5个不等的乡镇司法工作,由于司法工作人员的严重不足,加之社区矫正工作实行的是严格追责制度,致使基层司法所把社区矫正工作当作重中之重,影响其余各项司法行政工作的辐射力度,致使各项工作难以平衡开展。如青龙街道司法所仅有1名司法人员,但却担负着青龙街道和巴阳镇两个镇街的司法行政工作,仅青龙街道需要其监管的社区矫正人员就达65人,且居住十分分散, 走访少数偏远的矫正、帮教对象来回就需要1个工作日,工作量实在太大,法制宣传、法律服务等工作只能是应付性开展。二是手段不多,认知度较低。由于基层司法所在矛盾纠纷调解等方面与乡镇综治办、派出所有所交叉,但乡镇综治办、派出所手段和方式比司法所更多,效果更好。因此,很多时候群众有事只找乡镇综治办、派出所,部分群众甚至根本不知道有司法所和司法助理员的存在。

(五)待遇落实不够

公、检、法三家的干警都有相应的岗位津贴、补贴;纪检干部、信访干部也都落实了相应的纪检、信访补贴。尽管财政部、人社部、司法部也对司法助理员的岗位津贴等政策进行了明确,但在我县仍未得到落实。在调研中,部分基层司法所人员自我认同感低,认为公、检、法部分内设机构的中层干部可以高配为正科,而司法局的中层干部还没有一个高配为正科,地位与他们差距较大。岗位津贴落实不到位和政法系统内的职级配备不平衡,严重挫伤了基层司法人员的.积极性。

二、对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的建议

(一)切实加强领导,完善职能职责

一是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基层司法所的领导,深刻认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在依法治国、依法治县当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发挥司法所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过程中发挥的基础性、预防性、超前性作用。二是完善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职责。建议县委、县政府通过专题会议,进一步明确基层司法所主管单位和协管单位的职责,并重新定位(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除外)基层司法所、乡镇综治办、派出所部分交叉的职能职责,做到分工明确,配合有序,工作量分配均衡,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选好配齐人员,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配齐配强司法助理员。县委、县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司法所的履职要求,按照司法部“一乡一所、每所3人”的编制标准,逐年补充,逐步达到规范化司法所建设要求。如短期内不能通过正式编制解决人员问题,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公开招聘一定数量的社区矫正协理员,解决人员缺编问题,做到机构健全、人员到位,使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二是大力加强教育培训。要认真贯彻司法行政队伍教育培训的有关规定,结合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特点,建立完善工作人员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建议可定期轮流输送司法助理员到政法院校进行系统理论培训,提高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基层司法行政队伍。三是加强考核奖惩。针对我县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考核奖惩体系,根据基层司法所工作的实际,按照社区矫正、法律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刑释人员安置帮教等工作职能分项细化考核措施,按职定责,按责定量,按量记分,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评价司法所人员。将考核结果与经济和政治待遇挂钩,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以考核奖惩激发队伍活力。

(三)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工作保障

县委、县政府要把司法所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县里实际情况,可先对原片区中心所进行完善,再向所辖乡镇逐步推进。一是对现有司法所的办公条件进行提档升级,县财政每年对基层司法所解决一定的后勤保障经费,对没有必备生活设施的,创造条件进行改造,实现基层司法所生活区和工作区的分离,确保基层司法人员的生活无忧,安心扎根于基层。二是对新建司法所按中央财政预算、市县级财政1:1的配套资金进行投入,切实帮助解决司法所基础设施建设中面临的资金、物资等实际问题,逐步改善基层司法所办公条件,为司法所更好地履行职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促使基层司法所达到规范化司法所的达标要求。

(四)搞好内外结合,力争位为相彰

一是内扣中心,实现有为有位。司法所人员要立足工作实际,正确全面的认识党和政府赋予基层司法所的职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注重加强自身建设,主动出击,创新作为,着力完善自身的各项职能职责,寻找发挥司法行政各项职能的突破点、突破口,找到司法行政工作的新起点、新平台,增强群众对司法所所起作用的认识,强化司法所在群众中的存在感,提升司法所的社会认知度。二是外搭平台,做到有位有为。在大力提倡依法治国、依法治县的新常态下,基层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为基层司法所充分履职搭建良好平台,如在基层司法所维护社会稳定、调解矛盾纠纷过程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当地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给予其资金、政策上支持的,当地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全力支持,逐步提升基层司法所的社会影响力。

(五)落实相关待遇,稳定基层队伍

基层司法所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2

1. 团员青年和团干部基本情况

察雅县共有13个乡 (镇) , 村级建制整合后全县共有138个村 (居) 委会, 其中135个村委会, 3个居委会;一类村 (居) 有9个, 二类村 (居) 有20个, 三类村有109个。团干部和团员青年基本情况有如下几点:一是团员青年分布不均, 团青比例失调;二是团干部配备情况也不理想, 13个乡 (镇) 中, 专职团干部数量为零, 大部分基层团干部由乡 (镇) 负责人兼任, 部分乡 (镇) 因团干部工作调动, 至今没有配备团干部。

2. 基层团组织现状

察雅县没有独立的团组织, 为工青妇合署办公, 共青团基本组织不健全, 基本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基层团组织基本呈现出“有组织有团员”、“有组织无团员”、“有团员无组织”等三大特点。同时, 由于客观原因, 地方党政部门对基层团组织的根本职能缺乏必要了解, 通过调查发现, 近80%的党政部门认为团组织对社会稳定的推动作用一般, 近60%的乡 (镇) 负责人认为没有必要成立基层团组织。

3. 基层团工作开展情况

在针对“基层团工作开展情况”而进行的调研中, 通过紧密围绕“基层团工作开展难度”及其原因, 基层团工作开展频率以及主题, 基层团工作开展过程中地方领导重视程度、群众支持程度, 详细地调查了地方开展基层团工作的出发点和重视程度。

二、存在的问题

1. 基层团干部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在调研中, 发现察雅县基层团干部综合素质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综合素质较好, 思想政治意识过硬, 文化知识水平较高, 基本业务能力扎实, 在当地干群中有着很好的威望, 但这部分干部所占的比例较少, 大约为15%左右 (以13个乡镇为统计单位, 下同) ;第二层次有着一定的政治觉悟, 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 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 能在上级部门的要求下较好地开展基层团工作, 这部分团干部综合素质一般, 所占的比例较大, 约为65%;第三层次的基层团干部综合素质存在很大问题, 这部分团干部政治意识淡薄, 文化知识水平较差, 对基本业务不熟悉, 缺乏自主开展团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达不到团干部的基本要求。

同时, 在察雅县基层团干部队伍中还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对团组织认识不足, 对团工作热情不高, 认为团的工作没有硬指标、硬任务, 是空的、虚的, 干不干都无所谓, 干好干坏都一个样, 在开展基层工作时, 照葫芦画瓢, 缺少主见, 思路狭窄, 创新意识不足。

