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复习历史测试题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八上复习历史测试题(共5篇)

八上复习历史测试题 篇1

1列举(1).张学良在近代史上所经历的重大事件 东北易帜 九一八事变 西安事变(2).参加西安事变谈判的中共代表 周恩来 叶剑英 秦邦宪

2、问答:简述西安事变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历史意义?起因:在全国抗日浪潮的感召和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张、杨进攻陕北红军,张、杨苦劝蒋介石联共抗日未果。经过:1936年l 2月12日,张、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即为“西安事变”。

[来源:Zxxk.Com]

结果:周恩来等到西安谈判,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历史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材料解析“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1)材料中“ 那个悲惨的时候”指的是什么事件?

(2)请问:东北松花江上的同胞为什么会“ 流浪!流浪 ”?(3)《松花江上》之歌唱出了东北人民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1)九一八事变(2)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予抵抗,致使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日寇之手,东北人民被迫流亡他乡(3)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

4拓展与探究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本土相当于中国的1/3,人口相当中国的1/7,但却拥有较为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那时,日本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了38.2%,年产钢229.2万吨;军队数量虽少于中国,但武器装备却占绝对优势。而中国经济十分落后,小农经济占国民经济的90%以上,工业经济不到10%,钢年产量仅1.5吨,军队装备落后,缺乏训练。加上蒋介石推行反共内战政策,政治腐败,把国家搞得四分五裂。”(1)日本这样的小国为什么敢于欺负中国这样的大国?(2)九一八事变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1)那时中国国穷民弱、政治腐败,是日本敢于欺负中国、在中国横行霸道的重要原因。

[来源:学科网]

(2)教训:落后就会挨打,富国强民才能御敌。只有不断发展国家的经济,努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使我们的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学生要树立 民族自尊、自强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进而为祖国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兴旺发达贡献力量。

5、材料一:张学良自与国民党接近以来,对于日本在满洲权益的压迫愈益激烈,招致严重紧张状态。9月18日事件,在极紧迫气氛下产生,日本军队的行动并未超越自卫权,就公平判断,倘置其它国家于日本同一境地,则亦将出诸同一行动。

——引自日本政府关于九一八事变发表的意见书 材料二:我国人民此刻民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引自蒋介石在国民党南京市党员大会上的演讲 请回答:[来源:Zxxk.Com](1)材料一中,日本对发动九一八事变作了怎样的解释?目的是什么?你认为真实原因是什么?(1)诬蔑九一八事变是张学良对“日本在满洲的权益“压迫所致,日军出于自卫。目的:掩盖其侵略罪责。真实原因: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实现征服中国的野心,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

(2)依据材料二,指出蒋介石对九一八事变采取了怎样的政策?结果如何?蒋介石采取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政策:不抵抗政策。结果: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根本原因:蒋介石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认为共产党是对其统治的最大威胁,先要集中兵力进攻红军。

6、材料一:“对于五十岁以上的中国人来说,张学良就象一个活的影子,没有人不知道他。在近代史中,如果要弄一个十大风云人物排行榜,张学良必可名列前茅。人民之所以深切怀念张学良,是因为他是中华民族的儿子,是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的真挚朋友……。”

材料二:江泽民同志于2001年10月15日发给张学良家属的唁电,称张学良为“伟大的爱国者”,“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请回答:(1)根据材料说了张学良在近代史上两大主要功绩及其影响。

(1)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形式上完成了统一;西安事变,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也标志国共两党合作的初步形成。2)结合张学良的功绩谈谈你的看法。

他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无愧于这些称号。是一位爱国将领。:Zxxk.Com]

7、列举题

[来源:Z.xx.k.Com](1)局部抗战和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1)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2)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2)说出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取得胜利的两次典型战役。(2)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8材料解析:当上级命令组织敢死队时,大家踊跃参加;当敢死队津贴几十块银元发到大家手上时,大家把银元都扔了,说:“命都不要了,还要钱干什么?”

这是在台儿庄战役中的一幕,它反映了中国将士的什么精神?你看了有什么感想? 在国家危亡关头,爱国将土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表现了祟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义元返顾地挺身而出,不惜牺牲生命。

9拓展与探究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空前的灾难。其中,南京大屠杀事件是侵华日军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暴行之一。其暴行较之于纳粹屠杀犹太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日本右翼分子始终否认侵华史,否认南京大屠杀,甚至把受国际法庭审判的甲级战犯供奉在靖回神社,日本政界的一些领导人竟然每年都要去朝拜。诺贝尔奖获得者维厄瑟尔曾经说过:“遗忘大屠杀,就是二次屠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日本右翼分子对待侵略战争的态度如何?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歪曲、否定战争史实,美化侵略战争,为军国主义翻案。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要居安思危,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10为什么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打破了近代中国在抵抗外国武装侵略作战中屡战屡败的局面,洗刷了民族耻辱,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1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政府在1995年建立了二战纪念馆,它坐落在靖国神社旁边。纪念馆的主要展品是日本官兵用过的靴子和衣服,至于展示日军罪行的展品一件也没有。日本退伍军人联合会主席崛江正夫解释说:“修纪念馆的初衷是……悼念战争期间死亡的灵魂。这样,他们的子孙就能以此为荣。”

材料二:在中国也有一座关于二战的纪念馆,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面排放着中日战争时期的新闻照片,各种物证等。大部分是控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残害中国人民的情况。……出口前面的墙壁上贴着一幅1972年发表中日联合公报声明时拍的大型彩色照片,照片下附贴说明:“我们中日两国人民经历了眼前所看到的不幸历史,但以1972年的日中邦交正常化为转机,我们两国已发誓今后要子子孙孙友好下去。”(1)依据材料说出日、中两国建立纪念馆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日:悼念侵华战争期间死亡的日军;中:控诉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希望面向未来和平发展。

(2)材料说明目前日本国内政治有一种什么倾向?类似的事件还有什么?

