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随想作文
在清明节时,有吃冷食的风俗,在这一天,不能生火做饭,还会象中秋吃月饼一样,清明节要吃鸡蛋。在上海清明节时,还会有吃青团的习俗,那是一种用青艾汁和米粉混合蒸熟的食物。
清明节还是后人拜祭先人的日子。人们都会忙着准备祭品、上香、烧冥纸之类,来怀念离世的亲人。清明节不仅是祭奠的节日,也是踏青嬉游、亲近大自然的节日。
要使学生练笔在数量与质量上达到大纲要求并有所创新突破,笔者认为至少要消除两种倾向:一是“应查”作文观,即为检查而作文的想法、做法;二是无视作文教学,无端割裂读写的关系,重读轻写,甚至不写。只有克服了这两种倾向,才能在次数、质量上保证学生作文练笔,农村小学作文景气之美才有可能成为现实。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做法供参考。
一、遵循作文规律,实施目标教学
作文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递进式螺旋上升的。因此,语文教学应遵循的这些基本规律相应地确定了小学各年级作文教学的目标,语文教材编排特点也充分地体现了这些基本规律。如课文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既体现了阅读教学目标,又体现了作文教学目标。其实,大纲要求也好,教材重点训练项目的安排也好,都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规律、作文自身规律相联系,应沿着具体目标与总体目标,增强作文教学效果。
二、打破框框,命题创新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命题是作文的点睛之笔,是作文创造劳动的指导方向。
回顾过去的作文教学与学生练笔,几多忧思,几多愁绪,其差失在于作文的命题上,表现为:(1)命题陈旧,如《记我熟悉的一个人》、《暑假生活二三事》等不分年级频繁出现,造成学生厌文情绪;(2)命题生搬硬套本本主义,拾人乐悲,人云亦云,此例众多,无法权举;(3)命题无度,宽窄皆误,深浅有失,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如三年级始命题作文把高年级作文题硬塞给三年级学生习作,则教师麻手,学生糊涂;(4)只给命题,不作指导,无范围,无目标,无导向,导致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如此看来,要变革作文教学,使学生练笔富有生气,必须变革命题,在命题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打破旧框框,让命题重获新生。
三、课外练笔,练导结合
一般地讲,课外练笔很受师生的关注,教师认为课外练笔是课内作文的延续和补充;学生则感到课外练笔是一种乐趣。但很可惜,课外练笔所达到的效果不令人满意,甚至是令人担忧的,问题在于教师没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课外练笔。教师或许认为学生课外练笔纯粹是学生的事,因而不能自觉地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必要的指导、辅导,让学生练笔处于“无政府状态”,即无目标、无方向、无规则的运动形式,自然这种练笔只能起副作用,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造成额外负担,诱发“厌文”现象,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课外练笔,必须推崇“以练为主,以导促练”、“练导结合”的方法,使学生课外练笔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那么,怎样进行练导结合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肯定学生劳动,因势利导。
