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

2024-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共7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 篇1

1.《望月》一课中有血多描写月亮的古诗名句,请你写出其中两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同学们,从这册书中我观赏了(无锡惠山)的美丽景色;欣赏了(维也纳)的优美音乐;了解了(火星)的秘密;认识了(不屈不挠的海伦凯勒)(什么样的人);知道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懂得了(礼貌待人可以在于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的道理。

3.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4.《七律.长征》的作者是,全诗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展开,表现了红军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从三个“飞向”我体会到(战士们拯救人民群众的急切心情)。„„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动);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四个哪里让你体会到了(人民子弟兵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6.“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在整诗中起了(总领全诗)的作用。

7.司马迁用了(13)年时间写成了(52)万字的《史记》。我知道这本书中的几个故事:(李广射虎),(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8.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我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9.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却(是浩如烟海)。

10.他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残疾人身上。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我认识了(不屈不挠)的海伦.凯勒,(命运坎坷)的阿炳,(忍辱负重)的司马迁。

11.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还了解许多历史人物的故事,如:大禹治水(勾践卧薪尝胆)、(李广射虎)、„„其中《郑和远航》的故事,我能用(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12.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在文中起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13.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她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还是(一座用音乐装扮起来的城市)。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所以说维也纳是(音乐知都)。

14.《埃及的金字塔》一文,胡夫金字塔留给你的印象是(宏伟精巧);金字塔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埃及的象征);像金字塔这样象征一个国家的建筑很多,比如中国的(万里长城)。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1、我们走到哪里,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山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下的河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碧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小草,待到金色的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歌生动地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给荒山野岭带来的巨大变化,具体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小动物生活无忧无虑的情景。

4、小鸟抖动彩翼,_______________。松鼠有了美丽的家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兔再也不怕天上的老雕。在茂密的树丛中,____________________。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想到我国的植树节是在每年的_____________。

《只拣儿童多处行》

5、课文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把颐和园比作_______________,把孩子们比作___________,说明孩子的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更是直接说明了孩子的多。

6、朋友,春天在哪里?当你______,记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现代著名作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就是_____________!只要_____________,给它_________,花儿和儿童一样,在___________________,就会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舒展出_________________,使出

__________。这时候,自己________,别人看着__________。

走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几棵________,开满了______的这__________,不留

________,阳光下就像_____________ ……最后这句比喻句把____比作___,可以看出海棠花

_________。

《早》

9、本文通过对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鲁迅先生书桌上“________”字的来历的描述,教育人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先生有许多经典名言,你能把下面的名言补充完整吗?

(1)横眉冷对千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两首》

10、《游园不值》的作者是()代诗人()。这是一首赞美()(季节)的诗。诗中

写诗人去游园恰逢主人不在,从诗题中的“________”这个词可以看出,从诗中“_____________”一句

也可以看出来。但作者并没有扫兴,因为他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宿新市徐公店》是()代诗人()写的。这道诗描绘了幽静安逸的()和

()的生动场面。前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态描写,表现

了诗人赞美__________,后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态描写,表现了诗人对_______的喜爱。像这类描写乡村田园风光的诗作,你还知道哪些,请写两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梦圆飞天》

12、中国首次飞行太空的人是()。他乘坐“神舟”5号飞船于()年()月()日飞

向太空,浩瀚的太空从此写下了(),留下了()。中华民族千年的()

今朝终于成真了!

13、杨利伟在茫茫的太空中看到了神奇美妙的景色:()披着(),()在大陆和海洋之间清晰可辨。飞船高速飞行着,一会儿(),一会儿

()。黑白交替之间,地球的边缘仿佛(),景色十分迷人。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14、人们把火星叫做地球的“____”,是因为它们同样有____,同样有____,同样有_________,同样是________,甚至____________。但是因为火星_______________,所以火星没能留住水。“集

体大逃亡”正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 的情景,这个词用了_____手法,这样写让我们觉得更形象、更生动。

《克隆之谜》

15、克隆是指()。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叫“”,是()国科学家在()年克隆出来的。

《海伦 凯勒》

16、《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作家()的作品,也是她的自传。她是一个()的人,一生却

写下了14部著作。她这种()的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像这海伦这样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人还有很多,如(、等,我也学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名言警句来激励自己与

困难作斗争。

<二泉映月>

18、《二泉映月》是一首用———(乐器)演奏的乐曲,它是家住——的一位名叫——的艺人创作的。

读了这篇课文,我认为他是一位————————的人。

他想起了_____,想到了______,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变成了____________,从琴弦上____。

月光照水,________,乐曲___________,____ 而又____,____ 而又____。阿炳用这____________,他爱那____________,他爱那_____________,他爱那_______________,他爱那

____________________……

《郑和远航》

20、从()年至()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共出洋()次。在本文中,作者详写了第()

次出洋,课文是按、、的顺序叙述的。

21、郑和远航,()之大,()之长,()之广,达到了()。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

民(),也开阔了()。郑和出使,()

2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中,“发愤”指。司马迁是这样发愤的:。课文赞扬了司马迁。

