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交流稿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书心得交流稿(通用10篇)

读书心得交流稿 篇1

读了吴甘霖的《方法总比问题多》,受益非浅。该书从方法与“问题”的关系;如何克服无法面对问题的心理障碍;如何拥有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如何把问题变成机会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假如你拥有这四个方面的认知和智慧,你就会有一种全新的工作态度,带着自动自发的精神去努力工作,而且你还会因为掌握方法而创造非凡的业绩,并因此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信,不仅如此,你将从此不怕困难,而且还会将所遭遇的问题,变成你进一步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在工作中一流的人找方法,末流的人找借口,找借口的员工是单位里最不受欢迎的人,找方法的员工,是单位里最受欢迎的员工,找借口的人,是不会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哪怕有现成的办法摆在他面前,他也难以接受,这就是一流员工与末流员工的区别。

在现实中员工其实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具有敬业精神并能找方法的员工。他们拥有智慧并乐于奉献智慧,这份智慧必然会给企业创造财富,毫无疑问,这类员工是最好的。二是敬业但缺乏方法的员工。他们能够也只能奉献汗水,这种员工单位需要,但他们自身不会有太大的发展。三是既不去找方法又不敬业的员工,他们什么也奉献不了,所以最终的结局只能离开,假如你想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毫无疑问,你应该力争做第一种员工。

主动找方法才能脱颖而出,主动找方法解决问题的人,总是社会的稀有资源。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有这样的人出现,他们就能像明星一样闪耀,哪怕他没有刻意去追求机会,机会也会主动找上门来,假如你通过找方法做了一件乃至几件让人佩服的事,就能很快脱颖而出,并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在现实生活中问一问自己,工作多年是否解决了一个或几个棘手的问题,给别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否做了几件业绩突出的事情,让领导和其他人十分欣赏。假如你还没有,赶快努力吧。

在我们这个时代,多的是“忙人”,他们每天在急急忙忙地上班,急急忙忙地说话,急急忙忙地做事,可到月底一盘算,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做成几件像样的事情,他们往往一个“忙”字作为自己努力的漂亮外衣,却没有想到,这种忙,只能是“穷忙”,没有给自己和单位带效益,做一个凡事讲方法的“忙人”吧,这样的忙,才会有效率,有价值,做一个凡事讲结果和功劳的人吧!这样,你才会赢得最快速度的发展,并得到最大认可和回报。

读书心得交流稿 篇2

(1) 攻击不同于己方的言论 (学说、观点) , 那么它的危害也就会消失 (停止) 。

(2) 攻击不同于己方的言论 (学说、观点) , (这种行为) 是有很大危害的呀。

(3) 致力于别种学说 (这里应该是指有别于儒家的学说) 的研究, (对其进行适当地磨合改造) 那么它有危害的那些弊端就会消失了。

(4) 对别种学说进行研究, 是有害的呀。

杨伯峻先生采取是第一种观点的, 他翻译的原文是“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议论, 祸害就可以消灭了”。其用以佐证的理由是:“《论语》共用四次‘攻’字, 像《先进篇》的‘小子鸣鼓而攻之’, 《颜渊篇》的‘攻其恶, 毋攻人之恶’的三个‘攻’字都当‘攻击’解, 这里也不应例外。”乃是“以本经用语例决之” (程树德《论语集释》) 的方法, 是比较可信的考证方法, 但是杨伯峻先生只将这种方法用了一半, 没用彻底, 在他的这种翻译中将“已”字解做“停止、消灭”的意思。我们来看看《论语》中“也已”二字的情况。全书共出现了六次, 分别是:

《学而》———可谓好学也已 (1.14第九页) ;《为政》———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 (2.16第十八页) ;《雍也》———可谓仁之方也已 (6.3.第六十五页) ;《泰伯》———其余不足观也已 (8.11第八十二页) ;《子罕》———虽欲从之, 未由也已 (9.11第九十页) ;《子罕》———斯亦不足畏也已 (9.23第九十四页) 。

除了第二条之外, 杨伯峻先生自己也全将其余五条看做语气词, 没有译出具体意思。那么“以本经用语例决之”的话, 《论语》里共用六次“也已”, 其他的五个都是语气词, 一般无意, 这里也不应例外。用“以本经用语例决之”的方法再进一步的话, 就可以得出我们上面列出的第二种解释了, “攻”解为“攻击”, “也已”解为语气词, 即“攻击他种学说, 这是很有害处的 (行为) ”。

程树德先生即采取这种观点, 也是笔者偏向接受的。其原话是:“《论语》中凡用‘攻’字均作‘攻伐’解, 如‘小子鸣鼓而攻之’, ‘攻其恶, 毋攻人之恶’, 不应此处独训为治, 则何晏、朱子之说非也。‘已’者语词, 不训为‘止’, 如‘末之也已’, ‘可谓人之方也已’, 其例均同, 则孙奕、钱大昕、焦循诸家之说非也。” (《论语集释》108页)

他这句话中提到了几位解释论语比较出名的人物, 程先生就是用这种以本书中的例子来证明本书中的例子的方法将他们一一都驳斥了, 算得上是最有信服力的方法。

何晏说:“攻, 治也。善道有统, 殊途而同归, 异端不同归也。”就是说研究和学习异端的学问有害, 即上面所列的第四种观点。受他影响,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范氏曰:‘攻, 专治也。”

