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一语文上(精选8篇)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在进行文本阅读时,能通过字典读准、认识生字词;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熟读文本并做好适当的批注,能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和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能欣赏名家的优美诗文,领悟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品位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
3、能懂得写作文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的变化,用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4、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
2课时 《繁
星》
1课时 《冰心诗三首》
1课时 《“诺曼底”号遇难记》
1课时 《古代寓言二则》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2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所谓“亲近”,是指一方对另一方存在着不可抗拒的魅力而使另一方愿意与之亲密、接近。那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什么地方呢?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充满活力,它的魅力在于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本单元所选的六篇文章,文质兼美,体裁多样,有序言《为你打开一扇门》、有诗文《冰心诗三首》、有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有寓言《古代寓言二则》,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又各有侧重: 《为你打开一扇门》以优美的语言向新初一的学生阐述文学的特点、功能,使学生平时受益于文学的模糊认识清晰化,条理化,从而在加深对文学认识的基础上更加热爱文学。《繁
星》通过展示作者不同时间、地点观察繁星的真切感受,使学生明白细致的观察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文学创作成功的主要因素。
《冰心诗三首》充分展示诗歌创作的特点:形式优美,情
感真挚,语言简练,想象丰富,但也提醒学生丰富的想象不是胡思乱想,有现实中的依据。
《“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一位临危不乱、处事不惊、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也使学生去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塑造你要表现的人物形象。
第一单元的文章文字精美,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注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品位文学语言的精炼优美。在诵读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先前对文学的认识投入其中,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作者投入其中的真实美好的情感,将学生对文学作品原有的模糊认识清晰化,并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去发现文学作品对自己各方面产生的巨大作用,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亲近文学”,热爱语文,主动学习语文,并对它充分信心。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你熟悉和陌生的老朋友——文学
学习目标:了解学生对文学作品各方面的认识,为单元教学做好准备。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调查表。课堂学习:
第一块: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各方面的认识: 第二块:了解学生对文学作品各方面的认识:
第三块:学习评价 第2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
(一)学习目标:通读课文,能结合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收获去领会有关文学方面的理论阐述。课前学习:阅读《为你打开一扇门》,解决生字词,做好批注。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精读课文
课后学习:准备向同学推荐一部文学作品,让同学对你推荐的文学作品感兴趣,并很希望阅读。第3课时 《为你打开一扇门》
(二)学习目标:能领悟课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在诵读中积累。课前学习:有感情阅读文章6-10小节,体会每小节所包含的内容。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第二块:语文活动:好作品,大家读 课后学习: 背诵你最欣赏的语段,并摘抄到你的读书笔记上。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养成进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第4课时
《繁星》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
3、学会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4、学会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课前学习:
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2、查有关写星星的诗词加深对繁星的认识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块:比较作者与自己看繁星的感受
第三块:语文活动:望星空 课后学习:
1、办一起“星空知识”手抄报,并进行评比。第5课时 《冰心诗三首》
学习目标:
1、从《成功的花》中体会成功背后的辛苦。
2、从《嫩绿的芽儿》中探讨如何使自己的人生更积极美好。
3、从《青年人》中鼓励学生要以自身的言行为自己写好历史。
4、学习这些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课前学习:熟读成诵这些诗歌。课堂学习: 《成功的花》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嫩绿的芽儿》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青年人》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第三块:语文活动:朗诵诗歌 课后学习:
1、完成探究练习一、三。第6课时 《“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目标:
体会船长在海难发生时勇于决断,沉着指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体会场面描写和人物形象描写,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进行批注。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
课后学习:
1、写:给哈尔威船长的一封信,表达你对他行为的看法
第7课时
《寓言二则》
(一)郑人买履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体会文中的含义。
课前学习:
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第三块:语文活动:编创课本剧“郑人又买履”
课后学习:
1、熟读背诵课文。第8课时
《寓言二则》
(二)刻舟求剑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体会文中的含义。
课前学习:
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课后学习:
1、熟读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第9课时
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
1、能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课前学习:收集诗歌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课堂学习: 课后练习:熟读背诵诗歌。第10、11、12课时
写作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注重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学会表达,注重自己内心感受的流露,注重通过写作与他人交流。作为写作训练的起始单元,让学生觉得作文是自己感情流露的重要方式十分重要。所以可以让学
生先进行有目的地实践再进行写作,可以进行良好的锻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第八课时: 学习目标:学写通知 课堂学习:课后学习:
1、自学“有感而发”
2、可以参观某处地方,可以为家人做自己平时不做而他们常做的事。第九课时:
学习目标: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第十课时: 课后学习:把自己改好的作文回家读给父母或亲人听。
第13、14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另定)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继续加强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并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2、能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珍惜金色年华的点点滴滴。
3、能根据作品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4、能回忆过去的生活,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实感受。
5、能与人主动交流,说话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往事依依》
2课时 《幼时记趣》
2课时 《十三岁的际遇》
1课时 《伟人细胞》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金色童年”,是第一单元教学层次的延伸与提高,第二单元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素材来源于丰富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是新初一学生还深留在脑海中的“宝贝”。对它的描摹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相似年纪发生的事情也会更具说服力,更能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能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往事依依》讲述了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于漪老师少时对文学的热爱与用心,影响了她一生的命运,这样的事例能否改变学生“我不感兴趣的书坚决不读”、“单调的书不看”等错误的读书观点呢?
《幼时记趣》充分展示了小孩子丰富想象力下的新奇大千世界,能否使学生回味记忆中的趣事与大家一起分享呢? 《十三岁的际遇》十三岁就已经在北大念书了,难道她是一个天才吗?田晓菲用行动证明自己的成功是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有一个不变的追求并为之奋斗,同龄人的遭遇是否可以坚定学生不断上进的决心,踏踏实实地做好身边每一件事呢?
8910课后学习:
1、自学“说真话,抒真情” 第11课时: 学习目标:真话连连,真情片片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第12课时: 课后学习:把自己好的作文贴在白板上让学生阅读。第13课时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1、能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选择合适的话语
2、说话能文明得体,称呼得当,口气平和,态度诚恳,内容健康,用词不粗俗。课前准备:拍摄校园说话不得体现象情景再现录象 第一块:展示不得体现象: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单元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了解作品所描写的民俗风情,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学习作
者描写景物的语言。并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4、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检查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社戏》
3课时 《端午日》
1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
1课时《中秋咏月诗》
2课时 写作—— 从生活中找“米”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1课时 单元小结(学习反思)
1课时
三、单元介绍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绚丽多姿,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的三篇阅读教学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异地的民俗风情,有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如鲁迅的《社戏》; 有的是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如沈从文的《端午日》;有的是对京郊运河家乡旧时过年习俗的深情回忆,如刘绍堂的《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清新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
别开生面的优美画面。读文如临其境,有在“画中游”之感。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专题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第三块:确定单元学习专题并拟定实施方案: 第四块:学习评价 第2课时 《社戏》
(一)学习目标:通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叙事有详有略的安排 课前学习:了解鲁迅及其主要著作。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第二块:理清文章脉络,想像优美画面 课后学习:
1、划出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熟读成诵
2、搜集所生活的环境中的趣闻逸事 第3课时 《社戏》
(二)学习目标:
1、感受文章描写的优美画面;
2、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谈自己对城市生活或农村生活的感受; 课前学习:
1、划出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熟读成诵
2、搜集所生活的环境中的趣闻逸事 课堂学习:
第一块:品位秀美画面,评价城乡乐趣 第二块:语文活动:辩论赛 课后学习:平桥村的事情可谓是趣味无穷,但不知
道平桥村的人有没有给我们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思考平桥村人的性格特点。你喜欢文中哪一个人物形象呢? 第4课时 《社戏》
(三)学习目标:把握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对平桥村人的深厚感情。课前学习:完成上堂课的思考问题。课堂学习第一块:把握人物性格,评价人物形象 第二块:拓展质疑,领会作者的写作感情 第5课时 《端午日》
学习目标:
1、了解湖南湘西端午习俗;
2、学习本文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手法;
3、开展一次探讨“端午习俗”的研究活动,了解更多的“端午习俗”; 课前学习:
1、运用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
2、查资料,了解作者基本情况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块:语文活动——模拟记者采访,呈现湘西端午习俗 第三块::拓展延伸——学习“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手法
课后学习:
1、到网上浏览各地的端午习俗,向父母或亲属了解当地的端午习俗,并加以比较。
2、将获得的信息整理,汇总成探究报告 第6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准确疏通文意。
2、能够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其文化内涵。