日本国内出现政治右倾化现象(或美化侵略战争罪行的倾向),参拜靖国神社、教科书事件(3)请你谈谈在吸取战争教训、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个人见解。

作为新一代中国青年,应该牢记这场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和深重灾难,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立强大的祖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2、材料分析:“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前途。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学中反动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一个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请回答:[来源:Zxxk.Com](1)这是谁在哪次会议上做的什么报告?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做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2)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召开的时间与地点?抗日战争胜利前夕。1945年4月.延安(3)这次会议所讨论的中心任务或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4)这次会议的内容有哪些? 内容:①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②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5)这次会议所做出的重大决定是什么?这次会议所做的重大决定就是制定党的政治路线。

[:学*科*网*X(6)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13、材料: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举国欢庆,在一次欢庆晚会上,有一则谜语引起在大家的关注,谜面是:“日本投降的原因”(打一历史人物),谜底有以下几个:(1)屈原(意指日本屈服于美国的原子弹),(2)苏武(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3)蒋干(蒋介石领导国民政府进行抗日),(4)毛遂(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进行抗日),(5)共工(一神话人物,共工二字理解为“共同”“工作努力”,“工”作动词用)。请回答:(1)你认为哪一谜底符合谜面?“共工”最符合谜面。

(2)试联系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原因,谈谈你选择的谜底的理由。理由:(1)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放统一点线,实现全民族抗战。(2)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3)国际援助。(4)“共工”的含义是共同努力和合作,意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世界人民的支持,所以选择“共工”是最合适的。

14、材料:“日清战争中,日本占领了台湾,从中国索取了大量的赔款,然面这次日本战败后,中国并没有占领日本一寸土地,没有要日本人赔款一分钱,反而对我们说‘我们要为永远友好而努力!’,这种恩德我们要报。孔子曰:‘过,则勿惮改。’因为我们错了,所以必须反省,切不可成为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我们要忏悔,坦白罪过,脱胎换骨。” ——(日)东史郎《东史郎日记》

回答:1)材料中所提的“日清战争”是指什么战争?这次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2)作为一个日本军人,东史郎是否后悔参加了中日战争?试加以说明?

后悔参与了中日战争,从材料上看,东史郎指出:“我们错了,所以必须反省,切不可成为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我们要忏悔,坦白罪过,脱胎换骨。”

(3)对于他的行动,你有什么感想?如何正确对待日本侵华问题,是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正视过去,才能开创中日关系美好的的未来,日本人民和进步人士是维护中日友好关系的重要力量。

15、材料解析:“在重庆,有些人认为蒋介石是靠不住的,是骗人的,要同他谈出什么结果是不可能的……我向他们说,你们说的是有理由的,有根据的……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还有另一方面,还有许多因素,使蒋介石还不能不有很多顾忌。”

[来源:学科网ZXXK]

——毛泽东 ①根据上述材料,你可以判断毛泽东谈论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①重庆谈判。

②在这个历史事件中,既然知道“蒋介石是靠不住的,是骗人的,要同他谈出什么结果是不可能的”,毛泽东为什么还要去呢?为戳穿蒋介石假和平阴谋,尽可能地争取和平③这次和谈达成什么结果?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签订《双十协定》,拒绝承认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来源:Z。xx。k.Com]

16“《双十协定》签定后,蒋介石再要发动内战,就将处于政治上的被动地位。”请你分析一下,为何这么说? 重庆谈判是国共两党在和与战的问题上进行的一次政治斗争,广大人民要求和平民主,坚决反对内战的呼声,推动了重庆谈判,迫使国民党签订《双十协定》。中国共产党所做的多方努力和重大让步,在全国人民面前表现了对和平的极大诚意,“共产党不要和平”的谣言不攻自破,国民党毕竟被迫承认要避免内战,如果再发动内战,必然处于政治上的被动地位、1945年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和谈,时过境迁,三年多过去了,国内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历史却仿佛重演: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请你对比两次和谈有何共同点?

