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人与自然和谐的作文

2024-12-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描写人与自然和谐的作文(精选15篇)

描写人与自然和谐的作文 篇1

最近,当代著名作家张贤亮应用拆字格的修辞方法,对“和谐”一词作出了推陈出新的妙解,颇有时代特色和思想深度。

他把“和”字拆开来分析:左边是“禾”,禾本指谷子,泛指庄稼;右边是“口”,合起来就是人人都有饭吃。象征和平共处,安居乐业。“谐”字拆开来,左边是“言”(作偏旁时简化为“讠”),表说话和言论;右边是“皆”,本义是相同,引申为俱、全、都(副词),合起来就是人人都可以自由讲话,言论自由,象征民主平等。

描写人与自然和谐的作文 篇2

一、拂面怡人的春风

《春》的开篇说:“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句话虽然简单, 包蕴却并不简单。首先它道出了一个自然现象:当尖厉的西北风悄悄转为轻柔的东风, 严寒渐去, 草木复苏, 也就意味着春天的到来。所以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东风”的第一条解释就是“春风”。那么, 为什么是“东风”而不是南风、西风呢?这可以用周汝昌先生解释宋代词人宋祁《木兰花》的首句“东城渐觉风光好”来作注解。周先生说:“且道词人何以一上来便说东城?……寒神退位, 春自东来, 故东城得气为先, ———正如写梅花, 必曰‘南枝’, 亦正因它南枝向阳, 得气早开;此皆词人诗客, 细心敏感, 体察物情、含味心境, 而后有此诗心诗笔, ……古代春游, 踏青寻胜, 必出东郊, 民族的传统认识, 从来如此也。” (《唐宋词鉴赏辞典》) 故历来写春天多有写“东风”者,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秦观《满庭芳》写春天的景致是“东风里, 朱门映柳, 低按小秦筝”, 辛弃疾著名的《青玉案》第一句说“东风夜放花千树”, 用东风催百花来比喻元宵灯会的火树银花, 从另一个侧面表示发东风与繁花似锦的春天的关系。所以朱自清先生在《春》中说“东风来了”, 后面衔接“春天的脚步近了”, 既是北半球季节、气候变化的自然常识, 又表现了作者体物之细的敏感。两个“盼望着”的重复, 显示了诗人内心对春的渴盼的急切, 而春天似乎也知道诗人急迫的心情, 体贴而慰藉地先遣温和的东风来报个信, 东风和春天似乎是作者盼来的, 呼唤来的。所以“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句话充满了渴盼之后的欣喜之情, 有一种温暖的人情味, 仿佛作者真的听见了春天越走越近的脚步声, 而不仅仅只是一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稚嫩可人的春草

当春天真的已经到来, 又该向何处去寻找它的踪迹呢?作者的目光首先投向了春天的草。小草得地气之先, 最早从冬之枯萎中复苏过来, 露出纤纤绿色, 因此最能体现早春的景致。唐诗中写早春常写到草, 大诗人韩愈有两首写早春的诗都是这样, 《春雪》云:“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二首》其一云:“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后一句尤其为人所称道, 可见以写草来写早春完全符合春天随时序一步步发展的自然规律, 同时也可看作是一种文人传统。朱自清先生写道:“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 园子里, 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正是草色遥看的情景, 仿佛漫山遍野都是一片新绿。而当人与草近距离接触, 在上面“坐着, 躺着”时, 原先眼中大片的绿反而不突出了, 人的触觉感受上升了, 所以此时说“草软绵绵的”。同样的, 这里既是真实的早春图景, 又是作者感受到的早春印象。

三、芬芳诱人的春花

紧接着, 春天就开始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了。百花齐放的景观当然是对春天最绚烂的注解, 即使最不留心的人也可以看到百花争艳的热闹, 所谓“春城无处不飞花” (唐·韩愈, 《寒食》) 。所以文中下一段就开始写春花绽放的情景。桃李争春、红杏闹春是最常见的春花景象, 就像石榴花之于初夏、腊梅之于严冬一样, 是自然的造化, 也造就了这样堪称经典的搭配。古诗有云:“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唐·白居易, 《长恨歌》) “春来遍是桃花水, 不辨仙源何处寻。” (唐·王维, 《桃源行》) “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 《游园不值》)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 《木兰花》) 朱自清先生也很自然地写到桃花、杏花、梨花:“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一般从正常的视觉效果而言, 放眼望去, 首先看到的是花儿竞放的热闹场面, 所以先写整体印象是“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再仔细分辨每一种花的不同, 于是有色彩上的分别, “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但作者并没有停留于视觉感受, 紧接着又调动其他感官去体验, 说“花里带着甜味儿”, 这里的“甜味儿”既是嗅觉上的香甜, 又是由此而引发的味觉上的快感刺激, 并激发了作者的想象, 由花开时的情景联想到果实满枝情景, 从而反过来又衬托了这些花给人的美感。这些正面描写之后, 再用蜜蜂和蝴蝶的飞舞来侧面烘托花的美, 可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描写。

当看惯了开得如火如荼的桃、杏、梨之后, 人们的视线开始转移, 去寻找别有一番情趣的野花, 所以先从不同角度写桃花、杏花、梨花, 再写不为人注意的野花, 完全符合人的欣赏习惯和心理。“野花”遍地是:杂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这一句虽然简单易懂, 包含的信息量却多, 从各个角度写野花的不同情态。“像眼睛”写个体的野花, 是凝神观照;“像星星”写群体的野花, 散在大片广阔的草地上, 就像星星散布在广袤的宇宙中;“还眨呀眨的”既承接前一句“像眼睛”, 又承接后一句“像星星”, 颇得古诗真髓, 而且以动态的“眨呀眨”写静态野花, 赋予了野花一种灵动的风韵。杜甫《秋兴八首》之一有诗句云:“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开”既修饰前面的“菊”, 有菊花开放之意, 又修饰后面的“泪”, 有泪花滚滚、珠泪盈盈之意。“系”既修饰前面的“孤舟”, 有系住一叶扁舟之意, 又修饰后面的“心”, 将思念故园的心系住。这种用法历来为诗家和评论家所称道。

四、春催人勤, 人春相融

当春草、春花、春风、春雨都循着步骤一一到来后, 已经春满大地, 人们蜷缩了一个冬天的筋骨和精气神儿也开始活动和复苏起来了, 所以紧接着就开始写人的活动:“城里乡下, 家家户户, 老老小小, 也在赶趟儿似的, 一个个都出来了。”最后, 用热烈的语言赞美春天:“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 花枝招展的, 笑着, 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领着我们上前去。”第一个比喻着眼于春天的新兴气象, 具有无限的生机;第二个比喻着眼于春天的美好景象, 给人以美的享受;第三个比喻着眼于春天的力量, 鼓舞人们精神抖擞地生活。三个比喻各有侧重, 从不同角度赞美春天。但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点, 即以人来比拟春天, 而且时序上也丝毫不乱, 第一句用充满生命力的娃娃来象征春天的新, 这种新既是初春的新喜, 又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新生;第二句用小姑娘美丽的容颜和勃发的活力来象征春天的繁盛, 既是百花盛开、花枝招展的真实图景, 又是春天不断向前推进的象征说法, 同时一反以花喻人的惯例, 以人喻花喻春天, 平添一份“反其道而用之”的新奇;第三句用英武健壮的青年来象征春天对人的心灵影响的力量, 春天不仅有催生万物的力量, 而且用这种“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滋润人们干涸了一个冬天的心灵, 使人们生活充满健康的希望。三句之间暗含春天的自然发展阶段, 在象征物的选择上也遵循人的自然生长规律, 分别写娃娃、小姑娘和青年, 看似普通的比喻句, 其实也包含着作者一丝不苟的精心锻造。而这种以人喻春天的写法可以说正是客观对象主观化的非常明显的例子。

由此可以看出, 朱自清先生写春天, 是完全遵循着自然规律的一步步发展变化而一一写来的, 从草到花, 从风到雨, 最后写人, 同时这种规律又融合在作者一颗细腻体味自然的心灵之中。朱自清的《春》, 景、情、理三者交融, 让我们读起来字字动人心魄、句句韵味无穷。可以说, 《春》既是朱自清先生精心描写的自然之春, 又是经过他的心灵投影后折射出的心灵之春, 是一曲歌颂人与自然的精美华章。

参考文献

[1]洪宗礼主编.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6.

[2]杨春时.审美意识系统.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6.

