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自在的电线》活动反思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由自在的电线》活动反思(共7篇)

《自由自在的电线》活动反思 篇1

幼儿园教学反思:自由自在的电线(中班)活动目标:

1、任意弯折电线,大胆表现富有创意的造型。

2、尝试运用多种材料让电线站起来。

3、培养幼儿大胆尝试、勇于探索与表达的精神。活动准备:

1、粗细、长短不同的彩色胶皮电线若干

2、透明胶带、橡皮泥、积木、瓶盖、米、土豆、泡沫、黄沙。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激发活动兴趣

1、师:小朋友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口袋,你们猜猜里面装了什么呢?

2、小朋友猜了这么多,口袋里到底是什么呢?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

3、请幼儿从口袋里摸出电线,提问:这是什么?像什么?电线有什么用?

二、看一看,引导观察想象

1、电线会传电,有了电线可以使灯亮起来,可是今天吴老师要用电线来变魔术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数“一、二、三”

2、教师将电线弯曲成“o”形,问:看看它变成了什么形状?像什么?

3、电线真好玩,可以根据我们的想法把它弯曲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你们想不想来变魔术呢?你们想变成什么呢?

三、玩一玩,鼓励创造表现

1、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既安全又好玩的电线,下面小朋友也可以用电线来变魔术。

2、幼儿自由结伴弯曲电线,教师观察指导。

3、师:你把电线变成了什么?

四、做一做,启发思考探索

1、师:我们的小手真能干,把电线弯一弯、绕一绕,做出了许多有趣的东西。可电线悄悄地告诉我,它除了想躺着摆出各种姿势外,还想站起来摆出各种姿势呢!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让它站起来呢?

2、幼儿自由讲述让电线站起来的方法。(如借助胶带、插入彩泥等)

3、师: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的材料,有橡皮泥、积木……你们可以试试这些材料,看看能不能让电线站起来。

4、幼儿尝试操作,让电线造型站立起来。

五、评一评,保持探索兴趣

师:今天小朋友真聪明,想了许多办法让电线摆出了各种造型,其实除了今天小朋友变的各种造型外,还可以变更多有趣的造型呢。小朋友回去以后还可以再试一试,变一变。教学反思:

《自由自在的电线》活动反思 篇2

一、学习自由的内涵辨析

1. 关于自由

自由是人类一种古老的文化主题。自古以来, 有无数的人们向往自由、讴歌自由、追求自由, 为了获得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但是, 自由又是从古到今就非常有争议的主题。绝大部分人往往不能正确地看待自由、应用自由并恰当地行使自由的权利。怀特海说:“自由的概念被人们狭隘地理解……”从詹姆斯 (Dr.James) 和 (Murray, A.H.) 对自由的诠释中, 我们可以看出, 自由主要有以下含义: (1) 免于囚禁、奴役或束缚; (2) 免于蛮横的、暴虐的或专制的控制; (3) 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状态; (4) 被允许去做某些事情的机会或范围; (5) 能够不受强制地行动的状态; (6) 摆脱命运和必然性的控制; (7) 免于特别的负担、责任或服务; (8) 参与公共生活的权利; (9) 主权国家赋予个人的一种法律权利, 等等。其核心是指一种广泛的“免于……”和“能够……”的态度、能力或权利。

在中国古代, “自由”主要涉及个体行为的发生或维持, 意指“自己做主”或“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袁贵仁教授认为,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 人的自由可以看作是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表现出的一种自觉的、自为的、自主的活动。因此,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自由不是主体的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而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是自由和责任的统一。

由上述分析来看, “自由”是一个含义丰富也是富于变化的概念, 它包含了以下含义: (1) 自由不仅是一项社会权利, 也是一种思想、活动或情感状态; (2) 自由的核心就是自主, 既包括“免于强迫”, 也包括“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计划去做某事”, 因此, 自由既是“消极的”, 也是“积极的”; (3) “自由”不是少数人的政治特权, 而是每一个人广泛的社会权利与基本的存在需要。

2. 关于教育自由

教育自由意味着任何时候教育都不能强迫儿童。如果把儿童当作是“教育”或者是社会的素材, 根据儿童以外的目的和愿望加以塑造, 这样, 儿童就处在他治和强制中。在教育中, 这种强制是最习以为常的, 但却是最极端的、最严重的侵犯儿童自由的专制形式, 因为强制剪断了精神发展的翅膀。那种以“赏罚”来诱惑儿童“归顺”, 以手中的“令牌”让人俯首帖耳、溜须拍马, 也是危险的强制。所有这一切的精神控制、思想牵制和价值专制, 都是否定人的理性和自主性的做法。在这种强制下, 受教育者的生活不是自我主宰的, 他无法真正地实现精神的自我创造。