两次谈判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但是目的都不在真正谈判,企图用假和平作缓兵之计;而中国共产党接受谈判要求,都是出于争取和平的愿望。国民党假和谈的骗局被彻底揭穿了。两次谈判都由于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真实目的而无法真正进行或贯彻。

18材料: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请回答:这是毛泽东在1949年5月写的一首七律,这首诗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

“钟山风雨起苍黄”中的“钟山”指什么地方?“大江”又指什么? 南京 长江。

3)回忆古代历史知识,说说“霸王”指谁? 项羽。

19请说一说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哪些新时尚?[来源 交通:火车、轮船、汽车、飞机逐渐成为时尚的具体工具;通讯:开办近代邮政和开始使用电报电话;娱乐:照相、看电影、跳交际舞成为时尚;服饰:男子剪辫子、穿西装或中山装,女子穿旗袍;改称呼,男子称先生,未婚女子称小姐。20请回答:

(1)图一的报纸创刊于哪一年?创办地点在哪里?它主要刊载什么内容?)1872年 上海 刊载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和广告。

(2)图二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字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3)今天你用的哪一种工具书是图二这一出版机构出版的?(举一例即可)

新华字典等。

21、材料解析题材料一:“ ‘大概’、‘差不多’这类字眼,不允许出自我们工程技术人员之口。”材料二:“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

[来源:学,科,网Z,X,X,K]

请你回答:①这是谁说的话? 詹天佑

②材料一反映出他的什么工作态度? 对工程技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③材料二表达了他的什么心情?以国家落后依赖洋人为耻,渴望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国家,为国争光。

22222中国近代科技整体上落后于西方世界,为什么在这样的逆境中却能出现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专家?近代中国面临西方列强的宰割,激励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赴西方、超西方,为振兴中华而顽强拼搏。他们在国外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不忘报效国家,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爱国心,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刻苦钻研,大胆创新,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23、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我很幸运被任命担任现在的工作。中国已渐觉醒,而且急需铁路,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征聘中国工程师。中国要用自己的资金来建设自己的路,由于我成了中国第一流的工程师,因此全体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密切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不仅是我个人的幸,因为中国工程师不会再被人们所信赖,在我受命担任此工作前,甚至出任之后,许多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决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

——詹天佑给美国老师的信

材料二:“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以自立于地球之上。”(1)材料一中“如此艰巨的重任”是指什么?外国人为什么认为中国工程师决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指担任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因为中国当时科技落后,又没有自行修筑铁路的经验,而且京张铁路的施工难度非常大,外国工程师都很难完成,再别上资金不足,机器短缺,所以外国人认为中国工程师决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任务。

(2)在主持这项艰巨任务时,詹天佑有什么杰出的设计?有什么意义?

为了确保行车安全,詹天佑设计出“人”字形路轨,以缓解坡度。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 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3)我们如何评价他,他在哪方面成就最大?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杰出的工程师,铁路工程方面,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4)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样的精神?

学习他发奋进取,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24比较詹天佑、侯德榜、冯如李四光四人的异同点。

共同点:具有崇高的爱国精神,强烈的创新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都接触了西方先进的文化。不同点:他们研究和活动的领域不同;他们虽然生活在中国近代,但生活的时期不同;他们虽然都接触到西方先进的文化,但接触的深度和广度不同,魏源没有出国留学,本身又不会外语,主要靠别人翻译的外国书报,加以研究。詹天佑,侯德榜,严复都曾出国留学,接触西方先进文化比魏源要深得多,特别是严复接触西方先进文化又深又广。

25列举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成就。

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来源:Zxxk.Com]

严复在译著《天演论》中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蔡元培开创新北大,形成学术和思想自由的新风尚。鲁迅著有《呐喊》等小说集,《阿Q正传》是近代文学史上杰作。茅盾《子夜》、老舍《骆驼祥子》。徐悲鸿《奔马》、著名画家还有齐白石、张大千。

26材料解析题

材料1 “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2 “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 请回答:(1)材料1是谁的主张?他写的一部著作是什么?魏源,《海国图志》。(2)材料2是谁的主张?他的主要译著是什么?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 严复,《天演论》,激发中国知识分子去探索西学,救亡图存。

[来

向西方学习。

26比一比,魏源和严复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P121)相同:都主张爱国、救国,都主张学习西方,都反对侵略。

八上复习历史测试题 篇2

韩校北大附中历史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海淀区教育系统青年先进教育工作者,参与编写新课标历史高中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新版《海淀考王》历史学科主编,《海淀名题》主要编写人员。

2007年历史高考试题剖析

一。试题的总体分析

12007年各套试卷基本上都体现了“以稳为主,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的总体特征。

“稳”表现在三个方面的内容:试卷的基本构成、题型、分数分布等试卷的组成部分,基本上不变化或者变化很小;内容考查基本都在考纲、主干内容之内,所考查的内容贴近考生生活、联系现实热点;③难度、深度基本上在课本、教学、学生认知水平范围之内,试卷整体难度力求平衡。如2007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题型构成及其分数列表:

虽然各套试卷体现了以稳为主的特征。但是在各套试卷中,无不体现着稳中求新的精神。以北京卷第12、13题为例:

有学者认为,古代游牧民族大举南下,与气候寒冷有密切关系。读图5,完成12,13题。

图5中国2000多年来的气温变化曲线示意图

12在图中I期,南下进攻的民族是

A.山戎B.匈奴C.突厥D.回纥

13在图中Ⅱ期,少数民族两次入主中原,对这两次过程相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B.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C.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统治

D.接受汉族文化,推动自身进步

本题考查秦汉时期和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和。试题在命制上体现了求新。先是给出了一个课本上没有的观点,重塑历史环境;又给出了一幅图,创设了新的历史情景。要求学生通过图提取有效信息,回答相关问题。12题从图中得出!期是秦汉时期,北方南下的少数民族是匈奴。从而选出正确答案是B。13题从图中得出的信息是南宋至元朝时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共同特点是接受汉族文化,推动自身进步。故选出正确答案为D。12、13题考查的都是基本知识,但是试题的命制上做到了推陈求新。

