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寒假语文作文(共6篇)
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黑板上那一行红色的“距高考还有__天”似乎像大学庄重的请柬,我们将因成为面向新世纪的第一批大学生而感到自豪。此时此刻,我们明白:世纪的挑战就在眼前?如果说在本世纪初,科学还仅仅只是向人们展示了它神秘的一角,那么到了现在,科学已经用它那征服一切的魅力征服了人类。发达国家凭借着它得天独厚的优势远远地走在世界的前列,其尖端的科学技术,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则与其帝国主义的本质相结合,为其支配和主宰世界服务。
中国不能落后。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做后盾,中国只能重蹈历史的覆辙。二十年前,一位巨人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为之一震。二十年来,中国用无声的行动在诠释着这句话的内涵。秦山、大亚湾两座核电站的建立,“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成功乃至三峡工程的胜利截流,无一不表明中国追赶世界的决心和勇气。中国来了!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的确,当一个全新的世纪横亘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发现,一个空前的机遇正等待我们去捕捉。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科技发展战略中最关键的时期,如果把握得好,一个科技强国将在这时诞生。科技的发展在于人才,只有大量科技人才的通力合作,科技的振兴才有希望。由此再想想我们自己,我们就能明白自己担负着一个怎样的重任了。
毫不夸张的说,我们将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科技建设的中坚力量。知识、年龄和人生修养诸方面我们都具有突出的优势;与世界上同龄人相比,在科学基础和钻研精神方面,我们也不落下风;祖国辛辛苦苦地培养了我们,民族感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将我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这一切的一切,是否都在暗示:中国的科技振兴就掌握在我们手中!
世纪之交的时刻,机遇令人振奋,而祖国强大的感召力则令人自豪。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我们要说:
“为中华科技之崛起而奋斗!”
一、文学作品阅读:必读和选读(共2本)
(一)【必读1本】(文学类)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或人民文学出版社)
(二)【选读1本】(传记类)
1.华姿:《唯独这样的人——史怀哲传》(上海三联书店)2.特里尔:《毛泽东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张新颖:《沈从文的后半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林贤治:《鲁迅的最后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或《人间鲁迅》(花城出版社)5.张大春:《大唐李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6.何兆武:《上学记》(人民文学出版社)7.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三联书店)8.唐德刚:《胡适杂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9.高尔泰:《寻找家园》(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0.赵越胜:《燃灯者》(湖南文艺出版社或中国文史出版社)11.桑妮:《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湖南文艺出版社)12.吴学昭 《听杨绛谈往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3.苏泓月:《李叔同》(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14.易社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九州出版社)
15.费慰梅:《中国建筑之魂:一个外国学者眼中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上海文艺出版社)
(三)作业要求
1.“共读一本书”(必读)要求:
(1)阅读过程:可见的点评、批注、摘评。(2)阅读成果与分享:
写一篇读后感。精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少于1000字。2.选读(含新华书店推荐书目)要求:(1)阅读过程:可见的点评、批注、摘评。(2)阅读成果与分享: A.参加征文比赛。
B.开学开展“共读一本书”展示活动。班级交流——全年级交流。
3.专题讨论与写作:围绕必读与选读书目,语文组将从全年级学生中征集核心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专题讨论与写作。
二、《春秋史传》阅读与积累
1.必修二读本:《郑伯克段于鄢》《秦晋崤之战》《子产不毁乡校》《冯媛客孟尝君》(P283-293)2.学习要求:
(1)移注、疏通全文;结合课下注释,分类整理重点文言现象。(2)配套完成学案
三、《春秋史传》配套练习题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1.将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写在括号内。
2.下列各句中黑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亟请于武公 亟:急切 B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法度、规定 .. C缮甲兵,具卒乘 具:准备 D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锡:赐予 ..3.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郑武公娶于申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B虢叔死焉,他邑唯命 君何患焉 ..C其谁曰不然 其乐也融融 ..D为之请制 闻之,有献于公 ..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从正面表现庄公有孝心的一组是()
①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②姜氏欲之,焉辟害。③不及黄泉,无相见也。④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⑤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①②④ 5.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公出生时难产,惊吓过其母姜氏,因此姜氏不喜欢他,而喜欢另一个儿子共叔段,并企图篡位未遂,但最后庄公包容了姜氏的过错,母子和好。
B共叔段身为“京城大叔”,贪得无厌,修治城郭,集结兵力,修守战备,企图偷袭郑都,多行不义,结果众叛亲离,落荒而逃。
C庄公采取“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满足其弟共叔段部分欲望,置其于不仁不义之地,说明庄公老谋深算。D庄公粉碎共叔段的阴谋后,发誓有生之年不再与其母相见,但后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说明庄公有妇人之仁。
6.将《郑伯克段于鄢》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2)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3)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秦晋崤之战 《左传》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 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选自《左传》
1.将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写在括号内。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秘密派兵)B.劳师以袭远(劳累军队)..C.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狂)D.文嬴请三帅(秦军的三位统帅)...3.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遂墨以葬文公。.A.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 B.武夫力而拘诸原 ..C.入险而脱,又不能谋 D.秦师遂东。..4.下列句子不能表明蹇叔“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的一项是()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B.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C.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D.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5.下面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为死君乎?