教育自由意味着教育应当为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打开更多的大门, 而不是故意制造一条“独木桥”, 把人们的发展前景和选择机会减少。教育自由意味着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 免除任何形式的思想和行动的一致性和一元化, 让受教育者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生活理想, 自我引导地发展个性。教育自由是个体的基本权利, 因此, 教育不能以既定的教育模式来塑造儿童, 不能把某种价值观作为唯一的合法的价值观强迫受教育者接受。相反, 教育应该鼓励受教育者的多元化选择, 激励他们试验自己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支持他们的思想与行动不同于常规, 允许他们犯错误。这样, 教育才能真正地成为受教育者自我实现的方式。教育自由是受教育者自我创造、精神成长的必需条件之一。教化所实现的精神品格的成长, 只有在自我引导的基础上实现, 任何形式的教育强制都意味着把个人作为手段进行塑造, 这最终会破坏、消弭自我创造的动力, 毁灭受教育者积极探索有价值生活的动力, 解除受教育者自我创造的责任, 这将彻底毁灭个人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能力、发展自己个性的积极性。

3. 关于学习自由

在洪堡 (Humboldt, F.W.V.) 看来, 学习自由是指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具有探讨、怀疑、不赞同和向权威提出批评的自由, 有选择教师和学习内容的自由。在蒙台梭利看来, 学习自由就是儿童的活动自由和发展的自由。在杜威看来, 学习自由就是学生在力所能及和别人允许的范围内去自主探索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的自由。简而言之, 学习自由就是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自主思考和采取行动的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状态, 以及与之相关并支持这种状态的一系列权利。具体包括: (1) 学与不学或继续与终止自己学习生涯的自由; (2) 选择适合于自己发展倾向的学校、班级和教师的自由; (3) 选择课程内容的自由; (4)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独自思考、理解、表达, 免于被作为“灌输”、“训练”和“宣传”对象的自由; (5) 因为自己见解的独特性或不完善性, 免于任何精神或肉体处罚以及不公正评价或对待的自由; (6) 质疑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的自由; (7) 作为平等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同等对待的自由; (8) 在任何情况下, 哪怕生活陷入赤贫之中, 基本学习权利不被剥夺的自由; (9) 参与讨论和决策一切有关自己的学习事务 (如入学、转学、评价、奖惩、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等) 的自由。

二、学生学习自由的必要性

从个体的角度来观察, 学习活动是一种个体不断地建构和重构自己的经验结构从而提高自己适应和改造环境能力的活动。从人类的角度来观察, 学习活动是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其目的在于改造人类自身从而更好地改造外在的环境。因此, 学习活动对于人类来说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必需的。无论是人类的学习还是个体的学习, 都不是一种外在的过程, 而是一种内在的过程。它是一种内在的思想交流、对活、质疑、反思以及达成新见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其实质来说, 是自觉、自愿和自由的, 任何外在的强迫都无助于启动和维持这一过程。学习自由的丧失, 就使得学习本身不再是一种充满理性愉悦的生活, 而成为个体无尽的智力或心智的负担与折磨。从哲学的层面说, 学习自由的丧失, 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异化了, 不再是学习的主人, 而成了学习的奴隶;不再是学习的主体, 而是只等待被种种知识、道德所规训的“对象”。学校, 也就不再是生机盎然的学习场所, 而成为加工社会机器的一个个“零部件”的“工厂”。

三、把学习自由还给学生

在我国现存教育中, 学生的自由是匮乏的, 德育是“规训化”的, 智育是“灌输型”的。在这样的教育下, 学生沦为知识的奴隶和被驯服的工具, 失去了学习和发展的自由, 人的自由本性不是被唤醒、激活、张扬, 而是被抑制、被束缚、被扭曲。陶行知老先生早就告诫我们, 要解放儿童的头脑, 使他们能思考;解放儿童的双手, 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 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 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 不要把儿童关在家中, 让他们到大自然, 到社会中去扩大视野;解放儿童的时间, 不要用功课填满他们的时间表, 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 并想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可时至今日, 陶老先生所追求的六个“解放”远未实现。面对学习的压力, 家长期望值过高的压力, 同学间竞争的压力以及未来走上社会后的生存压力, 孩子们产生了焦虑不安的负重心理和达不到目的的挫折感, 以至产生个性扭曲, 人格缺陷的现象。

任何学习活动都不是一种外在的过程, 而是一种内在的思想交流、对话、质疑, 以及达成新见解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其实质来说是自觉、自愿和自由的, 因为学生的发展总是要沿着一种内在的独特的确定性行为进行的, 如果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介入过多的外在干预或盲目的力量, 将我们自己所理解的发展道路或方向, 机械地强加于每一个学生, 那么, 就很有可能偏离他们的本性或心智所指引的方向, 使他们成为我们所希望的人, 而不是他们自己所希望的和他们自己所能成为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 真正的学习, 就应该是自由的学习。

