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力读后感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新力读后感(精选8篇)

创新力读后感 篇1

近期我读了《创新力》这本书,感受颇深。

创新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创新力是人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种能力,它是一种对现状的突破力,是一种不走寻常路的魄力,是一种勇于超越的能力。

在这个优胜劣汰的世界里,创新力就是一种生存的能力。正所谓“成也创新,败也创新”,创新制约着个人、企业、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个人能否在职场竞争中出类拔萃,社会能否在历史浪潮中阔步前进,从根本上来讲取决于有没有创新力以及创新力的高低。

认识到创新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去挖掘、提升自身的创新力。很多人认为自己没有创新力、年龄太大、不是专业人才、没有高学历、没有机会,等等。其实,他们都走进了思想的误区,美国著名发明家富兰克林在80多岁的时候发明了双焦距眼镜,电话的发明者贝尔原来只是一个对电学一窍不通的中学老师。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无穷无尽的创新潜能,它可以随时随地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迸发出创意的火花而使我们有所创造。创新潜能就像埋藏在后花园的宝石,需要你拥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和一种正确有效的方法去挖掘它。

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离不开创新力。学习需要创新力,没有创新力的学习就像在拍一只干皮球,永远不会弹跳起来,工作需要创新力,创新力是一双充满力量的翅膀,可以提升我们工作的竞争能力,让我们在事业的天空展翅高飞;生活需要创新力,创新力是一股涌动的清泉,它能为我们单调的生活注入活力,帮我们突破层层困境,让我们在广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走向辉煌。拥有创新力,我们的人生便可永葆生机,获得连连惊喜。

创新力读后感 篇2

1 名家外治特色浓, 源于历史好传统

根据《赵炳南医案》[1]介绍, 建国初期朱老总患阴囊湿疹多年, 瘙痒严重, 局部皮肤粗糙、革化。每年他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检阅, 或者出席重大外事活动时, 因为病痛需要经常搔抓, 十分不雅, 可是又忍耐不住, 非常痛苦。因此, 请赵炳南老先生诊治, 他就是用熏蒸的方法, 很快就治好了朱老总的病。

笔者读研究生的时候, 听领导介绍说有一位领导人要出国访问, 但是他老人家的痔疮病发作起来, 痔核脱出不能回纳, 非常疼痛, 坐卧不宁, 打针消炎治疗无效, 急坏了身边的保健医生。他们就请中医专家来会诊, 应用中药熏蒸外洗, 很快就缓解了病情, 领导高兴地说:“中医是个宝, 不能丢!”

中医外治方法起源于何时, 成熟于哪一代, 已经难以说清楚了, 但是从有关文献记载来看, 熏蒸疗法的内容在秦汉时期就很丰富了。

类风湿关节炎是很顽固的疾病, 致残率很高, 病人非常痛苦, 称之为不死的癌症。《灵枢·寿夭刚柔篇》记载了治疗这种痹症的熏蒸法[2], 有关治疗过程很复杂。黄帝问, 如何用“药熨”治疗外寒内热的痹症?岐伯介绍说, 首先用醇酒二十斤, 再用蜀椒一斤, 干姜一斤, 桂心一斤, 把这几种药物嚼咀之后, 浸渍于酒中。然后用棉絮一斤, 细白布四丈, 一起放置在药酒之中, 并且把密封好的酒坛子放置在马粪之中加温, 封口涂严, 勿使药气外泄。五日五夜之后, 把充分浸泡之后的棉絮曝干, 再一次浸渍、曝晒, 以至于药汁全部竭尽为止。把这种药棉备用, 并裁制出几款六七尺的方布巾。如此这样之后, 再进行局部的针刺, 然后把药棉放在针刺的局部, 铺上药布巾, 生起桑炭火, 炙烤布巾, “以熨寒痹所刺之处, 令热入, 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 三十遍而止”。这样就达到微微汗出, 寒邪外散, 气血通畅, 症状减轻或者消失。汗出之后, 不得使用其它毛巾, 而是要用桑炭火熨热的布巾摖拭, 擦干。治疗结束之后, 要避免见风。做到“每刺必熨”, 说这样做才能把病治好。这是一个综合治疗, 是以熏蒸为主的方法。

当然, 《黄帝内经》时代运用熏蒸治疗疾病, 绝对不会只是这一种疾病、一个方法。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记载了很多外科疾病, 也记载了丰富的外治法, 其中有熏蒸洗浴八方, 如用骆阮熏治痔疮;用韭和酒煮沸熏治伤科病症等。记载熏蒸适用的病种, 也有痔瘘、烧伤、毒虫咬伤等多种病症, 仅痔瘘的熏蒸治疗就分直接熏、埋席下熏、置器皿熏、地下挖洞燔药坐熏等多种。古人还发明了“熏洗器”, 用来治疗小腿外伤、烧伤所致溃疮者, 煮汤药于容器之中, 内置滚动木踏, 患者置足于药汤熏洗时, 足踩木踏, 可随意滚动木踏, 容器也可以随时加温, 使药汤始终保持适宜的温度。这是对熏洗外用器械的最早记载。

满城汉墓出土的熏炉、洗器也有很多, 当时的外治熏蒸法是很普遍的。

仓公、张仲景、葛洪、陶弘景、孙思邈都有熏蒸疗法的治疗经验。《千金要方》中还有生动的故事, 说有一位太后中风不语, 治疗的医生用大剂量的黄芪防风汤, 煎汤之后通过熏蒸治疗, 使其苏醒过来。电视剧《神医喜来乐》里, 也演绎了这个故事, 很动人。王焘的《外台秘要》记载了西晋名医张苗用桃叶蒸法治疗患者伤寒无汗证, 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个方法一直受到后代医学家的推崇, 宋代许叔微大学士还把它记载于自己的著作里。

2 时代呼唤外治法, 集成创新有专著

尽管历代关于中医药熏蒸的经验很多, 但是大多散见于各种医书与报道之中, 专门的著作尚未见到。

梅全喜、何庭华主编的《中药熏蒸疗法》一书]3], 克服重重困难, 经过多年努力, 终于顺利出版。这部书填补了多方面的空白。该书不仅叙述了熏蒸疗法的历史, 还积极探索熏蒸之所以有效的原因, 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对中药熏蒸疗法进行分类总结。全书经纬分明, 系统完整, 资料宏富。该书以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科、皮肤、五官、肛肠科上百种病症为经, 以各种熏蒸疗法为纬, 广搜博采, 汇集成一部集大成之作, 呈献给各位读者。各章之后, 还列有多篇参考文献。该书既是临床使用的工具书, 也是内容丰富的参考书。它的出版, 既是有关文献研究的结晶, 也为进一步的临床、科研、教学以及相关产品研发准备了资料, 提供了线索, 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中药熏蒸疗法为何会有良好的效果?熏蒸疗法应该选用什么方药?其指导理论是什么?这既是临床工作者的困惑, 也是科研工作者、理论研究者面临的课题, 但是, 过去人们论述的很少, 研究也不深入。《中药熏蒸疗法》一书, 在有关研究方面, 为大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提出了很好的研究课题, 也给出了他们自己的初步结论, 值得大家重视, 更需要大家一起关注这个领域, 不断开拓进取, 为繁荣中医学术, 提高临床疗效, 发展中医事业开辟道路, 增添力量。

参考文献

[1]赵炳南.赵炳南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8.

[2]正坤.黄帝内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466-467.