其势弱于秦 ..B.吾子淹久于敝邑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C.余收尔骨焉
则将焉用彼相 ..D.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于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来突出人物个性,刻画人物:如蹇叔的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秦穆公的宽厚担当、特别在最后深切反省自我检讨,王孙满和弦高的机智聪明等。
B.文章写的是战争,却不是把战争的过程作为写作重点,而是围绕秦穆公“劳师以袭远”的战略错误导致战争失败这个中心,把众多的人物、纷杂的事件组织起来,重点突出。详略得当。C.皇武子辞客一段话,旁敲侧击,在表示抱歉的客气的话语中则婉转而又严厉地揭露了秦国的阴谋,其实是下达了逐客令。
D.郑人弦高犒师的一段话看似彬彬有礼,对秦师远道而来的热情慰问,其实体现了他非常机智的一面,巧妙的用了缓兵之计。
7.给文中加线的句子用“/”断句(3分)
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子产①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③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意,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四有封洫④,庐井有伍⑤。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⑥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②乡校:乡间公共场所。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④封劣:田界。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⑥舆人:众人。⑦褚:储藏。
1.将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写在括号内。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不克救也 克:能够。.B.郑伯如晋 如:到„„去。.C.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贿:贿赂。.D.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鄙:边远的地方。.3.下列句中的“病” 字,与文中“郑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B.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4.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⑥德,国家之基也 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⑧夫令名,德之舆也 A.⑧② B.⑥⑤ C.①③ D.⑦④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我闻忠善以报怨,不闻作威以防怨。(3分)
(2)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4分)
(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3分)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 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选自《古文观止冯谖客孟尝君》)
[注]①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齐湣王时任齐国的国相。他以好养士而著名。与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一起并称为战国四公子。责:通债,债券。1.将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写在括号内。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食以草具 食:粮食 .B.谁习计会习:熟悉、懂得 .C.请而见之,谢曰 谢:道歉 .D.于是约车治装 治:备办、整理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①左右以君贱之也 ②左右以告 ....B.①乃歌夫长铗归者也 ②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C.①因烧其券 ②孟尝君怪其疾也 ..D.①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②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谖经人介绍成为孟尝君的门客,未表现出任何才能却一再要求提高自己的待遇,孟尝君对他则有求必应。
B.冯谖市义的目的是求得百姓的拥护,巩固孟尝君在薛地的地位,客观上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C.冯谖烧了债务凭证,回后告诉孟尝君说,他把那些债券都给烧了,但却为孟尝君争取了当地老百姓的民心。孟尝君对他这种做法很不高兴,责怪他的自作主张,D.冯谖具有非凡的才智,但他到孟尝君门下做门客之初的不断索取待遇,目的是检验自己准备辅佐的人到底是不是真的胸怀宽广、礼贤下士。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B.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C.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D.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3分)
解析 A项依次读sè/sài,jiè/xiè,pì。B项依次读lè,pō/bó,cī/chā。C项依次读bo/bǔ,huo/hé,xiān。D项依次读zhuī/chuí,wù/è,biàn/pián。
答案 B
解析 A项依次读yīn,xiě/xuè,huò/hè。B项依次读dī/tí,qī/xī,báo/bó。C项依次读cháo/zhāo,bì,tāo/dāo。D项依次读qǐ/jī,chón/zhòn溃dān。
答案 D
解析 A项“群雄角逐”的“角”读jué。B项“乳臭”的“臭”读xiù。C项“横祸”的“横”读hèn。
答案 C
解析 C项依次读zī,tì,rěn,zhuó。A项依次读xiān,zhēn,liàn/liǎ,qiè。B项依次读qū,chēn,dǔn/dūn,jì/jí。D项依次读chú,biāo/biào,qí,qìn。
答案 B
解析 B项“樵”读qiáo,“愀”读qiǎo,“诮”读qiào,“悄”读qiāo。A项全读lín。C项全读qiè。D项全读suō。
答案 C
解析 A项依次读jī,jìn/qǐn,jǔ/cū。B项依次读yì/tóu,kuí,qí/xīn。C项依次读uà/uì,jiàn/qiǎn溃sǎo/sōu。D项依次读shěn/shài,jiǎn,zōu/qù。
答案 D
解析 A项依次读qián/jīn,sǎn,xǐ/tú。B项依次读bá,jiān/qiān,xú/tú。C项依次读xù/xūn,zhū,qiān/jiàn。D项依次读áo/lù,mù/mò,háo/máo。解析 A项贬―砭,燥―躁。B项直―执,事―是。C项座―坐。D项祥―详,雀―鹊。
C项贴―帖。俩―两
答案 D
解析 A项致―至。B
答案 A
解析 B项彩―采。C项蔼―霭,划―画。D项璜―潢,陨―殒。
答案 C
解析 A项钩―勾。B项笼―茏。D项究―咎
答案 A
解析 B项礅―墩。C项知―支。D项漏―娄。
答案 B
解析 A项和―合。C项法―砝。D项认―任,输―疏。
答案 C
解析 C项两个错别字,抒―纾,霄―宵。A项慢―曼。B项该―赅。D项全正确。
答案 B
解析 B项全读wéi。A项“和”读hè,其余读huò。C项“绯”读fēi,其余读fěi。D项“咧”读liē,其余读liè。
解析 B项“戛”读jiá,其余读jiā。A项全读è。C项全读chù。D项全读tín。
答案 C
解析 A项“爪”应读zhǎo。B项“靥”应读yè,“间”应读jiān。D项“肖”应读xiào。答案 C
解析 A项“闷”读mēn。B项“劣”读liè。C项“粕”读pò,“虐”读nüè,“勒”读lēi,“潋”读liàn。D项“仆”读pú,“谧”读mì。
答案 C
解析 A项“爪”应读zhǎo。B项“靥”应读yè,“间”应读jiān。D项“肖”应读xiào。答案 C
解析 A项“痹”读bì。B项亲睐―青睐。C项渡假―度假,“畔”读pàn。D项全对。
答案 D
解析 A项申―伸。B项笼―龙。C项悠―游。
答案 D
A.静谧(m)冰雹(bo)挥斥方遒(qi)遏制(y)
B.灰烬(jn)愀然(jiū)絮絮叨叨(dāo)戕害(qiāng)
C.缱绻(quǎn)霓虹(n)诳语(kung)坍圮(pǐ)
D.什刹海(shā)窗扉(fēi)慰藉(ji)饿殍(piǎo)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通过捐款、创办公益基金的方式回馈社会,不是企业家的法定义务,可提倡而不宜强制。
B.《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以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作出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
C.昆山爆炸案发生后,许多媒体都提到中荣金属的粉尘问题曾屡遭举报,但举报无果。这或许与地方政府的环保及安全监管等法律法规置于经济增速之下的亲商思维有所关联。
D.随着各种手机APP的普及,无形中放大了人们对雾霾的焦虑,因为随手一划就能看到实时的空气质量指数,坏天气带给人的压迫感让你躲无可躲。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对比赛的胜出,他本来极有把握,听到自己惨遭淘汰的消息,如醍醐灌顶,半晌说不出话来。
B.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特立独行,致力创新,他制定出的电子商务竞争模式,成为众多电子商务站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C.以前这儿是一片荒地,如今是经济开发区,高楼林立,机声隆隆,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
D.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妄自菲薄自己,还有比这更痛苦的事情吗?