至于第三种观点———研究“异端”的学说, 将其与自己所主张的学说相互磨合求中, 从而消除其中的害处弊端。其支持者以焦循、刘宝楠为代表。刘宝楠《论语正义》引用焦循的说法道:“焦氏循补疏《韩诗外传》云:别殊类, 使不相害, 序异端, 使不相悖。盖异端者各为一端, 彼此互异, 惟执持不能通则悖。悖则害矣。有以攻治之, 即所谓序异端也。斯害也已。所谓使不相悖也。”即是说, 攻治异端, 使相异之两端摩之而不异, 从而到达“斯害也已”的目的, 即“所谓使不相悖也”。他这是想利用儒家中庸的观点将孔子的形象善化, 是明显的尊孔抬孔行为。

笔者偏向于程树德先生所持的观点, 这可以从《论语》中所反映出来的孔子的言行形象得到论证, 且举出以下例子说明:

“子曰:多闻阙疑, 慎言其余。” (2.18第十九页)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9.8第八十九页) 慎言之人, 讷言之人, 四毋之人, 善扣两端之人, 岂轻易会去攻击异端之人?

参考文献

《汪曾祺散文精选》读书心得 篇3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你能发现一株草的生长吗?你能发现一朵花的绽放吗?你能发现平常的吃穿住行中的奥秘吗?我做不到,于是就更惊异于作者的观察力。他感受到那些草“在我的耳根伸起腰来了”,他观察到“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他走遍大江南北,探索四方食事,研究风俗传统,表达个人感受,把深深的情谊融入字里行間。所以,汪曾祺的散文是独特的,是真实的,它引领我们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之美。同时,他把生活的哲理表达出来,给人以启迪。

汪曾祺善造意境,使人如临其境。“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达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茂盛。”你看,作者写昆明的雨,没有描写雨怎么样,而是写草木水汪汪的茂盛的状态,而我们体会到的,却不是草如何,而是“润物的雨”,它冲刷一切,洗涤一切,滋养一切,雨也具有了生命。再看他描绘的意境:“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天空不是沉闷闷的,空气也不是沉闷闷的,一切都是明亮的。草木浓绿的颜色衬着雨水,雨变成浓绿的了,雨季也成了浓绿的了。这描写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一种情感和意境了。把意境带给读者,让读者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受意境,脑海中浮现出美丽的画面,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融合,读者与作者的共鸣。

汪曾祺的记人叙事散文也别具一格,大多讲述西南联大的师生以及他自己的经历,内容丰富,真实亲切。比如写沈从文先生,不是写先生的生平、成就,而是从沈从文学生、友人的角度,写沈先生教书特点和为人,让我们从一位作家眼中认识另一位文学巨匠。这种故事性的散文,让我真正走进书中。

汪曾祺文风淡泊从容,但是,他却没有如此平淡从容的生活。他曾被打成右派,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经历了那么多折磨和摧殘,然而这不公平的生活,他却能够平静地接受,乐观地看待,在那些困难和挫折中,找到生活的快乐。所有的困难都不是困难,在乐观的心态面前,它们都变成了人生的助推剂,成了成功的垫脚石。

留心生活,享受生活,平淡从容,随遇而安。汪曾祺先生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散文,也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盎然的文学人生。

【作者系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

核心素养读书交流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好!今天能代表课题组语文小组发言我深感荣幸,同时我的内心也是忐忑的,自己能力有限,文化修养也没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今天的发言只能说是我读书过程中的些许整理和自己粗浅的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大家谅解,同时期待大家的指正。

寒假期间在学校课题组肖校长的指导和要求下,我们语文小组认真研读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著作。在此首先感谢校领导为课题组搭建这么好的学习的平台,感谢肖校长督促我们认真学习的机会,也感谢作者余文森博士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的深入阐述。

首先简介这本书的内容:本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提到核心素养,刚开始我也是茫然的、一头雾水的,记得刚开始在课题开题前肖校长为我们下发了学习材料,学习后,我对核心素养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知道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标准修订的依据,对未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走向起着重要的“风向标”作用。

那么到底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又是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和欲望。本书的作者余文森教授也正是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系统地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因此,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不断的提升了我的思考。所以带着自己肤浅的认识简单的从以下三方面谈一谈。1.核心素养的理解

2.学科核心素养和核心素养的关系 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策略 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它的核心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文化基础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两方面,自主发展表现在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两方面,社会参与则表现在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两方面。所以又称为六大素养。

提到其关键能力,我们要明确,关键能力是指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为阅读的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三种。这三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具有基础性、关键性等特征,其他能力如创新能力、研究能力、设计能力等都是建立在这三种能力之上的。所以说这三种能力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基石。

必备品格从本质而言,品格处理的是人的关系。人必备的三种核心关系是:表现在人与自我关系上的自律(自制)、表现在人与他人关系上的自尊(公德)、表现在人与事情(工作学习)关系上的认真(责任)。品格:品格即人性,品格即精神,品格即行为。

二、学科核心素养和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一、概念的区别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学料+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我个人简单地理解为学科核心素养从一个学科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中,落实对学习者的素质培育和人格培养,也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一门学科之后形成的体现学科本质的品格和能力。

二、之间的联系

我个人觉得两者本质的区别在于学科的不同,所以要体现出学科本质的特点来,但总体来说都要以核心素养为主。比如语文学科它要体现语言文字的建构和运用、文化传承和理解,讲究的是文学素养的提升,数学学科要体现逻辑思维的训练、抽象思维的建构以及推理、计算等等,所以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都是在核心素养之下的。