《秦兵马俑》

23、这篇课文生动地描绘秦兵马俑()、()和()的特点,反映了

(),再现了()。

24、兵马俑不仅______,而且____,______。这段话在文中起到________ 的作用。秦兵马俑

________地____ 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____、____的宏伟气势。……这在____的雕塑

史上是________。

25、金字塔在埃及的首都__________的沙漠之中,它是____________ 坟墓。因为

_________________,所以称为金字塔。课文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方法,赞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这句话写了金字塔很____,加点的句子

写法可以更_____________。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____,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

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了金字塔很____,加点的句子写法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音乐之都维也纳

27、本文从四个方面具体叙述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如茉莉

28、这篇课文以生动传情的笔触,描写了______之间的相互关爱,有如茉莉花一样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作者对这种感情的____ 之情。

29、在母亲眼里,爱如茉莉,______________;在我的眼里,爱如______。__,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光启蒙》

30、母亲是每一个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启蒙教师,“启蒙”______的意思。“月光启蒙”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母亲对“我”进行启蒙教育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1、从《月光启蒙》一课中,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等歌谣,课余我还积累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歌谣。

《谈礼貌》

1、本课通过三个小故事,说明了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好处。这三个小故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____________,学会____________,恰当地_____________,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_______,社会生活________。

因为礼貌待人,可以______;可以_____ ;可以___________。

《长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这两句诗中,“逶迤”的意思是___;“磅礴”的意思是________。诗句中把______比作细浪,把 ——比作泥丸。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概括了长征途中两个重大的战役,分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两句诗表现了红军翻过雪山后

_____ 的心情。全诗以“__________,________ ”为总起,向我们展示了红军长征的壮丽画卷:翻越________、________,巧渡_______,飞夺____,勇过___……诗中“_______ ”一词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种种艰难险阻,“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大无畏的英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本文按______ 顺序写了过草地时红三军团因为________,彭德怀忍痛把________枪杀充饥的事,表现了他爱________更爱________的感情,赞扬了他与战士__________的精神。长征过程发生的动人的故事还有许多,我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 等。

《大江保卫战》

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__________,飞向_________,飞向_______,飞向______________。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___________,在簰洲湾,他们给_______________……本文是一篇_,记叙了_______________的动人场面,热情赞扬了___________ 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军民______________。

1.山下的河水。待到金色的秋天,我们 果园拥抱。(3分)

2.走进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棵,开满了 的淡红的花,这 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 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 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这句话中,作者把 繁花 比作 飞泉。

对,就是 开得旺!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 浇水施肥,花儿 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 感召下,以 旺盛的生命力,舒展 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 只捡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孩子身上散发出来的朝气,生机勃勃,能让我们感受到春天。

3.要珍惜,要,做“。这“东风第一枝”是指 努力向前,一日之计在于晨,不能虚度年华。由此,我还能想到一句珍惜时间的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这《宿新市徐公店》。两位诗人分别是 宋 代的 叶绍翁 和 宋 代的 杨万里。请分别默写两首诗:

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

诗人:叶绍翁朝代:南宋诗人:杨万里朝代: 南宋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5.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来到了二泉。,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 那淙淙的流水声 萦绕在 他的耳畔。他想起了 师父说的话,想到了自己 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 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 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 沉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 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 人的音符,从琴弦上 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 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 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 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 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 而又 起伏,恬静 而又 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 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 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 惠山的清泉,他爱那 照耀清泉的月光

6.默写:《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的作者是 毛泽东。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方法,分别把五岭山脉、乌蒙山比作 细浪、泥丸。全诗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展开的。

7.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飞向 欲坠的电杆。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 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 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 等待了近九个小时 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 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从这段话中我们能感受到:浓浓的军民鱼水情。

8.这子方》。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宋代诗人 苏轼 和 杨万里。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诗人: 苏轼朝代: 北宋诗人:杨万里朝代: 南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 篇2

一、胸中有全局,工夫下在备课上

教师在复习备课时面对庞杂的知识体系,要立足课标、总揽全局,用好教材,既能由点到面,又能由面到点,做到收放自如。复习过程要有合理安排,避免简单化;复习思维要活跃,避免机械化。要认真分析、对照课标年级目标,找准知识点,关注其前后联系,达到读书时(新授),书越读越厚,复习时,书越读越薄。还必须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研究复习方法,努力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认真备好复习课,精心设计练习,提高复习课的质量。在梳理课内阅读知识时,一是引导学生梳理第12册教材中要求背诵积累的内容。另外,“日积月累”也是应完成的背诵任务。自主检查,拾遗补缺。二是进行必背和选背内容的背诵比赛,并让学生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片段,说出自己的理解、感悟。三是要对文学常识、课文重点知识等进行分组归类。如:

(1)文学常识可设计连线题或填空题归类,例:中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

(2)人物特点归类。可以编成连线题或填空题进行练习。例: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结识了许多可敬的人如:的李大钊;的张思德;还有的汤姆·索亚;的居里夫人;的怀特森和的周总理。我们需要和书中的人物对话,应该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质,陶冶自己的情操。

