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社会学考研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南开大学社会学考研(共8篇)

南开大学社会学考研 篇1

尘埃落定,昨天查到成绩,已经里拟录取了。我是2014年跨考四川大学社会学,本科是学的会计,大家都说跨的有点远啊。政治和英语一般,专业课中理论113,方法138,今年川大的理论相对于去年和前年难度有所上升,据说理论上110,方法上130的不上10个。今年的川大社会学的招生是保送2名公招12名。初试线325分,有27人上线,但川大进行了学校2次划线为360分(绝对超出了我的意外!)。意识就是要划掉一半的人,27个人最后以360分为线,16个进入复试。我只能说,不是川大题简单,是现在学生素质真心高啊!

首先,我想先解释下这个360分的二次划线,可能有的同学看到觉得:“川大你这是要逆天么?你好意思划360!你的节操去哪里了?”正如我上面所说,其实川大也不想的,毕竟招的人数在那。但是这次上线27人应该是川大这两年来过初试线最多的一次,所以还是归结为学生素质太好了(也可能是我自己yy的吧!)

其次,在说下川大的考试题,今年出的题相比去年难度绝对提升,个人觉得不是说你背了就一定OK(当然,你不背,肯定没戏)。这次的理论中,很多题我觉得有点考你的发散思维和知识面。往往一道题中其实他想让你答很多知识点的。所以不单单是你会背,需要你在会背的基础上能够融会贯通,记忆中有道题大概意思是用理论来解释当今社会的消费。其实这个就是要求你从多个角度,多个社会学学家提出的观点。比如你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答国外:1“炫耀性消费”2布迪厄的《区隔》3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国内:陆学艺以社会分层,户籍制度为方向来答。(我是跨考基础撇,其他大神看了8要笑话我),还有一个最后大题是问权利与空间的关系。这个你肯定第一个就晓得布迪厄的场域、关系、资本噻。接下来你就要发散思维了呀,立法者与阐释者是不是?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结构二重性、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这些是不是?其实答案不只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举例这两题,不是为了说答案,而是希望大家看到一个答题的思路。

简答说下我的复习吧

1专业课

川大的专业课规定了有5本书(我记不清了,因为我不止看了这5本),我第一本接触的就是侯俊生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其实这本书很好,好的意思不是说你能读的懂,而是它是一本标准的答案书,它的知识点非常清晰,归纳的很好。然后看了郑杭生的概论,杨善华的概论、刘少杰、贾春增、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波普诺、袁方、文军、卢淑华。还有些其他的电子书籍。内容都差不多,我刚开始看的的时候,真的很痛苦,但慢慢的你会

更多考研专业课资料访问研途宝考研网 研途宝考研 http://scu.yantubao.com/

有种他们其实就是在说一件事嘛。(另外,川大指定书中有两本是杨善华的,个人觉得很难,没必要死较劲,第一遍不懂很正常,我的方法就是先看能理解的书,然后再回头看杨善华的。)

当然,书你看的差不多的时候,就要提炼了呀。我运气好,命中遇到贵人,我的一个学姐,人超好,她考研的时候也看了很多书总结出了古典理论,后现代理论,以及方法的笔记,然后我在这些基础上在添加我的东西,这为我节省了多少时间啊!因为说实话虽然我7、8月开始复习。但真的是边玩边复习,效率很不好,很多东西只能说是抄了一遍或两遍。9月才开始进入状态看书,就是看上面那些书一直看到10月中旬了,然后还弄点笔记,11月开始背(你们不要觉得,11月才开始背都来得及!我是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也是有自己的计划的,但是对于其他人,任何时候开始背都不算早)。其实我读的上面说的书,是个基础。因为我是跨考,只有大量看社会学的书才能明白他到底在讲什么,然后我学姐的这些资料就帮助我开始提炼精华了。所以在面对题时才能有发散性思维,然后又要精确答到点子上。

另外,川大的统计没有南开,南京,中山的难。但是也不排除,川大转变出题方式的可能性。

2政治

提供个经验:你干嘛一定要等到2014年10月冲刺班的课呢,为什么不买淘宝只有十几块钱的2013年冲刺的课?(点到为止啦),我在这想说件事,有本书叫《风中劲草》,你们肯定知道,我当时也买了的,但是在后期听了人大徐志明老师的课,他在视频中指出这本书很多都是错的,几乎每一页都有问题。我当时也是出了一身冷汗,都11月末了,您突然这样说,我还能愉快的学习么?其实这本书究竟是不是错的,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只是说现在这给大家一个经验。

3英语

其实网上很多人都说了方法,总有一款适合你。但是始终是别人的,你还是要有自己的节奏和复习方法。我始终在说计划和节奏,这点我也是向我学姐学的,他在每一个阶段会自己做一个课程表,上午、下午、晚上看什么(现在她研一依然做课程表并有计划的看书)。你不要说什么:啊!没事,我自己知道要干啥,我心中有数。“写出的课程表和你心里想的肯定不一样。我说多了也无益,关键是你自己实践后就知道了。