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以上是我对本书内容上的一点理解,带给我思索的部分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针对这一点结合着自己从教的语文学科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任何学科都包含了知识、方法、价值这样三个维度的要素。书中讲核心素养来自三维目标,同时又高于三维目标。三维目标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能力和品格。

说到品格的培养,我想到了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观念上的转型就是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平时我们常说教书育人,其实我们要做好的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培养孩子正确的三观是比教授知识更重要、更紧迫。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适时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在语文教学中及时体现思想教育,语文教学也只有兼顾到了语言文字和思想两方面的内容统一,才能真正体现学科的素养。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善于在语文教学的不同环节中,捕捉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落脚点,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分为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书中明确指出: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力的学生。我觉得这些阐述特别有道理。为此,我想到了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领悟学科内涵

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我觉得首先要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它是实施有效培育策略的关键。以语文学科为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部分。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明确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二、活用教材文本,全面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能力。

1、质疑导学,培养学生探究感悟的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学生质疑的思维能力,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研究是关键,平时的教学中仅仅是靠一本书、一支笔、几张幻灯片、小组合作是不够的,“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所以说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文本,发现文本中最有思考价值,提出最具引导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帮助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2、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写作表达能力,想象力与创新力。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我们在阅读文本的同时,可以依托文本教材,发掘写作知识,教会学生表达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想象力,创新力。

3、精读精讲,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能力

精讲是不仅是教学的绝招,也是语文教师的功底与魅力,其中朗读是不可缺的环节,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法宝,课堂上的“书声琅琅,情意浓浓”渗透着浓烈的情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品味,震撼学生的心灵。此外,文章的精妙处、优美处、体会深刻处等,教师要精讲,讲透。特别是学生知识与理解不够掌握的文本与文段,教师就要讲出自己的感悟与特色,去感染与熏陶学生,诱发启迪学生。这既是教师语文专业素养的体现,更是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榜样与熏陶。

三、开展多元活动,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品质 1.走进教材,开展活动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与发展,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就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为此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好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访问调查、整理展示等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拓宽视野,锻炼能力。

2.走出教材,扩展阅读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在小学中就应该使阅读达到完善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课外阅读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既可锻炼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又可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此,教师应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去读,加强阅读指导,教给他们读书方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同时我想到了作为教师,要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我们自身应该多读书、多研究,形成深厚的专业积淀与文化底蕴,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学生。

总之,“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毕生践行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与专业素养,抓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策略与途径,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我们就能培养出一代新人。

小学读书交流活动主持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师:今天,我们将要举行的是高年组读书交流汇报会,同学们肯定会问,读书那为什么要分享交流呢?曾经有一位哲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以后还是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流后,就有两种思想。所以,今天这个读书交流会是希望大家能在读书中体验快乐,在交流中提升自我,让我们共享读书的乐趣。

那在开始之前,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上周五咱们低年组小选手的精彩表现吧!看,他们 的是带着小头饰、小帮手,给大家带来了一场故事盛宴,每个小故事不仅很有趣,并且都会告诉我们许多的道理。精彩的故事啊,总是听不够的,特别是咱们高年组的各班都踊跃了许多的读书积极分子,今天就要有请这十五位选手来分享他们带来的故事吧!

那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队十五位选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一、比赛开始

师:各位选手,咱们准备好了吗?(互动)

师:好,下面,我宣布,新地号小学读书交流活动,第二场高年组的比赛现在开始。

二、比赛流程:

师:老师说一下本次比赛评分标准为十分制,为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取平均分,将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你们的分数将取决于面前这些评委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各位评委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三、比赛过程

那么各位选手请做好准备,我们马上开始我们的比赛,下面掌声有请一号选手上场,二号选手做好准备…….(趣味互动)

(同学们,读书读的多了,我们就觉得阅读越通顺了,越读越有感情了,朗读真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四、比赛结果

经过了精彩的角逐,我们看一下最后的成绩。那么,获得本次比赛一等奖的是,二等奖的是,三等奖的是。

五、领导颁奖

有请王主任、张主任为获奖选手颁奖。

六、领导总结

有请张主任为本次活动做总结。

七、比赛结束

爱的教育读书交流会稿 篇6

——走进《爱的教育》

【设计理念】

1、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2、在课外阅读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2、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提高阅读效果。

3、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懂得用一颗宽容的、真诚的、进取的、善良的心去爱祖国、爱家长、爱老师,爱同学、爱弱小,在爱中受到教育。

4、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人说,爱是一抹温暖的阳光,有人说,爱是一把雨中的小伞,有人说,爱是一句风中的问候,有人说,爱是一个关怀的眼神,有人说,爱是一把打开心扉的钥匙……孩子们,在你心中,爱到底是什么?是什么让你懂得了爱?(引出《爱的教育》)这段时间,老师很开心经常能看到同学们手捧一本《爱的教育》,今天这节阅读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爱的教育》。

二、读书汇报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对《爱的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到底了解了多少呢?首先我们就通过闯关的方式进行汇报。

1)介绍闯关规则。

闯过关的同学,不但自己可以得一个 “五角星”,还可以为你们小组赢得一面旗子。最后看哪个小组旗子多,前三名的小组将被评为“书香小组”。我将给“书香小组”每人一个小小的礼物,这礼物是什么呢?闯完关再告诉你们,你们肯定喜欢。(课前在黑板的右侧写好6个小组,随时画旗子)下面先闯第一关。(第一关老师设计了六道题,小组可以商量,派代表回答。)

