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学生》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孔子和学生》(精选9篇)

《孔子和学生》 篇1

课型:新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正确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基本技能:能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够大胆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思想教育: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孔子的高大形象,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含义。

2、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孔子的画像)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板书:孔子)你们了解孔子吗?

2、学生结合资料谈对孔子的了解。

3、教师补充资料:孔子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教育家,后人为了纪念他,专门修建了孔庙。(课件出示孔庙的图片)孔庙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孔子同时受到世界人民的敬仰。

4、补充课题,齐读课题。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出示词语,检查读音情况。

3、指名朗读,要求:仔细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同时画一画课文提到了哪几个学生。

4、课文提到了哪几个学生?(课件出示:颜回 子贡 子路 子张

子夏)点明颜回、子贡、子路、子张是孔子得意的四大弟子。

5、快速默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

6、小组交流对孔子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

1、学生谈对孔子的初步印象。

1)通过读课文,你觉得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教师随机板书:(可能有以下的认识)

有爱心 谦虚 伟大 受人尊敬 了解学生不贪财

善于教育 大教育家

2、教师因势利导,深化对孔子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

3、第一段的学习依据学生对孔子的初步印象进行进一步的引导。1)你从哪部分读出孔子有爱心的?请你给大家读读这个自然段。

2)说说看,你怎么觉得他有爱心? 3)谁有和他不同的感受?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说出自己的见解。随机出示重点语句:

当时,只要你想跟孔子学习,哪怕是带上一束肉干作见面礼或学费,孔子也会乐意收做 学生。

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种各样的人才。

4)小结:看来孔子确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再来读读书,书中有一个词和大家说的意思差不多。(板写:有教无类)为了让学生得到一样的教育,不管贫穷或富裕,不管聪明或愚笨,他都乐意收做学生。他的确是位令人敬重的好老师!

4、第二、三段的学习

1)刚才同学们还谈到了谦虚,你是从哪部分读出来的? A、指名读第二自然段。B、谁来说说孔子什么地方让你感到谦虚?

小结:一位德高望众的老师敢于在学生面前说出自己的不足,孔子的谦虚真让人敬佩啊!

C、朗读孔子的话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出示四句话)

D、指名分角色朗读孔子与子夏的对话。2)刚才有同学谈到孔子非常了解他的学生,你们又是从哪部分读出来的?(第三自然段)

A、在阅读这部分的时候,你们有没有遇到不懂的问题,现在可以提出来。

引导学生弄懂“变通”、“和颜悦色”、“谦厚”等词语的意思。B、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思考过孔子这么了解每一位学生,对他教学生成才有没有什么帮助?

C、小结:的确如同学们所说,孔子这么了解学生,使他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一个词和我们说的意思一样,那就是“因材施教”。(板写:因材施教)孔子正是善于把握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优势,改进学生的不足。培养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才,造就了七十二个才华超众的贤人,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培育人才的纪录。

3)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A、指导朗读,孔子和子夏的话分别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B、指名分角色朗读。

C、练习朗读二、三自然段。

4)(出示句子: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这段对话让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那么老师对子夏的教育是什么呢? 5)小结:看来孔子在教育学生方面的确是位了不起的老师,他的思想和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影响了他学生的学生,影响了中国的教育。被世世代代的人们尊为先师。(板写:万世先师)6)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7)(出示孔子的画像)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三、知识拓展。

1、(出示孔子的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全班齐读。

3、推荐学生阅读漫画版的《论语》和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图画《孔子胜迹图》。

四、课堂小结

本课一共四段,内容简短。第一段主要讲孔子是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他主张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受到学生的敬重。第二段主要讲孔子在评价学生的优点的同时谦虚地表示自己的不足。第三段讲孔子教育子夏,他的学生各有优点但也有不足,需要不断学习。最后一段讲后人对孔子的评价。

五、布置作业

课题:《孔子和学生》

课型:新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正确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基本技能:能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够大胆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思想教育: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孔子的高大形象,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含义。

2、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把自己摘录的孔子名言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它的理解。

(二)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对孔子的认识。

二、新授

(一)读名言警句,试着背下来。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身边人的态度。2.“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句话表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的特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

(二)读课文,做摘录笔记。教师指导后进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评议。

三、知识拓展:

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

四、复习巩固

1、认词:

富裕、天资、愚笨、选择、谨慎、谦虚

2、比较记忆字形

裕 资 择 谨 慎

浴 姿 泽 勤 真

3、练习写生字10个。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谈。

《孔子和学生》 篇2

带着这个疑惑, 笔者重新翻开《论语》, 把目光投向了孔子及其弟子间师生的互动, 希望从中窥探一、二.

《论语·述而》称:“子温而厉, 威而不猛, 恭而安.”

“温而厉”, “温”正是指夫子平时呈现在外的中正和平气象, 仁民爱物, 使弟子乐于亲近;“厉”则是指夫子对于事情严正的态度, 不卑不亢, 不偏不倚, 择其善者而从之, 使弟子乐于受教.泛爱于大众, 克己以修人, 是谓仁者无敌也.

