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作文(推荐12篇)
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则
早先,家乡有一条美丽的街道,那儿的树是那样的茂盛,花是那样的多又那样的香,柳树姐姐高兴的舞蹈,小草弟弟恨不得马上探出头,马上来看这美丽的街道,生态环境作文。
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环境一小子变差,枯萎的小草,没有谁注意它,无奈地死去,凋谢的小花,没有谁注意它,悄悄的离开这里。不止这些,柳树姐姐也不在舞蹈……小朋友们觉的空气不再清新了,河水不在清澈了,天空不在湛蓝了,小朋友们仿佛在问湛蓝的天空去哪了,清澈的河水去哪了,那芬芳扑鼻的.花儿妹妹和亲爱的柳树姐姐还有可爱的小草弟弟都去哪儿了。真希望来一个天外来客把环境变好。
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星球,也是一个脆弱的星球,在这我提个醒儿,希望地球最后一滴水不是你的眼泪,不是我的眼泪更不是地球妈妈哭泣的眼泪。
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一场十分隆重的大会开始了。来自各方的参议员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来到了会议的主办地——春晖公园的长椅上,它们这次来的目的是什么呢?开的是什么会?别急别急,咱们先来听听它们的谈话吧! 首先一个洪亮的嗓门说:“老兄你现在过得好吗?”原来它是一只燕子。它刚说完,周围顿时哀声四起。老樟树叹着气说:“哎,我们原本美丽的家园自从有了人类之后不知成啥样了,原来这儿鸟语花香,流水潺潺,像是世外桃源,而现在呢,
人类把它改造成了公园,专供人们游玩,而我们这些老树也只有被人们从那么老远的地方运过来,这里一切都变了,那清澈见底的小河已被人类扔满了垃圾,人类扔的垃圾毁掉了那甘甜的泉水,初中作文《生态环境作文》。水面上漂着很多垃圾,还发出阵阵恶臭,使得鸟儿也不在光临了,我多么想回到原来生我养我的地方。
哎..........” 小河接着说:“老樟树说的对呀,我原本是多么的美丽,多么的干净,而现在,鸟儿见了我避之千里;草儿见了我落慌而逃;花儿见了我连连白眼;就连人类见了我也捏着鼻子连连称恶心,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类把塑料袋扔到我身上,呜..........”塑料袋马上为自己辩护:“喂喂喂,可不要把什么罪名往我身上扣,这又不是我自愿的,还不是人类干的好事!哼.......。” 它们你一言我一言,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开了。它们的话是多么地有道理,一句句都直刺人类。
人类的恶习,人类的丑恶,都被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披露了出来。再从人类自身想想,人类为了金钱而不惜破坏我们家园,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为了一时的荣华富贵,而大肆破坏生我们养我们的家园。 现在人类已经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并呼吁全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大自然做好朋友。开展了许多活动如:“三北防护林”,“Green China——绿色中国”,还成立了许多绿色保护基地,
因此, 作文教学要从对未来人才素质的培养着眼, 把学生个性的培养置于突出地位, 充分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现出来, 使每个学生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在作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自主、独创的个性精神,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
一、开放课堂教学活动, 拓展获得空间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应该打开教室窗户, 让沸腾的社会生活, 奇异的自然现象, 映入学生的脑海, 借以丰富他们的情感经验, 激发他们的作文欲望。因此塑造学生人格, 培养优良的个性是不拘泥于课堂的, 还要引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 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学校, 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实践。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生活中的每一点感悟都可能成为最美的文章。指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随时留意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 可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如文体活动、游戏、实验、参观、观察、阅读等, 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在充实的生活中去捕捉精彩的瞬间。学生有了体会和感受也就有了写作的欲望, 让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感, 尤其是受感动的、印象最深的、有意义和充满情趣的生活, 最易激发学生的情感, 最容易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 在“我想写”、“我要写”的心境下一吐为快, 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二、命题多样性、开放性, 让学生能说好写
学生作文是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 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命题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积累, 不考虑能否引起学生兴趣, 这样就会压抑学生作文情感, 学生的个性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 为了让学生写自己的文章, 让学生的思想感情自然流露, 命题应具有多样性、开放性, 让学生自由发挥, 自我表现。首先, 命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根据学生情感发展的特征和他们的日常生活, 开拓思路, 出一些学生有较强情绪色彩而又有话可说的作文题目, 这样尽可能增强命题的诱发力, 以便于学生把内心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其次, 命题要有弹性。考虑将原来的单—命题, 改为命一组要求相同条件不同的题目, 由学生任选。根据训练要求, 从学生实际出发, 一次习作出多道题供学生自由选择。这样, 诱发了学生写作激情, 能使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再次, 把题目提早交给学生, 让学生带着题目在生活实践中有目的地观察, 体验, 努力捕捉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经历了生活实践, 获得了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思维的闸口自然会打开, 思如泉涌, 写出的文章就会有较强的个性特点。
三、学生自由地写, 大胆地想