2. 基层青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和科学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通过调研发现, 农牧民青年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低, 不懂汉文, 文盲比例较高, 不看书、不读报, 对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国际国内大事不关心、不了解, 思想观念陈旧。同时, 由于信息化建设力度还不到位, 上不了网络、看不到电视、听不到新闻的现象比较严重, 部分农牧区青年受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和旧思想观念的束缚, 宗教的消极影响较深。依赖心强, 进取心弱, 容易满足现状是基层青年的一个显著特点。

3. 基层团组织工作开展不到位

组织建设不到位、思想引领不显现, 成长成才服务体系不完善, 这是察雅县各级团组织所共同存在的问题, 这也是察雅县基层团组织工作开展不到位的主要原因。由于客观原因, 团区委、团地委缺乏对基层团组织的业务指导, 缺乏对基层团干部的业务培训, 上级部门在深入基层了解工作时, 只限于听汇报、看简报, 平时只注重安排工作, 缺乏监督指导, 无法有效地为基层团组织解决实际难题。

县、乡 (镇) 、村 (居) 团组织不健全, 基层团干部业务不熟悉, 基层团工作开展不及时, 基本活动经费不到位, 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充分, 团员青年感受不到团组织带来的温暖和福祉, 对团组织不认可、对参与活动不积极, 基层团组织在团员青年中缺乏凝聚力和吸引力。

三、对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开展的思考

1. 加大培训, 做到“一个提高, 两个正确引导”

⑴加大对基层团干部培训教育力度, 提高业务技能及为团员青年服务的能力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由于特殊的区情、县情和乡情, 在西藏, 各级团干部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信仰, 这是做好基层团工作的基础, 也是做好基层团工作的政治保障。

加强业务技能学习。掌握基本业务技能, 了解团历史, 掌握团工作理论, 学会团工作的方法, 教育基层团干部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热爱共青团工作, 这是做好基层团工作的前提。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向心力尤为重要, 致富带头人, 有号召力的干部更能团结和凝聚广大团员青年。加强经济、科技、管理、法律等专业知识的学习, 拓展知识面, 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这是做好基层团工作的基本要素之一。

只有不断加强学习, 逐步增长本领, 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团员青年服务, 才能更好地得到广大团员青年的认可。

⑵加大对农牧民青年尤其是农牧民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正确引导他们淡化宗教的消极影响

西藏是藏传佛教的发源地, 信教的农牧民青年占有很大的比例。做好农牧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开展反分裂斗争, 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农牧区青年特别是农牧区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尤其是结合西藏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切实把农牧民青年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 帮助他们学习时政, 认清形势, 自觉维护各民族的团结, 自觉维护社会稳定。要把广大农牧民青年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增收致富, 引导到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上来, 引导农牧民青年崇尚科学、崇尚文明, 逐步淡化宗教的消极影响。

⑶加大对寺院僧尼的教育培训力度, 正确引导他们做爱国爱教、遵纪守法的公民

寺庙始终是我们的重要阵地, 基层团组织要配合地方政府深入做好寺庙僧尼工作, 在僧尼中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开展党的宗教政策、爱国主义教育、反分裂斗争和法律的教育培训。扩大沟通渠道, 借助我们的优势, 把党的声音及时传达到寺庙僧尼中, 教育、引导寺庙宗教活动与社会主义特色道路、西藏特点相适应, 引导他们做爱国爱教、遵纪守法的典范。要把宣传教育同关心关爱结合起来, 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察雅县, 具有宗教思想的农牧民青年所占的比例相当大, 做好爱国爱教教育, 做好寺庙工作, 对具有宗教思想的青年也有很大的正面引导作用。各级团组织要把团建和团工作延伸到各个层面的僧尼中, 将团工作战线拉长, 做到哪里有青年, 哪里就有团工作和团组织。

2. 构建成长成才服务体系, 发展青年就业创业中心, 做好“组织青年”、“服务青年”和“争取青年”三项工作

新时期, 团员青年有着新的特点, 新的诉求, 基层团组织要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必须构建利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服务体系, 最大程度上地吸引和引导青年。在现阶段, 构建就业创业中心, 壮大就业创业队伍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基层团组织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为农牧区青年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 给予就业创业的扶持和服务。要引导农牧区青年从事服务业、旅游发展业, 培养服务业行家里手, 将农牧民青年从传统的、单一的经济形势中拉出来。

3. 强基固本, 进一步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 深入推进基层团工作开展

基层团组织是与农牧民青年最直接、最密切联系的基层组织, 是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和活力源泉。因此, 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是做好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基层团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的一部分, 要按照“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要求, 深入扎实地实施强基固本工程, 巩固基层团组织体系。

村 (居) 团组织负责人进“两委”工作是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团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 坚强基层团组织建设, 及时了解基层团组织的工作, 关心基层团干部, 积极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要多鼓励、多支持, 增强基层团干部“自尊、自信、自强”精神, 使基层团干部充满信心、责任感和使命感。

基层团组织要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建设, 要结合新时期团员青年的新特点和新诉求开展好基层团工作, 要切实发挥好“组织、引领、联系、动员、宣传、维护、服务团员青年”的作用, 把广大团员青年团结、凝聚起来, 使他们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和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基层团组织要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 要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更好地引导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走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 为“小康察雅、平安察雅、和谐察雅、生态察雅”的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贡献青春才智。

参考文献

基层司法所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基层农技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到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突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主题,明确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在创新方向、创新机制、创新条件和创新人才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針对性强的重大政策措施,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支撑。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繁荣稳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而科技创新是应对“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农业腾飞的必由之路。近日,酉阳县农委科技信息培训中心对全县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1 机构和人员状况

1.1 县乡推广机构数量

县级种植业5个、渔业1个、农机化1个、其他1个,合计8个;乡镇街道级农业服务中心合计38个。

1.2 管理方式

县级推广机构一直隶属县农委直接管理。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的管理以乡镇街道政府管理为主,即人、财、物和事由乡镇街道政府管理,县农委仅负责业务指导。

1.3 农技推广机构的编制数

县级种植业编制数为66个、渔业4个、农机化4个、畜牧业27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编制为,农业服务中心642个、乡镇畜牧业180个。合计923个。

1.4 农技推广机构实际在岗人数

县级总数326个,其中种植业307人、渔业7人、农机化12人;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431人,共计757人。

1.5 学历及职称

在757人中,大学及以上学历144人、大专学历320人、中专学历182人、中专以下学历111人;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01人、初级职称116人、初级职称以下人数534人。

2 主要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及成效

2.1 启动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

2011年正式组织实施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出台了《酉阳县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进一步健全机构,调整核定编制,理顺管理体制。2012年,全县共创建10个高产高效试验示范基地,农民田间学校1所;2013年创建了5个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基地+农民田间学校5所;2014年创建了4个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基地+农民田间学校4所。乡镇及街道农技推广服务中心通过实施基层农技体系项目修建了办公楼,购置了农药残留速测检测仪、土壤速测仪、太阳能杀虫灯、电脑、办公桌椅等设施设备,农技服务硬件条件明显改善。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得到较好的稳定,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