“威而不猛”, “威”则是其崇高的德行, 以之待人处事, 不卑不亢, 使弟子仰望膜拜, 自叹弗如, 威由心生;然而夫子从未因此持才而傲, 独断专行, 反而诚信为首, 平等相待, 随和坦率, 是谓教者无私也.

“恭而安”, 因有“修己以敬”, 才有宽阔的胸襟, 富足的内心, 方能坦然处之, 怡然自得.是谓智者无虑也.

以上正是弟子对孔子平时性情、仪态、生活等方面的观察所得, 也是对孔子人格的一种轮廓式描述.

下面笔者就其与弟子间的一些生活侧面, 从孔子之仁、之教、之智这三个方面来细细品味孔子人性的光辉, 人格的魅力.

一、温而厉——仁者无敌

《论语·述而》称:“子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孔子钓鱼, 但不用网;射猎时不射归巢栖息的鸟.弟子们用九个字便把夫子“仁”的精神表现出来.“仁”, 不单是为人, 也及于动物的存在, 是“仁民爱物”的博爱思想.正如夫子所说“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 .仁的根本, 决不是简单地说说怎么“爱人”, 关键在于行“仁”, 即行善.此善应是出于内心, 出于真诚, 而非矫情做作, 方能让人感激信服.

孔子收弟子, 没什么要求, “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 然而真是送上十条干肉吗?在古代, 束脩只是很微薄的见面礼, 可见孔子注重的不是师生间的利益, 而是弟子是否自愿学习, 故用上了“自行”二字.孔子之前只有官学, 而自孔子起方有私学.上官学要讲条件, 首先必须是贵族子弟.孔子却什么也不要求, 连学费有也不重视, 只要你愿意学他就愿意教, 他的条件等于无条件.有教无类, 真正做到一个“诲人不倦”的仁者.

孔子是一个平民教育家, 他并没有什么等级森严的思想, 是把每一个人当成与他一样的人看待.以人为本, 从爱出发, 对待学生毫无门第之见.正如其一个学生仲弓, 他的父亲是贱民, 但孔子说其子“可使南面” (《论语·雍也》) , 做一个大官.

对于弟子中之弱者, 孔子更是赋予了其较多的赞扬和鼓励.如仲弓, 为人厚道, 不善言辞, 而当时的社会崇尚口才之术.当有人对孔子说:冉雍仁德, 但口才不好.孔子说:如果谈经论道只凭口才而无实际的内容, 那么, 会惹人反感的.不知道什么是仁, 只凭口才又有什么用呢?又如颜渊, 家境贫穷, 但生而好学, 是孔子最为钟爱的学生, 也是在《论语》中得到褒奖最多的一位:“贤哉, 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论语·雍也》)

但爱不是姑息, “爱之, 能勿劳乎?忠焉, 能勿诲乎?” (《论语·宪问》) 此句孔子论述的虽为君王之道, 但其对待学生上, 也的确如此.温而厉, 爱亦是严爱.

颜渊虽是孔子非常欣赏的学生, 但孔子也指出:“回 (颜渊) 也非助我者也, 于吾言无所不悦.” (《论语·先进》) 孔子含蓄批评了颜回缺乏怀疑的精神, 此中可以看出, 孔子看一个人是深刻的, 不因自己欣赏而去回护他.

同样孔子亦不会因观点不同就对学生存有偏见.

如子路, 孔子曾说:“由 (仲由, 即子路) 也, 千乘之国, 可使其治赋也.”又说, “由也果, 于从政乎何有”, “片言可以折狱者, 其由也欤”!可见, 尽管孔子有时对子路有所不满, 认为子路鲁莽冲动, 动不动要敲打敲打这个老顽童式弟子, 但对子路的从政才干还是颇为欣赏, 充分肯定的.

二、威而不猛———教者无私

孔子在学生面前从不盛气凌人.学生在他面前是“放松”的, 他们总是愿意把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展现在孔子面前.孔子去见南子, 子路很不高兴.身为弟子, 竟然管起了老师交友上的事, 这似乎有些过分了, 但孔子不仅没有责怪他, 反而发誓说:“予所否者, 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 这语言, 这神态, 哪里还像师生, 分明就是朋友的争执!有时候, 弟子们甚至在孔子面前大发脾气.孔子“在陈绝粮, 从者病, 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面对愠怒的子路, 孔子怎样呢?他只是心平气和地说:“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滥也.” (《论语·卫灵公》) 孔子已经把最真诚的感情给予了学生, 他和学生之间无话不谈, 即使在批评弟子时, 却也是注重方法, 威而不猛.

《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修慝”, 孔子回答说:“攻其恶, 无攻人之恶, 非修慝与?”要把过错和犯过错的人分开, 可以指责过错的危害, 但不要指责对方有这种过错.

