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战争(精选7篇)
《从军行》《蓟中作》《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塞下曲》 学习目标:
1、把握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的特征。
2、掌握诗歌运用的不同的表达技巧。
3、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边塞诗
歌咏在边境要塞遭受艰辛的将士之心情,和在故乡等待他们归来的妻子之感叹的诗歌。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数作品流丽而音调悠扬,表示出生气勃勃的高扬精神,这与盛唐进取雄放的风气不无关系。这一进期的代表是王昌龄、高适、岑参。此外,当时作为边塞诗人著名的,有王之涣、崔颢、李颀、王翰等。王之涣的《凉州词》等等,均为边塞诗的佳作。边塞诗内容 :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苍茫雄浑)统治者 穷兵黩武 不用良将 将士 艰苦生活
报国豪情(建功立业)
报国无门 思乡念亲
友人 惜别感伤
壮别感奋 边塞诗的风格: 常用手法: 雄壮豪迈 比喻 夸张 用典 常用词语
金鼓旌旗 烽火羽书 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 胡 羌 羯 夷 轮台 龟兹(qiuci)夜郎 长云秋月 雪山孤城 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雄奇 奇丽 奇寒 辽阔 壮阔 广阔 豪迈 豪气 豪情
报国之志 杀敌豪情 昂扬精神 从军行(其一)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思考:
1、这首诗是什么体裁? 写的是戍卒的愁,还是思妇的愁? 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戍卒的边愁。本诗抒发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
2、(近)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诗之佳处,在末句‘无那’二字„„海风山月,都化绮愁矣。”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请你说说末句佳处表现在哪里? 虚实结合:前三句叙事,实写所见所闻,层层深入,反复渲染,创造气氛,为后文抒情铺垫。末句抒情,画龙点睛,从对面写起,想象万里之外,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是虚写。这也暗示出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这一曲笔把夫妇相忆、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更具有感人力量。边愁——边塞与闺阁同写
情景交融——凄凉、孤寂的氛围与思归的哀怨 结合(触景生情,遐思而生情)二首《从军行》的比较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诗在抒情上,“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表达征人思乡的深情;
“其四”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二诗在环境上,都有悲凉意味,只是“其一”侧重写环境的凄凉孤独,“其四”侧重 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内容:讥讽将军无能,士卒久戍难还。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2、手法:互文、用典、不同角度(时、空)拓展阅读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蓟 中 作 高 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1、抓住文中表现边塞风貌的词,分析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光? 诗人骑马从塞外千里迢迢赶到蓟城,登上这座边城的城墙。只见边塞苦寒之地,一片萧条,白日当中,黯淡无光的景象。
2、“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写诗人登城所见而引发诗人忧心边事心情。有人认为这是批评“诸将”,而有人认为是讽刺“朝廷”,你同意哪种看法?为什么?
这是讽刺朝廷。因为,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此萧条,民不聊生,就为胡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难道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上陈吗?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让他们无功受赏,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运用暗示手法,语含讽刺,表面写诸将,实际写玄宗偏听偏信。
3、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描写边塞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边事的忧虑;借助孙武、吴起以自况,自己空有雄才大略,却不为朝廷所用,直接抒发了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惆怅苦闷心情。别董大二首(其一)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拓展阅读 形象-景物:
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人物: 感情基调:
劝别友人,前路莫愁。旷达胸襟,豪迈情怀。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1、胡应麟曾评价岑参的诗歌是“尚巧主景”。此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此诗写边塞热海地区的奇异风光。
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对热海的热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先夸张和渲染:水热如煮沸的开水,热得连鸟也不敢从上面飞过,在热海的岸边,青草萋萋,四季常绿,到了冬天下雪时,雪花在其高空中即迅速融化了。连热海周围的沙石也是其热无比,似乎要把云彩燃烧着了;月亮倒影在水中,如同被煎煮一样。
再作奇特的想象:必是地下的烈火在熊熊燃烧,天地仿佛成了一个奇大无比的炉子,但为何偏偏烘烤西方这一个地方呢?其蒸腾的气势延及整个西域地区。这样将热海的种种神奇之处作了活灵活现的描绘,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这首诗描写热海的奇异风光与“送崔侍御还京”有什么关系?构思上有何巧妙之处?