2.2 开展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方式的创新

在拓展服务渠道上大力进行创新,结合项目试验开展科技培训,最近5 a来参加受训的大户和示范户就达12万人次;成功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并培训学员达2 200余人;同时,开通农技服务咨询电话并接受咨询达4 425次,通过各种方式及时向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2.3 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

围绕特色效益农业建设,按照“专家+技术指导员,对接基地+专业合作社+公司+大户+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的模式,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开展主体培训和技术指导,最近五年来共入户7 250余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4 200余户,带动农民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2.4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近几年,建设了市级水稻万亩高产示范片、市级油菜万亩示范片、市级马铃薯万亩高产示范片、市级玉米万亩高产示范片、市级荞麦万亩高产示范片各一个,带动2014年万亩水稻平均产量660.5 kg/667 m2,万亩油菜平均产量152.1 kg/667 m2,万亩马铃薯平均产量2 021.6 kg/667 m2,万亩玉米平均产量592.1 kg/667 m2。全面推进测土施肥工作,累计取土样4 618个,化验25 392项次。

2.5 多渠道开展科技示范带动

一是农业科技园区带动,酉阳县有麻旺渝东南农业科技现代园区、南方菁华农牧公司科技园等,通过园区科技培训进行示范带动;二是通过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带动;三是农业龙头企业带动,通过南方集团、石海公司和信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2.6 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

酉阳县与重庆农科院、西南大学、重庆市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科研-生产-推广”合作机制,与山东寿光蔬菜集团、徐州久久农业科技园、铜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兰州市榆中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等单位建立了农业科技管理交流共享平台,不断提高我县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先后与重庆市农科院实施了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蔬菜集约化穴盘育苗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与西南大学联合实施了脱毒马铃薯秋冬设施栽培技术项目、地方特色野菜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和食用菌周年栽培技术研究项目。

3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断创新

3.1 抓住中心,即农民增收,加强科技挂钩强农富民活动

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的最终目的即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科研院校与地方农技、专家与技术指导员、技术指导员与科技示范户对接,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创建特色效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开展农业科技能力提升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推进扶贫攻坚工作。

3.2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

突出重点,坚持以“科技示范基地+田间学校+专业合作组织+公司+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努力打造酉阳特色效益农业地标品牌,提升产品品质和效益,以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3.3 制定奖惩政策,加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政府重视,对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进行奖励,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多渠道和高效率创新投入的激励机制。

4 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发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4.1 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一是起点学历低,继续教育不够,整体素质不高;二是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特别是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有待增进有专业知识的科技人才,进一步加強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三是人员老化,近几年来,经费紧张,加之基层工作条件差,近10多年来基本没有新进专业技术人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普遍存在人员老化,青黄不接的问题。

4.2 项目推广欠缺

主要表现为多数乡镇街道只是为了示范而示范,对科技项目能否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没有去思考。只注重产前种子、肥料、地块等的储备,对生产出来的产品变成商品走向市场等营销能力提升培训很少,因此农户对项目实施及其推广感到茫然和困惑。

4.3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运行差

目前,乡镇街道农技人员从事推广工作的时间很少,做政府中心工作的时间多,真正下乡做农业技术指导的少。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被弱化。

5 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发展的思考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推进力度,完善各项制度,理顺管理体制,使其更好地行使职能,服务“三农”。积极探索农业服务体系的保障机制。控制非专业人员进入农业服务机构比例,确保服务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80%以上。

二是改善基层农技人员的待遇和工作办公环境条件。包括人员工资、福利、劳保等,履行公益职能所必须的业务经费、办公环境、设施设备购置及更新经费、培训经费等,建议政府财政纳入预算农业专项经费。

三是重视队伍建设,着力增强农技推广服务的后劲。进一步加强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强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包括技术服务提升、经营管理提升、产业规划提升)培训,专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达到更好地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大力引进人才,吸引大中专农业院校毕业生到第一线工作,建立能进能出用人新机制。

基层司法所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4

第七师一三一团位于奎屯市城郊,西依奎屯河,南倚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现有农业连队14个,社区3个,流动人口3500余人,职工2640人,总人口2万余人。司法所共有工作人员5名,正式在编人员3名,专职人民调解员2名,全团共有18个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60名。上年度司法所共调解各类纠纷8起,调解成功8起,涉及标的额40.35万元,调解成功100%,调解集访案件1起。

二、推进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一三一团司法所高标准,严要求,扎实推进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努力提升司法所维护稳定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标准化公共法律工作站建设为抓手,夯实司法所硬件设施建设。

一三一团地处奎屯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员较多,矛盾纠纷较多,一三一团司法所积极向师司法局请示,师司法局经认真研究后,批准在一三一团司法所建立标准化公共法律服务站,一三一团党委给予大力支持,及时解决建立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将二楼的库房和一楼大厅调整给司法所,更换纱窗和照明灯,师司法局配备了电子显示屏、公共法律服务所上墙版面,现一三一团司法所集办公室、人民调解室、矫正宣告室、心理咨询室、档案室、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等“五室一站”、法治文化宣传阵地等功能于一体,面积达360余平方米,公共法律服务站标识、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工作职责全部上墙,干净整洁的大厅更加有利于发挥公共法律服务窗口职能,坚持“窗口化、综合性、一站式”服务,设立集人民调解、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治宣传等职能一体的平台,将天元公证处、司法鉴定所、律师事务所部分职能迁入公共法律服务站,在公共法律服务站设联络点,公证员、司法鉴定人员、律师事务所授权委托服务,为本辖区群众提供专业办理相关法律事项的集中服务,每个服务窗口对应专项业务区域,实行统一接待、统一分流、统一协调、统一督办,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让每一位前来办理法律事项的老百姓都可以清楚地了解司法所的职能并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窗口,通过规范硬件设施,整体提升了司法所办公环境和形象,改善了办公条件,为司法所依法履职、服务高效奠定了坚实的保障基础。

(二)、狠抓司法所软件建设规范化,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一三一团司法所紧紧围绕团场中心工作,从业务工作、管理制度、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大力加强所内软件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平安团场、法治团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狠抓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队伍建设是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司法所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的提高上,一三一团司法所坚持把提高司法干警的综合素质贯穿于队伍建设的全过程,以政法干警忠诚教育活动为契机,积极参加师局举行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所内干警的思想政治意识、法律法规意识、司法为民意识。积极参与兵团司法局举办的司法所所长培训和师局举办的司法干警业务培训,提升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

2、完善制度建设,以制度管人。修订完善了学习例会、接待登记、排查回访、请求报告、档案管理等十大工作制度,使司法所的各项工作做到了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在抓制度建设的同时,还狠抓了业务办公规范化工作,所务管理、人民调解、普法依法治理、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业务卷宗统一装订,分类归档,提升了司法所档案的规范化建设,开展了“行为举止规范、工作过程规范、硬件建设规范、档案资料规范”为内容的司法所“四规范”活动,要求工作人员按章办事。