4.加点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B.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C.思厥先祖父(其)D.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边际)
5.洎牧以谗诛中以,与下列句子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作《师说》以贻之
C.不赂者以赂者丧 D.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6.下列各句加点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望西山,始指异之 舞幽壑之潜蛟
C.日削月割 箕踞而遨
D.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7.下列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客有吹洞箫者 B.而今安在哉
C.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二、文言文(共26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秦留之数年。楚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于是黄歇乃说应侯曰:相国诚善楚太子乎?应侯曰:然。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愿相国孰虑之。应侯以闻秦王。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黄歇为楚太子计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有能以利秦也,歇忧之甚。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不知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昭王大怒,欲听其自杀也。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秦因遣黄歇。
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选自《史记春申君列传》,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 质:做人质 B.臣请止,以死当之 当:承担
C.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 与:参与 D.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 咎:责备
9.古人云:春申君以智能安楚。以下全部表现其以智能安楚的一项是()(3分)
①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
②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
③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
④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
⑤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
⑥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10.下列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3分)
A.太子完奉楚王命令与黄歇到秦国做人质,在秦国停留了好几年,当楚顷襄王病重之时,却无法回国。
B.黄歇对当时秦楚两国的局势观察得非常透彻,他游说秦国相国应侯,在应侯的帮助 下,黄歇里应外合,与太子完一起返回楚国。
C.黄歇返回楚国后,被任命为楚国相国,封为春申君,后来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 城堡,把它作为自己的都邑。
D.战国时期四大公子分别为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及春申君,他们都礼贤下士,招徕宾客,互相争夺贤士,辅助君王掌握国政。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4分)
(2)歇为人臣,出身以殉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6分)
(二)课内句子翻译(7分)
12.(1)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2分)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2分)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3分)
三、古诗鉴赏(10分)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潼关楼
崔颢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1)请说说首联在诗中的作用。(2分)
(2)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4分)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4分)
四、名著阅读填空(5分)
14.(1)(篇名)写一个流浪汉想躲避进监狱以免受冬日的饥寒之苦,数次以身试法却屡试不得如愿,而当他站在教堂前,聆听赞美诗,决心从此振作精神认真做人时反被诬陷入狱,故事结局,使人啼笑皆非。
(2)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刻画了一位用牺牲自己来救活他人的老画家(人名)
(3)《财神与爱神》讽刺了 以及持有有钱能使鬼推磨观念的资本家。
(4)为给丈夫购买 作为圣诞节礼物,妻子卖了美丽的头发;而丈夫用金表换来了装饰头发的梳子。故事充分体现出夫妻之间的爱情,也为对方着想的深情。故事的结尾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即。
五、名句默写(8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师者。(韩愈《师说》)
(4)位卑则足羞。(韩愈《师说》)
(5)纵一苇之所如。(苏轼《赤壁赋》)
(6)寄蜉蝣于天地。(苏轼《赤壁赋》)
(7),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杜牧《阿房宫赋》)
六、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滋 润
刘醒龙
生活在南方,对湿润有着别样的感情。
去年十一月,我去西北某地时,突然接到朋友的邀请,从干涸到十几个人共用一盆水洗脸的黄土坡上的窑洞,直接飞到宁波。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由于是深夜到达,直到第二天早起,才产生对她的第一感觉。一个在长江边玩水长大的人,去到那种干旱得对水都麻木了的地方,自然更加怀念天设地造的江河湖泊了。
我是一个对水怀有不舍之心的人,偏偏宁波读懂了我。在我抵达宁波的第一个早上,就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好雨。那一天,只要在户外,自己就坚持不使用任何雨具。并说,自己是从西北来的,那里的人将打伞当成一种罪过。
宁波的雨,竟然如此深得我心。人在室内时,她便下得激越而豪迈。一旦发现我们走到门口,那雨马上变得温婉而抒情,细细密密地从空气中弥漫下来,比打湿脸庞多一点,比浇透衣服少一点,让人实实在在地放心地走在雨中。
说来很怪,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机会来宁波,来过一次后,不算因故没有成行的那几次,仅成行的,半年之内竟达三次。
第二次从武汉自驾来宁波,时值四月,沿途都是艳阳高照。一到宁波,天就下起雨来,待我离开宁波,出城区不远,那雨就消失了。所以,第三次来宁波时,心里已经不可能有其他假设了。从武汉开出的动车到上海后,不出站依然是动车转到宁波,七小时的动车车程,我一直在入神地看一位藏族肢残作者写的长篇小说打印稿。一但放下书稿,朝着车窗外若有所思时,一定会在心里重复地问:宁波会再下雨吗?