[3]张远山.汉语的奇迹.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4]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人与自然的和谐 篇3

在钢筋混凝土的都市森林中,我们都渴望有一份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空间。如果你想在这个新年去找寻这样一块乐土,那么去昆明吧。那里除了有如春的气候和热情的市民,还有着一群特殊的朋友在欢迎你,它们就是这座城市特殊“市民”——红嘴鸥。

很奇怪,这种看似应该在海边生活的鸟类为什么会不远万里来到昆明度过它们的新年,不过这的确已经成为昆明的一个标志。在城市中心,有一个名叫翠湖的公园,每年新春前后,上万只红嘴鸥会把这里当成它们过冬的家。由于多年来人们已经和红嘴鸥形成了融洽、和谐的关系,因此在这里,你可以近距离地与它们接触。把松软的面包屑抛向空中,身边的鸟儿便会热闹的争抢起来,此时拿起相机,按下快门,一幅精彩的照片就此诞生。无论是拿着卡片式相机的普通游客,还是那些端着长枪短跑的发烧级摄友,这里处处可见人们用相机捕捉美景的和谐场面。

拍摄

密语

无论你使用普通的卡片相机还是专业的单反,无论用广角还是长焦,无论你是一位摄影高手还是个只会按快门的家伙,在翠湖公园拍摄红嘴鸥都能有不错的收获。这里的红嘴鸥对人很友好,因此你可以离得很近进行创作。为了捕捉到好的瞬间,最好使用连拍模式,这样可以更容易地记录下鸟儿展翅嬉戏的瞬间。另外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要注意确保快门速度要在1/200秒以上。对了,记得一定在公园门口买上一包面包,它在你的拍摄中会大有用途。

尼康D90

自然的和谐作文 篇4

人类自己的房子也不会被冲坏、冲破,冲得没有了。多砍了那么几棵不起眼的小树,却给我们自己带来了多么大的伤害呀。那么我们能够少砍那么几棵小树,却能给我们人类带来多少的氧气,这么一点点的氧气,却能让一些人死里逃生,救活那些人,让人类生活上美好的日子。那些无辜而又善良的老百姓们,也不会遭受到注定死掉的殃。这种事情让有些人一定看不怪,不喜欢看。人类如果不去乱杀乱吃这此平白无辜的小动物们,它们还会和谐地生活着。每天追逐打闹,嬉戏,可开心,可快乐了。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人们却偏偏要伤害主这些小动物,让它们不在一起玩耍。

人类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邻里这宰,和小动物们相处之间,都要和和睦睦,好好相处。不许有猎人让动物和人类成为最好的朋友。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动物,动物可以让人们的肚子不再饥饿,有些动物的`皮毛,例如:绵羊身上的皮,可以做成大衣,不仅可以保暖,穿在身上还很舒服呢!如果人们离开了那些小动物生活,小动物们就可以和睦相处,每天都有好朋友在一起玩耍。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 篇5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1

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清澈的小溪欢快地流淌,茂密的树林遮住了毒辣的太阳,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天空……

它叫百花村,是一个山里的小村庄。村里的经济不好,但这里的人们活得很开心,因为他们的家园令村民自豪。

致富之风扫遍全国,这里的人们也开始想方设法地赚钱,幻想着有一天也能过上小康日子。

三年过去了,张家靠砍伐树木住上了小洋楼,李家因为开化工厂搬进了三层别墅……村民们看在眼里,心中羡慕极了,于是每家每户都寻找着自己的“发家之路”。

五年过去了,这里的人家家户户都是楼房别墅,生活得十分富足,村民也不再种田,过着安逸的日子。可是邻村昔日的青山变成了秃山,小溪成了臭水沟,鸟儿都飞走了,剩下的只有苍蝇、蚊子、垃圾和沙子。村民们也发现土地正在沙漠化,河里漂着死鱼,树林里几乎只剩些木桩子……但依旧没人管,人们想着:过一天是一天,等将来环境坏到不能住再说。

没过多久,这里的情况也和邻村一样,村民们流着泪迁走了。

千千万万个“百花村”的教训使人铭记: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百花村”的悲剧将再次重演!

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相信,人们只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昔日的百花村就一定会回来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2

当人类第一次乘坐飞船从太空中回望地球时,不禁被它的美丽惊呆了——这颗被梦幻般蔚蓝色的海洋包裹着的椭圆形星球,就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据天文学家推算,我们所处的银河系中,大约有100万个星球可能像地球那样,拥有水并孕育着生命。但是,时至今日,人类还是没有发现哪个星球真正存在着生命。所以,地球这颗拥有海洋、陆地、岛屿,拥有森林、草原、飞禽走兽,拥有风霜雨雪、四季更替变换的星球,是目前我们人类所知道的并拥有唯一一块宇宙绿洲,也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在这人类的伊甸园里,大自然赋予我们诗情画意般的美景:茂密的树林,清清的河水,绿茵茵的草地,盛开的花朵,自由飞翔的鸟儿……然而长期以来,人类为了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忽略了自然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许多发展是通过掠夺自然,甚至是“断子绝孙”的做法来实现的。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现在还不提高环保意识,不尊重自然,不以实际行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大自然将会惩罚人类!试想,如果没有了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就没有了蔚蓝色的天空,没有了鸟语蝉鸣合奏出的悦耳“和谐音符”,没有了清澈的湖水和美丽的天鹅,艺术家还能够找到“美”的创作灵感吗?像《天鹅湖》那样荡人心魄的芭蕾舞还会出现吗?

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类只有做到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减少或消除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人类社会才能持续发展。同学们,让我们以人类的良知,人类的灵魂之“爱”去亲近大自然,保持大自然吧!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化身形于大地,融生命于万物。清晨,它总是在人们还在睡觉的时候便悄悄爬上草儿的脸颊,而等人们醒来时早已化为无形。人们也许会夸赞:“多漂亮的一株草啊!”殊不知,是水奉出了生命,才造就草的美丽。但水不会计较,只因它不慕虚荣、不争名利。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凝生命为奉献,聚光鲜为使命。水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把自己分为千丝万缕,送进千家万户。她总是不顾自己冰清玉洁的身体,染上脏污,染上灰尘,却得不到一句赞美。“脏死了!”就这样冷冰冰地被泼进下水道。水在污秽的地方,而心却在最纯洁的地方。奉献,是它的初衷。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水永远在最纯洁的地方;水永远能包容万象万物;水永远待人真诚、友爱、无私;水永远说话信守承诺;水永远善于治理万事万物;水永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造福世界;水永远把握着最好时机奉献力量。

夫唯不争,故无尤。水的所作所为,是从来不会有过错的。它不会因为人们的胡作非为,而怨恨人类。水,是爱并包容着我们与万物的。

也许,这便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好解释。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4

几乎所有的鸟兽都会避开凶残的鳄鱼。但牙签鸟却同鳄鱼友好相处,鳄鱼也从不伤害这种小鸟,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鳄鱼需要牙签鸟的帮助,鳄鱼上了岸,张开大嘴,牙签鸟便会在鳄鱼嘴里跳来跳去,清除鳄鱼口中的食物残渣。这样既填饱了牙签鸟的肚子,又为鳄鱼清理了口腔,真是一举两得。有时,牙签鸟干脆在鳄鱼栖居地营巢,好“近水楼台先得月”,又好像在为鳄鱼站岗放哨,一有风吹草动,它们就一哄而散,使鳄鱼做好准备。因此,它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瞧,这不是大自然中动物互帮互助,和平相处的例子吗?也许你会说,这也许只是少之又少的例子罢了!不!