(3)表达方法可以编选择题进行归类。例:《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作者运用了:A.互相呼应表达方法。B.总分总的表达方法。C.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通过归类整理复习,学生才能对知识块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中寻找一些规律,便于巩固、知新,从而初步掌握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同时,利用所学课文进行词句积累和概括能力训练,提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成功在课堂,本事显在课堂上

1. 以学生为主。

复习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是媒体,教师起着沟通学生与教材的作用。复习中切忌喧宾夺主,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学中,预习是听好一节课的基础。每节课教师都要根据课标和知识点,提出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以便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提高复习质量。

2. 以课内为主。

要将问题尽量解决在课堂上,讲要讲出新水平,引出新信息,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面对众多知识,学会放弃,选择重点,将复习内容系统化,比如复习六年级下册第四组时,可将组的训练重点、课文内容和积累运用有机结合,然后将其分割成四个复习要点,生字词语、童话赏析、趣味语文、读写训练。提纲挈领地选择代表性、典型性题目,便于牵一发而动全身,减少琐碎,减轻负担。例如:

拼读下面的词语,并规范、端正地写在田字格里。

此题就将拼音、词语及人文熏陶融为了一体,三个词语中,有生字“魁”,易错的熟字“炼”和“豪”。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3000个常用汉字,其中会写2500个,重在训练识字与写字的能力及联系语言环境写词语的能力,提醒学生不能因为紧张的复习而丢弃了良好的书写习惯。还渗透了“早起锻炼”、“学会健体”的情感教育。

3. 以能力为主。

知识和能力二者是密切相连的。知识的存在和增长,的确是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某种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必须以相应的知识为载体。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重点应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根据内容,巧填关联词。例如:

(1)根据内容,巧填关联词。

凡卡是个没爹没娘的孤儿。在莫斯科当学徒期间,()要干活,()要挨打受骂,他想:()在老板家受罪,()回到爷爷的身边。()有了这个想法,()他在圣诞节前夜给爷爷写信。其实,他哪里知道,()回到爷爷身边,()不能摆脱悲惨的命运。

(2)仿照例子,根据情境填写古诗名句、格言或警句。

例:思念故乡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送别时:________赏春时:________思念时:_______

这些题目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名言、警句、对联、歇后语和古诗文等语言材料的积累和灵活运用情况,并让学生在完成相应教材内容的积累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运用。

三、优势在群体,补救落在练习上

复习课应充分体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在课堂上要多给慢生提供机会。练的内容要“全”,练的习题要“精”,练的方法要“活”,练的时间要“足”,训练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一课一练抓基础,单元练习抓重点,全面练习抓综合。练要练出新花样,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学生通过教师讲,自己练,有常学常新之感,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之效。比如在复习课文内容时,可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确定“训练点”。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的“训练点”落在“前后照应”的表达上。复习中领悟了这个表达方式的妙处后,可让学生以“往事”为话题进行片段练习,并采用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再如《匆匆》一课中用了一组排比句描写时间来去匆匆,复习时可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由于个体的差异,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遗忘是不尽相同的,教师选习题时既要考虑到学生认知结构存在的普遍现象,更要考虑到个别现象,作分类要求,分层推进。对中下生,重在分析指导,通过复习使其弥补知识缺漏,掌握学习方法,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学有余力的优等生,可推荐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习题、丛书,扩大视野,丰富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从而达到培优补差的目的。

四、关键在落实,提高放在巧评上

复习阶段的首要任务应是教学生不会的。要给学生讲关键、讲方法、讲思路、讲规律,画龙点睛。点评应重点做好以下一些问题的处理与训练:抽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知识点涉及的一些规律性的问题是否搞清楚;对练习题是否具备变型、互换、转化、重组、自编、改编、延伸的能力,是否具有巧答、妙解、灵活运用的思想方法。如在习作复习中,不在于让学生写的数量多,而在于加强指导与评改,要遵循“多改少写、以改促写”的原则,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写作规律。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与作文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感悟写作的方法与基本规律,学会作文。复习时,要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多思考,认真地修改自己平时的作文,还可以安排同学之间互评互改,从点评到笔改,一文多改,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和修改作文的能力。为提高复习的积极性,评讲时可开展系列活动:(1)佳作展评。开辟“复习佳作专栏”,按照不同主题精选优秀习作或精彩片断,引导学生品评欣赏。(2)编选作文。学生将自己小学阶段的习作进行修改后,归类整理成一本自己的作文选。(3)竞赛驱动。可组织专题作文竞赛,如记叙文、想象文、应用文的专题,结合竞赛,进行有针对性的习作辅导和练习。设立奖项,鼓励创新。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自测题 篇3

一、看拼音写词语。(6分)

羊群走到哪里都像是给无边的绿()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

),就像只用绿色(

),不用墨线(

)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轻轻流入(

)。

二、填空。(11分,一空一分)

1西部,祖国地图上神奇的土地!本学期第一组课文向我们展示了那里别样的景致,如果有机会,你想去那儿看一看_____。

2四大名著里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是_____,书中有个军师智多星叫_____。

3我们的祖先利用烽火传递信息,现在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来传递信息,真正做到了快捷方便。