复试

更多考研专业课资料访问研途宝考研网 研途宝考研 http://scu.yantubao.com/

川大社会学复试很公平,上午是一道论述:论社会学的未来。

下午就是面试了,同样竞争很激烈,不要以为是按初试的名次逐次录取,还是看表现的。名次发生很大的变化,一切都有可能。

后来公布了每个阶段你的分数,最后的总录取分数,很公平、公正、公开。

南开大学社会学考研 篇2

人类生活在社会大背景中, 不是作为单独的个体存在, 而是和其他社会个体相联系。在不断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 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这种基于社会个体间相互支持、相互协助的视角源于社会支持理论。本研究把关注投向考研群体, 通过调查描述出考研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的结构与功效。

本研究选择具有能动行为能力的大学生群体作为调查对象, 考察大学生在考研征途中寻求社会支持的意向性以及运用并整合资源的行动能力。本研究的理论意义是将郑杭生先生提出的“社会互构支持”理论模式引入到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中, 做一种跨理论的尝试, 以丰富相关社会支持理论。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广大备考学生在阅读之后, 兴许能得到些启发, 拓宽自己社会支持的获取路径;同时, 本研究可以为大学班主任、辅导员、考研辅导机构等想要了解大学生考研族的社会支持状况的机构或组织提供参考。

二、社会支持网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 重要概念的定义

社会支持网的研究源于欧洲, 成熟于美国。社会支持网是社会网络分析的一个重要方法。社会网络方法把行动者嵌入其所在的社会关系的模式之中, 着力研究行动者的行动是由何种社会关系模式促成的, 具有结构性和系统性的特点[1]。在宏观的研究方法指导下, 社会支持网, 即社会关系的提供机制模式, 是个人从社会和他人行动者那里获得的支持的总和。在这个获取资源的过程中, 行动者通过从网络成员那里提取自身缺乏的、需要的资源, 应对自己面临的情境危机。

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攫取到稀缺资源并由此获益的能力, 社会网络在社会资本获取中是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联系发挥功用的。对社会支持网的研究, 体现了学者重视个人与社会结构的互动过程。

(二) 国内学者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

社会支持作为一个学科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才被提出来, 之后相关研究成果硕多。在中国社会学界, 社会支持的研究涉及老年人、贫困学生、下岗职工等特殊群体。关于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就业支持网。对于大学生群体的调查多采用统计调查的研究方法, 运用随机抽样或整群抽样来抽取样本, 最后运用SPSS分析收集来的数据。有这样几个重要的研究结论:

第一,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来源主要为家人、朋友、亲戚、同学、恋人五类。这类支持只是潜在的支持, 要使它变成现实的支持, 关键在于学生自己应用社会支持的积极态度和获取能力[2]。

第二, 在文理科和体育类大学生的研究中, 社会支持程度的排序为体育类学生高于文科学生, 文科学生又高于理科学生。其中, 女生的社会支持程度略高于男生。城市学生的社会支持高于农村学生的社会支持, 但显著性水平不高[3]。

第三, 大学生的社交自尊与社会支持的获得与利用有着密切相关关系[4]。

第四, 在关于大学生应对策略特点的研究中, 大学生倾向于使用积极解决问题和情感支持的应对策略[5]。

上述的调查研究集中在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的提供对象 (施与者) , 不同类型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比较研究, 大学生与老师的社会交往情况以及大学生对社会资源的使用特点。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 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横向上有进一步的剖析研究。但是在这种调查分析中, 主要注重了个人支持方面的因素, 而对政府政策的支持度较少涉及。由于大学生考研群体难以界定, 涉及考研支持的调查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笔者调查考研学生有一定的补漏意义。

三、研究设计

(一) 理论视角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 美国的社会支持网研究一直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平行发展, 因而被划分为两个研究群体。第一个群体遵循着社会计量学的传统, 他们研究整体网络, 即一个社会体系中角色关系的综合结构。通过使用矩阵方法, 他们分析社会系统内部系统和分解的模式, 系统成员中“结构上均衡”的角色关系, 网络结构随时间的变迁和系统成员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方式。这个群体的研究领域是小群体内部的关系, 他们在分析人际互动和交换模式时, 产生了一系列网络分析概念, 如紧密性、中距性和中心性等。这一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是林顿·弗里曼。

第二个群体的学者集中于个体间的自我中心网络, 他们从个体的角度来界定社会网。该群体沿着英国人类学家的传统发展。他们关心的问题是个体行为如何受到其人际网络的影响, 个体如何通过人际网络结合为社会团体。他们对个体间关系模式的关注使这个群体归于结构主义社会学的范畴。这个领域的著名代表性人物是马克·格拉诺维特、哈里森·怀特、林南和罗纳德·博特等。

的社会支持网研究从上述两种研究方向的延伸中, 加入郑杭生的社会互构理论, 把个体的主体选择性置于社会结构中, 测量社会支持的受予者一方能动地寻求和运用社会支持的能力。互构所指的是一种社会关系主体之间的相互建构与型塑的关系。具体来看, 互构的社会支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培养群体主动开发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社会支持的意识;在内化了社会支持意识之后, 群体主动寻求并且开发社会支持[6]。同时, 笔者根据以上内容提出一些研究假设, 以供研究检验。

(二) 研究假设、数据与研究方法

1. 跨科考取的学生比考本学科的学生更积极的寻求社会支持, 在行动情境不利于行动者自身时, 行动者寻求社会支持的意愿和能动性会被环境中资源的稀缺性调动起来。

2. 少数民族考生在考研中更积极的运用政策性的支持, 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已经内化于少数民族考生自身的行动力中。