自主创新力与创新型城市 篇3

关键词: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力 创新型城市 创新型城市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trength and innovation city

Huang Shengqi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gle research innovation urban construction question,through to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trength and the innovation city’s connotation limits,has analyzed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trength and the innovation city action mechanism,obtains “enhances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trength,the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city” is advances the city leap frog development the strategic choice,and “enhanced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trength on the implementation,the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city” proposed the basic mentality.

Keywords:Independent innovationIndependent innovation strength Innovation city Innovation city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40-0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载体是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城市是实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的基本保证。城市如何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框架下来解读自主创新能力与创新型城市,本文欲对此问题作些探讨。

1.自主创新力与创新型城市的基本内涵

自主创新,从内容上讲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原始创新,即通过科研和开发,努力获得更多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即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地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从过程上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创新,二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指对自然界的研究并获得新发现,具有基础性特点,主要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技术创新则是着重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服务人类,强调成果的应用性,它往往以企业为主体。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效衔接就在于两个创新主体的有机结合。就是说,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的企业主动向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投入或者提出所需要的带有产业化的科研方向,以获取原创性成果,实现原始创新。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动参与技术创新过程,用知识创新成果解决其技术创新的难题,主动将知识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

自主创新力,指创新主体有效整合运用各种创新资源,搭建新的技术平台或改变核心技术,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有机综合。自主创新力是由多种能力有机组成的能力界面,涉及自主创新活动的多个方面及自主创新活动过程的多个环节。从自主创新内容角度理解,自主创新力包括三个方面:①原始创新力,强调从原始性创新角度获得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能力。②集成创新力,强调从集成角度有机融合各种相关技术,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的能力。③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强调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创新型城市,本质上是创新型国家的地方化和具体化。创新型城市的关键词在于“创新”和“城市”。创新,意味着城市的竞争力专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城市,则意味着参与创新的主体不仅指企业、行业和产业,而是整个城市都参与到创新之中。一般说来,创新型城市具

有四个基本要素:①创新资源——创新活动的基础。包括人才、信息、知识、经费。②创新机构——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 ③创新机制——保证创新体系有效运转。包括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机制。 ④创新环境——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等软环境;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以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外部环境。

2.自主创新力与创新型城市的相互关系

从自主创新力的视角研究建设创新型城市问题,就是充分发挥城市后发优势,以跨越发展为目的,以自主创新为核心赶超战略。强调要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其作用机理如下:

2.1 跨越式发展实质是创新型发展。在区域竞相发展格局已经形成的态势下,城市如果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打破常规,实现跨越式发展,在重视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只有这样,城市发展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佳境。 事实上,跨越式发展从来都是与创新型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跨越式发展尽管内涵极其丰富,但支撑跨越式发展的无疑是创新,它包括思想观念、科学技术、体制机制、发展环境、文化氛围等在内的全方位创新。只有在观念创新上先人一步,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优人一着,在科技创新上快人一拍,在文化氛围创新上高人一筹,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创新型发展是跨越式发展的精髓。

2.2 创新型发展的核心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发展的载体就是构建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发展强调激活创新意识,集聚创新资源,发挥创新作用,创造创新成果。把创新作为基本驱动力推动区域发展,并对所在区域或更大范围内的其它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而创新型城市是对创新要素集聚和发挥作用的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高度概括,涵盖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融资创新、营销创新等全社会创新的一个创新体系。因此,创新型城市是创新型发展的核心和载体。

2.3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有很多着力点。提高自主创新力无疑是关键。提高自主创新力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经济增长由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能立足于城市产业发展的特点和现有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打造若干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以支撑城市产业体系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力在强化产业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能带动社会技术创新,使创新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使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力量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贯穿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全过程。

3.自主创新力与创新型城市的运行思路

创新型城市战略的实施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战略体制和机制诸多方面,必须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具体包括:

3.1 规划。在全面规划阶段主要应解决好如下问题:一是转变城市战略理念,充分认识创新之于城市战略的重要意义,在创新导向型战略模式上形成统一认识,形成初步的战略思想,将战略模式转变纳入城市经济社会战略的总体规划。二是对创新导向型城市战略模式的类型和城市经济自身情况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选择适当的目标战略类型。三是根据目标战略类型分解确定城市战略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确定城市经济实现目标战略的基本步骤。四是结合目标战略类型的特点和要求剖析城市战略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确定城市战略的战略重点。五是根据目标战略类型的要求,制定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简明性、可调性的推动城市战略的战略措施。

3.2 整合。首先,确立城市在城市创新主体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增强城市创新意识、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和战略创新型城市,特别是创新型的高科技民营城市。创新活动特别是技术创新活动以城市为基本载体,并且以城市为媒介与市场和社会联结在一起。其次,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提高各类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将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与城市战略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各类科研机构在城市创新网络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承担了技术知识的生产职能和教育培训职能,而且直接扮演了衍生城市的角色,发挥了城市孵化器的作用。第三,积极培育和战略创新中介服务机构,不仅要扩大中介服务机构的数量规模,而且要提高中介服务机构的综合素质,进而为创新活动提供迅捷、充分、优质的中介服务。创新中介机构作为创新活动的主要辅助主体,在促进城市直接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和提高城市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粘合剂作用。第四,明确政府在城市创新中的角色和定位,推进政府体制改革,提高县级政府催化创新的能力。政府不是城市创新的直接主体,但是它可以提高城市和科研机构等直接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它可以从引导创新方向、催生中介服务、分担风险等方面促进创新。 第五,加大创新活动各相关主体的整合力度,完善整合机制,合理利用既有主体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创新不仅依赖于城市、科研机构等个体的行为,而且更加依赖于它们之间的合作。因此,必须积极探索不同主体之间的高效合作机制,将各主体有机地整合在城市创新网络中,为城市创新提供坚强的主体支撑。

3.3 要素。首先,确立人力资源在城市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全面优化城市人力资源供给。人力资源是保证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第一资源,其数量、规模和质量、结构对城市创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必须集中精力扩大城市人力资源供给规模、提高城市人力资源的质量水平、优化城市人力资源的素质结构。具体应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加大城市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力度,依据城市创新需要对开发投入进行有选择的配置,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提升城市的人力资源自生产能力;二是扫除城市人力资源流入和流出的各种壁垒,完善城市人才引进机制,探索人力资源功能性使用机制;三是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优化城市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建立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城市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其次,重视资本在创新导向型城市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全力增加城市资本供给,引导各类资本流向城市创新领域。资本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也是创新导向型城市战略的基本推动力量。因此,必须调动一切力量增加城市资本供给为城市创新提供充足的资本支持,具体应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加快城市物质财富资本化进程,提高城市资本的增殖能力,提升城市的资本自身生产能力;二是扫除城市资本流动的体制障碍,拓宽城市外部资本进入城市创新领域的渠道,建立完善的资本吸引机制,将城市创新蕴含的巨大潜在利益向外部资本充分展示,诱发外部资本流向城市创新领域的原始冲动;三是转变思想观念,抛弃资本所有制属性的偏见,调动各类资本参与城市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四是健全城市财政体制,完善城市金融体系,加大对城市创新的资本支持力度;五是创新城市资本的组织形式,提高城市资本在创新领域的使用效率,以效率弥补规模的限制。第三,突出技术在创新导向型城市经济中的先导地位,全力增加城市技术要素供给。技术要素既是创新导向型城市战略的直接驱动力,又是解决城市战略模式转换过程中诸多难题的法宝。增加城市技术要素供给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是深化城市科研体制改革,加大城市技术开发投入,积极开展与外部技术生产机构的联合协作,提高城市技术自主生产能力;二是健全技术交易市场,降低技术要素交易的非价格成本,探索多种技术引进路径;三是调整城市技术要素的供给方向,优先供给创新导向型城市经济需求较为强烈的技术要素;四是优化技术要素的供给结构,协调技术的前瞻性、实用性、新颖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关系;五是完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技术成果推广使用的利益补偿机制,提高技术要素的使用效率,提高技术要素供给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第四,合理确定土地、自然资源等要素在创新导向型城市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协调好要素供给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其总体思路是,遵循科学的要素供给理念,自我供给与外部供给相结合,供给数量规模与质量水平并重,追求资源要素的集约化使用,为城市创新提供必要的支持。