稳中求变是试题的又一大特点。试题所包含的信息量越变越大,联系的相关知识越来越多。以全国卷一第12题为例:

12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 清康熙帝

此题颇为创新,可谓“新中求变”。“谥号”、“庙号”、“年号”属于历史常识,但又不常提起。题中先解释了“溢号”的基本含义,然后列出了四位学生非常熟悉的皇帝,让学生选出属于“谥号”的一项。初看似乎与所学内容无关,实际上是对皇帝评价的变相考查,又连带了相关的文史知识,真可谓求变的典型代表了。根据题干当中的信息,可以分析出此题的正确答案是B。

2难度持平,灵活多变。2007年高考试题难度与2006年基本持平,但是题目出得更加灵活了。在难度设置上,基本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难度梯度比较好。以重庆试卷12、13题为例:

12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

A.由粟未口口发展而来

B.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八旗制度

C.建州等部明初归奴儿干都司管辖

D.在努尔哈赤时将族名改为满洲

13下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代中原地区的铸铁技术传入今新疆地区

B.契丹族依照汉字创制自己的文字

C.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

D.清代开始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12题考查考生的再现再认,要求学生准确记忆,正确再认。答案为c。13题在考查再现再认的基础上,增加了考生的判断。所考查的信息量增大了,试题的难度增加了。

3立足基础。仔细阅读2007年历史试题,尽管考查的形式多变,选取的材料多样,但是都离不开对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对基本知识的考查表现得更为突出。以全国试卷一、全国试卷二选择题为例,涉及到的具体知识点有:

2007年全国卷I、卷II选择题涉及的基础知识点

4角度多变,2007年历史试题的考查角度,并没有受到热点问题、时政问题的明显影响,但就知识内容考查的角度却非常灵活。以全国卷二21题为例:

21 战争中,作战方式的改变与新型武器的大规模使用密切相关。这方面的典型战例是

A.西西里岛登陆战 B.阿拉曼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中途岛海战

在历史学习与备考当中,主要集中在历史事件的內容、经过与影响、意义等方面的学习与掌握上。而题中的考查角度却超出了我们备考的范围,作战方式与新型武器的考查基本上与教材的表述无关了。这与学生的课外知识以及对历史的兴趣有关,有利于对历史知识偏爱的学生答题。因此,学生要扩大知识面。

二、试题的难度分析

1总体难度

试题总体难度指数与去年基本持平。试题在形式上有创新,难度变化相对较小。

2难度设置

试题并不难,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考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重点知识,没有陌生感。以天津卷选择题为例,涉及到的基本知识点有:张衡的成就、中美关系、唐朝的对外交往等。

(2)试题设问指向性比较明确,学生对试题的理解比较容易。

以全国卷一40题为例:

(1)问:指出1141年南宋与金“绍兴和议”所确定的双方分界线.

(2)问: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这是一道跨学科综合性试题,包含了政、史、地三科的设问。各科设问相当明确,两问属于历史题,学生一目了然。

(3)主观性试题设问较小。分析理解题意比较容易,但是要求回答的深度逐层加深。问题的设计和答案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答案不一定唯一,注重分析、论证过程。

以全国卷二38题为例:

(1)材料一中“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分别指的是什么? (4分)

(2)概括材料一中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关系的观点。(5分)

(3)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为什么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5分)

(4)根据孙中山上述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联俄”思想,(8分)

(5)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二中的观点的认识。(10分)

分析:共有5问,层层递进。1问简单,考查“是什么”;2问难度增加,考查内容的联系与对比;3问考查原因,体现考生依据材料的分析能力;4问继续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加大;5问是开放型问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答案不唯一。设问之间层层递进,分数也随着题

的难度增加不断增加。

三、试题考查内容的分析

1注重基础。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所有问题的切入点都是从最基本的知识点入手。包括基本概念及其应用。基础知识的考查,基础知识只是切入点,不是考查最终的落脚点与最终的目的。注重考查联系,但并不以书本体系出现,大都围绕新问题、新情景重新整合。在主观性题目当中,多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这在各套试卷中都有体现,尤其是在选择题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2专题性强。历史选择题专题性非常明显,以大跨度、纵向联系为主。跨度大,为同一问题下的不同角度设问提供了较大的平台。专题性的特点在客观性试题上表现得更明显。基本上都是单一线索下的专题,要求我们注意历史事件的发展及其发展结果。试题考查横贯古今,跨度大,以纵向联系为主。例:2007年全国试卷一选择题14、15、16、17题。主观性试题的专题性要求考生有很强的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运用能力,同时强调考生对已有知识的调动与运用。

3科内综合。2007年的历史题更加明显地体现了科内综合,更加强调考查考生对历史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的是宏观着眼,微观着手,并与热点巧妙结合。试题更强调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主要考查历史现象的纵向联系。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

四、试题考查方式的分析

1大题小考,选择题考查的问题都是综合问题。拉开了都是大问题。出现了大题小考的趋势。主要考查历史现象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其中以考查历史现象的纵向联系为主。在一个大专题下,以组合式选择题的面目出现,实现了考查考生对学科知识整体把握能力的要求。这是一种考查的趋势。如北京卷12、13题,展开后就是中国古代史的民族关系问题的整体考查。