3. 考生与学校、考研机构的互动不充分, 考研大学生这一社会个体在与社会组织互动的社会关系中, 其沟通与互动的渠道是不畅通的, 单向流动较多, 自下向上流动较难。

4. 考生运用网络途径获取社会支持现象普遍, 但整合所得资本的技能欠缺, 行动的主体性能动性会因此而降低, 从而出现“二元行动困境”。

本研究采用统计调查的方法, 对西北民族大学2010级考取研究生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相结合。抽样方法为分层抽样。从西北民族大学2010届毕业的20个学院中取得考取研究生的名单后, 根据每个院考取学生的数目, 按比例确定了数额 (N=院考研学生数/校考研学生数×200) 。然后, 用随机数表法在每个学院抽取对应数额的学生, 构成200名学生的调查样本。

本项调查历时4个月。研究设计部分在2009年下半年构想并完成初稿, 调查部分于2010年5月中旬, 历时三个星期, 发放问卷200, 回收上183份, 其中有效问卷178份, 有效回收率为89%。需要说明的是, 在调查的200位考研学生中, 有12位学生由于自身的因素没有抵达学校, 这就出现调查对象的缺漏问题。笔者利用随机数表的概率抽样方法, 从他们所属学院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样本框中, 重新选取了另外12位调查对象, 完成最后的178份有效问卷。

四、结果分析

(一) 样本描述

表1显示, 考研学生女性多于男性, 但性别差异不大。从民族构成来看, 地处西部兰州的少数民族考生远多于汉族考生。考生类型以统招生最多, 其次是少数民族骨干, 两者加起来超过考生的90%。从考生的专业来看, 报考本专业的占60.2%, 而报考非本科专业的只占不到40%。

单位 (人、%)

(二) 社会支持网络的施与者给考生提供支持的情况

从表2中可以看出, 该校考研大学生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中的成员主要是父母、朋友等强关系。亲属关系属于较强关系, 在考研学生的考取过程中提供了较多的帮助和支援。老师在考研学生的社会支持网中的作用发挥绩效很受限制, 只有17.5%的考生会在考研过程中得到老师提供较多的帮助和支持。笔者认为, 这种情形不仅仅是老师单方面的问题, 社会支持是一个双向互动 (即“互构”) 的动态过程, 师生沟通不足说明“双向互动的交流路径受阻”。确立了恋爱对象的考研学生中, 30.7%的学生会得到恋人的支持, 可见这种亲密关系与考研学习是不冲突的。反而, 情感性的支撑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单位 (%)

(三) 朋辈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朋辈群体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参与者。本次研究中, 考研一族是具有行动主体性特征的一群人, 他们已经具有了理性选择能力和主观评价取向, 因此笔者从决策主体的自我感受出发研究同辈群体的社会支持。图1显示, 有68.5%的考生经常得到朋友的帮助, 在自己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 有51.4%的考生会向好友倾诉。在好朋友中, 自己共同奋战的研究对自己的重要性可以被证实, 只有23.25%的考生喜欢自己上自习, 选择与3~5个研友一起自习的人占调查样本的大多数, 达到了48.53%。

(四) 不同特质考生与其运用社会支持的比较研究

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 国家规定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高校都有“少数民族骨干”的招生名额, 针对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实施配额招生计划, 招考分数上有所降低, 对英语分数不做ABC区划线的要求, 这就大大降低了少数民族考生的考研难度。表3显示, 民族类考生有87.6%的考取了少数民族骨干, 拥有身份优惠的考生中, 只有18.4%的少数民族考生选择和汉族学生同等竞争。今年国家开始实行专业型考研究招生计划, 专业型培养的研究生更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训。本调查显示, 汉族学生中, 有31.6%考生考取了专业型硕士。从政策的信息敏锐度和响应程度来看, 考研学生是很积极收集信息的, 同时, 他们也着手处理、运作了所获资源。

单位 (%)

单位 (%, 人)

由表4可知, 跨考学生主动联系所考学校学长的占82.9%, 对应的是非跨考专业的学生联系所考学校的学长百比分比63%, 两变量的Lambda系数值为0.267, Pearson Chi-Square值为30.884大于显著度为0.05时的临界值, 其相应的P值小于0.05。这说明, 考生的专业选择与他们的积极联系考取学校的学长有相关关系, 跨考学生更积极寻求外界资源。

单位 (%, 人)

从表5可看出, 跨考学生与非跨考学生在联系老师方面都很积极主动。统计显示, 考研学生专业选择与联系所考学校老师的主动性具有相关关系, 但是是弱相关关系, 用考生专业选择推断考研寻求所考学校老师的社会支持的积极性可以消除26.2%的误差, 但是这个相关性显著度不太高。笔者推断原因可能是在考研过程中, 所考学校的老师作为稀缺性、珍惜性的资源, 不同专业的考研学子会对这一资源的获取给予重视, 不断地用自身的积极行动力维持与老师这一资源的沟通与互动。

(五) 网络资源的接受与应用情况

大学生是网络的较大使用群体, 他们具有好奇心, 接受新鲜事物快、操作技巧灵活等特征。这些特征的实质影响到考研族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及最重要的是——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

在本次调查中, 有五个问题 (B19-B23题) 是针对大学生考研族上网状况的调查, 还有一个相关问题的答案涉及到网络的使用。表6显示, 每个考生平均每星期上网查阅资料、信息的均值x=4.17个小时, 标准差σ=1.86, 在95%的置信区间 (双边检验Z值对应2.58, 单边检验Z值为1.96) 中通过了显著性 (Significance) 检验, 这说明, 当把样本的均值推论到西北民族大学2010届考研学生 (总体) 的情况时, 有95%的说服性和可信度, 推论出这一届考生每星期上网咨询考研信息的时间平均为4.17个小时, 即总体均值X约为4.17。那么, 学生上网做了些什么工作呢?