3.4 环境。环境是城市系统完善战略的外部空间基础,创新导向型战略模式对城市经济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优化城市战略环境,为创新导向型战略模式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撑,应着重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创新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大力战略城市知识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尊重人民的合法权利,发扬民主,加强立法与执法力度,解决好关系经济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创造良好的政治法律环境;三是健全城市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按照市场规则加强宏观调控,建设良好的经济环境;四是强化城市经济主体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成败观,建设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五是尽快扫除城市创新的制度障碍,紧扣创新衍生的制度需求,加大制度供给力度,不断完善城市创新制度支持体系。

3.5 能力。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创新导向型战略模式的精髓。城市创新能力是城市主体完成创新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包括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城市制度创新能力、城市产品创新能力、城市市场创新能力和城市组织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的城市创新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使各种创新资源得到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各种知识和信息得到合理地配置和使用,各种服务得到及时全面地供应,是大幅度提高城市创新能力的根本路径。建设城市创新体系应抓好如下工作:一是高度重视城市创新体系建设,将其纳入城市经济社会战略规划,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做好体制、机制和环境建设方面的文章,以求尽快取得成效;二是创新城市创新体系建设的理念,以经济区域视角取代行政区域视角,走大区域联合、协作的道路,将城市创新体系建设与大区域创新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乃至世界创新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三是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各项改革,加快培育创新中介机构,积极扶持民营科技城市,推进高新园区建设,重视高等院校战略,完善城市创新体系的各项功能。

3.6 评价。创新导向型城市战略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战略模式,面临着一种全新的探索过程。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对创新导向型城市的战略过程进行科学评价,具体包括:首先,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整个评价反馈机制的基础性工作。评价指标选取时应遵循系统性、明确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要求指标体系不仅能够反映各要素的内在联系,而且能够简洁明了地表达,还要有利于现实操作。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实现评价、规范和引导等多重功能。其次,确立评价主体。评价主体是评价活动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评价主体通常是一个团队,团队成员的构成状况直接影响整个团队的效率。一方面,要合理调整团队成员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保证评价主体能力的有效性,合理的利益结构能够保证评价主体立场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要对评价主体进行系统培训,培训内容既包括评价方法和技能,又包括评价道德和观念。第三,建立高效的评价过程机制。评价过程机制是整个评价机制的重心成分,主要解决评价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评价过程机制包括评价活动的制度化机制、评价方法和程序的形成与使用机制、评价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机制以及评价协调控制机制和评价监督机制等。第四,建立迅捷的反馈机制。反馈是评价过程的必要延续,评价结果通过反馈机制才能真正发生作用。建立高效的反馈机制必须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和高效的信息处理机制,前者使评价信息为创新行为主体所获得,后者则使评价信息真正对创新活动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小京.《中国的城市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萍.《长株潭一体化创新》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3] 冯云廷.《城市创新聚集经济》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 熊柏隆.《城市创新空间分析》科学出版社,2004

[5] 赵苑达.《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创新协调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 城市市科协主编.《创新城市策论》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创新与超越读后感 篇4

作为企业的一员,普通职工应该在岗位中不断创新,变平凡为非凡。创新并非只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或只是大企业的事,也不是只有在重大问题上菜值得我们绞尽脑汁去创新。创新,说到底就是用新的方法做事。从理论上讲,人人都可以创新。

创新是不分身份,不分行业的,人人都能再平凡的岗位上做出非凡的创新。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酒店经营者发现,酒店浴室中提供的免费一次性香皂造成成本的增加,如何降低这一成本让经营者头痛,而一名普通职工发现,酒店香皂通常只使用一次,想要降低成本只有将香皂体积做小,但是太小又不方便使用,他不断思考如何能够将同样的香皂变得尽可能大,偶然间他想到如果将香皂做成空心的,那么这个问题不是迎刃而解了吗?保持香皂体积不变,将香皂做成空心的,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方法,但是却不是所有人都能想到的方法。为什么他能从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脱颖而出呢?那是因为他愿意不停琢磨,愿意在看似没有挑战的工作中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作为企业一员,如果将创新看做是公司领导的事,自己只重复这简单机械的工作,那么永远不会有超越,永远只是一个平凡的职工。只有在岗位中不断摸索、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自我超越,实现自己的价值。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能力,它是每个正常人都具有的内在潜能,普通百姓与天才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要看你有没有改变的好思路以及付诸实践的勇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突发很多好点子、好想法,但是大多数都被我们漠视了或者我们处理时间的方法习惯于建立在已有经验或者别人的想法上,这样创新变稍纵即逝了。如何培养创新素质呢?

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都形成了一套规则,我们往往不愿意打破常规,不远“冒险”。培养创新素质,首先应该培养“冒险精神”,勇于打破常规。其次,要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社会千变万化,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必须不断开拓新思路、新路子,做到人人有创造,处处有发明,时时有创造,整个社会才会有活力,职工个人事业才能成功。最后,要积聚创新的力量。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好奇心,不断思考;培养自信心,不畏失败,勇往直前。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只要我们打破常规,善于观察和思考,就能再岗位上不断创新,超越自我,化平凡为非凡。实现自我价值。

【篇二:创新与超越读后感】

最近当读过《创新与超越》后发觉了,创新并不是只有科学家、发明家所想的事情,也不是只有在重大问题上才值得我们绞尽脑汁去创新。创新,说到底就是抛弃旧的思考模式,用新的思维方法做事。从理论上讲,人人都可以创新,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何种工作,只要能够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都叫创新,只要能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能够掌握创新的方法,能够肯动脑,创新其实并不难。现今社会由乔布斯创建的苹果公司,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子产品供应商,为什么“苹果”产品能够在世界上一枝独秀呢?这是因为苹果公司就是以创新而闻名,它的创新能力之强,就算行业中的佼佼者也无可比拟。至此“苹果”引领了数码生活的新潮流,推动了数码产品一系列的风潮。

创新,其实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有多么渊博的知识,其他因素:比如好奇心、对事物的敏感、兴趣等等。一个人如果对什么事物都没有兴趣和好奇心的话,那他就不会有太大的成就。实际上,创新正是来源于对生活中琐事的思考,并有自信的去实施,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当然,创新不可能一帆风顺。往往是经历过里数百次乃至数千次的错误和失败后,才能成功地完成一个创新案例。因此,我们学会从错误和失败中寻找创新的资源,便是每一个成功人士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历史从来都只给我们一部分资源,因为新的资源还需要去创造。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成功者的座右铭,成功者从来不在乎条件不具备,从来不认为不可能,他们依靠创造推动着事业的发展。滨海东新燃气,在过去的工作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工作主动性强,敬业、有责任心的员工,但是,现实的社会竞争是残酷的,我们必须进行持续创新,巩固发展,这就需要一批具有创造性的员工,去拼搏、去开拓、去创新。