崔侍御为官公正,清廉无私,执法如山,冷峻寒气能逼退热浪,连热海的炎威也为之消减。这里运用反衬手法,借描写热海的奇热来赞美友人的为官品行。构思新巧。
塞下曲 李 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2、杨慎《升庵诗话》评价这首诗是“不坠盛唐风格。”请你说明本诗体现了盛唐怎样的风格?
1、这首诗歌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典故表明自己的看法,请具体说说诗人借用典故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伏波将军马援事,班超立功西域、万里封侯、晚年却恋家思归之事,表达了为保家卫国,宁愿战死疆场也不希望活着回家。用秦晋殽之战事,表明了坚决彻底消灭敌人的态度。借薛仁贵西征突厥事,主张杀敌不仅要彻底,还要留下得力将士,继续镇守边关。
这首诗借用前代名将典故,抒发了诗人慷慨激昂、誓死报国、坚决彻底杀敌卫边的雄心壮志。
这首边塞诗抒发了诗人慷慨激昂、誓死报国、坚决彻底杀敌卫边的雄心壮志。格调高昂,苍凉悲壮,豪迈奔放,意气飞扬,有盛唐边塞诗风格的余韵。
1、内容:边塞之景、吹管望乡
2、感情:思乡
摘 要:在盛唐诗坛中,岑参以其边塞诗著称,其边塞诗的创作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联。在其绝大部分的边塞诗中,都体现出了“好奇”的思想个性,除此之外,其边塞诗所表达的情感也是丰富多彩的。本文选取了岑参的一首七言歌行和一首七言绝句(两首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进行赏析,主要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岑参 边塞诗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在空前繁荣的盛唐诗坛中,岑参以其卓越的边塞诗著称。岑参,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人,其曾祖父、伯祖父及堂伯父都官至宰相,在当时可谓家族显赫。但在岑参出生的前四年,堂伯父得罪伏诛,牵连其他亲族,从此家道中落。他幼年丧父,但却酷爱学习,遍览群书,这就为其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岑参的一生都随着自己的官位变化而起起落落,其诗歌创作也是如此。
在岑参的众多不同题材的诗歌中,以其边塞诗最为著名。岑参曾经两度出塞:第一次出塞是在天宝八载,他弃官从戎,赴龟兹,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两年后返回长安;第二次是在天宝十三载,赴庭州,入北庭都护府封常清幕中任职约三年。他两度出塞的这些经历,为其边塞诗的写作提供了亲身的创作体验。岑参的这两次出塞,是其一生中最具有意义的伟大创举。但其边塞诗创作的高峰时期并不是其第一次出塞时期,而是其第二次出塞时期。据学者陈铁民的观点,其创作高峰期出现在第二次出塞时期的原因主要为:岑参第一次出塞时,由于不习惯边塞荒凉的景象和艰苦的生活,加上首次出塞想念家乡的母亲和妻儿,离愁别绪始终荡漾在心头,使得他在第一次出塞时期的情绪并不十分高昂,因此他在这一时期多创作的是一些表现自己的苦闷和乡愁情怀的诗歌作品;而在第二次出塞时期,诗人已经有了前次出塞的经历,经历过边塞生活的磨炼,对边塞生活自然就较为适应。此外,这次邀请他出塞的主帅是封常清,他是岑参在安西节度使幕府里任职时的同僚,当年的同僚已经成为了主帅,这也给了岑参很大的激励,而且他们的关系也很融洽,这就使诗人的情绪在这一时期较为开朗和昂扬。那么,他在这一时期创作出许多热情奔放、豪情横溢的七言歌行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就推动了其边塞诗创作高峰的出现。至于其两次出塞的原因,笔者在这里就不进行详细说明了。
在这篇文章里,笔者主要是对岑参的两首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进行赏析。我们知道,岑参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本文选取的两首代表作分别属于这两种体裁。下面要进行赏析的两首代表作分别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逢入京使》。
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七言歌行作于诗人第二次出塞,入北庭都护府封常清幕中任职时期,是诗人为前任武判官归京送行而写的。
岑参的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就是诗中对塞外奇景的描写。元代陈绎曾说“岑参诗尚巧主景”(《唐音癸签》引),明代胡应麟认为他的诗“清新奇逸”(《诗薮》),都指出了岑参诗善于写奇景的特点。另外,这首诗以雪天送别为题材,以“雪”为中心线索。章變云:“此诗连用四雪字,第一雪字见送别之前,第二雪字见饯别之时,第三雪字见临别之际,第四雪字见送别之后。字同而用意不同耳。”(《唐诗三百首注疏》)此外,这首诗亦有“悲壮”的色彩,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就写得极为悲壮。在其“悲壮”方面,亦有古之学者对此进行评论。学者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诗评》)辛元房说:“(岑参)诗调尤高,……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使人慷慨怀感。”(《唐才子传》卷三)
在当代,这首诗也是学者们评论的热点,是岑参边塞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学者洪新认为,岑参的边塞诗尤以七言歌诗见长,而在其众多的七言歌诗中,又以此诗最为出色,此诗是诗人为送友人所作的,“处处紧扣一个‘雪字,以‘雪为诗中的线索”[1]。另外,换一个角度而言,学者周啸天认为,这首诗处处体现着诗人“好奇”的个性,如此诗的开头“北风卷地、八月飞雪”,就是语奇景亦奇。当然,也有学者另辟蹊径的,如学者萧甫春就认为,此诗并不是咏雪的,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句是咏雾的,对此他还提出了自己的论据,可是这种观点在当今的学术界似乎并不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所以在这里就不具体说明了。
接下来,就谈谈笔者对这首诗的理解。