在这样一种教育情境下, 学生学习的自由丧失殆尽, 他们不再是学习的主体, 不再体验到学习的内在价值, 不再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 而只是等待被种种知识、道德所规训的对象。学校也就不再是生机盎然的学习场所, 而成为生产标准件的加工车间。长此以往, 孩子们在心理上和精神上越发萎缩, 缺乏冲动, 只拥有某种机械的才能来代替生动的思想。

教育是创造性的劳动, 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自我发展, 自我实现, 这就要求教育要给缤纷的个性搭建多彩的舞台, 要给共舞之外的独舞保留一点精彩回旋的自由空间。如果教育的自由空间最终被所谓的制度和竞争格式化为零, 那么, 教育的理想魅力和人文光辉也将如星坠平野荡然无存, 从这个意义上说, 让学生在树下多坐一会儿, 就是给空间, 就是给发展。他们应该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草地, 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而纯净的天空, 让心灵自由地飞翔, 教育的成功, 莫过于此。

参考文献

[1]石中英.论学生的学习自由.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2 (4) .

[2]金生鈜.论教育自由,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4 (6) .

《自由自在的电线》活动反思 篇3

关键词:继承法;遗嘱自由;限制

有关遗嘱自由是否应该被限制的争论一直都还存在着,而这些年来被炒的沸沸扬扬的遗产继承案也时不时的出现在辩论当中。之所以这个话题需要争论,是因为遗嘱自由时常触及到伦理道德,并且常常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因此法理和伦理之间的关系必须要好好处理妥当。

一、遗嘱自由的定义

我们常常谈论的“自由”,最早是从西方开始提出来的,在法律上,自由指自由权,就是人的权利。洛克曾经说过:自由并非人人爱怎样就可以怎样的那种自由,而是在他所受约束的法律许可范围内的自由。诚然,我们的法律会保障人民的自由,但是与此同时,法律也会在特定情况下限制人的自由,遗嘱自由就属于其中的一例。

法律上给遗嘱自由的定义是:享有遗嘱权的人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思,自由处分其遗产,决定其死后遗产的归属。

二、遗嘱自由限制的历史起源

说到遗嘱自由,就必然要谈到遗嘱权的来源。遗嘱权最早是罗马社会制定的权利。罗马人对于能否在死前定好遗嘱觉得尤为重要,他们认为如果不能及时定好遗嘱,那么生活将会变得不幸起来。因此,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叶,也就是罗马十二铜表法时期,罗马人就已经制定了遗嘱自由原则,这项原则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后得到了广泛应用。这项原则是这样说的:个人无论怎样处置其财产,法律都认可。

随着遗嘱权的广泛使用,开始出现了滥用的现象,也就是家长以秘密遗嘱的形式来过渡行使遗嘱权的自由。如此一来,人们开始意识到,法律需要对这项自由做出一定的限制性规定,以达到能确保子女的继承权不被无理的剥夺。

再到后来,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竞争的需要,遗嘱的使用需要绝对的自由。具体情况大体就是立遗嘱人为了让企业能持续发展下去,需要保持资本不被分散,因此常常会在遗嘱中标明将遗产留给他认为最有能力的继承人来继承。

三、我国限制遗嘱自由立法的相关内容及缺陷

1.相关内容

前文我们已经说明了继承法中的遗嘱自由需要对这个自由有一定的情况限定,并不是绝对的自由。对遗嘱自由进行限定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在使用遗嘱自由权利的同时,不会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损害,或者是侵犯到了他人的权利。因此,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我国现行的继承法在确保遗嘱自由的同时,还对其自由施加了以下限制:

(1)遗嘱不得违背宪法的规定。由于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所有的法律都是在宪法的基础上来制定或实施的,因此我国的继承法应该首先确保符合宪法,也就是说立遗嘱人不得立出违反宪法规定的遗嘱。

(2)遗嘱不得取消法定继承人中缺乏劳动力有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必要的遗产份额,不得撤销胎儿的应继份额。

我国《继承法》的第19条规定明确指出了:“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这样就确保了在遗嘱自由的情况下顾及了社会伦理道德,照应到了不能自主生活的老人和小孩。

在《继承法》中第28条规定说明了:“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与此同时,《继承法司法解释》中对这条规定做出了更加详细的情况解释:“应当为胎儿保留的遗产份额没有保留的应从继承人所继承的遗产中扣回”。