读完这本书后,感触良多,也看到了自己学习、工作上的不足,进一步意识到了创新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成为一个具备创造性能力的人呢?首先要对自己想要做的事保持高度热情、工作时要充满激情,心情愉快。只有热爱自己工作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潜能,才能迸发出富有创意的工作思路。其次,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勤于思考,积累信息,培养创造性思维。当我们遇到错误陷入困境时不妨通过不断改变自我的知识结构、学会变通从而提高在逆境中的应对能力。这样此前的错误,便会转成进行不断创新的契机。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必将继续发挥自己工作的主动性,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争取在自己的领域不断进取,追求卓越,为首华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三:创新与超越读后感作文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如。

最近当读过《创新与超越》后发觉了,创新并不是只有科学家、发明家所想的事情,也不是只有在重大问题上才值得我们绞尽脑汁去创新。创新,说到底就是抛弃旧的思考模式,用新的思维方法做事。从理论上讲,人人都可以创新,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何种工作,只要能够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都叫创新,只要能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能够掌握创新的方法,能够肯动脑,创新其实并不难。

现今社会由乔布斯创建的苹果公司,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子产品供应商,为什么“苹果”产品能够在世界上一枝独秀呢?这是因为苹果公司就是以创新而闻名,它的创新能力之强,就算行业中的佼佼者也无可比拟。至此“苹果”引领了数码生活的新潮流,推动了数码产品一系列的风潮。

创新,其实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有多么渊博的知识,其他因素:比如好奇心、对事物的敏感、兴趣等等。一个人如果对什么事物都没有兴趣和好奇心的话,那他就不会有太大的成就。实际上,创新正是来源于对生活中琐事的思考,并有自信的去实施,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创新与超越》读后感 篇5

最近读了《创新与超越》,我才明白,创新不是只有科学家和发明家才会想的,也不是只有在重大问题上才值得我们动脑筋去创新的。创新,说到底就是要摒弃旧的思维方式,用新的思维方式做事。从理论上讲,每个人都可以创新。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或工作,只要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就叫创新。只要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掌握创新方法,肯动脑筋,创新并不难。

当今社会,乔布斯创立的苹果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供应商。为什么“苹果”产品能在世界上脱颖而出?

这是因为苹果以创新着称。即使是业内最好的也是无与伦比的。迄今为止,“苹果”引领了数字生活的新潮流,推动了一系列数字产品的潮流。

创新,其实并不代表知识一定要多高深,还有其他因素:比如好奇心、对事物的`敏感度、兴趣等等。如果一个人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和好奇,那么他就不会有多大成就。其实,创新源于思考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并满怀信心地付诸实施,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破坏性创新读后感 篇6

“为什么管理良好的企业会遭遇失败?”克莱顿·克里斯坦森于19提出了这个问题,并给出了让大家觉得错愕的答案:让这些企业取得成功的管理模式阻碍了公司进行颠覆性创新。而这些新技术最终使公司的业务遭到淘汰。他认为,讨好既有客户的路数,只是些“维持性创新”,这使得公司的成长性有限,唯有颠覆目前的主流科技,在现有的顾客之外制造新的市场,进行“破坏性创新”,才能有机会重新席卷市场。他将企业在创新方面的这种矛盾,命名为“管理者的窘境”。

这个观念一经提出,立即轰动企业界,他的书《创新者的窘境》推出当年,便被《金融时报》评为当年的最佳商业图书,后来,还被《福布斯》选入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20本商业图书”名单。也因此,克里斯坦森被誉为“创新之父”。

克里斯坦森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但他并非只是一个待在象牙塔中的学者,他于1979年在哈佛商学院以优异成绩获得MBA学位后,便在著名的波士顿咨询公司担任顾问和项目经理;1984年,他与几位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共同创办了CPS,这是一家高科技制造公司,克里斯坦森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达8年之久,1992年,他觉得更喜欢学术研究,于是重返哈佛商学院,在获得DBA学位之后,留校担任教职。他教过的课程包括科技与运营管理、工商管理学及运营策略等,其中,创新管理这门学科是由他首创的。

因为克里斯坦森曾经从事过高科技企业的管理,因此,他对高科技企业的管理与创新有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他笔下,科技创新不再像过去那些讨论管理的人们笔下的点缀,而是变成了生存的必需。很多新崛起的公司,都是靠创新而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例如本田的Super Cub摩托车及英特尔的8088处理器就是两个绝好的例子,它们改写了竞争的规律。这两家公司推出产品时并没有宏大的商业计划,但它们从市场的底层打入后,逐步扩展,最终在市场高端将对手挤走。

克里斯坦森的观点无疑具有前瞻性和颠覆性的,他的这个观点也得到了乔布斯的极力推崇,这本书不仅对乔布斯影响至深,甚至影响到了苹果的文化。在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的窘境》出版十年之后,乔布斯推出了第一代iPhone。iPhone就是典型的颠覆性(破坏性)创新,它不仅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的概念,甚至重新定义了个人电脑。iPhone的出现,直接导致了一大批维持性创新优秀手机企业的陨落,如诺基亚、黑莓等等。这些曾经非常优秀的手机品牌,在iPhone推出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便陆续被市场淘汰,非常残酷。

iPhone式的创新,或者说苹果式(iPod、iPad、iTunes等)的创新,是在原有的市场之外,颠覆性(破坏性)地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新市场。简言之,它们是将过去的一些非顾客转化成了顾客。其实不独苹果是这样,例如,在复印技术刚问世时,施乐(Xerox)公司的目标客户是大型企业,以高昂价格为客户提供所需性能。学校图书管理员、保龄球联盟和其他小客户则因承受不起高价,选择复写纸或蜡纸油印机作为权宜之计。到了20世纪70年代,新的竞争对手,如佳能则发明了小型复印机,为个人和小公司提供解决方案,新市场由此诞生。虽然他们是从从相对较低的起点做起的,但却很快席卷了整个市场,小型复印机也因此从个人和小型公司需要,进入了更为广阔的领域,并逐渐在施乐看重的主流复印机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后来,更是迫使施乐也不得不向他们看齐,并最终成了主流。

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克里斯坦森反复强调,颠覆性(破坏性)创新,一般都起步于新市场,或者低端市场。低端市场一般会存在更多的机遇,因为大部分企业往往都会着眼于为最有利可图和要求最高的顾客提供日臻完善的服务,这就使得它们对要求相对较低的顾客的关注度不足。而且,大多数时候,在为企业提供给现有客户的性能,往往超出了要求较低顾客的需求。因此颠覆者就有了机会。如果此时,颠覆者能为这些低端顾客提供“刚刚好”的产品,那么他们就会受到低端客户者的青睐,从而为颠覆者带来大量新的需求。

很多人试图挑战这个理论,很多新生的事物和新出现的公司,也在不断地挑战着这个理论。比如,新出现的带有互联网性质的Uber公司。很多人认为,Uber是颠覆性(破坏性)创新。但它似乎不是从低端市场切入的,也没有识图去创造出新的市场,而是通过它的移动应用为乘客和司机搭桥,提供用车服务,Uber就用这样的模式,很快建立起来了一个新的商业帝国。

在这里,有必要稍微介绍一下Uber。它创立于,一经出现,便成长迅速,至今短短八年的时间,已进入60个国家数百座城市,并仍在高速扩张。该公司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财务成果,最新一轮融资显示,其市值已接近500亿美元。此外,Uber还催生了大批模仿者,比如中国的滴滴,有很多初创公司都在模仿Uber“创造市场”的商业模式。显然,Uber改变了美国的出租车行业,但这是否意味着Uber颠覆了出租车行业?