学生有—颗不泯的童心, 天真顽皮, 对生活充满憧憬与幻想, 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解放思想, 敢于标新立异, 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l.让学生自由地去写。叶圣陶先生说:“除了老师出的题目以外, 自己还要作文, 作自己要作的题目。”每星期我都要为学生提供一次自由作文的机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所见所闻来构思内容, 自由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 无拘无束地写, 想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样的文章说的是真话, 写的是真事, 抒的是真情, 更加富有独创性。
2.让学生大胆地去想。想象是孩子的天性, 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特别强烈, 在其头脑中会产生许多新鲜奇异、与众不同的想法, 会创造出许多新的形象。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 发展学生想象力, 发展学生创造的潜能。如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依据现代科技知识进行想象作文训练, 让学生听音乐后自由想象作文等。
四、唤起学生写作热情, 激发其写作灵感
在作文教学中, 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作文讲评, 互评互改,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把自己对作文的认识、收获和需要推敲的地方说出来, 在教师对学生, 学生对学生, 以及自我评价中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唤醒学生的写作热情, 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作文中出现的毛病给学生写鼓励性的评语, 如同跟学生直接对话, 个别辅导,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习作有进步有创造性时, 及时给予表扬, 并以佳作欣赏、习作园地的形式登载出来,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于学生作文中丰富的想象力, 有些似乎不着边际, 不合情理, 我从不轻易否定, 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自由”, 敢说敢想, 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并给予赞许和肯定, 培养学生独创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
只有不断创设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作文教学环境, 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培养具有良好个性的人才, 是新世纪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追求。
摘要:个性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 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作文教学是最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 是语文教学中最适合发展学生个性的领域。在作文课堂教学中, 引领学生个性化发展, 开放课堂教学活动, 拓展空间;命题具有多样性、开放性, 让学生能说好写;让学生自由地写, 大胆地想, 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激发其写作灵感。这样做有助于教师不断挖掘学生内心世界潜藏着的个性的闪光点, 启发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 激发潜在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让他们大胆、自如, 有特色、有创意地表达。
一、生活体验是作文素材的源泉
学生怕写作文的主要原因是素材贫乏。有大量活生生的素材,学生才有写好文章的底气。那么素材从哪里来?素材来自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多彩的生活,为学生的作文训练提供丰富的源头活水,让沸腾的生活与他们不再遥远。
1.带学生走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蔬菜瓜果,虫鱼鸟兽、日月星辰等,获得真实的体验感受,写作时就会有话可说。在观察的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善于从中挖掘和捕捉生动的瞬间。也许就是这一瞬间的细节,会让作文精彩生色。
2.社会实践、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的开展,为学生的生活注入活力,也为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这些活动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体验,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培养真情实感,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3.要督促学生阅读图书、报刊,关注新闻,研究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现象,打破思维定式,获得新的看法和思想。只有把学生引入社会生活大课堂,经风雨,见世面,体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态,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才能让学生写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好作文。
二、生命主体是作文个性的基点
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会在写作时片面地要求思想要高、立意要新、字数要足,认为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一定的思想性或足够的字数,那作文格调就不会高,从而把学生引入到只需重视作文技巧的误区,背离了作文展示生命、表述生命的宗旨,雷同文、假大空文的出现泯灭了学生应有的个性。作文要展现生命的原生态,真正成为生命的独白,作文教学就必须走以尊重生命,凸显个性为前提的生态之路。