首先,这首诗在内容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从开头到“都护铁衣冷难着”。这一部分诗人所描写的事物也无一不突出一个字“奇”。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出了塞外异常的天气,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接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更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奇特绚丽的雪景图,这里并没有提到一个“雪”字,然而我们透过诗所看到的却是满眼的雪,就像千万棵树上开满了梨花那样,十分壮观。这里诗人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雄奇、俏丽的审美追求和浪漫主义气质。以上的诗句都是写塞外的“奇景”。接下来,诗人写的就是塞外的“奇寒”了。诗人写到“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写到塞外的严寒。雪飘进了帐内,狐裘穿在身上都不保暖,锦衾盖在身上都觉得寒冷,将军的角弓冻得不受控制,都护身上的铁衣显得格外的寒冷,诗人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既具体又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塞外的“奇寒”。
第二部分从“瀚海阑干百丈冰”到“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一部分从室外写到室内,从室外的环境写到了室内对饮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句写得极为夸张,室外冰雪覆盖、浓云万里,一“愁”一“惨”,把原本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了活力,渗透出了诗人的心境。“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转而写到室内饮酒的盛况,渐渐过渡到了“送别”的主题上。
第三部分从“纷纷暮雪下辕门”到结尾。这一部分主要是写送别的情景。“风掣红旗冻不翻”出自隋朝虞世基《出塞》中的诗句“雾暗峰无色,霜旗冻不翻”。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有异曲同工之妙。结尾所表达的送别之情格外真挚,可以看出他们依依不舍的无限眷恋之情。总的来说,这首诗处处紧扣一个“雪”字,有着丰富而又奇异的想象,“意境奇特,气势宏阔,笔力雄健”[2],再现了唐朝西域边塞奇特而雄壮的境界。此外,诗人在豪爽地歌颂祖国山河瑰丽之际,又深切表达了异域雪中相别的真挚情感。
其次,这首诗表现了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奇情异彩的艺术特色。它主要以灰白为主色调,其中还穿插了红色,这样的搭配十分巧妙,对比鲜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瑰丽的画面。另外,这首诗把塞外的异景、异色、胡音与诗人自己的主观情感(主要为送别之情)相结合,表现出了诗人的热情奔放,整首诗充满了奇情异彩。此外,这首诗在用韵方面也十分特别,或二句,或三、四句一换韵,并且在换韵的同时又随之转换画面,层次、节奏十分的分明,同时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美的享受。
二、《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首七言绝句作于诗人第一次出塞的途中。
与上面的七言歌行不同的是,这首七绝所抒发的是对故园、家人的思念,抒发的是诗人的私人情感。这种不同是与他两次出塞的不同经历与体验有关的,这在上面也提到过。诗人第一次出塞,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生活上都不是很适应,碰巧在出塞的途中遇到了要回京城长安的使者,不禁热泪盈眶,心中升起了一股深挚的乡愁,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出塞立功的信念。这首诗写得很平淡、简单,但却抒发了极其深沉的思念之情,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艺概·诗概》)
当今学者对这首绝句的评价较少,较有代表性的是学者崔益林的观点。他认为,这首诗是唐思乡诗的代表作,整首诗纯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感人至深。这首诗的语言清新淡雅,简易平淡,但却耐人寻味,深沉真挚。此观点在当今的学术界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有着普遍的意义。
下面,笔者就从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两个方面谈谈笔者对此诗的理解。
在思想内容上,这首诗深切表达了诗人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之情。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中,“故园”指的是故乡,即长安;“东望”指出了自己所处的方位,在长安的西边,点明了自己正在出塞的途中;“路漫漫”简单明了地说明了自己与长安已经很遥远了。第二句“双袖龙钟泪不干”,“龙钟”是泪水淋漓的样子,这句主要说的是用自己的双袖拭去脸上的眼泪。后两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显得更有韵味。在途中遇到入京的使者,两个人都是行路匆匆,所以自然是“马上相逢无纸笔”,那就只能托这位进京的使者为自己捎个口信,报个平安。在这里,诗人提炼出了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写得十分自然、合理,而又别出心裁。这两句摄取了一个生活镜头,带着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其中也暗暗渗透出了军旅生活的特色。
在艺术表现方面,这首诗的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饰,既没有巧妙的修辞,也没有运用典故,整首诗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感情真挚。这首诗是以情制胜的,在平淡之中见真情,感情流露得十分的自然、真切。