克里斯坦森认为:没有!在他看来,Uber并没有做到颠覆性创新。是的,Uber确实是扩大了总体需求。其实不独Uber如此,很多更优秀,更便宜、满足广泛顾客需求的解决方案出现后,往往都会如此高速发展,但并非就代表他们是颠覆性(破坏性)创新者。颠覆者首先吸引的是低端或尚未感到满足的顾客,再转移到主流市场。Uber则完全反其道而行:先在主流市场占据位置,再转移到传统上被忽视的细分市场。

克里斯坦森认为,在质量达到主流顾客标准前,颠覆性创新不会以主流顾客为目标。根据颠覆理论,颠覆性创新和持续性创新有所不同。持续性创新根据在位企业目前顾客的需求改善产品:比如剃须刀的第五代刀片,更清晰的电视画面,更优质的移动电话接收信号。这些改善可能是渐进的,也可能是重大突破,但无一例外能让公司向最有利可图的顾客出售更多产品。

按照颠覆理论分析,Uber实属异类。现在还不能通过Uber这样一个非典型案例就来改写颠覆性创新理论。克里斯坦森认为,是出租车行业的法律管控为Uber的特殊性提供了答案。市场准入和价格在很多辖区内都受到严格控制,因此出租车公司很少创新。除了投奔Uber的做法之外,出租车司机个人也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相对于出租车而言,Uber的条件得天独厚:提供质量更好的服务,而出租车行业至少在短期内难以反击。

商业创新力源泉何在? 篇7

然而, 就商业而言, 其创新力乃至创造力的源泉究竟何在?记者不久前采访的旅美画家夏予冰, 是一位非常具有商业创造能力的成功人士。他的成才过程, 能从一个侧面回答“商业创新力源泉何在”这一问题。

百年树人。这个问题其实是商界创新创造性人才如何培养, 以及商业创新和创造能力主要产生于人生什么阶段的问题。夏予冰的事例说明, 一个人在幼儿期和青少年期接受的培养模式, 将决定其一生是否具有以及具备多强的实际创新或创造力。

1988年, 华东师大美术系青年教师夏予冰为了换环境, 毅然踏上了去美国留学的道路。抵美后, 他主攻当代艺术课程, 尤其色彩学使之受益匪浅。为了生存, 他靠朋友介绍, 先以卖画为生, 并与画廊签约成为职业画家。1995年, 他应聘进入一家颇具规模的玩具公司担任动漫画家, 并很快成为“靠原创吃饭”的玩具设计师。他在公司里有一个以他为核心的团队, 很多人是follow up (设计师做好后, 立即“跟进”的人) , 还有很多人是service (帮设计师完成项目的人) 。由于年薪丰厚, 他次年 (1996) 就在洛杉矶购置了房产……

机会属于有准备之人。在回忆当年进入这家玩具公司的过程时, 夏予冰说, 九几年因为伊拉克战争, 整个美国市面很萧条, 他的画难卖了, 长期没有画卖掉, 就没饭吃了。“当时, 有个玩具公司招画动漫的人, 那我就去应聘, 我会画嘛!我去一画, 就知道人家要我了。进公司后, 他们没觉得我会‘做东西’呀。老板问:‘Anything else?’ (你还会什么?) 我说我会做玩具啊!怎么做啊?我说, 你拿东西来, 我给你做。”

其实, 夏予冰并没做过玩具, 但许多事的原理是相通的。他在公司里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自创玩具时, 一下子就激发了自己潜藏多年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夏予冰说, “我小时候就欢喜做飞机模型啊, 轮船模型啊……”少年时代开始打下的基础, 现在派上了用场。

“小孩一定要让他智力开发, 不能整天为了分数, 那是不对的。我小时候什么都玩, 调皮捣蛋。我家里无线电不是会响的吗?小时候想不通, 怎么会响?很小啊, 三四岁, 后面有人吗?没有人怎么会响?等父母不注意的时候, 我就把无线电拆掉了, 就这么来的。还有我父母睡的床, 蛮好的床, 我看见过工人敲钉子, 也去弄把榔头, 把床头上都敲上钉子。其实这些, 我父母都没责罚我, 就把钉子拔掉就好了, 无线电弄坏了也算了, 我父亲会弄, 把它弄弄好就好了。那时不是半导体, 是灯管, 我想后面肯定有人咯, 把后面灯管拆下来……”

“你父母开明的教育方式, 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反映了那个社会的风气。因为当时子女比较多, 从教育上就相对宽容些,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学校里培养学生不是以高分为目的, 学生没什么精神压力和负担。”记者说。

“那是的。”夏予冰说, 他小时候会画画, 老师就喜欢他;他会捣蛋, 老师也喜欢他。他那时自己还做幻灯机, 画些漫画放映在墙上, 老师不但没骂他, 反倒夸奖他。晚上自习, 小朋友做功课, 他不做, 搞这些东西, 老师也没怪他。他回忆这些往事时似乎感到后怕:“如果是现在, 老师找我去, 把我骂一顿, 关几天, 那我的积极性, 没了!如果我把收音机弄坏了, 我父亲回来一顿打, 我也没了。我在床头上面钉钉子, 那么好的床被我钉几根钉子, 如果我父母回来一顿打, 我也没了。现在小孩就少这些东西。”

“我觉得, 现在我们的小孩教育是有问题的。”他说, 西方国家的年轻人为什么创新创造能力比较强?与其小时候家长比较放任童趣、让他产生创造力有直接关系, “他们大起来也是很优秀的吧?没有觉得他们就不行了, 没有嘛。”他感到, 现在所谓的起跑线, 其实就是过早实施的成人化教育, 泯灭的是天真无瑕的童心、童趣、想像力和创造力。他说, “我小时候也读过幼儿园, 幼儿园从来不识字的, 就是吃喝玩乐, 到了一年级, 从‘一二三四’开始学的, 大家都从这个开始, 不是蛮好嘛。我们小时候白相啊!刮刮片, 打弹子, 现在还有吗?没有啦!斗鸡, 满身都是臭汗, 这个其实很好的, 人和人交流。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几千个字了, 他们的儿童时代没啦!”

夏予冰的父母都是教师。他父亲业余喜欢画画、刻章、练毛笔字和动手组装无线电等, 这些爱好都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尤其在绘画方面, 父亲对他的“示范”作用远大于传授技艺, 练习素描等成人画基本功, 则是在十五六岁时才开始上手的事。到单位上班不久, 他就被“伯乐”相中, 长期外借到上海各报社画插图, 并以工人画家的身份, 于1974年与人合作创作并出版了连环画《平原作战》……而画插图和连环画的共同特点, 就是要求作者具有极强的原创能力。

社会创新:创新的创新 篇8

谈社会创新,不能不谈到经度之战。可以说,是经度之战开创了社会创新的历史先河。

经度定位问题是人类进入航海时代所面对的最大难题。为了征服这一难题,人们历时三个世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至18世纪末经度定位问题解决结束)。

1714年7月8日,英国政府颁布的“经度法案”规定,能在地球赤道上将经度确定到半度范围内的人,奖励2万英镑;将经度确定到三分之二度范围内的人,奖励1.5万英镑;将经度确定到一度范围的人,奖励1万英镑。为此,英国国会专门成立了一个“经度委员会”来解决这个世界难题。这是有确切记载的第一个政府资助民间科学研究的案例。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除了大量不靠谱的方法之外,始终存在着两种路线之争:一方是官方的以欧洲顶级科学家为代表的月距法;另一方则是民间的以木匠出身的钟表匠哈里森为代表的钟表法。双方都在竭尽全力冲击这个奖项,竞争异常激烈和持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角逐,最终钟表匠战胜了科学家们。哈里森在获得奖金的同时,也成为英国史上贡献最大的人物之一。