图2显示, 考研学生上网主要活动有:关注考研政策与信息, 查找考研资料和联系研友, 它们的分布比例都超过了75%。网络平台为考研学子提供了方便、高效的学习方法, 考研学生的网络利用度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在开放性问答的问题一中, 许多学生却反映不能及时获得学习备考资料, 备考中能够获得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指导有限, 心里因为不确定自己的学习方法正确与否而焦虑不安的状况。这说明, 考研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态度是积极的, 但路径并不畅通。

(六) 开放性问答归纳的结论

笔者挑选了开放性问答中的问题二, 把被调查对象的答案加以总结归纳。一部分考生很希望母校校方能提供尽可能多的有关跨校考研方面的信息, 一些学生提出母校校方与自己兄弟院校的研究生培养与交换渠道的开放与通畅问题, 还建议母校研究生招生办事处多开展考研主题讲座。另一部分考生希望导师可以多关心考研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情况, 及时有效地进行师生沟通。导师发现学生考研过程中的考研困境, 可以提供策略性建议和指导性方针, 以帮助考生尽快走出阴影, 继续投入考研战斗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希望有专业性的考研咨询室或专业性的心理咨询老师, 在自己心生困惑、迷茫无助时帮助自己。

综上调查结果, 笔者认为大学生考研群体是一个有“自主行动能力”的社会个体, 在个体行动过程中, 当遭遇到缺少支持性资源后, 大学生考研群体会自发地、主动地寻求获取资源的路径, 或在“原有资本”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可备用资源库存”, 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终极性行动目标。但是, 在探寻资源, 应用所得信息, 整合获取到的信息以转化成为自我行动服务的层面上, 由于考生的个性、特质等个体属性 (包括生理的、生理的社会学属性) 不同, 所呈现的行动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

本次调查运用了郑杭生先生的社会互构论, 将这一理论引进社会支持分析的领域里, 笔者发现, 大学生考研群体主动开发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社会支持的意识已经形成, 考生在寻求社会支持方面的态度是积极的。在考研备考过程中, 当自我遇到心理的困惑、困难时, 大多数考生都会寻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最佳的解决方案。但是, 在内化了社会支持意识之后, 大学生群体整合已获取的资源能力是有所欠缺的。这种问题主要表现在:没能及时地与导师沟通, 导师手中即使掌握了大量的学习资讯, 但由于信息的流动“滞缓”了, 这就造成了信息流通不畅, “信息不对称性”的困境。这样一来, 也只有激发考生群体的创造性, 即提高身边的现存资源的使用度和使用效率, 才能解决这一现实困境。

五、结论与讨论

经调查研究发现, 社会支持对考研学生升学率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考生在学习阶段没有能充分的、全面地运用社会资源, 考生对于社会资本的整合与操作是滞后的, 考生行为能力的缺乏与信息泛滥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二元行动困境”。

笔者在研究设计阶段提出的四点假设都是得到了数据的正面印证:大学生面对人生转承启合的关键点, 选择考研继续深造是一种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既然选择了考研, 面对考研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心理压力和困难, 如何整合自己所需的社会支持是坚持到最后胜利的条件。从笔者的调查研究中发现:

第一, 大学生在考研中寻求社会支持的态度是积极的。跨科考取的学生比考本学科的学生更积极地寻求社会支持, 在行动情境不利于行动者自身时, 行动者寻求社会支持的意愿和能动性会被环境中资源的稀缺性调动起来。

第二, 考研学生对社会支持的需求是巨大的。学生与学校、考研机构的互动频繁, 但学校、考研机构在提供信息性支持、情感辅助方面还有待加强, 需要及时改善和变革“单向度资源流动”的困境。此时考研学生会积极向外, 或多方争取多样性的资源, 笔者称之为“外延型”社会支持。

第三, 少数民族考生在国家政策的照顾下, 有效整合利用和社会支持, 从而走上了象牙塔的尖端。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已经内化于少数民族考生自身的行动力中。

本次调查还通过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 发现了一个新颖的网络资源运作轨迹, 即面对网络信息提供的多样化, 学生会出现茫然无措、无从下手的行动困境。面对浩如烟海的爆炸性网络资源, 学生行动的主体性能动性会降低。一边是考研信息充斥于网络, 另一边是学生茫然无措的糟糕的使用、整合能力, 这样考生个人与网络的互构就出现了间隔带。面对这一“二元行动困境”, 我们能做的是什么?这为以后专门研究“网络社会资源”主题的学者们提供了一条问题线索。