1.生态作文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始终把学生和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也就是必须把学生看成作文的主体,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写,用自己的心灵写,让作文成为展示他们的生命个性、表现原生态自我的活动。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尊重和落实,学生不再是的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2.生态作文教学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生命,强调每一位学生都有权利发展自己的个性,实现真实的自我。教师能做的就是充分地观察、了解、顺应学生的成长,自然地加以引导,而不去刻意地改变。如有的学生审题立意时也许会有与众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表面看可能是幼稚的、偏激的,甚至是稀奇古怪的,但也可能蕴涵着创新的思想。教师根据情况可以适时地加以引导,讲明为什么不好或给予鼓励和赞许,断不可抑制学生个性的展露。假若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学生的求异思维,则会熄灭学生迸发创造力的火花。同样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也必须保护好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把作文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
三、真情实感是作文生命的支柱
当下作文教学中存在两种不良的现象:一是胡编乱造,假话连篇,二是浓墨重彩,刻意雕饰。我们应该问一下自己,这是真的吗?生活或许没有那么多的轰轰烈烈、惊心动魄,更多的可能是波澜不惊、平平淡淡。然而,平淡并不意味着就无话可说,无情可抒。只要真诚地表白心迹、流露真情,同样能以情感人。情贵于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这正是生态作文的要求,也符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那么作文自有一种原生态的魅力。
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以最熟悉的生活为基础,写能引起自己情感体验的人或事,这样在写作时用不着虚构和编造,即使笔触稚嫩,写出来也总有真实感和亲切感。同时,也可避免进入“玩弄技巧”的写作误区。构成作文的要素是内容和形式,内容虚假,形式上再花样翻新也无济于事。在每次作文后,教师应采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的作文,对敢于写真话的学生给予表扬,从而带动和促进其他同学也乐于写真话,抒发真情。
冰心曾说:“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见此时此刻的思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纸上。”是啊,学生写作不光是语言学习的需要,还是为了健康、自然地宣泄感情,与人沟通。作文就应当是学生心灵的独白,情感交流的园地。真实的情感才能使作文有灵魂、有生命,情感是作文生命的有力支柱。
你们好!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它就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生存资源和条件。所以大家要保护地球,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在生活中,有许多浪费资源的现象。比如,水龙头不停地流出自来水,用水人不知去向;开着点灯、电视,房间里长时间空无一人;笔记本随手扔进垃圾桶,却只用了几页。针对这些现象,我要提出以下建议:
1、节约用水。煮饭的淘米水我们可以用来洗菜,也可以用来浇花、擦玻璃,甚至可以用来冲厕所,如果世界上没有了水,人类会怎样?生活在大地上的一切又会怎样?没有了水,人类会灭亡,万物会因枯竭而死亡,可想而知,水对人类、对万物有多么重要。
2、节约用电。出门前,把家里的电插头拔了,把灯关了,不看电视就把电视关了,不要等它一直开着。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电,机器也不能运转,晚上将是一片黑漆漆的,不能看电视,不能玩电脑,不能烧水煮饭。什么也做不了。
3、节约粮食。在学校打饭的时候,吃得了多少就打多少,不要打了很多又吃不完,这样就浪费了。假如一天有一桶吃不完的饭,两天有两桶,三天、四天、一个月,一年......
持续下去,每天浪费的粮食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数字。如果世界上缺少了食物,动物、人类将会全部灭亡。
4、节约用纸。一个学期结束后,作业本可能会剩下几页没有写完,我们可以用来打草稿,或者把它们都撕下来订成一个小本子继续用。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纸,哪来的书?哪来的作业本?
希望同学们、老师们,包括我自己能做到以上的四条建议,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建议人:韩书莲
再看一看热闹的都市,垃圾遍地,空气中布满了细菌。一条条曾经清澈的小河也已不复存在,现在的小河,不知布满了多少垃圾,s甚至还有人把工业废水倒进了河中,现在的小河,河面上飘满了白色垃圾,原本清澈的水已经变成了污水,散发出阵阵恶臭,过往的行人都捂着鼻子逃开了。试想,在这样的水中,鱼儿怎么还能生活?人怎么还能喝这样的污水?
现在的工厂,只为了提高自己的效率,只为了让自己获益更大,几把工业废水排到了小河中,把毒气当普通烟雾一样,从烟囱排了出去,要知道,这些毒气不被人吸进去,就会污染大面积的空气,被人吸进去则会严重影响人的肺功能,使人呼吸困难。可以说是两者都有害。
森林,地球的肺,为人类带来的好处不计其数:防洪、放沙暴、过滤空气等等等等,数不胜数。可现在呢?森林正在以每分钟38公顷的速度大面积减少,没有了森林,我们的地球就好象少了一根支柱,地球就好象开始摇摇欲坠起来。
面对这样的地球,我们能怎么做?我们应该怎么做?
首先应该从根本上做起,从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节约用水,争取少污染水,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如果说全国每个人在每次用水后都关上水龙头,那么,一天下来,我们可以省19个水缸的水。如果我们多用肥皂,少用洗洁精,有许许多多的水避免受到污染。我曾见过这样一条宣传标语:利用可再生资源—别等到能源耗竭的那一天!的确,人类目前使用的能源90%是石油、天然气和煤。这些燃料的形成过程需要亿万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则是可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人们把那些不污染环境的能源称为“清洁能源”。使用清洁能源就能避免污染了。像今年国家很提倡的“支持绿色照明——人人都用节能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绿色照明工程”是我国节能重点之一。按照该工程实施计划,“九五”期间全国将推广节能高效照明灯具。到20xx年争取节约照明用电220亿千瓦时,并节省相应的电厂燃煤,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灰渣及二氧化碳的排放。
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反映了新阶段道德建设的客观实际和规律,也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生态环境道德的总体要求是: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对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的具体行为要求是: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要努力使保护母亲河行动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态环境道德、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载体.