2小切口,深分析,主观性试题设问切口较小,但是对分析能力的要求提高了。例如2007年全国卷二40题。以玉米为切入点,展开设问,层层加深。在设问当中,涉及到了玉米在200年间的传播与种植;玉米种植的价值;苏联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载体的切口虽然小,但是设问展开,层层加深。

3开放性。试题无论是从题目的设问上,还是答案上,开放性都有所加强。

2008年历史高考的方向把握

一、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管理

1如何掌握基础知识

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就是指历史课本内的史实与观点。基础知识的具体内容,一定要明确,最好能按照考试说明中的三级标题,一一列出,切忌遗漏。此外,还要注意挖掘出教材隐藏的基础知识。例如《天津条约》中关于通商口岸的规定。本来是10个,课本的文字叙述没有具体讲出来。但在书中主要的地图上,却标得清清楚楚。对于这样的隐性知识,书上有很多,要注意挖掘。可以适当地想一些挖掘方法,达到一次记住。例:《天津条约》增开十处同上口岸知识的挖掘图示:

2如何理解基础知识

有考生认为,基础知识点就是记忆,不存在理解不理解的问题,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一定是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基础知识理解到什么样的广度、深度,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考试大纲,只规定了考试的标题范围,至于范围下的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并没有做具体规定。

什么样的广度和深度合适?在基础知识的理解上,应尽可能的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基础知识。就是一个时间,例如1840年的鸦片战争,也要和当时的世界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就加深了理解。再例如翻车和筒车,要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重点知识的理解予管理

1重点知识。重点历史知识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典章制度等等,是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识点、知识链、知识模块。对这类内容,必须全面、准确、灵活地掌握,做到全、准、熟。

2全面准确,尽管文科综合考试不强调覆盖面和考查重点,但是,我们在掌握时还是要遵循知识重点,有层次、有重点地掌握知识,做到全面准确。所谓全面,就是指历史学科的重点知识,要面面俱到,不可或缺。准确,是指对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的理解与把握,要一丝不苟,绝不允许摸棱两可、含糊不清。特别是对历史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例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中国近代化、门产开放等等。

3构建重点知识结构。重点知识的掌握,首先是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构建重点知识的结构。重点知识形成结构,才能做到全面掌握。构建重点知识结构的时候,要注意重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淡化细节,突出要点。

三、专题知识的梳理予深化

1对专题知识的认识,专题知识主要是整理重要历史现象的纵向知识结构、横向知识结构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有关历史现象的掌握,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专题并不要求多大,而是强调有联系的、同类价值知识发展变化的完整性。

2专题知识的作用。专题知识的作用,强调的是突出历史与历史、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总复习应建立历史学科知识的网络和关注重大时事与历史的联系,构建专题知识的网络,便于知识的提取与运用。

3专题知识的发展变化。专题知识在高考的试题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考查的方式也在不断地翻新与变化。现在专题考查主要是以主题化的方式考查。主题化是对专题的综合。在进行专题复习的时候,应注意专题内部的综合与主题化的形成角度,力争做到主题突出的专题复习。

4专题的设计。专题内容划分与确定就是将各部分历史划分成若干专题区。专题选择的依据是:(1)历史学科的主干内容。按照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编写的《综合能力考核内容与要求》的提示,例如中国古代史部分,可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发展’作为主干内容。中国近代史部分,可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作为主干内容。世界近代史部分,可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作为主干内容。(2)寻找主题,梳理知识。在主干内容单个专题区中,再按主题归纳、整理知识来理解同类知识内在的联系,实际上就是一类知识的基本线索加上对线索上的重要知识点的理解与认识。注意专题的性质的单一性、内容的相近性、连续性。时间跨度最好不要太大。(3)与新课程接轨。专题的确立要有新意,要反映课程改革,特别是课程内容改革的思想。如以往中国近代史专题的复习,命题人近几年始终以“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的有关内容为重点。我们可以把此条线索分解为几个专题:政治近代化——民主化的历程,经济近代化——工业化的历程,思想近代化——西学东渐的历程(西学包括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还可以包括城市化、教育现代化、近现代的外交等几个方面;然后重新整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形成新的专题知识结构。

八上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带答案 篇3

——林则徐上道光帝奏折节选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英贸易的状况。(不得摘抄原文)

(2)材料二反映出17-1838年间,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呈怎样的趋势?

(3)根据材料三,指出林则徐认为鸦片“流毒于天下”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39年6月,林则徐做出了什么禁烟壮举?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40年代,英国最早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又率先实现工业革命,一个多世纪的积累与聚集,使其一跃成为当时世界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国。鸦片战争前后,英国每年的煤产量达到3000多万吨;生铁产量达到140万吨;机械纺织所用的棉花量达到5.2亿多万磅;筑成铁路数千千米。英国2/3的劳动人口从事工业生产……1836年,英国拥有大小船舰500余艘。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清王朝统治下的一个独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清朝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编制上虽有八-九十万人,但武器(冷兵器为主)落后,其装备水平与清朝早期相比反而有所退步。而且军队军务废弛,缺乏训练,军纪败坏,国防力量十分虚弱,每年消耗饷银2000万两以上(占当时清朝近半年的财政收入),腐朽的程度难以想象。