随着21世纪的到来, 社会支持网的研究会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社会学的新兴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网络分析法已经崭露头角, 逐渐步入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地带。以大学生群体中的考研一族作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可以补充社会支持网络研究的研究视角, 拓宽网络分析方法的领域。但是笔者的调查研究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第一, 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和测量过于宽泛化, 导致降低了社会资本的理论的解释力。第二, 笔者的研究只是在一个校区内进行, 虽然是按照概率抽样的方法选择的调查样本, 但是并不能说明样本有多高的代表性。样本总体比较单薄而且调查过程中存在难以避免的人为误差。

还有一个不足希望能够在后续研究时加以补充。笔者的调查问卷中, 有涉及到网络中的社会资本获取及运用的方面, 但是由于本研究是专门针对大学生考研群体的调查, 对于互联网中社会资本的运作及流动涉猎不深。在信息化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的时代里, 这个课题将该会是未来社会网络研究的重点议题。

参考文献

[1]林顿·C.弗里曼.社会网络分析发展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53-57.

[2]刘广珠.577名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情况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8, (3) :175-176.

[3]崔小梅, 郑权, 吴洁.文科、理工科、体育类大学生社会支持程度[J].体育学报, 2002, (6) :78-79.

[4]梁执群, 卢莉, 虞婕, 等.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 2003, (4) :498-499.

[5]陶沙, 李伟.大学生应对策略的特点及其社会支持水平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3) :34-38.

大学生考研焦虑的应对方式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考研焦虑;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 B8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70-1

一、引言

随着高校扩招,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另辟蹊径加入考研的大军之中。考研被称为“第二次高考”,其竞争之激烈、社会关注程度之高和对备考学生心理影响之大,不亚于高考。考研学子出现的自信心差、莫名烦躁、脾气不好等焦虑症状时有发生,严重时会损害考生的身心健康。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学者将关注点放在考试焦虑的研究,大学生考研焦虑这一影响学生心理、生理的课题研究很少。因此,关注学生的考研焦虑并提出应对策略,为大学生调节自身考研状态提供依据和参考,是促进考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丰富了考试焦虑的理论研究。

二、大学生考研焦虑的现状

考研焦虑,是由个体在考研这一应试情境所激发的一种焦虑不安的心理体验,并伴有情绪性和生理性反应。考研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考研复习心态,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申鲁军调查研究得出考前阶段有考研焦虑的人数占总体的82.7%,其中有高度考研焦虑的人数占总体的24.2%,甚至有同学考中、考后的考研焦虑达到了满分。说明大学生考研焦虑总体很不乐观,应引起学校老师和心理学学学者的充分重视,及时发现高度考研焦虑的学生并加以疏导。陈艳针对大三学生考研前焦虑进行两个月的团体干预,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焦虑分数降低幅度较大且差异显著。说明团体干预对降低学生的考研前焦虑效果显著。

三、考研焦虑的应对方式

(一)自身应对策略

1.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他指出自我效能感与焦虑相联系。本文研究者在前期调查中得出: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考研焦虑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r=-0.37,p=0.000),即个体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越低,其考研焦虑程度就越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一般效能感对考研焦虑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另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证实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克服困难起作用,原因是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努力去克服困难,而低效能感的人会放松甚至放弃任务。因此,学生应经常给自己以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自我强化来提高自己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高了,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复习效率,使复习准备更加充分。

2.保持适度考研动机强度。耶克斯—多德逊定律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呈“倒U型曲线”,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学生在考研准备时应保持中等水平的动机,过强或者过弱的考研动机都不利于考研的复习准备。

3.培养坚强的意志。考研是一种意志行动,它也包括准备和执行两个阶段。一般而言,考研学子都会有一年的准备时间,期间包括诸种外界因素的干扰,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就会被外界诱因所迷惑,导致不认真复习,甚至放弃了考研。

4.改变不合理信念,正确树立考研观。虽说考研可以为以后的成功增添砝码,但并不意味着考研的成败就决定着以后的成败。考研学子在复习阶段禁忌太过于看重考研结果,对于考研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因此,学生应通过归因训练来纠正错误认知,摒除消极的不合理的认知并培养积极的归因风格,以合理、客观的态度对待考研。

(二)外界辅助策略

1.家庭经济的支持。考研也是一项费用很高的支出,包括昂贵的辅导班费用、考研辅导用书的费用,以及为了有好的学习环境,一些学生甚至搬出寝室住到外面,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家庭经济的支撑。所以家庭经济支撑解决考研学子的后顾之忧,使其有良好的心态去复习。

2.人际关系的支持。人是社会性的,学生备战考研也离不开去处理人际关系,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考研期间最好是有研友相伴,互相鼓励与支持,共同奋进,补差补漏。另外也不能忘了与家人与知心朋友之间的交流,遇到困难向对方倾诉,缓解焦虑情绪,以便取得良好成绩。当然也要频繁与老师进行交流,老师毕竟在知识,见识方面要远丰富于学生,可以在遇到考研难、考研院校报考、院校信息等问题向老师请教,从而达到减少焦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申鲁军.师范类大学生考研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陈艳.大三学生考研前焦虑特点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陆昌勤,凌文辁,方俐洛.管理自我效能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心理学报报,2004,36,(5):586~592.

[4]曾天德.大学生生命愿景、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心理学探新,2007,27,(4):54-58.

[5]冯冬冬,陆昌勤,萧爱铃.工作不安全感与幸福感、绩效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8,40,(4):448-455.