再如司马牛“多言而躁”, 话说不到点子上.司马牛问仁, 孔子说:“仁者, 其言也.”意思是说, 仁的要求是要把话说到点上.针对司马牛多愁善感, 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

有一次, 孔子到了他的弟子子游担任长官的武城, 听到到处都是弹琴唱歌声, 认为子游是大材小用了.“夫子莞尔而笑”, 批评道:“割鸡焉用牛刀?” (《论语·阳货》)

孔子听到子路谈自己治理国家的思路不对时, 也没有板起脸来指责, 而是“哂之”, (《论语·先进》) 用一笑来表明自己的不赞同.

如《论语·公冶长》第七章:子曰:“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 无所取材.”

孔子想批评子路“好勇”, 先把“好勇”当做优点来说, 使子路很高兴, 为自己拥有这个优点而自豪.这时指出这个优点如果过分了, 就不好, 就可以使子路很自愿地接受.

又如在批评子路不分对象只是一味地宣讲时, 孔子先赞美子路拥有别人不具备的自信.孔子说:“衣敝蕴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 其由也与! (穿着破衣服而给穿华贵衣服的人讲说而不自卑的人, 是子路啊!) ” (《论语·子罕》) 然后才指责说“他们听不进, 就不必浪费口舌!”

孔子这种先赞美后批评的方法, 效果是显著的, 不但没有使脾气暴躁的子路反感, 而且自觉地接受, 终日奉行.“子路终身诵之.”使孔子不得不重新来矫正他这种行为———“是道也, 何足以臧?” (《论语·子罕》)

由此我们不得感叹:孔子真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家!

如此悉心的教导, 循循善诱, 怎能不使其弟子对其尊敬, 对其爱戴!

所以当有人诋毁孔子时,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 丘陵也, 犹可逾也;仲尼, 日月也, 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 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颜渊》) 后来颜回赞美孔子对他教育的恩德时, 用的也是“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孔子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身上, 从《论语》中我们看到, 弟子们是自觉自愿地在践行孔子的政治主张.“子张问行 (怎样做到哪里都能行得通) ”, 孔子告诉了他, “子张书诸绅 (写在腰中的带子上) ”.颜渊、仲弓问孔子怎样做一个“仁”人, 孔子告诉他们后, 他们都说:“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弟子们都愿意主动地去践行他的主张, 应该是“亲其师, 信其道”的缘故吧!

三、恭而安———智者无虑

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子贡说贫穷的人不谄媚, 富有的人不欺人, 怎么样呢?孔子答道, 这样可以啊, 一个人如果做到苦中有乐, 富贵而又知礼才是非常必要的.

孔子还说:“饭疏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若浮云.” (《论语·述而》) 这种淡泊明志、宁静自得的精神支持了孔子, 使他能在各种厄难中站住脚, 努力追求着自己的人生境界,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 .

正因为对事情看得比较开, 所以当在陈、蔡被围时, 子路已经不耐烦了, 而孔子却可以“讲诵弦歌不绝”.游说列国时, 路人形容孔子为“丧家之狗”, 孔子欣然叹曰“然乎哉!然乎哉!”面对郑人的揶揄, 孔子不但没有生气, 而且还非常高兴, 因为“丧家之狗”正道出了孔子奔波列国的辛酸, 孔子可以借此以解嘲, 也表明孔子不怨天尤人的达观态度.因此, 孔子“有终身之乐, 无一日之忧”, 这是智者的略带伤感的幽默;有人召孔子, 子欲往, 弟子阻之, 孔子说:“吾岂匏瓜也哉, 焉能系而不食!”这是老者的固执;子贡曰:“有美玉于斯, 韫柜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这是孩子般的坦诚.

孔子的仁者胸襟和忧道言行, 成就了孔子人格的非凡魅力.

以上仅是撮取几方面谈了孔子的人格魅力, 我们看到了一个性格丰富的、有声有色的孔子.诚如太史公所说:“《诗》有之:‘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余读孔氏书, 想见其为人.……孔子布衣, 传十余世, 学者宗之, 中国言《六艺》者, 折中于夫子, 可谓至圣矣!”

老子和孔子 篇3

子中之子

前面说过,一般人都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老子却在娘肚子里呆了足足八十一年。怀胎八十一年生儿子,还是自己做手术生出来的,不过不是剖腹,而是剖肋。老子是他的母亲在一棵李子树下,自己剖开左侧的肋骨在肋下生出来的。由于诞生在李子树下,所以老子姓李。八十一年了,生下来头发就白了,还长了长长的胡子,因此被称为老子。这个故事当然比孔子的“龙生虎养鹰打扇”更荒唐,但是故事尽管荒唐,里面却也藏着道理,那就是:大器晚成。

像老子这种人物,不经过异乎寻常的酝酿,是不会诞生的。有趣的是,先秦诸子大都是姓后面称子,以示敬重。例如孔子姓孔,尊称孔子,孟子姓孟,尊称孟子。其他如孙子墨子庄子,都是这样,只有老子,姓李却不称为李子,偏偏称为老子,为什么呢?一方面是老子确实太老了,老得好像成了精。老子无论形象还是思想,都给人成精的感觉,另方面也说明老子是先秦诸子中的老资格,是子中之子。