学生的习作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场景的再现,教师应做到肯定学生的劳动,因势利导,使学生能力得到质的飞跃。如习作《我是男孩》,写自己怎样慷慨大方帮助他人,有男人气;习作《我第一次织毛衣》,讲了自己的小手灵巧,第一次织出的毛衣受到称赞;习作《我也像个女孩》,写了自己在家里怎样帮妈妈洗碗、扫地,酷似女孩。如此坦诚,这般有趣,全出自学生自我劳动的结果。因此,教师只要在写作技巧上或写作立意、取材、组织等方面巧加指点即可,使之日趋完美。
2. 感悟学科诱因,借题发挥。
每个学科之间融会贯通,巧通学科关节,感悟学科作文、练笔诱因,很值得赏析。如学音乐得音感而缀文,学体育得激悟而言之有物,学思品得人品而以思发。所以,教师应于前于后,着意借题发挥。
3. 阅读之中隐契机,升华练笔。
阅读为写服务, 阅读应以名家名著为范本,这是大家所熟知的。经验表明,阅读范本,作者巧夺天工,含蓄无穷,只要我们挖潜掘能,寻芳品茗,玩味其韵,不难感受阅读范本文首篇末、字里行间渗透着的与练笔的种种联系,想象作文、创造性作文必将以范本为依托或支点,实现一种飞跃。这需要改变角度或进入课文角色,变被动为主动,驾驭文道,脱颖而出。如同上面命题处所述,可补写、改写、缩写、扩写、续写等。
清明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祭奠已故亲友,也是为自己的心灵“扫墓”。昨天的我们,心里堆积了太多垃圾,无暇去打扫,清明节祭奠亲人,提醒我们把自己过往的“墓气”扫掉,在生生灭灭的刹那间,和以前的“我们”不断拉开距离,“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也让我们明白,生命就是一次次的轮回——生来死去,又死去生来,生生死死,无穷无尽。在死亡面前,谁都无能为力,无法改变它的状态,无论你是否正视它,它都会到来……芸芸众生,哪一个不是“向死而生”?可死亡这个幽灵,它并不会因为你的恐惧,就不来了;也不会因为你留恋凡尘的生活,而不降临于你。终有一天,所有的我们,所有这一切的一切,都将随着它的来临而烟消云散。
面对死亡,我们有诸多无奈;面对离别,我们有诸多不舍,我们依然需要怀着满腔热忱生活。正是因为有了离去的那一天,我们的时间才显得弥足珍贵;正是因为人生之路是有限的,我们才会倍加珍惜。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传统节日之一。清明到处都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有的一家老小一起去墓地祭祖,有的去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也有的去悼念逝去不久的亲人、朋友。有的人用眼泪来宣泄埋在心中痛苦的记忆,不同的人,眼泪往往有着不同的诠释。
缅怀不仅仅是沉浸过去,更是展望未来。走进烈士陵园多少英雄战士长眠于此,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游击队员正匍匐在草丛中,他们有的手持长枪,有的背扛大刀,静静地观察着,等待着……突然在一阵嘹亮的冲锋号声吹响后,游击队员前仆后继的冲向敌人,与敌人厮杀!不卑不亢。多少革命烈士们为我们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奉献出自己鲜活的生命!立足今天,我们要擦干眼角的泪水,以百倍的热情去工作,去学习,去努力,去拼搏,保持奋发图强一往无前的进取创新精神。
这天上午,爸爸准备好贡品,鞭炮,黄纸,冥币,带着我去给爷爷奶奶扫墓。一路上,天空阴沉沉的,花草树木悄无声息,连小鸟也不歌唱了,四周一片寂静。我有一点儿害怕,便问爸爸关于“清明”的问题。爸爸耐心地给我解释:“清明节是怀念去世亲人的节日。在这个节日,我们这里的习俗要给死去的亲人烧纸钱,磕头,放鞭炮……去世的亲人会保佑我们平安。”
到了野外爷爷奶奶的墓旁,爸爸把坟周围清理之后,摆上了贡品,烧了纸钱,围着坟墓把鞭炮放了。我给爷爷奶奶磕头,希望爷爷奶奶保佑我们平安,也希望他们在另一边过得舒服。
我看到墓地旁边也有两户人家给亲人上坟,他们看起来十分忧伤。这使我想起了刚学的古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念起这首诗,我不由想起爷爷、奶奶,如果他们还在我身边,疼爱着我多好啊!