3、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对过年习俗的理解,并能合理想像和联想,预测将来过年习俗。课前学习: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块:今昔比较,加深对过年习俗寓意的理解 第三块:展开联想和想像,推想未来的年将有的习俗 第四块:向课本本身质疑课后学习:
习作:《畅想2050年新年》(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第7、8课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2、通过比较阅读,结合个人理解,谈对三首诗的认识和评价;
3、学写《中秋咏月诗》,举办“咏月”专题手抄报; 第7课时 《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一)课前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 课堂学习:
第一块: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内容
第二块:再读诗歌,发挥想像,再现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第三块:三读诗歌,品位字里行间流露的诗人感情 课后学习:
1、背诵三首《咏月诗》
2、搜集中秋咏月诗词;
第8课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二)课前学习:
1、背诵三首《咏月诗》
2、搜集中秋咏月诗词; 课堂学习:
第一块:诵读品位,说说个人喜好第二块:拓展延伸——能诵会写更多的咏月诗
课后作业:
1、四人小组,以“中秋之月”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2、邀请家人举办一个中秋赏月晚会,将你写作的诗歌献给家人。第9、10、11课时
写作 第九课时:
学习目标:明确如何才能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材料; 课堂学习: 课后学习:整理自己已有的摘抄本
第十课时: 教学目标:写作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 第十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标准的修改符号,自己修改最近的一篇文章
2、能够对修改的文章评价和评分 课后学习:把自己改好的作文回家读给父母或亲人听。第12课时
走进图书馆(另列)第13课时
综合一单元的内容和涉及的人物,进行学习总结,分析自己在学习中的得与失,对自我正确反思和分析,以便在接下
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可就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总结: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能带着美好的情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能品赏散文精彩生动的语言,加以点评与积累,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力求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能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状物抒情的写法。能以“多彩四季”为背景,确定各种主题并展开相应的探究活动。能积极参与说话活动,使语言具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打动别人。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春》
2课时 《三峡》
1课时 《济南的冬天》
2课时 《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课时 单元专题小结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又浓烈的情感。色彩明丽、诗意盎然的《春》就是一曲“春”的颂歌;《济南的冬天》,山美,水美,树美,雪美„„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三峡》篇幅虽短,却充溢着对大自然的叹服和赞美之情;《夏》用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赞美作者心目中黄金的夏季。《古代诗歌四首》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精美的景物描写、独特的思想感情,让我们与诗人同喜共悲。
学习这个单元要指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他们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本单元的诗文文质兼美,是绝佳的朗读材料,要在朗读中体味感情。
本单元的写作目标是要求学生带着对大自然的爱与敬畏,走近大自然,去观察,去感受,把观察到的景物和内心的感受写出来,具体、生动,就会是一篇感染人的好文章。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第三块:确定单元活动方案: 第四块:学习评价 第2课时 《春》
(一)学习目标
能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春的喜爱、赞
美之情。
能品味文中精妙语句的含义,学会赏析散文的一般方法。
能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所展现的情境,为其配诗、配画。课前学习:
1、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
2、读课文2遍,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
课堂学习: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块:赏析“春景图” 第三块:语文活动:为文章配诗、配画 课后学习:
1、背诵全文。
2、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 第3课时 《春》
(二)学习目标:
1、能领悟课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生活哲理。
2、能欣赏绘春作品,并能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块:领悟“春“的内涵 第三块:语文活动:朗读比赛 课后学习:
根据你对“春”的理解改写《春天在哪里》的歌词。
2、从“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勤”等内容中
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文字,或分类收集诗句,编制一期以“春意常在”为主题的壁报。第4课时
《三峡》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水经注》的一些常识。
2、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
3、朗读成诵,学习洗练的写景笔法,感受三峡的奇丽风光。课前学习:
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感知课 文内容。
2、收集有关三峡的图文资料,摘抄精彩的描写片断。(如李白的《下江陵》、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电视片《话说长江》、《神女峰的传说》等等。)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第三块:语文活动:畅想“三峡”课后学习:
1、学习本文后,你联想到李白的哪一首诗,还联想到哪些描写三峡的作品,将你所喜欢的文章内容选抄在摘抄本上。
2、谈谈你对“三峡工程”有哪些建议和具体措施。
第5课时 《济南的冬天》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感知济南冬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能找出文中选用的准确生动的词语及形象贴切的比喻、拟人句,并分析它们的精妙之处。课前学习:
1、在网上查阅老舍简介及他的作品,把老舍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文中做好适当的批注。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块:赏析精彩片段 课后学习:
1、背诵全文。
2、选做发展性评价手册。第6课时 《济南的冬天》
(二)教学目标:
能学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能欣赏相关的优秀散文
课前学习:在课外阅读或网上查阅有关描写冬景的文章。课堂学习: 第一块: 比较阅读 第二块:欣赏、实践
第三块:语文活动: 课后学习:
编辑小册子:将同学搜集的描写冬天的文章和自己所写的对冬天的感受整理成文
为文配图,编辑成一
本《我眼中的冬天》 第7课时 《夏》 教学目标:
1、用校园网、互联网自主查寻收集相关资料,拓宽视野,感受夏的独特魅力。
2、2、感受作者笔下的夏的特征,体味作者对夏的赞美之情。
3、学习本文生动、准确、表现力强的语言。课堂学习: 网络教学环境的设计:
供一人一机的网络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网站和新浪、百度搜索引擎。第一块:网上学习第二块:回归课文第三块:网上创作活动 第8、9、10课时
写作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
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积累,了解本单元几篇写景美文在写法上的成功之处,作为自己习作的借鉴,再结合本单元的写作指导语指导学生(1)从多方面观察景物,多侧面感知景物特点。(2)注意把握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景物的特点。并选取特定的景点(或学生自选喜爱的景物)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花一定的时间进行细致的观察,鼓励学生培养观察和思考习惯,多写观察日记,以求提高学生的写
作能力。第八课时:
学习目标:学会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和方法 课堂学习: 课后学习:任选周围你熟悉的景物进行观察(如校园、小街、某植物等)第九课时: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第十课时: 课后学习:在课外阅读中或网上寻找一些写景散文欣赏并摘抄或下载。第11课时
口语交际: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1、课文《老山界》第一段“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 地图上叫做越城岭, 土名叫老山界。”“30里高”?一公里等于一千米, 30里就是15公里, 15公里就是15千米, 即15000米。世界第一高峰、有“世界第三极”之誉的珠穆朗玛峰多高?8848.13米。老山界比珠穆朗玛峰还高?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作者陆定一表述有误。那么, 老山界到底有多高呢?《辞海》 (1999年版, 缩印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 介绍如下:
越城岭, “五岭” (即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的总称) 之一。亦称始安岭、全义岭、越岭。在广西东北部和湖南边境。东北—西南走向。长200公里。为花岗岩断块山。海拔1500米以上。主峰真宝顶 (2123米) 在资源东北, 最高点苗儿山 (2142米) 在资源西南, 为广西最高峰。山势雄伟, 有原始森林, 并有珍贵树种铁衫。
老山界最高点2142米, 何来30里?研读课文, 以下几段文字值得注意:
打听前面的路程, 知道前面有一个地方叫雷公岩, 很陡, 上山30里, 下山15里, 再前面才是塘坊边。
这很短的山爬完了。我以为30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 同他谈谈, 知道还差得远, 还有20多里很陡的山。
下山15里, 也是很倾斜的。
原来, 作者陆定一要表达的是:从老山界山脚下爬上山顶一共有30里的路程。并非是说老山界的海拔高度是“30里”。
那么, 《老山界》第一段可以这样修改: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上山有30里路程的瑶山, 地图上叫越城岭, 土名叫老山界。如果要突出其高, 则可改为:我们决定要爬一座海拔2142米高的瑶山, 地图上叫做越城岭, 土名叫老山界。揣摩作者意图, 第二种改法好些。
如此明显的一处失误, 编者偏偏要为尊者讳, 不但不改过来, 竟还在文后设计了“探究·练习”, 煞有介事、故作高深地说什么“有些看似普通的词语, 仅仅从字面上理解, 常会出错。阅读时除了要查字典、词典外, 还要仔细推敲上下文的意思。”然后叫学生“根据语境”推导出“30里高”的“准确意思”。这简直是荒唐。
2、《<长征>节选》这篇课文中的问题更多。
第23页第4行的“特写”:草地上倒下各种头向着北、拼命挣扎前进的红军烈士。都成“烈士”了, 还能“拼命挣扎前进”?红军烈士还有“各种”?如果要凸显红军战士的“活”, 可以改为“草地上有许多倒在地上、头向着北、拼命挣扎前进的红军战士”;如果要突出红军战士的壮烈牺牲, 则可这样改:草地上倒着牺牲前还保持着各种头向着北、拼命挣扎前进姿态的红军烈士。
这篇课文篇幅不太长, 2827个字。但文中4次出现“猝然”一词:
彭德怀俯身整理一位烈士的遗容, 猝然眼花, 栽倒在草地上。
警卫员猝然回身抱着战马的脖子失声地哭了。
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 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
毛泽东怀着异样的情感猝然站起身来。
这不是“反复”的修辞, 而是惊人的重复。暴露了作者语言的贫乏。而且这个词在这些语境中用得是否妥当, 值得商榷。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编者竟在“探究·练习”中将“猝然”的意思理解为“表示事情虽说出乎意料, 但又在情理之中”, 这完全歪曲了“猝然”的含义, “猝然”意为“突然;出乎意外”, 哪有“在情理之中”的意思?编者还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猝然”这个词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这就更不应该了。编者用错误的理解引导学生对作者使用得并不高明的词句进行分析, 其结果只能是坑害学生。
第30页, 有两段文字:
男女红军相继起舞, 草地篝火变成天然的舞台。
毛泽东、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等年长的老红军也结伴起舞, 气氛相当热烈。
第一段文字有语病, “篝火”不可能是“舞台”, 只有“草地”才是“天然的舞台”。这句话可改为:男女红军相继起舞, 燃烧着篝火的草地变成天然的舞台。
第二段文字中的第一个顿号应改为“和”。毛泽东所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过草地的时间大约在1935年的6-8月, 毛泽东 (1893.12.26-1976.9.9) 时年42岁, 董必武 (1886-1975) 49岁, 徐特立 (1877-1968) 58岁, 谢觉哉 (1884-1971) 51岁。与董老、徐老、谢老比, 毛泽东相对“年少”, 不应在“年长”的“老红军”之列。
3、课本第35页倒数第五行“题目的重点在‘新鲜’, 要写出事情的不一般化的地方”。这儿的“化”是后缀, 作为后缀的“化”的用法是: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 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显然, 此处“化”字冗余, 应去掉。
4、课文《最后一课》48页“个个人那么专心, 教室里那么安静。”中的“个个人”别扭, 可把“人”字去掉, 也可改为“每个人”或“人人”。
5、第十四课《我的母亲》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 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句话中的“流”用得不当, “汗珠”怎会“流”呢?应改为“滴”或“滚”。
还有, “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 轻轻把被窝盖上, 向我额上吻了几吻。”这里, “被窝”应为“被卧”。被窝:为睡觉叠成的长筒形的被子。被卧:被子。“向”应改为“在”。
像以上的错误在教材中还有不少, 在此仅举以上几例, 旨在抛砖引玉, 务请专家学者多多指教。
1,下列各项中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3分)
A,轩榭池沼镂空斟酌
B,潋滟抖擞自给自足虬干
C,嶙峋硕大老鸹蜿蜒
D,倏然愚氓喧嚣龟裂
2,下列各项中各有一个字是错误的,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分)
A,自出新裁
居高临下等闲视之
司空见惯(
)(
)
B,重峦叠障
称心满意史无前例
别具匠心(
)(
)
C,俯仰生姿依稀可辩潋滟绿波
毛骨悚然(
)(
)
D,活崩鲜灵
苍松翠柏神奇幽径
退避三舍(
)(
)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一项的是(
)(4分)
A,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B,是的,明天还封阳台吗?封了阳台,虽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但是,这鸽子便没有了活动的场所。
C,我常常带领国内外参观者站在树下指着嬉戏的鸟儿们,说,“瞧,这是我们的一景。”
D,记得在50年代,我在故宫的城楼上,参观过一个有关“红楼梦”的展览。
4,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明代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翻云覆雨,可谓八面威风!