3、围绕团场党委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司法所职能作用和保障能力。

充分发挥司法所职能作用,既是司法所规范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司法所软、硬件建设的不断完善,也是司法所各项职能充分发挥的重要保证。

一三一团司法所紧紧围绕团场经济发展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全面履行矛盾化解、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等各项职能,努力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推进团、连(社区)两级法律顾问全覆盖,扎实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加强社区矫正对象管理,切实做好安置帮教工作,大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做好“七五”普法验收和“八五”普法启动工作,打造多元化解纠纷工作,创新调解模式,成立道路交通事故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七师司法局与七师公安局、七师中级人民法院、伊犁州银保监局四方签署了《道路交通事故调解一体化机制框架协议》,加强与综治、信访等多部门横向互联,建立访调对解,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的质量和实效。近两年来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活动,累计开展送法进企业、送法下基层、大型广场活动等13次,发放法制宣传资料2000余份;

司法所起草、签订、审查合同33个,解答法律咨询80件,讲授法制课4次,调解矛盾纠纷25起,调解成功训练率达100%,切实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累计共接收社区服刑人员60人,解除矫正51人,现有社区矫正人员9名,安置帮教人员16名,无一脱管、漏管,无重新犯罪行为发生,团场治安、刑事案件发案率逐年下降,无民转刑案件发生,上访事件也逐年下降,辖区社会稳定。

三、对照标准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一)一三一团公共法律服务站向基层延伸的覆盖面不够,个别基层单位还没有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下一步将在全团17个基层单位全部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全覆盖。

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5

为切实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全面把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为开展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活动打好基础。

一、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概况

党委下辖有11个党党支部,共有党员439人,预备党员

22人。通过调查,我们对全乡基层党组织进行划类分析,其中作用发挥好的党支部3个,占总数的27.3%;较好的5个,占总数的45.5

%;一般的2个,占总数的18.2

%;软弱涣散的党支部1个,占总数的9.1

%,总体较好,略有问题。

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几年来,乡党委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县委、县委组织部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结合我乡基层党组织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取得了一定成效。

1、坚持抓党建与抓发展相结合,全面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全乡基层党组织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中心任务和大局,把党建工作目标和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明确加强党的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有力地促进了我乡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障和推动了中心任务的完成,把党建工作做到了实处。

2、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辟基层党组织建设新领域。乡党委适应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变化,不断更新党的基层工作理念。一是更新组织建设理念,注重研究各类党组织作用发挥的途径,做到各有侧重、分类指导。二是更新党员价值理念,通过给在职党员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强化党员意识,拓展党员参与社会工作的领域,使党员的价值在更多更广的领域得到体现。三是整合党建资源的理念,充分熟悉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增强自身资源整合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实施党的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实现对政治资源和组织资源的整合和运用。

3、扎实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近年来我乡把提高基层党员素质作为一项硬性任务,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为平台,从教育培入训手,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政策的教育,提高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自觉性。通过加强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科学技术知识和法律知识等理论知识的教育,提高了广大基层党员的素质,不断增强他们“带头富、带领富”的本领。

4、建立和完善了各项制度,保证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有章可循。乡党委坚持以健全和完善基层党组织制度为根本,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建立健全了党建工作目标治理制度、党员教育治理制度、党组织生活制度、村务和政务公开、民主治理制度等一系列基层党建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党的民主集中制,促进了党的生活正常化,规范化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行为,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

5、实行乡领导挂钩责任制,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驻村领导通过帮助所驻的村建班子、强队伍、订制度、抓落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全乡14名正、副科级干部抽调9人每人驻一个村,制定措施,解决问题。乡党委实行定期调查汇报检查制度,对指导不到位的及时提出批评和指导意见,对工作不力,出现问题的追究领导责任,并及时总结不足,研究下步改进措施,真正把乡领导挂钩负责党建工作落到实处,有效的促进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

三、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近几年来,乡党委按照县委和县委组织部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结合实际,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使全乡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从调查情况看,我乡农村党建工作开展的还很不平衡,在党组织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两个作用”发挥不够,个别党员混同于普通群众。总的来讲,大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是比较好的,但也有少数基层党组织缺乏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缺乏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勇气,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精神和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少数党员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宗旨意识和理想信念弱化,党员意识有所退化,只顾个人小家庭,对国家和集体的事不管不问。有些年龄大的党员由于年迈体衰,丧失劳动和工作能力,无力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有些年轻

党员虽然在理论水平、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生气活力等方面占有优势,但这部分党员流动性强,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2、个别党支部组织生活不健全,组织制度得不到很好地落实。调查发现个别党支部存在活动次数少、间隔周期长的实际情况。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顺利开展,形成了不利的局面。还有部分党支部班子不团结,尤其是个别村两委班子严重不协调,各唱各的调,甚至互相拆台,使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得到

有效的贯彻和落实,损害了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在群众中的形象。

3、部分基层组织班子事业心不强、责任目标不明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基础,肩负着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职责,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影响党群干群关系。通过调查发现个别党支部成员尤其是支部书记事业心不强,素质能力较差,加上责任目标不明,没有树立起干好党的事业、做好群众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政治上不思进取,工作上被动应付,没有干一番事业的精神,导致班子弱化、工作散漫,上边政策不清、下边情况不明,“带头致富、带领致富”更无从谈起,党员群众对其很不满足。

4、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法简单,缺乏实效性。有的党支部不能把上级布置的党建工作任务作为推动工作的动力及有利条件,反而当成工作负担。把开展组织活动仅限于传达上级文件和中心精神,读书读报,不能把开展活动与本村、本单位的改革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深入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缺乏针对性、目的性,学习深度不够;有的党支部组织活动变成了业务工作会,失去了应有的政治性、思想性和严厉性,对党员的思想动态过问较少,思想教育的方法很少采用。

上述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自身方面的主观原因。通过调查感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基层党组织整体工作水平与快速发展的形势不尽适应。

2、部分党组织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3、部分村党支部工作思路不清,发展农村经济办法不多。

4、党员整体素质偏低,制约了党员作用的发挥。

5、个别村干部更换频繁,财务交接不清。

四、对策和措施

(一)健全组织,为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打好基础。

要真正做到基层党组织健全完善、坚强有力,覆盖到基层所有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花大力气抓好软弱涣散基

层党组织的清理整顿工作,属于支部班子或负责人缺乏战斗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的,要及时调整;抓好流动党员的教育治理工作,结合流动党员的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规范流动党员教育治理工作,使流动党员的教育治理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二)以活动为载体,全面抓好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我将结合“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活动,进一步加强党员理想信念、宗旨意识、作风建设、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增强广大党员的发展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带头富、带领富”的本领,把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展现在各行各业、各个岗位上,探索出一条开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途径。