孔子求教和老子化胡

例如《史记·孔子世家》就记载着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故事,孔子在老子面前就像一个小学生,俯首贴耳地接受老子的训导,过后回味老子的教导,竟好几天说不出话来,搞得学生很着急,说老师怎么到老子那儿去了一趟还得了抑郁症?看学生着急了,孔子对学生说:“天上的鸟怎样飞我们看得见,地上的兽怎么走我们也看得见,水中的鱼怎么游我们甚至也能看得见,但是老子的思想,真的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太玄了!”最后孔子由衷地赞叹老子是龙。后来道家中人特别喜欢宣传这个故事,目的不外乎是要把孔子说成老子的粉丝,证明道家比儒家高明。此外还有“老子化胡”的故事,说老子西行出关到了印度,变成释迦牟尼佛,创立了佛教,培养了一大批佛教徒。

这个故事的原创者不是别人,正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徒,这不是自己贬低自己吗?不是的。原来他们编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借助老子的权威树立在中国的正统地位,实现在中国的本土化,排除弘扬佛法的障碍。后来西晋有位叫王浮的道士又编造了《老子化胡经》,大肆渲染这个故事,目的不外乎是要证明道教比佛教高明。今天看来,“老子化胡”固然不可信,孔子是否真的拜访过老子也很可疑。不过这丝毫也不影响老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老子确实是中国文化史上可以和孔子齐名的伟人。如果将中国的智慧比喻为水墨画,那么孔孟是墨,老庄就是水,没有老子和庄子,这幅水墨画就没有了布白,没有了虚灵空旷的美。

世界级大哲学家

老子是世界级的大哲学家,在国际上给中国人争了不少分。德国那位最有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提起孔子充满蔑视,他批评孔子说:“(《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黑格尔甚至由此认为:“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意思是孔子的书真的不该翻译,不翻译还保持一个圣人的形象,翻译了就露怯了。当时欧洲的一份报纸上登载了一幅孔子的漫画,漫画下附了几句编造的孔子语录:外面有雾,开车要小心!天要下雨,别忘了带雨伞。话都不错,但全都是正确的废话。这些语录很能代表当时欧洲人对孔子的印象。黑格尔乃至某些欧洲人对孔子的轻视当然有其文化背景的局限,我们也不必过分在意,反正今天孔子学院已经遍布全世界了。这里要说的是,尽管黑格尔对孔子很不感冒,但是对老子显然更重视。

较之孔子,《哲学史讲演录》给老子留了更多的篇幅。据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统计,世界上翻译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一本书,是基督教的《圣经》,排在第二位的,就是老子的《道德经》了。我在美国,从东部到西部,每次走进一个大点的超市,总能在超市的“文化之角”发现《道德经》,中英文对照。基督教传教热情非常高,《圣经》有很多是赠送的,不要钱。《老子》却是要花钱买的。如果论销售,《老子》的发行量可能就世界第一了。当然,今天有了《哈里·波特》,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

老子作为哲学家为世界尊重,但他在中国,最早却被当成兵家。这是怎么回事?请关注下期。

小学语文《孔子和学生》教学设计 篇4

1、认识生字“裕、资、择、贡、既”,并能正确书写“施、及、谨、谦、虚、慎、肃、优”。

2、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包罗、敬重、选择、富裕、愚笨、谦虚、谨慎”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并积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孔子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思想。

4、练习自读,做好摘录笔记,标注和记录问题,展开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含义。

2、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绍棠的《师恩难忘》,孩子们上学第一天,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还记得么?对,是叩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像。

2.为什么要学生们拜孔子呢? 谈谈你对他的了解 (播放课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以“仁”为中心,对后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称为“万世先师”。孔子不仅在中国受人尊敬,在国外也备受瞩目。德国柏林得月园的人口处,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塑像花岗石基座上刻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名言。 西方将他列入“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称其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

这么伟大的一位思想家、万世之师,他是如何教育学生的呢?他的魅力何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孔子和学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录音,请认真听,听清字音。(播放课件)

2、生自由练读,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3、检查汇报,指名读,其他学生正音。

4、同桌互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5、我们读了课文,请同学们在文中根据自己的情况画出生字新词,

做摘录笔记。

请看一位同学的摘录笔记。(播放课件)

第1单元 2 孔子和学生

贫穷 富裕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远近驰名

严谨 庄重 和颜悦色 谦虚 宽厚 谨慎 严肃

齐读,开火车认读。

6.出示生字(播放课件)

裕 资 择 贡 既 施 及 谨 谦 虚 慎 肃 优

请你和同桌互相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重点指导“既”“肃” “及”“谦”字,指导书写。

7、还记得上节课学过的阅读时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的阅读方法么?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读书方法。

(1)金钥匙:(播放课件)阅读时有的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和交流,可以把它们写在自读笔记中。