有着两条法律的规定,便能在遗嘱自由的前提下保证无法自主生活的胎儿的继承权,保障其生活,遵从了伦理道德。

(3)遗嘱人不得以遗嘱处分不属于自己的财产。立遗嘱人可以在遗嘱中对自身拥有的资产进行合理的分配,但是不能对国家、集体或者他人所有的财产进行处分,因为这些财产都不属于立遗嘱人本身所有。

2.我国限制遗嘱自由立法的立法缺陷

对于前文中指明的“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我们称为“双缺人”。虽然我国已经有法律条文明确规定要保障双缺人和胎儿的合法继承权和必要的保留份额,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达不到想要的目的。究其原因大概有两种:

(1)对享有必留份额权利的人的标准太过于苛刻。大部分法定继承人要不就是缺乏劳动能力但是却能领到一定的社会补助,要不就是失业了但是还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很少会出现同时缺乏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的人,因此,这个标准下能领到这份遗产的人其实并不多。

(2)对于“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中的“必要”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没有对遗产份额的明确规定下,一切的裁判都会产生可置喙的空间。若是对双缺人多照顾一些,那又如何去顾及到其他的法定继承人呢?因此,这种不确定性很容易使得各法定继承人之间发生矛盾。

四、我国对限制遗嘱自由立法的完善

为了完善我国现行继承法中关于遗嘱自由的规定,笔者既参考了国外立法的情况,也同时考虑到了本国的国情,从这两方面入手,本文作出了以下的完善措施。

1. 增加规定:遗嘱不得违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立下的遺嘱需要遵从与继承法,也需要满足社会道德,更加需要符合宪法的要求。因此,在制定遗嘱的同时,立遗嘱人应该确保自己所定遗嘱不去致使继承人去做违反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事情,同时还需要顾及到该遗嘱造成的结果是否会违背社会普遍的道德价值观。

2.对享有“必要的遗产份额”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明确界定

立遗嘱人享有遗嘱自由的权利,可以任意对其财产进行分配。但是倘若其遗嘱的内容触犯到了其他的法律时,则需要另外考虑了。例如《婚姻法》中明确规定了夫妻之间和父母子女之间都享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如果说立遗嘱人无正当理由不把他的配偶和父母子女列为遗产继承人,那就是非法剥夺了他们的遗产继承权。应该对这种情况的遗嘱视为无效。

3.为“必要的遗产份额”设定一个量化的标准

综合了国外特留份的情况,也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个别特留份主义可能更加适合我国。笔者认为双缺人应该享有略高于其他继承人的遗产份额,这样才能对这一人群提供必要的保护。

参考文献:

[1]章礼强.对中国现行继承法遗嘱自由过度的反思[J]. 现代法学,2004,01:66-69.

[2]李萌.我国遗嘱自由及其限制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4.

《自由自在的电线》活动反思 篇4

设计思路:

秋天就好似一个神奇的童话,里面富有着神气的色彩——赤橙黄绿青蓝紫。在带领孩子们寻找秋天的时候,孩子们发现生活中其实到处都充满的五颜六色,一次偶然的机会,孩子们发现电线也是五颜六色的,而且我发现他们对电线充满了好奇,不断的向老师你发出一个个问题,于是,我们生成了这一主题,带领孩子们进入神气的电线世界,让其在这世界中学习、游戏、翱翔。

活动目标:

1、任意弯折电线,大胆表现富有创意的造型。

2、尝试运用多种材料让电线站起来。

3、培养幼儿大胆尝试、勇于探索与表达的精神。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5、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1、粗细、长短不同的彩色胶皮电线若干

2、透明胶带、橡皮泥、积木、瓶盖、米 土豆、泡沫、黄沙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激发活动兴趣

1、师:小朋友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口袋,你们猜猜里面装了什么呢?

2、小朋友猜了这么多,口袋里到底是什么呢?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

3、请幼儿从口袋里摸出电线,提问:这是什么?像什么?电线有什么用?

二、看一看,引导观察想象

1、电线会传电,有了电线可以使灯亮起来,可是今天老师要用电线来变魔术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数“一、二、三”

2、教师将电线弯曲成“o”形,问:看看它变成了什么形状?像什么?

3、电线真好玩,可以根据我们的想法把它弯曲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你们想不想来变魔术呢?你们想变成什么呢?

三、玩一玩,鼓励创造表现

1、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既安全又好玩的电线,(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下面小朋友也可以用电线来变魔术。

2、幼儿自由结伴弯曲电线,教师观察指导。

3、师:你把电线变成了什么?

4、幼儿尝试记录

四、做一做,启发思考探索

1、师:我们的小手真能干,把电线弯一弯、绕一绕,做出了许多有趣的东西。可电线悄悄地告诉我,它除了想躺着摆出各种姿势外,还想站起来摆出各种姿势呢!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让它站起来呢?