(三)选派机关干部回村任职,配齐配强党支部班子。

乡党委从实际出发,从机关选派优秀同志到村任职,一方面解决这部分村选人难的问题,充实后进村班子;另一方面使这些年轻党员干部自身得到锻炼。选准配好村支部班子,尤其是选好支部带头人。乡党委经过认真分析基层党组织状况,摸清实底,组织了专门工作班子,尽职到位抓基层班子建设。大力从有文化的优秀青年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促进党员干部队伍结构的优化,以有效解决党员、干部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明确任期目标,以一手抓党建、一手抓经济来强班子,带队伍。实行一个领导班子成员负责一个示范基地,提高党员干部对我乡发展的领导带头作用。

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报告 篇6

关于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情况报告

省残联:

根据省残联关于深入推进“两个体系”建设和“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工作,落实“一个中心、三大保障”,按照•全国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切实加强了全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从根本上提升了我市残疾人组织建设水平,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残疾人事业更好更快发展,2012年10月,我会对全市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残联机构建设情况:截止2012年10月,**市、区县残联机关共有在编在职人员45个,其中市级11个,区县34个,残疾人干部6人,市级1人,区县5人。另外还有市、区县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站)、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等事业编制11人,其中残疾人2人,另有聘用人员一批,其中有部分残疾人。

2.残联组织建设情况:截止2012年5月,**市共有1个市级残联,规范化建设达标数为1个;有7个区县残联,均已单列,是中国残联第一批和第二批基层组织建设达标单位。142个乡镇(街道)都成立了残联,理事长由政府任命,一般是由社会事务办主任兼理事长,社会事务办工作人员兼副理事长或专职委员,负责全乡镇残疾人工作。其中,纳溪区14个乡镇(街道)均配齐残疾人专职委员,经费由各乡镇(街道)负担,残疾人专职委员待遇与社会事务办工作人员一致。1665个村(社区)早在2006、2007年就成立残协,为更好地开展工作一般是由村支书或村主任任残协主席,聘请该村残疾人、或残疾人亲属兼任专职委员。

3.制定出台本地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文件情况:几年来,我市将中、省残联相关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文件一一转发,按中、省残联安排部署开展工作,要求各区县贯彻落实,各区县残联也因地制宜,努力开拓创新,积极开创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新局面。2011年纳溪区政府第55次常务会通过了全区每个乡镇配1名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决定,采取定点定向的方式为招聘各镇、街道配备了1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各镇、街道为残疾人专职委员提供必要的办公经费和场所,解决专职委员的工资待遇。区财政一次性补助各镇、街道残联5000 元,用于购买必要的办公设备,确保工作正常开展。

4.残疾人专(兼)职委员业务培训情况:每年市、区县两级残联都开展至少1期基层残疾人干部培训,随着“量服”工作的开展,2近两年参培率达到或超过100%,同时,按要求选送干部参加省上培训。

5.残疾人专职委员发挥作用情况:全市配备残疾人专(兼)职委员的乡镇、村(社区)数达到100%,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较好地配合了市、区县、乡镇(街道)残联的工作,较全面地掌握残疾人情况,能积极、及时地反映残疾人的心声和愿望,能协助市、区县、乡镇(街)开展各项残疾人工作,在为残疾人提供优质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龙马潭区红星街道红星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胡远彬工作热情高,相关残疾人政策掌握较好,他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反映残疾人困难,努力解决残疾人困难;有些专职委员在身兼多职的情况下,能不折不扣地担负起残联日常的业务工作,使残联工作正常运转。

二、存在的问题和未完成任务情况说明

近年来,我市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残疾人在残疾人组织中更加活跃,残疾人组织在基层更加活跃,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在社会更加活跃”的预定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组织建设还有很多待完成的任务,还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1.本地残疾人组织建设文件出台少。由于本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涉及面广,导致残疾人组织建设文件的出台相对滞后。

2.聘任残疾人专职委员比重相对小,村(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流动性较大等。乡镇(街)残联理事长仍由社会事务办主任兼任,由乡镇党委或政府人民,大多专职委员由工作人员兼任,虽然工作效率、工作能力都能达到要求,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达标的残疾人工作者。村(社区)残协专职委员由于在村(社区)中的威信不够、学历较低、能力不够、外出打工、生病、年龄、收入不稳定等原因流动性很大,很多工作实际落在村(社区)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身上,造成目前残疾人专职委员所占比重较低。

3.资金和经费的紧缺,严重制约了残疾人组织建设。由于专项资金、经费、补助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直接影响了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和残疾人工作者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三、下一步改进措施和工作建议

“十二五”期间,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面临大好发展机遇,我们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中心谋发展,服务大局抢发展,不断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残疾人组织体系,切实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加强领导,为残疾人组织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市委、市政府和残联要始终将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和基层残疾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将残疾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坚持持之以恒,出实招,出新招,不断加强和巩固区县、乡镇(街)和村(社区)残疾人组织建设,使残疾人组织的功能不断得到健全和提高。目前,市残联已经与各相关部门沟通,并将向市委专题汇报,力争解决乡镇(街)残联和村(社区)残协组织建设的组织保障和经费落实问题。

二是吃透政策内涵,科学制定残疾人组织建设政策规章。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全国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19号),抓住残疾人工作日益完善的政策优势,深刻领会政策精神,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制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行性和覆盖面的政策规章。

三是以农村为重点,健全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健全和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特别要解决好乡镇残联理事长专职和专职委员问题,从乡镇社会事务办与残联是一家的现状中探索工作思路,选准理事长,聘齐专职委员。

四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解决残疾人组织建设瓶颈问题。积极争取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争取各级残联经费统一安排,列入财政预算。残疾人专职委员补助要明确标准,除了保障金外,加大财政支出,能增则增,充分调动广大残疾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

残疾人组织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上级残联和本级残联的中心工作,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的原则,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发挥残工委成员单位的作用,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努力建设好“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残疾人组织体系。

基层司法所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7

1.1 镇 (街、区) 统计站已全部建立。

我市对基层统计队伍的建设一直很重视, 2004年按照上级要求成立了统计站, 为股级全额预算管理事业单位, 隶属镇政府、街办, 业务上归市统计局领导, 编制3人。现在我市12处镇 (街区) 已全部建立实体性统计站, 共有统计人员50人。

1.2 统计站按照镇街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的要求全部达标。

近几年, 统计局根据省、市统计局的要求, 从基层基础工作、档案管理、统计法制宣传和统计报表等十个方面对镇 (街区) 统计站进行考核, 作为年终评先树优的依据, 并从前列名次中推荐高密市级以上先进单位或先进个人。从2010年的考核结果看, 统计站的办公场所全部能够配备2-3间办公室, 统计站标牌、专用公章、办公自动化、通讯设备、办公用品配备齐全, 统计站规章制度上墙率达到75%以上, 各统计站综合得分全部80分以上。