(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另一篇文章随文标注问题的例子,感知用符号、线段标注问题或在有疑问的地方用文字标注问题的方法。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标画或是记录下来。(播放课件)

学生汇报,展示笔记。

老师把大家的问题汇总了一下: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是怎样教育学生的?为什么被后人称为“万世先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课件出示小练习:孔子是我国_时代的大教育家,_、_是孔子受到学生尊敬的重要原因。孔子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人的孔子十分尊敬,称其为“_”。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孔子和学生》。

二、抓重点词句学习课文内容

学习一自然段:

1、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孔子的两个重要思想,是什么?快速浏览勾画重点词。抽生回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师板书,并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这两个重要思想在飞越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两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是“有教无类”?(指教育学生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

3、请自读一自然段,用“——”勾出解释“有教无类”的意思的句子。抽生汇报,出示课件,齐读这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总结:多博大的教育思想呀。孔子所在的.时期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阶段,他主张,人不分富贵贫贱,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将面向贵族官僚子弟为主的教育转向了贫民子弟,他的这一创举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让我们再来读读写孔子有教无类的句子。

4、在这句话中有两对反义词请找出来读读,说说这两对反义词的作用是什么?“包罗”换个词是什么?“敬重”呢?为什么如此受到人的敬重?

学习二三自然段:

1、 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在孔子和子夏对话中出现了几个人物?(4个)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啊?(颜回、子贡、子路、子张)(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

2、 在第二段中,孔子分别对他们做了什么评价?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

3、 孔子的学生们各有各的优点,孔子跟他们相比,感觉自己怎么样啊?(不及他们)“我不及他”也就是——(我不如他)

4、想象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加上提示语,分角色读二自然段。

(指导学生读好问的语气和孔子耐心解答学生的问的语气。)

5、 听到孔子这么说,子夏很迷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面对子夏一连串的发问,孔子是什么态度?你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和颜悦色)谁能用和颜悦色的态度读一读孔子的话?指名比赛读。

6、孔子说的这段话中心句是哪一句?请用“﹦”勾出来。齐读,谈谈为什么还要不断学习?他们各自还需要学习什么?(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缺点部分)

7、出示句子: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

“点头称是”是什么意思?“这”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找一找你在哪方面还需要进步?

8、老师对每个学生的优点都了若指掌并能准确地之处每个学生的不足,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叫什么?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叫什么?(因材施教)请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个词的意思。

9.教师小结:在孔子的眼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比如颜回的守信用、子贡的聪明、子路的勇敢、子张的严谨庄重,都值得自己学习;比起别人,每个人都必然有不足,即使是孔子这样的人,也需要学习。这些思想即使是现在,也很有价值,对我们现在的教师也是很有启发的。所以说他是大教育家。子夏“明白这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这”指的是“要不断学习”的道理,我们也受到了启发,相信这会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影响。

10、再读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有教无类”概括的是哪个段的内容?而“因材施教“呢?这个句子将第一自然段和第二三自然段巧妙地联系起来,由第一段自然过渡到第二三自然段,这样的句子叫什么

——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

三、总结

1、如果将这篇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怎么分?说说理由。

写文章就是要有条例,结果分明,层次分明才能让人读懂哦。

2、总结这节课你的收获。(知识上,情感上、思想上、写作上···)

四、 板书设计

孔子和学生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万世先师

五、作业设计

1、读名言警句,试着背下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孔子和学生》 篇5

孔子和学生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的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空子因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而受到学生的敬重,通过叙述了一段空子和他的学生子夏的对话,表现了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都需要向别人学习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读并且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

2.学生继续学习写摘录笔记。

3.学生继续练习圈点问题。

4.▲※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体会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都需要向别人学习的道理。

课前准备

孔子的资料、幻灯片

板书设计

孔子和学生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大家一定听说过大教育家孔子,关于孔子大家都知道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孔子教育学生的课文。板书课题:孔子和学生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读课文,圈出生字,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生字:

富裕 选择 因材施教 严谨 谦虚 谨慎

3.自读课文,把自己有问题的地方,作上标记。

4.学生交流自己的问题:

(1) 字面上的问题,例如有关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互帮互学,实在比较生疏的词语,教师可帮助讲解。

(2) 有关课文的简单问题,让学生回答。

(3) 有关课文重点的问题,记在黑板上,讲课文时解决。

三、细读课文,感悟内容:(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当解决的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时候,要注意提示)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孔子教育思想的两个词语。

(2)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3)从哪里能体现出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找出有关语句。

(4) 学生找出句子,读一读。

(5) “因材施教”又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2、3自然段。

2.学习课文二、三段:

(1)指名读二三段,其余学生认真思考,二三段中,写了谁和谁的对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学生交流:

第二自然段:体会到孔子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且觉得在这些方面自己比不上学生,非常谦虚。

a、从“颜回的信用好,子贡聪明、子路勇敢、子张严谨庄重”体现孔子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b、从“我不及他”这句话体现出孔子的谦虚,做老师的也不一定样样强于学生,也需要学习。

第三自然段:体会到孔子在发现学生优点的同时,也能够指出学生的不足,告诫大家都需要不断学习。

a、从“颜回很讲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可是旁人不容仪接近他。”体现了孔子能够指出学生的不足。

b、从“我这四个学生虽然各有优点,但还要不断学习啊!”体现孔子告戒大家人人需要不断学习。

c、出示: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

“这”指的什么?这句话什么意思?

d、在这段中,子夏和孔子的神情如何?(子夏迷惑,孔子和颜悦色)

大家能试着读一读吗?同位练习后,集体展示。

(3)再读读二三段,如果你是子夏的话,你会对孔子说什么?