B,暑假之后,同学们来到学校,面对焕然一新的校园,真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c,这个老汉衣衫褴褛,其家境可见一斑。
D,他犯了很严重的错误,可是在写检查的时候却轻描淡写,毫无悔意。
5,根据对偶句的特点,删改下面这副对联的上联,使上下联对仗工整。(2分)
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改后:上联: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6,下面两个句子均有语病,请在原句上加以修改。(4分)
(1)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能否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的一个梦。
(2)通过台湾人这种经营旅游的独特方式,使人恍如隔世,满足了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
7,综合性学习。(7分)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大自然是奇异美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和谐的自然组合,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学完本单元,老师拟举行一次以“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假如你是班长。请帮老师完成以下工作。
(1)根据活动主题,制定一个简要的活动方案。(3分)
(2)根据活动主题,拟两条宣传标语。(4分)
8,请发挥自己的想象,描绘一段秋天夜景,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50字左右。(4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2题。(10分)
小鸟阿泰
周子诗
一个人坐在窗边,望着窗外的景象,不自觉地又想起那只小鸟,想起它的背影。
还记得在阿勒泰,一个小朋友突然向我送上一只小鸟,从此我便开始了跟小鸟的一段缘分。当我接过小鸟,我看到它无助的样子,我的心立刻就酸了。一只没有了父母照顾的小鸟是多么可怜啊!
当我拿着小鸟的时候,它惊慌害怕的样子把我吓坏了。它的心脏跳得很快,仿佛就快要把性命断送于我手里的样子。那时我十分害怕,因为我感到它的性命就交托在我的身上。难道我有权控制它的性命吗?它的生与死就在于我的一句话,或是一个决定。这未免把生命看得太不重要了。生命是珍贵的,所以我做任何决定都要让小鸟能安全地生存下去。
人生往往都是活在迷惘的分岔路口,要面对不同的选择。当时我心里就是想着究竟应该让小鸟好好地活在那小孩子的家,还是让它回归大自然,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呢?要做出这个选择真的不容易,仿佛小乌以后的一生,生与死,都在我的掌握之中。当我无意之中向天空一望的时候,我心里知道了答案。看到天上盘旋翱翔的大鹰,我就想到爱鸟应是放飞森林,保护环境,而不是用珍馐百味把它困在笼中养活。再想,生存而没有了自由,是何等痛苦,与其闷闷地在笼中过活,倒不如往外面的世界闯一闯!如果将来真的要面对死亡的话,那用死去换取自由也是生命的最高表现了。况且大自然本身就养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生、老、病、死,原本就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又何须为大自然那么忧累?大自然赋予我们一切的所需,我们应该对它有无比的信心才是。
第二天清早,我找了一个适合它生长的环境把它放了,默默地看着它离开。当小鸟回到河边时。看到它疯狂一般地往草丛里跑,我的心也随着它的脚步轻快地奔向未来的生命,心中的喜悦是无法用笔墨描绘的……于高兴之时,念头一起,就决定称小鸟为“阿泰”,即于阿勒泰地区认识的小鸟朋友。
究竟生命是脆弱的,还是顽强的?有时候人可以为了生存发挥最大的潜力,做出种种出人意料的事情;但有时候人又软弱得连呼吸都要靠机器来帮助。究竟小鸟的生命又是如何?它跌跌碰碰地走着,慢慢地背影就消失了。不知道它究竟是奔向光辉。还是苦命的未来?它走了,永远地走了……
9,“当小鸟回到河边时,看到它疯狂一般地往草丛里跑,我的心也随着它的脚步轻快地奔向未来的生命,心中的喜悦是无法用笔墨描绘的……”“疯狂”一词写出了小鸟
,作者的心“也随着它的脚步轻陕地奔向未来的生命”是因为
。(4分)
10,下面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
)(2分)
A,生命是珍贵的,我们应善待动物,保护环境。
B,动物和人一样,生存而没有自由是痛苦的。
C,大自然有能力养活一切生物,人类无须操心。
D,生命是脆弱的,人应为了生存发挥最大的潜力。
11,仔细阅读本文第4自然段,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议论性的语句,文章也是通顺的,那么能将这几句议论l生的语句删掉吗?为什么?(2分)
12,想一想。如果人类不善待生命、保护环境,小鸟能有“光辉”的未来吗?读了本文,简单谈谈你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看法。(2分)
㈢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10分)
(1)彳艮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向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2)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3)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然而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4)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校园。他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学子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5)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
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6)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但我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7)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里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
(8)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
(9)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而这位在80年前五四运动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80年的岁月仍未改变。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
(10)冰心先生的身躯并不强壮,即使年轻时也少有飒爽英姿的模样,然而她这一生却是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成的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她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
(11)世纪老人在陆续离去,他们留下的爱国心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还想加上一条,这些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由我们向后延续?
()前几天我在北大听到一个故事,清新而感人。
(12)一批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望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㈣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离季老家不远,是北大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心中还是太少。
(15)于是,我也更加理解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最后自然地成为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16)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地前行。
13,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所记叙的季羡林和冰心两位老人的故事。(2分)
季羡林先生:
冰心老人:
14,第10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冰心老人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2分)
15,文章结尾说:“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地前行。”请结合第15段回答:这条“很长”的路指的是怎样的路?(用原文中语句回答)(3分)
16,世纪老人冰心曾谆谆告诫:“青年人,珍重地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结合选文回答:在自己的人生书页上你打算怎样“着笔”?(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10分)
①人与人在交往中应留点空白,为他人留点空白,才能友好相处;给自己留点空白。才会快乐度日。
②为他人留点空白,遇事能让三分,自己就多了一份爱心;为他人留下三分宽恕。人际关系就不会紧张;凡事能为他人留下设想的空白,世界就会多一份美好。不要忘了。你留给他人的空白,也是留给自己的出路。人生舞台,风云变幻,何处没有矛盾,何时没有纷争?世界上,有坦坦君子,也有戚戚小人,若是你没有坚忍的心智,没有宽容的胸怀,就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即便你一身清白,有德有才,也要允许他人的误解、刁难,甚至伤害……但是,一切都将过去,唯有真理永存,倘若你能包容理解,为他人留下三分余地,反省自身,解剖自己,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误会为理解,化狭窄为广阔,最终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③人是感情动物,有喜也有悲,有爱也有恨。给自己留点空白,会使心灵更畅快地呼吸。当你得意时,留点空白给思考,莫让得意冲昏头脑;当你痛苦时,留点空白给安慰。莫让痛苦窒息心灵;当你烦恼时,留点空白给快乐,烦恼就会烟消云散;当你孤独时,留点空白给友谊。真诚的友谊是第二个自我。人就是这样,痛苦可以忍受,泪水可以恣情,但绝对不能灰心,低头,停止不前;当生活把你逼进狭窄的小路,留点空白,留点光亮给心境,就会变小路为宽阔大道。
④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若是给他人和自己留点空白,就会无怨无忧、知足常乐。其实,一个人只有工作往上比,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生活往下看,才会得到满足,不去攀比。平淡的生活,足以滋养世人,粗茶淡饭具备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就不必眼馋他人常吃山珍海味;自己有自行车骑,又能锻炼身体,就不必眼馋他人有小汽车接送……人世间事物纷繁,有领导者就有被领导者,有名人就有凡人,何必要与他人比高低?靠自己的诚实劳动,会获得一份甜蜜的果实,且俭朴的生活更贴近生活的本质,更能让人享受生活的乐趣,不至于迷失在光怪陆离的表面。为此,何不给他人和自己留点空白,求得安宁,活得开心、快乐一点呢?
⑤人生一世,对有些事情不需要刻意去面对,更不需要费心去思考其细节,给人给己留更多的空白和余地,留更多的灵气,才会快乐、幸福地度过一生。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7,本文中“留点空白”的含义是什么?(2分)
18,结合语境,解释第②段中加横线词语的含义。(4分)
坦坦君子:
戚戚小人:
19,文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品味的语句,请自选一处作简要赏析。(2分)
20,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对目前正在开展的“创建文明城市”“打造和谐社会”等活动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B,第②段提到了人与人在交往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我们通常所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的处世哲学意思相近。
C,第@煅中提到的“光怪陆离的表面”是指一个人一旦玩物丧志、不思进取,就会整天沉湎于花天酒地、碌碌无为的生活中而不能自拔。
D,全文语言朴实,条理清晰,说理辩证,蕴含哲理,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怀、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感染力较强。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1-24题。(10分)
【甲】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1),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2),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乙】田登(宋朝人)作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chf鞭打)。举州皆谓灯为火。值上元(旧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放灯,吏揭榜于市,日:“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俗语云“只许州官放火,(3)”,本此。
21,根据【甲】文内容填出(1)、(2)句。根据【乙】文内容及对俗语的了解,填出(3)句。(3分)
(1)
(2)
(3)
2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2)田登作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举州皆谓灯为火。
23,简答题。(2分)
(1)【甲】文作者通过海瑞的事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乙】文中,百姓为什么“谓灯为火”?