犀牛鸟在犀牛又嫩又薄的皮肤皱褶之间清理一些趁虚而入的吸血蚊虫,让犀牛觉得很舒服,还帮助嗅觉,听觉迟钝的犀牛尽快发现敌人,做好防御的准备。

牙签鸟与鳄鱼,犀牛鸟和犀牛,论体型,论种类,它们可是八竿子打不着。但它们却零距离地全心全意为对方服务,与对方和平相处,是多么令人意外!连动物都能做到和平相处,何况我们呢?同学之间想请你帮个忙,借些东西,你能抛开自己的利益,帮助别人吗?生活中,与周围的人偶尔吵嘴,闹不愉快,你能“退一步海阔天空”吗?遇到需要帮助的,你能扶老携幼,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小雷峰吗?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建立起你,我,他之间的和谐桥梁。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上的经济发达很多地区建造了高楼大厦,因此疏忽了周围的自然环境,这对大自然是一种严重地破坏,对生态的不平衡。使大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呢?有的工厂还排放乌烟,乌烟瘴气污染新鲜的空气,导致人类呼吸后身体健康会受到很大的伤害;有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排放的污水和工厂排放的污水流向清澈的小河,这一来不但污染了水环境还致使河里活蹦乱跳的鱼死亡,这已形成一种频繁的现象,河上漂流着的杂物恶化了美丽的自然环境,使众多的.养殖水面被迫放弃;还有人不懂得珍惜水资源,大量的浪费,这样我们大自然就会缺水。也许有人会这样问:“地球上的水资源不是跟空气阳光一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吗?”事实上并非如此。

虽然地球上三分之二的面积都覆盖了水,但这些水中97%是海洋。你们知道海水是咸的,剩余的少量淡水又大都集中在终年积雪的高山和寒冷的南北两极。这样,地球上可供人的水资源就更少了。有没有人想过,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一滴水了,人们一定认为非常珍贵,可以前人们是这样认为的吗?还有的小朋友在草坪上玩耍踏坏了小草。仅管边上都竖立着要保护小草,人人有责的牌子,可又有谁能真正做到呢?他们都不屑一顾;在茂密的森林中,猎人还要捕杀小动物,让许多小动物流离失所,失去自己的亲人,现在森林里的小动物变得越来越稀少了。这种种现象就是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被污染的源头。

大自然是伟大的,生态是复杂的,生命是奥妙的,而我们了解得太少了,尚不及“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地球是丰富多彩,物象万千的。一根草,一棵树,一个动物,一个群体,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都是自然不断进步的结果。天生的动物,天生的植物,天生所有的植物,天生所有的生命都是有用的。它们的存在就说明有用。一看到森林,就向想到母木材;一看到河流就想到发电;一看到草原,就向想到牛羊肉和羊绒衫;一看到动物,就向想到能不能吃,能不能用,能不能入药。

珍惜动物是社会的财富,我们必须保护。一些虽很常见,但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我们同样应该爱护。植物也是人类的朋友。植物能够帮助人们净化空气,减少噪音,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真是为人类做了不少贡献。

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国还建立了不少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就地保护野生濒危动物。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 篇6

这天,天气十分晴朗,几只鸭宝宝缠着鸭妈妈说:“妈妈,带我们出去散散步吧!”“妈妈,带我们出去玩玩吧!”“好!孩子们,你们难得出去一趟,我就带你们出去开开眼界。”鸭妈妈高兴地答应了。很快,它们就来到了温哥华的街头,不知不觉地走到了公路旁。红灯、绿灯、黄灯让鸭妈妈看得眼花缭乱,大大小小的车辆从它们身边驶过,喇叭声不断。她心想:这可咋办呀!怎么带孩子们到马路对面的的公园玩呢?她想着想着,不自觉地带上孩子们径直走上了公路,准备穿越过去。

“哧——”,来回穿梭的车轮停了下来。此时,汽车的喇叭声停了下来,温哥华的街头出奇地安静了,谁都在为这群憨态可掬的小鸭和鸭妈妈让路。“孩子们,快跟上!”在前面领着的鸭妈妈不断招呼后面的鸭宝宝,它们顺利穿过了公路。

惊险的一幕刚过,噩运又将降临到它们的头上。“孩子们,前面有个下水道,大家注意啦!”鸭妈妈急切地说。在鸭妈妈的提醒下,走在前面的几个鸭宝宝跟在鸭妈妈身后绕过了下水道,可是后面的几个小鸭子,还未从惊恐中清醒过来,它们一头扎进了路旁的下水道。鸭妈妈带着孩子们走到了一个安全地带,回过头来清点自己的鸭宝宝。啊,怎么少了几个!她知道,一定是孩子们不小心掉进了刚才路过的下水道。她转身回到下水道口,几个鸭宝宝在下水道里奋力游着,尽力不让水冲走。“这可怎么办呀!”“想办法,想办法,千万别慌!”鸭妈妈不停地提醒自己。突然,她看见几个巡警走了过来。鸭妈妈快步跑到巡警身边,仰头“嘎嘎”直叫,还不停地用咀叼扯巡警的裤腿。巡警跟着鸭妈妈来到下水道旁,看见下水道里几只小鸭正拼命划动着双脚,马上就要被水冲走了。巡警迅速弯下身子,将下水道里的小鸭一个个捞了上来。得救的小鸭和鸭妈妈伸长脖子,对着巡警叫了几声,摇摇摆摆上路了。

描写人与自然和谐的作文 篇7

1 节约型园林的概念

节约型园林, 顾名思义, 就是以最少的资源、最少的干扰改造地形, 种植树木花草, 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建设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它是一种生态化的城市建设, 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化。我们之所以强调节约型园林的“节约性”, 是因为它实现了现代建设的4个“最”, 即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最好地满足了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 以及最终获取了最适宜的综合效益, 这几个“最”充分印证了节约型园林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所表现出的人类智慧。

2 节约型园林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园林绿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但是, 近年来, 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污染、能源资源匮乏等问题日益凸显, 这又为我们的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带来了挑战。“节约型园林”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现实状况下确立的, 那么, 它的提出有何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呢?

2.1 能够极大地节约资源与能源

节约型园林在资源与能源的节约方面, 包括节地、节土、节水、节能、节材等。虽然表面上看来我国还算得上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但是我国的人口数量多, 人均资源就十分有限。而建设节约型园林就可以很好地缓解这一矛盾, 它是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而提出的, 在我国的节能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2.2 可以很好地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在今天, 生态环境的好坏已经受到人们普遍且高度的关注, 可以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迫在眉睫。通过节约型园林的建设可以很好地维持城市生态平衡, 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态系统, 充分发挥园林和绿地在保持城市碳氧平衡, 减少尘污以及降低噪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使节约型园林真正成为城市园林建设的首要方向。

2.3 关键在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节约型园林的最大特色在于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规律, 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环境, 最大限度地展示自然的魅力。简单地说, 它的最大功能就是能够促进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缓解人类与自然的各种矛盾, 这才是最终的落脚点。同时, 节约型园林的建设还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的理解, 人们开始致力于从建筑、技术的方向和手段上, 对自然进行积极地保护与合理的利用, 其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3 建设节约型园林的工作重点

建设节约型园林, 对于城市来说, 是一个长期性的战略任务, 它必须深入城市居民的心中, 深入园林设计者的心中。要想真正做好节约型园林这项事业, 就必须有制度方面的保障、有观念上的引导、有政策上和技术上的支持以及群众的参与等。具体来说, 建设节约型园林的重点有: (1) 要健全相关制度或规章, 杜绝园林建筑上的浪费现象。 (2) 要积极营造人人参与勤俭节约的社会氛围, 消除人们盲目追求奢华建筑园林的心理。 (3) 城市建设相关部门要在政策、资金以及技术方面, 为节约型园林的建设保驾护航, 鼓励更多的建筑工程师开展节约型园林方面的科研活动。 (4) 还要有广泛的群众参与, 节约型园林的建设也要坚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原则, 因为无论是园林建设, 还是生态文明建设, 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只有兼顾两者, 我们的城市生活才能变得更加美好。

4 建设节约型园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园林是人改造自然的艺术, 园林的发展随着人们自然观的转变而转变。我国建设节约型园林实质就是顺应时代的发展, 与时俱进, 从某种意义上讲, 建设节约型园林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节约型园林所凸显的理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它不仅仅代表着园林建设的一种革新, 也代表着人类文明中的生态文明前进了一大步。与一系列的人口、环境、生态问题方面所体现出的优越性相得益彰。著名的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曾经说过:“只有服从大自然, 才能战胜大自然”。笔者认为, 建设节约型园林正是我们走在服从大自然的路上, 战胜大自然的目标也就变得不再遥远。

5 结语

总而言之, 节约型园林建设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不二选择。我们在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以及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自然, 收获的园林建筑才是最具魅力、最显人性化的艺术品。笔者相信, 不管是现在, 还是未来, 这一条主线都是不会改变的, 让我们为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而奋斗。

摘要:建设节约型园林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城市园林建设的兴起, 人们越来越关注园林的“节约性”与“生态性”, 并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节约型园林”的构想, 这是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人类,自然,和谐发展,节约型园林

参考文献

[1] 朱建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节约型园林[A].中国公园协会2009年论文集[C].2009

[2] 付莹.构建节约型园林,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J].才智, 2013 (25)