宁波后来用我所喜欢的湿润回答说,会,一定会的。
事实上,在我前往的路上,宁波正下着一场少有的豪雨,只是当我们走近时,那雨才变得温情脉脉。对于外来者,走马观花是其永无休止的真理。第一次来宁波,只与浙东古代雕刻艺术最集中、最精致、内容最丰富的建筑之一林宅有一些接触,它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诗意而建造。第二次来宁波,也只看了赫赫有名的天一阁。坦率地说,第三次宁波之行,所了解的是比天一阁的存在更让人为之心动的另一种事实,二O一O年十一月二日的《宁波日报》说: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八十四家,其中国办七十一家,民办十三家;由文化文物系统归口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三十一家;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十家;向社会免费开放六十六家。让人觉得惊讶,同时又更觉得欣慰的是,文章所说的十三家民间博物馆,馆舍总面积有四万四千八百余平方米,藏品总数已逾一万九千六百件。这样的事实如何不让人心动,如何不使人觉得,这是一场无声细雨在湿润这座城市!
在宁波的最后一天下午,去阿育王寺,瞻望佛顶骨舍利。一行人一边排着队,一边听管事的僧人细说瞻望之要领与心得。说是自从佛顶骨舍利供人瞻望以来,无数得到佛祖引领的人,所看到的景象,再没有任何重复的,人所各异,异所各人。终于轮到我们一行,并终于轮到我自己,诚惶诚恐地上前去,尽可能地贴着阿育王塔的小小飞檐,放飞自己的视野。或许只有十秒钟,这样短的时间,想要看清一种影像该是何等的不易,更何况是在金碧辉煌的背景之中。所以,我只能说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一种感觉。但至于是什么,则不敢轻易地说定。
从寺庙里出来,上了车,迷迷糊糊中像是又遇到一片雨雾。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心里突然冒出一个词:滋润!
在阿育王寺内的阿育王塔中,我所看到的正是一种滋润,将人的渴望还给人,让人的渴求满足人的滋润。
正如宁波的雨,可以轻浥心尘,却不会寒侵筋骨。
16.作者为什么说宁波的雨,竟然如此深得我心?(4分)
17.文章前半部分详写宁波的雨有什么作用?(4分)
18.作者三次到宁波的感受各是什么?请加以概括。(6分)
19.文章的题目是滋润,结合全文,探究 滋润的丰富内涵。(6分)
七、作文(7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你每天拥有新的东西,同时也必然失去一些东西,对于那些失去了的,你还愿意去寻找回来吗?假如你用了很长时间、很多精力去寻找一样东西,可找到后却发现它已经面目全非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在寻找的过程中,你有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体验吗?面对上述提问,相信每个人的回答是不一样的。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天空,我们可能每一天都在寻找。对那些我们曾经拥有并非常珍惜的事物,我们甚至不惜用生命去寻找。
请以寻找为题,从自身生活实际出发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高一语文上学期上册寒假试卷参考答案
1.C解析:A句读(du)遏制()B愀然(qiǎo)D什刹海(ch)
2.A(B项,有歧义,是近200个字最易读错,还是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不明确;C项,成分残缺,在环保及安全监管等法律法规前加将D项,介词随着赘余,造成整个句子缺少主语。)
3.B(解析: A.醍醐灌顶 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B.特立独行形容人的志向高洁,不同流俗。也泛指特殊的,与众不同的。C.面目全非是事物的样子改变的很厉害。多含贬义。D.妄自菲薄不带宾语。)
4.D 交会
5.C 因为
6.C名作状。解析:A名作动,名作状;B意动用法,使动用法;D名作动,形容词作名词
7.B宾语前置,其余定语后置
8.B(与:亲近,友好)
9.B(②是秦王所言,与春申君无关;④这是应侯劝秦王的话;⑤并未表现春申君的智,只是对当时形势的一种叙述。)
10.B(里应外合错,黄歇也没有与太子一起返回。)
11.(1)如果不让他回去,那他充其量是个咸阳城里的百姓罢了;楚国将改立太子,肯定不会事奉秦国。(每句1分)
(2)黄歇作为臣子,为了他的主人献出自己生命,太子如果立为楚王,肯定重用黄歇,所以不如免他死罪让他回国,来表示对楚国的亲善。(每句1分)
【参考译文】
黄歇接受了盟约返回楚国,楚王派黄歇与太楚子完到秦国作人质,秦国把他们扣留了几年之久。后来楚顷襄王病了,太子却不能回去。但太子与秦国相国应侯私人关系很好,于是黄歇就劝说应侯道:相国真是与楚太子相好吗?应侯说:是啊。黄歇说:如今楚王恐怕一病不起了,秦国不如让太子回去好。如果太子能立为王,他事奉秦国一定厚重而感激相国的恩德将永不竭尽,这不仅是亲善友好国家的表示而且为将来保留了一个万乘大国的盟友。如果不让他回去,那他充其量是个咸阳城里的百姓罢了;楚国将改立太子,肯定不会事奉秦国。那样就会失去友好国家的信任又断绝了一个万乘大国的盟友,这不是上策。希望相国仔细考虑这件事。应侯把黄歇说的意思报告给秦王。秦王说:让楚国太子的师傅先回去探问一下楚王的病情,回来后再作计议。黄歇替楚国太子谋划说:秦国扣留太子的目的,是要借此索取好处。现在太子要使秦国得到好处是无能为力的,我忧虑得很。而阳文君的两个儿子在国内,大王如果不幸辞世,太子又不在楚国,阳文君的儿子必定立为后继人,太子就不能接受国家了。不如逃离秦国,跟使臣一起出去;请让我留下来,以死来担当责任。楚太子于是换了衣服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得以出关,而黄歇在客馆里留守,总是推托太子有病谢绝会客。估计太子已经走远,秦国追不上了,黄歇就自动向秦昭王报告说:楚国太子已经回去,离开很远了。我当死罪,愿您赐我一死。昭王大为恼火,要准予黄歇自杀。应侯进言道:黄歇作为臣子,为了他的主人献出自己生命,太子如果立为楚王,肯定重用黄歇,所以不如免他死罪让他回国,来表示对楚国的亲善。秦王听从了应侯的意见便把黄歇遣送回国。
考烈王元年(前262),任命黄歇为宰相,封为春申君,赏赐淮北地区十二个县。十五年以后,黄歇向楚王进言道:淮北地区靠近齐国,那里情势紧急,请把这个地区划为郡(治理更为)方便。并同时献出淮北十二个县,请求封到江东去。考烈王答应了他的请求。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堡,把它们作为自己的都邑。