24,同样为官,海瑞与田登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官员?(3分)
三、写作(30分)
请以“_______,让我陶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内容,补全题目;(2)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出卷人:江苏省宿迁市马陵初中张淑琴)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C
2,薪——心障——嶂辩——辨崩——蹦
3,B
4,B
5,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6,(1)删去“能否”(2)删去“通过”
7,(1)确定举行演讲会的时间、地点、参与者;推选主持人和评委,确定演讲次序,即兴演讲,老师点评,宣布比赛结果。(主持人总结)
(2),示例1:追求绿色时尚拥抱绿色生活;示例2: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示例3:蓝天之下你我他优质空气靠大家
8,略
二、阅读理解(40分)
9,获得自由后的喜悦感受到了小鸟的喜悦,为小鸟重获自由而高兴,为自己的决定而高兴
10,A
11,不能。在作者的叙述之后加上这段议论,不但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回答作者为什么要放鸟归林的问题,而且能够深化文章主题。
12,没有。人不是环境的征服者,人与环境应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13,(季羡林先生)为一个年轻学子看行李;(冰心老人)病魔缠身仍关心年老病人的状况。
14,冰心先生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留给我们的是高尚的人格和博大的爱心。
15,先成为—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个优秀的新闻人,最后自然地成为—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16,略(写出自己阅读后的人生感悟,观点明确,语言通顺即可)
17,每个人都要有爱心,对别人的感受体验要看得重一点,多一点宽容和理解;每个人都要有平常心,对自己的名利得失要看得淡一些。多一点自律和苛求。(要求能从对他人和对自己两个方面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18,坦坦君子:指襟怀坦白、德才兼备,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戚戚小人:指心胸狭窄、报复心理很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19略(言之成理即可)
20,C
21,(1准来于荒村野水之间(2)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3)不许百姓点灯
22,(1)(海瑞)亲自发放钱粮,从不克扣一文一厘,而且跟随他的官吏们也没有横行勒索过一钱。(2)田登作郡守时,恼怒别人触犯他的名讳,违反了必然遭到鞭打,整个州都把“灯,叫做“火”。
23,(1)事必躬亲,方能成功。(2)回避田登名字中的“登”这个音,只好把“灯”说成“火”。
24,海瑞廉洁奉公,不辞辛苦,事必躬亲,为百姓办事,令人景仰;田登仗势欺人,目无百姓,遭人唾弃。百姓需要的是像海瑞这样的清官、好官。
三、写作(30分)
复习重点
1.文体(小说)、作者(林海音,小名英子、台湾著名女作家)、选自代表作品小说〈〈城南旧事〉〉、题意双关、主人公(我,英子,不是作者)。
2.课文写作线索:A、-爸爸爱花——主线,起主导作用。B、毕业典礼——副线,推动情节发展,对主线起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
3.顺叙与插叙相结合的写法:顺叙——写毕业典礼的过程。插叙——A、去医院探望爸爸的情形。B、六年前因赖床而迟到的情形。C、爸爸爱花的情形。D、爸爸鼓励“我”闯练学汇款的情形。这些记叙描写突出了爸爸的严厉、关爱,表明了“我”已经长大了。
4、伏笔的作用: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5、“花”的含义:有象征的意义——爸爸身体健康时花开得挺旺;爸爸病危时,成为对子女的关怀、鼓励;爸爸辞世时,花儿落了。
重点背诵: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 ……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1.文中“爸爸的花儿落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凋谢,另一方面指生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2、找出文段中暗示爸爸即将去世的句子。(至少一个)
“快回家去……为什么呀?”“旁边的夹竹桃……很不像样。”
3.“我”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从课文中摘抄语句)
“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从来没有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4、“爸爸的花儿虽然落了,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对。在爸爸爱的浇灌和孕育下,虽“花落”但“果熟”,我的成长,我在坚强,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5.从全文来看,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描绘战争爆发前为鼓舞人心而犒劳将士,演奏乐曲
沙场秋点兵。 点明战争爆发的季节,并为战士出征增添肃杀气氛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描写战场激烈而壮观的场面的句子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表达作者壮志难酬悲愤心情的句子
诗旨: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表现词人的宏大抱负和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
(11)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实写塞上秋景,以篷雁自比,引起乡思之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描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的千古名句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写途中得知军情,语透雄豪,显示一位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诗解:本篇叙事写景相结合,但重点笔墨在于写景,意境奇特,气象博大。
(12)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以神话开端,为黄鹤楼蒙上了神奇色彩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人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写登楼所见的实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思乡之情
诗旨:表现诗人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动日暮怀归之情。
(13) 归园田居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表达诗人宁可隐居躬耕,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本单元学习与考试综合解读
课标导航、接触动物世界,了解一些动物,激发学生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
2、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辨别的优劣,选择指定内容的,能初步理解并向别人推荐。
4、学习观察动物的特点,并能向别人介绍。
5、积极参加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并进行社会宣传。
设计思路
你一定很喜欢动物吧?动物是我们在地球上共同生活的伙伴,本单元运用了通俗浅显、生动传神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漂亮、驯良、乖巧的松鼠,具有“音乐天赋”的松树金龟子,憨态可掬、温厚活泼的国宝大熊猫,以及庞大而技穷的“黔之驴”。
学习这个单元,应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了解动物的外形、特点、习性,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介绍动物的特点。通过自己的感受,充分认识到:准确生动的介绍来自于平时细心的观察。
在写作单元里,我们将重点学习如何“抓住特点介绍动物”。在保护野生动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当鼓励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开展调查研究,让学生从书本走进自然,亲身体会到:目前我国野生动物的情况非常严峻,从而唤起他们对动物世界生存状态的关注,激发他们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自觉地投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
重点难点
《松鼠》
(1)重点:通过阅读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
(2)难点:了解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关心、爱护动物的美好感情。
《松树金龟子》
(1)重点:关注自然,细心观察,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自然生物。
(2)难点:学习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国宝——大熊猫》
(1)重点:了解大熊猫的特点习性,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2)难点:理解拟人的手法和形容词的运用,体会本文形象生动的说明。
《黔之驴》
重点: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老虎的心理、动作描写来分析老虎认识驴的过程。
(2)难点: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细致描写的方法。
课题15松鼠
字音字形
.读准字音
驯良(xùn)
矫健(jiǎo)
帽缨(yīng)
翘起(qiào)
榛子(zhēn)
玩耍(shuǎ)
蛰伏(zhé)
苔藓(tái
xiǎn)
暖和(huo)
褐色(hè)
栎(lì)树
惹(rě)恼
玲珑(línglóng)
长缨(yīng)
2.辨析形似字
暖和(huo)
应和(hè)
和气(hé)
和药(huò)和面(huó)
词语解释
.驯良:和顺善良。
2.乖巧:机灵、巧妙。
3.玲珑:精巧细致。
4.矫健:强壮有力。
5.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吃不动。
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
布丰:(1707—1788)法国著名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后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著有《自然史》等。
布丰在他的百科全书书式的巨著《自然史》中描绘了宇宙、太阳系、地球的演化。他认为地球是由炽热的气体凝聚而成的,地球的诞生比《圣经》创世纪所说的公元前4004年要早得多,地球的年龄起码有10万年以上。生物是在地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异。布丰甚至大胆地提出,人应当把自己列为动物的一属,他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如果只注意面孔的话,猿是人类最低级的形式,因为除了灵魂外,它具有人类所有的一切器官。”“如果《圣经》没有明白宣示的话,我们可能要去为人和猿找一个共同的祖先。”
他是现代进化论的先驱者之一,发表了不少的进化论点。他不相信地球像《创世记》所讲的那样只有6000年历史,他估计地球的历史至少是7万年;在未发表的著作中,他估计地球的年龄是50万年。他研究过许多植物和动物,也观察了一些化石,注意到不同地史时期的生物有所不同。他接受了牛顿关于作用于地球上的力学规律也适用于其他星球的论点。认为大自然应包括生物在内;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他还指出林奈只注意到物种之间的细微差异,而没有把生物看做自然秩序的一部分。
2.背景介绍
松鼠(Sciuridae;squirrels),又称灰鼠、普通松鼠。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上颌臼齿为5枚,下颌4枚。前后肢间无皮翼。全世界近35属212种,中国有11属24种,其中岩松鼠和侧纹岩松鼠2种是中国特有动物。
狭义的松鼠体形细长,长17~26厘米,尾长15~21厘米,体重300~400克。分布于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中国东北、内蒙古东北部、河北北部和x疆。毛色有灰色(冬)暗褐色(夏)型和蓝灰色(冬)红棕色(夏)型。不冬眠。喜栖于寒温带或亚寒带的针叶林或阔叶混交林中,多在山坡、河谷两岸林中觅食。白天活动,清晨最为活跃,善于在树上攀爬和跳跃,行动敏捷。平时多1~2只活动,但在食物极端贫乏时,有结群迁移现象。在树上筑巢或利用树洞栖居,巢以树的干枝条及杂物构成,直径约50厘米。以坚硬的种子或针叶树的嫩叶、芽为食,也吃蘑菇、浆果等,有时吃昆虫的幼虫、蚂蚁卵等。有贮备食物越冬的习性。每年春、秋季换毛。年产仔2~3次,一般在4、6月产仔较多,每次产仔4~6只。松鼠是著名的毛皮兽。冬季毛皮轻而暖,是畅销国际市场的佳品。但因森林面积减少,数量显著降低。
课文内容分析
.题目解说
课文以“松鼠”为题,从总括松鼠特点入手,生动具体地说明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征,最后补充说明松鼠的用途。用细致的描绘,文艺的笔调,准确生动地说明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表现了松鼠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动物。
2.结构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文中的科学小品,作者从总括松鼠特点入手,生动具体地说明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征,最后补充说明松鼠的用途。
全文共6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括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2至5段)具体说明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段),介绍松鼠形体漂亮的特点