青少年要率先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植绿护绿、抵制污染.
如果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称为创设了作文教学的“硬环境”的话, 那么充分发挥人的积极作用则可称之为作文教学的“软环境”。能否在作文教学中创设完美的“软环境”, 才是作文教学实现创新的关键所在。
一、要善于肯定学生, 以充分民主营造创造的氛围
营造一个充分民主的氛围对学生作文创造力的诞生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信任学生, 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持肯定的态度, 即使学生不适应、不合作, 教师也不气馁, 要表现出对学生真诚的期待和信心。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殷切期望, 从而点燃学生的自信之火, 创造之光。
特级教师徐振维在进行《给我一片绿》口头作文时所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应该会给我们以启迪:
师:现在我们进行口头作文。要落落大方, 有条不紊地叙述你们绿色的梦想。一个同学讲, 其他同学从审题、材料、构思、中心、语言五个方面来评论。谁愿意第一个发言来作“众矢之的”?
师:都不好意思举手, 那不用举手, 谁想好了朝我看一眼也行。朝我看一眼吧!怎么大家都不看我了呢?
师:哦, 我实在太小看你们了, 一、二、三、四, 有四位勇敢者的手举起来了。
(又有几只手举起来了) ……
教师这种宽容、信任的举动, 自然会保护学生的创新心理, 使学生始终保持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所以, 在作文教学中, 师生关系越民主、越和谐, 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越强烈, 作文创新教学的人文环境就越充足, 越宽松。
二、要善于教给学生方法, 以明晰的思路奠定创造的基础
创造不是凭空出现的, 教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写作方法。
首都师大的张伯华教授在指导学生练习“给材料议论文”的立意时, 就独创了“三分二联法”。张教授将作文过程分为两部分:一是“怎么读”, 做到要点分析、是非分析、选题分析得“三分”;二是“怎样写”——联想范围要广泛、联系现实要紧密。这样, 一篇作文从构思到完成的过程就具体可感, 操作性极强了, 学生“照猫画虎”, 在模仿中, 慢慢加入自己的见解, 进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作文教学方法的改革, 要求教师要善于打破旧有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地进行, 使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一种崭新的、更符合学生心理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
三、要善于引发争论, 以求异的思维搭设创造的平台
当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些问题产生争议的时候就出现了创造的最佳契机。例如某课堂实录片段:
(学生甲读自己的文章《朋友》, 并请同学点评)
学生乙:我认为你这篇作文内容很好, 如果能更多的使用一些较华丽的词语描写会更好。
学生甲:我这篇文章写的是朋友间最真挚朴素的感情, 用最朴实的语言来写不是更好吗?
学生乙: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 如果语言优美、生动, 肯定更能得到读者的欢迎。对作者来说, “读者就是上帝”啊!
学生甲:你说得对, 可是别忘了文章的风格因内容而异。朱自清先生既可写出文笔优美的《春》, 也可写出朴实无华的《背影》, 两种风格, 不都深受读者喜爱吗?
师:两位同学都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种争鸣的精神很好。你们赞同谁的观点呢?我们课下可以完成一个小的论文, 结合具体实例, 谈谈你的见解。
试想, 如果这样的争辩经常出现在作文教学的课堂, 对学生养成创新习惯将是多么有益!
四、要善于亲自“下水”, 以可感的榜样激发创造的热情
无论教师的写作水平如何, 与学生一同投入写作的“海洋”游上几个来回, 都会使同行的学生兴奋不已。其益处有三:一是教师从自身的体验出发, 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 使学生倍感亲切;二是让学生尽享与教师交流的快乐。教师与学生登上一个“舞台”, 无不体现出语文教学迷人的人性色彩, 必然给学生创造出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三是教师要敢于把自己的“下水文”拿进讲评课堂, 让学生挑“刺”, 自然使学生兴趣大增, 保持战胜老师的“欲望”, 怎会不激发学生的创造情趣呢?