[3] 朱建宁.节约型园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J].建设科技, 2009 (19)

怀柔: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涵养区 篇8

而深入怀柔,品味怀柔,便会发现怀柔真正的魅力在于 “人与自然的和谐”。

怀柔,1999年11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于2006年10月正式通过国家科技部批准验收合格,在7年的实验区建设过程中,怀柔在提高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许多经验。

规划入手 出台发展依据

怀柔是北京的生态涵养区,是北京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区。乍看上去这种特殊的功能定位似乎使“涵养”和“发展”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限制了怀柔的发展。但怀柔区委、区政府却转变了观念,认为这正是打造怀柔环境优势、提升竞争力的大好契机,为此提出环境兴区、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提出“生态怀柔、清洁怀柔、节约怀柔”的发展目标。区委、区政府积极与欧盟环境合作组织合作,首次完成了全区生态发展规划,并在全区总体发展规划中实现了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生态发展规划的统一。中影集团电影生产基地、中科院研究生院产学研及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怀柔东区、红螺山旅游度假区、南城等三大板块建设全面启动。

怀柔以保护首都的北大门,建设首都第二道和第三道绿色屏障为己任,投资3.18亿元,重点建设了京津风沙源治理、百公里生态谷绿化、绿色通道“三大生态工程”。近3万户城区居民和部分企业使用“压缩天然气”,80%以上的农村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部分地区开始示范生物质颗粒燃料,这一切都为改善首都大气质量起到了推动作用。

生态优先 打造绿色经济

在雁栖工业开发区,绿化美化活动得到入区企业的积极参与。生态园区建设使这里成为京郊最美的开发区。这里招商引资的重要前提是“环保一票否决”,“一寸光阴一寸金”在这里被演绎成“一寸土地一寸金”。引进项目实行严格的土地效益评估制度,使得怀柔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集约高效的利用。

北京啤酒朝日有限公司提出争做世界一流环保工厂,引进了最先进的生啤酒生产技术和环保技术,在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美味啤酒产品的同时,把可持续发展工作当成经营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工艺设计、设备选型方面引进日本先进的节能型工艺设计,选择节能型设备,消费垃圾分类存放、工业废品用于肥料和饲料,得以回收,中水回用浇灌绿地。畅饮北京啤酒,尝怀柔美食,游怀柔美景,成为怀柔独特的风景线。

为实现涵养生态与发展经济实现良性互动,怀柔建立了以都市型现代农业、都市型健康产业、旅游休闲胜地、影视会议中心为主的新兴产业。每年的游客达到700万人次以上。

特色经营 建设宜居城市

怀柔城区一半山水一半城,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在城市建设上,怀柔坚持“以人为本、以绿为体、以水为魂”的理念,在全市郊区率先实现了中水回用无害化处理和垃圾综合处理,利用回收中水建成千亩水上公园,常年有野生飞鸟在此嬉戏。它的旁边是正在建设的酒文化公园和世界妇女友好纪念林公园,使怀柔南大门形象得到历史性改观。而横亘怀柔城区的长虹公园像一条绿色长廊,成为居民最喜爱的活动场所。像长虹公园这样的体育设施公园,在怀柔分布到城中各个社区,也分布到农村的各个村庄。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官地、庙城、驸马庄等一批旧村进行改造试点,全方位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农民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和生活意识,而各具特色的生态景观系统建设,使这些新农村成为都市人喜爱和羡慕的住所。一批批生态观光村、民俗旅游村发展起来,并不断规范化,逐步提高档次,甚至产生出名扬北京市的品牌店、品牌村。通信网络宽带的建设,一些农户坐在家里可网上营销自家的民俗接待和农产品。

和谐发展 要从孩子抓起

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乡中、小学强化EPD 教育,围绕人口与环境保护的主题,利用课堂上知识影响、社会上参与实践、生活中给予渗透的方式,班班明确实验项目课题,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是长哨营满族乡中、小学承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EPD )》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为支持学生 EPD 教育实验项目的开展,该乡将新建的 10000平方米文化广场和百亩生态园作为学校的 EPD 教育实验项目基地。同时年年都拿出大量的资金用于修缮校舍,改善办学条件。

中心小学自 2001 年参加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EPD )》教育实验项目以来,一直围绕环保主题,开展了“环保小卫士”等一系列特色教育活动,寓环境教育于育人之中,也给德育和素质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中学通过开展科普知识宣传、进行趣味科技英语创意竞赛、天文知识竞赛和家乡经济建设参观考察系列活动,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连攀新高。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怀柔

怀柔在北京市首次全面推行全程办事代理制,成立“综合行政服务中心”。有了代理制,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拖着办为快速办,变随意办为规范办。在这里可以承办505项行政服务业务,探索了一站式服务,多线并联审批工作机制,形成综合服务、行政投诉、招投标、政府采购、财务结算“五位一体”特色模式,树立了效能政府形象。

描写人与自然和谐的作文 篇9

走进大自然,就感觉自己似乎在仙境,空气是那么清新,一切都那么养眼。脚下茁壮如茵的小草像少年;身旁葳葳蕤蕤的树木像青年;前方博大精深的树丛像老年。在小草里,有几朵小花在伸着脑袋四处张望。几只蝴蝶在树丛里欣赏着美丽的景色。树木是那么高、大,它就像一把硕大无比伞,让人们在它的枝叶下乘凉。

如果你累了,可以躺在绿草如茵的地上。抬头一看,天空湛蓝,阳光明媚。你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你的美丽景色。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作文1500字 篇10

盛夏刚过,暖暖的秋风拂过脸面。手捧着金色封面的《沙乡年鉴》,一页一页地翻着,那翻书的声音巧妙地和风声融合在了一起。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天,可是手中的书却是凉凉的,书中的内容让人有些凉意。

这本书讲述的是:奥尔多·利奥波德先生在美国的沙乡、田野的所见所闻——人类与自然从和谐到不和谐的转变过程。

他在上面写道:“我对于狩猎有一种天生的狂热。我有三个儿子,他们小的时候整天和我的鸟玩儿,有时拿着木枪在空地上来回奔跑。可是当他们长大后,山中可能不会再有鹿的声音;夜幕降临的沼泽地里,也许再也不会有野鸭和水鸭的嘎嘎声;晨曦中,也许再也不会有风吹过鸟儿翅膀的声音。当黄昏的微风拂过古老的北美白杨树林,当银灰色的阳光洒在古老的河流上,温柔地笼罩在宽广的棕色沙洲时,假如没有大雁的音乐伴奏,他们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而这一切环境的改变,都源于人类的无知与自私。

比如说为了保护大型食草动物,去消灭狼和狮子,结果,鹿和赤鹿大量增加,几乎将草地全部啃光。比如说为鼓励猎人猎杀动物,修建了许多道路,野地因此不断被道路分割。作者感慨到:“如果我们永远无法做到与土地的完美协调,那我们永远无法获得绝对的自由。”是啊,我们原本应当与自然完美结合的。

事实上,甚至连原始文明也与野生动物有关:水牛不仅为住在平原上的古印第安人提供了食物,也对他们的建筑、服饰、宗教、语言、艺术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过去是这样,现代依然如此。

但是,人类因为对大自然的了解不足,从而以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在《海洋》这部纪录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因为鱼翅好吃,所以每年都有许多人大量地捕杀鲨鱼,甚至有些人捕了鲨鱼之后,只将它的鱼鳍割下来,将没有鱼鳍的鲨鱼重新扔回大海,让其自生自灭。就这样,一只误入人们布下的“死亡陷阱”的鲨鱼,它付出的代价不但是死亡,更是生不如死的煎熬。因为没有鳍,它不能动弹,被人类“残废”后鲜血融入海水中,而其它的动物在它身上啄食。人类啊,为什么不去体会一下一个生物坐以待毙的感觉!海洋生物会越来越少,珍稀动物濒临绝迹。

有些人请客吃饭时,点了不下几千块钱的饭菜,可实际上只吃了十分之一也不到。事后为了显得大方,不打包,将食物全倒进垃圾桶。据统计,每年剩下的饭菜足以给两亿人吃上一年,这是因为有些人不知道什么是饥饿。在柬埔寨,每天都会有许多小朋友出来讨糖吃,见到旅客,就跑过来问:“姐姐,有没有糖果?”