第二层(第3段),介绍松鼠驯良的特点
第三层(第4至5段),介绍松鼠乖巧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6段),补充说明松鼠的其它特征及它用途。
3.整体感知
(1)重点段落分析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段解]这一部分用一句话概括而有层次地说明了松鼠的总体特征。此段的说明对象是“松鼠”,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漂亮、驯良、乖巧。从全文结构看,这一部分总领下文对松鼠三个特点的分说及最后对松鼠经济价值的补说。“漂亮”“驯良”“乖巧”的词序还决定了课文第2至5段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所以此文的说明顺序是由概括到具体,先总说后分说。
[解读]“漂亮”是从外貌方面来说明,“驯良、乖巧”则是从内在的习性、性格方面来介绍。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冒孆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段解]开头紧扣“漂亮”一词,具体描述了它的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以及坐姿和吃香,让人初步感知松鼠“很讨人喜欢”的模样。
[解读]“清秀”“闪闪发光”“矫健”“轻快”“敏捷”“机警”等一连串的词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松鼠美丽而富有特色的尾巴的细致描述,让松鼠漂亮的外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从松鼠的坐姿和吃香来说明它“最不像四足兽”的体态特征,流露出作者对松鼠可人体态的喜爱之情,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松鼠“漂亮”这一特点的认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平原地区是很少看到松鼠的。它们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待在小树丛里,只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在晴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阳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们虽然有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动物,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
[段解]介绍松鼠驯良的特点
[解读]这一段从松鼠活动的范围、活动的时间以及主要的食物和寻食的习惯等三个方面来说明它的驯良。“满树林里跑”“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歇凉”“练跑”“玩耍”等拟人化的语句,笔端留情,活画出松鼠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突出了它的“讨人喜欢”。
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做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的满满的,留到冬天吃。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雪下面找榛子。松鼠经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恨恨声。
[段解]本段从松鼠的过水方法、警觉性强、跑跳敏捷、叫声特点这四个方面来说明它的乖巧。
[解读]写“过水”,连用两个“当做”,巧妙地刻画出松鼠的乖巧,仿佛使人看出了一个聪敏的顽童;写松鼠的“警觉”,先下结论,再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论证,令人信服;写它跑跳敏捷,用了“极”“那样……那样……“”一忽儿“等词语,强调了它的机灵。
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段解]从搭窝的方法介绍松鼠乖巧的特点。
[解读]做窝时,依“先”、“再”、“然后”的程序,用“搬”、“放”、“编扎”、“挤”、“踏”等一系列动词,具体说明松鼠做窝时的动作,让人觉得松鼠乖巧得很。
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它们的肉可以吃,尾巴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
[段解]既照应了开头的“很讨人喜欢”,又点出了它的用途,首尾呼应,结构严密。
[解读]此句补充介绍了松鼠的肉、毛、皮的用途。
(2)重点语句点拨
①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点拨]“漂亮、乖巧、驯良”三个词不能颠倒,漂亮是写外貌,驯良、乖巧是写其习性、性格,由表及里地说。这3个特点总领下边对松鼠的具体说明,下边的是按这样的次序逐一说明的。
②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点拨]“老是”强调“翘起来”这一动作是经常的,突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③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点拨]松鼠是四足兽,为什么说它“最不像四足兽”?原因在于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④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点拨]“舒适”、“安全”的顺序不能颠倒原因在于这两个词由前文的“宽广”和“坚实”决定的,与它们的顺序一一对应。
⑤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
[点拨]“通常”表明是一般情况,并不包括特殊情况,使语言表达准确、严密。
(3)主题
本文用细致的描述,文艺的笔调,准确生动地说明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表明松鼠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动物。
(4)写作特点
本文根据事物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课文第1段总说松鼠的三个特点,归结为“很讨人喜欢”。下面几段依次分说它的三个特点。再补充介绍它的实用价值,说明它不但“讨人喜欢”,而且“很有用”。这样写,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可以使读者对松鼠这种小动物获得清晰的印象。在具体说明时,又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采用的其它一些说明顺序。如第1段介绍松鼠的三个特点,是从外表(外形漂亮)到内部(习性驯良、乖巧),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又是由主(主要特点)到次(其他特点),第五段介绍松鼠搭窝,则是以时间为顺序。可见,说明顺序的安排,是由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的目的决定的。
本文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说明事物。作者在非常细致地观察研究松鼠一举一动的基础上,对松鼠作了人格化的描写。例如,用“面貌清秀”“玲珑的小面孔”“美丽的尾巴”等来描写它的漂亮,用“驯良”“乖巧”“机警”“警觉”等来形容它的性格,用“歇凉”“练跑”“玩耍”“躲”等写它的活动,用“搬”“放”“编扎”“挤”“踏”等表示复杂动作的词来描述它的精明能干,用“又干净又暖和”的窝址和“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等语句写它的生活和居住情况,用“不敢下水”“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等来描写它的心理和语言。这样写,增强了说明效果,可以使读者形象具体地感受到松鼠是“很讨人喜欢”的小动物。的说明语言准确生动,这得力于细致的观察和精心的选择。作者在对松鼠做了认真细致观察的基础上,选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来描述,尤其是形容词、动词、副词的使用精当准确。再举几例来说明:“清秀”原本指美丽而不俗气,一般用来形容青年男女的面容,文中用来形容松鼠,就突出了它的漂亮。“矫健”“轻快”“敏捷”“机警”四个形容词通常是用来形容运动员的,文中形象的说明了松鼠身体和四肢富有活力的特点。在介绍松鼠尾巴时,用副词“老是”“一直”,既说明了翘的状态和高度,又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第4段在说明松鼠警觉性强时,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文中在“触动”后又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强调它的“乖巧”。文中这样准确生动的语句比比皆是,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语言风格。
4.体验拓展
(人民网XX年9月)小学生画哭泣的猫头鹰期待人类停止破坏环境,取名《期待》,希望人类停止破坏环境。
本报讯(记者王卡拉)昨天下午,观看北京猛禽救治中心的猛禽时,一位小学生画了一幅哭泣的猫头鹰。为庆祝已经救治了1000只猛禽,北京猛禽救治中心特地将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生物小组的学生请到了救治中心,给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活动刚开始时,救治中心的王助理让24位孩子们画出自己认为的猛禽。其中一个孩子画完后说:“我画的是猫头鹰,它正在哭,因为世界上最后一棵树也被人类砍掉了,它的鸟蛋也破了,我希望人类能停止破坏环境,所以给画起了个名字叫《期待》。”一个小姑娘说,这幅画表达了她对地球的关心。
为了唤起人们保护动物的良知和责任,放飞你想象的翅膀,用你喜欢的方式,为保护这些处境日益艰难的人类的朋友献出自己的爱心吧!(公益广告、漫画、表演……)
课题
松树金龟子
字音字形
.字音
炫(xuàn)耀
献媚(mèi)
抑(yì)郁(yù)
鞘(qiào)翅
咫(zhǐ)尺
魅(mèi)力
衷(zhōng)心
亵(xiè)玩
2.多音字
挨——(āi)挨边
(ái)挨饿
折——(shé)折本(zhé)折扇(zhē)折腾
抹——(mǒ)一抹余辉(mò)转弯抹角
(mā)抹布
词语解释
炫耀:夸耀的意思
殷勤:热情而周到
咫尺:比喻相距很近
视而不见: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毫无感触,漠然置之。
贪得无厌:厌:满足。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极其穷困,作过中学教师,*业余自学,花十二年的时间,先后取得业士、双学士和博士学位,中学教书二十余年兢兢业业,同时业余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发表过非常出色的论文,得到达尔文的肯定,帝国教育部奖励他,但他想“登上大学讲台”的梦始终没有实现,开辟独立的昆虫学实验室的愿望始终得不到支持。他的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但法布尔没有向“偏见”和“贫穷”屈服。他依然勤于自修,扩充知识储备,精心把定研究方向,坚持不懈地观察实验,不断获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击“偏见”。他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新知识,也得罪了不少以生理功能解释本能的生物学同行,他不怕人们指责自己没有与“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中的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保持一致,他几乎是在忘却一切。法布尔一生最大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正因为他热爱真理所以他撰写《昆虫记》时,一贯“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法布尔为之献身的,正是这种揭示把握“真相——真理”的伟大事业。这成了他一生的至高理想和崇高劳动,他为此幸福与安慰。他将一切品质和才华汇集在这种精神之下,为人类作出自己独特的奉献。
2.写作背景
选自《昆虫记》,穷毕生之力,混迹于严森山野,数十年如一日,放大镜和笔记本不离手,观察研究昆虫,著成200万字的《昆虫记》。书中栩栩如生地记录了昆虫世界中各种各样小生命的食性、喜好、生存技巧、天敌、蜕变、繁殖……尤其对昆虫的描述,既充满童心,又富有诗意和幽默感。他的笔调朴实、清新、并不时语露机锋,提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他曾获得“昆虫诗人”的美誉,雨果也称赞他为“昆虫世界的荷马”!
课文内容分析
.题目解说
《松树金龟子》是一篇介绍动物生态的科学小品文,它科学详尽地说明了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包括婚恋、发育、繁衍等,使读者对松树金龟子这种常见的昆虫获得科学的知识,并激发起热按昆虫的感情。
2.结构分析
这是一篇介绍动物生态的科学小品文,全文共21段,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介绍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
第二部分(第4至20段),介绍松树金龟子的生活习性、婚恋、发育、死亡、繁衍。
第一层(第4段),介绍金龟子的生活习性。
第二层(第5至7段),介绍金龟子的婚恋生活。
第三层(第8至18段),侧重介绍松树金龟子的唱歌、发音原理、唱歌的原因。
第四层(第19、20段,说明金龟子的死亡与繁衍
第三部分(第21段),从松树金龟子与农作物的关系,呼吁人们“别去打扰它”,渗透了作
者对金龟子的人文关怀。
3.整体感知
(1)重点段落分析
松树金龟子长得仪表堂堂,它身披黑色或棕色外套,外套闪着金属的光泽,上面还点缀着一些白色斑点,显得既朴素又高雅。
[段解]开篇紧扣文题,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拟人手法,活生生勾勒出金龟子的外形特征。从“仪表堂堂”、“朴素”、“高雅”等词语中,我们能深切体会到作者的一份喜爱。
人们可能首先会想到这个华丽的装饰是高度灵敏的感觉器官,能捕捉细微的气味、微弱的声波以及人类所察觉不到的其他变化。
[段解]用“华丽的装饰”、“高度灵敏的感觉器官”来说明金龟子触角的外形特点和功用,通俗而形象;“细微”修饰“气味”,“微弱”修饰“声波”,抓住了两者的差别,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松树金龟子有音乐天赋,连雌虫也一样能唱歌。雄虫是不是靠唱歌来召唤、引诱异性呢?是不是雌虫也用歌声来呼应雄虫的歌声呢?在通常的情况下,双双快乐地生活在松树枝头,它们是有可能一唱一和、夫妻对唱的。可惜的是,我既没有听到它们在树上一唱一和,也没有听到它们在铁丝网里对唱。我无法作证。
作者提出了什么猜想?作者对这个猜想没有作出结论,这表明了它怎样的态度?