4看到你的同学小明整天沉溺于网络无心学业,请你用一条名言劝说他珍惜时间:_____

5徐庶进曹营_____

6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作品是_____

7“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来自于_____,后来用来称赞_____

8为了让同学们养成随手关好水龙头的习惯,学校将在各个水池上方贴上宣传标语,请你写一条:_____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5分,一题一分)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陈述句)

2蔺相如见了廉颇就像_____。(将句子补充完整使之更形象生动。)

3()能捐出70元钱,()能帮他们挖一口井。(填合适的关联词。)

4《西游记》是四大名著。(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5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改肯定句,意思不变)

四、判断题。(8分)

1“美伦美奂、莞尔一笑、迫不急待、铤而走险”这四个成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

2剧本这种文学形式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

3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刻画了一个吝啬鬼严监生的形象。(

)。

4,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足汽车。(

)

5,“走了许久,远远地望到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破折号表转折。()

6“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说的是《红楼梦》中的王熙凤。()

7国外有一家钟表公司的广告是:本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维修人员闲得无聊。这说明他们的维修人员非常不敬业,工作不认真。(

)

8“折”是个多音字,“折本”时读“zhe”。()

第二部分阅读鉴赏(35分)

一、古诗词赏读。(10分)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_____。

1将此词补充完整。(1分)

2这是_____朝_____ 的作品。(2分)

3,“清平乐”是_____,“乐”读_____ 。“村居”是_____。(3分)

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2分)

相媚好:_____

亡赖:_____

5作者最喜欢小儿,为什么?(1分)

6在这首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你能再写出两句写儿童生活的诗句吗?(1分)_____。

二、课内阅读。(10分)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曾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1这个片断选自于____的_____。(2分)

2诸葛亮是作者极力赞美的一个人物,他料事如神,心思灵巧得到了神奇的地步,可以用“_____”成语来形容他。(1分)

3从哪儿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在文中划上波浪线。(1分)

4诸葛亮为什么要下令将“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1分)

5他为什么又让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1分)

6曹操为什么不敢派兵出来?(1分)

7诸葛亮为什么敢“饮酒作乐”?(1分)

8在小说中,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你认为他是“神”吗?为什么?(1分)

9你还能写出一个出自于这部小说的一个故事吗?(1分)

三、课外阅读。(15分)

母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部的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限定为3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3斤珍贵的水。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啊!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唯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终于,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地冲上公路,军车一个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5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畜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般倔强。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的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正好3斤,放在牛的面前。

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的沙堆背后跑出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它们掉转头,慢慢地往回走……

一个晚上,当我从电视上看到这让人揪心的一幕时,我想起了幼时家里的贫穷困窘,想起了劳作的苦难的母亲,我和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一样,流下了滚滚的热泪。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分)

戛然而止

骂骂咧咧

皮开肉绽

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

2为什么“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却“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2分)

3“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般倔强”中的“它们”指_____,“这般”指_____ 。(2分)

4文章第三段中,从描写角度看,“鲜血沁了出来……显得分外的悲壮”是对老牛的描写,表现了老牛_____;“战士哭了”,“司机也哭了”,运水的战士违规取水,这是对老牛的描写,有力地表现出老牛的_____ 。(2分)

5第四段中“没等主人吆喝……慢慢往回走”照应了第二段中的哪个语句?请在文中用横线标出来。(2分)

6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_____(1分)

7读了此文,我们深深为伟大的母爱而感动,作为孩子,永远也报答不了父母的恩情!正如那两句歌颂母爱的千古名句所言“_____,_____”。(2分)

8我们在为老牛无私的母爱感动的同时,也深为祖国西部严峻的缺水形势而忧虑!但愿地球上的水资源能得到我们每一个人的保护!请你写一条宣传标语号召大家一起保护水资源(2分):_____

第三部分作文(35分)

从小到大,你一定经历过许多“错”的时候,或许是做错了题,或许是出门走错了路,或许是说错了话,或许是做错了事……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错,才使你认识到了对,才有了今天的成长。哪次错或哪些错令你特别难忘?请把它写成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题目自拟,语句通顺,感情真实,书写规范整洁。

语文五年级下册的复习计划 篇4

本班老生44人,新生8人,学生的语文水平处于两极状态,一部分学生基础扎实,学习自觉,刻苦认真,成绩较优秀。一部分学生基础底子薄,学习懒散,课堂纪律差,爱说闲话,思想开小差,成绩差。本班学生总体情况是书写差、书面表达能力较差,基础知识方面学过的能记住,而时间长了,没复习,则忘得一干二净,阅读方面还没有深度,只看表面,而不能深入思索。语文素养基本没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有部分学生汉语拼音声母和韵母还不熟悉,拼音不会拼。在答卷时碰到第一大题看拼音写词语时,有时一个词语都写不出来。

二、复习内容

(一)字、词、句

1、字

会认生字表(一)的200个生字,会写生字表(二)的150个生字。

训练的形式为:听写;看拼音写词语;同音字、形近字辨析组词;多音字组词等。

注重:(1)生字表中同时出现的两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如:羞涩、咀嚼、欺侮、柑橘、咆哮、妒忌。