有些家庭、小孩一年四季不是开暖气就是用冷气;有时用起餐巾纸来就象天天吃饭一样平常,动不动就抽几张抹抹嘴、擦擦鼻;洗头时让水哗哗地流过;一边刷牙一边让水流淌着;开完会随手就将喝了一两口的“农夫山泉”扔进了垃圾桶……砍树不用一分钟吧?抽出一张纸,更无需一秒钟吧?水似乎是多得不得了的吧?而事实是水的流失已加快了全球的沙漠化。森林的生长周期是多么的漫长。

描写人与自然和谐的作文 篇11

关键词:宫泽贤治 《狼山、笊篱山和盗贼山的故事》 和谐意识

宫泽贤治是日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诗人与儿童文学巨匠,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选材和表达形式交织成了一篇篇展现“真善美”与“追求和谐”的乐章,描绘了他毕生追求的梦想,那就是建立一个幸福和谐的人间天堂,而这也是我们现代人所努力追求的。因此,认真解读宫泽贤治的作品,对我们会有不少启示。

这种和谐意识在他的童话《狼山、笊篱山和盗贼山的故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这篇作品里,我们看到了宫泽贤治笔下描绘的一种简单朴素但却幸福快乐的普通农民的生活。在一块土壤并非特别肥沃的土地上,关系融洽的四家人依靠自己辛勤的劳动在这里白手起家,盖起了木屋,耕种了土地,过上了自给自足简单幸福的生活。虽然孩子们之间也有争吵、父母对孩子也有打骂,但是我们所感受到的完全是一种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而且在这片乐土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浑然天成,其乐融融。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居住的场所、赖以生存的土地,同时还帮助人类抵御恶劣的天气。而人类对大自然也是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在从大自然获取恩惠之前总是先征得大自然的同意。另外,在我们的印象中总是以凶残的形象出现的狼,在宫泽贤治的笔下也变得非常具有人情味。当人们到山里寻找失踪的孩子时,竟然发现孩子们正围坐在火堆旁吃着烤栗子和蘑菇,而狼群则围着孩子们边跑边唱。相信每一位读者看到这儿,都会对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感到向往。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这篇作品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团和气,我们也看到了人类在与大自然交往中一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在一个寒冷的早晨,人们突然发现四个最小的孩子不见了。经过寻找之后才发现,原来是狼山里的狼把他们带进了山里,请他们吃东西,还陪他们做游戏。人们把孩子带回家之后,主动做了糯米糕作为礼物送到了狼山里。第二年一个地上结冰的早晨,人们发现农具不见了。后来才发现原来是笊篱山的山男[1]把它们藏了起来,因为他也想吃糯米糕。大家回家之后,又做了糯米糕送到了狼山和笊篱山里。第三年一个遍地冰霜的早晨,人们发现丰收的稻谷一下子全没了。他们从南向北一路找来,最后来到了盗贼山。刚开始,盗贼山里的盗贼无论如何也不肯承认偷了人们的粮食。后来,在正直的岩手山的劝解下,事情才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人们回家之后,又做了糯米糕给四座小山都送了去。从此以后,人们和这四座小山都成了朋友。每年冬天四座小山都会向他们讨要糯米糕。看到这儿,我们恍然大悟,原来这都是大自然搞的恶作剧。那么,大自然为什么会和人类搞这些恶作剧呢?面对这些恶作剧人类是怎样化解的呢?大自然以后还会不会再搞这样的恶作剧了呢?人类应该怎么做,才能防止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再看这篇童话时,就会发现其实人类在与大自然的交往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不足

人类最初只看到了大自然“温顺”的一面,其实大自然对待人类的态度存在“顺、逆”两个方面。正如童话一开始所展现的那样,在作者的笔下,最初的大自然的确是温和善良的。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料,对人类的要求有求必应。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在悄悄改变,大自然对人类渐渐变得不满起来。于是,它和人类搞了一些恶作剧,而且恶作剧的程度越来越厉害。这一切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不满越来越深。可是,人类却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只是就事论事,轻描淡写地暂时缓和了矛盾,其实问题并没有解决。

二、人类对自己的错误认识不足

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上,人类经历了崇拜、忽视和协调三个阶段。当人类刚刚站在大自然面前的时候,表现得诚惶诚恐。可是随着他们对大自然的改造进行得越来越顺利,生活变得越来越富足,他们渐渐淡忘了大自然的恩泽。于是导致了大自然以恶作剧形式进行的小小惩罚。虽然人类最终协调了和大自然的关系,与大自然重新成为了朋友,但是其实问题并没有真正、彻底地得到解决。因为人类并没有很好地反省自己的错误。问题的根本所在很简单,就是人类缺乏感恩意识。正因为人类没有及时对大自然进行回报,所以才导致了大自然的恶作剧。而每一次恶作剧发生之后,人类并没有真正意识到问题所在,只是对搞恶作剧的小山进行感谢,因此导致其它小山的不满越来越厉害,所以才导致恶作剧一次次发生,而且越来越严重。虽然最后一次恶作剧之后,人类给所有的小山都送去了糯米糕,和它们都成为了好朋友,“然而糯米糕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小,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2]。在童话的结尾,我们看到在以后的日子里,人类的感恩意识变得越来越淡薄。我们也不难想象,人类的这种变化肯定会再次招致大自然的不满,总有一天大自然会再次对人类进行惩罚。那么,惩罚的方式还会只是小小的恶作剧这么简单吗?

三、人类对大自然缺乏宽容

在这篇童话里,还有一点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那就是人类对待盗贼山的态度。因为盗贼山把人们所有的粮食都偷走了,而且最初还不承认,所以人们对它心怀不满,因此给它的糯米糕虽然最多,但是里面却掺了很多沙子。看到这儿,大家作何感想呢?大自然给了人们那么多的恩惠,人们没有想到要去回报,可是它给了人们一点点伤害,人们就立刻对它进行报复。这只能充分说明一点,那就是人类对大自然缺乏应有的宽容。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面对大自然的人类是不是表现得过于自私了呢?

那么,人类究竟应该如何对待自然才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呢?渡部芳纪在其论文《賢治作品における対立の構造とその止揚》中,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他认为大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对此人类应该永怀感恩之情,时刻不忘报答。同时,人类在利用自然生存发展的时候难免会有伤害到自然的时候,对此人类应该具有谢罪意识。另外还有一点他没有提到,那就是,面对大自然的过错时,人类应该表现出应有的宽容,不要斤斤计较,睚眦必报。总之,人类在自然面前应该时刻保持谦虚、感恩的态度,只有这样人类与自然才能保持和谐的关系。

注释:

[1]宫泽贤治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形象,通常都是红色的脸蛋,金色的眼睛,性格憨厚。有人说是山妖,也有人说其实就是野人。

[2]杨凤莲,李红旗,胡毅美译:《宫泽贤治童话精选》(上册),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参考文献:

[1]杨凤莲,李红旗,胡毅美译.宫泽贤治童话精选(上册)[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日]渡部芳纪.《賢治作品における対立の構造とその止揚》[J].东京:洋洋社,1992:154—161.

[3]陈剑.保卫自然的呼唤——宫泽贤治童话的教育意义[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11).

描写人与自然和谐的作文 篇12

宫泽贤治是日本家喻户晓的诗人及儿童文学巨匠。在家乡岩手县独特风土、家庭浓厚宗教氛围、东京生活实践体验以及近代自然科学等因素的影响下, 宫泽贤治形成了具有时代超前性的生态平衡思想。《狼山、笊篱山和盗贼山》 (以下简称《狼》) 收录于宫泽贤治生前唯一出版发行的童话集《要求繁多的料理店》中, 该童话是深藏于作者内心的人与自然和谐构图的完整写照, 是贤治童话中最具代表性的以人与自然为主体的作品, 集中体现了作者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的认识。中日学界围绕《狼》展开了广泛研究与深入思考, 王信峰论述了童话《狼》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交往过程人类行为的不足[1];益田胜实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对《狼》进行了文明批判, 从“施恩”与“恶作剧”两方面指出自然形象具有两面性[2];西成彦从“殖民主义的开端”这一新的角度分析了《狼》中体现的人与自然关系[3];田中末男从现代文明视角出发结合日本传统自然观, 论述了宫泽贤治的森林思想及其超前于时代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平衡思想[4]。目前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 但仍缺乏对《狼》中展现的人与自然和谐构图的全面分析, 童话中传递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规律尚待深入系统研究, 贤治生态平衡思想的内涵也需进一步挖掘