一、大题小做,层层深入
语文教学中,阅读有按主题分类、按文体分类等体系,写作却缺乏自成体系的课程,作文课常常因为内容宽泛而陷于大投入、低收益的尴尬处境,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因此,作文教学应目标明确且使学生确实有理可循有法可依,形成良性的作文生态。
一堂课不可能让学生实现作文的突飞猛进,却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对语文的审美追求。许老师设定的教学内容入口很小,只是论证方法中的一种——比喻论证。大题目从小处做起,反而容易集中。
在目标设定中,许老师紧紧围绕“比喻论证”这一中心,从特点、效果、不同类型、运用的注意点等各个层面来巧妙组织教学,就像一篇精美的散文,材料丰富而中心明确集中,形散而神不散。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许老师设计了四重“升格”。我们熟知作文要“反复修改”,但一堂课很难体现出这一点。在有限的教学时空里,许老师竟然构想出四重“升格”!从阅读到写作,从已知到未知,从积累到创造,从个体到小组,从生生交流到师生互动,层次感相当丰富。
尤其是教师习作的修改讨论,许老师从紧扣教材的比喻入手强调整体式的喻证,再到丰富这个整体式的喻证,进一步丰富整体喻证的层次感,然后又从形象性、深刻性上进一步升格,增加对立面以突出思辨性等等,大题小做,小中见大,让人叹服这“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功力。
二、在活动中提升语用能力
作文教学如果重点讲理论,容易死气沉沉;如果重点讲例子,容易缓慢低效。要能体现出作文的生命力,合理安排活动是个好办法,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现场,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状态下提升对写作的审美追求。
1.全程设计活动。课前的师生互动中,许老师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喜欢的经典比喻论证,调动了所有学生的语文细胞。十分钟的见面很短,互动也很有限,但是写下来就延长了师生的交流。教师对学生提供的材料的深入阅读和分类整理,既是对学生的进一步了解,也是对次日上课的最好铺垫,可以自然而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课堂上重要活动之一是经典喻证荐读。这里学生的写、读和说都很重要,学生在选读中感受喻证之美,教师精选精评具有很好的启发性。例如:
我认为,和前面两段文字相比,这段文字的比喻论证变得丰富起来了(板书“丰富”)。首先,用需要经过训练才能欣赏音乐的耳朵来说感受幸福的心灵需要训练的理。其次,将陪伴在我们身边的幸福比作我们正在乘坐的金马车,可是,生活中太多的人,因为着意于远在天边的玫瑰园,而忽略了盛开在窗前的玫瑰花。很多时候我们身处幸福之中而不自知。幸福是一种能力,它需要训练进而能够更好地获得。
还有一位同学,不但将目光投向教材,而且说到了很多的经典。(投影)
这些精当的点评突出了不同角度,在启发中引导学生关注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既能欣赏,又有感悟,学到了规律和方法。同时,也使整体活动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连贯、浑然一体。
2.全员参与活动。活动环节最忌“一两个真人秀,其他人无事忙”。表面上很好看,其实闲置了多数人的视觉、听觉和思维。而且如果部分学生“思想缺席”,会给课堂组织带来一定的困扰,某种程度上当然削弱了课堂效果。
许老师非常注意点面结合,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组织课堂活动时从容不迫:
下面,我们分组进行创作研讨,大家要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就这一话题写一段比喻论证的文字。第二件事,分享,请主动阅读组内每个成员所写的稿子,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修改的建议。第三件事,推荐。选出组中最好的文字大家共同完善,并请组内书法最好的同学,将完善的成果写在纸卡上,之后借助实物投影为大家展示。
写是全员参加,阅读和分享也是,提出修改意见则有主次,推荐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突出了重点,“大家共同完善”并“请组内书法最好的同学”写成果,又增强了团队意识。这里我们还注意到许老师始终不忘营造审美语境,推选出的成果要完善,展示时书法要漂亮。这样的语文课才会给人真切的美感!
3.活动具有不同层次。撇开学生不同层次的活动不说,教师下水作文是教学中最具有感染力的。教师习作的分层次评改活动设计令人叹服,每一个修改的侧重点都是教师引领着学生去推敲,去发现,去进行深度的审美追求。
正像许老师课堂收尾陈述的一样,在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一个“一遍遍锤炼、完善自己文字的过程”,不断地寻找、选择、推敲。在喻证写作活动环节中,一个学生说完美犹如“无底洞的洞底”,永难企及,却让人永难停止。课堂的魅力也是如此吧。
三、教学语言亲切有味而不乏机智
好的语文老师都是特别讲究教学语言的。亲切有味的语言本身就能营造一种具有审美感染力的语境,使学生“如沐春风”;加上教师的课堂机智,更能够优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走入审美语境。
借班上课的教学比赛中,语言亲切有味本身就是一种机智,因为授课老师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缩短师生距离,调动课堂。许老师的开场导入是这样的:
今天早上,我再次回顾了大家写在纸卡上的经典的比喻论证,我沉浸在这些比喻论证所陈说、论证的哲理之中,久久走不出来。
戏剧化的是,宾馆的写字台上放着一本《名言有毒》,我是在大家所推荐的比喻论证所论述的哲理之中幸福地“中毒”了。有位同学推荐了爱默生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的格言:“快乐好比香水,你不可能把它泼到别人身上而自己不沾染一些。”那么,大家把这样浓郁的幸福感泼洒给我的同时,你们是不是也感受到了一些幸福呢?