岑参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边塞诗或激情昂扬、热情奔放,或平淡真挚、清新隽永。在他的绝大部分边塞诗中,都能够表现出“好奇”的思想品格。“好奇”的个性是岑参的一大特点。清人姚莹在其《论诗绝句六十首》中说到:“王李高岑竞一时,盛唐兴趣是吾师。何人解道襄阳俗,始信嘉州已好奇。”说的就是岑参的“好奇”。《唐才子传》云:“参累佐戎幕,往来鞍马风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正因为他熟悉边塞生活,才能以浓重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奇伟壮丽的边塞图景,才能抒发高昂乐观、炽热真挚之情,以高昂或平淡真挚之情吟唱出一首又一首动人的心曲,给世人以独特之美的享受,并萦绕在文学史的上空,永久回荡!
注释:
[1]洪新:《奇异的想象 独特的意境——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杭州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2]门立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由兴波.思乡情在不言中——从岑参《逢入京使》和张籍《秋思》看唐代思乡诗[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1).
[2]岑参.岑参集校注[M].陈铁民与侯忠义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一)概况:
1、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2、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 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3、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二)高适的边塞诗
1、生平:
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角度全面是高适诗歌的独到之处。
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慨,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
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诗以七古见长。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
3、《燕歌行》赏析:
(1)诗题及创作背景:《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适的“第一大篇”。《燕歌行》本是乐府的体裁,魏文帝曹丕最早以这个题目写诗。此后这个题目常用来歌咏东北边地(燕地)的征戍之苦和思妇相思之情。本诗对旧有的题材进行了开拓。对于诗歌的创作意图,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平定了契丹叛乱的几次战争为事由,歌颂守边战士排除万难,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另一说是揭露张守珪战败还妄请战功的问题,谴责将领骄傲轻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大极大痛苦和牺牲。到底是歌颂还是讽刺?依据《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观点,并考虑到诗的前序,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张守珪的事有一定关系,但诗中所写并非完全是这次战役,而是融合他在蓟门的见闻,以更高的艺术概括,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深刻同情。
(2)以下讲习诗歌的内容:
诗序说明了创作的事由,“开元二十六年,一位跟随元帅出征的朋友回来,写了一首《燕歌行》诗给我看。我深感当今征战戍守的事情,于是和了一首。”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在和叛变的奚族人作战中打了一次败仗,“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见《旧唐书·张守珪传》)
前八句诗概括了将士们出征的过程。诗的发端“汉家烟尘在东北”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诗中的“汉家烟尘”和“汉将辞家”指当朝将士。“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行,是横行敌境,一往无前的意思。“摐军伐鼓下榆关”两句写出征的军容。“校蔚羽书飞翰海”中一个“飞”字传神地说明军情紧急,战局危险。气氛由此逐渐推进,趋于紧张。
次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这个开阔而无险可平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猛剽悍,如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暗地,不辨死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紧接着写战争失利,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这些边塞特有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紧接下来的八句写战争带给士兵的痛苦,这正是被围困在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写征战在外的将士,“玉箸应啼别离后”写战士想象当中的独守在家的妇人。妇人日夜悲愁,但“边庭飘飖哪可度”?战士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久久萦绕,笼罩在战士的周围,夜巡的刁斗声声声紧急,敲碎了他思乡的心。这原本是《燕歌行》这个诗题旧有的内容。但本诗的渲染较前人更甚。士兵复杂的内心活动,无疑深化了主题。是谁让他们身陷绝境?