本文以《狼》为例, 立足童话中人与自然和谐构图的全局, 以人与自然的交往历程为主线, 通过深入剖析该童话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探析贤治童话中传递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规律, 阐释贤治生态平衡思想的内涵。为当今生态保护的历史大潮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原初和谐

人类社会初期, 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极端低下, 只能依靠自然界维持生存, “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 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1](81)。如何认识该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 《狼》提供了准确的答案。

《狼》以岩手山的火山爆发揭开了故事的序幕。火山平息后在火山灰的滋养下, 原野和山丘上逐渐生出了草, 长出了树, 最后形成了四座小山, “这些小山都还没有名字, 只是各自随意地琢磨着‘我就是我了’”[2](22)。《狼》的字里行间传递着“自在自然”不受人类干预的“原生自我”讯息。

随着带着农具与大刀的人类 (四男、三女、九孩童) 在深秋到来, 自然的原生自在状态发生了改变。初到的人类对自然充满原始的敬畏, 在自然面前表现得谨小慎微, 在自然中进行生产生活活动前总先获得自然的同意。人类在这里对自然进行了最原始的改造, 他们伐木、造屋、劈柴、翻地、刀耕火种、收集动物们没能搬走的栗子, 依附自然, 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在这里过上了简单幸福的生活。《狼》中孩子们会有打闹, 妇女们则劈劈啪啪地把打架的孩子揍一顿, 但传递给读者的完全是一种其乐融融的欢喜快乐。自然对新成员的到来表现了极大的热忱, 赐予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 与此同时也被盖上了人类的印记, 由原生自在阶段转化到了人化阶段。此外, 童话细腻而生动地描写了四座小山在漫长的冬天用尽全力为人类阻挡寒风的画面, 凸显了自然“真、善、美”的内涵。

冬去春来, 春种夏长。谷物丰收, 耕地多了, 小屋由初到的一间变成了春天的两间再到秋天的三间, 人类的生活水平有了更大的改善, “大家都非常高兴, 连大人们都手舞足蹈的”[2](25)。可在一个寒冷的早上, 最小的四个小孩不见了, “大家发疯似地到处寻找”[2](25), 怀着对自然的畏惧, 人类拿着各种农具在最近的狼山找到了四个孩子。看到的却是孩子们围着火堆吃着烤栗子和蘑菇, 群狼环绕跳舞歌唱的场景。人类仍然感到孩子们的安全受到威胁, 齐声喊道:“狼殿下, 狼殿下, 请把孩子还给我们”[2](27)。群狼不能理解人类的行为, “一时好像不知所措, 有些惊慌地四下看了看, 最后一窝蜂地向森林的更深处逃去”[2](27)。群狼其实并无丝毫恶意, 其真实目的是竭尽所能帮助孩子们抵御寒冷, 因为前一年冬天四座小山阻挡寒风的行动还不能够彻底帮助人类驱除寒冷, “小孩子们还是感到很冷, 总是把冻得红肿的小手贴在嘴边呵着气, 几乎要将手吞进喉咙里头了, 叫喊着:‘好冷, 好冷!’”[2](25)出于对狼的感谢, 人类回去后做了粟米年糕作为礼物送到了狼山中。

狼是日本本土唯一生存过的肉食动物, 但由于人类的大规模猎杀于1907年灭绝。日本自古以来就有狼族信仰, 狼古代由念做“大神 (Ookami) ”。该信仰与山岳信仰紧密相连, 狼被看做是山神的使者、化身, 被认为是懂人言、晓道义的圣兽, 现今仍是日本熊野、但马以及若狭地区的神社寺庙所作护身符的核心元素。明确“狼”在日本文化中的内涵, 利于我们理解贤治在童话的最初阶段将其作为自然的集中代表的用意。“狼”的形象的引入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体现与人类相比自然力量的强大;二是符合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心理;三是通过狼对人类释放的善意使得自然对人类的包容、真诚、赐予、庇护与顺从跃然纸上。

初到这片土地的人类依附自然获得成品或者对自然进行初级改造取得基本的生存资料。该阶段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也表现在各个方面:一是在自然中进行生产与生活活动前总先获得自然的同意;二是人类寻找丢失的孩子时因为畏惧而带上了各种农具;三是称呼狼为狼殿下。童话的该部分表明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初期人类社会处于敬畏与依附自然阶段, 故事情节发展至此, 人与自然两相欢喜, 这种原初而纯净的和谐是贤治的梦想, 也令读者心向往之。

值得一提的是, 童话中作者用“磨得锃亮锃亮”描述人类携带的农具, 而该词多用于形容武器。由此表明农具对人类而言是生产工具, 对于自然而言却含有武器的意味。童话中的这一细节透露作者是站在自然的立场思考问题。“锃亮锃亮”一词揭开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序幕, 也为人类的行为定下了基调, 为后文中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作用设下了伏笔。

二.和谐失衡

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人类优越感渐渐滋生, 对自然的原始敬畏不复存在, 人与自然关系也发生了演变。

第三年, 孩子成了十一个, 有了两匹马, 庄稼由于施了烂草、腐树叶及马粪也有了更好的收成。在一个地上结冰的早上, 人类想继续开荒扩土, 却发现作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农具全都不见了。尽管发生了如此糟糕的事情, 但人类此时已没了上一年的慌乱, 尽管人类还拥有大片刀, 但大家这次什么都没拿。最后发现农具被山男藏在了笊篱之下。山男看到人类时, “便张开大嘴‘哇’地大叫了一声”[2](29), 此时故事中孩子们喊叫着就要跑开与大人们的毫不畏惧形成鲜明对比, 从侧面再次反映了人类对未知自然本能的畏惧。“山男非常惶恐地用手挠了挠头站了起来。大家各自拿上自己的农具向山外走去”[2](29)。而此时山男却在林子喊道:“你们也给我拿粟米年糕来!”[2](29)

山男因为了解第一年狼山事件的始末, 想要粟米年糕所以才将农民们的农具藏起来了[5]。此处粟米年糕在童话中第二次出现, 与第一次出于对狼的由衷感谢而送粟米年糕到狼山中不同, 人类在人情往来层面, 做了粟米年糕送到狼山和笊篱山。

在日本“山男”又称作山中妖怪或怪人, 绝大多数情况下对人类友好, 通过帮助人类以获得烟草、食物等。本阶段贤治使用“山男”形象取代“狼”作为自然的代表, “山男”已部分具备“人”的属性, “人物”形象及其特征的设置与形象耐人寻味, 人类对自然的“人化”效应跃然纸上。与上阶段的原初和谐画面形成鲜明对比, 本阶段人类由自然的依附者变成了利用与改造者, 而自然由人类的庇护者变成了人类活动一定程度上的受害者, 人与自然力量强弱的相对位置发生了转换, 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和谐逐渐失衡, 人类处在了利用与改造自然的阶段。

三.和谐的再构建

随着人类的力量进一步增强, 对自然的索取达到了空前的地步。第四年, 童话将人与自然的拉锯呈上纸面。“平坦的地方都已经成了田地。又增加了木屋并建起了大堆房, 而且马也有了三匹”[2](29)。秋天收获后, 人类“都在想今年做多少粟米年糕都没问题了”[2](29)。可是一个遍地冰霜的早晨, 粟米一下子全没了。

“大家各自随意地拿上武器……”[2](30)“随意”二字表明这一阶段人类对自然的优越感进一步膨胀, 对自然表现出一种盛气凌人的姿态。人类在黑坂山所提供信息的帮助下找到了偷走粟米的盗贼山。贤治将盗贼山刻画为一个“长着一双黑手, 个子又高又大的男人”[2](31)。这一阶段人类与自然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故事中对盗贼山的描写采用了“咆哮”[2](32)等字眼, 而人类的反应是“毫不相让”[2](32)。

在自然态度的巨大反弹面前, 众人“也有些害怕, 面面相觑, 准备逃走”[2](32)。故事若自此结束, 依靠对自然的索取而得以生存的人类将要面临的将是一个饥肠辘辘的漫漫寒冬, 这对人类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但这显然不是贤治期望的结果, 四座山之源———岩手山的登场使得故事得以继续。岩手山制服了盗贼山, 将粟米还给了人类。人类回去之后做了粟米年糕给送给四座小山, 其中给盗贼山的最多, 但其中却掺了些沙子。贤治不失时机的调侃了人类的包容缺乏、欺软怕硬与投机取巧。岩手山最后的话耐人寻味, “你们也不要往坏处想, 因为盗贼山实在是想自己做粟米年糕吃, 所以才偷了你们的粟米”[2](32)。