(2)轻易写错、混淆的字。吟、襟、貌、晰、蓑、傻、肆、瞪、寨、璧、嫣、暇、舱、祷。

(3)留意书写端正、规范,卷面整齐。

2、词语

(1)能准确读写和听写每组“词语盘点”里的词语。

(2)能写出近义词、反义词。

(3)四字词语。

①正确默写本学期学过的成语,把词语补充完整,能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②把握本学期的两个成语故事:程门立雪、入木三分。

③默写日积月累四描写人物精神品质的成语和日积月累七描写人物的词语。

④能写出固定格式的词语或成语:

(AA、ABB、AABB、AABC、ABCC、ABAC、一三字反、二四字反、一二字反的词语或成语)

3、句子

(1)感知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

(2)体会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达,如反问句。能改写句子:(把字句、被字句、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转述句、缩句、扩句、反问句、祈使句、双重否定句)等,要引导学生反复练习,教师加强方法的指导。能修改病句。

(3)标点,注意逗号、顿号、句号、感叹号、问号、引号的使用,考试中对于加标点的题目一定不要漏做。

(4)默写回顾拓展中的“日积月累”古诗词三首和文言文《扬氏之子》

(5)选词填空和关联词语填空要让学生多做多练:

(6)能写几句古文名句、歇后语、对联等。能写几句公益***语和爱护花草树木的提示语。

(二)阅读

阅读以课文教学为抓手,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培养学生静下心来读文章,沉浸其中悟情意,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爱好和阅读能力。

形式:以学生练习为主,老师有针对性地重点评讲。如:懂得找出文中的中央句、首尾呼应的句子,解释词语意思的方法等。能知道中心句、过渡句、前后照应等句式的作用。懂得写人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写景文章的描写顺序。找出描写人物特点的句子,能抓住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语言等词句体会人物的品质和描写景色的句子等表情达意的作用。

内容:要求背诵的课文,重点课文的重点段落,古诗词和文言文,以及印发的阅读练习题

(三)以写作为突破口,提高作文能力,能在规定40分钟时间内有条理地习作,写出篇幅相宜的作文。

三、措施:

(1)教会学生复习方法,先全面复习每一课,再重点攻有关重点课文的重点段落。

(2)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学生出题,抢答,抽查,学生互批等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3)优帮差,加强合作与督促。

(4)做好辅差工作不放松。

(5)课堂上教会学生抓住每篇课文的知识要点,重点突破,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6)加强检查的落实,动用小组长和班干协助,力求重要地方人人过关。

在进行总复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突出重点。从学生的角度看,要特殊注意差生,多帮助他们一点,从而提高及格率。从整个学习内容来看,阅读和作文是重点。在阅读的复习中,词、句、段的理解是重点。在作文复习中,怎样把话写通顺、写详细是重点。从学生学习的方式来看,探究性的学习是重点。提出自己需要了解的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要害。

2、讲练结合。在整个复习阶段,要以学生自己的复习为主,要以练习为主,但是老师必须作适当的提示、归纳。在一堂课上学生应该有口头的练习,又有笔头的练习。

四、时间安排:

6月14日—6月30日即16—18周(1)第16周重点复习课本的生字、新词,背记有关课文段落、“日积月累”和古诗词,完成练习册。

(2)17周重点进行阅读专项复习。进行习作专项复习。

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 篇5

一:【古诗词】

1.《牧童》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意思: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2.《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意思: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3.《清平乐·村居》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意思:大儿子,在小溪东岸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最逗人喜爱是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

4.《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扬梅。孔指以 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二:【词语积累】

1.描写人物心理的: 心旷神怡迫不及待心急如焚忐忑不安心惊肉跳心惊胆战

2.描写高尚品质的: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光明磊落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3.表现机智勇敢的: 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奋不顾生奋勇当先

4.含有人体器官名称的:眼高手低目瞪口呆胸有成竹头重脚轻口是心非手疾眼快

5.含有动物的: 指鹿为马虎头蛇尾狐朋狗友守株待兔狐假虎威鹤立鸡群

6.互为反义的:表里如一黑白不分黑白分明是非曲直前俯后仰争先恐后先礼后兵大惊小怪有气无力南腔北调明争暗斗里应外合无独有偶弄假成真弄巧成拙口是心非顾此失彼7.互为近义的:a.惊涛骇浪 :争分夺秒瞻前顾后同甘共苦交头接耳丰衣足食精打细算同舟共济

b.花言巧语 :面红耳赤千方百计里应外合聚精会神通宵达旦胡思乱想

8.反映历史故事的:三顾茅庐精忠报国围魏救赵指鹿为马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9.反映口才差的:语无伦次张口结舌漏洞百出

三:【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

《童年的发现》:费奥多罗夫是个幽默天真、单纯、爱探究、善于想象的人。

《杨氏之子》:杨氏之子个聪明、机智、幽默的人。

《晏子使楚》:晏子是个机智过人、临危不惧、爱国、能言善辩的人。

《金色的鱼钩》:赞扬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桥》:赞扬了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梦想的力量》: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将相和》:蔺相如个机智勇敢、足智多谋、临危不惧、对友人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人。廉颇是个知错就改、豪爽直率的人。《草船借箭》: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宽厚待人(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人。周瑜是个智谋过人、心胸狭窄、妒贤嫉能的人。鲁肃是个忠厚守信的人。曹操是个谨慎多疑的人。《景阳冈》:武松是个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人。《猴王出世》:孙悟空是个自由自在、快活逍遥、亲和友善、顽皮可爱的人。《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小嘎子是个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人。胖墩儿是个豪爽、随和的人。《临死前的严监生》:严监生是个爱财如命的守财奴。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王熙凤是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人。