2、幼儿自由讲述让电线站起来的方法。(如借助胶带、插入彩泥等)

3、师: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的材料,有橡皮泥、积木……你们可以试试这些材料,看看能不能让电线站起来。

4、幼儿尝试操作,让电线造型站立起来。

五、评一评,保持探索兴趣

师:今天小朋友真聪明,想了许多办法让电线摆出了各种造型,其实除了今天小朋友变的各种造型外,还可以变更多有趣的造型呢。小朋友回去以后还可以再试一试,变一变。

教学反思:.此活动利用日常生活中特殊有趣的材料---电线开展活动,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活动层次清楚,过渡自然,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整个过程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只是作为一个支持者、引导者,充分体现了新《纲要》中幼儿科学教育的精神。本次活动我们根据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借助色彩鲜艳、可随意造型的电线,以观察性、开放性提问为中介,以诱发积极思维,大胆操作,自主表达为核心,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让幼儿在探索中汲取新的知识。.在幼儿操作的时候,教师应该关注到每一位幼儿,并肯定他们的成功之处,让幼儿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就更能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中班优秀主题教案详案《有趣的电线》含反思这篇文章共3813字。

相关文章

《中班生活游戏教案《包糖果》含反思》:中班生活游戏教案《包糖果》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生活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尝试包纸和拧纸,充分体验游戏与成功的快乐,初步感受糖果的多样性,感受糖纸的色彩美,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生活游戏《包糖果》含反思教案吧。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改革与反思 篇5

关键词: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运动规律,实验,能力

“自由落体运动”是五年制高职物理学中重要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规律以及重力加速度。自由落体运动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运动形式, 是一种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例。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深入分析, 有力于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 所以对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处理尤为重要,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 谈谈我对《自由落体运动》一节内容的教学改进及体会。

1 实验引入课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演示, 把一个铁球用细线悬挂在铁架台上, 用火烧断细线,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提出问题:小球为什么能下落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都相同吗?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以此引出课题。通过实验引入使问题变得直观、明了, 不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较好的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2 改进实验, 由学生探究完成。

本节教材开始时是简述亚里士多德观点, 叙述伽利略的研究过程, 可将伽利略的研究过程简单处理, 改为学生探究实验, 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具体设计如下。

设问:什么样的物体下落得更快呢?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吗? (引导学生实验探究)

设计学生实验一:把金属片和纸片从同一高度同时从静止释放。

学生操作, 思考并观察现象。

提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质量大的物体 (金属片) 先落地。

师:如果将纸片揉成纸团实验结果又会如何呢?

设计学生实验二:让金属片和纸团从同一高度同时从静止下落, 观察其下落快慢情况。

学生操作, 思考并观察现象。

提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金属片和纸团几乎同时落地。

教师:比较两次实验, 是什么原因造成纸片和纸团在下落过程中快慢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

提问:造成下落快慢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空气对纸片阻力大, 对纸团阻力小。

教师:如果设法消除空气阻力, 金属片和纸片下落情况又会怎样呢?鼓励学生猜测结论。

教师:用牛顿管演示金属片、羽毛等下落快慢情况, 并辅以多媒体播放演示过程。通过教师进一步演示, 结论一目了然, 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课题核心。

3 概念、规律、公式教学的处理

对于“自由落体运动”基本概念教学为了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 我让学生从以上的实验并结合教师教学课件, 自己归纳总结出自由落体的定义以及条件。通过学生归纳, 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愉快, 又有助于问题的研究和学生能力的提高。

对于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我是这样处理的:课前提问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重点是s2-s1=s3-s2=s4-s3=Δs公式, 为研究此问题做铺垫。课堂中让学生测量分析“自由落体运动”实验闪光照片中各位移间关系, 教师加以引导,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应符合上述关系, 从而得出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有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引导学生很容易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和速度公式:

课本的做一做小实验, 我也利用起来了, 改为课堂学生实验, 放手让学生自己做, 自己计算, 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

4 本节课的教学体会

本节课解决了三个问题──怎样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怎样?自由落体运动的重力加速度是否相同?这三个问题都比较适合学生主动探究, 尤其是第一个问题, 符合“情景设置—问题链接—自主探究—形成共识, 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趣味实验的激发中, 问题的引领下, “我要学、我想学”的情绪洋溢在整个课堂。通过自主体验、小组互动、组间互评、自我评价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 体现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的新理念。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学科, 与我们生活有着紧密联系, 在研究物理学问题时, 为便于问题的解决, 有时需建立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忽略实际问题的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 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 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 形成科学概念, 有助于物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 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 设想的“理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空气阻力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 问题便简洁多了。在研究物体运动时, 引入“质点”模型, 使复杂的运动简单化了, 便于问题的解决。所以在本节教学中, 要有意向学生渗透这方面知识, 使学生逐步认识物理模型在研究问题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在知识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在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方面还要有个渐进过程, 所以教学过程中, 引导, 师生互动显得尤其重要, 认真设计, 将课堂落实到实处, 而不是摆花架, 走过场。