“四座小山都成了人类的朋友, 每一年冬天四座小山都会收到人类送来的粟米年糕, 然而粟米年糕却随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小”[2](33)。本阶段贤治使用“黑男人”形象作为自然的代表, 彻底用“人”的属性来定义自然, 人与自然力量的强弱对比再次易位, 强调了自然力量的强大。故事的最后人类与四座小山的关系皆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平衡, 但人类送与自然粟米年糕只是在遭受惩罚后的一种得过且过的表面文章, 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被动行为, 而并非发自内心的思想自觉。故事结束, 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再构建, 人类进入到了被动保护自然的阶段, 这种被动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今人类的现状。

四.宫泽贤治生态平衡思想分析

《狼》中粟米年糕的字眼贯穿全文, 在“人类”方面, 粟米年糕逐年增多, 体现了人类力量的不断增强;在“自然”方面, 对粟米年糕的诉求逐年增强;综合来看, 粟米年糕作为人与自然交涉的纽带,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调和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表征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粟米年糕是童话作品故事展开与情节发展的关键线索, 深入挖掘粟米年糕隐藏的深刻含义是分析宫泽贤治生态平衡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宫泽贤治研究者谷川雁指出故事所处的时代是“后绳纹时代”[6]。在后绳纹时代, 日本农业处于狩猎采集与烧垦农耕并存的原始状态, 主要作物为粟米和稗子[7]。粟米年糕即是人类将从自然界收集的粟米捣碎蒸熟制成的糯米饼。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下, 作为农学家的宫泽贤治对烧垦农耕的农业方式有较深的认识。在人类迁入以前童话中的森林拥有自身的物质循环即:大气、水、土壤、动植物这样一个封闭的物质循环;人类迁入后自然生态被人化, 其种植的作物将土壤中的无机养分带出, 人类若贪婪地想把作物的收成完全据为己有, 势必破坏自然界原本的物质循环[8]。贤治对自然界的固有物质循环的透彻认识便是其生态平衡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童话中的和谐失衡阶段, 宫泽贤治巧妙地通过山男把农民们的农具藏起来以求得粟米年糕的行为, 将自然期望恢复其固有物质循环的诉求通过山男传递给人类, 而在日益强大的人类面前, 山男在人类发现他时只能发出婴儿般“哇”的叫声, 人类无法理解自然的这种诉求, 仅在人情往来层面做了粟米年糕送到狼山和笊篱山, 缺乏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的物质循环以及生态保护的本质内涵的认识。在童话中的和谐再构建阶段, 贤治通过盗贼山偷人类的粟米, 以及岩手山最后的话再次反复强调了自然想要恢复其固有物质循环的愿望, 可是归根到底是谁偷了谁的“粟米”呢?

《狼》中粟米年糕作为人与自然交涉的纽带贯穿始终,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调和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宫泽贤治将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的抽象过程贴切地通过粟米年糕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也向读者表明保持维护自然界固有物质循环是人类在认识与处理其与自然关系时必须把握的根本原则, 亦是实现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五.结语

近一个世纪之前, 贤治通过童话《狼》从“人与森林最原始的交涉”[2](403)中剖析了人与自然关系演化规律, 指出全面维护自然界固有物质循环是保持生态平衡的本质内涵, 亦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此外, 贤治也理智地察觉到了人类对生态平衡重要性认识的极其欠缺, 其思想超越了时代, 为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失衡问题提出了药方, 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狼》中人类由自然的绝对依附者演化为了自私、贪婪的索取者, 由敬畏与依附自然阶段过渡到了利用与征服自然阶段, 再到被动保护自然的阶段。当前人类正处于第三阶段, 已不能再犯“粟米年糕随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小”的错误, 必须将自身看作自然的一部分, 充分认识自身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对自然界良性物质循环的至关重要性, 弘扬保护自然的时代精神, 实现人类历史由被动保护自然阶段到“保护自然, 和谐发展”阶段的顺利过渡。

摘要:日本作家宫泽贤治的《狼山、笊篱山和盗贼山》是一部色彩鲜活、寓意深刻的童话作品, 完整呈现了深藏于作者内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图, 集中体现了作者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的认识。本文以人与自然的交往历程为主线, 通过剖析该童话中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 探析贤治童话中传递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规律, 阐释贤治生态平衡思想的内涵, 进而构筑宫泽贤治童话中人与自然和谐构图的全局, 为当今生态保护的历史大潮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宫泽贤治,童话,人与自然,和谐构图,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王信峰.浅析宫泽贤治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以《狼山、笊篱山和盗贼山的故事》为中心[J].现代语文, 2009 (, 9) :137-138.

[2]益田勝実.講座日本児童文学3[M].明治書院, 昭和49年.

[3]西成彦.森のゲリア[M].岩波書店, 1997.

[4]田中末男.宮沢賢治と環境思想 (1) —『狼森と笊森、盗人森』の研究[J].朝日大学一般教育紀要, 2008, (34) :1-20.

[5]赤坂憲雄, 吉田文憲.『注文の多い料理店』考イーハトーヴからの風信[M].五柳書院, 平成7年.

[6]谷川雁.賢治初期童話考[M].潮出版社, 昭和60年.

[7]田端宏, 桑原真人, 船津功, 関口明.北海道の歴史[M].山川出版社, 平成15年.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作文 篇13

八月的`一天,风高气爽,阳光明媚,小鸭子们正在乡下的小溪边游泳、玩耍,正玩得开心的时候,鸭妈妈来到小溪边,严肃地对小鸭子们说:“孩子们,今天城里的奇妙儿影院有头牌电影《奇奇妙妙历险记》,不过去奇妙儿影院的必经之路是一条很危险的马路,你们还想去吗?”小鸭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妈妈,就是危险我们也要闯过去。”说完,鸭子一家人就开始上路了。

过了一会儿,它们来到了去奇妙儿影院的必经之路奇妙路,因为这条路是一座城市的一条主干道路,所以路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在路边鸭妈妈对小鸭子们说:“一会儿我站出来在马路上阻挡车辆和人,你们要紧紧跟上我,听见了没有?”小鸭子们说:“知道了妈妈。”鸭妈妈抬头挺胸,吸了三口气,壮了壮胆,就一摇一摆的走上了马路,小鸭子们也一摇一摆的走上了马路,它们走到了路中间,发现车上的人和正在喧闹的人都用温暖的目光看着它们,它们惊讶又顺利的通过了马路,奇妙儿影院就在前方了。

描写自然的作文 篇14

“哗啦哗啦”山里的小溪经过一个漫长的寒冬开始重回生机了,它们敲打着石块,那清脆的声音十分悦耳,这声音好似一个闹钟,叫醒了熟睡的我,也叫醒许多小花小草。它们一个个鲜红嫩绿的,奋力地从土里钻出来,绽开一个个可爱的微笑。这时一阵春风从我脸颊拂过,从中我听到一首温柔的歌声,我慢慢闭眼,沉浸在了这首歌中。

温柔的春天来得快去得也快,一眨眼就到烈日炎炎的夏天。

在这个炎热的季节,有一处地方十分阴凉,那就是荷花塘,暖风吹过,一池的荷花一边唱着歌一边跳着舞。粉红的花瓣,加上那碧绿的大圆盘还有那嫩黄色的小莲蓬,我看得越来越入迷,看着,看着,彷佛看见一群又一群的小姑娘,穿着粉红的衣裳、绿色的大裙子在池中跳着优美的舞蹈。天色入暮,许多小动物都回家了,只有几只萤火虫提着小灯出现在大街小巷,我忍不住抓了一只放在罐子里,希望这小小的荧光能够飞入我的梦境,在我的梦中也放出灿烂的生命火花。“吱吱”一阵气势雄浑的歌曲,是蝉,它大声地吼着,那声音惊天动地,真是一鸣惊人。

夏天过了,感觉天气变得十分凉爽。稻子们个个金黄,粒粒饱满。“咚咚呛呛”,那是什么声锣鼓喧天,乍眼一看,原来人们在庆祝丰收的喜悦,大家唱着歌跳着舞,真是其乐融融。我走过稻田来到果园,一个个橘子挂满枝头,像一个个金黄的小脸在对我微笑。这时天开始下起秋雨,“唰唰”的声音像一首流利的音乐。