最后四句收束全篇,感慨无穷,淋漓悲壮。“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又岂是为了讨得个人的功勋。这句饱含着诗人的礼赞。由此讽刺了冒进贪功的汉将。末二句诗人感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的形象,和如今骄横的将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不计其数,但像李广那样即爱护士卒又能镇守边疆的将帅真是难求啊。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深远。
(3)评价:
A、从思想内容来看,《燕歌行》的同题诗作,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本诗打破了这一题材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慨和悲壮的情绪。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的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B、从表现技巧来看,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怙宠贪功形成对比。士兵的辛苦作战和将军的纵情声色形成对比。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此外,诗歌用韵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
(三)岑参的边塞诗
1、作者生平:
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2、诗风:奇情壮采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
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白雪点明写诗的背景。歌,点明诗歌的体裁是乐府。送武判官归京是写作的事由。诗是咏雪送人之作。“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开篇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因铺垫而富有气势。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一个“即”字,传出惊喜好奇的诗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把萧索酷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姿态。“忽如”显出雪来得急猛紧。接着四句以奇寒中将士的感受写雪的威力。“散入珠帘湿罗幕,虎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也是诗人“好奇”的表现。紧接着铺叙送别的场景,帐外“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以夸张笔墨勾画塞外雪景,气势逼人。“惨淡”二字又为送别定下基调。帐内置酒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送客出军门,只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也是一处奇景,鲜艳的红旗在寒风中冻结,于是冷色调的白和暖色调的红形成了鲜明的反衬,冻结的旗和漫天的飞雪形成反衬。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突出了奇寒的感觉。“轮台东门送君区,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结尾雪上的马蹄印迹,伴随着诗人深情的目光,渐行渐远,阐说着悠悠不尽的离情。在这首诗中,诗人对诗歌意象“雪”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笔力矫健,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
(2)奇情:艰苦的军旅生活中,渗透着激昂慷慨的情感。
以《走马川》为例,《走马川》写在诗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期间。走马川为唐轮台西边的白杨河(轮台在今天乌鲁木齐的西边)。行,是乐府诗体的标志。封大夫为即将出征的御史大夫封常青,本诗是为他壮行而作,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在走马川中顶风冒雪夜行军的紧张场面。诗歌的第一部分,“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平沙莽莽,狂风夜吼,碎石乱飞,这是出兵的环境。诗歌的第二部分,“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顶风冒雪夜行军的边防战士斗志昂扬,和环境形成反衬。诗的最后部分,“马毛带血汗气蒸,五花连饯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之短兵不敢接,东师西门伫献捷。”行军生活艰苦,而唐军士气昂扬,有必胜信念,形成反衬。该诗极力夸张渲染环境和气候的恶劣,反衬出全军上下的高昂士气和不畏艰险的精神。诗歌当中的场景如:黄沙漫天、风吹石走、风刀割面,马汗成水,砚水冻凝,独特且洋溢着豪壮之情。
3、《 走马川行》诗歌艺术简析:
A、在写作技巧方面,诗人抓住了典型环境和细节。《走马川》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险恶环境。“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白日绝域风沙景色,开头三句无一个风字,但捕捉到了风色,刻绘了风的猛烈。“轮台九月风夜吼”,由暗写封转为明写,由白天的风色转为夜晚的风声,狂风咆哮。紧接着以石头来侧面描写风,大如斗的石头随风乱走,勾勒出风的狂暴。这种恶劣环境中,顶风冒寒前进的唐军将士出现了,“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重任在肩,“半夜军行戈相拨”,以戈相拨写军容整肃,“风头如刀面如割”,以面如割写行军感受。连战马都感受到了临战的紧张气氛,“汗气蒸”,“旋作
冰”对战马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的刻画,是诗人细致观察的结果。经过这样充分的烘托铺垫后,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这样的军队,又有谁能敌呢?