[6]郭晗薇.大學生性别及性别角色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7):842-843.

[7]陈顺森,唐丹虹.考试焦虑对错误记忆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1):46-53.

作者简介:潘玮琳(1989-),女,汉族,安徽安庆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习心理学。

南开大学社会学考研 篇4

624社会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治理化

2、印象管理(戈夫曼)

3、认知理论

4、权威

5、社会建构

6、贫困文化

7、观察

8、社会排斥

二、简答题

9、民族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

10、埃利亚斯《文明化的历程》

11、女性主义的特征及与其他社会理论的区别

12、城市生态学

三、论述题

13、布厄迪的文化社会化

14、用风险社会理论论述城市化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工业化 现代化 城市化三者对环境的影响

860社会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深度访问

2、层次谬误

3、离中趋势

4、证伪理论

5、社会事实

6、横剖研究

7、功能解释

8、参与观察

二、简答题

9、衡量样本质量的两个标准

10、量表与指标的联系与区别

11、变量间关系的类型有

12、内容分析的优缺点

三、论述题

13、问卷设计的步骤以及如何提高问卷设计的质量

南开大学社会学考研 篇5

一、名词解释(8×5=40 分)名词解释(8×5= 1.《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2.初级社会群体 3.差序格局 4.精英循环理论(帕雷托)5.制度化 6.社会控制 7.贫困文化(刘易斯)8.“AGIL”模式(帕森斯)

二、简答(5 题×10 分=50 分)简答(1 试比较韦伯与迪尔凯姆在社会学研究对象方面的观点。2 简述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和观点。3 简述角色扮演中可能发生的问题。4 什么是霍桑实验?它对组织管理有什么启示? 5 什么是越轨?如何界定越轨行为?

大学生考研与就业之抉择 篇6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讲, 若选择就业, 本科学历含金量不高, 在求职大军中竞争力不强, 难以找到满意的职位;若选择考研则可暂缓一时, 但两三年后的研究生就业形势会有怎样的变数又难以预测。这正是多数大学毕业生面临选择时的两难境地。因此, 面对考研与就业, 大学毕业生应该在当前特定的社会大背景下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做出理性的判断与抉择。本文将通过分析社会现状, 对考研与就业做出客观的分析比较, 进而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己, 最终选择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之路。

通过对我校2014届毕业生的了解和调查, 以及对部分低年级学生的访谈得知, 大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学术追求, 喜爱所学专业, 想要在本学科领域继续研究, 期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 (2) 逃避就业, 习惯了大学校园里舒适安逸的生活, 无法忍受找工作的纷乱复杂和巨大的压力; (3) 曲线救国,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 继续读取研究生学历, 提高就业竞争力; (4) 改换专业, 部分同学被大学录取到一个自己不喜欢或就业前景不理想的专业, 考研可以重新选择专业; (5) 学历情结, 多数为背负着父辈的期望; (6) 为未来增加筹码, 人才高消费是未来的趋势, 今天的人才市场上还是本科生在“扛大头”, 明天也许就演变成硕士生的天下, 趁年轻多拿一个学历, 未来更有保障。

一考研能否规避就业风险

一份初步意向统计表明: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中, 有86%的人表示曾经考虑过要考研。面对如此庞大的“研民”队伍, 就业指导专家们的看法并不乐观。他们解释道, 虽然从2000年起, 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但其录取增长率仍不能满足以更快速度增长的考研人数需求。首先,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仍是高级别的精英教育, 而非大众教育。这就意味着必定会有相当一部分考研学生落榜, 同时也错过了就业的最佳机遇期。其次, 即使研究生顺利录取, 两三年后毕业时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也很难预测。最后, 研究生毕业后, 学历起点高, 就业定位会更高, 但其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却几乎仍为零,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则更不利于就业。因此, 考研不一定能规避就业风险。

二你是否具备考研的资本

一位已经就业的本科毕业生结合自身经历建议: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综合自身优势, 明确自身劣势, 充分评估自己, 做好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如不适合考研, 或没有竞争的优势和实力, 则应该牢牢把握现有的就业机会。两年前, 这位毕业生对自身认识不足, 由于自制力不强和身体原因, 在考研中名落孙山, 同时也因为考研错过了多次较好的就业机会。由此可见,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考研。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做任何事情的先决条件。考研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需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考研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考研准备过程中, 复习资料及形式名目繁多, 图书资料、复习班费用及到考研学校路费等均不可小视, 还有研究生录取后的学费。因此, 经济负担也应予考虑。

三先就业再考研

部分同学称考研队伍如此庞大, 竞争如此激烈, 倒不如先就业。若工作过程中发现知识累积不够, 个人发展受限, 再有针对性地考研究生。不少专家也认为, “先就业再考研”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若有较好的就业机会, 经过一定的职场历练, 基本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再进一步求学, 更加有的放矢。而且这时自己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不用担心读研给家庭带来过多的经济压力。

综上所述, 选择考研或就业要因人而异。考研是否有利于就业, 至今仍没有明确的定论。每个人的学习、身体、经济乃至个人特点等方面的条件各不相同, 关键是要把握自身特点, 为自己的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走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南熙、张南翔、韩娜.大学生考研与就业抉择的博弈分析[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12 (2) :77~80