许老师巧妙地借《名言有毒》一书,运用“幸福的中毒”这一比喻,描绘了自己沉浸在学生推荐的比喻论证中的情景,这信手拈来的巧妙比喻又极具现场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奋情绪,不仅化解了师生间的隔膜,而且迅速营造出师生互动的课堂“生态”。
好的教学语言是没有刻意为之的痕迹却能够体现出教者的匠心的——
师:给大家说说推荐的原因吧。
生:这段话谈幸福,很贴近生活。用金马车来谈,强调人们在幸福面前常常忽略幸福的存在,很贴切。
师:“贴切”现在成为了大家回答问题的一个核心词,这段比喻论证的确很贴切。
这段实录教者反复强调了“贴切”一词,看似漫不经心,却轻松地将要突出强调的要点“种”到了学生的心田里。
课堂语言的机智还体现在能够敏锐地捕捉问题,并巧妙地通过精当的点评将问题化为契机,丰富和深化课堂“生态”环境。如:
不过我还需要提醒大家。我们提交上来的卡片中,有三个同学所写的不是比喻论证,而是论证过程中用到了比喻修辞。二者很不一样,比喻和比喻论证就如同孪生姐妹,比喻论证是比喻作为论据存在,它要证明自己的本体,也就是你的观点。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误将论证过程中的比喻修辞当做比喻论证。
这里涉及比喻的修辞效用和论证效用。这段教学语言可谓非常精当,既指出问题,又就问题谈及比较,突出两种不同用法的不同目的,在比较中丰富和完善,却又并不宕开过多,避免冲淡主题。
在评改自己的下水习作时,许老师启发学生从老师的习作中找不足,课前教师预设大概是在“丰富”上进行升格,而学生则提出“日光长在并不完美”,许老师以“你在质疑我这段文字中的逻辑关系”完成了“无缝对接”,并且机智地指出比喻论证常带有作者“自我认知的色彩”,巧妙化解“逻辑不严密”的不足,并顺势指出喻证和其他论证方法结合使用会更有说服力。
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到许老师的课堂教学智慧,课前的构思和准备已经显示出排兵布阵的匠心,教学过程中无论学生的思维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她都能巧妙地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营造出主题突出的审美语境,带领学生在一个自然而生动的充满活力的作文情境中畅游。在这个和谐而有生命力的作文生态环境中,师生是平等的、亲切的,思想和语言是流动的、有光泽的。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校长)
Although we recognize this fact, we disregard it by polluting our rivers, lakes, and streams. Afterward, we are slowly but surely harming our planet to the point where organisms are dying at a very alarming rate, and our drinking water has become greatly affected. In order to fight against water pollution, we must understand the problems and become part of the solution; we also need to do everything possible to maintain its quality for today and the future.
The government alone cannot solve the entire problem; it’s up to us when it comes to the problems we face with our water. In your home, correctly dispose dangerous household products. Keep paints, used oil, cleaning solvents, pool chemicals, and other dangerous household chemicals out of drains, sinks, and toilets because many of these products contain harmful substances. In your yard, recycle used motor oil.
我发现我在一个用树枝做成的巢中,我旁边有几只小鸟,我看了看自己竟然变成了一只鸟,旁边几只鸟说的话我都听得懂。这时他们叽叽喳喳地叫了起来,说道:“快看!妈妈来了!”我看见一只大鸟飞来,这时,一阵枪声传来,妈妈尖叫了一声后便落在地上。听来树林里来了两个人,其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今天运气真好,打了这么大一只鸟。”另一个人说:“你看那里还有几只小的,快点,别让它逃了。”随即又死了几只鸟,我们还好,飞到了树后边才幸存下来了,我听到其中一个人说:“这么多只鸟能赚很多钱呢!”另一个人说:“唉!别说了,赶快走不然被发现就惨了。”
我一睁眼,竟然发现了自己变成了一棵树,我心想:变成一棵树,总比变成一只鸟好。可是这显然是错的.。这时,来了一群工人,不!是伐木工人,因为他们手中拿着电锯,所以我敢肯定是来砍树的,随即,他们发动电锯,在我身上锯着,我疼痛难忍,我的心在滴血,我一阵眩晕,倒下了。这时我突然醒来,原来这只是一场梦啊!
我想对人类说:我们应该保护环境,假如没有了树木,没有了果实,没有了鸟类,我们的世界还会美好吗?我们还能有耐以生存的地方吗?