自由落体运动一节教学已有多种处理方法, 但纵观现代教学发展趋势, 只有着眼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提高,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符合教学规律。在高职教学中, 如何做到“教学做”一体, 如何把课堂这一舞台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创造成功, 走向成功, 是每一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熊永飞.新课程学习 (中) , 2012 (3) .

[2]王凤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13) .

《自由自在的电线》活动反思 篇6

笔者观察发现,当幼儿进行自由绘画活动时,常常伴有自言自语、边画边说、与同伴交流等现象,并表现出对他人讲述的期望和希望他人倾听画的内容的愿望。但这些行为在教师的眼中可能被视为不遵守纪律,教师经常会说出“是用手画,还是用嘴画”“不用和小朋友商量画什么”等等类似禁止交谈的话语。教师带有强制威吓的言语致使幼儿不敢再出声说话能使教室保持安静,达到所谓的鸦雀无声。幼儿虽然能够在外界的压力下忍住不说话,但是却抑制不住心底交流的愿望。

因此,在自由绘画活动中幼儿的语言发展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笔者认为,在自由绘画这一平台上,应让幼儿享有真正的自由,自由地作画,自由地交流,自由地表达心中的想法,并充分关注幼儿自由绘画活动中的语言发展。

二、自由绘画活动中语言发展的重要性

幼儿绘画活动中的自由地表达有时是漫无边际的自言自语,有时是超我状态下的物我对话,有时是几个孩童天真般地交谈。幼儿在自由绘画状态下流露出的言语表达是难能可贵的,幼儿沉浸在其所画的世界当中,诗样的语言、动物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等等各种各样的语言都会在其头脑中迸发出来。幼儿将其内心的世界用笔勾勒出来的同时,也借助语言这一工具主动地表达出来。由此可以看出,关注自由绘画活动中的语言发展对全面了解幼儿是至关重要的。

(一)尊重并满足幼儿在自由绘画活动中的表达意愿,有助于幼儿释放其内心的情感

那种剥夺幼儿话语权,不让幼儿自由地交流,会使幼儿内心的情感受到压抑。就绘画语意来看,幼儿绘画往往是其内心情绪的流露。[1]幼儿绘画不单单是内心情感的抒发,还伴随有语意加工。幼儿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表达思想,单一地通过绘画作品不能够全面地了解幼儿的想法。在幼儿创作过程中,那种即时即兴地表达将有助于幼儿的绘画。“图画是形象语符,语言是会话语符。”[2]就像是在指导自己将要画什么,那些内心的情感,画面所不能呈现出来的即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应满足幼儿的语言表达交流需要,满足幼儿原始的表达冲动,使幼儿的内心情感得到抒发和释放,从而使幼儿的绘画发展和语言发展相得益彰。

(二)关注自由绘画活动中的语言发展,有益于了解幼儿的内心和身心发展水平

通过自由绘画活动来观察幼儿的语言发展有着独特的视角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幼儿从事着自己热爱的活动并全情投入时,这样的情景让幼儿自发地表达内心的美感和愉快的心情,语言则成为强有力的表达工具。这样享受自由的绘画活动为幼儿语言自由交流搭建了平台,同时更为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提供了最佳时机。

三、在自由绘画活动中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指导策略

为了能更好地在自由绘画活动中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教师应在整个绘画活动中,观察幼儿用语,鼓励幼儿交流,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谈能力,并通过分享绘画作品,锻炼幼儿的讲述能力。

(一)观察记录幼儿的使用词汇,掌握幼儿语音发音情况

蒙台梭利认为环境对幼儿语言发展十分重要。所以,在自由绘画活动中“创造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才能大胆地、不受拘束地画出他们心中想画的画,不受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3]宽松自由的环境,有利于幼儿的绘画创作,同时也为幼儿之间自由交流提供一个优质空间。

在活动进行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幼儿之间交流,而不宜制止。幼儿在整个绘画过程中会一直伴随着边画边说。例如,口中表述到“我要画一个xxx”,或只是咯咯地笑,或是看似与画面毫无关联的词语,又或是欲言又止动动嘴唇。这些行为既是幼儿的自言自语,也是对周围人的讲话。同时,幼儿也是在练习发音,练习已掌握的词汇和句子。