(4)小结:正象同学们所说的,大教育家孔子能够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并且能够虚心向学生学习;在发现学生不足的同时,鼓励大家不断地学习。他曾经这样说过:

(出示)“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生读这句话,说说对此句的理解。

3.学习最后一段:

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了许多人,因此后人对孔子十分尊敬,他被人们称为“万世先师”。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师生齐读)

(三)回归整体:

再读读课文,此时你怎样理解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写本课的生字:

1.出示本课的生字

2. 大家认为这些字中哪个字容易写错?

3.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把容易写错的部分描红。

4.教师再次提示学生以下几个字:

裕 谨 慎 谦

5.学生练习写字。

6.交流。

二、学习语文天地中的名言警句:

1.出示课本中的三句话

2.学生试着说说它们的意思。

3.学生读读背背。

三、自读语文天地“开卷有益”中的《一位影响了我一生的老师》

自由朗读。

思考:布鲁克斯先生是怎样对“我”产生影响的?对“我”产生了哪些影响?

孔子名字大家都很熟悉,但缺乏深入地了解,交流孔子的资料,对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可能谈到论语,可能谈到孔府,可能谈到他们所了解到的,这对了解孔子的思想很重要。

课文里出现了很多难解的词语,夹杂着很多古汉语的词,需要下大功夫通过各种方式来读懂,查懂,想通。

总分的教学思路,还是突出“整-分-整”的阅读模式。

以读代讲,分角色读,小组轮读,读通课文内容。

阅读和写作再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当场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平时对孔子的了解,来现场说-写-交流。

作 业

设 计

1.继续了解孔子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2.补写人物对话的神情,练习有感情朗读。

3.写本课的摘抄记录

教 学

反 思

本课中我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多项能力,利用重点语句进行多元解读,培养学生个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难懂的词句培养学生质颖问难的能力,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尊师的情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孔子万世先师的形象。

孔子的名言和意思 篇6

意思是: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意思是: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论语》意:同臆,猜想猜疑。(必:必定(固:固执己见。(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意思是: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意思是: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朽木不可雕也。摘孔子《论语》

意思是: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论语》

意思是: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学,即知名学。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学,规范人们行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三忠学,是修养学。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四信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摘孔子《论语》

意思是:“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孔子《论语》

意思是: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论语》

意思是: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孔子《论语》

意思是:①质:质朴。②文:文饰。③史:虚浮不实。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 读书的名言和故事

★ 读书格言和意思

★ 关于刻苦读书的名言和作者

★ 有关励志的名言和谚语

★ 关于时间的名言和故事

★ 教育名言和教育优美句子

★ 关于成功的名言和警句

★ 诚信的名言和事例

★ 关于时间的名言和感受

浅论孔子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篇7

关键词:孔子和陶行知,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公平,爱心教育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陶行知是“新中国教育之父”, 一位是两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一位是近百年前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孔子和陶行知虽然相隔两千多年, 他们对我们中华民族整个教育事业的贡献功不可没, 对整个世界也是如此, 其贡献之巨大, 影响之深远, 在我国教育史上是并不多见。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者, 而陶行知则是我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开创者, 虽然二人的教育思想有着诸多不同, 但诸如平民教育思想等方面有着神奇的相通之处, 研究探讨二人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显得尤为必要。尤其是在当今我国教育新课程改革高潮不断的历史大背景下, 要处理和应对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遇到的新困难、面临的新挑战, 如果完全摈弃这两位伟大的教育先行者显然是无益的, 并且要付出太大的代价。那么如何继承、发扬他们的光辉教育思想, 如何从这两位伟大教育先行者的教育思想中汲取有益的丰富的营养, 则是我们共同面对的新课题。作为教育的核心:道德教育、公平教育和爱心教育, 两人都有过深辟的论述, 在思想上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一、孔子“教会做人”, 陶行知“教人求真”, 都强调道德教育

孔子要培养智仁勇艺俱全的从政者, 他认为一个统治者首先是一个卓尔不群的君子。君子应做到智者不惑、仁者不惧、勇者不忧并且多才多艺。因此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 认为教育人首先是教人做人的教育。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他的道德教育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中国的文化中存在着重德的倾向, 历代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中存在着重气节、刚正不阿的传统。孔子的道德教育是为其政治理想服务的, 明显地打上了封建的烙印, 但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来评判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德育教育, 应用历史的眼光来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研究孔子的德育教育, 我们不难从中找到具有现代价值的精神和方法为我们所用。