不管身在何处,子女都会在清明节前夕或当日返乡祭祖。或挤公交,或骑摩托车,或开私家车,为先祖坟头添几掀土,栽几棵松柏,烧许多纸钱,点上香烛,摆上贡品,虔诚的磕头,发自真心的说几句心里话,向亲人汇报家庭、事业、晚辈的乖巧和学习优秀,阴阳两隔却又心近、情深。
不管多忙,不管多远,不管天气如何,每年清明节我必将回乡祭祖。骑着“雅马哈”,一个多小时的颠簸后熟悉的家乡便倏地呈现眼前。我家祖坟就在屋后自留地中。六个土冢整齐的静列,枯蒿已倒,翠绿的新草不择贫富的铺满坟头,各色小花自觉地点缀墓地,蒲公英金灿灿的耀眼。两坟头有所塌陷,我赶紧填起来。
我一边烧纸钱,一边思亲。俩曾祖父只在旧的泛黄的黑白照片中见过一位:头戴瓜皮帽,身着长袍,脚穿阔口平底黑鞋,长髯及胸,很威严,俨然民国打扮,听爸爸说正直、严厉。俩曾祖母我记得一位,她然而在1988去世的。据爸爸讲,她30岁就守寡,80多岁离世。她然而个慈祥的老人!记得我小时候,她满头银发,微微颤颤的住在北房。她爱清静,可我们一伙曾孙们吵得老人家不得安宁。她最爱我哥,因为哥听话。老人起得早,所以能在老家的大核桃树下捡很多核桃。常常笑眯眯的哄我哥哥说:“咱家母猪下猪娃了,看走”无人处,会给哥哥给许多核桃。爷爷七十几因病离世,奶奶走的时候仅六十多岁。我的祖上虽不显赫,但都勤劳和善,众邻称赞。
【记清明】
不自主的便想起那句杜牧醺醺然时呷出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被雨水与酒水稀释的哀伤,淡而清,便如那清晨青石板小路上扫出的花痕,还得是昨夜微雨时簌簌而下的杏花留下的。这是清明。
为何年年的这时,都在缀着小雨呢,天上哪儿来那么多溪流呢?昔年外公笑得和蔼,对我念叨着:“这介子推的忠义还真不是咱一般人能比的,老天爷都哭了好几千年,看,还停不下来呐。”这话外公也是年年都要说的,继而又抚抚我的额头,“妞妞也要像他学学,忠义二字可得给我记住了。”我那时那么小,哪懂得什么忠义呢?便是现在,也只晓得扫扫墓念念早已不在世的祖先。我只会托腮,在一片烟雨朦胧中,想着那些个衣袂飘飘的年代,那位被后人崇仰的介公曾如何在年年的四月摘茶品茶,笑得儒雅风流。可这些都不过是孩童的胡思乱想,后来才知道,介子推是生在春秋时期的山西人,一路陪重耳流亡,功成后又退隐绵山,怎会采茶呢?身份时间形象全不对呀!活脱脱一位人民好公仆被我弄成了戏文里的翩翩少年郎,真是罪过罪过。
再大一点儿,清明便不是那个想来想去的时节了,我想,或许是我变得匆忙了,或许是外公的精神变得不济了。那些儿时的诗情画意在雨中淡得唯有丝丝缕缕,不细听细闻细瞅真是难觉察到。脑子总是乱哄哄的,装满了定理公式,天文地理,懵懂情愫,早没了丝丝缕缕的空位了。但我总觉得我那不是忙,而是怕。诚然,我是怕怀旧的,所以才故意去忽略清明,忽略她的雨丝和清凉,还有最重要的无端感伤。
小楼一夜听风雨,这种时节,谁敢怀旧呢?原是欢喜的往事,此时此景回忆起来,都如张了青荇般挠得人心直荡,酸酸楚楚的。不敢怀故友啦,因为斯人已不知在何方,不知那里是否也在漾着雨,连“天涯共此时”的机洽都没了。不敢怀故事啦,因为斯事已不来梦里多年,若此时怀念,颇有“近乡情更怯”的意味,与其默默为之流泪不如让美好留在曾经。不敢怀那历朝历代的古人古史啦,因为正如王羲之笔下的兰亭序,今人怀古,却不知百年后又是谁在怀念早已无知无觉的我们呢?
那便不怀旧了吧,这清明于我,既无臆想,也无感伤,岂不正好?可不免还是要吟诵几句,写下几句,可见中国人骨子里便是诗情画意的,多悲春伤秋的。帘外花开了不少,在水汽中溶溶的一团团,模糊不清的红与绿,可见清明感伤的不仅是人,连花呀草呀也跟着惆怅了。
因而我这伤情,也便有了根由和慰藉,是不?