在自由绘画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协助者而非指导者。自由绘画的本质即“是让幼儿自己独立确定绘画的具体内容、形式和表现方式,成人协助他们完成的绘画。”[4]教师除了为幼儿提供充分的绘画工具及材料外,还应抓住幼儿有意无意说出的话语,掌握幼儿日常的语音发音情况。“幼儿时期是掌握语音的关键时期。”[5]教师应积极主动观察记录幼儿所使用的词汇,若不及时记录则可能对瞬间出现的词汇话语遗忘。为了便于管理,可制定个人信息卡,收集幼儿的绘画作品并分析其伴随出现的语言,为日后的语言教学提供资料,同时也为了解幼儿的认知能力提供信息支持。

(二)鼓励幼儿自由交谈,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幼儿学会倾听

1.鼓励幼儿相互交流。

幼儿在自由绘画活动中,总是会出现边说边画的情况,爱与同伴交流,看看问问别人画了什么,也会告诉其他同伴自己画了什么。这种不经意地看似扰乱秩序地随意聊天,多被认为是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绘画上,甚至教师还会对此给予批评,浇灭了幼儿心底说话表达的愿望。在自由绘画活动中,幼儿之间的交流是另一种绘画语言的传递,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

幼儿同伴之间的交流是一种平等对话,这种在同一年龄层面上的交谈更能使幼儿放松,也消除了幼儿和成人之间的距离感。教师应及时抓住这样的时机,了解幼儿的口语状况和交谈能力,尤其是平时不爱说话,说话声音很小的幼儿,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说话表达,这个环境中没有指责和批评,让那些害羞胆小的幼儿也能够主动愉快地说话,保护他们说话的意愿。

2.培养幼儿学会倾听。

每当幼儿相互交流时总会出现抢话的现象,还未等对方说完便打断对方,急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当教师遇到此类情况,首先不应责斥幼儿,而应给予充分的理解。教师可介入幼儿之间的交流,在询问和与幼儿对话过程中展现出安静、耐心,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倾听能力。

(三)为幼儿提供分享展示环节,锻炼幼儿的讲述能力

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一个分享展示自己绘画作品的平台。幼儿每次画完都会不由自主地把画展示给旁边的小朋友看,渴望向他人讲述自己完成的绘画作品。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一个更加有序和规范的表达空间,锻炼幼儿的讲述能力。

通过展示环节,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用语言讲述出来,有助于幼儿描述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幼儿对自己的画作通过语言加工进行二度创作,并有利于发挥幼儿的创造性表现。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讲述自己的画作,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帮助幼儿明确从哪些方面来叙述,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敢于表述并有中心、有顺序、有重点地说话的意识和能力。

对那些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的幼儿,可采用在集体面前独立讲述,教师注重引导幼儿讲述的条理性和清晰性,锻炼他们讲述的逻辑能力。对那些性格内向,比较害羞胆小的幼儿,他们在集体面前讲述会表现出紧张,语无伦次甚至说不出话来等情况。这样可先让他们进行同伴的小组讲述,幼儿与自己平时接触较多的同伴一起,气氛上会比较轻松,他们的心情也会很放松。这样让他们逐渐适应在多数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直到能站在集体面前独立讲述。教师要积极鼓励幼儿,让幼儿喜欢并热爱上分享讲述。

由于幼儿的口语表述能力还不完善,在讲述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教师最好不要当面立即指出,而应根据幼儿本身的性格和个性采用不同的方式,因人而异,切忌影响幼儿讲述的热情和积极性。

自由绘画活动为幼儿的天性释放提供了一个难得时机,在这个环境中幼儿自由发挥想象,自由地释放情感。幼儿语言的自然流露也表现出了其内心的精神世界。绘画为语言提供了良好时机,语言为绘画延伸色彩。通过绘画和语言这两种表达相结合,可以让教师更全面了解幼儿的世界,也让幼儿更好地触摸和表达他们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黄小彬.小班绘画活动的支持性指导.学前教育研究,,2003,(11)

[2]李文馥.儿童自主性绘画教育.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36

[3][4]孔起英.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美术教育.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0