[段解]作者猜想松树金龟子是有可能夫妻对唱的。没有作出结论,是因为“无法作证”,这也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
(2)重点语句点拨
金龟子发音的部位在腹部末端。小虫的腹部一伸一缩,腹部的最后一节跟鞘翅的后翼相互摩擦,就产生了声音。在腹节和鞘翅的表面看不出有什么特殊的发声器官。就是拿放大镜仔细看也看不到用来发音的细条纹,两个面都是光溜溜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段落后的设问句有何作用?
[点拨]引出下文对松树金龟子发声原理的说明
别去打扰它吧!它是暑天暮色的点缀,是夏至那天镶在天幕上的漂亮首饰。
[点拨]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说明松树金龟子是大自然不可缺少的生灵。作者是用诗的语言赞美金龟子的美丽,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同时,首尾也形成情感上的圆合。
(3)主题
本文科学详尽地说明了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包括婚恋、发育、死亡与繁衍等方面的情况,渗透着作者对昆虫的人文关怀。
(4)写作特点
.从观察入手,进行科学的说明。这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人们曾称法布尔是“昆虫观察家”,这篇课文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学观察报告,作者在观察,同时也带领读者在观察,他介绍的情况和结论都来自观察。对观察的结果,作者以科学的态度进行介绍。可以确定的,用肯定的语言,如说雄金龟子的折扇“是发育成熟可以求偶的标志”;对推测得到的,用不确定的语言,如“它们可能要到深夜才交配”,“它们是有可能一唱一和”,“我无法作证”;对没弄清的,也明白的告诉人们,如对昆虫为什么叫的问题,作者明确地说:“我没有搞清楚。”
2.生动形象的语言。《昆虫记》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课文在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拟人的手法。课文在许多地方把松树金龟子当做人来写,使之具有人的爱曾感情和思想行为,读来感到十分亲切。把金龟子人格化,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直接把金龟子当做人来描述,在课文中是主要的。作者使用的词语,几乎全部是写人的词语,如“仪表堂堂”“慈母职责”“大献殷勤”“视而不见”“舞蹈表演”“炫耀”“献媚”“无动于衷”“大喊大叫”等等。特别是第7段,雄虫向雌虫求爱的场面写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二是通过作者跟松树金龟子的关系或对其态度的描述反映出来。作者对金龟子的外表、习性、婚恋、繁衍和死亡的描述中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全文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昆虫的赞美之情。结尾的“别去打扰它吧”一句充满对松树金龟子的爱心。“它是暑天暮色的点缀,是夏至哪天镶在天幕上的漂亮首饰。”作者简直是在用诗的语言来赞美金龟子的美丽。总之,这篇科学小品注入了作者的灵魂,融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于一体。法布尔不仅是位杰出的昆虫学家,而且是位出色的文学家。他的科学小品差点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详见“附录资料”)。
3.语言的准确性与说明事物的准确性融为一体。为了科学的说明松树金龟子的生态,作者准确的选用了动词。如:“大多数金龟子嘴里啃着松针,后爪钩着树枝,露出很满足的样子。有的甚至咬着松针在那里打瞌睡。直到黄昏再次降临,它们才重新在空中飞舞。”加点的动词用的多么准确,如果把“啃”换成“吃”,把“钩”换成“抓”,把“咬”换成“嚼”,那么就会大为逊色。用词的准确也表明了说明事物的准确。如:“点缀着一些白色斑点”,“至少也跟雄虫一样需要有高度灵敏的感觉器官”,“慢慢地老死”等,加点的这些词语起着修饰作用、限制作用,如果把它们删去,就会影响说明的准确性。
4.体验拓展
(1)假如你是农村技术员,一果园中出现大量金龟子,严重危害果树,请你制定防治方案及实施细节。
(2)阅读下面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在广博的植物世界中,有一类能捕捉活的昆虫的植物,这类特殊植物被称为食虫植物,它们用黏液、滑溜的叶面、针刺、囊袋等来捕捉动物。有的以香甜的蜜汁和鲜艳的色彩来引诱昆虫,进而不动声色的将其囚禁起来,再消化吸收;有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来捉住昆虫,再慢慢享用。
材料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子,虾子吃污泥。”
事实并非如此,研究发现,植物在受到昆虫蹂躏时,会送出特定的化学物质信息,这些信息自己既可以是促使其他同类植物构筑起化学防御工事的信息,也可以是召唤捕食者来吃掉昆虫的信息。金合欢树在动物舌卷它们的枝叶时,能够产生一种化学物质,刺激临近的金合欢树分泌出一种吃起来带恶臭的化学物质,让嚼食者馋而远之。
友情提示:
1、植物形成了一套对付动物的办法;
2、看似弱小的事物,不一定是真正的弱者。
课后习题答案
1.法布尔的主要发现是:松树金龟子的生态习性,特别是它的婚恋与发音原理。
他之所以有这些发现,是他走出实验室的结果,是他走进田野,深入昆虫的生活,进行长期、仔细的观察,并认真思考的结果。文中有“要金龟子唱也不难,只要抓在手里,摸摸捏捏,它就会唱起来。”“把食指浸湿,按在玻璃板上来回摩擦,发出的声音跟金龟子叫的音差不多。”等语句就是佐证。
2.1问后有回答,表明1问是为了吸引读者阅读下文,2问、3问是作者“无法作证”“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表明了作者科学探究的强烈兴趣和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并含有对读者的期待。
3.这是一道实践题,要求学生:一是观察生物的外形、生态、习性等;二是要仔细观察,并持之以恒;三是对观察到的现象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最后,要写好观察笔记。观察笔记要真实、具体。
课题
7国宝——大熊猫
字音字形
.字音
嬉(xī)戏
濒危
璀璨
温驯
诞生
恬静
栖息
孤僻
翌日
分娩
繁衍
浩瀚
拯救
巢穴
貘
邛崃仔
碚
憨态可掬
词语解释
[濒危]接近危险的境地。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艳。
[浩瀚]形容水势盛大。
[栖息]停留、休息。
[孤僻]孤独怪癖。
[分娩]这里指生幼畜。
[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翌日]第二天。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叶永烈,当代著名作家,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曾用笔名萧通、久远、叶杨、叶艇。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8月30日生于浙江温州,汉族。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到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任编导。11岁起发表诗作,18岁起发表科学小品,20岁出版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21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此后,多年从事科普创作,1979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科协授予叶永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1979年9月25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然后加入上海作家协会。1980年调往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担任常委,兼任上海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并从事专业创作。1987年调往上海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至今。现职称为一级作家、教授。
曾先后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700多万字。曾任中国科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上海市科协常委、上海市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989年被收入美国《世界名人录》,并被美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
课文内容分析
.题目解说
课文标题中“大熊猫”表明了说明的对象,“国宝”一词点明了说明的重点。先说“国宝”,用破折号解释说明引出说明对象。在这里,破折号起着两个作用:一是突出大熊猫的珍贵,二是引起读者注意。
2.结构分析
《国宝——大熊猫》是一篇介绍珍稀动物大熊猫的科普说明文。课文标题表明了的说明对象。全文共18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7段),说明大熊猫的可爱和珍贵。
前三段写大熊猫在德国所受到的“贵宾”待遇。第4段直接写大熊猫的可爱。分别从喜欢嬉戏和善于表演两个方面着笔。介绍喜欢嬉戏时,用一组排比句分别写它直立、啃竹枝、打滚和玩耍。第5段是全文内容的领起,首句是全文的中心句,用两个判断句概说大熊猫的珍贵:一是“我国特有”,二是“国际上最负盛名”。这一句既照应题目,又统领下文内容。第6段描写大熊猫的形象。第7段写大熊猫在国外受到的欢迎。
第二部分(第8至16段),介绍野生大熊猫的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以及野生大熊猫数量极少、濒临灭绝的处境。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8段),简要说明动物园里的大熊猫不习惯于人工饲养的原因。这是一个过渡段。最后一句用设问,转入介绍在自然界里生活的大熊猫,领起下文。
第二层(第9至13段),具体说明我国野生的大熊猫的生长环境、生活习性、活动范围。
第三层(第14至16段),介绍大熊的繁殖情况。
第三部分(第17至18段),介绍大熊猫生活历史古老的特征,说明它是“活化石”。
3.整体感知
(1)重点段落分析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濒危动物。①我国古籍中把大熊猫称为“獏”。两千多年前,汉朝初年的《尔雅》一书中,便有“獏体色黑驳,食竹”的记载。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苑》中列举了当时咸阳上林苑饲养的近40种异兽,大熊猫名列首位,可见大熊猫在当时就已经被人们视为珍贵的名兽了。②
[段解]这一段诗全文内容的总起
①[解读]全段的中心句,用两个判断句概括说明大熊猫的珍贵:一是“我国特有”,二是“国际上最负盛名”。这一句既照应题目,又统领下文内容。
②[评点]引用《尔雅》《上林苑》等古籍中关于大熊猫的记载,进一步说明大熊猫之珍贵由来已久。
(2)重点语句点拨
①“头上有一对整齐的黑耳朵,还有两个黑眼眶,很像戴着一副八字形的黑眼镜”,句中画线词语对说明大熊猫有什么作用?