虽然,哈里森最后获得了经度大奖,但他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数学家桑德森和物理学家牛顿的启发,也赢得了哈雷(当时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的支持,以及格雷厄姆(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伦敦最知名的钟表匠)的赞助。在前期的制表过程中,他还一直得到他弟弟的辅助。H4航海怀表的成功,他是受了另一位钟表匠约翰杰弗里斯的启发。后来研究和制造,哈里森又得到儿子威廉的倾力辅助。而最终库克船长带上船进行验证的产品,却是其他的钟表匠克姆科德尔山寨的航海钟。另外,科德尔还将昂贵的航海钟快速批量生产,把成本降低到原来造价的1/5。真正让航海钟赢得市场的是两位商人——约翰阿诺德和托马斯恩肖。

经度之战简直就是一个各种积木组合和搭配的故事。

经度之战不仅结束了以前各国科学家分散在各自领域独自研究的方式,也结束了只有正统科学家才能创新的认知,给了民间创新群体同样的竞争机会,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创新组织形式——社会创新!

社会创新模式的第一个成功案例就这样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这说明社会创新模式本身并不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物。但是,社会化创新模式的大规模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支持条件:一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二是环境需求。现代社会正面临一些全球性的普遍问题,如技术引发的大规模失业、贫富差距、大学可能来临的破产潮、社会阶层固化、环境恶化、老龄化,等等。这些新时代的大挑战不可能单靠传统的国家、政府、企业通过内部创新去解决。应对社会多样化、复杂化的问题,应该开发多样化的创新范式,社会创新模式便是其中之一。

对创新的创新

社会创新是人类为了解决多样化的问题,由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公开透明、自下而上、分权决策的一种创新民主组织范式。

社会创新本质上是一种创新的组织范式,该范式对创新人员和创新活动有着与传统创新组织形式截然不同的界定,可以称得上是对创新的创新。

作为一种创新的组织范式,社会创新的外延比较丰富。如,其创新的内容可以是技术的、非技术的;创新的目标可以是解决具体的问题或产生新的思想;创新的目的可以是经济导向的,也可以是非经济导向的;创新的领域可以是制造业、服务业或是其他行业;创新的参与主体可以是经济组织、政府、NGO、学校甚至个人。

社会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创新范式,将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根本性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涉及社会的制度结构、公共政策和人的思考方式,甚至一些想当然的基本假设都将发生变化。比如,“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但在社会创新模式中,该假设可能是不成立的,如该假设就无法解释维基百科、人肉搜索这些经济回报率为零的行为。社会创新模式将开启人类认识问题的全新视角,同时也会创造很多新的可能性。

三大本质

社会创新具有再组合性、开放性、分权性三大本质特点。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社会创新的这三个本质。

再组合性

对于创新,彼得蒂尔(Peter Thiel)所谓“0和1”的观点在商业界甚至学术界都拥有大批拥趸。彼得蒂尔认为,人类的发展由两种力量推动,一种是纵向的,一种是横向的。纵向发展是从没有到有,就是从0到1,他认为这是创新。横向发展是在现行模式下无限扩大,他认为这种是复制。

我们不认同他的观点。持有“创新是要创造出全新的、重大的东西”的观点,是对创新狭义的理解。相反,通过对社会创新研究,我们进一步验证了传统学术界对创新的观点:创新不是“从0到1”的过程,而是对已有元素的组合,再组合和再再组合。

社会创新对传统创新模式的创新来自于社会的广泛参与,而不是来自于对创新本身的颠覆。也就是说,在过去对已有元素做组合、再组合和再再组合的是学者、专业团队和公司的研发人员。但是,在社会创新模式下,组合、再组合和再再组合成为一个社会现象,人人能够参与。

社会创新打破了专业边界,交叉学科领域,冲破了社会和经济地位的限制,也就是说创新实现了民主、自由。

这就是社会创新的最精髓的精髓,最本质的本质。

我们可以用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创新来说明创新的本质是再组合的这个观点。1993年,凯利穆利斯(Kary Mullis)因开发了聚合酶链反应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该项技术已经广泛使用于复制DNA序列。凯利在获奖感言中回忆了当时创新的过程:“不知怎的,我感觉像是幻觉……,似乎一切来得那么容易……过程中没有一个是不知道的,创新的每一步都是曾经做过的。”凯利所做的只不过是重组已有的生物科技,产生出一个新的科技。当然,他重组出来的这个是极具价值的一个。

布莱恩阿瑟(Brain Arthur)是圣塔菲研究所元老、复杂科学奠基人、首屈一指的技术思想家。在研究了多个发明、创新和技术演变的案例之后,他在《技术的本质》一书中总结道:“创新就是要找到原本已经存在的东西。”技术就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对已有技术进行组合,创新就是先进技术的新组合。技术的演化机制是:“新技术”使用已有技术作为组成元素,“新技术”及时变成未来“新新技术”的构成元素,如同积木一般,这些“新新技术”仍然会继续成为更新技术的“积木”……

nlc202309081613

依照这样的方式,慢慢地,最初的少数技术逐渐产生很多技术,而使用比较简单的技术作为元素,会产生更加复杂的技术。技术的演化是在自身基础上进行的: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甚至可以说,技术在自我创造。这种由变换组合构成的技术演化机制被称之为“组合演化”。

开放性

将创新的过程面向社会公共开放,是社会创新最关键的特点之一。

创新不是科技公司、技术院校、研究组织的专属,公民、消费者不再只是提供需求信息的人(这是传统创新模式对他们的定位),他们将在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或是提供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组织或部门把问题开放,社会上的个人或是团体才能够参与进去。

因此,开放性是获得社会参与的根本前提。

开放性也是社会创新模式区别于传统模式的一个最显著特征。

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创新模式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创新模式。在该模式下,少数被称为科学家或是专家的人群通过独享专利的形式,将科学创新“封闭”在很小的社会范围内。

而诞生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创新模式,则打破了这种“封闭”的状态。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新的主体,每个人都拥有创新的发言权和参与权,这种开放式的创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以实验室为边界的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和创新活动的边界,都在社会人员的广泛参与中变得模糊和泛化,创新形式也更加多变和富有弹性。

在多主体参与、多要素互动的过程中,作为推动力的技术进步与作为拉动力的应用创新之间的互动,推动了科技创新。只有当技术和应用的激烈碰撞达到一定的融合程度时,才会诞生出引人入胜的模式创新,以及行业发展的新热点。这种技术创新的推拉式双螺旋的互动,带动了创新多主体、多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有利于创新涌现的新生态。

开放整个创新的过程,是社会创新开放性特点的主要表现。

出于经济增长的考虑,创新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基本的社会现象,对个人的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此,创新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将已有的知识汇集起来,依靠多样化的研究主体的共同智慧,探索其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在价值。

如同沃尔克兹所言,在社会创新模式主导下,成功的创新过程不再是哪一个科学家或是科研机构采取行动的成果,最终将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分权性