“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智及之, 仁不能守之, 虽得之, 必失之。”孔子这种主张虽然有“重德轻智”偏向, 但在揭示德与智的关系方面, 指明了德对智的统率作用。孔子在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也非常得当:“由近及远, 推己及人”, “孝悌”是孔子道德的中心与出发点, 而泛爱众则是其最终目标与归宿。既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 也使人觉得合情合理, 符合人之常情, 愿意这样去做。因而便于学生去躬行践履, 不会使人产生“说教”或“灌输”的生硬感觉, 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是陶行知的德育培养目标, 真人就是真善美的人, 真人就是德智体和谐发展的人。首先, 陶行知的真人培养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培养“假人”的教育提出来的。陶行知写过一首诗《假人》:“世界如何坏?坏在假好人。口是而心非, 虽人不是人。”这种假人使得社会充满黑暗, 因此, 陶行知要培养真人。真人读书不是为了文凭, “宁可真白丁, 不要假秀才”;真人读书不是为了分数, 而是为了学到真本领。其次, 陶行知的真人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为升学而读书, 为做官而读书, 为个人发财而读书提出来的。他要培养的真人是从老百姓中来, 最终又回到老百姓中去, 为老百姓服务。真人不是人上人, 而是人中人。人中人的道理非常简单, 那就是“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 美人不能动, 要以这样的德行严格要求自己,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第三, 陶行知的真人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培养的那些读书人, 手无缚鸡之力, 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 事事要人侍候, 只会死读书, 读死书。从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的培养目标看, 他要培养的真人就是:“有农夫的身手;有科学的头脑;有改造社会的精神”。

无论是孔子“教会做人”的德育方法, 还是陶行知的“教人求真”的德育论, 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仍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在实践中指导我们的德育工作, 展现“学做人”和“做真人”的崭新风貌, 致力于培养知行统一的现代德育主体, 将会使我们的德育踏上更广阔的发展道路。

二、孔子讲“有教无类”, 陶行知倡“平民教育”, 都强调公平教育

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 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子弟。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孔子这一理论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 并创办私学, 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孔子在招收学生时, 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 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自行束修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 就可以成为弟子。事实上, 他的弟子分布地区广、成分复杂, 大多数出身平民, 如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 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的子路, 穷困至于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 居室蓬户不完上漏下湿之原宪, 父为贱人家无置锥之地的仲弓。在孔子私学中, 弟子品类不齐, 除了出生平民的, 也有个别商人出身, 如曾从事投机贩卖的子贡。还有少数出身于贵族的, 如鲁国的孟懿子和南宫敬叔, 宋国的司马牛等。弟子之中, 各色人物都有, 但他都能做到一视同仁, 像他的弟子子贡是学生中最富有的, 孔子并不因为他富有而特别优待他, 还时常批评他夸夸其谈的毛病。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做到的“教育公平”, 激励并要求着今天的教师们也必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我们的孩子拥有公平的学习机会, 让我们的教育成为真正的全民教育。

陶行知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也极力推崇教育的公平性。他在《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一文中指出:“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 才能继续不断的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 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这个钥匙便是活用的文字符号和求进步的科学方法。普及教育运动之最大使命, 便是把这个钥匙从少数人的手里拿出来交给大众。”在《民主教育》中又指出:“教育为公, 以达天下为公;全民教育, 以实现全民政治。积极方面, 我们要求教育机会均等。对人说, 无论男、女、老、少、富、阶级、信仰, 以地方说, 无论远近、城乡, 都应有同等机会享受教育之权利”。陶行知这一极具远见卓识的平民教育思想对我们实施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 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是公益性事业, 它的受益者不仅仅是个人, 更多的是它直接关系到国民的素质和国家的命运, 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孔子和陶行知虽然相隔两千多年, 但他们都认识到:只有平等接受公平的教育, 才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

三、孔子是“仁者爱人”, 陶行知则“爱满天下”, 都强调爱心教育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推己及人, 仁爱侍人”。这体现了孔子极力提倡自爱和爱人。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不仅提出了“仁爱”思想, 而且身体力行, 用这一思想指导他一生的实践活动, 更是把这种“爱”广泛深入地渗透在自己教育过程的始终。

宰予可以说是孔子“最不得意”的学生。曾经“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于予与何诛?’”孔子这么严厉地批评学生, 翻遍《论语》, 这是唯一的一次。但在《先进篇》孔子赞扬道:“言语:宰我 (即宰予) 、子贡。”我们看到对于宰予, 孔子不仅没有放弃, 还进行过赞扬。