1、请说出该书的作者;

2、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师:读序言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会告诉我们书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师生一起读序言。(板书

1、读序言。)

3、填空题。(1)这本书是写()身边发生的一个个小故事。(2)瘦弱可怜的驼背奈里的保护者是()。(3)学习成绩好,每次获得头等奖的男孩是()。(4)()有一本最心爱的邮票簿。(5)可怜又坚强的铁匠之子是()。(6)()从一个别人眼中的呆笨的学生变成了二等奖获得者。

4、选择题。(7)为了救一个小孩,被车子轧伤的人物是()。A、洛贝谛 B、铁匠的儿子

(8)克洛西是个残胳膊的孩子,他的母亲卖野菜,他曾经把墨水瓶打在老师的胸部,老师的处理方法是().A、眼里批评了四个欺负克洛西的孩子,并饶恕了那四个孩子。B、严厉批评了克洛西。

(9)裘里亚的成绩退步了,身体也越来越差,原因是()A、他每天夜里悄悄起床替爸爸抄字条,熬夜太多。B、他厌恶学习,越来越不用功,故意熬夜拖垮身体。

(10)当泼来可西获得二等奖时,他的父亲十分忏悔,是因为()A、他没有文化,从来不给孩子学习上的辅导。B、他一向虐待孩子,而孩子一直忍耐着,还处处维护他。

(11)马尔可不辞辛苦,万里寻母,结局是()A、找到了母亲,并给了母亲治好病的信念,从而救活了母亲。B、虽然找到了母亲,但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了。

5、判断题。

(12)书中的小石匠特别爱扮鬼脸,他对建塔和架桥的积木游戏特别在行。()

(13)从小尊敬军旗的人,长大就一定会捍卫军旗。这句话是爸爸说的。()

(14)经过最后一次考试,全班同学都升级了。()

5、简答题。书中的人物都栩栩如生,他们以爱——这种人世间最高尚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画卷。我们最感兴趣就是那些可爱的少年儿童,在这些少年儿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理由是什么?你有不喜欢的人吗?为什么?

师:我们要以这些人为戒,鞭策自己,做个大家喜欢的人。

三、精彩回放。在这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身上发生了很多平凡而伟大的故事,这一个个故事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边读边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老师想把读的过程中最感动人的片段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3、老师朗读几处感人的片段,写下自己的感悟。

4、请把你认为最精彩的,读给我们听听,并说说自己的阅读感悟。

四、真情告白

1.师:爱是多么美妙的情感啊!在这么多人当中,你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影子?你从他身上找到了些什么?其实爱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你能结合实际谈谈发生在身边的爱的故事吗?

2.学生谈。3.教师引导升华:请以“《爱的教育》教会我……”说一句话。

五、方法指导 读完一本书我们要掩卷深思,仔细回味一下:阅读写人物这类书,我们要看书中主要讲了什么;点评人物角色,交流打动自己的细节;想想它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老师的提示(出示幻灯片): 归纳读书方法: 了解主要内容、走近人物角色、交流精彩片段、读出自己感受。孩子们,你们能根据这堂课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吗? 引导学生谈自己的阅读计划。

(1)运用学过的方法,用心阅读,有计划地坚持每天读一部分;

(2)重视积累,及时摘抄精彩的语句,写下阅读的心得。

读书心得交流稿 篇7

蟋蟀柴斯特从没有想过离开康涅狄格州乡下的草场, 可却因贪吃跳进了一个野餐篮, 被带到纽约最繁华的地方———时代广场的地铁站。在人情冷漠的纽约, 幸运的柴斯特遇到了聪明而略带市侩的塔克老鼠和忠诚、憨厚的亨利猫, 还遇到了爱它的主人———男孩玛利欧。蟋蟀柴斯特用它绝妙的音乐天赋回报了朋友们的真挚友情, 帮助玛利欧一家摆脱了困境, 自己也成为了震惊整个纽约的演奏家!然而功成名就后的柴斯特却满心失落, 思念起乡下自由自在的安静生活来。在朋友们的理解和帮助下, 它终于回到了自己深爱的故乡。

【设计理念】

文本解读到何种深度才是五年级学生能够理解的?朱光潜认为:“我们可以说, 每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 “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 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通读了几遍作品后, 我发现关于友情的主题是显而易见的, 而关于“功成名就与自由、快乐哪个更重要”这个主题, 则稍微隐蔽些, 而“人应该听从内心的选择, 宁静与快乐的心灵比外在的东西更可贵”, 则需要慢慢品读, 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 我决定从这一角度出发, 关注学生阅读的需要, 顺应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感悟快乐。

【教学目标】

通过对作品中语言文字的涵泳与赏析, 学会倾听作品中“人物”的内心, 体验作品带给自己的内心震撼, 丰富感知。

【教学准备】

1.查阅作者的写作背景, 欣赏小说中提及的音乐作品, 了解名曲《重归苏莲托》。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重归苏莲托》的曲子)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意大利名曲, 让我们一起来静静地用心聆听, 然后一起说说感受。

【设计意图:这是一首改变主人公柴斯特命运的曲子, 柴斯特用这首曲子感动了小主人玛利欧的妈妈, 因而得以继续在玛利欧的报摊上生存下来。开始上课前, 教师就播放这首曲子, 学生在得到愉悦感的同时, 能很快地进入作品, 重拾那段温馨的回忆。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原初感知和生活体验。】

一、导入新课

一段优美而抒情的旋律勾起了我们对这本书许多温暖的回忆。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感人的故事?