材料三 鸦片战争中,英国装备齐备,大船3000多吨,大炮100多门,风帆战列舰,首后左右哪都可以开火,三层甲板,三屋炮,人家炮弹打出去是爆炸的,里面是火药。咱们小船100多吨,10门火炮,炮位还是固定的,只能朝前打,要是敌舰在左方,赶快划桨赶上去。咱们中国的炮弹打出去像铅球,压根打不着人家。

(1)依据以上史料,分析概括出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

(2)依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谈一谈鸦片战争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23.初至江宁(南京),杨逆日朝洪逆,近则洪杨诸贼深居不出……如杨逆有事要见,亦必请伪旨拟定时日……届时杨逆率各伪官毕集,舆马填塞衙市,伪天朝门洞开,大门外伪引官(注:礼仪官)传呼各官进,惟杨、韦、石、秦各贼所见,虽宠任如伪天侯,亦不得望见颜色。

——引自张德坚:《贼情汇纂》

(1)洪杨诸贼分别指的是谁?伪天朝指的是什么?

(2)表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进入天京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初三历史总复习测试题六 篇4

(六)1.他是以大一统王朝使臣的身份开辟域外交通路线的第一人,经过他的探险,形成了丝绸之路,造福当时,泽及后人。这里的“他”指的是()

A.张骞

B.玄奘

C.马可.波罗

D.鉴真

2.假如你生活在秦朝,要给朋友写一封信,所写字体最有可能是()

A.甲骨文

B.小篆或隶书

C.楷书

D.草书 3.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的主要贡献是()

A、写成《伤寒杂病论》

B、提出望、闻、问、切四诊法

C、写成《本草纲目》

D、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

4.河南省南阳市区有一著名景点——“医圣祠”,纪念的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医学家的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千金方》

C、《伤寒杂病论》 D、《唐本草》

5.“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而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是()A、黄帝B、夏启C、秦始皇D、孝文帝

6.史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了西周()A.实行禅让制

B.实行分封制 C.确立世袭制 D.推行郡县制

7.秦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是 ① 统一货币 ②统一文字 ③统一度量衡 ④ “焚书坑儒” A.①②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8.被誉为“书圣”的是()

A.王羲之

B.顾恺之

C.张仲景

D.司马迁

9.下列哪一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A.私学的兴盛

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C.社会大变革

D.士人的解放

10.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代乃至当代都产生重要影响的行政管理制度是()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11.以下马字的四种字体在秦朝通用的是()

A . B. C. D.

12.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集中表现是()

A.统一文字 B.统一度量衡 C.焚书坑儒 D.严酷刑罚 13.假如让你重走丝绸古道,不可能经过的省份是()

A.陕西 B.甘肃 C.新疆 D.内蒙古 14.下列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是:()

A.墨子的墨家思想 B.老子的道家学说 C.孙武的军事思想 D.孔子的儒家学说 15.佛教通过西域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

A.张骞通西域时 B.东汉明帝时 C.西汉末年 D.唐玄奘西天取经后 16.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要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A多生产粮食布帛 B经商发财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C当兵在战场上杀敌立功 D大力开垦荒地得到政府的奖赏 17.下列文字出现的正确顺序是()

A、金文——甲骨文——小篆——隶书——大篆 B、甲骨文——大篆——小篆——金文——楷书 C、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D、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18.现在世界上存在霸权主义,仔细想一下,如果战国诸子中有人来到现代,他们谁会第一个指责霸权主义()

A、墨子 B、老子 C、庄子 D、孔子

19.中医沿用的四诊法来自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A.甘德

B.石申

C.扁鹊

D.鲁班

20.毛泽东讲“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 指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2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是下部哪部著作对三峡的描写()A、《水经注》 B、《五经》 C、《齐民要术》 D、《缀术》

2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对促进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措施是:()

A、建立专制集权统治

B、焚书坑儒 C、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D、北击匈奴,修建长城 有一天,小明同学去参观某一历史博物院,23.其中有一件刻有文字的商代文物深深地吸 引了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此文字是:()A、甲骨文 B、大篆 C、金文 D、隶书

24.若你是秦朝的一位官员,你可能做的事情有()①被秦始皇任命为郡守 ②买东西时使用圆形方孔币 ③上书皇帝使用文字为大篆 ④因谈论儒家诗书而被判刑 ⑤被派到北方筑长城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5.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A、秦朝的统一 B、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C、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D、丝绸之路的开辟

26.右图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政治形势?图中众多的诸侯国是怎样产生的?这种统治方式在当时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侍从官),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远闻)而怨匈奴„„汉中欲事来胡,闻此言,欲通使„„,乃募能使之。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经(经过)匈奴得之,„„留骞十余岁,„„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向)月氏,西走数十数,至大宛„„。(大宛)遣骞,为发译道(向导),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地肥饶,少寇,志安乐,„„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意不能得月氏要领。

——《汉书·张骞传》

请回答:(1)张骞是在谁的派遣下出使西域的?(2)根据上述材料,他出使西域真实目的是什么?其意图达到了吗?

(3)你认为张骞出使西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我们应学习张骞的什么精神?