B、诗歌还擅长用反衬和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艰苦,天气的恶劣,从而反衬出将士的不畏艰难和高昂的爱国热情。
C、从句式上来看,押奇韵,每三句一换韵,三句之中句句押韵,形成拗峭劲折的音节。似紧锣密鼓,形成紧张急促的节奏,犹如战斗进行曲。
四、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 从 军 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望 蓟 门
祖 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前出塞九首(选一)杜 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军 城 早 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夜上受绛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塞 下 曲(二首)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稜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陇 西 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己 亥 岁
曹 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怀古诗
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可人怜处,啼乌夜月,犹怨西施。(元.张可久.《人月圆·吴门怀古》)
5、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唐.皮日休.《馆娃宫怀古》)
6、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唐.贾岛.《易水怀古》)
7、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唐.马戴.《楚江怀古》)
8、看山候明月,聊自整云装。(唐.马戴.《楚江怀古》其二)
9、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唐.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
10、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唐.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11、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唐.杜牧.《江西怀古》)
12、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杜牧.《汴河怀古》)
边塞军旅诗
渭南瑞泉中学
王三燕
(一)识记及理论:(1)定义:
边塞军旅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2)发展:
唐代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3)考点及解题方向:
1)边塞军旅诗有对边塞风景的描写,展现边塞独有的自然风貌,更为抒发将士边塞生活做了很好的铺垫、烘托;
2)也有对征战的描写,不过,它常常借助一些意象,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去表现战争的场面或边塞的风光。
这些景象(意象),从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
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等。抓住这些意象,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鉴赏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另外,在唐代的边塞征战诗中,还有着一种浓郁的汉代情结: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是唐代边塞征战诗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总之,边塞军旅诗表现的思想感情较丰富:
①或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②或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妻子的离恨,③或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边塞征战的残酷,④或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⑤或惊叹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等。当然,更多边塞诗体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如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张说的“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等。