分权性是社会创新模式的另一个本质特征。

在传统的创新模式中,创新方向的选择以及创新资源的分配都是由上至下集中决策的,掌握或者影响决策权的人非常少,从而容易滋生垄断和腐败。以“集中”为特点的创新方式是工业时代的主导模式。该模式下,行业和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创新被分割在各个体系森严的组织中,相互之间很少沟通。另外,“集中”还表现在整个创新体系的决策方式上,创新方向、选题和资源由行业内几个专家集中决策,集中选定。

在管理学中,所谓的分权,就是为了发挥低层组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把决策权分给下属组织,最高领导层只集中少数关系全局利益和重大问题的决策权。社会创新模式中的开放性,决定了创新参与者的多样性。分权决策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各方参与者的创新积极性,还能够充分激励他们合作创新出更好的成果。因此,分权性不仅是社会创新模式的本质特点,也是推行该模式的必要前提条件。

越是基础的科学领域,越需要分权。

约翰· 卡多根通过研究影响人类历史的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发现,没有一项改变世界的重大性创新是来自于完全设置好的科研项目。从激光、X射线、核裂变、DNA、干细胞等等,这些突破性的创新都是科学家偶然发现的结果,科学家们往往会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一些不是他们最初想要发现的东西。正是这种偶然性带来了突破性创新,也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成果,正应了中国的那句俗话: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因此,在科学和创新领域,如果决策过于集中,则没有插柳的机会和空间,最终反而不利于重大创新成果出现。创新政策制定者的最大贡献不是去制订专利和发明的目标,而是给科学家和创新者提供近乎绝对的思想和研究自由,包括犯错误的自由。

没有自由就没有偶然,没有偶然就没有发明。

世界知名的学科交叉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聚集了多个领域出色的科学家和研究者,他们在获得资助的时候,出资人并不要求他们提交具体的研究问题、研究可行性和可能的研究成果。出资人只要看重了这个科学家的研究能力,并对他的研究感兴趣,便投资资助他们的研究。在由研究者自我决定研究方向和领域的模式,能给科学家最大的自由空间,获取更多意外的收获。这样的自由环境,也吸引着更多的科学家聚集于此,因为在这里不会有人指着你说:“不要这样做,因为这样做不是我们原定的计划。”出资者人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对待科学研究,不管出资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他们并不关心科学家在做什么,只要他们与培养的学生一起对其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创新即可,重要的是能够接触到这些科学家,给科学家以支持,让他们有一个开始创新的机会。媒体实验室的分子结构中心实验室的主任张曙光博士总结了科学前沿领域研究的7项关键成功要素,其中的前两项都是关于科学自由的:第一条是“科学研究不能受所有政治力量的影响和干预”;第二条是“鼓励自下而上的原创思想”。

社会创新与万众创新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在中国掀起一股热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本文讨论的社会创新模式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的区别。

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一种创业、创新的社会行为,都提倡让创新、创业走出大学和科研机构。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比,本文所倡导的社会创新的区别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社会创新是有科技需求、有平台、有组织的创新模式,平台和组织能够发挥聚集创新要素的作用。

nlc202309081613

随着社会创新模式逐步兴起,一些专门从事开放创新服务的平台或网络也随之快速成长,其中比较知名的平台有InnoCentive、Xprize、Top Coder、哈佛催化剂等等。这些平台虽然服务领域各有侧重,但其基本运作方式是相同的,即为有解决具体科技问题的需求部门(科技需求方),以及愿意为这些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人(科技供给方)搭建一个平台和空间,提供专业的组织和中介服务。

目前国内的众创空间,更多的是为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提供一个可以共享的物理空间,并没有具体的创新需求,也没有专业的平台和组织者,更没有为解决具体的科技挑战将供需双方组织在一起。

其次,社会创新模式下政府是创新的需求方,而不是供给方。

比如,在社会创新模式下,美国的政府机构部门都会通过社会创新的方式向公众“发包”科技难题,鼓励社会人士参与“科技挑战赛”,大赛的奖励和规则公开、简单、明确,通过“挑战赛”来推动科技进步。NASA的开放创新工程项目,是寻求开发一些研究和技术问题的创新性解决方案,这些问题往往是在短期或是长期内持续影响载人航天领域中人的健康和工作的挑战。NASA会将这些挑战通过第三方开放创新平台,比如InnoCentive、Yet2.com和TopCoder,发布给国内外的参与者。这些试点项目已经证明,社会创新模式能够有效解决NASA所面临的研究和技术问题。即使像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这种具有浓郁军方背景的政府机构,其无人驾驶汽车项目和机器人项目都采用了社会创新的方式向全球发起“大挑战”。

但在当前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中,中国政府更多的是鼓励大众投入其中,推动创新创业的供给,而没有提供与之对应的需求。如果供给多于需求,或者供给相对盲目,都有可能引发“泡沫”或是“过剩”的风险。

再次,社会创新需要社会信任作支撑。如果没有社会信任,社会创新不会持久发展。

开放性是社会创新模式的显著特点,在开放的氛围中如何保证参与者的智力和技术成果不被盗用和窃取,参与者的利益保障和参与过程的公正透明除了需要专业的平台具有很高的组织能力之外,更需要社会信任的支撑。社会创新模式之所以在美国能够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建立在社会信任基础之上。

中国政府虽然具有很强的号召性和组织能力,但鉴于社会创新的特点,其鼓励社会创新的方法应该有所不同。降低创新创业者的政治风险,政府减少人为设置的障碍,为创新创业者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可能比直接号召、组织和“搞运动”式的做法更加有效和持久。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中,如何充分释放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将是中国应对诸多挑战和捕获发展机遇的关键。政府的主要作用应该是组织需求而不是组织供给,要提供平台而不是提供内容,要提供诸如社会信任等的支撑条件。有了这些社会基础,具有一定社会创新特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会在中国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社会创新模式的成功案例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众人参与创新、更加开放、由下而上自发的社会创新模式在各个领域悄然兴起,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支撑,在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更有趣的是,社会创新活动将更加开放的文化和精神推广到那些原本相对封闭的部门,激发这些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创新,从而进一步推广社会创新模式。

案例1

退休工程师解决NASA预测太阳耀斑难题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开放式创新项目,是寻求开发一些研究和技术问题的创新性解决方案,这些问题往往是影响载人航天领域中人的健康和工作的挑战。NASA将这些挑战通过第三方开放创新平台,比如InnoCentive、Yet2.com和TopCoder,发布给国内外的参与者。这些试点项目已经证明,开放创新模式能够有效解决NASA所面临的研究和技术问题。以Innocentive为例,NASA在Innocentive平台上专门设立了“NASA创新馆”。通过该平台,NASA已经向公众发布了11项挑战竞赛。

NASA曾经力图提高预测太阳耀斑活动及其爆发准确性的能力。因为作为一种太阳粒子活动(SPEs),太阳耀斑爆发会给太空、地球和人类,尤其在太空空间站的工作人员造成重大影响,所以提升太阳耀斑预测的准确性显得非常必要。虽然在SPEs方面进行了35年的研究和数据积累,但是NASA仍不得不承认,目前仍然没有方法来预测太阳粒子活动的爆发、强度和持续时间。最终,一个中介机构将NASA面临的挑战——预测SPEs的数据和描述发布在了一个名叫Innocentive开放式创新平台上。Inncotentive是一个以“开放创新”模式专业解决科学难题的中介机构,其采用的是“非认证主义”,鼓励社会广泛参与科学创新,参与者不必具有博士学位,不必在实验室工作,也没有任何学科、领域的限制。因为,不排除物理学家发现生物问题的可能性。