28.看故事,想问题。

故事一:在咸阳的街头,一位来自遥远的楚国的商人准备出售他的千里马,他选好了位置,放下行李高声喊道“卖‘母’吆,良种的千里‘母’吆”。不一会儿,围观了很多人,可是没有人听懂他在吆喝什么,无奈之下,他只好拿出纸笔写下一个大大的。围观的人看了之后更加不知所以然,这时来了位曾经到过楚国的商人向人们解释说是卖马的,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过了一会,有一个老者有意买他的马。于是,楚人带着老者来到了他拴马的地方。„„“果然是匹好马”„„。交易很快便谈成了。老者解下身上的布袋取出一串貌似刀子的东西数好数目交给楚人。“这是什么,你用刀子换我的千里母?”老者一脸的疑惑。“刀子???我们燕国平常就用这个买东西的,那„„那你们的钱是什么样儿的。”楚人掏出一把“蚁鼻钱”。“这是什么,没见过,这也可以买东西吗???”„„结果可想而知,楚人的马没卖掉,燕国的老者也没买到中意的马。

故事二:很久以前,有个秦国人在国内做了一条长裤。他去齐国的时候又叫齐国的裁缝做同样尺寸的裤子,取货时发现:竟然是短裤!付款时裁缝又拒收她的圆形货币而要她付刀币。①你认为上述故事所中出现的现象最迟应发生于何时?

②通过以上两个故事,你能看出当时人们的社会交往和市场贸易出现了什么严重的问题?

③为此,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解决上述问题?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一

图二

①指出材料中孔子的主要观点。

材料二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他“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生努力不懈。他曾到宋国考察殷礼,到鲁国太庙考察周、鲁的礼仪典章制度,还向齐国乐学习音乐。他去世前一天,还要求弟子将典籍拿到自己面前。

②据材料,概括孔子的治学态度。

材料三 著名华人作家韩素音曾说:中国文化影响之大与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所做的贡献是分不开 ③据此,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孔子思想影响的认识。

30.请阅读下列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一次改革?(2)这次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3)你怎样评价这次改革?

梅岗中学初三历史练习

(六)答案

1-5ABDCC

6-10BBACD

11-15DCDDC

16-20CDACB

21-25ACACC 26.西周。分封制。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27.(1)汉武帝(2)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没有达到

(3)内地与西域的联系日益密切,沟通了丝绸之路。(4)不怕困难等

28.①秦统一前。②货币、文字、口音、度量衡等不统一,造成人们的日常交流困难,市场管理混乱。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29.①以德治民(或提倡“仁”的学说);温故而知新。②胸怀大志;勤学好部;注重实地考察;终生学习。

历史期末复习测试 篇5

一、选择题(每小题____分,共____分)

1.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某学习小组准备暑假实地参观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A.陕西蓝田                 B.北京周口店

C.云南元谋

D.浙江河姆渡

2.某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想象图。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

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

②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④种植水稻,蒸煮米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到一个馒头,到……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角。以下古人类最早可能享受米饭的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4.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体现了我们先祖的创造力和智慧。根据神话传说,以下搭配错误的是()

A.伏羲——制造船只

B.仓颉——创造文字

C.嫘祖——养蚕缫丝

D.伶伦——制作音律

5.“秦……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周制”是指西周实行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6.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7.右图为春秋战车复原图。战车自商代晚期崛起,春秋趋于鼎盛,当时大的诸侯国往往号称拥有万乘战车。随着作战地域的扩大,战车受地形的限制,到战国时开始衰落,并逐渐被灵活的步兵、骑兵取代。战车的兴衰直接反映了当时()

A.经济的发展

B.战争的需要

C.运输的需求

D.社会的安定

8.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该水利工程修筑于()

A.春秋时期秦国

B.春秋时期楚国

C.战国时期秦国

D.战国时期楚国

9.下列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A.迁都洛阳

B.编订户籍

C.奖励军功

D.严明法度

10.有人说,中国存在着一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里的“书面语”是指()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11.下列哪一观点体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B.“无为而治”

C.“民贵君轻”

D.法治

1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中央政府分管行政的是()

A.太尉

B.丞相

C.郡守

D.御史大夫

13.下面关于“马”字的几种书体,在秦朝时被确定为全国规范文字的是()

A.甲骨文    B.大篆

C.小篆    D.楷书

14.“盖有非常之功,必有非常之人。”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与“非常之功”是()

A.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蔡伦改进造纸术

C.张仲景编著《伤寒杂病论》

D.班超经营西域

15.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这里的“它”开始出现于()

A.郑和下西洋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张骞通西域

16.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巨著是()

A.《史记》

B.《缀术》

C.《齐民要术》

D.《伤寒杂病论》

17.诸葛亮的超凡智慧和军事谋略在下列哪场战役中得以施展()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8.学者晁福林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把民族交融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

②将都城迁往咸阳

③鲜卑贵族必须说汉话

④鼓励鲜卑人穿汉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④

19.“皇帝总是对胡汉联姻龙颜欣慰,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应聘各汉族臣僚的女儿之姻缘。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复音姓氏改为‘元宏’。”“皇帝”这些做法的历史作用是()

A.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B.完成了国家大一统

C.抵御了外来侵略

D.促进了民族交融

20.周杰伦创作的“中国风”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唱到他的这首歌时会想到以下哪位书法家()

A.张旭

B.王羲之

C.柳公权

D.颜真卿

二、非选择题(共____分)