冬天到了,天气变得非常寒冷,北风“呼呼”地吹,我家阳台的几桶水都结了一层薄薄的冰,一到中午水面的冰开始慢慢地破裂,不断发出嘎嚓的声音。北风唱着歌,叫醒了山茶花,它伸了个懒腰,跟着北风一起唱着一年结束的歌。

描写人与自然和谐的作文 篇15

(一) 人与自然和谐的渊源

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渊源。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 反映出原始的、朴素的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理念。老子曰:“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即要求人们要遵守自然客观规律, 遵守“天道”。

西方学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 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思想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反对神学的束缚, 宣扬人本主义理论。培根、笛卡儿提出的“人要驾驭自然作自然的主人”理念, 莎士比亚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人是万物至尊, 人可以支配自然。这种思想被当时的人们所信奉并坚持, 而人类中心主义也因工业时代的繁荣而成为西方世界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所体现出的主流思想。后工业时代, 人们意识到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已经严重危及到生存环境, 于是有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之争。非人类中心主义者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面, 反对以人为中心, 而主张人与自然环境在整个世界中的平等地位, 强调人类必须终止一切影响自然的活动。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 还是近代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 人与自然和谐的内涵已经在时代的变迁中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

马克思把自然看成从最初起就是和人的活动相关联的, 是存在论层次、使用价值层次和价值层次的统一体。在存在论层次上, 马克思认为, 自然是基础, 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主要是指支撑人类生存的根源。自然先于人并独立于人类而存在, “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在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明确提出“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的论点。

马克思认为, 在资本主义环境下,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 对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这种条件下, 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具有严重的不可持续性。因此, 要“合理调节”人与自然关系——将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共同控制之下, “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马克思所处的时代, 因大规模工业生产而导致的环境问题并没有受到广泛关注, 环境问题对人们的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也尚未暴露。因此,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观没有对此深入研究。但上述观点足以证明, 马克思已经意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状态, 即双方应当“合理调节”, 追求一种平衡的状态。

(三) 当代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理论的发展

当代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理念, 作为一个完整概念提出, 是一步一步发展并完善的。在十六大报告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曾这样指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这句话中, 已经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的问题。2005年2月19日,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 他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对和谐社会的较完整的表达。可见, 人与自然和谐无论是在理论上, 还是在“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发展与形成上, 一直都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和谐,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要求人类的发展要做到与客观自然情况相适应。一方面, 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 要利用自然资源;一方面, 人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护自然资源, 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 应当遵循自古以来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固有法则。而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 人与自然的和谐实质上是一种人与自然的互荣共生的平衡状态。

二、经济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

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把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容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这三个方面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容, 还是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状态的特征。

(一) 经济发展是生产发展的重要范畴

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经济建设是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 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实现共同富裕, 更好构建和谐社会。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给我国经济社会注入了以往一切时代都不可比拟的生机和活力。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居各国之首,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因此, 发展经济, 提高经济实力,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没有生产的发展, 物质的丰富, 人与自然不可能实现最终的和谐。

(二) 经济发展是生活富裕的基础条件

生活富裕, 有着丰富的涵义。它包括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裕, 也包括精神生活等其他方面, 但经济富裕是其他富裕的基础。现阶段,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方法即大力发展经济, 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倘若社会生产不能得到发展, 人民就不可能富裕,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无法满足,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就难以解决。

要实现生活富裕, 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 根本目的就是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让人民富起来。经济的发展导向, 应当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密切联系, 要让经济的发展成果惠及全民。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持续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 物资的生产得以丰富, 人民生活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普遍得到满足, 充分证明了发展经济的重要性。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容中, 生产发展是基础, 生态良好是条件, 生活富裕是目的。经济得不到发展, 就不可能实现生产的发展, 生活富裕更是无从谈起。因此, 经济发展是生活富裕的基础条件。

三、环境保护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

(一) 良好的环境是生活富裕的重要标志

生活富裕的涵义是丰富的。它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充足, 还包括人民拥有良好的精神生活状态。富裕的生活要有经济基础, 但更需要优秀的文化、良好的环境。

最近一百年以来, 工业革命的浪潮改变了人类历史, 改变了自然界, 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中, 人对自然的敬畏心理被打破, 转而大规模地征服和改造自然。于此同时, 人类生活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工业化的破坏和污染, 引发了资源枯竭, 水资源被污染等一系列生态危机。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 其国内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因此给人们带来的疾病和灾害层出不穷, 尽管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国民生活质量却因此下降。

由此可见, 如果人们仅仅是物质条件得到了改善, 而居住在一种恶劣的生态环境中, 随时可能受到环境恶劣所带来的灾害, 无法保障健康的生活方式, 并不是实现了生活富裕。而当人的物质生活极大富裕的同时, 如果以牺牲良好的环境为代价, 那么人们的生活永远不能实现真正的富裕, 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无法实现。

(二) 环境保护是生态良好的实现方法

生态伦理学认为, 从本质意义上讲, 人与自然同为价值主体。在共同生存的环境中, 人享有生存的权利, 一切人以外的生命和整个自然界同样享有生存的权利。在人类诞生以前, 自然界先于人存在于地球上持续多年, 自然可以独立于人而存在。但人的生存和发展却依赖于自然, 自然界的所有生命都处于巨大的循环圈中, 人与其他生命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历史已经证明, 人类试图征服自然, 战胜自然而做世界的中心, 是有悖于自然规律且无法实现的。只有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更好的利用和改造自然, 在人类自身得到发展的同时, 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 维持人与自然的共荣共生状态。

环境的涵义是广泛的,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将“环境”作了如下定义:“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植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这一定义是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 是从人的生存角度对环境所做的定义。

建设生态文明, 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要发展, 就要从自然界中利用和索取自然资源, 对原始的自然产生影响。人的生产生活给自然带来的影响, 也会反馈到人类身上。当人的行为符合客观的自然规律并维持在合适的限度时, 自然就会报以慷慨的赠与;当人的行为违背客观规律, 对自然进行过渡索取时, 自然也必将予以“报复”。正如恩格斯说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 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 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生态良好的一个重要标准即良好的生存环境。环境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这种作用通常不会很快发生, 却可以长期影响人的生活。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 却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工业生产对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甚至已经危及到人的身体健康, 而工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

在一定限度内, 环境对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容纳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 但目前人类的许多行为已经远超出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在当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人类毫无疑问地处于强势地位, 但这种强势带来的并不完全是进步, 人类对强势地位的滥用已经使自己尝到苦果。但自然界的客观性又决定了我们身旁的水、森林、草原等物质, 并不会主动适应人的生存而改变自己的固有形态。因此, 要实现生态良好, 只有人类树立起正确的环境意识, 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四、人与自然和谐语境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需要经济发展, 也需要保护环境。只有经济得到发展, 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要求才能得到保障。经济发展是物质富裕的基础, 没有经济的良好发展, 没有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要求, 人与自然和谐的最基本问题就无法解决。生活贫穷的状态下, 人为了基本的生存而不可能去关心其他问题, 环境的保护更无从谈及。所以, 经济发展是解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最主要手段。

然而, 经济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问题, 是不容忽视的。历史上, 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曾经遭遇过严重的环境危机。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垃圾等有害物质, 曾给人带来难以治愈的疾病, 甚至影响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在接受了沉痛的教训之后, 这些国家开始重视环境破坏环境污染所造成的问题, 付出极大的代价后才解决环境问题。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 我国同样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一些企业为了经济利益, 疯狂掘取自然资源, 在生产中排放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物质;一些官员为了政绩而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略环境的重要性, 这些问题都是我国在现阶段发展中必须解决的。发达国家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 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走以前的老路。工业的发展虽然不能完全避免环境问题, 但却可以采取积极的方法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 做到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相适应。例如发展“低碳”经济, 倡导人们环保的生活方式, 用先进的、绿色的技术进行生产, 引导人们树立环保意识。保护环境, 实现生态良好, 不仅可以为生产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还可以让人的生活, 尤其是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富裕美好。

五、总结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 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内容, 二者分别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重要手段。生产发展是基础, 离开生产发展, 社会进步就失去前提, 生活富裕也不可能实现。生活富裕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体现。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 使社会财富得到合理分配, 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 人类文明才能不断进步。生态良好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标志。只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 坚持可持续发展, 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Z].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3

[2]、唐德才.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前提和基础[J].贵州: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张仁玲.生态文明蕴涵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J].安徽: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0

[4]、王玉庆.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之道[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 2010

[5]、刘小珍.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J].广西:广西民族大学, 2008

上一篇:劳保局述职报告下一篇:酒会-晚宴欢迎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