1.3 统计站的地位不断提高。

近几年, 统计工作逐渐受到政府及社会的重视, 无论是对经济完成情况的考核, 还是对经济运行分析和重大经济发展决策, 都离不开统计部门的参与。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组成部分和经济综合部门,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统计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日益突出。镇 (街区) 领导对统计工作支持不断提高, 统计地位得到明显提升, 有效地促进统计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承担的工作多、任务重。

镇 (街、区) 基层统计员既担负着常规的统计报表任务, 包括农业、工业、能源、投资、服务业和劳资等各专业, 还要不定期地承担国家大型普查和各种临时性调查工作。另外, 统计站人员还要承担镇 (街、区) 的其它工作, 因此,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 镇 (街、区) 基层统计越来越重要, 而工作难度也就越来越大。

2.2 统计队伍不稳定, 影响统计的连续性。

《统计法》第三十一条规定, 国家实行统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评聘制度, 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保障统计队伍的稳定性。而现实情况是, 镇 (街、区) 统计站除统计站长比较固定外, 其余工作人员变动较频繁。使得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和规范性受到影响, 导致上报的报表质量较差, 上级统计人员往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精力催报和审核报表, 从而影响了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2.3 抗干扰能力差, 统计数据质量难以保证。

按照《山东省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办法》的要求, 乡镇人民政府 (街道办事处) 的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在业务上受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领导。但因为统计站的人、财、物都归镇 (街、区) 管理, 业务工作很大程度上受镇 (街、区) 领导的牵制。有些镇 (街、区) 为完成任务计划而夸大政绩, 对统计工作有所干扰, 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镇 (街、区) 所辖企业的统计报表, 不同程度的存在代填代报现象。镇 (街、区) 统计站是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的第一道防线, 要做到统计数据的真实可信, 首先要确保原始统计数据的真实可信。如果在这一环节上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就无法确保国家统计数据的真实可信。

2.4 没有统计执法权, 对基层单位的约束力差。

《统计法》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依法查处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统计违法行为, 也就是说, 镇 (街、区) 统计站对基层单位没有检查及处罚的职能。

3 对加强镇 (街、区) 统计站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统计力量, 稳定统计队伍。

随着经济的发展, 企业个数越来越多, 规模越来越大, 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8家, 到2010年就发展到687家, 有的镇街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近百家, 其它行业, 如商贸业、房地产等行业, 也进入快速发展轨道。镇 (街、区) 统计站的工作量明显加大, 仅靠现有的统计力量已不能满足工作需求, 应增加统计站的编制, 专人专职。另外, 统计工作天天和报表、数字打交道, 枯燥无味, 要想让基层统计人员安于统计工作, 要提高统计人员的待遇。

3.2 改进统计执法手段, 加强统计执法力度。

市统计局要经常对镇 (街、区) 所辖企业进行统计执法检查, 对虚报、瞒报统计数据的企业要按照《统计法》的有关规定从严处理, 对代填代报或强令、授意统计调查对象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统计站工作人员, 要按照《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3.3 狠抓人员培训, 提高队伍素质。

要加强基层统计工作, 提高基层统计服务水平, 要加强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一方面, 要继续举办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班, 重点对镇 (街、区) 统计站和统计调查单位统计人员进行培训, 集中学习统计理论知识、计算机应用程序, 以及统计工作方法和流程;另一方面, 要坚持以会代训, 利用统计工作会议、年报会及其它专门会议, 讲解有关统计知识, 规范相关统计程序, 从而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素质。

3.4 提供优质服务, 赢得领导支持。

统计站要加强调查研究、统计分析资料的开发, 积极为领导指导工作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为领导进行宏观决策提供统计依据, 积极创新工作思路, 争取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为社会各界提供大量丰富的统计咨询服务, 赢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关心和支持。

参考文献

[1]田雯, 关于加强农村统计调查基层基础工作的思考, 中国学术研究?2012年第9期

[2]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探讨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2008年19期

[3]范荣浅谈服务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0年第1期

基层司法所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8

一、基本情况

阿克苏乌什县辖7乡2镇,107个行政村,526个村民小组,6个社区,总人口21.7万余人,妇女10.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48.4%;其中18-35岁的妇女3.6万人,占妇女总人数的34.3%。

二、创新做法

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乌什县县委把进一步加强对妇女群众的宣传、教育和管理作为一项整改措施,常委会专题研究了《村民小组妇代会委员管理办法》,明确村民小组妇女委员的设置、待遇、八项职责、管理考核等内容,规范了村民小组妇女委员日常管理。

1.在妇女组织设置上:按照每个村民小组(社区居民小组)至少配备1名妇女委员的标准,县妇联联合相关部门深入乡村开展调查摸底,对村民小组妇女委员进行增补,县乡村逐级从严把关,统一登记造册建档,全县共配备村民小组(社区片区)妇女委员596名,配备率100%。

2.在村民小组妇女委员待遇上:县委克服财力不足的困难,从今年5月1日起,按照每人每月300元标准,由县财政每年列支215万元用于发放村民小组妇女委员报酬,确保按时足额到位。

3.在日常管理中:参照村干部、“四老”人员、村民小组长、十户长(楼栋长)、宗教人士、协警、民兵等“七支队伍”管理模式,并制定妇委会委员责任书,签订责任状。同时,明确由村党支部负责妇代会委员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妇代会主任具体业务指导,建立学习、考勤、考核工作台账。考核分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次,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发放,并及时加强教育培养,对作用发挥不明显、工作落实不到位的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辞退和更换。

三、创新成果

1.优化和稳固了队伍及结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县乡村逐级从严把关,统一登记造册建档,以乡镇为单位,分类分批集中轮训,确保了人员相对固定、队伍长期稳定、能力持续提升。全县107个行政村村民小组妇女委员新增270余名,其中初中454名,占妇女委员总数的76.1%,高中以上的33名,占5.6%。年龄在35-45岁270名,占45.3%,25-35岁175名,占29.4%,形成了以初中以上、45岁以下为主体的结构,知识化、年轻化趋势明显,结构明显改善。

2.强化了组织管理及调动了积极性。村党支部负责日常管理和考核,采取每月集中以现金形式发放村民小组妇女委员的报酬, 既强化了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又提高了村妇代会和村民小组妇女委员做妇女工作的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村民小组妇女委员能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协助村妇代会主任做好村民小组妇女群众宣传思想教育、妇女维权、社会稳定、“三学三比”等工作,切实发挥好宣传员、调解员、组织员、信息员作用。乡、村对妇女委员工作也给予极大支持,减免其及其家属义务工,从而得到家人对她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她们在参政议政中感到自己的社会地位提升了,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今年39岁的亚曼苏乡1村第2村民小组妇女委员莱尔古丽·艾山说:“我从1998年就当妇女委员,由于报酬问题,家人不理解,老公也不太支持。落实每月每人300元的报酬后,我说话更有底气了,家里人更支持了”。依麻木乡9村村妇代会主任说:“自从落实了村民小组妇女委员报酬待遇,妇女委员队伍稳定了,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工作好干了,宣傳教育跟上了,家庭暴力少了,邻里和睦了,妇女的精神面貌、着装大大改变了,本村4组的一名着吉里巴甫服妇女主动改变着装,成为村里服装表演队队员之一。感谢县委和政府对我们广大妇女的关心与支持,我们有信心把妇女工作干得更好,让各族妇女生活得更健康、更幸福、更有尊严”。