《刷子李》:刷子李是个技艺高超、自信、心细如发的人。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计划 篇6

一、指导思想

1、明确复习课的目的。复习课是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所学过的知识,使遗忘的内容得以重现,薄弱环节得以巩固,涵盖着全部教学内容。

2、复习课过程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爱、进步与成功,会让他们更有复习的动力。

3、复习课要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拓宽学生参与的渠道,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复习的兴趣。

4、复习课的主动权要交给学生。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更要密切,探究程度更要深沉。

二、全册知识概况

1、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

2、全册还编排了9篇选读课文,并附2个生字表。要求认识的生字有20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有150个。

3、从习作来看,本册提出了明确的习作要求,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常见的应用文。

4、在阅读理解方面,本学段的重点是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口语交际要注意语言美,强调讲普通话,学会倾听。

三、学情分析

我们班现有学生40名,其中有一半的学生学习态度及书写状况较差,学习习惯很差,基础薄弱,班级整体的水平较低。

四、复习目标

1、指导学生对整个学期的语文知识学习进行疏通和归纳。

2、在学生复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分类、归纳性复习的方法。

3、提高学生审题和应试的能力,复习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技巧。

五、复习方法:

先单元复习再分类性复习:

分为:听写训练、基础知识、积累运用、阅读、写作等五部分。

1、听写训练、基础知识穿插在每节课中进行复习。

2、积累运用总结出题型重在平时的练习。

3、阅读部分的分类方法很多,可以从文章的内容来分,也可以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上分。

4、作文的分类也很多,可以从写人、记事、写景和应用文来分,也可以从命题的形式来分。

六、复习措施:

1、以听写的方式检查字词。

听写前先布置作业复习课后生字词及补充的四字词、成语。复习单元同步练习中出现的词语。听写后做评讲,将易错字、重难点字重点讲解。集中讲学习这些字词的方法。

2、课堂抽背和默写重点语段相结合。

3、课堂练习、课堂评讲。教答题方法。

4、整理这学期所有的试卷和练习题。

5、指导考试技巧、强调卷面的书写。

6、阅读:

①课内语段:抓重点课文的重点语段,了解文章的中心,进行阅读的训练:注重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

②课外语段:(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答题方法。形成阅读能力)

七、帮助学困生:

1、组织“一帮一”的学习合作小组。一个优等生对应一个学困生。

2、每次听写、默写之后,老师对个别学生单独进行指导。

3、利用休息时间进行辅导。(严重学困生:赵智文、邓攀、杨飞虎、龙清园、李泽宜、李敬、王飞虎、林玉红等)

八、复习内容:

(一)基础知识:

1、生字词:掌握本册要求学会的150个会写的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正确书写。

2、词语:理解常用的词语并学习运用。主动积累课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和成语正确认读,正确书写,大致了解意思。理解常用的词语并学习运用。

3、多音字:结合课文的朗读,读准多音字。对课文中带*的多音字,要重点复习。

4、句子:语句通顺,表达清楚。根据要求写句子。

5、读读背背:熟记积累运用中要求读读背背的词语、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古诗词。

(二)阅读:

1、了解课文题材,本册中出现了白话文、相声、剧本、文言文、记叙文等,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要实记。

2、能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古诗词。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揣摩词句的意思。每课中的课后练习题中带点的词语意思。

4、能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表达方法。

5、能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6、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背景资料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7、能结合阅读资料,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8、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9、根据内容进行补篇练习。

(三)习作:

本册涉及到的作文类型有:书信、童年趣事、自由习作、缩写、竞选稿、写人、记事

1、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2、能按一定的顺序写,根据表达需要分段表述。

3、做到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书写规范、整洁。

5、40分钟不少于400字。

6、养成想清楚再写和写后认真修改的习惯。

九、复习课时安排:

复习时间为6月10日到6月30日 共33课时。

课文内容:5课时

基础知识:10课时

积累运用:10课时

阅读:5课时

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 篇7

解释学作为一门西方显学, 在20 世纪80 年代才被引入中国,它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其关注的核心是文本的诠释, 这与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文本解读有着一致的指向。 从一定意义上说,解释学的中心问题是“ 理解”,以原文的意义、作者的心境、读者的解读这三者的关系为主线, 就意义问题研究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区分“ 说和听”“ 写和读”两种模式,辨析理解原文意义和读者自我理解的关系[1]。 本文拟从解释学的视角阐述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的技术路径。

一、 对话文本,触摸文字背后的丰富信息

为了理解文本,一个人必须进入与文本的对话,向它提问,并让自己接受它的提问,从而探知表面言辞背后的意思[2]。

1.初次阅读后感知到的整体信息

文本阅读过程中有一个部分是宏观理解阅读,即对文章整体形式与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 我们把前者称为文章的结构性阅读, 后者称为文章的信息性阅读。 绝大多数读者拿到一篇文章的第一次阅读都是以文章的信息性阅读为主, 这种阅读侧重于文章重点信息的把握。 教师解读文本教材也往往是从这一步开始,首先了解文本“ 写了什么”。