最后,具有提高预测SPEs准确性见解和专业知识的那个人不是任何知名航天物理组织的成员,而是一个名叫布鲁斯·克拉金的退休无线电频率工程师。克拉金住在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小镇上,他说:“虽然我不是太阳物理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我曾经对磁场重联理论进行过很多思考。”这一理论正是提高预测准确性的钥匙。克拉金的方法可以实现以85%的准确率提前8个小时预测到SPEs,以75%的准确性提前24小时预测SPEs。因此,克拉金从航天局赢得3万美元的奖励。

案例2

DARPA的超级挑战赛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简称“DARPA”)是美国国防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组织、协调、管理机构和军用高级技术预研究工作的技术管理部门。半个多世纪以来,DARPA的发明创新影响深远,其中包括互联网、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医用机器人、智能假肢、即时翻译设备、无人驾驶汽车、高超音速飞机、隐形战斗机等,引领着世界军民高科技研发的潮流。DARPA是一个具有浓郁军方背景的政府机构,但无人驾驶汽车项目和机器人项目却采用了开放式创新的方式,向全球发起了“大挑战”。

nlc202309081613

DARPA的“大挑战”是世界上第一次无人驾驶汽车的长距离竞赛,这也是该领域的首次开放式创新尝试。国际上其他科研机构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的努力仍然采用传统的商业模式和学术方法。“大挑战”是美国国会授权DARPA组织开展无人驾驶汽车大赛,奖金额度为100万美元,以便开发机器人。美国国会的最终目标是想要在2015年之前用机器人取代三分之一的地面军力。大赛是开放性的,欢迎世界各地的团队和组织参加。

“无人驾驶汽车大赛”是2004-2005年DARPA大挑战的主要项目,之后DARPA每年都有主题挑战赛。比如,2012年的“机器人挑战赛”;2013年“FANG挑战赛”,即快速适应新一代地面车辆移动/传动系统挑战;2014年的“网络挑战赛”是世界上的首项全自动网络防御系统比赛,等等。

案例3

思科“I-Prize”——寻找下一个大商机

2007年秋,思科宣布了一项外部创新竞赛——“I-Prize”,目标是寻找下一个能够给思科带来数十亿收入的新业务。该业务必须能够符合思科公司的发展战略,同时还要能够利用思科目前在网络科技上所具备的领导优势。

思科表述过采用外部创新方式的缘由:“我们相信,通过把思科开放在更加广阔的外部世界,有助于我们获取一些曾被自己忽视或忽略的思想,同时有助于我们打破原有的以思科为中心的看待技术、市场和自我的方式。”

思科具体通过下面三个步骤来组织“I-Prize”竞赛。

第一步:召集,面向全球。思科从公司内部选择了一个名叫Brightidea的创意管理平台,可以让参与者注册,提交创意和方案,并对其他人的方案进行评论和投票。

第二步:“海选”,从1200份方案中选择40个进入半决赛。

第三步:孵化和精炼,从40个半决赛方案中选择10个进入决赛。被选出的10个方案的提供者需要参加思科组织的面试。面试的方式是远程视频,通过思科开发的远程高清视频产品,将分布在全球的决赛团队云集在一起,其中包括来自加利福尼亚、新加坡和印度的团队。

最终,思科的公开竞赛吸引了来自104个国家的2500位参赛者,共计提交了1200份各具特色的方案。

组织一次这样的外部创新竞赛实属不易。思科在外部创新竞赛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去解决竞赛中可能出现的非常复杂的问题。值得吗?思科认为非常有价值,他们总结了三大收获:首先,通过外部创新竞赛,他们知道了世人是如何看待思科的,以及思科应该开拓什么样的业务;其次,全球范围的竞赛有助于思科在全球范围内发现新的商机,通过将来自104个国家的参赛者的方案汇集起来,然后经过比较,就可以发现哪些方案更加适合当地,比如,哪些方案适合中国、印度而不是西班牙和英国;再次,思科发现很多情况下,人们认为的科技革命实际上只是一个商业模式的创新。通过对其他行业的观察,发现有价值的创意往往是那些将有趣的技术与一个聪明的、创新的商业模式有效结合在一起。作为一家公司,思科最终发现,只要有需求,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富有智慧、激情的人的参与,携手共同创新!

案例4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哈佛催化剂”

为了打破学术领域中科研创新的封闭和集中,哈佛大学医学院(简称“HMS”)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将社会创新模式引用到学术科学研究领域。HMS拥有超过2万人的教研人员和研究生队伍,其医学研究处于世界最高水平,每年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获得研究经费近14亿美元。

按理,HMS属于传统学术创新模式的既得利益者,为什么还要打破传统模式呢?这就是一所世界顶级大学的不同之处,他们更多地会从根本上考虑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是如何能够守住当前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其世界领先地位。

为了实现从研究到临床,2008年HMS成立了临床与转化科学研究中心,并将其称之为“哈佛催化剂”。“哈佛催化剂”明确提出,新的机遇与挑战要求法学院、商学院、政府学院、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以及教育学院的同行要与医学院及其卫生保健机构的研究人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合作开发新的疾病诊断、预防或治疗方法。其实,“哈佛催化剂”的组织形式远远超出了哈佛内部的院系,除了涵盖哈佛大学的10个学院之外,还有18个医疗保健中心、波士顿大学护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健康联盟、哈佛清教徒医疗保健中心和众多的社区合作伙伴。因此,“哈佛催化剂”采用的是跨学科、跨机构的运作模式,是一个致力于改善人类健康的泛哈佛大学机构。

“哈佛催化剂”是哈佛大学将开放的社会创新模式运用到传统学术研究领域的一次大胆尝试。正如任何革新都会引来非议一样,许多内部人士对该尝试持有高度怀疑的态度:这样的实验可能会疏离学科带头人,而他们可能是最知道问题所在的人;此外,这样的实验也无法保证公开征集的研究计划有突破性进展。虽然有这样的顾虑,但哈佛大学的领导人认为将开放的社会创新模式引入传统的学术创新领域仍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哈佛催化剂”的实验不止是为了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新方法,还是为了探索科研过程的所有步骤和方式,做到更大范围的开放和竞争:从形成研究问题到评估研究计划,再到鼓励开展科学实验来为顽固难题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其中的难点在于做这些的同时还要与传统科研过程相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哈佛催化剂”在引入开放的社会创新模式时,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的研究方式,而是将二者有机结合。

具体做法是,将之前由少数业内专家决定的科研过程进行多阶段分解——即选题、评估、组建团队和评审分离,并在每一个分离的阶段添加一个开放的维度——即让更多不同背景知识的人参与其中。这样一来,已经在该领域内的专业研究者并不会感到被系统性地排除在外,同时也给了领域之外的更多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一个参与的机会。所以,这种将社会创新模式引入传统学术研究领域的做法,是让开放式创新成为被广为接受的创新方式,而不是对过去做法的全盘否定。

目前,“哈佛催化剂”已经把这种开放的社会创新模式融入到现有的研究过程中,不断从哈佛大学其他院系寻求方案。受其启发,美国NIH、克里弗兰诊所和青少年糖尿病研究基金会等其他的学术研究机构,也开始逐渐探索如何将开放式的社会创新模式引用到自身的研究中。

“哈佛催化剂”的尝试告诉我们,开放式的社会创新模式不只限于技术人员和创业者,那些信誉卓越、经验丰富的由创新驱动的科学研究机构也可以从一个开放式的创新方式中获益。

上一篇:党政军座谈会主持词下一篇:大柳塔选煤厂调度业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