春申君已经担任了楚国宰相,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魏国有信陵君,大家都正在竞相礼贤下士,招徕宾客,互相争夺贤士,辅助君王掌握国政。
春申君任宰相的第二十二年,各国诸侯担忧秦国的攻战征伐无止无休不能遏制,就互相盟约联合起来向西讨伐秦国,而楚国国君担任六国盟约之长,让春申君当权主事。六国联军到达函谷关后,秦军出关应战,六国联军战败而逃。楚考烈王把作战失利归罪于春申君,春申君因此渐渐被疏远了。
12.(1)译文:(我)拿起酒杯斟满美酒喝下,喝得东倒西歪接近醉倒,连太阳落山都不知道。(觞就各1分)
(2)译文: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始、速各1分)
(3)译文:戍边的士卒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破,楚国人一把火,可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被动用法、焦土的词类活用、句意,各1分)
13.(1)写客行之中匆匆登楼,点题(1分);引出下面登高所见的景象描写(1分)。
(2)运用拟人、夸张、对偶的手法(2分,写出两种手法即可),写出了山势的雄伟和潼关地势的险要(2分)。
(3)赞美潼关一带山河壮丽,感叹潼关的地势险要(2分);表达浓郁的思乡愁绪,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隐忧(2分)。
14.(1)《警察与赞美诗》(2)贝尔曼(3)拜金主义(4)表链、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15.略
16.(4分)①对湿润有别样的情感(对水有怀念之心);(1分)②作者从干旱的西北来,就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雨;(1分)③人在室内时雨激越豪迈,人在门口时雨温婉而抒情。(2分)
17.(4分)突出了雨的温婉、湿润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这座城市的喜爱;为下文作者写宁波文化做铺垫。(每点2分)
18.(6分)第一次感受到林宅的诗意;第二次为天一阁而心动;第三次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感到惊讶、欣慰。(每点2分)
19.(6分)①雨的浸润(湿润);②文化设施的熏陶;③心灵的净化。(每点2分)
(讨论稿)
一、推荐阅读书目(16本)
必读并写摘抄10页
1.(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
(中国)巴金 《家》【简介】《家》是巴金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以二十世纪初四川成都为背景,取材于中国的一个封建的大家庭,通过这个大家庭的没落与分化来描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全书大气磅礴,酣畅淋漓。
选 读
2.(中国台湾)龙应台《目送》【简介】《目送》的六十八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3.(中国)林语堂《苏东坡传》【简介】最有分量的苏东坡传记,这本书里,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4.(中国)史铁生《病隙碎笔:人生的追问》【简介】《病隙碎笔》不是单纯的一本散文随笔集,而是一部充满了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
5.(中国)王国维《人间词话》【简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6.(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简介】是黄仁宇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以明朝的万历十五年为横断面,剖开了中国的传统社会:这个社会虽然表面上尊卑有序,实际上是乱糟糟的。当年,在明朝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入选“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
7.(中国台湾)南怀瑾 《论语别裁》【简介】《论语别裁》是一本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
8.(中国)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简介】王小波的杂文是值得反复细读的。真正能思想的人并不多,能从思想中得到快乐者更是寥寥,王小波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些文章游走于个人与人类、外向与内省、幽默与严肃、情感与理智、常识与哲学、逻辑与悖谬的多重张力之间,形成了他风格独具的“小波体”。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从来没有人像他那样获得过数不清的赞誉和追捧,他的反对„愚昧‟和„无趣‟的主张已经成为无数青年的生活信条。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都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
9.(中国)刘瑜《民主的细节》【简介】这本书是作者刘瑜过去几年发表在一些报纸专栏的时评文章的集结。它不是一本关于时事、甚至不仅仅是关于美国的书,它讲的是民主这种公共生活方式。它丢弃了那种宏大叙事、是非判断、情绪感慨的表达模式,将民主还原到公共生活的柴米油盐中去,用小短文、小故事的方式向我们呈现那些书本里的词汇如何在现实政治中展开。
10.(中国)熊培云《自由在高处》【简介】《自由在高处》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这是我的人生,我必让它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那些能够带领千军万马的人,未必能带领好自己。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