3.宣传工作成效显新态。村民小组妇女委员每周去村委会3-4次,由村妇代会主任安排部署工作。妇女委员通过串门聊天等形式,主动联系妇女,了解她们的思想动态、生活状况,向妇女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组织本组妇女参加村里举办的“让漂亮脸蛋露出来,美丽头发飘起来”现代民族文化服饰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去宗教“极端化”宣讲等活动。为抵御宗教极端思想势力向妇女儿童的渗透,妇女委员以率先参加模特走秀、文体活动、主动跳麦西来甫等形式,身体力行传达现代文明生活理念,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截止目前,村级妇女组织开展各类宣讲150余场,3.2万余人受到教育;开展以“去极端化”为主题各类文体活动20余场次;教育转化着吉力巴甫服妇女、着奇装异服妇女100余名。

在今后的工作中,乌什县表示将进一步强化对妇女工作的领导,切实发挥基层妇女组织作用,尤其是发挥好村妇女委员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妇女干部兼职多、工作精力不足等问题,引导广大妇女群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自觉抵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

基层司法所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9

一、近年来我院审理各类涉农案件的基本情况

2006年至2008年,我院共受理各类涉农案件1629件,占全部案件(3984件)的40.9%,审结1607件,结案率98.6%。审结案件中,刑事案件113件,涉及抢劫、强奸、盗窃、滥伐林木、故意伤害、诈骗、敲诈勒索、寻衅滋事、交通肇事等14种犯罪;民事案件1478件,主要涉及离婚、抚养、赡养、继承、相邻关系、人身财产损害赔偿、民间借贷、农村承包合同、买卖合同、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劳动合同等29种纠纷;行政案件16件,涉及治安管理行政处罚、土地行政管理行政确认、土地行政管理行政登记、房产管理行政登记、林木砍伐许可管理、工商管理处罚等4个行政机关的6种行政行为。通过对这些案件的调查发现,近年来,涉农案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农村婚姻、家庭纠纷案件逐年增多,且占民事案件比重较大。2006年至2008年,我院共审理各类农村婚姻、家庭纠纷案件913件,占民事案件结案数的61.8%。分别是2006年281件,2007年307件,2008年325件,2008年比2006年增加了15.6%。

(二)涉农合同纠纷数量和种类增多,其中,民间借贷合同仍为主要纠纷,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农村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呈上升趋势。2006年至2008年,我院共审理各类涉农合同纠纷案件351件,占民事案件结案数的23.7%,其中,民间借贷纠纷206件,占58.7%。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农村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这两种类型案件2006年我院共审理19件,2007年审理21件,2008年审理26件,2008年比2006年上升了36.8%。

(三)采取公告送达的案件较多。近年来,由于农民外出打工人数逐年增多,而这些人又是涉农诉讼纠纷的多发人群,他们长期在外打工,与家中失去联系,造成诉讼文书无法送达,延长了诉讼周期,也增加了诉讼成本。2006年至2008年,我院审结的各类涉农民事案件中,采取公告送达的有228件,占15.4%。

(四)“民转刑”案件时有发生,农村故意伤害案件频发。近年来,随着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和利益格局的变化,我县农村地区因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生活琐事等引发的恶性伤害案件时有发生,我院审理的各种“民转刑”案件比例也一直居高不下。2006年至2008年,我院共审理农村故意伤害案件33件,其中“民转刑”案件20件,占60.6%。

(五)因农村土地权属争议引发的行政案件增多,并呈迅速上升趋势。2006年至2008年,我院共审理农村土地行政管理行政确认案和农村土地行政管理行政登记案6件,占行政案件收案总数的37.5%;分别是2006年1件,2007年2件,2008年4件,2008年比2006年增加了300%。

二、基层法院服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判资源的缺乏制约服务三农工作。随着社会转型,农村社会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这也使得涉农矛盾纠纷大量增加,而有限的审判资源无法服务到农村每个角落,一些矛盾纠纷无法得到及时化解,导致了一些“民转刑’案件时有发生;同时,由于我院的办案经费严重不足,难以为基层法庭配备优良的物质装备,也无法经常性地深入农村开展各种法制宣传,特别是人民法庭撤并后,财政未给付专项的巡回办案经费,巡回办案往往难以保证,导致农村地区诉讼难、寻求法律帮助难。

(二)农村法制不健全制约服务三农工作。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及各级政府对农村扶持政策的落实,大量的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纠纷涌现,如土地承包、林权、集体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纠纷。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承包纠纷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的解释》,为审理土地承包、流转、集体收益分配等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仍然存在有些问题是否属于人民法院管辖没有明确规定,如农村房屋的拆迁、安置纠纷等。目前,这些案件只有参照适用针对国有土地拆迁、安置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而关于农村集体土

地拆迁、安置的规范性文件尚无规定。

(三)农村村民法制意识不强制约服务三农工作。大多数地区的农村村民,由于法制意识不强等原因,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时,要么怨天尤人,自认倒霉;要么搞家族主义,人多势众;要么一味蛮干,不惜铤而走险,或者是采取“私了”的办法,一般不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如农村经常遇到的农民工追讨工资、种子

问题、债务纠纷、征地拆迁等矛盾纠纷,不去寻找法律途径,反而去上访即属此类情况。

三、基层法院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涉农案件的审理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司法保障。一是加强农村土地承包、转包、征用、租赁农副产品购销等案件的审理,稳定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条件,保护各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保障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二是积极慎重地化解农村各类民间纠纷,尤其是房屋、宅基地使用,以及婚姻家庭、继承、赡养纠纷等案件,维护农民之间和谐、和睦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三是妥善处理涉及农民工权益纠纷,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依法快审、快结、快执拖欠农民工工资纠纷、劳务纠纷和工伤赔偿纠纷等案件,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

(二)进一步创新审判工作方式方法,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一是突出重点,防止“民转刑”案件的发生,加大力度审理和执行好农村借贷纠纷,农田通路、排水等相邻纠纷案件,尽快排除农村生产耕种中的障碍。二是加强农村地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坚持对失足青少年进行回访和帮教,依法妥善处理涉及农村地区未成年人权益的抚养费、婚姻家庭纠纷等案件,进一步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依法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充分保障未成年人享受教育的权利。三是树立“法律优先、参考政策”意识,在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时,以党的农业农村工作政策精神为指导,结合民法基本原则公正、高效地裁决、解决各类涉农矛盾纠纷。