(二)以课文《采薇》为例,理解上面的理论知识: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mù)止。靡室靡家,猃(xiǎn)狁(yǔn)之故。不遑(huáng)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mǐ)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gǔ),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kuí)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féi)。四牡翼翼,象弭(mǐ)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yù)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作品译文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征役没有休止,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三)边悟边练: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穷边词(其二)姚 合
将军作镇古汧州,水腻山春节气柔。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陇西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请结合诗句判断这两首诗是不是边塞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简析这两首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姚诗和陈诗均为边塞诗。
姚诗题中的“穷边”是极远的边地。诗作写边镇的升平景象借以赞扬边镇守将的防守之功。其中有“将军”“边头”等特定称谓。
陈诗的题目“陇西行”是乐府旧题,一般描写边塞战争。诗作借助“匈奴”“胡尘”“无定河”等特定名称,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关键词】唐朝 边塞诗 艺术风格
唐代边塞诗的主导特征是壮美,阳刚之美。就艺术风格来讲,唐边塞诗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初、盛、中、晚,先后承革,约计二千首的系列之作,形成了一条多姿多采的艺术画廊。
初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郁勃。这种郁勃特色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代表是骆宾王,如《夕次蒲类津》: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氣,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月照边塞,寒气袭人,壁垒森严,烽烟报警,衬托边塞气氛的紧张和征战生活的艰辛。但戍边的将士却不顾环境的恶劣,依旧杀敌报国,凸显出高昂的爱国主情。
二是对于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代表是陈子昂,如著名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他们都不止一次地从军出塞,对边塞生活熟悉,感触深沉。用自己的笔墨描绘了塞外迥异的风光,抒发了独特而真实的感受。
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气势磅礴的边塞战争,赋予它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1.雄大气象。诗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军旅英雄,描绘了无数具有传奇色彩的战争,表现了唐军克敌制胜的巨大威力,激荡着一种气吞骄虏的雄风。
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黄沙百战穿金甲”以黄沙百战,金甲穿破,点出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残酷艰苦以及敌军的凶悍边境的荒凉。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士们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以身许国的豪迈誓言。这种气势是盛唐诗歌所特有的,是盛唐气象的衍生物。
2.尚武风习。投笔从戎成为反复鼓吹的主题。许多诗对效忠君国作了热情的赞许,更对武功作了热烈的颂扬。与此同时,普遍贬斥和亲。
例如,王维《少年行》四首: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一身能臂两雕弧,虏骑千群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通过写汉代大将霍去病建功立业的过程,鼓励当代的人投身军旅,报效国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武艺超群、刚猛顽强、豪气干云、勇于杀敌、战功显赫的少年英雄的形象。
3.自信观念。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常常把破敌立功看得非常容易。在写战争的苦难时,也具有一种雄浑的底蕴,怨气之中含有豪气,因而并不使人感到低沉。
例如,王昌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而王昌龄《从军行》中,开始便用风沙遮天蔽日的恶劣环境塑造了一个艰苦的大背景,而此时沙漠中的却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行到半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既写出了唐军的强大,又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4.开创心理。盛唐人志向高远,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战斗决心。诗人们对边地的奇景奇事,充满激情,诗的境界多有创新。另外,还常看到一种无畏的“拿来”精神,对塞外的乐舞、风俗、物产等多所赞美,对民族友谊有许多感人的描写。