以《 水》 为例,教师初读后就可以知道文章主要写了:“ 我”出生在北方一个缺水的村子,全村老小在雨中洗澡很痛快, 母亲用一勺水给兄弟四人冲凉,“ 我们”很舒服。 这些是最浅表的阅读感知。

2.局部语言文字传递的零碎信息

西方解释学主要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醒我们:“ 我们试图要理解的是符号所指的东西 ———意思或思想。 ”“ 话语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指向某个确定意义的符号;相反,一个人必须学会倾听除了它们之外它们所带来的一切。 ”[3]文本是内在思想的外化表现形式,它是作者的思想和接受者( 读者) 的中介。 再次面对文本,教师要做的是对文章潜在信息进行推论。 而要理解这些,则要放慢阅读的脚步,细细揣摩文字传递的信息。

( 1) 平常表达传递的信息。 文本中某些司空见惯的表达很容易被读者忽略, 而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表达背后其实有着作者的隐藏信息。 如《 水》 的第一自然段, 几个带数量词的短语就值得咀嚼:“ 十公里之外”———路太远了;“ 一处很小的泉眼”———泉太小了;“ 一个小时”———人太多了;“ 挑上一担”———水太少了……教师解读教材文本时, 就需要提炼出文字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 2) 陌生表达传递的信息。 解释是对陌生意义的理解和翻译, 所以当文本中出现一些基于作者独特体验的文字表达时,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并用学生熟悉的言语范式去表述, 帮助学生理解一个陌生意义所表达的东西。 如《 水》 中有一句比喻句:“ 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跟前。 ”把人比作“ 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比喻对学生来说新鲜而有趣。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体会这样的比喻写出了什么, 继而让学生把“ 狗尾巴草”替换成“ 白杨树”“ 仙人掌”,辨析是否合适,从而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比喻形象而贴切,既符合人物生活的环境, 又写出了四兄弟因为严重缺水蔫头耷脑、没精打采的样子。

3.整合文本后获得的全面信息

德国语文学家、 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阿斯特提出, 每一个人的心灵的表达都必须要求根据它的整个上下文( 及它所从属的整体) 来理解[2]。 当然,不同的哲学家对于“ 整体”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教师教材解读这一行为来说, 完整的教材文本必定是一个“ 整体”。 教师在经历了初读时的整体感知,再读时的细细咀嚼之后,需要再一次回归文本整体,进行深入的文章结构性阅读, 关注文章整体信息的组织与建构———篇章布局、写作意图、表现手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上文提到《 水》 的第一自然段中的数量词各有其隐藏信息, 教师解读教材时需要将这些零碎信息整合,得出“ 生活在极度缺水地方的人们太苦了”,这才是作者想通过第一自然段传递给读者的完整感受。把这一段放在全文这个整体中来看, 又可以发现作者写缺水之苦仅用了短短一个自然段, 却用很大的篇幅在写“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带给大家的“ 痛快、舒服”,这是一种以“ 乐”衬“ 苦”的写作手法。 第一自然段写村民远道挑水像电影中的远镜头, 文中母亲腰间挂着的钥匙又像一个特写镜头, 最后“ 勺水冲凉”时的舒服则是用慢镜头一样的语言详细描摹的,统观全文就会发现, 强烈的镜头感正是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之一。

二、 对话作者,体察文本背后的写作心境

德国解释学家施莱尔马赫认为, 解释的最终目标是要进入语言背后的思想深处,“ 外在的” 言说必须通过联系作者“ 内在的”思想才能被理解[2]。 文本理解的过程就是体会、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要想实现理解的客观性、正确性,就必须和作者对话。

1.还原文本后捕捉的真实信息

教材文本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已经经过了编者的“ 手术”。 编者出于教材体系的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原文进行了改编。 有些改编后的文章无法准确传达作者的写作思想,教师就需要在教材文本解读时将文本还原。

《 水》 这一文本在选编进教材时就经过了改编。原文第一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 为了水, 邻里之间隔三差五地要闹出一些磨擦。 特别是到了夏秋断水的季节,村里的关系就更加紧张了。 ”编者将其改成了短短的一句:“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 改编后的句子高度概括了原文的意思,可以作为文章的中心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但是,原文的语句却更真实、具体地传递出了水对村民的重要, 更符合作者的行文风格。 再如,原文写大家雨中洗澡后,有这么两句:洗过澡后,大家碰了面,相互都会吃上一惊,一个人说:“ 啊呀,你怎么胖了? ”一个人说:“ 啊呀,你原来是这样白。 ”如此富有情趣的文字被编者删去了。《 水》 这篇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特色就是反衬, 用有水的“ 乐”反衬出缺水的“ 苦”,而原文中的这几句话正是大家“ 苦中作乐”的体现。 这样的文字基于作者的独特体验,是学生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需要揣摩编者的意图,也需要越过编者直接与作者对话,还原文本,直抵作者最真实的思想, 这样的理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理解的客观性。