(三)进一步强化调解意识,及时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一是充分发挥诉讼调解程序简便、速度快捷、不伤和气、履行率高等优点,注重发挥人民陪审员、案件代理人、当事人亲属的作用,把调解原则贯穿于庭前、庭审、庭后全过程,不拘形式与时间,建立双休日、夜间法庭,进行电话、面对面、背对背等多种方式调解,实现调解工作在调解理念、程序、时间和方法上的新突破,切实做到案结诉息。二是构建以司法为主导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健全由政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村基层组织等部门组成的矛盾纠纷调解网络,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与衔接,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实现解决纠纷方式的多元化。三是做好司法服务延伸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好地方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要在做好审判工作的同时,针对审判工作中发现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积极主动地向地方党委、政府和村支部、村委会以及有关涉农部门提出司法建议,促进他们改进工作、完善制度。此外,基层法院特别是人民法庭还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农村的普法教育,坚持送法下乡,引导农民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基层司法所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10

1、当前村干部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总的来说,我镇村干部是一支整体素质较高、战斗力较强的队伍。大部分村支“两委”能认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农村工作,完成镇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主动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出谋划策,依法为民办事,作风廉明、公道正派,在群众中威信较高。大部分村干部工作能力和责任心较强,能按时按要求开展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自合并乡镇以来,全镇村支“两委”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带领村干部克服重重困难,开拓进取、迎难而上,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基层干部思想意识不断解放。自进入习近平新时代以来,广大村干部及时认清了形势,理清了思路,振奋了精神,摒弃了传统农业意识,摒弃了计划经济时代条件下的旧思维、旧方式,树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观念;

大力推行特色产业发展、坚持产业为要、加快多产融合等切合农村发展需要的新思路。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不断进行结构调整来做大做强“有机”核心产业;

积极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充分挖掘本村衍生产业,努力实现多产融合发展,使得各村“绿色、有机”产业生机勃勃,农民平均收入有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我镇也正在由传统的农业乡镇逐渐向产业大镇拓步迈进。

村支部管理逐步规范。从2016年合并乡镇起,实施了村干部述职评议、村级财务清理、村务公开、村委会直选和村干部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各村(社区)制定了村干部干部管理制度和村级绩效考核制度,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规范的选举、决策、监督、考核体系,使村干部管理逐步走向了公开化、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使村级干部的选拔任用、教育培训、奖惩监督、村党建设、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卫建综治等工作能够规范化、程序化、合法化推进。村内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人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每年对村干部进行一次评议,有利于对存在有问题和争议的村干部及时予以调整。

支部堡垒战斗力不断加强。抓实了“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每年都集体研究了全年党建工作和主题党日活动规划、村(社区)干部管理考核办法,对三会一课进行了台账管理。支部五化建设进行了对标自查,严格整改。实时配合党委政府开展了各项活动,并发动全镇党员2000多人主动参与;

抓实智慧党建系统建设,对全镇2347名党员信息逐一进行了采集,对各支部的数据进行更新,推广“慧眼望乡”及网上缴纳党费等一系列新功能的测试使用,将智慧党建系统打造成联系群众、服务党员、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综合平台;

镇、村服务平台建设焕然一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已经成为现实;

各村(社区)都配齐了稳定的党建联络员队伍积极开展了组织生活会及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党建+”的工作模式得到贯彻,各项引领工作及特色活动得到有序开展,在村干部的积极推广下,“学习强国”app已成为全镇党员干部学习的必备平台,“我的常德”app能使在外人士实时关注家乡的情况。

基层干部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一直以来,镇党委十分重视对村干部的文化素质教育,在村干部的选任提出了文化要求,一方面积极利用智慧党建视频系统,相互学习观摩,党委书记上党课、交流座谈会、开会做笔记、学习强国app每日一学等形式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学习,使村干部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政治素养有了明显提升。另一方面加强了村干部的实用技术和工作业务培训,了使得村干部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本领不断跟进,处理中心工作的业务能力不断增强。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镇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部分村的队伍建设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有:

个人思想有待解放。部分基层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价值观淡薄,不应民众所呼,不思民众所想,不解民众所难,不为民众所需。部分村干部将“初心”和“使命”抛之脑后,消极怠工,不思进取。参加学习和培训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对党委、政府的关怀视而不见,对新时代新要求新作为缺乏思考,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认识不深刻。

担当意识有待提升。部分干部缺乏担当意识,不追求作为,对于本职工作敷衍了事,对上级政策和党委政府重要指示不以为然,擅自降低执行标准。解决问题不开口,遇到困难绕着走。对中心工作降格以求,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对群众诉求置之不理、对群众境况莫不关心,解决群众纠纷时和稀泥。

方式方法有待改进。工作时思路不清晰,生搬硬套,盲目借鉴,缺乏主观能动性;

实地工作不考量群众新需求、新期盼,总是与实际脱节致使淡化甚至错误领会上级的重要指示精神;

不善于统筹规划,与上对接不及时,对下调度不到位等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全镇工作有序推进。

教育培训有待完善。村干部教育培训机会少,个别支部对村干部的培训没有形成制度,培训频率过低;

培训的内容贫乏,主题不突出。对市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实用技术、特别是新农业技术的内容较少;

培训方式单一,很少请专家和专技人员现场授课、实地观摩培训或外出参观,致使效果不理想。

管理监督有待加强。部分村财务清理存在走过场,村务公开内容不及时、不完备、不真实。部分村村干部的离任审计工作没有正常开展。村民代表在村民大会的参与度不高,存在“几名村干部说了算”的现象。部分村干部作风意识不强,工作中纪律松散、不能严于律己,上班期间私自脱离岗位、喝酒行为等时有发生。严重损毁了基层干部整体形象。

3、今后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改进方向

更新老旧思想观念。通过不断深入学习十九大报告,掀起以十九大精神指导促进工作落实的热潮,增强抓基层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基层工作必须“走前头”、“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想,深刻认识党政基层的重要地位作用和党员干部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坚固思想堡垒,引领推动全域工作。

拓展现行工作思路。要大视野,全方位,新角度谋划基层工作,紧扣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重大工作部署、各项重大决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紧扣创建“五型”基层(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效能型、廉洁型)服务,明确目标,确定工作内容,落实工作措施,组织引导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到经济建设当中。

加强基层党建引领。强化党员发展工作,优化基层党员队伍。通过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工作水平,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加大党建联络员的教育培养力度,将基层党建队伍打造成一支“讲政治、守规矩、作表率”、胸怀大局,进取创新、勇往直前的先锋之师。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基层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行工作目标管理。继续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对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督查检查。依照制度规范硬件设施建设,加强智慧党建和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强化基层组织保障,进一步加大村(社区)保障力度,提高村(社区)干部待遇,落实村(社区)干部养老保险等制度。

上一篇:师范专业类学生---自荐书下一篇:浅论人文关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