【设计意图:“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本童话故事情节精彩, 人物栩栩如生, 在简介故事情节中, 学生的复述能力得到了训练。】

二、感受友情

1. 我们就从故事的主人公柴斯特说起。它初到纽约, 就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它们是谁?在柴斯特的成长历程中, 它们曾经给了柴斯特怎样的帮助呢?除此之外, 还有谁也给予了它真诚的帮助?

2.全班交流。

总结:柴斯特是幸运的, 在成长的历程中, 它得到了动物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双重关爱。爱是能够创造奇迹的。这奇迹就是——— (一曲曲美妙的音乐)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教学中, 学生在自由感悟的基础上, 回忆重要情节, 理解故事的过程, 谈感受, 悟真情, 一只蟋蟀、一只老鼠和一只猫咪之间的真挚友情顿时如春日阳光温暖了每个学生的心田。】

三、品味音乐

1. 著名作家赵丽宏曾这样描述音乐: (出示幻灯片) 在寂寞时, 你的到来会给我带来欢声;在痛苦时, 你的出现会使我平静;在烦躁时, 你会轻轻地抚摸我, 把我引入心静如水的境界……书中也用了大量的文字对音乐进行了细腻的描写, 请快速浏览, 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音乐的段落, 将那些触动你心灵的句子画一画, 有体会地写一写, 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并且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阅读感受。

2.汇报。

相机出示:“柴斯特的演奏, 回荡在整个车站之内……也都在蟋蟀这美妙的音乐里平静下来了。”

(1) 指导朗读。

(2) 相机拓展:柴斯特在离开之前, 为纽约的人们献上了这段完美至极的音乐。我们再来静静地聆听, 用心感受, 在这段音乐里, 柴斯特到底在向人们描绘什么呢?

预设:

它在描绘一望无际的草原, 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洞穴, 飞奔在草原上的马群, 还有袅袅的炊烟、满地的落叶、奔跑的野兔。

它在描绘清澈的湖水、嬉戏的野鸭、水中的倒影、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天。

……

总结:这不就是柴斯特的家乡吗?它把心里最美的景象用音乐娓娓道来。这时的它快乐吗?为什么? (这种发自内心的演奏给它带来了快乐)

【设计意图:在这一部分, 教师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 一是找出令自己心动的句子, 画一画, 写一写。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二是在优美的旋律中, 想象柴斯特借助音乐所描绘的画面。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的心灵再一次受到音乐的浸染, 在和文本再一次进行生动对话的同时, 体悟到只有来自心灵的演奏才能给柴斯特带来真正的快乐。】

四、倾听心声

过渡:柴斯特的演奏给时代广场上的人带来了莫大的享受, 可是它却选择在名声大噪、音乐事业达到巅峰的时刻离开这个让它风光无限的时代广场, 这又是为什么呢?

1. 出示表达柴斯特的心声的两段话:

(1) “我想我只是有点儿九月的忧郁。”柴斯特叹了口气说着……这时, 南瓜也快要收获了。” (柴斯特在深深地怀念故乡)

(2) “是的, 退休。”柴斯特轻声地说, “我很喜欢……我想回家去。” (怀念在大自然里发自内心的快乐歌唱)

2.思考:柴斯特为什么选择离开?

相机拓展:它在想念什么呢?想念家乡的秋天, 想念家乡的晴空万里, 想念家乡烧树叶时升起的缕缕轻烟……

3.你看, 乡愁如此沉甸甸, 面对友情的温暖, 成名的快乐, 家乡的召唤, 柴斯特听从内心的声音, 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相信此时的你一定也有了自己独特的选择。谁来说说?

预设:

我会选择离开, 在大自然里恣意地呼吸, 那才是最惬意的事。

我会选择留下, 比起个人的痛苦, 纽约更需要我。

4. 柴斯特的选择也得到了朋友们的支持。

出示文字:“塔克老鼠说:‘正当它处于巅峰的时候, 把一切都放弃掉, 这是多么不凡的举动!’”

“男孩玛利欧说:‘如果说它在这里不感到快乐的话, 我倒希望它根本没有来到纽约。’”

“亨利猫说:‘既然柴斯特的一生是它自己的, 它就应该去做它想做的事。如果成名只是让它觉得不快乐的话, 那成名又有什么意义?’”

总结:理解万岁, 友谊万岁!它们三人间真挚的友谊真让人感动!在今后的生活中, 我们也会面临许多选择, 只要你的选择听从了自己的内心, 给别人带来了快乐, 那么, 你自己自然也是快乐的。

【设计意图:开放性问题的设计, 引发学生的多维度思考。】

五、个性思考, 推荐阅读

1.思考:有人说, 柴斯特因为一个失误而到了时代广场, 经历了一些挫折后最后又回到了乡下, 除了帮助玛利欧一家走出了经济困境和交了两个朋友之外, 这一趟旅行对它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你怎么看?