【清明的味道】
这次清明,我没有回去,离家的路程有点遥远,又是阴雨绵绵。不过我并不怪雨,传统印象中,清明节下雨正好符合了气氛的需要,况且我本就是爱雨的人。
如果我回家的话,我会好好看看家那边的雨,是不是和这边的一样,我会看看家那边的菜花和这边的花被雨水浇灌时的样子有什么不一样。
可惜这边的城市里,我见不到一株菜花。
当别人问起我你对清明节的回忆是什么?除了传统仪式上的扫墓之外,让我最难以忘舍的便是那金灿灿的油菜花。
油菜花此时长得挺高了,如果我站在她们身旁的话,她们恐怕都已超过我的个子了,然后我就能踮起我的脚尖,毫不客气的汲取她的清香。
我一路不安分的闻着这朵,闻着那朵,张开双手闭上眼唯恐得不到氧气般的将她们收拢在我的肺里面,我感觉我的整个身体轻盈而又饱满。
每年的.清明节,我会这样踏着菜花的芳香去向公墓。
在我印象中,很少有清明节是下雨的,今年是个例外,以往的几年,都是大好阳光的。在那样遍地都是暖黄一般的颜色时,我会脱去我沉重的外套,穿上我的风衣,一身整洁的装束去祭拜我的亲人。
我希望我带给他们的不是世人般沉重的步伐和哀愁的脸,我希望在那一天他们也能从我的身上能闻到太阳的味道,菜花的味道以及乡间的味道。
他们想念已久的味道,我一直认为这不是我一厢情愿的认为。比起在公墓前令人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烟熏火燎的灼烧,我想他们更愿意闻到我身上的香味,来自自己所生长的地方的味道。
那是他们熟悉的味道,也是令我神往的味道,为了怀念这个味道,今天一整天我都在寻找。我找遍了整个校园,都没有找到那样的气息。
断断续续的,今天一整天都在下雨,尤其是在下午的时候,一会儿灰暗如傍晚,一会儿亮如炽灯,雨水如充满着激情的农民在奋力的打着号子在泥土上耕种着,看着珠帘似的豆瓣的雨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家人们曾经在田野上流下的无数滴的汗水。
这样的雨水令我激动亦令我感动,为此,我就一个发了疯的女人在宿舍里难以置信的捂着心笑着,带点哭腔。她们来得那么突然,仿佛是因为我的怀念而到来的,她们来得那么感性,令我无法不动容。
大山小学:熊世毅
今春偶有机会到成都听了贾志敏等名老特级教师讲作文教学,时间虽短短两天,深感作文教学之间有着深奥。作文教学乃艺术,教学作文,就是享受艺术、体验情感、分享快乐。听了专家们的点拔,让自己真正深刻体会到在作文教学中与他们之间存在的差距有多大,真正理解学无止境,明白快乐学习、快乐教学的内涵。
刚教过两篇课文,一篇是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篇是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一直读两位先生的作品,只感觉写得好,读得舒服,但一直只享受在作品的微妙之中,不得其中的奥秘,经专家一说,好像有点“恍然大悟”。朱自清的一句“聪明的你,告诉我,为什么时光一去不复返呢?”勾起人的深深沉思,几个漂亮的词语:“轻轻滑过”、“悄悄挪移”、“指尖儿间溜走”„„让人更是沉浸在用词如此贴切的韵味之中;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留给我们的却只有平实,“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刻意的描绘。又如“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平淡中透出真实,平凡中却有着深厚的感情。回味自己教学作文,在这两个方面何曾真正地体会过,真正地教过学生?