子曰:“爱之, 能勿劳乎?”闵子骞是孔子学生中又迟钝、又贫困的学生, 在家中常受到后母的虐待。孔子不但没有看不起他, 反而给他特别的关心, 经常鼓励他, 表扬他, 并把他作为孝的代表。对待学生, 孔子不看重成绩, 不看重家庭出生, 更不看重贫富, 他看重的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行。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 颜回不幸早逝, 孔子的伤悲超过父亲对儿子的哀痛。《先进篇》有两段这样的话:“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种对学生的爱是何等的纯洁和高尚。

陶行知用几块糖感化一个学生的故事, 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从这件事里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对学生的爱。他认为教师必须充满爱心, 因为教师不仅是“经师”, 更应是“人师”;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 更应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陶行知曾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 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 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

对待学生, 教师要像孔子和陶行知一样, 给他们心灵的关注, 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让他们感受到, 无论教师的表扬或是批评, 都是对他们的真诚的帮助, 老师的一言一行, 都是在为他们的未来负责, 用我们的爱心去感动他们, 使之产生学习的动力。“爱”是和谐社会的核心, 我们要坚持自爱、施爱、达爱、传爱的准则, 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的观念。

孔子和老子到底是什么关系 篇8

■我的先人孔子和你家祖上老子是师徒关系

孔融十岁时,去拜访在社会上享有盛名的李膺。看门人拦住说,只有名士和亲戚才能进去。孔融自称是李府的亲戚,就进去了。李膺见到他后,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不慌不忙地答:“我的先人孔子和你家祖上老子(姓李名耳)是师徒关系,所以我和你有世代通好的情谊啊。”李膺及在座宾客听后都惊叹这小孩的才华。这时太中大夫陈韪后到了,有人把孔融的话告诉他,他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马上回应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吧。陈韪作茧自缚,一时也无话可说。

■芝兰玉树,总想在自家庭院里

晋朝的谢安一次问他的子侄辈们:“你们又何尝需要过问政事,为什么总想培养你们成为优秀子弟呢?”大家都不说话,只有车骑将军谢玄回答说:“这就好比芝兰玉树,总想使它们生长在自家的庭院中啊(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受赐的人要求不多,赏赐的人就不觉得少

“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与晋武帝的关系十分密切,也承担着为朝廷选拔官员的重任,备受赏识,但武帝每次赏赐给山涛的东西总是很少。谢安拿这件事问家里的晚辈,谢玄回答:“这应是由于受赐的人要求不多,才使得赏赐的人就不觉得少了(欲者不多,与者忘少)。”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魏晋书法家钟繇的儿子钟会非常聪明,擅长玄理,一次钟会邀请当时名流去结识嵇康。嵇康正在大柳树下打铁。见钟会来了,嵇康依旧挥锤打铁,旁若无人,很长时间也不和钟会说话。钟会起身离去时,嵇康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就这样走了。

■月亮中有东西,就像人眼中有瞳仁

徐孺子(徐稚)九岁的时候,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是会更明亮

呢?”徐回答:“不是这样的。就像人眼中有瞳仁一样,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亮的。”

劝说

■钓鱼的人躬着身子,并不是对鱼恭敬

有一次,鲁国国君对墨子说:“我有两个儿子,一个爱学习,一个喜好将财物分给人家,誰可以作为太子?”墨子答道:“这还不能知道,二儿子也许是为着赏赐和名誉而这样做的。钓鱼的人躬着身子,并不是对鱼表示恭敬。我希望主君能以志功为辩,把他们的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然后决定谁为太子。”

■邻人惩罚他的坏儿子,你也跟着打么

鲁阳文君准备攻打郑国,墨子听到消息立即劝阻。文君说:“先生为什么阻止我进攻郑国呢?我这是顺应上天的意志。”墨子说:“郑国人残杀其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使它三年不顺利。而你又要进攻郑国,说是顺天之意,这好比邻人惩罚他的坏儿子,你也举棍跟着打,说是顺其父之意,这不是十分荒谬吗?”鲁阳文君遂停止侵郑。

■九个不肯劳动,剩下的一个只能更努力

一位齐国的老朋友对墨子说,现在普天下的人都不肯行义,只有你还在忙碌,何苦呢?适可而止吧。墨子说:一个家庭有十个儿子,其中九个都不肯劳动,剩下的那一个就只能更加努力耕作了,否则这个家庭怎么撑得下去?

关于孔子的故事和资料[定稿] 篇9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英文译名:Kongzi或Confucius,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历代皇帝授予孔子的封号】

鲁哀公称孔子为:尼父。

西汉平帝称孔子为:宣尼公。

西汉和帝称孔子为:褒尊侯。

北魏孝文帝称孔子为:文宣圣父。

后周宣帝称孔子为:邹国公。

隋文帝称孔子为:先师尼父。唐太宗称孔子为:先圣;后改称:宣父。

唐高宗称孔子为:太师。

唐(周)武则天称孔子为:道隆公。

宋真宗称孔子为:元圣;后改为:至圣。

元武宗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嘉靖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清顺治称孔子为:大成只剩文宣先师;后改称至圣先师。

上一篇:加强党员干部教育下一篇:坚持努力就会成功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