2.推荐阅读《塔克的郊外》。

读书心得交流稿 篇8

关键词:《童年》 《追风筝的人》 读书交流会

2013年5月,我在所执教的初一班级,举行了一场《童年》读书交流会。从读书会现场的效果来看,暴露的问题颇多,可以说那是一次“失败的阅读和交流”。在半年后,我在同一班级我举行了《追风筝的人》读书交流会,却取得不错的效果。会后学生说,“这场读书会更有意思、更有收获,我们参与其中也感觉到了自己的变化。”这两场效果截然不同的读书交流会引发了我的思考,要举办一次成功的读书交流活动,需要在阅读、准备、整合、现场等各个环节合理安排,细致落实。以下我将从四个方面谈谈我从两次读书会的对比中总结的经验。

一.阅读阶段:布置任务,跟踪落实

这两次读书会的前期阅读阶段,都是采用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但在具体要求上有较大不同。两本书都是长篇小说,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来阅读,这就要求在阅读前必须有明确的要求。《童年》的阅读任务相对轻松,除了每周检查精彩语段的摘抄和批注之外,没有布置任何具体的任务和进一步的跟踪。而《追风筝的人》我在学生暑期阅读不理想的情况下,总结了《童年》阅读时存在的问题,开学后继续给学生时间加强阅读。并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阅读要求和跟进措施。规定在第4周时完成整本书的阅读任务,每周一检查摘抄情况:

1.第一周:每位同学在阅读过程中留心小说情节,概括小说中最打动自己的一段情节。并且边阅读边出题,每人至少拟出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各一题,并给出具体的答案出处。

2.第二周:布置具体的摘抄任务,要求学生摘抄和批注人物描写的精彩片段;

3.第三周:根据小说中的6个人物(阿米尔、哈桑、索拉博、拉辛汗、阿米尔的爸爸、阿里)进行分组,各小组集中研究一个人物,摘抄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并尾批人物的性格分析;

4.读完整本书后,每人完成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对“风筝”的理解。

这样安排的原因在于《追风筝的人》是一部长篇小说,抓住小说的人物和情节是阅读的关键。四周的阅读任务从情节入手,再了解情节的前提下关注人物,最后探讨小说的主题,采用由浅入深的思路,让学生一步步走进小说。

二.读书会前期准备:科学分组,分派任务

《童年》读书会的前期准备时间较短,学生自由分组之后各自进行资料汇总和整合,最后完成PPT的制作。在准备过程中,我基本没有对读书会的汇报内容和形式作指导。因此导致分组不均衡、准备不充分、内容单调等多种问题。总结以上教训,《追风筝的人》采取阅读和读书会前期准备同时进行。首先,我按照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分组,尽量协调各小组的实力,让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能通过“优带弱”的形式得到参与和锻炼。其次,各小组每周完成相应内容的整理和PPT制作,分成人物篇、情节篇、主题篇,这也与阅读阶段的每周要求相对应,让各小组的展示内容不断深入和完善。最后,发挥各小组的自主性,加入各自的创意和特色。这样一来,读书会的准备工作进行的充分有序,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

准备过程主要分成以下几个环节:

1.第一周:各小组从小组成员所出的情节题中选出优秀的题目,编入课件。并加入一些创意环节,自由发挥各小组的特色特长——情节篇。(例如知识抢答、配音表演、小剧场表演等)

2.第二、三周:按照人物所分的小组即为书会展示小组,制作PPT的第一部分——人物篇。(人物篇:精彩摘抄+批注;人物性格分析汇总)

3.第四周:各小组共同制作PPT的第二部分——主题篇。(包括对风筝含义的理解以及优秀读后感分享)

三.读书会整合:资料汇总,分工展示

两次读书会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此,《童年》读书会举办之前没有进行任何整合和安排,由各小组按抽签顺序上台展示,内容有很多是重复的,台上学生展示时,台下的学生表现不积极,甚至有部分同学开始走神、讲小话。而《追风筝的人》读书会在举办之前,我将各小组的PPT收集并且进一步汇总,进行整合和编排:

1.各小组上交完整的PPT,老师将各小组的PPT进行整合,删掉重复的部分(例如内容简介、作者介绍等),将整体内容划分为导入、情节、人物、主题四个环节,每个小组分工合作,上台展示;

2.确定内容后,指导各小组组长调整PPT中的格式、字体、背景等问题,布置读书会现场展示环节的分工任务和注意事项,如PPT的翻页要跟上发言人的步伐,熟悉各部分的展示顺序,各小组要互相配合等。

3.活动环节(配音、表演等)的准备工作要进一步跟进,督促学生充分准备,提前彩排,通過老师验收。

4.确定读书会主持人和各小组发言人,进行展示内容的最后敲定,各发言人要熟悉发言内容。

四.读书会现场:适时穿插,引导思维

《童年》读书交流会现场,由各组依次上台展示,老师不参与、不点评,只在最后做点评和小结,评出2个优秀小组。因此在读书会结束之后,表现较好的小组无法得到最大的鼓励,较弱的小组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指导和帮助。在《追风筝的人》读书会现场交流的流程也较为清晰,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5分钟:播放《追风筝的人》电影精彩片段(“风筝大赛夺冠”),将学生们拉回到小说情景之中;

2.主持人导入,介绍小说的基本情况、书评和作者。

3.重温情节:①大家自由说说最打动自己的一段情节。②配音表演。③经典情节表演。④知识抢答。(在前三个环节中,老师适时穿插,解释重点情节在小说中的意义,分析人物的特征。)

4.走近人物:分享优秀的人物评价。①阿米尔。②哈桑。③阿米尔的爸爸。④同学自由交流对其他人物的认识。

5.分析主题:解读风筝的含义。(这一环节主要由老师带领学生理情节——探含义——谈主题);

附课堂实录片段:

师:刚才李唐小组和我们分享他们对于“风筝”的理解,现在我们一起再来分析小说中的“风筝”象征着什么?请同学翻到小说第359页,齐读小说的结尾部分。

生:齐读结尾段落。

师:同学们,这段结尾中出现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我追”。

师:对的,究竟“我追”的是什么呢?同学们来说说看,小说中的阿米尔追求的是什么?