[点拨]运用比喻修辞方法,介绍大熊猫黑白两色在全身的分布情况,突出了它有两个黑眼眶的面部特征,形象逼真,富有情趣。
②“有时背倚石头,坐在草地上悠然自得地啃着竹枝;有时团作一团,漫不经心地随地打滚;有时拖着笨拙的身体,摇摇晃晃地在草地上玩耍”,句中画线词语对说明大熊猫有什么作用?
[点拨]“悠然自得”“漫不经心”的拟人手法,“摇摇晃晃”的生动描摹,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大熊猫的憨厚可爱。
③“生活在这里的大熊猫,终年就以嫩竹清泉度日,成了‘竹林隐士’”。句中“竹林隐士”说明了大熊猫什么样的生活习性?
[点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说明大熊猫喜欢“人烟稀少”的僻静环境,喜欢“泉水丰富”、竹类众多的地方。
(3)主题
本文从多方面介绍了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说明了大熊猫成为国宝的原因。
(4)写作特点
①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条理清晰地进行说明。
紧紧围绕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这个中心来进行说明,在结构上按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组织材料。开始先从我国特有、国际公认、古籍记载三个方面概括说明大熊猫的珍贵,暗扣说明中心,然后依次从“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活化石”三方面说明它珍贵的原因,篇末直接点明说明中心。从的第三部分看,在介绍大熊猫的生存环境、食性特点、活动范围和繁殖困难等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后,指出它有濒临灭绝的危险,必须加以保护,这又是由因到果。加上适当安排了过渡段和过渡句,结构层次既显得清晰,又富于变化,便于加深读者对大熊猫是国宝的印象。
②形象生动的说明。
作者为了增强的形象性、生动性,准确使用形容词和动词,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大熊猫的举止神态,突现了它可爱、机警的特点。同时还运用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大熊猫“体态可爱”的特征。此外,还结合有关内容穿插了一些关于大熊猫的故事,也丰富了的内容,增添了的情趣,使更具有可读性。
4.体验拓展
有位动物学家在生活在非洲奥兰治河两岸的动物进行考察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生活在河东岸的羚羊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并且它们的奔跑能力也不一样,东岸的羚羊奔跑速度每分钟要比西岸的羚羊快13米。
对这些差别,动物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羚羊的生活环境和食物都相同。在这位动物学家的倡议下,动物保护协会做了一个实验,在河东西两岸各捉了10只羚羊送到对岸。结果,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到了14只,而送到东岸的只剩下了3只,动物学家们发现,另外7只都被狼吃掉了。
这个谜底终于被揭开了,东岸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它们为了生存,天天生活在一种“竞争气氛”中,反而越活越有“战斗力”,而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恰恰是因为它们缺少天敌,没有生存压力。这种现象对生活也不无启迪。
(1)奥兰治河东岸羚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具备这
种
特
点的原
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百思不得其解”中“其”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物学家做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
(4)这几段文字按________的顺序进行说明。
(5)第二段划线句子中的“到”能删去吗?为什么?
(6)第三段说“这种现象对生活也不无启迪”,请结合人的发展与成功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友情提示:
(1)繁殖能力、奔跑能力比西岸的强
它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有生活的“竞争气氛”。
(2)河东岸的羚羊繁殖能力、奔跑能力强的原因
揭示这一原因
(3)列数字
作比较
(4)由果到因(或由现象到本质)
(5)不能。“到”是达到的意思,说明繁殖的结果共14只,去掉就变为增加了14只了。
(6)略
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题:
课文对大熊猫的体态、四肢、尾巴作了较为具体的描绘,对毛色黑白的具体分布作了详细描写。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比《辞海》的介绍更生动,更形象。加上描写了人的心理感受,更突出了大熊猫可爱的特点。
第二题:
1.“很像戴着一副八字形的黑眼镜”的比喻,突出了大熊猫有两个黑眶眶的面部特征,形象逼真,富有情趣。2.“悠然自得”“漫不经心”的拟人手法,“摇摇晃晃”的生动描摹,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大熊猫的憨厚可爱。
第三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大熊猫的珍贵;②大熊猫的处境;③大熊猫对生活环境的特殊要求④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课题18黔之驴
字音字形
.字音
黔(qián)
好(hào)事者
窥(kuī)
骇(hài)
倚(yĭ)
遁(dùn)
噬(shì)
狎(xiá)
驴不胜(shēng)怒
跳踉(liáng)
慭慭(yìn)然
yìn)
船载(zài)
词语解释
.重要词语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用船
[庞然]巨大的样子[蔽]隐蔽,躲藏
[窥]偷看
[稍]渐渐
[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莫]不
[他日]有一天
[大骇]非常害怕
[远遁]远远地逃走
[且]将要
[噬]咬
[异能]特别的本领
[益]逐渐
[习]熟悉、习惯
[搏]击、扑
[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荡倚冲冒]荡,碰撞。倚,靠近。冲,冲击。冒,冒犯。
[不胜]不堪,禁不住
[蹄]用蹄子踢
[计]盘算
[止]只,仅
[耳]罢了
[跳踉]跳跃
2.虚词
船载以入
以:连词,相当于“而”
庞然大物也
也:表判断语气
以为:A.把(它)当作
如“以为神”
B.认为
如“以为且噬已也”
因:A.因而
如“虎因喜”
B.于是
之:A.的,结构助词
如“黔之驴”
B.它,代词,代驴
如“放之山下”“虎见之”“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如“庞然大物也”“慭慭然”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又称“柳柳州”。生于长安,九岁时因避战乱,曾随祖父辗转到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九江、长沙等地,切实体验到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他以后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影响很大。少年时即因而有“奇名”。贞元九年(793)中进土。后来在朝中任职,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集团。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在被贬途中,朝中有人认为贬得太轻,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州刺史的属官),刘禹锡等七人也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他在永州九年,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疾苦,游历当地山水名胜,写下不少诗文名篇。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被贬的“八司马”中尚存活的几位被召回长安,但仅过了一个月,他们又被放逐到远州做刺史,柳宗元去柳州赴任。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备受折磨,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创作的“古文”,包括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等,有很多是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的作品。
2.写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因参加翰林学士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在被贬途中,朝中有人认为贬得太轻,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州刺史的属官)。在永州9年,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疾苦,游历当地山水名胜,写下不少诗文名篇。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被贬的“八司马”中尚存活的几位被召回长安,但仅过了一个月,他们又被放逐到远州做刺史,柳宗元去柳州赴任。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备受折磨,四年后病逝于任所,年仅47岁。
《黔》文即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写的《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中的一篇。所谓“三戒”,就是应该引起世人警戒的三件事。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际,这三篇寓言的寓意应当与作者的人生感悟密切相联。
课文内容分析
.题目解说
柳宗元的寓言源于先秦,而先秦时代的寓言往往只是一些的短小片段,还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柳宗元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寓言这种体裁,使之成为一种独立、完整的文学样式。柳宗元一共写过十一篇以动物为题材的寓言,其寓言的特色是:一是浓郁的文学色彩。深湛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使他的创作独具一格。他善于想象和夸张,更善于讽刺,创作了许多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黔之驴》与《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组合成的《三戒》,通过麋、驴、鼠三种物态的描绘,反映现实,形象生动,语言犀利,篇幅虽短,而波澜起伏。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并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鲜明的斗争性。
2.结构分析
全文共两段,每一段为一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黔驴的来历及虎初见驴的恐惧茫然的情景。
第二部分,是故事的主体,写虎逐步摸清驴的底细,终于吃掉驴。
3.整体感知
(1)重点段落分析
第1段开篇交待了驴是“外来户”,为下文作铺垫,故事由此而起。“庞然大物”,以虎的眼光显示驴的形体特征,虎因此而心生畏惧,然而,老虎清楚自己的看法只是个初步的印象,就萌发了进一步了解这个“庞然大物”的愿望。“蔽”“窥”“稍”,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
第2段写虎识驴、吃驴的过程,可分为三层:“他日”至“终不敢搏”,写虎对驴“鸣”的反应;“稍近”至“技止此耳”,写虎进一步大胆试探,激怒驴使出“蹄之”的绝招,终于识破驴的真相;“因跳踉”至“乃去”,写虎吃掉驴,得胜而去。
(2)重点语句点拨
①省略句
例1:有好事者船载(之)以入。
例2:放之(于)山下。
例3:以(之)为神。
②倒装句
例如,“慭慭然,莫相知”。莫,通常解释为“没有什么”、“没有谁”,这里解释为“不”。相,用在动词前,相当于代词“之”,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不是双方互相的意思。“莫相知”即“莫之知”,这是古汉语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用法。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然,用在形容词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的样子。”
③“技此此耳”中的“技”指什么?