一、巧借网络,拓宽知识视野
小学生写作需要做好认识准备和语言准备,阅读正是做好这两种习作准备的必要条件。网络就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在网上可以找到各种资源,作文资源也不例外。作文教学时,我们要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鼓励学生进行网络阅读,当学生读到兴致高昂心里有话不吐不快时,再鼓励学生及时写下心中所想并与他人交流,习作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每一组教材安排的作文训练项目,指导学生到网上分类阅读。如该单元安排的是写景作文训练,事前则布置阅读写景的文章,学方法,积累词句;如该单元安排的是写人的文章,事前可布置学生阅读写人的文章……这样,到作文训练时,学生不仅写作思路拓宽了,还拥有了大量可用的语言材料。
二、巧借网络,激发作文兴趣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出题——讲解——作文”,小学生无话可写,在心理上形成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对作文兴趣淡漠。如何使学生克服种种消极心理,激发写作兴趣呢?我在长期的实践中,采用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特别是利用校园网络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如在写人物时,我常让学生利用网络观看一两个电影片段,观察片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了解怎样才能通过多种描写手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然后再由学生独立寻找几个人物写作片段进行比照,从而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配以生活中的事例,使人物有血有肉,形象鲜明。另外,专题网站可以把学生的习作上传到虚拟网站上展示,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三、巧借网络,丰富习作素材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小学生“无米之炊”这一老大难问题困扰着教师和学生。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因此,作文教学倡导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参与各种活动,以获得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但小学生的生活范围毕竟太窄,传统的作文教学又囿于课堂,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作文量的增加,学生就会感到作文材料的匮乏,写来写去就那么几件事。在网络教学中,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网上的资源日渐丰富,如网络提供的图片、组画、记录片场景等多种形式的情境,就可以迅速、快捷地为学生提供生动、丰富、鲜活的作文素材。让他们从多角度来考虑文章的立意、内容等,引发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并入情入境,弥补了小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真所谓“坐在家中看世界”,鼠标轻点,大千世界尽在眼前。如写景,我引导小学生点击“自然风光”;叙事可点击“时事新闻”;写动物可搜索“动物世界”……还可根据课文内容延伸,尝试写作。我还请学生在班级网站上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引导他们在主页上开辟“写作素材库”专栏,一方面把网上阅读到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粘贴”到素材库;另一方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见闻感受记入“写作素材库”,并定期将“粘贴”的素材和生活素材进行分类、选择、整理,每两周利用专题课进行写作素材交流,相互补充,去伪存真。这样,作文就不再成为“无米之炊”。有了互联网,学生还用得着为写作素材的贫乏而绞尽脑汁吗?只要我们上网搜索,写作素材取之不竭,应有尽有。
四、巧借网络,加强交流协作
在传统的课堂上,站在讲台前的教师总给坐于台下的学生以高高在上的感觉,师生之间很难实现真正平等的对话。而网络由于交流的“虚拟”性,师生之间是无声且是双向的单独交流,能真正实现敞开心扉的平等对话,教师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复,给学生以最及时的指导,师生关系在网络环境下变得更和谐更自然。除此之外同学之间也可随意选择对象随时进行对话,实现了更为有效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如在教学中,学生在确立自己的习作观点之后,我先让先让他们在网络的留言板上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个别的交流与对话;再让他们运用POWERPOINT将自己的写作提纲进行演示,介绍自己的写作构思,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运用网上搜集到的信息证明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作简要的点评,在指出构思成功之处的同时,更多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是继留言板讨论之后的又一次讨论,不同的是前一次讨论在个别同学间展开,对象自由,话题也较开放,而这一次讨论是在全体同学间进行,对象集中,话题集中。学生在讨论中交流中集思广益,不断完善构思,使学习成为开放的过程。
在这种教育体系下,我们的教育逐渐走向教条化、标准化和模式化。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教育的弊端越来越为各界人士所认识到。正如《学会生存》中所指的那样:“如果任何教育体系只为持消极态度的人们服务;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与活动,那么,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如何突破单一的旧的作文教学模式,构建新颖、有效、灵活的新型课堂模式,实现我国素质教育强调的“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目标,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大问题。
全面深入地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肩负的神圣使命。素质教育的主要精神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施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实施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最能体现教育和教学活动本质,最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和素质教学精髓的思想和活动,正日益受到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的关注。自主学习将是21世纪社会、学校、个人最为重视的一种学习方式和生存发展方式。如果说21世纪是一个学习的时代,一个学习的社会,那么适应这种时代和社会的必备素质之一,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有开放的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教育环境,这种环境要能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网络环境下,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如何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这种构想提供了可能。在多媒体网络条件下,学校信息环境得到了改善,师生拥有了丰富的信息库。有了网络,学校能比较容易地优化学习过程,优化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有了网络,学生能很容易地由被动向自主转化。在网络环境下,他们会自主获取信息、自主加工处理信息、自主利用信息,尽最大可能开发潜力和培养创造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作文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巨变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或正发生着一场革命。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了课堂,并得到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应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演播式教学正向网络化教学发展。随着网络的大众化,语文多媒体教学也正趋向网络教学。网络,更为传统的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力量,为作文教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新课标指出,现代化教学内容编制可依据学生心理发展调整课程内容,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教师应组合、选择或增加新内容,教学手段也要更新,采用新的教育技术。