生1:我认为阿米尔追求的是诚实和善良,因为他曾经见哈桑被欺负而不救,还曾经说谎冤枉哈桑。阿米尔在开始是不诚实,甚至不善良的。

师:这个角度很不错,阿米尔一直在尝试弥补过错,也是在追求这些美好的品质,如正直、真诚、善良、勇敢等。(板书“正直与善良”)还有吗?(生沉默,思路没有打开)大家小时候在放风筝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生:很开心,无忧无虑。

师:对的,所以放风筝这个活动本身就是一段美好的童年回忆,那么阿米尔“追求”的是什么?

生2:童年的快乐,童年美好的回忆。

师:很好,所以“我追”的第二层含义就是童真、快乐。(板书“童真与快乐”)大家的思路打开了,再来说说阿米尔还“追求”什么?

生3:我认为阿米尔在小说中一直努力想要得到父亲的爱和关注。

师:一直想要得到父亲的爱,也就是在追求亲情。那除了父亲,阿米尔还非常在意谁呢?

生:哈桑。

师:所以这是在追求什么呢?

生:友情。

生4:到小说的最后,才知道这也是一种亲情。

师:这位同学思考很全面,不错。所以总结来说,“我追”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在追求亲情和友情。(板书“亲情与友情”)大家继续来分享。

生5:我觉得小说有一个很重要的情节就是阿米尔回来救索拉博,他其实是想要赎罪。所以我认为“我追”的含义中也有赎罪。

师:思考得很深入,没错,“忏悔和赎罪”的确是小说中的重要主题。其实忏悔和赎罪的除了阿米尔,还有谁呢?

生:阿米尔的父亲。

师:对,阿米尔的父亲也曾做出对不起阿里的事,他的深切自责带来了善行。例如他施舍穷人,建恤孤院,把钱给有需要的朋友。罪行导致善行,这也是真正的获救。我们知道小说中的国家阿富汗主要信奉的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信安拉和后世,他们相信行善的人入天堂,行恶的人入地狱。因此他们的基本功课就是每日五次礼拜,自我反省,避免犯罪。我们从这个角度来深入思考,小说中的救赎和自省也是符合伊斯兰教义的。(板书“忏悔与赎罪”)

师:我们总结一下发现,“风筝”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

6.交流收获:大家自由发言谈谈自己读完这本书后的收获;

7.老师点评和小结。

《追风筝的人》读书交流会中很大的特色在于不仅仅是学生间的交流,还有老师和学生间的交流探讨。我在读书会的各个环节适时引导。解释重点情节在小说中的意义,例如:(1)配音表演“追风筝的行家”后,抓住小说中的关键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分析哈桑对阿米尔的用心之深,这也一次次打动了我们。(2)表演“阿米尔救回索拉博”片段后,抓住台词“什么事这样好笑”引出阿米尔期待弥补的心理。此外,分析分享对人物的看法,带领学生解读风筝的含义等。适时的穿插和点评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的解读作品中的重点难点,拓宽他们的理解范围,加深对于作品的理解深度,把学生的思想再向前推进一步。

正是因为两次读书交流活动在以上四个环节操作上的巨大差异,读书会最后的效果也就有很大不同。《童年》读书会小组上台展示的表现差距较大,部分小组准备的内容有重复和雷同,缺乏对作品的深入解读和小组特色。同学们间的交流互动太少,参与性不高。学生们读书不细致、不认真的现象在读书会中充分暴露。《追风筝的人》读书活动则从自主阅读到读书会准备,再到读书会的现场,大部分同学都能充分参与,积极互动。其次,通过交流会中的知识抢答环节,检验出学生的阅读较扎实、较细致。此外,老师的适时总结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的主题,并且引导学生能够更深入的思考。

前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会长赵镜中先生认为,班级读书会的目的有三:其一,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去阅读;其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其三, 提供学生合作的机会,而非听讲,让学生享受阅读。我想一次成功的读书交流活动能真正实现这三个目的。

草房子读书交流会主持稿 篇9

《城南旧事》读书交流会

开场白:

师:这学期,我们一起阅读了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城南旧事》,我想大家一定有许多收获,今天我们就开个读书交流会,分享大家对《城南旧事》的阅读体会。女1:尊敬的老师 男2:亲爱的同学们 合3:大家下午好!1 书是人类智慧的源泉 2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好朋友 2 读一本好书,就是一次温馨的享受 1 当我们读完了厚厚的《城南旧事》一书 2 相信大家的内心一定为书中的故事所打动。

3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城南旧事》读书交流会。

一、走近作家知作品

(一)介绍作者 首先,让我们走进读书交流会第一环节—走进作家知作品,谁愿意介绍一下作者林海音 生:

(二)介绍作品 谢谢老师的寄语,《草房子》以桑桑成长为线索,刻画了一群可爱的人物。谁来说说每章各讲述了谁的故事? 生:

师:一本书那么厚,我们怎样才能抓住主要内容呢,可以向**一样一章一章的了解。

二、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美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又离不开油麻地的草房子。谁能为大家读读描写草房子的段落,让我们再次感受它的古朴、与温馨。生: 这些文字真是如歌一般动听,如画一般纯美,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语言之美,谁还能找出其他优美的文字给大家读一读。生1: 生2 生3 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不禁想起有人对《草房子》这样评价: 《草房子》是一首诗

读《草房子》真正是一种享受,一种文学的享受、艺术的享受,一种真善美的享受。

四、走进文本感受人物美

(一)猜人物 我们被书中人物的真善美感动着,你还记得他们吗? 我从书中选择了一些片段,请大家听我读,通过作者语言迅速判断出文字描写的是书中哪个人物,但要等我念完才能举手

师:看来大家对草房子里的人物很熟悉,通过这些人物描写我们感受到了不同的人物性格。今后我们在描写人物时,也一定要抓住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征来写,这样才能让有血有肉的活人跃然纸上。

(二)找朋友 读着这本书,我们常常会身临其境,感觉似乎跟着作者来到了“草房子”,来到了油麻地小学,来到了这些孩子们之间:看着秃鹤在台上有板有眼地扮演着伪军长的角色;陪着纸月孤独地走过了一段又一段山路;跟着细马在毫无遮拦的原野上顶着肆无忌惮的北风艰难地割草、放羊”……每一个画面都是那么清晰,仿佛就在眼前。

如果来到了油麻地小学,你最喜欢和谁交朋友呢? 生:

师:我们不仅可以和同龄人交朋友,还可以和一些成年人成为忘年交

1书中塑造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想一想他们又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如善良、坚强、不断成长。

五、阅读感悟再分享 在大家阅读的时候,不少同学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了自己的读后感受,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师相机点评

总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本书你有你的收获,他有他的启迪。用笔记录你的感悟是最好的读书方法。

六、推而广之,作品推荐 《草房子》是曹文轩叔叔写的纯美小说系列中的一部,这一系列中还有其他优秀作品,如《根鸟》、《红瓦黑瓦》、《野风车》《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等,希望大家课后去细细品读,你会走进一片纯美的文字天空,那浓郁的书香,独特的意境一定会让你陶醉其中,流连忘返。结束语: 一本好书,感动一生。

2读着《草房子》成长起来的孩子,也许更明白什么叫童年,什么叫人生。

3最后,愿大家能经常扣响阅读之门,收获书中的黄金屋!

师:今天我们重拾草房子,阅读了精彩的片段,畅谈了结识的朋友,分享了读后的感受,老师看到了大家阅读的收获,但是阅读不应止于这一本书,还有很多作品会带给你美的享受,想要悦美,领略到美,应该怎样去做?(指着阅读)

师:美丽的文字,感人的故事,温馨的细节,一部《草房子》 就像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让我们在享受之余感受到了人世间最珍贵的真善美,亲人之爱,朋友之情,同学之谊,苦难中的悲天悯人,绝境时的永不放弃,这就是人文情怀,拥有它,世界才是最美好的。师:“好书不厌百回读”的道理。一本好书我们就应该这样读,只有多读,才能读出滋味、读出精彩。

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地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秃鹤)

他没有穿鞋,两只光脚脏兮兮的;裤子被胯骨勉强地挂住,一只裤管耷拉在脚面,而另一只裤管却卷到了膝盖以上;褂子因与人打架,缺了钮扣,而两只小口袋,有一只也被人撕得只有一点点连着。(桑桑)

这是邱大最小的儿子,一个长得很精神的男孩,大额头,双眼微眍,眼珠微黄,但亮得出奇,两颗门牙略大,预示着长大了,是一个有大力气的男人.(细马)

他上学时,嘴上总戴一个白口罩。那白口罩很大,只露出一对睫毛很长的大眼。远看,他整个的脸,就是一个大白口罩。在油麻地小学,除了温幼菊也戴口罩,就只有他一个人了。(杜小康)

她有着乡下孩子少有的灵气和书卷气,却没有一点点傲气,她丝毫也不觉得她比其他孩子有什么高出的地方,一副平平常常的样子。她让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们居然觉得,她大概一辈子都会是一个文弱、恬静、清纯而柔和的女孩儿。

秃鹤:最英俊、自尊心强、最有集体荣誉感、用展示缺点赢得自尊,对尊严的执着坚守;

桑桑:最调皮好动、好表现,待人热情,贯穿本书始终,一路成长;

细马:最有孝心,命运坎坷,倔强自尊心强,说话算数,小小年纪承担家庭重担;

纸月:最聪明伶俐,纯洁可爱,坚强文静、冷静娴熟,柔弱中透着坚强;

读书笔记通讯稿 篇10

阅读活动通讯稿

为响应我校“三秦书月,书香校园”阅读活动,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5月7日至6月7日组织开展了以“知书明理,阅读筑梦”为主题的读书征文和读书笔记活动,在此过程中,运用征文和笔记的形式,让同学们写了读书心得,对于这六十三份的作品,通过层层挑选,对十三份优秀的作品进行了展览。通过阅读让学生亲近书籍,让同学们的精神亮丽起来。本次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得到了广大同学们的支持和参与,受到各班的广泛好评。

6月7日,阅读活动在同学们的郎朗论语中圆满结束,本次活动产生和形成了书香氛围,让每个老师每个同学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同学们对学习的热情,拓宽了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同学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为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提供了强大到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上一篇:入河排污口技术下一篇:权利与权利平衡: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石的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