“技”指“鸣”和“蹄”。
④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点拨]从虎的角度写驴的外形。“庞然大物”,是说驴的外形又高又大。老虎见驴庞大,一时为它所迷惑,产生了“以为神”的看法。
⑤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点拨]前面写驴的形体庞大之后,这里又进一步写驴的叫声。驴来自远地,它的叫声老虎不熟悉,加上叫声洪大,老虎又毫无准备,“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十分恐惧是自然的。
⑥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点拨]“驴不胜怒,蹄之”,驴的貌似强大而实质虚弱的本质暴露无遗,而虎也得出了“技止此耳!”的正确结论。
(3)主题
《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这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说:“吾恒恶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害淡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由此可知,作者写这三篇寓言,是为了警戒世人:毫无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祸患。而《临江之糜》《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十,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因此,具体而言,本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此外,以“三戒”为三篇的总题目。并以“黔之驴”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图的指向。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3)写作特点
①详略得当。在这篇寓言里,驴作为外强中干的形象,作者着墨不多。作者着力刻画了老虎的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这样处理详略,主要是为了运用反衬的手法,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文中以老虎来反衬驴子,活画了驴子徒有其表的形象。
②叙写生动。本文主要是运用了拟人和对比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驴和虎这两个动物形象,写驴的外表强大,是通过虎的反应来写的。老虎是百兽之王,但是,乍见驴这个庞然大物时,竟然“以为神”,只敢“蔽林间窥之”。当驴鸣叫时,虎不仅“大骇”,而且“远遁”、“甚恐”;从虎的畏形畏声有力地烘托出了驴表面强大的特点。在此,抑制老虎也就拔高了驴子。为下文出人意料的结果蓄势。对老虎,主要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着力刻画其对驴的认识和行为的变化过程,把老虎的机智、勇敢写得惟妙惟肖。
4.体验拓展
“铁扇公主虽然是个厉害的妖精,孙行者却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心脏里去把她战胜了。柳宗元曾经描写过的“黔驴之技”,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一个庞然大物的驴子跑进贵州去了,贵州的小老虎见了很有些害怕。但到后来,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了。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办法对付这个日本小妖精或日本驴子的。目前我们须得变一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
毛泽东1942年9月7日为延安《解放日报》写的社论
概括寓意:
你还能从什么角度总结出其他寓意来?
友情提示:
1、驴被虎吃的角度
2、虎吃掉驴的角度
(寓意)驴被虎吃的角度:
虎吃掉驴的角度:
友情提示:明在写虎,暗在写驴,揭示作者创作意图:以虎衬驴,以驴为戒,用寓言形式揭露官僚贵族貌似强大,实则腐败无能的本质。
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战胜它。
5.课后习题答案
参考译文
黔地方没有驴子,有位爱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到黔地。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在山下。老虎看见它,(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心目中)把它当作神物。于是,(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地看它(驴),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地,不了解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可是(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在它前前后后走动,但始终不敢扑击驴子。(老虎)渐渐又靠近一些,态度更为随便,并带有戏弄的意味,碰一碰它,靠一靠它,撞一撞它,冒犯它一下,驴子禁不住发怒,就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而高兴,盘算着驴子的本领,心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一下跳跃过去,大声吼叫,咬断了驴子的喉管,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开走了。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
诵读要求
.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诵读提示
一、《蝉》
.题解
这首托物寓意的咏蝉诗,写蝉饮露水,在树上高叫,所以声音传得很远。作者的思想没有明说,只是从咏蝉中透露出来,让读者去意会。读咏物言志的诗,又是需要弄清楚诗人的身份、地位以及诗人创作时的处境、心情。虞世南是唐初著名书法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这首诗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2.评鉴
第一句:垂緌饮清露
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鉴赏]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鉴赏]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第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藉:凭借
[鉴赏]“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3.主题
诗人借蝉言志: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4.写法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咏蝉诗,写蝉饮露水,在树上高叫,所以声音传得很远。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借蝉抒怀。
二.《孤雁》
.题解
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杜甫不仅写孤雁,还把自己的心情写进去了,把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写进去了。
2.评鉴
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饮啄:鸟类饮水啄食。
[鉴赏]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就唤出“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著的精神啊!
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鉴赏]理解:以“谁怜”二字设问:夕日的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
明确: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因为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鉴赏]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尽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象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喊声。
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尾联: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意绪:心绪,念头。自:一作“亦”。
[鉴赏]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
明确:以野鸭反衬孤雁,表达诗人的爱憎之情。
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鸭全然不懂,纷纷然鼓噪不停。
3.主题
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
4.写法
诗人以孤雁自比,野鸭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以野鸭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鸭全然不懂,纷纷然鼓噪不停。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
三.《鹧鸪》
.题解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的。晚唐诗人郑谷,“尝赋鹧鸪,警绝”(《唐才子传》),被誉为“郑鹧鸪”。可见这首鹧鸪诗是如何传诵于当时了。
2.评鉴
首联: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烟芜:烟雾弥漫的荒地。品流:等级,类别。
[鉴赏]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鹧鸪“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暖戏烟芜锦翼齐”,开首着一“暖”字,便把鹧鸪的习性表现出来了。“锦翼”两字,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在诗人的心目中,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其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从而启迪人们丰富的联想。
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
[鉴赏]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然而诗人并不简单地摹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而诗人又蒙上了一层浓重伤感的气氛: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然而“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反复吟咏,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对此,沈德潜赞叹地说:“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语胜于‘钩辀格磔’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唐诗别裁》),正道出这两句诗的奥秘。
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征袖:指游子的衣袖。征,远行。
翠眉:古时女子用螺黛画的眉。
[鉴赏]颈联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佳人唱的,无疑是《山鹧鸪》词,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闺中少妇面对落花、暮雨,思念远行不归的丈夫,情思难遣,唱一曲《山鹧鸪》吧,可是才轻抒歌喉,便难以自持了。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苦竹:竹的一种,笋味苦。日向:一作“春日”。
[鉴赏]“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诗人笔墨更为浑成。“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返回故乡呢?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清代金圣叹以为末句“深得比兴之遗”(《圣叹选批唐才子诗》),这是很有见地的。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难怪世人誉之为“警绝”了。
3.主题
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4.写法
1.看到四篇课文题目《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我最想了解的问题是:
(1)____
(2)____
2.浏览本单元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体裁,我用了()分钟。
二读: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想想表达顺序。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哪几小节给我们描绘了自然的绚丽多姿?你最喜欢哪一小节?
2.《装满昆虫的衣袋》写了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个故事,你能简单概括一下吗?
3.《变色龙》按“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顺序介绍了变色龙,哪部分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4.《金蝉脱壳》写得最生动有趣的是哪一部分?
三读: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并提出问题。
1.我自学了本单元的生字,重点学习的生字是:____。
2.我理解的词语有:____。
3.我重点研究的问题是:____。
四读: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读()遍,《变色龙》读()遍,《装满昆虫的衣袋》读()遍,《金蝉脱壳》读()遍。
五读:默读课文,把几篇课文放在一起比较,发现其他异同点。(列表)
六实践:我要研究好交流的问题,积极做好讨论准备。
1.围绕本单元主题,我能提出几个探究性问题。
2.我找到与探究问题相关的书籍、文章、电视节目、名言警句、实际事例等等。
提示:
1. 拍手齐读儿歌《菜园里》。儿歌里的豆角、黄瓜、茄子、萝卜、辣椒、南瓜都属于什么?(板书:蔬菜)
2. 星期天,大家都到菜市场亲自体验了一下,和妈妈爸爸去买菜。(板书:买菜)你都看到了哪些蔬菜? (评价预设:这个同学不仅告诉了我有哪些蔬菜,还说清楚了蔬菜的样子和特点)怎样才能抓住蔬菜的特点呢?(板书:特点)
二、 猜谜游戏,丰富词句积累
1. 老师这儿有几则谜语,谜语中就写了许多蔬菜的特点,你能根据描述的特点猜出是哪一种蔬菜吗?
紫色树,开紫花,紫花落了结紫瓜,紫瓜里面藏芝麻。
圆圆脸儿像苹果,又酸又甜营养多。既能做菜吃,又能当水果。
红公鸡,绿尾巴,身体钻到地底下,又甜又脆营养佳。
不是葱,不是蒜,一层一层裹紫缎,说葱长得矮,像蒜不分瓣。
2. 学生猜谜过程中,归纳梳理蔬菜的特点,(板书:颜色、样子、味道、营养)同学们根据各种蔬菜的特点,一下子就猜出了蔬菜名称。蔬菜可是个大家族,除了上面四种,还有一些蔬菜成员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大家看看是不是认识?(在黑板上出示五幅图片:青椒、蘑菇、油菜、黄瓜、南瓜)
3. 老师这儿还有一些词语朋友,它们想到蔬菜家去做客,分别该到谁家去呢?请同学把词语卡片贴到相应的蔬菜旁边:绿得发亮、翠绿的、又大又圆、长长的、像一把把小伞。
4. 看他们找对蔬菜朋友了吗?我们一起来把这些蔬菜和词语朋友连起来读一读。
今天,老师在课堂上带着我们认识了许多蔬菜。有绿得发亮的青椒,有长长的黄瓜,有翠绿色的油菜,还有又大又圆的南瓜……
5. 老师这儿还有一些词语朋友,它们该到谁家做客呢:顶着一朵朵小黄花、露出金色的脸庞、营养丰富。
6. 学生连词成句:
长长的黄瓜顶着一朵朵小黄花。
又大又圆的南瓜露出金色的脸庞。
翠绿色的油菜营养非常丰富。
7. 蔬菜的特点越来越全面,这么长的句子该怎么连在一起说呢?
今天,老师在课堂上带着我们认识了许多蔬菜。青椒绿得发亮。长长的黄瓜顶着一朵朵小黄花。又大又圆的南瓜露出了金色的脸庞。翠绿色的油菜营养非常丰富。好吃的蘑菇就像一把把小伞……这些蔬菜真是让人 !
三、 妙手生花,学会准确表达
1. 同学们,回想自己去菜市场买菜的情景,写写你看到的蔬菜,注意用上课堂上或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写清蔬菜的特点;最后别忘了写写,你都买了哪些蔬菜。(提示:重点写3~5种蔬菜,其他可省略)
2. 学生写作、讲评修改。重在指导描述要具体,说话要完整、连贯。
3. 大家写得多生动啊!写话一点也不难。这个周末,希望同学们再跟家人到菜市场去逛一逛,看看菜市场卖的食物除了蔬菜类,还有哪些东西,你能像今天这样写一段话记下来吗?
【苏教版初一语文上】推荐阅读: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资料09-17
苏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及答案09-26
苏教版初一数学知识点09-24
苏教版四上语文单元09-14
苏教版四上语文习作二06-12
苏教版八上语文周练06-17
苏教版语文四上教案09-09
苏教版四上语文各单元09-22
苏教版五上语文填空题10-26
小学语文:习作五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