而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已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伴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我们要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摸索出网络作文教学的新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的阅读水平,把各种优秀的文学作品,用最现代的网络传媒工具引入课堂,其目的与意义在于让学生在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陶冶心灵,塑造自我,培养学生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这种学生认知和交往的工具,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素养。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全个性发展。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教育,追求卓越和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教学对象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标注重发展整体素质,教学关系强调民主合作互助,教学过程体现主动生动活泼,教学方法启发内化转化,网络环境下的课堂作文教学环境和谐愉悦共鸣。
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性主体,学生是主动性主体。只有学生把自己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才有可能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习进入一种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状态。而对于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性特征,既是教师教育起作用的前提,又是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教”。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作文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受益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在教师的主导主体作用下,通过教学活动,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和情感控制能力日益增强,其主体性,即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获得了锻炼、培育和发展,最终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对教师来说,教学过程也是提升和发展自己的主体性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来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能打破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环节的界限,运用计算机媒体进行远程学习和相互协作学习,使教学灵活化。而教师则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引导、调控,帮助学生学习,即教师起辅助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作文教学,给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带来了无限生机。但网络上的信息并不全适合学生所需,合理输出的信息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取得最大效果。因此,教师要做好把关的工作,辅助学生对信息进行合理的选择、运用。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觉有效地发现、收集、获取、处理和创造信息的同时,还要注意畅通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渠道,使学生强化正确的知识,调节思维方式,改进学习方法。
在组织学生利用网络环境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要认真选择作品,组织学生阅读,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作文教学需要,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文学作品,然后组织学生阅读。此过程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期,其选择的任务主要由教师完成。教师平时注意在网上收集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或学生习作,建立相应的作文资源库,或制作相应的“作文网”,然后引导学生在网上阅读。第二阶段是在学生适应了这种教学后,教师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选作品,以网上发布的形式,组织大家一起阅读。网上阅读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阅读方式,因为它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材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受老师和同学的干扰。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可以随时把自己喜欢的文字用复制粘贴的方式快捷方便地放进自己的素材库里,为自己的写作积累更多的素材。同时还可以随时对自己在网上看到的材料发表意见,通过网上论坛或BBS的形式与老师或同学交流。这是学生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所无法体验得到的快乐。
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作文教学中,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后,在畅谈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同时,可以很快确定自己的主题,构思作文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布局,并可以快速地把想好的话通过键盘打在屏幕上,形诸文字,并可以随时加以修改。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不满意的地方随时可以更改,非常方便,绝对不会影响卷面的整洁。这对于那些文字书写比较差的同学来说,更能使他们重拾信心,这样就可以调动起每一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的目的。文章写出来了,还要加以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所以网络作文也不能忽视作文修改这一环节。在传统的“评议批改”环节中,通常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参与评议和修改。而在网络环境下利用Word写作,学生可以先自己自我修改,接着用Word内的文字修改工具辅助修改语句和错别字,最后可以通过网络发送给老师或同学,让老师或同学帮助修改。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有典型错误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终端机上,供全班同学共同赏析和评议。这种基于网络的评议批改,能使全班学生都看到同一篇作文,大家可以同步对一篇文章加以剖析,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而且可以免去站在课堂上解剖别人或被别人解剖的尴尬,这就能使每个学生都来积极参与评议和修改。在这一种互助活动中,学生往往会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因而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作文教学,最大特点就是交互性强,能进行超文本链接。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就有必要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加工整理,使其成为正规发表的刊物,然后通过班级网页或校园网甚至Internet上传,把自己的成果呈现在网络上,让大家共赏,以成果展示的形式作为整个信息加工流程的终结。这能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能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发展性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如在学生作文的网络留言板上写几句真挚的评语,则对于学生的成长更为有利。
【生态环境作文】推荐阅读:
保护生态环境作文09-13
生态环境保护作文06-26
保护生态文明环境作文02-18
请保护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作文500字10-18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生态环境恢复方案06-20
保护生态环境06-06
生态环境实践报告07-09
农村生态环境报告07-22
生态环境的建设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