[2]刘玲玲、毛素平.如何引导大学毕业生正确选择考研与就业[J].科技信息, 2008 (35) :125~126

南开大学社会学考研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考研热” 原因 影响 对策

近些年,大学生考研人数居高不下,“考研热”风气愈演愈烈。根据量变质变规律可知,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改变,结果会有好坏之分。大学生“考研热”亦是如此,它背后的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探讨深思。

一、大学生“考研热”的原因

(一)国家重视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待遇水平提高

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构建高质量的人才储备,我国又实施了研究生扩招政策,加大对研究生的培养力度。我国研究生教育并未实行全面收费制度,国家还通过助学金、奖学金等途径扩大研究生的补助范围,提高其补助待遇。这些政策吸引了大学生走考研之路。

(二)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用人单位要求提高

高考扩招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青年人上大学的需求,但同时,每年大学本科毕业生也相应增加,因社会上就业岗位有限,大学本科毕业生也就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用人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加大,对应聘者的学历很是看中。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希望能以更高的文凭来提高社会竞争力,从而选择考研。

(三)高校和家长对学生考研的鼓励

现代大学综合评比中,高校本科生的考研率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这标示着一所大学的质量和风气,能提高其知名度。故许多高校都大力宣扬考研的好处,支持本科生考研。此外,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提高自身学历,在社会上能够突出,也对孩子考研持支持态度。

(四)学生未来目标不明确,考研带有从众心理

研究生应是在对自己专业热爱的基础上,希望对所学专业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学生。而现在,这样的学生是少之又少。大多数学生没有做好就业准备,对未来没有明确规划,看见身边许多同学都在为考研做准备,自己却无所事事,所以就加入了考研大军的行列。

二、大学生“考研热”的影响

(一)大学生“考研热”之利

1.满足国家人才需求,促进社会积极发展

研究生教育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队伍的壮大无疑为我国积蓄了后备力量,他们符合时代发展需要,能够在知识经济社会的进程中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2.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促进高校学风建设

考研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时间跨度大、范围广,各门功课还具有贯通性,这就需要考研生必须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故考研生对教师的讲授有着更进一步的要求,从而促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此外,考研可以说是“人生第二次高考”,它需要学生必须刻苦学习,则考研生队伍的壮大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非考研生的学习状态,从而促进高校学习氛围的增强。

3.提升学生个人能力,益于个人未来发展

学生在考研过程中更深入地学习了知识,有助于其学习能力和知识素质的提升。现在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用人单位首先看的就是应聘者的学历水平,学生考研就是提高学历和自身社会竞争力的一种途径。

(二)大学生“考研热”之弊

1.偏离国家教育目的,影响教育制度实施

有些学生将研究生学历作为今后就业的敲门砖,缺乏真正进行学术研究的思想,使得研究生队伍素质令人担忧。而且考研生复习时大都按照考研大纲背诵,并不能深入考查学生的科研素质。此外,有些学生上课时也复习考研内容,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高等教育的真正意义遭到了冲击。

2.社会人才质量下降,学生就业压力加剧

研究生数量骤然增多,相对有的教学条件如导师、科研设备和经费、补助等并未达到应然的水平,这使得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受到很大限制,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质量。随着研究生队伍壮大,高学历人员增多,就导致了“僧多粥少”的局面,一方面,本科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降低,另一方面,研究生就业的压力也有所加剧。

3.高校教学秩序打乱,培养目标发生偏差

考研生将主要精力用于复习考研上,常常出现旷课的情况,这就影响了高校的教育教学秩序。而且,学生只注重学习考研课程,对专业课程只尽力混个及格就行,并不能掌握本科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也无法提高本科生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不符合本科生教育的真正意义。

三、大学生“考研热”的对策

(一)完善就业政策,提供就业岗位

本科毕业生的最大压力就是就业,故考研可能是他们的无奈选择。国家应制定相关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意见和优惠政策,提供就业岗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缓解大学生毕业之忧。

(二)改变传统思想,重视人才实学

邓小平同志曾说:“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对待人才也应如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学历固然重要,但我们应重学历而不唯学历,用人单位应看重应聘者的能力和技术,不能凭借学历层次的高低而对其妄下断言。

(三)提供科学指导,加强学生管理

高校应关注学生发展需求,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成才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还应为考研生提供科学的指导,加强考生对报考学校和专业的了解,减少其盲目性。此外,高校还要加强课堂秩序管理,多设置些考研教室,这不仅能为考研生提供方便,也有助于课堂纪律的改善。

大学生“考研热”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我们应理性对待这种现象,使考研的真正意义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林勇.考研热对高校学风建設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0(10):297-298.