《自由自在的电线》活动反思 篇7

一、针对自由活动项目,宣讲要求规则

自由活动课的“自由”是相对的。作为教学课程,每一节体育自由活动课都不是漫无目的的放羊,而是有一定的活动项目。有项目就有要求,动作技术要求、安全规范要求等等,因此宣讲要求就非常必要,但不宜宣讲太多。多了不但记不住,还徒生急躁、不耐烦,何况教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要循序渐进多次反复的。鉴于此,我每节课在自由活动前宣讲一两个项目的要求,并且提醒如有同学有病史不适合某项目就改换另一项目,或者控制运动量,避免带病运动而造成安全事故。自己发现有不适,就应立即放缓,不能逞强,一起活动的同学应注意发现并及时报告。对于着装上的安全隐患也要消除,什么钥匙、小刀等坚硬、尖锐的物品,甚至眼镜、女生的发夹等都不要佩戴。当然,宣讲前要和器材室的老师衔接好,今天只能借宣讲了安全规则、技术要求的活动器材。这样分散进行,最后聚合成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比如追逐的时候,追的人一旦赶上、手触摸到了你,你就应立即停下,不要挣脱或者拐弯跑、或者蹲下躲;跳远,要清理沙池有无石块等坚硬、锋利的物体,而且每跳完一次扒沙一次;打球时不要向同学的头或脸上扔球,自己也不要直着手指接球;活动前宣讲了,不一定就有效果,“千万不能老师我已经讲了,就没有我老师的事了!”因为急于活动,小学生对你讲的也不会太注意,当一投入活动,更无暇顾及老师宣讲的内容,各种“原生态”的动作花样百出——技术要领本质上也是一种安全规范,花样百出的“原生态”动作容易产生安全问题。所以在学生自由活动时,教师还要在各个活动小组间巡视、督促、提醒,注意纠正、保护。学生有了实际活动的体验,甚至犯错,这时就会觉得教师刚才的宣讲、提醒有必要,就会学有所得。

二、传授基本的防护知识

体育活动是力量和速度的运动,宣讲固然能把许多安全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但运动过程中的小问题实在难免,一旦出现了苗头,应能采取合理的措施消除,避免发展成安全事故。这就需要教师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安全防护知识。我觉得防护知识的传授,体育课上强调是一方面,更要在平时打印分发给学生看,这样体育课上的传授就退其次,重点在检查,个别提问,促使全体复习。

比如跑步、追逐累了,不能立即停下不动,蹲下或坐下、躺下,要继续慢跑或者步行甩臂,做一些放松、调整活动,调整呼吸使四肢血液回流入心脏,以加快恢复体能、消除疲劳。否则影响血液循环,造成肌肉恢复时间过长,加深肌体疲劳。严重者,头晕、眼花、乏力,甚至晕厥、猝死。再如运动后大汗淋漓、口干舌燥,可以喝少量的白开水或盐水,但忌立即喝冷水吃冷饮,因为此时人体消化系统仍处在抑制状态,功能低下,易引发胃肠痉挛、腹痛、腹泻,诱发肠胃道疾病。更不能图凉快用冷水冲头,使皮肤紧缩闭汗而引起体温调节等生理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而招致感冒、腹泻、哮喘等病症。另外,扭伤手指,应立即停止运动,将手指泡在水中冷敷15分钟左右,然后用冷湿布包敷,而不是拼命活动手关节。还有,如果小腿抽筋,应迅速地掐压手臂虎口(第一掌骨与二掌骨中间陷处)和上嘴唇的人中穴(上嘴唇正中近上方处),20~30秒后疼痛即会缓解,肌肉松弛。如果再用热手巾按揉,效果会更好。

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到校医务室让校医作进一步处理。

三、做好准备运动与整理运动

在自由活动前,带领学生做一些准备活动,如慢跑、加速跑,或者运动体操等,活动活动筋骨,在上课前要先做些准备运动以防拉伤筋骨。自由活动结束后,也不立即解散,应留有一定的时间,集体做整理运动,以调整呼吸、放松身心。准备活动一般都能落实,但整理活动或者因学生提前走散,或者因最后一节课而急着吃饭,往往草草了事,甚至名存实亡。所以我在一节课快结束前几分钟,就开始集合,让学生做些步行、按摩、抖动的活动,或者在音乐伴奏下舞蹈、做操,让整节课余音绕梁,使学生体会到体育课的韵味,爱上体育课。

体育课结束前的整理活动不仅可使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及较快的心跳、呼吸频率恢复到运动前的安静状态,还有助于减轻酸胀不适,避免运动后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眼花等不良现象,利于身体的恢复和健身效果的提高。

四、分组活动,加强管理

学生在自由活动时,教师虽然或参与或巡视,但毕竟难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于可能出现的一些偶然事件难以避免,或者及时采取措施,这时就需要发挥小组的作用。活动时根据本节课的活动项目分组,比如足球组、篮球组、排球组、跳高组、跳远组、跳马组等等,每组5~7人,设正副组长各一,负责组织本组的活动、纠正组员的动作和违纪现象,报告可能的安全事故,或者个体受伤情况,即使出了小的安全问题,也能及时有效地解决。

上一篇:个人创业十大秘诀下一篇:下乡义诊活动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