2.观照写作心境后得到的客观信息

施莱尔马赫认为, 理解和解释文本时要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在文本创作时的心境、情绪,将文本视作作者意识、生活的再现,努力去认识和构造作者的思想,避免误解。 因此,要合理解读教材文本,教师还需观照文本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创作心境。

1967 年,《 水》 的作者马朝虎出生在浙江常山天马镇。 有些教师武断地认为浙江水资源丰富,作者文章里的描述不真实, 因为找不到能体现天马镇缺水严重的图片和文字, 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形象的感知,就找了我国别的干旱缺水地区的资料代替。这种做法说明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只关注了有限的文字,而没有去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从而把体会“ 缺水之苦”当成了教学重点。 文本描写了三个场景———“ 远道挑水”“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 这三个场景中直接体现缺水之苦的“ 远道挑水”花的笔墨是最少的, 后面两个场景则是越来越具体。 除了运用“ 以乐衬苦”这一写作手法外,作者在三个场景中扮演的角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当时还是个孩子,“ 远道挑水”更多是大人的事,因此,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用短短数语勾画了这一镜头。“ 雨水洗澡”时,作者也是狂欢队伍中的一员,体会真切,印象深刻。“ 勺水冲凉”时,作者成了主角,感受自然,而且更为丰富。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写的内容却是记忆中的童年生活,经过那么多年还能留存于记忆中的镜头经过一遍一遍的温习,特征会越来越放大、鲜明,苦的愈苦、乐的愈乐,正因如此,作者描写“ 勺水冲凉”时的文字也格外细腻、夸张。 综上所述,将品味作者基于独特感受的独特语言文字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才更适宜。

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材文本解读才能更为客观,教学重点的确立也才能更准确。

三、 对话自己,获得超越文本的独特解读

1.理性对待前见,实现两种视域的融合

“ 前见”也叫“ 前理解”,海德格尔认为一切理解都是在一种先入为主的“ 前理解”基础上而存在的[4]。他同时提出:“ 解释者的前见只具有消极的价值,它们作为成见和主观性只能阻碍正确的解释。 ”这样的论断未免失之偏颇,与之相比,伽达默尔的说法则更为理性:前见并不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做的是两种视域的融合。 的确,既然“ 前见”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 前见”为正确进行文本解读助力。

如在读《 水》 这一文本之前,每一个阅读者由于自己身处的生活环境,对“ 严重缺水”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如果读者与作者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在读“ 远道挑水”这一场景时会联想到更为具体的细节,读到“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这两个场景时,更会引起共鸣,丰富其阅读感受。 这样的“ 前见”,可以使读者走进作者写作心境,从而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 如果读者从来没有过缺水的体验,形成理解上的障碍, 那么就要想办法在这两种不同的体验中搭建桥梁, 比如说通过图文了解“ 严重缺水”地区的生活状态,甚至可以利用两种不同体验的巨大反差,去观照作者心境,正确解读文本。 所以,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要理性对待“ 前见”,努力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生存的环境中,走进作者内心,实现读者视阈和作者视阈的融合。

2.包容多元解读,尊重超越文本的体验

在解释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奥古斯丁认为,我们的语言并不是我们内在思想的精确复制, 它们所表达的只是一个人要说的某一方面, 而不是内容的全部。 这提醒我们,不要将语言符号看成是最终的符号,它所展示的总是一个不完全的解释,它总期待更多要说的东西[2]。

文本解读不是单向还原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而是读者和作者一起去生发文本意义的过程。 文本的意义不单是由作者赋予的, 而要有赖于读者的二次建构, 理解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的重新表述和重构过程[5]。

《 水》 这一文本中, 有几处对母亲形象的刻画:“ 母亲轻轻一笑,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打开了水窖。 ”“ 母亲锁上水窖, 笑着对我们说:‘ 你们真的饿坏了。 ’”有的教师把母亲看成了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代表,从母亲的两次“ 笑”中解读到了她面对艰苦环境淡定、乐观的生活态度。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母亲,所以“ 严重缺水”的日子给作者留下的仍是快乐的记忆多。 这样的解读就很有道理,我们应该尊重读者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读者要入乎其内,努力倾听作者的真意,同时也要出乎其外,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5]。 但必须把握好其中的度,切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化解读、 创造性解读而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最终扭曲甚至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教材文本解读是一个多向对话的过程, 教师在和文本、作者、自己对话的过程中,细腻触摸语言文字, 用心走近作者心境, 就能更好地探寻到文本的真意。

参考文献

[1]李润洲.教育解释学[EB/OL].http://www.doc88.com/p-9059006923567.html 2014.01.27/2015.06.02

[2]让·格朗丹.哲学解释学导论[M].何卫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H.-G.Gadamer,”Von der Wahrheit des Wortes”,载Jahresgabe der Martin-Heidegger-Gesellschaft(1988),p.17.

[4]鲁苓.解释学的路径——从海德格尔到德里达[J].外语学刊,2009(3):27-300.

上一篇:有关于说谎的作文下一篇:以青岛为话题的游记作文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