11.卡尔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简介】巧妙、惊人的情节交错,让这部小说值得瞩目,这不仅是一部政治史诗,也是一个关于童年选择如何影响我们成年生活的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在作者笔下,社变革前的阿富汗温馨且幽默,但也因为不同种族之间的摩擦而出现紧张,充满令人回味难忘的景象。阅读《The Kite Runner(追风筝的人)》,如同于一个春日煦煦的午后,做了一场恬淡而怡人的梦。又仿佛在春水边,垂柳下,悠然地眺望远山,心旷神怡之余,有一缕黛青色的忧伤。
12.(英)罗素《西方哲学史》【简介】这是一部哲学名著,出版于1945年,全面考察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20世纪中叶西方哲学思潮的发展历程。罗素将哲学看作某种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基于对哲学的这种理解,他认为西方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来自科学和宗教两方面的影响,并据此把西方哲学发展史划分为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三个时期,揭示了在哲学的发展历程中,科学与宗教、社会团结和个人自由是如何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与哲学交互作用的。
13.(中国)莫言《红高粱家族》【简介】莫言的代表作,从表面上看,《红高粱家族》 所写的是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叙述的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实质上,由于穿插了“我爷爷” 和“我奶奶”惊世骇俗的爱情传奇,使得小说更像是一种非官方的“野史杂说”。莫言更多的是“用民间化的历史场景、„野史化‟的家族叙事,实现了对现代中国历史的原有的权威叙事规则的一个„颠覆‟”。
14.(中国)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简介】这是一本围绕“八十年代”情境及问题意识的对话录,主持者选取的谈话对象多为八十年代引领潮流的风云人物:北岛、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栗宪庭、陈平原、甘阳、崔健、林旭东、田壮壮、分别属于诗歌、小说、音乐、美术、电影、哲学及文学研究等领域。对话抽取相关领域里在今天仍有讨论价值的当年热点内容作为话题,试图重视这个在中国二十世纪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年代的场景和氛围,并且在回顾八十年代社会思想面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反思。
15.(中国)刘小枫《拯救与逍遥》【简介】《拯救与逍遥》是刘小枫的代表作,曾引起中国学界很大的震动。本书讨论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并以比较的方式展开讨论。比较的双方是东西方的文化形态,其实质在于承担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之际的不同的价值和道路。作者以其激情洋溢但不乏客观的态度对东方文明中诸因素作了深入探讨,并对西方文化语境中的特出人物与思想进行了详尽分析,彰显既往文化比较之误区乃至荒谬,以突显在本书中,作者所涉猎的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承担之际可能的希望与真理之路。
二、推荐电影(10部)
1.《霸王别姬》(中国陈凯歌导演,戏。梦。人生。历史与人性)
2.《楚门的世界》(澳大利亚彼得•威尔导演,我们都活在被窥视的世界里,关于自我的多面思考)
3.《钢琴师》(美国罗曼•波兰斯基导演,音乐比战争永恒)
4.《2001太空漫游》(英国库布里克导演,最伟大的科幻片)
5.《暗恋桃花源》(台湾赖声川导演戏剧,后现代主义戏剧经典)
6.《当幸福来敲门》威尔史密斯主演。真人故事改编,绝对励志。
7.《阿甘正传》汤姆汉克斯主演——奥斯卡金奖电影。
8.《美丽心灵》奥斯卡金奖电影
9.《肖申克的救赎》——信念的力量——奥斯卡金奖电影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各有侧重,“敬”是内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
先说“敬”。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的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如何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就必须要持“敬”。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而“无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持守专注,不起别念。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开水的杯子那样;走进空无一人的房间里,也要像走进有人的房间里一样。不能因为没有开水,就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和不好之念。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摔掉,心性也会因邪念而亏损。“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