南开大学社会学考研 篇8

院校介绍

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是全国四个社会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优势重点学科、085一流学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上海市高峰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第四位(A-)。建有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和中国城市新移民问题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库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暨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李友梅工作室、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市级重点研究平台,办有大陆高校知名学术刊物《社会》,专业英文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CJS),SSCI专业英文期刊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合办)。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特别是在组织社会学、社会网络与社会分层、社区研究等方向拥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学者,现有专职导师50 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从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25 人,占50%。拥有省部级以上人才29 人次,其中国家万人计划和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学者各1 人,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新世纪优秀人才等4 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东方学者和青年东方7 人;兼职导师15人,其中院士2人、东方学者4人,形成了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学历层次高、创新能力强、国际学术视野宽、人才梯队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近五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项,一般项目10余项,其他课题10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0多篇,专著40多种,参与中央和省市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课题30余项。

招生目录 学

制:3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组织社会学

02.(全日制)社会分层研究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03.(全日制)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

04.(全日制)都市社会学

05.(全日制)消费社会学

06.(全日制)体育社会学

07.(全日制)理论社会学

08.(全日制)政治社会学

09.(全日制)经济社会学

10.(全日制)社会质量研究

11.(全日制)社会人口学

12.(全日制)数据科学与社会分析 招生人数:5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47社会学理论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4.888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

5.复试科目:综合考试

注:

本专业在社会学院培养,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参考书

647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第5版)吉登斯著 李康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

《现代社会学教程》(第3版)张敦福主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年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下册)J·特纳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年或2006年

最近两年《社会学研究》、《社会》两本杂志发表的相关文章 888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仇立平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年

《社会定量研究的数据处理——原理与方法》(考前六章)翁定军编著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社会研究方法》艾尔 巴比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9年 最近两年《社会学研究》、《社会》两本杂志发表的相关文章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分数线

(依次为2018、2017、2016的分数线)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报录比

经验分享(部分真题回忆)理论:

填空:有孔德创立社会学、乔纳森特纳、戈夫曼和他的拟剧论、中国社会学引进和发展史,还有的不记得了

名词解释:失范型自杀(涂尔干)、共同体(滕尼斯)、异化(马克思)、价值关联(韦伯)、文化资本(布迪厄),生活世界(舒茨),还有一个不记得了

简答:1.从主观文化客观文化,或生命哲学,谈谈齐美尔的文化悲剧论

2.论述涂尔干的个人主体和集体表征,个体表征和集体表征

3.韦伯在《儒教和道教》之中是如何将中国归类于传统主义社会的

论述:今年的论述紧扣十九大。要求阐述共产主义的平等观念、市场经济的竞争、以及儒教伦理的差序格局,并谈论三者获得平衡的可能性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总的来说今年的题目依然比较基础,除了个别填空题比较偏以外,别的都是大家复习时会注意到的点。

理论的学习上除了给的几本参考书之外,再推荐几本书: 1.瑞泽尔:《古典社会学理论》、《现代社会学理论》,这两本书在你啃完《结构》之后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结构》在很多方面都很难理解,并且对古典理论的阐述很浅,看完以后你的脑子里可能就真的只剩下一个”结构“了,瑞泽尔的书写的比较生动,也很好理解,可以帮助你往”结构“里填东西。但是这里也不推荐大家直接跳过《结构》去看瑞泽尔,《结构》给你的是一种理论的历史感,帮助你架构起整体观念,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只看瑞泽尔的话知识就比较散。

2.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政治学、社会学与社会理论》,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上大的简答题里必然会考韦伯或涂尔干,有时还会一起放出来考(只是对往年的总结,并不是预测保证明年也会考),《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三位古典理论家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的理论做了一个非常系统的归纳总结,深入讨论了三人的各类理论,还放在一起做了横向比较,是在教科书上的知识外对三人理论的进一步理解。《政治学、社会学与社会理论》则更像是一本论文集,除了古典理论家之外还对一些近现代的理论家也做了研究,每篇篇幅都不大,很值得一读。

3.候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或者任何一本国内编写的理论教程),实际上我个人感觉这本书写的非常烂,很多地方照搬原著,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很多地方照搬特纳的《结构》,剩下的地方则是照搬的瑞泽尔,可以说是一本非常有中国教科书味的教科书了。但是如你所见,这本书是一本大杂烩,非常适合冲刺阶段的查漏补缺,而且开本很小,页数也不多,如果你把瑞泽尔和特纳都堆在桌上,可能你直接就不想看了,而这本书的大小则给了你翻开它的勇气。对照着里面的理论家和理论,看看自己还有没有不理解的,有的话就赶紧上网查论文,这本书是教不会你的。

4.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上大非常喜欢考费孝通,填空题里基本上是必考费孝通的,有时候论述里也会涉及费孝通(比如今年),所以多看一点总是有帮助的。这两本书可以说是必看的,除此之外,《生育制度》、《皇权与乡绅》、《乡土重建》也都是很有意思的书,值得一读。费老的书篇幅都不长,也不像西方理论那样难读,描述的都是中国的现象,大家也都比较熟悉,可以在闲暇时看看,不知不觉就都看完了。

方法:

1.名词解释:社会测量、问卷调查、科学环、随机抽样

2.简答:因果关系、典型实验设计、设计一个问卷中的跳题、统计推算

3.统计:算平均数方差中位数众数极差、置信区间、卡方、检验平均数

4.论述:《社会》2017年第5期,《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自主招生与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人才选拔:来自北大、清华和人大的发现》

方法同样非常基础,简单来说背就完事了,并没有超出参考书范围的知识点,统计学考的也不难。考试时有个小插曲,大家拼死拼活手算方差时监考老师发现一个同学在用计算器。不过最后也没太追究,也是祝他好运了。今年的论述个人感觉略有点难,要求分析logit和ols模型,很不巧,本人是跨专业的,没有学过。但是本专业的同学分析起来应该不吃力。

上一篇:某单位消防评估报告下一篇:第七册练习教案