以上诸端,使盛唐边塞诗赢得了崇高的赞誉,人们从中看到了民族伟力的迸发。
中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苍凉。安史乱后,唐王朝从繁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对外战争的优势随之丧失。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国土沦丧,无力收复。诗人们常常对庸懦的朝廷给予辛辣的讽刺。为光复旧物,诗中时时发出深沉的怒吼,表现出昂扬的斗志;时而又传来悲愤的叹息和凄凉的哀怨。旧时的换兵制度已经废毁,边愁乡思成为诗中的突出主题。对征戍之苦的描写大量增加,出现了许多这方面的佳篇杰构。
例如,张籍的《凉州词三首(其一)》: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由于连年的内外战争,卫国立功的英雄气概已经相当淡薄,而厌战之心、思乡之情却极为浓烈,因而反映到诗歌作品中来,往往感伤多于乐观,凄凉多于雄浑。在整个创作中,理想的光辉逐渐淡弱,现实的色彩愈益加浓。
晚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则是萧飒。色彩阴郁,景象悲苦,感情压抑,意绪低沉。诗中多写战士的苦难,其中对血与死的描绘尤其令人触目惊心。把边塞与死亡连在一起,成为常见的现象,英雄主义的热情日趋消冷,人道主义的新潮代之而起,对凡庸军将的批评更为尖锐突出,为士兵的呼号更见痛切。与此相应,景物描写也常显出一片萧瑟悲苦,沮丧、绝望情绪十分沉重。
例如,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无定河边白骨无人收,何等凄苦;春闺梦里,久别重逢,何等温馨。现实与梦幻两个不同场景各自延续着,而永远没有一个交点。白骨永远回不了家乡,妻子美好的愿望永远不能实现。战士久死的现实与亲人苦苦的期盼形成巨大反差。对穷兵黩武的批判由此切入,角度新颖,给人心灵以巨大的震撼。
1、在这个城市与沙漠相连的沙漠上,绿洲与黄沙相伴,飞鸟伴驼玲起舞,极高气温与正常温度仅一步之遥,十分独特,沙漠的沙丘轮廓清晰、层次分明,丘脊线平滑流畅,迎风面沙坡似水,背风面流沙如泻。在大漠深处的沙山之巅,可静观大漠日出的绚丽,目睹夕阳染沙的景色。
2、五月的戈壁,蔓草绿了。绿了的蔓草湿漉漉的。上午下过大雨,黄昏乍晴便起了地雾。一缕缕一缕缕地雾,天上的洁白的云朵似的,排着队在滩上轻轻飘动、轻轻飘动。如果稍微站远点,会以为整个滩似乎都在动,远处的山似乎也在动。
3、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戈壁滩犹如在炉上烤着,灼人的热浪席卷着每一寸土地,使人喘不过气来。
4、一个个沙浪向前涌动着,像-只无形的巨手,将沙漠揭去了-层,又揭去一层。沙漠上狂风袭来,沙粒飞扬,天昏地暗,这就是沙的世界,简直无你立足之地。茫茫的沙海中留下了一串串踏实而清晰的脚印,炙热的沙海将热气透过双脚沁人心脾,我和小画笔都醉倒在沙海中。
5、日近黄昏,他眼前的沙漠呈现一派金色,无数道沙石涌起的皱褶如凝固的浪涛,一直延伸到远方金色的地平线。
6、一眼望去,到处都是单调的黄色,连一棵树木都没有,沙漠的广阔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疲倦,似乎永远走不出去似的。时近中午,太阳升得老高老高,晒得沙漠直冒烟。我们下车休息,支起凉篷,但沙子热得烫人,叫我们站不是坐不是。我第一次感到沙漠的可怕。
7、站在沙山上,俯视下方,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沙山下面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林中花团锦簇,点缀着这绿色的“海洋”.8、第一次见到这样浩瀚无垠的戈壁滩,他粗犷豪放、雄浑壮阔的神韵让人震撼。了望茫茫戈壁满是粗砂、砾石与盐减,一种耐旱的沙枣树与杨树稀疏地生长着,孤独地守望着干涸的戈壁滩;偶尔有一簇簇一米多高的密密的已被秋风染成红黄色的芨芨草,似都市里时髦女郎的美发,在凛冽的秋风中飞舞。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活力。
9、在一望无际的的大漠之中,凄凉孤寂、漫天风沙终年弥漫在这片荒凉孤寂的被世人所遗忘的土地之上,天地间尽是黄沙,如大的大漠之中似乎只有那几棵枯树能为这片土地增添一点微不足道的生机,偶尔寂静的天宇中回荡起北归大雁的嘹亮叫声……
10、在从嘉峪关通往敦煌的路途中,远望祁连雪山,晶莹沁心,近瞻戈壁沙漠,伸展无垠。戈壁滩,意即寸草不生的地方。塞外雨少,全靠渠水灌田,每遇山洪暴发,裹石而下,沟渠四溢,碎石成滩,年久即成戈壁。这里杳无杨树,满地坚沙卵石自由地翻滚着,唱着孤独的歌。
11、苍茫戈壁虽有鸟飞绝,人踪灭的苍凉,也许这贫瘠而厚重的戈壁下面蕴含着丰富的宝藏,茫茫戈壁留给我的记忆胜过高山、大海。真正的感受到了什么叫空旷与辽阔。
12、沉重的时间压满大戈壁。戈壁滩太苍老了,苍老得难以寻觅一缕青丝,难以撷到一缕年轻的记忆,仿佛历史就蹲在这里不再走了,昨天,今天,还有明天都凝固在一起。
13、啊,看到你了,西北大漠,无边的黄沙蔓延在这片无边的土地上,凭你耗尽眼力寻啊,也看不到一丝绿意,没有潺潺流水,没有巍巍高山?
14、在这个远离繁荣、喧哗的边塞上,伫立着一座古老的城市,任凭风沙的吹打,那高大的古老城墙依旧像卫士一样守护着城中的生灵。他的身上充满了古朴的气息,岁月沧桑,饱受战火摧残的黝黑城墙依旧泛着渗人的凶光,如一头荒古巨兽,犹如一把尚无完全出鞘的剑令人望而止步。
15、沙漠处处热浪袭人,仿佛燃烧着熊熊火焰,游人会感到酷热,瞬间大汗淋漓,热气饶身,给人一种置身于桑拿室的感受。
16、这是纯种的戈壁,没有一点杂质,旷达的蓝天,缥缈的白云,一目荒旷的沉寂,一目宏阔的悲壮,粗莽零乱的线条,浮躁忧郁的色彩,构成浩瀚、壮美、沉郁、苍凉和富有野性的大写意,一种慑人心魄的大写意。成片成片灰褐色的砾石,面孔严肃,严肃得令人惊惶,令人悚然。这是大戈壁面靥上的痔瘤,还是层层叠叠的老年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