再说“恭”。所谓“恭”就是“敬”的外在表现。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敬”的内养,也无一例外地会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一幅端庄肃穆的样子。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在儒学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道学家,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背。“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儒士们持敬的态度,跟僧侣日常的修为做早晚功课很是类似。更主要的是,持敬要求专心一致,也跟“定”中之境有几分类似。一般所谓“入定”指思绪不起,使慧心呈现;而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若果真如此,那么,宋儒重敬,还说明了另外一个儒佛融合的问题。不过,敬到底还有儒学色彩,因为敬时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而“定”则打断了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的必要手段。二者一重“有”,一重“无”,这也许可以说是儒佛二教价值指向上的不同的必然结果吧。
虽然“恭敬”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很浓的封建色彩,甚至给人僵化和腐臭之味,但是,作为
内修的一种手段,恭敬要求个体以温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却是值得肯定的。任何时候,盛气凌人总是给人留下坏印象,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人格,不如温厚和顺给人亲切感,这一点,却是必须记住的。(选自《传统文化导论》)
1.下列对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敬”强调内心修养,保持纯真的天性,不起别念,其实就是理学家朱熹要求的“敬”。B.“恭”按照宋明以来儒学标准,强调人们要时刻端庄肃穆,不苟言笑;但难免趋向极端。C.“恭”是“敬”的外在表现,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D.“敬”要求人们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从而实现个性舒展且与集体意识的统一。2.从原文看,下列分析和理解,无误的一项是()A.“主一无适之谓敬”,说明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心(性)容易受到后天各种欲望的影响和蒙蔽。B.“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说明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邪念的侵入而受损。C.“俨然人望而畏之”,说明道学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D.“入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本指思绪不起,慧心呈现,但后来被儒家借用,用来说明专心致志的益处。3.下列不属于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恭”与“敬”虽然在古代各有侧重,有所区别,但是今天已经连用,表达相同的含义。B.作者认为,宋朝时候“敬”的含义与先秦时代并不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儒学在时代变迁中的新发展。C.作者认为,“恭敬”表示态度温顺和蔼,虽然具有很浓的封建色彩,但是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D.作者认为,如果不理解“恭敬”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生出轻慢之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963年过年 刘国芳
男人挑了一担灯芯,要出门。一个女孩儿,蹦蹦跳跳跑了过来,女孩儿说:“爸爸要去哪儿呀?” 男人说:“卖灯芯。”
女孩儿说:“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啊?” 男人说:“过年回来。”
男人说着,出门了。女孩儿跟了几步,女孩儿说:“爸爸,给我买新衣裳过年。” 男人应一声,走了。
男人很快出了村,往荣山方向去。男人要经过荣山,去一个叫抚州的地方。从荣山到抚州,有六七十里。男人肩上挑着满满的一担灯芯,但灯芯没重量,一担灯芯只十几斤,男人不把这担灯芯当回事,他一
天就能走到抚州。
果然,这天傍晚,男人到抚州了。一到街上,男人喊起来:“卖灯芯,点灯的灯芯。” 有人应声说:“几多钱一指?” 男人说:“三分。”
应声的人讨价还价:“两分卖不卖?” 男人说:“拿去。”
就有人走到男人跟前来,犹犹豫豫掏两分钱给男人。男人拿一指灯芯给人家,很少的一指,只有小指头那么粗。又有人过来,要买一角钱,男人也拿了一指给人家,这一指大些,大拇指那么粗。再没人过来了,男人又挑起灯芯喊道:“卖灯芯,点灯的灯芯。”
此后,抚州大街小巷都听得到男人的声音。
在抚州卖了几天,男人就离开抚州了。男人一路前去,去流坊,去浒湾,再去金溪„„最后返回荣山回家。这样来来回回,要在外面呆一个多月。但不管走多远,男人都会在过年前赶回来。
这天,男人到浒湾了。
天晚了,街两边的房屋透出灯光,很暗的光,星星点点。这样星星点点的光,无法照亮巷子。一条巷子,黑漆漆的。男人挑着灯芯,高一脚低一脚走在巷子里,仍喊道:“卖灯芯,点灯的灯芯。”
一户人家,没点灯,屋里黑漆漆的。黑漆漆的屋里走出一个人来,这人说:“你来得及时,我屋里的灯芯刚好用完了。”
说着,拿出两分钱,买一指灯芯回去。俄顷,那屋里有光了。
一个人站在一家小店铺前,男人见了,就说:“你店里有棒棒糖么,我用灯芯换你棒棒糖。” 那人点点头,同意了。
在男人换糖时,男人家里的女孩儿在想爸爸了,女孩儿问着大人说:“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呀?” 大人说:“还早哩,过年才回来。”
确实还早,男人那时候还在金溪。随后,男人去了南城南丰,再去了建宁和泰宁,还去了福建邵武、光泽。这一路花费其实很大,男人白天要吃,晚上还得住旅社。这一切开销,全在一担灯芯里。为此,男人一路很节约。有时,他一天只吃两个包子。但该买的,男人还得买。男人有一天就在邵武买了好几块布,好看的花布,是给家里女人买的。男人还买了一件红灯芯绒衣服,买给女孩儿的。男人还买了一根扎头的红绸子,也是给女孩儿买的。这东西可买可不买,男人犹豫了很久,拿出二分钱,买下了,然后放在贴身口袋里。
男人回来时,灯芯全部卖掉了。但男人肩上的担子,没轻下来,反而重了。男人担子里放着布,放着
衣裳,还放着麻糖、花生糖和拜年的灯芯糕。女孩儿早就等在家门口,老远看见男人回来了,女孩儿蹦蹦跳跳跑过去,女孩儿说:“爸爸,给我买了新衣裳吗?”