21.(____分)读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有何积极意义?(____分)

(2)《宋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读材料二图片,指出其与《宋书》记载的现象有何联系。(____分)

(3)请根据两幅历史地图,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____分)

22.(____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1)材料一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____分)

材料二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这项措施的名称。在这项措施的基础上,秦灭六国后又实行了哪些有利于各地交流的经济文化措施?(____分)

材料三 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严刑峻罚、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3)结合材料三,说明商鞅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____分)

23.(____分)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艺术篇】

图(a)图(b)

(1)图(a)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它被称为什么?汉字书写在东汉发展成为专门的艺术,图(b)是谁的书法作品?(____分)

【思想篇】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2)以上材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谈谈这种思想主张对当今社会有什么作用。(____分)

【科学篇】

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道法自然”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天人合一、阴阳平等、身心合一是中医养生观的三大法宝。

(3)东汉时期,一套“道法自然”的医学体操诞生了,请写出该体操的名称。同时期产生的一部医学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这部著作是什么?(____分)

【感悟篇】

(4)综合以上探究,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____分)

24.(____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赏给爵位或官职。在全国设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

材料二

材料三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四 西汉建立后,沿用和承袭了秦朝的政治体制。汉武帝时,西汉出现大一统局面。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内容中,除改革土地制度、鼓励耕织、奖励军功、严明法度之外,还有哪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措施?(不得照抄材料原文)(____分)

(2)根据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指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____分)

(3)根据材料三所示信息,概括秦朝政治建制的基本特点及其带来的历史影响。(____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政治、思想和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____分)

详解详析

1.C [解析]

本题考查元谋人遗址,考查学生的知识再现能力。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元谋人,在云南省元谋县。故选择C项。

2.A [解析]

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种植水稻,蒸煮米饭属于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状况,所以排除④。故选择A项。

3.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北京人、山顶洞人处于原始采集阶段,首先排除A、B两项。半坡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河姆渡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故本题选择D项。

4.A [解析]

相传,黄帝制造船只,故A项搭配错误。

5.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了解和辨析能力。禅让制是传说中尧、舜、禹时代更替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分封制是西周巩固统治的制度;郡县制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推行;世袭制形成于夏朝初期。

6.A [解析]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由此可推断出牛耕使用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7.B [解析]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国时期诸侯国互相兼并,因此战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战车的兴衰直接反映了战争的需要。

8.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联系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四川岷江流域修筑的都江堰,是世界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

9.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联系所学知识,A项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B、C、D三项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

10.A

11.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再现能力。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故选择B项。

12.B [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13.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识图能力。联系所学知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规范文字。

14.A

15.D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对外交往。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故选D。

16.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了纪传体通史《史记》。B是祖冲之的数学名著,C是贾思勰的农书,D是张仲景的医学著作。

17.C [解析]

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刘备接受诸葛亮的建议连孙抗曹,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这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择C项。

18.D [解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本题可用排除法,孝文帝迁都洛阳,并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排除②③。故选择D项。

19.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胡汉联姻”“把自己的鲜卑复音姓氏改为‘元宏’”这些信息,可判断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20.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王羲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擅长行书,其代表作是《兰亭集序》,故选B。

21.[答案]

(1)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到黄河流域。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大交融。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3)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江南经济发展。

[解析]

第(1)问抓住图片中“西晋内迁少数民族”这几个关键字,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少数民族内迁。第(2)问首先分析题干,读懂题干材料的意思,通过分析可知,题干材料描述了江南经济初步发展起来,与材料二图片人口南迁结合起来分析联系。第(3)问透过人口南迁的现象看本质,分析这一阶段的特征,既要看到民族交融,又要关注到政权分立的政治形势等。

22.[答案]

(1)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商鞅通过这些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3)法家。从重量刑,使百姓畏惧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但是单纯的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并不是一种治国的好办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及其影响的了解。第(1)问解答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信息“利国富民”,联系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简要概括相关内容即可。第(2)问由材料二信息“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为一畦”等概括措施名称;联系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概述第二小问。第(3)问由材料信息“主张轻罪重刑”“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可知商鞅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法家。评价商鞅的“重刑”思想应一分为二地看待,既要看到它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所起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他推行“严刑峻法”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

23.[答案]

(1)甲骨文。王羲之。

(2)体现了孔子“仁”的主张。对于当今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构建有重要意义。

(3)“五禽戏”。《伤寒杂病论》。

(4)自觉学习和接受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它的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发展作贡献,国家强大会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有一个科学、正确的态度,既要去其糟粕,又要取其精华,使其在我们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成为我们创造历史新辉煌的重要推动力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本题以我国古代文化成就为主题,考查学生阅读图片和文字的能力、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综合归纳理解能力。第(1)问根据图片和题干要求可知图(a)是甲骨文,图(b)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第(2)问是发挥性的问题,要结合当今时事构建和谐社会来思考,才符合题意。第(3)问注意审题,抓住限定词“东汉时期”和关键词“医学体操”“中医理论著作”即可解答。第(4)问是开放性试题。

24.[答案]

(1)确立县制。

(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3)特点:中央集权(或皇权至上)。影响: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后世历代王朝所沿用。

(4)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建立了刺史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大学,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解析]

上一篇:安全保卫工作内容下一篇:全国专科学校排名公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