自己从事的山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不免也教教作文,对城里孩子与农村孩子也多次作过比较,作过分析。城里孩子嘛,见过的现代生活较多,阅读资料比较丰富,农村孩子虽没有城里孩子那样“见多识广”,但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告诉了我们,城里被关在“四合院”里的孩子们哪有农村孩子见过哪么多“新鲜事”,所以从教学作文素材来看,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稀奇”。城里孩子写写什么飞机、火箭之类,还有游乐园、黄山景观„„农村的孩子写的当然也不少啊,小河流水哗啦啦,天上小鸟叫喳喳,水牛、肥猪、小羊,山树、野草、黄花„„不是更有一翻韵味吗?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城里孩子,还是农村孩子,都有可抒发学生情感的人与事与物,为啥?不能写,为啥?写不好。
在了解学生的同时,反省自我,教学学生作文也冶自己心性,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教会学生恰当表达。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境与感受,该“抓”不“拿”,该“踢”不“揣”,是“吼”就不“叫”„„一字一词一句,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不求有朱自清的精妙,但求自我的独到。文字的表达,有时如水,润之滑之无形,有时如刀,锋利具以杀人,有时如歌,澎湃万里,让人沸腾,“三月小雨润物于舒”、“金沙水拍云崖暧”,入情入境,人间喜怒哀乐,无不在文字之间,恰当的表达才能深得其奥。二是要表情达意,什么“泰山,你好高啊!”、“母亲,你真伟大呀!”„„空话、废话。虽是名家所写,但却是不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母亲轻抚我头发”之类来得真、来得实。作文教学要求写出真情实感,何为真情实感?人要真,事要真,感要真,不在于大,而在于实。情真如朱自清《背影》,事真如老舍《草原》,感真如鲁迅《呐喊》。三是教师启智,师者导之督之,偶听一话:“不想教好学生的医生不是好经理”,什么话,屁话。但其中有一个哲理——启智,这对我引起一阵思索,这不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的独特之处,换个角度去思维,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之,督之,学在于练,练习练习,习得而练之,练之而习得,学生就是在不断反复中成长,教学、合作、探究也涵蕴在其中。
曾读过几篇关于作文教学的文章,《作文教学五步法》、《范文的作用》等,但我认为关键还是在于表达与表情两个方面。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橡皮随想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橡皮随想作文1今天一大早来到学校,看到校园布置一新,操场上一面面彩旗迎风飘扬,五颜六色的风车也在欢快地转动着,原来今天要举行“欢庆六一”的活动。
走进教室,发现屋顶上挂满鲜艳的气球,我们班的演员正在化妆,她们打扮的可漂亮了。教室里的桌子围成一圈,中间是大舞台。
不久联欢会就开始了。第一个节目是曾子墨的古筝表演。只见她手指上带了八个长指甲,坐在古筝前优雅的弹奏起《春江花月夜》,每一根乐弦都牵动着我们的心,我听得如痴如醉,仿佛看到了一轮明月从江上升起。我用目光打量了四周,看到别的同学们也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
联欢会上还有精彩的舞蹈、快板、架子鼓表演、唱歌等每一个节目都带给我们快乐。
多么难忘的“六一”儿童节啊!我多么希望明年我也能带给大家笑声。
橡皮随想作文2我随意地在白纸上涂鸦,用碳墨色的铅笔变换着柔美的线条,只是那么简单,却流露出宁静的心绪———没有尘世的喧嚣,也没有任何羁绊,不用去顾及,也无需去思考,就这么简简单单,就这么随心所欲。这样的世界,真好!
突然,我不小心涂错了一笔,于是随手拿起橡皮,仔细地擦拭起来。不一会儿,污点不见了,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依旧纯澈的画面,依旧美丽的景物。我满心欢快,不由得松开了刚才还紧攥在手中的橡皮。
多么神奇的.小东西啊!我浮想联翩。在画纸上画错了,只要用它轻轻一擦,污点就会随之隐匿起来,真是完美之物。可不经意间,我又发现了橡皮擦后存留的残迹,虽然不那么明显,却使画卷的美丽大打折扣。是的,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完好如初了。
那么人生,不也如此吗?曾经的错事,对我们来说是青涩的回忆,然而时光荏苒,当我们再次回首时,也许没有了最初的那份心情,也许只是浅浅地愧疚,也许只是心酸的一笑。是的,那是曾经的过错,可它是难看的一笔,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人生画卷上。时光犹如橡皮,会慢慢擦去你的污点,但最终会留下一道明显或者不明显的污渍。即使你已经悔改。
【清明节随想作文】推荐阅读:
清明随想的作文1000字10-22
诗歌清明节随想04-09
清明节哀思作文:清明节扫墓02-02
清明节作文:清明樱花雨06-10
清明节的作文:清明魂03-30
清明踏青_清明节的作文800字06-25
清明节作文高中07-12
清明节思亲作文10-18
清明节作文30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