男人说:“买了。” 女孩儿就跳起来。
不一会儿,女孩儿就让妈妈帮她穿好了红灯芯绒的衣裳。男人买的红绸子,也扎在女孩儿头上。随后,女孩儿含着棒棒糖出去了。在外面,女孩儿看见几个孩子了,女孩儿于是把口里的棒棒糖拿出来,然后跟几个孩子说:“我爸爸回来了,给我买了新衣裳,还买了扎头的红绸子和棒棒糖。”
女孩儿说着时,有爆竹噼噼啪啪响起来。过年了。
【注】1963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拐点,三年困难时期刚结束,经济、民生待兴。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写女孩嘱咐爸爸“给我买新衣裳过年”,以孩子对过年的憧憬形成叙事的动力,使得叙事有种温暖格调。
B.男人卖灯芯以“指”为单位和以物易物的情节,意在表现当时经济发展之艰难以及民众思想观念还较落后。
C.“在男人换糖时,男人家里的女孩儿在想爸爸了”,这句话将男人对家的惦念和家人对男人的惦念这两条线索融合在一起,使情节更加集中。
D.男人回来时,“肩上的担子,没轻下来,反而重了”,说明担子里年货满满,也隐含着男人的责任感。5.文章以“过年”收尾,有什么用意?(4分)
6.作者刘国芳曾经说,“小小说应该具备诗、情、画、意”,请从其中任选两点,结合文本具体探究。(6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D.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E.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8.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7分)②
③
①
9.⑴《小石潭记》中侧面写出潭水清澈的语句是“。”
⑵《醉翁亭记》一文中,描写“山间之四时”景色的语句是“。。”
⑶《氓》中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 “,靡有朝矣。”
(五)成语练习(9分)
10.下列各句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就在两年前,韩国总统朴槿惠还在说有关自己的前助手“幕后干政”的报道是无中生有,纯属谣言,但....如今“闺蜜干政”事件却被坐实。
②与大多数因惨淡经营而倒闭的民营书店不同,这家书店较早引入了资本运作,为其在全国扩张市场助力,....但此举也让它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③美国总统竞选终于落幕,地产大亨特朗普让全世界大跌眼镜,他以美国新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理念成功....击败了原有体制和精英主义的代表希拉里。
④俄罗斯总统专机在途经瑞士领空时,曾遭到该国三架战机的包围拦截,并在几分钟内被抵近跟踪,场面波诡云谲,险象环生。....⑤有媒体称,印度对中国阻止其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的指责显得目光如炬,这只会给世界留下情绪化且缺乏....战略眼光的负面印象。
⑥关闭核电站必然要遗留大量核废料,既要关闭核电站,又不愿把核废料存放在自己的家园,这个死结使得德国反核能运动进退维谷。....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11.下列各句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1月16日,50余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数以千计的全球商业精英纷至沓来,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
②在大众传播媒介高度发展的今天,“名人”辈出,而过去要成为名人必须在某一领域出类拔萃,才能通过薪火相传、书籍记载等方式广为人知。....③在跨年雾霾中,防霾产品种类繁多,花样翻新,但是经科学研究证明,许多被宣传得天花乱坠的产品纯粹是无稽之谈。....④他读了青年作家郝景芳的获奖科幻小说《北京折叠》后,掩卷沉思,惊觉人生如梦,白云苍狗,因此不....必执念太多,要学会放手。
⑤特朗普早在大学时代就孜孜不倦地汲取商业领域新知,加上父亲耳提面命的教诲,年轻的特朗普就已蠢.蠢欲动,欲在商界闯出一片天地。...
A.①⑤ B.②③ C.①④ D.②⑤ 12.下列各句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风华绝代女子,锦心绣口文章。《才女文章》收录了10位作家61篇文章。主要选择的是能够体现女性....独特视角的作品。
②江时学当天表示,欧洲一体化不是金瓯无缺的,但欧盟的改革还没有真正起步,尚未取得成效,英国就....“说了再见”。
③同样都是携款外逃,有人花钱买岛,有人却落拓不羁。今年4月,中央纪委网站登载了外逃腐败分子忏....悔录,以作警示。
④理想中是“铿锵玫瑰”,现实里是无人关心的“野草花”,女子3大球缺关注,收入与男子判若云泥。....这已不是一两天的问题了。
⑤流金铄石,热浪滚滚。避暑纳凉只能待在空调间吗?显然不是,在南京,想要纳凉,还有一个较好的选....择,那就是防空洞。
⑥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以其独特的城市个性、品位和文化内涵,为世人展现出了卓尔不群的....风格与魅力。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
答案:
十三
1.C。“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有误,从第三段“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背。‘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等句内容来看,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和儒学的“恭”已是“貌合神离”了。
2.B。A “几乎所有的宗教”有误,文主要论述儒家相关的观点,第四段为进一步论述儒家的观点,又举了佛教的“定”加以比较,并未言及其他宗教。C“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有误,第三段的有关论述意在说明道学家的“道貌岸然”与儒学的精神相背,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D项“后来被儒家借用”有误,原文第四段为“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
3.D。从第二段“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一句可知,“如果不理解‘恭敬’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生出轻慢之心”与原文不符,更非作者的观点。
4.B。“民众思想观念还较落后”理解有误)5.①和开篇(题目)形成照应,使文章回环往复,浑然一体。②文章结尾用喜庆稀释了艰难,用温情慰藉了疼痛,表达了人民渴盼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心愿。(每点2分,共4分)
6.①语言富有诗意:文章选择“灯芯”“新衣裳”等意象,营造了温馨感人的生活场景,给人以温情。②情感朴素真切:文中写到山民的质朴民情,父女的亲情以及人民对新生活的热情,以情感人,反映生活。③充满画面感:小说多处运用景物描写,如浒湾的夜景、过年的热闹景象,使人如临其境。④意韵深远:本文的故事背景是1963年,但是作者没有过多书写痛苦,而聚焦在“过年”的题材,用“灯芯”来象征人民渴望国泰民丰的美好愿望。(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共6分)
7.BD。B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D尾联抒发的是作者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而不是“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8.(1)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②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2)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高一寒假语文作文】推荐阅读: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答案10-27
寒假作文800字高一05-24
丰富的寒假作文高一12-20
高一寒假过年作文800字07-22
高一寒假假期活动计划作文06-16
高一物理寒假作业:高一物理练习实验题01-13
寒假见闻周记高一300字06-27
高一年级寒假周记500字07-10
高一寒假英语日记600字11-30
我的寒假初三语文作文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